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例6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1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2

“中国艺术市场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汉代已出现了书画市场的初级形态,即‘佣书’、‘佣画’市场,至唐代中国书画市场才真正形成……”(章利国《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起源》),笔者认可此观点。唐代书画艺术市场,作为一个专业艺术市场的出现与成型,杜甫诗句中就有“忆昔成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此诗句,可以反映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繁荣情况,也说明这个专业书画艺术市场的出现与成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何唐代能形成一个专业的书画艺术市场?笔者通过仔细阅读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江苏省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试图探索出其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真正原因及特征。

二、唐代书画艺术场形成的原因

1 专业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的出现

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离不开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艺术市场的中介人)。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推动了其艺术市场的繁荣昌盛,并为书画艺术品的消费提供了强大的消费对象。他们经常活跃于当时书画艺术市场,并大量收藏、购买书画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真正原因之一。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在唐代就有了一批专业的收藏家,如窦瓒、席异、潘履慎、蔡希寂、窦绍、薛邕、王方庆、张易之、薛稷等。在古代,一般将这些人称之为“好事家”。然而,“好事家”即古代书画的收藏家这一称呼,张氏的《历代名画记》也有所记载。除在其《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有“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记载以外,还在其《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也提到:“则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者之病也。……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常恨不得窃观御府之名迹以资书画之广博,又好事家难以假借,况少真本。”

同时,唐代除了以上一批专业的收藏家之外,在《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和《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的记载中,也说明唐代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鉴赏家,如虞世南、褚遂良、薛道衡、窦蒙、窦U等。事实上,这些鉴赏家大部分也是收藏家,如虞世南、褚遂良、窦蒙、窦崴等。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自古公印记》一文中,就有过他们收藏印章的记载。因此,从以上的记载,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即在唐代一些鉴赏家可以是收藏家,一些收藏家也可以是鉴赏家,他们具有双重身份。

唐代除了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队伍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的“专职书画商人”,我们可称之为“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张氏称“专职书画商人”为“卖书画人”。书画中间商人,在当时被称为“书侩”,其主要活跃于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等地的书画艺术市场。他们就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和专业买家。在书画艺术市场中,他们既是“消费者”(初级书画艺术品消费者),又是书画艺术市场中的中介人,所担任的角色与作用,就是经过他们之手再把书画作品转让给其他艺术品消费者。关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或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就有过详细的记载,文中就记述了唐代的王昌、叶丰、杜福、刘翌、齐光、孙方等皆为专职书画商人或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如“辽东人王昌,括州人叶丰,长安人田颖,洛阳人杜福、刘翌,河内人齐光皆别识贩卖,……贞元初有卖书画人孙方与余家买得真迹不少,今有男盈在长安,顷年又有赵晏皆为别识也”。从以上的记述,说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的眼力是非常高的,具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文中就提到孙氏为张彦远家买到过诸多书画作品的真迹。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也可称之为书画鉴赏家。下面,笔者根据《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的内容,初步统计出了唐代开元年间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和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的人数,如表1所示。

事实上,这只是张氏所记述的书画艺术市场参与者的一部分人员。因为,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还有许多这样书画艺术市场的参与者,笔者在此就不详细列表。从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书画收藏家有带官职身份和无官职身份之分。此外,唐代书画鉴赏家也有官职人员和民间私人身份参与书画品收藏,如上文提到的虞世南、褚遂良等。

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发展来看,唐代可称之为“绘画盛世”,即绘画繁荣。此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书法家、画家等艺术生产者,笔者将在后文叙述。

因此,从艺术市场的运行机制来看,正是因为唐代有了一批稳定而又庞大的书画家(艺术生产者)、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等的队伍。由于他们作为专业的艺术品生产者,书画艺术品买家、卖家、消费者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才使得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得以正常运行并趋向繁荣。根据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论来看,如果没有艺术生产者,书画艺术品的专业买家、卖家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等,书画艺术市场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更谈不上专业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

