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课程教育范例

绘画课程教育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1

关键词:绘画疗法;高中生;课程设计

一、绘画疗法介绍

(一)绘画疗法的定义

Naumburg认为,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绘画者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绘画工具将潜意识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1]。同时,在绘画的过程中,将抽象的自我概念进行具象表达,绘画者在心灵上可以获得负面能量的释放,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观察绘画者的作品,引导其解释画中含义,并分析画的象征意义,从而对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目前绘画疗法在心理课堂上的表达形式越来越丰富,包括自画像、脸谱、情绪树、成长时间轴等。

(二)绘画疗法与投射理论

绘画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投射理论[2]。在心理学上,投射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映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作用。绘画疗法基于心理投射理论,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法转移到绘画作品上,在无意识中释放压抑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困惑和焦虑[3-4]。通过绘画,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重新接纳和整合外界的刺激,达到缓解自身压力的目的。

二、绘画疗法应用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过程

学生运用绘画这种非言语工具,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教师能从中及时关注和发现学生非言语表达的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绘画分析技术,能够发现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探究自我,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5]。绘画疗法可以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任一课题,如在学习自我意识这一课题时,可让学生画自画像,进行自我描述;在学习情绪管理中,通过画情绪树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而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可以画生涯彩虹图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四个环节运用绘画疗法。

(一)创作

创作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绘画的主题,由心理教师准备好A4纸、画笔,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自由发挥。绘画疗法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绘画技巧,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心中所想,在绘画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即可。在这个过程中配上舒缓的音乐,营造舒心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放下戒备,在一种安全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完成自己的作品。绘画创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创作,一种是团体创作。个人创造可运用于自画像、个人成长时间轴等课题,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团体创作是以小组形式展开的,六人小组或者八人小组,由教师确定主题,小组成员合作。如“描述我的情绪故事”一课中,教师为每组提供一张A4纸,每个团体成员轮流作画,最后呈现出一幅完整的作品。

(二)交流讨论

学生完成绘画后,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讨论,每位小组成员解释自己所画作品的含义。通过学生间的交流,通过直观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了解彼此的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尊重”“倾听”,为学生创设安全的氛围。学生分享作品时,可采用先组内分享,后全班分享的方式。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的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命名,讲述创作的感受;也可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或感受进行简单的采访,比如“你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在绘制作品的时候,你是怎么考虑的”;最后可以请学生谈论分享后的感受,比如“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作为倾听者,你的感受是什么?”分享后可请学生们互赠祝福,邀请学生们互相写下激励的话语,让学生通过分享得到认同感,取得成就感。

(三)教师分析与总结

教师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并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积极的方面,让学生有自我认同感。还可以回答学生自我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对本次心理课的主题进行总结,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6]。(见图1)

三、绘画疗法应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实施过程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采用班级集体教学,如果一个班有50人,每个小组可采用有8~10人,每节课一般40分钟。考虑课堂的时间、场地、人数及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应选择适合高中生的绘画疗法工具,比如A4纸、画笔(蜡笔、水彩笔、油画棒)等。下面以新冠肺炎疫情返校复学后的情绪疏导课程为例,展示实施过程。背景:返校复学,学生们有各种情绪,或者是兴奋、期待,或者是紧张、担忧,又或是焦虑不安,这些情绪有时候会影响同学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利用心理课一起探索,进行“描绘我的情绪”的小活动。

(一)准备材料

A4纸张、画笔(蜡笔、水彩笔、油画棒)。

(二)制作过程

第一步:开学了,你觉得占据你内心的情绪是什么,请写出来。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时候你感觉有这种情绪?如果它有颜色,当它出现的时候,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呢?它会动吗?是像八爪鱼一样,还是像个长着尖耳朵的小怪兽?第二步:给它取个名字,它叫什么名字呢?它喜欢你叫它什么呢?第三步:写出功能。如果“情绪”经常出来活动,对你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些影响有些可能是正面的,有些可能是负面的,把它们都写下来。

(三)教师分享

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疫情发生的时候,老师的情绪也会有“担忧”,它是这样子的。(展示教师的图片)带着一丝迷茫、一丝恐惧。老师给它起个名字,它的名字叫“小幽”。小幽带给我的负面的影响是,这份担忧让我一直很害怕,担心被感染,不敢出门;带给我的正面影响是,让我主动去学习防疫知识,让我保持高度警惕,比以往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学生分享及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自己的情绪并展现自己的作品给同学们看,然后许多笑着说:“原来我的情绪是看得见的,我也没那么害怕它了。”“这份情绪也不完全是坏事,也会带给我正面的影响。”

(五)教师总结

我们通过绘画创作把情绪直观地表达出来,运用不同的颜色描绘我的情绪,与情绪建立新的关系。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们的情绪,看到了它正面的、负面的影响。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某种情绪控制,而是寻找方法,与之共处,以获取积极的功能,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害。

四、绘画疗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创设安全氛围,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心理体验很重要,心理体验“即愈合的过程”[7]。只要学生认真绘画,认真表达,认真体验,心理辅导就会产生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表达和体验心里的感觉,教师要营造信任、安全且自由的课堂氛围。为了创建这样的心理课堂气氛,心理教师可以使用“课前约定”的方式,比如课前强调保密、倾听、积极、尊重等原则。在学生分享作品的时候,教师应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纳、理解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同时指导学生互相尊重,接纳和信任班集体中其他同学,由此充分激发学生。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享内心感受

绘画疗法的作品是创作者内心的投射,在绘画疗法心理课堂中的“自由讨论”这一部分,教师需要花时间去观察、引导学生,学生需要花时间来体验与讨论。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内心感受,如“感官分享”“色彩分享”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8]。心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自己的作品。

(三)课后关注有特殊表现的学生

在课堂上,同学们通过绘画的方式来释放情感,部分学生可能在绘画的过程中表露自己压抑的内心情感、潜意识,对于一些表现沉重、无力感的作品,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关注此类学生,并在课后积极关注,必要时提供辅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理教师的关心关爱。

五、绘画疗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启示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2

我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在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优化。和旧版课程体系相比,新版课程体系具有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更具有时代特色和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等特点。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优化

