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危机管理范例

校园危机管理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1

在危机事件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对校园危机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确定网络危机舆情收集的范围。网上舆情收集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各媒体新闻网页中关于危机新闻的报道;二是各主要网上论坛和BBS中关于危机讨论的信息,网上新闻报道和网上论坛共同构成了网络舆情。其次,借用各种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和方法。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陆续推出了网上信息收集系统和软件。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可以自动搜索各相关网站的危机新闻,还可通过主题词定向收集关键主题的帖子,并记录回帖内容和数量,以及发帖人的IP地址。

2构建基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公开机制

学校通过网络媒体将权威信息及时传递给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可有效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杜绝谣言产生。首先,构建以学校官方网站为主体的网上信息公开系统。面对危机,学校的官方网站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抢先给出信息报道,这是网络媒体沟通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学校在信息中应当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报喜不报忧的信息,二是危机时刻的“失语”和信息延迟。其次,培养适应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应根据不同的校情,建立不同层级的新闻制度,培养符合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发生后,让网络媒体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有效工具,成为化解危机的“润滑剂”。

3重视基于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在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结合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有效的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来还原事实危机的客观性,有利于重塑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任。首先,重视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学校可以积极地运用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塑造舆论,引导舆论。学校应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同设置危机新闻的内容和排序,来引导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其次,危机中“权威意见”的运用。危机发生后,争取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出面为自己说话,是危机公关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第三方”,指各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等。可以是一些权威人士,如行业专家。也可以是权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旦这样的网络媒体刊登了某方面信息,往往很容易被其他媒体转载,成为“新闻通稿”,这样效果较好。

4注重基于网络媒体的恢复作用

危机处理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校园危机管理过程的终结,而是危机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危机的善后处理阶段。学校管理者应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后续报道,做到危机过程的“有始有终”。并通过便于查询的事件回顾,为师生和社会公众展示完整的危机事件过程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公众冷静地产生理性思考,挖掘危机事件的原因,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和改进政策的方法。同时,通过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与公众有效沟通,实现形象的重塑,甚至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总结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2

一、校长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一)防御作用——做好前期的危机防御和安全防护。校长在危机管理中应起到良好的防御作用,校长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经验,来做好前期的危机防御和安全防护,从而实现对于危机的防范。校长具有较强的管理经验,因此他们能够根据日常教育教学情况来发现危机出现的苗头,并通过一定的措施来防止危机的出现。目前高中校园危机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思想危机、安全危机等等,这都需要校长亲历亲为,洞察师生的行为表现、心理动态和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于危机的管理和预防。

(二)领导作用——是校园危机管理过程的领导者。校长具备较强的领导作用,是校园危机管理过程的领导者。校长除了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外,还会与家长、师生沟通,从而有效地把握其思想动态。在遇到危机爆发的时候,校长则会调用自己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将危机信息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人,避免出现恐慌、混乱的局面。此外,校长还要积极地做好校园内部的危机公关工作,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可以积极与当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报告,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危机的影响范围缩减到最小。可以说,校长是校园危机管理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要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教育地位,强化危机管理效果。

(三)管理作用——通过知识整合和系统思考解决问题。校长通过知识整合和系统思考解决问题,能够实现对危机的有效管理,从而提升管理效果。首先,校长具有极强的危机处理能力。在遇到危机的时候,校长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信息的搜集,对于危机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判断危机的产生原因、危机类型、危机性质、危机影响等,这样就能够较快地解决问题。其次,校长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危机处理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将危机处理分成几个步骤或阶段,然后与相关人员分工合作、统一协调,这样就形成了整体的合力,达到危机管理的目的。

二、如何实现校长危机管理

实现校长危机管理,对于切实维护校园安全、构建和谐校园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校园频发的危机事件,要求校长切实承担起责任。

(一)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责任意识,是校长危机管理的重要前提。在社会急速变革的时期,校园危机频频发生,校长应该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危机意识、沟通能力和身心素质,以便于在遇到校园危机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到危机化解中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长必须要增强自身的危机预测能力,将较多的精力放到危机管理上,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升自身的危机识别能力和预防能力,从而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强化自身危机管理及处理的能力。对于校长而言,必须要强化自身危机管理及处理的能力,从而来为危机处理提供科学化的解决思路。首先,校长必须要加强学习,多学习危机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别要注重对于数据分析的学习,通过大量研究校园危机资料,来减少本校类似危机事件的发生。其次,校长应该积极引领广大教职员工进行危机管理的学习,认真研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收集其他学校发生过的校园危机资料,这样有助于校园危机的有效化解。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校园危机管理;体验式教学

