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例6篇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1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必须珍惜它,必须珍惜你所拥有的美好时光,我们要学会生存,珍爱生命,让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沐浴一生平安,健康成长,愉快生活。同时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做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人。基于这种理念,我设计了《珍爱生命》主题班会。

二、学习目标分析

1.通过此次班会的召开,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2.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们是乡村小学,孩子接触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稍逊一筹,为此我设计了“珍爱生命”这一活动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判断紧急情况,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活动是小学心育课堂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上,我遵循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原则,即全体性、主体性、活动性、情感性、开放性和过程性。每一项小活动的目标都是具体、明确的,实施中好操作、易实现。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

2.诗歌《生命灿烂如花》《给生命一个笑脸》。

3.名人的照片,个人资料。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六、实施过程

本次班会分为三个环节:生命如花;笑对人生;阳光总在风雨后。由甲、乙两位主持人来主持。

(一)生命如花

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乙: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学生一齐背诵:生命是何等的宝贵,它就像那喷泉一样,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它就像傍晚的晚霞一样,是那么的美好;它就像二月的鲜花一样,是那么的美丽却短暂。

甲、乙(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必须珍惜它,必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时光,乌兰花小学四年(一)班“珍爱生命”主题班会现在开始。然后请邵未来同学演讲《生命灿烂如花》,用心感受自己如花的生命。

(二)笑对人生

通过投影出示一组少年儿童自杀的材料,接着请同学们谈一谈看完材料后的心情怎样?然后主持人甲引入汶川地震逃生的事例,再由主持人乙采访同学:“看完材料,你又有何感想?”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最后由宫月同学朗诵《给生命一个笑脸》,接着投影出示地震中受灾群众的坚强笑脸的图片、照片、刘翔照片资料等。使学生认识到生命需要笑脸,有了笑脸,生命才拥有向命运抗争、向困难招手的精神!

(三)阳光总在风雨后

这一环节中,桑兰是主角,该环节中,教师为大家朗诵一首桑兰的诗,让我们健全的人也聆听一下她的心声。

我的梦

我是桑兰。我又回来了!在三年前的纽约,我在跳马比赛时摔了下来;亮如白昼的大厅,刹那间一片漆黑。――我的梦破碎了。无数的奖牌,雪花般地从天而降,却唯独没有落在我的脖颈上――我觉得好冷好冷。我看见一只受伤的小鸟,跌了下来,它挣扎着、挣扎着,又飞向了天空,越飞越远――它好美啊!朦胧中,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面孔,一双双关切着我的黑眼睛、蓝眼睛,它告诉我:桑兰,你站起来!今天,我回来了。我要告诉所有的亲人们:“我已经站起来了!”

听了桑兰的话,结合我们今天的主题,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相信每一位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心情和我一样被感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七、深化主题

1.联系实际:2008年5月12日,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还记得吗?是啊,这个日子中国人怎么能忘记?它夺去了几万个鲜活的生命。我想从这个事件中我们能看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拓宽知识面,了解有关生命的格言。

――生命是平凡的,让我们去创造出不平凡的生命吧!

――生命似色彩,为世界增添一份生机。

――生命如火苗,你珍爱它,它会更旺盛,你吹灭它,它将无法再生。

最后教师提问:

假如你的生命还有几个月,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你最遗憾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是学生感悟阶段,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把活动的空间留给学生,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生:我最遗憾的是我还没有长大,不能好好报答妈妈……

生:我最想做的事是给妈妈捶捶背,因为妈妈身体不好,为了我她受了好多苦……

生:我最想做的事是给爷爷好吃的,因为爷爷爱我、疼我……

八、总结和反思

同学们,关爱生命,珍爱生命,这是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话题。珍爱生命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就要勇于奉献,就要相信科学,珍惜时间,生命没有贵贱,只有长短。珍爱生命,不等于苟且偷生,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即使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和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平静地渡过这平凡的每一天。生命在于奋斗,人生在于积累。生命的最大价值在于贡献,如果大家都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么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平凡的岗位也能作出贡献,所以我们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你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好好读书,只有积累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为生命的更加精彩贡献力量。每天一点点,几年下来,就会积累很多很多。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生命的起源 教学 学法 教学过程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第一节,从大的方面来看,第三章可以看做是整个中学生物学学习的高潮部分。

