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范例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信息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媒介技术也不断更新,可以及时广泛的曝光各种信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事件,也会在第一时间被大众知晓,这就加大了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前,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削弱,而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受到大众青睐,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一、新媒体和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概念

新媒体的传播和经营方式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本文将其界定为: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作为终端,向用户提供各种视频、音频、远程教育和娱乐服务的新型的传播形式。例如,数字电视、微博、移动多媒体等。企业公共关系危机是指突然爆发的,对企业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并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的事件,例如负面信息、舆论指责及恶性事故等。由于公共危机事发突然并且影响范围广,会让企业措手不及并且瞬间陷入舆论旋涡,让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大大下降,甚至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新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新媒体在我国的舆论传播中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传统媒体主要是指各种媒体单位,包括电视台、报刊等,他们对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会进行严格审核。而新媒体以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丰富并实时信息共享而被大众青睐,例如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在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它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新闻只有注重时效性和爆炸性,才会吸引眼球,吸引更多人关注。由于互联网传播具有速度快、参与性及匿名性强的特点,很多信息在传播之前并没有向当事企业求证,并调查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而是直接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这就导致本来是一件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处理的事件,由于新媒体的传播,导致事件不断被发酵,甚至会有很多虚假消息掺杂其中,最终演变成较大的公共危机事件。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的对策

1.树立并强化危机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维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保持好与社会中各个组织的关系。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对接、沟通等关系,以确保企业可以正常有序的运营。而这些内外部联系中,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会导致企业要临时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

2.完善危机公关预警方案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且时效性强的危机公关预警。这样就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对每天与企业有关的网络信息进行梳理,并且对信息进行过滤,提取有效信息,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关键信息,并及时传达给企业公共关系危机负责人员,提前进行预防,并做好危机事件处理预案。

3.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

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扩大。因为,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发生一般是突发的,事件的发生比较突然,并且事件的扩展会比较迅速,会在社会公众心中产生“爆炸性”影响。所以,企业相关负责人应在事件发生之后迅速做出反应,将其对企业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一,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从源头着手处理,尽量控制事态的不断发展;其二,及时召开记者会,将企业已经了解的信息和初步处理意见向公众公布,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不实谣言的传播。其次,成立专门负责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处理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同时,企业的公共部应立即与公共关系危机时间处理小组对接,沟通事件的进展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在危机事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工作的有序展开,不宜随意更换负责人员,直到事件处理完成。再次,确定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在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应指定一名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及时传达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及调查进展。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各媒体,并接受与事件相关的采访,向媒体记者提供真实权威的资料,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全力处理危机事件的态度和责任感告知公众,以尽量获得公众的信任,降低危机事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新闻的传播方式还是大众的资讯接收方式及思维模式都在发生转变。因此企业也要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这一传播特点,提前做好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的预案,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及时应对,并降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昕.新媒体时代现代公共关系的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5(05):28.

[2]蒋钰,谢恒.食品企业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J].现代食品,2017(03):35.

[3]杜国清,邵华冬,卢燕.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传播管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6):25.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2

国家审计要服务于国家治理,随着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其进行审计也成为必要,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由此产生。本文从合规性、经济性等内容和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公共危机管理和危机管理绩效审计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审计结果公告;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由于公共危机具有发生时间短、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性,每次发生都给人类社会造成很大影响。作为服务于人民,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政府应承担其责任,发挥其职能功效,制定政策加强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当危机发生时能快速的做出反应,最大程度的降低危机对社会对民众的影响,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就是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价,从而促进政府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工作。

一、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概述

根据已有的公共危机管理和绩效审计的定义,本文将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定义如下:审计机关对政府相关部门实施的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内容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的审计活动。审计部门通过科学合规的监督评价,不仅能对政府已经实施的公共危机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发现和揭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还能提供科学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政府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以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工作内容,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在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方面,西方一些先进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另外,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的地方也因需求发展起公共危机审计,比如,爱沙尼亚、巴基斯坦等。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也得到重视,但目前主要集中于公共危机救灾资金、审计应对程序等方面。不少研究文献大都是从定性角度分析,从定量角度分析公共危机管理绩效的很少,因此基于审计结果公告对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角度。

二、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的意义

通过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进行绩效审计,既能对政府已有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又能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评价已有工作,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查漏补缺

审计首先是检查政府已经实施的一系列公共危机管理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找出不足和问题,督促政府进行改正。此外,通过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事前审计,促进政府部门防患于未然。