新时代学校面临着全新的安全形势和特点。辅导员作为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参与者、协调者、和研究者,培养和提升辅导员老师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应对管理能力的重要现实意义。作为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项目,我们针对我校30名辅导员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是关于校园危机管理和处理应对的各方面。问卷共有10道题目,得到了以下结果:只有10名辅导员老师实际处理过学生重大疾病或事故的全流程,这说明目前辅导员老师的实际危机事件处理应对能力还存在巨大的不足。各位老师对校园于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还存在认知、方法、流程上的不一致,安全预案不熟悉,急需在流程、处理预案、注意事项、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梳理、规范和提升。加强目前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和加强对辅导员老师校园危机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如何有效的进行校园危机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急需新的、有效的培训手段和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及其优点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体验式教学。该教学方法于上世纪80年代由大卫•库伯开创。由体验、反思、研讨、理论、体验依次循环。体验式学习从体验开始,然后进行研讨,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主张教学应以对象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校园危机管理方面,辅导员老师通过平时的学习,虽然大都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只有通过参与、体验的过程,才能更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的技能。理论实践相结合。体验式教学冲破传统牢笼,将实践教学运用于教学当中,如在案例重现环节,体验式教学就会让辅导员老师扮演不同角色,充当案例各关系方,然后进行现场对话行动处理,资深指导者在旁边观察参与情况,结束后与参与者一起进行研讨,总结危机处理中的难点,最后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危机应对处理模拟演练可以提升储备知识学习的实效性,可以切实提高辅导员老师危机事件应对处理的能力。这种演练和重新规模可大可小,灵活多变。针对问题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同时选择更恰当的方式方法。参与演练辅导员老师应该积极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主动地参与各环节,演练中要努力认真感受、勤于思考、积极行动。指导者要时刻关注各位老师的参与程度,及时予以纠正。

二、校园危机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体验、反思、研讨、理论、体验的体验式学习圈是我们构建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依据,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目标灵活组织教学形式。对于校园危机管理培训课程而言,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最重要是提升实际校园危机事件处理能力,使培训对象获得操作技能和行动经验。所以我们将辅导员校园危机管理能力体验式教学课程按照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预备知识阶段

当前我校辅导员老师的危机管理知识学习和危机处置能力提升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相关知识掌握比较零碎,危机事件应对应对能力参差不齐。在开始正式案例模拟演练体验之前,必须首先开展相关知识的集中学习,为下一步的演练提供知识储备。预备知识储备学习阶段以讲授研讨学习为主,内容包括校园危机事件特点分析、发生机理、学校应对危机的理念、制度和干预策略、心理学知识、法律法规等。促进培训对象掌握关于校园危机特点、规律和科学应对的方法,从而建立形成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案例模拟演练做好准备。目前我校积累了3年的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案例,基本涵盖到了所有的学生在校危机事件种类,形成了《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校园危机事件案例汇编》。有了比较成熟的培训讲座课程,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心理卫生法》、《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校园危机处理预案》、《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校园危机事件案例汇编》、《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校园危机事件处理流程简图》等。基本满足了预备知识模块的需求。

2.案例模拟演练阶段

设计适合模拟演练的体验式教学场景,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也是体验式教学的意义所在。模拟演练的脚本设计,一般利用以往发生过的案例,从中提取重要和规律性信息,进行案例重现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由情景仿真和角色扮演两部分构成。首先尽量模拟真实的危机事件场景,以直观感性形式加强认知;然后由辅导员老师和学生扮演案例中的相关各方;最终要求参与培训的辅导员老师现场及时的根据以往所学开展危机事件的处理;在过程中预设以往案例中遇到过的困难和障碍,要求辅导员老师进行应对。目前我校药学院已开展模拟演练两次。第一次是针对2018级新生辅导员老师,利用案例汇编中的3个新生典型案例,分别进行了学生晚间急症、校园骗局、校园群体性冲突事件进行了室外大规模实景模拟演练。3位新生辅导员老师现场进行危机事件处理,其他辅导员老师分别扮演事件各参与方。模拟演练整体效果非常好,辅导员老师们也都非常乐于参与。第二次是针对心理问题学生自杀自伤事件,我们进行了室内的模拟演练,所有参与辅导员老师都分轮次扮演了当事同学、同寝室同学、学生家长、辅导员老师的角色。通过此次演练针对性的提升了面对心理问题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特别是以往困扰各位老师的与家长沟通问题,有了长足的进步。

3.总结反思点评提高阶段

反思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把直接经验转换的重要过程。案例重现应对处理演练结束后,全体参与人员进行座谈,回溯自己的应对处理过程,寻找其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针对参与重现人员的自我回溯,请授课和指导者进行点评,经过研讨总结对危机事件处理经验进行概括归纳和提升,以提升辅导员老师的应对处理能力。我校药学院进行的两次模拟演练活动后均进行了详尽充分的总结反思,结合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对我校药学院的危机事件处理预案进行了充分的补充和提升,同时也促进了药学院校园危机事件管理工作的更加全面和正规。

三、体验式校园危机管理课程的意义和思考

目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已经全面开展体验式校园危机管理课程,通过培训课程切实提高了辅导员老师的危机事件应对处理能力,在最近3年的学生危机事件应对处理中体现了较高的处理水平。下一步我们准备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以被培训者为中心的理念

应该强调以被培训者的需求为中心,随着辅导员老师们能力的提升和需求改变变化课程的内容和重点,同时充分尊重辅导员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促进辅导员老师们参与体验式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培训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学习者。

2.加强模拟演练的真实性

以案例场景设计为基础、体验活动过程为载体是校园危机管理体验式课程的精髓所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就在于体验,真实性关系着学习的水平和质量。我们要利用各种新技术,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提升整体模拟的真实性,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我们将继续把将体验式教学的成果转换为实际工作的助力,提升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中的运用[J].教法研究,2013(30)

[2]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12)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4

1999年至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1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1200多所,在校生将近800万,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也处于内外部矛盾突显期及各类问题突发期。校园危机事件一旦爆发,高职院校不仅面临危机本身所带来的危害,还面临着学校声誉形象受损害、师生心理受冲击、长远发展受影响等系列连锁危机。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危机应对能力疲弱、危机传播策略缺乏等诸多不足。所以,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危机内涵,全面分析其特点,高度重视危机传播管理具有的举足轻重意义,进而制定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中不能回避、亟须思考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危机的内涵

