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规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文化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园文化规划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1

关键词:高校;微直播;校园文化规划

在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日渐提高,高校微直播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的情况下,在高校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开始全面加强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重视,并尝试结合微直播活动的应用对校园文化建设和规划进行了适当的革新,力求能促进微直播活动与校园文化规划工作的协同发展,争取能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使高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

1校园文化规划建设方面微直播活动的定位

在传统媒体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往往将传统媒体作为依托,文化建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相对有限,难以适应新时期信息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因此十分有必要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校园文化建设和规划工作加以研究,有效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新时期取得全新的发展成效。综合考察当前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和规划中微直播的作用和价值,发现借助微直播的重要力量,能促进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实现常态化传播,最终促进校园文化规划与传播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提高综合建设效果[1]。在具体借助微直播的力量对校园文化规划建设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往往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所具备的直播功能开展直播活动,将线下的活动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进而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来说,通过对微直播平台的合理应用,能增强校园文化规划工作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化传播活动中,全面彰显文化传播的综合发展成效。由此可以看出,微直播作用于校园文化规划工作中,能辅助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规划,对文化宣传推介工作的开展也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打造相对先进的文化体系,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系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校园文化规划背景下高校微直播活动的发展方向

虽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微直播活动的开展能为校园文化转播和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但是由于微直播出现时间较短,将微直播活动应用于校园文化规划和建设方面缺乏理论基础,现阶段对微直播活动的开发仍然处于自发和自觉阶段,需要借助校园文化规划统筹设计的力量,从多角度为微直播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进而发挥出微直播的重要作用,使校园文化规划工作能取得全新的发展成效。具体而言,校园文化规划背景下,高校微直播活动的发展应该从多角度给予相应的支持。其一,制度建设方向,在推动微直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开展校园文化规划时,要正确认识制度文化的重要性,按照微直播的发展需求对校园传媒管理制度加以丰富,适当的增加与微直播制度管理方面的内容,对微直播的申报、审批和管理工作等加以规范,增强校园文化规划方面微直播的有序性,彰显其具体工作价值[2]。其二,人才培养方向,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微直播活动开展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作为支撑,只有在高素质工作人员的作用下才能提高工作效能,使高校微直播活动发展水平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因此新时期在组织开展微直播活动时,要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方向,强化内部微直播队伍建设,选派优秀的工作人员参与学习和进修等,并充分培养校园学生志愿者,更好的为高校文化规划中微直播活动的开展服务。其三,财务建设方向,校园文化规划方面微直播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应的财务支持,因此在建设活动中,要针对财务管理进行分析,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置专门用途资金,购入先进的设备并引入专业的人才,对学校微直播活动人员的技术水平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想保障微直播活动呈现出常态化发展态势,就要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持用于微直播活动的运行,逐步推进微直播作用的发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和规划工作的实际效果。如此,在对高校微直播活动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就能增强校园文化规划方面组织开展微直播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全面优化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高校微直播活动与校园文化规划协同发展的措施

高校微直播活动的开展能够为校园文化规划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新时期在针对高校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多角度入手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方案,争取能发挥出校园微直播活动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促进微直播活动与校园文化规划的协同发展,争取能够提高校园文化规划建设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为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革新奠定基础[3]。

3.1引进先进的技术,积极构建微直播平台服务体系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影响和作用,并为了发挥新媒体在辅助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对微直播平台加以开发,为微直播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确保能够构建更为科学、完善,能实现稳定运行目标的微直播平台,全面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4]。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对现有的技术和设备等加以挖掘,并将先进的直播技术融入其中,在吸收技术和消化技术的基础上,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微直播活动功能进行拓展和延伸,搭建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得到满足的微直播平台体系,进而将微直播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统筹协调,形成二者合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在新时期取得全新的发展成效。

3.2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发挥微直播人才保障作用

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和微直播活动优化开展的过程中,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人才能够从全局着眼,统筹分析微直播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对校园文化建设需求以及微直播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向加以明确,构建更为完善的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才能实现微直播活动与校园文化规划的协同发展,促进校园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基于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培养校园文化建设人才的过程中,要针对人才运营新媒体的能力、组织规划微直播的能力等加以培养,并与时俱进的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增强微直播工作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在此基础上,高校校园文化规划与微直播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就能获得人才支撑,活动的综合组织开展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得到明显的增强。

3.3建立完善制度,推动校园微直播的常态化运转

制度保障作用的发挥能增强校园微直播活动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也能为校园文化规划与微直播活动协同运行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发挥出制度保障的价值。因此要正确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从多角度对制度体系加以完善,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微直播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基础。在具体探索制度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高校要注意从校园文化规划需求以及微直播活动组织开展的现实需要角度,对相关制度体系进行建设,对校园传媒机构的管理制度加以修订,丰富校园文化微直播方面的管理内容,争取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规划的全新发展态势,为微直播活动的开展预留充足的空间,彰显微直播活动的实际效果[5]。此外,高校为了维护微直播活动的稳定运行,还可以按照需求制定单独的微直播管理制度体系,增强制度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能对相关工作人员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约束,使工作人员按照具体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微直播组织活动的质量,助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4小结

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在针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革新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微直播活动的影响,并积极探索对微直播活动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争取能够使微直播活动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统筹整合在一起,发挥微直播的力量助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优化开展,力争可以推动综合建设质量的提高,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旭.高校微直播活动与校园文化规划的协同[J].法制博览,2017(28):49-50.

