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接收函范例6篇

人才市场接收函

人才市场接收函范文1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多阶段;市场规模;回收再制造

1.引言

早期的供应链往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认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的加大,废旧物品的重新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传统的供应链基础上增加回收、筛选、再处理、再制造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和相关网络,形成一个新的闭环结构,使所有物料都在其中循环流动,既减少了供应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节约了制造成本,即为闭环供应链(Closed-loop Supply Chain)[1-4]。

闭环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但关于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达庆利等[5](2004)讨论了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展望。Savaskan[6](2004)讨论了几种不同回收模式的策略选择问题,黄庆祖等[7](2006)研究了直线型再制造供应链在不同决策结构下的收益已经与集成式“超组织”结构相比的效益损失,王文宾等[8](2008)研究了在奖惩机制下电子产品制造商再制造的决策问题。

以上文献均为基于一个阶段的静态研究,在这个销售阶段内,各参数均为不随时间变化的定值。本文基于Savaskan(2004)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模型,考虑市场规模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即从第一个销售阶段到第二个销售阶段,由于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导致的制造商回收渠道的变化。

2.模型假设与变量定义

(1)本文考虑两个销售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产品刚刚投放市场的阶段,市场规模为;第二阶段市场规模变化率为,市场规模为。

(2)假设制造商的产品均通过销售商销售,生产商给销售商的单位批发价格为(下标表示第一个阶段,表示第二个阶段),销售商给顾客的单位销售价格为()。若基本市场规模为,则市场需求函数可表示为。本文为了计算方便,令系数。同时假设回收再制造对市场规模的影响可忽略不计[7]。

(3)新产品使用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为(),而再制造的产品和新制造的产品是同质量的,设单位回收产品制造成新产品的成本优势为。假设制造商回收的废旧产品经处理后全部都可以制造成新产品。

(4)回收方直接从顾客处回收废旧产品的单位价格为,制造商间接从回收方回收废旧产品的单位价格为()。

(5)假设、分别为回收方对废旧产品回收的固定投资以及相应的回收率,它们满足关系,为规模系数[6,7,8],其中回收率定义为本阶段回收部门回收的废旧产品数目除以此时市场现存的产品数目,市场现存的产品数目应包括上一阶段市场残存的产品数量和本阶段销售的产品数量。设为第阶段市场残存量,其中。

(6)假设在本文所研究的两个阶段内,制造成本,回收价格,规模系数均为恒定值。

(7)每个阶段都有三条回收渠道可供制造商选择:自己建立回收渠道从消费者处直接回收(M);通过销售商间接回收(R);通过第三方间接回收(3P)[6]。为第阶段制造商的利润,为销售商的阶段利润,下标表示第阶段,上标M、R、3P表示三种渠道,表示最优解。

3.制造商的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

3.1 模型的建立――各阶段利润函数的表示[6]

(1)Model M

此种回收方式下,制造商通过自身建立渠道直接从消费者处回收废旧产品,销售商仅负责销售,各阶段销售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 MERGEFORMAT(1)

(2)Model R

此方式下,制造商不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由销售商从消费者处收购废旧产品后再卖给制造商。各阶段销售商和制造商利润函数如下:

\* MERGEFORMAT (2)

(3)Model 3P

在这种回收模式下,制造商也不与消费者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第三方间接回收(第三方是独立于制造商和销售商之外的回收机构)。各阶段各方的利润函数如下:

、和

\* MERGEFORMAT (3)

3.2 模型的求解――制造商不同阶段回收渠道的最优选择

3.2.1 第一阶段

根据假设,第一阶段,各阶段利润函数与文献[6]的表示一致,这里直接引用,三种回收模式下制造商最大利润分别为:

第一阶段市场残存量:

结论1:在产品刚投放市场的第一阶段中,三种回收渠道下制造商的最大利润大小关系为:。故在第一阶段中,制造商为使自身获得最大的利润,应选择Model R,即通过销售商间接实现对废旧产品的回收。

3.2.2 第二阶段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有如下两个变化:

(i)市场规模由变到,即由变到。

(ii)由于第一阶段制造商并没有完全回收其所销售的产品,即市场残存量,故第二阶段可回收的产品不仅包括第二阶段所销售的产品,而且还包括第一阶段市场上产品的残存部分。

下面求解三种模型下制造商的最大利润:

(1)M Model

式(1)中令即得到第二阶段各方利润函数。

销售商:销售商可以自由制定给消费者的价格。因为为的凹函数,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应制定:

制造商:制造商可以自由制定回收率以及给销售商的批发价格,因为、的凹函数,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由:

,可得:

\* MERGEFORMAT (4)

将、、带入,得到在此渠道下制造商的最大利润:

\* MERGEFORMAT (5)

定理1:式(5)存在最大值且的必要条件是规模系数足够大[7],使得。

证明:要使(9)式取得最大值,需满足以下条件:

1)2)3)

易得:,

要使得条件3)成立,需有:,此时显然成立。

令,可得:

\* MERGEFORMAT(6)

综合以上可知定理1成立。

为节省篇幅,下文不再对规模系数进行讨论,而认为所选择的总能满足最优解的存在性以及的有效性()。

(2)R Model

式(2)中令即得到第二阶段各方利润函数。

销售商:销售商可以自由制定、,因为为、的凹函数,为自身利益最大,应由,来制定、。

制造商:制造商可以自由制定、,将、带入,得到:

\* MERGEFORMAT (7)

由于在上恒成立,故:,并带入式(7),由可得制造商应制定的最优价格。带回,即得到第二阶段R回收渠道下的制造商最大利润:

\* MERGEFORMAT (8)