“高职院校危机”是一个从“校园危机”延伸细化而来的新概念,对此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将高等职业院校危机定义为: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内外,与学校成员有关并且会对其成员带来危机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或对高职院校及其成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伤害、或对学校自身形象声誉带来损害,或严重威胁到高职院校正常秩序,并可能由此产生不良社会影响,这种情况迫使学校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需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的突发事故与高职院校危机并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其区别主要在于事态的严重性和影响力。若高职院校突发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控制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内,仅存在于事件当事方,还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员,也还没有引起校内其他成员、社会和传媒的关注,并在校园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妥善解决,那么它只表现为高职院校突发事故。若对突发事故的处理不当,使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已超越校内范围在校内外蔓延开,引其校内外非事故当事方的广泛关注,这类高职院校突发事故就加剧演变成高职院校危机。

二、高职院校危机的特点

(一)突发性和紧迫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危机和一般的社会危机一样,也具有突发性、紧迫性。高职院校危机发生前或许有一定的征兆及预警,但危机的爆发通常出于意料,危机真正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地点、具体态势、影响程度则很难被预见甚至是始料未及的。同时危机天然具有的危害性使其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产生紧迫性。对高职院校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迅速释放、快速蔓延,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危机则急剧恶化,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大损失。面对突发的危机,如果高职院校响应不够迅速,给广大师生留下反应迟缓,漠视师生利益的印象,势必会失去师生、公众的同情、理解和支持,陷入被动的境地。因此对于危机处理,提供可以做出正确决策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而也这正是对高职院校管理者最严峻的考验。

(二)群体性和盲从性

高职院校的主体具有很强的群体性和盲从性。高职院校的学生人群密集且大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利益需求、价值取向高度统一,思想情感十分容易产生共鸣,具有明显的组织化、集体化倾向。为此,高职院校一旦发生危机,会被迅速传播。可以说,高职院校危机在信息时代和特定校园环境下,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同时,广大师生作为危机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仅仅关注危机本身的发展,而更关注校方对危机的处理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同时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身心还不够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煽动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或发生群体事件。

(三)两面性和双刃性

危机具有两面性,会带来损失和危害,同时也蕴藏着转折和机会。事实上,校园危机也是高职院校经历成长、成熟和觉醒的特殊阶段。首先客观地说,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校园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高职院校带来破坏和损失。但是,如果高职院校的决策者能够抓住机会,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积极应对危机,则可能转危为机危机得到解决后,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若能以危机为契机,评估肯分析处理处理的成败得失,转化和提升危机所提供的经验和知识,切实改进和完善危机所暴露的问题和弊端,那么危机还将起到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提升学校对外形象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危机传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校园危机事件,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与控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我们将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定义为“高职院校有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应对校园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相应的,我们将高职院校危机传播管理拓展为:“高职院校有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应对校园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以控制危机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高职院校的危机传播管理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对危机传播进行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天然的职责和义务。与此同时,危机传播管理也直接体现出高职院校管理的能力。从实践来看,在面对危机时,如果高职院校积极主动、迅速行动,危机所产生的压力就会成为变革的推动力和催化剂,促使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甚至带来整个体制上的革新。

(一)危机传播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题中之义高职院校危机会冲击整个学校,使学校的教学与生活陷入一种非正常的状态,这时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承担起处理危机、化解危机、减少损失、消除影响的责任。危机发生之后,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校政策的制订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具体管理权力的行使者,必然要肩负起管理危机的重要责任。危机传播管理越来越成为了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危机管理的管理者,首先就是有责任、有义务向师生员工甚至社会大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好高职院校的危机传播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也综合体现着一所高职院校的管理能力。在高职院校危机传播中,管理者面临着巨大压力,同时面临很多工作内容:协调各方关系、答复公众和媒体的询问、维护学校形象等,其中所涉及的工作不单是管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的范畴。所以,寄托于管理者个人力量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危机,是不可能也是不可靠的。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可以借鉴企业、政府等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即:组建危机管理小组。明确由危机管理小组综合统筹、具体负责危机事件。组建危机管理小组还应该未雨绸缪,在危机的预防期其小组成员就已经要各司其职。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小组的成员可以来自学校的不同部门,也可以是校外的相关领域专家,他们需要具备心理、法律、医疗、公关、传播、新闻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成员专业领导的广泛性能确保危机计划的各个方面得以实施。#p#分页标题#e#

