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论文范例6篇

智慧城市论文

智慧城市论文范文1

关于什么是“智慧城市”,目前众说纷纭。两院院士李德仁形象的说法是:“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则认为,智慧城市实际上是城市信息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更高级的指挥化发展,它将促进我国能源有效利用、绿色环保、居民安居乐业和创新型国家发展。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给出的定义则是,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方法,目标是使得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可以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信息化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支撑。在本文中,我们引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其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中所做的定义: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技术参考模型。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二是通过广泛互联将孤立的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变成信息,三是通过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将信息变成知识,四是把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为了便于业界统一认识,目前正在编制中的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提炼了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该模型从城市信息化整体建设考虑,以ICT技术为视角,提出了所需要具备的五个层次要素和三个支撑体系,横向层次要素的上层对其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支撑体系对于五个横向层次要素具有约束关系。分别为:

(1)物联感知层:提供对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感知设备及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

(2)网络通信层: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三网之间的融合的公共网络(例如:移动互联网),以及一些专用的网络(例如:集群专网),为智慧城市提供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所组成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3)计算与存储层:包括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以及相关软件环境的资源,保障上层对于数据的相关需求;

(4)数据及服务融合层: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承载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本层处于智慧城市总体参考模型的中上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5)智慧应用层: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各种基于行业或领域的智慧应用及应用整合,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城市管理决策用户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6)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统一的安全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日志记录,涉及各横向层次;

(7)运维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运维管理机制,涉及各横向层次,确保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管理和长效运行;

(8)建设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建设管理要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指导智慧城市相关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发展现状。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随着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发展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相继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以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纷纷起步,在多个领域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的指导。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7月发改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北京、上海、浙江、宁波、扬州等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划。与此同时,我国东、中、西部的各级城市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高潮,纷纷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涉及社会管理、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安全保障、建设模式、标准体系等内容。各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均结合了城市区域内自身禀赋和发展需求,因此在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方面各有特色,同时也在城市普遍面临的各类“城市病”和关键问题上有一定共识。部分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不再是数字城市建设中大量建设新的IT系统,而是如何有效推进城市范围内数据的融合,通过数据和IT系统的融合来从根本上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行业的行动协调、城市的精细化运行管理等。

面临问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调研,在我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承建企业认为,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的前三项是“缺乏相关标准”、“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和“缺乏城市部门间的协同协作”。

在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其固有的专属性,帮助各职能部门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及城市信息化的推进,对协调一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的兴起,我们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也与日俱增。

目前,虽然全国两百多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存在很大差距,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标准支撑。同时,调研表明,用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为关注的仍然是信息化建设多年来的难题——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有效利用和跨部门业务协同。

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实施中,几个要注意的关键事项是:一、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进行科学、统一的顶层设计;二、建立智慧城市项目的统一标准体系;三、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四、实现广泛的业务协同;五、能敏捷地提供差异化、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标准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限于各地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环境、发展水平,以及综合技术实力的不同,各地的智慧城市实践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各地盲目建设和投资,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难以连通等问题,任由发展下去,将造成更大的信息孤岛,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在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依据。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统一智慧城市的技术要求、工程实施要求和测试认证方法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中智慧城市相关工程的建设及软件产品的研发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的发展。目前,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协调下,我国多个部委联合起来,积极开展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

国际上,自2013年以来,智慧城市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共同的工作热点,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启动了智慧城市标准研制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3年9月在技术管理理事会(TMB)下成立了智慧城市任务组,2014年2月任务组转为咨询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13年6月成立了“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又名: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ISO/IEC JTC1)于2013年11月成立了智慧城市研究组;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组于2月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焦点组”(ITU-T/SG 5/FG SSC)。各个组织均将基础性标准前期预研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开展了标准梳理、术语、参考架构、评价体系等相关的研究。我国在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均担任了重要职务,取得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地位,并积极推动着这些组织协调开展工作。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进展

形成部级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体系。一方面,为了加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部、农业部等八大部委,于2014年1月份成立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组”(标委办工二[2014]33号)。各组的职责如下:

