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非生命范例6篇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1

对露丝・沃马克来说,生活没有什么指望,出路似乎只有一条。来自设菲尔德、现年62岁的她身患两种严重疾病,而且多年来还要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在她母亲去世后,又一个重大打击接踵而至:她那曾是炼钢工人的丈夫在2010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她坦言:“我当时真的想过自杀。”但是后来,一个最意想不到的群体救了她。一项传授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免费培训课成了她在与饱尝病痛与深陷沮丧之情中奋斗的生命线。患有骨关节炎和纤维肌痛的露丝说:“现在,我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我可以更好地应对每天要面临的挑战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项课程是由南约克郡住房协会提供的。此前,租户们更多的是把它看作一家收房租的机构,而不是一家免费提供教育和福利的机构。但是,随着社会房东数量的增加,住房协会担心起租户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债务危机来――这一危机因为政府的福利改革而愈演愈烈。

最初与公民咨询局合作进行的偿债咨询帮助许多人缓解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人320英镑的推介制度节约了多达6000英镑的回收房屋成本。但是南约克郡住房协会的住房服务经理西蒙・扬说,对于其他人而言,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彻底的继续教育。

财务常识方面的基础课程在3年前就开始了,结果这些课程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缺乏计算机技能以及理财和节约成本所需的上网条件。西蒙说:“数字排斥与金融排斥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通过公用事业公司获取低能源税,到寻找工作以避免就业与养老金部的制裁,所有事情都需要用到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技能。“因此我们拓宽了课程范围,把数字培训计划涵盖进来。”

西蒙看到这种做法让许多租户释放出新的动力和活力以及继续学习的信心。

这项以居民区为基础的终生学习计划越来越多地与慈善组织、培训机构、甚至还有银行和信用合作社进行合作。这项计划体现了议会开展的一项关于成人识字和识数情况的新调查的核心精神,这是13年来进行的首次调查。由下院议员阿德里安・贝利担任主席的下院商务、创新和技能教育特别委员会将于今年春天的晚些时候作出汇报,南约克郡住房协会正在密切关注此事的进展。

露丝・沃马克是南约克郡住房协会上述计划的一个成功典型。和许多人一样,她对电脑“很犯怵”。她精通上网之道的孩子们已经离开家,她除了要照顾年迈的邻居外,简直与世隔绝。但是,自从接触了数字融入课程,她就在劝说下报名学习一门等级更高的BTEC(即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认证课程,并且从中找到了实现昔日雄心的新信心。

她说:“我一直想成为一名教师或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但我很早就结婚生子了,后面那些年又在照顾生病的母亲。”一门心思接受教育帮她走出了丧亲之痛,现在她义务为设菲尔德最落后于时代潮流、最与世隔绝的人们一对一教授英语,并且正在为成为职业教师而努力学习。

露丝在与病痛作战的过程中,每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斗争也是艰巨的。但她决不放弃。即便是一周两天的BTEC课程也对她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因为我有骨关节炎和纤维肌痛,上班和一天遛两次狗很困难。等到我周二学习完课程后,上床时已经早上6点了。”

她有时会为从护工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感到愧疚。“它听上去很糟,但我很喜欢。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是一位母亲和护工,20年来只和医生和护士打交道。如果住房协会能负担这些,并且愿意联系租户、搞清楚他们想要做些什么,我知道那会有帮助的。”西蒙也同意这种说法。他向公民咨询局作出的联合推介带来了更多的教育课程,他希望让整个合作原则再向前迈进一大步。最近在数字融入方面的小规模试点工作使一家老小都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改善。

这些好处的证据可以在金融融入中心2012年的报告――《偿债建议是否有效?一个适用社会房东的商务案例》中看到。这份报告显示,租住公共住房的脆弱家庭被福利改革所压榨,它们在所有方面都吃丐。

首先,它们多半会在债务漩涡中越陷越深,会遭遇房租拖欠和房屋收回的连锁反应。其次,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不好,因为父母负担不起互联网这样的“奢侈品”。

