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发展范例6篇

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1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湖南地税文化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地税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员参与,全心投入,全力实施。各级地税机关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地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因此,加强湖南地税文化建设,促进湖南地税事业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地税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文化与地税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指其运用文字的能力与一般知识,即指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前者是广义,后者是狭义。 文化,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笼统概括一下,就是指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 什么是地税文化?地税文化是全体地税人员在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实践中,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基础所形成的管理理念、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四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加强地税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要以地税之文,化地税之人,树地税之魂,兴地税之业。 二、地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地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按照“依法治国”“、以税治国”基本方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大力发展以广大地税干部参与建设为主体的,体现地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地税工作实际的,推动税收事业前进的地税文化。 由此可见,地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着重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 1、强调地税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列、毛、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2、强调地税文化建设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 3、强调地税文化建设的四性———特色性(体现税务特色)、———时代性(体现时代特征)、———实际性(符合地税工作实际)、———目标性(推进税收事业前进)。 (二)地税文化建设的原则 地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五个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与时俱进的原则 3、讲求实效的原则 4、统一协调的原则 5、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地税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1、营造优雅美好的工作环境———法治、文明、和谐、规范。 2、建立科学实用的征管体系———符合地税实际,现代化。 3、保障健康发展的收入目标———地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4、形成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规范有序、严密高效、良性互动、运转协调。 5、建设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团结协作。 6、树立公正务实的地税形象———公正执法、廉洁高效、团结进取、无私奉献。 三、地税文化的基本理念 (一)地税精神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公正执法、廉洁奉公。 (二)地税宣言 无私地为共和国聚财,真诚地为纳税人服务。 (三)地税誓言 忠于国家、恪守法纪、献身地税、服务人民。 (四)治税理念 依法治税、从严治税、科技兴税、科学管理。 (五)人才理念 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倡导竞争、崇尚创新。 (六)管理理念 人本、民主、科学、质量、效率。 (七)服务理念 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八)职业理念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勤征细管、精通业务、诚实守信、文明服务。 (九)修养理念#p#分页标题#e# 自省、慎独、谦和、诚信 (十)价值理念 国家至上、事业至上、纳税人至上四、地税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物质文化建设 1、什么是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地税机关税收任务的组织完成及实现税收职能所进行的物质建设等物质成果。它处于地税文化的最外层。 2、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强化地方税收征管,确保地方税收收入任务的优质、高效完成。 (2)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地方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 (3)加强基层建设,改善各级地税机关工作人员办公、生活、征管的环境和条件。 (4)规范办税服务大厅管理,优化为纳税人和服务的环境。 地税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建设必须协调发展,尤其重要的是要牢牢夯实物质文化建设这个基础。没有物质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其它三个层面的文化建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一)行为文化建设 1、什么是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地税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形态表现为行为规范、行为组织和管理。它处于地税文化的第二层。 2、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统一着装上岗,推行挂牌服务; (2)规范执法行为,优化办税服务; (3)统一税务徽标,规范宣传用语; (4)运用多种载体,建立地税形象识别体系。 通过行为文化建设,将地税行业的整体形象地税人员的精神风貌传达给社会大众。 (二)制度文化建设 1、什么是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地税机关为协调征纳关系、规范税收经营、强化内部管理等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所反映出来的文明成果。它处于地税文化的第三层。 2、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修改完善税收征管、办税服务、勤政廉政、人事管理、教育管理、内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制度规范,建立一个运转协调、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税有税纪“,无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地税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运用制度机制管理人,约束人,实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错必纠、有违必处”的制度建设目标。 (三)精神文化建设 1、什么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及精神成果。它处于地税文化的核心层,是地税文化的灵魂,是地税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2、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大力宣传地税基本思想理念,积极培育地税李东方:加强湖南地税文化建设促进湖南地税事业全面发展人员的共同价值观; (2)树立和推行地税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楷模的表率作用;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 持之以恒地加强地税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地税的工作目标、管理理念、文化精神逐步地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地税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增强地税事业的活力,更好地促进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五、努力推进地税文化建设 (一)着力培养文化氛围,铸造地税团队精神。