(1)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以下简称“协调组”):统筹规划和指导智慧城市领域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及政策措施,协调处理标准制修订和应用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2)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以下简称“总体组”):在协调组指导下,负责拟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和推进措施,制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协调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指导总体组下设各项目组开展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制定、国际标准化和标准应用实施等工作;

(3)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以下简称“咨询组”):配合协调组,提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技术方面的咨询,对智慧城市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指导,提出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重大问题建议。三个工作组成立后,统筹协调了国内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化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为了共同形成合力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等25个部门,于2014年10月份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以下简称“部际协调工作组”)。“部际协调工作组”建立了各部委在智慧城市领域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奠定了各部委联合推进智慧城市相关工作的基础。“部际协调工作组”还制定了2015年工作计划,当中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重大问题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各部委负责推进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制定。目前这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在“部际协调工作组”、“协调组”和“咨询组”的指导下,在“总体组”内各核心单位的积极工作和努力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已形成了标准体系、关键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成果。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体系是对特定标准化对象按照一定目标进行标准化活动的依据,是由许多现行的、正在制定的和将要制定的标准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性、完整性、预见性以及可行的、成文的概念体系。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旨在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联系紧密、相互协调、层次分明、构成合理、相互支持、满足应用需求的系列标准并贯彻实施,以指导和支撑我国各地城市信息化用户、各行业智慧应用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工程建设,同时规范和引导我国智慧城市相关IT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手段。

目前,在梳理现有相关标准和研究标准需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总体、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等七个大类,明确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蓝图和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关键标准。依据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各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全国信标委SOA分技术委员会等)分别推进基础性、共性等重点国家标准的立项任务。围绕智慧城市评价、数据融合、数据共享及数据安全等标准,提出了一批重点研制的国家标准项目建议,并逐批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截至目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先后审批并正式立项了关键性的16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项目,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总共制定41项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

全国信标委SOA分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进已立项的12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的研制,具体标准内容见下页表。(表略)

目前,上述标准均在草案编制阶段,将在国标委及“总体组”的统一部署下,陆续开始标准验证试点和意见征求工作。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部际协调工作组”制定的2015年工作计划中,把“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为重大问题,委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项制订的总体要求》,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项制定提供统一依据和参考。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分为能力类和成效类两类指标,能力类指标往往是客观性的指标,体现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发展机制、网络安全、创新能力共四个方面的保障水平;成效类指标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体现给市民、政府等用户带来的实际影响和用户的主观感受,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及产业体系现代化共五个方面的城市建设成效。从“信息资源”到“产业体系”都属于一级指标,分别下设若干的二级指标。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项制订的总体要求》的旨在指导和规范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项的制定。其中规定,各分项应从总体框架的9项一级指标中筛选部分一级指标作为分项的一级指标,并结合领域特征,设立若干二级指标。同时,二级指标可分为核心指标(是智慧城市分领域建设必须完成的指标)和扩展指标(体现智慧城市分领域建设效果的其他指标)。此外,还规定了分项评价的计算公式和分领域评价指标说明表等。

目前,已有公安、测绘、交通等三个领域按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梳理出了各自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表,将在进一步完善后适时。

推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

当前,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开展了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我国通过担任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召集人等领导职务,提交关键贡献物,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引领智慧城市研究方向。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于2013年9月在最高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局(TMB)下成立了智慧城市任务组,并于2014年2月转为智慧城市咨询组,以全面系统分析ISO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需求、现有ISO已和在制定的标准如何在智慧城市中应用实施、ISO与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之间的任务边界和合作机制等。英国是召集人国家,中国等12个国家为成员国。智慧城市咨询组于今年6月份召开了第七次面对面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集中讨论了9月向TMB提交的最终报告的编写。我国专家作为智慧城市咨询组核心成员,对报告中关于未来ISO智慧城市的发展架构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同时,我国还积极号召国际三大标准化组织联合制定智慧城市基础通用类的标准。

