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范例6篇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范文1

根据《2010年市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文件精神,结合《市2010年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书》、《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公共卫生项目工作任书》要求,特制定本考核实施方案。

一、考核小组

二、考核办法

实行首席考核员制度,卫生局考核监督小组根据年度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实际需要,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项目首席考核员、考核员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确定2010年年度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首席考核员及考核人员。

根据基本和重大(专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指标体系,对照任务书内容,由首席考核员负责制定相关项目考核细则,由卫生局组织考核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考核标准,统一评分办法,汇总项目考核成绩,提交项目考核报告。

三、考核对象

(一)十三家镇(街)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专科医院以及市属卫生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医院)。

四、考核依据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实施办法》

3.2010年市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

4.《市2010年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书》

5.《市卫生局2010年工作要点》

五、考核时限与准备

1.考核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期间的各项基本、重大(专项)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特别是传染病防控等工作完成、落实情况。

2.各医疗卫生单位按《市2010年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书》要求,11月8日前完成自查评估。

六、考核内容

(一)资料考核

1.各单位准备好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总结、自查结果;对服务站、责任医生及公共卫生联络员每月及年度考核结果;各村社区人口数、户数、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花名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报表资料(以上材料统一交考核组)。

2.按照《市2010年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书》整理好有关资料。

3.职能部门季度考核反馈存在的问题以及专项督查通报落实整改情况的汇报。

(二)现场考核:

从第三轮已实施健康体检的行政村中,随机抽取院内、外各2名社区责任医生,考核责任医生工作完成情况,现场抽查职能部门督查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

(三)满意度考核。

七、考核安排:

(一)考核分三组,由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镇街中心卫生院,每个单位半天;第二阶段市属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及专科医院,每个单位半天。

(二)具体时间安排:

11月15日对考核人员由卫生局组织培训,统一标准;

11月16日—21日为分组考核时间,具体对单位考核时间由各组长提前通知;

11月23日前各首席考核员将考核成绩和考核报告上报局医政科、卫监疾控科,医政科及卫监疾控科进行整个考核成绩再汇总,写出各块总结报告,11月25日前由医政科将2010年年度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考核总结报局考核领导小组。

八、考核要求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注重工作实效,所有资料、凭证、台帐等,不得搀杂缩水,凡是弄虚作假,一经查实,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将追究当事人及领导的责任。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范文2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京召开,围绕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里集中审议讨论。本刊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开设的“两会”专题,曾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广受好评。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今年将继续开设“两会”关注专栏。

日前,根据《人民论坛》杂志社和人民网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今年的“两会”,除了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外,政府转型、新农村建设、解放思想问题等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围绕百姓关注的这些问题,“两会”专题将邀请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一:政府转型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进行政府换届。自2003年3月19日本届政府组成至今,已有五年时间。五年来,民生显著改善,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农业税;城镇新增就业5000多万人;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建立……这些事关民生的重大举措,往往是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集中研究、讨论和决定后公布的。从2003年3月19日国务院第1次常务会议,到2008年2月20日的常务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召开209次,先后研究了590余项议题,从教育、医疗、住房到就业、社保、救助,直接讨论民生的议题多达90多个。

根据《国务院工作规则》,国务院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三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那么,本届政府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什么样的特征?与民众生活是如何紧密相连的?本刊特邀了有关专家学者梳理了五年来政府转型的不平凡轨迹。

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的历次常务会议,坚持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国家治理的基础架构和治理模式不断完善,标志着我国政府已成功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基本实现了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向以人为本、便民高效、程序规范、公开透明的根本转变。

国务院常务会议彰显了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成功转型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不断向公共领域集中,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国务院及各部门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重视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加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历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情况看,议题逐渐向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集中。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点不断向民生问题转移,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政策体系。据初步统计,在20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直接或涉及解决民生问题的会议有96次,约占全部会议的46.1%。分析国务院209次常务会议,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脉络。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并在这些民生问题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政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国家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战略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了国家公共管理的基础架构。主要体现在:着眼于完善基础性的公共政策,解决了最基础的“三农问题”,相继推进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建设;着眼于谋划经济社会管理的中长期战略,增强了宏观调节的有效性和社会管理的科学性,相继讨论并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着眼于完善国家公共管理的立法与公共服务基本制度,讨论的法律草案和审议的行政法规草案达150多个,涉及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等方面的立法项目;着眼于转变政府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了科学、民主、效能、公开、负责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特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来看,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体现了总理负责制与科学民主决策的科学结合,标志着我国责任政府建设与科学民主决策体制建设的新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体现了总理负责制的原则。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决策过程中,遵循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将总理负责与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国务院工作规则》规定,各部门提请国务院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必须以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或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过专家或者研究、咨询、中介机构的论证评估或法律分析。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等纷纷成立,对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现了制度建设与重大工作安排的科学结合,标志着我国政府战略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建设的新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讨论法律草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通报和讨论国务院其他事项;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集中研究、讨论和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国家和社会管理事务、法律议案和行政法规、有关国家投资建设等重大决策。这些重大问题,既涉及国家的立法与法规,又涉及国家的重大政策与重大工作安排。

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与完善公共政策的科学结合、公共管理职能与公共管理方式的科学结合,标志着我国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与效能政府建设的新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议事的过程中,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努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将科学发展理念融入政府公共政策之中。