由于本节课的主题“生命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只是存在着众多的假说,因此本节内容伸缩性比较大。课本上除介绍了传统的“化学起源学说”以外,还提到了“宇生说”的部分内容。

2.教法与学法的构思

2.1教法

2.1.1学生情况分析

心理分析:八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能力分析: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知识分析:因为牵扯了一些有机化学知识,对此沪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P74―75阅读材料提到的疯牛病病毒――朊病毒有关内容,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米勒试验中得到氨基酸就让人类看到了研究生命起源的曙光。

2.1.2本节课遵循的教学规律

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2.1.3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实施

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2)课堂讨论:各组推举出一个代表在课堂发言,并且成员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见解提出质疑。(3)课堂总结:可以根据课堂讨论结果选择自己认可的观点。

2.1.4教师的作用

课前学生搜集资料时协调各个小组搜集的内容,并帮助他们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和技巧,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起到转承作用,在各个小组发表见解以后给予简单点评,并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该点内容。

2.2学法:本课首先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分析综合搜集到的资料,形成集中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在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分析评价其他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3.教学过程的设计

3.1创设情境导课: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神奇呀!可是你知道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如何诞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

3.2过渡

针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做好了准备,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的“百家讲坛”就正式为大家开放了,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当然,阐述完毕,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3.3学生活动

第一小组:神创论

内容:女娲造人,上帝造人。

疑点:女娲和上帝是谁创造的?他们又在何处?

教师点评:这些神话传说,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所做的猜想,虽然它们在证据面前会不攻自破,但这里面也蕴含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二小组:自然发生学说

内容:腐草化萤,腐肉生蛆。

疑点: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意大利医生F.Redi证明腐肉不能生出苍蝇的实验。

教师点评:这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直到1861年法国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试验,才彻底了这一学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在科学面前,我们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

第三小组:宇生说

内容: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需的。

疑点:宇宙空间的物理条件,如紫外线等各种高能射线及温度等条件对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这些生命,在它们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温度太高而被杀死。

教师点评:“宇生说”是近来比较有争议的学说之一,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变为原始的生命。

第四小组:化学起源学说

内容:化学起源说将生命起源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疑点: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没有实验根据。

教师点评: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学说的前三个阶段都能在实验室里被证实,只有第四个阶段还有待大家进一步努力探究。

3.4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具体介绍化学起源学说内容和相关证据。然后让学生填写图表,巩固该点知识。

活动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四个学说,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好好学习,为揭开这个谜团作出自己的贡献。

3.5课堂知识检测

1.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

A.氨B.水C.氧气D.氢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A.小分子有机物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是营养物质B.许多生化反应是离不开水

C.水中有氧 D.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4.原始大气在 、 ,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4.教学体会

本节课引用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种新型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位学生在准备该活动的过程中基本上已经掌握住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知识。教无定法,学生学到知识才是关键。通过检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85.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设计方略;讲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7-0010-03

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从20世纪末引入开始,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探讨和推广,在2004至2006年期间达到一个高潮,辽宁、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继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2008年以来,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明显升温,特别表现在云南省大力实施的“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上。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生命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至此生命教育在中国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在2008年前生命教育在中国还处于研究、宣传和初步推广阶段,那么在这之后,就应该是如何构筑课程体系、形成具体课程、进入中小学和大学课堂的阶段。

那么,如何根据对生命教育的宗旨、目标、内容的研究与理解,来精心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具体化为课程的内容和模式,让教师们掌握教学方法呢?关键在于,生命教育课与教师所熟悉的知识性课程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要从不同的性质入手来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上好生命教育课程。

例如,由笔者主持的在中小学推广的生命教育课的设计包括十三个专题二十六节课:

1.逆风飞扬――关于挫折

2.大爱,让生命美丽――关于感恩

3.快乐每一天――关于生活品质

4.生命因责任而精彩――关于责任

5.托起生命之舟――关于生命与安全

6.有志一同――关于团队精神

7.追求生命的神圣与崇高――关于信仰

8.幸福从“心”开始――关于幸福

9.生命之花亮丽在那里――关于生命价值

10.网络世界与现实天地――关于网瘾问题

11.友谊与情爱――关于青少年情感问题

12.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关于悦纳自我

1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关于生死问题

我们为中小学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的宗旨是:从学生的生命困顿出发,为青少年培育生命的优秀品质,为他们生命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笔者又主持设计了在大学中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共分五个版块:1.“学会生活”;2.“学会做人”;3.“学会休闲”;4.“学会养生”;5.“学会生死”。每个版块又分若干主题,全课程需课时32个。我们为大学生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的宗旨是:针对青年学生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的许多问题,通过讲授来帮助他们提高处理能力,呵护他们的人文生命,为其人生幸福与事业成功奠基引航。

生命教育课为何这样设计而不那样设计?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的思考呢?

一、关注生命困顿

生命教育课的教材编写及讲授都应该由学生的生命困顿切入而非由既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例如,某市研究与开发的生命教育教材,其设计理念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以让每一个儿童学会科学生活”为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设计出版了“生命的呵护”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教材。而“初中段是生命体验最丰富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生命教育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课程目标”,因此设计并出版了《生命的成长》,围绕青春期的成长内容展开。依据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征和行动力取向,“高中阶段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最关键年龄,必须完成从‘心理弹性’走向‘生命弹性’的过渡。基于生命成熟共性内容与基于生理生物性成熟个性内容的统一呈现,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课程目标,形成以‘生命的经营’为主题的‘男儿课堂’和以‘生命的完善’为主题的‘少女沙龙’”。这样设计生命教育教材并安排课堂教学,就基本上没有跳出知识性课程设计的思维,仍然是从既有的理论体系构造出一套知识系统,并按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和讲授的。其误区在于没有区分生命教育与知识性教育的本质区别,也没有立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来设计并讲授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也许永远没有定式,一切根据听课对象成长中的生命困顿的不同而变化。生命教育课的设计与知识性课程,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大学中的哲学、建筑学等,它们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知识性的课程主要是解决学习对象在知识上的增长问题,所以其课程自身往往有一个知识体系,在课程设计中一般遵循两点:一是学习对象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的规律;二是贯彻知识性、逻辑性、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来编写教材并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讲授该学科的主要概念、定理、方法、学科历史等,来传达系统的知识。

而生命教育课主要解决的是学习对象的生命成长问题。在生命的层面,人与人是不同的,在各个时期人的生命问题亦有不同的表现。生命教育课的设计主要的不是从既有的理论体系出发,也不刻意追求讲授内容的逻辑关系、难易程度,而是直指学习对象的生命困顿,他们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什么问题?集中表现为什么样的状况?以此形成主题与内容来设计并讲授课程。所以,生命教育课没有固定的程序,没有固定的内容,甚至没有固定的知识点。比如,80后的青少年面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是“郁闷”,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生命困顿;90后的青少年面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是“纠结”,也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生命困顿,这就是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主题。相应的,教师如果面对的是80后的青少年,则应该以“郁闷”为中心来讲授;面对90后的青少年则应该以“纠结”为核心来讲授。

生命教育课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也没有固定的课程内容,一切都在变化当中,这就对生命教育课的教师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不应该是书斋型的教师,不应在既有理论与知识体系中寻找课堂设计的资源,而是必须面对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直接切入学生变化中的生命困顿,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解决生命成长中的复杂问题。