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必须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里,使人耳濡目染,感受到爱岗敬业、奋发向上、乐于奉献、求真务实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潜移默化中起着带动和导向的作用。 要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必须唱好三部曲,即“洗脑、洗脸、洗嘴”。“洗脑”使干部职工思想上达到统一“,洗脸”使地税直观形象上达到统一“,洗嘴”使规范服务言语上达到统一。“三洗”的关键是“洗脑”。通过“洗脑”,培育地税干部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税收观,达到统一和谐。思想上统一了才能和谐,和谐了才能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汉寿地税局在地税文化建设中,注重“三有”“、四气”教育“,三有”即“让开拓者有位、让实干者有为、让贡献者有味”。“四气”即“底气、勇气、才气、正气”。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人想开拓、个个讲实干、大家争贡献。2008年全局共提拔18人,奖励112人次,处罚26人次,树了正气,灭了歪风,促进了该局地税工作的发展。和谐聚力是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的基石,是推动地税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的添加剂。 (二)努力拓宽文化阵地,凸显地税行业特点。 一是建立制度文化平台。 不断地制定完善各项制度,让制度的触角伸展到地税工作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使每一个地税人懂得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怎样去做,怎样做好,真正用制度去指导人、教育人、管理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度出效益,这话一点不假。重庆华蓥市地税局重视岗位目标责任制建设,将税收工作分为办公室(内勤)、会计、出纳、档案、票证、纪检监察员、税收管理员、税款征收员等8个岗位,再细分为11个大项,80个小项,400多个细项,岗责明晰,内容翔实,操作性强。实施后,有力地推进了税收征管质量建设,促进了税收任务的持续稳定增长。#p#分页标题#e#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文化建设,切忌空洞、枯燥说教,要结合地税行业的特点,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 (1)开展学习活动。要求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通过学习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升华境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方面,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省级文明单位德山经济开发区地税局为我们提供了经验。该局在“以德化人,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活动中,造就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结出了累累硕果。全局45岁以下的干部职工全部获得了本科文凭、计算机二级等级证等,48人考取驾照,5人被市局评为“计算机、征管、税收能手”,3人英语过四级。 (2)组织唱爱国歌曲。“诗言志,歌咏情”,通过组织干部职工高唱爱国歌曲,来抒发大家的爱国情怀,激发大家的工作斗志,将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志,最终把报国之志化作完成地税征收任务的具体行动。 (3)开办兴趣协会。要根据干部职工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因地制宜地开办各类兴趣协会,如书法协会、协会、健美操协会、京剧迷协会等,让大家在地税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其乐融融,甘心情愿地“做地税人,干地税事,兴地税业”,甘心情愿地与税收同呼吸、共命运、承荣辱。 (4)创建地税网站。网络文明作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现象,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广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手段,为人类创造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既是传统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又是传统文明的特殊表现形式。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地税网站建设,加快网站建设,有利于地税文化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地税信息的迅速沟通。汉寿地税局王成名同志敢想敢干,创建了全省地税第一个县级局网站,开发建立税收政策法规库,每年网上访问人数达到30多万人次。2008年4月17日,省地税局选定汉寿县为“省级数据采集处理征管系统”试点单位。 (三)强力建设行为文化,深化地税服务主题。 地税文化建设不是浮在精神上的海市蜃楼,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地税文化建设要把“三个服务”作为永恒的主题,要把纳税人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地税工作成效的主要标杆。不断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必须紧扣“三个服务”的主题。一是紧扣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主题,为发展地方经济添砖加瓦。 通过坚决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下岗再就业,失地农民等税收优惠政策,抓好“政治工程”,“民心工程”;通过深入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活动,扶持困难弱势群体,充分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执法型向执法服务型转变,来加强纳税服务,提高纳税人对税收执法的参与度,改变其被动纳税的局面,变“竭泽而渔”为“蓄水养鱼”。二是紧扣为广大纳税人服务的主题,落实“345”服务措施,“3”指“三时服务”,即“即时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4”指“四办要求”,即符合政策的坚决办,手续齐全的立即办,涉及多方的协调办,后续办理的预约办。“5”指“五零标准”,即办税服务零距离、执法流程零障碍、服务质量零差错、规定之外零收费、服务行为零投诉。三是紧扣为基层工作服务的主题,为基层创造宽松、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机关干部要做到“三向”,即工作向基层深入,服务向基层落实,经费向基层倾斜,扎扎实实为基层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做基层的“知心人”“、贴心人”。 (四)全力打造文化形象,展示地税美好风貌。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要提高湖南地税在社会上的公认度和美誉度,必须实施CI(形象)战略,塑造地税整体性形象。 1、规范地税办公楼外观形象及税务徽标设计。 通过设计特定的外观形象,特定的地税标识,来区别于其它建筑物,让其好看、好认、好记、过目不忘。 2、规范办税服务厅内的建设和管理。 各级地税办税服务厅的内部布局,都应体现一种文化现象,全面规范办税服务设施。譬如:设置税收宣传台,安放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宣传资料、业务书籍、报刊杂志等;设置电子触摸屏查询系统(市区),方便纳税人了解税收政策与办税程序;设置税法公告栏,对设计纳税人切身利益和需要向社会公告的新税收政策法规及时进行公告;设置办税引导牌,窗口功能标识,办税服务人员标识;设置咨询台、意见箱、留言簿;提供办税所需的各种表格、资料及必要的桌、椅、笔、墨、复写纸、老花镜、饮用水等,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想办税人之所想,急办税人之所急,使办税人踏入办税服务厅,就有家的归属感、温馨感。 3、规范地税公用物品。 不论是服装、牌匾、标识、引导牌,还是信封、信纸、名片等,都要按统一的规格、背景、色调精心设计,塑造地税系统鲜明、规范、统一的形象,使之潜移默化于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中,让地税系统的每一个干部职工都具有从事地税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2