继续完善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未来走向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未来我国将继续完善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总分馆制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通过介绍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分析总分馆制具备的特点和现存的问题,以期对国内其它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提供借鉴。

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其中,美国是总分馆制实行比较普遍的国家,体制也比较完备。根据美国图书馆法的相关规定,其公共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资源由总馆统一协调,图书馆的类型有总馆、分馆、图书站、借阅处和汽车图书馆等。随着总分馆制在公共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也同时逐步应用于大学图书馆,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多级设馆形式,它共有90个图书馆,包括5个大学馆、55个系馆和30个学院图书馆。这些馆都有基于网络的统一的管理系统、目录系统、借阅系统和馆员教育培训,总馆和分馆之间实行统一的管理与服务。

总分馆制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为目的,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体系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的互动,充分体现了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总分馆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图书馆界的关注。

目前,我国各系统的图书馆都进行了总分馆制的尝试,如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起1个总馆、36个分馆和102个服务站的集群图书馆网络,服务和覆盖东莞32个镇区;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一些综合性的高校纷纷采用了总分馆制;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于2006年也采用了总分馆制。本文通过介绍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总分馆制的组织结构,归纳总分馆制具备的特点,为国内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提供借鉴。

1总分馆制在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的实现

1.1高校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合并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出现了一校多馆的现象,国内规模较大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总分馆制模式管理的尝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取消院系资料室,按学科门类重新建立专科分馆的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模式;由于高校合并,图书馆重组后由一个总馆和若干个分馆组成的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模式;在原院系所资料室基础上转型为分馆的北京大学模式;对院系资料室进行二级馆改造的海南大学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概括为:集中式、集中分散式、分散式等。

在我国高校人事和经费等管理权限统一集中在学校的情况下,图书资料管理体制以集中式管理的总分馆制更为有效。因此,本文以集中式管理的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高校集中式总分馆制的架构。

中山大学的总分馆制是典型的集中式架构模式,2004年,取消院系所有的分馆(资料室)建制。按学科门类和读者群建立学科分馆。现整个图书馆系统由南校区图书馆总馆、北校区医学图书馆、东校区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共4个校区图书馆和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生命科学学科分馆、化学学科分馆等3个学科分馆组成。其组织架构模式如图1所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采用集中式管理,人、财、物都由总馆全面管理,分馆不受院系领导。各院系所原来的图书资料从业人员由总馆统一考核、统一聘用、统一培训,并在全校图书馆系统内实行图书资料人员流动制。各院系所分馆(资料室)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学校下拨的购书经费、相关家具设备全部划归学校总馆集中管理。

四个校区图书馆和三个学科分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但各馆在文献服务方面又各有侧重,总馆主要实施全面管理职能和书刊文献资源统一采编工作,存放古籍、特藏、专藏等资源,侧重为学术科研服务。医学馆主要收藏生物医学文献,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珠海校区、东校区图书馆为基础图书馆,主要向本科生及教职工提供服务。学科分馆侧重收藏三大学科文献资源,为三大学科学术科研服务。学科分馆统一执行总馆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标准,免费向全校开放,实行全校文献资源通借通还。

1.2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

随着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省、市、地区为了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图书馆单一管理、单一服务的格局,各类公共图书馆都进行了总馆/分馆制的改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该网络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各区县图书馆及高校、科研等各系统图书馆为分馆。到目前为止,该体系已发展了79个分馆,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海图书馆与26家区县图书馆之间实现了“一卡通”借阅功能。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截至2006年底,全市形成了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22个区、县级图书馆为分中心馆,118家街道、乡镇级图书馆加入的服务网络,实现了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三级互联。2007年,网络工程建设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将在朝阳区、海淀区以及大兴区建设街道、乡镇级图书馆26个,全市各区、县级图书馆及各街道、乡镇级图书馆全部纳入网络,并辅以流动图书服务车,并全部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2005年底,深圳市、区公共图书馆全部实行联网,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全面开通。

这些都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图书馆共同体”,通过契约确立起彼此的关系,中心馆和基层馆在协议期内形成总分馆关系。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前提下,以一个规模较大、文献资源较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的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在某一方面与其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图书馆为分馆,根据资源共享的需要,自发地组成类似于总分馆关系的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总馆分馆机制。

下面以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为例,介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架构:

2004年5月,东莞图书馆明确提出了“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总分馆模式实施思路,按照中心馆一分馆一服务站的形式促进图书馆向基层延伸。以东莞城市中心图书馆(即东莞图书馆新馆)为总馆,以各镇(街)、各系统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图书馆、单位内部图书馆、资料室为网点,以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和调节手段的地区性图书馆集群网。

各级图书馆,被直接纳入到东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总分馆体系,“统一标识、集中管理、同一平台、共享资源”。

截至2007年底,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起由1个城市中心馆、36个分馆,包括:24个镇街、8个村(社区、居委会)图书室、4个企业(学校)图书馆及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组成的城乡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

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采用统一管理,分层服务:体系内的人、财、物由总馆统一调配,图书统一采购,书目数据统一编制,文献资源所有权归属总馆总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同时指导和协调读者服务工作;分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共同服务市民。

