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化学范例6篇

生命中的化学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1

【关键词】化学教学;中学生;三部曲;三生教育;化学实验;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需要实验,但是并不代表学化学就是每堂课都是实验课,很多同事和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化学就是做实验,其实化学也渗透了人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三生教育理念等知识。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初中的化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三生教育之中呢?

一、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一般都是先演示几个实验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后要讲解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再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性能。在教学中,我们自然会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首先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独特性,脆弱性,重要性。其次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中的趣味性,科学性,危险性。

同时也认识到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有科学性,学习化学知识要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完成实验的同时要注意生命安全。

二、在化学与环境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化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原材料的合成,肥料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给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是由于工业的发展,使得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汽车工业的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产生的尾气也大大地污染了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在这方面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知道产生这些有害物质的根源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还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上升,冰山融化,因此,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乱烧垃圾。化学工业的发展除了污染空气,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地,化学的发展虽然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是我们化学有能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要解决上述污染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能源问题,即开发新能源,也可以用化学反应将尾气转化为无害气体再排出。

水源的污染除了工业发展之外。还有农业,生活废水的排放和垃圾的随便丢弃。都使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教育学生要保护水资源,具体做法是珍惜每一滴水,不要向水源中丢垃圾和倒废水。生活中的废水可以排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通过对环境方面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并不可怕,它是很有魅力的,化学给环境惹得祸,化学自己能解决。也启发学生遇到了问题要知道解决,学会生存。

三、在化学与生活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很神奇,能将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转变为不存在的物质,如,自然界本来没有塑料,但是通过化学就合成了各种塑料,而且塑料制品的使用范围很广。不过塑料废弃物会污染环境,也称为白色污染,这种污染的危害性最大,因为塑料不易腐烂,有些有毒,交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辨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的方法。告诉学生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在生活中少使用塑料袋。化学还会使一些物质美化,如,现在很多女学生都把头发尖烫卷了,这样他们觉得时尚美观,有些学生的头发为自然卷。他们又去把头发拉直了,无论烫还是拉,美发师都用了化学产品。这些产品都有一定的致癌性,我们在教学中也会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知道这样追求时尚和美观对健康的影响。现在的染色馒头,豆瓣酱中的苏丹红等都是美化物质的产品,各种化妆品,他们虽然让物质或者人变漂亮了,同时也使人向死亡多走了一小步。化学让人对生活充满诱惑,各类烧烤,油炸食品,烟熏食品,腌制食品让人越吃越想吃。但是这些食品中含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致癌物,经常吃容易患食道癌,肠癌,胃癌等癌症,各种糕点中含有膨化剂,小孩食多了会早熟。向学生渗透这些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养让学生学会生活,那些东西该用,那些不该用,那些应该少用;那些食品该吃,那些不该吃,那些要少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在化学与社会中渗透三生教育

1.化学还与社会相联系,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学生已经知道了这类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类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要合理开采自然资源,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能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浪费能源,产生更多的有毒气体,使环境遭到更大程度的污染,让学生知道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一些药物或者是保健品中含的钙,铁,锌,硒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食物中各类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等。知道六大营养物质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做到合理膳食,改变过去偏食,挑食,没有好菜不吃饭的坏习惯。

3.从房屋的装修,向学生介绍甲醛,笨等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引导培养学生在今后选择装饰材料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4.从物质的酸性,碱性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人体是酸性就会多病,应该多食碱性食物,如白菜,柿子,黄瓜,胡萝卜,板栗,生菜等,少食甜食。不同的农作物应该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柑橘要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大豆要在碱性土壤中生长,不同的土壤给农作物施的肥料也不一样。让学生知道当好一位农民也不容易,一要有丰富的知识。因而有些农民一年收入不够吃,有些农民很富裕。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2

论文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而人类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生命教育是一种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美的教育。因此,作为一名一线工作的化学教师,如何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如何不断地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将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一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和过程要求高;二是实验性的科学探索过程多;三是阅读材料和思想素材都从人文方面引导学生。鉴于化学学科本身蕴含生命教育的素材十分丰富,因此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珍爱生命及环保意识等方面具有直接的作用和显著的优势。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时时刻刻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又与人文学科沟通、融合,顺应社会、学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较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素材、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对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联系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并不只是训练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生命只是活着的一种历程,既然活着,就不妨活得好,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素质教育,倡导一切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事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是教育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追求,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当代教育的呼唤。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引起人们诸多理念的变化。在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今天,我们新时代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学教育理念,从而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2.挖掘化学课程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教师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挖掘出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 

【教学案例1】:在讲授《配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运用所学配合物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重金属盐中毒时,为什么往往可以灌蛋清解毒? 

