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摘?要:作者通过调查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分析指出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存在专业师资缺乏、部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把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同时在制度管理、业务培训、实践基地、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调查分析?对策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也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点。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提出新要求。为更好地了解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技工教育内涵发展,2014年我们开展了国家重点以上(含国家重点,下同)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以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为调查对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现有60所,占全省招生技校(151所)的39.74%,其中技师学院32所、高级技工学校14所、技工学校14所。这60所技工院校分布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是技工院校的龙头和骨干,集中反映了广东省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的状况。

2.调查内容

(1)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职称、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一体化情况。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15大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职称、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一体化情况。

(3)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职称、技能、编制、来源、教师上岗证情况。

(4)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3.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开展调查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实际承担各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学工作的实习指导教师有6873人。据综合情况统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在职教职工18455人,专任教师12865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专任教师的53.42%。根据学校管理人员座谈会和学生问卷调查,总体上看,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技能,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提供的全国技工院校2011—2013年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情况统计数据,与全国各地区比较,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分类情况

(1)72%的实习指导教师有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4965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2.24%;大专以上学历643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93.66%;其他占6.34%。

(2)58%的实习指导教师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技师和高级技师共4003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8.24%;高级工及以上5674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2.55%;中级工及以下1199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7.45%。

(3)80%的实习指导教师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的5512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0.2%,还有19.8%无教师上岗资格证。

(4)54%的实习指导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职称。高级实习指导教师466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78%;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59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3.24%;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占24.12%;无职称的占20.88%,其他职称占25%。

(5)一体化教师约占66%。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有452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5.87%,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专任教师的35.19%。

(6)61%的实习指导教师是在编人员。在编4234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1.6%;不在编占38.4%。

(7)24%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企业。来自企业的1657人,占总数的24.1%;大专以上院校毕业生4330人,占总数的63%;来自技工院校毕业生615人,占总数的8.95%;其他占3.95%。

3.20个主要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情况

据统计,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培养了11.52万毕业生,共有722个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技校学生培养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分析实习指导教师的情况,我们选取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20个专业是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电子商务、会计、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检测、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现代物流、商务文秘、计算机广告制作、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烹饪(中式烹调)、幼儿教育、市场营销、服装制作与营销、饭店(酒店)服务等,其毕业生总数占全省毕业生总量的54.95%,占有较大比例,是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20个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对象,其情况如下。

(1)数量总体适当,职称结构基本合理。20个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共有5412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8.74%。其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348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4.67%,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43%。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277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9.96%,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3.69%。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1409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4.98%,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6.03%。未定职级1037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未定职级总数的72.26%,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9.16%。职称结构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状,结构相对合理。

一体化教师3611人,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6.72%,与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一体化教师占比(65.87%)相当。

技师和高级技师3059人,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6.52%,与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技师高级技师占比(58.24%)相当。

(2)从构成看,20个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培养规模总体上相适应。20个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其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培养规模是否匹配?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应用了在专业设置中“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比”和“专业毕业生占比”两个相互对照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取客观的结论。例如:通过调查,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汽车维修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1.49%,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毕业生总数(85112人)的9.37%,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比大于等于专业毕业生占比,师资与培养规模匹配。由此类推20个专业,多数专业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培养规模是适应的。

4.15大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构成情况

(1)数量及构成。按照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15大类专业进行统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人数及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比例:01机械类1507人,占21.93%;02电工电子类1425人,占20.73%;03信息类1103人,占16.05%;04交通类1073人,占15.61%;05类服务类275人,占4%;06财经商贸类703人,占10.23%;07农业类44人,占0.64%;08能源类21人,占0.31%;09化工类83人,占1.21%;10冶金类18人,占0.26%;11建筑类59人,占0.86%;12轻工类165人,占2.40%;13医药类33人,占0.48%;14文化艺术类143人,占2.08%;15其他22人,占3.21%。

(2)分布比例与培养规模基本一致。15大类专业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构成与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培养规模相比,多数大类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分布比例与培养学生分布比例基本一致。

三、存在问题

1.部分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缺乏

从总量上看,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并不少,一体化教师占比(35.19%)以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58.24%)数据符合国家重点技工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实习指导教师的标准要求,但部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是缺乏的。

(1)电子商务、会计、汽车检测、机电一体化、商务文秘、现代物流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少数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小于这些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比例,专业师资与培养规模不匹配。

