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例6篇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网络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5-02

一、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的能力

1.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舆情编辑工作,就是披沙拣金。网络共生的环境下,民意就是考量政治环境的晴雨表。这就要求我们对地方网络的公共治理,按新闻的性质和规律看待舆情焦点在于民生民情。网络舆情通过网络传播,将编辑意图、正能量的声音发散出去,有效地提升了平台的感召力、影响力。舆情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应具有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把握全局的政治素质,筑牢思想防线,抵御谣言、谩骂、刻意诋毁、颠倒黑白的不良信息,培养从复杂舆论中客观分析和提炼要害信息的能力。

2.舆情信息处理的编辑立场。舆情编辑从搜集舆情信息统计、分析、判断、综合的各个方面来看,编辑立场关系到社会热点引导、改革政策为稳定大局倾斜等的重点问题,目前,自贡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在实施运行中能及时用网站平台政令、经济社会动态信息,开设了网民诉求通道,有关回应网民敏感问题,该上升到政府工作议题的能从制度上、源头上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编辑立场能敏锐快捷提炼要点,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上发挥了编辑作用。

3.新闻价值决定引导方向。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新性,这里即指网上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最新言论、政策变化、社会动态等广泛内容。此间,以网络传播规律来看,这时,“舆论领袖”影响受众的作用非常明显。当网络出现一些不明不白似是而非的信息时,网民往往分不清客观事实而无所适从,他们就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进行舆论引导,编辑挺身而出以“舆论领袖”的方式,澄清事实内容,以此作为编辑决策的依据。同时,编辑需要建立稳定的用户群,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我们的网民有空前的话语权,较为自由地表达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1]。”需要编辑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包括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地方经济,衡量其新闻价值,引导舆情发展有着重要的方向作用。

二、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和建言

自贡市舆情中心每天要浏览监测网络舆情有关的信息,经常关注市内外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或论坛等。论坛主要关注天涯社区、四川在线、猫扑大杂烩网站、搜狐社区等;新闻网站重点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新闻网、自贡在线等;微博类主要关注新浪、网易、腾讯等。在网页监测浏览中,切实注意和自贡市有关的敏感的话题。

自贡市舆情监测引导系统,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网络素质高的网络评论员、舆情网评员队伍,每天负责对网络论坛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舆情巡查,对此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二是坚持对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发展走向,及时地准确地全面掌握,做到及早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的处置状态。对那些网上举报线索不准确的含糊的舆情,找准线索查实,在调查疏导中、采取事后善处等措施,确保主流舆论引领;三是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着想,思考和修正工作偏差,再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四是目的明确,建言为上。舆情编辑最关键的是,洞察舆情走向,化解舆情矛盾。编辑应说服当事人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使可能引起的舆情事件转化为积极因素;以平等公正善意的态度获得公众的信任认同,利于舆情危机消除或化解。在建言时,在大量舆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供合理、恰当的处置意见,对其处置手段优缺点和时间节点的把握和推测,要有参照系、预见性和前瞻性,不仅能回答情况是什么,还能回答怎么办。

进行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具体针对舆情可能诱发的危机事件,交流舆情研判中、决策中得失的总结。应定期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讨论预警方案和判断标准的制定,以便有针对地开展编辑策划。网民讨论的话题繁多,涵盖社会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话题发现能力和网络舆情追踪技术。

1.编辑熟练掌握舆情分析系统工具的必要性。在当今网络各种舆论繁多而杂乱,各种论坛网友爆料已成为披露社会阴暗面第一现场。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热点的敏感话题,并对其趋势发展变化及时跟进引导,已成为舆情分析研究的重点,并实现话题发现与追踪。舆情分析系统十分重要,编辑能使用这个工具,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引导舆情、处置舆情。我们所使用的v2014.3 绿色特别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支持搜索各类论坛、博客、微博、新闻网等。在运行中,要注意初始化设置是做好舆情分析的第一步,你关注的主题自动程序会自动搜索,并给予实时提示。自动程序还可以把舆情发送到编辑的手机上,随时随地提醒,在任何情况下知晓舆情有无变化。在这个监控系统中,关键词检测、追踪,以信息聚类为基本技术手段,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2]”