这是因为重金属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中的蛋白质形成配合物,导致蛋白质变性或替换酶的中心原子,使酶失去生物活性,蛋清中含有的蛋白质是自由蛋白质,结构相对松散,而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结合态的,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要困难些,由蛋清代替人体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可以解毒。 

【教学案例2】:在讲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运用所学电离平衡知识解释现象时,学生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了解、对生命的认识,可以从容应对。 

健康人血液的ph在一定范围变化(7.351-7.45),这是因为在肺、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试解答下列问题: 

(1)在健康的人体血浆中,c(hco3-)约为c(h2co3)的20倍。如果c(hco3-)/c(h2co3)<15时,立即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是(b)。 

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调节细胞的ph值 

c.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 

(2)不正常的呼吸可导致血液中酸碱不平衡,引起呼吸酸中毒或呼吸碱中毒。试解释太快而太深的过度呼吸会导致呼吸碱中毒,太慢而太浅的呼吸会导致呼吸酸中毒的原因。 

(3)蚊虫、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常先人体血液内注入一种称为蚁酸(主要成分为hcooh)的有机物。hcooh是一种有机弱酸。写出hcooh在溶液中电离的方程式。 

(4)当人受到蚁虫叮咬时,皮肤上常起小疙瘩,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若不看医生治疗,过一段时间小疙瘩也会自行痊愈——这是由于血液中又恢复了原先的酸碱平衡。试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上述事实。 

通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如地回答上述问题:太快而太深的呼吸使呼出co2的量增大,上述平衡体系向左移动,导致c(h+)减小,ph增大,引起呼吸碱中毒。由于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2co3、h++hco3- 当注入hcooh后上述平衡体系中c(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因为hcooh是弱电解质,h2co3电离出的h+抑制了hcooh的电离,故血液的ph变小后,由于h2co3 /hco3-相互调节平衡移动,过一段时间后小疙瘩自行痊愈。 

3.尊重学生,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师生生命的成长。课堂成了机器生产的工厂车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于是,课堂便演变成为学生苦读苦学的场所,为分数激烈竞争的战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被严重忽视。这种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师生生命成长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状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交流,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培养与发展。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爱化学,热爱生活。同时,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情感的表达和认识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及情感与教学结合起来,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震撼,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使化学课堂成为生命教育的天堂。 

【教学案例3】:生命分子中的氢键——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 

生命体内许多大分子中存在氢键。氢键对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生理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生物的遗传基因本质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的碱基顺序,而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dna大分子的碱基通过氢键形成配对的。dna分子中的氢键在遗传信息的编码和复制等遗传机制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说,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通过学习,学生对于生命就会更加珍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师应该重新反思我们的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并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化学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刘晓宇.《中学历史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之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5,(11). 

[2]麻洪友.《历史教学应着力渗透生命教育》[j].历史教学.2006,(03).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生命性课堂 教学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人的整体生命活动,受教育是生命的一种发展需要,教育不仅要关注生命的发展,而且要基于生命的需求。与其说教育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与累积的过程,不如说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表达方式,是个体生命意义的彰显和倡扬。

由此,叶澜提出,我们要从更高的层次,也就是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基于以上观念,以生命教育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学化学课程的特点,尝试将生命性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把两者有效地结合,为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寻找新的理论视角,打造化学教学新内涵,提升化学课程的内在品位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依据已有研究理论深入认识了生命性课堂,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对以后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生命性课堂的特点

1.1 生命性课堂的理解

生命性课堂,是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性,使课堂生动起来,实现师生之间多方面的交流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均能感受到生命的完善,对知识的学习是从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过程中来获取,对课堂充满智慧的探险,知识的传授与接收如同生命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能效。