与前代相比较,唐代就是因为有了一批这样的专业队伍,才使其书画艺术市场正常运行。因而,他们在书画艺术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为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及成型奠定了客观的条件。

与前代相比较,唐代就是因为有了一批这样的专业队伍,才使其书画艺术市场正常运行。因而,他们在书画艺术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构成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及成型的客观原因。

2 繁荣的经济,绘画题材、画科的完善和绘画的昌盛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历史上就有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经济繁荣现象。因而,在此繁荣昌盛的经济基础之上,唐代书画商品的交易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前文就提到过唐代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等。换句话说,唐代经济的繁荣为其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于唐代经济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也可以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推测出来。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中记载:“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乙僧、阀立德一扇值金一万……”。

俞剑华先生认为,此处之金未必为黄金,应为钱之通称,并据此推算,当时钱二万合米约十六七石,也有学者认为是对绘画价格的炒作。但是不管怎样,在唐代艺术品消费者能够以此价钱来购买书画作品,笔者个人认为,它或多或少地都能反 映出唐代经济的繁荣景象。试想,如果唐代经济发展不够昌盛,一般的书画艺术品消费者会以此价格来购买这些书画艺术品吗?毕竟书画艺术品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艺术消费,而这种精神消费还必须依赖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因而,从张氏对唐代画家作品的价格定价,间接地反映出唐代繁荣的经济景象和书画艺术市场的运行情况。

根据艺术发展的理论,经济的繁荣发展会促进绘画艺术的繁荣。当然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自然包括绘画的题材和画科的完善等方面,但是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的,由于艺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理。然而,唐代经济的繁荣昌盛确实促进唐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以张氏的《历代名画记》有关唐代各种绘画题材的画家人数记载为例。唐代是以前各朝代画家的记载人数最多的朝代,共记载唐代的画家人数为207人,分唐朝上128人,唐朝下79人。但是,其他的各朝代画家人数的记载,只是几个到几十人而已,如轩辕时一人,周一人,齐一人,晋二十三人等,这足以说明唐代绘画的繁荣昌盛情况。

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全面发展时期,各方面的绘画题材、画科也逐渐完善。唐代绘画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等,并使花鸟画、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历代名画记》就有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画家的记载,如人物画家有初唐的阎氏兄弟、盛唐的吴道子等;仕女画家张萱、周防等;青绿山水画家李恳训、李昭道等;花鸟画家薛稷、边鸾等;画马名家曹霸、韩斡等。笔者认为,这时的书画艺术市场的昌盛情况,也可以以流失到国外的佛像画、佛经为例。据史记载,中国书画作品流传到国外最早的时期应该是在唐代,这也说明了此时的书画艺术品就开始远销国外。因为此时的书画艺术市场已经形成,加之有很多来自国外的高丽使、遣唐使到长安学习佛经,因而,他们带走了一批中国的佛像画以及佛经到其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吴道子、周P等,就是唐代著名的宗教画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代的绘画盛世是绝对离不开其繁荣的经济。唐代繁荣的经济促进了绘画的昌盛、绘画题材和画科的逐渐完善等,这也满足了其书画艺术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如有些艺术品消费者就喜欢人物画、仕女画、山水画、佛像画等。因此,所有这些有利条件都是其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的重要原因。