二、关注生命个体

应该从独特的“生命个体”而非一般的“类生命”出发来设计并讲授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的对象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知识性课程教学中,教师们是学士、硕士、博士毕业,在大学、研究院学了很多知识,面对学生时他们是知识权威的化身,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及讲授,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用复习及考试的手段让学生们接受。所以,不深入了解对象也无大碍,至多需要了解他们的年龄、年级、已有知识的程度等等,这实质上是对“一般生命”或“类生命”的了解。而生命教育课的教师不同,要从抽象的“人”深入到“个体的人”;从一般的“类生命”进入到独特的“个别生命”。人的生命成长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也不一样,其产生的生命困顿也不同。当然,人们在大致相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有一些共同的生命感受和生命困顿,所以,教师除了要深入了解学生们一般的生命困顿,也必须去了解个别学生具体的生命困顿,以此来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并进行灵活多样性的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知识性的课程追求的是学习对象对知识掌握的“齐”“全”“深”;而生命教育课追求的是学习对象能够达到知与行的合一。在知识性课堂中,教师一般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学生们如果考卷上得了高分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但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仅仅是知之“多”、知之“全”、知之“深”、考试得高分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课期望达到的效果是使学习对象在了解某种或某类优秀的生命品质之后,能够在当下及将来的生活中具体去实践,真正成为自我的生命品质。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知”而不“行”,实为不“知”。所以,生命教育课不仅仅是教师主讲与回答学生们的问题,而是要设计某种活动、让学生看某段视频、或者讲某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分析,教师往往只是倾听者、鼓动者、引领者、提升者。人的生命品质是一种天生的“萌芽”,后天的学习只是精心的培育,使其茁壮成长而已,只有这样,学习的对象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知晓了便会去行。

三、关注成长

生命教育课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课后教师或督导的评价、理论上的分析判断、学生的考试成绩水平,而是取决于学习对象在生命上是否成长了,生命的困顿是否解决了,生活中能否做到知行合一。生命教育课成功与否的最终评判是学生的生命品质是否增长。因此,生命教育的课堂必须去“中心化”,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因为教师与学生都是生命旅程中的“行者”,都没有到达生命的终点站,生命也都在成长过程之中。所以,也许教师是知识上的权威,却非生命成长中的权威。在知识性的课程中,一般是教师知道什么便讲什么,以教师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知识掌握的内容为中心;而生命教育课程则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的需要为中心,以能够帮助学生认知和体验生命成长中的品质为讲授的主要内容。

所以,在生命教育课堂中,有三不讲的原则:不了解授课对象不讲;课堂条件不具备不讲;准备不充分不讲。因为上一堂不成功或者半成功的生命教育课,比不上这堂课更糟糕。生命教育课是关系到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如果上不好或者引导不得法,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让学生的生命受伤,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生命教育课的设计和讲授一定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以为生命教育课就是用感人的课堂形式来赚取眼泪,课堂上越感人就越成功;二是以为生命教育课就是设计各种活动来热闹课堂气氛。生命教育课的任何场景设计、活动设计、内容设计,都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不是为了感动而感动,不是为了热闹而热闹,一切好的课堂场景、好的课程活动设计都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注入一种正向的生命观、生活观、人生价值观。生命教育课必须有价值注入,而非遵循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原则。但这种生命正向价值的注入又非生硬的、直截了当的、强势的,而是引导性注入,做到不露声色、入于无痕、自然而然。

总之,生命教育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血液,可以纠正以往教育的偏差。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和技能,其最本质的意义是使人成为人,引导每一个生命体走向更完整、更和谐、更幸福、更快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其提供的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能够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每一位教师,无论从事何科的教育工作,都应该具备生命教育的素养、学会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理解生命教育的真谛:我们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应该透过“书”而见“人”、穿过“知识”而深入学生“生命”的层面。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各类生命困顿的问题,为青少年建构一个生命意义的世界,而非仅仅只有一个生活的世界。所以,教师应该也必须是“经师”(知识传授的教师)与“人师”(学生生命的导师)的统一,以让莘莘学子受益,在知识增长的同时,生命也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晓江主编.生命教育公民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2]中国宋庆龄基金.第七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会刊[C].广东,2011.12.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4

苯丙酮尿症(简称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1000,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必须依赖特食和药物维持生命,而我国生产特食的厂家较少、管理混乱及治疗药物价格昂贵等现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2.设计思想

以学生已有的生理学和遗传学知识为基础,从医学角度加深对苯丙酮尿症的认识。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伦理学自主、尊重、不伤害和有利的原则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尽己所能关注和帮助PKU患者。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苯丙酮尿症(PKU)的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生理学和遗传学知识,解释PKU的病因;

3)情感目标:讨论我国目前在PKU医学研究、特食和药品及政策制定方面的不足,并献计献策。关注PKU的研究进展,关爱PKU患儿,并决心成为一名志愿者。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运用伦理学自主、尊重、不伤害和有利的原则进行案例分析,并尽己所能关注和帮助PKU患者。

    5.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6.教学过程

6.1苯丙酮尿症的概念

步骤1:利用一幅漫画(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小婴儿,在其身后出现了被妖魔化的苯丙酮尿症)引人新课。反问:苯丙酮尿症是否那么可怕?如何科学、正确地认识这种疾病?

