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络基础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基础理论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基础理论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网络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传播,达到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效果,是学界急需探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主要对2011—2018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110篇核心期刊、C刊论文进行分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进行详尽分析和整体研讨,致力于梳理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议题等提供前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深入发展。

一、基础理论研究:层面颇广、角度多维

笔者根据学界研究成果,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内涵、特征、成因等基础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一)关于网络与网络媒介的内涵学界尚存分歧

分歧点主要集中于网络媒介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间的关系。郑洁[1]认为,网络媒介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各种优势于一体。刘文佳、杨永志[2]认为,网络媒介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传播载体。可见,学者们主要认为网络媒介是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具体表现为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形式。王金磊[3]认为,新媒体是通过以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向用户提供海量信息。自媒体主要是指传播主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将自我采集或议程设置好的内容传播给受众的媒介形式,又称个人媒体[4]。可见,对于新媒体和自媒体两个概念,其定义具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学界目前尚未给出统一论断。

(二)关于新媒体与自媒体主要特征的区别较为含糊

目前,学界认为其特点主要有交互性、及时性、超时空性、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虚拟性、多元性、复杂性等特征。王金磊[5]谈到,新媒体的特征主要有传播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共享性以及传播媒介的个性化设置等。唐平秋和卢尚月[6]认为,自媒体的特征主要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关系的“隐匿性”等。可见,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主要特征,学界主要从传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方面进行考察,其主要特征的区别仍较为模糊。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成因研究

关于成因,主要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或网络媒介之间的关系。对于在网络空间中有必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学界主要从网络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两方面进行论述。于安龙[7]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复杂化的网络空间中致使大学生出现轻信网络谣言、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易鹏和王学友[8]认为,在虚拟复杂的网络空间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价值引领、目标凝聚、道德导向和环境净化等作用。对于借助网络媒介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学界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和网络媒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的便利条件两方面进行论述。刘文佳、杨永志[9]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与灌输甚至会引起受众反感,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仍有待优化。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基础上,抓住互联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借助网络媒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切实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当然,学界也从不同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进行研究。在研究视域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社会思想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网络心理学、网络文学等视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培育。综上可知,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系统、深厚,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待于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关于该项议题研究,目前学界大多包含借助网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等方面的研究,真正从传播学视角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问题则相对较少,有待于展开系统性的研究。

二、对策研究:路向多元、议题趋近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对策研究,学者们有从整体上提出一般性路径的,也有基于传播学视角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具体举措。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一般性对策研究

关洁[10]认为,要致力于在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建设网络传播阵地、营造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郑萌萌[11]认为,要在占领网络阵地、发挥媒介融合效力、建立完善舆情处理机制等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下得到更好的传播。李勇[12]主要从新媒体的全新传播渠道、传播模式、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角度提出具体对策。郑秀芝、程雪峰[13]从主流媒体、网民、文艺工作者、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新媒体自媒体、监管部门六主体出发,提出构建“六网”网络健康体系,以求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效果。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传播学视角对策研究

郑洁[14]从传播机制的角度对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析,认为要紧密结合传播学的选择、引导、渗透等具体机制来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保障,并进而提出网络媒体可以作为信息载体、政治表达工具、舆论平台、社会组织来全方位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向仲敏、乔真真[16]基于传播学的涵化理论,认为要通过新媒体传播“象征性现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作用;要依托新媒体“关系网络”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综上所述,目前学界主要从网络阵地的建设上、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上、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上、网络生态场域的净化上等方面提出一般性对策,而基于传播学领域来展开较为系统的对策则相对较少。因此,基于传播学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进行研究是学界未来需要把握的方向。

三、研究展望:理论导向、协同推进

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探索方面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但仍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多加考量。

(一)基于传播学理论,展开多学科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研究还存在泛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等同于借助网络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凸显该项研究的传播学作用,从研究程度上来看,尚未将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充分结合起来。因此,未来要更致力于将交往行动理论、媒介系统理论等传播学基本理论充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研究结合起来。在基于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技术甚至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综合起来展开研究。

(二)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

对于一项议题的研究,我们要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从目前学界研究成果来看,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的情况较多。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研究,我们更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虚拟的网络环境与真实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广大网民谨记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依然要遵守道德规范和相关法规。

(三)致力于创作高水平研究力作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2

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状况以及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教育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指导下,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工为主、石化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规范》为指导,引进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H3C网络学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课程资源,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1+X”和“3+1”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该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创新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3-5]。通过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国际知名企业网络工程师认证课程体系,学生能系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网络工程实践能力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成为具有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设计和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尤其是面向石化行业的网络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方案改革内容

构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网络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3]。根据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结合执业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各课程模块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应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内在逻辑性和连续性。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理论、网络工程基础理论、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网络等知识模块学习不断线。根据上述课程模块,确定了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设计两个培养方向。其中,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包含网络规划设计、网络安全设计和网络应用开发模块;嵌入式系统设计包含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设计和嵌入式网络三个模块。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学习和专业方向的培养,学生具备了考取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的网络工程师和嵌入式系统工程师,以及H3C网络工程师、SunJava认证证书等的能力。推广“3+1”的工程教育模式。“3+1”教学过程不是孤立的3年校内和1年企业学习,而是逐步融合、相互交叉的,学校与企业进行多阶段和多方面的合作,采取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手段。培养方案将专业基础课程由第5学期提前到第3学期,与参加考研和各种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相关的主要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全部完成。前3年,在学校采用“专业能力进阶”工程教育模式,如图2所示。横向上,每个实践环节与对应的理论课程相互支撑,有机结合;纵向上,则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联系,全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一个校内工程项目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

