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范例6篇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范文1

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贯穿于电子档案的形成、处理、存储、传输、维护和利用各个阶段,很多学者针对各个阶段中涉及的管理、技术、法规、人才、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工作,以期构建合理有效的电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在本文中笔者仅就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开放利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提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和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面临多个网络层次威胁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内容的原始真实性;二是档案信息内容不被篡改和泄露,即完整性和保密性;三是档案信息的长期有效性。由于数字档案信息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对技术的依赖性,使其安全极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所以,自从数字档案信息出现以后,其安全问题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焦点问题'在网络(internet\局域网\无线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结构的不安全性、网络协议的脆弱性、网络传输的易拦截性和人为的疏忽,在网络结构的各个层次都存在安全隐患。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物理层的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是最底层的威胁,主要是对环境、硬件设备和线路的安全威胁,环境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电源是否稳定不间断、有无抗静电、抗辐射、防尘、防水、防漏电等安全措施硬件和线路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使得计算机硬件和设施损坏,无法实现正常的联网;人为灾害主要有无意失误和人为干扰两种:用户使用不当,安全配置设置不合理造成安全漏洞,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而人为干扰是有意的破坏网络底层设施,通过非法终端介入,线路干扰等各种手段,威胁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致使系统瘫瘦。

链路层的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数据的安全威胁。主要是指链路数据的泄露、丢失甚至被篡改或删除,从而破坏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另外,恶意的隐藏攻击可以采用不断发送级别高的请求来占用节点资源,或发送大量的请求使档案数据库服务系统响应速度减慢甚至停滞,影响正常用户的使用,甚至使正常用户被排斥不能进入网络系统或不能得到相应的服务,这种威胁隐蔽性很强,一般会把它看成通讯环境差,所以很难发现。

网络层的威胁是档案信息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层,是恶意攻击的重要方面,因为网络层主要负责数据路由的确定,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通过伪造路由信息来破坏路由协议,从而使数据丢失或失去原始真实性,另外,最常见的攻击方式是针对软件和网络漏洞的黑客攻击和病毒攻击,黑客攻击主要是通过非法(非授权)访问,进入服务系统,窃取信息,造成文档的泄密,甚至进行违法操作,删除、修改、恶意添加,使正常使用者获得错误信息或者无法获得服务,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病毒攻击主要是利用系统漏洞和人为的疏忽,潜入计算机系统,窃取文档、破坏系统、甚至打开系统“后门”,直接威胁档案的信息安全。

传输层的安全主要是传输协议和密钥的安全,一旦传输协议和密钥被识别破译,数据的传输将完全暴露在网络中,失去安全保障。其带来的威胁主要是攻击者可以复制,编造信息,从而向网络节点发送欺骗信息,使档案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读性,而且一旦欺骗信息时间标记准确,甚至可以破坏服务终端交换数据的能力。

1.2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存在多方面问题

早在1996年国家档案局就成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研究领导小组,开展电子文档管理方法、技术、标注和构建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电子文档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方面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㈣7^,但在网络化建设、法制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特别是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2.1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

首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全国各个档案部门虽然己经建设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数据库,但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而且标准化程度低,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档案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网络安全本身也存在滞后性,因为安全技术是在对抗中不断发展的技术,不断出现的应用安全问题推动着安全技术的发展,因此,它总是滞后的,正是这种滞后性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是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立法和档案法律法规没有有机的整合。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CAD文件的面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推出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在1999年,为规范电子文档的归档与管理中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又颁布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在2000年,为了解决计算机在辅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又颁布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在2001年,为了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标准化程度,国家档案局了《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2002年,针对公务活动中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保管、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出台了第三部和第四部档案信息化部门规章。由此立法过程可以发现:法律制定的周期性与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存在着明显的滞后。

第三,是安全管理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很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人员、应用人员以及领导层缺乏安全意识,甚至有些档案工作者没有受过正规的网络安全培训,对档案信息网络的安全重视不够,知之甚少,致使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执行力。同时,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人才严重匮乏,在技术层面上无法提供有力的安全支撑,在信息环境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标准化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明显滞后于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1.2.2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存在不足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是对档案信息和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及功能、效率进行保障的动态行为过程。它源于人、管理、技术等因素所形成的预警能力、保护能力、检测能力、响应能力和反击能力。现阶段,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突发事件多,档案信息资源缺乏生存能力;(2)法规制度不健全,档案信息缺乏保护能力;(3)标准不统一,档案信息安全缺乏执行能力;(4)评估、防范少,档案信息安全缺乏预警能力;(5)专业人才短缺,档案信息安全缺乏发展能力;(6)网络漏洞多,档案信息安全缺乏数字化技术支撑能力。