至2006年,东莞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除购书经费外,各分馆的行政费用仍由当地地方政府负担,人员的录用和管理,还未纳入统一管理的范畴。实现经费和人员一体化管理为第二步目标。

1.3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四个机构整合而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总馆设在北京,下设兰州、成都、武汉三个二级法人分馆,并依托若干研究所(校)建立特色分馆。其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国家科学图书馆负责全院文献情报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负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服务,领导各分馆开展高效的文献情报服务。作为有特色的文献情报服务机构,各法人分馆根据全院统筹布局,参与全院文献情报联合建设,负责相应领域的战略情报研究和面向相应地域研究所一线的深层次用户服务;各个特色分馆,在服务本单位需要的同时,接受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业务指导,满足特色需求,服务全院,辐射全国;各个研究所图书馆,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统筹协调下,共同支持研究所的文献信息服务。

2总分馆制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资源共享

包括书目数据、文献资源(印刷本资源、电子资源、自建数据库)共享。总馆与分馆之间除了书目数据的共享外,还体现在文献资源的共享:对于印刷本文献而言,由于总馆和分馆的书目和馆藏信息全部上网,供读者查询总分馆内的文献的收藏分布情况,并可按馆藏地点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书刊;对于电子资源,只要输入读者的借书证,读者就可以免费查询和下载。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通过电子资源和集成服务系统为总分馆所有的用户提供网络化服务,可提供包括1.6万余种外文期刊在内的各种类型文献的原文。除了购买的印刷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外,许多有特色的资源(包括自建数据库、影音资料)也都可以共享,如兰州分馆的“西北地区水资源文献库”、“西北地区生态学文献库”、“青藏高原研究专题信息门户”等。

2.2管理平台和技术的共享

如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中,通过总分馆制,打破过去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面,无论是学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只要是集群图书馆网络中的一员,都可统一使用集群图书馆网络管理平台,统一共享总馆的服务器、设备、技术和人员,无需再自购相同设备、自设相同部门,避免了分类编目、技术维护等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各成员馆的办馆效益。

2.3通借通还

为了让读者充分利用文献资源,总分馆间都实现通借通还,高校馆的总分馆制一般是用“一卡通”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而公共馆则采用多馆的借书证通借通还,如东莞城市图书馆群则采用“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即读者在开通通借通还业务后,可持任何一个成员馆的借书证到任一图书馆借还书。

2.4资源共建,文献分藏

实现总分馆制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建、文献分藏。如中山大学图书馆总馆存放古籍、特藏、专藏等资源,侧重为学术科研服务。医学馆主要收藏生物医学文献,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珠海校区、东校区图书馆为基础图书馆,主要向本科生及教职工提供服务。三大学科馆则主要收集本学科的文献资源。

资源共建、文献分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兰州分馆重点收藏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化学化工、核科学及电子技术等学科领域的文献,兼收应用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其它综合性文献;尤其重视收藏有关寒区、旱区、极区特别是关于西北地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的资源环境、自然灾害及工程问题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形成了有西北地域特色和资源环境学科特色的馆藏体系。武汉分馆则形成以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为重点的文献收藏体系。

2.5服务互动

总馆与分馆有大致相同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模式;分馆可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推出与总馆相同的服务项目,也可以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有统一规划的读者活动,活动的内容和规模根据各馆条件而定,这种服务互动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如2005年东莞首届读书节期间,东莞图书馆总馆及各分馆上下联动,全市开展东莞学习论坛讲座、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近300余项,参与市民200万人次,凸显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联合服务成果。

2.6共同存在的问题

实现总分馆制在有效利用资源、改进服务模式和提高整体服务效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建立分馆的评估制度、稳定分馆人员队伍、促进分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分馆特色化服务的开展等方面都值得探讨。

3结语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图书馆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总分馆制的实现成为了可能。总分馆制在我国尽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在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方面彰显了巨大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体系内的资源保障能力,实现体系内资源互补,而且能提高总馆的辐射能力和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及分馆的服务能力。随着这种管理模式优越性的凸现,会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尝试建立或加入总馆分馆体系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不管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构建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树立“大图书馆”理念,坚持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整体化建设。

在实现总分馆制模式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实行,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如一些图书馆,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大打总分馆牌,纷纷将街道和社区图书馆挂上分馆招牌,并一次性投入资金,之后却因体制未能理顺而疏于监管,资金也无保障,甚至文献数据亦不能统一,根本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最终使分馆空有其名,任其自生自灭,非但没有实现效益,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基本上按“一级政府建设一座图书馆,谁建设谁管理”的模式,因此,每个图书馆背后都有一个独立的主管部门,每个图书馆都对其主管部门负责,使得图书馆之间除了非常松散的业务合作关系之外,基本不存在任何组织联系。因此,要实现总分馆制一定要得到政府的长期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决策作用,为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互通互联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高校馆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总分馆模式,如香港大学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一方面,其各分馆馆长又兼任总馆业务部门的主管,因此,加强了与总馆各项工作的联系;另一方面,5个分馆虽然属于所在院系,但由于设备、耗材、人员、经费等均由总馆管理委员会决定,因此,对各分馆的管理实际集中在总馆。而与各院系的联系则变为沟通、合作和提供服务的关系。这样可以提升院系对分馆的认同感,也会积极参与到分馆的建设中来。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结构;政府供给;优先序;城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146-06

