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计划范例6篇

文化发展计划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1

一、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我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深化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增强我省的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使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对**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文化惠民能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明显扩大;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和谐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道德风尚进一步得到弘扬,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建成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体育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发展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确立,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注重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又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坚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弘扬**精神,体现传统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和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点和动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针对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既注重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又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力争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文化的全面繁荣。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加强理论武装工作。

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校培训教育为主要阵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和法律等知识。

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发挥“**论坛”等各类报告会、读书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切实增强干部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

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理论宣传。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专(兼)职讲师团、干部理论教育和形势教育宣讲团等作用,广泛开展理论和形势政策宣讲活动,探索媒体理论宣传的有效形式,组织编写通俗理论读物,办好“社科普及周”和“人文大讲堂”,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抓好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坚持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和到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推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结合**实际,努力形成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推进“**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品文库”建设。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的实践”系列研究,研究和回答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和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宏观管理体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制创新,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首席专家为龙头,加大对人才和精品的激励力度,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民间社科研究机构和团体的发展。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

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扶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着力培育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形成传统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共同发展,在一些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学科体系。建立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重点扶持一批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进一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完善运作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加强与大院名校的合作,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活动、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组织开展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政策,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继续实施**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全面开展**省革命胜迹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发挥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的重要作用。

大力弘扬**精神。坚持用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大力弘扬**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统,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挫折的社会氛围。深化对**精神的研究,适应时展要求,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精神。进一步探索典型宣传的新形式、新载体,大力宣传优秀党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英雄人物、优秀浙商代表、先进职业技工和民间创意名人群体等体现**精神的时代人物,深入开展“**骄傲”、“风云浙商”等重大典型宣传活动。

(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切实加强公民诚信、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针对影响社会文明的突出问题,重点组织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和文明出行、文明旅游、节约资源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信用**”建设,开展“爱心**”系列活动,组织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修订完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村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品工程”、“阵地工程”、“净化工程”、“绿网工程”、“帮扶工程”等五大工程,实施实事项目。建立督查与奖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和传播推介,推进少儿频道在全省落地。关注农村和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切实保障孤残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的权益。深入实施农村“春泥计划”行动。

(八)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对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建立完善文明城市复评机制,争取在2010年前,全省所有县以上城市(县城)基本实现文明城市(县城)目标,创建一批示范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每年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50个文明社区的创建。启动并推进文明县(市)创建工作。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置、污水集中排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繁荣农村社区文化。修订完善文明村镇创建标准体系,切实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水平。加强对农民的形势政策、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深化“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推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基层创建活动。修订完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标准体系,提升省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水平。落实《**省文明风景旅游区测评体系》,推进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九)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加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健康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组织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重点扶持新农村建设题材、儿童题材优秀作品创作,推出一批服务“三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出版物,办好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栏目。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大力推进“文化低保”工程,加大向基层特别是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的力度,扩大重点党报党刊免费配送农村的范围。发挥**民营经济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俱乐部、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精心组织各类民间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竞赛竞技活动,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农民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系列活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活动。统筹城乡文化资源,进一步扶持发展一批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下基层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

(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要求,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大型文化体育设施体系。以县级以上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重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组建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并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从实际出发,利用新建、改建、扩建等方法,加强工人文化宫、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县级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促进县、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坚持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公益性质,不得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内容供给,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十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文物科技保护项目进程,进一步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实现考古与大遗址保护工作新突破。构建省、市、县三级博物馆网络,支持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鼓励建设行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小博物馆,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深入进行资源普查和挖掘整理,积极开展成果编纂,健全代表作名录,加强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和传承人队伍建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加强传承基地建设,逐步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开展各种宣传展示活动,拓展对外交流渠道,积极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演艺业和旅游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四、推进新闻媒体建设

(十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创新,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体,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形成主流舆论强势。发挥媒体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积极研究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手段。推进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强化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建设,加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做好舆论监督。完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适应当代信息传播形势和媒体竞争需要,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

加强新闻宣传管理机制建设。坚持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新闻阅评、出版物审读和视听评议工作,深化实施“报纸质量综合评估办法”、“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质量综合评估办法”、“报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纪违规扣点警示制度”,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发挥新闻工作者协会及其他行业协会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进一步完善“**新闻奖”、“**飘萍奖”、“**树人出版奖”、“**广播电视奖”的评选办法。

(十三)加快媒体基础建设。

提升主流媒体整体竞争力。继续推进集团化建设,做大做强全省现有报业、广电、出版集团,努力形成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集团。着力打造一批党报党刊和都市类报纸品牌,不断提高主报主刊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龙头和主干地位,着力推进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打造若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强势频道。培育2—3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出版社,进一步完善精品出版和畅销书生产营销机制,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版门类和出版品牌。抓好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推进网络媒体品牌化发展。调整期刊业结构,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做大规模,建设**期刊方阵。

健全各类新闻出版传播网络。发展书报刊发行网络,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健全自办、邮发、社会渠道等多种发行方式结合的多元渠道营销网络。以有线电视为主体,发展以有线、无线、卫星、微波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综合传输覆盖网。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以“华数”为主体,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电视发展平台。加大发行网络建设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出版物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促进大型书城、特色书店、便民店等业态的合理布局,推进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

提高数字化水平。推进新闻核心业务数字化,提高新闻采编人员数字化装备水平和应用技能。积极发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发展数字出版,大力推广数字报刊技术,建设数字出版综合业务平台。推进新闻媒体管理数字化,提高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度和利用效率。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开拓数字报纸、视频点播、手机报纸、电子图书、车载电视等新型传播载体和业务。