(3)3P Model

式(3)中令即得到第二阶段各方利润函数。

销售商:销售商可以自由制定给消费者的价格,为的凹函数,对求导得

第三方:第三方可以决定回收率,同样由得到:

制造商:制造商可以决定卖给销售商的批发价格以及从第三方那里的回收价格。首先将、带入得:

\* MERGEFORMAT (9)

显然为关于的凹函数,由可得。

将带入式(9),再由得,并将带回,可得第二阶段通过第三方回收时制造商的最大利润:

\* MERGEFORMAT (10)

4.第二阶段三种回收模式的比较

第二阶段三种回收模式下制造商的最大利润已分别由式(5)、(8)、(10)给出,其中:

为比较三种模式下制造商最大利润的大小关系,令:

* MERGEFORMAT(11)

定理2:方程有且仅有一个正实根,有且仅有一个正实根,且有大小关系

证明:将式(5)、(10)带入,在定理1的条件下容易验证和。故方程有且仅有一个正实根(设为)。同理可验证有且仅有一个正实根(设为)。

分别令、,取其正根,即得到、:

\* MERGEFORMAT (12)

其中。

设,将看成关于()的函数,易知当时有最小值,因,显然最小值为正,故有

设,将看成关于()的函数,容易解得与坐标横轴的交点

而且易证,且为关于的凹函数,故可得。

设,将看成关于的函数,可知为增函数,,所以。

综上可知,定理2得证。

结合定理2与式(11)可得:

结论2:为使的自身利益最大,制造商在第二阶段中应根据现阶段市场规模的实际大小更换回收渠道:若,,,制造商应更换至自身直接回收;若,则有,制造商应保持第一阶段的通过销售商间接回收的渠道不变。其中具体表达由式(12)给出。

结论3:当时,有关系,此时制造商应从第一阶段的R回收渠道转换至第三方间接回收,可使自身利益最大。但是由于,实际上不会在区间内,即对于制造商而言,由第三方间接回收这种渠道在假设条件下都不会是最优选择。

结论4:由于,即只有当时才可能存在。所以在某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仅当产品步入市场规模减小的衰亡期时制造商才考虑根据当前的市场规模调整回收渠道。

5.结束语

本文基于Savaskan(2004)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模型,考虑两个销售阶段,研究了当第二阶段市场规模发生变化时,制造商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的回收渠道的变化。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第一阶段制造商应选择通过销售商间接回收废旧产品;(2)为使的自身利益最大,制造商在第二阶段中应根据现阶段市场规模的实际大小变换回收渠道:若,则应变换至自身直接回收;若,则应保持第一阶段的通过销售商间接回收的渠道。其中、由式(12)给出;(3)在假设条件下,对于制造商而言,无论第二阶段市场规模如何变化,由第三方间接回收都不是最优选择;(4)若产品处于其生命周期中的上升期,则制造商可保持通过销售商回收产品渠道不变,仅当销量开始下降时才考虑根据当前市场规模的大小来是否调整回收渠道;

本文的研究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拓展:(1)将本文研究的两个阶段扩展到多个阶段,研究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制造商应如何切换回收渠道。(2)由于当市场规模较大时,选择哪种回收渠道对于制造商来说利润差别很小,可以考虑销售商或第三方在选择渠道时所占的权重。

参考文献:

[1]顾巧论,高铁杠,石连栓.基于博弈论的逆向供应链定价策略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3):20-25.

[2]黄祖庆,易荣华,达庆利.第三方负责回收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决策结构的效率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3):73-77.

[3]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供应链、逆向供应链系统的定价策略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4):40-45.

[4]熊中楷,曹俊,刘克俊.基于动态博弈的闭环供应链回收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4):42-50.

[5]达庆利,黄祖庆,张钦.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1):1-17.

[6]Savaskan RC,Bhattacharya S,Wassenhove LNV.Closed-loop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 product remanufactur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2):239-252.

[7]黄祖庆,达庆利.直线型再制造供应链决策结构的效率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9(4):

51-57.

[8]王文宾,达庆利.奖惩机制下电子类产品制造商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8,10(5):57-68.

[9]王发鸿,达庆利.电子行业再制造逆向物流模式选择决策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6):44-49.

人才市场接收函范文2

【关键词】银行保函 经济活动 应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经济的深入发展.银行保函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逐渐被广泛采用,可适用于商品、劳务、技术贸易,工程项目承包、承建,物资进出口报关,向金融机构融资,大型成套设备租赁,诉讼保全,各种合同义务的履行等领域,并且业务量惊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银行保函犹如催化剂,促进了经济交易顺利进行,更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繁荣发展。

一、保函的相关定义及分类

(一)保函的相关定义

保函又称保证书,是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或个人应申请人的请求,向第三方开立的一种书面信用担保凭证,保证在申请人未能按双方协议履行责任或义务时,由担保人代其履行一定金额、一定期限范围内的某种支付责任或经济赔偿责任。从上述定义可以得知保函实际上就是担保人以自己的信用提供的一种保证担保,而银行保函正是凭借自己良好的银行信用为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双方顺利进行交易提供保证,这种保证因其更为公允、更为可靠而被广泛运用。

一般来说,保函有直开和转开两种开立方式。一份直开接保函主要涉及三个当事人,分别为申请人、受益人和担保人。申请人和受益人是保函据以开立的基础合同的双方,申请人即向担保人提出申请,委托担保人向受益人出具保函的一方,其责任在于必须根据保函条款履行合同,在保函发生索赔时必须立即向担保人予以偿付;受益人即接受保函的一方,可以凭借保函向担保人提出相应索赔;担保人即接受申请人委托向受益人出具保函的一方,并根据保函承担相应的付款保证责任。在保函需要转开的情况下,涉及四方当事人,分别为申请人、受益人、担保人和反担保人,其中申请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同直开保函.反担保人是接受申请人委托向担保人出具反担保函,要求其向受益人出具保函的一方,反担保人一般是申请人所在地的银行:担保人是接受反担保人委托向受益人开具保函的一方,担保人一般为受益人所在地的银行。

