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化论文范例6篇

高职文化论文

高职文化论文范文1

1.1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精神动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优势文化”,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使他们面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特别是由于青年学生对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理解肤浅,因而对本民族认同弱化、边缘化,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2]。高校通过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了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文化辨别力,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

1.2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3]。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民族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对于民族文化现状的认识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青年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融合,促进青年学子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

2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众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现有的民族文化交流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外的文艺性的校园活动,交流的方式单一且深度不够,并未深入到日常的课堂中,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精髓没有很好地理解,更加不能体会各民族文化融合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和继承所带来的好处,同时,各民族的学生缺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加强学生对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高校实现校园民族文化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2.2校园民族文化交流工作与职业教育脱节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基本属性。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民族文化融合工作中,缺乏对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把各民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团结协作、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2.3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在校园里我们通常可以见到在学生内部存在因民族或地区形成民族小团体,其团结度和集体认知程度更高,这种民族小团体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或是过分集中在团体内部交流,有时容易在本民族和小团体内部与外界造成隔离,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容易引发矛盾,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校园内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使得各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够很好地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的缺失有碍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不稳定因素。

3高职院校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

3.1贯穿一条主线,弘扬中国精神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营造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4]。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专家、道德模范、成功人士举办以中国梦等弘扬社会主义民族大繁荣为主题的讲座,让不同民族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品味不同民族文化的博大情怀。同时,还可举办以大学生人生理想主题征文和演讲等各类比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2把握两个结合,彰显民族特色一是注重各民族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要注重隐含其中的内在品质,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教育价值和影响力。如学院举办民族风采展、民族建筑特色展时,注重挖掘出这些艺术品里面所蕴含的民族风情、主题思想及文化底蕴等,对学生形成感性和思想的双重影响。此外,应该发挥民族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可以在、新疆、广西、湘西等民族地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考察、调查、支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不同民族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供平台保障;二是注重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和不同民族个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彰显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要注重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等文化特色,彰显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3.3形成三种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一是思想互导。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采取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对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主动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剔除其糟粕,确立符合民族特点和体现个性需求的价值取向,形成思想上共同进步的互导关系。二是学习互帮。在文化学习中,学校可以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社团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交流,互相关心,形成学习上积极进取的互帮关系。三是生活互助。在日常生活中,以宿舍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生尊重其他民族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形成生活上和谐相处的合作关系。

3.4建立四种机制,促进文化交流一是建立多元互动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注意不断健全民族文化交流互动机制,拓宽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和渠道,实现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健全院系联动机制,落实了民族文化交流的任务和要求。健全全员参与机制,强化了全院教职员工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识。二是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为了推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工作,应该制定民族文化交流项目管理办法,出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章程,完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方案。同时,还可以成立精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全面加强项目管理。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考核评价作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民族文化交流项目考核细则,坚持过程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民族文化交流开展情况纳入系部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实现责、权、利统一。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在文化交流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影响民族学生团结的言行予以制度约束。开展“文明标兵”、“自强之星”、“社会实践典型”、“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组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各系进行巡回演讲[5]。

3.5搭建五个平台,丰富交流形式一是搭建融合交流平台。在校园内建立民族文化融合基地为高职院校民族文化融合互动提供了强大的融合交流平台。民族文化融合基地可以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或民族风采展,向师生展示各民族风采及历史文化[6];同时可以在举办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将民族文化作为比赛的内容之一,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校园民族文化的特色,为各民族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本民族职业技能特色的平台,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互动中体验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此外,民族文化融合基地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活动、爱心助学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二是搭建实地考察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高职院校所在省市及邻近省份的人文景观和革命胜地,可以分批组织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师生去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感受民族风土人情。让学生既释放了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和疲惫,远离了城市的嘈杂与喧嚣,享受了一份心灵的澄明与宁静;又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更多的收获是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增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三是搭建课堂渗透平台。