2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需要多策并举

2.1 应在基础环境建设上着力,奠定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基石

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硬件环境和人为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为了保护档案信息的实体安全,包括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存储设备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和其他环境事故的破坏,档案数据的异地备份是有效的措施之一。而人为环境建设主要是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落实制度、积极防御,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人为环境建设还包括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培养,以及档案利用者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杜绝因为人为的疏忽、大意造成档案信息的泄露、丢失或损坏,从而奠定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基石。

2.2 应在网络系统建设上加力,铸造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屏障

网络系统建设主要包括:(1)通过各种网络安全技术预防档案信息安全危害;(2)通过软件安全评估审计与网络监测预警机制应对档案信息安全威胁;(3)通过信息备份与恢复,补救己成事实的灾难。

网络安全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主机数据库安全技术、路由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系统漏洞检测技术、病毒查杀技术、黑客入侵检测技术等。通过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和网络关键设备,就可以大大降低网络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带来的危害。

安全审计,主要是针对与安全有关的网络行为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涉及的记录形成网络智能型日志用于检查网络上发生了哪些与安全有关的活动,并划分职责范围。而安全评估主要是通过国家软件测评中心对系统软件进行安全性评估,寻找出系统的“bug”和漏洞,同时,对不同的电子档案密级划分等级和重要程度,并对安全状态和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预测,以及确定相应的安全策略。而安全检测与预警机制主要是采用“看门狗”软件系统,对网络入侵和病毒攻击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用来及时发现和阻止各种来自外部的非法入侵行为和内部用户的非授权活动,作为防火墙技术的补充,应在服务器、局域网各重要网段配备监测和预警系统。

信息备份与恢复,主要是对己丢失或失真的电子档案信息进行补救。因为,网络条件下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存在滞后性,任何一个网络都不能确保万无一失,由于人为的疏忽和网络攻击致使档案信息丢失和失真的现象随时可能发生,因此,需要建立信息备份与恢复系统,这样才能保证一旦信息丢失和失真,系统也能够做到有备无患,从而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2.3 应在信息标准建设上增力,锻造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准绳

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档案信息法制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三个方面。档案信息法制标准,主要体现在档案立法的专门性和内部安全制度的针对性上。国家和地方机构的立法应覆盖档案信息行为的各个环节,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多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制定具体、详细的建设标准,从法律上约束档案信息行为,而内部安全制度的制定,应针对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场景,制定不同的制度标准,细化到一人、一岗、一机的规范上,从而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的规范性、可操作性以及档案信息安全标准的通用性。

档案信息管理标准,主要包括机构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建立权威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能够从战略层面统管本机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在机构的组织形式上,既要能够在日常服务利用工作中履行职能,又要便于在档案信息面临危害时及时转入应急体制并发挥作用;在机构职能的确立上,既要能对本机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进行战略指导和宏观管理,又能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具体问题进行策略支持和微观控制。而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依据法律法规,在档案信息的产生到利用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在分级、分层、分域的管理中,划分管理权限,明确职责,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档案工作者的执行能力。

档案信息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档案采集和鉴定标准、数据格式标准、计算机硬件标准、开发软件标准、网络信息、传输标准、电子数据长期保存标准、网络工程及网络行为的标准化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评价指标,要根据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要求,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的物理安全、管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的评价指标[9]。

2.4应在人才、资金等多方支持,打造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品牌

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人才队伍应由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构成。所以,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既通晓相关的信息安全法规制度,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信息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既能熟练使用各种网络安全设备和设施,又能解决网络安全具体问题的技术人才。在档案人才培养中,应加强对上述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方面的课程,在实际档案部门中要加大对档案信息安全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提高。

在人才引进、培养、提高和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电子档案信息的开发、存储、传输、利用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社会相关单位和个人的配合与帮助,通过档案工作者、利用者、组织者等各方努力,查找各种管理和技术漏洞、防止各种疏忽和病毒攻击、加大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保证电子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3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想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档案利用的网络化己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机构内外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部门保存的电子档案进行安全、严格、系统的组织和管理,以防止电子文档在网络传输、介质存储和提供利用等过程中被故意或偶然的非法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识别、控制,从而确保电子文件的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凭证性。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必须融合管理与技术要求,实现电子文档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主要由安全组织体系统领支撑体系、管理、标准体系、网络安全运行体系各个子系统,其中,支撑体系包括安全防护技术支撑、法律法规支撑、环境、设备安全支撑,以及人才资金支撑四个内容。其内容构架如图2所示:

安全组织体系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构成完整、统一的安全组织架构,在行业内或区域内成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由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业务主管部门组成,形成决策机构;由安全责任部门和相关部门设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办公室,形成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在各个业务部门内设置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小组,负责执行有关档案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标准建设子系统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1)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总纲,规定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指导思想、方针、内容、要求;(2)电子档案各环节的标准指南和管理规定;(3)各种操作手册、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范文2