南约克郡住房协会有3800名普通租户,其中2000人都需要照顾和支持。西蒙说:“福利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65%的租户都申请到了住房补助或者在职支持。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让我信服。它们没有把重点放在正确的需求上,也没有实现既定目标。”他指出,露丝的丈夫去世后,卫生部和社会保障部告诉她必须换一套更小的公寓,不能继续养她心爱的狗了(他们会替她药死狗),否则每周要交17.5英镑的卧室税。

一个同样让人头疼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维持学习计划。不断增加的债务成本正在耗尽住房协会和公民咨询局已然所剩无几的预算。公民咨询局债务支持部门的负责人史蒂夫・威尔科克斯说:“在推荐人们寻求偿债咨询或帮助他们搬家以免交卧室税方面每花费1英镑,就等于教育计划少了1英镑经费。”

根据最近制定的一项数字融入试点计划,10个家庭获得了笔记本电脑和免费宽带。西蒙说:“这显然发挥了作用。父母们有了信心,他们应对债务的能力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很快有了大幅提高。”

身为3个孩子母亲的安杰拉・沃恩说:“我发现找工作变容易了,每天都能找工作。孩子们比我的技术知识多多了,而且培训课让他们学会做更多的事情。”

和露丝一样,安杰拉目前也在敦促南约克郡住房协会扩大培训计划,这让西蒙感到很头疼。“扩大规模会很困难,目前有700名到800名租户没有上网条件,我们不可能全顾及到。就连让大家参与培训课程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许多人完全没有信心。我们每接触80多人,才能让8到10人参与试点。”

史蒂夫・威尔科克斯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动力。“劝说每周只有5英镑生活费的人是很困难的;你看看数字就知道,他们没有额外补助是做不到的……教育将是他们最后考虑的事情。”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2

一、 “且”与“交”的关系

先看一个具体例子。

我们知道,由“2是偶数”与“2是质数”都是真命题,可以得到“2是偶数且是质数”是真命题;另一方面,由集合的“交”运算可以知道:由2∈{偶数},2∈{质数},可以得到2∈{偶数}∩{质数}。如果把“真”对应于“∈”,“且”对应于“交”,那么,“2是偶数是真命题”可以对应于“2∈{偶数}”,“2是质数是真命题”可以对应于“2∈{质数}”,“2是偶数且是质数是真命题”就可以对应于“2∈{偶数}∩{质数}”。

从上述例子得到启发,我们可以在逻辑联结词“且”与集合的“交”运算之间建立联系。

我们知道,对于逻辑联结词“且”有:

如果p,q都是真命题,则p∧q是真命题;如果p,q中至少有一个是假命题,则p∧q是假命题。

对于集合的“交”有:

若a∈P,a∈Q,则a∈P∩Q;若aP或aQ,则aP∩Q。把命题p,q分别对应于集合P,Q,“真”“假”“∧”分别对应于“∈”“”“∩”,那么上述关于“且”与“交”的规定就具有形式的一致性。更具体地说,就是“p是真命题”对应于“a∈P”,“q是真命题”对应于“a∈Q”,“p∧q是真命题”对应于“a∈P∩Q”,“p∧q是假命题”对应于“aP∩Q”。

二、“或”与“并”的关系

再看一个具体例子。

我们知道,由“π是无理数”与“π是实数”都是真命题,可以得到“π是无理数或是实数”是真命题。同样由集合的“并”运算可以知道:由π∈{无理数},π∈{实数},可以得到π∈{无理数}∪{实数}。如果把“真”对应于“∈”,“或”对应于“并”,那么,“π是无理数是真命题”可以对应于“π∈{无理数}”,“π是实数是真命题”可以对应于“π∈{实数}”,“π是无理数或是实数是真命题”就可以对应于“π∈{无理数}∪{实数}”。

于是,我们可以在逻辑联结词“或”与集合的“并”运算之间建立联系。

我们知道,对于逻辑联结词“或”有:

如果p,q都是假命题,则p∨q是假命题;如果p,q中至少有一个是真命题,则p∨q是真命题。

对于集合的“并”有:

若aP,aQ,则aP∪Q。 若a∈P,aQ,则a∈P∪Q,或者若aP,a∈Q,则a∈P∪Q。把命题p,q分别对应于集合P,Q,“真”“假”“∨”分别对应于“∈”“”“∪”,那么上述关于“或”与“并”的规定就具有形式的一致性。也就是说“p是真命题”对应于“a∈P”,“p是假命题”对应于“aP”,“q是真命题”对应于“a∈Q”,“q是假命题”对应于“aQ”,“p∨q是假命题”对应于“aP∪Q”,“p∨q是真命题”对应于“a∈P∪Q”。由此我们知道逻辑联结词中“或”的含义与并集中的“或”的含义是一致的,但要注意它们都不同于生活用语中“或”的含义,生活用语中“或”表示“不兼有”,而我们在数学中所研究的“或”则表示“可兼有但不必须兼有”。

三、“非”与“补”的关系

同样我们先看一个具体例子。

若以整数集为全集,则偶数集和奇数集互为补集。由“2是偶数”是真命题,可以得到“2是奇数”是假命题;由“3是偶数”是假命题,可以得到“3是奇数”是真命题。用集合的方式则可表达为:由2∈{偶数},可以得到2{奇数};由3{偶数},可以得到3∈{奇数}。如果把“非”“真”“假”分别对应于“补”“∈”“”,那么,命题p和它的否定p可以对应于集合P和它的补集

瘙 綂 UP,“p是真命题”对应于“a∈P”,“p是假命题”对应于“a

瘙 綂 UP”,“p是假命题”对应于“aP”,“p是真命题”对应于“a∈

瘙 綂 UP”。

一般地,对于逻辑联结词“非”有:

若p是真命题,则p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p是真命题。

对于集合的“补”有:

设U为全集, PU,若a∈P,则a

瘙 綂 UP;若aP,则a∈

瘙 綂 UP。

对“非”的理解,可联想集合中“补集”的概念。“非”有否定的意思,一个命题p经过使用逻辑联结词“非”而构成一个复合命题“非p”,当p真时,则“非p”假;当p假时,则“非p”真。若将命题p对应集合P,则命题非p就对应着集合P在全集U中的补集

瘙 綂 UP。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发现 “非”与“补”的规定也具有形式的一致性。

四、范例剖析

例1 判断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假,写出其否命题并判断真假:

2属于集合[WTHZ]Q,也属于集合R。[WTBX]

解:此命题用集合符号表示即2∈Q∩R,对应于命题中的“p∧q”,其中p:2∈Q,q:2∈R,因为p为假命题,q为真命题,所以“p∧q”为假命题,故原命题为假命题。其否命题为:2不属于集合Q或不属于集合R,用集合符号表示即2Q∪R,对应于命题中的“p∨q”,其中p:2Q,q:2R,因为p为真命题,q为假命题,所以“p∨q”为真命题,即否命题为真命题。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3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有的人会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否健康长寿?”有的人还会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否拥有金钱和权力?”还有一些人会回答:“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否过上幸福、奢侈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呢?我可以郑重地回答: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这是生命与疾病的抗争,在充满生命危险的病区里,那些可亲可敬的白衣战士,面对病魔,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千百个病人的康复,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一次又一次与病魔抗争,与死神博斗,尽一切力量,从死神那里夺回病人的生命。

“白衣战士”钟南山,一位为抗击非典而倒下的老人,一位感动中国十亿人的老人,是他最先提出非典性肺炎的概念,是他第一个提出把最严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在那寒冷的天气里,钟南山要听诊器捂热了才能给病人使用,而这时,他却不幸被感染上了非典性肺炎,当他快要倒下时,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医生。“白衣天使”叶欣忘我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协同医生与非典博斗,为了抢救病人,她不幸被染上了非典,永远地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多么尽心尽职的“白衣战士”,多么感天动地的“白衣天使”。人民感谢你们!祖国感谢你们!