2.抽样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知识在舆情抽样统计分析中十分重要,针对舆情的影响力、民众利益的关切度和对公共形象的破坏程度,设置参数与数据分析框架。抽样应选择有权威性、影响力大的论坛、博客和新闻网站,关注点击多、回复多的新闻或者帖子,多选新帖兼顾不同倾向性言论,做到意见最大化材料丰富性。为了保障舆情分析结果客观、公正、准确,科学的抽样遵循目的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因为科学规范的抽样是进行舆情事件分析前期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如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民众主要观点与情绪、与有无行动计划性、对社会体制构成怎样的冲击,甚至有无被支持或利用的可能性。

3.构建舆情报告真实、全面、及时。通过判断特征词类型,并进行特点标注,从而构建倾向性语气词典和标准数据集,从而为倾向性深入研究分析提供支撑。形成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及时采用“化解、澄清、删除、正听”等策略原则,化解舆情危机,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引导舆论。如果缺乏相应系统和技术获取分析信息,就很难使舆情报告及时做到全面性、真实性。常见的舆情报告有条目型、综述型和专题型。条目型舆情报告是将搜集到的相关热点资讯进行摘编,按照正负面顺序,将消息以条目的形式罗列出来。比较条目型、综述型舆情报告适用于进行较为全面、综合地描述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引起某个阶层或团体强烈关注的、又有争议的热点事件,通过对事件进行综述性总结,点评其影响及解决办法的理由等。至于专题型舆情报告,则是对某个行业、某个范围,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持续发展变化的事件。专题型报告以叙述为主,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网上传播的情况作统计,如跟帖多少、转载多少、网民评论的观点比例等都要简单描述,最后是报告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它必须建立在编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果包含翔实的数据和图表。

4.舆情编辑的策划。编辑的策划,倾向于广泛听取民意而集民智,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网络舆情汇集分析工作流程,是对整个工作全面而系统的筹划和安排,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的复杂性,从策划起对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发现开始,到分析结果成为策划者操作的整个过程。其中策划和需求是起点和终点的交叉利用,各环节指编辑工作规划-舆情汇集-整理和评价-舆情分析预警-报送和反馈等,它们共同构成主体是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工作报告。在更普遍的状态中,信息需求可以在舆情评价时,确定对某些研究对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数值,以及策划者怎样主动听取群众建议和呼声、怎样最大限度寻证民意认同,怎样在对话中协商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怎样以一种适宜的倾向性消除群众误解和网民的隔阂。同时,也应注意网络了解民意的局限性,网络是不能取代编辑的实地调查研究,更不能取代政府的政策研究、专家的战略思考。所以对网络出现表露的民意民情,需要编辑一双“慧眼”分辨是否良莠,辨别优劣是非,是慎重判别和认真选择的必然。

构建网络舆情策划指标体系,是按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将网络舆情的特点表现出来;“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相联系的部分,通过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透彻认识整体,并准确定位关键制约因素。[3]”基于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和素质要求综合性特点,体现在具有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监测、引导和建言的能力上,才能建立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系统,构建舆情报告的真实、全面、及时,使舆情能够促进社会对话,发挥正能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8).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2

1.1舆情信息获取

舆情信息获取是舆情监测的第一环节,也是做好舆情监控工作的基础,直接决定了舆情监测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搜索方法至关重要。舆情信息获取可以通过人工搜索和专用软件搜索两种方式实现。

1)人工搜索。应以政府机构网站、权威媒体网络版、公众认知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和论坛、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微博等为主要信息来源,密切关注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热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负面问题,制定热门站点汇总登记,通过浏览网站新闻排行、论坛热帖排行、博客和微博热点话题排行等,确保主流网络舆论热点监测到位。

2)利用专用软件搜索。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效率的智能手段,应确立正确的关键词,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自动采集。

1.2舆情分析研判与分级

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后,首先要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舆情分析研判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要想做到全面准确,既要对舆情信息进行性质认定和价值判断,又要对其影响范围、传播情况及不同受众的观点倾向性等进行数量上的研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和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从而为舆情应对工作提出科学准确的建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