(二)危机传播管理确保信息畅通、校园稳定就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整体而言,危机传播管理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及时开展应急和重建工作,为化解危机争取舆论支持。第二,确保决策者及时全面地掌握和信息,消除或减少流言的不良影响。第三,监督危机管理中各种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情况,尽可能减少伤亡、疾病及其他不必要的损失,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高职院校危机爆发后,在校师生的恐慌心理会逐步加强,并逐步扩散到社会当中,造成紧张气氛,这也是谣言最容易产生的时候。各种谣言会扰乱师生情绪,影响校园及社会稳定,干扰管理者应对危机。因此,对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谣言的控制,十分必要。开展完善的危机传播管理,管理者就能有效控制危机相关信息的传播,监测舆论,稳定人心,为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各项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危机传播管理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实现与媒介的良性互动,确保师生和公众的知情权。高职院校一旦爆发校园危机,务必做到信息畅通,管理者要妥善利用媒介,让其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报道,并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要特别避免因管理者失语致使师生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危机真相、造成谣言四起的现象。这也应证了传播学上系统论和信息流理论。高职院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是一个活跃、开放的系统。高职院校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封闭孤立存在了,它涉及到很多校园以外的关系,如与媒体的关系、与周围所在社区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政府各部门的关系等。高职院校危机的传播实则是信息交换的过程,这有利于高职院校对突然变动的环境进行调整和适应,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内外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三)危机传播管理应当展开公关、重塑形象高职院校危机具有突发快、涉及广、影响大的特点,会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并对学校形象产生重大的负面效应。高职院校形象受损,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学生的就业,进而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不过,危机本身就意味着“威胁”与“机会”并存。著名企业危机与公关专家奥古斯丁也曾说:“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公关的精髓。”高职院校危机不是无影无形、空穴来风的,它可防、可控还可消除。如果高职院校危机管理者能积极应对正确处理,它不仅会提高公众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度,塑造学校良好的形象,还有可能将危机转化为学校上升的推动力。由此可见,危机传播管理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维护和重塑高职院校的形象和荣誉。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危机传播管理过程中,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介告知师生和社会危机事件真相及校方所采取的措施,建立公众对高校和媒介的信任和依赖,杜绝或减少谣言的产生。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危机传播管理过程中,还必须通过开展积极的公关活动,找到学校与各类社会公众利益的最佳契合点。同时管理者应对危机的态度、采取的措施、付出的努力,应对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和进展程度等等,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危机传播方式向广大师生、社会公众迅速、准确传达,以满足公众了解信息的需求,缓和公众的紧张情绪,唤起公众对校方的理解、关心、认同和支持。通过这样良好有效的沟通,学校的美誉度、公众的信任感、正面的社会效益将大幅提高,高职院校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勇于承担、以人为本的良好形象也就在实践中树立起来。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5

在社会大转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阶段,高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些危机事件在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中层出不穷,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影响学生学习和学校正常教学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应运而生,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危机意识;危机管理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4SJD307)

一、民办高职院校危机概述

(一)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概念

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概念现在学术界没有相关的学者作出系统的论述,但关于高校危机,国内权威学者薛澜在《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失的现象等,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均称之为高校危机”。[1]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概念可以参考高校危机的概念,即民办高职院校在事先未预料到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对民办高职院校以及所有人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并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校内突发事件、学生心理问题等,这些事件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对学校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对学校人员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以学校现有的资源和制度又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称为危机。

(二)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特点

民办高职院校危机具有普通高校危机共同的特点,如突发性和易发性等,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独特性,又决定着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

1.校内危机相对频繁。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除了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造成的公共危机之外,校内危机发生的概率要比普通高校大的多。例如,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遇事易冲动,所以学生打架斗殴的情况比普通高校要严重的多,由此导致的危机也时有发生。再有,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经费的压力,在教学设施以及学生宿舍设施方面的投入有限,由此导致的潜在的危机也不容忽视,应引起各院校的高度重视。

2.规律性和不规律性并存。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尤其是校内危机存在着规律性与不规律性并存的特征。规律性,特指由于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校内危机。例如,每当新生入学、老生毕业的时间,由于人流量大、事务繁多,往往是危机四伏的时间。再如,每年心理问题频发的季节也会成为危机潜伏的季节,虽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但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压力相对来讲还是挺大的,由此导致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随之增多,这些学生对于学校对于周围的人来讲,危机随时都能发生。不规律性,指由于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因素导致的危机,这类危机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法预测到的,毫无规律可言。

3.防御性不强。

无论对于校内危机还是校外危机,民办高职院校的防御能力都是不强的,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危机意识不强,无论从学生还是教师乃至管理者本身来看,安于现状者居多,对于身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都缺乏防范意识;另一方面,从整个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来看,虽然设有保卫部门,但从管理体制上来看,对于危机的预警到处理再到恢复都存在着欠缺性。

(三)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分类

1.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引发的危机。

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主要是指地震、台风、洪水、火灾等不可抗因素引发的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成员以及所有设施造成损害的危机事件。例如,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比起预防之外,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和逃生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危机现场逃生训练比较好的院校,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造成的伤亡,明显要比没有进行训练的院校好得多。

2.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危机。

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危机,一方面,指由于国内国际的的一些政治和社会热点活动引发的校园骚动,如游行示威、城市大规模运动等。现在的大学生一般处于思想比较活跃的阶段,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比较敏感,容易受这些事件的影响作出相应的互动;另一方面,还包括一些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如禽流感、非典、食物中毒等事件,学校人流量大,人口相对密集,这些事件的发生容易对学生及教师造成群体性的影响。

3.校园治安引发的危机。

校园治安引发的危机事件在民办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一般要严重得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做事容易冲动,聚众斗殴事件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办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另外,因宿舍管理及人际关系引发的矛盾也导致危机四伏。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对宿舍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在与舍友相处过程中摩擦不断,这些都是民办高职院校治安部门需要随时注意的方面,否则时刻都会演变为校园危机事件。

4.心理原因引起的危机。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受到影响,尤其是面临社会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比例也随之提高,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于周围的师生乃至整个学校来讲都是潜在的危机。此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贫富差距产生的自卑心理也会产生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事件,如震惊中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具有典型代表的例子。

二、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概况

(一)危机管理工作的定义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现状,危机管理工作理所当然的成为当代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与危机的概念一样,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概念,同样,也可以借鉴普通学校危机管理的表述。国内学者刘钢认为:“学校危机管理,是指管理主体针对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潜在的或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危机管理机制则是专门应对危机事件的组织和机构或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和方式。”[2]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可以理解为,管理者针对学校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既要包括对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还要包括对危机事件的后期恢复工作管理措施。