(2)饭店(酒店)服务、市场营销、幼儿教育、现代物流等专业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根据20个主要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调查统计,个别专业如饭店(酒店)服务、市场营销,没有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有的专业如幼儿教育、现代物流,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只有1~2人,明显偏少。

(3)交通类、财经商贸类、轻工类、建筑类、农业类等大类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不足。从构成看,少数大类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培养规模不适应,师资跟不上培养规模发展步伐,需要补充师资力量。

2.部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技能、职称等基本素质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技能、教师上岗资格、职称等基本素质较低,与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的教师要求不相称。数据显示,6.34%的实习指导教师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学历层次较低;17.45%的实习指导教师仅有中级工及以下技能;19.8%无教师上岗资格,未能持证上岗,实习指导工作难以保证。初级实习指导教师及以下的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45%。

3.实习指导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1)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据调查,33%来自企业和技工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工艺技术以及丰富的实习指导经验,但较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较薄弱。

(2)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据反映,63%来自大专以上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没有熟练掌握本专业工艺技术和专业技能。

(3)实习指导教师解决实习工厂和生产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弱。调查得知,只有24%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较少达到每年两个月的要求。一些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工厂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和工艺难题束手无策,不认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

4.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欠缺

笔者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座谈会中了解到,公办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逢进必考”,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学历大专或高技以上。技工院校对一些特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引进受到限制。

技工院校编制标准限制了人才发展。数据显示,不在编的实习指导教师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38.4%。不在编与在编实习指导教师工资待遇相差较大,严重影响不在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

有的技校实习指导教师课酬标准、职称评聘、晋级提升等奖励机制也不尽合理,面向企业招聘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的制度没建立,将教师送到省外国外培训的机会偏少。

总之,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招聘、录用、激励、待遇等人事保障制度不足,这些问题存在多年,仍未根本解决。

四、对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技工院校培养熟练的技术技能人才,有一支专门从事实习指导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队伍,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申报评审标准,与教育部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指导课教师”是不同的。广东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课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39%,技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远比中等职业学校强。技工学校突出技能教学,强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必然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可见,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把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1.健全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

技工院校建立健全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对于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工院校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课酬、研修、晋升、奖励制度等方面相对于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要有所倾斜和优惠,以激励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调动其积极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称评聘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职称制度是技工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核心,要发挥职称的杠杆作用,推动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发展。从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受理的2011—2013年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评聘情况看,实习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通过人数所占比例都较低(23%左右)。技工院校要大力鼓励专兼职教师参加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评聘,提升专业素质。

2.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

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技工院校要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教师培训工作,每学期制订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计划,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研修培训、出国培训,造就一支业务精湛、技能娴熟的教师队伍。

3.建立企业实践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践

年轻教师缺少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经历,专业技能水平较差,已成共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要求: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为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技工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择一些与技工院校专业对应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

4.改革实习指导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

从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看,应改革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办学自主权,科学核定实习指导教师编制,合理制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准入条件,招聘具有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到学校任教,适应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要建立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聘请制度,在编制管理、职称评定、工资分配上制定相关规定,积极吸纳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对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实习指导教师发展建立机制保障,激发教师自身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S].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关于加强技工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劳部发[1996]293号)[Z].1996

[3]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已评估分类技工院校概览[S].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1)加强课程建设。为更好服务社会助推国家经济建设,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一些有明显优势特色、行业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也可以和企业专家共同合作编辑校本教材等等。(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大力推广使用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要将教学课件、录像等资料上传到职教新干线上共享,带动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并以此加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3)加强工业中心建设。学院2014年新建现代化工业中心,面积为30000平方米,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有100余间实验实训室,用于学院化学化工类主体专业建设。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比率到达90%以上,有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

(1)师资力量。目前学院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名,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国内访问学者20余名,专任教师322人。从结构上看具有正高职称教师总数的3.42%,副高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3.23%,具有中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0.43%,具有初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5.09%。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24人,占教师总数的38.51%。“双师型”教师15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0.23%。2013年新引进博士生3名,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2)师资队伍培养。学院非常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比赛活动,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自2010年以来,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多项。2014年湖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院囊括了所有奖项,获团体一等奖。自2011年开始,学院先后选派了50多名专业教师到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进行培训与学习。学院制定了《专任教师“一年一月一线”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关于人才引进的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企业实习、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取得相应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主体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

