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生命衍生

艺术创作的生命衍生

 

历史发展到当今,文化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艺术积累,尤其是我们这个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更使我们现今的艺术工作者拥有得天独厚的殷实家当。这一切都赋予我们现今的艺术创作与生产极大的优越条件,也从另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当今的子孙如何应对,创作与生产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经典,国人和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一、原创———艺术生命的新生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以“软实力”的表述形式出现,足见文化艺术生产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生产力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和最基础的因素,那么归属于“软实力”范畴的艺术生产也同样应该是洋溢着勃勃生机。在当今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伴随科技的高度发展,复制包装等手段日益精致丰富,但人们已不满足于这些新瓶装老酒的形式改编,更期盼艺术创作中新质的产生。艺术要发展、要传承,就必须有新生命的诞生,如同人类要繁衍延续一样,就必须促使新生命的诞生。任何强大的事物都有其走向衰落的阶段,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能够接替之的只能是新生的力量,否则就类似于某一物种的消亡。   同样我们当今的艺术生产尽管面对的无比丰富的艺术资源,但如果没有新的生命因素的注入,总有其枯竭的时候,就会造成我们艺术史的停滞和断层,形成我们这个时代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中的空白和粗浅。更影响了对今后艺术发展的传承和延续。   “原创”,这个在当今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为有识之士所不断强调的创作意识,正是对新生艺术生命的真诚呼唤。   如同一个新生婴儿洋溢着神圣的生命活力来到这个世界一样,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也正是期盼着艺术工作者经过艰苦挖掘、深刻思考和卓越表现,为这个时代和世界诞生充满生命感的新生作品。这种新生性是无论多么高超的机械复制或无论何等奢华的改编包装都产生不了的。因为这种新生的生命感需要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挖掘,需要艺术家灵魂的纯真和全身心的投入与感悟,需要远离浮躁的沉寂、孤独和考验。也许正象新生儿一样,作品诞生之初并不完美,但顽强的生命力会使之走向辉煌,这就是生命感的无穷魅力所在。   “原创”,也并非是对现有文化资源完全断裂的绝对创造,这从理论和实践中都实现不了。就象人类生命的新生一样,下一代的生命中总会包含着先辈的遗传因素,但对于上一代来说肯定是一个独立的崭新生命。同样道理,艺术生产的原创也是在对历史留下的优秀资源基础上,通过直接间接、浅层深层的继承和创新,实现质的发展和超越,从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新作品,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其中必须有新生的生命因素蕴含其中。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优秀影片《五朵金花》、《阿诗玛》等是以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诗歌为艺术元素创作的作品,《阿诗玛》本身就取材于民间流传的长诗。但这两部影片的创作生产不是简单地“原料加工”和粗浅的“包装改编”,而是倾注了创作者巨大的热情和才智,是一次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她们脱胎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但展现给观众的是全新的新生作品。这是成功的原创,为现今的艺术创作生产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借鉴。如果是充分吸收各种艺术资源作为自身的内在素养,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新生作品,则是更为彻底的原创。   如同马克思在揭示经济领域的规律时所阐释的,商品价值的产生源泉是人类劳动。以此为理论借鉴,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小也取决于艺术家所倾注的创造性劳动,艺术作品生命力的强弱也有赖于艺术家的投入程度。艺术家只有胸怀一份责任和良心,倾注热情和才智,不辞艰辛与孤寂,潜心生活,溶入时代,才能创作生产出焕发“生命”色彩的原创作品。   二、精品———艺术生命的强健   原创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艺术生命的新生性,它蕴含着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鲜元素。这些作品能否获得应有的成功,就看艺术生产与创作者如何打磨它们,让那些新鲜元素绽放异彩。这就需要艺术家们不仅需要原创意识,更要具备精品意识。这种精品不仅仅局限于制作精良上,更应该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艺术作品的厚重感和艺术生命的强健性。就目前的艺术创作现状来看,艺术作品的数量和种类很多,但经得起回味的精品不多。许多作品除了艺术包装的奢华外,在令人炫目的即时“盛宴”之后,,留给人们的是平淡和苍白。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已经不满足于肤浅的艺术感官娱乐,而更注重于深刻的心灵体验。   这些需要艺术家对艺术素材进行精加工,赋予其强劲的生命感。如同期盼一尊雕塑作品的成功一样,形式和技巧的追求之外,内在的精神性和生命感是至关重要的。   