[2]陈旭.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保障措施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7(9):124-125.

[3]陈旭.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专业指导力量建设[J].科教文汇,2017(29):140-141.

[4]冯德辉,徐艳.地方文化进校园的微媒体路径探析[J].求知导刊,2018(1):45-46.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2

1.在推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

来自不同文化国度,带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留学生不仅可以使校园成为展示自己国家优秀文化的舞台,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而且有助于冲击当地的思维定势,转变教育理念,逐步营造多元化、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示“有容乃大”的中华特质。

2.有利于中国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周边国家的传播和推广。

由于地缘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西北亚地区的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通过科学规划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医学的热爱和与当地人民间的友好感情。不少毕业校友都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3.有利于医学专业留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术是“仁术”,医学生具备职业素质教育的认知,才能肩负救死扶伤的重任。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医患沟通技能和临床基本技能在内的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留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外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外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存在着两种现状。一是边缘化。外国留学生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外国人,有些高校过于强调其特殊性,对组织留学生的课外活动等事务基本上不敢问津,导致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形成一个个孤立的群体,相互间隔着一堵有形或无形的墙,因小摩擦酿成突发事件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雷同化。大部分高校都以运动会、晚会等文体活动、太极拳、包饺子等文化课作为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缺乏创意和创新。

三、外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与开展

为了配合我校自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提出的“加强领导,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等文化建设目标”,需要科学规划适合我校医学留学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作为高校文化的延伸,体现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

(一)解放思想,达成共识。

接收外国留学生既体现了我国外交的重要政策,也具有经济和社会效应,是高校国际交流的重中之重。从学校的院系和管理层面来说,只有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才能以包容的心理,将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同样看待,并引导本国学生积极发扬主人翁意识,主动向留学生伸出友谊之手,从而营造全体关心留学生、努力培养他们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事业一直都得到了历任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和管理老师都本着“外事无小事”的高度责任感,辛勤地工作在这一阵线上。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诸如“留学生只是外事部门的工作”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配合的机制,并一度制约了来华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底、2011年初,我校党委书记提出了把留学生的教育活动逐步融入学校大学工的体系,以适应教育部提出的“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生指导方针,这一决策首先拉开了我校中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层面进行趋同管理的序幕。

(二)找准特色,合理组织

1.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规范,并呈现不同的形式。

1)从原则来说

根据医学院校的特点,首先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顾。我校目前拥有来自35多个国家和地区医学专业的留学生约800人,以东南亚、南亚的国家居多,这些国家传统上比较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属于“实用为先”的教育理念。我校针对本国学生的思想政治等人文课程向来不对来华留学生开放,所以来华留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计划,有必要通过校园活动来弥补。其次是点面结合。既要立足于“面”,保证留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又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要求分清主次,保证重点。三是按照分层次的逻辑顺序。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贯穿从入学至毕业离校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从入学教育开始,通过新生的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介绍体现校园文化的校徽、校训、标志性建筑、人文景观等文化蕴涵,带领新生参观校史馆使其从中体会大学的治学精神,增加对所选择的学校的初步了解,减轻因初来乍到异国他乡所带来的疑虑和不安心理。四是勤俭节约。合理规划与使用学校预拨的有限经费,同时争取来自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的经费支持。有些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克服奢侈浪费习惯的教育过程。

2)从程序规范来讲

首先是确定主题和场地。我校来华留学生的特色主题活动主要是“入学教育”、“文化体验”、“感恩教育”、“社会义诊”、“互帮共建”、“科普论坛”等。其次是编制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与意义、参加时间与人员、过程安排、经费预算等。三是组织活动过程。包括执行和督导。四是记录与总结。

3)就活动的主体来说

以生为主,积极发挥中外学生干部的作用,管理人员只是充当督导的角色。为了增进中外学生的友谊与理解,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中外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相互参与。如“1+1”模式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活动曾获得了校级优秀成果奖。弥补了学校中外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培养模式的空白。

(三)搭建平台,勇于实践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五个“依托”为平台,积极规划来华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1.依托汉语言文化。

留学生无论选择何种专业,都离不开汉语的学习,汉字是汉语言的载体,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汉字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无论是其读音还是偏旁与部首,都蕴含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另外,汉字书写过程衍生出来的书法则是汉字文化的艺术升华。留学生除了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还应积极参加大学社团的书法协会,以便巩固对汉字的书写技能,包括理解和认读,品味字里乾坤,增进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是校园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2.依托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作为中国最大传统节日的春节,其来历和习俗同样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在传统节日那天让留学生体验观看诸如龙舟比赛、品尝月饼、吃粽子、放鞭炮等相应的传统习俗,并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悠久的历史。这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高校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依托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壮、瑶、侗、苗、等12个民族,各民族均有各自的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如壮族“三月三”的对歌,苗族的芦笙斗马节等,每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我校都会认真组织留学生,通过homestay等多种形式,让留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当地文化,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扩大了视野,而针对享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而言,更是从中学会了感恩。

