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益活动范例6篇

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1

媒体一直被赋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功能,也就是除了作时代事件的记录者外,还应成为勇担社会责任、彰显民本情怀的服务者。

近年来,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以新闻报道为载体,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关注民生,既提升党报的影响力、亲和力,又强化了党报社会建设功能。

党报开展公益活动的先天优势

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是舆论引导力。舆论引导力的构成包括4大要素:一是公信力,即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权威性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二是感召力,即新闻报道的价值、分量在受众中产生的震动;三是亲和力,即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对受众的感染;四是表现力,即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手法是否为读者喜闻乐见。

从公信力上讲,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党报所发之声权威、公正;从感召力上讲,党报的办报历史较长,积淀了较深文化底蕴,并有较广覆盖面;从亲和力来讲,党报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尤其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后,党报报道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表现力来说,以新闻报道加公益活动的模式,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正是因为党报的这些属性,使得党报开展公益活动具有先天优势。党报通过公益活动,能在读者中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更大限度地增强传播力、引导力。 同时,发挥社会协调作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直面社会热点,守卫公共利益。

公益活动的两个切入点

近年起,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尝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对提升报纸品牌形象起到积极作用。活动主要从两个切入点展开。

1.直击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

近年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如对自己的就业岗位、自身能力认识不清,眼高手低;对职业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长远规划,频频跳槽。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合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为此,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联系团省委、省人社厅,在大学生毕业季里,精心策划。2012年3月14日,该中心隆重推出《毕业季·找工记》系列报道,并开展相关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公益活动进行重点打造。走出去,即通过记者的笔头、镜头,跟踪报道大学毕业生求职路上的酸甜苦辣,剖析求职的社会问题;请进来,即媒体积极与团省委、湖北省人社厅及湖北省内各高校合作,将团省委、省人社厅的相关负责人请到高校,把政府的声音传递给大学生,将大学生的就业疑惑和困难反映给政府,搭建双方沟通桥梁。两个多月来,湖北日报先后刊发稿件、图片37篇(幅),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同年5月,湖北日报走入武汉东湖学院等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课堂进校园”活动。武汉东湖学院董事长周宝生评价称,这个活动帮政府、帮青年、帮学校、帮学生,充分体现了一份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对在校大学生就业的教育和预演,进一步树立学生正确择业观,为大学生找工作指导、鼓劲。

除了关注就业难,社会新闻中心还将目光投到“看病难”这一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上 。今年2月,该中心与湖北省卫生厅共同举办的“楚天名医大讲堂”活动正式启幕。“大讲堂”请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中南医院、省人民医院、亚心医院等省内各大医院的知名教授向广大读者普及医学科普知识,并附加挂号服务,为缓解看病难尽一份媒体之力。每次开讲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观众都将专家围了起来,请教授咨询、诊治。这让媒体记者感到,老百姓太需要了解权威、有效的健康知识了。媒体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老百姓服务,坚持办下去,并做大做强。此后,每周三《楚天名医大讲堂》都准时亮相。“名医大讲堂”也从报社走入武汉百步亭社区、孝感等地,让居民在家门口与名医面对面交流。专家的精彩演讲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提供免费预约挂号服务的新闻热线电话不断。

这次活动是党报新闻报道和社会活动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不仅提高了报纸的社会影响力,还充分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在报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2.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和谐以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为前提,以弘扬良好道德为基础。党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领航人。

发现美、弘扬美,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时代的需要。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一些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有一群社区医生,他们的仁心、仁术,生动诠释了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时代需要这样的典型,需要奏响一首人性大爱和生命大美的共鸣曲。2012年7月,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与湖北省卫生厅、省医改办、省民政厅启动“湖北省首届十佳社区医生”评比活动。活动历时3个月,得到了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积极响应。

