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例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1

(1)研究生会是学校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通过研究生会可以更为有效地执行学校的相关决策,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生会得到研究生的反馈也更为直接,可以为学校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研究生会代表着研究生,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由研究生会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突出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由此所建设的研究生校园文化较能体现当下研究生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能为研究生所接受。

(3)研究生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更加具有归属感。作为个体的研究生在承担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往往会因无归属感、导师或同学的不认同而缺乏积极性。而研究生会是学校官方认可学生组织,通过其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有一个群体的共同认可,研究生将会更具有归属感。

二、当前高校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由于当前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当前高校的研究生会在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人才储备不足,传承性较差。由于在研究生阶段,学生更为注重导师及教研室的人际关系,学生工作氛围减淡,因此研究生会的人才储备相对本科生更加薄弱。而且研究生多为三年学制,干部任职时间较短,而校园文化建设却是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在研究生校园文化方面传承性较差。

(2)制度建设不到位。通常高校的研究生会均有相应的工作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只是描述具体工作的常规制度,仅用于约束研究生会成员行为,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则少有明确的制度,对研究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进行说明与规定,导致文化建设工作失去了制度保障。

(3)研究生会成员对校园文化建设职能认知不足。研究生加入研究生会时,往往抱着“认识更多人”、“掌握更多资源”、“让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等原因,鲜能认识到其所承担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因此在开展研究生会日常工作时,其成员也就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建设意义。

(4)组织关怀不足,开展工作时缺乏集体荣誉感。由于研究生会的干部往往也是工作不久的研究生,因此在团队文化建设及组织关怀方面较为缺乏,因此往往会因成员缺乏集体荣誉感而导致工作成效较低,甚至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

三、通过研究生会组织管理推进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1.通过加强干部培训增强研究生会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

研究生干部是研究生会各项工作开展的最为重要的执行者和最为有效的实施者,是研究生会各级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加强研究生会干部培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业务水平以及服务意识,提升其组织协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干部培训,让他们树立起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通过他们的带头表率作用去影响一般的研究生会成员,将校园文化工作做得更好。通过对研究生会干部的培训,也可以快速有效地让他们从宏观上了解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方向,从研究生会发展的历史中总结出当下最为重要的工作,这样,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时,就能有效地保证工作稳步、持续地向前推进。

2.通过在各职能部门设立共同愿景提升研究生会成员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

研究生会通常根据分工不同而设立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一般情况下这些职能部门将通过开展其对应的科技或文化活动以及部门内部活动,来进行保持团队凝聚力并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任务。但这种建设仅仅是被动地、任务式地进行,无法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各职能部门中设立部门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不仅可以增强团凝聚力,保证团队文化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各成员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例如,研究生阶段多以学术科研为重,因此学术科研文化也是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国内高校的研究生会一般也会有负责学术交流活动的职能部门(以下简称“学术部”),于是在学术部内设立共同繁荣全校学生学术科研文化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将学术科研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细分为提升全校学生学术科研能力;指引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在全校推广尊重学术、努力科研的精神以及在全校倡导尊崇科学道德,遵守学术诚信的精神共四项具体内容,这样研究生会成员在开展工作时也不会因工作目标太空太大反而失去了工作的方向。将这种愿景注入到学术部所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中,无疑将会使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推进了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对已有的部门设立愿景来加强团队文化,并对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对于学校中或者是社会上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或是研究生会原本未涉及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例如,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普通在读的学生也对就业方面的信息以及个人就业能力提升有了极大需求,因此研究生会就可以设立一个负责研究生职业生涯文化建设任务的部门(以下简称职业规划部),该部门首先以加强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及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宗旨;在全校倡导科学合理求职,规划人生的理念。设立共同愿景后,再定义其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类活动的职能,那么这个新成立的职业规划部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了。

3.通过制度建设对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是一个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当前高校研究生会的工作制度通常是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做出规定和解释,而并没有专门的文化建设相关的制度,在制度中加入文化建设内容,也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在研究生会的制度建设过程中加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研究生会作为集体对校园文化的贡献,这一方面的制度也可以根据研究生会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来进行。

比如负责宣传工作的部门,则对其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做出如下规定:(1)引领研究生先进思想文化;(2)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校研究生会文化;(3)通过研究生校园媒体增加全校学生对于研究生会的认同度;(4)传达学校的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有效的价值信息。其他部门类似,通过固化的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第二,研究生会内部的团队文化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对于研究生会整体团队文化建设,可由负责后勤、组织的职能部门承担,对其职责明确规定为:(1)以服务校研究生会同学为宗旨;(2)上传下达,团结校研究生会各部门,丰富校研究生会业余生活;(3)倡导一种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服务校研究生会的精神。而对于各具体职能部门的部门文化,则可以各部门制定相应的会议、组织生活等制度予以保障,从而充分保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这支队伍的生命力与活性。