(三)校企同台竞技,融入企业文化。

(1)强化意识,搭建校企竞技平台。为强化师生共同参赛意识,拓宽其视野,学院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理念,把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变成师生与员工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平台。学院每年举办技能节,技能节从每年4月份起至12月结束历时9个月。技能节活动开展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承接省、市、企业各级各类技能比武或竞赛活动,策划创办校企同台竞技活动,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在同一平台进行技艺切磋,共同交流学习,在具体的技能训练、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2)营造奋发进取的竞技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对接石化产业提升办学内涵,以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营造了浓郁的竞技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学院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活动获省级及以上团体竞赛奖72项,其中,获部级团体一等奖9项,部级二、三等奖19项,省级一、二等奖22项;近400名学生分别获得省级和部级技能竞赛名次或奖项,数十名学生通过竞赛获得技师资格;26位老师获得省市级以上“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学院推行实训教学6S管理模式,每年举办技能节活动,建立校企“同台竞技”和竞赛管理制度,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打造技能竞赛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项目分别获2010、2011年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我院党委书记张孝理教授主持的《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问题;对策建议

一、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的职业教育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 的 深入,上海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新改造传统工业,大 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此,上海市教委提出在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重点拓展高等职 业技术教育,并于1992年首先将3所职工大学改制成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上 海市教委召开高职会议,提出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及措施。

2001年,上海市教委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上海高职高专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近年来,在教育部将专科、高职招生计划编制工作下放给省 市政府管理后,上海在招生计划上实现了专科、高职的并轨,进一步加快高职的发展。2005 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达30所,招生数35 372人,占当年整个高等教育招生数的 40.23%,高职在校生近10万人。

从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高职规模迅速扩大

1992年上海高职刚刚起步,发展到1998年时,高职的招生数每年也只有2 000人左右,高 职招生占整个高校招生数比例低于3%,而2001年全市招生已达14 041人,规模有了非常 显著的扩大。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到30所,在校生增加到近10万人。

2.加强校企合作

上海许多高职院校都与行业、企业紧密联合,建立了由行业专家、尤其是生产服务第 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他们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学校还 能及时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例如,上海医疗器 械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的“医用电子仪器”、“药剂设备”和“医学影像设备”专业 均与行业内上海医疗器械厂、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上海远东制药机械总厂进行产学合 作。上海高职的专业非常贴近上海的产业状况,其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近几年的 就业率都在90%左右。

3.建立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提供的公共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了一个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 、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现已建有工业中心、服务业中心、新产业中心、电 子信息中心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训室,可提供46个职业类别、覆盖20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训 。有的高职院校还根据本学校特点与企业合作,建立本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4.推行“两种证书”制度

上海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两种证书”制度。例如 ,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推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员、集成电路工艺制造员、汽 车维修高级工等职业资格证书30多种。新侨、托普等一大批高职院校也相继推行职业资格证 书多达几十种。2003 年开始,上海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了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发展民办高职院校

上海市教委在发展公办高职的同时,鼓励民办学校进入举办高职院校。几年来一批投资大 、机制新的民办高校进入了高职领域。比如,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 院、上海建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等。目前 ,上海民办高职院校已有15所,它们办学理念新,师资队伍强,办学资金雄厚,是上海高职 发展的一个热点和重点,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上海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数量严重不足

根据测算,上海到2020年大约需要新增90万人的高职毕业生,也就是每年平均需要 新增约6万人的高职毕业生。但按目前每年招生3万多人计算,15年的时间,大约只能培养55 万人。况且,上海高中生在未来15年总量将逐渐减少,每年招生3万多人恐难维持。如此之 大的缺口,满足不了上海发展对高职从业人员的要求。

2.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有很多企业对所聘用的毕业生的知识和态度都 有基本满意的评价,但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也都有较一致 的认识。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几年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都进行了严格的选 拔,但在上岗前,还得经过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很多企业表示,高职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有待提高。

3.结构不合理

上海产业结构目前正逐步走向“三、二、一”,但三产占的比例并不高。2005年,三产 的比例 是1.3∶51∶47.7。预测2007年是1.0∶48∶51.0;2010年是1.0∶48∶51;2020年是0 .8∶40∶59。可见,三产中二产占的比重相当大,今后若干年,上海仍是二、三产业 共同支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上海产业结构的特色。从近几年高职所增专业看,新开设 的专业大多是第三产业所需服务类专业,很少有工科专业。2004年,在上海市新批准设立的 73个高职高专专业中,综合类13个、贸易、旅游及餐饮业类13个,电子信息类10个,社会服 务类9个,物流类8个,房地产开发类7个,制造业类6个,卫生事业、金融保险、教育文化7 个,电子信息类和制造业专业仅占21.9%。这样的比例构成在上海进一步发展中就会出 现二产所需要高职人才短缺的问题。