在ISO的另外一个分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社区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ISO/TC 268 SC1)中,中国担任了副主席国家(主席国是日本)。该分技术委员会开展了智慧社区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负责研究制定TR 37150、TR37151技术标准报告。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未来标准的方向,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性能计量进行了讨论。该报告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文件。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EC于2013年5月在标准管理局(SMB)批准下成立了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SEG1),下设三个任务组(TG)及七个工作组(WG)。SEG 1旨在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术语及评价现有标准化活动、参考架构、标准路线图等方面的研究,并为IEC下一步在智慧城市、特别是与电子电工结合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指明方向。SEG 1主席国为日本,中国和德国担任副主席国。我国还同时担任了SEG 1下设的8个工作组其中5个工作组的组长,分别负责开展智慧设施管理、城市规划与仿真系统、智能家居、智能教育、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积极将我国相关标准化成果推向国际。目前,SEG 1即将完成研究任务,将于明年组建成立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我国已将智慧城市评价、城市管理及已有的由中国承担的5个工作组的具体研究内容纳入到未来系统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内,未来将积极承担系统委员会的副主席及咨询组组长的职位。

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 1)。ISO/IEC JTC 1(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是国际上专门负责信息技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由ISO和IEC联合成立。201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代表我国向ISO/IEC JTC 1规划特别工作组提交了《中国关于JTC 1内智慧城市潜在标准工作的建议》提案,提出了JTC 1成立智慧城市研究组的建议。2013年11月,JTC 1正式成立了SG 1(智慧城市研究组),旨在分析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的标准化需求、提出具体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并明确如何将现有的信息技术标准用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SG 1的召集人和秘书均由中国专家担任,成员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法国等16个国家。

目前,我国在推动SG 1完成第一年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智慧城市ICT评价指标》《智慧城市ICT视角参考模型》《智慧城市领域知识模型》(与英国联合)等3项新工作项目提案(NWIP),从而建议JTC1成立工作组开展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后续,我国将积极争取新工作组的召集人和秘书的职位。

国际电信联盟(ITU-T)。国际电信联盟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焦点组(ITU-T FG-SSC)于2013年2月成立,旨在从ICT角度提出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路线图、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综述及ICT所扮演角色、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关键指标等方面的工作建议。西班牙为主席国,中国专家担任副主席,同时兼任第三研究组的协调员。到目前为止,焦点组举办了五次全会,目前已开展了十七个技术报告编写,中国专家牵头了其中的六个报告,并参与了其他七个报告。

智慧城市论文范文2

引言

2009年我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业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支柱性产业。而随着《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颁布,“以信息化为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开始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智慧旅游概念、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也因此应运而生。

在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中,旅游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城市”的一系列概念进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明确旅游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而中国旅游形象、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也能够由此实现较好提升。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智慧旅游城市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智慧旅游的概念,而为了明晰这一概念我们则需要了解智慧旅游的来源智慧城市。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2012年提出的“在数字城市建立的基础框架上,通过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有效融合,由云计算中心处理其中海量和复杂的计算,为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这一智慧城市概念,本文将智慧城市视作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主线,结合相关城市的具体要求、条件与目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对于智慧城市来说,资源的最优使用、先进思想的较好融入、新科技的有效结合都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居民也能够因此获得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旅游业界创建了智慧旅游这一旅游业界新名词,智慧旅游的建设由此兴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智慧旅游在我国当下实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在笔者的调查中却发现,智慧旅游本身在我国当下缺乏政府、旅游业界、信息技术界公认的智慧旅游概念,“技术应用论”、“新旅游形态论”、“务实操作论”等都属于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智慧旅游做出的定义,而结合叶铁伟早在2011年提出的“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这一智慧旅游概念,我们就可以将智慧旅游视作,以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基础,以顾客满意度、个性化需求为前提,实现旅游业资源更好共享,促进旅游产业升级的新旅游形态,这一形态能够保证旅游企业通过广阔的智慧营销平台与客源市场实现自然的更好发展,智慧城市的创建也将得到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劲支持。

