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例6篇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对我国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机关领导对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对下一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有关工作作出初步安排,近期将对全局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作出部署,各部门将全力做好有关服务工作。同时,将组织一系列重点专项调研工作,起草好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我们将结合自身工作职责,组织发动全局干部职工带头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做好三服务工作,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贡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在学习了会议公报后,大家都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我国下一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最大范围凝聚了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了改革信心,意义重大、令人振奋。公报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这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好会议精神,以全会精神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把改革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本职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动人大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全省的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财税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办公室工作职责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增强参谋服务工作能力,努力在推进云南改革发展中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更大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2

第十八届六中全会思想汇报范文(一)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出台改革的重要窗口期,根据讲话、历次六中全会出台的文件等,我们预计十八届六中全会报告将涉及六大内容,呈现五大特点:(1)以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2)将贯彻五位一体的原则,覆盖六大内容;(3)将贯彻执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相关改革;(4)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准,以十八大报告中的八项则为指导,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改革;(5)将更加注重改革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配套性、整体性。

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出台改革的重要窗口期。首先,历届党代会的六中全会均锁定改革和发展;其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住房改革、入世都是在政府换届时实施的,政府的大换届往往是改革的时间之窗。

十八届六中全会的目标是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更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传承性,本次十八届六中全会的目标将是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期在武汉会议上也提出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十八届六中全会将贯彻五位一体的原则,报告内容覆盖六大方面。的六条基本上构建了十八届六中文件的核心框架。讲话中的第一条是对改革大方向的定位,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第二条是针对市场主体的改革,提高微观主体的活力;第三条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推进政府转型。这三条构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是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对经济体制改革要涉及的主要内容。

讲话中的第四条是有关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第五条是有关社会制度建设的,保障群众权益,涉及民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两部分构成社会体制改革的主体,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社会领域改革预计主要体现在这两条中。讲话的最后一条是关于政治和政党建设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加强政党建设的论述,预计主要体现在此。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第十八届六中全会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20**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肩负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责任,是公正司法的践行者,是司法公信力的维护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作为检察机关的一名青年干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形成于思。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决定》中提出的重要原则。长期以来,一部分人对立地看待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历史来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从长远来看,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最终都统一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任务之中。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依法公正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关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二是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不仅是指坚持法律在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上处于平等的地位,更是要求基层干警坚持司法为民,平和文明地接待来访者,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利益,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众者的信任度。在发挥监督职能的过程中要秉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原则,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办发生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身上的严重腐败案件,充分发挥司法作为反腐败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第十八届六中全会思想汇报范文(三)

敬爱的党组织:

十八届中心纪委五次全会闭幕。我局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在十八届中心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王岐山同道在全会上的工作报告精神。通过学习,我们熟悉到,在中心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一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获得的成效,深入分析当前反***斗争仍然严重复杂的情势,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的整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结合本身岗位,学习好,贯彻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同一到中心对情势的判定、对任务的部署上来,坚定不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结合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三转工作,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想:

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十八届中心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了严明纪律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纪律建设的明确要求,指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着力方向。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严自律,管住自己。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五花八门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类情势下,越要保持苏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便可能出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我们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掌控,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头脑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脚踏实地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要深进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落实。要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深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不管是领导班子集体还是领导干部个人,不管是党政领导干部还是科研团队负责人,不管是业务管理部分还是纪监审部分,都要强化责任担当,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构成深进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协力。对我个人来说,要进一步转职能,就是要依照职能定位,扎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厘清党委、政府、纪委、部分之间在党风廉政廉政建设和反***工作中的对应职责,全力突破重点,进步工作实效。

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自觉接受监督。失往监督的权利,必定滋生***;脱离监督的干部,常常会出错误。我们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常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上进步大有裨益。

通过这次学习,我熟悉了很多,感想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勇于担当、勇于监督、勇于负责,履行好党章赋予的职责,要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一种习惯!

