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文化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管理范文1

(一)文化底蕴缺失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高职院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一些新建设的院校没有充分的校园文化底蕴。只是尽可能扩大招生,认为当前主要的发展目的就是提升学校现代化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发展,将校园文化建设摆在一边。有的学校更是将校园的文娱活动看做文化,而缺失校园文化精神和科学的系统规划,难以在学生管理中调动学生的精神凝聚力。

(二)文化内容雷同

一些高职院校建设时间较晚,有的学校虽然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大多数仍处于模仿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创新和整合,有的只是重视校园的形式文化,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校训,但是没有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管理中。更重要的是一些高职院校不能和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相互承接,忽视了高职院校职业性文化建设的重点,而缺乏个性,内容雷同。

(三)文化手段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手段较为单一,总结来看,就是文娱性活动多,创新探索型文化少;重知识性而缺乏职业技能性;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严重违背了高职院校建设和管理的初衷。不能从更深的层面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和凝聚性。

二、校园文化视角下如何优化学生管理

(一)强化教风、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管理

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应该树立坚定的发展目标,积极促进校风校训建设,促进整个学校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再者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职能和人文素养。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不论是在传授知识时,还是在技能演示时都要做到兢兢业业,严谨负责,做学生的榜样和人生的引导者,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支撑力量。其次良好的校风和教风会促进院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降低学校对学生学习管理工作难度。对于学风建设,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例如可以在学校举办校园职业技能应用大赛,设立校园文化实践月,加强职业技能讲座和培训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真正的从精神文化上去约束学生,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措施,去约束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二)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优化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性特征。学校对学生培养和管理也应该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职业教育特色的凸显,应该从学生的思想抓起,可以通过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实践。同时还可以创建校园职业实践教育信息化建设平台,加强院校内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可以建立专门的实践实验室和实践教育基地。再者要注重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创业环境,如建立校内创业街和创业园,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等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加强校园知识探究氛围的提升,完善校园图书馆建设,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投放职业技能类书籍,以增添学校的人文气息。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化生活管理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上比普通本科学生的要薄弱。他们的心理个性比较突出,比较不愿意被管束和学校的各项制度所束缚。因此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的特点,学校不能仅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去强制学生管理。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去主动的服从学校的管理,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宿舍文化的建设。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宿舍布置评选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想要的环境中生活。再者要注重宿舍硬件设施的建设,保证好学生的安全。其次可以积极开展宿舍集体活动,提高宿舍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四)融入企业文化,优化就业管理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会从各大企业中从事技能型的工作。因此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始终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应该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让同学在感受企业文化的同时,增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企业职工管理和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应该重视校企合作的发展,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发展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其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到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作风。

三、结语

校园文化管理范文2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作风等;行为文化具体体现在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主要包括各类人际关系、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具体包括各类规章制度,如校规、班规、宿舍管理规定、社团规章制度等。此外,校园文化具有五个方面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陶冶功能。此五项功能作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正确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生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处分。其中,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与毕业、结业和肄业;校园秩序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寝室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及其他规章制度;课外活动包括各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等;奖励主要指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文娱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表彰;处分是针对违反学习和生活纪律的学生实施的惩罚,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此外,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服务,绿色通道、就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

1.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

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

2.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1.重视传统教育。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

2.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1.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校园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于学生来说,规章制度犹如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学生正其观、端其行,避免违反纪律、误入歧途;对于学校来说,规章制度是学校文明的标志,学校力求在育人实践中加强“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努力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严格的规章制度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是学生长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尤为重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制度建设也应朝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诉求,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管理工作更容易开展。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缺陷重重的规章制度不能起到约束、教育的作用,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规章制度自身的完善是规章进入执行程序的前提,是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保障。

2.提高规章制度执行力。

校园文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核心;学校;管理模式

校园文化是将校园作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核心内容,以学校为空间的群体文化,这一群体文化是由制度、行为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新时期的学校管理需要借助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助力。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将会直接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的特点

