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征文范例6篇

校园征文

校园征文范文1

高一(2)班 吴铭诗

踏一寸草地,吸一方灵气,长一尺智慧。我们一路走来,走过了小学时的调皮怪气,初中时的斗智斗勇。现在,我脚踏高中圣地,等待的是成熟结果。走进高中生活,面对着这股音体美及文理的竞争激烈之气充斥而来,不如到校园里的某个角落,吹吹夏风,看看风景,好好感受一下我们的菁菁校园吧!

我们的校园是很有“特色”的校园,所谓“特色”是指它的特长发展和校园环境,这里环境优美,校风淳朴,是个学习的圣地,而且特长发展上也有一定的名气。学校本着“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的理念,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每个学生的高中生活,使每个学生得到了锻炼,展示自我。

看看我们的校园,从同学嘴里得到最多关注的是争气石,那是每个东高学子的梦想合影的地方。“争气”是我校一直坚持的一个精神,象征着我校的精神一样,不断地往前跑,就像东高的全体师生一样,顽强拼搏,共同肩负着东升高中的梦想,围绕争气精神,做争气学校,培养争气学子,做个争气的东高人。阳光的力量撒播在每个东高学习的身上,使他们坚定信念,执着的往前冲。在无形中给东升高中增添了争气的力量,使东升高中变得更强,走的更远。

争气石暗示着我,争气,像石头一样坚硬,敲破更多的困难,为校争光,爱校园。

回望在过去的健美操比赛中,那里充满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热爱。在他们的每个舞蹈姿势,每一滴汗水中,都寄予了他们无限的期望及为班级争光的一份决心。虽然我没有参与其中,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校校园文化的热情。

看看我们的校园,老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付出了不少的心思,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代父母,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去适应每一个新的环境,接受每个新的知识,完善我们的大脑发展,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勇敢面对日后的更多困难。

高考光荣榜,就是东高成就的体现,那是往届每个东高学子的辛勤的付出,更离不开学校的努力和老师的付出,那每一个个数字,都是见证东升高中每一步成长的印记,是争气的体现,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而我们,将是实现再一次突破的接班人,我坚信,我成功。

虽然我不是一名重点高中的学子,但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争气的往前冲,用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己,拥爱校园。

校园征文范文2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师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引导凝聚作用,对于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兴旺与繁荣是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实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它是生长发展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起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有鲜明特色的一种团体思想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高校师生员工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校园文化的特征 

要了解校园文化的特征,首先要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精英部分。以大学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不仅具有一般文化特征,还形成了以下四大特征。 

(一)传承与创新 

大学校园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知识的继承、文明的传播、思想的融合。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一经形成,在校园内可以继承、发展,并且向校园外辐射。大学精神遵循着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又贯穿着时代精神遵循创新的发展规律。 

(二)融合与交流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形成于大学传统、文化发展、社会运转三种力量互动中。大学传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校园文化继承的依据,是校园文化相对稳定的因素;文化发展,社会运转是校园文化发展关键和变动因素。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加快,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我国高校同全球高校交流频繁,对高校校园文化学习、借鉴、交流提供了机遇。 

(三)高雅与多元 

大学教师和青年大学生是创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在校园文化价值取向上格调高雅,理性自觉,大学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在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等方面统领社会前沿,走在时代前列,良好的学术氛围,宽松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呈现出高雅和多元的特征。 

(四)丰富和多样 

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们都要通过一定载体才能表现出来。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丰富和多样的。通过物质的、制度的、行为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有教学措施、规章制度、校园景观,又有校园传媒、课外活动、学生社团等。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是指在具体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中将人们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明确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共同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影响作用,它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师生员工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明的行为准则,使师生员工向着社会期望和要求的方向发展,符合学校确定的奋斗目标。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高校师生员工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其次是对每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起导向作用,帮助师生员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这种导向作用通过校园环境、精神风貌、整体布局、学术氛围、校规校纪等文化要素来实现的,每一位师生具体的参考和借鉴,接受社会公认,符合时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凝聚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团队现有成员的团结和合作,对团队新成员的转化与融合。当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精神与价值观念为学校师生员工所认同后,就会形成一种感召力和较强的合力,激发全校成员为实现发展目标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的情感,内化成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每位师生员工认识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全体师生员工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对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大学精神是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 

(三)激励作用 

当代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是指校园文化具有使全体师生员工从内心产生出高昂斗志、奋发进取、振奋精神、朝气蓬勃的精神作用、激发全体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持久的驱动力。从而形成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良好风气,形成你追我赶、万马奔腾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在遭遇挫折时不灰心、不气馁,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怕难。大学校园文化为师生员工树 

立崇高理想,确立坚定信念,追求远大目标提供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四)规范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规范作用是指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它借助高校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力,根据社会行为方式,将大学师生员工的言行规范到学校和社会期望的轨道上来,它创造适宜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学术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道德力量和“软约束”,以消除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每个人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通过一系列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实现规范作用。制度文化是指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体制机制,严密科学的校规校纪,严格的管理制度,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采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来要求全体师生员工,他们的一切活动都统一到学校目标上来。 