全国道德模范、汉口医院社区医生王争艳评价称,看到了满天繁星一样的社区医生群体,他们默默奉献、熠熠生辉,为建立起良好医患互信关系打下基础。

做时代记录者,舆论引导者,有担当与情怀的服务者,这个理念贯穿于公益活动策划始终。2011年4月,湖北省红十字会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主流媒体联合组建“省红十字新闻宣传志愿服务队”,弘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培育公益文化,提升公益意识,在人道救助和宣传领域发挥其专业作用。今年4月,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给湖北日报记者志愿服务队授牌。目前,在不少社区都活跃着记者服务队的身影。所有这些活动表明,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以建设者的姿态俯下身子,自觉担当社会责任。

创新公益活动形式

充分利用新闻热线。新闻热线不仅是读者向报社提供新闻线索的渠道,也是开展公益活动的指挥棒,同时也是为读者服务的平台。《湖北日报》在民生关注版公布新闻热线电话027-86770308。通过热线,记者及时根据市民反映的意见、呼声和问题分门别类进行登记,从中了解社会舆情的焦点和变化,进行策划报道,同时以此为线索,确定公益活动的主题,并就大学生、患者关心的就业、就医问题一一答疑解惑。

利用网络、杂志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兴起的“第四媒体”,因特网展现出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因而许多传统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体纷纷上网,借助这种新形态来扩大影响力。报纸通过网络开展针对本地区读者的社会公益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因特网的交互性优势,加强与本地区读者的沟通,在全面、及时地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使报纸的地域性特色更加鲜明。此外 ,还可以提高报纸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知名度,为报纸以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社会新闻中心在策划“湖北省十佳社区医生评比”时,借助荆楚网,建立专题网页,海选和投票也全部在网上展开,实现报网互动,放大宣传效应。策划“楚天名医大讲堂”时联合大楚网,以读者“点专家”的方式,邀约名医,并将专家的讲座视频在网上展示,让更多不能来现场的读者一睹为快。报纸与网络联动,文字报道加视频播放,聚集了人气,使报道呈现立体化,扩大了党报影响力。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2

由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牵手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患者共同谱写的“生命的奥运”篇章,为2008年北京奥运留下一笔浓墨重彩。整个活动紧扣“生命”与“奥运”两大主题,历时5个月,由赠送奥运门票、志愿者与癌症患者爱心结对、携手癌症患者助威火炬传递、长三角癌症患者体育大联欢、圆梦北京、奥林匹克联结生命奇迹――中美癌症患者相约世博会等系列活动组成。

本次活动特别组织了以“80后”为主的爱心志愿者队伍,将活动的立意与执行同时进行了深化,在帮助癌症患者的同时也展现了移动人的风采。(张春敏)

四川政法机关出台破坏公用电信设施案件办理意见

近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联合了《关于办理盗窃、破坏公用电信设施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该《意见》是经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及通信企业多方推动,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论证,由省级政法机关出台的全国首个关于办理该类案件的规范性意见。

《意见》出台解决了司法机关在办理盗窃、破坏公用电信设施案件时认识和执法尺度不统一的问题,对指导四川省法、检、公安机关充分运用好法律手段严厉打击、从严惩治盗窃、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犯罪及相关犯罪,保护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甘信建)

江西出台《通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

为规范通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1月6日,江西省通信管理局出台了《通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该《标准》在梳理通信执法依据的基础上根据违法违规行为的情节、性质和危害后果,对行政处罚裁量权幅度进行了细化,使通信行政处罚更趋合理。《标准》分为电信业务许可、信息安全等七个部分,明确了各类通信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将有效防止行政处罚较大偏差的发生,进一步保证了通信执法行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谢劲良)

中国移动杭州分公司荣获中国管理大会“管理创新奖”

2008年12月28日,第四届中国管理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移动杭州分公司凭借其在“品质移动”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此次大会上荣获了“中国管理大奖”的“管理创新奖”。中国管理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已成为管理界交流成果、展示成就的品牌专业会议。大会颁发的“中国管理大奖”由国际管理学会全球会长、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等多位独立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比产生,是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力的重要奖项。