1.3舆情报告

为兼顾时效性和利用率,舆情信息应实行分类报送,建立快报、日报、月报和专题报告制度。通过分析研判,达到分级要求的舆情信息应报送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常规舆情原则上应以日报形式汇总后上报,如遇到时效性强的重大舆情,可通过快报形式单独上报。同时,为整体把握舆情变化趋势和舆情监测工作进展,每月底应将该月舆情监测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编写月报并上报。对引发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除在上报中做好跟踪监测以外,还应开展专题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编制专题研究报告上报。

1.4响应程序

舆情信息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后应尽快进入舆情响应程序,建立“政府与网民对话沟通”机制。首先,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判明与事实相违背的信息,应及时组织相关机构或专家科学解读,权威信息,化解网民疑虑;需调查核实的,应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开展调查,查清事实真相,及时公布调查进展,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安抚群众情绪。其次,要落实后续事项处理机制,对处置结果要安排专人跟踪回访,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和结果,避免事态扩大化。

2农产品质量安全舆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足

个别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不够重视或认识上不够科学。一提到网络舆情,有的部门认为它所带来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对自己不利的;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它所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网络舆情除了可以正确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满足百姓的诉求外,还可以间接提高机构的工作规范,帮助机构发现自身不足,促进机构改善自身情况。

2.2舆情监控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舆情工作人员既要具有监督检测方面专业的知识背景,又必须熟知网络舆情传播特点与规律;不仅要具备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搜集信息、迅速捕捉舆情热点、甄别挖掘舆情价值、准确预测舆情走势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提炼分析、文字表达能力及丰富的舆情监测经验。

2.3多数部门资金投入不够

目前,多数单位采用人工搜索、引擎检索的方式监测网络舆情。然而网络的信息量庞大,信息来源渠道极为广泛,仅依靠人工方法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其效率和准确度均难以保证。专业的舆情监控软件和人员培训投入巨大,且舆情监测是一项日常性工作,需要持续性的投入。

3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监测工作的一些建议

3.1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

舆情工作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各部门需有专员来负责,定期整理并上报舆情报告,处理好突发的网络事件,正确地引导舆论,倡导正能量,避免不实舆情转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2加强舆情监控队伍建设

应加强对舆情监管人员有关理论、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研判能力、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掌控能力及对网络舆情的预见和防范能力。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的网络评论员。

3.3加强财政支持

舆情监控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专业的软件和专业的人员互相配合才可以实现,而专业人员的培养和专业软件的开发运行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各部门应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

4结语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虚拟社会;意见领袖;注意力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21-04

一、网络舆情的概述

(一)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从胡总书记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关互联网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互联网是社会舆论尤其是广大民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的反应平台。

2.这个平台的影响力,传播力,震撼力,变化力,渗透力是我们以前在控制社会舆论工作中从未遇到的,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3.根据以上的观点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难以预测的,要求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观察互联网的动态,时刻警惕这个平台的变化,同时要运用先进的互联网科技知识和管理头脑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还要结合国家的具体形势,有步骤,有计划的运用国家政策机制,将这个平台运行到良好的轨道上去,达到为国家,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最终目标。

(二)网络舆情的含义

对于到底什么是网络舆情我国的研究早已开始,只是各家各派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曾润喜博士的观点较为权威: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

笔者对网络舆情的定义也有自己的看法,网络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发表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当这个意见综合具有大量的支持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时,就会成为社会的热点,并促使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和解决,网络舆情由此产生。由此推论,网络舆情有五个要素构成:网民、社会的相关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网络舆情的正确性选择。以下一一分析这五个主体的含义:

1.网民。我认为这里的网民应该指经常在网上浏览热点焦点新闻并且经常性的发表言论的网民,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网络舆情的支持者,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国网民人数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现有2.2亿个博客用户,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有六成以上的网民经常发表言论,所以在我国之所以一些局部社会热点问题会迅速形成大范围的甚至全国性的热点,是具有广大有效网民来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巨大的。