(五)辐射作用 

高校是社会组织系统中的重要细胞。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高校和地方与社会联系十分紧密,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不仅在校内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形成辐射。校园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发挥理论阵地和学科前沿优势,引领时代思维方向。大学通过直接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如哲学、文学艺术、思想道德建设等。其次是创新思维、新理念去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近年来,全国高校的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等“三下乡”活动,“两支一扶”活动等,都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六)创新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作用是指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创新方法的萌动和开发。校园文化本身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充满生动鲜活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一定文化熏陶、文化底蕴。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要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创新知识成果,不断创造科技文化的前沿课题。只有这样才能承担高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培养大批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大批高级人才,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七)娱乐调节作用 

娱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师生员工的生活,调节紧张、单调乏味的工作节奏,增添生活的乐趣,校园文化在娱乐同时,还能提高师生员工的艺术责任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师生员工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它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人们愉悦感,因此要充分发挥娱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2] 曹叔亮.大学精神视野中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校园征文范文3

关键词 哲学 大学校园文化 特征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界定

1.1 文化

文化很难准确定义,研究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美国的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收集了定义164种。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得到相对广泛的认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为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①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辞典》对文化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这也是我国普遍使用的一个定义。

1.2 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针对自身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点,长期逐渐形成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制度规范、人文景观和各类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能体现自身特点、反映群体共同追求、群体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群体共有的文化蕴涵的一些精神提炼和物化表征,并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潜在的氛围,对校园中的人和事产生顺应这种氛围的影响。从心理学上,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集体无意识”,③是大学代代相传的思想和经验在人们心理上的沉淀。

2 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特征

2.1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是人的意义的体现。校园文化的主体性表现在人对文化的自为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校园文化源自师生的自为性。人是文化产生的唯一主体。文化因为人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在实践活动逐渐产生,也就是源自人的自为(人的活动),是主体存在方式的对象化。大学校园文化源自师生的自为,师生的需要就是大学校园文化产生的源泉。大学师生以自身为目的,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手段,从而形成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延续依靠师生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能动两个方面。“文化自觉”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意指生活在某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应该对自身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包括其文化的起源、生成、特点、走向等。大学师生身处大学校园,就应该对大学校园文化形成“文化自觉”,并以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身份推动校园文化的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创建;文化能动则是指主体的能动性在文化中的体现,是师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具体表现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行动。

大学校园文化提升依靠师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特有的能力,是文化的新颖、独特、深化、提高的内在机制。创造性是校园文化不断进步的关键。自为和自觉只能带来校园文化的产生和传承,而校园文化的进步和创新则必须依靠师生的创造性。校园文化只有不断发挥大学师生的创造性,不断地产生更新更进步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价值实现、道德水平、审美层次,才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2.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校园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体现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其最高阶段表现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④这说明了人的发展史实际就是全面发展和主体解放的历史。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展开,人的本质包括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体本质。人类本质体现在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实践的发展,特征是公平和正义,是人的“应有发展”,社会本质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特征是秩序和效率,是人的“和谐发展”,个体本质体现在独立自由的发展,特征是人的自主、自立、自为和自强,是人的“个性发展”。 这三个本质发展之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

2.3 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主体性的时代需求

以人为本表现了以人为本原、根本和出发点的思想。人的发展与完善是终极价值,文化建设应该确立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意义的目标和理念,把人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人为本思想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的时代需求。大学校园文化的以人为本,表现为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重视师生的基本需求、利益、追求、幸福,实现校园的和谐。

3 校园文化的理性特征

理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必经之路。教育是针对“人”的事业,其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阐释和人的自我完善。大学文化应该唤醒人的理性意识、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培养人的理性能力,大学文化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过程。

3.1 校园文化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马克思·韦伯把理性行动分为价值理性行动和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是建立在对某些固定价值观念的信仰基础上的理性,重视动机纯正和实质正义,不过多考虑行动的结果;而工具理性则是指建立实现某种实用的、功利性目的基础上的理性,强调工具和手段的有用性,通过预测和精确计算来实现目标,追求效率、重视结果。⑤

大学文化对大学师生实施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对人的生存方式、生存能力、生活质量提供帮助,更对人的自我认识、人格塑造、自我完善提供指引。即:大学文化一方面应具有工具理性,关注师生的现实利益与现实发展,另一方面也应该具有价值理性,关注人类的终极价值。只有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树立起文化的、历史的理性观,使大学师生在理性思想指引下追求真理、传承与创造人类文化,培养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批判精神。

校园征文范文4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一、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三、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校园征文范文5