中国移动杭州分公司在“品质移动”建设上的探索,对于包括通信行业在内的其他企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文)

武汉电信贯通“万里长江第一隧”

2008年12月28日,武汉过江隧道正式通车,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条穿江隧道,长江过江交通迎来“江上架桥、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维”时代。同时电信“两网”通信信号也贯通其间,成为长江上首条隧道无线信号通道。

为保障万里长江第一隧建成后的通信畅通,湖北电信武汉分公司在隧道开通前半个月,施工工队就进入了现场,并确定一切以服从隧道工程施工为主的原则。施工队员们巧打时间差,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经过半个月的紧张施工、调测,实现了手机和小灵通信号在整个隧道内的良好覆盖和通话。(姚国强)

徐州电信服务迎接“开门红”

新的一年开始了,徐州分公司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迎接“开门红”。图为彭城路营业大厅引导员帮助用户办理天翼业务的场景。(赵颖珠摄)

威海联通组织节日“亲情营销”

威海联通紧紧抓住节日营销好时机,元旦当日组织各分局客户经理开展上街业务营销宣传活动。(顾伟摄)

湖南联通成功抗击新年首轮冰雪袭击

1月6日上午,湖南省了新年首个暴雪橙色预警和道路结冰红色预警。借鉴去年的抗冰雪经验,湖南联通提前做好了应对冰雪灾害天气的充分准备,连续的低温冰雪天气并未给湖南联通的网络带来影响,全省网络成功保持了通信畅通。(范文波)

威海74%自然村建成“平安互助网”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威海市分公司为推进平安互助网建设,积极与各级政法委、公安局等部门进行了全面沟通,加大平安互助网建设力度。经2008年强力推进,目前全市74%的自然村已建成了“平安互助网”。该网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成为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的重要手段。(彭林)

三门峡联通加快融合促发展

为使重组后的新企业保持稳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三门峡联通即将出台《中层干部选任办法》、《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督查督办制度》、《绩效考核办法》、《薪酬管理办法》、《企业文化实施纲要》等制度。此外,公司筹备组组长韩正晓亲自授课,对干部员工进行了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新成)

江西铁通实现通信机房“双保险”

1月5日,江西铁通赣州车间完成西江站机房防盗铁门的安装。至此,赣龙铁路沿线7个车站通信机房全部装上了防盗门,钥匙统一由专人管理,通信机房实现了双保险。(通文)

河南铁通力助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1月4日,郑州火车站西出口通信建设工程顺利通过郑州铁路局验收。该工程自2006年12月开工兴建,为确保郑州火车站西出口2009年春运按时启用,缓解春运期间客运压力,河南铁通郑州通信段做到提前介入,和工程施工建设单位密切配合,并肩作战,共计敷设光电缆6公里、广播电缆12公里,安装喇叭300余个,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张彦武张韶辉)

山西铁通确保全路列车可靠调度

2008年12月19日-25日是全路调度实施的过渡期。山西铁通按照路局统一部署,积极行动、密切配合,共组织添乘32趟,检查站区广播设备32台件,列车广播设备212列,车台、站台设备52台件,发现并克服设备缺点32件,隐患6件。由于措施到位,为全路调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通文)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3

【关键词】社会实践 公益教育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一・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开展的意义

公益事业是当下中国呼吁全民开展的活动,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表现,而我们当代大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思想与观念,所以公益教育在大学里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无私奉献他人,投身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以及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是高校教育一种崭新的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学生普遍认可。高校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和事物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这些都是在学校内和书本里无法学到的经验。而且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与观念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对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能力培养起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确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明确自己的定位,避免了学生思想的空虚,与此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内在价值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学生思想的体现模型与价值载体

高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各样的活动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公益教育模式,有效的发挥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的教育功能。在公益活动中,不仅能促进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了解社会,而且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社会公益思想得到升华,陶冶自身情操,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坚定的信念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公益教育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明确当下社会形式,丰富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实现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公益活动开展的问题与现状