1.引言

1.1 研究意义

在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五、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中指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这是继2006年强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后,明确分类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进行详细阐述。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基础设施以及人居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农村供给进行具体说明。

以2007年为例,2007年全国财政支出除了优先支持新农村建设外,还将重点支持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这里体现了两个特征,一方面财政支出偏向公共服务,以民生为重,体现公平;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偏向农村,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尽管国家新增的财政支出很大比例用于体现公平的公共服务,且主要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但是国家的财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十分有限的,如何保证这些财政支出既体现公平,又能实现有效率地体现公平,这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即政府的供给结构,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农民需求偏好结合分析,以高效率地实现公平,是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能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合理、有效、公平的政策建议。

1.2 研究现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如学者们所论述的包括了区域均等、城乡均等、群体均等以及居民均等这些领域。大量的学者论述了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包括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王静,2006;安体富,2007;陈颂东,2008),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王静,2006;安体富,2007;陈颂东,2008)。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问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体现,也是不同发展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级阶段重要内容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首先要正确理解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真正内涵,避免“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供给、消除绝对平均的“一刀切”、重视制度安排、实现多元化供给主体等(王和平,2007)。鉴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失衡的现状,应通过打破二元公共服务结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以及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政策,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失衡带来的不利影响(王翠芳,2007)。小城镇建设因其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集聚农村人口、成为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中心等,可成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陈继宁,2007)。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说到底需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目前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众多学者不但已经认识到了供给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马晓河、方松海,2005);还认识到了供给的质量问题(赵宇、姜海臣;2007);同时也认识到公共产品供给的区域差距及同一区域内呈现出来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陈志楣、刘澜楠,2008)。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低下以及区域差距和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可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张林秀等,2005);建立由农民、服务提供者和政府三角互动关系所构成的用以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制度框架(何精华等,2006);要按照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来决定供给(孔祥智等,2006;刘义强,2006),还考虑到了农户的支付意愿(李强,2006)。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学者们不仅注意到了供给总量有限、结构失衡等现状,也提出从筹资、供给以及需求等角度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考虑从农户视角研究了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序问题(孙志亮,2006;廖清成,2006;方银水,2008)。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问题的研究,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基础的思路,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序,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1.3 研究内容

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下,现行基本服务主体的供给结构是一定的,而这供给结构不一定符合农民的现实需求,因此,按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民需求偏好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供给优先序。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为主体供给(这里不考虑自愿供给和市场供给),也同样遵循供求均衡的一般原理,供给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因此,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结构也应该以农民需求偏好为导向;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更好地体现公平。因此,通过比较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民需求偏好,分析现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希冀探寻出能正确反映农民需求、符合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优先序,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

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

本文选择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个案,对鄞州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供给结构进行说明并分析原因。鄞州区东西北三面紧依宁波中心城区,是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设立的宁波市辖区。全区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下辖18个镇乡、4个街道,人口77.8万,是个比较典型的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区。近年来,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鄞州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2002年至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01亿元增长到421亿元,翻了一番多,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7亿元增长到75亿元,增长了1.8倍。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各县(市、区)第十一、浙江第三、宁波第一位。2006年,全区经济社会继续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亿元,增长15.9%;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亿元,增长25.7%。

2.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结构――以鄞州区为例

对鄞州区2006年和2007年有统计数据有据的最近两年的财政支出进行分析(表1),可总结出以下情况。

第一,2007年鄞州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显示,全区全年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总额为52.5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位居第一,教育第三。由于鄞州区于2006年开始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费,作为鄞州区在全市、全省、全国率先的创举,与其他地方相比,鄞州区的免费义务教育不仅实施得更早,而且实施得更彻底。学生免除的费用除了杂费外,还包括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信息费。为此,基本公共服务中教育所占的财政支出比重比较大,位列第二。鄞州区还于2008年9月1日起率先把教育免费的范围扩大到了普高教育阶段,全区实施12年免费教育,免除的费用主要为普通高中的学费。城乡社区事务位居第三,农林水事务位居第四,这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社会保障和就业位列第六,鄞州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实施

了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村乡财政及区财政支出,这项基本公共服务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国防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比重相对较小,位次也较后。

第二,2007年与2006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科教与文化在财政支出中的位次从2006年的第九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四,增速十分明显;而社会保障与就业从2006年的六下降到了2007年的第九,这与鄞州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于2006年基本完成相关。而关系到民生基本需求的除了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外,还有一个就是医疗卫生,这项基本公共服务在这两年内呈现出了稳步上升的势头,从2006年的第八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七位,财政支出总额增加了9.913万元。同时,国防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也由2006年的1.90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3.25亿元,增加的绝对额为1.35亿元,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位次也由2006年的第十上升到2007年的第八,增幅明显,这与环境保护以及国防安全等被日益重视有关。