4.师资力量不强

从上海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专任教师多,专职教师少 。2003年上海24所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是4 337人,专任教师2 318人,专任 教师约占教职工总数的50%。二是理论教师多,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三是学历层次偏低、 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据统计,高 职院校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者的比例一般为8∶80∶9。高学历的教师偏少是目前最 为突出的问题。同时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教授、副教授占专业 教师总数的比例过低。四是专业和学科带头人缺乏,教学科研力量不强。2000年上海高校获 鉴定 成果548项,获省市以上科技奖励205项,而高职高专只有几项。

三、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同属于高等教育,但仍有区别。普通高等学 校以掌握某一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能为目标,培养的是学术性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的是在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培 养的学生要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应用型人才,需要更多的职业专项技术 的学习、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面的拓宽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同于普通的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 于一个“高”字。这个“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 展能力较强:二是学生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 具有复合性特征。

2.推动专业建设和改革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适应上海产业结 构、就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超前、合理地培植专业方向,积极开设适应上海发展的新专业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高职的特点来进行,不能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低于普通高等教 育,在普通高教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上,应构建并驾齐驱的两套教育体系,即基 础教育之后,分为两套同等重要的高教体系,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运行机制都不同。教 学内容要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性教学。

3.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要加强高职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一是“内培”,即安排教师在校内实训、实 习 基地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和教学指导;指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管理和设计过程,提高青年 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教师进行职 业技能鉴定,帮助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博士学位, 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二是“外引”,即从企业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充 实到教学一线:采取教师雇佣制,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以节约经费开支。高职院校开设的专 业越来越多,要求师资数量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外国不少高职院校都采用教师雇佣 制,扩大兼职教师和半日制教师的比例,以减轻人员开支的负担。这种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区别是,高职教育要加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 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 划,以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先进科技水平为标准,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技 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此,上海市教委一方面应有重点地推进重点实习 基地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校依托 行 业和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办 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力推进“订单式”教育,让人才接收单位提供 实训条件,同时在高职院校教学水平评估中对实验、实训条件做出硬性规定,达不到要求的 专业停止招生,促使院校尽快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创造 条件。

5.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上海已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发展公办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 大对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用地、 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应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6.有计划地扩大对外省市的招生

上海人口几年来是负增长,高中毕业生在未来15年将有所减少。根据上海新一轮发 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上海高职院校要逐步有序地扩大在外省市的招生。高等职业学校可试 行招收非本市户籍的外省市在沪工作人员子女,并将其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在外省市的招生计 划。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通过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定单”式培养 等方式为上海培养高水平的劳动力。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实践锻炼

一、问题提出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实训和实习的环节教学”,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青年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操作技能。

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良好途径。黑龙江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从目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状况来看,各部门在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中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此,结合我院的发展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深入了解学院专业教师的现状,建议和意见,推动高职教育的更好发展,是我们当前学院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研究。

二、问卷与调查样本分析

为了弄清本课题问题背后的原因,沉入了解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现状,本课题组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调查对象以畜牧兽医专任教师为主,均采用无记名方式为主进行填写。本次调查随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8份,数据结果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可靠依据。

调查内容一: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基本情况

主要调查专业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最高学历和来校途径。统计情况如下:

在调查对象中,性别分部很均衡,专业教师中多数为中青年教师,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有占总人数的647.47%,教龄15年以上的占总人数32.93%,硕士学历和初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对象,是学院目前专任教师的主力军。

调查内容二:专业教师对企业实践锻炼的认知情况

你认为阻碍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你认为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从以上3个表看“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参加企业进修”和“下企业实践锻炼”是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动力,大部分教师认为“参加技术培训”、“企业实践锻炼”是更新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在以上问卷调查中,我们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薄弱,与企业联系不密切。2、校校企合作薄弱,缺乏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依托平台,教师不知道如何联系企业,学不到专业技能。 3、专业技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时间短,与教学时间冲突。4、专业教师重学历教育,轻实践技能提升。5、参与进修和企业培训度不高。

