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例6篇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市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政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政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政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建设。

结合**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乡镇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镇、社区每名党员分别于村、社区结对,并要求结合结对村、社区的实际至少为结对村和社区做一件实事、好事。

2、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鸡协会已通过省级审核,并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3、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通过科技合作,借助技术、成果、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如近年来**市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会同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组织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全市各个乡镇及产业基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余次,参加农民达10000万余人,发放科技光盘200张,科技资料40000余份。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文化;新农村;建设阵地;作用;载体

党的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具有承上启下、覆盖基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和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因此,中心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提升人员素质,发挥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阵地作用

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能否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与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关。优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做好中心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因此,首先,给中心配备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专职人员,为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的管理提供人才保证,使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其次,是对中心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再次,是努力改善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坚守阵地,保证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为了适应新形势,上级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抽调适应这方面工作的人才到基层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工作的需要。使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把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建成一个党面向群众的窗口,一个党与农民群众交流学习的平台。做到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对乡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在职干部文化知识及理论的学习,使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借助文化中心阵地,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是农村两个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基础平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尤其要承担起以人为本、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宣传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村要稳定,离不开思想政治的辅佐;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文化的指引;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开导。加强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搭建最有效的学习平台是广大群众移风易俗的重要依托;是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是农民群众在党的指导下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以及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国情教育,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激发他们为建设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造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这些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农民群众的开拓精神、坚定信念;如果没有广泛的群众性创建活动,那么,要想全面取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其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宝。

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发挥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载体作用

为适应农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笔者所在乡镇――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在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建成了高标准的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并把该中心作为农村基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发展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为了解决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问题,该站在图书室备有政经、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图书,并将成人学校作为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的第二学习园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先进的设施吸引了周边村镇文化、体育爱好者也来此进行联谊和比赛。每年组织规模赛事达十几次。

三是发展乡镇特色文化、重建农民精神家园。在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活动场所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一定空间为荻垛业余戏剧团、老年舞蹈队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保持和发扬该镇的优势和地方文化韵味。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对指导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面向农业生产开展科技研发、科技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历史重任,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因此,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生力军的作用。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述了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通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经济体制、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长期定势于传统农业精英教育的高等农业院校,在思想观念、办学模式、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1]。

1.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人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为的指南。思想观念陈旧,必将影响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靠少数精英人才是很难实现的,必须依靠数以万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数以亿计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高等农业院校要想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农业科技专门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树立现代教学观、发展观和人才观,引导学生树立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思想,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帮助涉农专业学生在农村建功立业,使农村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基地。

1.2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

新农村建设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学毕业生[2],要培养出这样的大学生,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有一支理论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必须有一个贴近农业生产实际的办学环境,必须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跟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教师走入农村,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技研发,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建设真实的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

2创新农民培训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服务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偏低,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3]。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农村的广大劳动者掌握新知识和使用新技术,实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多年来不断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2.1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是面向农村培养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实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回当地工作。根据生源地的农业经济现状和生产条件以及发展需求,学校单独组织教学班,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强化实用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高新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培养,保证学生回乡后能够学有所用,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2.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

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如果这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和执政能力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农村建设就要受到影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02年以来先后为吉林省九台、吉林、农安、双辽等市县培训农村基层干部2000余人次,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3农民培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4]。现代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种农业形态,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市场化,方向是规模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去实践。但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滞后,受传统农业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严重,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为了保障农民培训取得实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民培训方式,取得一定经验。一是集中培训。将已经有一定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和科技带头人集中上来,通过短期集中系统培训和到典型示范户进行现场教学,使学员纠正实践中的一些错误做法,解决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并通过学员之间的沟通,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作用,对调整和提升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在村一级设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点,将教师派到培训点进行授课,直接针对当地的种植与养殖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受益面不仅局限在少数种养大户,而是全体农民。三是技术咨询。组织教师利用农村科普大集或通过热线咨询电话开展技术咨询活动。及时解答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技术指导。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深入田间地头、畜禽栏舍,面对面指导农民种植与养殖实践,现场向农民传授种植与养殖技术。五是选派教师任科技副县(市)长、科技副乡(镇)长到基层去挂职锻炼,全面指导农村科技发展。六是通过墙报、广播、电视、“口袋书”等形式让农民群众掌握种养技术,并通过扶持典型示范户,影响周边的农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科学技术如何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科技面向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的渠道,是高等农业教育追求的目标。高等农业院校可以选拔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到农村去,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深入农业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和生产服务,也可以最快捷的方式把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5]。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与吉林省双辽市院地合作的20年里,不仅帮助双辽市解决了盐碱地栽培水稻的技术问题,开发水稻30万亩,还培育出优质绿色稻米,获国家“A”字标志。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p#分页标题#e#