2.促使社会各界参与,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广泛性

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因此要注重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对社会的作用。因此,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通过评价公众参与度,评估公众对公共危机的回应,能推动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深入群众中,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使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更具有效果。

3.审计提供了政府提高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能力的信息

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一方面通过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各种资料信息进行评价,提供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官员的行为与已有的政策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对政府官员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三、公共危机管理审计结果公告评价

1.公共危机管理审计结果公告分析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自2003年正式实施以来,针对已经开展的审计项目,审计署和各审计机关已经出具了一系列审计结果公告,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审计风暴。本文根据政府部门的一百多份关于公共危机审计的结果公告,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审计公告中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等内容进行分析基于审计署和各省厅的132份审计结果公告,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成果方面,合规性、真实性和回应性所占比例较大,这充分说明审计发挥了其应有的揭露和监督的职能,从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发挥了审计的作用。同时,回应性占的比重大也反应出相关政府部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地接受并整改。而在问题中,效果性、效率性和真实性所占比重较大。效果性问题说明较多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效果与预期的目标相差有一定距离;效率性问题主要是公共危机管理中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率低,项目建设进度慢;真实性问题说明公共危机管理不规范等。

2.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评估

由于仅用6个指标不能完整的评估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因此通过建立公共危机管理中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如表2)。各项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来衡量其所占比例,反应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的重点。对审计结果公告按照上表的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在总体上,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审计效果好于南部和西北部地区。这说明经济越发达,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越完善,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河南省审计厅,天津市审计厅、福建省审计厅分别排名第二第三,青海省审计厅排名最后,国家审计署排在中间位置。从数量分布来看,处于中间段的审计机构数量最多,处于较高或较低段的审计机构数量较少,总体符合科学的分布规律,这说明各审计机关的审计情况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虽然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显示审计署和各审计厅的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工作比较科学规范,但是与国外成熟的基金绩效审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改善。

四、结论与建议

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审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公共危机管理审计内容单一,对资金审计的力度不够,绩效审计比重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审计在法律法规上缺少相应制度,与理想的公共危机管理审计还存在一定差距。针对以上情况,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几点思考

一是公共危机资金专款专用。制定科学明确的管理制度,落实好专款专用,专人专制负责,责任落实到人,杜绝徇私舞弊的现象。二是做好救灾资金的前期规划,做到对公共危机救灾资金的科学使用,及时下拨,保障资金合理使用,从而保障公共危机资金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三是及时制定公共危机应对措施,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公共危机发生后越早做出决策行动越有利于降低危机风险,所以制定执行及时有效的危机处理方法才能够保证公共危机管理发挥好职能。四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让公众有权监督和知道危机处理的情况,提高相关措施的有效性。

2.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危机绩效审计制度,借鉴西方成熟的公共危机管理审计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体系。二是扩大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利用公共政策的理论,对公共危机管理审计进行全过程审计。三是降低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职责。四是提高审计整改效果,完善反馈结果。提出科学有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实施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对政府以后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作者:吴茜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审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霞.试析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体系[J].管理世界,2008,(1):79-82.

[2]王如燕,陆贵龙.突发危机时间紧急救助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2,(1):66-68.

[3]蒋伟,王如燕.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紧急救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N].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8):46-48.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3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责任之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职能。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表现并不突出,导致社会各界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形成了质疑。由此,本文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内容作了简单分析,然后从加强政府责任能力、培养伦理责任意识和完善伦理责任制度三个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途径作了论述,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责任伦理;基本内容;实现途径

公共危机对人民、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预估的,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造成人民群众出现生命财产损失,更可能导致地区混乱、社会动荡,给经济发展形成桎梏。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尽可能将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内容

(一)预警责任

所谓预警责任,主要是指在发生公共危机之前,政府部门所承担的道德权利义务和预防工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危机预警是第一道防线,其实阻止危机发生或是降低危机影响的根本。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危机预警是其一项重要职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全面落实,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事先预估,提前设计应急预案,并选择最佳方案作为主要应急方案,同时设计备用应急方案。预警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对公共危机相关理论加强研究,明确公共危机的诱发原因、危机特点、演变形式、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二是需要构建预警组织,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专项开展危机预警工作。三是应该完善法律体系,对公共危机中政府职权作出详细规定,为危机事件和紧急状态的应对提供法律保障。

(二)问责责任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问责只是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责任。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实行问责制,能够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监督和控制,使其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问责可以确保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不会出现责权差异过大的情况。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之后,只有通过问责,才能够端正政府形象,维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确保社会发展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相符。