嵌入“实践—理论—再实践”培养体系。在探索上述“3+1”工程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嵌入“实践—理论—再实践”培养体系。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基本数理知识、外语交流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基础上,在前3个学期还应陆续学习软件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Web原理与应用开发基础(HTML、CSS、JS、UI等)、.NET应用技术开发等课程,培养设计、开发小型网络应用软件系统的能力。通过这些应用编程软件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快速建立所学专业内容的概念模型,知道自己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到了第3—6学期,学院开设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等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基础课程。学生在前3学期通过开发小型网络应用软件的实践,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反过来学习该学科技术理论基础课程,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总结。

在第5—7学期,学院开设面向对象原理与Java实践、JavaWeb应用编程基础和JavaWeb应用框架技术等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设置相应的网络规划构建类、网络安全设计类、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类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NET和J2EE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技术和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进行网络服务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考取SunJava认证证书的能力。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基础理论课程和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根据之前开发的小型项目,我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认识规律,整体设计各理论教学对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每学完一个理论知识模块,按要求完成这个工程项目的相应模块。这样,学生在经过3年的理论学习和一个校内项目开发实训,具备了利用工程语言初步分析问题、专业表达、项目团队合作和开发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能力。在第4学年,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步进入企业,参与到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中来。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更有利于将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教学中,他们以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获得解决实际网络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具备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实践方法准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设措施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确保网络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顺利实施。探索校企互动的教师成长途径。充分利用我校与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茂名市群英网络有限公司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工作1~2年,积累实际工程经验;同时聘请行业领域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学术报告、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和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合理规划为期1年的企业实践教学。与茂名石化信息中心、茂名群英网络有限公司、佛山纺织服装研究所和广州万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探讨实训阶段培养,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相关要求,以相关行业实际项目为工程背景,精心构建案例库,建立项目开发团队,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式,开展网络工程规划构建、网络安全设计和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工程教育。优化网络实验平台,最大化实现其功能。网络实验平台的设计和搭建遵循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原则。由于实验设备有限,我们优化了网络实验平台,使其最大化实现功能,既能够支持所有实验组完成路由交换、网络高可用性、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技术和IP管理系统这五大类别的基本技能实验,也能满足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建立仿真实验平台辅助教学模式。由于实际网络设备有限,我们在PC机上安装了路由器模拟软件、交换机的模拟软件、操作系统的模拟软件、网络协议的分析软件、NS2、OPNET、CCNANetwork网络模拟器等仿真软件。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软件进行各种类型的网络架构设计,自定义网络拓扑图,配置网络设备,熟悉设备命令,仿真实际网络环境等,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实际网络环境的实验效率和实验质量。#p#分页标题#e#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3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微课程;中医思维方法;自主学习

1中医基础理论呼唤教学改革

1.1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变化

传统课堂中,教师发挥了主导地位,从策划到演绎,教师是整节课绝对的主角。虽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把控,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3]。网络时代的到来,具体知识的习得变得便捷、容易,唾手可得。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在网络时代、大数据背景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呼唤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希望能在网络平台和资源的帮助下,达成深度学习而不仅仅是听懂而已,同时也能帮助更多的中医初学者去了解中医,而这都要从中医第一课中医基础理论作为起始。诚然从网络课程兴起至今,有不少学者提出网络课程选课流失率、如何兼顾线上和线下学习结合等问题,但从已有文献来看也不乏学习成效卓然的实践,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心通识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介绍了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理论、思想及其产生、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背景,2013年12月2日在Coursera,成为上海高校首批亮相于全球共享的慕课之一[4]。胡莉芳基于Coursera平台课程数据统计与分析,认为目前虽然在教学技术、互动方式等方面慕课开拓了线下课程、传统课堂所没有的领域,但它在课程的基本要素———教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5]。已取得成效的研究提示我们还需要在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和资源建设上花时间、下功夫。

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宜引入微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是构建中医理论大厦的基石,是中医临床学习与实践的根本前提。中医基础理论和其他中医类基础课不同,讲授时常牵涉到大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基本概念。而“大一新生”大多数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功底偏薄弱。面对“阴阳五行”“气”这些相对抽象、深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何真正帮助他们理解,进而搭建中医理论的框架?王琦认为:“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密切联系,是一种原创性的思维模式[6]。”因此,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模式尤为重要。中医的特殊性源自其特殊的形成发展脉络、源自在中医理论构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哲学以及思维方法。而目前的教材限于篇幅,课堂教学限于学时,这部分内容阐述不够深入、系统。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进而构建中医思维模式。因此,我们的微课程突破了现有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框架,重新思考中医理论的发生与发展,不囿于原有教材的章节,转而以知识点为模块,对中医学科特点、性质及其历史演变做出概括性介绍的同时,重在介绍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与文化理念,进而引导他们构建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医思维模式,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其次,基础课不同于临床课。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多,又往往关涉传统哲学与文化,缺乏故事性与生动性,理解难度高。没有临床教学那么鲜活,内容相对枯燥,没那么有趣。同时,受限于教师个人PPT等多媒体制作技术,纯粹课堂的讲授很难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某些抽象概念形象化地展现与表达,只能依赖教师语言、肢体动作等加以描述,学生们或有似懂非懂,一到运用环节,往往并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怎么让我们的课程生动起来?微课程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技术的支撑。我们的微课程采用授课教师多机位录课,结合文字、动图、PPT等可视画面,辅以手绘动漫微课,从而能够立体、动态、形象化地阐释中医基本概念和内涵,必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2教学设计方案