2.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结构的影响因素

第一,地方的经济增长和财政实力支持了基本公共服务。鄞州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不但总量大,而且历年增速快(表2),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以2007年为例,2007年全年财政总收入130.54亿元,比2006年的79.04亿元增加了5.50亿元,增幅达到了65.16%。这样,政府有财力提供义务教育、12年教育免费,以及全区范围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等关系到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适宜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政府对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模式有两种,一是依据自身的服务能力,量力而出来提供公共服务;二是依据公共需求的大小,来调节自身的财政收入、支出结构及转移支付,从而为每个公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显然,鄞州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情况下,结合自身的财政实力,提供了相对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是需求导向与供给导向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第三,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对偏好。不同的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偏好因各种因素而不同,以政绩考评机制对政府供给偏好的影响来看,因与农林水事务相关的项目建设周期短,建后对当地和当期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刺激和带动作用,同时,外部性相对不太明显,收益较集中,政绩容易显现,农民的感受也比较直接。所以,农林水事务等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不算低。浙江省政府日前决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并将其实施情况纳入政府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市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

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农户需求偏好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譬如,农民对农村公共品的真实需求及其对供给的满意情况怎样?农村公共品的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如何?如何根据为农民的需求创造合理有效的表达机制?以及如何根据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设计出符合财政能力的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

3.1 样本概况

本研究设计了三套以农户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2008年6~7月,课题组成员对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9个镇(或者是街道)的53个村民委员会,每个村选取5户农户共265户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样本的分布(表3)。

从收入水平看,2007年,被调查户的人均纯收入10.849元(高于全国4.140元的水平);其中有85.4%的家庭有来自非农业的收入,还有67.6%的家庭有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征用补偿,以及其他财产性收入);从年龄分布上来看,30~50岁的调查对象占64.54%;从文化程度上看,93.42%的调查对象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调查所涉及的问题能够有较好的理解。以上各种不同角度分类汇总的情况表明,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本次调查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2 基本公共产品的农民需求偏好分析

农民对基本公共产品的需求是供给决策的依据。调查问卷将基本公共产品分为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

资料来源:调查整理。础设施、科教文化、环境保护、农村金融、公共安全及其他共计9项,通过分类统计,对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选项排序以确定农民需求偏好。排序的方法是赋予各位次升序分值,以各顺序被选频次乘以其相应分值,按累加总分从小到大排列。

从(表4)可以看出,农民在生活中对基本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次序依次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科教文化>环境保护>农村金融>公共安全>其他;农民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最强烈,位居前三;基础设施由于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紧随其后,位居第四;科教文化日益成为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排名也位居第五;由于国家政策对环境保护宣传的加强,以及农民对居住环境污染的认识,环境保护也位居农民需求第六;农村金融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一定条件,因此位居第七;相对来说,尽管公共安全从需求层次理论上来说属于安全层次的需求,但由于这里的公共安全主要是指国防建设等,因此,农民对这部分的认识和需求相对较弱,位居第八;最后就是除上述八项以外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

3.3 农民对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分析

调查问卷对关系农民生活、生产等事宜的上述九项基本公共服务评价进行了设计,以考察农民对现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存在一定的矛盾,农民对现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不是太满意。由于鄞州区在全国最早实行义务教育免费,以及在2008年9月1日开始实行12年教育免费,因此,目前农民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比较高,位居第一,平均满意程度为29.54%,累计满意程度为88.63%。相对来说,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影响关系农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的满意程度相对较低,平均满意程度分别为18.92%和13.86%,累计满意程度分别为56.76%和41.57%。农村金融和公共安全属于第三梯队,平均满意程度分别为16.12%和14.46%,累计满意程度分别为48.36%和43.38%。科教文化和环境保护的满意程度最低,平均满意程度分别为6.95%和4.72%,累计满意程度分别为20.86%和14.15%。

(表5)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对现有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低收入农户的不满意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收入水平的农户,这与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作为低收入群体更需要政府的关注。高收入农户的不满意率为35.6%,中等收入农户的不满意率为36.8%,低收入农户的不满意率为49.4%。

4.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

4.1 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序

通过基本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结构、农民需求偏好以及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程度的综合考察,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分类,并设计出现阶段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优先序(图1)。

第一类,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充分,农民满意度较高,供给优先序第一。主要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这类基本公共服务都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政府加大此类公共品的供给切实符合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能得到农民的大力拥护。但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对此类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更多带有低层次性、相对性的特征,是对公共品供给“量”上的满意而非“质”上的满意。即尽管这些公共品供给在解决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自身的医疗问题以及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现就业等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乡村卫生院设备不足、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偏低、基本用药目录补偿范围窄、报销率偏低、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是困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又如,“两免一补”的义务教育使得农民负担减轻,农民切实得到实惠,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财政支持教育的长效机制仍不健全。

第二类,农民需求中等,政府供给中等,农民满意度中等,供给优先序第二。主要是基础设施、科教文化和环境保护。当前政府通过大力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农民满意度比较高,但后期基础设施的维护还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需求政府加大供给。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民的公共品需求层次有提高迹象,在水、电、路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农民对更高层次的公共品显现出旺盛的需求,这也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针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应建立政府主导公益,市场主导经营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新机制。

第三类,农民需求不强,政府供给较少,农民满意度中等,供给优先第三。主要有农村金融、公共安全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在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引入多种层次、多种所有制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同时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这些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的真实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政府在没能深入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的情况下提供此类公共品,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成本,而且还不能得到农民的较高评价。调查中发现,这类公共品即使提供给农民,由于不能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从而出现了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应立足实际,建立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顺畅表达渠道,逐步实现农村公共品供求之间的衔接。