(二)保函的分类

目前,由于保函业务的广泛应用,保函的种类随之丰富,随着经

作者简介:王春燕(1983-),女,硕士研究生,工作于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济活动和业务实践的需要,在众多的传统保函业务基础上,已创新出很多新型保函,依据划分标准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分类:

(1)依据保函和基础合同的关系,保函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从属性保函,就是银行是否依据保函承担担保付款义务取决于买卖双方基础贸易合同履行的情况.如果受益人没有完全履行贸易合同,银行有权拒绝其索赔;独立性保函,就是银行是否依据保函承担担保付款义务与买卖双方基础贸易合同履行的情况没有任何关系,即使受益人没有完全履行贸易合同,银行也无权拒绝其索赔。

(2)依据支付前提的不同,保函分为付款类保函与信用类保函。当保函作为一种合同价款的支付保证手段时,发挥同其他的结算工具一样的作用,形成有对价的支付,这类保函通常被称为付款类保函,担保金额可达合同金额的100%;当保函作为违约发生时的补偿工具和惩罚手段时.其出具的目的就变为避免和减少合同项下违约事情的发生.避免为解决争端而带来的诉讼或仲裁的麻烦和费用开支。这类保函通常被称为信用类保函。担保金额一般仅为合同金额的3%~20%不等。

(3)依据保函性质和作用的不同,保函分为非融资性保函和融资性保函。非融资性保函是指银行以银行信用替代商业信用为申请人履行非融资性义务所作的书面保证承诺,主要包括工程项下投标、履约、预付款、质量/维修、预留金保函、贸易履约保函、此外还有承包/租赁保函、财产保全保函等。融资性保函是指银行利用其资信为申请人从第三方融通资金时履行本息偿付义务所作出的书面保证承诺,主要包括债券保函、信托计划保函、借款保函等。

(4)依据保函当事人身份不同,保函分为涉外保函和国内保函。涉外保函是指保函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为国外主体的保函;国内保函是指保函的三方当事人均为国内主体的保函。

(5)依据保函的索赔条件的不同,保函分为有条件保函和无条件保函。无条件的保函意味着担保行一旦收到受益人索赔将无条件履行支付义务,而有条件的保函则需要在某种条件得到满足后,银行在保函项下才进行支付。

二、银行保函在相关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银行保函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很广,它不仅适用于货物的买卖,而且广泛适用于建筑业、大型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融通资金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为担保申请人的履约能力和信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一)银行保函在一般货物贸易中的应用

因为在贸易市场中.特别是国际贸易市场中.市场和客户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包含在其中,例如,常常会出现客户经营状况恶化、市场价格变动、经济形势恶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贸易双方密切关注影响交易完成的不确定因素.银行保函在一般货物贸易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并为其结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控制风险和增强互信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目前一般货物贸易中常用的保函有付款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和质量保函等。付款保函主要适用在未验收货物的情况下,货物买方或货物进口方不愿先行支付货款,可以选择出具付款保函,保证在验收相关货物后支付货款。履约保函在防止卖方或出口商不交货的风险方面作用显著.主要为了保证卖方或出口商正确履行合同的相关义务。在买方或进口方向卖方或出口方支付一部分预付款前,为防范预付款的风险一般会要求卖方或出口方提供相应金额的预付款保函。而质量保函主要由卖方或出口方提供,目的是为了保证货物的质量。

(二)银行保函在施工建筑业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房地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建设项目引进国际通用的条款管理.在施工建筑业中银行保函的应用从无到有,甚至逐渐深入施工建筑业的各个环节。

目前施工建筑业各个环节常用的保函有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工程维修保函等。①在投标阶段,投标人即根据招标文件需要在递交的标书中提供银行投标保函,它表明投标人有信用和诚意履行投标义务;②在签订合同阶段,如果投标人中标,则中标人在接到业主发出的中标通知书后的规定时间里,签订施工合同,并向业主提供银行履约保函;③履行合同阶段,工程承包人在组织施工队伍进场后,需要有项目的启动资金,以进行施工的准备工作。按合同规定,业主要向承包人支付一笔工程预付款。为保证预付款的安全,业主都要求承包人先提供相同金额的开工预付款银行保函;④在工程竣工阶段,在工程竣工后,工程承包人为了尽快回收资金,主要提供工程维修保函来确保工程缺陷期的工程质量。

(三)银行保函在成套设备项目中的应用

成套设备项目与一般的货物进出口业务不同.通常涉及金额巨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项目覆盖内容繁多,包括设备供应、工艺设计、技术转让、安装调试指导、零配件供应、售后维修及其他相应的服务。正是由于成套设备项目的特殊性,银行保函便成为众多成套设备项目顺利完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成套设备项目中,通常业主会要求承包商分阶段提供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和质保金保函。成套设备项目的业主通常需要给承包商lO%-30%的预付款,用作承包商购买材料、设备等的费用,因此就会要求承包商提供相等金额的预付款保函作为保障。为保证承包商正常履行合同,业主一般会要求出具担保金额为合同总额的5%-10%履约保函。提供质保金保函后,承包商可凭初步验收证书及业主接收的质保金保函获取占合同总金额5%-10%的尾款(质保金)。