4.以研究生会为主体组织一系列科技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特色;民族地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学校文化管理走向新生态。文化公司,文化管理团队迅速发展,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开始大量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各自治区教育厅制定了详细的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评分细则,并公布了首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名单,旨在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批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案例为推动校园文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更多经验。学习和反思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文化建设,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实力吸引优质师资,引入生源,增强学校品牌影响力提升区域内文化建设从而带动教育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新时期我国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主要分为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四个部分。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全校人员共同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观念、孝训、三风建设、办学理念、校园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等。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包括通过学校组织的各方面的文化活动,如运动会、文化艺术节、女儿节等。通过活动使得全体师生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校园制度文化是指能够规范全校组成人员的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学校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包括显性和隐性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包括学校的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校园建筑、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物质文化建设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从以上四个部分入手,学校才能树立起完整的的文化形象。

2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背景下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特色得益于所处地区深厚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传递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我们对校园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创建一种能够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质。在这种氛围中不进能够使师生相互激励,不断进取,更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地区中小学应该鼓励挖掘本地区的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创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拓宽视野,提升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活动单一,重物质轻精神

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认为文化建设活动耗费时间,难以在短时间内收获成效,不愿意花费精力来做“无用功”,单单紧抓教学工作,仅将校园建设与升学率挂钩。并且一味强调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过分追求数量和豪华程度,只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硬”实力,不重视活动“软”实力,不仅缺少了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还使得一些学校经费“捉襟见肘”。

3.2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现象严重,缺少个性特色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中小学不是以自身特色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而是将文化建设融入到整个办学方向中,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大部分学校建立的校园文化不符合自身情况,学校的管理方式上拿来主义盛行,同一地区几所学校的校风校训及管理方式极其相似,没有对本学校的传统和精神内核进行传承及沉淀。

3.3品牌意识薄弱,顶层设计模糊

多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意识。中小学校长没有认识到通过自己文化所能获得的优势和自身民族文化所创造的优质环境给学校带来的益处,甚至热衷庸俗功利而忽视人本情怀,这样的学校往往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文化建设却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学校和教育的长期发展,不能一味迎合资本和时尚。

3.4校长及老师缺乏校园文化建设意识,榜样意识弱

因为区域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培训,导致缺乏校园文化管理的经验,教师总体待遇平均水平偏低导致教师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下降,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无法形成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3.5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力量过于单薄校园内的各种文化建设活动已经变得非常流行,但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不敢踏出“第一步”,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多元主体间的联系。无法统筹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构建立体化的文化建设体系。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则更需要整合利用资源,统筹各方力量。

4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4.1创新活动,形成文化标注

以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健康的重大活动,既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开拓创新由点及面,比如把教室变成图书馆,阅览室,编写校本教材,阅读经典诗文,将学会变成会学,创造书香校园。提升自主,合作能力。学习经典文化,比如“黎明即起,日行一孝”的《朱子家训》,培养学生精神文化素养。

4.2构建特色学校形象,形成校园名片

根据调查,目前民族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主要可以归类为以下几大类:以追求美的品质的尚美主题;出自《礼记•学记》心地纯洁,纯真温厚的善良主题;树立“德”和“礼”的主题;拥有感恩和梦想。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致力于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有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要因地制宜,善于依托和利用名人、名山、名城民族等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特别要注重挖掘、提炼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彰显校园文化的民族地域特色,并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精神养料。例如,位于“中国壮乡”的某小学以“壮美”文化作为该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壮”寓意壮大、壮族、茁壮,寓意美好与和谐、身心健壮。学校抓住地区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坚持追求美的品质,学校的楼宇以智美、尚美、创美等命名。校园主路以壮美大道命名。并且设计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穿着壮族特色服饰的吉祥物竖立在校园中。位于“莲藕之乡”的某小学,以“荷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结合地理特征,以“荷”文化为校园建设的主题,促使学生如荷花般高洁茁实,志洁行芳,教学楼以清远,逸清等命名。校园文化内化过程,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是保障,活动文化是精华,外显文化是基础。定位学校需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善于在总结自身办学特点、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中培植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并紧跟时代步伐和世界潮流,赋予其鲜活而深刻的内涵,又彰显自身特色。如此一来,便可以吸引优质师资力量,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带动周边各地区的生源扩充,形成师生良性竞争,全方面提升校园文化水平打造优质学校名片,带动地方区域性教育水平,为教育经济建设打造良好基础,形成教育———文化———经济良性循环。

4.3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具有识别功能,代表一种文化,学校可以利用这一优点展示校园文化对市场的开拓能力,还可以帮助学校利用品牌资本进行扩张,社会越成熟,名牌效应越明显。随着中国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教育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学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并认真审视自己的品牌管理策略。学校品牌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获取广大家长的信任的过程。学校需要准确的自身定位,形成校园文化脉络。“找准位置,张扬个性,突出特色”是一所学校变大变强和质变名校必经之路。明确针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建立自己的教育体系加强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学校有更好的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对学校情况进行梳理。凝聚核心价值为校园文化发展,办学理念以及目标定位。宣扬学校个性,融汇品牌精髓,创建名牌学校,必须在“创新”上寻求发展,在“特色”上文章。依法管理学校,科研发展学校,特色办学。

4.4保障教师待遇,加强校长教师集中培训

2018年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的问题被放在了第一位。推行绩效工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同时,形成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先进的典型的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

4.5学校管理中心下移,促进多主体参与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对经济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现代教育也必须是面向社会的教育,在积极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广泛地吸引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开放的结构造就文化互动,形成丰富的陈列内容和充实的互动参与。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学校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融合多元主体,着重提升校园综合实力,赢得市场竞争,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