(一)开放性和规范性

校园文化并不是封闭的,开放性是校园文化不可忽视的特征。因为学校的职责是育人,是向社会各领域输出人才,这一功能意味着学校不能成为独立封闭的组织,一定要与社会接轨,关注社会以及国家的主要发展形势,调整自身的育人机制,这样才能提升竞争力。因为校内学生眼界阅历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因此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也要有限度,并不是全面的开放。

(二)传承性和发展性

校园文化是需要不断传承下去的,每个学校都要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无论是精神氛围还是道德氛围,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严谨性。文化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反映,带着明显的时代气息,或者说文化本就是时代的产物。校园文化带有校园的气息,也带有时代的特征,因此,校园文化也具有一定发展性的。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要营造出富有生机的校园氛围,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

(一)激励和凝聚

在校园中可以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对于校内全体人员的凝聚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文化的形成就是每个人意志的集中体现,因为校园文化可以让全体师生产生归属感。健康的校园文化总是具有较强的聚合能力,同时也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

(二)导向和陶冶

学生的性格以及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三观并未完善,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多方面的文化冲击下很容易失去自我,良好的校园氛围以及风气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孟母三迁,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孟子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因此,学校也应该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校园文化与外界复杂环境相比是略显封闭的,因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陶冶作用就得到了强化。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制度建设

要想建设更加健康的校园文化,学校领导要制定相关制度,在制度上给予支持。制度其实就是集体制定的规则,用条文的形式将这些规则确定下来,这是文化构建的前提,或者说制度本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建立要以积极向上为主要方向,确立规范性的指标,为师生的行为制定出准则,将文化激励的效应完全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有效规范师生言行。另外就是制度要与时俱进,对新事物要有宽容接受的心态,要客观分析新事物的利弊,不能放任,也不能全盘否定新事物。例如,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但网络本身也是强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文化建设更加高效,也能帮助教师革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二)行为引导

行为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还是体现在行为上,围绕着学生进行行为上的引导。校园文化建设要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思想表现,其实每个学生的不良的行为都有值得深思的原因,我们要将其作为教育的契机。例如学生处于青春期,很容易因为所谓的哥们义气、家庭因素、影视剧的诱导染上打架喝酒的不良习惯,无论是哪方面原因都需要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行为,规范学生的言行。学校也可以在校内布置标语,如“保护草坪,人人有责”“图书馆内保持安静”等,这些都有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精神建设

精神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真正实质,体现了文化内涵,对校风、学生思维以及素质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精神建设要站在现代化、发展性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对于不良的学风以及校风一定要坚决进行纠正,这样才能推动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向良性发展。

四、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以价值观为导向的任务分配模式

校领导的思维、理念以及办学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的模式,也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校领导要结合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向各个部门分配任务。校领导一定要保证办学理念的科学性,要有正确学生观,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也要从物质以及精神上给予教师支持。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校领导要在任务分配上提升校园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不违反规则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每个个体,校领导也要有不断开拓的精神,不断革新任务分配模式。

(二)创新管理制度

要科学制定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措施,将师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健全组织结构,加强社团以及活动管理,让校内氛围更加活跃,改善学校环境,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上的基础。学校也可以建立包括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诸多新媒体平台为学校做宣传,同时也要广泛收集师生意见。

(三)建立教师参与的管理模式

师生关系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的示范作用来积极引导学生,这也是强化学校凝聚力的关键,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规范的言行影响学生,给学生做好榜样。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让每个班级取一个班名,如“飞一班”等,取一个班级“口号”,让班级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总之,校园文化在衔接社会文化,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不断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学校管理要以文化为核心,管理者要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师生的引导,不断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同时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以及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最后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王家源.为学校法治化规范化管理提供指南——专家解读《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J].中国农村教育,2018(1).