(四)银行保函在其他经济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1)银行保函在加工贸易中的应用。加工贸易对我国繁荣对外贸易、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负担,自2000年1月1起.允许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以多种形式向海关缴纳关税及其他税费保证金。其中允许加工贸易企业使用银行保函作为一种新的海关担保制度。

人才市场接收函范文3

“创赢未来”是由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专家联谊会及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科技创业项目大赛。

“20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非常重要,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我记得评委查立老师第一次只给了我40分,但决赛时给了我100分。之前我更像一个科学家,但通过老师们的指导我正在学习如何变成一个企业家,查立老师的评分给了我很大肯定。”英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创赢未来’是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人才创业而搭建的平台。参与这个比赛让科创人才得以锻炼成长。在比赛的过程中,创业项目得到了充分展示,创业者得到了专业辅导,创业企业得到了大力推介。”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参加完决赛后评价说。他在当晚还对多个创业项目进行了点评。

收获的不止是像英函一样夺得大奖的创业者。南京则成为最大的赢家:在“创赢之星”们带来的10个创业项目中,有8个已经落户南京。对于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南京来说,这些涵盖了生物医药、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海上救生、公共服务、新媒体等新兴领域的项目为其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

“创赢未来”激发创业热情

自2012年4月18日开赛以来,“创赢未来”吸引了3600多个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苏州等多个城市及海外报名者,其中海外报名者的人数占总报名人数的40%。经过层层筛选,40名创业选手参加了从6月初开始的十场电视专场比赛,并产生了10名“创赢之星”,最终决出了金、银奖。

作为“创赢未来”的策划人之一,《创业家》杂志总编辑牛文文在大赛担任评委。他对《

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这是全国到目前为止少见的一个地方政府以区域创投资源发起的创业赛事。”

而这个赛事吸引的创业者年龄跨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既有拥有高学历和海外大公司工作背景的博士硕士,也有自学成才的草根创业者。

金奖得主英函生于1964年,1989年从北大毕业后留学美国,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多家著名的肿瘤研究中心工作。他的项目是“肿瘤靶向治疗疫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这种疫苗进入人体之后,会自动找到致癌位点,与肿瘤细胞结合发生作用致其死亡,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则不会被波及,这种靶向治疗技术极大提高了肿瘤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效果。

银奖得主黄浩也曾在美国工作和生活,是佛罗里达大西洋州立大学硕士,他的“自然灾害预警产品制作及系统” 可应用于气象、水利、航空等行业,它基于3S技术,通过海量数据的采集和计算,行业业务模型的分析以及产品制作的引擎和控制流程等等,能支持语音、短信、大屏显示等各种形式预警信息的。

英函与黄浩此前都有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并且都是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期,毅然放弃大公司的高级岗位回国创业,并选择了南京作为新事业的起点。

牛文文见过不少创业者和项目,也组织过创业公益培训项目“黑马成长营”,但在“创赢未来”他却看见了许多有“南京特色”的新颖项目。例如朱祥云的“海上救生衣定位自亮浮灯”技术,在救生衣上装配定位自亮浮灯,落水人员求救信号,通过所在渔船的接收设备转发到该船的AIS接收机上,即可对落水人员进行及时救援。

“我觉得这些项目都是针对南京所处的区位和特点设计的,以当地的资源、人口、教育资源及交通、天气状况为基础的,没有很深的生活经历根本做不出来,在一个小城市或像北京那样的超大型城市也很难开展,这都和南京的特点非常契合。”牛文文说。

在“创赢未来”中,选手们充分感受到了创业气场和激情。“我以前不懂什么叫创业,但到了这个氛围内,你发现别人都在做这件事,而且都非常有激情。我结识了不少朋友,大家建立了一个创业圈子,互相激励。”英函说。

尽管没有拿到优胜奖,但带着龙芯SOC芯片的产业化及物联网应用项目一路杀进总决赛的陈勇,却收获了厦门一位企业家的投资意向。从电视上看到节目后,这位企业家希望以200万入股陈勇的公司,并且跟他约定如果获得总冠军,其公司的估值就按5000万来算,如果没有获奖就按4000万估值。

在这个过程中,“创赢未来”搭建的桥梁已将许多创业资本与创业者对接在了一起。“以南京为代表的一批城市都积极地夯实科技创业的热土、培育科技创新的人才、孵化高科技创业项目,而《创赢未来》则很好地展示了南京市吸引人才科技创业的优厚环境。” “”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创毅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辉对本刊表示。

南京优势

对于为什么选择南京作为回国创业的基地,英函说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早在2007年,英函参加了南京大学校友会举办的一次“江苏行”活动,考察江苏的创业环境。那一次他对江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无锡。当时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任无锡市委书记,在当地陆续推行了530海归创业计划和后续的630计划,对国家吸引海外人才的“”形成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当时杨书记在无锡推行的创业扶持政策,引入了国际先进的创业理念、模式,和当地的企业存量相结合,将传统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变成了传统加工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模式,后来被很多城市效仿。”牛文文评价说。

人才市场接收函范文4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5)10-0021-0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技术溢出因素、机制和途径等进行大量分析,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大多仍是较为零散的研究,没有形成关于技术溢出的统一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关于技术溢出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即理论分析的起点(概念界定和前提假设)不一致。本文明确提出理论分析基本前提假设,尝试建立一个关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溢出效应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一、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模型假设

在展开具体分析前,基于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技术转移溢出效应的经济学模型,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转移溢出效应分析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1.研究的初始假设:“经济人”概念及其引申

最早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而“经济人”概念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最先引进经济学的。所谓“经济人”,作为一种简化了的个人模型,用卡尔・布鲁内的话来说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人”,门格尔在其伟大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清楚地表述为“理性经济人”,它是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