(十四)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继续推进以**在线新闻网站为龙头,以杭州网、中国宁波网、温州新闻网为骨干,省、市、县三级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全省网络新闻传播体系建设。**在线新闻网站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品牌栏目,发展业务联盟,增强运用新技术新业务能力。杭州网、中国宁波网、温州新闻网等市级网络媒体要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网络媒体要大力提高原创能力,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各级政府网站要加大权威政务信息力度,成为推进政务公开、便民服务的重要网上平台。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实施国家重点网络文化工程项目,促进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培育用好校园网站、教育网站和青少年网站。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民族网络影视产业、网络出版产业、网络娱乐产业发展。鼓励国有和民营战略投资者从事网络文化创作生产。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网络文化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实行网站年检制度,制定实施**省网络文化信息管理办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组织开展全省文明办网示范单位评选活动。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互联网协会的作用,推动组建网络文化协会,制订和实施行业自律规范,逐步倡导网络实名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五、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十五)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影视业。尊重影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市场导向,加强题材规划,关注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重点抓好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做大做强国有影视机构,提升民营影视机构创作生产水平,培养优秀影视创作团队,支持影视基地建设,努力使我省影视走在全国前列。

出版发行业。实施出版精品工程,加快产业调整和升级步伐,提升出版整体水平,努力把**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适度控制印刷企业发展总量,大力发展特色印刷、数码印刷,重点打造杭州、宁波、苍南、义乌四大印刷产业区块。培育**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发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出版物电子商务、会员制发行、直邮发行等现代新型分销形式,促进出版物发行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

文化艺术服务业。着力建设以杭州、宁波、温州为重点的全省演出市场网络体系。扶持若干重点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民营表演团体,努力造就一批能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演出团体。鼓励应用高新科技,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形式,提高娱乐产业的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网上监管,建设功能齐全、内容健康的数字文化家园。

旅游文化服务业。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做优做特民俗文化、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海洋文化、畲族风情等文化旅游区块,打响“诗画江南、山水**”的**旅游文化品牌。注重开发**历史名城名镇、名人故居、名山名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在海内外的推介力度。

会展业。构筑以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以及义乌等城市为主干的会展业群体,加快**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重点组织好杭州“西湖博览会”、宁波“**投资贸易洽淡会”、义乌“中国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动漫业。制订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高**动漫、网络游戏产品质量,打响**动漫品牌。以杭州为龙头,集聚全省各种要素,探索动漫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把**建成集教学、研发、制作、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动漫产业强省。抓好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学院等动漫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大动漫衍生产品和网络游戏开发力度。

设计艺术和艺术品经营业。巩固和发展杭州、宁波等城市设计艺术业基础,加大对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成为**文化产业的优势门类。大力发展**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加快形成富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艺术产品系列。支持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推行名师、名品战略,扩大浙派美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培育和繁荣艺术品市场,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品拍卖中心。

文体用品制造业。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品、办公文化用品、木制玩具、体育休闲用品等文体用品制造业,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一批文体用品制造基地,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十六)培育文化产业主体。

加快发展文化企业。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发展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鼓励民营企业逐步扩大文化投资领域,参与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落实《**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确定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发展优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作用,建好全省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推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注重培育科技、文化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大力推动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创意园区,支持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文化精品,培育知名文化品牌。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提升**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继续评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七)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大省的优势,引入竞争机制,减少流通环节,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发展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改革传统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演出联盟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积极培育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等重大文化节会活动。

充分发挥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群众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文化行业组织,促进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咨询、经纪、、评估、鉴定、推介、拍卖等中介组织,推行知识产权、市场调查、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

(十八)推动文化“走出去”。

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深化“连线**”、“走向世界·**文化展”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以我省在国外的友好省州为平台,加大对北美、欧洲、大洋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力度,密切与亚洲周边国家、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开拓与南美、西亚、非洲重点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海外宣传窗口,继续扶持**电视台国际频道,加强**在线新闻网站外语频道建设,推动省级主要新闻单位加强与外国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和渠道,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挖掘和整合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大对戏剧、音乐、舞蹈、动漫、民间工艺、学术研究、版权贸易等领域项目和产品的研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对外文化精品项目,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出易。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我省出版业积极参与“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扩大浙版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培育一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发展一批文化营销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咨询和营销业务。

六、推进文化创新

(十九)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

加强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精心组织主题创作活动,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深入推进**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积极组织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精心组织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切实抓好“五个一工程”等部级重大奖项参展参赛作品的创作生产,着力推进**省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努力形成一批文学、戏剧、影视、动漫、音乐、美术等各个门类的文艺精品。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加大精品创作的扶持和激励力度,充分调动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文化内容创作生产能力。着力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创作活力,提高民营文化企业的创作能力。鼓励和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形成一批优秀创作团队。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影视、演艺、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具有较强实力的内容提供商。鼓励发展文化科技、影视制作、音乐制作、时尚设计、艺术创作、工艺美术、广告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类创意企业,发挥文化创意在内容创新中的作用。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强化文艺评论,促进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的繁荣。

(二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有条件的转制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打造和引进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扶持若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公司上市。

深化国有文化集团改革。改革领导体制,理顺内部关系,建立完善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结合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深化集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努力在跨地区覆盖、多媒体兼营、跨行业拓展上取得新的突破,促进国有文化集团跨越式发展。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适应文化发展形势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化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十一)推动文化传播手段创新。