2.社会相关热点事件。我认为这个相关热点事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一定新闻性质,新闻有四个特点,真实,新鲜,简明,精深,这个社会相关的热点事件其真实性有待近一步考证,这和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随意性有着很大关联,但它一定具备能充分吸引有效网民眼球的新鲜性的特性;(2)这个热点事件是民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容易在网上形成舆论,这个话题往往还是与有效网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3)这个热点事件往往是通过正规合法渠道无法解决,被知情网友爆料出来的,希望能通过社会舆论解决的话题;(4)这个热点事件往往是有媒体参与,使得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而且往往有后续报道,使得有效网民得以持续关注。

3.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是指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关于这个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1)网络热议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并随着网民的关注度而发生变化,网民如果持续关注,在网上反映的时间相对长点,反之,在网上反映的时间短一点,例如在互联网上经常出现的某某门事件就是具有很强的时间阶段特点;(2)热点事件的空间往往由点到面,随着事态的发展,由局部扩大到整体,使得舆论的影响力不断延伸,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以致形成全国性的声势;(3)网络舆情的空间和时间要素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和媒体的广泛参与是不可分离的,媒体作为扩音器,将热点事件的影响力,渗透力扩展到最高层次。

4.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我认为在网络舆情的五个要素之中,这个要素是最本质的要素,这个要素反映了社会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声,甚至可以作为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往往和网民最关心的话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网民最关心的话题在网上搜索得最多的公众话题是住房问题,其次是物价。之后是食品安全、低碳生活、灾害频发、人口普查和大学生就业等。同时,在“十大理财问题”榜单上,房产税、股市、加息、银行收费、人民币升值、住宅限购等,都成为中国网民关心的问题,所以在生活中只要出现了与以上问题有关的事件,立刻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上形成热议话题,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2)从反面来看,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的征兆极其微小,是属于突发性的公共关系危机,由于传播迅速并且波及范围很广,所以破坏性很大,舆情危机发生后,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会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因此容易不利于社会的负面灰色言论,所以网络舆情既有正面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负面因素,这使得如何引导网络舆情成为政府宣传工作的重点。

5.网络舆情的正确性选择。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者,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同时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怎么引导,引导网民的舆论走向何方,是否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是否应该将网络舆情的引导法制化建设,如何利用网络舆情,这些问题都会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而逐渐摆到我们工作的桌面上来。

二、传媒网络舆情的监测

在我国网络舆情的监测主要还是依靠国家传媒力量,比如河南省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走在了全国网络舆论界的前沿,从省级媒体到各地级市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在积极的整合,新旧媒体的融合使得网络舆情监测和制定相应的引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例如新华社河南分社在2010年进行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整合,在2011年正式成立了以智囊团思想库为中心的多媒体采编中心,尤其对省内网络舆论的监测进行了全方位的链条整合,将网络舆论民情迅速及时的上达,对接高端,采用高层决策,在充分参考国家方针大计的同时给各级领导部门,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提供真实有价值的网络舆情资讯,其主要产品《新华社分析报告――舆情监测》用独特专业的视角解析近期发生的网络舆情,供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参阅,为了做到真正的下情上达,其间密切联系各级政府宣传部门及其大力支持成为建立完整的舆论监测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工作。

在成立引导正面引导河南网络舆情方向的同时,外部还积极引入专业智力资源,例如在分析国内经济时,聘请国内外知名经济专家樊纲等,对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经济区研究院,用经济学专业视角清晰地分析网络经济热点,给予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在制定相应的政策于极大的参考价值,内部则有专业的经济分析师,对各类省内外网络经济热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还有大量具有较高新闻素养的工业经济类编辑和记者,为舆情的有效反映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新华社河南分社利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国家媒体角色,以全新的视角充分解读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各部委的材料,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国家发展的平台。为了积极迅速响应网络舆情,新华社河南分社出版了相应的舆论监测产品,例如《新华社分析报告――海外舆情分析月报》,《新华社分析报告――河南舆情分析周报》,还有专门针对重大事件的随时舆情分析报告,真正做到了及时,迅速,真实,科学,方向性,舆论引导性,舆情报告的产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真实科学的数据,是支撑整个报告的基础,这里包括对各类媒体对某个事件的反应的实时监控,利用自己制作的软件和设备,自动随时跟踪和统计网上的网民流量,针对某个事件网民在某个网络媒体评论的总量,言论跟帖,然后得出定量分析的数据,这部分工作的难点不在于使用软件的统计,而在于有些评论和跟帖需要人工来统计,例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3500开始征收,从9月1日开始实行,这个起征点是参考23万条民众意见得出的,网上对这个起征点的热议空前高涨,各种意见汇集,所以必须依靠人工统计来对网民的意见归类分析,得出数据;第二部分是根据有效科学的数据得出权威的结论,网民的大致意见,观点,使得整个报告更加具有参考性;第三部分是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针对某个公共危机事件应该如何做出措施化解公共危机,如何对大众舆论做出反应,合理化建议是否适合当时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这也是整个工作的难点。