4.依托生源国的传统文化和宗教节日。

我校留学生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宗教节日。如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泼水节”;来自南亚国家的“洒红节”、“灯节”(印度教节日);西亚、非洲伊斯兰国家的“宰生节”等。以往一到这些节日,留学生都会自行聚在一起,热闹非凡,常常闹到很晚才肯散去,第二天又出现缺勤现象。不仅扰乱了其他留学生和附近居民的休息,而且影响了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诸如火灾、打架等突发事件。为此,我校采取了由主管部门老师督导,留学生学生会策划组织,学生国际交流协会配合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留学生的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中,不仅有序地督导了节日的庆祝过程,同时也赢得了留学生的理解和信赖,增进了师生和中外学生的友谊和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5.依托医学专业学术文化。

我校来华留学生拥有博士、硕士、本科、进修等多种层次,鼓励留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水平选择不同的论坛和讲座,养成与同班同学讨论和互动的习惯,是提高专业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如参加我校研究生学院定期和不定期举办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南湖论坛”;药学院举办的面向本科层次的“药苑”论坛;此外还有国内外学者来访所做的专家讲座等。二是尊重和支持留学生要求自己承办学习论坛或演讲比赛的意见和建议。如我校留学生会去年在糖尿病日、结核病日、艾滋病日分别举办了全英文的“糖尿病论坛”、“结核病论坛”和“艾滋病论坛”等科普论坛,不少专业老师、专家、同学也受邀到场聆听和指导。这些论坛的举办,使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增进了对留学生需求的理解,改进了以往对留学生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模式。三是让留学生融入每年暑期举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从2010年开始,我们的不少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了“三下乡”,进行社会义诊服务活动,收获了友谊和知识。四是鼓励留学生组织献爱心活动。比如:利用业余时间到孤儿院、养老院看望和慰问孤儿、老人;到宁养院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给遭遇困境的同学、老师捐款等。每年的“助残日”,我们都到“结对子”的福建路小学培智班与智障孩A子搞活动,以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

四、结语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言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基本职能。对于高校而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它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它发展的源动力。独立学院作为特殊的一种办学模式,在基础条件较普通高等学校羸弱的情况下,更好地建设其校园文化服务学院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学术文化、校友文化等。受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制约,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建设进程相对普通高等学校缓慢。

(一)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性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性工程。校园文化并不是仅仅体现在例如办学定位、办学目标、校训、校风、学风和教风这样的精神文化上,也不仅仅附着在校园景观、建筑物这样的物质文化上。它由很多方面构成,具体到学校师生的一言一行,校内的一草一木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体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大多缺乏合理的系统性的规划,发展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又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性略显不足。

(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因为物质文化通常是显性的,而精神文化等文化相对隐性存在,往往物质文化的发展会强于精神文化的发展,各子模块的文化发展不平衡;独立学院内部各二级学院系部文化建设基础不同,建设进程亦不同,有些二级学院领导重视程度高,建设经费充足,文化氛围浓郁,有些二级学院特别是理工科类专业较多的学院文化建设稍显薄弱。校园文化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

三、文化建设进程缓慢成因探析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进程缓慢的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从主观上来看,主要是独立学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已制定的校园文化发展规划认同度不高等原因;从客观上看,受资金、文化基础、实践经验等因素影响。

(一)重视程度不够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一般都较短,各项工作百废待兴,校园文化既非立竿见影能很快形成的,往往被归属为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因为不紧迫,现实操作中就会让路给那些紧迫却不重要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结果就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换言之,只有思想上足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发展的进程才不会被耽搁,而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资金支撑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投入资金或者只有少量资金投入,都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牵涉面广,耗费大,仅仅依靠每年学校给的预算,很难做到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方面的常年常新;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受制于资金和报销政策的限制,既要统筹用好全年的校园文化活动经费,又要扩大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对文化建设工作者来说也极具挑战性,为控制成本,文化活动的经费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文化活动也很难真正发挥它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实践经验缺乏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规划,需要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然而这些都需要实践的积累,可以说不管是文化传承,还是传承文化,都需要实践,实践经验对于任何一个学校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短,尽管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者也在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还较少,在进行校园文化发展规划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歪路”,不能较为合理地制定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实践经验的匮乏,是校园文化建设进程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宣传力度不够

校园文化发展的目标一旦确定,应该着手向广大师生进行解读和宣传,以求使校园文化的内涵精神深入人心,完成外化到内化的这一转变,但是独立学院文化建设工作者们因为种种原因,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已经捉襟见肘,对于文化解读和宣传难免忽视,导致了文化宣传不够或者缺失。往往校园文化发展的目标,思路这些要素只有学院领导及校园文化建设部门知晓,广大师生不甚清楚。

四、破解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困境的若干对策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成因是各式各样的,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希望能给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者一些启发,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完善制度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规划、文化建设领导班子议事制度、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独立学院可以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校园文化工作的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负责文化建设总协调,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积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二)调研经典建设案例,做好整体规划