4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21世纪是信息农业发展的时代,以农业信息化推进和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产品与市场、专家与农户、政府与农民的有效对接。高等农业院校也要发挥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市场信息服务[6]。

5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作为整体与龙头企业发展合作关系,并带领农民参与组织生产、开拓市场、销售经营,以自身的发展壮大加快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7]。但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高等农业院校应发挥学科、人才优势,积极指导和协助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法律援助,增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外竞争力,保护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合法权益,普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培训经济人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

6帮助农村繁荣文化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国已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农村公共网络,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农村仍是文化建设薄弱环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农业院校可以通过送科技下乡、科技兴农、建立农家书屋、建立文化馆、兴办文化产业、农村信息文化服务等等活动形式,给予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服务。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农村科技文化;新农村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50;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346-0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再次重申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新形势下,研究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七大”以来,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致使我国城乡科技文化建设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直接影响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基层政府对农村科技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基层政府对农村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对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足。二是农村科技文化体制不健全,管理存在“软肋”。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体制转型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处于转型期的科技文化体制却出现转换不畅、权责不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僵化等问题,导致科技文化管理上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科技文化监管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文化的需求。此外,一些地方科技文化人员专干不专职。多数乡镇科技文化站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从事科技文化方面的本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政府其他的日常行政事务中。三是农村科普教育地位弱化,科教资源配置不合理。总书记在全国第3次教育会议上曾经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地位[1]。”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关键上升期,科普教育无疑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科普教育的投入,但农村科普教育的薄弱地位还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2 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2.1 更新思想观念,准确把握农村科技文化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现代化的福祉,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他有赖于文化的进步,必须以丰富的文化为基础,扎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才能产生伟大的科技成果。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发展。农村科技工作,要特别注意加强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农村科技文化氛围,使广大农民时刻感受到科技的气息,通过全方位的载体和深层次的宣传,使农村形成懂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把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告诉广大农民,防止科学技术被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要完成农村科技文化的任务,首先要提高认识。作为起引导和培育作用的基层政府,应转变只搞经济建设的政绩观,把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提到工作日程上。不仅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各个环节资金的到位,还要落实行政监督问责制,在科技文化部门实行奖惩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实现科技文化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保证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健康进行。

2.2 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的科技文化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村建设进程,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2]。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及目前农户的实践表明,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越发展,就越需要科技文化型人才。发展农村经济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而振兴农业需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依赖科技人才,人才建设必须依托教育。所以,大力开展农村科普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农村科技文化底蕴尤为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农民科普教育。普及农村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知识的作用;二是要优化农民科普教育内容。在科普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加深农民对科技文化建设的认识,增加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投资,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增加农民科技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以市场经济作为科普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文化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要营造农民科普教育环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采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已成为必然趋势,注重采用现代化手段,形成迅捷通畅开放的信息环境,是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保障。

2.3 创新科技文化服务机制,优化科技文化机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对科技文化有了新需求[3]。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因受到现有体制、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影响,原有的科技文化服务机制存在着体系欠缺、功能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农村的科技文化进步困难。因此,寻求科技文化发展新模式,创新农村科技文化发展之路是目前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创新科技文化服务方式。针对农民对科学技术要求综合性、实效性的要求,调整现有的发展思路,在服务载体上进行创新,以网络为纽带,以示范基地为基础,以培训为手段走出新路子;二是要不断拓展科技服务领域,以信息为载体,建立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发展工作,拓展信息网络覆盖面积,充分利用农村通讯资源,搭建实时更新、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同时,大力深化农村科技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科技文化发展新机制。要通过科技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影响和制约农村科技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农村科技文化市场体系、科技文化主体建设以及农村科技文化市场的培育,不断优化农村科技文化主体建设。

3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农村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显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但对科技文化进步的追求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4]。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丰富而健全的新农村科技文化体系,从而为农村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更好地造福于广大农民。

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4-65.