高职文化论文范文2

1.1武术文化特点。

武术文化中,首先武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健身性的文化,能够修养身心,同时使我们获得快乐。武术动作的产生、变化发展都是围绕其武术技术展开的;其次,武术作为一种健身项目,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可以调节身心,使我们的身心都得到放松;最后,武术,也可以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有效地调剂我们的生活,武术表演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武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和赞美。

1.2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

武术文化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第一,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生通过在课堂武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练习武术动作,从而使得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能够提高四肢的力量,锻炼身体的柔韧度等,同时通过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加深对武术的了解,在武术运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身心,使得整个身心都得到放松;第二,武术文化的理论教学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武术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武术技能;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塑造自身的道德素质等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三,武术文化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高职武术教学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武术文化教学是武术自身发展和创造的需要。

文化需要传承,同时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地更新发展,武术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武术发展进入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虽然我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武术项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缺失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因此,不能够真正地表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系统的武术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正确的引导我国人民加强对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和前进。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另辟蹊径。

2.2武术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1武术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武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确保其他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每天工作都需要花费10个小时以上,那么就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学生武术文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增强武术以及武术文化教学,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2.2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武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只是作为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在武术锻炼过程中,能够我们的思想道德,所谓学武先学德说的就是这个道路,传统武术学习过程中:第一就是把武德放在第一位,这就更加表明我国武术学习的本质。在我国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武术品德,从而在不断地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2.2.3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学可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核心内容,在历史上频繁地出现为国捐躯,精忠报国的英雄,但是在当代这些话语都好像变成了一句空话,那么通过武术及其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开展,能够使得学生重新找回丢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得我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

3、结束语

高职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19-03

文化是所有学校的立校之基和育人之本。构建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内容,而校企文化互动则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由之路。要实现校企文化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必须首先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

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

校企文化即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合称。

(一)高职院校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积淀和外部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反映高职院校群体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为规范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高职院校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广大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一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在结构上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外在表现,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

需要指出的是,多年来,部分学者一直把“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混用,其实,这两者是有一定差异的。从词义上看,“校园”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闭性;而“学校”更多的是指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以,在许多时候“学校文化”又称为“学校组织文化”,突出的是其组织特征。学校是整体概念,校园是学校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学校是开放的,校园则是内向的。学校文化涵盖学校的一切文化,是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整体;校园文化是侧重于校园环境和师生在校园内部活动的文化,学校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因此,使用“学校文化”这个概念,更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开拓。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为企业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

(三)校企文化互动

“互动”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物理学中,用以解释物体或系统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哲学层面上,“互动”被理解为“交往”或“合作”。 简言之,互动即相互作用,指个人(或组织)为了一定的目标,因彼此交往而引起双方或多方变化的过程。互动的最主要特点是交互作用性,即双方都会因对方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校企文化互动,简单地讲,就是指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彼此融合共生的趋势。校企文化互动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校企文化互动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双方的文化自觉和共同努力;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高职院校吸收、认同、效仿企业优秀文化以及企业规范和制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文化可以也应当被渗透和融合到企业文化之中。校企文化互动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取向,同时又是校企合作朝着纵深方向不断推进的新抓手。校企文化互动不仅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企业文化。

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是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促进内涵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从规模上看,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众多的高职院校把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过于追求硬件建设,或者片面理解能力本位思想,带来了我国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特色、个性、魅力的淡化和缺失,“有高楼没有文化”的现象成为制约和困扰各高职院校深层次发展、内涵建设的瓶颈问题。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启动的100所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是高职院校转向内涵质量提升、加强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开放合作、特色创新”成为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路径的共同心声。为此,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特点和规律,从战略高度研究和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道路,从而以特色文化立校、兴校,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 200多所,可谓院校林立。各高职院校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引入企业的“品牌”观念,强化特色,错位竞争,创立自己的院校品牌并形成品牌效应。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的根本,品牌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高职院校文化特色是该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对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创建自己的人才培养品牌,提升本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起到重大和长久的推动作用。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伊始就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并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即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2007年我院在全国首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2011年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建设单位。