档案是当今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其社会信息价值的最终体现。当今电子档案在档案事业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简要介绍了档案的开放与应用现状,分析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档案开放和信息安全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档案开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人类文明发展有文字之后,档案便开始了漫长的保存与利用过程。档案的开放和安全保障是信息保存和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档案的开放和信息的保护遭到多方面的干扰,电子档案的兴起更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档案安全利用是档案部门需要重点研究和建设的项目。

一、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档案开放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政府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和“政务上网工程”的要求。档案开放能够推动民主政治的实现,并能推动其发展。档案信息必须附着于不同的载体上,在保存过程中遇到破坏在所难免,而因此造成的信息的丢失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电子化,即电子档案的普遍应用,网络开放性更是威胁着档案信息的安全使用。无论是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人文环境来看,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和保护都刻不容缓。

二、档案开放利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开放的档案仅占国家档案保存总量的28%。首先,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动严重威胁保存档案的硬件设备。其次,网络安全直接影响着电子档案的安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黑客、病毒等的恶意篡改和攻击严重毁坏了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网络一旦瘫痪,所有的信息可能会消失殆尽。另外,信息安全的相关法规存在漏洞、执行能力差,安全管理上工作细致性不足,风险评估体系和水平不足。

三、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的辩证关系

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档案开放必须有严格的工作标准和规定。档案工作者利用多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加工整理形成档案,交给档案使用人员同时加以保存。非保密档案可以依法向社会和人民大众公开,提供给民众参与社会化服务与政策的机会,保障知情权的行使。档案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能有效地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档案的开放过程中,信息的安全保护相当关键。档案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但在档案的开放过程中,信息安全保障是现阶段高校档案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档案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和唯一性,一旦损毁,势必给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影响档案工作的发展。因此,如何健康安全地开放档案是档案工作的关键。

四、档案安全保障措施及防范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涉及档案安全的法规主要是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它可以帮助档案开放工作健康、科学地发展。但针对信息安全重点建设的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内容在法规里仍是空白,这阻碍着档案信息安全系统的完善和对信息的保护。因此,必须建设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保障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针对电子档案的法规也需建设和完善起来,以指导和规范电子档案的安全使用。

(二)加强档案基础环境建设

对于实体档案,如纸质、胶片、磁带档案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选择,并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分开保存,分别配备相应的库房设备。电子档案的保存硬件设备即服务器、终端、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这需要保证设备的物理条件,相关单位需定期检修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电子档案安全更重要的环节是网络的安全保障,网络的安全管理、漏洞检测和病毒查杀都需要网络安全技术的保障。

(三)加强安全技术能力建设

1.实体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主要有保存技术和修复技术。保存技术重点对库房的环境建设和装帧技术展开。修复技术用于解决在档案的保存、利用过程中受不可抗外力作用,如纸张老化、胶片断折、光盘磨损等。加固技术、去酸去污技术,修裱技术都是常用的修复技术。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技术就是从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用户安全等角度进行安全保护。2.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手段。通过安全审计保障系统安全;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备份技术、应急响应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利用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利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技术保障用户安全。3.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首先,应该大力推广信息安全观。将个人电脑设定防毒措施,加强资料备份观念。防止在档案信息公开的过程中无意带入电脑病毒。档案部门需要在档案服务器上安装杀毒工具,建立起基本的防毒安全环境。在工作过程中,养成重要资料备份的习惯,将档案信息备份到服务器中,并备份到光盘或磁盘中。另外,制定文件信息安全防护和应急计划,定期进行修订。

(四)完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档案的管理工作是真正实现档案安全的重要部分。好的管理思想和制度,负责的管理人员和到位的工作程序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灵魂。建立起档案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设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规划组织,明确职责。制定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整体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拟定长期规划。同时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档案信息进行检查。

(五)大力推广应用电子档案

从安全角度来看,电子档案较传统纸质档案有较大的安全性。首先,电子文件对环境条件、气候条件耐受性较高,不易被破坏,因此较安全。第二,在文件保管使用的整个环节都可以凭借高科技手段加以安全保护。第三,影响电子文件信息安全所需智力、技术、设备、环境等条件较高。第四,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大幅度提高电子文件的安全技术研发功效,努力杜绝文件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档案开发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本身存在很大矛盾。公布档案信息不可避免面临很多未知因素,本身对于档案安全就是一种挑战。要达到双赢的效果,就必须从软硬件环境、法律法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行业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保障,也是档案应用工作的生命线。当今社会,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必须在完善传统档案安全保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电子档案。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必须从保存环境、法律法规、管理体系等方面着手研究。

参考文献:

[1]尹振芳.浅析档案开放利用的安全保障[J].网友世界,2013(7):18-19.

[2]吴新丽.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4(2):150.

[3]陈振.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C].山东大学,2009.

[4]曲照言.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数字化用户,2014(10):105.