5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3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包含了技工院校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理想观念、奋斗目标、道德规范等多种元素,体现了校园中个体的精神、行为和整体的制度、环境。经过对某技工院校师生进行的典型抽样调查显示,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大致如下:一是对学校教风基本认可,对学习风气意见不一。有94%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技工院校的校风良好或者基本良好,学生对教师施教的满意率接近了92%;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目前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学习风气上表现基本良好,但是却仅有38%的教师认为目前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的风气还算良好,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风气不浓郁。二是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参与比重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9%的师生普遍认为学校组织开展了大型活动,诸如技能竞赛、体育活动、学术讲座等,并认可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广大师生带来娱乐,能够起到增进了解和愉悦身心的作用。能够积极参加的教师占到98%,但能够积极参与的学生只占到60%。虽然各类活动能够按照预定计划组织开展,但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设施完善,利用率偏低。大多数技工院校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如电教化教室、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基本完善,有90%多的师生普遍认可这一点。但是有65%的师生认为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很低。四是规章制度合理规范,师生普遍认同。87%的学生和老师认为学校已经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能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规范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发挥管理规范效用。81%的师生认为完善科学规范的技工院校管理制度对于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十分有必要。由此看来,尽管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逐步被纳入技工院校管理中来,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二、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对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或许是由于技工学校专业定向的因素,绝大部分技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表现的形式单一,并且缺乏创新。例如,有的技工院校将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只一贯注重于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干部整天忙于筹备各种活动而影响到学业,进而对活动失去兴趣。而有的学校则只注重技能竞赛,忽视了文化建设、思想教育对师生的影响,各种比武竞赛节次鳞比,但文体娱乐活动却少之又少,弄得学生一身书卷气。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不明。根本找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方向,与社会文化混为一谈,尽管雕塑和壁画满目皆是,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例如将高新科技或航天技术等象征性徽标用于修理、建筑、餐饮等技能培训的院校内,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刻意渲染某一类文化氛围导致一种元素泛滥,体现不出办学的理念和特色,给人一种做作的印象。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缺失。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功能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一种精神风貌,文化和功能缺一不可。但大部分技工校园文化建设上单纯地追求功能性,体现技能培训、社会就业等元素过多,给人一种感官上无形的压力。也有些技工院校片面倚重于制度约束和制度管理,组织人员为落实制度而组织,参与人员为遵循制度而参与,没有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文化氛围,缺少文化元素和符号的熏陶。甚至为了迎合社会时尚和师生们的娱乐心理,将校园文化建设庸俗化、大众化或功利化。四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不足。部分技工院校片面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思想教育,将重点放在宣传和引导上,却没有真正给师生搭建实践操作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了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稀的现象,导致一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但却没有实质性内容。师生在整体素质上也局限在纸上谈兵的层面,缺乏创新精神、实干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过于形式化、理想化。

三、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存在形式单一、主题不明、内涵缺失、实践不足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组织能力不强。大部分技工院校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技能的培训放在了教学工作首位,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培育学生工作技能的比照下,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明显的欠缺。首先就是党团组织、学生会、自发团体等组织能力不强,缺乏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直接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覆盖面狭小的重要因素。同时技工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规划性和系统性,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导致技工院校师生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因素。二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技工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文化建设是社会、国家应该从事的,在学校这一方天地没必要开展文化建设。尤其是技工院校将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放在首位,孰不知文化建设是掌握技能、健全人格的推手。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深、估计不足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三是文化概念不深。由于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对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缺乏总结提炼。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耐心和细心,不经过酝酿和积淀的过程,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偏离了校园本身具备的功能和效用。生搬硬套社会文化或照本宣科其他有相关联的院校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千篇一律,进而欠缺了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作用,这是许多技工院校文化建设所显现的共同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4

1.多数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认识不到位,概念界定模糊。在我国,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参差不齐,导致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在理念认识上大相径庭。有的高职院校始终都没有开始系统建设校园文化,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或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见效期过长难以等待;有的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概念认识有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定位过低,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师生组织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单纯等同于文化墙、文化标识等的表象工作。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期,甚至是认识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深刻,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借鉴大量的企业文化建设实例,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积淀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不断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使全体教职工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校园文化的作用,才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为,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提高管理成效。

2.高职院校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存在功利性,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技能和社会经验,而且生源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是贫困生,就业压力大,容易形成以就业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高职院校多为工科型或操作型,为迎合市场需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甚至砍掉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公共课比重一减再减,专业课课时不断加大,一味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功利性使得一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思想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公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提升能力均难以得到发展,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严重,缺乏内涵。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凝练,而非短期内就能见效。文化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由于对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走访国内的高职院校,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院校内都有文化墙、雕塑、文化长廊、宣传栏、学校标识、学生手册等视觉范畴的物质文化建设,但是师生并不统一的认识和行为使人很难感受到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晚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总体上是因为学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刻,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何在,只是单纯地跟风,将校园文化流于形式,无法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发挥其重要作用。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力不足,执行力较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数停滞在做做表面文章上,当然也不乏有的高职院校怀揣先进的校园文化理念,但往往只停留在战略层面,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开花结果。再好的校园文化理念,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保证,则只能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原本就底蕴不深,又很大程度上缺乏推动力,结果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无法真正落地。很多高职院校把文化建设放在空中,领导班子提出来要搞校园文化建设,但这是不是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全校上下是否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是不是在执行层能够落实,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校园文化要想开花结果,必须有好的执行力来支撑,而这在实际中恰恰是极为缺乏的。