同时,调查还发现,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政府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之间还是存在脱节现象,有些政府供给力度大,但农民需求不大,满意度也不高的基本公共服务,这种就需要健全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以保证政府供给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4.2 农民需求偏好的表达机制

为了改变“自上而下”决策机制出现的供需脱节现象,需要建立按需供给的“需求导向型”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模式,即建立“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程序,改变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供非所需”的现象,保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科学性和真实性。这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需求表达机制的主要任务是,让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真实需求通过合理的渠道反映出来。在经典的公共产品理论中,这一问题通常称为“偏好表露”(Preference-revealing),西方经典作家通常设计各种民主的“投票模型”,以“公共选择”的方式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转化为公共需求,从而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真实和有效的需求基础。西文较有代表性的是林达尔均衡模型和蒂布特模型,但这些模型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不相符合,只能提供一定的借鉴。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模式还是应该考虑“村民自治”加“一事一议”。

“村民自治”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民主选举,即直选;民主决策,即通过村民会议决策重大事项,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日常工作;民主管理,通过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章立制实现规范化管理;民主监督,即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建立重大事项汇报制度。“村民自治”作为个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偏好汇总成为为农村集体的公共偏好。“一事一议”作为新形势下农村公共事务决策的替代形式,成为将农民个人的需求偏好汇总成公共偏好的可能实现形式。因此,“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范围内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法律依据,“一事一议”作为其具体实现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农民需求偏好有效的表达机制。

5.结论

第一,通过对鄞州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和财政支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还是存在政府的供给偏好,包括政绩考评机制等因素,但由于该地区良好的财政能力,该区能避免一般地区容易出现的以基础设施等易见政绩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供给对象,不但保证了这类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还有力地提供了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这些直接关系到民生,而相对收效周期长、收效不明显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还对关系到公众更高层次需求的国防、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也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多。

第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模式和财政支出结构,必须相应的保障机制。首先应该保证经济发展快速健康,这样才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次应建立适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且与当地的财政收入、政府的供给偏好以及公众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避免短视和短期行为。最后建立有利于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绩考评体系,避免政府供给中的不利偏好,积极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通过对鄞州区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及满意程度的调查统计,设计出能反映农民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优先序。需要说明的是,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计的供给优先序,应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不一定适合于所有地区;其次,供给优先序应结合政府的财政实力,必须是在财力允许范围内,实现供给的最优;同时,政府也需要努力创造更强的供给能力。最后,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是供给优先序有效与否的重要一环,应考虑将中国的“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与西方经典的表达机制模型结合,以设计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第四,按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民需求偏好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供给优先序。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下,由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这里不考虑自愿供给和市场供给),应同样遵循供求均衡的以需求为导向原则,以有效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更好地体现公平。因此,设计出来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优先序,应该是既反映农民需求、又符合财政支出政策,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08CGYD052YBB、宁波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8A10009和宁波市发展研究重点课题F08-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安体富.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 财经问题研究,2007,(7):3~8.

[2] 陈继宁. 论小城镇建设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党报,2007,(3):40!42.

[3] 陈颂东. 中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与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J]. 经济经纬, 2008,(1):20~23.

[4] 王和平. 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若干误区辨析[J]. 学习论坛,2007,(4):51~54.

[5] 王翠芳. 试探新农村建设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J]. 经济问题, 2007,(5):82~84.

[6] 王静.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 华东经济管理,2006, (3): 48~51.

[7] 马晓河, 方松海. 我国农马九杰,王明利. 农村公共品供村公共品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4):79~87。

[8] 孔祥智,李圣军,给现状及农户支付意愿研究[J],中州学刊,2006,(4):54~58。

[9] 李强,罗仁福,刘承芳,张林秀.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意愿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10):15~21.

[10] 吴生. 政府投资与扶持: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中坚力量――渠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调查报告[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1):128~132.

[11] 张林秀, 李强, 罗仁福, 刘承芳, 罗斯高.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投资情况及区域分布[J]. 中国农村经济,2005,(11):18~25.

[12] 赵宇, 姜海臣. 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以山东省11个县(市)的32个行政村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07,(5):52~62.

[13] 张志英.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元途径的探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3):14~17.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范文5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创新公共卫生工作机制体制,全面提高本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公共卫生保障,为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保障公共。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关注民生,力抓成效。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重点环节,加强基层、农村、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切实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方向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强化防治结合,加强疾病监测预警,实行疾病综合防治,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运作整体效能,有效预防控制各类疾病,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成效。

4、注重内涵,提升功能。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技术储备,强化公共卫生管理,使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新的提高。

5、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兼顾常态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双重需要,常态时打好基础,满足市民日常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应急时有效调度资源,有效降低公共卫生风险,积极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社会动员,广泛参与。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程度,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总体目标

在巩固第一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本区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协调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力争在新的三年内建成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运行更加有效、保障更加有力的有区域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保健、社会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应急控制系统

1、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造覆盖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以及有关行业重点单位的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制,强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加强技术指导、监督。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联防联控,建立职责分明、相互支持、运行顺畅的应急工作处置机制。