朋友,请珍惜生命吧,生命是宝贵的,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珍惜、热爱生命,使生命不会白白流失,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4

今人习惯上把性命二字连用为一词,殊乖本源。盖性与命为截然不同之二事。性者生也,古书中初无“性”字,生即是性,性即是生。人受父母精血而生,生而有之的禀赋即谓之性。此性何从生出?天命使之如此。命的本义,是使令的意思。《中庸》劈头即曰“天命之谓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性自命出,命自天降”[2],皆谓性是天所命使之然。由“命者,使也”又引申出主宰之义,由主宰之义又引申出命运之义,故命、天命,皆指人一生之遭际阅历祸福吉凶而言,儒家谓之命,佛家谓之果报。人之命,不外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二途,对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的态度怎样,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如临难苟免还是舍生取义、临财苟得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体现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低、生命价值的高下。面对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做出选择,就是用实践回答生命意义何在的问题。

生死寿夭与贫富穷达,即是“命”的全部含义。处生死之道,子夏说得最斩截:“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孟子则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处穷达之道,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中庸》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要之,人的生死夭寿,贫富穷达非人力所能强,纵有管乐之才,伊吕之志,不得其时,亦只能如孔子一般累累如丧家之犬,故君子只能修身以待其命。身即是性,修身全在能尽其性,尽其性,是让自己的性情自由成长,终至人格完全之意。《中庸》云:“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孔门之徒,修身洁己,固然是希望得遇圣主明时,成兼济天下的事业,然君子不得其时,亦当慎独有守,以人生实践彰显生命的庄严与崇高。《中庸》以能尽其性者终能与天地参,即是说能尽其性,乃可以在精神世界与天地同寿。《左传》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之道,在能尽其性。譬如颜回生于贫贱之家,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不幸蚤死,然孔子称其贤,其原因便在于颜回活着的每一天,都活出了生命的庄严、生命的崇高,他代表着人类脱离动物本能,通向神性的努力。又如天不假伯牛以年,身患麻风而夭,孔子从窗户里拉着他的手,感叹说:“亡之,命矣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其命如此,固非人力所能转移,然既能尽其性,已无忝孔门贤弟子之列。故孔门性命学说只是“尽其性,俟其命”六字,人生意义,亦全在此六字之中。

一旦明性命之学,则处险境安之如夷:

《伊川学案》

贬涪州,渡江中流,船几覆,舟中人皆号哭,先生独正襟安坐如常。已而及岸,同舟有父老问曰:“当船危时,君独无怖色,何也?”曰:“心存诚敬尔!”父老曰:“心存诚敬固善,然不若无心。”先生欲与之言,父老径去不顾[3]。

视死亡如坦途:

《伊川学案》

大观元年九月庚午,卒于家,年七十五。疾革,门人进曰:“先生平时所学,正今日要用。”先生曰:“道着用便不是。”[4]

程颐同舟父老言心存诚敬不若无心,是禅释之言,寂灭之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真正修炼到无心寂灭之境,则人已成非人,又何足论哉?当生死关头,顺命处之,不肯苟延残喘,不肯失其庄严诚敬之心,且明言学问讲到有用没有便不是学问,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这是何等庄严崇高的气象?程颐对性命之学的践行之彻底,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另一位宋儒张横渠曾给他书房两边的窗户做了铭文,东曰“砭愚”,西曰“订顽”,程颐认为不如叫“东铭”“西铭”。《西铭》旨意纯粹广大,是彻悟性命之言。据朱熹说,程门专以《西铭》开示学者。此文又收入《正蒙》,成为《乾称篇》的一部分。其辞曰: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於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5]。

《西铭》是“尽其性,俟其命”的最好解释,首之以庄严诚敬,继之以民胞物与,终以存顺没宁,生命不在乎修短,全在乎是否能尽其性,与天地参。“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是说君子当以修身尽性成己成人为务,富贵贫贱,忧戚福泽,一听天命,活着时尽好本分,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庄严平正。性命之旨,即是儒家的死亡哲学。

“命”还有一个近义词:“时”。郭店楚简保存的儒家文献《穷达以时》这样说: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舜耕于历山,陶埏于河浒,立而为天子,遇尧也。邵繇衣盖,冒蒙,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吕望为臧棘津,战监门来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举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管夷吾拘繇束缚,释械柙而为诸侯相,遇齐桓也。百里转鬻五羊,为伯牧牛,释板而为朝卿,遇秦穆。