(二)危机管理工作的内容

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工作可以简单的分为事前预防、事中决策、事后处理三部分。事前预防是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的前提,事中决策是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的关键,决策水平直接决定着危机处理结果的好坏,及时、正确的决策可以将危机事件的损害程度降低到最低,事后处理是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后处理更多意义上包含着对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补救和具体的善后工作。

(三)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现状

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机构。在日本,由于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频发,日本大力推行全民的危机教育,对于防灾减灾可谓是“警钟长鸣”。然而,我国高校尤其民办高职院校在危机管理方面仍有所欠缺,从主观上讲,民办高职院校的师生普遍存在危机意识不强的现象,危机意识教育迫在眉睫;从客观上讲,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个管理体制在危机管理这个环节都是最薄弱的,加强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无论从主观教育还是客观管理体制方面都需作出努力。

三、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意义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各种危机事件对整个学校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工作,这对全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措施

1.要加强对师生危机意识的教育。降低危机事件的影响程度,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全体师生的危机意识,通过事前防范完全可以降低危机事件的损害范围,甚至可以避免某些危机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师生在危机防范意识方面往往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在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首先从这方面入手。

2.要增强师生对危机事件的实践演练。在现有的条件下,民办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生应对危机事件的实践演练,如火灾、地震的实战演练等。目前,在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的新生军训中都会有消防演练的环节,通过演练,既增强了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也使学生学到了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逃生的本领。除了军训外,对老生和全校人员都应该进行实践演练,一旦有危机事件发生,可以将伤亡降低到最小。

3.要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在民办高职院校在危机管理方面,治安部门乃至消防都是一直有着正规的管理体制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及学生思想多元化的变化,危机事件的种类也随之增多,如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危机事件,这在整个管理体制上来讲还存在着欠缺性,因此,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来讲,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关于危机事件的管理体系,确保校园及师生的安全。

(二)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意义

危机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加强危机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1)对学生来讲,危机管理工作的落实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业更好的完成;(2)对教学人员来讲,学校危机管理工作的加强,一方面,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自身的实践能力;(3)对整个学校来讲,危机管理工作的加强,不仅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还能够提升学校自身的形象和信誉。

总之,危机其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来讲,尤其如此,危机一旦发生,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正常工作,因此,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做好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建立一整套危机管理机制,做好危机管理的预防、决策、处理工作,才能给学生及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作者:孙雪洁 张文 陈阳华 单位: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德育教研室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械工程系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党总支

参考文献: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6

【关键词】危机管理;信息不对称;系统风险

大数据时代,科技已经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伴随新媒体迅速发展,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传播他们所关注的信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信息不加以辨别,部分学生有时会随意参与讨论发表意见。面对高风险的公共危机事件,他们往往转发、发表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尤其是与本高校有关的热点信息,学生会重点关注,一旦大量传播,尤其是与本校有关的负面信息,这些行为容易对所属高校造成不利影响。如果高校不足够重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存在一些潜在的危机。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20世纪80年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美国高校危机事件报告增加,学院危机管理成为危机管理研究的新领域。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ASA)成立,对学校危机管理进行合作和研究;不少美国高校也都设立了专门的危机管理办公室,对学校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进行关注[1]。中国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可追溯至1990年,研究代表人物有胡百精、喻国明、高世屹等学者,在2003年的SARS事件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事件,学者们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政府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上。

一、高职院校危机处理研究的意义

结合自媒体传播的特点以及高校人群的特点,当危机事件出现,学校的领导层,高校教师、高职学生对事件产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危机事件一出现,并没有产生足够重视,对危机的产生原因、真实性和来源并不清楚;加之高职学生年龄小,分辨能力不足,出于不同的心理,会不加以辨别就通过微信、贴吧、短视频等媒介传播出去,个别学生家长为了个人利益,转而求助媒体平台,使其个人诉求能够迅速解决。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大量信息,加之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不经甄别,为了点击量各个平台迅速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呈现几何形式增长,引发滚雪球效应,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二、高职学校危机风险的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快。在传统时代,公共危机事件出现后,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单向性,高校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的具体情况;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高校往往采取“内部解决”方式处理。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危机,部分网站为了获取大量关注,引发点击量激增,不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就快速转发,部分个别学生和家长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往往会通过各种媒体网络平台发表有利于其单方面诉求,不考虑后果,对所属高校声誉造成不利影响。外界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了解真实原因,对类似公共事件关注后大量转发,信息以滚雪球效应传播出去,使得负面消息蔓延。造成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也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二)危机突发性强,管理层不能及时应对。危机事件出现后,传播速度非常快,突发性强。高校管理层来不及反应,危机就已经爆发存在了。高校面对危机事件的蔓延,反应相对迟缓。职业类院校日常管理中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更没有突发危机预警机制,处理决策能力相对弱化。部分高职院校考虑到对自身声誉影响,往往不希望第三方新闻媒体介入,一般采取内部解决方式,出于这种心理,往往会造成更大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沟通方面的障碍。从而使得负面信息快速传播,引发潜在危机。高校制度上对危机处理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管理上相对滞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已经蔓延至各个领域,高校危机响应的速度还不能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导致管理层反应不敏感,往往是危机出现后,及时补救,不能在公共危机事件前期进行预警。