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高新技术在报刊、出版、印刷、广播影视、舞台演艺等传统产业的运用,加快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发射、播映、存储、交换以及广播影视和演艺后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数字化,推动数字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创新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新兴高新技术文化产业,运用数字出版、数字广播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积极发展电子书、数字电视、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业态。鼓励创作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和增值业务。鼓励公民以知识产权出资,依法创办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七、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二)提高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

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加强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建设,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教育培训,优化班子结构,重视抓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提高领导干部驾驭新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强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鼓励广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能力。重视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对乡镇宣传干部、基层文化队伍特别是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

(二十三)加强“五个一批”人才建设。

加强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人才。建立健全宣传文化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落实《**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规范“五个一批”人才推荐选拔标准和程序,每两年在全省选拔一批“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制定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二十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方式,通过高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加大激励力度,表彰奖励在文学艺术、人文社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建立人才联系、宣传工作机制,大力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成果。

(二十五)推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农村和企业提供志愿文化服务。构建省、市、县、乡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组建**省文化志愿者服务总团。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培训,着力提高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对优秀的文化志愿服务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八、推进文化发展环境建设

(二十六)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和认真履行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之中。研究制定全省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测评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考评标准,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强化督促检查。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群众性文化团体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十七)强化文化领域管理。

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推进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理论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健全思想理论领域情况反馈机制,完善理论宣传阅评制度,认真落实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民间论坛、民营文化服务机构和涉外合作等管理规定。巩固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促进形成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二十八)完善文化发展政策法规。

加大文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其中省级财政投入的增幅应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和文化事业建设费年度预算应逐年增加。建立完善对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估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以及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促进城乡和区域文化统筹协调发展。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2

一、以举办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为主线,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一是精心组织节庆文化系列活动:举办我县第花灯展、20*年元宵焰火晚会、农民花会调演和庆“七一”、庆国庆文艺联欢活动,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二是举办我县第三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三是开展特色文化旅游。四是举办第三届社区艺术节、“芦台之夏”纳凉晚会和广场文化活动。五是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二、以打造名剧、名品为龙头,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

坚持三贴近原则,组织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积极创作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具有地方特色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艺作品。争取在市级、部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获得好成绩。

围绕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建军81周年、庆“七一”、庆国庆等重大活动,抓好文艺创作规划的制订和落实。

继续办好《七里海》文学季刊,筹建我县戏曲研究会,完善七里海文学研究社和县书画协会,为广大文学作者、文艺骨干搭建才华展示平台。创办*文学网站,宣传*文化建设成果,展示*文化底蕴,扩大*文化对外交流。

三、以筹建县图书馆、博物馆、书画院为重点,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1.筹建县图书馆、博物馆和书画院。认真做好选址、图纸设计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积极跑市跑外,争得国家文化部和市发改委、市文化局的支持,争取建设项目配套资金。

2.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完成县电子阅览中心的基础上,20*年完成14个乡镇基层中心和全县所有行政村服务点建设任务,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

3.规划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

4.大力发展民办文化。

四、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为契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1.加强文物保护。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完成天尊阁二期内部维修工程。

2.完善文物安全管理。组织文保人员对市、县级文物名录进行编制,建立全县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和数据库。年内组织文物管理和文物执法人员参加市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文物管理和执法水平。

3.做好文物普查活动。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加强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等项目的抢救工作。

五、以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为切入点,规范文化市场的管理。

1.强化对网吧的管理。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重视文化传承,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以创建“体育强县”为目标,认真抓好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以“奥运年”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建设后备人才基地,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加快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扎实推进文化名县建设。

二、工作任务

(一)努力实施工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在巩固现有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县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力争每年上一个新台阶。规划新建、扩建镇级文化中心2个、村级文化中心10个。规划创建省级东海明珠工程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1个,市级村文化示范中心2个。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网络,农村文化阵地要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的文化阵地要不断增加密度,努力实现农村十五分钟、城市十分钟文化活动圈的目标。

2、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年底,建成具有地方特点的基本覆盖城乡的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基层群众普遍能够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建好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1个,镇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11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50个。新建《*文化》网站。

3、实施文化活动繁荣工程。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术活动,鼓励民间文艺骨干自编自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文艺演出,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式的农村文化活动新格局。县级广场文化活动全年达到40场次,镇级文体活动全年达到180场次,村级文体活动达到80场次。重点办好*田歌节、元宵灯会展示、民间文艺汇演、企业种文化活动。

4、实施文艺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县“信合”群星艺术团建设,全年推出优秀节目10个以上,组织演出15场次,通过培训、汇演等形式提高各镇业余艺术团的演出水平。全年新建民间文体队伍50支,全县达到380支,参加人员达到5500人。

5、实施送电影、送书下农村工程。免费为城市和农村居民,特别是“新*人”放映电影。鼓励有条件的镇村(社区)积极发展固定放映场(点),建设数字化、多功能的影院。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使农村(社区)电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基本实现省市提出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计划全年放映电影1500场。继续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创造条件新建一至二个县图书馆分馆。

6、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认真开展第五次政府“红杜鹃”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加强文艺创作,充分发挥文联协会作用,进一步完善作品签约制度。开展以建设文化名县为切入口,以构建和谐文化为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唱*、说*、写*”为主题的新农村题材文艺创作评比活动。

7、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的巡查,鼓励民间资金维修、保护文物,规划建设蚕种场遗址公园。认真开展*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注意抢救和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进一步发掘、整理、保护、传播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田歌”入围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契机,加强对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村镇、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培育与扶持。科学有效地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进一步挖掘、开发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休闲旅游项目。