本文分析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转移溢出效应的过程中所使用“经济人”概念,是广义“经济人”概念,包括以下两点:其一,人总是追求自身多维的利益(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感情的、道德的)的最大化;其二,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总是一以贯之地进行理性选择,但是理性是有限的,因此,人总是在有限理性之下去追求利益最大化。

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我们引申出以下四个基本假定,从而构成本文分析演绎的最根本前提。

第一,利益最大化假定。新古典理论继承斯密传统,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作为经济哲学的基础,把人解释为利己主义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但是,人的行为目标并不是一维的,他们经常把社会地位、个人荣誉、个人精神感受以及经济收益纳入自己的目标函数集中去。当多样化目标之间发生冲突时,人们会进行权衡从而寻找目标之间的替代均衡,以实现目标整合而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以这些目标为自变量的总效用函数的构造和最大化求解。关于利益最大化假定,我们赞同这样定义: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环境约束、资源约束、理性约束、机会约束)下追求利益(多目标整合后的总收益或总效用)的最大化。实际上,利益最大化是对于行为目标而言的,理性和有限理性则关注逼近目标过程中的选择行为属性。

第二,需求偏好多样性假定。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人的需求又是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一个人在一定时期有多种偏好(或需要),如果约束条件使其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时,他将根据偏好进行优先排序。个人偏好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也因环境不同而改变。正是因为个人偏好不同,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组织集团。同样,不同的组织制度安排即意味着不同的偏好和目标函数。人们对于具体需求的偏好有多样性,但对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却是一致的。一个人在资源(环境、能力)的约束条件下通过不同偏好整合而达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经济人”的本性决定其始终不会放弃对个人效用偏好最大化的追逐。

第三,有限理性假定。理性是“经济人”主体在特定环境条件和约束条件下具有明显行为目标的行为方式,既包括认识能力、行为能力,又包括行为本身。有限理性不仅反映客观现实,而且也反映人的经济特性。一个人不会为了信息完全而不顾成本地去收集,也不会不顾及计算成本而去处理所有的信息,人的脑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有效地利用它必须重视节约和合理使用。正是因为理性有限,人们才需要集团、制度和组织,需要分工和协作,需要法律与契约,以应对个人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面前的理性之不足。同样,各种类型的企业行为,都是人们在有限理性前提下的理性选择。

第四,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定。威廉姆森认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经济人”会以狡黠方式追求自身利益,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他会有目的地、有策略地利用信息(包括有时说谎、隐瞒、欺骗等)。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会以这种方式来行动。但问题是,有些时候有些人总会以这种方式来行动,而如果要把谁是这样的人、谁不是这样的人区分开来则是困难的事情。在卖者相对于买者具有更完全信息条件下,卖者就具有采取欺骗手段获利的机会主义倾向(在一次性博弈条件下更甚);在买者或卖者数量很少而无法展开有效竞争的“小数目”交易条件下,一方可利用其占据的某种有利地位敲诈对方;在专用性资产交易中,由于这类资产一旦形成就很难再重新配置另做他用,因而谈判的另一方可能就会因资产锁定在交易中而处于不利地位;在监督费用高昂条件下,团队生产中的成员明显存在偷懒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产生“搭便车”行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与有限理性是紧密关联的。显然,若理性是完全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无法实施。

综上所述,本文把人的行为假设作这样的表述:人在有限理性前提下会根据自己所面对的约束和偏好,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研究的基本假设

由于目前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还不满足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我们假设本文的行为主体所处的市场环境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关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转移扩散效应的研究,将涉及到两个主要的行为主体:跨国公司(包括其母公司和子公司)和东道国当地企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最终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当地企业在所面临的约束内实现自己的最大收益。因此,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就是本文所描述的“经济人”,其行为则是在有限理性前提下根据自己所面对的约束和偏好,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除了以上两者外,东道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亦占有特殊地位,其行为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具有强大的影响。东道国政府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和维护经济、法律等社会制度,其对市场主体行为影响的发挥也主要通过相关制度的提供和实施来实现。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转移

扩散效应的研究,我们提出的基本假设前提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最大化各自的利益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的最大化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一个基于最优化的溢出效应模型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最大化各自经济利益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样的假设,我们建立一个关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溢出效应的一般化解释模型。

1.模型的描述

模型的假设:第一,假设市场环境变量,具体包括市场制度及市场形态(不完全竞争),为外生变量。第二,根据溢出效应的定义,假设技术溢出效应对应于跨国公司的某个成本函数C(X),其中自变量X是一个向量,用以刻画溢出效应成本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环境变量、关于转移的技术变量、当地企业的相关变量,等等。同时,这个成本函数也是当地企业从溢出中得到的无成本的收入函数。显然,溢出效应的强度与技术转移的规模成同向变动,因此аC/аTt>0,其中Tt表示技术转移的数量(可用技术转移的资金数量衡量)。第三,假设跨国企业和当地企业都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这样,他们的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就是给定的常数。第四,关于利润函数的假设。利润函数表示为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其中,总收益设为总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由于产品价格在短期内为常数,不妨设为单位货币价格,则生产函数就是总收益函数;总成本则由生产成本和溢出效应成本两项相加,生产成本函数设为没有溢出效应时的成本函数,发生溢出时,总成本简单处理为在原生产成本上线性附加一个溢出成本项。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技术溢出带来成本支出,这个成本支出在无溢出发生时并不对产量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当溢出发生时,产生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地企业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中收益,而在保持不变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产量或增强产品竞争力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溢出效应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技术溢出作用于生产要素等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有效的生产要素的规模扩张或生产函数形式的变化,而更多的是两者同时发生,具体情况并不是本文的内容,我们在此仅仅从溢出效应的最终效果加以考量――作为原生产规模和形式上的一个线性附加项。因此,我们在溢出发生时对总成本作这样的简单处理是符合事实的。跨国公司的利润函数与当地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V1=TR1(Tt,・)-C1(・)-C,V2=TR2(・)-C2(・)+C。其中,TR1,TR2表示企业生产函数,TR1的自变量Tt为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规模变量;C1,C2为企业的生产成本函数;C即为溢出效应的成本(收入)函数。

于是,模型就可以表述为以下两个相互联结的规划问题:

问题1:跨国公司行为(规划1.)