2.1课程的目标定位与设计

DeeFink在《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一书中谈到,综合性课程设计应包括以下7个方面:情境因素、学习目标、反馈与评估、教学活动、课程结构、教学策略、总体的学习活动计划[7]。本课程主要对象为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因此,我们根据历届选课学生的反馈意见,选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中医学导论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构建了微课程揭开中医思维之秘。该课程从中医学思维特点入手,以知识点为抓手,设计了相应视频内容,同时规定了学习每个章节的时间节点,并结合弹题、练习、测试、见面课、论坛等形式评估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期实现学习者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希望通过本课程的自主学习,帮助初学者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中了解中医特色,夯实理论基础,启迪中医智慧,构筑实践桥梁,增强其学习中医的兴趣。

2.2课件及视频的制作

2.2.1知识点的选取

揭开中医思维之秘共设计7大模块:中医学发展脉络、中医学基本特点、气一元论与中医、阴阳学说与中医、五行学说与中医、意象思维与中医、中和思想与中医。每个模块再具体细分为3~7个视频单元。如:把阴阳学说与中医细分为:①走入阴阳———阴阳学说的意义与起源;②认识阴阳———阴阳的概念、特性与关系;③实践阴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而将意象思维与中医再细分为:①意象思维的起源和概念;②意象思维的特点;③意向思维对藏象经络体系构建的影响;④意象思维在中医认识病因病理中的应用;⑤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疾病中的应用;⑥意象思维在中医选方用药中的应用;⑦意象思维在中医治法方面的应用。

2.2.2以知识点为核心的脚本设计

撰写制作视频的脚本,设计相关动画画面,撰写视频讲稿。

2.2.3微课的制作

(1)主体部分。本课程共计600min时长,主体部分采用传统录课模式,仍以知识点为模块,授课教师现场多机位视频录制,再通过后期处理(包括视频剪辑、配套文字图片以及动图、解说词、背景音乐及PPT的添加)等,完成微课的制作。(2)动画部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完全用语言、文字及图片等生动表达的部分,我们采用了手绘动漫的形式,以期达到立体、动态、形象化地阐释中医基本概念和内涵的目标。手绘动漫微课制作流程包括:①使用AdobeIllustrator画图。用软件记录下笔画顺序,此时,图片都是静态的。②使用VideoScribeDesktop给静态的图片添加手绘效果。此时,图片变成了视频,看上去有一只手把图片一笔一笔以手绘形式画出来。③使用AdobePremierePro将每一个单独的手绘视频剪切、拼接成完整的视频。根据需要,调整画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时间长短,播放速度,视频特效等。④使用CoolEditPro录音。然后去除背景噪音、破音及其他杂音,使用简易混响修饰声音。⑤再次使用AdobePremierePro将视频和音频合成,并且制作字幕。⑥根据手绘图像时间,插入对应的配音,根据配音,插入字幕,最后输出成品视频。每个模块分别制作独立主题视频,每个视频时长控制在10min以内,共制作了5个以纯手绘动漫为表现形式的可视化视频。

2.2.4测评与互动

(1)阶段性自测。每节在不同位置随机设置一道弹题,防止刷屏;每章安排1套测试题,进行自测。(2)网上教学互动。针对每个微视频的思考题讨论,课后作业提交、讨论分析、点评。(3)网络直播。安排3次网络直播见面课,围绕1个任务(专题讨论、文献调研结果)进行,现场师生互动。错过网络直播的学习者,可观看录播。(4)学习效果评价。阶段性自测成绩,结合学生自评。(5)相关学习资料。提供本教材的相关电子图书、参考文献目录、参考书籍目录、授课PPT。(6)教学效果评价。满意度分析、调查问卷、质性分析。其中,选课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平时成绩由学习进度、章测试、见面课、期末测试4部分成绩累加计入。

3微课程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截止2018年12月,我们在智慧树网络平台,运行揭开中医思维之秘微课程4个月,累计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内选课人数达507人,外校选课人数40人,通过“知到”APP浏览学习社会人士达到600余人次,每位学生累计用于该网络平台的学习时间总长超过900min。通过对2018级预防营养专业选修该课程的69位学生的问卷及网站数据统计分析发现,98.5%学生能够高于教师预设学习进度完成自主学习。100%学生累计学习时间超过我们预先设定的总学习时长,说明学生们存在针对某一知识点模块反复观看、学习的现象,其中5%学生累计学习时间为我们设定时间1倍以上,结合最终学生闭卷考核成绩,发现这几位同学期末考试成绩优秀,可见反复观看学习并非因为不能理解,正如学生问卷所反馈的原因是“喜欢”“复习”“与同学讨论”等。最终网络综合评分87%学生达到90分以上。超过95%学生对于其中以手绘动漫形式表现的微课的质量和内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期待在更多的章节进行此类微课程的学习。所有学生均反映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人的思维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愿意作为资源分享给更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总体而言,我们制作的微课程,包含了视-听-练-论-验的功能,具有如下特点:

3.1微课内容选取系统化

我们的微课程名为揭开中医思维之秘,选取的内容为中医学发展史、中医学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3个模块,并把他们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中展开。其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我们的重点,其内容包括“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象思维”以及“中和思想”,涉及起源、内涵及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并没有专篇讲授“气一元论”“象思维”以及“中和思想”的内容,之所以加入这部分内容,因为同属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思维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但课堂的讲授限于学时数,相关内容往往一带而过,缺乏系统的归纳与总结,故而我们结合多年来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积累,系统梳理了这些哲学思想发展脉络并对其内涵加以解读,力图展现历史-文化-哲学-医学之间交叉渗透的关系,帮助学习者构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医思维模式。该内容受众广泛,不仅中医类院校在校学生可作为通识课程选修,非中医类院校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亦可以选修。同时,面向社会开放,通过手机APP,凡是有意了解中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关系的爱好者均可免费观看。

3.2视频方案设计模块化

时至今日,微课程的制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微课程的核心是制作的理念与方案。我们在优化知识模块的基础上,从制作方案、脚本、配套PPT、讲稿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和设计。每节微课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讲授,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力求逻辑严谨、内容精炼、博古通今。因此,其传递的信息量远大于同样时长的课堂讲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时,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组合,又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系和框架,更有利于学习者在宏观上把握我们要表达、传递的主题思想。这种宏观与微观、框架与细节的结合,正是微课程的优势所在。

3.3微课制作模式多样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微课程中的微视频制作仍然采用教师上课录像的方式进行,或为现场录像,或为植入背景(俗称“抠图”),或为教学现场录像辅以PPT,教师大多在镜头前比较拘谨,教学效果一般。我们的微课程主要采用了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传统模式,大部分课程是教师录课,加上后期的剪辑制作完成;另一种还属探索阶段,我们在阴阳五行章节制作了纯手绘动漫形式的微课。目前已完成阴阳之美、阴阳之质、发现五行、走进五行4段微课的制作。对于微课中的医案部分,我们选择了钱乙医案一则,绘制了纯动漫形式的视频来讲述这个故事。其中阴阳之美、钱乙医案与教师授课录像衔接,直接纳入微课程中,另3段在课堂讲授时直接播放,作为补充课程资料。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尝试,形式新颖、画面精致、音色清晰,避免了镜头前长时间定格为教师形象而引起的视觉疲劳,解说更为生动、形象,是他们更易接受和喜欢的方式。综上所述,我们的微课程以思维的引导,知识的阐释、拓展、深化与整合,理论与临床桥梁的构筑为目标,以期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深度学习。

4结语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4

关键词:语音信号处理;理论拓展;综合创新项目

0引言

“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是继“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之后的信息类专业重要的选修课程。它主要是针对语音信号的短时平稳特性,学习语音信号产生的过程、建模、时频域分析和各种处理方法与应用。因此该课程既包含基本概念、模型和方法,又涵盖了识别、增强、编码等很多技术与应用。因此,学生感觉这门课程的基础部分像数学课,首先要掌握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学习同态滤波等很多理论知识。然后将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在实际中应用,了解如何解决实际语音信号处理领域中的问题[1~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语音信号处理的领域里,给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合成等关键技术带来一个个的突破[4]。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给“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中要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基础知识与新技术的结合在语音信号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追踪新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或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意识。

1传统“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结构及特点

“语音信号处理”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语音信号处理基础:了解语音信号处理的发展概况,掌握语音产生的过程及信号的特性,了解语音信号产生的数字模型。②语音信号的分析:首先讲授时域分析,包括经典的短时能量、过零和相关分析,然后针对语音信号的短时平稳特性,进行短时傅里叶分析。为了能从信号中分离出声门激励信号和声道冲击响应,需要进行同态滤波及倒谱分析。这些分析都是非参数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由过去若干个语音信号的抽样组合来预测信号,掌握线性预测这种参数模型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讲授重要的一种隐马尔科夫模型,这种统计信号模型在语音识别应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号要进行存储和传输,矢量量化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信号压缩方法。③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与应用:掌握了以上语音信号处理的基本分析和建模方法,可以将其发展到语音编码、合成、识别和增强等应用领域。从“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该课程的特点:①基础性强:该课程从语音信号的产生、特性和数字模型这些基本概念开始,慢慢深入到短时时域分析、短时频域傅里叶变换、同态滤波、倒谱分析、线性预测分析、隐马尔科夫模型、矢量量化。这些都是语音信号处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②理论性强:不管是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定义、性质还是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建立,都要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定义、推导和证明,从原理上学习语音信号处理的模型和算法。③应用性强:语音是一种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由于其传输和使用的便利性,因此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切实感受到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例如,一部智能手机就包含了很多语音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诸如语音输入识别、语音导航和各种特殊音效处理。因此,“语音信号处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导致其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在人工智能时代,其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不断跟踪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并将其融入到“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主要内容中,既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算法,又能培养学生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追踪,并将其加以运用。