[2]杨传利,毛亚庆,曹慧,等.学校内部教师社会网络现状及对学校管理改进的启示——一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J].基础教育,2017,14(3):68—77.

[3]任国平.管理标准时代:从经验式、碎片化迈向规范化、科学化——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工作总结研讨会综述[J].人民教育,2017(2):37—39.

校园文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渗透路径;校园文化;学生管理

一、校园文化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变得纷繁复杂,一些消极腐败的观念与现象不断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观念,给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有关部门采取许多的措施,但要想在短期解决这样的现状问题是不可能的。然而,学校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育人之地,其肩负着教育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学校将正确的校园文化融入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以正确思想观念抵制社会中消极、负面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其二,由于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尚未成熟,模仿能力较强、可塑性强,但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将正确的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避免误入歧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感染下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校园文化在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渗透路径

(一)构建舆论文化,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集体活动是一个熔炉,能够将生铁练就成钢,也是一个大染缸,给未成年学生造就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思想与行为会受到集体舆论的引导与制约,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校园舆论文化的构建,以正确的校园舆论来引导学生,通过晨会、班会、校会的形式将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法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书籍与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再者,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爱校教育,培养学生对母校的热爱意识,学校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讲述校园文化、校园历史,使学生能够敬畏学校文化,形成爱校的思想意识,构建校园展览室,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观赏,领会校园文化的深意,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能够对学校具有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因此,通过学校舆论的正确引导与加强学生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

(二)构建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遵循“四有”新人的教育核心理念,运用校园文化构建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构建中,应该发挥民主权益,经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形成权威性的管理制度,其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其一,是细,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内容应该具体明确,应用性强;其二,是严,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应该纪律严明,罚赏分明;其三,是全,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应该是全面的,在管理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应该每一件事都能够处理得当。为了能够使广大师生了解与知晓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可将规则管理制度编排成册,并采取考试、比赛的形式进行督促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清晰明白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罚赏政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形成,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再者,为了确保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有效开展,学校可以运用信息科技技术将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宣传,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宣传一些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信息,来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学生能够具有分辨是非能力,对事物具有自身的见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想有效的开展,除了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教育,还应该充分的挖掘校园文化内容,重视舆论文化的构建与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健全,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健全的人格。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并不是快速体现的,但却是最稳固的教学基础,其是循序渐进的,要确信,构建学校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要渗透校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娅静.谈校园文化建设对非艺术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3(04):105+177.

校园文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其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知识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渠道。策划和举办各种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品位,同时也能促进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当前很多高校均把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组织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据调查,一般高校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社团,6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有的高校甚至达到87%[2]。

一、当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大学生活动蓬勃发展相比而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普遍滞后,特别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管理思路,加上各地区高校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我国高校学生活动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需要,落后的学生活动管理己经成为制约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体现为:

1.效率低,难自主

我国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活动领域狭窄,自主管理意识缺乏,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差,缺乏长效的监控和保障机制,学生活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严重,管理缺乏效率。这些弊端集中体现为缺乏自主意识和效率。很多学生社团活动虽然不少,但基本年年都是那几项,老师不催,学生不做;或者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老师不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就按部就班。

2.忙应付,走过场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活动主要以学生组织承办,能参与到活动组织、策划的学生人数是极少数的学生干部和干事,并非是真正对活动感兴趣、能够理解活动内涵的学生,而参与活动的也多是被安排的学生,最后活动成了应付老师检查的过场,最终造成这样的怪相,活动热热闹闹却难真正受学生欢迎,学生干部忙忙碌碌,却依然很迷茫。

3.乏创新,无人气

当前多数高校由于采取行政管理方式来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导致活动形式创新不足。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人一般是高校的管理层,在活动方案的制定上缺少对受众需求的采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离现象屡见不鲜。高校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校园十佳歌手的比赛、文化名人、著名学者的讲座往往一票难求,大学生们想尽办法去参加,但是一些学校精心策划的活动却乏人问津,甚至需要强制安排人参加,实在值得思考。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创新学生活动管理机制,提高学生活动管理水平,使之真正成为既兼具品味与创新,又充满吸引力、参与度高的活动,已经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项目化管理机制的引入