[5]肖寒.企业电子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措施[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12):65.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范文3

1.1架构安全

合理的架构是图书馆业务服务网络安全的前提,网络在总体结构上要减少相互间的依赖和影响。任何一个模块出现故障后,对上/下工序流程不产生严重影响。各子系统可独立运作,各子系统单一升级而不影响到其他子系统的功能。

1.2设备安全

主干网采用光纤双路备份,采用双机冗余式主干交换机,网络核心设备(交换机、服务器等)需采用模块化、支持热插拔设计。主业务应用服务器要双机热备,并采用双网卡接入、服务器集群、RAID等措施。主存储系统需要极高的安全稳定性,具有合理的存储构架和数据重新快速分配能力。在设备的分配上,避免在同一台服务器上部署多种应用。在各楼层设立交换机柜,对重要接入层设备,应考虑必要的网络设备和接入端口的备份手段。中心机房配有24小时双路电源,并配备大功率的UPS电源。另外,为防止外部的攻击和病毒的侵袭,解决业务网与办公网的信息交互问题,要设置高安全区网段,须将业务内部网络与外网分开,在物理上隔离网络,业务终端用户计算机屏蔽USB接口,不配置光驱,并安装网络版的防病毒软件。

1.3软件安全

主要有:①操作系统安全。为确保图书馆的安全,主要服务器尽可能采用企业版Linux操作系统。②数据安全。为保障关键运行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备份,要求采用集中与分布方式相结合的数据库系统设计。③应用软件安全。应用软件应具有完善的备份措施,系统故障后,要求及时恢复,确保图书分编数据不丢失,图书借还信息不丢失。④数据库系统安全。主要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库均采用双机热备共享RAID盘阵的方式,实现双主机同时对外提供服务,盘阵采用了最高等级的RAID5技术,任何一个硬盘故障也不会影响系统,对于核心数据库要求采用本地备份和远程备份相结合的方式。

1.4运维安全

在提高技术系统安全性的同时,还必须提供良好的运行维护,防范由于操作不当、网络管理漏洞、运维措施不完备所造成的网络信息系统异常。在网络信息系统运行中,应对设备、服务、业务等方面的监控和故障报警。通常情况下,设备运用指示灯变成黄色,表示出现故障,应尽快进行检查。

1.5外网文件交互安全

为隔离来自办公外网等的安全风险,图书馆自动化主业务系统专门设置高安全区网段,高安全区网段的文件拷贝通过私有协议或网闸实现,主要用于与办公网络以及其他网络的数据交互的病毒防御。

2制定出一套操作性强、目的明确的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及时应对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突发故障和事件,在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立策略上,在技术上应做好各种预防措施的同时,制定出一套操作性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做出响应并快速处理,积极恢复图书馆网络业务系统等全方位的应急体系,即网络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著名的墨菲定律指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因此对图书馆主信息应用系统,对其部署的机房环境、人员、网络、数据存储、应用系统的主机及数据库情况以及所使用的中间件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预测网络信息故障风险点和故障可能造成的危害,确定应急预案,选择处理故障的有效手段。

3.1预案适用情形

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涉及管理与信息技术等方面,图书馆平时要从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业务系统等安全管理规范以及计算机使用人员安全意识等几个方面,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制定系统规章。②制订培训计划。③加强人员管理。④成立事故应急处理小组。针对图书馆网络故障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当出现以下所列情形之一时,事故处理小组确认已达到预案应急情况,应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理程序:①网络遭受灾害或病毒大面积攻击而造成图书馆整个业务系统的瘫痪。②网络服务器不明原因宕机,对图书馆业务造成影响范围大,且持续时间长。③网站内容被恶意篡改。④供电系统故障。⑤机房火灾。⑥空调系统及供水系统故障。

2.2预案制定及启动

预案是由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制定及审核。小组职责是对图书馆信息网络安全的整体规划、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及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理,小组组长负责启动应急预案。针对上述情形,在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技术人员应立即启动以下应急预案。

2.2.1遇到网络遭受病毒大面积攻击而造成图书馆整个业务系统的瘫痪,立即启动以下应急预案。查找受病毒攻击的计算机,并及时从网络上隔离出来,判断病毒的性质,关闭相应的端口;对该机进行数据备份;启用防病毒软件对该机进行杀毒处理,同时对其他机器进行病毒检测软件扫描和清除工作;对被病毒感染的终端电脑进行全面杀毒之后再恢复使用;及时最新病毒攻击信息以及防御方法。