孙叔三射恒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初韬晦,后名扬,非其德加。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骥厄张山,骐塞于邵来,非无体状也,穷四海,致千里,遇造故也。遇不遇,天也。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隐非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吝。芝兰生于幽谷,非以无人嗅而不芳。无,逾宝山,在不为开,非以其善负己也。穷达以时,德行一也。誉毁在旁,听之弋母。缁白不,穷达以时。幽明不再,故君子敦于反己[6]。

此文不长,但深得孔门性命之旨。首句“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天者命也,人者性也,命与性有分,然后可以知性命之道。该文第一段列举古之贤者,既已修身成己,只要遇圣主明时,闻达匪难;第二段从孙叔、伍员的出处,良马与劣马不同的遭际入手,生发议论,指出遇不遇圣主明时,是天命之事,人但能修身成己,尽己之性,即可俯仰自足;穷还是达,原是自家无法控制的事,当莫仰莫求,如此则穷而不怨,莫之知而不吝。文章最后说,“穷达以时,德行一也”,不论天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庄严、生命的崇高,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性命之学,本来就是这样简明切要,然清儒刘宝楠强分命为德命禄命,反失之穿凿。德命禄命,见于氏著《论语正义》卷二:

“天命”者,《说文》云:“命,使也。”言天使己如此也。《书・召诰》云:“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哲与愚对,是生质之异,而皆可以为善,则德命也。吉凶、历年,则禄命也。君子修其德命,自能安处禄命[7]。

按照刘宝楠的说法,德命有类于命宫命格,是先天的,禄命有类福缘果报,是后天的。香港学者苏文擢先生解释说,德命是“上天之使命,无可抗拒,当死而后已,全力完成”,禄命是“上天之赐赠,一则在天,不可强求;一则受之在我,可以拒绝安排”[8]。其实,天之所使所命,正是一个性字,言德命禄命之分,恐失圣人本意,不如直接以性命并举。

刘宝楠既分命为德命禄命,又征引《韩诗外传》与《董仲舒传》,论述仁、义、礼、智及顺善之心皆天之所生,人受天之所命,当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的道理,人为万物灵长,人性较万物皆为庄严,故安仁处善,遵道循理是上天所命,必须遵守:

《韩诗外传》:“子曰:‘不知命,无以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贵于物也。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义、礼、智,安处善,乐循理,谓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此之谓也。”[9]

此说以仁义礼智为先验的、不容置疑的,难以服人,不如明儒王廷相《性辩》说得亲切畅明:

“敢问何谓人性皆善?”

曰:“善固性也,恶亦人心所出,非有二本。善者足以治世,恶者足以乱。圣人惧世纪弛而民循其恶也,乃取其性之足以治世者而定之,曰仁义中正,而立教焉,使天下后世由是而行则为善,畔于此则为恶。出乎心而发乎情,其道一而已矣。”[10]

可知仁义礼智、仁义中正都是假定之物,不重“性”本而徒言仁义,仁义礼智诸后起假定之物皆无所依托,最终都只能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箝制人口的工具,只能培养出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利欲热肠的伪君子。明李贽于《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下评曰:

“天命之谓性。”“大人”尽“性”之人。“圣人”之言,尽“性”之方。今之讲心学者,畏耶,狎耶,侮耶?自考之[11]。

此言良可思也。用今天的话来讲,唯能“尽性”――自由地成长、自由地发展,才能成为“大人”,圣人的话,要教人的不过就是自由地成长、自由地发展,去“性”而空言良知良能,都是在给人套上枷锁而已。

附论: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即性命说

孔门的高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程颐认为这是“子贡闻夫子之至论而叹美之言”,朱熹解释说:“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言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12]性与天道,固然是孔子所罕言的概念,但并非如今天一些学者所论,孔子不关心形而上学的问题,恰恰相反,孔子把性与天道看作是只能向最优秀的弟子密传的问题,其在孔门学术中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必须指出的是,朱子对性与天道的理解与我不同。他是把性解作性理,天道则是自然之理,我则认为,此处天道即天命,性与天道,即性命之学,是关于人生的意义、灵魂的归宿的学说。孔子有教无类,自行束之上,未尝无诲,但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均偏于实用,至于性命之说,却是通向信仰的学问,一旦豁然贯通,可以彻悟生死,从心所欲,贫富穷通,不易其志,而世间大多数人,并无追寻人生终极的需要,故孔门弟子中,有才美似子贡者始得闻之。