3 唐代宫廷与民间书画收藏之间的矛盾

书画收藏,最早始于汉代,《历代名纸本墨笔,现藏日本大腹市立美术馆画记・叙画之兴废》云:“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据现有的美术史料记载,唐代书画收藏已经蔚然成风,这既包括皇家(内府)收藏又包括民间私人收藏。这两大收藏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因为书画艺术品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加之唐代不同时期的人为因素、战争等,对书画艺术品的毁坏,最终导致了艺术品供需矛盾的紧张,这也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人为因素和战争对书画作品的毁坏,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中记述:“时薛少保与岐王范、石泉公王方庆家所蓄图画皆归于天府,禄山之乱,耗散颇多。肃宗不甚保持,颁之贵戚,贵戚不好,鬻于不肖之手。物有所归,聚于好事之家,及德宗艰难之后,又经散失,甚可痛也!”值得注意的是唐人首次开始在书画作品中钤盖鉴藏、收藏印章,这也是其书画艺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印章可以作为辨别书画真伪的辅助依据,正如张氏在《历代名画记・叙自古公私印记》所说:“若不识图画,不烦空验印记。”此外,在此文中还记载,内府收藏印章太宗皇帝就有“贞观”二小字作二小印,玄宗皇帝就有“开元”二小字成一印等。民间私人鉴藏、收藏印章就有彦远高祖中书令河东公印“河东张氏”、议郎窦蒙印“窦蒙謇定”和“褚氏书印”等,从以上记载的公私鉴藏、收藏印章来看,这足以说明唐人对书画收藏的喜好。事实上,唐代帝王统治者就非常喜好书画古玩,就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如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中记述:“太宗皇帝特所耽玩,更于人间购求。”我国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兰亭序》真迹,就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并最终殉葬,足以说明唐太宗李世民对书画作品的狂爱。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只能欣赏后人的摹本。

为了满足唐代帝皇统治者对书画艺术品的收藏爱好,他们就通过各种手段收购书画艺术品入内府收藏。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记述:“开元十年十二月太子允张悱充知搜访书画使,天宝中徐浩充采访图画使,前后不可具载名代也。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赉。……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从以上的记述,我们可以得知,唐代帝皇统治者为搜寻书画而采取进献书画以获官爵的手段及赏赐的方式,来达到大量收购书画的目的。通过这些手段与方式,从而使唐代宫廷内府收藏的书画数量大增。《历代名画记》记载:“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同时,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序中也记载:“终于大唐贞观十三年,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共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以上这些史料的详细记载,都说明了唐代宫廷(内府)收藏颇丰。

同时,为了满足唐代帝皇统治者书画收藏的爱好及宫廷书画收藏与民间私人书画收藏之间的供需矛盾,唐代帝皇就采取“进献书画可以获官爵”及赏赐的方式,如前文张氏就提到“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以此来大量收购古书画人内府收藏。在此强烈的诱惑下,导致民间对书画收藏兴趣之大增,驱使众多人不惜重金购买书画,甚至文人、朝廷官员也都纷纷进入收藏、鉴赏队伍行列之中,这也可以从前文的表l中看出来。隋代就有私人藏家杨素,此前有不多的私人藏家,但是记载不详。可以说,中国私家收藏真正的兴盛应始于中唐。盛唐以后,私家收藏渐多,如钟绍京、张易之、窦缵、褚遂良、韩斡、窦蒙、张嘉贞、张弘靖等,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中都有记载。他们作为民间收藏家,其收藏书画作品的数量也是非常多。除以上这些人之外,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还记述了一些收藏家,这些收藏家是带有官职身份和无官职身份的,具体情况详见前文的表1。

然而,书画艺术品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在唐代远远满足不了当时强大的消费需求。因而,这就产生了书画艺术品供需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这一矛盾的来源是唐代内府与民间私人对书画作品的大量收藏,正如前文所提由于书画艺术品现存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唐代公私收藏对书画的需求。除了上文提到“进献书画以获官爵”的方式之外,唐代帝皇统治者还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公私收藏书画之间的矛盾呢?下面,我们就看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中记载:“彦远家代好尚,高祖河东公曾祖魏国公相继鸠集名迹。……元和十三年,高平公镇太原不能承奉中贵,为监军使内官魏弘简所忌,无以指其瑕,且骤言于宪宗日,‘张氏富有书画’,遂降宸翰,索其所珍。……乃以钟、张、卫、索真迹各一卷,二王真迹各五卷,……顾、陆、张、郑、田、杨、董、展洎国朝名手画合三十卷…,彦远时未龀,恨不见家内所宝,其进奉之外,失坠之余,存者才二三轴而已。”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教学