一、引言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工程教育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成立,现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2006年5月,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我国正式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帷幕。2013年6月19日,我国被接纳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于2013年申请参加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专家的评估和现场考查,最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2016年下半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将再次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近3年来,我们一直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对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进行持续改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本文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具体介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情况。

二、旧版课程体系及认证专家指出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体系基本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体现在:①作为地质院校开设的测绘工程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了解地质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该课程体系包含了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基础2门必修课以及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工程物探、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自然灾害学原理、路桥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概论等7门选修课,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地质素养。②注重实践教学,不仅建立了全国一流的测量风雨实习场,较好地满足了课间实习的需求,而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开设了地形测量教学实习、摄影测量教学实习、大地测量教学实习、工程测量教学实习和GPS教学实习等综合实习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③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所以不仅开设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等4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且安排了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2门综合实习,并且还开设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使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正是由于上述鲜明的特色,我校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在我校名列前茅。2013年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在审核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对我校进行了现场考查,在现场考查报告中认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如下问题:①邀请过部分专家参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但邀请的专家人数较少,代表性不强。②没有专门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图形学这四门课程,但其他课程有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基本能够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相对偏少。③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对全校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公开选修课程,但该课程不能保证覆盖全体学生。④支撑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偏少。

三、新版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2015年学校教务处组织我系教师对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形成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新版课程体系.新版课程体系在征求了我校12个测绘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由全体专业教师经过多次讨论修订完成。与旧版课程体系相比,新版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专门开设了地球科学概论、土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工程基础知识,使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新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保证该课程能覆盖全体学生,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增设了专业英语阅读、科技论文写作两门课程,解决了支撑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偏少的问题。2.对原有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保留了旧版课程体系的特色。继续培养学生的地质素养,开设的地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地质学基础、土力学、路桥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概论、岩土工程监测等6门课程。仍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留了所有的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新版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其实所有的实习周数没有丝毫改变,只是由于我校对实习学分的计算方法有所改变,由原来一周的实习算1.5学分改为一周的实习算1学分,导致实践环节学分值下降,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当然也就下降了。继续加强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保留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测绘软件设计等理论课与开发和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3.新版课程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新版课程名称更具有时代特色,如测量学和数字测图两门课程整合成数字地形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名称改为不动产测量与管理,GPS原理及其应用名称改为GNSS原理及其应用。“3S”技术各自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融合是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新版课程体系在保留了旧版课程体系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3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应用、遥感图像解译、地图制图学基础、3S集成与应用、数字地球与智慧城市5门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测绘学科知识,了解测绘学科最新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更好地储备工程单位所需的专业知识。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是以最终通过为目的,而是要各高校相关专业认真对照认证标准,寻找专业建设中的不足,建立基于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紧跟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教育水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在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不断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为下一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重专业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时保留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另外,新版课程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

作者:曾云 陈刚 吴北平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化超,张书毕,卞和方.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28):65-66,86.

[2]杨强,何立恒,郑加柱,史玉峰.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1):77-80.

[3]仇建,陈宾宾,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07-110.

[4]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0-19.

[5]韩峰,姚德新,王丹英.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21-24.

[6]谢宏全,周立,焦明连,董春来.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测绘工程,2015,(05):77-80.

[7]赵姝,刘晓曼,陈洁,张燕平.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建设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3):88-90,98.

[8]焦明连.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测绘科学,2015,(11):182-186.

[9]孔维华,曹俊茹,王殷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1):73-75,82.

[10]马会强,姜虎生,李爽,胡春玲,赵国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4,(08):12,16.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3

关键词:教学简笔画;高职学生;学前教育

简笔画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通俗艺术形式,通过精练概括、简中求美、以少胜多的艺术思维和造型理念,广泛运用多种艺术造型形式,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审美享受。其由于生动、形象、易操作的特点,常常被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师范生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教学简笔画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可程度如何,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将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及其误区

对上海市某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处于“比较重要”(占35.0%)或“非常重要”(占42.5%)的地位,教学简笔画的价值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重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的课程价值主要在于:教授儿童简笔画、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要求等。部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的重要性“一般”(占22.5%),主要原因包括:太过简单,日后工作用不到;本身有绘画基础,此课程对自身发展助益不大;等等。调研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能够认识到教学简笔画的实用价值,但对于其课程意义的整体定位并不明确,认知比较流于表面,对于教学简笔画的理解有待加深。首先,从课程体系上看,教学简笔画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儿童教育岗位的必修课程。3至6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传递给儿童直观、具体的事物形象,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诱发儿童兴趣的目的。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其次,从艺术角度说,教学简笔画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能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虽然简笔画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想要画得形象、生动并不容易,学生需要选取合适的构图方式,将基本的点、线、面及色彩合理搭配,并进行适当的幽默化处理。学习教学简笔画,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入门的基础,促进学生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最后,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说,教学简笔画的最终使命是服务于儿童的兴趣与发展。适宜的简笔画教学一方面能够促进儿童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绘画思路(将复杂的形体分解为简单的几何体,突出表现鲜明特征),促进儿童自主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认知与艺术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及其误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的目的主要包括:学习绘画技巧、教授儿童简笔画、培养审美情趣、学习绘画一般知识、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学做手帐等手工、获得学分等。总体而言,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绘画技巧与教授儿童简笔画是课程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分别占82.5%、62.5%),“能够毫无障碍、随心所欲地教小朋友画画”是其最大的期待;部分学生提到了希望培养审美情趣(占47.5%),学习绘画知识(占32.5%),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占32.5%),应用于个人兴趣手工(占25.0%)等;消磨时光(占10.0%)与获得学分(占22.5%)也是少数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原因之一。有少数学生学习动机稍弱,将教学简笔画视为“不得不选”“不得不学”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的主要动机是实践导向的,围绕简笔画技能知识学习展开,拓展至个人情趣,最终目的是将教学简笔画落实于工作与生活实践。这与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特点是一致的。但是,高职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也存在着以下误区。

1.将“教学简笔画”等同于“学画简笔画”