(二)校企文化互动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高职教育既是一个办学层次,更是一种办学类型;在办学定位上既要突出一个“高”字,更要突出一个“职”字。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院校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必须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关联度,强化实训、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着力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现代课程论认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和有意识设计的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企业用人需要,必然要通过“校企文化互动”来创设新的高职教育环境。在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既有过硬的技能,又有对企业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还有个体自由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转岗能力。校企文化互动教育模式既纠正了当前职业教育本科式办学模式的偏颇,又防止“工具人”的错误倾向,能够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三三模式”。“三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群及主干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辅助专业或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对接;“三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学历教育内容与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融合,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融合;“三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训实习平台和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这做到了专业对接市场,课程对接岗位,理论融合实践,教、学、练、做合一,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用人目标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毕业生以其“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心态平实”的特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支撑

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这两种文化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见表1)。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矛盾是对立的统一。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校企文化在结构、终极价值取向、基本功能、存在状态上的相同点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衔接点;而二者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建设途径、本质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点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切入点。正因为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可能。

文化的主体是人。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毫不例外地指向“人”这一主体,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融合点。现代企业对员工要求培育企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学生,必然也要适合企业需求,培育学生的企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但又不能脱离学校实际。因此,必然要综合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分,以校企文化互动来营造一种教育环境,缩短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差距。

(二)校企文化互动的实践支撑

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不可或缺的条件,是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一种普遍形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校企文化互动的一个成功典范。它较好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形成了在校园中创设企业环境与学院教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战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对师生的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做法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海洋.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4(23):24.

[2]林凌斌.“校企文化互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构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5.

[3]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47.

[4]张林龙,王春模.现代纺织业高职人才培养“三三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3):107-108.

[5].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高职文化论文范文4

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它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通过图片、动画形式将生物化学概念和过程进行形象展示,较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显著的优势。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已然成为了教学中的主导教学方式,传统板书教学的利用已越来越少。例如,生物化学中关于分子生物学,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基因复制、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就十分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进行的研究,文字叙述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黑板板书也难以准确传达,这时适当使用图片和动画视频进行展示,能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观看分子结构,将基因表达调控的动态过程以生动逼真的动画模拟进行演示,辅以老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觉得新鲜有趣,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除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也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实验之前观看实验教学录像,可以近距离观察实验操作细节,不仅能够复习已学技能,还能够清楚地学习实验新技术,减少了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不规范、不正确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固然在形象和生动上具有优势,但如果教师一味关注生动趣味性,忽略教材结构及文字内容,就会使得学生在复习中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觉得书本内容生疏、晦涩难懂,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这时,教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理清课本的思路和篇章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用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搭建学习框架。例如,当讲解物质代谢过程时,在结束物质基本代谢反应的教学后,教师有必要将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将章节内容相互关联,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譬如糖代谢一章包括许多糖代谢途径,如糖的氧化分解,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糖转化为其它非糖物质等,各章节知识点多、散、杂,老师此时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手段,以血糖平衡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各途径和血糖恒定之间的关系,用文字和图线将血糖的来源去路标识,将各个代谢途径的意义和血糖平衡进行联系,使得学生将糖的所有代谢途径串联在一起,形成关于体内糖代谢的统一认识,这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和认知是十分重要的。总之,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将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板书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二、突出生物化学实用性,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生物化学是一门和临床及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对日常生活和临床实例的结合,能够不断有效地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寻原理的热情,并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述绪论内容时,可以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应用生物化学为人类服务的例子,如通过介绍人们利用加酶来增强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酸奶、醋、酱油以及卤水点豆腐的食物制作等,来阐明生物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强,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对于拉近学生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其他章节理论的教授时,也要密切联系实际和临床,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既听得明白,又能够有所提高和拓展,达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蛋白质的变性问题时,学习到高温高压、强酸强碱、射线辐射以及重金属等都是蛋白质变性的诱发因素,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和临床中可以怎样利用或防止蛋白质的变性来为人类服务。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解释为什么高温加压、紫外照射可以消毒灭菌,低温可以保存生物蛋白制品,可以利用蛋白为重金属中毒解毒等,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加深理解,还能扩展知识。