1.2 生命性课堂的构成因素及特点

(1)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知识记忆和复制的场所,而成为充满生命律动,使课堂活力焕发、自然舒展的寓所,学习就是建构人生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2)对教师而言,传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观念已不再适用,教师的生命同样需要关怀。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为学生、社会奉献的活动,同时也是建立自己的生命家园,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激情的乐土 。当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既引领学生生命发展,同时又是自身生命力得以彰显的享受过程,教学不仅是为人的活动,也是为己的活动,课堂才是富有激情与活力而并不枯燥的课堂。

(3)对于知识而言,其本身是富有生命意味的,是生命对事物的一种理解、体验和意义的赋予,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受个体经验、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主观性和不断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若要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成为完善和完美人生的过程,就必须认识到“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这应该是当今课堂教学知识观的核心理念。用这种理念去研究课堂教学,我们就会认识到,课堂教学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活动过程。从宏观上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学科教材的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这样一种过程。

(4)对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而言,社会和时代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具有生命性的,在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具有创造力与活力的人才,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过程,而应该成为让教师和学生拥有创造力、观察力和发现探索能力的一个过程。

2 化学学科的生命性和实现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教材中物质的形态、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应用等都能给予生命以美的召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改革。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联系,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无论是从化学知识的发展还是实验过程的探索和化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化学是具有生命性的一个学科。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特点,寻求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营造一种焕发生命活力的氛围,尝试把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学科的生命性有效结合,将成为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寻求的新的理论视角,以期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同时,也为化学教学过程挖掘深层次的内容,为化学教与学提供充足的动力,提高化学课程实施的质量。使课堂教学活动生成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充满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和体现。因此构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生命性课堂,使学生不仅要学化学知识而且要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从而达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在生活上遇到的化学问题的层次。使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生命发展,同时又是教师自身生命力得以彰显和创造的过程。

3 构建高中化学生命性课堂的具体策略

3.1 实验教学

生命性课堂围绕一个“活”字,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构建生命性化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策略。如何利用实验教学使课堂活起来,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说实验”、“讲实验”的现状,教师应多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深入思考实验原理,设计探究实验过程,动手验证实验结果,让知识从无到有,还原知识的生命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多感官参与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扮演讲授者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引路人,与学生一起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3.2 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都是实现化学生命性课堂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有更多投入,化被动为主动,自我学习的参与程度大大增加,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创造力。

3.3 新的学习模式和评价机制

(1)构建学生层面的“1+1+1”学习模式(即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学习+小组间竞争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抛锚式”教学法进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

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关键问题——即抛出的“锚”,采用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各组组员分工合作完成所学课题;学习完成后,每个学生除了独立完成学习报告以外,还要求各小组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中要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解答,教师对小组的总体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并在小组间进行综合对比评议,小组间良性的竞争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开放式教学可分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前的自我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互助式学习小组,每组4~6名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准备。教师创设问题并由学生完成。

通过创设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前面所学内容,课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依托教材内容深入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相互讨论,也可在指定时间段与教师进行交流。

第二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准备情况并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代表抽签,当场回答所抽中的问题,展示小组准备情况。指导教师和另外几个小组代表分别给回答问题的小组打分,当所有小组回答完所有问题后,由指导教师统一进行点评,并展开进一步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完成教师规定的所学课程的相关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讨论和拓展。

学生完成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定,但在总结中要解决教师规定的若干问题。此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2)确立“1+3” 综合对比评价体系(1指教师评价,3指学生层面的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引入了良性的竞争机制,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全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为了给学生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我们构建了“1+3”综合对比评价体系,“1”指教师评价,“3”指学生层面的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前对学习的准备情况,在学习中对教材的掌控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学习验后对整个学习的总结能力以及自学设计能力等。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评价,既能避免指导老师由于其主观性给学生评价所带来的偏差,也能体现评价并不仅仅是以学习结果为标准,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重视能力培养,主动深入研究,并通过给别人评价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 总结

生命性课堂将成为体现教育生命观的载体,它使得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调的“教—学”关系,而是包含了各类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包含了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的力量波动、消长与平衡。课堂中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获取其期望的价值实现: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予人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机会。本文将化学学科作为生命性课堂构建的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意义及构建高中化学生命性课堂的几种策略,有利于获得构建的独特性和实用性,希望能够为以后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周立群为本文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10159)

参考文献

[1] 叶进.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的生命关怀[M].湖南文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2007(8):103-105.

