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毕业论文范例

绘画毕业论文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正是艺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艺术学科的本体发展,如何在给定的学制内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是目前各艺术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此,高等艺术教育应从课程结构、教学理念、考核机制等方面作出重大变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强调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提供多种人才成长模式,使专业不同、志趣不同、特长不同的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找到最适合的成长之路。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以及评价的方式不尽相同,势必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在一所高校同时出现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比如,美术类专业可以实行专业工作室制和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方式,根据工作室风格设置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积极探索美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类专业尝试将社会项目引入课堂进行实战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画专业将书画教学统一互进,以中国画为主,书法、设计为辅进行宽口径教学,通过“修为、作文、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音乐类专业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以艺术实践为检验,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提高、本土音乐融入,探索音乐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舞蹈类专业将重大演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艺术实践载体,结合舞蹈专业特色和现代市场需求,进行舞蹈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优化以重实践、强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课程结构突出综合化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最基本单元,设置什么课程、如何实施课程教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程与学科发展、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关系,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综合化。在课程结构上,以课程模块的形式构建课程群。   如设置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与提升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素质拓展通识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等,将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科研创作课程紧密结合,保证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设置高度融合,使学生在知识、素质、技能、创新实践等层面都得到系统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艺术理论素养、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创作能力技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体系上,应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开设数量足、水平高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职业发展需要。在课程质量上,既应重视单门课程的质量,也应关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发挥课程整体质量。学校应分层次抓好课程建设工作,以此带动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凸显素质与能力   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以“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为主导,遵循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多元、结构互补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是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从总体上提升课程内容的质量。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以素质拓展为指导提升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质量。公共选修课既有通识性课程,也有能力训练课程,还可开设一些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训练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例如,可要求音乐舞蹈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美术类课程、美术设计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音乐类课程,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二是突出实践性课程内容,融人民族艺术资源。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实训课时、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明确要求。还可将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融入教学,为学生积淀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及富足的创作素材,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舞蹈类专业可尝试“取材于民间、应用于教学、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的课程开发思路,将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创作表演,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体现精讲多练。在总学分、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例如,可将每课时50分钟调整为每课时40分钟,变更教学工作作息时间表,每天可净腾出1~2个课时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这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从事科研创作、社会实践提供宽裕的时间。   三、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之根在实践”H1。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多种实践活动的相互融通与相互促进,以创新为导向,形成教学体系。   (一)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1.依托课堂,加强课内实践。积极探索研究性实践教学,创新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及参与式教学,构建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教学模块组成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利用多维的活动形式,拓展课外实践。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全国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为契机,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承接的大型社会工程项目以及直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艺术实践项目,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旅游品设计、会展设计”等,为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高更广的舞台。#p#分页标题#e#   3.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高效运作的关键,没有平台的支撑,再好的内容、方法、设计也只能流于形式。艺术高校首先应优化校内实践基地,根据音乐、美术、设计、舞蹈、影视等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建设先进、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心,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其次,应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可与工厂、企业、演出团体、公司、媒体、风景区等单位紧密联系,形成布局合理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走学校安排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之路。   (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四年本科教育,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成长。在完成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可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活动内容提升到课程层面,把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主题实践、艺术考察、教育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课程纳入培养计划,融入各教学环节。这对推进实践教学实施是极其有效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课的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激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参与度、效果等方面制定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中期检查,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终结考核,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考核,以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总结与表彰,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践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毕业环节考核机制毕业环节是以强调综合能力考察为基础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毕业环节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应改革毕业环节考核机制,以专业为基点建立一套毕业环节考核方式并严格实施。   (一)选定适宜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环节形式   我国学位条例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环节形式是多样的,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显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论文形式来突出科研能力的培养;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形式来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应改变千篇一律按照普通人文学科的毕业论文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一种或几种形式,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毕业环节方案。例如,侧重理论类的音乐学、美术学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论文形式;侧重设计类的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设计形式;侧重创作表演类的绘画、舞蹈、影视表演等专业可采取毕业展演形式。   (二)严格践行毕业环节考核机制   首先,强化开题报告工作。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毕业展演,都应做好开题报告工作。应根据本专业毕业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拟定工作方案,在二级院系范围内组织召开毕业环节开题报告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开题:学生阐述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审核小组成员提问、学生回答一审核小组讨论审核提出意见。其次,重视答辩评分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一直都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键是要积极探索如何成功开展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评分工作。   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会场可设在作品展览厅、音乐厅等,与作品的展示同步,要求学生从创作主题、作品分析、创作成效、改进设想等方面进行作品陈述,接着是问答环节,最后由评分组老师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综述、作品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五、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可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构建一个含“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管理实践学分”四个板块的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体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设立一个大学生创新活动资助项目专项资金,建设一支大学生创新活动导师专业辅导团队,搭建一个校内外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科研创作、专业竞赛、行业服务、社团活动等引进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此外,还可将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评价机制与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改革结合,把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高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当然,种种路径的实施还有赖于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切实实行弹性学制,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全程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度的评价,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与条件保障。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际学生;艺术学;人才培养

国际学生学历教育历来是“留学中国”极其重要部分。当前中国已明确了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的工作重心,并于2015年3月正式启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教育培养、管理服务、办学成效等方面对高校的来华留学教育进行质量评估。这是一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高校来华留学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的举措。随即国际学生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显著,但由于各门类学科的差异性,特别是国家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艺术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加快了艺术学科教育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进程。现国家公布的艺术学下设五个一级学科,33种专业。这大大吸引了来自各国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申请来中国学习的国际学生数量、国别的增多,使得原有传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与国际学生的学业背景存在差距,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学生其各自的文化背景与其接受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在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上与中国不同。在来华留学发展以质量为先的方针下,既使中外学生在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下,以相同的教学管理和考试考核制度,又能考虑到国际学生的风俗习惯、语言和文化等存在的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探索国际学生艺术教育的培养,建立有效的教学辅导体系,向国际学生提供学业帮扶。助推国际学生不仅了解中国国情文化,融入学校和社会,把中国故事、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融入整个培养过程中。因此研究国际学生艺术学科的教育培养,首先从我国艺术类国际学生的培养现状分析,有以下主要三个问题:

一、国际学生的专业汉语能力薄弱

来华学生在入读专业前都通过了教育部以及中国各高校对其汉语水平能力的测试,进入专业学习后,与中国同学同堂听课、考试,渐渐出现了不适。这主要是国际学生的汉语普遍是在申请中国专业学习前经过一至两年的强化汉语学习,虽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本交流能力、阅读和简单写作,但与母语是汉语的中国同学比较,在写作和学术性的阅读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另外学习艺术类各专业,虽然实践课程相对通过肢体动作可接受,但也存在着许多专业性互动,且至少有40%的理论课程,第一年课程对国际学生而言,往往就出现了对课程学习的困难。

二、高层次国际学生的培养模式单一

现今艺术类来华高层次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来自“一带一路”及非洲国家,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而现有的教学模式一是缺少专业方面的社会实践的参与,二是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条件,三是高层次国际学生汉语能力的局限。因此既不能很好在学术层面上提升更高,且毕业后很难满足其国家对艺术人才应用的需求。

三、国际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

当国际学生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一种新异的文化生活环境,以有限的汉语能力,学习各艺术专业的新技能、新思潮、新方法,国际学生往往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因为,许多国际学生带着宏伟的梦想,希望通过在中国完成学业返回其本国能够在教书育人、艺术创作,或从事公共管理、参与政府部门等工作方面为本国艺术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但是初来乍到的“文化休克”,为学习和生活带来障碍,达不到来华学习的预期成效。因此,结合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和发展特点,许多中国高校根据相应层次和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规范,制定了明确、适用的国际学生专业培养方案。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作为艺术院校,首先思考目前专业教学的方式是否最佳?其次,应对今天的艺术界复杂性,在全球化及市场导向之下,艺术院校该如何培养优秀且富有创新的毕业生?以笔者长期从事艺术类国际学生的培养工作出发,探讨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设“特色”的课程