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鄂托克前旗坚持走以文化资源促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提出了“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的思路,以“一乡两基地”建设为载体,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促进会,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过去几年,全力打造了敖勒召其镇、大沙头、大沟湾、上海庙四大文化产业园和文化旅游区,并投入2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重奖文化产业个体,以及在繁荣文化事业中贡献突出、成绩突出的非政府团体和个人,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打造“文化草原”品牌是鄂托克前旗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一大亮点。通过投资约2.2亿元打造上海庙 “草原大舞台”,制作鄂尔多斯歌舞史诗《神圣玛尼宏》,建造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的上海庙赛马场等,打造了一批具有草原特色的文化场馆和文艺作品,全力推广文化产业中的草原特色品牌,并形成了诸如全国沙漠赛车节、草原赛马节、文化旅游节、马兰花摄影节、中国西部摄影家创作基地采风活动及旗、镇、村草原那达慕大会等重大文化品牌。2009年,鄂托克前旗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鄂尔多斯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和“中国鄂尔多斯马文化保护基地”;阿勒格苏勒德祭祀、蒙古族祭树和蒙古族奶酪制作工艺也成功申报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市场也呈现迅速繁荣的趋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图书发行、印刷广告、音像制品、互联网信息服务、文艺表演、文化旅游和艺术教育等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群体。2011年全旗文化产业创收累计2.6亿多元,占GDP的比重为5%。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了政府调控、旅游拉动、园区示范、市场繁荣、整体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效益的提升,又进一步促动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鄂托克前旗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又大幅增加,先后建成了一大批文化设施,以及以历史、民族、革命三大系列为主题文化的陈列展览厅、上海庙鹰骏主题文化公园。目前,全旗68个嘎查、村全部建有文化室,市级示范文化户达50多户。大力组织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虹波工程”“西新工程”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草原书屋等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近年来主动走向市场,大胆创新,成立了文化礼仪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联合众多民间艺术团体,充实演员队伍,丰富演出节目,走向全国,跨出国门,先后赴西欧、非洲、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让鄂尔多斯原生态民歌传唱大江南北,并把蒙古族文化推向了世界。他们创作的一大批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把发展先进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落到了实处。

群众文化的发展是鄂托克前旗文化事业繁荣的又一标志。每年都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100多次以上,送文化下乡70次以上。实施了“城乡文化互动工程”,结合周末机关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将旗直各单位、各镇、各行业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组织起来参加周末广场演出,并精选优秀节目会同“三下乡”活动一起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间,使公共文化惠及农牧民。同时挖掘整理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同各镇村的文艺节目一同到镇区广场展示;给民族民间文化提供集中展示的舞台,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动城乡文化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近年来,涌现出乡土文艺爱好者8000多人,出书著作的达300余人,在旗外从事说、谈、逗、唱的文艺工作者有1600多人,涌现出诸如“沙日塔拉艺术团”“糜地梁文化传媒公司 ”“巴音杭盖艺术团”“昂素新农村民乐队”等一批民间艺术协会。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3