2、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网报的及时性、正确性、完整性。定期开展传染病主动性搜索工作,在原有的各类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基础上,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开展原因分析、预警研究、趋势预测。制订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精神卫生等应急处置预案。

3、加强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依托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组,建立一支平战结合,集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医学监测功能一体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处置防护物资,做到高效、科学、规范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医疗救护机构按照应急预案制订医疗救治方案,做好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储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致伤人员的现场救治、及时转运和有效治疗。定期对医疗卫生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培训和演练。

(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1、完善预防保健专业网络。以全面推行“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为契机,探索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模式,建立督导员队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完善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预防保健专业机构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业务归口管理,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加强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诊疗,落实疾病、伤害的监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病人和高危人群管理,开展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结核病、性传播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疾病防治临床基地的建设。

2、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完善预警监测指标、扩大预警监测范围,充分发挥监测预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进一步防范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加强对霍乱、菌痢、流感、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落实各项防制措施。完善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逐步将民营医院纳入传染病网络报告体系中,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乙肝高危人群干预,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本区适龄对象第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每剂接种率≥95%,外来适龄对象第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每剂接种率≥90%,逐步将安全、有效的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促进全区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发展。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少建立2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开展美沙酮替代门诊工作。建立和健全性病监测和诊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性病诊疗业务的准入制度。调整和完善我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设置。完善我区结核病报病奖励、督导补助、政府减免制度,加强结核病的督导和诊治。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制工作网络,建立高素质的慢性病防治队伍。进一步控制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和糖尿病病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癌症早期发现率。落实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干预措施,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水平。加强口腔病防治工作,为我区幼儿园、中小学生实施口腔免费检查。开展幼儿园、中小学龋齿普查普治,努力达到普查普治率>50%,龋齿充填率>40%。对儿童用眼卫生进行指导,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改造本区幼儿园、学校教室照明灯具。加强儿童肥胖病干预,开展学校、家庭合理营养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校要提供营养午餐,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完善眼病防治网络体系,对社区7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普查并建档,多渠道筹资减免贫困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治疗费。

3、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加大本区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覆盖率,加强二次供水竣工监测管理,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公共场所的监测,提高监测覆盖率,增加监测的主动性。到2009年,职业病危害检测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职业卫生档案建档率达到95%。

4、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区、街镇、居(村)委三级精神卫生防治、康复、干预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网络。区、街镇政府根据本区实际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各街镇政府要加强社区精神疾病康复设施建设。为本区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经费争取从500元/人/年增加到700元/人/年,无业贫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100%

5、加强妇幼保健。进一步提高婚前保健咨询率和婚检率,实施自愿免费婚前检查。优化孕期保健,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指导监测,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加强产科质量管理和督导,把本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7‰以下。

6、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继续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发挥健康教育协会、各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逐步提高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的建点率,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工作为抓手,引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加强针对农民、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各类慢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加强控烟工作,逐步增加各类无烟场所的比例。加强社区居民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与效果评价,增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科学有序。

7、加强流动人口卫生管理: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把传染病、慢性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扩大到流动人口中。严格按照“严监控、有预案、快处置”的要求,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专业化的流动人口卫生防控体系。加强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和民工希望学校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大对外来孕妇的管理力度,实行外来孕产妇保健全覆盖,区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特困孕妇给予减免,保障母婴安全。深化健康教育,率先在外来人员集中的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卫生防病意识。

(三)医疗救治系统

1、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到**年,全区急救分站总数增至9个,救护车总量增至33辆,建设完成独立的急救车污染物洗消处理设施。加强区“120”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救护车辆实施动态监控,实现统一受理、区域调度,建立800兆无线对讲系统和现场图象传输系统,畅通医院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救成功率。开展符合院前急救专业特点的医疗救护员职业培训,充实院前急救人员队伍。

2、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进一步优化辖区内传染病医疗资源布局。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全面达到一级防护标准。改造**中心医院、市一**分院、大场医院等医院的感染科,完善功能布局,方便传染病病人的就诊、随访和分流。

3、优化专科急救中心布局。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依托华山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的技术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华山医院**分院创伤急救中心、交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救治中心、传染病救治中心。

4、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和安全用血。大力推进自愿无偿献血工作。

5、发挥中医在医疗救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中心医院总体改造为契机,扩大中医功能,完成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建设改造。

(四)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1、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每个街道、镇必须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做到每新增5—10万居住人口,由政府举办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完成**区大场镇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年建成**区顾村镇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到**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增至17个。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原则上城区按3—5个居委会的地域或1—2万人口设1个服务站。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服务,配合**市城镇体系“1966”的规划布局及实施进程,合理配置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农村地区每个中心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一般村,可保留村卫生室;随着“三个集中”的推进,同步调整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由市、区和镇财力分级负担,到**年,完成所有自然村的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和业务培训,争取将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全部纳入小城镇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扶持力度,建立政府扶持与个人缴费相配套、逐年递增的长效筹资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2、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在全区推广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中心、站、家庭“三站式”的综合卫生服务。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诊疗、基本药品、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推进中、西医适宜技术。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力争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医药水平,争创“国家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3、加强三、二级医院和疾病预防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支持。有组织地推进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逐级对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在三、二级医院建立服务“绿色通道”,使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内得到有效诊治,加强对街道(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二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聘任前,必须经全科岗位培训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服务半年。鼓励三、二级医院的医生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动员年龄在70岁以下的三、二级医院的退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五)卫生监督系统