项目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己经在国内外各行各业得到普遍运用。国内外项目管理实践证明,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可以在高校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观念,促进高校学生活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2]。

1.项目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项目管理,简言之就对项目的管理,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是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项目日趋复杂而产生的一门管理学科,最早发端于美国,早期应用于国防、航天、建筑等领域。项目,是指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完成某个特定的产品、服务或者目标所开展的一次性努力[3]。项目具有目标的确定性、一次性、独特性、整体性、时间限制等特征。项目管理通常是指项目负责人为完成某一特定目标,临时组建团队,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目标的管理方法。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方法,更是一种行为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日渐成熟,项目管理被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它有助于解决项目运作中遇到各种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人员的配置率[4]。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诸多学生活动所组成,而很多学生活动都具有项目的特点:独特性、一次性、整体性、目的性等等。这些学生活动都具备将项目化管理引入的内在条件。因此,一些发达国家也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引入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效果良好,这些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学生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2.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运用的意义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开展的文明修身活动、文体文化活动、公益文化活动,还有学术科技活动、就业创业活动、新媒体活动等方面。这些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吸取能量,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学术底蕴。如引入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扩大参与度,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同度

当下,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虽然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效果却不明显。若将一些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细分为若干子项目,将项目化管理运用于这些子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申请立项,不只是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更扩大及所有同学,只要有兴趣有能力就可以写策划书进行申请,负责人贯穿活动从策划到结束的全过程,必然会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靠活动本身吸引同学参与,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这将大幅度提升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

(2)培养创造力,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在世界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各种思潮、文化现象充斥着高校校园,吸引着大学生们的注意力。比如,当下的洋节在高校校园里大行其道,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显得冷冷清清,对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的活动也兴趣寥寥。这一方面和高校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活动的吸引力不足有关。实际上,同学之间年龄差异小,没有代沟,最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就是他们自己。将项目化管理运用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让项目管理的模式从确立项目目标开始,直接面向广大学生群体,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创意好、立意高、参与性强的项目策划选出来,如此,既能切实地考虑学生受众的最终需求,又能增强活动的创意,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种类,提升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3)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了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平台,在项目的设计、执行的过程中,以项目化方式进行协调管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思考、沟通、协作的能力,给学生更多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空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强调计划管理和目标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的每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将项目分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有助于培养项目负责学生的责任意识,以确保有计划、有目的地按时完成项目。此外,融入竞争机制,更能有效配置人员、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促进全员育人,真正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

三、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运用设计

根据项目化管理的要求,把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分为项目的申报与审批、实施与过程管理和总结与评估三个阶段,为确保活动有效实施,还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活动进行规划、监督、控制和总结评价。

1.项目的申报与审批

这是一个项目周期开启的起点,指某一项活动正式被审批同意为一个新项目的过程。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涵盖的面很广,包括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续的时间也应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由于其内容之丰富,运用项目化管理很有优势,能够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根据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不同,在项目申报时可以区别对待,按其重要性分为:核心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因其重要性的不同,申报的程序、要求、经费保障都应有所区别。把活动面向所有学生,让有意向的学生自由组团,从项目立意、策划、创意、可行性、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论证撰写申报书,学校的管理方组成评审委员会,会项目进行招投标,选出最优的项目进行立项。只有在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令更多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自觉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公开立项项目、责任人、团队、工期、预算及预期效果,签订项目合同书。