二、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且不言而喻。在新环境下,高职院校面临生源紧张、转型压力等问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更加突出。

1.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手段。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都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很多具体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改革也更是细枝末节地改。面临新的环境和压力,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恰恰是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制度更细化、更透明,使全体教职员工更一致、更注重细节。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统一价值观渗透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会更加科学,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

2.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是凝练高职特色的必经之路。新形势下,凝练高职院校特色是高职院校迎接新挑战的重要武器之一。高职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考生、家长、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仍然没有给予高度认可,再加上高职院校千篇一律,没有形成自身特色,这就使得学校在招生、就业等重要环节无法发挥优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可以全方位渗透到教学、行政和管理工作中。没有校园文化建设,整个学校就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很难给人以深刻印象。只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统一观念、统一认识、统一行为,凝练出自身特色。

3.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民办院校已经面临倒闭的危险,高职院校只有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是一种强大竞争力由内而外释放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的点滴渗透,便于发现自身优势,易于打造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就可以集中精力发挥强项,达到“一拳定输赢”。

三、高职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1.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把握时机。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充分做好调研、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一系列事宜。首先,要充分了解校园文化的现状,比如是否形成了文化理念、是否有相关机构实施计划性建设方案、是否已经深入人心等。其次,在决定开展校园文化系统建设之后,考虑是否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人员,并有详细且可行的建设方案。最后,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启动前期,要考虑是否充分做好了动员工作。只有潜移默化地推进,让教职工认识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不断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呼应,那么在适当的时候启动校园文化建设才是顺理成章的。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在恰当的时机启动文化建设至为关键。笔者认为:合适的时机一要看社会环境,社会上对文化的认识是否到位。二要看自身条件。精神文化建设要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建设,不能超越或滞后于发展阶段。因此,是否开始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把握时机。过早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会变成空谈,因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历史积淀;而过晚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则会遇到阻碍,因为组织已经形成固有习惯。

2.领导层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院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关键还要看它在学院的发展事业当中所处的地位,是否是核心事业,是否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并带头执行。在当前,如何更好地生存被许多高职院校放在第一要位,文化建设经常被挤占空间。从长远看,一所拥有卓越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短期的阵痛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因此需要领导层具备战略眼光。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高级领导层。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长自身是紧密关联的,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人物,形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与校长个人的气质和魅力是无法分割的。一定要将此项工作从工作安排上提到学院战略高度,统一领导层思想,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积极稳步地推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好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推动此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5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其重要作用具体如下:首先,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还能影响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在学校师生的共同认可下能够发挥其自身的正确导向作用,为高等院校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在无形之中会起到一种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让师生在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尽管校园文化是无形的,但是其约束、规范作用不亚于校园制度对师生的规范作用。最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不仅有助于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还能有效激发学校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意识,培养组织成员的整体进取精神,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凝聚力。

2当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2.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高校为了在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获得成功,在对校园进行升级和改建的过程中,过度注重对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忽略了校园软文化的建设,这就导致“重硬文化建设,轻软文化建设”的现象产生。正是由于学校太过于注重硬件建设,导致校园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全面的发挥。另外,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忽视了蕴藏在物质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没有结合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理念进行创建。而且学校在对教师培训时只重视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本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培训的重要意义,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常常忽略了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没有意识到人才其实就是具备超强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综合体。

2.2对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是从原本的基础学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之后形成的,在教育教学模式上由于受传统形式的影响至今还没有做到全面的改变,这也就导致配套建设的校园文化出现定位过低的现象,根本不能将高等教育的独到之处体现出来。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一味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方式进行模仿和复制,根本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2.3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资源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各个高等院校都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可是由于政府部门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投入力度上欠缺。由于经费有限,高等校园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及教学科研工作中,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无法顺利实施。除此之外,在不断扩张招生范围的同时高等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所以在管理上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样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受到相应的阻碍。还有部分高等院校在升级和发展过程中可能是由多所院校合并而成,在校园精神与办学理念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新形成的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抵触心理。

2.4校园文化建设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受到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信息化时代不仅能增长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与高等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高等院校物质文化水平,但是信息化同样是把双刃剑,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西方价值观通过网络在我国各个大学校园内部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渗透,很多高等院校学生在西方价值观与世界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的位置产生了动摇;另外,还有很多的高等院校学生过分沉迷于网络带来的乐趣,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网络中,导致正常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受网络上各种反动、色情及暴力信息的影响,致使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出现了情绪紧张、关系淡薄、不思进取等情况,更有甚者,会颠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传统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相吻合,需要创新思维,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受到的冲击降低。

2.5校园文化建设进入“孤岛误区”