2.2.2遇到网络服务器不明原因宕机,对图书馆业务造成影响范围大,且持续时间长的情况,立即启动以下应急预案:①服务器宕机应急处置措施。图书馆关键应用系统所用的服务器宕机,应立即将网络线路切换到备用服务器上,并立即恢复应用系统正常使用;对宕机服务器进行全面检查,分析是硬件还是软件故障;立即与设备提供商联系,请求派维修人员前来维修;在确实解决问题之后,切换回主服务器,给主机加电;系统启动完毕,检查系统及双机状态;启动数据库;启动应用程序可以正常启动和运行。②网络不明原因中断。属局域网出故障断网后,网络维护人员应立即判断故障节点,及时向信息部负责人报告,查明故障原因,立即恢复。如遇无法恢复,立即进行备件更换或向有关厂商请求支援。属光纤主干出故障,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通知维护公司对光纤进行融接,尽快恢复网络功能;属与楼层的上联网线故障,应使用备用或更换新的双绞线连接至故障设备。属网络设备(光模块)故障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应立即用相关备件替换,或与设备提供商联系更换设备,并调试畅通。属网络设备配置文件破坏如路由器、交换机,应迅速用备份配置文件重新复制配置,并调试畅通;如遇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立即向有关厂商请求支援。属运营商管辖范围,立即与运营商维护部门申报故障,请求修复。

2.2.3遇到网站内容被恶意篡改,应参照以下应急预案。切断服务器的网络连接;从备份数据中恢复正确的数据;检查网站源码漏洞,安装网站源码的最新补丁;安装最新的系统补丁并重新配置防火墙,修改管理员密码;查看网络访问日志,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源IP地址和操作时间,并做好记录;重新恢复服务器网络连接;向保卫科备案,如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恶劣的,通知司法机关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2.2.4遇到供电系统故障,应参照以下应急预案。当供电系统出现故障,中心机房UPS在尚能维持供电一段时间时,应通知各业务相关部门,迅速将所有运行中的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设备等安全关机,防止数据损失。关闭所有服务器时,应遵循如下步骤:先关闭所有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再关闭存储设备。启动所有服务器时,应先打开存储设备,再打开数据库服务器,最后打开应用服务器;确认机房中所有设备安全关机之后,将UPS电源关闭;恢复供电后,重新启动所有设备运行,并把UPS电源打开。

3.2.5遇到机房火灾,应参照以下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保护关键设备、数据安全;保护一般设备;机房工作人员立即按响火警警报,不参与灭火的人员迅速从机房离开;人员灭火时要切断所有电源,从消防工具箱中取出消防设备进行灭火。

2.2.6遇到空调系统及供水系统故障,应参照以下应急预案。空调系统及供水系统如有报警信息,应及时查找故障原因,对于不能自行排除的问题,应及时与设备提供商进行联系。如发现有漏水现象应马上关闭进水阀,并对漏水进行处理。当中心机房主空调因故障无法制冷,致使机房内环境温度超过摄氏40度时,打开机房房门,及时报告信息部相关领导请示,获得授权后应按顺序关闭所有服务器及网络设备。

2.3重大事件应急预案

针对发生重大事件导致图书馆网络瘫痪,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相关服务部门应立即启动以下应急预案:①各部门对读者服务窗口,立即恢复手工操作模式。②网络部门负责立即启动应急服务器系统。③应急系统使用期间,办证处不可对读者进行办理或办退读者借阅证。待系统正常恢复后才可办证或退证。④应急系统使用期间,各图书阅览室对读者只提供图书阅览、还书服务,并采用手工登记服务信息;暂停图书借书服务,待系统正常恢复后才可进行各项业务服务。⑤系统恢复后,网络部门应及时安排人员对读者还书期限信息进行延期处理。

3预案培训、演练及改进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确定后,应对与预案处置相关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安全故障或事件风险点和危害程度,掌握预案应急处置办法,明确预案处理流程预警。图书馆每年要拟订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网络信息安全预案演练,明确应急响应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模拟完成安全故障发现、判断、通报、处置、解除等各重要环节应急措施的演练,总结演练情况书面报告。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应急预案文档的分析、评审,根据演练总结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对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补充、完善。

4结语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范文4

关键词:网络环境;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1引言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拓宽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够在推动档案管理科学性和高效性的同时,重视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策略妥善处理,将会给档案管理带来巨大的阻碍与损失。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障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现已成为我们档案工作人员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笔者根据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深入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对处理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处理电子档案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2复杂的互联网环境: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也越来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经济领域的“互联网+”到档案管理领域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无一不彰显着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化档案建设,使档案资源实现分类管理并完成数字化转换,不仅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程度,还明确了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方向,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和合理。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新时期档案管理的内在要求,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因此而忽略了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给档案管理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一些研究已经指出:档案管理中管理效率与信息安全之间存在显著矛盾,电子档案在运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计算机系统产生依赖,面临着技术风险和网络风险,如果遭遇黑客入侵、病毒侵害和网络故障等问题时,档案信息安全将得不到保障。互联网环境具有宽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加之目前数字化管理模式下的电子档案的运用还处在发展阶段,档案管理的安全保障系统还不健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问题是亟待档案管理者解决和面对的一个难题。