1.公益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当下社会,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处在初级阶段,高校公益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例如西部支教,大型社会活动,自然保护区宣传,和当地政府开展合作等等,自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目前的公益实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些高校的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依然停留在浅显的尝试阶段,也有许多高校的公益活动开展看起来红红火火,但是实际活动的实际效果与理想的目标差距很大。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最终导致公益活动走向形式化,使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无法完全体现。造成高校公益活动的形式化,实际效果差,无法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有限,缺乏社会公益活动锻炼与培养等一系列问题。

2.公益活动开展的 资金问题

高校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很多情况下都是高校单方面的决定与组织,虽然高校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公益教育得到了社会与政府的认可,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支持。公益活动的特性是无偿,高校开展公益活动自然也是无偿活动,这就造成了物质方面与资金方面的短缺。全国的高校教育经费中并没有为公益活动的开展设立额外资金,这就意味着,开展公益活动的费用需要高校以及学生个人承担,这会很大程度上 打消学生与高校对公益活动开展的积极性,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公益教育的效果与实行。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其次是社会实践,因此学校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学生也是一样。

三・如何更好的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实践

1.公益活动创设要体现时代性,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

高校的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的开展,必然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需要高校肩负培养现代化人才与高综合素质人才的使命,公益活动的创设方法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禁口时代的脉搏,才能与时俱进,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较强的可持续性,才会被当代大学生认同并参与进来。所以在公益活动的创设上我们需要以当代大学生为主导,联系现实情况,进行开展活动,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响应。

这些社会公益活动无一不是当下最热门的公益活动,与时代息息相关,以活动为媒介,传递正能量为目的,开展一些列的公益活动,不仅调动了当代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使其在参与中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升。

2.搭建制度平台,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受众

首先高校应尽快制定针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机构职责、指导教师职责、活动管理制度,解决公益活动多而无序的状态,理清管理主体与责任主体,完善分工,落实责任。其次在调研中,常见高校开展活动以慰问养老院、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服务对象单一,并且在服务单位,也有可能出现高校扎堆的现象出现,特别是以雷锋月尤为严重。因此我们提倡高校在开展公益活动时,可以将服务受众扩展到周边社区、中小学、医院,以义工志愿者的形式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扩展服务受众,高校组建志愿者团队,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深化公益教育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会团合作。

3.加深公益活动中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公益事业;综合素质;公信力;公益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07-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各种公益活动在助学、扶贫、帮困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但是社会公益事业存在的诸多缺陷,尤其是近年的“郭美美”事件、百色助学网等事件的曝光,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公信力和诚信度产生了影响。

我国青少年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度普遍较低,缺乏正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现状,研究其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意义,得出促进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对策。

一、青少年参与公益事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在近些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政府、企事业单位发起和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让青少年体会不到参与的满足感,青少年参与公益事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法规、法律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提出了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实现“中国梦”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号召,但我国在社会公益事业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较为零散,目前主要的公益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办法》(财综[2008] 80号)等,没有形成体系,而且限制条款较多,不利于公益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监管和监督不到位

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政府部门、社会要双管齐下,这样才能确保顺利开展。目前,我国有一部分公益物资的使用情况,不公开,不透明,导致青少年对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产生质疑。

(三)缺乏支持

目前,很多公立和私立机构的大门,比如,社区服务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等,没有对公益活动敞开。大部分地区的学校也还未将公益精神作为促进青少年综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再加上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公益活动从宣传到开展都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

二、青少年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

(一)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当前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呵护和学习的压力让他们极少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能让他们锻炼身体,增加社会阅历,开阔眼界,还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参加公益活动,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也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能使青少年转变自我中心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参与公益事业是一个国家的国民修养和文明素质的体现,公益事业应该和工作、学习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积极参与,对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措施

