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教学论文范例6篇

公开教学论文

公开教学论文范文1

吴琼(1988.5-),女,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迅速占领网络阵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各式各样网络公开课的盛行使我们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抢占网络阵地,建设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原则

网络公开课,是当下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它是利用网络交叉串连、随时随地的强大功能特点,在开放大学教学团队的主导下,通过电脑虚拟空间营造网络公开课,是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方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和。网络公开课的发展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网络公开课的经验教训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抢占网络阵地,建设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网络公开课。

互联网每天都在刷新者我们的世界,这种新技术消除了人们之间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的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也必然成为一个关键。那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应该坚持哪些原则呢?以下笔者将针对当前一些网络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提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所谓方向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应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体现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必须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并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根本原则。

坚持方向性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网络文化体系的开放性,高校互联网与国内外互联网紧密相连,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激烈碰撞使高校网络文化呈现广泛性和多元性,这虽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虽然斗争方式随着历史的进程有所改变,但真正的斗争却从未停止过。资本主义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试图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而削弱对方,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警惕,在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文化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来表达我们的文化立场,加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以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引导学生认识、吸纳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观念的同时,又要高扬主旋律、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增强对腐朽意识形态的抵抗能力。

在贯彻方向原则时还必须讲究科学性。坚持方向性原则要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努力探寻方向性原则与具体目标之间的契合点。只有坚持方向性原则,才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二、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课程系统总体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从合理性出发,以尽量少的劳动和资源耗费取得最合理的成果的依据和标准。实效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指导原则。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其中也包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效果和目的。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客观环境和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法和媒介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学生在价值观念、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实效性成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标准。追求实效、提高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避免超越现实条件去追求高画质和音质的教学效果,而是追求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实效性。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不能正常运转而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摆设”,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规范性原则

所谓规范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流程,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规范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重要原则。

7网络具有开放性,因此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仔细观察与研究其它网络公开课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网络公开课缺乏规范性,无论视频效果还是教学内容,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网络公开课鱼龙混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网络超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人类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之中,互联网体现了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每个网民可以凭自己的需要、兴趣去访问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约束的。开放是网络的基本特征和优势所在,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状态。同样,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这种开放的教育资源的普及,也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规范性。

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时,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其它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标准,建立规范、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课程标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必须要严格的筛选,必须保证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高质量,避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规范性原则,对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教育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质量。在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规范性原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会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所谓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是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社会相统一,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内容的不作为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说服式的教育,我们的“说”只是途径,让受教育者“服”才是目的。如何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背受教育者所接受和认同,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释和解决他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不能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教育主体和客体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中,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松散的,客体可以游弋于网络之中,也可以游离于教育之外,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育主体的被选择性。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不能在教育对象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就很难被其认同,教育对象就会渐渐疏离教育主体,甚至对其心存芥蒂,这样不仅没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反而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网络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空间之间有一定差异性的虚拟空间,同时,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联系性和互动性,这种联系性与互动性统一于共同的实践主体。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必须与现实对接,建立与现实一致的团体组织,以现实中的团体组织为基础和根本,网络公开课作为有效延展,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必须充分考虑虚拟性与现实性的互动关系,现实中的团体组织,抑或个人都会能动地作用于网络虚拟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确地引导和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能动因素,努力实现网路与现实之间的信息对称与统一,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有效途径。

坚持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点击率和应用率。

此外,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注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拓展教育内容,加强针对性。因此,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与时俱进。要紧紧地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全局,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选择具有紧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生动案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吸引力、生命力和说服力。要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体系,以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核心,不至于在网络文化多元价值选择中产生迷失。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网路公开课的建设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刚,张建伟,李海霞.高校网络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2] 沈建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09(10).

[3] 李俊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网络课堂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24).

[4]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2006(4).