2.项目的实施与过程管理

本阶段是项目化管理的关键部分。作为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对项目负责人进行适当的理论培训和业务指导,以提高项目团队的执行力和业务能力。项目负责人要围绕“目标管理”这一核心,严格按照项目申报书的计划执行,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管理,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资金问题及阶段性成果进行协调控制,并且及时与管理部门反馈与沟通。高校管理部门也要对项目活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监督项目的运行情况,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和指导,做到项目隐患随发现随解决。而在进行了活动项目化管理后,项目负责人及团队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协调,对活动经费进行有效控制,对活动过程进行风险评估,为了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要确保有足够的学生能参与其中。由此可见,整个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

3、项目的总结与评估

学生活动项目运作方式与其他领域内的项目化管理的重要区别之处就在于项目评价和对评价的应用。项目结束后,高校管理方要及时开展总结与评估,建立相应的项目评价体系,根据目标完成情况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来衡量项目立项设定的目标是否实现,整个过程是否规范,项目的预期效果是否达到,成本是否控制在预算之内,进而总结经验,并将与活动相关的经验总结、图片等资料进行建档、存档,通过备案机制的建立为接下来的新项目决策,提供更优的建议参考。对组织活动的学生和学生团队在整个项目中的表现及时肯定和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能带动身边更多的同学参与项目中,将评估结果应用于学生的德育考核中,也能提升大学生对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2016年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总之,将项目化管理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造性,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质量和品位,为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化、精品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有利于优化学生活动的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然,项目化管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增强其在活跃校园文化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张富良.高校社团的德育载体建设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35-36.

[3]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邱苑华,等.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校园文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档案编研;编研管理;高校

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档案就已经被人们尝试使用,而高校档案馆中档案资料则是经过长时间留存下来的,是高校文化沉淀的宝物[1]。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高校留存的档案越来越多,甚至已经出现了“尘封的角落”,部分档案信息也因为时代背景影响下出现失真的现象,要想将这些事情解决最好的方式就是对档案进行重新整理,而档案编研工作是社会服务性较强的工作,同时档案编研管理工作也是各级档案管理中较为核心的部门,对档案部门工作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

一、高校档案编研管理工作的含义与内容

(一)高校档案编研管理工作的含义。高校档案编研管理工作就是将档案文献编研按照工作需要重新分类整理成可供参考的编研成果,通过结合档案馆之前收藏的档案进行参考资料编制,同时对编制后的参考资料进行整理与管理。目前,我国高校档案馆中存放的档案资料较多,且随着我国学术研究水平飞速增长,我国所有高校档案馆都对自身存放的档案资料文献编研重视起来,通过合适的档案编研工作与相应管理措施的应用,可以不断提升高校档案馆工作质量与效率。

(二)高校档案编研管理工作的内容。高校档案馆编研管理工作是将高校档案馆资源完整发挥出来最有效的措施。一般情况而言,高校档案馆编研工作都是由专业编研小组进行,而将档案馆收集资料与编研相结合,就可以将档案编研工作变成有效利用的结果,同时大部分高校档案馆都会对存放的档案资料进行编研,从而为民众提供可以使用的材料,但是目前高校档案馆编研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编研之后的参考资料质量存在一定不同,因此,需要对档案编研工作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与各个高校档案编研部门的沟通,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2]。

二、以往高校档案编研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

(一)增强档案收集力度。为了防止使用时文件资源过少的情况,就需要档案编研人员在编研工作中坚守自己工作岗位,将自身职责范围内工作做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将自己编研中收集的散存文件与资料进行归纳,不可以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就将使用的文献乱扔。同时档案编研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监督编研人员工作情况,提醒人员将资料归档,避免再次使用查找不到现象发生,最后编研人员完成之后,管理人员需要对编研后的参考资料进行录入与存放。

(二)编制不同检索工具。档案编研工作并不只是将文件保存好就可以,而是需要学会使用相应的检索工具,便于文档的查找与使用。档案编研人员可以与编研管理人员及时沟通,就自身新的想法进行交流,充分研究之后进行档案资料的编制,并提供使用,例如在检索工具方面可以由双方共同交流以研究出检索工具的编制方案,再经由编研人员的配合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检索工具,这样可以保证人员在文档查找时,能够快又准,减少时间上的浪费。