校园文化建设重心过度偏向内部文化建设,高等院校基于保障学生人身安全、降低资金支出、减少组织困难度等原因,导致院校文化建设参与人员主要是学生、教师、校园领导干部等,外部单位及校外人员很少参与进来,致使学生团体与社会环境接触过少,难以提早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环境。缺乏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及交流,使校园文化逐渐进入“孤岛误区”。一个高校在当地的文化建设本应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当地政府及企业对高校文化建设也起到帮扶作用,但是校园文化进入“孤岛误区”,长此以往,学校与外部沟通会愈加减少,校园文化外部认同感降低,对日后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阻碍,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2.6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主体性失衡

高等院校具有双主体特性,分别为教师队伍和学生团体,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侧重点均放在了学生团体身上,往往忽略了另一大群体“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其实教师队伍才是真正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高等院校教师不仅起到教育学生文化水平的作用,也会对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未来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校园文化生活还是教师队伍间的沟通均很匮乏。据统计,当今高校文化建设集中体现于校内各项具体活动,活动主体基本都是学生队伍,很少有教师队伍人员参与,导致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很少有以教师为主体,针对学生开展的文化渲染、教书育人的教育活动。高等院校文化节建设主体性的失衡,不仅会对高等院校文化的建设产生阻碍,也会严重影响未来学生队伍的质量。

2.7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未能充分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大众化的普及,社会情况和校园文化均产生了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依旧怀着不良目的。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的大众化,文化渗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威胁中国的一大利器,所以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根本上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绝大部分学生因为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在进入高等院校后,学习模式的转变让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降低,更多愿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当前社会各种思想混杂,没有正确的文化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伴随着高等院校大众化的普及,教师队伍缺口增加,劳动力增强,工作质量难免降低,而随着扩招学生团体的综合素质降低,学习动力随之降低。此时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应增强对教师队伍和学生团体的文化导向作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新形势下完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同时注重软硬文化的建设,不能够让两者的发展失去平衡。通过加强硬文化建设能够为校园文化的创建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教师应将自身的行为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以身作则感染和教育学生;其次,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每一位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除此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到其全局性和重要意义,要知道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其关系到学校之后的发展,需要全校人员共同努力建设。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厚,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益无害,而且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下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2]。所以,学校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规划中,创建相应的专人小组,对各个部门进行统筹规划,为校园文化的顺利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保障。

3.2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对校园文化建设准确定位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所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情况进行,结合高等院校所树立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创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时要以精神文化为中心,加大对学风、作风和校风的建设力度,将学校自身的特殊性体现出来,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内部的环境、管理机制及文化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真正实现以环境育人、以文化育人、以行为和制度育人,保证高等院校能够健康长久发展。

3.3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高等院校现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需要各地的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提高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帮助。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如果资金短缺就会阻碍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虽然近几年高等院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真正招生过程中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控制招生的质量,保证高等院校生源综合素质的良好性,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更多正面的力量。

3.4积极发现网络文化中的正面能量,不断扩展校园文化发展空间

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创建能够为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提供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信息时代背景下可以在校园内创建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对校园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让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在这一平台上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外,教师应对网络这一载体合理运用,充分利用其正面作用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校还应针对网络技术成立具备超强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管理团队,因为一旦网络技术运用不当,就会让学生接触到很多不好的信息资源,给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无法顺利进行。而通过成立网络技术管理团队对其进行妥善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各种网络技术问题,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3.5增强外部协调,避免“孤岛误区”

高等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应将校园外部建设与校园内部建设齐头并进,不能顾此失彼。在校外文化建设中,高等院校应与外部单位勤加沟通,实地考察外部单位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密切与外部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以技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协同外部单位对本校学生进行共同培养,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团体的安全教育,以保障学生安全为根本,拓展学生团体的社会视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区域性,避免高等院校文化建设进入“孤岛误区”。

3.6高等院校文化建设要齐头并进,双主体共同发展

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重点往往集中在学生团体上,而忽略了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教师队伍作为高等院校双主体之一,不仅代表其所在高等院校文化水平的高低,更是会给学生团体起到先锋模范、培养教育的作用。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要齐头并进,将单一重视学生团体变为双管齐下,重视教师队伍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将教师队伍作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增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等才能。

3.7重视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比如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规约以及禁忌等各方面的比较,从而给学生建立丰富的图式内容,使得学生在仅有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相关图式的建构和积累,更好地了解各个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崔雅萍.图式理论在L2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2(5):49-51.

[2]赵小沛.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6

1.1时代性

时代性是校园文化在政治环境、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文化和新思想深入交融,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多样化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学校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又要与当前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学习、借鉴其他院校先进的管理和文化模式,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时代精神,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理念或行为规范进行突破性构思并付诸于实践。

1.2服务性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实现由重规模数量向重质量效益的转变,靠毕业生素质占领招生市场的观念已被广大教育界认同。同时,随着职业教育新常态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高品质高技能的培养理念,周到适合的毕业生跟踪服务,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新常态就是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健全,是对校园文化创新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1.3品牌性

当今社会对品牌的看重已经超越了院校名称本身,更关注品牌的一切,希望通过毕业生了解其背后的院校。校园文化要精心设计品牌组合战略,同时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定义毕业生培养方向。职业院校的社会知名度越来越成为一种品质、一个品牌,一条在社会中生存的法则。