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制定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调研走访工作。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要结合学院院史和所在区域文化,积极开展文献研究。同时,可以前往兄弟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调研,借鉴它们在建设校园文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避开它们建设校园文化进程中走的“歪路”,它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案例,可以作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参考。邀请文化专家来校参与或者指导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帮助做好整体规划。

(三)争取外援建设经费,加大建设投入

独立学院的建设资金相对较少,各项工作的建设经费都有一定份额。在现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争取外援建设经费。学院在认真做好校园文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在文化育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以向所在省市政府征求文化建设经费上的支持;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每年都会课题申请立项通知,学院可以通过申报文化建设相关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的支持,在科研中发展校园文化;此外,学院还可以通过寻找社会力量,与社会力量合作,争取其经费支持,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设校园文化。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文化认同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和落微,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开放兼容的大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用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用品类繁多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规范日常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校园文化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能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注重仪式活动,设立校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庆活动,办好新生开学典礼、毕业生毕业典礼、新教工入职仪式、老教工荣休仪式等,策划开展各类荣校爱校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爱校荣校意识;守好宣传阵地,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橱窗展板等传统媒体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加强对校园文化的解读和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4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路径研究

校园文化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各类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是校风校训的外在表现,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内涵。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进入高职院校,与校园文化对接、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从而推动高职教育建设迈向深层次的发展。

1“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介绍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时代经济大背景下,各级各类的知识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正在逐年递增,如此,与企业需求对接的要求也随之增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场上夺得一席之地,人才是关键。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渗透、联系,在两者文化实现优势互补、文化联合的基础上,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形势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同样需要企业文化。面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划改革、现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托优秀企业文化,让学生能够不出校园就能了解到用人企业的员工标准,从而制定学习规划,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今后更好地进企业做准备。综上所述,“企业文化进校园”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助推力,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也将越来越密切,这是大势所趋。企业文化的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也将在密切联系中,实现在“双赢”道路上携手并进。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后的十九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十九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进入“十四五”规划建设时期,人才培养由数量向质量的提升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人认知中,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断升级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餐厅等硬件设施,实际上,学校的文化、政策和价值观等精神方面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缺乏科学认识

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出现偏差。过分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或者错把物质文化建设当作精神文化建设。其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单纯的举办课外娱乐活动。再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过分关注思想教育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是否在参与建设中真正地得到提升缺乏认识。最后,校园文化建设过分关注活动数量,忽视了活动质量。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精神、数量、质量等各方面去建设,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对其有科学认识,才能防止出现物质与精神脱节的情况。

2.2缺乏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时间累积、行为管理、人员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规划、发展才能形成。但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开办时长相对较短,导致其能揽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不足。如此一来,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推进支撑资源不足。此外,校园相关制度与配套设备不健全、管理机制与运行方式还不尽完善、校园软硬环境建设相对落后。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程度的不统一,从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的速度,不利于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2.3缺乏企业因素高职院校有其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简单地模仿或复制普通高校或中专的建设模式。对于脱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漠视职业性特色的做法,必须预以警惕。具体而言,第一,不重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企业文化脱节,导致学生了解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意识淡薄;第二,局限于普通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未将企业文化相关因素融入其中,既无法体现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企业文化进校园”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高职院校校园中的职业教育,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且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不冲突,既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文化、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又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快速适应企业文化的经营模式、社会责任、行业准则。为此,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的合作方式尤为重要,而“企业文化进校园”对高职校园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促进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实现校企“双赢”。“企业文化进校园”引入高职校园课堂,增强了校企互动,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碰撞中,实现文化融合。相比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企业文化进校园”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即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需要,又是为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实现“校企”双赢。另一方面,使得高职校园文化从“单一”迈向“多元”。“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引入,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再仅有校园文化,而是融合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型文化。让其在原有的单一教育文化上,进行了开放式升级,添加了具有经营性、动态性、责任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让课堂渗透企业文化的内涵、概念,进而转变成就业模式,让学生在心理上实现循序渐进的“过渡”,进而使只被校园文化沉浸式保护的学生们在入职就业前得到有效过渡。

4“企业文化进校园”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文化进校园”中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两个角色定位——企业与校园,以及其核心要素,再基于上述所提到的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我们分析得出,科学认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做好“企业文化进校园”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

4.1引入优秀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一个优秀的企业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例如现代化企业中强调以集体去创造价值的协作精神即团队精神,与校园文化中的实践志愿文化不谋而合。因此,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训活动、专业技能竞赛是重要途径之一。严格实施管理制度,实施劳动值周制度,让学生可以在实训的过程中,提前感受企业相关的制度文化,感受不同于校园文化的优秀文化;在专业技能竞赛中,提前锻炼就业所需的技能要求,实现在未来就业时从校园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使校园活动的内涵趋于丰富,更贴近企业和社会。