研究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简笔画”与“教学简笔画”的概念比较模糊,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教学简笔画”,部分学生重视“简笔画”而忽视了“教学”,将在课堂上绘画作为主要目的,忽视了简笔画与组织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未能将简笔画真正用于教学,使其失去了课程的真正意义。其实,教学简笔画虽然与简笔画有一定联系,但侧重点不同。从定义上看,简笔画是利用简单的点、线、面等绘画要素,把复杂的形体高度概括地简化为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形及其组合,或简化成相应的几何图形,从而表现物象基本特征的一种绘画方式。它包括骨线式、廓线式、影像式、线形色块结合式和水墨式等表现形式。而教学简笔画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黑板,以凝练、概括的图示形式将授课内容表达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板书形式,是形象化教学的一种产物。也就是说,教学简笔画是在简笔画基础上的进一步精简,它图形简单、形象鲜明、幽默风趣,通过突出主要特征、省略部分细节以配合教师教学,达到教师讲到哪便画到哪的目的。画面的美观应服务于课程教学需要,因此,教学简笔画对于教师的绘画速度、简化造型与即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将“教学简笔画”等同于“教学前儿童画简笔画”

简笔画对于绘画技巧的要求较低,简约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注意力,从而增加教学的吸引力与课堂的活跃度。简笔画在课程中的高频使用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其目的就在于教授简笔画,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态的真实写照。然而事实上,教学简笔画与教学前儿童绘画并不能混为一谈。一方面,学前儿童的绘画并不是严肃地临摹,而是往往同游戏相交融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学前儿童绘画发展主要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三个发展阶段,具有主观性、独特性、随意性、幻想与现实交织、“画所知而非画所见”等主要特征。具体来说,涂鸦期的儿童通过腕部用力,用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进行无目的、无意义的作画,儿童对绘画的运动感觉兴奋,对纸上出现的线条感到愉悦;象征期的儿童开始用基本图形如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时的图像形象粗略、轮廓不明确、意图不稳定,充斥着儿童的想象;图式期的儿童所画的图像逐渐生动,结构逐渐完整,往往把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较强的主观幻想和创造欲望。在三个时期中,儿童的绘画过程价值都远大于结果,儿童在绘画中体验的是自主观察与自我表达,从而认识世界,这是短、平、快的简笔画教学所不能带给儿童的。另一方面,学前儿童的绘画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儿童由于个人经历和关注视角的不同,即使对同样的事物进行绘画,也常常呈现出迥异的画面,这正是儿童自我表达与创造性的体现,是儿童对于客观事物的思考。在呼吁回归“儿童中心”的今天,儿童的真实表达与创造正是学前教师应鼓励与支持的。教授儿童简笔画容易以固定的模式限制儿童的自主观察与表达表现,让儿童从肆意表达变成了“不会画画”,这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困难分析及其误区

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系统、专业的美术学习经历,对于教学简笔画课程存在一定的担忧与疑惑,其认为学习课程的主要困难在于:没有绘画基础(占52.5%)、缺乏天赋(占45.0%)、绘画材料昂贵(占27.5%)、课程难度高(占22.5%)、于未来工作用处不大(占7.5%)、占用时间多(占5%)与不感兴趣(各占5%)。多数担忧主要源自他们对于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识较少,如绘画基础要求、绘画材料、课程难度等;少部分担忧则是出于其对未来个人的职业倾向与规划,如不感兴趣和未来工作用处不大,这些担忧都是比较容易被理解与解决的。但是,“没有绘画基础”与“缺乏天赋”两个高票选项确实反映出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教学简笔画乃至绘画存在误解。

1.没有绘画基础就很难学好教学简笔画

是否拥有绘画基础是较难以学术视角定义的,通常在使用时,其隐含的含义是系统学习过绘画,且需具有较高的水平。将绘画基础作为画好教学简笔画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常常源自对教学简笔画艺术性的过度强调。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列举一些令人惊艳的简笔画作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大师、名家的大作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但是,这样的作品往往基于画家长久的练习与精心的构思,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客观上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远远不足的,从而丧失学习自信心。事实上,虽然绘画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绘画的基础知识如构图、造型、上色等理论知识确实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之后便是不断练习与精进的过程。教学简笔画课程就是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及造型开始,掌握物象的主要特征,是绘画中最基础、简易的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切实了解教学简笔画的学习重点,多以往届学生或同等水平的作品举例,鼓励学生多进行尝试,从而打消他们的畏难心理,建立从零开始学习的自信心。

2.缺乏天赋就很难学好教学简笔画

学绘画是否需要天赋,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部分教师将天赋视为学生学好教学简笔画的必要条件,将天赋不足作为学生学不好教学简笔画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归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绘画学习。天赋本身就是极具主观性的评价,一味强调天赋而忽视后天努力的学习观是有失偏颇的。人类生而具有个体差异性,即具有不同方面的天赋,只是有些被早早发现并加以利用,而有些长久地被忽视罢了。一些三四岁的儿童在纸上肆意挥洒,用松散、恣意的线条绘画,创作出一幅幅只有自己才看得懂、讲得通的绘画,作品却充溢着绘画的快乐与无尽的遐想,能令人感受到绘画者的心情与畅想。因而人人都具有绘画天赋,只是对于天赋的认识大相径庭。天赋应该是绘画者感知美的能力,而非负担,天赋使绘画者感受绘画的喜悦,促进其进步,在这一点上天赋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将天赋当做借口或压力,那么天赋就是绘画的障碍、是阻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相信个人的潜能,并强调努力与练习的重要性,转变完全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树立学好教学简笔画的自信心,如此才能为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笠中,杨珅.教学简笔画.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4

幼儿绘画潜能只有在得到正确引导和激发的作用下才能真正将生活中的美体现到绘画作品当中。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各种独具特色的美术培训班也成为了家长的选择之一。然而,从美术教育培训班的开展现状来看,无论是美术教学内容设计还是课程安排都遵循着相似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就势必会导致幼儿的美术作品千篇一律,照猫画虎,幼儿在美术课程学习仅仅是依附着教师,教师教什么幼儿就跟在后面画什么,如此复制出来的美术作品无论是绘画技巧还是绘画效果都大相径庭,幼儿的作品大致雷同,毫无创新可言。长此以往,幼儿的绘画思维被严重限制,同时枯燥乏味的绘画过程还严重影响到幼儿的绘画心态,甚至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美术教育对于幼儿而言应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当前的教学模式却使得幼儿成为了美术教育的附属品,这样的美术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兴趣与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同步实施,基于兴趣培养目的的幼儿美术教学才是具备生命活力的幼儿教育课程。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兴趣培养的策略分析