(三)公共危机事件联动反应机制不健全。大数据时代,受传统观念束缚,高校往往依赖传统方式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一旦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爆发,一般由高校单方面解决,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复杂不确定性,作为高校一个公共管理机构,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反应处理相对滞后,没有联合媒体,政府等相关部门多方面联动,忽略长期的预警机制、战略规划和布局,可能会错过防范突发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机,后期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会付出翻倍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作为职业类高校,高职学生的特殊性,辨识能力差等原因,一旦公共危机事件突发,学校作为单方主体,受到行政资源的有限性,依靠单一的学校主体,无法实现及时有效处理危机,加大了公共事件风险的潜在爆发性。

三、高职院校面对危机风险的解决措施

(一)面对危机传播,校方及时发表声明,充分利用媒体,降低负面影响。学校方面对危机事件的出现,应第一时间发表声明,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在第一时间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告知社会公众发生了什么事情,已采取了什么方式解决。通过学校官方媒体信息,给社会公众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客观、及时、准确地官方信息。校方要与校内师生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使学校组织内部目标一致,避免校园内部产生混乱,产生表达不一致的声音。通过官媒表明校方的立场,引导正面的舆论导向。同时,校方要深入调查危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危机事件的客观事实,前因后果通过官媒报道出来。及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树立职业院校的良好形象。尽量在危机突发期把潜在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防止负面信息进一步扩散。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规范传播流畅。提前做好预案,预案的制定要有前瞻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长期性思维,居安思危,解决问题。根据媒体的复杂性情况,运用大数据排查、利用各方渠道收集大数据,提前发现,提前准备,提前预警。治理危机事件最关键的方式在于防范。校园危机事件爆发前有明显的信号,学校应建立危机预警提前处置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精准评估分析,明确工作重点,形成有效的预警应急机制,提前建立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根据学校已经制定好的危机处理机制,及时迅速启动预警方案,通过与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沟通,在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处理,通过官方媒体,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以赢得最佳的危机处理效果。对于校园危机事件要常态化管理。校内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项目小组,一旦事件突发,相关责任部门应及时处理,形成有效的危机预警及危机处理机制。

(三)加强校内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在学校内部,建立专项网络安全与危机处理办公室;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有效实施危机传播机制,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自媒体传播的合法合理性。面对危机发生初期,学院内部各个部门应积极应对,不能抱有侥幸懒惰心理或找借口搪塞不及时处理危机发生后的各种棘手问题,不得过且过,防止引发更大的危机。

(四)建立健全校园内外主体风险联动处理机制。学校需要开设官方微博,及时澄清危机事件的事实,引导舆论的同时需要向政府主管机构说明情况,针对危机事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校园内部包括自上而下的联动和信息互动;同时,要加强与校园内外界媒体及上级政府部门的协作,加强各个主体之间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避免出现信息传达失真。引导舆论导向,占据舆论制高点,将不良舆论,包括对校园不利的负面信息扼杀在摇篮中。校方建立内部危机事件处理专项办公室与外部媒体及主管部门建立联动反应机制,实行危机负面风险联动反应机制,实行多元主体治理。针对风险联动机制的实际运行,实行多元主体治理。逐步建立危机体系的专项立法校内机构,提升多元主体联动处理危机体系的立法水平,以保证多元主体合作的合法性、协调有序。完善信息反馈机制,用制度化体系规范相关主体互动,规范政府与学校、校内与校外主体之间信息的真实、有效,信息链条联动有序,进而控制风险。充分联合多元主体,构建在自媒体环境下的信任共同体,促进学校、上级管理机构、社会媒体多方协作,共同控制危机事件舆论发展。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及时有效引导,打造和谐的媒体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加快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用科技的力量促进管理升级,以打造和谐校园。

四、结语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职业院校;危机管理;策略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学校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一是由于地震、火灾、水灾、肺炎疫情等自然环境原因造成的危机事件;二是随着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自我意识强烈,思维认知和情感表达方式趋于多元化。由于学习和就业竞争激烈,处理失当引发的危机事件;三是高职院校现有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尚不完善,当职权不清,监管缺位时,容易造成潜在的危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普及,产生了大量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媒体平台及资源,它们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危机事件的走向。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稳定与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现实课题。

二、高等职业院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危机会对社会系统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威胁,相应组织必须及时决策,采取行动控制其发展和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给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存在着管理制度尚待完善,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市场就业竞争大,软硬件及信息化建设水平薄弱,对大数据时代信息泄露等潜在的安全风险缺乏有效管理等一系列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内部产生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失控、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1]。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这些危机事件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威胁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近年来,一些校园突发的危机事件也反映了高职院校危机管理意识欠缺,宏观调控手段不足等问题。

(一)缺乏危机网络预防机制

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成为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高职院校存在着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众多、信息不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到位等情况,导致学校危机管理行为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预警和应急作用,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预防和应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当前,危机网络预防机制仍然是高职院校危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2]。

(二)缺乏科学高效的危机处理体系

造成危机事件的因素非常复杂。在互联网时代,危机事件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其产生和发展很难预料。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处理危机事件的机构,仅依靠学生处或保卫处等部门通过常规流程进行处理,忽视了网络给危机管理带来的新变化,增加了危机防控的风险和难度。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网络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以数据互联互通为基础,加强部门协同合作,不断创新危机管理手段,逐步构建具有网络适应性的危机管理体系。

(三)缺乏互联网特色的危机教育

危机管理能力是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校普遍存在着现代信息化建设落后,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融合不够等问题,导致部分学校危机防范的意识不强,学校危机教育短期行为明显,管理理念、方式、内容和能力滞后。为了有效应对网络带来的全新挑战,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职业教育变化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调整思路,凸显自身特色与优势,创新危机教育途径和手段,加强学生危机意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3]。