4.2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

立足高职院校自身专业、教学特色,大胆对已有校园文化种类、传播手段进行创新,大胆借鉴、引入企业的品牌活动,即在课外兴趣发展、实践活动、讲座教学等多方面强化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与存在感,进而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价值,使得企业文化得到全方位的宣传,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服务。例如,打造与企业职业氛围相近的教学环境;张贴企业过去所取成就、目前所处阶段、企业未来规划发展、招聘人员的职业需求等信息于校园告示栏、去往实训场的走廊等相关的展示场地,逐渐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这些方式既可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升级改造,提升文化育人实效;还可以唤醒学生的“职业自觉”,使其有意识地锻炼自身职业素质。此外,成立与企业文化相关的社团、举办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与企业对接,邀请企业优秀员工、企业管理层人员不定时来校开设讲座,都是可实施举措,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贡献者和受益方,但是教学相长中,更要重视教师的导向作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不如对实践的接受能力。鼓励、支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岗位实践实习活动,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师生们现场感受企业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与此同时,可以聘请一批优秀的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优秀员工担任学生导师,引导学生深层次贴近企业文化,明白何谓“冲击满分”,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什么是积极奉献。从而让学生更早更快向“职业人”身份过渡。

5结语

站立在国家“十四五”开局的路口,瞄准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单一的文化模式难以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视“企业文化进校园”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紧密贴近、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快探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企业、学生这三方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在这过程中,学生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企业在发展中获得更多人才、学校在合作中更显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振江.企业文化进校园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137.

[2]阎红.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思路于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139.

[3]王晓炜.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5):111.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5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院校;反思;对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文化要承担起更大责任。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是彰显学校个性品格和整体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它以潜在的、独具特色的方式熏陶、感染、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作为一所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的交通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只有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充实完善校园文化的新内涵,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2004年,在学院“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划。2006年4月,学院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三个工作小组,全面开展建设工作。同年,制定了“十一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结合学院实际,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分为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三大块内容。据此,学院每年制定年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细化安排每年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设计并开展了师生技能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重要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基本建立。2010年,学院在开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时,把校企文化融合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融入优秀企业文化,重点开展校企文化一条街等特色项目建设,着力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在学院“十二五”和“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继续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规划。在浙江省中职名校建设项目中,也设置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多彩系部魅力校园”建设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基本确立了以校训为核心的学院精神体系,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校报、微信公众号、校园电视台等文化载体不断建设和充实,教室、寝室、校园公共场所的人文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升,各类师生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通过40周年校庆活动,进一步挖掘了学院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精神文化建设仍处于积累阶段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形成。多年来,学院秉承着“立足交通办教育,融入市场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紧扣职业特色,围绕“厚德精艺”的校训,形成了“敬业乐学、求实创新”的校风、“乐教善导、德艺并进”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注重凸显“技能”“职业”的特色。在这样的精神和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在培养以交通类为主的技能人才工作方面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原有办学层次不高、文化底蕴积淀较少,对学院精神的宣贯缺乏明确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学院精神体系真正发挥统一思想、鼓舞精神、凝聚力量、规范行为的效果还不够明显,学生对学院精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不强。

2.环境文化建设系统性不强

随着校园土地征迁问题的逐步解决,从整体上看,学院的环境文化建设近几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学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校园内园林小景、文化宣传栏、校园标语、室内外文化布置等陆续丰满,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提高师生人格品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校园扩建尚未完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欠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思路和方案,呈现出零星散乱、不成系统的状态。

3.行为文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目前,学院行为文化建设效果显著,形成了以师生技能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三大节为主要载体,以团学系统、学生社团等为主要力量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成为师生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展现风采的重要舞台,特别是近年来顺应时展陆续增设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一月一台戏、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照搬其他院校的活动较多而自创的具有本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活动较少、娱乐性休闲性活动较多而思想教育及学术研究类活动较少、学生社团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1.适时更新校园文化建设构成要素

对于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的认知,一般表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大类。2006年,学院在建立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时候,从工作实际出发,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界定为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三大类,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操作性,更有抓手。多年来,按照这一思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持续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精神文化”这一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包容性,内涵边界较为模糊,具体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抓手,容易使工作开展趋向虚化;同时,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区分稍显粗犷,一些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工作,如VIS形象标识系统建设、学院宣传片、宣传画册的制作推广等工作很难归类,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思路不清、顾此失彼等问题。因此,笔者在研读相关理论文献、深刻分析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任务和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即理念系统、形象系统、环境系统和行为系统。其中,理念系统主要开展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作风方面的建设,以理论性研究为主;形象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和宣传系统,以树立学院良好社会形象为主;环境系统以景点小品、墙壁文化和室内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致力于环境的美化提升;行为系统涵盖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各类文化活动,致力于第二课堂建设。这一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是在原有体系基础上的细化,总体继承了原有的建设框架,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又对工作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定位,便于理清建设思路,开展整体设计。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力量

一直以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模式为党政办负责总体设计,团委、工会、教务处、各系部负责分项实施。这种单线联系的方式执行效率高,分工较为明确,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一模式的弊端已日益凸显。党政办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往往由某一名工作人员承担,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设计时,除了主动与各个实施部门的零散沟通外,很难聚集起更多的智慧,一些工作安排容易出现“拍脑袋”的现象;同时,随着岗位、人员变动,工作思路难以衔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随意性大、层次不高、整体规划意识不强,有时还会游离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之外,难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建设。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团队,由学院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部门牵头,每个部门精选一名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热情、有见解的人员组成,按照岗位职责和个人所长分项进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开展顶层设计,督促项目落实,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3.突出创设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校园文化的建设方略在于通过创新实现有效的传承。职业院校既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也承担着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创新为主题,实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要善于从先贤们千年沉淀的厚重文化底蕴中挖掘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让学校精神在传承中不断提升,让文化底蕴在创新中不断博大精深。同时,还应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灵活引入交通文化、企业文化,突出建设带有职业性的特色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里感受行业的气息,从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完善知识体系,培育良好的品牌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动态的工程,需要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和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交通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和推进与学院实际特点相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学院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真正发挥出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强.多元主体参与视角下高职院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4).