1、集团的组建

上海长远集团正式成立于2004年。集团的前身为成立于1999年的上海市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联合发展集团,是上海市虹口区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

2004年,虹口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将虹口区文化系统下属单位多伦现代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曲阳文化馆、多伦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际电影院有限公司和体育系统下属单位上海市虹口游泳池等划归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联合发展集团。

2004年10月,上海市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联合发展集团更名为上海长远集团,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归口虹口区国资委管理。

2、集团的定位

上海长远集团主要业务包括:经营管理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和公园,主办承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和会展,开发管理文化旅游和文化体育休闲。兼营业务包括:物业管理、电影放映、商业零售等。

上海长远集团的发展定位是:整合虹口中心区的文化产业资源,通过企业化运作,培育和发展虹口的文化产业,提升虹口区文化产业的能级,改善虹口中心区的城市形象,并通过产业经济效益积极反哺公益文化体育事业。

3、集团管辖的国有资产

上海长远集团是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集团的大部分资产属于国有资产(部分下属企业包含社会资本),主要包括:

(1)上海市虹口足球场――全国第一个专业足球场。

(2)上海市鲁迅公园――全国第一个体育公园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起源地,坐落于公园的鲁迅墓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3)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十大文化休闲街之一,完整保存着二、三十年代名人故居的“上海近现代露天建筑博物馆”。

(4)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全国第一个专业现代美术馆。

(5)上海市虹口游泳池――上海第一个公共游泳池。

(6)上海国际电影院有限公司。

二、资源整合

1、组建集团的初衷

上海市虹口区是上海开埠后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是“海派文化”的积聚地之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虹口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是上海唯一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区”称号的城区。

在以四川北路为轴线的虹口中心区,具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功能资源――包括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四川北路商业街、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等。但长期以来,这些文化资源管属于文化、园林、体育等部门和四川北路街道,由于在机制上存在责任、权利分隔,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上缺乏协同,许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耗损状态,有些优质的文化资源遭到程度不同的自然和人为破坏。

2004年,虹口区委、区政府为了发挥虹口中心区的文化资源的区位优势,推进虹口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强化虹口的城区功能,优化虹口区都市型产业结构,决定成立区属文化产业集团――上海长远集团,以理顺中心区的文化资源管理开发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将虹口中心区的文化资源与市场要素、资金要素、机制要素和运作要素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保障“文化虹口”发展战略的实现。

2、集团组建的过程

上海长远集团成立以后,首先委托文化产业专家机构和投资咨询公司对集团业务和管理进行全面调研,按集团发展定位,制订了《上海长远集团3-5年发展规划》,对集团的产业发展、组织管理作了系统研发。从2005年开始至2007年,上海长远集团按照发展规划,用三年的时间对集团的业务资源、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了全面整合。

(1)业务资源整合

长远集团组建时,有近40个组成单位,分别来自文化、体育、园林等系统。集团下属单位所经营的业务涉及体育场馆管理、运动健身、公园管理、绿化工程、物业管理、房地产经纪、室内装潢、工艺品、旅行社、商务办公、影剧院管理、电影放映、广告展览、休闲娱乐、餐饮、贸易、商业(批发、零售)、客运服务、生活服务等80多项。由于业务门类众多,经营成本高,管理效益低。

集团对80多项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依据行业发展前景、集团的资源和能力、投入的强度和战略的重要性,将集团的业务区分为发展类业务(核心业务)、保持类业务和退出类业务。发展类业务是为关系集团经济效益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业务,保持类业务是集团承担的公益文化艺术场馆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退出类业务是脱离集团产业主业,且经济效益一般的业务。以优势资源的整合配置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大型活动、时尚娱乐业务为重点,通过资源配置和战略、人才、营运流程的有机结合,促进集团由传统的文体设施管理单位向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实现由传统事业体制向现代产业体制的转型。