二、智慧旅游城市的界定

早在2012年我国便选定了苏州、南京、武汉、镇江、成都几个城市作为部级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但这一时期智慧旅游城市的概念尚不明确,关于智慧旅游城市的研究较少,智慧旅游城市概念缺乏的现状一直维持到2014年《青岛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规划》的出台。在《青岛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规划》中,智慧旅游城市被定义为围绕旅游产业,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洞悉城市吃、住、游、行、娱、购六要素、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体验的城市发展过程。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结合“一个支撑”、“三个平台”、“五大应用”、“九大看点”进行具体的智慧旅游城市界定。具体来说,这里的“一个支撑”指的是“城市建设及运营支撑体系”;而“三个平台”则是指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旅游云计算平台、以及旅游物联网平台;“五大应用”是指智慧景区、智慧交通、智慧乡村旅游、智慧酒店、智慧商场应用、智慧旅行社五部分;而“九大看点”则主要包括智慧营销、智慧管理、智慧体验、智慧监控、智慧运营、智慧指挥、智慧引导、智慧评估、智慧服务。结合这些指标,我们就能够较好完成旅游智慧城市的界定。

三、我国智慧旅游城市研究的重点

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关于智慧旅游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与智慧旅游城市的竞争力两个方面,而这一研究为我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更好展开带来了较为强劲的动力支持。

(一)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

对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研究来说,分析我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不足、详细论述智慧旅游相关技术、结合具体城市情况提出更好实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策略是这一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从这一研究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结合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展开的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的更好实现。例如,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以张家界为例》这一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中,该研究对智慧旅游概念的发展背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动因、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支撑技术、张家界市建立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议和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而从这种典型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中,我们就能够获取一定更好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经验。

智慧城市论文范文3

距今7000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永久性的村落也开始出现。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城市――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由此诞生。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城市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交通拥挤。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3月25日,“IBM论坛 2010”隆重举行,参与“智慧城市”分论坛讨论的各界人士一致认为,“智慧的城市”为我们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在这样的城市中,智慧的 IT 科技将融入各行各业,人们可以尽享便利生活,并与环境和谐相处。而这样智慧的城市不是遥远的乌托邦,它正在我们的身边逐渐成为现实。

智慧城市

从百姓身边做起

随着城市的数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力,从而使城市发展在世界中心舞台起到主导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城市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经济成长大局,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如今,中国各地的城市无论规模大小都在全面规划、积极建设,争取让自己更绿化、现代化、高科技化。而IBM提出的“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正好契合了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路线。

“智慧城市”是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的基本元素。IBM认为,“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IBM在 2008年年底提出“智慧地球”这一发展愿景至今,IBM已经与中国的沈阳、昆山、南京等22个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合作。很快IBM还将和昆明签署类似协议。

那么,怎样才算是“智慧的城市”呢?IBM中国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智慧城市业务拓展总监张昆认为,“智慧城市”应该至少要包含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5大基本要素: 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智慧的交通管理、智慧的医疗管理、智慧的电力管理。

“民以食为天,每座城市都该有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张昆表示,“智慧的城市”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智慧的食品”。通过追踪监控系统、生产评估系统、应急制度等措施,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无污染。“市民在选购食品时,只需按下手机按键,就可以了解食品的产地、生长状况、营养提示,甚至烹调方式和菜谱建议。”张昆说。

其次是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发展之源。据张昆介绍,利用智慧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机构将能够对城市的各种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同时,还可进行智能调配,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城市建起更多“无形”的水库。

第三是智慧的交通管理。IBM 全球铁路创新中心资深铁路行业顾问谈学军介绍说,交通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顽疾。在智慧的城市中,交通部门通过部署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前预测交通流量,动态管理道路状况,使道路在出现拥堵前便及时分流,乘客也可以合理规划出行方式。“智慧的交通不仅能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还有助于环境的改善。”谈学军说。

第四是智慧的医疗管理。众多国家开始建立智慧的医疗系统,看病将不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问题。通过电子病历和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等技术,医疗信息和资源会得到有效整合。在IBM 大中华区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技术总监文金言看来,智慧的医疗管理可以帮助医生随时查阅每位患者的历史病例,从中发现病症规律,确保患者在不同医院得到快速、一致而且准确的医护。