我说性与天道即性与天命,本来只是自行参悟所得,然偶检《后汉书・桓谭传》,所引桓谭拜议郎给事中时上疏,明有“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之语,显然桓谭是把性与天道作性命解。这还不算,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答问》云:

经典言天道者,皆以吉凶祸福言。《易》“天道亏盈而益谦”、《春秋传》“天道多在西北”“天道远,人道迩”“吾非瞽史,焉知天道”“灶焉知天道”、《古文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天道福善祸盈”、《史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皆此道也。郑康成注《论语》云“天道,七动之占”,与《易》《春秋》义同。孟子云:“圣人之于天道也,亦谓吉凶阴阳之道。”圣人有不知,故曰命也。否则性与天道又何别焉 ?[13]

其论天道即是天命,远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之说,确然不移(郑玄注见《桓谭传》注引)。可知性命之学,乃孔子内圣之旨归、修身之极诣,唯有禀赋最好、最得师授之精的学生方能获得传授。孔子曰:“不知命,无以君子。”知性命之奥,明生死之际,始能成一真正的君子,真正升孔子之堂,入孔子之室。

注释:

[1]加 缪:《西西弗的神话》第3页,杜小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李 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第136、11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5]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三册)第772、710、79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9]刘宝楠:《论语正义》第44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8]苏文擢:《儒学论稿》第6页,香港邃加室2002年版。

[10]《王廷相集》第609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11]李 贽:《四书评》第14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5

【关键词】 孟子;生命伦理;仁爱

生命伦理学领域中主要奉行五个基本原则:公正原则、关怀原则、尊重自主性原则、不伤害原则、仁慈原则。[1]而孟子对生命的伦理关怀中,仁爱之说体现了关怀原则与仁慈原则,“见而不忍”体现了不伤害原则;“恻隐之心”也体现了仁慈的原则。总体来说,仁心体现的正是对生命的尊重,这都充分证明了孟子对生命的伦理关怀。

一、“仁者爱人”

孟子提出仁者爱人,这亦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概括。他在发挥孔子的“爱人”思想时,还着重强调了“仁民”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梁惠王上》)[2]这里所提到的“推恩”,“推其所为”,是对孔子的“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说的进一步阐述。

孟子认为,仁爱的基础是善良之心。知识是通过外部的累积与学习来得到的,并不能自身由内而外自主生长;而人的心却是可以扩充的,扩充的力量就是仁。性善于心而仁得以扩充,从而才有了仁义礼智四端,从四端以言尽心、知性、知天;因而,孟子凡说道“推”时,无不以仁为基点。只有在仁德的体现上,才能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尽心》上),即是《论语》上的“天下归仁”;克己而突破自己,以与天下为一体,此时天下皆归到自己仁德之中,亦即是自己与人类同其忧乐。[3]

孟子性善仁爱的学说是人类的财富,通过内心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命运,从而掌控命运,解决生命给我们的课题。每个人从经历中得到的觉醒,使他不在只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安逸,也注重精神上的充实圆满,两者缺一都无法使生命获得安稳,是无法安顿人的生命的。

孟子的“推恩”是有限度的,他并不是主张平等地爱众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他区别仁民、亲亲和爱物。“仁之而弗亲”,此说明不应平等地推己及人。孟子所谓的仁德,仍然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特别是维护封建家长制的道德,这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的。[4]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仁者爱人的思想应该有新的解释,“仁”依旧可以作为每一个人心中的准绳,推己及人,是对生命的尊重,是道德方面的要求。正是因为存仁之心,面对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冲突,我们能够更加的宽容,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因为仁者之心常在,万物皆备于我,生命才能得到自身的安宁,与周围的生命互帮相助;因为仁爱,遇事公正,关怀处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个体的自主性,怀有仁慈之心,这也充分体现了生命伦理观的基本原则。

二、“见而不忍”

孟子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5]