(一)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大对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合法权益。学校应该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纳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大学和中学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拓宽宣传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的作用,进行正面宣传,在社会上弘扬正气,产生正能量,引起共鸣。同时,我们要注重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公益理念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点到面进行宣传,促使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三)丰富活动形式

发展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形式,比如,微公益,它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微博、微信作为公益活动的平台,将公益活动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参与更方便,效果更好。各大公益微博,还有积极转发公益慈善项目的明星微博,都成为青少年关注的热点公益平台。

促进青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促进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虽然近年来,政府号召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的不足之处,鼓励青少年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公益社团 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01-03

20世纪80年代至今各国政府普遍开展了以理性界定政府职能和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让政府由管制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变,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把更多市民社会领域交还给公民管理,实现政府与国民、国家与社会形成一种合作共事的协同治理关系,共同来承担对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责任,而非政府组织(NGO)作为继政府和私营部门之后的“第三部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高等院校大学生公益社团作为非政府组织(NGO)的新生力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公共产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性质及特征

高等院校大学生公益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共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以开展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为目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如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爱心服务社等。由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概念出发,公益性学生社团指的是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作为组织目标的学生社团。基本上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性质存在广泛共识,一致认为他们通过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法律咨询、爱心救助、留守儿童教育、普法宣传、环境保护、消费维权、交通安全等为社会提供了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显然,这些新兴的高校公益社团已经不同于校园中的传统社团,不仅为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社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内,而是更多的指向社会领域。大学生公益社团通过与社会各种组织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第二,社团活动内容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大学生公益社团以服务社会,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始终把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不懈努力。第三,社团成员具有强烈的志愿精神。大学生公益社团成员敢于吃苦,无私奉献,志愿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不求回报,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志愿服务精神。近年来,大学生公益社团凭借其优异品质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增进社会福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 大学生公益社团参与社会管理的SWOT分析

3·15春风社是由宿迁学院经贸系与宿迁市工商局联合创办的消费维权组织,其成员主要是由拥有消费维权共同兴趣、爱好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具有自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特征。3·15春风社在市工商局的精心指导下,以传播科学消费知识、倡导理性消费理念为宗旨,帮助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消费者正确选择商品和服务,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安全、健康消费,改善社会消费环境,提振公众消费信心,努力推动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1.大学生公益社团的优势与不足

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大学生公益社团因其参加主体是在校大学生而具有相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相信科学、相信真理的精神。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3·15春风社成员不仅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帮助群众识别造假现象,避免以假乱真给群众带来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消费理念传播到群众的思想意识中,纠正了群众的错误观念,为全社会创造了破除迷信的良好氛围,如向群众纠正绿豆治百病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消除群众抢购绿豆的现象。

第二,积极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大学生具有亲和力,对待群众就像亲人一样平易近人,能够做到主动贴心服务。同时在宣传政府政策上,由于不像政府工作人员那样穿戴严谨的工作装,群众不会与他们有传统观念上的距离感,更易于被接受。其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无论在社会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的确定上,还是在公益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的选择上,他们都能做到别具匠心,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取得公益活动的良好效果。再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志愿者精神。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朝气蓬勃,不惜抛洒汗水,不怕吃苦劳累,不图物质回报,无私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满腔热情地参加社会公益事业。