第五是智慧的电力管理。电网中不仅流动着电流,还有信息流。“应用领先科技,电力行业可以深度挖掘和利用这些潜藏在电网中的信息,从而建立清洁发电、高效输电、动态配电、合理用电的智慧电力体系,使电力可以随需配送及使用,不再出现浪费或紧缺的情况。” IBM大中华区能源与公共事业行业业务拓展总监余红光说。

张昆认为,如果中国的城市能够成功地解决上面五大问题,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还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典范。他说:“当然,IBM希望能够参与其中,与社会各界携手,为中国各个城市的发展量身打造解决方案,以便‘智慧城市’早日实现。”

中国智慧城市

稳步落地

可以说,智慧城市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未来,如今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我们何时能享受城市带给人们的智慧服务?

先让我们看看IBM“智慧城市”在中国的落地轨迹。

2009年可以说是IBM“智慧城市”在中国快速实施的一年。8月26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9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及东北大学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10月22日,昆山市政府、昆山中创软件与IBM在江苏省昆山市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合作项目; 10月22日,IBM与南京市政府举办了“智慧南京”创新论坛,而南京市政府三个显现的发展方向是交通、医疗和电力。2010年1月,昆明市政府也与IBM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人才等方面展开合作。

不难发现,中国首批与IBM合作的都是那些信息化程度高、城市管理者意识比较超前的城市。由此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而言就是信息化水平的极大拉升。因为,在实施“智慧城市”之前,城市必先将将自己的信息化程度提升到一定水平,而在实施之后,城市的信息化管理更将进入“智慧”阶段。

“但城市就像人,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量身定制、稳步推进。”张昆认为,不同的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比如沈阳的重点在生态城市,广州的重点包括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而昆山则强调其食品管理、水资源管理等。“空洞的智慧就是没有智慧,必须要找出城市特征,了解自身资源,才能因城市而异,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张昆还指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中国城市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也大不相同,IBM的计划是协助所有城市实现适合自己的“智慧城市”愿景。“从起点到终点,‘城市的智慧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IBM将积极参与到这个庞大的智慧战略中来,贡献自己的每项资源。”张昆说。

链接

智慧城市的四大技术特征

全面物联

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充分整合

“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激励创新

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论文范文4

以“荟萃智慧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为主题,9月12日至14日,第四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下文简称“智博会”)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短短三天的时间,智博会吸引到了5.8万余名与会者。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来自英国、北欧各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以及国内的专业客商达到3.5万人,共签约28个智慧城市项目,总投资额达70亿元,涉及智慧制造、智慧健康、物联网、跨境电商等当前产业发展的热点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同期举办的“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从实践的角度,智慧城市发展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更加求实,注重实干、实用、实效。实干、实用、实效是指:要实实在在地做事情,理论联系实际,并且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要有正产出。”

漫步在智博会会场,与会者可以随时连接iNingbo无线网络统一接入平台,实现免费上网。智博会希望以这样的形式,拉近物联网、智慧城市概念与普通人的距离。

实际上,与普通人相关的并不仅仅是免费上网而已。能够查询天气、看新闻、挂号和购物并且支付水电费的智能电视,查询身体健康状况的可穿戴设备,会动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甚至是国家电网所展示的可换电池的电动汽车与充电站,都吸引了与会者的关注。这些活灵活现的展示,将原本枯燥的概念变为了生动的应用,让与会者切身感受到了智慧城市的魅力。

作为大会的重要一环,智博会本次的展览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分设4大场馆,共有智能通讯网络系统、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家居、两化融合、互联网金融、智慧能源、食品安全、软件与智能化展区等10大主题展区,特装面积占总面积的85%。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东软集团、中兴通讯、阿里云、华为、科大讯飞、瑞星等300余家企业参展了本届智博会。在“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成果展”上,义乌、温州、舟山等浙江省内多座城市展示了其所开发的智慧商城、智慧民生、智慧消防、智慧旅游等各类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论文范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引言