8、实施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局机关、局属各单位在不超编的前提下,要公开招聘、选调素质高、专业精、热爱文化工作的人员,充实到本单位,以推进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要举办各类针对提高业余文化工作者能力的培训班,各馆全年组织业余文化工作者培训班3次以上。健全各镇文化员队伍,明确农村文化工作职责,公开选拔有一定专长、热爱农村文化工作的文艺骨干充实乡镇文化员队伍。注重发现和培养“乡土艺术家”,让他们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带头人,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二)围绕文化名县建设,加大“名镇、名人、名歌、名品”精品建设

1、加快历史名镇西塘文化建设。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深挖整理西塘古镇保护区内有关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有价值的建筑增设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丰富古镇的文化内涵,提升古镇的文化积淀。认真指导、督促、帮助文物产权单位,对现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期维修。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进一步发掘西塘特有的民间文学、民间美工、民间工艺等民间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好奥运火炬进西塘活动。

2、重视*名人文化建设。积极筹备纪念吴镇诞辰730周年系列活动。拓展、提升吴镇品牌,将“吴镇墓”申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力争通过验收,进一步提高历史名人吴镇在全国的知名度。加快吴镇书画院建设步伐,力争2009年投入使用,将吴镇书画院建设成为研究吴镇书画艺术,对外文化交流,培育书画人才的基地。充分发挥孙道临电影艺术馆作用,宣传孙道临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研究孙道临电影艺术成就。组织力量,着手准备研究顾锡东戏剧艺术,通过举办越剧演唱会、戏剧艺术论坛等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3、努力传承、创新“*田歌”。以丁栅、陶庄、西塘为基地,以举办*田歌节为载体,进一步挖掘、保护、发展*田歌,组织*田歌创作研讨会,深化*田歌的研究,每年创作、新编*田歌若干首,举办*田歌演唱会,积极筹划举办20*年第二届*田歌节。

4、推动民间文艺更加繁荣。认真开展*市文化特色镇创建活动。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打造民间文艺精品。提升千人莲湘队表演水平,使之成为*民间文艺的品牌。进一步培育各镇的民间表演式样,通过创新,提高民间文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组织一次民间文艺展示活动,表彰、命名一批优秀民间艺人。

(三)全力创建体育强县,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

1、切实做好创建体育强县各项工作。按照县委、县府总体部署,要把创建体育强县作为20*年体育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力争年内县体育场动工建设,县游泳训练馆竣工投入使用。认真实施创强软件建设,对照创建标准查漏补缺,建立完善台账资料,制度措施抓整改,真抓实干求实效,确保创建成功。积极开展体育强镇创建活动,20*年规划创体育强镇2-3个。

2、积极开展迎奥运系列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作,围绕重大赛事、重大活动、重大举措,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开展全民健身等系列活动,举办好机关运动会,继续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和镇村二级篮球比赛等特色群体赛事。进一步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更新改造5-10个社区健身路径,建成和完善农村体育健身路径50条,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农村的体育设施。做好西塘20*奥运会大型火炬传递活动的各项工作。

3、加快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一手抓输送金牌、一手抓比赛金牌”的思路和“适度扩大规模,重在提高质量”的要求,抓好训练基地建设,提高业余训练水平,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全年向省级训练单位输送运动员5名以上。做好后备人才选材招生工作,扩充运动员队伍,组建成立下届省运会运动员队伍。加强科研指导,增强选材的科学性。加大输送的激励力度,提高少体校和教练员输送的积极性,扩大输送人数。尽快做好项目布局调整。进一步完善下届省运会的目标奖、成绩奖、输送奖等各项政策措施,提高训练单位、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

(四)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推动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

1、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认真组织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监管,严厉查处政治性非法出版物、色情出版物和盗版教材教辅读物,加大对印刷企业从事非法印刷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规经营活动,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等违法经营活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文物、广电和体育市场的行政执法工作。积极发挥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作用,共同参与文化市场监督。组织执法队员开展学政治理论、学法律法规、学业务技能等活动,努力提升现有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4

一、“*”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期间,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文化战线上的各族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文化工作重在建设、重在开拓创新,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立足*实际,抓特色、抓优势、抓规划、抓创作,重点突破,全面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1、实施精品创作,繁荣文艺舞台。

近年来,我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通过实施艺术“精品创作”,涌现了一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形式多样、具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如《民族团结之花》、《白杏之乡的欢乐》、《金色胡杨》、《石油姑娘》等歌舞,展现了神奇、美丽的*风光及地域特色,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年6月21日—23日,成功参加了“美丽的巴音郭楞”为主题的自治州50年大庆文艺晚会,我县四个节目分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这两台晚会也在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新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转播和报道。

2、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群众文化日趋活跃。

基层文化重点加强了基层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四基”建设。同时,开展了建设“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和实施“知识工程”三大重点工程。*年6月我县被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文化建设先进县”。

*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标志建筑,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具备较高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已落成。在“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的推动下,恢复和新建立了农村电影队。利用自筹资金,建起了文化广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正在蓬勃健康地发展。