齐宣王对于禽兽生命的“不忍”情感,孟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情感就是“仁”的表现。“不忍”之心具有的感性的直观性,是君子仁德的基础。看到了生就不忍心见到死,听到了声音就不忍心将其作为食物,不忍之心此刻体现在了仁慈的行为上。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省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尽心》下)[6]

不忍之心,不仅是内心的感触,精神的活动,也着眼于生活,指导实践。心是属于个人具体存在的,一个人若能将忍心的范围加以扩充,用“不忍”与“无欲伤害之心”来指导实践,仁是用不尽的。在孟子看来,“不忍”首先所面对的是他人现实的生命,而通过这种存在于自己生命之外的感悟更加能够体会生命本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也可以说只有在真正面对生命现实的时候,“不忍”才能作为由一种直观的道德感受提升为一个伦理原则。[7]

三、“恻隐之心”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8]

“恻隐之心”是指同情心,“羞恶之心”是指羞耻心和憎人为恶的心,“辞让之心”是指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指分辨善恶的心,孟子把四心作为四德的开端,四德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这鲜明地表明人的道德来源于主观意识。关于恻隐之心,孟子认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不存在任何的外在利益,就像见到婴儿爬到井边,人都会自然想去营救。

“恻隐之心”又可称为“怵惕恻隐之心”,朱熹解释道:“怵惕,惊动貌。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人们在一定情境之下他人处于危险、困难和痛苦之中所引起的多种情感的集合表现。[9]在孟子这里,它是先天就为人所固有的,而“不忍人之心”是“恻隐之心”发生作用后所产生的一种后果。“恻隐之心”首先是面对弱者处境的关切怜悯同情之意,这种感情固然存在,但它不是必然表现于行动,“恻隐之心”是“不忍人之心”的前提条件“恻隐之心”是特定情境所引发的一种内在情感活动。

“恻隐之心”是人的特性,在生命旅程所遭遇的各种痛苦快乐的体验中,人的生命始终处于优先的位置,即人的生命体所能引发的“恻隐之心”是最为强烈,因此,生命伦理所面对的客体首先是人的生命。恻隐之心是“仁”的源头,将其加以扩充与自觉,通过对具体生命体验最终达到对生命根本的认识。

孟子从以上三点证明了人性之善,这也是建立人与人相互信赖的根据,成为提供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根据。当我们面对生命的无常,应始终坚持生命的基本原则。孟子对生命的关怀体现在内心仁爱的扩充,恻隐之心为根本之源,不忍之心为发展的实践,仁者爱人,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参考文献】

[1] 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7.

[2][5][6][8] 孟子.孟子[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2,6,231,40,

[3]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49.

[4] 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2.

[7] 路强. 不忍人之心:一种对生命的哲学诉求——孟子哲学对生命伦理的启示[N].科技与人文,2009(3)47.

[9] 王元元.孟子的“恻隐之心”与康德的“敬重”思想[N].保定学院学报,2008(4)29.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6

关键词 毫米波;生物雷达;生命体征采集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68-01

生命体征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主要包括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瞳孔和角膜反射的改变等。其中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被称为人体四大生命体征。在医院临床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但要全面了解生命体征的意义,还要及时地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 1 ]。

本文分析了临床生命体征的重要性及当前医院临床生命体征采集在特殊情况下的问题,提出一种临床非接触式采集生命体征方式,作为临床护理生命体征采集和监护的另一种思路和尝试,是临床护理的一次探索和一种新流程的研究。

1 特殊情况临床生命体征采集的难度及问题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目前生命体征检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电极或者传感器接触人体采集信号,但是对于急诊抢救病人、情绪不稳定病人、大面积烧伤病人等特殊患者,接触式采集生命体征难以及时、直接进行,并且容易对人体施加一定刺激,既给患者造成痛苦,又容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部分临床科室,例如烧伤科、抢救室、重症监护室急需增加非接触式的生命体征监测和采集手段。从近几年国内外在医疗行业物联网投入和物联网手持终端的发展可以看出,基于物联网的体征检测和监测向着更加安全智能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减少病人刺激,降低体征数据录入差错率,非接触性生命体征检测和监测未来阶段将会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毫米波生物雷达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此类需求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2 毫米波技术及其发展