[2] 刘济良.走向人文化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5-7.

[3]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2):62-63.

[4]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7.

[5] 王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2009(4):10-20.

[6] 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2004(4):79-80.

[7] 徐月新.新课程视域中化学教学的生命关怀[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2):7-9.

[8] 谢利民.课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1(7):19-23.

[9]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学理,2004(1):49-53.

[10] 张辉.论对教师生命的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7(4):20-30.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4

一、发挥基层学校的生命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基层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具体实施单位,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免费向学生家长宣传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内涵,取得家长们的认同和理解,使之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交流,使学生家长明白:学生的成长不一定要考大学,学习几门实用技术,或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培养特长一样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的,比如一些世界名人、成功人士并没有上过或上完大学。

二、全面掌握学生社会与心理状况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全校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等,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启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潜质,使他们明白个人的禀赋是属于他个人的、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培养他们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他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三、实现班级的自主、开放管理

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把大部分管理权放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对他们多一些肯定和引导,少一些否定和贬低,告诉他们在工作中不要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及时总结并改正,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织活动小组

学生可以组织创意小组,搞创造发明;可以组织读书学习小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可以组织体育爱好小组,不断提高他们的竞技能力;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小组,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等等。可以举行各种主题的辩论会,还可以根据在实践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发表个人的感想和意见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从这些学习活动中,使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让他们明白要实现这些目标,自己要付出多少的辛勤和努力,通过以上各种自主组织的这些活动,使学生们自主定位、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各种活动场所和空间,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生命化教育落到实处,使生命化教育在农村学校得到健康发展和进步。

五、学校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采取开放的、灵动的教学方法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5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生命化教育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高中政治课的生命化课堂的建设,无疑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环节[1]。但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教育异化、生命异化现象颇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让教育回归生命进行生命化教育的问题。

生命化教育就是针对人的生命的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命为基点,在教育过程中依照生命的特点,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努力为生命的成长创造重要条件,引导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富有个性地发展。生命化教育不仅是以生命为内容的教育,也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在成为教育的主题和原点[2]。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

正如张耀灿所说,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及身心、思想和行为特点规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不是偶然,是有其一定必要的:

(一)时代的呼唤。

中国经济正处在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变期,社会结构的飞速转变,多元文化的互相撞击,社会现象的日益复杂等,都对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的暴力犯罪率逐渐增高,青少年中出现对生命的漠视,对幸福没体验,对人生失去目标等现象,对高中生的价值观有很大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引领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我们应该借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契机,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协调一致,让生命化教育绽放活力,让高中政治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真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此意义上说,生命化教育是教育的真谛。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是社会赋予教育的光荣使命。传统教育弊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可以说,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及生命化教育的提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自身的呼唤和发展的必然。

(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要求教师树立开放性的新课程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鼓励、赞扬和欣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领学生;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而是文化的传承者、潜能的挖掘者、学习的帮助者和教育的研究者;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评价上,开展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生命自身的发展,体现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对高中政治课堂中实施生命化教育,就是新课标的要求。

(四)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学校教育是向真、善、美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注的也是人的发展。学校教育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关注社会文明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他们追求生命的真善美,追求生命的意义所在。在此意义上说,生命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关注生命要关注人的肉体生命和人的精神生命。教育要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媒介,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二、生命化教育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令人担忧的现状

(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长久以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等因素,强调的是片面的、机械的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完全沦落为知识的传授和反馈,没有生命色彩,看不到生命的活力和灵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忽视学生生命发展。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完整的生命活动被简化为枯燥无味的认知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首要任务;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强调认知,忽视情感;注重共性,忽视个性,考虑社会的需要,忽视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教师长期以来总习惯于和擅长于教教材,人们印象中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控制的被动地位,是被改造的对象,很少顾及凸显人的个性和完整的个体生命。