教师提问:

1)从苯丙酮尿症的名称上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症状体现在哪种代谢产物中?

2)患者的尿液中会出现什么物质?

3)回忆初中学习过的知识,这些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的产生及排出过程可能与组成人体的哪些系统相关联?

利用尿液的形成过程、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组成4幅图片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分析苯丙氨酸(Phe)等的可能来源,并推测Phe在代谢的哪个环节可能出现异常?

步骤2:带领学生复习初中蛋白质消化为小分子氨基酸过程,并根据高中学习过的20种氨基酸,让学生推测PKU可能与哪种氨基酸的代谢异常相关?教师利用图片展示食物中Phe的来源和去向,让学生思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黑色素等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以及缺乏后表现哪些症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黑色素困1食物中苯丙氨酸正常的代谢途径。

    步骤3:小结Phe的代谢(包括正常和异常途径),并总结PKU的概念。

6.2苯丙酮尿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步骤1:教师出示一张患者Phe偏高的血检报告单,引导学生说出化验单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步骤2:讲解Phe代谢的主要场所,以及转化成酪氨酸时所需要的酶——苯丙氨酸羟化酶和辅酶——四氢生物蝶呤(BH4)。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代谢过程中会出现酶缺陷?与哪些因素有关?步骤3:从基因和染色体水平,分别从染色体组、常染色体和酶的合成过程几个方面,逐一讲解和分析第12号染色体上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指导酶合成的过程。

6.3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

步骤1:引导学生从Phe的正常和异常代谢途径均可分析酶的合成过程与基因能否正常表达相关联。教师提问:PKU能否遗传给下一代?其遗传方式如何?让学生利用遗传图谱进行分析。

步骤2:简要介绍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出示亲本均为Pp的PKU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子代的表型和患病概率。

步骤3:介绍PKU的早期筛査方法,若漏筛或未经筛査的患儿会有哪些症状出现?

步骤4:教师提问:鉴于患者的病情,在为他们设计特食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我国目前市场上的特食生产、销售和管理状况如何?除了特食外,患者及其家庭还面临哪些问题?

6.4伦理思辨围绕一个上海家庭中的双胞胎女孩患PKU的案例展开讨论:

大宝和小宝是于2009年5月出生的一对可爱双胞胎女孩,她们的到来曾给张女士一家带来无法替代的欢愉和希望。与其他妈妈一样,张女士希望孩子未来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希望能用自己的母语、专业日语和自学的英语这3种语言教授2个宝贝女儿,甚至梦想着孩子长大后报考什么样的大学。

俗话说“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可是对于已经9个月的大宝和小宝来说这些简单的动作却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2010年,2个孩子被诊断为3只4缺乏症,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药物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会逐渐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和智障症状。作为一种罕见病,我国并未将其纳入医保范畴,雪上加霜的是保险公司也将PKU患儿拒之门外。这个母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2个孩子慢慢地变傻。而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治疗用药是由美国默克雪兰诺公司研制的“科望”,每瓶的价格是8815元。每个月张女士的工资约5000元,而2个孩子仅是药费就多达近2万元。

2011年初,张女士的丈夫在其母遥迫下与张女士办理了离婚手续,小宝被判给了丈夫,但是寄养在岳父岳母家中,每个月支付2500元抚养费。然而,还没有到2012年春节,这个男人便杳无音讯,再也没有出现过。

(注:此案例来源于《中国周刊>记者杨洋在2012年5月10日的长篇报导《药》,并进行缩写。)

通过以上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目前在PKU医学研究、特食(包括种类、品质、数量和管理等方面)和药品及政策制定方面有哪些不足?如何改善?作为一名中学生,如果有机会遇到这对双胞胎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你能为PKU患儿做些什么?