3电子档案区别于传统档案的特点

3.1电子档案对计算机系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计算机系统不断完善,电子及信息技术普及到各行各业,电子档案的出现更是顺应了信息时代的需求。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内是电子档案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保障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传统档案管理者一般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档案集中起来,统一监控;而电子档案的管理则需要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密和编码等处理,并使用技术的存贮介质保存,因此,电子档案信息以计算机系统为载体,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了传统的档案内容,对计算机系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3.2电子档案信息呈现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档案信息大多不外乎两种的信息表现形式:一为文字,二为图表,而电子档案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多样。电子档案信息可以把包含文字、图表及音频、照片等电子多媒体形式统一集中到一份档案信息中,用最直接生动的形式呈现出当前档案信息的情况。所以,电子档案信息运用各异的多媒体形式,构成了档案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3电子档案信息共享的便捷性

传统档案的管理方式是单一的、相对封闭的,档案用户使用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和应用档案信息。而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下的电子档案信息的应用,将传统的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将传统的“一对一”服务转变为“一对多”服务,档案用户不需要特地花时间去参与上门、排队、等待等流程,只需通过计算机甚至是一只小小的手机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连接网络,获取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并对它进行下载、保存和利用。电子档案信息的应用为开启档案服务多元化和实现最大范围内档案信息的全面共享提供了新范式。

4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档案存在的安全问题

4.1复杂的互联网环境所构成的威胁

互联网作为电子档案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环境的好坏对电子档案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使得近些年网络安全环境越来越复杂。很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些特点对档案信息进行破坏,如入侵到档案信息的数据库进行恶意篡改、删除或者引入网络病毒等破坏,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4.2保护信息安全的“绊脚石”--不符合时展要求的档案管理者

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者不仅是档案信息安全的守护者,而且也是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制造者。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与档案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是直接相关的,如果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疏于防范上就是对档案信息安全危险敞开大门。电子档案管理是兼顾保密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工作,如果新时期的电子档案管理者不能具备软件开发、网络运营以及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技能,将无法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科学。档案管理队伍迫切需要安全意识强和综合素质高兼顾的人才。

4.3电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仍不是很到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建立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体系。管理部门和档案服务机构的重要就是保障档案的安全,制定详细的档案管理工作计划和制度管理。

5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保障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而网络环境的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因此,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让那些对电子档案信息的有恶意泄露、破坏、删除等行为的不法分子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进而起到警示作用,也使网络得到净化。相关部门也应该出台具体可量化的法规和统一合理的行业标准去约束档案信息管理者,进一步对电子档案信息进行保护。(2)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形成严密的网络防护。一方面鉴于我们国家还在借鉴和利用其他国家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及设备,我们更应该尽快研发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档案安全防护技术,对档案进行有效保护,避免档案信息受到网络的攻击和损害,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能。选取科学有效的防护软件和设备并对其进行无间断地检测,随时进行维护和升级。(3)提高档案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规范档案管理者的行为,构建高素质管理团队。在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下,电子档案都是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管理的,但是很多档案管理者的意识和素质还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成为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须严格选拔、层层筛选新时期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对于在职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对他们进行强化信息安全的教育,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安全和保密技术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4)健全电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必须结合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所特有的理论因素与档案实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努力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范文5

一、档案信息安全内容

从广义来讲,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档案信息内容安全、实体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管理安全等。

档案信息内容安全是指防止档案信息资源被故意地或偶然地非授权泄漏、更改或破坏,也防止造成档案信息不可用的系统辨认、鉴别和控制。这也是常说的确保档案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档案信息实体安全主要指档案信息载体、档案计算机设备设施物理线路、档案装具、档案馆建筑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防止受到任何损坏和破坏,如保护计算机主机硬件和物理线路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有害气体、辐射、硬件故障、搭线接听、盗用、偷窃、超负荷等的破坏;档案库房环境要符合温度、湿度、气压等相关标准。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是指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数据信息不受任何破坏,如计算机主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档案信息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确保系统能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档案信息应用安全是指Web站点安全,电子档案信息传输安全,以及在档案信息应用过程之中防止被破坏和被损坏。档案信息管理安全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管理以及法规标准方面的安全。

二、影响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档案信息资源存在和运用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雷电、火灾、水灾、风灾、地震、强磁场、强电子脉冲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直接危害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

(二)环境因素 环境条件不符合有关标准会对档案信息造成危害,如档案信息网络控制中心机房场地和工作站的环境不合要求:电源质量差,温湿度不适应,无抗静电、抗磁场干扰和无防尘、防火、防水、防雷电、防漏电、防盗窃的设施和措施,以及光、空气污染物及害虫、霉菌等有害生物都会给档案信息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技术因素 对于纸质档案来讲,决定纸张本身耐久性的因素是造纸植物纤维的质量和植物纤维的化学性质及造纸过程。对于新型载体档案来讲,载体的质量、计算机技术等决定了档案信息的安全。如网络安全漏洞、计算机网络故障、硬件故障、软件系统缺陷或错误、电磁泄漏、信息安全产品过于依赖国外等都会对信息的安全产生影响。