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极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让美术教育成为幼儿表达内心所想和倾诉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快乐教学作为幼儿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幼儿绘画兴趣培养基础之上的课程实施过程,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同时起到愉悦幼儿身心的目的成为了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应在培养幼儿基本兴趣的基础上融入必要的艺术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共同发展。针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重视兴趣培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幼儿美术教育中兴趣的培养关系到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是绘画课程中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幼儿天好画画,因此教师正是需要从幼儿的绘画兴趣出发,充分体现绘画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兴趣培养。在幼儿纯真的思想中,绘画能够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与满足,这是任何功利心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不应受到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让幼儿在个性舒展过程中切实感受绘画的无穷乐趣。

2.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心理环境的营造

心理环境的宽松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应从绘画创造力角度重视幼儿绘画经验的积累,充分肯定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在宽松和谐没有心理压力的氛围下完成自身的绘画创作。自信心的培养是兴趣激发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多设计幼儿自我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鼓励幼儿通过自我想象来完成绘画作品。

3.个性差异和生活环境也会对幼儿绘画兴趣产生影响

由于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发展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这也是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绘画兴趣理应考虑到的问题。性格不同的幼儿在看待事物发展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也必然会反映到幼儿的绘画作品中,教师要善于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寻找阻碍幼儿完善人格塑造的影响因素,并积极通过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来帮助幼儿端正学习态度,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美术学习兴趣。

4.讲授基本绘画技巧的同时更要关注幼儿的长远发展

幼儿阶段美术教育课程的实施除了基本绘画技巧,例如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画面的色彩与构图、整体绘画形象的修改等之外,也应将更多的焦点置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目标构建方面。幼儿美术教育绝非生搬硬套,而应从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建立角度提升整体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效果,关注到幼儿美术教育的后期发展问题。此外,符合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幼儿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才能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美术的存在。

5.突出游戏教学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如何将这一特点融入美术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游戏和美术教学的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爱玩爱动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可以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绘画热情,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感受绘画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绘画教学内容来合理进行美术教育的情节化处理,突出游戏教学对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5

关键词:综合材料绘画;少儿美术;作用;策略

一、现状和问题

综合绘画也叫综合材料绘画。20世纪初,在毕加索、波洛克等艺术家运用不同材料媒介进行拼贴、泼撒等手法进行创作,在当时是对绘画形式语言的重大革新。它打破了传统画种的限制,具有综合性、实验性、多样性和可探索性。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综合绘画以开阔的包容性与新颖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化绘画发展的道路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综合材料绘画在美术界和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对少儿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儿综合材料绘画发展至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自身对于综合材料课程了解不够。家庭教育没有重视综合绘画对孩子的有益效果等。以上这些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如何将综合材料课程的优势与少儿美术教育有效结合。

二、综合材料绘画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学生效果显著

1.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综合绘画的每一种材料都有其一定的艺术感和视觉特征,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的倾注着积极感情的认知活动;兴趣是一种动力,是儿童对绘画尝试兴奋、愉快、欢乐的前提条件。[1]儿童对具有不同色彩、质感、造型的综合材料很有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彩色的丝线、黏土等。综合绘画最大的魅力是它没有固定的画面要求,可以是平面的、立体的等等。它是开放的,给予学生想象力发挥的空间。学生与综合材料在动态的互动探索中,了解材料、运用材料、驾驭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组合运用,表达自己的灵感与想象,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比如,简笔画的僵化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久而久之会磨灭学生的想象与创造的能力。综合绘画以开放性的材料,实验性的特征,拓宽了少儿美术教学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漏印、拼贴、立体构成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丰富教学资源

1.促进课程开发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建议积极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2]综合绘画的包容性可以将美术中不同的内容融为一体。它的探索性可以与其他不同的学科和实践结合,促进课程的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美术课程。比如,传统版画因其专业性强,多以高年级学生学习为主。可以在专业版画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比如在三合板上刷立德粉、涂颜料,然后用刀进行刻画,设计适用于低幼学生学习的版画形式。通过不同的媒介材料的创新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促进美术课程的开发。

2.提高教学体验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丰富的材料和工具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儿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体会不同的材料对画面的影响,在实践中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促使儿童全面发展。[3]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综合材料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好的体验材料的质感和肌理的美感。新课标提倡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综合材料的实验性与可探索性,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课堂,提高美术教学的体验性。学生在材料的收集、整体、分析、归纳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也在创作表达中获得自信。

三、综合材料绘画运用于少儿美术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一)教师的引导

1.把握材料适龄性

材料种类繁多,但不是每一种材料都适合所有学生。有的课程效果不佳,分析原因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问题,还有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不充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材料的适龄性把握不准。比如,平面绘画中的丙烯颜料和油画颜料,立体绘画中会用到的铁丝、502胶水等这些工具材料并不完全适用于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使用。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低幼阶段孩子的综合绘画课所运用的材料和工具应该考虑到趣味性与安全性。针对中高年龄段的综合绘画课程所运用的材料和工具要具有可探索性和可制作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兼顾学科知识、情感、趣味的过程中,恰当选用材料媒介,创新思维表达灵感。

2.对传统继承创新

综合材料绘画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每一个材料的运用都有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例如艺术家邢士强的《成双对》系列作品中,运用了中国文化中常见的符号,有十字结、缠绕树枝的红线、成对的鸟儿等带有中国文化的隐喻内涵。艺术家结合自己对生活和对传统文化情境的理解与提炼,创作出具有民族内涵的作品,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创新。在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秉承着继承与创造的宗旨,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探索创作不同风格样式的艺术作品。以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杨之琬教授讲授的“中国画名作欣赏教学课题”中的课例为例,杨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知古代山水的意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卡纸、报纸、牛皮纸、墨水、水粉、胶水等综合材料,通过绘画、粘贴、揉搓、等方法,通过对传统山水的模仿,制作出具有现代气息的少儿版《早春图》《游春图》等。[4]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在实践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有效结合。启发学生,打破对固有思维的限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3.做创造性的老师