(三)采用现代先进技术。传统档案编研工作存在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内容费时费力的现象,因此,在档案编研中编研人员应该学会开动脑筋,不断尝试更为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从而减少编研工作的强度。而编研管理人员则可以在编研人员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协助编研人员利用先进设备进行编研工作,并从本质上解决文档编研与查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将编研管理工作科技化,才可以更好的将档案信息变为生产力,继而为高校发展服务。

(四)创新编研管理观念。高校编研管理工作均需要摆脱以往工作中的条条框框,通过独立的创新意识,在档案利用价值的开发上多下功夫。编研人员应该时刻围绕学校工作重心,具有主动性与前瞻性,提前预测某一时间段师生可能会使用的文档,并在第一时间内将档案中重要信息进行整理与汇总。而编研管理人员则需要对高校发展有一定预见性,具备极强超前意识,尽量避免突然需要档案,却无从下手或查找不及时现象。

(五)更新编研管理内容。以往档案编研工作重点是对史料进行编研,但是随着自动化办公的不断普及,档案编研工作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以往传统文化叙述也变成了图片与影像等形式,这种模式可以给予人们更新的体验与视觉冲击,真实性的感染力可以更好的感染人们。因此,高校档案编研与编研管理人员均需要不断在编研中注入这些新兴模式,从而使档案信息更加具备感染力。

(六)改变编研管理形式。传统编研工作都是以纸质信息作为载体,采用文字的方式进行内容记录,但是随着科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也应该尝试更新。编研人员与编研管理人员需要探寻更加科学且快捷的工作方式,将多媒体网络作为辅助设备,在网络中编研文献与查找文献,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不仅能够增加信息的时效性与可用性,更能够将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

三、当代高校档案编研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高效便捷。随着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档案编研与编研管理工作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网络与多媒体时代下,编研工作可以更加具有准确性与及时性,且编研过程也能够得到相应简化,人员劳动成本减少,也会提升档案编研效率,且在网络覆盖模式下,要想查询文献资料,就可以随意选择使用终端设备,从而增加档案时效性,拓宽其传播路径[3]。

(二)灵活多样。以往高校档案编研中,编研人员之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档案的编研,但是在这种编研影响下,文献资料的使用效果并不佳。因此,编研与编研管理人员均可以通过网络等模式构建出与使用中的沟通渠道,使用者可以在渠道中与编研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及时交流,编研人员根据提供的改进措施进行文献的改进,这样可以极大程度提升档案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价值与意义。

(三)开放集约。以往传统档案编研工作信息收集的来源较为单一,只可以通过档案馆中存放的资料进行编研,这样编研出的资料存在单一且不完整性。而网络媒体的应用可以保证编研人员及时获得全国各地档案信息收集,从而捕捉最前沿的动态信息,且编研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交互性的特点,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编研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共同协作、联合编研,进一步提升档案的质量。

四、高校档案编研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化发展。以往高校档案编研与编研管理工作都存在形式单一的特点,而在新时期下,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手段将声音与图像等信息进行保存,从而形成立体的档案信息。这种网络多样化的模式可以提升档案趣味性,增加档案的翻阅人数,同时也可以拓宽档案信息的传播,扩大社会对档案信息的使用范围[4]。

(二)社会化发展。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档案编研工作就是对编史修志材料与历史的反映,很少将档案资料与现实相结合。而如今信息化、知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人们对档案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档案编研与编研管理人员不论是在档案学术理论的研究,还是档案工作的实践,都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社会服务之上,从而贴合人们实际[5]。