Max V1=TR1(Tt,・)-C1(・)-C

S.t.C=C(X),C1

问题2:当地企业行为(规划2.)

Max V2=TR2(・)-C2(・)+C

S.t.C=C(X),C2

模型中,溢出效应的成本(收入)函数C(X)将跨国公司的行为模型和当地企业的行为模型联结组成一个统一的模型。

2.模型的求解和分析

在这个模型中,溢出效应的成本(收入)函数是将跨国公司行为与当地企业行为联系起来纳入同一模型的唯一纽带,溢出效应的成本(收入)函数包含了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相互作用的所有信息。⑧因此,在这个框架下,关于溢出效应成本函数的分析与讨论,以及溢出成本均衡值影响因素等,就成为解读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转移溢出效应的核心。

关于模型的求解,显然需要对模型涉及的几个函数具体形式的确定,这有赖于更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暂止于建立初步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实际上,跨国公司无疑是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的供给者,当地企业是溢出效应的需求者。按照市场机制,溢出效应的成本(收入)的价格应该由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来决定。回到我们的模型,可以发现,假设模型中的函数形式现在都已知,我们分别求解规划1和规划2,则在两个规划中求得的C值可能不同,这实际上就说明了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如果我们首先给定规划1和规划2中的C值相等的条件,则我们就能求得对于溢出效应的供需均衡时的技术转移变量值一如果保持其他变量不变。本项研究中,我们要求规划1和规划2中的C值相等(如图)。

企业行为与溢出成本均衡值的形成

由假设,C与Tt同向变化(аC/аTt>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利润V1与Tt成同向变化(可表示为0V1/аTt>0),而与c成反向变化(DV1/аC

至此,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关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溢出效应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三、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模型:进一步思考

本文建立了一个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溢出效应的模型,给出了作为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行为结果之一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框架,力图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但仍无法避免研究中的不足。

首先,我们虽然建立了关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一般分析框架,但这个分析框架仍然是初步的。模型中关于溢出效应的成本(收入)函数的假设及其具体形式一主要指其因变量向量的确定一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模型中关于政府的假定,存在过于简单化的不足,这样的抽象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似乎不够高。

再次,市场环境是技术溢出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虽然已将市场环境纳入模型中,但讨论仅停留于一般的描述,没有深入探讨制度的作用机理。显然,这与对政府作用的讨论是有紧密关联的。这样就不能对市场制度在溢出效应中的作用和影响作出更深入的分析,亦无法作进一步的量化和更准确的估计。

人才市场接收函范文5

关键词:最优控制;利率市场化;贷款定价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8-001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日益市场化。而许多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贷款定价的主要依据仍然是企业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1]。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是否进行浮动或浮动多少一般都缺乏规范、精细的标准,其利率浮动的幅度通常也不能反映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及贷款项目风险程度[2]。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定量化的定价机制以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势在必行。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不是通过中央优化集中来决定的,而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分散决定的[3]。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主要有成本相加定价机制、客户盈利分析模式等。但是,这些方法只考虑了贷款价格的短期优化决策或银行发放贷款的短视行为,即认为在信贷市场中,贷款定价在每个决策时期都是独立的,优化的目标为单个时期的利润最大化。实际上,贷款需求会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变化,这种变化又会造成信贷市场的波动。因此,可用动态系统模型来描述商业银行贷款的定价机制。给定系统的这种动态性,商业银行的信贷定价机制实际上就是一个最优控制问题。

在竞争的信贷市场中,商业银行首先向市场发出各自的贷款价格。企业根据市场上的贷款报价和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接受某家银行的贷款,并通过信贷市场将这一信息反馈给银行,直至信贷市场供需平衡,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后,每家商业银行知道了信贷市场的市场出清价格,在下一轮定价中,商业银行会基于这些市场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贷款价格以获取更多利润。因此,把信贷市场的竞价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反馈系统能够更好的描述这一机制。此动态反馈过程,可以通过图1来反映。

本文通过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贷款定价的动态反馈性进行描述,并假设企业贷款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贷款投资收益最大化,然后在这一假设基础上求出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需求的动态方程。将动态方程中的市场信贷需求作为状态变量,信贷价格作为控制变量,得到一个标准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并采用Matlab11.0对上述最优控制问题进行求解和数值模拟。

二、系统方程描述

在这一部分,我们应用最优控制理论构建一个企业贷款投资收益最大化模型。为方便分析,在此假设信贷市场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的,在我们的描述中,信贷市场的动态性将被考虑在内。然后我们在企业贷款投资收益最大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描述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动态机制的最优控制理论模型。

(一)企业贷款投资收益最大化模型

假设信贷市场存在n家商业银行,在竞争性信贷市场中,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供需平衡,市场正好出清。而商业银行产品差异仅为信贷价格间的差异,即商业银行之间仅仅能够通过贷款价格的调整来参与市场竞争。我们假定商业银行i面临的信贷市场的需求函数,也即对应的企业i对贷款的需求函数为:

其中,qi是商业银行i面临的信贷需求,即企业i的贷款需求;ri是商业银行i的贷款价格,即贷款利率;ai,bi 为商业银行i发放贷款的需求参数;dij为不同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替代系数;rj为商业银行i以外的其他银行的贷款利率。