2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细节、抓住把手、有的放矢。

2.1建立常态化的文化管理机制

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有效管理校园文化的前提与保障,是建立常态化校园文化管理机制的基础。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校园文化管理常态化的职能部门,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落实规范要求,提高教学水平,突显院校优势和职业特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文化教育培训,树立师生校园文化信仰,组织校园文化管理培训,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校园文化管理专业人才。依据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与目标,依托现有的师生教育和培训体系,编制校园文化教育与培训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写校园文化校本课程标准和经典案例,如:《校园文化教育手册》等。校园文化教育与培训工作除了依靠内训师或外聘讲师外,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院长、中层管理者在校园文化教育培训中的参与度,并使他们切实担负起传播者的使命,实现文化教育培训常态化。

2.2组建规模化的文化合作机构

成立全国性校园文化合作组织,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形成校园文化合力,创建校园文化管理大格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协作组织,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合作组织可以对各成员单位的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传播、创新与提升,在学校和专家之间搭建咨询指导平台,在成员单位之间搭建优势互补平台,在兄弟院校之间搭建学习借鉴平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2.3拓展多样化的文化宣传途径

校园文化形象只有通过有效传播,才能达到改善、提升学校形象的目的。在校园内,以道路、建筑和景物布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为道路、建筑和景观命名,体现行业特点和学校个性;设置名人塑像(配以历史贡献阐述),设置文化长廊,悬挂体现学校发展、优秀毕业生奋斗历程的展牌。根据校训内涵、学校形象及本土文化构建文化墙。在办公楼和宿舍楼的走廊设置优秀员工、行业精英展板和师生美术作品等,使校园处处沐浴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使师生目之所触、行之所至都是一道文化风景,形成“每走一步皆思考,每个角落皆教育”的文化氛围。开辟企业简报、内刊和网站开辟“校园文化教育”论坛平台,员工可利用报刊、网络和微信等方式进行互动沟通,开展网上文化状况调查和网络校园文化论坛,使互联网催生的诸如自由和共享、互助和奉献、开放和兼容等人文精神和人格精神不断地充实校园文化教育工作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艺术团体,聘请艺术家定期指导,排练员工喜爱的传统剧目和当代优秀节目,满足师生业余文化生活。

2.4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十八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教育活动中,深入推动校园文化创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校园文化活动应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内容。师生员工活动和职工社团活动要突出职业特色。每年定期举办专业知识技能比赛,并将创新、竞争和市场意识有效融入其中。组建职工行业社团、兴趣小组,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组织包括企业创业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主题讲座,让创业明星、行业精英用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教育和感染师生;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与我同行”、“我的中国梦”“、凝炼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为主题的活动;组织年度业务技能、体育运动会和“五四表彰”等。

3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路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学校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来看,校园文化具有教化功能、文化凝聚功能、文化辐射功能以及职业导向功能等,高职院校通过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推动自身的特色专业以及品牌专业得到优化,为校园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构建校园文化,还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优良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净化,这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另外,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创新、稳定发展的根基,也是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定向教育的重要武器,因此可见高职院校构架校园文化的意义非凡。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中的路径

1.在高职院校总体发展规划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进行,应当在院校总体发展规划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当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并选取相关人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负责人,对该组织进行统一领导,推动组织成员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同时还要对党团组织、学生会等进行综合利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步入到良性、高效发展的轨道中。其次,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当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计划的制定,并对该方面的各种规章条例进行健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能够在制度的约束下得到更好地开展。最后,要做好文化保障体系的健全。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文化保障体系,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进行。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校园文化更好地传播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软件不断涌现,高职院校应当适应当前的大形势,积极跟随时代的发展及时进行文化建设手段的创新,合理将互联网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就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不仅可以运用校刊、校报、广播台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建设,而且还可以借助于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佳作、精品等进行传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真正得到熏陶。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传播趣闻乐事、好人好事等,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推动学生良好成长。另外,还可以借助于快手、抖音等多种自媒体平台来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开展竞技、表演、传播、分享等多种公益活动,如此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更加灵活丰富。

3.构建科学化的考评体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的提升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好责任划分,为相关人员合理安排文化建设任务,另一方面还应当构建健全的考评体系,从全局上统揽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工作,推动相关工作同步进行,有机协调。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园文化的考核标准,定期对相关人员的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并做出相对应的奖惩和惩罚,推动师生共同努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来看,考核的重点在于校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情况如何,所构建的校园文化是否与学生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员工、师生的行为规范是不是能够将校园文化理念体现出来等,在评价的时候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并及时构建纠错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方法的创新

第一,在构建校园文化的时候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具体的环境建设以及校园设施建设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式。第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体现出职业特点和行业特色。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学生实践技能以及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第三,要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开展培训和实践,推动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有效养成。结束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在具体建设中,院校领导应当做好全面性分析,构建科学化的文化建设体系,并做好规划,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还应当做好校园文化传播方式的设定,尽量多元化传播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接受校园优良文化的熏陶,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树堂.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创新[J].学周刊,2018.12.