三、关注实验教学内容的临床实用性,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实验是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部分。生物化学实验种类繁多,不同专业实验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且由于高职高专学制短,实验课时都被大幅缩减,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认真考察实验条件,结合各自学校硬、软件设施条件的实际,从临床适用角度,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例如:临床检验中的血清蛋白电泳、血糖测定、血清胆固醇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测定、血清尿素测定等实验,涉及的实验原理既是理论教学的重点,也是生物化学在临床中常见的检测应用;并且,对于一种临床指标,通常有多种实验方法进行检测,教师应该重点选择和当前临床实践最贴近,并且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操作安全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发掘。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时适当引入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医学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认真、客观、严肃的研究精神以及踏实、负责的医学态度。因此,相比要求学生按照标准操作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客观的结论,进行实验结论分析则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完全清楚实验原理和操作,理清每一步实验步骤的操作和意义,在实验结束后,针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全面、客观的实验结论,达到实验教学的培养目的。

高职文化论文范文5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不仅要体现“高”的普遍性特质,更应注重凸显“职”的个性化理念和追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属性与培养目标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职院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校风学风与行为习惯的总和及其物质载体,是渗入企业文化、地域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特征、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作为依托物质基础而体现出来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信念和准则,又是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理论依据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导向。据此,笔者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作如下归纳:以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为中心内容,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为着力点,以优美宜人的环境氛围、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人师表的道德力量、浓郁淳朴的科研氛围、科学至诚的人文精神、雅俗共赏的艺术情趣,锤炼勤奋求实、开拓创新、敬业精进、学以致用的校园精神,形成民主、科学、实用的价值观念和方向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而使校园文化形态、师生精神状态内外和谐,学校办学实力、校企合作能力、师生动手能力、文化内生活力、精神文明魅力互为促进,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发挥品牌和示范效应。

2.地域文化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尚未形成定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2]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文化形态、各种范式等因素的总和及其物质载体。它既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地域文化对内具有共性,对外具有个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如“徽州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草原文化”、“铁画文化”等。高职院校生长于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置身于地域文化的浓郁氛围之中,从其建校、建设到发展都深受地域文化的熏染;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当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作为地域文化传播的主要文化阵地,高职院校肩负着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历史重任,承担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铸造新时期校园精神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依托地域文化,有效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和精华、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其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优势,将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地域文化孕育、滋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带有较强的地域烙印,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为其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4]作为服务地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内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刻影响而带有地域文化的特征,地域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源泉,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地域文化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地域文化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有着天然联系,它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地域文化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识别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高职院校对这些资源的运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域文化,将会增强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提升办学竞争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办学模式,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并服务区域经济的周期,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地域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作用。地域文化是高职院校进行学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途径。通过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可以为高职院校特色学科的形成提供独具一格的文化标识,既能提高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避免学科建设趋同化现象,又能创新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促进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地域文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高职院校所在地是其主要生源地,也是其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高职院校应始终把地域文化的基因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与地域文化的精神和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和鲜明的育人特色,从而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地域文化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作用。地域文化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有效载体。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自然资源,为高职院校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地域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层次和方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要求高职院校为地方提供不同层次和方向的智力支持,而地域文化为这种支持带来了内生力和源动力;高职院校依托地域文化与地方实现资源交换,由于特殊定位和特殊地位,高职院校比一般普通高校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依托地域文化可为高职院校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反哺地域文化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其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以包容性、前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对地域文化有着强有力的反作用,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与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引领助推地域文化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地域文化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容低估。广大师生员工长期生活、学习、工作于高职院校所在地,自然而然地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润而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成为接受、传播、发展地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传授、研究地域文化,学生在社会实践、就业岗位中传承地域文化,高职院校以其特有的方式助推着地域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无不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丰富着地域文化的内涵、提升着地域文化的品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提升地域文化的层次。高职院校具有人才集聚和知识集聚的优势,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有所长、专通兼备的高学历、“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创造出知识的扩散效应和放大效应,为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占据高等学校半数以上学生数的高职学生也是提升地域文化层次的生力军,他们毕业后成为代表当地先进文化的主流人群。此外,高职院校的信息网络资源、图书资源也会对地域文化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地域文化的有效路径