3、文化市场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全县共有文化市场管理机构1个,稽查人员3名,兼职人员2名。全县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90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20个,书刊音像制品经营单位35个,打字、复印、印刷单位55个,台球室10个,录相厅、室、电子游戏35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0个,工艺美术装璜店15个。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在积极引导、扶持的基础上,加强管理,规范秩序,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打击了销售传播等反动非法音像图书制品,整治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和清除网上不良信息等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认真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促进了我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县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30处,拉依苏烽燧、芒达墩古墓、阔纳协海尔故城遗址等一批重点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的维修和加固。阿孜甘墓地等考古发掘,分别出土了一大批非常珍贵的文物。我县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建设,得到进一步落实,100%的文物保护单位办理了土地证,并设有文物保护标志。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已基本建立。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文化事业预算支出每年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低,与全县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列为“九五”和“十五”规划的*县博物馆、体育中心、影剧院至今未实施,较疆内其它地区比为弱势。各级各类文化单位的业务经费开支极为紧张。我县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级文化站没有正常经费来源,据统计,二分之一的乡文化站,三分之一的村文化室,只有几间房子和简陋的活动设施,书架上摆放的还是十几年前,甚至于还有“”期间的书籍。

2、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国务院于1996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国发[1996]37号)文,明确指出开征“文化建设费”,并规定“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由于多方面原因,中央扶持文化事业的经济政策,一直未能得到较好地落实。如:增加文化投入、配备交通工具,解决公共图书馆购书费;成立“2131工程”领导小组,为农村电影放映提供配套资金的政策;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经费补助和文化事业单位创收减免税政策等落实不够。

3、文物保护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我县文物保护单位分散,点多面广,大多地处气候恶劣的环境中,对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由于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无交通工具,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使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揽全县文化工作全局,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繁荣文艺创作、多出优秀作品作为中心任务,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高全县人民文化生活质量,为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

1、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比较完善、充满活力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完成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

2、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渠道基本实现法制化、稳定化,全县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有较大改善;

3、使三级文化网络实现填平补齐,公共图书馆和社会文化网络信息化、资源工程初见成效;

4、完成县博物馆和影剧院的基础建设;

5、2008年以前,完成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项目,并配套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用好国家配套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建成4个自治区级标准文化站,力争“*”期间使全县100%的乡级文化站达到自治区标准;

6、2007年以前,成立*文化艺术创作机构,加大我县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我县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制定完善一整套适应我县文化艺术创作和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的办法、措施;

7、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计划;

8、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规模;

9、文化事业与我县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同步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文化艺术事业

1、做好县艺术表演团体的改制工作,配好配强专业演出队伍,对改制后的艺术表演团体给予政策和经费扶持。

2、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艺术团体走向市场,逐步成为艺术市场竞争主体。形成国家、团体、演职员之间利益关系明确的艺术生产和市场营销新机制。运用政策调控,倡导和扶持非国有的多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艺术团体和业余文艺团体。

3、成立文化艺术创作机构,制定实施《*文化艺术创作规划》、《*文化艺术奖评办法》、《*文化艺术创作人员深入生活管理暂行办法》。鼓励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实施“精品战略”,提高文艺创作水平,促进各种艺术门类的繁荣。“*”期间全县产生1一2个舞台艺术精品;办好各种艺术展览,每年推出一批美术、摄影精品。

4、实施艺术人才工程,加强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创、编、导尖子人才。大胆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艺术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艺术经纪人制度,推动艺术工作者自由职业化的进程。

5、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重要艺术活动的新路子,办好具有我县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示范性的艺术活动。

(二)社会文化事业建设任务

1、社会文化基础性任务

(1)加强党政指导、部门协作和地方配合,继续做好自治区共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区)”、实施“少儿文艺雪莲花计划”三项社会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积极发展少儿文化事业,着重解决农村儿童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鼓励兴办适合农村儿童需要的儿童文化园或其他文化设施。县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普遍设有少儿文艺活动场所;县图书馆普遍设有少儿阅览室;在全县建立1-2个农村儿童文化园。

(2)全面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目标。一是在2006年成立*县“2131工程”领导小组,解决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二是落实好全疆农村电影工作座谈会精神,采取由国家资助少量拷贝,自治区补贴部分资金,我县再补充部分费用的办法,落实好“2131工程”目标,让农牧区看到好电影;三是切实加强电影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解决各级电影单位放映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问题;四是新建县级影剧院,推动我县电影事业健康发展。

(3)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文化事业,力争在老年活动中心建1所老年大学,每个社区都建有老年文化活动场所。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4)继续开展创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使全县30%的乡镇建成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或特色民间艺术之乡。加强对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方面的重要作用。

(5)积极推进社会艺术教育、培训、展演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建立全县性的文化类民办非企业网络,统一标准,加强管理,指导和规范各项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对社会艺术培训人才队伍的建设规范管理。

(6)加强图书馆行业管理,完善图书馆评估制度。改善公共图书馆办馆条件,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办馆效益。县图书馆每年购新书经费不少于20000元,订报刊杂志经费不少于15000元。“*”期间改建30个藏书达到万册以上的标准乡镇、街道图书室;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年新增藏书不少于300册、年订阅报刊不少于15种。

(7)加强群众文化行业管理,完善文化馆评估制度,促进改善文化馆办馆条件,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办馆效益。

(8)组织开展全县性群众文艺、少儿文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老年文艺示范性展、演、赛活动,每年举办1次全县农牧区文艺调(汇)演、1次社区文艺展演,1次少儿文艺展演、1次老年文艺展演。

(9)拓宽“文化下乡”的渠道,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开展“百日百场电影送温暖”活动、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和文艺节目、图书、展览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活动等等,切实把文化工作“三贴近”落在实处。

2、文化信息化建设任务

加快文化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积极参加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提高全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县图书馆实现联网,入网率达到100%。加快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网络技术或卫星传输技术,促进我县民族各类民间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曲艺、杂技和文物等艺术、文物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1)加强乡、村文化站(室)设施建设。在国家支持下,落实自治区县级两馆建设计划,填补“两馆一站”设施空白点。“*”期间,对面积狭小、馆舍危旧、设施简陋的县、乡文化设施进行维修或改造,达到全县有合格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60%以上的合格文化站。村一级建成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的“四室一厅一场”文体场所,设施比较齐备。