随着世界城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经济、政治和科技等的控制权,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信息技术应用更广泛,城市功能愈加健全,为使城市发展更加“智慧”,IBM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其可看作“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智慧城市”的提出,引起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史璐(2011)认为,当前城镇化模式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式”转向“集约型”、“内涵式”,而智慧城市系统将成为这一转型的重要平台。辜胜阻等(2012)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病”,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转换器”。赵赛丽等(2013)也认为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解决“大城市病”意义重大。牛文元(2014)指出,智慧城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标志,将成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考[5]。

有学者指出,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社会将步入“大数据”时代。正确利用大数据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以大数据、智慧城市和城镇化为对象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张书成(2013)认为大数据有利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融合。王静远等(2014)对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然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全球范围看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多,对于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我们还应看到其存在的隐患,表现在:政府期望过高,存在过热风险,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指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首先,突出问题为缺乏宏观全局的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盲目性,空有热情,导致部分重复建设,对智慧城市发展中应用与产业基础设施间关系考虑不足,缺乏综合协调。

其次,智慧城市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理论与实践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其评价体系与建设标准方面,尽管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但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急需国家层面的指导建议。另外,由于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不同,不同建设时期面临的风险也有差异,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的同一性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对系统性、集成性认识不足。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于能否把原有系统有机整合,进而把相应数据进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各自为政,独立建设信息系统,大量信息孤岛使得城市各部门无法共享资源、协调发展。在处理大数据方面,现有的数据中心技术很难满足大数据的需求,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三、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推进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建设智慧城市,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起,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则根据其要求搞好规制改革,并吸引大众参与建设,推进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机制的建设与完善。科学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特点以及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准确定位智慧城市发展目标,提出其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制定标准体系,完善法律规范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可分为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对于已有且广泛应用的标准应尽可能的延用,同时要以实际应用为指导,结合国情和产业发展现状,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推进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对建设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做好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工作。还要加快我国信息化法制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加强系统性建设,打破信息孤岛

智慧城市建设是复杂的系统集成项目,横跨多个部门,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视运营体系的系统性整合,协调统一各个部门。这其中的首要任务是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4.大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挖掘对智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无形的生产资料,将激发巨大的内需增量。借助大数据,利用信息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为我国带来“数字红利”。利用大数据的首要前提是现有的数据处理技术能满足大数据的要求,这要求我们要优先支持网络大数据研究,重视大数据基础研究,给予其组织方式和资源等的支持。其次,尽管我们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但也要注意科学规划,切忌盲目推崇,这要求我们对大数据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其利与弊。最后,政府应积极建立大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便于不同部门的海量数据交换与共享,使政府关注的数据由宏观走向微观,把握市场关键信息。

参考文献:

[1]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2]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

[3]牛文元.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标志[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1).

[4]张书成.基于“大数据”战略的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2013(23).

智慧城市论文范文6

关键词:“智慧城管”;城市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3

一、“智慧城管”研究综述

“智慧城管”是基于“智慧城市”发展而来的互联网技术在城市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要了解“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情况,就要先知道“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发展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IBM公司最早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其目的在于更加全面的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能力。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等美国学者从宏观层面出发,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这属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日本学者则建立“指数测评法”,通过将经济、社会和科技进行融合,提升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等欧洲研究机构则联合测评,最早欧洲各城市的“智慧”程度排名。这一系列研究都旨在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城管”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智慧城管”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过发展也较迅速,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上都有了较多突破,对于如何衡量“智慧城管”建设的指标体系也有较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较为典型的是李胜权等人的观点,他认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基础,包括设备和设施等;网络层是运营,包括网络服务和信息交换等;应用层是平台,主要涉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开发和维护。吴坚也认为,“智慧城管”可以让“小城管”发展成为“大城管”,这是城市综合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智慧城管”首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由技术上的突破带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张才明教授则认为“智慧城管”的兴起源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改革的主体是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变化。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信息装备服务中心主任宋刚认为,技术手段仅是“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变化之一,对象、理念、主体和参与方式的改变才是更为核心的东西。