五、校园文化建设汇总档案编研管理工作的作用

(一)延续校园文化。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其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而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文化记录的重要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在一直默默奉献。高校档案编研与编研管理工作是高校文化部门最核心的内容,其中包括对高校过去的校园文化进行记录与编研,以此满足高校学术研究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包括为高校未来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参考资料。高校所编研的文献资料都是经过认真筛选与修订而制成,这不仅是高校档案馆工作需求,更是学校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二)提高工作质量。高校档案馆编研与编研管理工作就是对高校内部资料进行汇总与整理,并通过此次将高校档案馆中存在的杂乱信息变得井然有序,利于高校后期使用与利用。高校档案馆作为文献传承和历史见证的重点部门,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对学校文化的感情,同时,档案的服务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服务质量,因此,只有提高高校档案编研与管理的水平,才能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展现出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三)传播校史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而高校档案馆编研与编研管理工作则是可以有效引领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领导层面应该充分认知档案馆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对档案馆的编研与管理工作,不断研究其服务功能,继而将档案资源充分利用,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参考资料,且随着档案编研数量的提升,编研人员会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也标志着高校校园文化与形象风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结语

高校档案编研与编研管理工作的改进,不仅可以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还可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提升。然而,目前高校档案馆档案编研与管理工作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人员不能提高档案编研质量,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与此同时,高校对档案编研与编研管理工作不重视,不能进一步提高档案编研的效率与质量[6]。基于此,高校档案馆应该不断提升自身档案编研与编研管理力度,积极投身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晓梅.试论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兰台内外,2018,234(10).

[2]李燕,李锋.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及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8,62(017).

[3]颜丽琼.试论高职院校档案编研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挥[J].兰台内外,2019,12(33).

[4]夏文光,张安林.高校档案编研及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文存阅刊,2019,107(014).

[5]李艳霞.新时期加强学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原则和途径探析[J].山东档案,2019,228(01).

校园文化管理范文7

【关键字】网络;管理;策略

文化是以教育为载体实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效浸润和传导,而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精英文化的核心,高校文化更是一个民族传统和革新文化内涵过程中的萌发地。基于教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创造,独特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校园立足之根本,是塑造人才,传递思想,是借以教育,把人类富有群体优秀素质潜能的群体化自然人育化为具有现实文化素质的具有独立意义上的社会人。从根本上讲,高校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中最为精髓和具有开创精神的一部分,植根于民族文化士壤中生长,而又选择、传递、交流和重铸。人类进人21世纪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技术化的信息时代到来了,使得高校学子在经受知识更新冲击的同时,文化思潮的兼收并蓄使得高校大学生文化生成中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如何保持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开放共同借鉴的多元文化并存的基本态势及重新定义校园文化,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而伴随着基于手机和电脑的QQ、微信、陌陌交流APP及其它自媒体的运用,开放化的渠道和密集型的图文、信息速览,成为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传统校园文化的载体在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前更多的被舍弃,导致其为文化而文化的畸形发展。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在网络平台下,将自媒体时代传播机制,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中,革新校园文化模块,加强网络下的文化引导和管理,将更为有力地实现博大精深的社会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兼容并包的外来文化的交流和共融,形成更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当前高校网络平台下的校园文化管理的缺失

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中,目标规划不够明确和具体内容不太充实。校园文化的建设,过分强调以网络平台视觉化体现和物质化要求为基础功能实现;片面化的理解校园文化下,在网络管理中表现在管理权限的设置层次和对象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校园内不良舆情的传播。只堵不疏的传统网络监管模式,导致网络监管工作的被动和滞后,机上管理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和社会化功能认知不足,采用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导致网络建设和监管层,与教育和服务层的断裂,割裂了网络文化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二、多措并举提升网络平台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1.网络平台技术的开发与维护。在加强数字化服务和深化校园网络的支撑前提下,依托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着力呈现高级过滤后的政治、经济、文化、高校信息等方面的媒体信息。保证校园文化的向心性和向上性。同时通过高校内网与外网的管理和切换,完成信息流的平稳交互。同时对软件设施的维护应制度化、信息化,在确立岗位责任之下,明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责任人,对相关过滤和拦截软件要谨慎更新,充分借助高校内的计算机学院的管理集团优势,开发相关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软件,更好地信息维护和抵御侵袭。