此致

敬礼!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3

二、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出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的报告

三、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

四、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食品安全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跟踪检查的报告

五、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报告

六、听取和审议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七、听取和审议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八、听取和审议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九、听取和审议省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十、听取和审议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十一、听取和审议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十二、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十三、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十四、审议省人民检察院关于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十五、审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

十六、审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

十七、审议《关于修改〈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十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

十八、审议《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十九、审议《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杭州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的决定》

二十、审议《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杭州市公园管理条例〉的决定》

二十一、审议《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二十二、审议《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草案)》

二十三、审议《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

二十四、审议《浙江省军人军属权益保障条例(草案)》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4

“八老”登场

1976年10月,粉碎 “”,以接班人身份,总揽党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 1977年8月,在邓小平复出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有四位副主席:、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政治局常委由和这四位副主席组成。

1978年 12月 18日至 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产生了新的增选名单: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为第三书记。

邓颖超虽然在党内并没有担任过要职,但也是老资格党员,尤其是当年怀念总理的情绪在党内外弥漫,邓颖超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顺理成章。

王震在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时连任。这次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党内的地位提高了。 1977年开始,王震极力推动邓小平复出,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不同意见,就是通过他传递出去的。

邓小平复出后,很多事情比较倚重王震。在《邓小平年谱》中可以看到:邓小平有许多批件,或者带上王震或者批给王震;邓小平处理国防、教育等事,听取汇报,也拉上王震。对于仅仅是中央委员且在国务院副总理中排名靠后的王震来说,邓小平这样做,对王震的器重不用再说。所以,在这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王震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当然与邓小平有关。

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在通过要增补的12位中央委员中,杨尚昆、薄一波名列其中。

杨尚昆,时代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第八届中央委员。杨尚昆与邓小平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这次复出后,地位上升很快。

1979年1月,薄一波从12年的冤案中走出来,邓小平首先找他谈话,安排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

彭真,时代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书记,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历史上,党内地位比较高。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八老”或者逐步巩固在党内的地位,或者复出,然后再逐渐确立党内地位。这三四年的过程中,中国政坛几个比较重要的部门,都显现了“八老”的身影,他们在各自职位上行使着自己的权力。与此相伴随的是,基本上失去了原有的权力。

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后,“八老”中,彭真和邓颖超基本上全退。李先念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杨尚昆在国家主席任上,王震为副主席,从国家决策层面来说,可以说是半退。

邓小平仍然担任中央军委主席,陈云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薄一波仍然为副主任。同时,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在处理国家最重要的问题上,仍然要邓小平来掌舵,处理重大问题上向邓通报,向他请教。邓可以在家里召集会议,重大问题可以由他来拍板。这实际上是确立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过,这时的“八老”,年岁已高,无论是全退还是半退,都基本上不再露面。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5

杨晶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法治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中央国家机关是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的重要阵地,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枢纽作用,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中央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胸怀大局、奋发有为,从严要求、迅速行动,把全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把全会作出的各项部署、提出的重大举措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杨晶强调,要全面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一要深刻把握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二要深刻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全面推进总目标来部署展开。三要深刻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四要深刻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对于《决定》提出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等重点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坚定不移向前推进。

杨晶要求,要以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在贯彻落实全会决策部署中,都有明确责任和具体任务。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加强联动、共同发力,齐心协力抓好落实。一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按照全会部署,抓住关键环节,以推进依法行政为核心,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加强和创新行政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行政透明度和公信力。二是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中央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三是充分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作用。强化制度治党思维,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不懈推动党内事务治理法治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和参与“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机关法治环境建设。

杨晶强调,中央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扎实工作,为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建设法治中国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报告会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李智勇主持。他在主持词中指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就是按照中央要求,对中央国家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动员和部署,并举行首场报告会。杨晶同志的讲话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中央国家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了动员部署,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四中全会的重要意义,筑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全面把握四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以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杨晶同志的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要求明确、鼓舞人心,既体现中央要求,又紧密联系中央国家机关实际,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6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引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

关键词:新思想、法治中国、依法治国、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党的正式宣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同时对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做了全面的深化。

一、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由一个“总任务”、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所组成和体现。

一个“总任务”,就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八个“明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总任务、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都与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关联性和包含性。在总任务中,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步骤,和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有同步性。那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到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法治中国建设达到更高的程度。在作为基本内涵的八个“明确”中,第五个“明确”就是阐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作为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中,第六个“坚持”就是全面依法治国。