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和机构都提出了有关“智慧城管”的发展理念,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却都一带而过,缺少系统科学的研究。而作为“智慧城管”发展前提的智慧城市而言,其绩效测评体系却较为成熟。因此,我们应当在解读“智慧城管”发展理念的同时,综合智慧城市绩效评估体系,争取将两者结合,整理出一套依附于“智慧城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智慧城市”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

(一)“智慧城管”的界定

“智慧城管”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城管,拥有新一代时时通信技术的支撑,将对知识社会的演进、民主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服务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随着“智慧城管”的发展,新一代管理模式也将反作用于当代社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创新2.0的推动产生一定影响。

(二)“智慧城管”的特征

智慧城市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新一代传感技术,实现城市管理中的综合监测;第二,智能融合的应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通、互联、互动都得以通过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技术得以实现,这为城市管理的实时应用提供了可行基础。第三,宽带泛在的互联。由于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成为信息的者,这大大增加了数据的量,使城市管理成为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最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重新解读用户、应用与协作,重新评估群众的力量,技术社会重塑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产生人本理念。

(三)“智慧城市”的驱动力

“智慧城管”的驱动力有二,一是城市创新生态下的知识社会,既当前政府所推行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另一个则是以与计算、移动互联和实时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既政府所推行的“互联网+”模式,这两者共同促使“智慧城管”的逐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三、我国“智慧城管”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一)“智慧城管”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我国开始着手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解决了部分城市管理难题,但离真正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还有很大距离。因而有必要借助于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以便可以快速自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和决策,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真正构造“数字城管”、“自动城管”、“智慧城管”。

(二)“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有关“智慧城管”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有关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却一直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科学的、定量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此外,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很多还不适合发展“智慧城管”的城市开始盲目启动相关项目,“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在缺乏监督与测评的情况下,多数项目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本文通过对“智慧城管”的相关解读加以理解,融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有关经验,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整个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步骤包括:

(一)确定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本文将“智慧城管”的基础维度划分为:体制顺畅、机制高效、社会认同、服务过硬。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实用型的“智慧城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设定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服务质量四大指标。每个指标都有若干个二级指标相对应。其中,管理体制包括:体制健全、责任落实、基层建设3个指标;运行机制包括:法治化、高效率、可持续3个指标;社会认同包括:公众参与、社会监督2个指标;服务质量包括:便民性、创新性、公正性3个指标。总的二级指标共有11个。具体指标如下:

(二)指标选取原则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客观评价“智慧城管”建设的实际效果,城管的智慧化程度较为清晰,并且能够简练地表现如今的发展状况。此外,该体系还应该体现“智慧城管”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不足,以便为期之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根据以上要求,本文借鉴国内外构建指标体系的经验,确立一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普适性原则。③可获取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

(三)确定指标选取范围

该研究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有关“智慧城管”的资料,从城市管理和市民感知的角度出发,确立出指标选取的范围。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作为我国“智慧城管”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已经先后颁布了各自的“智慧城管”建设规划纲要,这对于其他城市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此外,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计划的开局阶段,相关规划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数字城管”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四)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的过程主要包括:①指标初选。由于缺乏“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经验,本文只能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相关成果,将已有的指标按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和服务质量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提出,同时也融合重复或者相近的指标,最终完成数据库的构建。②指标精选。同过实际调研与专家沟通,将初选指标进一步精华,最终获得24个三级指标。

表二、“智慧城管”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管理体制 体制健全 在线服务机构的建设与运作

相应的组织体系建设

责任落实 对横向上责任到位的推进

对纵向上有机衔接的推进

基层建设 基层街居终端建设

基层管理机构建设

运行机制 法治化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程度

对专业规划的宣传效果

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普及

高效率 时效性

应急事件的处理速度

可持续 资金人才保障

“智慧城管”能力建设水平

社会认同 公众参与 行业开放度

公众参与率

社会监督 政务公开水平

绩效评估与奖罚机制

服务质量 便民性 为弱势群体服务水平

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建设水平

创新性 更新速度

理论研究与实践革新

公正性 执法规范程度

监管的有效程度

廉洁勤政提升程度

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解释

(一)管理体制

1.体制健全

市委市政府有高层次的城市综合协调机构、在线服务平台和网络保障体系,并长期规范的运作;有科学合理的在线城市管理体系,与“智慧城管”相配套的组织结构健全,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相关部门的单位性质、规格级别、人员编制与“智慧城管”的工作任务基本适应。