公开教学论文范文2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公开教学论文范文3

1.1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

公开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剖析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意义

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学科综合专业基础和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基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自从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印发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为主的选修课,如《音乐欣赏》、《艺术导论》、《舞蹈赏析》、《影视鉴赏》等。同时艺术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系统的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现阶段的问题,为今后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有效的平台。

二、期刊论文、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现状分析

(一)论文检索结果统计分析

2015年4月20日,笔者在知网中通过对“公共艺术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16年3月16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1097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17篇;关键词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82篇;主题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有413篇。学位论文260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3篇;关键词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0篇;主题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6篇。以同样的方式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进行检索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表二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论文在2012年处于高峰状态,随后的两年研究数量有所下降,应该说在2010-2014这五年期间从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从稳步上升到略有回落的现象,说明学术界的研究从狂热的探索到进入思考的状态,为迎来新的一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做准备。

(三)公共艺术教育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年度研究热点主题词统计

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主题词所概括出来的,所以笔者检索高频率出现的四项主题词来统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由表三可以看出,5年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着重在课程、功能、教学、改革四个方面。

(四)公共艺术教育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研究分支学科的统计通过对高校艺术课程的开设情况统计,可以对研究者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

通过表四可以看出,对于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的研究占有很大的比重达到66.3%,其次是音乐教育,占23%。对于美术、影视、舞蹈、书法的研究显然较弱。这明显说明普通高校学生对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更容易接受,对于美术、影视、舞蹈、书法的艺术门类接受能力也较弱。

三、2010年-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从1995年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了,从最初的确定公共艺术教育概念,到近些年来的各项深入研究,无疑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发展的同时也有着不断地尝试、不断的探索与不断的创新。通过对2010年-2014年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统计分析,笔者总结出三个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第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在“美育”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予以加强

邵阳学院姚武认为:全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多还停留在提倡丰富学生文娱活动方面,对于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湖南理工学院徐振祥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在提高学生个体文化艺术素养和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科目、教材和课程教学内容需得到统一;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曲琳琳认为:各普通高校一般都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量、教学水平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增强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仲晴晴认为:公共艺术课程设置,需要分层次、选修必修兼有、统编教材。河池学院曾宏华认为公共艺术课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没有找好课程定位。南通职业大学唐劲松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应该是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增强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原则。

第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需加强。

河南大学王新认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应精通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文化价值观。

郑州师范学院韩若男认为:有很多非艺术专业领域的教师也由于种种原因承担了艺术类课程,最终将导致艺术教育的严重偏差。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盐城师范学院潘龙瑞认为: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少,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同样存在的不同的差异,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程度。

参考文献:

[1]陈亚伟.陕西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J]品牌.2014.12

公开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现代公民教育;课程分析及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55-02

通过在回族聚居区师范类高校开展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大力培养师范生的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担当未来基础教育的教育者,通过自身现代性公民角色扮演指导义务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深化落实素质教育,为当前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培养师资队伍,也为当前国内碎步不前的公民教育另辟新途径。

一、现代公民教育课程现状

1.课程定位

通过前期对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因为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中并没有明确将培养公民置于基础的、独立的地位,所以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既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对应的评价系统;导致学校、教师和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茫然。

2.教育内容与目标

公民教育涵盖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及实践教育中,甚至被当成思想政治教育对待,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公民教育。

3.授课方式与考核手段

属于纯理论化教授,并以考试量化形式进行考核。这种授课方式和考核手段直接导致教师不可能从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考量学生的公民行为和公民素质。

4.学生对公民教育的期待

通过前期对宁夏师范学院学生所在的实习学校、工作学校调查回族聚居区中小学现代公民教育情况,统计显示宁南回族聚居区广大中小学,均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主要以思品、品德课代替,甚者学生在课堂问老师关于人民、臣民、公民的区别时,近七成的教师不能正确回答。广大师范类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学习公民知识,提升公民素养。通过自身现代公民角色扮演指导义务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分析

(一)专业目标定位

思政专业学生的政治敏锐性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且国家意识和族群认同、地域认同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在实际教学中,思政专业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认知要强于其他专业学生。

《宁夏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是:思政专业是以系统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及政治自觉为价值取向的本科专业。本专业按照学校确定的教学型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德育和法律服务为专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科研需要,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法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①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