创造性的老师首先是要具备创新创造的专业技能,这是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体现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具备研究课程,创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注重课程的适切性,这就必然要求教师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并实施具体课程方案,让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具体教育情境。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这也要求授课的教师必须是创造性的教师。综合材料绘画是一种新颖的现代绘画艺术形式。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综合创作的能力,及时了解综合绘画的发展动态,研究如何将综合材料课程与少儿美术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启发学生如何将想象具体落实到创造上。

(二)家长的支持

1.尊重儿童视角

美术课程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想象、联想、创新、创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样重要。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对于美术的学习收获。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在创造。在孩子眼中,棉花这种材料可以是云朵,可以是泡沫,可以是雾气可以是一切孩子能够联想到的事物。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非常宝贵的。在家庭的美术教育中家长要尊重和支持孩子的绘画想法与灵感。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表达自我的想法,对于他们的绘画作品要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作品。

2.拓宽审美视野

少儿美术教育除了在学校的教育,课外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的美术教育中,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多参观综合绘画展览,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综合材料的艺术作品。通过对不同风格的综合材料作品的观察,感受现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审美选择,让他们在观察、感受、体验中打破固有思维限制,学会欣赏现代综合材料绘画的美。比如通过对于日常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类与归纳,培养孩子收集分类的能力和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审美视野,激发想象与联想的能力,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

(三)适度性原则

1.画种与学科的融合

从绘画角度出发,综合绘画可以结合不同画种的优势创作出更适合现代人的绘画艺术形式。综合绘画消解了不同画种之间的界限,也可以弥补传统绘画材料的缺陷。教师要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材料去表达自己的创作思维。在画种与学科的融合中要注重适度原则,不能出现生搬硬套,融而不合的现象。比如有的课程会盲目地把不同材料混在一起。或运用音乐与绘画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新颖视觉效果好,但如果忽略了绘画的主旨精神内涵,就变成流于形式的造作。少儿综合材料课程可以借鉴国画、水彩、油画、版画等的优势进行创新应用,同时也可以结合音乐或者舞台剧的方式把综合课程从更广的范围进行拓展,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巧妙融合,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度的原则。

2.贴近生活注重环保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杜威也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要从贴近孩子日常娱乐兴趣出发,将贴近生活的材料运用到画作中。比如报纸、画笔、瓶子、五谷等进行选择,更有利于学生将生活经验迁移到美术学习中,也有利于观者对于作品在短时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自然材料中,比如石头、沙子、贝壳等,教师要启发学生借助自然材料本身的质感,传达对于社会、生命以及人性的关注。在收集材料时要注重使用的适度原则,避免材料的浪费,造成二次污染。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发现的眼光,留意自然中不同物体的肌理和色彩,同时可以让学生只收集落在地上的落叶、石头、干果、树杈等等,不破坏原有自然植物的状态。在综合绘画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在教材统一的前提下注重多样化设计的原则,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不同事物的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在生活与自然材料的收集中树立环保的观念。

四、结语

综合材料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审美素养、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教授者要思考如何在综合材料课程中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包容的审美价值观。把握好适度原则,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启发学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家长也要从孩子角度出发,尊重爱护孩子的每一次艺术探索,给予他们学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3.

[3]孟含笑.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以维克多•罗恩菲德美术教育观为基础[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6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项目学习;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特别提出要“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培育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教师[1]。近年来,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实践取向”等教学理念,翻转课堂、项目学习等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得到不断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结合幼儿美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困境,文章探讨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应用,试图为专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启发,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困境

1.教学目标重知识,轻思维能力。幼儿美术教育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原理,掌握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2]。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于基本教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而忽略了学生分析素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践中,部分学生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和整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等问题。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操作。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既包含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又包括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课时安排有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侧重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美术专业技能的操作练习,如对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同绘画工具材料的示范讲解、不同类型手工范例的制作演示、不同美术欣赏素材的分析等。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践中,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结合教育原理设计出较为清晰的教学环节,但是在组织过程中往往存在美术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如美术技能方法讲解不清、美术范例制作粗糙、幼儿操作环节指导不足等。虽然部分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美术基础、手工等美术技能课程,但是在内容选择、素材分析、方法讲解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评价标准单一,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把美术活动方案书写是否规范、活动组织是否流畅等作为课程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欣赏类课程设置较少,学生难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在幼儿美术活动实践中,部分学生往往审美鉴赏能力不足,难以开展创新性美术活动。部分学生在设计美术活动时内容选择较为局限,欣赏活动较少,活动组织缺乏趣味性,使幼儿作品存在雷同等问题。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增加欣赏类内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学改革中较为迫切的需求。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1.基于项目学习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提出:“只要具备所需的各种学习条件,任何学生都可以完全掌握教学过程中要求他们掌握的全部学习内容。”[3]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充分汲取项目学习和翻转课堂相关教学理论研究成果,试图构建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围绕项目主题开展教学。课前,教师结合幼儿园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情境筛选项目任务,让学生结合项目任务开展自主学习。课中,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在课后进一步深化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以项目为驱动,增加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每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最终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结合目前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不足等问题,笔者将幼儿美术教育分为“幼儿美术行为观察与分析”“幼儿绘画技能示范与讲解”“幼儿手工技能示范与讲解”“美术欣赏素材分析”“创造性美术活动设计与指导”“欣赏性美术活动设计与指导”六个项目任务,结合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以“幼儿绘画技能示范与讲解”为例,介绍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2.基于项目学习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1)课前阶段。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任务单,上传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如知识点教学视频、PPT课件、主题讨论等。学生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完成对各个单元任务点的学习,认领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小组研讨深化知识的应用,形成该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其一,结合实际问题,提出项目任务。结合实践中学生设计的绘画活动工具和材料较为单一、绘画形式缺乏创新性、讲解示范能力有限等问题,笔者设计了“幼儿绘画技能示范与讲解”这一项目任务。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特点,选择游戏化的绘画工具、材料和绘画内容制作范例,并结合范例介绍某种绘画技法的工具、材料、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其二,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学习资源。结合项目任务单需求,教师需要提前录制相关微教学视频。如,在“幼儿绘画技能示范与讲解”这个项目中,教师需要提前录制“不同年龄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特点”“幼儿绘画活动内容选择”“幼儿绘画活动目标设计”“幼儿园常用的绘画工具材料”等教学视频,并上传至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除了教学视频,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优秀活动案例、文献资料、往届学生优秀研究性成果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其三,小组自主学习,完成项目成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各个小组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项目任务中的某一子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在“幼儿绘画技能示范与讲解”中,学生可以选择“手指点画”“吹画”“对称印画”等子项目开展研究。各个小组结合项目任务的要求和自主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前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交流,最终完成项目成果,即创作出相关的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范例作品,并能够结合范例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2)课中阶段。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学生成果展示、组织理论研讨、教师总结提升三个环节。为保证学生热情参与,无论是学习成果的汇报还是评析环节,教师都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自主选人、抢答等方式开展互动。首先,各个小组依次对项目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教师采用随机选人的方式选择每个小组的汇报人,在汇报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以予以补充。在小组汇报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会对项目成果进行简单评析和打分。其次,教师针对项目中的问题组织研讨。如,针对绘画活动中如何处理好技能讲授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各小组反思研究成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鼓励学生全员参与,针对线上学习的不确定性,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主题讨论,讨论以学生网络回复为主要形式。最后,教师进行理论提升。结合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中学生的观点,教师及时总结、归纳,结合相关理论予以提升。如,幼儿绘画活动中需要结合“工具论”的观点,注重幼儿艺术潜力的开发,在技能示范之前,学生可以先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对于某些新工具、新材料,教师需要结合“本质论”的观点,针对某些操作的难点进行适时的指导和演示。(3)课后阶段。课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各个小组或个人在课堂研讨后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反思和优化。如,针对“幼儿绘画技能示范与讲解”的相关成果,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教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优化成果,并将范例的制作过程配合讲解录制成微视频,将其作为拓展资源上传至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为了促使学生进一步优化项目成果和被选中的优质学习资源,每位小组成员均会在本次项目学习中加2~5分计入平时成绩。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1.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合作意识显著增强。与以往的项目式教学相比,融入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自主学习过程,为每一节课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4]。为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展示项目成果,各个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显著增强。课中,在小组分享结束后,由于采用的是教研互动的教学方式,每名小组成员都会畅所欲言,针对实践中的现实困惑,提出相应的建议。课后,为将项目成果转化为优秀学习资源、提升平时成绩,各个小组也会自主开展多次研讨。