2.责任落实

纵向上,城市居民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门店和街道的管理得以落实之余,使“门前三包”的责任制度得到完善和拓展;横向上,明确“智慧城管”服务部门的具体职责,引导社会组织的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城市管理任务,积极高效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

3.基层建设

城市基层街居能够且拥有有效的在线终端,基层居民积极的在上面建言献策,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基层管理机构对上对下都可以方便联络,工作效果显著。

(二)运行机制

1.法治化

完善与“智慧城管”有关的规章制度,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在民众可见的平台上;此外,还应积极宣传这些规范标准,多维度地开展普法活动,运用各项技术,尤其是新一代实时通信技术,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提供法律援助。

2.高效率

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成并正常运行,能够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甚至能解决问,自动进行任务分配、评估和其他及时有效的活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城市管理部门的相互交流,案件调查、新闻宣传、社会活动等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实践、修改和测试,及时锁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及时地做出响应。

3.可持续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长远发展有明确规划,在合理运作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引进齐全、先进的的设备,并及时更新,做到最低损耗,最大回报。改善资本、人才、技术、设备和其他机制使“智慧城管”项目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提升“智慧城管”各职能部门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认同

1.公众参与

行业开放水平高。“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公众的参与程度,这种参与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取的速度上,更体现在政府主动沟通的态度上。在这方面,城市管理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学习商业运作模式,为百姓提供各类简洁有效的沟通方法。此外,还应对这群众的诉求做出及时反馈,营造良好的“政府―群众”关系,让每个市民都积极参与到“智慧城管”的建设中,对其未来的发展谏言献策。

2.社会监督

政务公开,全程监督。借助电子政务发展的契机,主动公开各项城市管理活动,尤其是并联审批、行政程序、法务活动及案件处理等。接受群众和媒体的外部监督,做好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主动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及人员调整安排等。召开经常性的群众座谈会、听证会,定期向社会各界通报“智慧城管”工作进展,主动和外部对接。

(四)服务质量

1.便民性

真正为人民群众考虑,以人为本,完善各项便民措施,真正发挥出“智慧城管”的便民效果。此外,更应该就爱强队弱势群体的服务和保护,让“智慧城管”体系为群众办实事,而不仅仅作为摆设。最后,还需要主动探索服务新模式、便民新方法,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2.创新性

主动探索新型电子政务模式,结合“一站式服务”、“在线服务”、“上门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推进“智慧城管”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以自身为案例,资助“智慧城管”的理论研究,做到“有方案有理论,有理念有创新”。最后,加强各类宣传,树立典型,借助舆论的力量,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和发展造势。

3.公正性

公平、公正、公开,对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不同活动一视同仁,对各类焦点问题实行有效监管和公正处置,保证公民的心态平和及利益安全。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做错的事,主动公开相关细节,承认错误,保证不良行为不再发生。

六、结语

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智慧城管”建设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提上日程。互联网时代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体现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当前政府职能发展的方向是扩展公共服务职能,而“智慧城管”的建设恰恰有利于拓展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范围。与此相对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应加快脚步,这不仅有利于纠正传统城市综合治理的不足,也能根据评价体系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建立一套科学、完备、可操作的“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准确的评价不同城市指挥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各地区城市管理的发展做出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美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日本)DanKoh.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建筑,2014(2).

[3]荣文戈,熊璋,COOPERDave,李超,盛浩.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和设计挑战(英文)[J].中国通信,2014(03).

[4]迈克尔・巴蒂.未来的智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4(6).

[5]沈健等.智慧城市:城市品质新思维[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7]李圣权,齐韬河江.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探究[J].智能处理与应用,2013(9).

[8]吴坚.基于数字城管的智慧城管建设初探[J].产学研互动与科技创新,2014(1).

[9]陈观林.基于智慧城市视角的浙江省智慧城管推进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