(四)社会因素 首先,资金的短缺是制约档案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资金投入的不彻底难以保证确保档案信息安全软、硬件条件的投入使用。其次,人类社会的暴力、战争、恐怖事件、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盗窃、破坏等也都可能危及档案信息安全。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各种敌对势力会利用互联网作为工具进行反动活动。

(五)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档案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和人员的素质、心理、责任心。档案信息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核心是人,人是网络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网上内容的提供者。

三、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使用安全和信息载体的运行安全,同时健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法制保障、资金保障、规范标准保障、完善管理保障、革新技术保障和培育人才保障。

(一)档案信息安全法制保障

档案信息安全法制保障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安全法规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法规对于规范档案信息主体的活动、协调和解决各种矛盾、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等有重要作用,具有保护档案信息客体具有知识性和财产性、体现高新技术和法规规范渊源的广泛性的特征。我国档案信息安全立法层次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五个层次。按照不同的标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法规体系框架由不同的部分构成。在法规制定中,注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兼容性、管理与发展并重、重点突出稳步推进等方面,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信息安全法规建设经验,及时清理和修订现有法规规章,适时制定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法等新法规。

(二)档案信息安全的资金保障

在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既是档案信息的蓄水池,也是档案信息的主要者。然而资金匮乏则是制约蓄水池和者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北方的城市,最差的房子是档案馆,办公经费多年不长甚至下降的也是档案馆。资金的匮乏,难以保证档案信息安全软件及硬件的实施,造成各级档案馆设施设备老化,人才流失。同时,对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也要依赖于馆外加工机构来进行,极易造成档案信息流失。因此,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各级政府重视档案馆的资金投入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力争做到档案馆经费的增长要随着经济的增长达到一定比例的增长。

(三)档案信息安全标准保障

档案信息安全标准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我国档案部门应吸收和借鉴国外信息安全标准以及国外档案工作方面的标准,研究制定适合新形势下我国档案信息安全现状的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接轨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力求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体系明确、标准齐全。

(四)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保障

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不仅涉及到传统的“防”和“治”的技术,而且已经扩展到涉及密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标识和鉴别技术、审计与监控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应用安全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新技术。传统技术与现代新技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解决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共同构筑档案信息的安全屏障,做好档案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加快档案信息安全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和转化,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相关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走国产化道路,开发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

以苏州市档案馆为例,该档案馆在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时候,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考虑的十分完善,从网络拓扑图中可以看出苏州市数字档案馆运用防火墙及隔离工具确保内网与外网的连接安全,另外苏州市档案馆也运用各种杀毒软件以及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来确保整个数字档案馆的安全运行,构建了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五)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保障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是以数字档案信息及其载体为对象的安全管理,它的任务是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使用安全和信息载体的运行安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管理体系是指以系统全面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体现“防患于未然”为核心的、动态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其目标是达到数字档案信息所需的安全级别,将风险控制在较恰当的水平。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由其相应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来指导和实现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活动。

在实施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保障措施时,需经过以下步骤进行:完善组织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安全策略开展安全管理培训执行管理决策评价并改善管理体系。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的计算机安全事件中,约有52%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5%是由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技术错误占10%,组织内部人员作案占10%,仅有3%左右是由外部不法人员的攻击造成。”不难看出,属于内部人员方面的原因超过70%,而这些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来避免的。所以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风险评估的力度是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保障的重中之重.

风险评估是对信息及信息处理设施的威胁、影响、脆弱性及三者发生的可能性的评估。它是确认安全风险及其大小的过程,即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借助于风险评估工具,确定信息资产的风险等级和优先风险控制。风险评估需要先根据档案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定级,填写等级保护定级备案表,并去有关公安机关备案;然后进行实际的风险评估,完成风险评估报告;最终根据报告内容,采取风险控制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系统,做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六)档案信息安全人才保障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安全人才匮乏,缺少既懂安全管理又懂安全技术的档案工作人员。为了确保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档案管理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开展职业证书教育培训,档案部门吸收引进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分级分类、按需施教,通过项目带动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档案信息安全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更多的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相结合的人才,为构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增强档案信息安全意识是档案信息安全事故预防与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学校的教育、媒体宣传、政策导向等形式和途径,在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工作环境、档案信息安全法规贯彻中,培养和强化档案信息安全意识。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范文6

信息化手段在档案管理中的深入应用确实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档案信息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远距离共享,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档案管理工作和档案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万事都有两面性,在信息化应用普及的同时,同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由于电子信息的特殊性质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以及截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所欠缺,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当前很多部门在信息系统建设时重应用轻安全,在系统设计初期很少考虑安全问题,这对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因此理清档案信息化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并在系统建设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使之具有随时正常运转的功能,防止涉密数据信息的泄漏,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一、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实际风险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转变观念为前提的创新性档案工作,当前绝大多数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式的手工管理,档案管理人员中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对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智力支持,其安全理念仍停留在防盗、防火、防潮等传统纸质档案的安全管理层面,信息安全观念淡薄,孰知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档案安全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一)计算机病毒风险。在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信息安全问题中,计算机病毒发生的频率高,影响的面宽,并且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也列在所有安全威胁之首。病毒感染造成网络通信阻塞,系统数据和文件系统破坏,系统无法提供服务甚至破坏后无法恢复,特别是系统中多年积累的重要档案数据的丢失,损失是灾难性的。