(三)低效评价现象。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对很多教学细节,尤其对教学评价的不重视,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正常开展。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以学生的成绩评论学生的水平,这样低效的教学评价是不利于体现学生生命发展的。

(四)忽视生命化教育的环境。

在传统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引领下,学生的学校生活整体上呈现出知识化的向导,整个精神生活被局限在科学世界和书本知识之中,缺乏生活感,使学校生活呈现出单一化、封闭化和虚假化的缺陷。学校生活对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排斥和隔离,忽视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使他们丧失生活原有的完整性和丰富的生命意义,造成生命意义的干枯、生活情感的缺乏、生命自主性的压抑和生命活力的抑制。

三、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课堂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教师应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教师之所以进入教学过程,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能够最终摆脱教师的“教”,从而走向独立地、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自由王国[3]。因此,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重心,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作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4]。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悄悄诞生了,这就是“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学应较少向学生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努力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对传统师生关系模式的这种改革,并不是贬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促使教师的职能由原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5]。

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要建构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生命化课堂教学,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师生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控制和灌输,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而充实,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促、共进。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发展。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形式。随着学生在知识、技能、兴趣、特长和思维品质方面的充分发展,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样化的要求及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盛行,班级授课制集中性教学形式的缺点已日渐暴露,国内外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正积极探索用“个别化”的教学替代集中性的传统教学。未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

提高教师素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知识量剧增,各学科也在不断分化综合,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和技能,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或“多师型”教师,成为“专才”和“全才”的统一体[6]。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不但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态度、情感的形成等。应该尊重、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多样性,考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且教育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生命的多姿多彩。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刻领会到生命的独特、差异性,课堂应当是“百花齐放”的,是充满生命灵性的。

提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现在高中政治课一节课一般是40分钟。怎样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所谓个性化,是指富有自己教学的特色。这里主要指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绽放出来。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尊重、凸显出学生个性,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相当大的,这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提倡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的意见,让政治课堂因学生不同个性的活跃而充满生命灵性。

(二)优化课堂内容。

让课堂内容充满人文意蕴。生命化教学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只是灌输给学生知识,还应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由于高中政治课内容本身容量很大,不但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新教材里还新增了文化生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内容颇为相似,本身就充满了人文关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着重挖掘教材内容,使得我们的课堂反射出浓浓的生命气息。一是要学会引导学生自己领悟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唤起他们的情感,在体会中尽显情感共鸣,实现价值的超越和情感的升华。二是要把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必须树立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把知识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动态生成之中,让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让课堂内容回归生活世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让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丰富课程内容。第二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生活世界是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大环境。让课堂内容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理解、掌握复杂的知识,更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知识就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把教材知识融入自己的经验结构之中,个体获得自我发展与成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本是贴合实际生活的,以经济生活为例,在货币、投资理财等有关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完全可以依据现实生活的经验,启迪学生思维,把相对枯燥的高中政治课堂变成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场所。

(三)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用成绩评价学生的片面的评价方式,以生命的价值衡量分数的合理存在性,使评价做到更全面与客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下几种有针对性的原则:课堂教学方式坚持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方式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课堂教学坚持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优化生命化教育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环境都不应当是随意安排的。”环境是一种直观的而又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生命化教育的有效性,要优化学生的活动化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做到全方位、多渠道地将生命化教育链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使得德育与生命化教育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呈现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使得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http://.cn/Th.

[2]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http:///linkurl=.

[3]赵亚宏.高中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生命教学的几点尝试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0.

[4]陈列.当今国外教学方法改革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90.

[5]蔡宝来.试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论要求[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6

关键词:学校体育;传统文化;生命观;生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7-0099-04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View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chool Sports

LIU Yun-zhao1, LIU Li2

(1.P.E.Dept.,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2.P.E.Dept., Hunan First Normal Institute,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view of lif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aper summarized its essence, that is, cherish life, respect life, revere life and beyond life. It explores the reality of the ignoranc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itself i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eparation of life, andthe fading of life experience. Then it proposes the inspirations and suggests the vision of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embodies life.