(2)加强全县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的作用。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财政逐年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投入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

(3)“*”期间新建*县博物馆。

(4)“*”期间完成*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立项、筹建工作。

(5)“*”期间完成县影剧院立项筹建工作。

4、群众文化和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任务

建立群众文化、图书馆、社区文化辅导员、农村电影放映员等专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制度,通过加强对各类专业性岗位培训工作,逐步实行持证上岗。落实全县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的事业编制和待遇,稳定和加强乡村文化站(室)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阵地作用。

(三)文博事业

1、加快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建设,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率达到100%;积极开展自治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完成一批重点历史文物的抢救、维修、保护,加强考古发掘和科研等工作。

2、全面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并逐步向乡镇延伸,形成全县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

3、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我县文物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围绕丝绸之路考古,完成全县文物普查的补点工作。完成现有文物的建档工作,编制《*博物馆馆藏文物部目录》。

5、做好《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西域都护府文物保护项目的立项、工程启动、实施工作。

6、加强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制定挖掘、整理、保存方案,加强对其保护和利用。

7、加强对文物收购、流通、拍卖、收藏等环节的治理,依法规范文物市场行为。

8、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文博队伍业务素质。

(四)对外文化交流

1、加强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对外文化交流的职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加强我县对外开放文化交流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归口管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管理的规范化。

2、积极开拓文化艺术市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注意选拔我县艺术团队和演员参加国内外一流的文化艺术活动,以获得最佳成绩,扩大我县的影响。

3、加强外宣工作,提高外宣水平,扩大*文化艺术、文化精品的外宣力度;建立*文化网站,将我县各民族丰富多样、特色浓郁的文化艺术作品整理上网,推向世界。

4、集中力量举办1—2次高质量、高层次、大规模、综合性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扩大*的对外宣传力度。

5、进一步加强我县文博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推出文物精品展览,扩大*文物的国内外影响;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考古调查、发掘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

(五)文化市场的繁荣与管理

1、围绕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统筹规划文化市场布局,合理配置文化市场资源,改善调整市场结构,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秩序,提高文化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占有量,引导各族群众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

2、积极倡导文化娱乐业的特色经营、大众化经营。大力扶持健康文明的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严格控制总量。要积极培育小城镇和农村文化市场,引导娱乐场所更多地面向工薪阶层开放,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符合老年人、残疾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

3、规范和繁荣演出市场,建立县域内外演出协作网,改变演出市场小、乱、零、散的状况,完善演出经纪人制度,规范演出中介体系,促进演出市场的繁荣。

4、调整音像业所有制结构,发展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音像批销中心,同时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为目标,巩固和扶持做为主渠道的国有音像经营单位,改变零售、出租点过滥的局面。

5、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依法治理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止反动非法宣传品,色情陪侍等“文化垃圾”的滋生蔓延。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西化、分化”图谋和文化渗透。

6、建地州、县、乡三级网吧电子技术监管平台,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网吧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六)文化产业建设

1、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根据*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艺术品、艺术演出、文化娱乐和教育培训这5个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加强对都护府文化、胡杨文化、沙漠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游,以旅兴文,以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旅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使*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文化活动集散地。

发展与会展业相结合的艺术品产业。以发展会展业为契机,积极培训艺术品市场,推出全疆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型艺术品展览。

发展文艺演出业,积极开展区内外文化交流。对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逐步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改组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形成公有、非公有、股份合作等多种文艺表演经营组织形式并存竞争的格局。

发展与大众文化、健康消费相结合的文化娱乐产业。深入挖掘我县传统的优秀文化娱乐方式,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培养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净化娱乐市场,促其健康有序、活跃繁荣。

2、大力扶持文化骨干企业,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品牌为龙头、资产为纽带、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对全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树立“只求所在、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观念,积极争取并支持大型企业在*投资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各方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来*落户。力争在2010年前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骨干企业。

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在继续发展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如: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文艺团体。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政策的研究,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允许国内外资本参与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录,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展。

积极探索国有文化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法人交叉持股,吸引外资和个体私营经营参股,推行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吸引外资和个体私营经济参股,推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重点发展演出、展览、比赛、知识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使之成为联络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推介,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4、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把文化人才的培养纳入我县人才培养规划,加强教育培训,特别要加强文化创作、文化管理、文化经纪人等高级人才的培养,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住房、户籍、职称、分配、家庭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创业。

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作和工程的人员予以重奖。允许和鼓励有特殊才能的文化人才,以其特长和管理才能作为无形资产,按一定比例持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并参与分配。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政策留人、以感情留人。

5、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自治区已经出台的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经验,结合我县实际,逐步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人才引进、规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

(七)文化队伍建设

1、加强文化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艺德教育,提高艺术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素质和艺术水平。

2、大力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努力创造适于文艺人才产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造就一批优秀的文艺骨干。

3、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编出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

4、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和培训。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工作者。培养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经营人才。建立健全艺术经纪人制度,逐步建立并规范文艺人才的流动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20年,根据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才能实践“三个代表”,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县。只有做到文化建设五纳入——纳入县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纳入县委和政府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才能实现文化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实现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物质基础作保障。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文件)。县级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在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中每年安排当年征收的50%,用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和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每年对文化基本建设投入应达到全县基建总投资的3%。