毫米波位于射频高端,超宽带雷达生命探测体质具有较大的相对带宽,毫米波超宽带生物雷达综合运用了雷达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隔一定厚度的介质(如空气、衣服、墙壁、废墟等)、在不接触人体的条件下提取一定距离上人体微弱生命特征信号(如呼吸、心跳、血流、肠蠕动等),对经人体反射后的回波信号进行解调、积分、放大、滤波等处理,可得到与被测人体生命特征相关的参数。

生物雷达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 2 ],国内进行超宽带雷达研究主要用作传感器来检测运动的目标而作为报警器使用,并提及该体制的雷达能够应用于医学领域。生物雷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命探测,即关注检测区域内是否存在生命,这一方面国内与国外研究进展基本保持同步;二是研究生命体及其器官的活动与探测到的生理信息间的关系,即关注生命体状况。对生命探测研究,包括生物雷达探测方式和生命信号的提取等,已取得较好进展,在临床监护方面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3]。

3 毫米波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探索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毫米波技术,对超宽带生物雷达在临床采集生命体征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3.1 系统设计

毫米波生物雷达性能指标:频率24G;探测角度左右70°、上下30°;采样间隔3s;连接方式为串口,波特率:115200;整体电流450mA;功耗2.7W,探测信号功率1W。

整个装置包括雷达天线、毫米波雷达前端、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数据采集与传输电路、串口连接笔记本电脑显示。采集的信号经模拟电路滤波和多级放大后,接入数字处理电路中经后续处理,得到呼吸和心跳的波形,最后传输到电脑显示。

3.2 实验对象

在知情并征得同意的前提下,请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病区5位患者作为测试对象,其中三男两女,平均年龄为47岁,体内无起搏装置。

3.3 实验方法

测试者采用坐姿测试,分别正前方0.5m、0.7m处放置生物雷达,高度与坐姿时人体心脏高度一致,测试开始前测试者先静坐3min,保证测试数据稳定。测试的同时进行接触式心律采集,其数值做为标准值进行比较。

3.4 实验结果

依据测试对象、距离和测试时间不同,测试数据共23组,其中距离0.5m测试17组,获取呼吸和心跳有效数据各211个;距离0.7m测试6组,获取呼吸和心跳有效数据各60个。数据汇总如表1。

3.5 讨论分析

从测试数据可以看出:

1)本文临床测试采集的数据基本达到实验要求,可非接触式连续采集呼吸和心跳的生命体征数值。

2)原理上,心跳引起的体动大大小于呼吸引起的体动,且两者都为低频信号,存在重叠,所以心跳监测难度较大。本次实验,心跳测量值较好符合接触性测量值,和接触性测量值相比较,误差值在正负两端基本呈现平均分布的状态。

3)心跳和呼吸的测量值准确性,和测试距离关系较大,随着距离的增加,误差也快速增加。

4)从测量情况看,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对象在静止时测量精度较高,有动作时误差变大,数值波动较大,甚至出现部分数据获取不到的情况,这在两种距离的测量中都出现过。在临床环境中,由于监测对象的位置、角度、体动状态的不可预测性,此方式暂时还不能代替接触式监护,直接应用到临床实际。

4 结论

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进行非接触方式的生命体征采集,在医院临床进行测试研究,实现了非接触生命体征自动采集的流程,为今后进一步临床应用及推广打下基础。

目前,由于技术限制,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的距离、角度、状态都会影响测量数据的精确性,现在研究的成果在临床测试误差较大,设备测量精度和环境要求暂时还达不到临床使用标准。

采用毫米波生物雷达技术非接触采集生命体征,目前精度和稳定性还比不上传统接触式生命体征采集,还有很多组件、功能和算法需要继续优化。但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信号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采集的信号经处理会有较好的效果。非接触临床监护作为生物雷达技术的分支领域,由于其非接触、无干扰、无约束等优点,非接触生理监护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必然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4]。

参考文献

[1]路国华,王健琪,杨国胜,等.一种人体生命体征检测的新方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20(4):275-278.

[2]张杨,焦腾,荆西京,等.生物雷达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J].信息化研究,2010(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