2.网络平台下的信息文化引领。作为高校的文化阵地和思想前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应更为契合应用主体即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文化习惯,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着力开发具有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的交互软件,利用校园工作平台和微信工作平台的对接,完成网络下衍下的末端更新与支撑,多形式的提高关注度,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领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最为有效的管理。将信息、思潮、空间的有效叠合,是信息化平台下,得以实现网络监管的最优途径。

3.网络平台运营中校园文化的人文管理。突出高校网络监管行业自律的同时,要以点到面的生发机制完成由单一监管者到校园文化信息的自觉维护者到健康校园网络共营者的转变。在高校校园网络管理中,要充分地过滤和监管的同时,做好高校学生的文明上网行为导向,是制度化的软性补充。提高校园网络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才能实现是高校网络平台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校园文化在网络平台下的激励、凝聚、教育等目标,是需要通过开放性的文化定位,以网络监管为手段,增进校园网络的信息流的互通建设。融合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教育一体化体系,提高高校学子利用网络的审阅能力和网络文明习惯。并以此为起点促进新时代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罗军舟.网络管理中Agent系统的描述和分析[J].通信报,1999(09).

[2]胡燕.网络安全管理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2(07).

[3]赵学工.浅析高校校园网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04).

校园文化管理范文8

(一)校园文化内涵与作用分析

通常情况下,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中的所有教职工员工与学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之中所逐步形成的一种大家都遵循的价值标准、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通常情况下所包含的内容有物质文化(例如校容与校貌、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与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例如责任制度、工作制度以及学习制度等各种制度)、行为文化(例如社会实践、科技学术活动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等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了学校的目标、学校的精神、学校的道德标准以及校风、学风等等)。总的来讲,校园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激励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导向作用以及辐射作用。

(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内涵分析

学生管理就是对学生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其最后毕业之间在学校期间的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就是对高校中的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行为进行规范。其中所涵盖的内容相当的广泛,例如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惩、实习、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贫困生工作等等。

(三)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能够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主体地位,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收益客体,因此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够离开学生,否则就会失去意义。[1]在另外一个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对象与客体就是学生,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需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培养的目标。从这里能够看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在目的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两者的主要目标都是培养学生,不断的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够成长成才。

二、利用校园文化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

西部高校想要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要将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成才。

(一)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物质保障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以服务学生作为根本目的的,而为学生提供良好、有序的校园环境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物质文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如果物质文化不好,西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次仁德吉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那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会缺少相应的物质保证。[2]其次是知识学术环境,主要是指的学校在学术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与条件。这个环境能够对育人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最后则是人际关系环境,包括了校园中多方面的人际关系,一个良好的、融侨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让学生、教师都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学工作、管理工在开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形成良好精神文化氛围,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获得精神动力

首先需要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运用各种先进的思想来对学生的头脑进行武装。同时需要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进行弘扬,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要从高校自身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来引导学生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闲暇时间。同时还需要将学生管理工作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实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锤炼。

(三)形成完善的制度文化,让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和谐有序作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得到科学的引导与规范,这就要求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良好的制度文化能够有助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这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有序开展相当重要。需要从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调动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促进校园生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三、用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对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是主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者,并且是直接受益者。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仅需要明确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特性,还需要研究和学生相关的因素。学生管理工作与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紧密的关系,其中的每一项工作或者是规章制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文化娱乐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对学生具有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作用。所以,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学生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而这就要去对和学生存在紧密联系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起全面发展的思想

对于西部高校来讲,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将学生留在校园中,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是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必须要思考并进行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并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条件,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突出服务性,对服务与育人意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让校园文化更好的发挥出育人功能,让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开展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必须要对校园文化在实现教育方面所具备的特殊功能进行充分的考虑。

(三)强化学生社团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