国画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初中生需要积极传承和发扬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安排国画欣赏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国画鉴赏,掌握国画欣赏的技巧和方法,是传承国画艺术、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让学生始终牢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教师要科学安排国画欣赏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实践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不断丰富国画欣赏知识,积累有效的欣赏技能,让学生在美术素养的发展中获得较大的突破。

一、国画概述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历史悠久,意蕴深厚,是东方绘画的代表。在古代,国画也被叫做丹青,指画在绢布和纸上并进行装裱美化的卷轴画。到了近现代,为了与西方的绘画有所区分,国画开始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用毛笔、墨汁、国画颜料,依照长时间以来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规律法则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画可被进一步细分。如:把创作题材作为划分标准,国画可以分成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把运用的材料和在绘画中选用的表现方法作为分类标准,国画可以分成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白描画等。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角度分析,国画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性格与审美观,也能够体现中国人对自然、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的感受。国画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承载了个性化的审美观点,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文明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艺术花园当中的奇葩。国画汇聚的是我国人民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气质魅力等,无论是风格还是特色表现,其都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国画、京剧、中医中药被称作我国的三大国粹。对于正处在重要成长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引导学生鉴赏形神兼备、笔墨俱佳的国画作品,将会对他们的综合修养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设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程的意义

欣赏国画是初中生提高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程是初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欣赏国画,科学安排国画欣赏课程,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国画类别多样,技巧内容丰富,而且该领域的名家人才辈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艺术熏陶,让学生沉醉其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第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形式美的体验。为了更好地欣赏国画、增进对国画的了解,学生需要从外在形式出发,了解国画点、线、面的变化。在国画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国画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在感受水墨组合与水墨结构的同时,体会国画丰富的形式美,优化鉴赏体验,为主动创作打下基础。第三,有助于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美。国画属于古典美学范畴,国画的意境是国画审美认识的基础与核心。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且具有内涵深刻、意蕴深远的意境美,能够把人带入深远的审美意境,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学生通过把握国画作品的意境美,会被其中独特的感染力吸引,在鉴赏活动当中了解国画的深厚韵味。

三、新课程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国画欣赏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初中美术教师越来越关注国画欣赏课程,并在课程安排方面有所创新。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国画欣赏技巧,在国画欣赏过程中难以获得较大的突破。这就需要教师在技巧引导上加大力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捕捉国画的独到之处。学生欣赏国画作品,不仅需要观察和鉴赏画面,而且需要运用技巧分析其中的内容与内涵。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国画的不同部分,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传授一定的鉴赏技巧。一是欣赏画工。画工是画面形象,一幅国画作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画工体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欣赏画家的绘画功力,分析其对线条、笔墨的运用,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二是欣赏书法。国画与西方的油画等作品不同,画家往往会在绘画过程当中加入一定的诗句,这些诗句常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国画中的书法质量会在整体上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三是欣赏印章。国画作品上往往会有画家的印玺,或者是题字、题词者的私章,这实际上也是国画欣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可以细细品味印章的印文、雕工、位置等,发现其中独特的审美安排。

2.结合现代技术开展国画欣赏教师在对国画欣赏课程开展设计和教学实践时,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让学生的欣赏学习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可以在国画欣赏中发挥特别的作用,教师应在不同的欣赏环节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色彩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讲解中加入细致入微的说明。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白菜》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色彩特征和渗透的色彩观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解释,让学生对画面的认识更加生动和直接,增强他们的色彩认知。在引导学生鉴赏国画的构图方法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直接呈现国画的构图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画的构图技巧。如,在欣赏《渔庄秋霁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在近景、远景、中景安排方面体现出的巧思和独特的构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作品,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画面结构的同时感知画家超然物外的心境。