2.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所提升。课程中的项目任务是基于实践中的真实情境筛选出来的,因此,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课中,教师在组织研讨时,会着重评价各个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在选择美术活动内容及相关的工具、材料时会更加注重创新。另外,由于课程中的研究性成果鼓励学生以微视频、PPT等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自学微视频制作、视频剪辑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均会得到提升。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7

关键词:美术学科;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高校美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美术高考方式不断改革,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重点艺术专业院校改革力度大幅度增强,但目前尚未有一种新的可普遍推广的方式,因此目前美术艺考的形式仍然以光影素描和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把控衡量为主。这种模式具有其合理性,但一个较大的缺陷是,进入高校之后,学生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认知仅限“光影塑造”,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认知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发现在不改变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托特定课程,引入数码应用,可以弥补学生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协助学生完成对相关认知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训练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素描和色彩为主,这种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与艺术形式和表达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模式开始显现出其造型模式化、概念化和教条化等局限性。从高校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难改变高考美术沿袭的“短平快”培养模式和思维惯性,从而对绘画语言缺乏深入理解,对审美能力提升的方向也难以辨识,甚至出现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绘画语言也缺乏全面认知的情况。什么原因呢?显然,这是其沉浸在传统光影造型模式和缺乏完整知识体系架构所造成的。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王华祥教授提出的“将错就错”美术教育体系[1],正是针对这种传统美术基础教育弊端进行的绘画语言认知体系方面的改革。在传统美术基础教育下,学生迷失了基础教育审美思维的方向,也看不到传统基础教育模式的前景①,这导致学生对基础造型的重视度不够,兴趣度和认知度偏低。究其原因,这种困境无非是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过于侧重单一思维模式培养造成的,忽视了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和审美能力提升,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与融会贯通,最终陷入“道技分离”的困境。韦秀玉在《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绘画语言课程体系的建构》中说过,“在当代艺术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中,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地设置艺术教学内容、遵循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道’与‘技’的有机结合”[2]。韦秀玉虽然强调了对“道”的重视,但她仍然侧重于从课程设置层面展开,对绘画语言整体的“道”,即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方面,并没有展开论述。就绘画体系而言,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大“道”。相比而言,各细分专业的绘画造型方法和语言则更倾向于“技”或局部的小“道”。对局部的“道”进行深入挖掘研究,需要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大道”的认知高度下,才能让学生对美术基础教育的认知更加多维化和深远。当然,对这些局部“道”的每一项深入研究,也不断有力支撑学生对大“道”认知体系的构建。如此,也才能让学生看到美术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自由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综上可知,在当下课程设置暂时不能解决困境和问题的情况下,依托既有课改实验成果,完成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便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数码绘画应用的研究现状

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建构有多种途径可以达到殊途同归,只是每个途径必须足以概括绘画语言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数码绘画便很好地兼具了这种特征,是实现美术通识教育教学系统构架的有效途径之一。2000年以来,数码绘画及其应用已经被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如彭纲的《绘画的数字化生存———在高校绘画专业开设数字绘画课的尝试》[3]、唐丽丽的《探讨数字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4]和龚田华的《数码艺术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的内在联系》[5]等。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开始对数码绘画与现有美术教育展开思考,但因长期以来的数码设备保障和相关师资短缺问题刚刚得到初步解决,这些相关研究仍不能尽如人意。据笔者了解,目前探讨利用数码绘画来促进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较少。在当前数码硬件和软件实力均已增强,已具备研究推进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依然不能把数码绘画应用到学科通识教育中来,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错失教改优化机会,忽视时代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优化机遇。因此,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数码应用探索,是一种时代需求,也成为一种创新的价值投资。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培养。在新时代,推进现代化数码绘画教学和创新美术通识教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把数码绘画和美术通识教育的融合研究,另辟蹊径的同时,也是响应教育部一直倡导的强化美育号召。发挥数码技术优势,从而完成对绘画语言体系的完整架构和绘画语言表达能力的多维化引导,是重视对造型语言通识教育的领悟和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从美术教学来说,也可以使学生能够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拓展学生自由和多维的创作意识,强化大学生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从而开阔学术视野,形成美术应用转化能力,以适应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点。因此,把现代数码技术引进高校美术教学,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观念上都有着革新意义。