1、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理顺卫生监督体制。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条块结合、条抓块管”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为公共卫生网底的作用,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设置相应职能部门,理顺卫生监督工作中的政事职权关系,强化卫生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功能,建立以政府行政管理、企业自律、消费者主动参与、被管理对象自觉参与的互动监管模式。

2、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卫生监督稽查。制定执法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依法界定执法职责,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稽查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3、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监管,重点开展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健康相关产品等领域的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监督管理。严格医疗服务监管,坚决取缔非法行医和非法接生,重点开展打击非法采供血、医托、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及医疗美容的卫生监督工作,探索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母婴保健、生物实验室安全等领域的监督管理。

(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继续实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战略,加大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对卫生政策与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健康行为与社会、人口与家庭健康学等新学科给予重视,加大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鼓励多元化开发和创新性建设,切实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人才引进范围,引进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创新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政策,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卫生人才评价使用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培养,至2009年,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5%;卫生监督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55%。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和岗位培训,完成全区社区临床医生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政府对全科医师培养给予补助。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计划,三年内培训覆盖率达到60%。

3、加强公共卫生科研。构建公共卫生实验室平台,充分发挥本区的人才、科技、资源的合力,强化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搭建公共卫生开放式科研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全面提高检验、监测及科研能力,提高我区社会应急反应能力,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监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七)信息系统

1、加强卫生信息系统基础建设,提高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到**年,建立连接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专网,依托区政务网和市政务外网连接,与市卫生信息平台互通。通过规范信息采集、统一数据标准、完善共享机制等措施,到**年,形成覆盖全区健康档案、医疗业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六大类数据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公共卫生统计、分析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升本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2、推进卫生信息系统应用建设,提升区域内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到2007年基本实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动态管理,建立面向户籍医生和社区百姓的社区卫生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市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结合本区特色,到**年,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控制系统、卫生电子政务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强化各应用系统整合利用,高度共享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到2009年,初步建立**区合作医疗实时交易结算系统,完善合作医疗管理机制,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合作医疗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机制

按照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完善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的经费保障机制。承担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传染病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其人员经费及必要的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解决。2007年,我区户籍人口公共卫生经费达到年人均50元,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经费达到年人均25元,2007年-2009年之间每年以不低于10万元/万人的比例增长。按照《**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精神,区、镇两级财政还应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经费投入。

区财政要根据区政府确定的相关项目,对财力薄弱的镇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补助。

(二)深化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保公共卫生机构切实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划清公共卫生服务与经营性卫生服务的界限,逐步剥离经营,集中精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委托、购买、引入竞争等方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考核。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目标。

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强化属地化管理职能,并将各项公共卫生相关内容列入各街道(镇)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

(三)制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倾斜政策

适应公共卫生工作重心下移的需要,按照功能对应的原则,逐步调整预防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内设部门。结合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数,合理增加公共卫生机构人员。

(四)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范文6

业绩稳增长大项目贡献突出

3月28日,太极股份的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2013年公司签订合同总额达到45.77亿元,同比增长19.09%;实现营业收入33.66亿元,同比增长16.5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72%。净利润同比增速大幅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主要源于北京慧点科技有限公司资产并购和公司业务结构优化带来的利润增加。

太极股份主营业务分为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IT咨询服务、IT产品增值服务。年报显示,2013年太极股份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238,838.93万元,同比上年度增加24.63%;IT咨询和相关服务业务收入为20,149.54万元,同比上年度增加35.73%;而毛利率较低的IT产品增值服务业务收入为77,649.14万元,同比上年度略有减少。业务结构的变化使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所改善。

刘淮松介绍,业绩的稳步增长源于公司持续推进深化行业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加快区域拓展等战略举措。2013年太极股份在党政、公共安全、公共事业和能源、金融、制造等战略性行业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党政、公共安全等相关行业,通过增强与海关总署、文化部等部委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央政府市场领域的优势地位。而整合并购慧点科技也为太极股份补充了三十多个中央企业客户资源。

目前,太极股份已经成为拥有大量中央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客户的综合IT服务企业。“2013年我们承担500万元以上重大信息化项目达191项,比上年增加34项,累积合同额占总合同额的61.1%。其中,1000万元以上重大信息化项目87项。”

而在智慧城市方面,太极股份依托中国电科集团,已与陕西、海南、新疆、北京、厦门等多地展开战略合作,从顶层设计入手,围绕智慧公共安全、平安城市、智慧政务公共服务、智慧园区等领域推动创新解决方案。另外,刘淮松透露,2013年太极股份与北京市经信委合作探索政务云建设和运营模式,服务于此的太极信息产业园云计算中心2014年动工建设,计划明年竣工。

整合更重协同创新

刘淮松告诉记者,太极股份2014年度的重点工作有四大方面:一是优化事业集团(BU)组织架构,进一步健全公司管控体系;二是集中资源发展战略性行业,实施“大客户”策略,强化高端市场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智慧城市,加强重点区域市场拓展力度,积极推动太极股份与慧点科技业务的系统发展;三是继续推进整合并购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战略合作;四是组建创新研究院,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