三、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几点建议

从调查看,专业教师希望了解专业新动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希望相关企业提供平台,接受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因此,学院应该结合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实际现状,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做好校企合作,制定相关的企业培训计划和目标,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技能实践培训。通过企业锻炼,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服务技术要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这样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操作能力。把专业学科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出能讲会教,动手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教师。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为了更好的是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 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改善激励政策,保证专业教师能真正去企业锻炼,提高专业技能。

2、调整教师授课任务,多给青年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和到企业锻炼的机会。

4、联系相关企业,提供兄弟院校参观机会,多开展技能实践培训。

5、派教师参加相关专业、企业、全国性的论坛及学术交流。

6、拓宽知识面,多参加组织科研培训。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能理论结合实践,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郑秀英,周志刚,郑秀春.高职教师专业化:内涵、差距策略[J].中国大学教育,2010(4)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一、我校女教师队伍现状

我校现有教职工1372人,其中专任教师792人,占人员总数的57.73%。在专任教师中,男教师3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67%;女教师为4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33%以上。专任女教师人数是专任男教师的1.4倍,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不可低估的一支力量。单纯从教师数量上看,女教师“撑起”了学校的大半边天。那么,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方面,女教师是否真正“顶”起了半边天?以下的研究分析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1.学历结构

我校专任教师总数792人,其中男教师33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256人,占专任男教师总数的7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1人,占专任男教师总数的39.70%,具有硕士学位的125人,占专任男教师总数的37.88%。女教师共计46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69人,占专任女教师总数的77.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6人,占专任女教师总数的25.11%,具有硕士学位的253人,占女教师比例54.76%。

从以上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虽说女教师人数比男教师人数多,但女教师的学历大多集中在硕士,具有博士学位的女教师人数与男教师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女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太理想。

2.职称结构

我校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28人,其中正高级98人,副高级230人,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464人。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男教师156人,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总数的47.56%,其中正高级70人,占正高级总数的71.43%;副高级86人,占副高级总数的37.39%;讲师及以下职称的男教师174人,占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总数的37.5%。

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教师共计172人,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总数的52.43%,其中正高级28人,占正高级总数的28.57%;副高级144人,占副高级总数的62.61%;讲师及以下的女教师为290人,占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总数的62.5%。

从图3可以看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女教师比例明显低于男教师,副教授、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女教师分别占副高及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总数的60%以上,职称结构很不理想,具有更高层次的女教师人数严重偏少。

3.学科分布

目前我们学校共有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哲学专任教师12人中,女教师5人,所占比例为41.67%;法学专任教师88人(含思想政治教育)中,女教师53人,所占比例60.23%;经济学专任教师44人中,女教师32人,所占比例72.73%;管理学专任教师94人中,女教师60人,所占比例63.83%;教育学专任教师29人(主要为体育教师)中,女教师13人,所占比例44.83%;文学专任教师103人(含外国语言文学、传播学和艺术学)中,女教师86人,所占比例83.50%;理学专任教师90人中,女教师49人,所占比例54.44%;工学专任教师333人中,女教师164人,所占比例49.2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8个学科门类中,除哲学、教育学、工学这三个学科门类外,其余5个学科门类女教师比例都高于男教师。更有甚者,理学学科,在我校也是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而传统的男教师占优势的工学学科门类,女教师的比例也接近于男教师,占49.25%。传统的男教师占优势的工科、理科学科门类已不复存在,女教师正在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校的5个工科学院中,机电工程学院专任教师72人,其中女教师32人,所占比例44.44%;光电学院36人,女教师13人,所占比例36.11%;通信学院30人,女教师14人,所占比例26.67%;自动化学院65人,女教师37人,所占比例56.92%;计算机学院59人,女教师32人,所占比例54.24%。学校5个工科学院,有两个学院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还有一个学院女教师比例接近于男教师。

4.高层次人才

我校目前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专业学位门类(工程硕士、MBA)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8个,硕士生导师173人,其中女硕士生导师62人,仅占硕士生导师总数的35.84%。

北京市从2005年开始实行“人才强教计划”工程,在北京市属高校选拔品德高尚、学术造诣较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突出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师作为创新人才或创新团队给予资助。我校共有16人入选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其中女教师6人,占拔尖创新人才总数的37.5%;22个团队入选北京市创新团队,其中创新团队负责人为女教师的8个,占创新团队总数的36.36%。