三、数码应用在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的可行性

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大都有国画、油画和版画等专业划分,并普遍采用“2+2”的学制模式①。两年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长期受美院模式影响,多以光影素描和外光色彩课程来完成学生的基础教育,对于绘画语言的综合性和全面性缺乏深入展开。这种情况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的现象,杨茜在《高师美术教育培养体制与中小学美术教师实际教学差距分析》一文中曾经进行过研究分析[6]。在这种“2+2”学制模式中,即使在两年分专业培养的阶段,其重点也多在于各细分专业的倾向性教学:国画侧重于线的语言造型,油画倾向于光影语言造型,而版画倾向于黑白语言造型。教师固然可以在教学中强调绘画语言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但因为每门课程有各自侧重的教学任务和重点,难以专门对语言的综合性要求进行重点分析和强化训练。这是造成综合性认知“蜻蜓点水”和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关于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笔者依托数码插画课程,大胆尝试并开展了实例研究,引导学生建立较全面的绘画语言体系架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大致如下。

第一,数码插画等数码绘画,可以更直接地强调绘画语言和造型规律的直观和主动表达,完全契合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研究的“化抽象为具象”需求。传统架上绘画多重视造型的学科化细分,但绘画造型语言和造型规律比较抽象。如果没有对绘画语言的深刻认知,常常被具象的绘画形象、绘画主题和叙事内容所吸引,从而无意间对绘画语言本身“视而不见”,导致学生缺乏对绘画语言本身的鉴别、应用和分析。而数码插画的造型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弊端。数码插画造型不但在多元化表达上综合了国画、油画和版画等多画种综合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更直观地使学生在绘画构成的经营、色彩的主动归纳、原创性造型的主动表达等方面均得到强化。在处理绘画语言过程中,也更直观地强化对比统一、疏密节奏、绘画元素处理等造型规律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绘画语言学习的直观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是说,学生在绘画语言主动应用上避免了传统绘画培养模式“重形象、轻语言”和“重再现、轻创造”的弊端,从而更加重视绘画语言的纯粹度和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高度,实质上,强化了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

第二,数码插画造型手法兼具综合性,适于开展绘画语言的综合性研究,从而能有效落实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数码绘画利用数码硬件和绘画软件,不需要传统画种必需的复杂材料准备和消耗,压缩了各材料复杂性能的掌控过程,更易于把研究重点置于绘画语言通识性教育目标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做到事半功倍。另外,数码插画软件已具备非常丰富的虚拟画笔(“笔刷”),既拥有油画细腻过度的笔刷和粗犷肌理效果的笔刷,也具备传统国画奔放写意的水墨笔刷和接近国画工笔类工细的喷枪笔刷。同时,数码笔刷还可以模拟不同刻刀效果的笔刷和各类线条笔刷,且软件还具备套色版画所需多图层叠加的优势,操作也更加简便直接。当然,数字绘画还具有各种其他诸如滤镜、色彩属性调整、锐化、虚化和模糊等数字化处理功能。以上这些优势,是传统绘画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如此,诸如英国的大卫•霍克尼和法国的让•朱利安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油画和插画艺术家,也开始采用数码绘画来从事自己的绘画创作。

第三,数码绘画采用电子教室和多端互联技术授课,更侧重过程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助于兼顾授课集体和个体教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掌握,更易于落实美术造型通识教育的全面实效。数码绘画教学依托计算机实验室进行,而计算机实验室大都在建设初期就完善了教师机和学生机的局域网互联,便于教师与学生资源共享,这在十年前便已得到普及。尤其是近年来建立的数码绘画实验室,更是实现了手机、计算机、电子黑板、投影仪、无线音响等多客户端的有线或无线的互联技术,大大方便了教学的顺利展开①,所以数码绘画教学可以实行线上和线下混合范式教学,极大拓展了教学空间和可利用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有利于推广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教学。另外,近年来数码绘画实验室更是普及了伽卡他卡电子教室、联想电子教室软件、极域电子教室等上课软件,这些软件可以被师生轻松操作使用,极利于数码绘画教学的展开。首先,电子教室便于集中授课并共享屏幕,避免了多年来美术专业师生们对于投影仪和电脑端在色显、分辨率和清晰度等方面的差异问题,让相关视觉艺术的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其次,电子教室软件具有实时监控学生端操作的功能,教师只需要利用教师机客户端调出屏幕墙,而不必诸机巡视,便可轻松查看学生们的数码绘画实践情况,而且还可以选择屏幕墙上任意一位同学的屏幕,进行全屏查看,以发现学生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辅导,非常有利于美术通识教育教学的因材施教和过程教学;最后,电子教室还有很多其他加强师生互动的功能,诸如点名、举手、提问、收发电子作业和教学资料等功能,极大发挥了数码绘画教学的效率优势和数码优势。

第四,当前数码绘画技术的普及和成熟,有利于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推广。数码科技发展尚未深度突破之前,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很多关于数字化教改的课题都很难顺利开展,即使有部分领域的创新研究,也会搁浅在推广难度方面。2000年以来,数码绘画技术在现代3D数码游戏和影视制作等领域的新时代需求之下,逐步取得了极大突破。数码技术本身不能自觉使人具备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所以美术人才仍需经历美术造型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且这个结合数码绘画技术的培养过程,通常综合了几乎所有传统美术学科所具有的造型培养需求,也就是说,数码绘画训练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方面更具备优势。因此,也无意中形成目前数码绘画可全面参与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研究基础和时代背景。这个新时代背景下,顺理成章地引起美术教育研究的学者对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改革所带来新机遇的重视。而且,凭借当下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成熟发展的环境优势,数码绘画对美术通识教育的优势也开始彰显,所以数码绘画与高校美术教育的综合研究也不断涌现。目前,这种研究得益于研究者敏感的学术嗅觉和时代需求,同时也得益于现代数码绘画的成熟基础。但致力于研究成果推广的学者不多,据笔者了解,目前只有上海的管郁生等少数学者还在努力坚持着,所以说,推广普及任务还依然艰巨。近年来,数码科技和美育的结合方面开始取得了新的景象。首先,教育部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加强了美育和美术通识教育引导,积极推广美术教育改革,从中小学开始,在教材中不断增设民间美术、东西方绘画、计算机绘画和生活中体现出的艺术语言等相关内容。美术教育改革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高校美术课程设置改革和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推广。其次,目前数字绘画已取得普及性推广。2000年之前,数码硬件上多用于图像制作、校色和排版等方面,在自由绘制方面却存在诸多制约,且数字储存能力方面也不具备,导致数码绘画与传统架上绘画有很多难以沟通之处。目前,数位板、数位屏、数码软件和计算机、iPad的普及和应用,形成非常接近传统绘画的自由绘制功能,并在多方面具备很多不可取代的优势,具备了数码绘画与传统架上绘画的多方面融通。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改革