1.通识教育平台(44学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8学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4学分)、“大学外语课程模块”(16学分)、“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3学分)、“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模块”(2学分)、“专业认知及职业素养与发展课程模块”(5学分)、“综合教育课程模块”(6学分)等七个领域的课程模块构成。

2.学科基础平台(15学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

3.专业教育平台(58学分)

专业基础: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

专业核心:重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专业方向:掌握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设置“德育方向”、“法律方向”两个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一。

4.教师教育平台(27.5学分):培养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技能,设置必选、限选及实践模块,注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实践教育平台(36.5学分):主要由“通识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学科专业实践”、“学生实践创新与素质拓展”等几块构成。

三、分析与反思

现代公民教育是立足于社会化的现代大工业与商品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人”培育、即公民的现代性角色认同的教育。“公民”是复杂微妙的现代公共社会中的“人”。现代公共社会则是接通从全球到国家、从社会到每个人的超级大“链接”。现代公民教育是培育适应现代化、世界化和理性化要求的、具有主体权利和责任意识、独立与平等意识、参与和创新意识、自由和监督意识、开放和多元意识、效率和规划意识、信息敏感意识、自利利他而非自私损人的、有成就取向的现代公民。①

现代大学课程安排与学时、师资决定了单独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类课程困难大。但在思想政治专业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及实践教育中均涵盖了公民教育主题。

(一)公民教育内容

1.通识教育的灵魂是公民教育

李曼丽采用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法研究通识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从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论述。综合李曼丽和其他学者的主要观点,通识教育(狭义)是指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非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强调文化的培养和心灵的陶冶,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有广博的见识和通达的人生。故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包含公民教育诸多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体现了公民资格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为人师表。公民资格意味着特定民族国家的成员身份,体现为完整的公民权利和责任内涵。

“综合教育课程模块”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将其现实生活中的文化遗产、可贵经验与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及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进而培养出通达之才。这也正是公民教育的目标。

2.专业课的导向作用

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良好的公民,而公民最基本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蔡元培先生认为健全的人格需要四种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就是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包括平等意识、独立意识、维权意识、自觉承担责任意识,作为思政专业方向之一的德育,自然离不开对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的通透了解。政治学的目的是学生了解现代政法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的必由之路。社会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人类社会有全局的把握,能更好地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更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增强使命感等等。

3.特色地方课程:宁夏历史地理与文化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中华民族多远一体格局”理论,引导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开展多元一体的教育,民族地区学生因为更多地受到族群观念、民族宗教、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影响,过于认同本民族的价值和信仰及其行为方式和习惯,公民意识相对比较淡化,且缺少积极、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公民教育内容既要注重其普适性,又要突出地方性、民族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自主开发课程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和更多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全面的发展。培养宁夏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专业开设特色地方课程《宁夏历史地理与文化》,地方课程能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状,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地方课程的提出,为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内容兼顾普适性与差异性提供了平台。

(二)公民教育的教学形式及评价

尽管公民教育内容涵盖在思想政治专业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及实践教育中,教学形式也从传统的填鸭说教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参与式,但仅限于课堂上。要达到真正培养良好公民的目的应该是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注重培养积极参与、理性负责、批判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并注重过程性评价。根据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官方文献和一些学者们关于公民教育的建议,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国家在研究了关于公民教育的方法后,普遍都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公共辩论方法,即让师生通过对他们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这一途径提高高校学生的批判和反思能力。二是参与方法,就是通过让高校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社区活动等公民活动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三是陶冶的方法,通过相关的训练和陶冶课程使高校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

“我们教师不会提供一套成形的知识结构,让你记下你并不理解的东西。参与对话才是大学。你不一定要知道所有的知识,但必须有一些素质:好奇心、坚持、勇气、提问的能力和思考他人观点的能力。”在2010年的开学典礼上,美国波莫纳学院数学系教授沙希瑞(Shahriar Shahriari)对新生说。一名留学生这样评价讨论的教学形式:“讨论是一种良性循环。教授不需要讲太多,优秀的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思路。”

参考文献:

[1]刘焕云.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J].公民意识研究,2008(2).