2、调整投入结构,突出财政投入重点。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特殊需要保护的文化(文物)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县财政继续给予经费保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把乡(镇)文化站、村(组)文化室的建设纳入到全县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中,并配套专项补助资金;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县财政应区别情况,通过相应的补助予以扶持;经营性文化事业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体现*民族特色艺术或高雅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建立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确保每年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加强对艺术精品创作和生产的扶持。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各项措施和资金要得到落实和保障。对民间艺术和传承人要加强保护、挖掘。我县文物遗存相对丰富,政府每年要在财政预算支出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

3、落实并完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并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文化事业。切实解决企业异地捐赠文化事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鼓励对文化事业进行捐赠和赞助的其它有效措施。

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县政府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县政府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县政府可以在土地收益中确定适当比例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市改造、文化迁建、商业合作中,要保证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国拨资金及设施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4、改革投入方式。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政策和财政供给范围的基本要求,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在总体上保持我县对文化事业投入比例,财政补助逐步减少固定投入比例,增加动态投入比例,财政补助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投入为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筹资、多种投入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机制。要努力通过提升无形资产价值,进行剧目或(其他文化经营项目)股份合作,提供优惠服务或其他适当回报方式等途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拓宽企业赞助文化事业的领域和渠道,制定鼓励社会赞助公益文化带来的优惠政策、探索合作、合资合营和利用外资办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针对文化机构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对公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多渠道发展壮大自身;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合理调整文化事业单位结构,改变低水平交叉重复、规模小、服务单一的格局。

2、深化文艺表演团体改革,调整结构布局,在继续保持原有财政不减少的基础上,鼓励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办文艺团体,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办团的格局。

3、改革用人制度,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和团体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的原则,逐步推行聘用制、签约制,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和工作项目管理。改革财政拨款制度,以按项目拨款和以奖。改革分配制度,扩大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自,改年度工资额度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

4、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发挥其确立行业规范,监督行业自律,保障行业权益等方面的管理职能,

(四)加快文化法制建设

1、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文化行政部门要高度树立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和优质服务观念,利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科技手段,构建政府依法监督、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文化市场体系。

继续将文化市场作为文化行政执法的重点,着重打击走私影片放映,色情、、盗版音像图书制品,娱乐场所色情陪侍等违法活动。尽快建立文化市场举报监督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机制,确保文化市场执法信息畅通。同时,继续加大对盗窃和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建立高素质的文化法制干部队伍。

通过明确执法人员任职资格,定期培训执法人员,规范执法程序,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切实加强对文化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水平,以保证文化法制队伍的健康发展。

2、加强普法工作,提高法律素质

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运用灵活多样形式和切实有效的手段,全面提升文化系统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法律素质。切实为繁荣和发展我县文化事业,净化我县文化市场,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5

关键词 粤绣 产业现状 发展计划

一、粤绣产业的基本现状

粤绣作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凭借其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历史成就,被列入2006年5月3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然而,近年来粤绣产业面临着潜在的发展困境。虽然粤绣制品的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但是粤绣绣品的单价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相关资料显示,在2008年,粤绣平均拍卖成交单价高达16.9万元;而到了2010年,粤绣的成交均价出现了回落,为12.692万元,同比下跌24.8%。在市场没有扩大的情况之下,成交单价出现下降,导致了粤绣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市场前景令人担忧。同时,粤绣行业市场前景不佳使得越来越多的刺绣工人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粤绣行业的人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二、导致粤绣文化产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1.粤绣产品与现代脱节

目前,粤绣制品主要是绣画,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只有传统的的香包,绣花鞋等。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格调与现代社会的表层文化存在隔阂,绝大多数粤绣制品的艺术风格与现代家居风格不匹配,购买绣品的消费者可能会遇到传统绣品摆设与现代家居环境难以融合的苦恼。于是,粤绣的产品虽刺绣精美,手工精良,但是却见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2.传统粤绣工艺本身的局限

传统粤绣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粤绣手艺技术难度高。从一个普通劳动者成为一个熟练的绣工,至少需要一年的学习时间,这使得从业人员大多难以坚持,粤绣劳动力数量下降。其次,手工艺生产的粤绣绣工精细,完成一件作品耗时较长。再者,粤绣的绣种单一,目前绣种图案大多承袭传统,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3.外部冲击粤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轻工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包括粤绣在内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受到冲击。相比起手工产品,机器化生产的产品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符合一般消费者对工艺品的价格要求。近年来,传统的手工刺绣也出现了被机器刺绣逐渐取代的迹象,手工粤绣的生产一度陷入困境。

再者,作为广东省文化产业之一的粤绣日渐衰落,发展明显不如苏绣等绣种。苏州市政府对苏绣的大力扶植使苏绣占据了刺绣行业更大的生产和销售份额,一度压缩了粤绣的利润空间,粤绣产业前景堪忧。

三、粤绣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2005年2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第94号令提出了振兴繁荣瑶绣·粤绣的思路和方略:(一)将粤绣从现代化大都市转移到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的原乡去,与扶贫工程相结合在贫困山区建设创新型的刺绣文化产业。(二)彻底改革2000多年来,中国刺绣“口传手授”的落后传承方式,创建现代刺绣艺术职业教育,填补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中传统民间手工美术教育的一个空白,开中国刺绣高级艺术教育的先河。(三)把振兴粤绣与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相结合,建设岭南著名粤绣文化旅游景点和粤绣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据此,我们可以制定如下的粤绣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1.追求多元化发展