Key words: school sports; traditional culture; view of life; life

投稿日期:2010-12-2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课题“湖南省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课题编号:10C0901)。

作者简介:刘云朝,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历史,如果说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生命,那么对生命的解读则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被认为是关于人,关于生命的学问,是一种生命哲学,是诸子百家集成与扬弃的结果,有着极其丰富的生命内涵。笔者试图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行剖析,并以此观照当前学校体育的种种现实,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生命思想融入其中,为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若干启示。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探微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人的生命是其活水源头,是其核心的理念和主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与生命价值系统、深入的哲学性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观,其核心内涵是敬畏生命、珍视生命、尊重生命、超越生命,包括对生命的关怀和珍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超越、对个体生命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和确认,以及个体健康心理的调试和培养。

1.1 体现对生命的关怀和珍视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它把个体的两重生命,即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亦可理解为精神和躯体视作一个整体,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1]”儒家认为,“万物之生生不息是天地间最大的德行,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以生为意,以生为心,天生万物,人与天地万物一体。[2]”先秦许多思想家,包括道家,也有许多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易传》称“天地感而万物生”(《咸卦.录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为柔与刚,立人这道为仁与义”(《说卦》),从而把人与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老庄极其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认为人世间最重要、最值得珍视的是人的生命,其它的都是过眼云烟和身外之物,这反映在其“重身贵生”思想中。《老子》中“身”字23处,除“终身”、“没身”等表示时间以外,其他的均指人的身体或整个生命。“贵生”思想体现了对生命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朴素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强调以体育教育为主要手段,使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趋向生命的健康而不是指向竞技,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和珍视。

1.2 追求生命的价值和超越 重视人生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思想的重要部分。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努力追求生命意义和生价值的哲学。“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3](《襄公二十四年》)儒家文化强调人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价值追求,追求个体精神生命的超越。如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特点是强调“仁爱”,意指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即“仁者爱人”。“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上而下都能仁爱遵礼,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共处,整个社会才会和睦。孔子一再强调,践行“仁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孟子亦云:“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孔孟之道讲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出做人的要求和方法,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和睦共处,即“与人为善”,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实现个人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超越。

1.3 强调个体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确认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个体主体地位的尊重,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云:“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宋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孔子还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5]” 在孔子看来,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应该以贫富来区分,所以孔子的学生各阶层的都有,有富的有穷的,有官也有民、有好的也有坏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思想, 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它符合人的生长发展规律,更是对个体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确证。“有教无类”在教育理念上洞察了人类文化教育的本质, 它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为多样化的人才涌现开辟了道路,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全国普通高等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思想基础之一,并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纲要》中提出:体育课程的类型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这意味着学校体育不管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抑或是在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都要关注每个学习者的差异,让每位受教育者都能体验体育学习带来的快乐,以体现学校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1.4 注重健康心态的调适和培养 近年来,有诸多关于青少年学生轻生的报导频频见诸报端,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笔者认真分析了这些报导,认为这是轻生者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低下造成的,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健康的心态。“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的健康心态的培养上有非常独到的方面,那就是要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主体在人,人的一切思想和言行要合于生命的成长规律――即合于自然规律、社会发展大道和人事之理。”[6]道家生命哲学将辩证思维用于人的生命发展与成长之中,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着名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7]”人生得意时不要虚妄,失意时不要强求,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要顺应自然、社会及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规律,以平和、淡然、健康的心态对待祸福得失。儒家也认为应“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意指待人处世应从主观上正确对待,应通过积极入世来调适心态,始终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文过饰非。只有这样才能始终驾驭自己的生命,使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并以此为基础创建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2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观视域下学校体育的现实检审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被认为是关于人、关于生命的学问,无论是“天人合一”、“人为贵”、“立德,仁爱”,还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饱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和诠释,它强调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敬畏生命、珍视生命、尊重生命、超越生命的核心内涵。学校体育的对象是人,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交流,学校体育只有扎根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生命发展,倾听生命的律动,才能有效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从而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思想中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现实,可以发现: 在当前的学校体育实践中,不少体育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一个抽象的、静止的人来对待,以至于出现了种种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思想的现实,表现如下:

2.1 功利主义思想对生命主体意义的“显”缺失 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对功利主义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影响有过一段精彩的、深刻的批判,他们说:“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掉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技术的奴隶。[8]”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又何尝不为功利主义所害。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诸多附加的功能,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如“体育可强种保国”、“体育可增强国力”、“体育改革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体育就是竞技”、“体育就是健康”等等,这是功利主义在学校体育中的典型表现。[9]在功利主义引导下,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偏向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人的主体地位遭忽视和遮蔽,导致了学校体育本身和个体生命的异化,成为了这些“口号”下的牺牲品,这是极其有害的。

2.2 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隐”漠视 我国学校体育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对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一种总结和批判。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而言,当前的学校体育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都可视为一种进步,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漠视生命主体意义的现象,只是表现的方式较为隐蔽。[10]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教学常规要求教师备课要力求详尽,最好能做到滴水不漏,上课所有的情况尽在预设之中。”[11]由此我们不禁要问,课堂上学生在何处?课堂上谁是真正的主体?有的学者认为,“教学中确认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学生事实上取得了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主体要有一个过程。[12]”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对课堂主导,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教学艺术驾驭下得到逐步确认,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凸显了教师的主体性,否则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3 教学内容对生活世界的隔离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批判了现代的教育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最基本的原则。长期以来,受前苏联学科中心论的影响,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学科结构为依据,课程内容的安排往往是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学科内容,以至于过分注重学科严格的逻辑体系而形成较为封闭的课程系统,实心球从小学一推便推到了大学、篮球从初中一直打到大学。我们强调学校体育对生活的疏离,并不意味着完全隔离或者远离了生活,我们的学校体育表面上看确也关心生活,但它关心的只是生活的要素,确切地说是生活技能性要素,而不是整体的完整的生活,关心的是未来成人的生活而不是当下真实的青少年生活,这就意味着教学活动与生活本身的异质,学生中获得的并不是整体生活的完满,而是意义贫乏的(对人自身而言)生活技能与行为规范,不是个人真正的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发展。

2.4 课堂教学对生命体验的淡化 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室外的运动技术的教学,体验是它的一大特征,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生命主体和对象融合为一体。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可以体验到乐趣、挑战、激情、超越,感受到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与竞争、失败与成功、成长与衰败等生命感受,因此体育可以起到挑动生命的激情,激发生命的灵感,感受生命的乐趣等功效。在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学校后,在严格、科学的课程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下,已经蜕变为一种“训练”而不是教育。体育教学往往排斥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文关怀,淡化生命体验。教学内容一旦外在于或强加给个体,便成为被强求掌握的东西,不再是体验、可亲近的东西,它们无法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体验的个体性、生活的丰富性联系起来。无视生命体验的学校体育迫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戴着面具做痛苦表演,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学生也因此一个社会情境中的具体人变成了一个单纯表演的认知者。

3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观对当代学校体育的启示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一直争论的是“本位”问题,从“社会本位”到“知识本位”、“体质本位”,再到今天“健康本位”,我们知道的纯粹的身体运动,无论影响人的身体发展的意义多么明显,都难负“教育”之名。“当学校体育一切活动都要用所谓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尺子量一量、比一比,倘若背离了这个标准就要‘删除’;在‘体育就是健康’等带有明显的行政性口号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势必会蜕变成另一种健康教育。当体育课堂成为重复性的机械训练或者是为快乐而取乐的游戏课堂,学校体育也就成为封闭的池塘,体育必然失去生机,体育生命力必然枯萎。”[13]从当前学校体育现实来看,影响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定位“低下”;教学内容“散乱”;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情感“麻木”;课堂氛围“沉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只有回归生命才能寻找到学校体育的本真。未来的学校体育应该把生命的发展与完善作为终极追求的目标。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在今后的学校体育改革实践当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 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理解是一种教化、一种工具、一种技艺、是健康、是体质。在这种理解中,学校体育真正的对象――人,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无“人”的体育。而体育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的丧失,导致人的失落和人的价值与意义的扭曲,使得在学校体育中把人当作了“物”,又成为了一种“物化”体育。“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该从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发展、人格完善、主体性弘扬的角度来认识教育价值。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有其独特之处。学校体育不仅能增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塑造学生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等诸多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应变与适应能力。因此,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无疑要向“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14]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显现出学校体育的本真价值。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学内容要多样化、教学目标要合理化、教学方法要体现灵活性、教学评价要具有多样性等。