当前艺术类学历国际学生大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一些国家,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均不同,人才需求也不同。在国际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上,要遵循国家战略发展,透过艺术教育的培养策略,可以有效达到国际学生对中国艺术的深度认识。因而,当前国际学生的艺术教育首要任务,深化认同,即培养对中国艺术具有认同感的国际人才,并能进一步将中国艺术传播得更远。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能力,对一些学科加以整合,有计划、有目的地突出重点,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同时,加大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强的课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本土化的艺术人才培养,强化基本技能学习与注重艺术实践,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对于以音乐、美术审美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知识跨界,使每一个国际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开发;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国际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其发展需要。针对艺术类国际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特点,确立以“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要素为目标的国际学生培养方案。按照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趋同授课为主体,除了设置学科基础、专业方向模块等课程,还另外设计中国国情教育等多种课程模块,如《新生导入》课程模块,内含中国法律法规教育、医疗保险与健康教育、校史教育、国际学生手册导读、签证居留住宿管理、图书馆资源应用、学分制导读等模块的设计,既避免文化休克现象的发生,又可快速增加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同时依托在教育、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围绕中国问题,设计《发现中国》课程群,利用课堂、线上线下以及讲座多形式的教学形式,增强国际学生对当代中国的深入了解,构建特色的有热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课程群。建设课程要以发扬中国传统艺术为特色,内容丰富,并研修艺术教育法及相关法规作为强化艺术与其它学科的互动效应。艺术类国际学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要体现知识的“跨界”与研究的“纵横”。造就一批通才、“杂家”或专家、“工匠”的国际艺术人才,同样要从“横向”和“纵向”努力,特别在毕业设计和毕业演出,既凸显国际学生本国或本地区的特性,又展示培养的共性。

(二)破解“融合”的难题

大学是学派荟萃的场所,学者与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探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奇斗艳,无不营造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学术气氛。以国际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契机,促进更有效的国际学生课程体系建设,破解“融合”之难题。破解“融合”的难题,一是汉语言与专业之间学习的壁垒。首先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融汉语言技能教学和专业教学,使“语言-专业-应用”相互贯通,以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等为原则,在一年级以艺术类的基础课程群为主,并在专业基础学习之初,引入艺术汉语课程;其次,强调多样性文化的融合,艺术不分国界,各个国家的语言虽不同,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就像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听了之后都能够感受到音乐所带给他们的内容和情感,不同的旋律都在向人们表达着不同的意境,音乐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土著的舞蹈,还是中国的书法,或者阿拉伯的艺术等等,都是人类世界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它成为美国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可借鉴美国艺术课程在建设上将多民族的传统、民俗、宗教、性别、种族等特征,以及各艺术形式所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特征问题,通过一定的课程配置相融合,使得多民族、多元文化作为一种财富利用起来。破解“融合”之难题二,首先要转变单向思维观,树立多元思维观。相较于中国学生,国际学生普遍是宽进严出,从其自身学习动机和心理因素出发,制定趋同管理与帮扶的人性化教学体制,从而展现中国高校对外教育的人文关怀,为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成效。其次,中外学生同堂听课和考试,利于对国际学生的趋同化管理。但由于汉语言的水平受限,国际学生在理论课程考核、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凸显困难。因此,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增加对国际学生小论文写作的课程,亦步亦趋练习,毕业论文结合自己的毕业创作或演出来完成。这种适当放宽要求并不是有些社会舆论所反映的毕业要求“形同虚设”,反之,是更为人性化的措施。最后,以学促教,强调多样性文化的融合,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新模式的专业国际学生教师队伍。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创建融合培养模式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让教师突破现有瓶颈,创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学科课程体系的建立,促进教师间研究领域虽不同,但相互关联,培养一批复合型国际化师资队伍。以教学方法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特征,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三)探索“创新”的路径

当今中外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倾向课堂内外的自由讨论,尤其热衷在工作室、琴房、练功房、道路上和咖啡馆里,在那里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们在津津乐道探讨着,仿佛这就是另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绝不会以为只有教室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所。人与人的心灵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使探索得以深化,各种发现得以检验而更加完善。因此以艺术类国际学生的艺术课程,在旧体制之外,需要推动各类新的主张涌现,追求变革,建设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提质增效的推动力,探索创新的路径是驱动教学向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首先,确立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当代艺术的教育创新培养为宗旨,要用易懂的语言、可接受的方式,提升国际学生对艺术的思考和创作的能力。如透过严谨的绘画系列课程群,国际学生在画室中通过教授的指导和互相探讨,不断实践和熟悉绘画的创作过程,藉以鼓励学生创作出拥有强烈自我风格的创新作品。他们一旦精熟各种素材,就可发展自己的艺术观点,并且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次,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和综合性特征,以及艺术课程类别的多样性特征,促使教学方法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如设计不同主题激发国际学生寻求有影响力的同行业人士的对话可能,享受不受教学大纲限制的学习以及专业之间的紧密互动。另外,博物馆等场所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媒介。如,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在全美艺术院校中综合排名第一,其中多个专业位于全美首列,例如陶艺、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作为全美聚集艺术家最多的罗德岛,其本身的人文艺术气氛浓盛,博物馆众多,如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廊博物馆等,其中艺术博物馆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从中国古代雕塑到法国印象派绘画再到当代艺术,来自世界各地近10万的艺术作品,一应俱全,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另外,罗德岛设计学院还增设劳伦斯埃德娜自然实验室,它收集超过8万个活标本和自然历史中的对象,以自然实验室作为纽带,汇集艺术、科学和其他领域的研究,为师生的实践学习和设计的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值得我们借鉴,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更贴近教育的核心本质。最后,艺术类国际学生的各专业除了实践课程外,还有大量的理论课程学习。理论的温度来源于现实的课堂。鉴于国际学生汉语言及理论研究能力有限,设立资源和写作中心,以提供广泛的艺术资源,设计一个探究、启发和研究的场域,建立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有温度且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他们的观察、感受、体会和思考,提供同侪辅导和持续支持学生在学术写作、论文等方面的需求。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施性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错位发展特色取胜的创新路径。作为一所学校,如何更快、更好的拥抱世界的多样化,让教育响应全球化的大势,紧跟时代的步伐,拥抱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些重大革新。国际学生来华学习,正是给予了我们发展的动力,以此契机,推动全球化的校园网络、建设科学化的教师团队、开展创新性的课程设计、发掘潜能的个性化教学,以及扎根本土的理念,引领教育的变革。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向全世界递出“留学中国”这张闪亮的名片,也必将因此更具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3

 