[2]刘静.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打造实践及思考[J].科教文汇,2016(23).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6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高校校园文化构筑、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及延续等。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之初,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主要环境,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息息相关。校园文化是校园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大学生传递很多信息,对于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和培养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一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大学在校生对于学习生活环境的主观满意程度也会随之提高,更加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熏染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发挥,进而促进学校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工作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带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国内高校正处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触及校内某些群体的实际利益,也将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通过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工将正确认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课时绩效考核方式改革等,都需要在公平、积极的校园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够顺利推行,否则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性作用

高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同样,提高教学工作质量还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辅助性作用。通过构建校内学习文化,将有效带动良好学风的树立,让更多的在校生将重点放在学习上面。通过构建良性竞争文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更加有助于促进彼此的学习能力提高。通过构建诚信文化,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水平也将得到切实保障。

(四)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校管理部门的分内职责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引导和建立校内文化是自身工作的职责所在。高校管理部门除了要负责本校教学工作的组织、学科体制建设、行政管理工作以外,还需要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出适合本校特点的健康校园文化,以此来保护和延续本校优良传统。纵观国外各大著名高校,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具有历史悠久的校园文化,甚至一些文化已经成为了这些大学展示对外形象的鲜明符号。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同样需要在构建本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的鲜明特点。

(五)校园文化建设体现高校办学的独特性

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到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等。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的体现,也是一所高校的独特优势。大力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其基础在于校园文化的多样化,离开了高校独特的办学文化,任何特色都体现不了这所高校的精华。任何学校都需以特色为根基和活力源,而特色的持久与传承不得不依赖文化的支撑。高校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特色的表现,文化之中有特色。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外著名大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有品牌的大学,是由于它的鲜明特色。因为从某种角度说特色就是这所学校的优势,有特色就有了竞争力。大学之大,并不在于其面积而在于其内涵,正所谓“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大学之大,也不在于高楼大厦;一所大学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加大办学条件的建设外,还要重视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积累,并且需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游离于教学管理工作以外,相反的是,校园文化实际上就蕴含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并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加以体现。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每年一次的龙舟大赛,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符号。而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也在着力打造自身的文化体系,但是却都存在着文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即使像国内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名校,也没有非常鲜明和体系化的校园文化。

(二)没有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

当前,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充分利用优势的教育资源,即本校的师资资源。高校教师既负责专业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本学科体制建设和科研工作,是社会范围内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和精英,也是高校最大的资源优势之所在。这些优势教育资源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仅仅动员和培养学生参与其中,却忽视了师资队伍的重要作用。教师队伍不但没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且游离于校园主流文化体系之外,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高校教师队伍的参与,那么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是不完整的,构建的效果也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三)校园文化构建模式单一化

很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构建等同于组织学生开展业余活动。实际上,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业余活动不失为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绝不等同于全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调查和掌握在校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诉求,没有根据在校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和方式设置校园文化的构建模式,而是长期沿用某些不合时宜的工作方式,这就难免会造成高校校园文化构筑过程中的单一化,也很难从根本上调动起教职员工和在校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和谐的校园文化构筑体系。

三、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将是决定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总体水平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此外,今后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特点,各种文化要素和符号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系,而这也正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高校来说,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和体系应当侧重于如下几方面,如本校的校徽、校训、校歌、校园环境建设、校内文化活动、依托和利用名城等区域文化资源等,特别要注重挖掘、提炼高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帜,使其深深打上地域或区域文化的烙印。这些要素具有外在意义,能够让全体教职员工最为直接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除此以外,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细节的塑造,包括教学楼、校内街道的命名等,都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以我国北方某高校为例,该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建立校内学术荣誉墙的方式,将建校以来在各个学科和领域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铭刻其上。校内道路的命名全部采取本校历史上著名的教授、学者的名字,以表彰其在本校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这种方式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本校文化的个性化,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也让师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

(二)培养优良的师生人文精神,充分动员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优良的人文精神就难以实现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人文精神的建设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可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在充分调动在校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充分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到校园文化的构建工作中。首先,要提高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引导教职工树立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并将其视为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其次,要建立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途径,在保持教职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适合教职工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发挥教职工的专业优势和创造力,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最后,要加强对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方式的引导,始终保证教职工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之中。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除了定期组织多样化的校内文化活动以外,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构筑模式。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在校生组织多样的学生兴趣社团或团体,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保障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采取更加贴近时代特色和学生群体诉求的方式,例如大力开展校内网络建设,推动大学生积极为本校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还可通过制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和品牌形象塑造计划来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列入高校事业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7