6.5小结师生通过共同学习,经历了从“走近PKU"到“走进PKU”。“近”和“进”,不是咬文嚼字,是2种境界。靠近却不能走进,是徒然;从逐渐靠近到最终走进,是豁然。通过本课的介绍,从生理学、遗传学、医学和伦理学的角度,不断加深对PKU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对PKU患儿的关爱从今天的了解开始,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让这些患儿不再孤单。

7.课后反思

自2003年9月起,生命伦理学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厲中学高二年级的选修课程至今已开设12年。此课程是《中学生命伦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9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r《生命的凝视——生命伦理学青少年读本》。尤其是近5年来,此课题多次获得部级和市级的教育科学成果奖。目前,这门课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地发展和壮大——选课人数不断增多,专题内容也在不断补充和更新。

“苯丙酮尿症与伦理”是2014年9月最新引人的一个专题,一方面是因为我校与北京大爱天使苯丙酮尿症罕见病关爱中心建立联系,使之成为我校志愿者服务基地。此专题可以为学生补免相关PKU的理论知识,不但加强了对PKU的宣传,还帮助学生从生命伦理的视角审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说“民以食为天”,以往看似平常的食物对于学生来说是分为爱吃的和不爱吃的,没想到对于PKU患儿来说却成了想吃却+能吃和不得不吃的。这些人工配制的低苯丙氨酸特食不但种类少、包装简单和价格昂贵,而且气味特别难闻,很多家长不得不使用注射器直接将特食推人患儿口中。此外,根据中央电视台2013年10月4日《新闻1+1——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报导,我国在特食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均缺乏监督,管理上也比较混乱。另一方面,苯丙酮尿症对广大生物学教学工作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此病在高中生物学“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一节中作为隐性遗传病的举例出现过,说其陌生是因为每次讲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围绕白化病展开。对于苯丙酮尿症却是多次“走近”,很少“走进”。根据PKU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PKL1患者至少有14万左右,在山西和甘肃等地发病率高达1/1600,这与当地生活封闭、村内通婚和近亲结婚有关。北京本地的和来京求医的PKU患者共约8000-9000人。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5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因此,我想通过《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一课,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畏天命的种子,因为只有敬畏自然,人类和大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当前的疫情分析及近年来全球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展示,观看环保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认识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认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疫情溯源,呼吁敬畏生命

首先分别出示1月20日、1月29日、2月9日到2月15日的人民日报关于疫情实况的报道,从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人数、死亡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中,感受此次疫情蔓延之迅速,情况之危急,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引起这场疫情之行为的深恶痛绝。

接着,向孩子们讲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的病例,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关系密切。这里是一处售卖野味的场所,贩卖的动物制品大多都是猎捕而来,有候鸟、豪猪、旱獭、果子狸、等,每种动物都被明码标价,最贵的是小活鹿,最便宜的是蜈蚣。疫情发生以后,我国疾控中心曾在这一海鲜市场检出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提示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

另一方面,据华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最新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就寄宿在穿山甲身上,人因为捕杀、食用穿山甲而被感染这种病毒,从而引发了此次疫情。还记得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据研究SARS病毒的源头是菊头蝠。——种种血的教训,都告诉我们要拒绝“野味”!在疫情中,看着确诊病例、死亡病例的增加,我们会揪心,会心痛,因为我们尊重爱惜每个人的生命,而同样有感觉、有感受的动物们,他们的生命也需要我们尊重

(二)汇总灾害,呼吁敬畏自然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进2分钟时间,天塌地陷,只留给人们一片废墟。据统计,这次地震死亡人数达一万多人;自2019年9月6日起,澳大利亚山火持续了长达4个月的时间,此次山火造成超10亿动物死亡;2020年2月11日,3600亿蝗虫在非洲肆虐,蝗虫经过的庄稼地,迅速变成了一片荒芜……人类很伟大但又很渺小,大自然的一呼一吸,时刻会决定人类的命运,所以我们应发自内心地敬畏大自然!