3.有效结合诗词创新国画鉴赏课程单一的国画欣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学生的欣赏兴趣,进而制约国画欣赏课程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初中美术教师要创新安排国画鉴赏活动,把国画欣赏和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正确认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教师通过将古诗和国画欣赏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画的意境,降低理解国画内涵的难度。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时,为增强学生对这一作品审美内涵和意境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曹植的作品《洛神赋》,让学生把欣赏古诗和国画作品联系起来,体会作品中的诗意,并通过古诗分析,帮助学生梳理绘画作品的内涵。在国画欣赏课程的结尾部分,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诗词,鼓励学生主动为诗词配上国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4.补充背景信息以提高鉴赏深度初中生的认知和眼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底蕴相对不足,难以保证鉴赏深度和鉴赏效果。因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在国画欣赏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辅助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中的人物情绪和情感。教师可以在鉴赏活动当中主动为学生补充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的欣赏更加深入和全面;也可以把收集资料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增进对国画艺术与国画作品的了解。如,徐悲鸿的《风雨鸡鸣》是在1937年创作完成的,画面描绘的是一只站立在岩石上的雄鸡在高声鸣叫。徐悲鸿这样创作的目的是想要鼓舞人们主动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体现出画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教师通过给学生补充这些信息,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与分析应用能力。

5.巧妙融合音乐以优化国画欣赏音乐和美术存在着天然而又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初中美术国画欣赏当中恰当地引入音乐,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国画作品的气韵。音乐在渲染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美术欣赏活动往往难以脱离情绪的调动。缺少情感色彩的欣赏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降低学生的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入合适的音乐作品,为学生的艺术鉴赏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时,为了使理论阐述和抽象概念教学不再枯燥单一,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过程中同时播放音乐和画面,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层面的冲击,让他们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国画作品意境的认识。有趣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感官层面上感受音乐美,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再现美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国画欣赏过程中找到创新思路,推动美术欣赏课程的创新实施。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4

首先,从认识上看,绘画鉴赏是高中美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语言(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绘画形式语言主要是指:作品所使用的视觉语汇(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作品中组织视觉语汇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它对于高中学生鉴赏绘画作品而言,是欣赏渐入佳境的起点,是鉴别评价绘画作品的最终依据。“构成绘画作品最重要的、最为先声夺人的因素是画面的形式感,营造形式感的首要因素便是绘画语言的使用。”

因此,绘画鉴赏是要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整堂课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主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要多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绘画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合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等等,都是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当然,教师还要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绘画鉴赏课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现代绘画欣赏时,以著名油画《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临摹好了的一张全开的《蒙娜丽莎》油画挂在教室里,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的、真实的画面,许多同学站在画的面前,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的特点和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感受,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有了学习绘画鉴赏的兴趣,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多媒体;审美情感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质量的美术鉴赏教学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高质量的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有学生的参与讨论

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大都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没有学生讨论的参与,笔者认为高质量的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有学生的讨论。

例如,在鉴赏近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山水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见下图)的时候,这一幅画初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画面景色显得壮美秀雅,好似很熟悉的画面。学生也只是简单看看,这时教师就应该启发思考:“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是什么的风景?是北方的风景还是南方的风景或是南北方都有?”、“如果你是作者本人是想画面所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结合画面内容和画面表达的形式和效果等,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理解画家?”等等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这幅画绘画构成、表现手法、色彩感觉、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观察、理解。学生自然而然从这幅画中看到近景是草木葱笼,一片江南春色;远景则是冰山雪岭,一派北国风光。在时序上,跨越了春与冬,打破了时间界限,使江南春色与北国隆冬同时出现在画面里。可以看到绵延不尽的崇山峻岭,肥沃的原野,奔腾的长江、黄河,蜿蜒的万里长城,以及世界屋脊上的巍峨雪山,其视野纵横万里。通过讨论从中不难得出这幅画在视野上足以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豪迈气魄和新时代的伟大精神。