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工作,与教师、学生之间应该起知识信息的桥梁和引渡的作用。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到十分全面的知识领域。因此,怎样把他们引渡到所需知识的彼岸,这与如何发挥图书资料的作用,有着重要关系。   作为专业美术图书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最大特点是个“专”字。唯其专,才更显出它在专业教学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翻阅中外美术史,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传统。纵观国内外众多纷扬的美术诸流派,门类繁多,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绘画艺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发展,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珍贵的绘画资料。作为专业美术图书资料,以其特有的形式和艺术价值,在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中有着特定位置。   美术图书资料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如同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总是不断地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外界不断变化了的需要。知识爆炸的挑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美术领域中诸流派的引进等等。我国除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高等美术学院之外,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专门的美术资料室就有上百个。美术图书资料室的规模,随着出版业的日异发展,对外开放外国文化遗产的引进,信息时代对图书资料的促进……美术图书资料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美术类图书资料的分类是按其美术理论、各国艺术概况、绘画、书法、篆刻、摄影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而划分的。就绘画而言有绘画理论、绘画技法、中国绘画、各国绘画等。要搞好美术图书资料工作,除了要有资料管理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对绘画知识的了解和绘画艺术的修养。比如讲,对绘画画种的分类、艺术特征的了解,对画种的表现方法的鉴别,对绘画艺术风格流派的发展变化,对绘画基础课(素描、色彩等)知识的认识等等。只有具备美术专业特定的基本艺术素养之后,才能在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美术图书资料应有的作用。   作用之一:为美术教育服务“书籍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阶梯”。图书资料,是当代人之间、上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下代人交流的桥梁,使人类文明得以保存和再创造的宝库。可以说,图书资料是社会的大脑,是人类大脑智慧的延伸,它解决了人类“集体记忆”的问题,把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和结晶贮存起来,并且源源不断地为教育服务。   从美术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美术教育与美术图书资料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主要表现有:(1)学生们进行的中外美术史课程的学习;(2)文艺理论课的学习;(3)对绘画基础课(素描、速写、色彩等)的技法学习;(4)国画、油画、版画、工艺、装饰、装潢等各专业课程的学习;(5)教员和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毕业论文、理论文章;(6)系里举办的各类美术培训班;(7)承接社会上的美术创作、装修任务;(8)学生为社会服务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用美术图书资料来引导、借鉴和提示。“以智力开发智力,以智力开发财力,以智力开发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展示,美术图书资料工作在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上工艺课时,教员们为了介绍甘肃彩陶纹样图案的演变,就在资料室反复查阅有关资料、彩陶的图谱和甘肃专辑画册成为研究此项教学必不可少的案头资料。在素描教学中,教员除了自身应具备一定的素描功底和必备的教具之外,同样离不开美术图书的帮助。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素描技法》,从素描造型训练到艺术提炼的概括,既有严格的科学性又有造型的艺术性,可以说是一本比较系统的素描参考教材。国画教学中,图书资料室保存的《荣宝斋画谱》、《芥子园技法》、《艺苑辍英》等书籍,为学生们在绘画中如何去执笔、如何运笔找到了依据。学生们充分运用这些资料,临画册中的笔墨技法、练线描、认识构图规律、体会各种不同风格的表现……这些书籍,成了他们学习中无言的良师益友。还有《室内外装饰设计》、《世界建筑画分类图典》、《立体构成原理》等书,对现代平面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都有系统的全新阐述,给装潢、装饰专业课程增加了新的内容。   正是通过这些美术图书资料的帮助、引导,经过教员的理解、消化、分析,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地安排教程,从而在美术教育中取得了满意的收获。比如,我系装饰、装潢班的部分学生,已能将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学用结合,为社会服务。既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同时还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报酬,从而增强了学生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懂得了自己如何去学、怎样去学、学些什么的道理,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作用之二:学生的启示学生是美术图书资料的服务对象之一,掌握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借阅兴趣、特点,是高等院校图书资料工作重要的环节。   有的学生,遇到专业基础课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会不顾一切地查阅名人画册中的范作,研究他们的技法、造型以至表现方法,及时地用到课堂作业当中去。有的学生在毕业创作时,构思、想法确定之后,往往会犹豫不决、不敢下笔,总习惯翻翻画册中大师的作品,翻翻国内美术刊物中选登的优秀作品,对自己的创作有了信心和勇气。有的学生对画册中作品技法的临摹,学到了大师们在作品中的艺术追求。有的学生看画家的传记文学作品,对自己有所启示和感悟……。   学生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最需要大量的书本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最容易接受书籍中的知识和思想,如何更好地发挥美术图书资料为学生服务,这正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用之三:美术研究、美术创作的“助手”作为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走专业教学与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教员自身的艺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要进行美术创作与研究,教员仅靠现有的专业知识和创作水准还远远不够。只有从大量的美术图书资料中进行再学习、再研究,才能在艺术实践中得到提高。大量的事实表明,处在知识爆炸的现阶段,科学研究质量的高低,有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别人已取得的成就的掌握程度。因而,充分运用美术资料,对教员美术研究的提高也尤为重要。#p#分页标题#e#   教员们通过学习、查阅美术图书资料所提供的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面貌和风格,分析、研究、思考适应自己艺术风格和面貌的优秀作品,从而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之上审视自己,为创作出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具有个性的新作创作了条件,不能不说,这都是由于美术图书资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间接作用和特定的启示。   从另一意义上讲,就美术的特殊性、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言,往往也还要体现在教员对学生,在美术创作的教学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上。教员们自身的创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如何,与学生的艺术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道是“名师出高徒”,这一点也一直被美术教育所重视,也是一贯强调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机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只有要求教员们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拿出好作品,出成果,出成绩,才能进一步带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起信心来。优秀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与指导教师是分不开的,学生们对艺术的灵动、启示及艺术个性的发挥,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美术图书资料的作用,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美术研究和探讨的学术空气,才能将美术教育推向新的台阶。   西北民族学院美术系的教授、教师们,大部分是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画家、艺术教育家,许多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并在各自专业绘画领域里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们的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的过程当中,对美术传统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学习,往往都离不开对美术图书资料的借鉴和参考。比如在油画创作中,油画风格的形成,无论是古典的、现代的、抽象的、具象的,在《世界美术全集》、《世界美术巨匠》等珍贵画册中,世界著名的美术大师们,都以不同的出色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依据,从而使作者在创作当中,对自己作品画风的确立、技法的追求和突破,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美术理论和美术技法的探索中,美术图书资料同样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美术史当中著名画家的考证,也都离不开珍贵的美术图书资料的帮助。只有本着科学的治学态度,认真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学习心态,在占有和消化了扎实的材料之后,才能有锐敏的眼光、独具的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使美术图书资料在运用和实践当中发挥作用,变成我们自己的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理论水准的学术成果。我校不少教员在美术理论的探索中,许多论文也都先后参考了不少美术图书资料,从而使自己的见解升华为有一定深度的独到的学术价值,部分理论文章,被学报和部级的学术刊物发表和采用。   展望美术图书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前景十分广阔,有着很大的潜力。   同时,还应该看到存在的困难,虽然国家每年都能拿出专项资金,保证购置必要数量的美术图书,但同样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由于世界性的印刷材料和成本的大幅度涨价,尤其是进口的国外美术图书、画册的大幅度涨价,给美术图书资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许多措施的进一步深化,在教学、科研、管理、效益各方面水平的提高,美术图书资料工作也一定会有新的起色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4

一、日本动画教育课程内容和中国动画教育课程内容比较

1.中国动画学校的课程

中国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各类大学,包括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学校教育制度分为4年制和2年制。日本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大学和专门学校。其中大学多为4年制,专门学校多为2年制。大学的动画专业和中国一样,除专业课程外,还包含基础教育课程(公共课)如美学论,外国语等。2年制的大学,如专门学校,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没有基础课程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动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还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也有部分学校没有教材。下面就对中国各大学的动画教育的大致教育课程做简单介绍:(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线描电影论动画概论第2学年素描色彩透视人物设定运动规律插画场景设计第3学年雕刻定格动画漫画技法3D技术(3DMAXMAYA)网页设计FLASH动画第4学年毕业作品毕业论文(2)基础教育课程第1学年英语古典文学法律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思想修养政治经济学现代文学中国美术史第2学年外国文学外国美术史形势与政策体育思想概论艺术概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第3学年形势与政策美术学概论邓小平理论音乐简史戏曲鉴赏