【关键词】CIS理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高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资源,同时建设校园文化也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1CIS理论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CIS理论全称为“企业识别系统”,它是一套整体且统一的企业品牌构建系统。通过企业识别系统将企业的理念、管理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传递给企业的受众,目的是使这些受众对企业达成一致的认同感。CIS由MIS(理念识别系统)、BIS(行为识别系统)以及VIS(视觉识别系统)三部分构成。MIS是CIS的理念层面,也是CIS的内在核心,体现为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BIS是CIS的行为层面,是企业对外交往以及内部协调的一种规范性的准则,这种准则体现在企业员工一致认同的日常行为中。VIS是CIS的可视层面,是企业为了塑造自身形象而构建的符号系统。CIS理论自20世纪中期提出之后,一直是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利器。

2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学校”)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高水平人才为己任,始终坚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目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如下。

2.1校园文化理念层面建设现状

校训是学校广大师生共同认可并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秉承“厚学、笃行、奋进、创新”的校训,遵循“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立足安徽、服务城市”的办学理念,既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也有与学校办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校训,同时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2.2校园文化行为层面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行为层面建设体现在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以及应当遵循的制度规范。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来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塑造更好的校园文化。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规范其教学态度,学校颁布了《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学督导组工作管理规定》,明确了教学督导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为了更好地规范本校学生的行为,结合教育部41号令,学校制定了《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同时,学校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以及其他人、财、物等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

2.3校园文化视觉层面建设现状

CIS理论中视觉识别系统是和社会受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系统,统一设计具体的视觉符号,将企业的文化精神以及理念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对企业留下视觉印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学校全称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契合,采用行书字体,潇洒飘逸。学校的校徽设计以正红色为底调,红色的圆形中间用白色突出“城市”二字,与办学理念相呼应,两边围绕着两根黄色的麦穗,红黄搭配更显学院风格。同时,学校在办公用品、电梯门以及交通工具等都有学校校徽印记,方便受众记忆。

3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有一定的想法和理念,学校管理层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前期规划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不强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3.1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校在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虽然都有相应的文化建设体现,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也没有达到相互呼应。学校办学理念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立足安徽、服务城市”,但在行为、视觉层面并没有被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部门去研究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前期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后期的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载体。校园文化的宣传和影响力大大降低。

3.2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念层面缺乏内部群众基础

理念层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时,要首先做好理念层面的规划,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调和方向。科学合理的理念层面规划,既要符合时代特色,也要体现区域服务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师生的认同和理解。但是目前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并没有获得学校师生的共鸣,更达不到提升师生对学校归属感和荣誉感的目的。

3.3校园文化建设中行为层面缺乏规范性和严谨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行为层面的建设除了相关的制度、规范、政策以外,对师生影响最大在于校园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为了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其中不乏一些内容优良的活动,例如经典诵读会、校园信息化大赛、教学能力大赛、辅导员技能大赛等。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设置了第二课堂打分(PU学分)。PU学分直接影响奖学金的评选。但是由于组织的专业性不足,很多很好的活动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学生参与量有限,很多学生通过蹭分、代打的方式获得PU学分,使校园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4校园文化建设中视觉层面缺乏特色性和可识别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觉层面是校园文化各种物化要素的整体集合,其在建设过程中要兼顾美感和理念内涵。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视觉层面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特色性和可识别性,极大地削弱了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的影响力。校园文化视觉层面包括学校的景观设计、标准字、标准色等。学校在景观设计层面,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及充足的资金,导致学校的楼宇没有统一的标准色,色杂且混乱。苗木植被设计也是缺乏特色。我国有很多校园景观比较出名的高校,其景观设计都有自己主打的品牌,如樱花是武汉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以樱花为代表的校园景观也是武汉大学提升自身知名度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缺乏特色,不利于高校对外传播,也降低了学校的可识别性。

4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途径基于学校“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在下个五年建设成为地方高技能、高水平的职业本科院校,在省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需不断升级和优化。

4.1设置独立部门、专款账户、选用专业人员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专业、长期且影响深远的工程,若想校园文化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必须要设置独立的部门,开设专款账户以及选用文化建设的专业人员来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现在很多学校内部都设置了基建处,负责学校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环卫绿化相关工作。同时在校园建设中设置了专款专项,并且规定了专项资金中的20%要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除此之外,在人员的选聘上,越来越多的学校从校内选聘转为社会招聘,并且招聘条件上明确提出了需要具备相关从业经验。

4.2构建有群众基础的校园文化理念层面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理念层面最大的问题是群众基础薄弱,在师生群体中没有获得广泛的共鸣。校园文化理念层面,除了核心的办学理念和校训以外,还包括学校的教风、学风。学校现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校训,还缺少相应的教风和学风。学校相关部门可以举办“教风、学风”征集活动,颁布奖励政策,最大限度鼓励老师和学生参与。同时也可以请专业人员编写校歌,在校歌的歌词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每逢学校重要活动都播放校歌。校歌的传唱和相关活动的举办,都有利于加深师生对校园文化理念层面的了解,并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共鸣。