[2]陈效飞.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9).

[3]彭世武.论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型[J].理论观察,2013(4).

[4]王建梁.美国公民教育教材效果测试的内容与方法[J].中国德育,2011(1).

[5]孟凡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地方课程开发探析[J].贵州民族教育,2007(5).

公开教学论文范文6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集团公司“两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公司“两会”确定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着重正面导向;狠抓形势任务教育,着重发展合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教育实效;规范企业文化传播,着重行为养成。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环境、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1 狠抓形势任务教育,凝聚发展合力

1.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主线,以组织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为载体,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各级党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从公司发展实际出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大力开展全员政治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政治理论水平。

2.以集团公司“两会”精神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下发学习贯彻集团公司“两会”精神安排意见,指导公司开展学习贯彻活动。充分利用公司网站、电子屏等载体,积极宣传集团公司、天安公司“两会”精神。通过党的十精神宣讲团、“学习十,争创新业绩”主题演讲会等活动形式,将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与宣传贯彻集团公司、天安公司“两会”精神相结合,引导广大员工准确理解和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

3. 结合基层实际,以班前会、调度会、学习会“三会”为重要载体,及时学习、宣传、贯彻党和国家以及山西省、集团公司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解难题、创佳绩,切实把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凝聚到公司建设发展上来,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2 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发挥舆论导向

1.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政《关于建立健全梯级新闻发言人机制,加强企业舆论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健全与完善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宣传部门督导,业务部室监管,矿井自主管理,干部员工广泛参与的新闻和舆论风险防控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新闻宣传工作和制度体系,提高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素质,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努力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

2.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企业舆论风险的责任意识和超前防范意识,认真落实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应急预案,强化舆论风险防控工作考核。健全舆情监测、报送、研判、处置工作机制,切实将各类舆论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负面舆论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公司舆论风险应对水平,全力维护公司良好形象。

3.积极发挥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不断提升通讯员队伍专业水平,将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建等各方面的新思路、新情况、新进展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增强公司重点新闻的宣传力度,提高报道质量,以强势的媒体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加油鼓劲。加大对矿井安全生产、基本建设、环境保护、民生等员工广为关注的重点领域的舆论监督、正向引导,为公司建设发展积聚正能量。

3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教育实效

1.以强化责任落实为主线,推动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区队、入班组、到人头。构建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体系,营造“生命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的浓厚氛围。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强化安全意识,促进行为养成。构建联动帮教体系,提高“三违”人员教育感化率;构建安全技能培训体系,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构建干部作风督察体系,发挥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中模范带头和监督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评价考核办法,促进各部门的配合、协作,规范考核流程,逐步形成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良性循环。

2.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主攻方向,通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五位一体工作法”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员工思想信息分析与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切实增强对员工思想问题收集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按照管人管事相统一的原则,把解决员工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员工思想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以公司思想信息站、各矿井思想信息分站、基层思想信息小组三级员工思想信息管理网络建设为基础,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以员工谈访工作为重点,积极开展“五位一体工作法”,有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难点和疑点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4 规范企业文化传播,促进行为养成

1.在深入宣传贯彻《企业文化纲要》的基础上,认真调研,提炼独具天安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与集团公司母文化融合,使企业文化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以落实集团公司“过紧日子”的26条措施、改进作风的20条规定和天安公司改进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的10项规定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卓越执行文化。

2.紧密联系公司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山西精神和集团公司企业精神。努力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文明道德素养,在公司范围内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

3. 深入宣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纲要,加强整合双方的文化融合,引领全体员工形成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坚持安全宣传教育五项原则,明确五个目标、构建五个体系,积极探索整合矿井安全宣传教育“金三角”工作模式,通过公司、矿井和区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三条边,形成安全稳固的“金三角”,促进员工安全行为养成。

5 强化宣传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1.各级宣传工作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工作理论和业务的学习,切实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力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多创作员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权威公正的言论赢得广大员工群众的认可,要按照集团公司新闻中心改进文风的要求抓好落实,务必在公司新闻宣传报道的文风方面有新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