(四)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更好地规范师生言行,为学校稳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网络传播时代危机事件发生时的法律主体及承担的法律责任范围、义务,未能制订配套政策和掌握危机管理的主控权,出现了一些由于学生人身或财产损失引发的社会舆论,使学校面临着声誉和信任危机。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劳动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条文的基础上,考虑网络空间安全的因素,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理清各方责任和义务,切实加强相应规章制度的制订与实施。

三、网络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

危机管理作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工作。随着高职学校办学规模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正确处理危机事件,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需要站在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互联网给危机管理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遵循开放、互联、实时、灵活和前瞻等原则,处理好院校发展和安全稳定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危机管理策略,提升自身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高职教育质量、效益与安全的多元化发展。

(一)完善危机管理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运行体系包括人、管理和制度等要素。高职院校要考虑网络特有的便捷性,以人为本,建立一整套运转高效、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处理危机事件,快速转变危机状态,及时消除危机影响[4]。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危机管理人员及职责,形成责任分解、层层落实、网格化的安全防控体系。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专门机构来处理危机管理事务,包括危机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危机事件调查组、危机事件处理组、数据与信息中心、物资保障组等部门。由学校的校领导成员、部门负责人、辅导员、信息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综合决策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危机指导方针及目标,确定危机管理机构成员及职责,对危机事件进行研究和决策,进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危机调查和处理组由一批具有专业危机处理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组成,能够有效落实危机防控举措,制订危机管理方案,快速解决危机事件,总结危机事件经验与教训,提交危机事件调查报告及处理意见,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措施。数据与信息中心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负责掌握社会、学校或企业信息,使相应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危机事件,增强危机管理的时效性。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信息机构,既能够准确向师生传播信息,也能反馈来自外界的意见或建议。物资保障组负责积极与企业和部门对接,合理计划、收集和分配物资,确保物资设备的正常运转。

(二)健全危机防控机制

1.预防与应急。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要途径,学校要以系部为单位,建立基于数据的危机预防机制,打造网络信息监测平台,通过分级管理、专项管理和分类管理,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控体系,实现对危机事件的溯源、分析和排查[5]。为了确保学校职能部门的正常运转,避免突发的危机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害,要以预防为主,合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危机应急制度,为危机事件的快速解决争取宝贵时间,从而降低危机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现场处置。危机综合决策小组迅速调配人员和物资,赶到现场,调查并确定事件产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带来的危害。高职院校可以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危机处置的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快速收集和跟踪危机事件相关信息,分析、研究应对方法,公开处理结果。3.善后与恢复。首先要联系保险机构、法律服务机构或相关部门做好校园危机事件人员的救治或赔偿工作,既要确保相关人员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也要遵循法律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其次是要安抚师生情绪,适时进行信息和情况说明,消除不良影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最后要突出重点,总结经验与教训,相关人员对危机事件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汇总并评估报告。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互联网衍生的各类平台和新媒体,对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动态化管理,从而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

(三)加强校园危机管理的宣传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高职院校要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平台,制订和完善危机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职能管理部门要实时关注舆情,加强对学生的危机管理教育。例如,定期通过新媒体、宣传栏或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宣将危机事件的典型案例。也可以模拟典型事件,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实践演练,提高危机应变处理能力[6]。老师要了解危机管理制度,熟悉危机管理流程,提高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超星网络教学平台、腾讯课堂等互联网教育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合理疏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危机事件可能产生的危害,能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危机管理意识。

四、结语

高职院校教育面向行业和市场,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危机事件,会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甚至贻误学校发展的宝贵时机。为了提高危机管理水平,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宽危机管理渠道,完善危机管理制度和手段,构建立体化的危机管理体系,推动互联网环境下校园安全管理格局的形成。在日常工作中,高职院校要统筹兼顾,加强领导,以人为本,以控制为导向,加强危机事件的宏观管理和过程管理,以确保安全为目标开展危机管理的宣传、教育和保障工作,实现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展开。

参考文献

[1]王金桃.系统视角下的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何舟,陈先红.危机管理与整合策略传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何国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7-8.

[4]奚洁人,冯俊.危机管理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许龙君.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校园危机管理范文8

关键词:新媒体;辅导员;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已然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常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高校大学生更是深受媒介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因而,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展开系统化探讨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新媒体的时代内涵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媒体样态。相对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创新形态为载体”的传播形式,是一种时代特征,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交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人皆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传播主体的表达意愿强烈、传播门槛较低、传播过程呈现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二是传播信息海量,来源复杂,内容真伪良莠难辨,难以把关审核;三是交流空间虚拟隐蔽,言论自由度较高,监管难度较大;四是传播过程开放共享,时效快、覆盖广、互动强,信息一经产生,即可迅速、大范围地展开网状传播,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低成本全球化传播。总体而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参与感和投入度较高,但海量信息在虚拟空间的“无屏障”状态以及人人传播、实时裂变的传播形态给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引导增加了难度,因此对辅导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突发事件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结合高校特点,高校突发事件可理解为:是由自然的、人为的或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由大学生起主导作用,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根据触发诱因,高校突发事件可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地震、洪涝、火灾等自然灾害引发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情绪恐慌等紧急事态;二是社会政治类突发事件,当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的问题遇到大学生的非理性冲动和片段化认知,再加上个别非正面的引导力量,极易引发社会政治事件;三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随着在校大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管理的难度日益增加,公共卫生、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突发问题时有发生;四是个人因素类突发事件,学生个人行为导致的打架、疾病、安全事故、心理健康等问题同样容易引发校园管理危机。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诱因有时并非单独出现,而是呈现出多层次、复合型的特点,并以多种网络渠道快速传播广泛辐射,引发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和影响,给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提出了新的挑战。纵使诱因各异、性质不同,当前高校突发事件普遍存在以下共同特点:第一、突发性。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空不定、原因不明,事件往往是突然发生,让人始料未及、无从防备。第二、破坏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难免会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伤害,造成个人的身体损伤或心理恐慌,破坏学校的正常秩序,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甚至产生较大的社会震撼力和影响力。第三、扩散性。高校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再加上高校大学生密切聚集,青年群体主体意识强烈,情绪活跃冲动,又善于运用网络,使得突发事件的传播呈现扩散性的态势,极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关注。第四、紧急性。高校突发事件由于其破坏性大、扩散性强、话题敏感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所以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在最短时间控制局面,阻止恶化扩散,降低负面影响。