[2]赵萍.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实现[J].广东蚕业,2019.03.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8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新时代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激励和滋养作用,是大学的灵魂。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忽冷忽热,不够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能力,三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无特色,没有彰显出大学的精气神等等。

(一)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许多大学并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形式主义,为了让校园文化的门面好看,搞一些形象工程。一是存在模糊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上。校园文化建设仅作为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召开一些学生演讲会,开展一两次卫生检查及公益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肤浅,没有形成合力,还停留在旧的教育思维方式上,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深层育人功能,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教育发展中,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制度不健全。有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目标和动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在无序中发展。三是轻视精神文化建设。有的大学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由于忽视了深层的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存在着本末倒置的现象。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不仅体现在大学人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高校存在轻视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物质文化投入,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培育,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上下功夫,让广大师生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直处于被动发展的局面。校园文化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冲击,文化特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大学教学科研活动出现功利化倾向,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能力。一是受现行管理体制及评价方式的影响,大学办学目标趋同化、办学模式单一化,影响了大学自主办学和校园文化特色发展,弱化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能力。二是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相对滞后,大学在共享信念和价值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很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不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资源和氛围不强。三是有的大学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教育教学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师德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师德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书育人,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育人的作用更为重要。高校扩招以后,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高校都在近几年招聘了大量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学历较高,业务能力一般,职业道德观念淡薄,爱岗敬业精神不强,重教书、轻育人,没有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有些年轻教师本身就缺乏人文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很难做到教书育人一肩挑。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通过育人来传播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只教书不育人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把自己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位置上。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忽视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校园文化的内核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展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当下大学校园人文环境急待改善,有的不讲诚信,有的搞小圈子小团体。有的大学师生为了金钱放弃价值取向,制造学术垃圾,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培育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精神坠落的校园里,大学生去追求人文素养成了一句空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成了空穴来风。大学没有了精气神,办学浑浑噩噩,校园文化建设层次低,没有办学特色。大学精神是经过几代大学人的努力,自然而形成的价值追求,主要包括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等。当人们一步入校园就感觉到不一样的震撼,这是一种文明的气质,能带给人以思考;这是一种世界大潮流,能带给人们以春的气息,校园里处处气势磅礴,给人以安全和力量。大学是研究学问之地,要保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大学的精气神,是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府的必由之路。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向国际化时代,特色文化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显著标志,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要。因此,大学要根据自身的人文和社会历史状况,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形象,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特色,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师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震撼力。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课堂。大学文化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通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和创新,所积累形成的精神财富。校园文化是大学的阳光,促进师生的健康和成长,校园文化彰显大学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并铸造大学精神。每个生活于大学的人,都在接受文化的陶冶,都在大学文化的氛围之中徜徉,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文化对大学师生的行为起着浸润、营养、引领作用,这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大学文化是一条永不干涸的历史文化长河,创新大学校园文化,注重大学文化的内涵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弘扬大学精神,建设人文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大学是国家的思想文化高地。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民族同兴衰共命运的历史,大学本质上是传承人文精神、延续民族血脉的。一所好的大学长期积累的文化和精神,具有持续不衰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大学师生都是其守护者。大学精神成为学校科学发展、创建一流大学的不竭动力。要重视收集整理大学人文历史,建设文脉传承的大学校园。富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育设施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校园不仅是莘莘学子求知上进、健全人格的场所,更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圣地。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体现,直观地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与特色。重视和珍惜大学校园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这些文物建筑见证了大学的发展轨迹,让师生感受到大学的沧桑与厚重,能找到回家的路。让历史感和现代感有机融合,展现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重视文化设施和文化符号建设,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构筑大学精神的神圣殿堂。弘扬大学精神,主要包括大学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等。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坚持以大学精神统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师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创新的关键。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建设人文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

(二)健全制度,建设特色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健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才能逐步实现规章制度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深度契合,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育办学特色,立足于大学本身的历史发展状况、学科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强项优势,树立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发展学科特色专业建设,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学术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支柱,必须有制度作保障。为发挥学术管理和学术决策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要积极探索专家治学的有效途径,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贯彻落实现代大学制度,营造宽松的学术创新和发展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学术气氛,促进大学文化健康发展。弘扬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打造学术特色、造就学术人物、培养学术气质,让学术文化成为大学文化的核心。为此,应提升学术的决策力度,保证学术空间开放包容、自由平等;并通过优质的服务为学术活动开辟快捷、安全的通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和特色,这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立足办学实践,实现特色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大学要强化特色办学。在大学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模式、学科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特色化方面下功夫。其次,大学要通过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挖掘和培育其文化个性,从而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发挥特色文化对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影响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再次大学要通过制度建设,使大学文化贯穿于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后大学要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训、校歌等资源开发,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营造独特的育人环境,让大学精神以及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使校园文化成为推动大学特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重视师德师风的作用,以学生为主角加快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主角,鼓励大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让大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将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优化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发挥师生的智慧和力量,让每个大学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以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明确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发挥大学生队伍的榜样作用,积聚校园文化建设的正能量。一是教师的育人责任落实不能缺失。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特别是名师,是学生的精神偶像和学校的精神象征,是知识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学生的榜样,对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心灵塑造的示范作用不可替代,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要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校风、学风等紧密结合,树立全员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意识,适应大学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提高文化育人的竞争力。加强大学教师文化育人的责任意识,实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要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文化的宣讲作用,大学课堂要在学业上、文化上育人。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严谨求实的态度潜移默化浸润学生,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关注师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和心理状态,发挥和谐文化的积极作用,缓解多元文化的张力和冲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注重培养爱国人才。大力宣讲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向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培养更多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学是对大学生的精神雕琢,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而精神雕琢的利器便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对青年人生的一种再造和升华,要加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养,大学生经过多元文化的锻造,才能应对时代,立足社会,辉煌人生。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具体措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翻阅人类文明发展史,从茹毛饮血、钻木取火到当今社会,布满了人类创新的足迹。创新是新的第一生产力,对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提高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创新制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工作