2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改革

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给“语音信号处理”课程带来的改革,首先在教学内容和时间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安排,将传统教学内容的讲授课时减少4学时,这4个学时可以用于新的知识理论和应用的拓展。另外,课外作业主要是以通过完成一个综合创新项目,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1理论知识的拓展

在课程内容的第三部分“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与应用”中,将深度神经网络引入到语音识别技术中,采用4学时来完成。先从最基本的神经元入手,然后介绍经典的后向传播算法。继而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传统神经网络,最后重点是深度神经网络的原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与语音识别融合起来进行。语音识别,也称作自动语音识别,它的作用是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传统的语音识别技术主要有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矢量量化、支持向量机,但最常用的还是基于高斯混合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GMM-HMM(Gaussianmixturemodel-hidddenMarkovmodel)的方法。这是由于语音信号可以看作分段平稳信号,或是在短时情况下可以看作平稳信号,这种方法一般采用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进行训练[5]。图1是这种方法的框图。这种语音识别系统便于设计且兼具实用性,但是在面对非线性问题和近似非线性问题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传统语音识别模型大都是利用Matlab及C语言实现。在讲授了传统的语音识别方法之后,不能止步不前。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读研究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都要接触和面对新技术。因此,在传统方法掌握的基础上,需要继续了解和拓展新的理论和技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度神经网络在自动语音识别系统中已有广泛的应用。Mohamed首次将深度神经网络DNN(deepneuralnetwork)取代了高斯混合模型,相对于高斯混合模型,深度神经网络估计隐马尔可夫模型状态的后验概率分布,无需假设语音数据分布,并且能够有效利用相邻语音帧所包含的结构信息[6]。这种方法结合了深度神经网络优越的特征学习能力和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序列建模能力,在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任务中表现优于传统的GMM-HMM系统。图2是这种系统的框图,与图1相比,用DNN取代了GMM。卷积神经网络CNN(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随后也被应用于语音识别系统,相较于DNN,它有以下两个优点:①CNN可以很好地利用语谱在时间与频率上的局部相关性,而DNN则难以利用这些信息;②CNN更容易捕获平移不变性,如因为说话人语调、说话风格变化产生的频率变换。一般的CNN方法通常使用两层卷积层。继而,循环神经网络RNN(recurrentneuralnetwork)与HMM相结合,虽然其效果并不如使用深层网络,但是,将RNN运用于端到端的语音识别系统却获得了不错的进展。这种方法利用了RNN相对于HMM具有更好的动态记忆能力,能够对长时时序动态更好建模的优点,并且避免了将可能存在的排序不正确的样本作为训练目标的情况。RNN网络的训练时间通常要比DNN网络更长。另外还有长短时记忆网络也被用于自动语音识别系统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又一次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潮,也带动了语音信号处理方向的发展,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相对于传统算法,在处理混响、噪声、复杂的声场环境时都具有相当大的性能优势。但是,尽管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信号处理方向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人们构造一个能够与人耳听觉系统相媲美的计算机听觉系统的目标还相去甚远,目前还远远无法实现人脑神经网络处理方法的生物学仿真,因此在这一方向上依然需要走很长的路。

2.2综合创新项目的开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因此传统“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拓展主要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先在课堂上进行,由教师从宏观上讲授人工智能给语音信号处理带来的影响,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等知识。第二步,开展一个综合创新课程项目在课外完成,选择一个具体的方法和具体的应用,按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一个团队相互合作,分工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并通过编程仿真验证新的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现可以使用最近应用比较广泛的Python语言。第三步,团队的合作成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不同的理论。开展这样的创新综合课程项目既锻炼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又加强了学生基础理论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实践、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应用能力。这样大大提升了教与学的质量。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对新理论知识的引入有非常高的学习兴趣,针对课堂上讲的新知识,课后主动查阅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继续学习。在开展综合创新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非常积极,从新的编程语言学习到最终项目代码调试和成果验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仍有一点不足,学生们反映新的理论知识讲授得太少。这一点也是受限于目前的总授课课时数有限。目前最好的方案是学生先通过自学或者其他课程学习一些机器学习的基础理论,然后本课程尽可能增加课时讲授新的内容,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5

随着第一代计算机“ENIAC”的诞生,人类自此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完整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此,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自顶向下分析与设计方法》一书围绕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第二章,对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章,主要围绕互联网技术在多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第四章,网络应用与应用层协议、网络应用体系结构与应用软件设计方法;第五至八章分别介绍了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及物理层的概念与技术;第九章,主要内容为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各领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与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应针对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创新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可通过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模式两个主要途径实现,具体如下:

首先,丰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强化时效性与创新性。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案例均来自于教材,由于教材内容更新不足,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丰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当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弱化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约束性,并且,为保证相关内容的时效性与创新性,教师可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在互联网上寻找相适当的教学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质量。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自顶向下分析与设计方法》第九章对无线网络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作为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网络接入类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对使用无线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不同学生计算机网络基础水平,将差异化教学理念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循序渐进”与“应用驱动”的教学思路,构建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新机制。所谓“循序渐进”,是指从基本概念入手,按照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到应用层的顺序,自底向上、逐步深入地解析网络原理与实现方法;“应用驱动”则是从介绍互联网应用系统的概念与功能入手,提出设计任务,按照应用层到物理层的顺序,自顶向下、逐层解剖,完成网络应用系统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的讨论。两种教学思路的适用场景各不相同,从实际效果来看,“循序渐进”与“应用驱动”的教学思路满足了分层教学的要求,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自顶向下分析与设计方法》中第四章至第八章均采用了“循序渐进”与“应用驱动”的教学理念,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教学均做到了深入浅出。以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网络风暴”为例,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对“网络风暴”的具体现象与影响有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拓扑的设计和连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分析不同原因下网络风暴的具体特征,从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的设计方面,应按照“应用驱动”的教学理念进行逐层剖析,确保每一层级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作者:蔡继坤 单位:浦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6

关键词:网络资源;大学计算机教学;教学运用

在我国当前大部分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学资源还没有追随社会发展的脚步进行及时的更新。导致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降低,这是大学计算机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大部分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教师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中也很少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从而严重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大学计算机教师要及时地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做出改变,从而提升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网络资源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一)含义

网络资源是当前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系统,借助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信息资源。这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经在各个学校的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成为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特征

首先网络资源的特点就是更新速度极快,资源较为丰富,网络资源储存在网络服务器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意添加、删除资源,更新速度极快,时效性强。随着资源的不断累积,也会形成一个更加丰富的体系。其次流通范围广,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因为当前的便利时代网络资源流通范围极广泛,获取的途径很多元化。要获得网络资源,学习者只需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不断进行学习。最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极强,涉及相关网络平台建交流群,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实现资源的交流共享,帮助学生和他人进行交流学习,也能让学生在平台上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二、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核心教学部分,也是影响计算机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但是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运用思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大学计算机教师对学生实践课程的忽视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传统教学观念中,计算机教师普遍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都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们的发展,降低了学生们的社会竞争性。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网络资源的覆盖面非常大、信息资源也非常的多。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可以体现出非常强的交互性,网络资源还具有可以实时更新的便捷。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讲多台独立工作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大学计算机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网络资源的教学优势,从而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更好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们比较忽视这个问题。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大学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们的实践探索精神,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大学生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来随时的进行计算机学习,这样大学生们就可以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计算机学习内容[1]。

(二)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人情况

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使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统计算机教学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参与到计算机实践学习中,缓解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灌输知识的教学状况。在大学阶段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条件都参差不齐,因为大学生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因为不同地区的计算机教学普及率以及教学状况没有进行统一,所以也就导致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也各不相同。可能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之前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相关的基础知识。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大学计算机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话,就会出现教学效果大幅度降低的状况。因为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有基础的学生会觉着在计算机学习中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如果教学内容过难,那么没有基础的学生又会产生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在计算机教学中及时的引进了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就可以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因为网络资源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来提供具体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让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计算机教学中,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进一步的提升大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网络资源可以应用于计算机教师授课

在大学计算机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应用网络资源来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关资料,从而有效的提升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这也是开展大学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基础。因为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抽象知识比较多,大部分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都比较的难懂,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计算机知识直观的呈现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学生或者教师不能进行正常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大学计算机教师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远程的计算机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帮助学生详细的掌握和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将网络资源应用于计算机教学管理中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计算机教学资源都依赖于网络资源,在计算机的教学管理方面也不例外。大学的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中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管理效果。不仅如此,网络资源还可以运用于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测试以及课堂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记录工作,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状况的全面管理。大学计算机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的计算机作业进行修改,实现对大学生作业的实施管理情况。在大学计算机教师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计算机作业进行修改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更详细的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的修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还能让下一阶段的计算机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大学生们计算机作业中频繁出现的错误,计算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

(三)应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来达到教学目的以外还能增强学生们实践的能力也为师生互动打下良好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改进,很多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甚至还有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自己的教学平台方便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大学生可以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和计算机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不仅可以探究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还能帮助学生解答在自主学习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多媒体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师生沟通方式,大学计算机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网络资源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能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为学生布置计算机作业。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迅速地拉近大学计算机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实现大学计算机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2]。除此之外,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围绕网络资源应用,集中到实践操作中。老师们在教学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借助网络资源,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演练,这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四、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让知识具有实用性

计算机教学的理念在当前成熟度非常有限,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对教学内容、形式进行改革和深入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项目驱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3]现阶段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资源要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实践操作,有些学生喜欢统计。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网络资源可以设置不同的侧重点。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借助针对性的教学,要把握知识的实用性,为学生划定资源的范围。这样就能让资源真正地被学生应用,当前资源众多,除了老师给学生一定的方向,让学生能找到合适资源应用之外,还需要借助教育软件将资源进行转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按照系统流程来学习,让科学的资源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能力。老师们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除了在思想层面更新教育理念之外,也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将新知识,新操作,新技能传递给学生,让网络资源在其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借助网络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实现拓展教学,这些都需要再更新老师教育理念的情况下,可以让教师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线上和线下培训结合,来提升自己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更深入的教学。