三、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策略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辅导员往往在突发事件中承担着以下几种角色:预警信息的构建者、应急处置的先行者、多方关系的协调者以及善后机制的执行者。[2]结合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危机管理的4R理论,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需要遵循事件发展的动态规律,分别是:在潜伏期启动危机缩减管理策略,减少危机情境的发生几率和影响程度;在诱发期启动危机预备管理策略,做好危机情况的防范与预警;在爆发期启动危机反应管理策略和危机恢复管理策略,积极解决已发生的危机事件,并且快速从危机中恢复。

(一)危机缩减管理策略

危机缩减管理策略的宗旨在于一方面尽量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小危机对当事人的影响力。辅导员需要强化个人危机意识和研判能力,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危机预警机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将危机化解于矛盾潜伏初期。在日常教育与管理中,辅导员应将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常态化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意识。辅导员应通过QQ、微信等社交工具加强对学生的状态跟踪和实时调查,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重点沟通,提前交流,降低学生爆发危机事件的可能性。辅导员还应充分发动学生干部等学生群体的力量,组建安全信息情报队伍,加强对学生日常状态的观察与评估,成立危机应急处理工作团队,切实提升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和处理能力。

(二)危机预备管理策略

危机预备管理策略主要是进行危机的防范工作,通过合理的预警和监控对现有环境内的不良变化作出反应,并发出讯号加以警示或提示预备。对于辅导员而言,预警意味着日常跟踪与舆情监测,辅导员需要充分挖掘学生在说说、日志、朋友圈等网络空间动态,加上学校一卡通、图书馆、宿舍门禁、教务信息等大数据信息,综合分析研判学生的真实状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建立舆情监管机制。在完成对学生深入了解和日常跟进的基础上,对于初露端倪的矛盾,辅导员需要提高预警和防范意识,调动班内安全保障队伍,充分发动“目标学生”的舍友、好友、学生干部、党员等活跃群体,时刻关注并跟进“目标学生”的状态,同时主动以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交流疏导,争取化解危机,尽量避免事件恶化升级。

(三)危机反应管理策略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危机反应管理策略即刻生效,该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确认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总结危机。从事件涉及的主体来讲,多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媒体)等方面着手。第一、对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确认事态状况,保证学生的安全稳定,做出初步处理决策,控制现场事态,防止进一步恶化。第二、在充分调研、了解事态的基础上,辅导员需要及时向领导汇报请示,如有必要,向学校上级机关报备,求助相关部门协同处理,协调各方在最短时间内合力解决突发状况,避免事件扩大化。第三、对于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等问题,辅导员需在初步处理后,立即通知家长,告知其事件的缘由、发展、现状及可能趋势,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并做好通话录音、材料记录等,确保沟通畅通有效,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第四、对于事件主体学生,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关心,在确保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悉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阴影,尽快恢复至正常状态。对于其他学生,辅导员要尽快稳定学生的情绪,将真实的情况告知学生,同时将学校、社会的处理措施及进展及时公开,避免谣传误传,控制事态的发展。第五、由于社会对高校的普遍关注以及网络传播的裂变扩散,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很有可能迅速蔓延,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对此辅导员需要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及时通过学校宣传部门等官方渠道传递真实有力的声音,严防歪曲事实或恶意抹黑等情况,做好舆论传播工作,维护校园稳定。第六、辅导员要在事件收尾阶段,整理突发事件的缘由、经过及结果,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提高善后反思的能力,完善预警应急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危机恢复管理策略

危机恢复管理策略是指事件的善后工作,突发事件的影响并不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立刻结束,往往会伴随着长期的次生影响。辅导员需要在危机处理收尾阶段,快速消除危机处理后遗留的问题和影响,促使大家尽快恢复到事件前的状态。首先,辅导员需要提高善后恢复意识,持续关注事件主体学生及知情学生,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学生心态,帮助学生恢复身体及心理健康;其次,辅导员需要持续关注网络舆情,加强校园信息监测及安全预警工作,完善校园信息管控队伍建设,确保校园舆情平稳和谐;第三,合理利用危机,以本次突发事件为契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危机意识教育等,实现由“危”到“机”的转化;最后,辅导员还要在总结事件后提炼问题,归纳经验教训,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预警及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极易影响校园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战线的骨干力量,是突发事件的先遣队和主力军,需要切实提高自身防范预警危机能力,增强危机处理本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田川.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7(5).

[2]孟国忠.高校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