在这个互相讨论的欣赏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发展和完善了学生的人性潜能,敢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人增多,并且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意识得到相应发展。在总结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得到培养。

二、高质量的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有多媒体的有效介入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拉近了作品和学生的距离,能够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艺术情感的释放和美的享受。

例如:高中美术鉴赏课《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我们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首先设置问题。1.你所知道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作品都是什么?2.讲你最喜欢的一幅名画。3.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表现形式。4.你在欣赏作品时学到了哪些美术知识。再如,在讲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时,首先要介绍达・芬奇的出身与学徒经历,让学生理解到伟大的艺术家,家庭和出身与我们没有什么两样,通过我们的努力也可以成为优秀的画家。之后再讲解达・芬奇成名的经历,从心灵上震撼学生。教师再根据光碟与幻灯片的放映着重讲解其重要代表作品《蒙娜丽莎》(见右图)与《最后的晚餐》,讲解他搜集的资料;为自己创作营造绘画环境;绘画中所用的风景与透视原理;绘画时所用的构图;在色彩上所用的远近法;在绘画中使用解剖知识所展现的画中人物;其精湛的技法,会对学生有所启示,能使学生今后的美术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三、高质量的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模仿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培养辨别美与丑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对于勤劳勇敢的农民形象的赞美的情感,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再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无数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历史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至今我们在欣赏这幅名画时,仍能感受到这种美感。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家的创作情感,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受到情绪感化,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

四、结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拙见,构建高质量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所需要的因素还有很多,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不断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洁.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 2011

[2]王秀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研究[D].延边大学, 2011

[3]陈艳艳.高中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艺术鉴赏力绘画艺术创作作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美好的向往。艺术鉴赏力是艺术家或者观赏者对某一事物的自我感受与认知,鉴赏效果的差别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艺术家从他产生灵感、着手创作直至创作完成,鉴赏力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的始终,它是衡量一幅作品价值的一把标尺,是连接创作者与观赏者的桥梁。观赏者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揣摩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内心感受,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艺术鉴赏力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艺术鉴赏力在绘画技术与生活体验之间的作用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幅好的作品一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生活中某一事物经过加工想象,创造性的再现与展示升华,艺术家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从生活中取材,每一次创作都来源于一定的创作灵感。灵感作为一种很玄妙的存在,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在艺术家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能否及时有效的捕捉到这一灵感,并从中受到启发进行创作,与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鉴赏力的高低密切相关。艺术鉴赏力如一丝星星之火,等待着春风的轻拂,这一丝亮光能否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具有偶然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切全在于艺术家个人修养的高低。任何一幅艺术品的创作都产生于最初的创作欲望,这种创作欲望与艺术家的自身造诣和鉴赏力水平的高低无关,但这幅作品最后会创作到什么地步,以何种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与艺术家的自身修养和鉴赏水平却是密不可分的。古有不胜枚举的圣贤画师,今有数不胜数的人文景观,通过仔细观察品鉴,不难发现,虽然每幅作品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很多作品都只是形似而神不似,在创作时都只是对事物外貌的简单临摹,看到了事物的表象,了解了皮毛,而没有深入其内在,无法掌握其中的精髓。艺术是一个人行为认知的最高境界,是认识的制高点与归结点,当一个人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境界,就会形成艺术,总之,艺术是意识形态与外在物质世界结合的最终结果。所谓艺术,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一种完全虚幻没有依据的事物,它来源于广阔自然间的万物,既可以是一片落叶,一场冬雪这种自然更迭的意境,也可以是动物世界里一场一决雌雄的角逐与较量等,所有这些,都可以被打造成为一份艺术品。所以,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花一草这些平凡的事物,但真正的艺术又远远高于这些事物,就像辛勤奔波在万花园中采蜜的蜜蜂,穿梭在万紫千红中吸取万物之精华,经过一番独特的酿造,方可制成芬芳四溢、香甜可口的蜂蜜。广阔的大自然就像一个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大花园,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源源不断的灵感,艺术家应该放眼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充分利用这一珍贵的天然宝库,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与文化底蕴。从大自然中取材,在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思维,利用自身坚实的文化造诣,绘制出超越自然的艺术佳作,从对自然事物的机械描摹到艺术的再现,突破自然事物的束缚,完成自身质的飞跃。所谓“再现”是指艺术创作对客观事物进行如实的反映,即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将客观存在的事物真实完整的呈现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则指文艺作品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表达,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的现实”,是作品中排除再现部分的所有。前者着重反映的是客观性特征,后者着重表现的是主观性特征。就其一般本质而言,艺术创作既不能单纯地归结为再现,也不能单纯地归结为表现,而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从一方面看,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就决定了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含有表现艺术家主观意识的成分。从另一方面看,不仅艺术家们审美意识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且这种审美意识的表现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感性具体的形象,这种形象不论经过怎样的变形,最终都只能来自客观现实,这就决定了任何艺术作品又都必然包含有再现客观现实的成分。在创作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总是互相渗透,彼此交织,辩证统一的,再现中可以有表现,表现中可以有再现,不过,在不同的作品中,两者中可以有所侧重,而这种侧重,往往导致作品的风貌差异很大。如现实主义作品,一般偏重再现;浪漫主义作品,一般偏重表现。总之,当创作意识由再现转向表现时,艺术家不仅要面向内心世界,而且更应当面向外部世界,应该把自我置于生活的激流之中。