假定银行和企业用有相同的生产成本函数,假定都是线性的,即

其中,C(qi)为企业的生产成本,该函数包含了企业贷款的利息支出等费用。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ci对企业来讲是相同的值,对各商业银行来讲各不相同。

假定企业贷款的投资收益率为r,则企业向银行借款的利润最大化函数为:

其中,qi是r的函数。对式(3)中的企业投资收益率一阶求导,得到满足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最优条件,即:

解得:

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只有满足式(5)时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即企业满足该条件时企业才会向银行借款,也只有满足该条件时银行发放的贷款才会有需求。在这里,我们可以把1/(r-ci)称为银行i的贷款调整因子或贷款调整强度。式(5)意味着银行只有按照该条件调整贷款时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商业银行贷款的最优控制模型

在目前使用的定价方法中,商业银行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单个时期内的最优,目标函数是单期利润最大化,即:max?仔■(t)。而长期最优意味着经营期内的利润之和最大化,即max■?仔■(t)dt。如果系统总是静态的或者只考虑单个时期内的利润最大化,则各期的利润是独立的,此时单期利润的最大值之和等于利润最大值的和,即max■?仔■(t)dt = ■max?仔■(t)dt。然而,各期利润可能不是独立不相关的,所以各期利润之和的最大值应该大于各期最大利润的和,即max■?仔■(t)dt >■max?仔■(t)dt。在动态系统中,长期最优被用来研究最优控制问题。接下来,我们将阐述最优控制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据上所述,使用长期最优控制考虑了系统动态性是更加合理的。在这一部分,最优控制问题将被描述成单个银行i进行长期最优决策的目标是使各期利润之和最大化,即:

目标函数式(6)受约束于式(5)。因此,式(5)和式(6)构成了商业银行长期贷款最优决策的最优控制系统。式(5)为状态方程,式(6)为目标函数。ri为控制变量,qi为状态变量。即:

式(7)即为反映商业银行贷款长期动态定价机制的最优控制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均衡解和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与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三、模型求解与数值模拟

(一)模型求解

为了求解上述最优控制问题,我们构造如下汉密尔顿函数:

其中, λi(t)为协态变量。

式(8)两边对ri(t)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得到汉密尔顿函数的最优性条件:

式(9)两边对qi(t)求一阶导数得到汉密尔顿函数的共态方程:

汉密尔顿函数式(8)的横截性条件为:

通过对式(9)、式(10)求解,可以得到式(12)和式(13):

式(15)即为商业银行i贷款利率调整所需要遵循的动态方程。对其他n-1家银行进行类似分析,可得到一个n维动态系统。显然可以表示为n个微分方程,即为n家银行进行信贷价格调整的动态系统。若将有关参数代入,则可得到每家银行信贷定价的调整过程,通过其特征值还可以判断商业银行利率是否存在均衡。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只有两家银行,银行1和其以外的其他银行,即银行2。于是可将(16)式化为微分方程组:

化简上式得:

式(17)中,当r1'=0,r2'=0时,对应的方程组的解即为商业银行1和其他商业银行2进行信贷竞争的均衡利率 (r1*,r2*)。该均衡解满足:

通过对式(18)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得到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与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二)数值模拟

在这一部分,我们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贷款定价进行数值模拟。首先,我们给定银行1和其他银行2的各项参数(如表1)。

将参数代入式(17),我们可以求动力系统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通过使用Matlab11.0我们求出动力系统的特征值为为0.0270和0.0030。有动态系统的奇点理论可知,当两个特征根同为正值时,是不稳定的。因而我们可以判断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不存在纳什均衡。

将参数代入式(18),可以得到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与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不超过某个临界值时,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利率随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的增加而上升,而且商业银行1和2的利率基本相同。当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超过一定临界值时,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开始下降,且银行利率随着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的下降而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将超过贷款投资收益率。

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当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在一定临界值之内时,表明社会经济处于正常的稳定运行状态,产品市场供需稳定,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稳步提高,商业银行贷款供需平衡,因此,银行利率随着企业投资收益率的上升而上升。银行利率随着企业投资收益率的下降而上升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运行逐渐出现失衡,此时企业产品销售不畅,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增加,因此,银行会提高利率对冲风险。预期还款可能性较高的优质企业虽然经营风险小,但是由于利润率偏低,不能获得正常的贷款;相反,预期还款可能性较低的高风险企业,反而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所以此时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下降而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出现了“逆向选择”行为。同时,高利率会诱使企业从事高风险的项目,放弃从事低风险的项目,从而使得信贷市场出现 “道德风险”行为。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了一部分优质贷款,使得贷款利率的上升提高了银行的平均信贷风险,降低了预期收益率。这说明,即使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也会存在斯蒂格利茨所说的“道德风险”和 “逆向选择”。

四、结论

本文将信贷市场描绘成动态反馈市场,将贷款定价机制描述成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系统。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建立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动态的、非线性的最优控制模型。并使用Matlab11.0进行了求解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并不存在纳什均衡点。而且,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供需平衡,贷款利率一般低于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并随着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的上升而增加。而当市场经济运行失衡时,企业贷款投资收益率降低,贷款利率随着投资收益率的下降而上升,使得正常企业无法获得贷款,而高风险企业却因为不惧利息高而能够获得贷款,信贷市场便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李丽滢,刘钟钦.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定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6(23):162-165.