(二)网络安全风险。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不断推进,档案管理逐步向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网络的应用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如何保证网络安全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工作重点之一。比如网络的物理安全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档案信息网工程建设中,由于网络系统属于弱电工程,耐压值很低。因此,在网络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必须优先考虑保护人和网络设备不受电、火灾和雷击的侵害。再比如要整个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硬件平台是否可靠且值得信任。目前恐怕没有绝对安全的操作系统可以选择,任何开发厂商必然有其Back-Door。不同的用户应从不同的方面对其网络作详尽的分析,选择安全性尽可能高的操作系统。

(三)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应用系统的安全跟具体的应用有关,它涉及面广。应用系统的安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应用的安全性也涉及到信息的安全性,包括很多方面。信息的安全性涉及到机密信息泄露、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信息完整性、假冒、破坏系统的可用性等。在有些网络系统中,涉及到很多机密信息,如果一些重要信息遭到窃取或破坏,其经济、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很严重。

(四)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责权不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缺乏可操作性等都可能引起管理安全的风险。当网络出现攻击行为或网络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无法进行实时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同时,当事故发生后,也无法提供黑客攻击行为的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即缺乏对网络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站点的访问活动进行多层次的记录,及时发现非法入侵行为。

二、大数据时代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对策

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必须要建设档案信息化安全系统,首先必须全面进行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找出问题,确定需求,制定策略,再来实施,实施完成后还要定期评估和改进。培养档案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和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与档案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和设备的作用。

(一)确保档案信息环境的安全。伴随着我国数据的增多以及数据种类的增多,存储档案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以往的档案信息主要以纸质完成储存,进入信息时代后,档案信息的存储主要依靠光盘以及磁盘,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的储存则主要依靠网络来实现。尽管现在的档案信息存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仍然会受到外界环境如温度、磁场等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障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存储的外界环境的稳定。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档案信息的存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确保大环境的安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存储载体的安全与稳定,尽量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减少档案信息问题的出现。同时要保障档案信息的软硬件环境安全,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软硬件环境安全,我们需要定期查看数据信息的储存载体是否安全稳定,充分发挥监控视频的作用,利用高科技的分析软件科学分析网络,同时还要运用防火墙防御外界的威胁,提升档案信息的内部环境。

(二)明确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目标。确定要运用档案来做什么,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高效地进行档案管理,妥善保留有用的档案信息,销毁没用的档案信息,从而有效地节省查找档案信息的时间。确定了目标,才能把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利用在有用的档案信息的查找和管理上,以提高服务质量。此外,还应该把档案信息安全分类管理,可以将档案信息管理安全分为档案数据采集安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档案数据提供利用安全,设立专门的档案部门,安排专门的档案人员负责各个档案部分的管理工作,每个环节都设立问责制,以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内容过于庞大,造成了档案信息失真和不规律,一些错误的信息参杂进来使信息混乱,这对于档案信息数据分析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档案信息数据分析人员在检验和查询时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因此,在收集档案大数据信息之后,档案管理人员应该积极进行分析和校验,成立不同的数据模型,将数据分类存放,删除不准确的档案信息,确保保管的档案信息真实有效。

(三)紧密追踪大数据进展趋势。运用大数据信息改变了各行各业的运营模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具备数据量大、运作速度快、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当然还具备随机性和?驮有裕?一般以文字、音频、视频为载体进行储存和传播,但是很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会出现格式不符的问题,这是一大挑战,信息的传递应该更具便捷性。随着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工具要求更高,档案信息应该不断借鉴大数据中非结构化数据库的处理方法,应避免因为非内容性问题导致的档案信息流失的现象。

(四)建立档案数据库保证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最重要内容是完善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用户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库的信息内容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是否安全。由于档案信息具有数量繁多、种类繁多、构造复杂等特点,增加了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的难度,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数据库的精准筛查是保障数据库准确性、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条件。此外,建立档案数据中心也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必要手段,随着档案数据信息的累计,档案数据问题的不断涌现,以往的档案数据中心由于设备落后、空间狭小、监控缺乏,己不足以支撑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因此,档案数据中心的建立应该以运用现代化技术为标准,以提供快速化、自动化、管理集中化的服务。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完整的档案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必须根据档案信息化工作实际情况,结合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步伐,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安全需求的轻重缓急,解决存在安全问题的信息安全,从技术的成熟度综合考虑,分步实施。技术成熟能快速见效的安全系统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