3.2 体育教学要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 以往的体育教学是以“教材”、“操场”和“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地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反感。[15]体育教学过分地集中于学习技术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个人情感、意志及价值观的培养;过于偏重机械的达标训练,缺乏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什么是关怀?关怀是“一种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学校体育要体现生命关怀首先要尊重生命及其完整性。不管学生是怎样的人,体育基础怎样,学习成绩如何等等,都应当给予应有的“生命关怀”。应当将学生当成鲜活的“人”来对待而不是“物”,不仅要关怀个体的自然生命的成长,还要关怀个体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成长;另外,课堂教学要体现生命关怀就要尊重并合理引导生命的个性、差异性,要真正体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育者要走进千差万别的、各个不同的学生的生命世界,创造开放和大气、包容和温暖的教育环境,要把学生和教师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不再被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不再被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从“生命关怀”的意义出发,体育教学就不应该是一厢情愿的给予,而应该为其生命健康、追求智慧、认识人生、完善生命提供时空,架设平台。

3.3 课程内容应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上往往会出现两极化现象,要不就以竞技体育代替学校体育,内容选择“偏、难、繁、旧”,要不则为了追求时尚,以娱乐体育替代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出现了低龄化、幼稚化和追求简单生活化的倾向”。[16]这已经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最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无论是简还是繁,这两种选择都会影响受教育者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感悟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是生命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是生命的一种自主、自由的伸展,它张扬着生命的个性,体现着生命的灵动和律动。[17]”“生命化体育课堂”便是生活的实践,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学不再仅仅是认识过程,学生不再是抽象的思维容器,教学是人的生活――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的过程,是以认识为主要方式的人的生成过程。”[18]学校体育应在生活世界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感受到教学的真实、教师的可亲和知识的价值。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已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生存,而是要使其学会与生活相关的,可以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要考虑选择对增强青少年体质效果明显、简单易行的项目,如自行车、游泳、爬山、羽毛球、跑步、跳绳、舞蹈等,以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形成。同时,随着新兴的运动项目和休闲体育项目不断涌现,我们也可以选择像飞镖、定向越野、动感单车、轮滑等形形的娱乐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以满足青少年追求时尚的需求,从而改变传统体育教材和教学内容一统江山的地位。

3.4 课程评价应由“结果和证明”走向“过程和改进” 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是一种标准化测试,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更多的时候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这样的标准和方法目前仍然为许多学校所津津乐道。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结果和证明,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等到改进。在评价的过程中,“就学生而言,要求教师着眼于学习个体的动态发展的全程,要避免用静态的眼光去评价课程学习者的阶段性质量或结果。[19]”不仅要考察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其体育参与的情感、创新的能力、体育道德、以及进步的幅度,对学生建构起立体的、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就教师而言,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分析与反思,将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以及老师互相评价相结合,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注重过程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把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相关目标纳入评价的视野,其核心是由“结果和证明”转向了“过程和改进”,它重视的是评价的反馈功能而非甄别功能,是为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学生不断发展,实现评价的最终意图――师生生命全面、自由、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58.

[2] 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

[3]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 南怀谨.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8-318.

[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1:45-98.

[6] 李继高.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生命观及其现代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6):58.

[7]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89.

[8] [英]汤因比,等著,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60.

[9] 马卫平.体育与人――学校体育的文化重构(博士学位论文)[D].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92.

[10] 徐武,罗建萍.儒家生命思想解析及其观照下的体育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83.

[11] ,等.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2.

[12] 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6.

[13] 范红艳.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学校体育研究[J].体育科技,2008,29(1):26.

[14] 李娟,占玉珍,陈建伟.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实践“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J].文教资料,2006,(12):146.

[15]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4.

[16] 宋尽贤,毛振明,赖天德,等.明确课程性质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学校体育,2007(1):22-25.

[17] 董翠香,张玉景.学校体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解读与思考[J].河南师范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