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特别是规划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以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漫长的积累,必须得到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实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创新发展措施。校园文化的创新通过大学制度的创新来实现,大学创新制度的建立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是统一的。加强大学制度建设,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重要途径。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坚持选人用人公正公平。广泛征集学校师生意见,借鉴吸收世界名校的先进经验,反复酝酿,多次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每一学年进行创新和补充,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校园文化管理体系,确保学校领导及教工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人一票,充分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制度环境。二要建立校际间联动机制,加快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大学文化资源校际共享机制,破除学校间的条块分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其次,要构建大学校园文化资源校际互补机制,学校之间文化资源通过开放办学中互补,开展和组织各种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建设文化长廊,张贴宣传画、悬挂名人警示语;抓好班级文化墙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陶冶大学人的情操,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和创新精神。三要建设大学文化智库,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近年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智库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学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和智慧的集群。要与国内外相关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大学智库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开发,并承担一些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使之成为大学与各方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聘请有国际著名专家到大学智库团队,支持其参与国家重大政策论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工作。

(二)构建校园文化创新体系,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构建校园文化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落实精神,校园文化要成为鼓舞全体师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要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使之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及学生培养当中去;要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师资力量,不断从我国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接收外来文化,营造百家争鸣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体系的丰富多彩,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平台。一是增强大学文化创新理念的构建。思路决定出路,要树立创新思维理念,不断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创新需要打破各种思想的束缚,倡导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引入竞争机制,敢于超越;塑造大学师生不惧权威、大胆质疑的品格与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力的全面提升,努力创造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提炼文化精华,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活力,金点子不断出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学是文化创新的有力践行者,大学校园作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国家文化振兴的重要责任。二要增强科研能力体系构建。加快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步伐,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提高服务社会发展的本领。大学要注重在校园中加强创新文化的培育,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坚持科研向教学一线倾斜,创新向校园文化延伸,既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重心,也要把文化创新放在大学教育的重要位置,要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国内外的文明成果;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要培养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的精神,勇挑创新文化的重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要注重大学精神体系的构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是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离不开大学精神的薪火相传,校园文化建设要传承大学精神,又要让大学精神与时俱进。每个大学要有自己文化的个性、特色精神,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力量的作用,这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撑。一是应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展示悠久的办学历史、创新的理念、完整的教学体系、良好的校风等。二是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广泛汲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要以自己的文化为根本,实现多种文化的交融、创新发展。

(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方位创新校园文化资源阅览工作

大学图书信息中心作为保存、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要顺应时代和读者的需要,采取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在校园文化创新方面发挥智能作用。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守望者,历史文化在这里沉淀,圣人的灵魂在这里汇集。图书馆是广大读者的精神家园,丰富的馆藏资源、浓厚的学习氛围、获取知识的便捷等优势,是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图书信息中心是现代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深厚的教育文化氛围与问题导向作用,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创新点。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方位创新阅览文化工作,传统的阅览模式,诸如人工操作、被动服务等旧动能,文化资源利用率低,已不适应现代化阅览需要,影响阅览文化兴趣和效果。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之机,创新阅览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共享报刊图书及电子资源等新动能转换,为读者赢得全天候的阅览空间,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建立各层次各专业培训知识要点平台,做好辅助阅览工作,以期达到精准阅览、有效阅览、深度阅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为动力,利用新技术,打造新业态,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设无人值守阅览室,共享图书报刊、电子信息资源及办公生活用品等,增强阅览文化环境的吸引力,丰富和创新阅览文化工作新模式。在工作中,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阅览文化工作深度发展的一个短板,全方位创新阅览文化工作,离不开一批爱阅览、懂阅览、会阅览的专业人才。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阅览的任务目标、举措和保障条件;二是强化专业培训,建立阅览专业技术人员的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阅览文化工作的融合,工作力量向阅览工作加强;三是强化保障支撑,建立阅览专业人员奖励机制,借鉴国内外有益做法,激发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活力,对阅览管理人员放手大胆使用,培养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党的提出生态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生态馆藏建设,精心栽培绿色植被,创造优美、舒适、文雅的学习环境,让读者受到文化的潜在熏陶;图书馆根据大学的学科特点、教育理念等个性特色,开展共建共享阅览文化,对接读者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点,通过这种个性的文化创新方式,产生风格多样、个性生动的文化空间,激发大学师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发展。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大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树立师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力。图书信息中心通过主动服务、追踪服务、推送服务、全面服务;有利于以大学资源共享服务为主体的信息化服务创新,加强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使各类电子文献资源共享,为大学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信息支持,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体系。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要瞄准世界创新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博大为怀,让大学文化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依法治校,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证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J].求是,201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