第三,高效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了促进高校公益社团的健康发展,创造公益社团发展的优良环境,必须实现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创新管理,才能确保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可持续发展。3·15春风社虽然是学校众多社团组织的一员,不同的是该社团挂靠在学生会社会实践部下具体管理,由高年级学生会主席和社会实践部部长、副部长分别担任3·15春风社的社长、副社长。他们都经历过大一、大二的长期实践锻炼,具有良好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能力,从而保证了3·15春风社具有高效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组织的核心能力之一,特别是对于具有扁平化、松散型特征的社团组织来说,团队成员的合作是社团组织成功发展的保证。大学生公益社团成员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合在一起,更可贵的是都拥有一颗为群众提供帮助的心,把社团成员凝聚成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团队,从而促进了各项公益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尽管大学生群体参与公益活动有诸多优势,但任何社会管理主体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即使政府机构也不是万能的,大学生公益社团也不例外。大学生公益社团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的不足体现在:大学生公益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许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在校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所需知识间有一定差距,不能灵活做到学以致用,为公众提供专业性指导;没有行政权力执行权,对于社会不良现象或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不能采取强有力的制止措施……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公益社团优势的发挥,易造成大学生开展的公益活动流于形式,极大挫伤了大学生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公益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大学生公益社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帮助,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才能弥补自身的缺陷,努力使自身达到最优化状态。可供大学生公益社团选择的社会合作资源有很多,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公司企业、新闻媒体、个体经营者等,本文以3·15春风社为例,重点关注了政府机构在大学生公益社团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所得结论也可为大学生公益社团与其他组织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从社会功能结构看,政社分开也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非政府组织来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才能进一步发展,人类政治文明才能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公益社团作为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社会政治发展环境。对于我国大学生公益社团而言,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过程中职能范围缩小,机构人员精简,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去协助政府共同为公众服务。同时政府推行民主行政,旨在让公众或公众代表实现自我管理,也特别鼓励大学生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直接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公民。此外,大学生公益社团与政府合作,也可以获得政府职能专业化指导,为公众提供所需的恰当服务,弥补自身理论学习与实践需要的差距,保证自身正确的发展方向。

尽管大学生公益社团有较为宽松有利的社会发展环境,但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挑战,如因为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体制转变影响,大学生不再是天子骄子,社会形成了大学生无用的偏见,对于提供服务的大学生报以轻视冷漠的态度;社会组织认为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担心大学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也不愿让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动机也容易被公众质疑或误解为个别利益集团谋利。

大学生公益社团SWOT分析表

内部环境 优势:科学文化素养,主观能动性,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劣势: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社会实践能力差,理论与实践差距,没有强制性权力。

外部环境 机遇:宽松的政治环境,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推行民主行政,政府机构人员精简,政府职能范围缩小。 挑战:社会偏见与轻视,学生安全顾虑大,公众质疑公益动机。

三 大学生公益社团参与社会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不仅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了良好平台,能够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践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而且有助于实现我国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过程民主化、方法科学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新时期公民自治精神,在我国即“主人翁精神”,为我国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社会应当鼓励大学生公益社团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公益社团的优势,加强政府机构的引导,健全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管理体系,促进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

1.注重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内涵建设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思想理论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和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大学生开展的公益活动只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首先,大学生公益社团应始终秉承公益理念。参加社团不是为了荣誉和物质奖励,不是为了宣传自身、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是要戒除功利主义倾向,脚踏实地,真正向社会公众付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其次,大学生公益社团应树立服务意识。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就应当不怕苦、不怕累,不因生活住宿条件差而厌恶,不因群众冷漠不理解而灰心,始终坚持热情微笑服务。再次,大学生公益社团应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群体是即将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心系群众、心系社会、心系祖国,把个人发展与祖国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6

公益教育家庭生活服务教育社区生活服务教育

一、公益教育的概念

(一)公益

顾名词义,公益就是大家受益,社会受益。“公益”一词是一个外来词,在我们传统的汉语言体系中并没有“公益”这样的固定用法。19世纪末,首先是日本人用来译西语中Public Welfare(公共福利)一语的,后来它又为汉语所沿用,“五四”运动后才出现,国内最早“公益”一词见于鲁迅的《准风月谈・外国也有》:“只有外国人说我们不问公益,只知自利,爱金钱,却还是没法辩解。”其意思是“公共利益”。“公益”是缩写,侧重于“公共”这一维度。具体来讲,“公益”是指社会个体走出私人空间进入公共空间,通过参与、合作等途径在改善社区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个体力量,创造公共利益的过程,进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教育