二、艺术鉴赏力在创作激情与创作效率之间的作用

艺术创作绝不是一次单纯简单的心血来潮,因一时冲动产生创作动机而马上着手创作,的确可以捕捉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但这种创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极易导致最终的创作结果与最初的创作意图背道而驰。一幅好的作品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绝非是一蹴而就的,期间需要进行多次酝酿与反复的斟酌思考,天时地利人和的主观优越条件对创作的成功有很大影响。例如,创作期间创作者的情感波动极易影响创作思路,使得接下来的创作过程偏离最初的创作动机。由此可知,创作激情是创作的动力,但在一幅作品的创作中,创作激情并不能决定其成功与否,缺乏艺术鉴赏力的创作,即使拥有再高的创作激情,也很有可能失败。正如我们的每一次旅途,行程中总会用相机把当时认为的美景都记录下来,但旅行结束后,静下心来回味相机里的这些照片的时候,总有很多画面让人感觉平淡无奇,自己都想象不出当时拍下的缘由。的确,触景生情是每个人的一种本能反应,但情之所至,却不一定能挥舞出一幅艺术佳作,只有对这种创作激情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筛选,才有可能绘出内心理想的画作。所以,创作激情离不开艺术鉴赏力的辅助,世家万物,皆具灵性,总会在不经意的某一瞬间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这种遇见赋予艺术家们创作的冲动与激情,艺术作品的成功来源于艺术家通过自身独特的艺术鉴赏力对这种冲动与激情的加工修饰,伴随着创作激情的指引,一幅好的画作便由此诞生。

三、艺术鉴赏力在艺术素养与创作水平之间的作用

艺术鉴赏力作为一种能力,既与自身的艺术素养息息相关,又离不开丰富的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是进行艺术鉴赏的前提条件。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是有区别的,绘画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专业的艺术鉴赏力的辅助,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其个人的努力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个人努力就是艺术素养。艺术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其创作水平的高低,因此,艺术家为更好地从事艺术创作,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多读、多练、多实践,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方面的素养,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从而实现以创作服务社会、反映生活的目的。艺术鉴赏力,即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画家凭自己的生活体验、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通过对事物的性质、价值、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作出评价,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鉴赏和评价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美的、高水平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