在保留原有的工艺标准下,谋求创新,将粤绣工艺品定义为多个等级多元化发展:针对日常消费的粤绣工艺品定位在中低级别,运用机械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物美价廉的特点吸引更多的普通消费者;针对投资收藏的粤绣工艺品则将其定位在高档精品,采用纯手工制作,提高其收藏价值。

2.谋求跨行业合作

与其他行业合作,扩大粤绣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粤绣知名度。进行行业整合,改变孤立的小作坊生产,推动粤绣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开发。

3.加强粤绣文化推广

在学校中开展粤绣普及教育;在社区开设粤绣体验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粤绣文化。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制定对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粤绣产业,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粤绣文化得以传承;强化粤绣载体建设,通过建设粤绣基地、引进粤绣加工企业、建立粤绣大师工作室等多种途径不断夯实粤绣发展基础;打造粤绣工业产业园区,通过龙头企业的带领形成粤绣的品牌效应;依照《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将粤绣从现代化大都市转移到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的原乡去,通过与扶贫工程相结合,建设创新型的刺绣文化产业。

5.拓宽营销渠道

改变传统的营销手段,在国内开设粤绣手工艺品专营店;建立网络定制、扩大海外市场等多渠道的销售模式;利用粤绣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促销,通过电视媒体、明星代言、商业电影植入、广告植入、官方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宣传,提高粤绣知名度;开通专业网站,提供免费教学视频,为粤绣爱好者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

6.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相关的人才培训机制,缓解当前粤绣技工日益减少的局面。抓好粤绣的技能培训,开设专业化的粤绣初级技能培训班和中高级技能提升培训班,同时开展粤绣刺绣手艺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7.建立粤绣文化专属档案

打造粤绣艺术馆藏,将粤绣按年代、主题的不同分类收藏,建立完善的粤绣档案资源,使粤绣能够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反映广东省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同时推进数字化档案工程,建立粤绣档案数据库,拓宽粤绣的宣传形式,既展示了我们上千年的粤绣文化,又能促进粤绣工艺品的销售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瑜。广绣艺术价值之剖析[J].包装世界,2011.

[2]刘永勋.在广东建设新瑶绣粤绣民族文化产业方案[J].清远职业技术学报,2011,(04).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6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把做好综治维稳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急事来办

1、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系统综治、维稳、创建各项工作,我局召开专门会议,会上学习了《*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维护社会稳定领导责任制实施意见》及县委政法委书记*同志在“全县综治、维稳、创建工作调度会”的重要讲话;传达了“8.29”全国、全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并要求各文化单位也要召开专门会议,将这次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个人,使全系统所有干部职工深刻理解和认识综治、维稳、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开展检查,突出重点。搞好“三个结合”,有针对,有重点地开展文化单位日常检查工作及文化市场整治工作。一是面上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综治检查。对存在不利稳定因素较多的电影院开展了重点检查及安稳工作。对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分市场,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音像、网吧、电子游戏等市场专项整治,解决了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二是维稳教育与典型交流相结合。组织大家学习、综治、创建和谐平安、安全生产、维稳等相关政策文件,领会精神,提高认识。对做得较好的单位,组织大家参观学习,相互交流。三是普查与堵漏相结合。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研究分析问题,查找根源,堵塞漏洞,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3、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我局建立了《*县文化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登记簿》、《综治干部花名册》、《安保人员花名册》、《值班记录簿》、《治安灾害事故登记簿》、《刑事治安案件登记簿》,健全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错误责任追究制》、《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工作制度》、《文化市场服务承诺制》,修改完善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廉政制度》等十项工作制度,使综治、维稳、创建等各项工作从工作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量化质化来规范工作,规范行为。尤其是对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出了事故处理“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工作原则。真正创造了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章办事、依据奖惩、严格管理、奖罚分明、激励奋进、争创实绩的小环境,实现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两个文明双丰收,使全文化系统各单位综治、维稳、创建工作做到了有序开展。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综治、维稳、创建工作

1、坚持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在矛盾纠纷排查和不稳定因素方面,做到早排查、早介入、早调解。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制度,坚持“存在问题台帐制、处理问题调度制、排查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责任制”的原则,实行定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勤查隐患,并认真执行县综治委每半月定时上报制度。

2、对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重要敏感时期,开展集中排查,引导全局干部职工本着喜庆、热烈、安全、节俭的原则文明过节,杜绝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现象,做好维稳工作,抓安全,促稳定,创平安。

3、节假日文化系统各单位实行统一安排值班。值班期间严格交接班手续,做好值班记录;办公室做到人走灯灭、人离门关,时刻警惕防火防盗,真正确保了一方平安,全系统未发生一例安全事故。

4、加强保密工作,用硬措施强化安全意识。为了保证客家*文化网上网信息资料的安全性,文化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出了上网审批表格,实行资料上网使用呈报审签制,由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方可上网使用,杜绝一切泄密事件的发生。

5、领导包案,一包到底。在我局矛盾纠纷排查例会上排查出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全部实行领导包案,按照归口办理的原则,确定主管领导为包案领导。包案领导负责不安定因素的调处及善后维稳,一包到底。包案领导在案件处理期间,因重视不够、处理不当、不公或不及时造成上访、越级访,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将根据相关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

6、队伍健全,信息畅通。我局通过建立整体防范网络,专门解决干部职工之间的矛盾纠纷,并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经过不懈努力,逐渐建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接访工作队伍,形成了一个反映灵敏,行动迅速,信息畅通、协调统一的维信息网络。实现了不安定因素及早发现、各种矛盾纠纷及时化解、重大信息无一漏报的大好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