(三)视频播放,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播放环保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增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和决心。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大自然生物链里的一员,人类离不开大自然,需要大自然!我们只有一个大自然,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家园,还自然以宁静、和谐和美丽,与其他生物友好相处。对此,我们的在报告中就强调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作为青少年,我们能做的就是:

1、爱护花草树木。

2、关心爱护小动物,向野味说“不”。

3、保护环境,不随意扔垃圾,学会垃圾分类。

4、节约资源,如水、电、纸等,学会循环利用。

5、做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

(五)多种形式,表达感想

采用绘画、手抄报、写感言等形式说说自己对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感想。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6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为例来具体阐述。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能够总结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通过看图,进一步锻炼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利用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实物投影、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辩证、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看到它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其中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志士反清斗争的第一枪,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因为前面的两节课,学生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可通过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更明确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其一,要把握好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其二,要让学生领会理解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含义。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又将其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腐朽的清政府被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所以要通过学生的探讨,正确认识革命意义,评定革命任务是否完成。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通过图片展示和分析法,正确看待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利用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学生辩论,认识到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

1.专为这课准备的实物投影图片。

2.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童年孙中山的故事。之后,他决心寻求救国的道路。利用投影打出孙中山像。

2.革命准备

【总结归纳】

[重点强调]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注意把政党和团体加以区别。

革命纲领要向学生讲清另外的一种表达方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鞑虏”在这里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并利用革命手段,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统治。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的侵略势力。这是在中国第一次破天荒的提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培养能力]

通过前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较好的学习方法。

兴中会与中国同盟会的对比:

[学生探究活动]

怎样把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它们怎样相互解释?

[课堂小结]

民族主义,就是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3.武昌起义――揭开辛亥革命的序幕

[启发引导]利用幻灯打出武昌起义形势图,并加以讲解。

[学生体会]革命党人不屈的斗争精神。

4.中华民国建立

[诱发想象]

指导学生观看录像“中华民国的成立”,并用投影打出“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诱导学生思考想象,使历史情境再现,学生认识到中华民国的成立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阶段。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探究活动]

学生分正反面两组进行辩论赛,正方观点: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具有进步意义;反方观点:是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胜利果实被窃取。

[课堂小结]

辩证客观地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证明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证明辛亥革命又有失败的一面。

[能力培养]

通过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归纳总结]

辛亥革命的教训: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七、教学评价

[知识反馈]

通过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八、本课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

教师注重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运用到实践中。然而,如果运用不当,只流于形式,不仅发挥不出教学设计的作用,反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把过多的时间耗在内容设计上。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设计是要优化教学,促进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但是现在有些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工作,或者是为了应付新课改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并没有特别突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使得教学依然停留在教书讲课为主的层面上。而所设计出的课件也没有脱离传统的教案形式。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没有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作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围绕着这些教学问题和学习者而进一步展开设计活动,编写出促进教学的教学设计。

二、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

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要使它们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通过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使之能真正地为解决教学问题而服务。比如教学设计最后的教学评价,拿形成性检测来说,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一一进行反馈,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成为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另外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运用的语言描述也要注重规范性,使其清晰、明确,体现出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描述以及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中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要有机结合

自从新课改以来,教学设计就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所强调的以教为中心的思想,新型教学设计注重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然而,过分强调以学为主往往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便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所以,“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各有利弊,应将它们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教并重”,这种教学设计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发挥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担心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过多,既会影响纪律,又会影响到教师上课的进程。因此教师便牢牢地抓住课堂,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虽然期间偶尔会有提问,但只是些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主体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整堂课使学生感到毫无趣味。相反,另外的一种情况就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寻找问题进行讨论。而教师没有明确的指导、提示,没有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放羊式”的,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只是单纯的活动,最后还没有体验,失去了活动的价值。“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反倒使学生的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

由此可见,科学的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把以教为主的教学形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因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四、教学设计中的媒体情境要适当

在网络技术先进的当今社会,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情境,尤其是针对历史这一学科,在历史情境再现的情况下,无疑是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学,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但是如果过多地以媒体情境代替全部真实情境,就会显得过多过烦,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要适时适当的运用,发挥其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五、注重教学设计的效果

启发、创造、探究、思维,这些鲜活的词充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丰富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们来讲,历史知识几乎为零,就像是一张白纸。此时进行的教学设计,就如同把教师的身份转变成了艺术家,要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美丽的图案。

综上所述,在教学设计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力得到培养。简言之,教学设计正是教师驾驭在手中的一门创造性的艺术,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配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会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

[3]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2)

[4]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

[5] 李志厚.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

[6]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7

[7] 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