纵观整个网络舆情分析控制工作,难点有三:1.随时追踪跟踪和即时统计网上焦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要求分析师具有敏锐直接的判断力,能够迅速判断该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震撼力,是否能构成网络热点,这需要分析师拥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2.随着新旧媒体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在分析网络舆情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传统媒体对事件本身的反应,这也需要一定的投入3.针对网络舆情事件,需要提出中肯并且具有实施价值的建议也是一个难题,因为许多的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客观主观原因成为“热芋头”,才在网络形成热议,所以针对这些事件本身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可实行方案也是一个难点。基于以上难点,在具体的工作中,针对实际情况,遵循三个必要的原则:1.忠于网络现状和事件本身的实情,实事求是,真实科学地统计网民建议;2.选取网络热议事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由于网络尚未实现全民的实名制,因此在网络中出现很多情绪化的语言,例如谩骂,攻击,反动言论,还有为了获得高点击率和搏网民眼球之类的黄色图片,这些都是在进行筛选之列,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流,为了达到制造舆论的目的,在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并不能代表网民的真实意图的言论,也需要严加审查;3报送各级高端审阅的报告,一般要代表主流的观点,是网民的真实意图,简单的说要代表民意。

新华社河南分社在做网络热议舆情的优势所在,整体而言是既有科学的数据指向,又有逻辑的分析,对该案件做出透彻而深刻的分析,并对该舆情可能产生的网络影响分析到位,提出了积极有效地正确引导和可行性指导,在这期分析中,将网络舆情的分析做的很到位,更值得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在这期舆情分析中,网民的观点和媒体的观点成为多种意见的综合代表,说明我国的舆论监测已经逐渐开始关注网民的观点,而网民的观点代表了民声民意,相关部门利用监测部门倾听民意从而局部修改决策是我国民主化进程步伐加快的重要表现;二是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舆情监督和分析体系,无论是以新华社为代表的国家媒体导向还是以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网,天涯为代表的商业媒体,都在某一个舆论焦点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以正面的导向引导着舆论。在新华社河南分社用平面媒介表现舆情资讯的同时,利用网络表现舆情热点也是传媒监测网络舆情的重要方式,和平面媒体相比,网络监测舆情并有效引导舆论则显得更为快捷,迅速,资讯量大,同时更有针对性,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网络舆情是大社会的小缩影,大民生的小火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监测已经初具规模,以媒体监督为引导兼有向政府相关机构进行决策建议和主流舆论导向的功能,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网络舆情监测的主导力量。

三、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引导我认为应该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来从根本上约束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媒体应该本着真实,公开,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宗旨,继续在舆情监督和提出建议意见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就是网民应该培养网络素养,从源头上维护网络舆情的纯洁度,清晰度和透明度,如果从根本上使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有效途径就是从培养广大网民的网络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安全素养,从源头把关,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首先要本着两大核心精神来建立长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再来确立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并且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且建立全民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的认知普及,这两大核心精神就是:1.实现网络管理由围堵向疏导转变2.持续不断的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积极搭建网络舆情信息平台,实施网络问政工程,进一步完善统筹协作、应对处置、综合监管、绩效考评等四大机制[2],加强网络舆情的及时回应和积极引导,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平台,既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主流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同时如果发挥得当,还可以起到起到1+1>2的舆论效果,因此恰当使用媒体是网络舆论引导的一个有效措施。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大河网,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单位业务考核范畴,定级奖励、定量考核、定期督查。扶持民间网站,大力扶持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民间主流网站,建立以主流新闻网站为龙头,以民间主流网站为阵地的网络管理格局。通过评选奖励,座谈会、网友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强合作交流,增强舆论引导合力。强化正面宣传,积极利用网络媒体海量、即时、互动等优势,以专题报道形式,大力宣传如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题背景,将网民的注意力集中于省内环境的大发展大政策之中,有利于社会积极稳定和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如报纸的交流互动,在报网互动中提升主题的宣传力。对网上舆论热点特别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并采用《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摘要》的形式及时上报,使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网民的社情民意。