穿上军装,就不再留恋都市的繁华,融入军营就不再羡慕,花前月下,仰望军旗,我们意气风发,坚守站位是对党和人民的最好报答。

DD题记

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能够穿着帅气的军装在绿色的军营中,像能飞长程的鸟儿般拥有坚强的毅力;像凶猛的猎豹般拥有矫健的身姿和灵敏的反应;像小草般不管强风暴雨都能顽强站立,保卫我的祖国……

终于,军旅之途中,个个陌生的面孔聚集在一起,跟着指导员一路来到神圣的军营,刚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老兵整齐划一的方阵迎接我们的到来,训练场上没有喧哗,没有雀跃,只有庄严和责任。随后指导员给我们分配了宿舍,进行开会,告知我们作为一名军人,遵守苛刻的纪律和养成好的习惯是我们所应当具备的。还说,当兵磨练的不是体力,不是身体,而磨练的是一颗心,磨练成一颗具有毅力、坚强、勇敢,具备有责任、担当的心。

我们每天都要在指定的哨声中起床,利用指定的时间收拾好内务,整理好自己,再在下一个指定的哨声中出去排好队伍,班长进行检查。

作为新兵的我们,首先训练的便是跑步、齐步、正步、蹲下、起立、跨立、立正的几种步伐训练。其次,我们进行了体能训练,主要是5公里越野跑和单双杠训练,这都是最为消耗体力的两项训练。每天队列会操结束后,还要进行400米障碍、单兵战术、学习军事理论知识、队形变换、方向变换等训练,主要训练反应能力和灵敏程度……

就在大家集中精力、拼尽全力训练中,忽然一声长哨声,大家都迅速的排好了队伍,指导员说:"介于大家也训练了好长时间,今天就来一次夺旗比赛,并且再绕开所设的所有障碍物,再在对面山上找到我们所放的小红旗,大家都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有。指导员一声令下,全体新兵急速前进,在5公里越野中,有人累趴下了,也有人一如既往的前进着,在过障碍物攀爬中,好多人都失败了,不过,我却是那幸运的一个,走到最后一个任务关卡的人并不多,大家都纷纷上山仔细搜索、观察小红旗的所在之地,忽然,出现了几个黑衣人,而小红旗就在其中一个人的手里,大家故作一气,商量好对策准备每人对付一个黑衣人,就这样,大家撕打在了一起,眼看胜利在握,忽然一个拳头朝我抡了过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啊!就像弹簧般从床上弹了起来,原来是梦,再看看时间,上课的时间快到了,我迅速的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开始了自己美好而又充实的一天。

校园征文范文6

周宁隽

慈善是什么?以前我总认为,向大街上乞讨人的碗里扔一元钱;把自己不能穿的旧衣服、不用的旧书包、旧玩具送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还有捐钱到慈善总会等就是慈善。

进入初中一年级后,我学习了《慈善读本》,慢慢地明白了,以前我认为慈善就是施舍、凡是施舍就是慈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其实慈善不是简单的施舍,它是一份爱心,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背后那温暖的目光"!

在街上不时会看到有的人见到乞讨人坐在地上,就掏出一元硬币远远地扔向乞讨碗,"咣当"一声,硬币准确落在碗里,投币者则露出得意的神色扬长而去;如果投不中,也就不屑一顾走了。这人虽给了乞讨者一元钱,但能算慈善吗?不能,最多只能算施舍!

学校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捐赠衣物时,有的同学就把家里破旧的衣服、裤子,皱巴巴地背了一袋子来。如果贫困地区的同学们收到这样的衣服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能看到"背后那温暖的目光"吗?

我们还经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某个企业家捐了几万元钱资助贫困的学生。又是发钱时拍照,又是与受助者合影。但你可知道镜头前的受助者那一刻有多尴尬吗?受助者一定不想让卑微、寒酸的自己在镜头前无限放大吧!慈善不仅仅是捐助,更是对受助者的尊重。如果你无视受助者的自尊,那就不是慈善,而是伤害;他们也看不到"背后那温暖的目光",而是"人前那张扬的目光"!

当然,我不是反对向乞讨者给钱,不是反对向贫困地区捐衣物,不是反对捐钱资助贫困同学,而是希望在施舍时多一点感情上的关爱!比如,在给乞讨者钱时,走近他身边,把钱放在他碗里;捐衣服时,先把衣服洗干净,把破损的地方补好,用熨斗熨平折叠好装进衣袋,再拿去捐;资助贫困同学时,不要把镜头对准受助者等等。

我记得《慈善三字经》有这么几句话:"慈善事,靠大家。全社会,齐参加""有爱心,都欢迎",这说得多好呀!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虽然没有钱捐,但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同学摔倒了,把他扶起来;同学生病了,到他家探望、帮助补习功课;对遇到困难的同学一句鼓励话、对做好事同学一个赞许的目光;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公益活动……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关爱家人、关爱同学、关爱师长、关爱学校、关爱社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到处都有"背后那温暖的目光",那我们的社会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上一篇新闻稿件

下一篇慈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