人才市场接收函范文6

【关键词】 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 回归分析 湖北省

一、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湖北省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湖北省人均GDP为6293元,2006年增长为13150元,六年增长了108.96%,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少有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在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让更多人分享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从湖北省统计局得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2000-2006年湖北省城镇居民的收入均高于农民收入,其中最小的差额是2000年的3256元,而当年的农民年收入仅为2268.5元,收入比为2.43,与世界劳工组织1995年所的1.6水平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均稳步增长,但收入差距也逐步扩大,到2006年底城乡收入差额达6383.65 元,收入比为2.87,比2000年还有所增加,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逐渐相等。2001年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3.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6.59%;2006年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增加到10.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则为11.58%。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缩小城乡差距上做出的努力。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基数不同,农民收入较低,要想缩小收入差距,还需要大幅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增长率。

二、湖北省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预测

为了研究湖北省今后一段时间内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趋势,我们利用函数对城乡收入的曲线分别进行拟合,以时间为自变量,收入为因变量,分别用线性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指数函数、生存函数以及S型函数进行线性拟合。

通过SPSS计算,在对城镇收入的预测中,指数函数、生存函数以及S型函数都具有较大的R Square,均为0.995,拟合效果非常好。分别利用三个函数进行估计,可以得到S型曲线函数2007年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最为接近,所以选用其作为预测函数。同样地,我们可以得到对农村居民收入的预测中,S型曲线函数也具有较好的拟合度,通过比较,我们仍然选择其为农民收入的预测函数。

利用函数预测得到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城乡居民收入(见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绝对意义上(差额)会拉大,并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尽管在相对程度(收入比)上在减小,但是也要到2030年后才能达到1.6的正常水平。

三、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1、教育不均衡是重要原因。从国内外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结果看,教育是影响城乡收入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个人收入的多少和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教育的普及可以使工资收入的分配趋于平均化。湖北省2005年小学升初中入学率为99.78%,这得益于国家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但高中入学率只有43.46%,接近一半的学龄少年提前步入社会,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经济原因无法继续学业的农村少年。另一方面,武汉市集中了湖北省的绝大部分高等教育资源,其他地区教育资源贫瘠,因此,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降低教育成本是解决该问题的较好的方法。

2、城乡人口比例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利用我国1978-200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y)以及城乡人口比(x),通过SPSS软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可以得到回归方程为:y=1.844x+1.807。得到方程的拟合度为R2=0.613,回归系数及方程显著性检验结果均为sig=0.000。

这说明方程是有效的,该方程可以利用人口比解释居民收入变化的60%。函数表达式可以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人口比例的关系。从上面可以看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乡差距在加大,这就说明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转移到城市的那部分农村人口富起来了,但是还在农村的那部分居民的收入增长还相对较慢,说明我国农业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城市化进程还处在发展阶段。

3、物价上涨造成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慢。2007年下半年,因为猪肉供应的短缺,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由此导致了全国范围内部分物价水平的上涨。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湖北省第三季度及第四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超过了106(这里我们以3个月为单位将数据进行平均计算得到)。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以过去一年的同期数据为100进行计算的,每一年都是以前一年为基点,为了方便比较,现在我们仅以2005年四个季度为基点,计算自2005年以来物价实际上涨的情况。例如:2006年第一季度增长率=(101.17-100)/100,那么2007年第一季度增长率=(1+2006年第一季度增长率)×(102.63-100)/100,其他三个季度分别各自对应。

我们对居民收入的增长率运用同样的计算方法,以2005年四个季度的收入为基点,计算得到表2。选择比较增长率,是因为我国经济目前处在高速增长期,单从收入的增加上很难看出物价上涨对于城乡居民生活影响的不同。

按照时间顺序做折线图(见图1),我们可以发现,在物价相对平稳的过程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并无太大的差别。从2007年开始,物价的快速上涨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影响不大,物价稳定后城镇居民的生活花费并没有因为物价上涨而产生太大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增长的势头;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率却大幅降低,这说明物价上涨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被农民承担了,所以稳定物价对于保证农民收入、缓解城乡收入差异是十分重要的。

四、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1、加快城市化,减少农村人口,促使农业规模化。从上面的分析结果我们知道,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那部分人口的收入是提高了,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大,城市化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远没有农村人口进城的速度快,近年的农民工现象就是人口转移与城镇基础化设施建设步调不一致的结果。湖北省想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要加快城市化步伐;同时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立现代化规模化农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2、提高教育覆盖面,吸引高科技人才进农村。科技人才进农村是教育成果的城乡转移,也是缓解因教育资源不平衡而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压力的一种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国家农业建设,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福利政策的制定应该具有连续性,建立定向引导――定向培养――定向服务的机制,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从事农业工作。

3、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单一、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落后,农业要发展,则应该规模化、企业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注重横向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样化,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农业企业的纵向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各类型农产品企业应该在农产品加工、储存、保管、保鲜、包装、运输及销售体系上下足功夫,保证产品的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4、稳定物价,保证农民收入。物价不稳定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要大于城镇居民,政府在稳定城市食品供应、稳定价格的同时,不能将价格压力转移到农民身上。价格压力的转移尽管对于稳定城市物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在我国人口构成中占较大比重的农民群众来说,是相当沉重的压力。政府部门需要从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上去解决问题,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城乡居民的生活稳定。

5、制定有效政策,积极利用社会剩余财富投资农业建设。近年来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除去一般性支出,仍有部分剩余资金,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有效的政策,合理利用这部分资金投资农业生产。例如,可以发行农业,的发行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公众对农业生产的间接投资。在国家财政支出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积极的社会财富转移手段是对财政投入的一种补充。当然,这种投资手段较国家财政的直接投入相比金额较少,但是其优点是可利用社会资金持有人多,资金投入时间长。我国现已发行的中国福利和中国体育在社会福利和体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这是发行农业可以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芦攀、曾祥金、柳士科: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