1.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外在标志,是以实物载体表现出来的支撑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所有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5],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物质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凸显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能,充分吸收、体现地域文化元素,彰显地域文化色彩。校园环境布置注重营造地域文化氛围:在人文景观中积极融入地域文化历史资源;在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食堂、宿舍内布置根据专业特点融入地域特色的名人画像、书法美术作品以及反映当地发展变迁的师生摄影作品;在宣传栏和文化橱窗展示当地成功人士的创业事迹,在教室悬挂当地文化领军人物或大师经典言论的条幅;设计板块新颖、内容丰富、风格独具、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长廊、地域文化展厅或地域文化墙,弘扬地域文化精神,让师生耳濡目染、深受鼓舞;教室、实验实训室、运动场馆、绿化带、广场、教学设备、道路、小桥、指示牌等可以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名字命名;校服、校报、学报、教材、校车、校园网、宣传片等也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因素;还可在校园景观中雕刻象征学校精神、地域城市精神的图腾。所有这些营造地域文化氛围的举措能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领悟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浸润,直至内化为个人品质。

2.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积累与沉淀,是独具地方魅力的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属性,体现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追求、审美情趣上的共性。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悠久文明的凝聚和人文精神的结晶,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根基和源头活水,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辐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深挖地域文化蕴藏的历史积淀和当代价值,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中鲜活的人物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激发高职学生热爱家乡、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学校可以将地域文化特质有机融入到校徽、校训、校歌当中,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精神记忆,使学生深刻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领悟校园文化精神实质,增强对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自觉。通过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高层论坛,邀请在地域文化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和高校文化学者,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改革精神、科学精神,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凝练办学特色。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地域文化与大学精神、文化传统的有机对接,将地域内古代文明的辉煌、现代文明的精粹内化为高职学生的优良品质、审美追求、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是指在办学实践中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而制定的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是各项制度文化的总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5]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并取得实效性的保障机制。因此,要努力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建融合的共建、共享制度体系: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将地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构建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监管制度、评价机制,从全局上对地域文化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完善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为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现学校与地方社会优质资源共享,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地域文化研究型教师,重点推出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地域文化教学者和研究者的积极性。推出实用型、特色型、个性化、高水平的地域文化教材,力促地域文化进课堂、进头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适时调整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不断吸纳地域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4.在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架构中最易被人感知的组成部分,因而在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往往比其他层面的融入显得更为直接、更为有效。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受众面较宽。在活动中有机渗入地域文化的内容既能为传承弘扬地域文化提供有效载体,又能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和良性互动中能亲身体味到地域文化的独特品质和无穷魅力,自然会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当地文艺团体的入校演出中、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融入地方的传统文化、节庆文化、赛事文化,提高地域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文化名人定期来校开设地域文化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属地历史,开阔眼界,增强为家乡建功立业的信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地域文化调查和校际间文化交流,为后期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奠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社团是带有文体性、学术性、科技性和政治性色彩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是学生第二课堂的引领者。要在社团尤其是地域文化类社团活动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素材,培育社员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成人成才,如在社团刊物辟地域文化特色专栏,宣介地域文化;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生成演进史,撰写调查报告;举办社团展览,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感性认识;鼓励社团服务、奉献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家政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5.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高职文化论文范文6