“教育”一词,我国古已有之,通常可以追溯到孟子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原意是“教之、育之”,并不是一个词。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通过长者施加影响,做出榜样示范,让学生学习、仿效和觉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西方的“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即教育者引导儿童的固有本性使之完善和谐发展。虽然中西方在教育上的含义侧重不同,但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具体来讲,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是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三)公益教育的概念

通过“公益”和“教育”的解读,不难理解什么是公益教育。广义上,公益教育就是一切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的人的完善和发展过程。狭义上,公益教育是通过公益

生活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公益教育是指狭义上的公益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公益教育就是通过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正规和非正规等教育途径,从小提高孩子的公益意识,培养孩子的公益行为与能力,让他们从自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到改善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来,从而树立起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其核心是,通过公益生活的参与,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并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公民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

二、公益教育的内涵

公益教育是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服务实践整合,通过多元化、体验式的学习经历,采用学习和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素养公民意识。公益教育既注重社会实践服务过程,又注重知识学习过程,既满足社区的实际服务需要,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既关注社会基本价值,又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既促进学生的积极社区参与,又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的互动协作教育。可以说,公益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参与――公益教育的必经途径

参与是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公民资格教育的核心概念。公益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为学生参与社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在参与中享受到体验学习、快乐学习、服务学习的乐趣和,更好地完成和享受社会化过程。在公益教育中学生的参与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学生由不理解意义的不完全参与到成人指导下的参与,再到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独立发起、执行参与社区事务服务计划,从而实现真正的参与,明白参与的内容、目的、理由和自己在社区的作用,促进学生对某些价值的认同和对社区的归属感,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技能、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公民。没有参与经验的学生对社会事务认识浅薄,对社会承担感不足;反之,有参与经验的学生对社区事务,甚至政治发展都有一定的认识,愿意参与社区,愿意做出承担。可以说,公益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终身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是为学生创造发展技能,培养多视角思考的体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履行作为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责任,而且也使其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社区参与是与地方的、国家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

公益教育不仅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是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有机协调参与机制实现的,但参与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发挥,而是一种有责任的参与。公益教育正是通过青少年有效的参与社区事务服务与管理,增强其服务社会的感性认识,体验社会服务的乐趣,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行为。公益教育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增强学生的民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合作――公益教育的保障基础

公益教育不仅是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多方合作互动教育,更是公益教育小组成员彼此尊重、发挥优势的合作学习。在公益教育活动中,活动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一个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行不同而明确的责任分工,将发挥个人知识技能和集体目标的达成有机结合起来,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中,鼓励学生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可以说,公益教育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契机与平台,学生通过公益教育活动学会掌握与人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公益教育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保障了公益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公益教育活动质量。

从另一个方面看,公益教育活动离不开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的支持,更是一种社会范围内的合作教育活动,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形成一种全社会重视孩子的教育氛围,进而形成一个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合作学习、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服务――公益教育的核心价值

公益教育是一种适应社区真实需求,融学校知识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和社区实践教育于一身的服务教育,是一种将服务与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组织社区切实需要的服务活动,促使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并在服务中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公民效能感,让学生自己能够真切体会到自己参与和解决社区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有责任帮助社区的。在这种服务体验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得到加强,能量感和自信心得到提升。

公益教育实际是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公民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切认识到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更为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服务教育和社区生活服务教育等,让学生能够从以服务为核心的公益教育中更真实、更直接地体验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公益教育在实践过程别强调学生的服务体验,通过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服务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四)反思――公益教育的关键环节

反思即反思自我价值、去伪存真、重构自我、推陈出新的创造过程,是公益教育的关键所在,并贯穿公益教育过程的始终。反思不仅仅包括公益教育活动后的反思,公益教育活动前和过程中的反思也极为重要,学生可以将自己以前的经验和公益教育活动中的经验对比反思;还从同伴那里学习、不断提出问题、获得反馈,并最终解决问题,通过回顾自己参与公益教育的全过程,对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等等。有效的反思活动是将体验服务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持续不断有规律地反复反思,不断扩展自己对获得的经验进行再思考,可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总之,通过反思,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有效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促其公民责任感的形成。