可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实现步骤。

党的报告在八个“明确”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系指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治保障在内的整个制度体系。它包括五大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为一体的法治中国。党的报告第一次清晰地提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与法治中国之间的逻辑关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法治国家”树立为依法治国的建设目标。2004年,国务院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首次提出“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理论于2014年写进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里首次提出“法治社会”。至此,我们党的法治理论就形成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法治目标概念: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此同时,于2013年1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政法工作问题做出重要指示,提出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央于2014年将“法治中国”写入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但是,“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尤其是与“法治国家”之间的逻辑关系人们有不同的解读。党的报告清晰阐述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法治中国”是定位于中国的综合性概念,它是包含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是三者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结合体。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步骤,正好与新时代的总任务相吻合,和分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同步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意味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应当有三个阶段:2017—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到2020年,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法治上做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法治上要求达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2035—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其中做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这里必须关注到三点:一是调整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时间表。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首次提出和确立建设法治政府目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按此推论,应当是到2014年左右,基本建成法治政府。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规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这就意味着党中央第一次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时间表做了微调,从2014年左右调整到2020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这次党的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这就意味着,中央又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时间调整到2035年。这是党中央基于中国法治现状和法治建设规律的考虑,是实事求是态度的体现。二是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成时间的第一次明确。“法治国家”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以来,“法治社会”自2012年在“12?4”讲话提出以来,何时基本建成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一直未确立过时间表。这次统一明确为2035年,为中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整体协调推进的步骤。三是关于21世纪中叶的法治状态。党的报告宣布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但是,到2050年时,法治目标应当达到哪一步,《报告》虽然没有做单独的特别表达,但我们理解,应当是处于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更高的状态。此时已经同步实现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含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没有实现法治化的国家是谈不上现代化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深化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确立。报告做了强调、丰富和深化。除了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之外,主要表现在:

(一)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以来,被历届全会报告所重复和强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这对三者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更加透彻。

(二)明确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这里首次提出了“合宪性审查”,对于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至关重要。另外是首次提出要防止“逐利违法”。十八大报告是提“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提“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次报告提“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增加了“逐利违法”的提法。这与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更有针对性。

(三) 明确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党的报告要求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特别是保护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里要关注的是:一是强调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但必须是“依法”享有和“依法”行使这些权利和自由。二是第一次将“人格权”单列,将它定性为与“人身权”、“财产权”并列的一项独立权利。人格权是指作为人所专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包括身份权、姓名权、肖像权等在内的固有权利。我们党的法治理论第一次将“人格权”单列,表明党对公民权利体系认识的深化和对权利保护范围的拓展。

(四) 明确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党的报告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亮点是,《报告》第一次宣布国家监察委员会在调查手段方面将用“留置”取代“两规”,将党组织的调查手段纳入法制轨道。

(五)明确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党的报告强调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长期被简称为“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新十六字方针是在原法制建设方针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针,是对原十六字方针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肯定了这一方针。党的报告不仅重申了新十六字方针,而且就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环节做了更深化的阐述和布置。特别是关于立法方面,除了继续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之外,首次提出“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对立法的要求更加全面和准确,并提示了“良法”与“善治”之间的关系。在公正司法方面,要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这表明我国上一阶段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接下去的重点应当是“综合配套改革”。

(六)明确“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的法治路径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理论最早是由在《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中提出,接着写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党的报告再次强调了“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理论,并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的新要求。

(七)明确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党中央和在新时期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新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说:“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党的报告指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这次把法治思维和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并提,作为提高政治领导本领的重要抓手,这显然是对“法治思维”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提升。

(八)明确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确立的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原则之一。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这是报告首次强调的。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关系,取决于国家法律与党规党纪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一关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已有论述:“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的纪律是党内规矩。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还有一种通俗的说法是:纪在法前,纪严于法。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这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面对并正确处理好的两大关系,党的报告特别强调了这两大关系的协调。

四、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这是党的报告非常重视和强调的两个问题。这既是两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党的领导本身就是中国最大和首要的特色。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党的报告对法治道路问题再次做了重点强调。

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即由“中国特色”所决定。那么,“中国特色”到底“特”在哪里?

一是,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领导立法、领导行政、领导监察、领导司法、领导军队,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党对中国是全覆盖的直接领导。在中国,离开党的领导什么都做不成,离开党的主题什么都解释不了。只要对党的领导理解了,一切问题也就都理解了。所以,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和特色。

二是,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不能称“地大物博”,但确是人口大国。中国近1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人多既是资源,也是压力。人少时不是问题的问题,人多时就成为问题。在一个人口大国搞法治会比在一个人口小国搞法治困难得多。

三是,中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这个判断最早由党的十三大做出。报告特别强调: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不仅反映在我国经济水平上,也反映在法治水平上。

四是,中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需求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

正是根据上述中国国情和特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这次党的报告更是强调了这两项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原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具体应当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党的报告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基础上,再次强调党对依法治国全面领导的精神,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别是宣布,“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为实现党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提供了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