同时,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及时分析舆情走向,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例如针对春节前夕农民工讨薪,春运火车票购买情况等一系列事关民生的大事要事要在网络媒体上第一时间向公众报道,使公众了解真相,并且得知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和采取了哪些便民措施来解决公众的实际困难。网民作为网络舆论的七要素之一,是各种各样的网络热议的源头,我认为这个是控制和疏导网络舆情的根源,让网民积极主动地来有目的有方向同时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发表舆论,是最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有两条可以试行推广,建立网络实名管理机制,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实名制可以增加网民对网络舆论的责任心和控制力以及向心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人与人之间交流将更加安全,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网吧上网要登记身份证这样的举措,以后还要继续加大网络实名制管理的步伐,使得网络真正成为引导有利于国家人民生产生活的舆论集散地。建立网民道德素养体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将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最有潜力的阵地,据2011年统计中国农民有8亿多,农民占有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网民道德素养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农村阵地,但是伴随而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我国农村在教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普遍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建立网民的道德素养体系尚且不具备各项条件,所以,网民可以先在城市实施试点,可以将网民的道德素养相关的教育加入到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建立全民的网民道德素养培育,使之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从国民从小接受教育开始就培养上网的道德素养,使之成为一种共识,这样全民网络道德才能普遍实施,公民的网络道德素养才能在主题意识中逐步建立。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机制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随着微博微信等新的网上舆论形式的出现,舆论的发表将变得更加多样化,自由化,简单化,方便化,影响力也将变得更加深入化和持久化,因此,我们的网络舆情工作将更加复杂化,因此我们的主题是要随着互联网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某一种关于舆情监测和引导的研究不能适应所有的变化,这是我们将来舆情工作的重心,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我们对于网络舆情的工作核心重点是以疏为主,利用网络舆情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发挥网络对于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网络引导正确的舆论,发挥舆论最大化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4

以理性的视角、量化的数据,还原公众所关注的内容及变化趋势;

客观权威的展示传统媒体、新媒体影响力的变化;

雅安地震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微博、移动搜索等互联网新兴力量为此编织起一道立体的寻人网络。盘古搜索发挥其在舆情监测的优势,第一时间对雅安地震进行了24小时实时舆情监测,并了国内首份《雅安地震舆情传播分析报告》。

此报告针对传统网络媒体和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体传播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结论要点包括:

第一, 雅安地震信息最初曝光的4小时,微博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此后,信息增量开始放缓,信息总量缓慢递增。

第二, 震后1小时,微博信息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微博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四川、重庆和广东。

第三, 震后36小时,劳动力输入大省广东发出的微博信息一举超越四川,成为微博信息最多的省份。

第四, 经济、文化强省震后微博活跃度较高。

第五, 相较于传统网络媒体,网友更多地利用微博求救信息。

第六, 传统媒体逐步注重微博报道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传统媒体不仅拥有采访权,而且拥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专门的记者团队,可以亲临现场开展新闻报道,故而其官微较网络媒体官微也更易受关注。

盘古舆情服务平台可以通过7*24小时持续挖掘和分析,提供全、快、权威以及可信赖的舆论监测,并通过专题监测、微博监测、舆情统计等提供直观、便捷、可信赖的舆情监控分析服务。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5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处于高发期,也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和加强食品安全的关键时期。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中指出,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占事件总量的14%,位列舆情事件类型的第1位。此外,当前也是一个现代媒体高度发达,更多的关注舆论监督,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空前提高的时代。媒体和公众越关注食品安全危机,政府,尤其是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就越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食品安全危机的特殊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复杂性和舆论的高灵敏度,使得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及应对具有不同的策略。2013年5月30日,浙江宁波市华美线业有限公司的约280名职工及家属在食用浙江新美心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心公司)蛋糕之后,出现集体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的现象。此前,宁波市鄞州区飞虹幼儿园16名小朋友在食用该品牌蛋糕后也出现集体腹泻。事件爆发后,新美心公司声誉与产品形象一落千丈,事件的后续影响较大。2013年6月4日,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绿姿慕斯蛋糕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新美心公司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宁波市政府启动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应急响应并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该事件的发生使相关部门与企业更加警醒,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势头猛,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监测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企业、社会都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时舆情监测及应对的意识、经验和能力均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而食品安全舆情信息量较大,且真假难辨、传播迅速、影响深远。因此有必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与应对策略的研究,并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规程,使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2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研究现状