2.日本动画教育课程

(1)四年制大学

东京工艺大学动画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专业,东京工艺大学的教育体系有着与动画有关的广泛领域的综合教学理念,在动画学科实行综合的动画教育和研究。主要通过从对传统动画的制作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制作到数字化电脑技术的运用及表现方法的学习,通过对动画与之相关的广泛领域的详细了解,充实动画知识面,注重综合素质培养。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动画特别讲座A(选修)动画概论A(选修必修)动画史AB(选修必修)动画技术论ⅠⅡ(选修)基础演示ⅠⅡ(选修)基础造型实习(选修)动画表现基础(选修必修)电脑基础ⅠⅡ(选修必修)动画Ⅰ(选修必修)剧本基础(选修)动画背景Ⅰ(选修)素描A(选修)基础技法AB(选修)第2学年动画特别讲座BC(选修)发达心理学(选修)电影史AB(选修)动画史CD(选修)漫画论AB(选修)动画心理学(选修)动画构成技法(选修)新媒体AB(选修)素描Ⅲ(选修)3D技术设计Ⅱ(选修)第3学年领域研究(选修)动画特别讲座D(选修)电影构成论(选修)广告媒体论(选修)设计论(选修)著作权制作论(选修)电视节目制作论(选修)电视剧论(选修)动画演示课(必修)新媒体C(选修)动画制作(必修)第4学年毕业创作研究(必修)2)基础教育课程工艺制作艺术学A照片学概论B影像学概论B设计学概论B媒体表现概论B漫画学概论B艺术学B美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色彩学视觉传达论西洋美术史A日本东洋美术史A西洋美术史B日本东洋美术史B造型心理学认知科学艺术学特别讲座美术史特别讲座现代艺术欧美话剧论文艺理论音乐学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日本文化史造型基础学图像和数字物理学概论光和视觉俄语英语法语德语外国文学社会和思想等

(2)专门学校

大阪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大阪动画学院是日本动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向日本的各大动画公司输送了大量的动画人才,其中较多的为动画师。大阪专门学院动画学科的课程是从通过对初级动画技术到高级动画技术的理论学习,再加以实践的自作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绘画,色彩,场景画,后期的上色,合成编辑等动画制作过程知识的全方位学习。①对制作现场的现场状况的了解和基本动画知识的学习。一边通过对动画的历史和发展,动画的制作流程等的学习,在这同时,同步开展动画的实践制作学习,如对物体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拷贝绘画学习,物体质感的表现学习。

制作现场状况和基本动画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基本绘画Ⅰ:原画的拷贝学习,中间动画的理解基本绘画Ⅱ:人体各角度的形态,静物素描,动物画基本绘画Ⅲ:对比表现,错觉效果的理解基础教养Ⅰ:动画专业用语的理解,制作现场的现状基础教养Ⅱ:分镜表和动画时间表的理解角色创作Ⅰ:动漫人物素描和人体基本动作角色创作Ⅱ:角色感情表现及演技表现角色创作Ⅲ:动物的动作研究和绘画练习人物表现Ⅰ:人体的结构和人体素描,风景人物表现Ⅱ:动作姿态,人体服饰质感表现:石膏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绘画分层的构成:帧数的对比,构图法,视觉效果角色设计:角色设计及设定a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在学习立体感的表现,透视,背景美术的基础上,开始把动作的表现加入到动画的实践制作中。教学课程要遵循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来进行。动画实践Ⅰ:分层动画动画实践Ⅱ:摄像机镜头动画动画实践Ⅲ:后期合成,特效动画b把握制作流程,专家现场指导通过策划,剧本,分镜,原画,动画的制作,中间帧,色彩,背景,CG,合成编辑的作业练习,完成一个完整的动画作品。制作演示:动画电影,电视剧版动画的制作过程了解策划,制作:工作进程安排,故事版设计和分镜制作实习Ⅰ:动画制作设备和工具,CG软件的理解制作实习Ⅱ:自创剧本的策划和制作制作实习Ⅲ:数字化电脑应用动画制作c动画制作的CG技术的学习在现场的实践制作中,按照日本动画业界的动画制作流程,开展对CG技术的学习。影像表现Ⅰ:自然物体的动画和质感的表现影像表现Ⅱ:摄像机的指定及特效表现取消基础教育课程。

二、中国动画教育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1.教学课程

从课程的内容上来看,中国的动画课程虽然已经有针对专业性的课程,但是与日本的动画课程相比较还相对较弱,就动画的表现技法和技术而言直接对动画有利的专业课程还不够完善。因此,为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首先,改善我国的动画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很必要的。我们应该参考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的教育体系,开发更有效的动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对动画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力度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动画教育的培养可以分为剧作方向的培养和动画制作人员的培养。这就如同日本的动画学校分动画专门学校和动画研究所。动画研究所就是以动画的历史,发展,动画内容等的相关内容为中心,进行理论研究。而动画专门学校是以动画制作为重点,培养动画公司所需要的动画绘制人员,而这个环节的动画绘制人员也是需求量最大的。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动画教育方向的定位,应该定位于动画制作的人员方向的培养,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动画人才应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为基础,如1素描能力2对物体特点的表现能力3角色演技(外形特征,心理特征,感情变化,剧情发展)的理解力4趣味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5故事内容的理解力,把握力和敏锐力6对动作的观察力7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把握能力,和团结性。应该本着以上条件,开发开设有效的,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课程。#p#分页标题#e#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动画课程与日本相比较,我国的动画课程虽然以涉及到了动画运动规律及原理的课程,但仍然是偏重于理论上的研究,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实践时间远远不足。从之前提到的日本动画学校的课程来看日本的动画实践课是占有很大的比例的,无论是日本的综合类大学还是动画专门学校通常在课程安排上先是专业课的演示课程,也就是我们的理论基础讲解课程,然后紧接着就是专业课程的实践课程。而我们的课程设置里几乎是没有动画实践课程的,大部分的动画学校都是在学生4年级快毕业时才接触到动画制作,然而动画是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揣摩才能掌握到其中的规律和技巧的学科。通过短短的4年级半学期的动画实践是完全不能到达训练的作用的。所以我国的动画教育课程也应该大量投入实践创作中,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能力。认真研究动画绘制方法,帧数的时间把握,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动画教育目的。

再次,树立正确的动画教育理念,在动画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3D技术,电脑CG技术已经成为了制作动画比不可少的技术。但与此同时一定不能忽略传统的绘画基础教育。据调查统计,日本的动画公司和游戏公司(光荣,任天堂等)在招聘动画制作人员时,仍然以制作人员的绘画能力为首要基础。所以传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要有效的把传统绘画技术的培养和CG技术的有效结合起来。

最后,与日本的动画学校课程相比较,我国动画教育课程接触动画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时间上相对较晚。从日本的课程设置来看,日本的动画学校无论是综合类大学还是专门学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让就直接入正题,直接进行动画概论,制作流程,动画专业用语,动作制作基础的课程,及场景的制作,角色设计等课程。而我们的课程基本在一年级几乎没有涉及到动画专业相关知识,还是停留在传统绘画基础上,传统绘画基础虽然是不容忽视的学科,但也置后了学生接触专业的时间。我们在引入动画专业的学生时,在他们考入大学之前就应该提高对他们的绘画基础要求,也就是说绘画基础要求是他们在高中就应该解决好的问题。在跨入大学校门后就应该尽快让学生接触相关动画专业知识。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5