(2)管理资源整合

上海长远集团在管理资源整合上确立了集团总部、产业部和企事业单位(子公司、分支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五部一室――行政管理部、旅游产业部、体育产业部、文化产业部、商务开发部和办公室(包括党办、行政办)――的组织架构。行政管理部下设规划研发、投资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业管理五个中心,产业部和商务开发部辖管相应的事业、企业单位。

集团总部的管理功能是:(1)集团战略规划、控制和协调;(2)集团财务预算和控制;(3)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发展、业绩考核;(4)集团大型投资项目的决策;(5)集团产业部的经营目标审核。

产业部的管理功能是:(1)产业部的发展战略规划、监控实施与资源协调;(2)产业部的财务预算和控制;(3)产业部人力资源发展、绩效评定和激励机制;(4)集团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控制;(5)下属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运作的管理和控制。

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管理功能是:(1)具体业务的年度计划、预算及实施事业部的规划;(2)业务运作的监控;(3)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

管理资源整合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与以产业部类划分的产业部管理架构难以协调。以文化产业部为例,管辖单位包括企业单位(曲阳演艺公司、永安电影院、江湾电影院、胜利电影院、多伦现代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上海国际电影公司等)、事业性质的全额拨款单位(朱屺瞻艺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事业性质的差额拨款单位(曲阳文化馆)和事业性质的自收自支单位(国际电影院、群众影剧院、嘉兴影剧院)四种,管辖单位性质、人员身份的不同,给产业部的管理整合带来许多困难。集团按照产业、事业同步发展的原则,在单位性质、人员身份不变的前提下,对管辖事业、企业单位分别下达社会效益指标和经济指标,并以人员借调的方式进行人才调配。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4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文化工作系列讲话精神,立足“文化强市”发展目标,围绕“文化产业抓发展、文化遗产抓保护、文化市场抓管理、公共文化抓服务”思路,抓文化事业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亳文化特色品牌,形成了“文化兴、旅游旺、体育火、群众乐”的新局面。全市现有国保文物8处、省保文物44处,部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38项,居全省前列;我市荣获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国际健身气功五禽戏之都和全国药膳之都四项部级荣誉称号;“千古一亳”系列文创产品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打破我省11年未获金奖空白。2019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54.3亿元,较上年增加21.9亿元、增幅67%,新增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2家,实现零的突破。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人数2909.97万人次,国内游收入227.71亿元,旅游总收入230.8亿元,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第2、第3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被省政府表彰为“2019年度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单位”。

(一)夯实基础,文化设施提档升级。一是文化馆站覆盖城乡。市城市展览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建成开放;县区“两馆一场”(文化馆、图书馆、剧场)全面覆盖,三县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均达部颁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基本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书香亳州”惠民利民。围绕“书香亳州”品牌建设,近年来市本级投入近5亿元,加快“三馆一院”(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大剧院)布点建设和改造提升,建成12个社区文体中心、15个基层阅读点,“15分钟阅读圈”初步形成。三是数字文化加速推进。2019年全市建成数字农家书屋1117个、占比87.9%,高于全省目标任务7.9个百分点;全市1299个村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覆盖;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全部接入“安徽文化云”平台,实现数字化运转;50%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县级公共文化场馆纳入亳州旅游APP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网上实时监管。

(二)精心策划,文化惠民丰富多彩。一是打造名牌。2017年以来,市本级累计投入7000万元,连续三年举办“亳州文化旅游年”活动260余项,“来亳州·品年味——红红火火过大年”“有戏亳州·亳州有戏”“药都欢歌”广场天天演等文化活动亮点纷呈,央视“一年又一年”春节特别节目连续两年现场直播,提升了亳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培育品牌。2019年组织开展了沸腾亳州—全市唢呐大赛、梨园华章—折子戏大赛、涡河放歌—声乐大赛、舞韵飞旋—舞蹈大赛等文艺调演活动,推出一批文艺精品,评出一批文艺带头人。三是形成招牌。2019年全市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送电影下乡17332场、送戏下乡2604场、送戏进敬老院296场、文化广场演出480场,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文化活动90项;举办全国象棋男子甲级联赛,象棋大师云集亳州巅峰对决,腾讯网在线直播300多万人次收看。市文化馆2019年3月开馆以来,突出公益性,坚持全免费,倾力打造“人人有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开设书法、绘画、棋类等40多个门类103个班次,惠及群众近万人次,人流量全省第一。