2.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已经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但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缺少具体的监测手段分析与应对办法研究,使得相关部门无据可依。

2.2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较匮乏我国目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还仅限于应用性研究的范畴,对网络舆情的理论性研究仍然不足。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网络舆情演变效应以及网络舆情,但这些研究尚未成型。同时,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匮乏,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作为主要对象的研究尚未出现[1]。

2.3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角度单一虽有一些学者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研究对象,但大部分是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效应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较多,且研究相对集中于规范研究层面。

2.4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定量分析的研究尚未出现对食品安全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研究多是从实证分析入手,或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在一起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尚未出现。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个别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成果。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目前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虽然比较匮乏,但参考其他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是可行的,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

3.1网络舆情及其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借助于新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播,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等特点,这决定了它的快速发展与它对传统媒体的挑战[2]。

3.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手段“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收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舆情监控要起到“信息耳目”和“决策参考”的作用,其主要步骤包括:①监测与收集。在可能或已经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进行调查与访谈,关注网络相关媒体,广泛收集公众意见信息,及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突发事件舆情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涉及“三敏感”(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事件)的舆情信息,要实施重点监测与收集[3]。②分析与挖掘。对所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比较、识别、筛选、总结、归纳、分类,同时要拓展舆情的深度,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编写、报送高质量的舆情快报,及时地供应急管理决策者参考。由于舆情未必是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客观、科学的认识,不能直接作为应急管理决策的依据。同时,舆情信息的价值判断不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注重舆情收集的全面性,并掌握从舆情中“淘金”的能力。③控制与引导。舆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网络舆情,以及受国外组织教唆、借突发事件丑化国家形象的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4]。

3.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控方法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观点,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有“网络”之称。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应急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应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舆情分析,从而对其控制和引导[5]。由于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完成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转化为主动梳理、引导。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舆情分析引擎、信息自动采集、数据清理等功能。

4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与办法

建立长效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根据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特点,应结合宁波市食品监督管理的实际工作分工和具体职责要求,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流程”。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4.1工作目标为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危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

4.2工作方式和内容监管部门日常每天监测网站、微博等媒体以及消费者网络投诉举报信息,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涉及餐饮、食品风险监测等网络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性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形成情况报告。

4.3工作网络及职责分工其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即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及其分局,媒体、企业等各个单位的职责分工。

4.4工作流程包括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预警范围、处理权限、通报途径、基本应对措施等。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网络舆情 途径 特点 规律 监测

信息传播经历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主要空间。网民的言论不可预见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影响着现实社会稳定团结的局面。因此,对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作一梳理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监测已成为重要工作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且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不断建立和继续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表明网络舆情研究作为舆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备受重视。在政府的推动下,网络舆情监测成为政府部门、学术界开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测将显得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面对我国网络管理体制“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力度。目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已成为政府一项基本工作内容,各级政府都在开展。现实工作中存在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就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加强此方面工作的研究,可推动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途径、特点、规律

国内网络重点舆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选取的数据来自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社区,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人人网和开心网。可见这三个社区(BBS)、两个微博网站、两个社交网站,极具代表性。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新华社(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名列前四。另一个进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为天涯论坛。综上,监测舆区主要包括国内知名的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所关注的境外网站以及辖区内的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还有互联网各大搜索引擎。具体讲包括:新华社(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广网、新京报网、京华网、百度新闻网(贴吧)、腾讯网(微博)、新浪网(微博)、凤凰网、搜狐、网易、财经网、一财网、天涯论坛、凯迪论坛等。