可以说,这几年美术学院在毕业创作的细则上是做得很到位的,从制度的不断完善到指导教师的配备,再到后勤服务工作的到位,高校为艺术生的毕业创作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带领毕业创作的教师,都是从本专业中挑选出的相对优秀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毕业创作的立意开始,一直到毕业创作的展览,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的把关。艺术院校对毕业创作指导教师及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有: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指导、答疑,抓好关键环节的指导;加强过程管理,要求对学生指导次数5次以上,要有3次毕业创作的修改稿。对学生的要求包括:学生按要求完成美术或设计作品,同时结合作品或另外选题写一篇正文5000字以上的论文或设计报告。对于艺术生来说,毕业创作一般会经历如确立选题、搜集素材、设计草稿、创作作品等环节,也就是要解决“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无论水平高低,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且有了指导教师的帮助,同学的激励,艺术生的创作水平或多或少会得到提高。可以说,只要投入精力准备和创作,所有的学生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艺术感悟。

一、启发引导:教师在学生毕业创作中的任务

我们常说,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是创作者的情感所赋予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内心情感来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技法。指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油画第一工作室主任洪利标具有多年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经历,他认为,没有真情实感就很难创作出有内涵和生命力的作品。毕业创作是一个学生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创作课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指导教师要注意创作艺术规律的教学。教师必须认识、掌握和正确运用艺术规律,在创作指导中要引导和启发学生不断挖掘内心情感,使其逐渐认识艺术规律,并把这些运用到毕业创作中。在指导学生创作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播放视频,包括油画材料技法方面和艺术创作方面的,并对视频做详细解析,学生看完视频后会有所触动。

这样,可让学生对各种艺术流派的表现形式、情感表达、使用材料技法等方面有一个全面了解,对创作的形式语言有了概念,使其更有自信心,同时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到毕业创作中指导教师的引领作用,洪利标根据自己多年的指导毕业创作经验,提出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指导措施:“创作课是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系统课程。应该从低年级就要求基础学习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早点接触创作,使他们的创作水平逐渐得到提高。到高年级我们应该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学生的艺术特点和个性,让学生在创作思想、艺术语言和技法表现等方面达到一定高度。创作课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其主体潜能并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能不能对毕业创作产生兴趣,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的创作教学中,在内容上有新意和亮点,在教学方法上适当结合播放中外美术家艺术创作视频,让学生得到更多启示并产生浓厚兴趣和共鸣,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创作,其作用也会适得其反。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郭祖昌说:“常言道,教学相长。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创作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无疑,贯彻对艺术规律的整体性教学和启发诱导式的指导模式,是目前艺术创作教学的有效手段。绝大多数学生能延续其创作的一致性水准,但是个别学生能突破自身的藩篱,实现毕业创作的华丽转型。同时,个别学生由于对毕业创作的期待过高,反而会束缚水平的发挥,导致毕业创作不尽如人意。”艺术是自我情感外化的一种形式。西方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绘画风格多趋向写实,与之相反,中国则更多通过感悟的方式来传达艺术的精神旨归。

所以,无论是中国水墨画还是草书作品,其作品风格多趋向写意。随着艺术院校专业设置日益增多,各门类艺术层出不穷,相应的艺术形式及艺术手法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随时更新观念,了解新的艺术动向,做到与时俱进,并与学生的专业喜好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与学生一起观看经典的艺术作品,随时跟踪学生创作作品的进程;下载一些创作视频,与学生交流创作心得。教师将多年的教学所得与经典的艺术作品案例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作品更趋完善。首先,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专业特点,确立选题时,教师仅起到引导的作用;随着选题的逐渐清晰到确立,老师的引导会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其次,有的学生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跟某些老师的艺术风格非常接近,这时,老师就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谈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以及对艺术创作的认识,有了这个大框架,学生进而选择自己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手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科4年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绝大部分学生远没有达到独立创作的能力,但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应是指导教师努力的方向。记者以为,毕业创作不乏优秀作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像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这样的毕业创作毕竟是少数。资讯发达、物质丰富并不与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物质丰富使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有时反而是心态浮躁的代名词,学生除艺术创作外有更多的选择,社会充斥着更多的诱惑,或者说有更多打发时间的方式,在某些同学看来,有很多时髦的玩法远比枯燥的毕业创作更有趣。另外,毕业创作应是学生4年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这个阶段思想学习的一个反映。作为指导教师,他们希望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有旺盛的创作精力积极投入到毕业创作中,把自己4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偏好相结合,创作出满意的艺术作品。在引导学生进行毕业创作时,教师应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不让自己的思想与爱好左右学生的创作初衷,应以辅导者的身份出现,多听学生对毕业创作的理解,不轻易改变学生的创作想法。同时,在学生选定自己的毕业创作方案后,教师应利用自有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优秀艺术作品,或在相关书籍中找到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范例,先让学生做到“眼高手低”,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意识,进而提高其艺术水平。

二、突破局限:学生在毕业创作中追求的目标

我们都知道,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经历生活、技能、文化等方面的积累,是无法创作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品的。所谓厚积方能薄发,一幅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是艺术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自我否定及肯定的结果,包括艺术修养的提高、艺术语言的纯熟,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获得。洪利标认为,学生在经历一次毕业创作之后,能学到一系列关于创作方面的知识,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是肯定的。

平时绘画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毕业创作,各方面也能得到较大进步,只是由于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和创作经验的局限,在画面制作时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能不能把握好就看自己的造化了,只要用心画,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最后是可以完成好毕业创作的。每个学生的毕业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过程,学生上创作课,培养兴趣是很关键的。在创作过程中寻找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是基于力求深刻地、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一件作品的产生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在创作过程中要吸取传统形式中有利于表现全新生活感受的因素。学生在毕业创作中经历的环节,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学院的毕业创作课主要突出以工作室全体教师汇看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教学。从前期构思构图、收集素材、修改画稿到后期制作阶段,每月汇看两次,并进行个别现场指导。其间,还开设油画材料与技法、当代美术鉴赏与批评(选修课)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在大学4年的专业训练和生活积累后,已拥有大量的素材和专业技能。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创作水平分析,大部分学生通过毕业创作,真实地反映出在大学4年所学的理论和专业良好水平。客观地说,也有少数学生的毕业创作和平时绘画水平相差不少,不太理想。在吉林艺术学院,从近几年的毕业生美术作品展览中可明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艺术造诣较深的学生,他们的创作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远远突破了在校所学的范围,无论是作品的创作立意、作品内涵、材料的运用、色彩处理、表现技巧,还是艺术性和精神品格等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这充分反映了学院长期以来严抓教学、以教风促学风,具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应有严谨治学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曾小红认为,毕业创作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反映4年的学习水平,因为学生都知道毕业创作是对其4年来学习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演练与检验,会尽其所能来完成作品。其中一部分学生会在毕业创作中有意外突破,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创作中水平均会有所提高,尤其是平时水平较差的学生,在这个关键时刻,其会对毕业创作更加重视,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会完成满意的毕业作品。记者认为,毕业创作能否反映学生大学4年学习成果,这取决于多种因素,除了学校的差异,还有学生个体的差异。如对于师范类综合大学所设的艺术学院,相较学生的毕业创作,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其实,大学4年仅是学习非常基础的艺术知识,无论是技法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在艺术成长过程中,还是一个雏形。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优秀的艺术作品。又比如美术学院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就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大学生是坐着听课。坐着听课就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状态,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学生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其在教师所教范围之外的突破几率也在不断增加。这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从艺术思想到艺术理念再到技法,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提高。