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高层次人才中,女教师所占比例都低于男教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校女教师队伍在合校后整体水平和素质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已经成为我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一只主要力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校女教师队伍的发展还存在两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问题。目前我校专任女教师的数量是专任男教师数量的1.4倍,且一些传统意义上以男教师为主导的院系,目前已经优势不再。一些传统意义上以女教师为主的院系,这一趋势得到了延续和加强。作为一个以工科为基础的高校,如果女教师的比例持续增长下去,男女教师的比例进一步拉大,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女教师比例偏低。在462名专任女教师中,正教授仅有28人,占女教师比例的6.5%;而男教师的正高级比例为24.2%(330名男教师高级职称70人),与男教师相差将近四倍。女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达到25.11%,尚有不小的成长空间。硕士导师、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女教师的比例都远远低于男教师。

三、形成的原因

造成高校女教师比例逐年上升有诸多因素,客观上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第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教育程度的提高是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女性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女性挣脱传统家庭的束缚和社会的羁绊接受教育,不但念完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接受了高等教育;其次,随着国家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校扩招,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使一部分人不但接受了大学普通本科教育,继而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使接受高水平教育的人员越来越多,这其中包括女性;良好的教育水平为女性进入高等院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高校在招聘人员时,考虑更多的是学术能力和水平,各个学院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招聘相应的人员。表1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5-2012年女教师录用情况:

从2005年合校后的进人情况看:2006年和2009年女教师进入比例低于男教师;2007年和2008年男女教师比例相等;但从2010年起,女教师比例明显高于男教师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客观上来讲,社会招聘更多地青睐男性,即便男性不如女性,男性被录用的几率也远远地高出女性。因此,一些优秀的女博士生、硕士生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相对稳定的高等院校。高校相对稳定的收入和两个假期,对女性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也就造成了人员比较扎堆的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学科想招聘男教师比较困难;而理工科优秀的男博士因社会就业形势良好,高校对他们来讲吸引力不是足够的大,而不太优秀的一些理工科男博士与优秀的女博士相比,又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也是造成理学和工科学科也存在应聘的女教师多于男教师的势头,从而导致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现象的发生。

第三,社会呼唤公平的竞争,摒弃性别歧视的陋习。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联合国首次专门探讨高等教育问题,并将女性问题也列入议题之中,设立了期望在2010年实现的目标,即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符合招聘所需的条件,女性比例的目标应向着50%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歧视遭到越来越多的病垢诟病,社会呼唤公平的竞争。大学,作为文明的传承者,自然应该责无旁贷地完成这一使命。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女教师源源不断地进入高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990年,我国高校女教师比例仅为29.10%,到2004年已经上升到42.89%;据估计,2012年我国高校女教师的比例可能超过50%。而我校女教师目前比例为58.33%。平衡的打破,期待更多优秀的男教师加盟。

第四,女教师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是造成高级职称比例偏小的主要推手。我们研究发现,由于扩招的影响,高校教师显得尤为紧张,不少教师都在超负荷地工作。有的教师周学时达16节课,再加上备课、改作业,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与男教师不同,女教师还要照顾家庭照看孩子等,因此很少再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和业务进修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女教师士、正高、硕导等不如男教师高的关键因素。

四、学校在引进女教师和培养女教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女教师学历、职称、硕士生导师、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明显低于男教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不容乐观。对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何平衡男女教师的比例,如何提高女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使女教师不仅在数量上占据半边天,而且在素质与能力上也能占据学校的半壁江山,考验着高校管理者的决心、智慧与能力。我们认为,为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第一,在人才招聘时,要兼顾男女教师比例,使高校教师的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平衡,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提高。

第二,在教师进修培养提高时,要针对女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培训,制定相应的鼓励激励政策,对有前途的女教师,要重点培养,使其尽快成为学术带头人。

第三,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时要考虑女教师的特点,要不拘一格,要制定符合女教师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案,以保持整个女教师队伍处于良性的发展之中。

第四,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把女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减轻她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学术进修中去。

第五,女教师本人要自信、自强。各个学院要帮助每位年轻的女教师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进修提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叶珠.中国高校女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分析.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第二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人数应与专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在建校初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一般不能少于70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应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第三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此为参考标准)。

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适用图书不能少于8万册。

第四条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

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第五条建校后首次招生专业数应在5个左右。

第六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须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第七条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4年内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000人;

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

3、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不少于1000万元,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万平方米,适用图书不少于15万册;

4、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完备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对于达不到上述基本要求的学校,视为不合格学校进行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