网络舆情主要传播途径,按传播源不同分为三类。

一是新闻网站舆情传播。基本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新的发声器。主要由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和新闻跟帖构成。如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新京报网、京华网等。二是“意见领袖”舆情传播,主要有意见领袖的博客、微博、个人网站、学术网站。如《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意见领袖”在舆论场发挥重要作用,300名“意见领袖”影响互联网议程设置,社会转型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意的代言人,对政府陈情,施加舆论压力。三是网民舆情传播。社会精英分子和自觉分子可作为代言人,所有组织和个人均可参加。主要包括微博,社群网站(论坛)、QQ群、MSN群。①

国内舆区舆情信息传播特点。学者王慧军认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式传播、跨时空传播、多媒体传播、虚拟性传播,以及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②武汉大学学者邱均平认为,网络信息传播是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传播模式复合性、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内容丰富性、传播速度即时性、传播操作交互性、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③尤其要指出的是,微博搅动传统传播格局,其“裂变式”传播使网络舆情信息强扩散。微博成为各级政府监测的重点。“意见领袖”左右着热点的传播方向和内容,“网络推手”作用不可小视。《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据统计,全国103家微博客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2亿个,其中新浪微博用户账号5.36亿个,腾讯微博用户账号5.4亿个。随着微博客用户群体的迅速扩大,产生了一批粉丝数超过10万人的“大V”账号。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据统计研究显示,平时有大约300名全国性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也影响着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

学者刘瑞华认为,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对人有不同的价值)、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传播中有信息势差存在)、信息循环规律(信息守恒,信息保持不变)。④综述学者观点,网络信息传播路径、形态、过程、结果分别具有如下规律。从传播路径看,首先是特定事件刺激个体形成个体议程,舆情信息产生;然后,个体议题成为网络社群热议的议题,进入社群层面,是舆情信息传播的关键一环。之后,网络舆情信息再次发酵将成为强大舆论。传播形态趋于多元化、复杂化。传播形态不仅是文字形式,还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传播过程中线上线下互动频繁。网络信息生于现实社会,并在网络引起热议,再次促使现实事件的发展,通过信息的不断更新,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影响。传播结果遵循“合力论”。网上各方力量相互制约影响,最终合力决定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我们发现,社群在舆情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者高宪春指出,社群是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关键环节,对这个环节的积极干预,对释放社会紧张情绪、降低舆情事件的负向效应有重要作用。

三、网络舆情监测对策

从信息内容上把握要监测的网络舆情的特征。

第一,负面性。我们承认党和政府在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可以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怨恨都发泄在网络上,把社会中的阴暗面展示到网络上。此外,人们对正面信息的关注度不高,而负面信息的关注度较高,也使得负面信息在网络上有巨大市场,导致网络上负面舆情信息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模糊性。模糊性,即真假难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网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任何人可以注册账号,在论坛、博客等上发言。有些网民为了私利,就一些虚假信息,骗取钱财或其他目的。可见,网络舆情信息真假难辨,有时可以假乱真,有时真的可能被认为是假的。

第三,突变性。目前,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人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尤其是弱势群体对自己权益的要求和保护,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小的网络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发酵,加上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极有可能出现“蝴蝶效应”,导致个别问题扩大化、单一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

第四,集中性。网络舆情虽具有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民生和反腐两个方面。当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时,舆论矛头就指向了党和政府,爆料和指出党和政府的体制、等问题。这四个特征,要求我们在网络舆情监测时,要注意把握,提高发现重要舆情的准确率和分析判断舆情信息的能力。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针对舆情监测软件有时难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出现偏差的现象。对此,有必要对市场现有的舆情监测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还主要停留在定性的评判上,缺少定性的指标量化。要尝试提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尝试从舆情者、舆情要素、舆情受众、舆情传播、地方区域和谐等方面构建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使得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化,更有成效。针对各相关单位在舆情监测处置上协作不密切、对接不及时,没有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的问题,尝试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构建互助机制,打通网上之间,及网下实体单位间的壁垒。

【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专题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党的建设方法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燕道成:《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新华出版社,2013

②王慧军,《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导向研究》[D].南昌大学,2012

③邱均平,《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8(5)

④刘瑞华 等,《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及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