三、生活积累:学生完成毕业创作的前提

相较于以往课程中有具体要求和具体对象的创作,毕业创作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和确立方向,从某种角度说,毕业创作是从院校学生到艺术创作者的过渡。但事实上,这种过渡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正如郭祖昌所说:“学生无论是面对课段作业还是课段创作,甚至毕业创作,都是综合整体性、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只是题材方面有所侧重而已,不存在一个绝对的从高到低的阶段区分。学生角色的转换,更多的是社会赋予的身份意义。”毕业创作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4个学年各种课程学习的总结,也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洪利标认为,毕业创作对现在大学生来讲难度很大。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正式的毕业创作课是从大四开课后第9周开始的,在这之前学生大三的时候下乡写生时,就已经开始深入生活了,学生画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和场景速写,还抓拍了很多生活劳动的场面。这些素材无疑为毕业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下乡写生进行收集创作素材是很好的教学思路。学院领导一直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目前,吉林艺术学院设立了“学院奖”,每年都举办“学院奖”专业技能大赛,美术专业参赛选手的作品要求必须是原创作品,除了交创作作品外,还要参加现场画素描、速写和艺术理论加试。这项活动每年都吸引很多学生参加。洪利标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创作是很有益处的。要搞好创作课教学,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同时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其从中获得独立进行创作的基本经验。“速写是对生活和形象的概括,是创作的重要素材,我们提倡学生多画速写,以此提高造型能力及画面构图能力。在毕业创作动员会上,我们向学生提出了要求,做了教学计划和安排。主管教学院长、系主任和工作室主任参加了动员大会,并做了动员。这样既鼓舞了士气,又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毕业指导实行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目前学生都以积极的心态准备着毕业创作。创作是艰苦的劳动,不付出最大的精力,没有失败的经验积累,成功是绝不会到来的。在平时,我们要多鼓励学生重视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和记录,多画速写、小构图和记忆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说,毕业创作是学生走向艺术创作道路迈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毕业创作作为创作的启蒙阶段,我认为非常关键。这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影响也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引导才行,在我院,教师上毕业创作课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和建议,如:对创作画幅的要求、材料选择和制作方面以及到最后给作品配画框等方面。”洪利标说。

四、文化立场:毕业创作中艺术主体之精神诉求的依托

回顾过去,毕业创作中曾出现过令世人为之惊叹的艺术珍品,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如今资讯发达、物质丰富的年代,反而难以达到物质贫瘠年代精神的高度及情感的深刻。指导教师希望学生在毕业创作中有更大的精神收获及更深刻的价值体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也会尽其所能挖掘其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感悟及理解。陈丹青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在中国影响了几代人,很多人到现在还记忆犹新。1980年他在西藏很艰苦的环境中画了许多速写做创作素材,最后靠着扎实的基本功整理完成了7幅系列《西藏组画》。据洪利标介绍,他有幸在鲁迅美术学院看到了《西藏组画》原作,很强的油画功力和朴实无华的画风顿时打动了他,组画诉说的是西藏人生活和“人道情感”的语言,反映了普通藏族人的生活,挖掘出藏人善良淳厚的品性和生活底蕴。“在物质生活极大丰裕的当下,真的很难再看到像《西藏组画》那样打动人心的毕业创作了。说实话,现在的学生的确很难做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应该冷静地反思。现在‘90后’艺术生,学习不在状态的不算少数,内心很浮躁,对艺术的追求不够执著。现代是科技高速发达的信息网络时代,吸引学生目光的地方很多,比如互联网,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没有什么电脑,一天除了画画还是画画。当然不是说那个时代好,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人。我真心希望学生能扎扎实实求学问,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的每一件事做好。在进入毕业创作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收集到的创作素材好好整理一遍,有想法的多勾几个草图看看,在毕业创作中把自己的想法和艺术构思、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去展现大学4年所学到的学习成果。需要说明的是,上网不是不好,而是看你怎么利用网络,网上古典和现代大师的高清油画图片资料很多,色彩准确,局部放大能看到笔触和肌理。还有很多中外著名画家的绘画创作和材料技法视频,艺术网论坛上可以进行学习交流,很值得一看。我的建议是把网络运用到学习上。其实老师们也经常上网,利用网上资源查资料、备课、看论坛。希望同学们在毕业创作中尽心尽力完美地表达生活中捕捉到的那份感动,真诚地反映现实视觉人文形象,还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具有思想高度、文化底蕴、生活体验及艺术精神。创作出真实、真切、真诚的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洪利标说。

资讯的高度发达,给学生的毕业创作带来许多新的可能,切入创作的角度更加多元化。郭祖昌认为,可以从社会学、历史学、生理学、心理学、电影学、戏剧学和现象学甚至艺术本体等维度思考创作。只有当创作体现为某种个性化的文化针对性时,艺术主体的精神诉求才得以彰显。与此同时,对技术媒材、创作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科的毕业创作,一方面是对视觉经验的个性化整合,另一方面是逻辑性地拓展自身艺术的发展,保持其创作思维的连贯性。合理地分析社会文化现象,抽离其表达实质,呈现艺术个体对社会、对生命有意义的思考,突显自身创作的逻辑立场。同时,在实践创作中,必须明确艺术语言的有效性、问题阐述的深刻性和文化立场的针对性。只有综合这些要素,才有可能使创作进入深度表达。

五、新的起点:毕业创作开启未来的艺术人生

毕业创作作为艺术生学习4年成果的集中呈现,既是学生4年努力的结晶,又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开启了新的征程。但对一些学生来说,毕业创作成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毕业创作并非单一的学习环节,这与他们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就如有的学生说,毕业创作的能力够与否要看大学4年有没有真心在沿着这条路不停地努力,如果没有利用好大学4年的时光,虽然还是将毕业创作完成了,但总会留有遗憾。大学生的毕业创作不仅是对学生的一次水平考核,也是对教师4年教学成果的直观检验,其中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油画专业2010级学生唐箐妍理性地描述了艺术生对待毕业创作的心态:4年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但在这期间的学习中,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我们究竟要拿出什么样的作品去诠释自己的创作思想,我想这里蕴含更多的是一种对待毕业创作的态度问题。其实,大学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一幅自己的绘画作品,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4年的大学生活后,在作品中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触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展现出学生本身具有面对自己未来艺术道路的能力。

毕业创作是要通过作品表达学生大学4年所增加的人生感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对艺术的理解也会在此过程中慢慢成熟起来。对此,唐箐妍说:“毕业创作的首要问题是对创作素材的选择。在我心里有许多想法,也看了许多我们学校优秀的毕业创作,每次看完后,我都不停地想:别人为什么那么画?要怎么表现自己的想法?我要画点什么?后来找到了我的专业老师,和老师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把一些稚嫩的想法摒弃掉,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回来和老师一起探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题材。高考之前的美术学习可能学会的只是‘会画’,但经历了4年的大学学习我觉得学到更多的是‘绘画’。在老师的培养下,我学到了除了技法以外的许多美术知识,了解了中西方美术的发展。系统的学习加上阅历的增加,我虽然没有办法保证自己已学到全部的本领,并且可以做到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作品中,但我可以说,自己具备足够的信心去画好毕业创作,也会尽力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中。”与即将面临毕业创作考验的在校生充满希望与自信满满相比,已经完成毕业创作的学生则多了一份“过来人”的释然与从容。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应届毕业生赵博雅说:“毕业创作其实就和往常的创作一样,它只是一个时间性的节点,要说它十分特殊也不见得,要说它不重要也是不客观的,4年的积累通过毕业创作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展示出来,但是不要灰心丧气,因为我们曾经如此疯狂地热爱艺术,如此执著地为之奋斗过,我们可以骄傲地说:‘需要时间证明的东西不需要语言的解释。’最后,借着毕业创作我们还是理清不少对未来创作方向的思考,为以后铺上了一条可以继续走下去的路。为之后的创作积蓄了内在能量,毕业创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事实上,无论毕业创作是否令人满意,是否真正发挥出了学生经过4年磨练后的水平,努力的结果都有着相似的一面,通过他们对毕业创作进行的总结,可以看出学生对毕业创作的意义的看法是一致的:“我的毕业作品对我今后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我现在的创作多少会出现毕业作品中的一些影子,如绘画步骤、题材、技法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今后的创作有指导和借鉴的有利一面。”“艺术创作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也特别喜欢那个过程,遗憾的是自己平时对各种知识的积累少,眼界比较窄;通过毕业创作这个过程,自己深切地体会和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弱点和不足,清楚症状在哪里,以后就会相对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补充相关的知识。毕业创作对自己继续艺术创作之路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毕业生的经验与总结往往会给在校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他们的经历开启了下一届毕业生对于毕业创作的思考。通过他们的思考,我们同样能够看到未来艺术家的影子。从此,他们便将艺术融入内心、融入生活,就像唐箐妍说的那样:“毕业创作也许会是一个新的起点,用一幅好的作品去告别美好的大学生活,去和那些曾经辛苦培养自己的老师说声感激。我觉得美术是绘画者通过绘画方式展现出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毕业创作不是所有美术生艺术生涯的终止,而是向学生时代的告别并推开未来创作之路大门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从这里出发,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并将自己对生活的感触用艺术的方式传递出来。”