(三)狠抓精品,文艺创作好戏连台。一是传统戏曲彰显新活力。推出《印记》《魏武挥鞭》《伯俞泣杖》等一批大型舞台剧,梆剧《打金枝》《穆桂英挂帅》等12个地方戏曲被央视《九州大舞台》选中并展播,梆剧《红芍花》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桂花开放幸福来》《西淝河畔的女人》《雨燕衔春》入选省级戏曲孵化计划,利辛文苑演艺公司和涡阳青年泗州戏剧团入选2018—2019年度全省十大名团,《春暖花开》入选全省十大名剧,入选总数位居全省前列。二是现代演艺展现新特色。立足亳州特色,创作《我在亳州你在哪里》《问礼巷》《又见花戏楼》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网红歌曲;以亳州文化、非遗等元素为主基调,打造了药博会、文化旅游年开幕式等地方经典节目;涡阳丹城镇王阁村、蒙城许疃镇许疃村春晚荣获2019年度全省优秀乡村春晚称号,2020年“莲花之乡·美丽戴尧”乡村春晚与全国同步启动;《曹操》大型实景剧创作有序推进;连续举办两届世界中医药之都春晚,中国武警政治部文工团青年歌唱家、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宣传推广大使王妮娜倾情助演,引爆网络直播。三是艺术创作紧扣新时代。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主线,开展书法、绘画、剪纸、篆刻等艺术创作,举办各类展览7场次,参观人数近2万人次。四是新媒体传递新能量。微电影《芍药花开》《美丽的抉择》《爱的传递》分别获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最佳故事片奖、第三届横店儿童电影节最佳公益短片奖,《亳州文化旅游宣传片》《缘来是你》等两部宣传视频分别荣获第三届全球旅游视频大赛最佳旅游视频奖、最美旅游视频奖。

(四)保护利用,文化传承破茧成蝶。一是破题古城改造。积极贯彻我市首部地方法规《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全面启动投资1.2亿元的北关历史街区立面改造工程,2019年共完成20条街巷立面改造任务,各种业态不断丰富完善。二是实施文物修缮。累计投入1.8亿元,先后实施道德中宫、江宁会馆、张虚谷故宅、城里清真古寺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和花戏楼、陈抟庙、曹操地下运兵道、道德中宫和南京巷钱庄等景区扩建工程。三是加强文物执法。先后开展谯城万达广场、三清大道(程井遗址段)、古井智能园等在建重点工程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强化基建工地现场执法巡查,加强建设项目施工前文物前置审批勘查,有效保护文物安全。四是拓展非遗保护。开展非遗评定申报工作,市级非遗公布七批次144项,市级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公布两批次33家。2019年“亳州市五禽戏群众文化普及活动”荣获文化旅游部、财政部第三批部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新开展博物馆“欢乐奇妙夜”、北关历史街区“非遗直播”等品牌活动,连续举办国际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气功节,全市有习练点2200个、习练人数110多万人。华佗五禽戏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推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

(五)项目带动,文化产业风生水起。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亳州市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办法》《亳州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设立50亿元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先后公布四批65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聚焦招大引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划推出一批牵引性、导向性、支撑性强的重大项目。2019年,我市与华体集团合作建设市社区文体中心项目,为全国首个PPP模式文体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目前已建成12个并投入运营。总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现代科技海洋馆,已基本建成。三是全面发力建设。市本级投资近百亿元,先后完成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亳奕馆、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城市展览馆、林拥城、汤王温泉、国防教育基地、亳州北部游客集散中心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华佗百草园作为全市首个国家专项债支持的文旅项目,首期到位资金4.416亿元,项目一期于今年“五一”正式开放,日接待游客量超万人,成为亳州“网红”景点。涡阳县全域旅游示范项目,利辛县西淝河、茨淮新河生态旅游项目,蒙城县恋蝶谷及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谯城区十河养生小镇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76块社会足球场,建设规模、速度全省第一。药王村田园综合体荣获省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单位,文化旅游扶贫做法被中国旅游报专版刊发。十河芍花养生小镇、义门古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辉山红色村落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百佳村”和“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