[2] 戴起伟.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民培训[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袁,2008,20(1):8-10,30.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5

>> 湖南新农村建设紧缺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人才培养机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思路探讨 论高职人才培养与新疆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旅游外语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谈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对接探讨 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问题的具体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对策研究 培养乡土人才 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诉求和策略 服务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 浅析新农村建设人才问题的研究 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述评 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9]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人事教育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06-07)[2004-06-02]. .

[20]刘曙光.湖南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

[21]潘利兵.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24.

[22]陶凤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人力资源开发,2012(6):23-24.

[23]刘铁芳.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 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0 (6):13.

[24]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EB/OL].国家农业部官网.(2011-11-01)[2014-06-08]..

[25]丁太顺.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模式系统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

[26]谌晶.新时期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3-18.

[27]柳晓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67-68

[28]耿卫新.河北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2013(12).

[29]代丽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0]朱传书.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1-32.

[31]王素玲,等.新农村建设基层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16-17.

[32]郑宁国.如何培养湖州新农村建设“专业农民”[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7.

[33]苟小红.加强重庆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J] 南方农业,2009年(11):8-9.

[34]韩兆柱.秦皇岛市海港区大学生村官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C].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年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37-239.

[35]王爱民.保定新农村建设中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农村经济,2010(5):259.

[36]鲁宽民,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现状探析――以西安市为例[J].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9-10.

[37]徐辉.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43-44.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三农” 服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使命。高校图书馆要准确定位在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对于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质,促进全社会公共文化共享体系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推动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

1.农村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低,缺乏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人才。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训大量的新型农民,更需要培养在村务管理、农业生产、文化卫生、农技推广等方面起带头示范作用的领军型人才,这需要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各类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

2.农民信息获取能力较低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民应该是农业信息最基本、最广泛的用户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与农民对信息的迫切需求相反,我国农民用户却一直游离于农业信息资源使用者之外,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较低。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农民获取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渠道依次为电视、收音机、亲友传递,而通过收听有线广播、参加农业会议及通过县、乡农技站等获取信息比例仅为3.6%,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农业市场信息的比例几乎为零。

3.农村信息流通不畅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信息流通不畅,许多农民在种植、养殖、销售等方面由于缺乏信息支撑,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和预测,其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农产品在贮运、保鲜、销售过程中亦是如此。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农产品贮不长、运不走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广大农民对农技、农资和农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需要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方便、快捷、及时、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从而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生产计划。

二、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意义

1.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

高校图书馆可以将丰富的农业文献资源服务于“三农”,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如花草、树木、及各种果蔬种植,动物养殖和良种繁育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和水产渔业养殖等。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可以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质量,还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许多农民在农事之余,大部分时间用于闲聊、走村串户。生活枯燥、无聊,广播、电视是农民的主要信息来源。而城里居民可以在家上网,影院、书店、图书馆、市民广场等娱乐场所比比皆是,两者相比农村信息渠道较为单一。如果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可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需要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和经济收入差距。农民可利用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先进科技知识指导生产,不断提高生产力,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3.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专业学科馆员队伍的素质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是以专业学科为对象而设立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口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通过组织农业方面的学科馆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提供面向农村的专业咨询和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设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学科馆员队伍,可以提高学科馆员队伍素质,将高校图书馆职能扩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

三、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途径与方式

1.指导农村图书馆业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但是,农村图书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农村图书馆藏书量少,开放时间亦也无保证,农忙季节甚至于闭馆。部分图书馆员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技能,不懂得图书管理的基本流程和规范,致使图书上架混乱,读者查找不便。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人才与资源优势,对农村图书馆员进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标引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结合农村图书馆藏书的特点,指导其进行科学管理,使农村图书馆的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2.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农村网络信息平台共建、实现特色农业信息资源共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农业部的“金农工程”和“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科技部实施的“星火计划”、商业部实施的“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部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农村信息服务建设项目,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配合农村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与农业有关的馆藏资源建设,要与当地政府充分沟通协调,实现同步规划,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农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3.聘请农业专家、学者深入农业生产基层答疑解惑、现场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专业特长、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组织高校农业专家、学者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因地制宜、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农业潜力,扩大种植、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引导农民有序构建农产品生产与营销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黄招玲.如何发挥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9,(8):173-174.

[2]毛玉清.高校图书馆对农村图书馆的援助机制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

[3]宝英图.浅谈图书馆建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新科教,2011,(1).

[4]姜华.开展“三农”信息服务探要[J].图书馆学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