自古以来,廉政教育都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也是党和国家对高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大量西方文化潮流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下,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观念和侵害公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正属于青春期,是人生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此类活动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央相关规定的出台,当前社会中反腐倡廉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势必了解到相关的情况,因此通过有效途径将廉政文化教育在高职中开展显得十分必要,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

2高职院校廉政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高度存在片面性

目前各个高职对廉政教育的重视度高低不一,有些学院认为廉洁教育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社会相关部门而非学校,认为学生的廉政教育不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认为只要社会上的廉政文化建设搞好了,高职学生的廉政文化氛围自然就能形成了,在这种社会风气的熏陶下高职大学生会自觉内化廉洁的品性并持之以恒。另外,有的高职认为廉洁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而非学生,他们觉得高职学生本身政治觉悟较低,在经济上也不富有,更谈不上权势,开展廉洁教育无非是搞形式、喊口号。正是由于高职管理者在思想上没能引起足够地重视,导致大学生廉洁教育缺乏系统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也没有把廉洁教育作为一种修身文化来建设。

2.2教育模式有待改善

一些高职的廉洁教育模式较单一,为了应付上级而开展一些廉洁实践活动,大多数以说教为主,没有将真正的廉政教育的意义融入到学生当中,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给学生的感觉形式主义比较重,没有真正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对于教育对象,也较趋于单一化,活动对象大多以教师活动为主,模式也较老套。活动主题缺乏创新性,如传统的廉洁知识问答,开展廉洁专题讲座,征集有关廉洁的体会等,活动模式老套无法吸引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导致廉洁教育实际效果不佳。

2.3大学生对于廉洁的认知度与自身行为不一

高职通过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使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有所提高,但表现的行为却与认识不符。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干部及党员的动机不存,他们习惯严格要求别人、监督别人,但是一旦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往往放松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希望能够凭借关系走捷径,为自己谋私利,如要好的同学作弊,学术腐败,或者在入党、选拔学生干部等有关切身利益的时候,进行非常社会化的交往,如请客吃饭、送礼拉票、贿赂师生的现象。

3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3.1提高高职对学生廉政教育的重视度

加强营造高职廉政文化建设的氛围,良好的廉政氛围下,加强领导和教师的廉洁示范作用。高职教师们以自己实际的廉政行为来影响学生,将廉政建设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们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带动身边的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应该带头真正做到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坚决杜绝利用职权,假公济私的行为。另外,在校务方面,必须大力推进向公开方面发展,凡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决策、规定都要公开,如出国进修、奖助学金等方面,高职领导必须努力营造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氛围,使学生不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

3.2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后活动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学习了正确的理论才能有效地落实到实践中去,高职可以以思想政治课为有效的平台,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教育大学生领悟廉洁内涵,树立廉洁观念,提高廉洁意识,使大学生对廉政文化、腐败成因、腐败案例及廉政举措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课后,高职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廉洁教育交流、廉洁宣传活动、廉政公益行动等,在交流和宣传中得到体验和收获,帮助学生获得比课堂所学更贴切的廉洁体会。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廉洁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使廉洁教育活动更加充实,运用廉政建设的现实成就和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与切身体会,来不断筑牢大学生的廉洁思想,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廉洁教育的整体效应。

3.3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

学生干部是整个学生组织的重要角色,是老师与普通同学中的重要桥梁,因此学生干部轮换制度的落实能有效的避免学生中不良风气的形成。大学生消费群体是整个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调查统计,目前高职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在1000左右,而35%的生活费用于社交费用,如手机通讯费、请客就餐、谈恋爱等。这些社交消费里面不免存在学生干部滥用私权,以公谋私的一些行为而导致的消费,因此控制学生干部使用经费以及对学生干部轮换制能有效的克制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学生干部从思想上重视自身的廉洁行为,以身作则,公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学生时代养成廉洁的好习惯,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