(六)加强管理,市场监管规范有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紧抓“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总抓手”、坚守网络空间“主阵地”、扭住案件查办“牛鼻子”、抓好基层工作“生命线”,把好关口,守好阵地,促进全市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发展。2019年,全市文化市场日常检查34570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6514家次,立案调查160家次,办结案件153件,罚款46.66万元,停业整顿5家,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5家。办理的一件互联网文化活动案件和两件网络案件,分别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及国家“扫黄打非办”通报表扬。

(七)多措并举,文化宣传亮点纷呈。参与1+N央视拼盘宣传,我市文旅形象宣传片亮相央视1套、新闻频道、《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等主流报刊19次头版聚焦亳州文化旅游,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等网媒刊发亳州文旅信息近千条。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8次连线直播报道我市文化旅游,《亳州文旅3分钟》全英文视频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用足用活微信、微博、抖音、旅游APP、微电影等新媒体,组织拍摄的红红火火过大年、四季花海赏花视频、亳州文化旅游年、《我在亳州你在哪里》MV、每天一招习练五禽戏等宣传短视频受到好评。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全国地市级文旅部门传播力TOP50排行榜,我市全国排名第24位。成功举办2019年亳州中华传统文化之旅启动仪式,以亳州为主体的皖北文化之旅获评省十大自驾游精品线路。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城乡之间、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综合利用效率不高,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不匹配。二是文化精品创作有差距。文化产品创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有重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精品。三是文化产业规模比较小。文化企业“软小散”问题较为突出,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经济贡献率不大。四是文化内生发展缺活力。文化事业和产业投入总量偏小,文化产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消费偏低,市场配置不够,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拓展能力普遍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抓基础,着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一是推动标准化。推动市“三馆一院”、县区“两场一馆”达标升级,做好市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国家二级馆申报工作,统筹推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确保年底覆盖率达到95%。二是提高数字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切实扩大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数字书屋的覆盖面,提高利用率。三是扩大普惠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每年每村送戏下乡不少于2场、一村一月1场电影;持续开展“药都欢歌”公益广场演出、“来亳州品年味—红红火火过大年”、“人人有艺”全民艺术普及等品牌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抓精品,着力提升文艺创作水平。一是搭建平台。以“五个一工程”、“国家艺术基金”和“群星奖评选”为抓手,努力推出一批优秀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精品。二是提供舞台。坚持“要文化”“送文化”“种文化”相结合,利用药博会、十河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乡村春晚、送戏进万村等各种活动平台,展示具有亳州元素、体现亳州特色、展现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三是激活看台。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民群众需求为着力点,向全市推出一批接地气、有人气、冒热气的文艺精品,通过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社会推广方式,激活文艺市场、努力培植人气。

(三)抓项目,着力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一是加大政策扶植。梳理现有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事后奖补等各种政策依据,加大对现有文化企业升级换代奖补力度和新建项目配套额度,打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高地。二是强化招商引资。立足亳州资源优势,围绕“名城、名人、名胜、名产”,继续深度谋划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前景的文旅项目,坚持招大引强,吸引全国品牌企业、社会资本来亳投资兴业。三是推动做大做强。推动文旅集团、市演艺有限公司等文化传统产业和刀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兴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打造亳州文化企业标杆。

(四)抓创新,着力推进文化传承利用。一是加强文物保护。编制亳州市革命文物旧址档案和不可移动文物电子地图。开展全市重点文保单位安全风险评估和保护修缮,做好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二是创新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亳州文化旅游年活动,全力做好药博会展演、五禽戏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高铁嘉年华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创新开展“欢乐奇妙夜”“人人有艺”品牌社教活动。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残疾人文化 文化事业 文化内涵 发展定位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97-0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残疾人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社会保障力度也不断加大,使我国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残疾人群体对文化教育的需要也进一步勃发。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决定,国务院批转实施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为建设和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形势下,重新认识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时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追求公民公平正义和实现国家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残疾人文化及其内涵

《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规定,“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该纲领旨在使残疾人得以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并平等享有因社会和经济发展而改善的生活条件。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确定了每年12月3日为国际残疾人日。这些进程表明,残疾人事业是人道主义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又光荣的事业,是人类进步和正义的事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敏感尺度。