六、问题突出:毕业创作的弱点反馈教育之殇

习惯了应付作业的学生,在面对没有具体要求的毕业创作时,不乏无所适从者。面对学生在毕业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指导教师的看法更理性、更深入,这些问题也反映出了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中的弊端。众所周知,作品从创作到展出,直至画册的完成,其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郭祖昌就本科学生的毕业创作列出了如下问题:一是由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失,作品的立意深度欠缺;二是由于语言个性化不够鲜明,作品面貌不明显;三是语言和题材匹配不够恰当,原本深刻的观念无法有效传达;四是展场作品陈列不够科学,导致作品展览效果的不理想。他认为,如果要克服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艺术个体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使毕业创作达到超越自身的新高度;另一方面,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期,教学单位要革新创作教学课程机制,扬弃传统,寻求有创造力的施教方法。同时,重视毕业创作陈列展出的现场效果,推进作品后续的社会影响力,切实做好毕业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洪利标看来,毕业班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成绩较优秀,但也有一部分成绩不够理想。他说:“我们在近几届学生毕业创作中发现,部分作品缺乏精神内涵和时代精神,画面制作粗糙、混乱、缺少朝气、基本功差,它直接影响了毕业创作的质量与水平。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创作作品少了,抽象作品和风景画多了,有一面倒的倾向,就说明不正常。当然,风景和抽象作品也未必不能成为好的创作。有的作品画得过于简单,构思肤浅,甚至有些画难以看出是什么意思。部分学生对毕业创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毕业创作阶段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够,毕业创作的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绘画基本功不扎实,缺少自信,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表现效果,驾驭不了画面,显得力不从心,还有的学生不积极对待毕业创作,错误地认为画得好坏无所谓,只要及格不影响毕业就行,带着这样的想法画画,对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和要求敷衍了事。”“在研究毕业创作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我感到目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对毕业创作重要性的认识,显得格外重要。要做好毕业班学生思想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一线教师在创作课教学上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克服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弊端。我们深知,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是否胜任做毕业创作指导、创作该如何指导、教学计划应如何调整、如何加强基本功训练、如何从中外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如何落实到画面等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我们是否也应对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的得与失进行一分为二的评判呢?”

另外,学生在毕业创作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时间冲突。如创作时间与实习时间、创作时间与找工作的时间安排等都会存在一些矛盾。其次是毕业创作的态度问题,这种态度直接反映学生如何利用时间、安排时间等,总之,时间上安排是否恰当,是否全身心投入,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优劣。有的学生说:“毕业创作比较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基本上自己是什么样的水平,毕业创作就在什么样的水平线上,平时的学习多是临摹,自己创作得少,一旦真刀真枪地上,总是有些措手不及,又总想让自己的画面更完善、完整,但毕业时有毕业论文要完成,免不了有顾此失彼的结果。”而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也就不同。如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两位学生的看法,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杨帆说:“虽然学习了4年,但是感觉自己独立创作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平时的专业课是一个月一种,比如一个月素描后就是一个月的色彩,等到自己真的慢慢对素描方面的‘瓶颈’有所领悟,有些进步的时候,这门课就结束了,这样错过了一次次进步的机会。毕业创作基本上会倾注自己大学所学,即使是这样,有时候仍不能令自己满意。”学生武雷说:“油画创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及学术含量,尤其是具象写实绘画,包括严格的形、体积塑造、色彩调配、边缘线处理、质感透视、解剖、层次问题、韵律、节奏等,如果说很完整、很成功地完成有些困难,这与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老师是否有丰富的传授经验有直接关系,我们师范类的美术学院,定位不同,开设课程多,没有分专业,毕业作品的质量与这些也有着直接关系。”这些问题的出现,切实反映着大学4年的教育问题。比如,大学的扩招使生源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校监管不力也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时常出现怠慢的情绪;校园网络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有的学生大学4年利用网络不是为了学习文化艺术知识,而是一种娱乐式的消遣。毕业创作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如艺术设计与油画或中国画之间),就不好做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无论哪一个专业方向,学生的水平都是良莠不齐的。因此,对毕业作品应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6

 

《外国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以讲授西方古代至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和名家名作为基本内容,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是“文学史+作品选读”两方面内容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阅读原文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课时和参考资料的限制,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自学能力不能得到发挥,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   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文学是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块,而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部分。   同时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跨学科重新整合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及时把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胆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异质文化比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历史文化、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科学考古等知识。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再者,在教学内容中,注意寻找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现代爱情观和古代观的比较,突出生命的意义,加强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堂听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本课程以情境、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了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绘声绘影,形成外国文学史的视听化教学。   讲: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课后的“作业与思考题”进行自学、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师生一起品评。   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将传统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   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   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3000年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   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文做准备。   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   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   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2.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p#分页标题#e#   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   4结语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其它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从事现代语文教学与文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由于对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成就的掌握,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以更全面的辩证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以树立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意识。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7

 