在西方艺术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中世纪艺术质的区别就在于艺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在艺术作品完成原创之后,也许在其诞生之初是幼稚的、粗糙的,但只要其中有崭新的生命元素存在,就应该是顽强的。不能让这些可贵的东西自身自灭,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去培育与呵护它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曾经只是民间一位落魄盲艺人的内心倾诉,解放初期为挖掘音乐资源的音乐专家发现抢救,后来经过专业地配器打造,将其中所蕴含的一种人性深处的苍凉、悲怆、凄美的艺术生命原素充分表达出来,使其成为一首流传久远,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名曲精品。   艺术精品的产生不仅需要原创者在创作之初就本着“期乎上”的意识,创作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思考人生、思考命运等的精深之作。如一位作家曾说过:你的心有多高,你的作品就能走多远。意指艺术创作者要有高远的创作目标,要有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样才有获得作品成功的可能。不仅如此,除了创作者个体的努力外,同时还需要艺术生产、艺术管理、产业运作等相关部门协同努力,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保证作品艺术生命的强健。就象一个生命的诞生是母亲赋予的,但这个生命日后的健康茁壮还进一步有赖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社会的现代性越强,这种综合作用就越大。文化艺术的创作生产也是如此,文艺创作领域以及社会各届都要用一种呵护生命的理念来培育我们的艺术精品。#p#分页标题#e#   三、经典———艺术生命的永恒   如果说,艺术精品是留给当代受众的,那么经典之作则不仅是留给现今,更是留给历史和后代的,经典之作是精品之作的进一步发展,是艺术生命力在强健之后的永恒。就如同我们的前人曾经留给我们丰厚的艺术遗产一样,作为当代的艺术工作者也应该为将来的子孙留下一个时代的记录,为后人留下一些文化的积累。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大浪淘沙、泥石俱下,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沉淀下的都是具有厚重感的东西。中外文化艺术史上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都是经过时间与空间的筛选与积淀,在岁月的侵蚀与地域的辗转中奉献给后世永恒的经典,流传久远。这种经典之作在创作生产时不仅要成为现实时代的精品之作,更要关注人类共同的深层命题,在艺术上追求极致与创新,同时还要承担传承历史延续艺术生命的重任,使艺术作品中涌动的生命元素递结为永恒。这种艺术的生命意识在创作时可立足于特定的具体题材,更应该具备超越时空的视野和深度,在艺术追求上要有超越先人的探索意识。只有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进行思考与创作,才有接近经典的可能。永恒的经典之作往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需要经过客观历史标准的检验和选择。   作为当今的艺术工作者首先要有这样的气魄和意识,在赋予艺术作品强健生命的同时,更要期盼这种生命能够获得永恒,让我们这个时代为历史和将来,为整个人类留下一笔财富。当今后的艺术史回溯我们这个时代时,还能发现许多辉煌耀眼的印迹。这需要我们的艺术创作者具有深邃的思想、高超的技艺和超越时空的生命意识,如同中国的先哲文人留给我们的诗意境界、古希腊罗马戏剧带给我们的生命追问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所展示的人文关怀,甚至于毕加索等现代派艺术所渗透出的生存思索。这些都是特定的时代为历史所留下的无价之宝。我们当今时代的艺术工作者也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势,每一个时代都是历史的明天和未来的昨天,只有立足于历史长河和人类范畴来探索追求,才能获得艺术生命的不朽。   生命因素是不可以随意被复制的,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生命感。尽管当今科技的高度发展带来的“克隆”等手段已不足为奇,但那种带着工业和技术色彩的东西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生命呼唤。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而不可模仿的精神特质,这需要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在进行艺术生产与创作时以生命意识全身心地去体验,去感悟,去思索,不断涌现崭新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和经典永恒的作品,为当今的文化繁荣服务,也为将来的文化发展服务。   艺术生命的新生、强健和永恒是辩证相联的,新生的艺术作品才更有培育强健的价值,否则一味的包装只能是老调重弹,也只有成功的艺术精品才有获得永恒的可能。也许这其中也会出现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些作品在当时或许并不成功,创作者也不被当时的时代认可,在他们身后许多年,人们才发现了他们作品的可贵之处。这其实并不奇怪,正因为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深义过于超前,不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但其中的艺术生命则是任何力量都消蚀不了的,这种永恒的力量终究会显现辉煌的,这就是不朽的经典。从原创、到精品、直至经典,艺术的创作生产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贯穿始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目标,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面对极好的机遇,我们应该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服务当今、留给历史、惠及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