就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实践而言,文化参与程度和水平是伴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前进而不断提升的。无论是残疾人保障法对文化发展的规定,还是党和政府的发展纲要,都把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我国残疾人事业以平等参与为宗旨,以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核心的文化构建为主体,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全社会在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福利、环境、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共同参与,协调发展。

本文所理解的残疾人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词的解释,还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涵盖文化主体、文化对象、文化产品和文化评价诸方面。中国当代残疾人文化应包含人道主义思想、讴歌自强励志精神,倡导平等友爱、包容互助,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此意义上,它是属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文化、道德文化、和谐文化”。① 而残疾人文化事业则应是以所有残疾人为主题或主体,或者由残疾人创作和参与的,涉及文学戏剧、广播影视、音乐美术等领域的文化作品与文化活动的总称。它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反映残疾人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活动,展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彰显互助友爱、平等共享、残健共融的精神理念,蕴含丰富的生活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在中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必须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残疾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必须以更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残疾人文化发展的定位,从而推动和促进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历经60年,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保障了残疾人权益、建立健全了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残疾人事业国家规划的全面实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开展,显著改善了残疾人生存状况;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的建立,协调解决了残疾人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残疾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社会资源的开发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推进了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了残疾人文化活动的开展。

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时强调,“残疾人群体是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包括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②

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残疾人文化工作的现状,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的目标应该确定为残疾人参与文化生活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残疾人享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残疾人文化艺术长足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残疾人公平、均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满足残疾人特殊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的那样:

第一,以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国情,讲求实效,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 群众文化事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335-01

在原始社会,当人们获得较多的食物得以饱腹,或者战胜自然灾害得以生存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起来,当人们处于饥寒交迫,或者遭遇天灾人祸,无法生存的时候,也总是情不自禁搓手顿足,呼叫起来,这些情不自禁的即兴抒发,随着劳动生产和人类的智慧的发展,那种自发的呼唤,跳跃,逐渐变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形成了反映各种集体劳动生产的歌舞。后来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群众文化的内容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形成多样化。

一、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

呼和浩特市群众文化由于外来人口颇多,历来具有多种民族文化自然融于一体的特点,汗、蒙、回等各富名族特色的文化交融历史久远,宛若水乳。这不仅使我市群众文化色彩缤纷,而且各民族文化在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精华,所以我们应当看到在我市的群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它将给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就拿我市最有特色的活动来说吧,昭君文化节,一直是我市文化的一个“重头戏”,而且我市也已经连续十多年成功的举办了“昭君文化节”,在此期间,我们邀请了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活动团体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活动质量。

二、贴近群众,有利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既然是群众文化事业,那就离不开群众,离不开老百姓。群众文化事业一直是以群众为主的,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就离不开百姓。所以我们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要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但如果没有了解情况就盲目的服务大众,群众不喜欢又怎么谈的上发展呢?就拿我们去年对呼市社区文化调研的来说吧,我们根据各社区的活动场所,开展活动的情况,安排了不同的辅导员,并决定在各个区选出俩个好的活动社区进行舞蹈、声乐培训辅导,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收到的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得不到保障,这些原因都会阻碍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下一步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走近群众,贴近他们的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市的群众文化事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三、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也会给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

为了跟上发展中城市的文化水平,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全力以赴,锲而不舍,开拓前进。列宁说:“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会奠定坚实的健康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就会给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取之不尽的力量”。可见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是离不开群文工作的普及与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普及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目前急需和容易接受的文化艺术活动及其知识和技能提供给他们。而也要在群众中真正的起到辅导和示范的作用。而所谓的提高,就是在普及的基础上向群众提供比较高级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知识、技能,如果说普及主要是向广度扩展,那么提高则是向高度攀登。这就是普及与提高对发展的最强力量。

四、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

近几年,我市由于经济的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文化也随之具备了更大的交流前景,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无不互相激荡,互相容纳,使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虽比起发展中城市还有些差别,但群众文化事业也取得了全面的、持续的、积极而稳步的发展。例如:我市2005年“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来说吧,在此期间,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九个演出团体参加的此次活动,而且还有我国少数民族的多个代表团。不仅如此,我市的广场消夏活动也是日见红火,还有春节期间的文化庙会活动,如:高跷、秧歌、文艺戏曲、灯展等等。这些活动大大地推动了我市的文化事业发展。

五、经济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