4.3构建有规则可依的校园文化行为层面

加强校园文化行为层面的构建,需要通过举办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和可依据的严格制度两个途径来实现。首先,在校园活动方面。学校要结合办学理念,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使办学理念可以融入学校各个部门以及教师、学生心中。高职院校的使命是向社会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校园活动在设计时要考虑专业技能特色,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也能学到专业知识,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升专业技能。其次,在制度规范方面。学校活动有特色还不够,还需要制定能够使广大师生参与其中的制度规范。学校应该制定科学的奖励政策以及严格的管理规范,让“蹭分”“代打”在制度的管理下没有实现的可能,使广大师生需要并且也乐于参与学校活动。

4.4构建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视觉层面

校园文化视觉层面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其独特性、可识别性,同时也要考虑校园文化在视觉层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的独特性,要深入分析学校内外部环境,找出学校与其他同类型学校的差异点,以差异点为中心构建学校的视觉文化;实现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的可识别性,需要构建的文化简洁明了,容易记忆;实现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在构建校园文化时融入一定的感情色彩。

5总结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8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层次不高:企业文化未能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计划,在校企合作中,学校重视硬件的对接融合,忽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不能依据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职业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影响了学生就业后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文化进行专项调查和研究,把优秀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建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制、不断创新文化融合的新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文化融合

高职毕业生作为准职业人,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技能,但在由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文化、满足企业需求。本文从如何加深、创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入手,探索解决当前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特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内涵的集中表现,是高职院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现了高职院校特色的精神氛围、团体意识,并综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校风校貌。航海企业文化则集中体现了航海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是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形象。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1]。航海类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引导学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航海类企业文化则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纪律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少毕业生不适应航海企业的管理环境,感觉苦闷、困惑、茫然,甚至因此频频换岗跳槽,不能很好地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专业知识欠缺、岗位技能不够等“硬件”因素,而是“软件”不足:严重不适应航海企业的管理环境,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与他人沟通不顺等。因此,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只有更深层次地交流沟通、更深度地融合渗透,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该类企业需要的职业要素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该类企业的岗位需求。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

高职院校创办伊始,很多做法都是模仿普通高校。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而文化建设明显落后,校园文化建设的很多做法依然沿袭普通高校的模式。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对职业特点、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重视,但也多限于建立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校外实践、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方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让学生进校伊始就感受到该行业人所需要的工作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如何利用优秀企业文化来塑造学生等,这些方面的设计和做法,还没有完全提上日程。

(二)未能纳入学院整体发展的大目标

目前,高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把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局限在了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方面,零散的、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结束后,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声无息了。这种短期行为缺乏整体的思考和规划,长远的文化建设规划和目标更是缺位[2]。然而,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整体的、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环境建设,也有组织机构、工作队伍等多方面的工作。要使上述各个方面协调一致的发展,需要全面系统地规划。

(三)忽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在目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这种联系更多的还停留在硬件层面,对深层次的、软件层面的交流等关注很少[3]。比如高职院校未能在学校的办学机制、办学理念等方面融入企业文化的精髓,彰显职业特性,更没有在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中考虑企业文化的因素。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规划

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在整体上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紧紧围绕本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来整体规划,确定建设的目标、方法、途径和步骤。这就意味着要对校园文化认真研究和提炼,从知识体系到实践活动都需要进行改革和提升,进而制定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并把规划一步步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途径的拓展

(一)把优秀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所谓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某一个企业的文化,而是多个同类企业共同的优秀文化。航海类高职院校要对航海类企业文化进行专项研究,下力气调查,挖掘优秀航海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整理凝练,贯彻在教学过程、实习过程、实训过程中,使之真正成为航海类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发展成为学生的职业素养[4]。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不是将二者简单合并,而是在研习中渗透两种文化的精髓。航海高职院校在鼓励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大力提倡教师实地感受、学习航海企业的优秀文化,像研究航海专业知识那样研究航海企业文化,在提高实践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掌握航海企业文化的精髓,并渗透到教学工作中,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实习,是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中亲身感受、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渠道。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企业文化的学习合并与整合。学生通过对一个企业文化的认识,能了解同行业大批相关企业的共同要求和文化特点[5],增强对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教师和学生要真正把自己作为企业职工,认真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各项要求,并按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理念,积极参加企业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和企业员工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对实习企业的文化内涵有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

(三)建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机制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包括的内容很多,二者的融合并不是把所有内容都无条件的纳入,而是在互补中彰显特色。构建两种文化融合的机制,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保障[6]。这两种文化融合的机制包括引导机制、整合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等。各个机制协调运转,充分发挥各自功能,才能保障两种文化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对接中,应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文化因素纳入高职校园文化中,开设相关企业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要不断挖掘凝练校园文化,提高文化品质,校企文化相互作用、优势互补。

作者:张瑞霞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舒本平.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22-28.

[2]李媛.论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的推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116-118.

[3]应晓清.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86-89.

[4]谢军,颜晶晶.不断创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新途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09-111.

[5]汪文首.高校校园职业文化特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6):138-140.

[6]徐峥.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与内容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