(五)责任――公益教育的目标取向

公益教育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重视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而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以发展社会为己任。公民责任意识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一种基本公民意识,是由公民资格所赋予的、并与此相适应的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及道德的自觉认识活动。加强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意识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呼吁。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密切配合。公益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责任行为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培养人,培养具有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合格公民。

三、公益教育的特点

公益教育是融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于一体,参与各方互惠的教育学习过程,具有其自身特点。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合作互惠的教育活动。在公益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为了孩子的培养,都担负起了教育的任务,将学校教育拓展到家庭、社区和社会,这不仅有助于全社会教育意识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在公益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体验学习,学会发现社会问题,关注和分析社会问题,并最终学会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其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参与各方相互协调、合作互惠。学生在公益教育活动中,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对社区(社会)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家庭在协助孩子参与公益教育的过程中,有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加强了亲子沟通,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障碍与困难,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在参与公益教育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学效果,加强了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展了学校教育资源。社区在为学生提供服务机会的同时,获得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满足了社区需求,促进了社区发展。公益教育活动将家庭、学校、社区整合为有机的教育体系,发挥了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势,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并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知识教育与服务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是将学校知识教育与社区服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载体。公益教育是结合社区需求,针对学校教学目标要求,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社区服务,发现问题,运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分析问题,发挥学生集体智慧,沟通交流、协作互惠,激发灵感,不断创新和提高能力,最终达到社区问题的有效解决,满足社区需求,增强社区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与不足,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到,在公益教育活动中,知识学习和社区服务的辩证关系:知识学习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提升知识学习。社区服务始终以知识学习为目标,注重社区服务对知识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社区服务体验。公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既能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三)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是将公民资格的内在品性修养与外在制度安排的融合教育,是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根本路径,是联系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有机地将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统一起来。在参与公益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个体在与同伴的交流、协作和互动中。首先,要受到来自同伴之间的信息刺激和反馈,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得到来自外界的他律教育;其次,每个学生个体在公益教育的过程中又有着自己的空间平台,通过自己的体验服务,不断反思自己的经验获得,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品质,即所谓的自律教育,但这种自律与他律教育的统一,是需要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共同熏陶和塑造的。公益教育不仅可以把学生的内在自省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整合起来,互动协调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价值教育与反思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并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社区需求问题,切身体验不同人群和个人的现实需要,增进对社会结构和发展进程的认识及一系列价值观的发展,可以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公益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协作,增进对尊重、团队协作等价值的认识,可以培养其参与意识、集体责任和对纪律规则的自觉服从,促进学生形成一种有意义且富有责任感的价值态度结构。

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有责任感的价值态度的形成,有赖于贯穿公益教育活动过程始终的反思教育。公益教育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强调社区服务体验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反思和老师、家长及社区人员指导下的反思。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服务经历进行总结思考,分析其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分享每个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进行集体反思。除此之外,老师、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反思,帮助其找出存在的问题、解决疑惑,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新诠释和定位自己,明确自己追求的方向,进而完善人格、充盈人生意义。

公益教育是一种蕴含价值教育与反思教育、通过社区服务实践渗透价值教育、通过不断反思提升自我价值认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育活动,是价值教育与反思教育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留冈幸助.慈善问题.东京警醒书社,1898.12.

[2]许瑞芳.比较与启示: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6):83-87.

[4]Lynette R. Goldberg C M R A. Active Learning Through Service-Learning[J].Communication Disorders Quarterly,2006,(1).

[5]Lori V,Alexander paring the Effects of Community Service and Service-Learning[J].Michigan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2000,(1):25-34.

[6]Kappan S B D.Research on K-12 School-Based Service-Learning[J],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