地方应用型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为幼教机构培养应用型幼儿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在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艺术类课程中,美术技能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类课程一般包括绘画和玩教具制作等系列课程。通过美术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绘画、手工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美术工具、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技巧,具备表现美的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在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在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以美术工具、材料进行现场操作演示的教学手段。由于学生人数多,部分学生看不清、学不透教师的示范动作;如果教师分组示范,耗时则太多,因此教师的教学示范往往事倍功半。教师示范之后紧接着的通常是学生练习。这两项工作已占去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教师答疑解惑、师生交流互动、学生提升美术技能与进行审美体验的时间较少。单一的教学手段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联系不紧密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传授美术专业技能,忽视了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往往对美术技能知识讲得细致,但对该技能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讲得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工作中需要用到所学美术技能时,出现“学了用不上”“不知如何下手”等情况。可见,在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际教学内容,就难以实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欠缺对学生想象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的幼儿。幼儿教师应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了解幼儿的奇思妙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美术技能的传授,要求学生加强技巧的练习,而对学生想象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不够。部分学生在长期的临摹训练中,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感受和再现范本中的专业技法,使得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能力难以提高,发现艺术美的敏感度降低,缺乏创造性思维,离开参考图片就不会独立创作作品,或因为想象力贫乏,致使作品空洞乏味、缺少童趣。

4.对美术实训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技能课,美术技能类课程强调技能的学习不能纸上谈兵,而要做到学以致用。尤其是在实际的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够用到的美术技能知识大部分更加简化、实用。以绘画中的色彩知识为例,幼儿园实际教学在色彩方面更为注重的是色彩的基本配置与应用,而非纯粹的写实性色彩造型技法等知识。如手工中的纸雕制作,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更为注重的是如何用纸雕的形式和手法,制作各种玩教具和布置充满童趣的环境,而不是教授幼儿高深、繁复的纸雕制作工艺。在美术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果难以学以致用,就容易错误认识教学内容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联系不紧密则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主旨错位。部分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较少,实训是在校内完成,且基本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停留在按教师命题要求完成作业的层面,技能实训的内容未能和幼儿园实际工作接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较慢。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改革优化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的改革,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资。这要求现有的美术技能类课程体系,使之具备更加合理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措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丰富美术技能课堂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班额大、学生多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一批针对幼儿教师美术技能培训方面的课程资料,如微课视频、慕课教学资源等。这些课程资料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不受时空的限制,可重复播放学习,也可供学生课下自学。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既满足了教师教学示范的需要,又保证了每位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2.修订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

教师可将现有的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以绘画课为例,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入学时艺术技能是零基础,所以教学内容应以能满足学生开展幼儿园实际教学的需要为终极目标,不求难度高,但要实用性强。绘画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因此可利用三个学期让学生由易到难地分层次完成绘画技能的学习。第一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夯实学生的绘画基础,开设的是平面构成、透视、几何体素描、色彩基础等教学内容。教师可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基础部分,适当删减教材中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的部分,而适当增加更贴近幼儿园美术教学实际的部分。如,删去教材中素描石膏头像的相关内容,而加大基础的几何体素描的练习;又如,在色彩基础知识中,适当增加幼儿对色彩偏好的年龄规律特点及心理学依据等内容,并提供与该内容相配套的大量实例供学生理解和赏析。在学生有了第一学期的基础之后,教师在第二学期为学生安排简笔画、彩铅画、线描画等内容。这一学期,学生在学习使用更多种绘画材料的同时,也学习多种绘画技法。教学内容开始由一般的基础美术知识向幼儿美术知识过渡,学前教育专业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该学期,绘画课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的课后作业,都紧密围绕幼儿主题,力求让教学渗透幼儿美术的特色,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幼儿题材作品的风格。第三学期,一方面是让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新的美术技法,另一方面也将当前省内外幼儿园实际开展的一些创意美术活动内容,如拓印、刮画、版画等内容渗透进绘画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内就了解幼儿园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入职后更快地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通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能知识,为接下来的玩教具制作等其他美术技能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还可邀请幼儿园一线幼儿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中学前教育机构对幼教人才培养的需求,修订现有的教学内容,编写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的系列教材,力求教材内容能密切结合幼儿园美术教学实际,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作能力

如,在植物简笔画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绘画技法后,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写生,让学生感受植物外形特征和结构特点的多样性,为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创作素材。在故事画这一教学板块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唐诗四格漫画、童话故事绘本创作等创作任务,让学生结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行形象化的想象和设计。又如,在玩教具制作的教学板块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创作童话剧场的作业,让学生先选定童话故事,再围绕故事情节制作童话剧场景和手偶,并进行配音配乐,最终将整个童话故事以童话偶剧的形式完整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实践了手工技法,又锻炼了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达能力。通过教师各式各样的任务驱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有所提高,他们作品的表现性和情节性有了显著增强。

4.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强化实训教学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方可为学生安排教育见习活动。结合美术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布置观察幼儿美工区活动情况、参与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等见习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意见,了解学生想法,进行跟踪指导。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各类技能拓展活动,如儿童画比赛、玩教具制作比赛、美术作品展览等,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技能练兵机会。总之,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而言,教师首先应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增强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其次,技能教学的内容要循序渐进地展开,并力求与幼儿园美术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最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模仿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裴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践教学价值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2]崔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程改革探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18).

[3]赵斯越.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作用与内容.美与时代(中),2019(4).

[4]苗变变.基于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研究——以美术基础课程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