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决定着一个民族兴衰,能承担起历史重任的新一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知识还应有高尚的精神与丰富的情感,强化素质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目前教育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有其特殊的意义而艺术教育则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思想,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简单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整体发展教育观,强调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这一改革客观上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必须建立起一个有别于其他美术教育培养要求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师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并通过这个媒介达到对人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思维方式、情感和道德感等方面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完善人格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专业”这个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首先是师范教育。我国香港地区的美术师范教育,甚至只把教育类课程称为专业课,而把绘画与设计类课程列为选修课。作为未来的教师,美术高师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一个人掌握了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不等于具有了高素质,从能力和素养角度上看,素质是一个人在文化的全面性、文明的进步性与身心的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所以,仅仅掌握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等于具有了从事美术教育的能力,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多元素构成的”,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但现实中许多高师院校安于现状,无视基础教育改革,固守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致使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观念落后。一些专业管理者和教师对美术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认识不清,没有充分认知和理解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对新《标准》的推广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少同基础教育保持密切联系,很少考虑自身师范性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过分强调“美术专业”的“专业”教育,认为高师美术教育仅是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的)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面窄。课程设置多局限于美术专业的“专业”范畴内,狭隘理解“一专多能”的内涵,将“一专”往往定位在国画或油画等某一画种的技能水平上,“多能”也多圈定在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层面。   在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法等方面有待改进。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技能灌输上,在考试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这些都难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满足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近年来高考中的“美术热”使得美术师范教育生源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许多院校竞争意识淡漠、安于现状的思想,对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胜任未来工作漠不关心,造成认识上和工作上的“滞后现象”。   高考中过于重视“专业”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化课录取线过低,难以支撑其以后学习;专业考试落入新的“八股”之中,人物头像素描和静物色彩成为高考中的“永恒”主题,许多考生不是在“画”画,而是在“背”画,艺术天性正在被抹杀。新《标准》将着眼点放在未来,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从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能力。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必须是超前的必须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文化意识并驾齐驱;面对素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间竞争加剧,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竞争获胜的最重要因素。面对基础教育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作为培养美术教师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如何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确立科学、合理、系统的师范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既有较强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综合素养的美术教育人才,以适应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美术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新形势,必须组织教师(尤其是教育教学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学习和研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按照新《标准》要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对美术高师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范围之内,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凸显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加大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教育力度。美术“专业”课程也应拓宽知识领域,按照中小学美术教学要求,加大美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设计、民间艺术、手工制作等课程的教学。   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将知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科知识的交叉和信息量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互动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考核评价方法上要将重点放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p#分页标题#e#   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应有地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美术高师生是未来的教育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参与者,一个对本民族缺乏情感、对自身文化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的人,是不可能胜任教育之职的。   积极开展职业意识教育。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教育性决定了其职责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意识培养。要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明白他们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参与者,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承担者。   加强教学实践,提高美术高师生教学能力。教育理论以及实践已充分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美术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多因素的,在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丰富实践课程形式的多样性,拓宽教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同时,要增加教学实践课的时间。   重视学年论文的写作,提高美术高师生的科研能力。新《标准》中学习领域的划分对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的高师生不仅仅要会“画”画,更重要的是会“评”画;没有一定理论水平将无法胜任美术教师之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为此,高师院校学生的论文写作不能仅限于毕业论文,应高度重视学年论文的写作,以学年论文写作作为提高师范学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重要补充和途径;可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在选题上尽可能围绕教学研究来展开,以提高美术高师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加大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力度。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综合素养,才能帮助受教育者接受和领会知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中历来十分重视教与学、言传与身教、教育者的教学与受教育者的个人体悟的统一。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墨子强调教师只有“得一善言附于其身”率先实践表里如一“使言行合一犹合符节”。   《墨子•兼爱》,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要“言教”而且要“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受教育者做出表率。为此要重视教师的再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学历、知识与能力,完善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要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由于复杂的因素,目前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大多出身于绘画专业而非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因此强化教师职业教育十分必要;教师的引进也应从单一学历和技能考察转向综合素质方面。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开展多种多样文艺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在具体课题训练中尽可能多采用课题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教师职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合作。   根据师范教育自身特点,对现行招生政策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别于美术院校选拔人才的标准。专业考试应从单一技能考试走向多元,可参照目前一些院校美术史论专业的方法,增加文艺常识、写作等方面的考核;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避免将那些综合素质差、有“技”无“文”的学生招入师范美术教育专业。   面对基础教育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形势高等师范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基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能胜任基础素质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教学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育人才。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8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也日益上升,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高师学前教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及时调整,并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素质教育:首先,培养师范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热爱教育、喜爱儿童的职业素养;其次,培养师范生优秀的专业素养,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最后,培养师范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和性格特征。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乐观向上心理。此外,由于我国在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本校教学实际、本地人才需求实际、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和本校教学资源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定位最佳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有效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就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培养目标的转型,改变了以往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局面,实现了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化和多元化,构建了以培养专业教师、管理者、科研者和其他工作者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二、全面贯彻全程教育实习模式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间集中、地点固定。但随着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从理论角度来讲,人们重新审视和定位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动态过程。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打破实习集中的局面,将实践纳入整个教育实习的动态过程中,全面贯彻全程教育实习的新模式。换句话说,教育实习不再集中于毕业前夕,而是以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为基础,从刚开始就实施,并贯穿始末。全程教育实习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和环节:(一)见习就是从开学伊始到大三结束的这段时间内,要定期安排学生到指定幼儿园去见习。(二)教育调查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对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问题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进行主题讲座,对当前幼儿园所用的各种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四)模拟教学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进行试讲,然后学生和教师予以客观评价,掀起一轮教学模拟演练的高潮。(五)毕业实习实际上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毕业教育实习,属于对毕业生教学能力的综合演练。(六)顶岗实习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带队,在指定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最好是到农村幼儿园去,因为那里师资匮乏,易于得到认可和接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才华,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教学的能力。(七)毕业论文鼓励学生主动深入一线幼儿园,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兴趣,做好论文选题。通过全程教育实习,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实现了教学实习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将实践教学充分渗透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三、加强艺术类课程优化与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功分为两大块:艺术技能和文字表达技能。艺术技能:主要是指唱歌、乐器、舞蹈、绘画等技能。(1)弹奏:包括记忆弹奏、看谱弹奏、伴奏、重奏等内容,以钢琴弹奏为主,其他乐器弹奏作为辅助。(2)舞蹈:包括考级舞蹈动作、成品舞展示、幼儿舞蹈创编等内容。(3)唱歌:包括成人歌曲演唱、幼儿歌曲的演唱及教学,还包括高一级的指挥训练,即指挥者的基本指挥手势训练、歌曲指挥图形设计及现场指挥训练等。(4)美术:包括绘画技能和工艺技能训练。绘画技能的训练包括素描与色彩写生、简笔画、国画、水粉、教学挂图制作等;工艺技能训练具体指图案、手工、泥工等。

首先,优化艺术类课程,强调学前教育的特色化。比如音乐课程的安排,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求而设置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要结合实际需要以及学生音乐水平低、课时较少等实际加以优化,将音乐学科内的不同课程进行综合,避免出现知识重复导致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并充分发挥学科的教育优势,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融入实际的音乐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音乐观和价值观,构建其完善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以便于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大隐性课程的建设力度。鼓励和组织积极参与校内外的艺术实践和教育实践,包括音乐知识讲座、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艺术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艺术素养,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外延和拓展。

最后,结合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比如钢琴课的教学,传统教学中通常采取逐个检查学生学习任务的的课堂形式,完成作业情况成为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活动,除此之外,便是对学生的钢琴作业进行指导和评价,并安排和设置下周的学习任务。而所选用的练习曲目,大部分篇幅较小,技巧简单,完全丢失了音乐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对钢琴练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抑制了那些对钢琴有兴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采取分层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并争取实现钢琴练习曲目的多样化,激发学生钢琴学习的兴趣;第二,选择难度适中又富有音乐性的钢琴练习曲目,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降低练习要求,减少练习量,针对学生实际钢琴水平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为那些钢琴水平较低的学生准备一些节奏简单、律动鲜明的幼儿歌曲乐谱;第三,加强即兴伴奏教学,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即兴伴奏的音乐教学能力,并重视对学生移调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的音乐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较强的音乐伴奏能力在学前教育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第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这几种体现为音乐学科下各课程的结合,包括钢琴、声乐、舞蹈以及教学法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自弹自唱能力和舞蹈编曲能力,全面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辅导幼儿弹奏钢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全面扩展实践教学空间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发挥教学实践基地教学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目标的重要条件。表面上来看,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行为。但实际上,教学实践基地付出的代价要比校方大很多,因为幼儿园的教学秩序经常会被打乱。所以,高师在同校外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要予以足够重视。高师院校可以定期指派专业教师前往幼儿园进行知识讲座,借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高师院校还可实际参与幼儿园所做的科研课题中,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幼儿园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全面实现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如此,作为高师院校的努力就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全程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