(二)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环境

当大学计算机教师在设计计算机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来不断地优化计算机的课堂教学环境。大学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在网络资源中下载需要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将计算机课堂教学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改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环境。不仅如此,大学计算机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客户端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的互动探究情况。计算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直接应用者,要注重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积累,否则就无法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需要,任课老师们要时刻关注资源的更新。通过技术开发更强大的教学平台,和学校互相协调,争取资金支持,来提高资源储备。老师将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计算机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改善当前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大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和基础理论知识都是比较新颖的知识,很大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用网络资源实现扩展教学

网络中丰富的计算机教学资源还能更好地吸引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网络资源覆盖的知识面和教学资源非常广泛,大学生可以在网络资源中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传统大学计算机教材中不具备的。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给大学生提前发放即将要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大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教学。遇到一些重点、难点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大学计算机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没有进行详细的教学的内容,以网络教学资源的形式利用网络教学的交互功能发送给大学生。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相关的设备对教学资源进行下载,从而在课下继续进行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让大学生在课下对计算机教学内容提前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大学计算机课堂的基础理论教学时间,能有效地提升计算机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长期的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资源化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熟悉网络资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技能。当大学生完全掌握这种学习方式之后,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为自己制定详细的自主学习计划,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计算机能力。这样学生在课下可以不断地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4]。

五、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避免对网络资源的过度依赖

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当前大学计算机的教学状况,但是计算机教师要避免对网络资源的过度依赖。如果大学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对网络资源产生过度依赖的行为,就会严重的忽视常规课堂教学的作用。如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过度的使用网络资源,会导致课堂教学失去完整性,更像是被强行拼凑起来的一堂课。这样的教学环境就会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当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的时候,要避免出现拿来主义,要意识到网络资源知识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要对网络资源进行严格的筛查

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计算机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中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在大量的优秀学习资源中还蕴含着部分不是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网络资源。大学计算机在为学生选取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资源的这个特点,要对选择的网络资源进行严格的筛查。很多大学计算机教师简单的选取网络资源后就发给了学生,并没有对网络资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检查。这样就会严重地降低网络资源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要对网络资源进行严格的筛查从而降低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

结语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7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从事后续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是研究生实现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转折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体现在: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1】。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等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他们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共同讨论与交流【2-4】。我们就近年来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在学生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专业知识学习、学术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粗浅体会与同行交流,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每年有较多的学生研修该课程。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毕业论文工作,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已开始毕业论文工作。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并培养学生科研工作的一些能力与规范。我们将从教师讲授、专题研讨、成绩评估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现代数字通信》课程课堂教学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1.教师讲授

    我们将教师讲授模块化分为:基础理论讲授、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两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一课时。基础理论讲授部分,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讲授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信道模型、编码技术、调制技术、接入技术、交换与组网技术等,除简单回顾大学通信原理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之外,主要补充高级的通信与网络理论和技术,为专题研讨作知识准备,采用了国外著名大学通信与网络方面研究生教材【5-6】。

    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部分,主要讲授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科技交流、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方法与规范。文献检索向学生介绍信息工程领域常用工具,如:SCI文献索引数据库、谷歌学术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EEE数据库等的使用。讲授根据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等进行文献查找筛选的方法。文献阅读介绍三关阅读方法。科技论文写作讲授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语、图表、科技术语的写作方法与常用写作规范【7】。科技学术交流主要介绍PPT制作方法、演讲技巧等。

    另外,在学生开始专题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自己的科研工作或感兴趣的题目,给学生做一次学术报告,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做学术报告的范例。在本门课开始的第一次课,我们将本学期的专题讨论内容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选择某个专题,自由组成团队,并推举团队负责人,提前准备研讨内容。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但需得到老师认可。对于个别学生,老师可以指定加入某个团队或组建新的团队。

    2.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是本课程的主要部分,约占三分之二课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现代数字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往年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对专题研讨内容进行划分,目前专题内容主要包括:无线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通信、深空通信、认知无线电、超宽带通信、实时通信与机载网络、扩频通信与保密通信、卫星通信与网络等。每年根据上一年教学情况,专题内容会略有调整。学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题下的子专题准备研讨内容,开展学术讨论。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选择题目分工合作,查阅文献,准备PPT和技术报告。准备内容包括:概念内涵、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趋势、关键技术、开放问题、自己观点、研究设想、总结等。

    课堂上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人,利用多媒体陈述演讲内容,考察学生制作演讲文稿、组织演讲内容、演讲仪态和现场驾驭能力,教师做好记录。针对报告内容,首先发动学生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或同组成员回答和解释问题,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争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向报告人提问,在师生之间展开讨论。针对报告人的演讲文稿制作、内容组织、演讲仪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教师进行点评,对课堂中出现的学术争论一般不做“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调研文献和思考。

    3. 成绩评估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分值比例如下:期末笔试30%,演讲成绩30%,技术报告30%,课堂讨论10%。期末笔试主要考察对教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形式。演讲成绩会在每次研讨课时,随机抽取10名学生民主评议,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作为演讲成绩,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同一组的同学原则上分数相同。演讲结束后,报告人小组同学将根据演讲文稿、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独立整理和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技术报告对每个同学评分。任课教师认真批改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批改完毕并给出成绩后,会返还给同学,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到期末根据学生参与学术讨论的情况,给出课堂讨论部分成绩,以便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采用综合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p#分页标题#e#

    二、体会与不足

    通过《现代数字通信》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我们有下面体会:

    1.结合热点进行演讲示范,提高学生对研讨课的兴趣

    例如,目前IP地址资源耗尽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教师很快作了IPv6的专题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学生不但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也学会了演讲中问题提出、知识讲授、演讲驾驭的一些技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专题研讨质量的提高。

    2.教师素养是研讨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研讨课中的角色,首先是一个主持人。而主持人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研讨教学成败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研讨课程的教师,必须对交流主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良好的人格且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穿针引线,使课程进展顺利,并避免自身成为课堂的中心;要鼓励、接受、支持合理的各种观点;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听与讲充分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当好听众,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好阶段性课堂总结。

    3.前期充分准备是学术交流成功的保障

    部分同学以前很少接触外文文献,面对大量文献资料,抓不住主题,无法有效地组织好自己的报告内容,有的报告内容肤浅,甚至出现偏题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做报告时,盯着电脑屏幕念屏幕上的文字或打印出的演讲稿。有的题目大多数同学不太熟悉,出现讨论冷场现象。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所选专题领域的一两篇综述文章为基础,查阅文献,展开论述。要求小组同学事前多讨论,演讲同学事前多模拟练习。教师审查通过的演讲文稿才能进行演讲,并且演讲人在演讲前几天需将演讲文稿发给所有同学,让其他同学事先熟悉内容,对该专题感性趣的同学还可以做进一步调研。这样演讲时课堂气氛会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

    三、结束语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过程。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国际学科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平等讨论与思考,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授课资料和素材;授课时,要很好地控制时间,注意调动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通过研讨课,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提问能力、对话能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甚至社交能力、精神面貌等都有所提高和改进。初步统计有95%以上的同学对这种授课方式持肯定态度。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在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4): 22-26.

[2] 沈文捷,朱强. 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7-8): 43-47.

[3] Rodriguez-Farrar HB. 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handbook for faculty,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teaching fellows [M]//Third Edition. Providence: The Harriet W. Sheridan Center, Brown University, 2008: 7-12.

[4] Fisher M. Teaching at Stanford: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for faculty, academic staff,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Revised Edition [M]. Standord: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49-59.

[5] Bernard Skla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Person Education, 2003.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8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多层次教学;课程体系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各领域各专业的工作学习生活都要用到计算机。但是面对不同领域的人需要不同类别层次的计算机能力,我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根据不同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合适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多层次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计算机平台的建设首先需要调查和了解各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计算机能力。尤其是相关的知识结构,确保计算机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多层次的计算机教育平台机构应该是由浅入深的。

1多层次计算机教育平台建设的根本原则

1.1计算机理论以及基本知识概念的重要性

计算机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掌握和总结技术,如果使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处理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那么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计算机的教学和应用越来越重视基本理论的内容[1]。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快等一些特点,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在变化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就需要了解计算机技术中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有显示,计算机的公选课中,基础理论以及基础知识占到了一多半的学分,通过了解课程的安排就能感受到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概念的重视。

1.2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所说的计算机实践能力通常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行问题,从而得出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不同领域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术,办公室文员需要掌握办公软件,图像编辑工作者则需要掌握相关的图像处理软件。因此,安排课程的时候就会根据需求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课程。即便是课程安排的内容不同但是本质是相通的。

1.3重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计算机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在高校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模式的学习,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达到互动的效果,同时也方便相关的影音教学运用。

2多层次教育教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模式

多层次教学平台的教学原则是一致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和运用过程中由于对掌握计算机人才的不同要求安排了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

根据现阶段课程的设置看来,我国各高校设置的课程主要分为几大类,也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类的,首先,对于专业就是计算机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这一类需要安排比较多的计算机课程,同时也要结合今后的就业方向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于专业偏文科类的,安排的课程中就需要有办公软件的应用,满足其今后的工作需求;对于专业为理科的学生来讲,计算机课程的安排可以深入到软件技术层面,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根据课程的安排体系看来,如果涉及到相关网络工程的情况,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网络技术应用,也应该具备相关的网络技术开发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大多都是宏观层面的,技术层面并不多,其他一些专业的则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和网络设计与应用专业的课程虽然专业不同,课程的着重点不同,但是彼此间并不是独立的,也是互通的,因此看来,多层次计算机平台教育是一个联系范围广,适用于各层次教育的一个平台[2]。目前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越来越专业化,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安排理科、文科的计算机课程,确保计算机课程安排的得到合理。

2.2实验设计

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具体的实验课程占了重要的部分,计算机的公选课中可以有计划的将理工类学生选修课程设置为一些编程课程和图像有关的设计等一些项目的设计实验。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更着重于训练基本的办公软件以及相关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仅是要求能做更是要求达到精细的程度[3]。除此之外,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参考学生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和试验,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3创设多层次计算机教育平台

根据现有教育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经验,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计算机教育注意几个方面[4]:第一,所有学生应该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基础功能,学会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符合社会需求的培训;第三,网络技术进行开发的保护工程课程安排。多层级计算机教育平台需要在教学体系中体现出不同的专业和需求设置的不同课程。

4结语

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总体思路就是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但是最重要的依旧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平台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共同完成教学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相林.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3):20-04.

[2]拓守恒.“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J].2010:72-75.

[3]王刚.分层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分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9):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