(三)救助责任

救助责任是在出现公共危机之后,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其救助伦理责任,对公众生命、财产进行救助和保护。在救助过程中,政府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对救助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出现公共危机之后,人类道德主体的利益关系会出现剧烈变化,此时政府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人民群众的行为都会受到政府救助行为的影响。救助责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拯救生命。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民群众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不论地震还是恐袭,政府都应该第一时间拯救遭受危机的人类生命。二是最小化损失,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可大可小,政府救助及时,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救助不及时或是救助不力,就可能导致大量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政府救助必须遵从损失最小化的基本原则。最后是生态责任伦理,即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有生命不分贵贱,政府救助行为需要保持生态协调。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

(一)加强政府责任能力

加强政府的责任能力,是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提升政府总揽全局的能力。危机管理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工作,其涉及到诸多方面,给政府的全局意识提出了要求。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对自身总览全局的能力进行提升,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实现政令畅通;加强和群众的联系,通过人民群众构建危机预警体系;协调政府与第三方组织,加强合作深化危机管理。其次,提升政府伦理责任导向能力,在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时,给予人民群众正确的导向,规范其各种行为。不仅如此,还需坚持科学的价值导向,在危机管理中体现出责任伦理目标和责任伦理原则。最后,提升政府责任伦理凝聚力,以自身坚持和倡导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将各职能部门、第三方组织、人民群众等团结起来,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当中。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身责任伦理行为,对群众形成影响和感召,从而提升道德水平,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二)培养伦理责任意识

培养政府的危机管理伦理责任意识,可以实现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渗透。首先,政府应该对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认识。道德责任和法律界定的责任存在一定区别,其可能和法律存在违背,但是却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加强认识,正确理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与救助。其次,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责任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隔阂,在危机事件中道德责任的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情感加强培养,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加强问题的考量。最后,政府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责任意志,并且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表现出道德意志,如此才能对人民群众形成感染。若是道德责任意志缺失,就会导致公共危机管理成效低下,人民群众遭受重大损失,导致其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出现质疑。

(三)完善政府伦理责任制度

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政府伦理责任制度进行完善。一是应该对政府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加快责任政府的建设。只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上实现了更新,才能推动相关工作更新发展,如此才能够对政府责任制度的建立起到保障。二是需要引入问责制度,健全追究责任的机制,确保在出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时候,能够快速追查危机的引发原因,明确各方责任,给人群民众正确的引导。三是应该对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构建公共危机责任管理监督体系,将各项工作纳入其中,确保各项工作均能接受全面监督,将公共危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结束语

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须要予以体现,其在内容上涉及到预警责任、问责责任和救助责任。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应该对政府责任能力进行提升、强化责任伦理意识和健全伦理责任制度,如此就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政府责任伦理。

作者:陈瑞清 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4

公共危机是人类的一场灾难,尤其是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桎梏了我国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危机管理的一般概述,之后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从意识、法制、体制、机制、制度五个方面对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路径进行浅析。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转型期;路径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例如:非典、9•11、抢盐风波等危机事件,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路径进行研究,使得社会、政府以及民众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处理好危机,为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提供条件。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一般概述

危机最初源于西方,《韦伯辞典》将“危机”一词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1]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是一个过程,他认为危机是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所做出的关键性决策事件是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其高的情况下进行的。[2]张成福认为:“危机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3]一般而言,无论哪种危机,只要涉及到较大规模的公共利益,需要公共部门的介入,便可划入到公共危机的范围。本文认为公共危机就是指发生的危机事件,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运用公共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迅速及时作出决策,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那么公共危机管理就是以政府等行政部门以及其他公共部门利用公共权力,有组织、有计划的整合公共资源,有效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管理过程。从其含义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主导性;应急和预防性;权变性;公益公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公共危机管理的性质。

二、公共危机管理现实性浅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分析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就要对其现实性状况进行探究,下面分而述之:

(一)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4]充分认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国情,大大便利了我们分析公共危机管理目前所面临的境况。首先,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却忽视预警机制构建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构建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特别是SARS后,“一案三制”计划及时提出并得到有效实施。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却缺少对危机的事前预防,缺乏公共危机管理战略规划。其次,公共危机管理组织部门体系渐趋完善,但存在各自为政,缺乏整合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是完善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在社会转型期,为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要求,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必须权责明确、职能分离、各部门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结合在一起。但中国长期以来就没有一个专门独立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所以当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政府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整合、高效的管理。再次,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初具规模,但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实现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制化是必须和必要的。建国后我国从出台戒严制度,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关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条例等相继颁布并不断完善,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危机法律规范体系初步构建。但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最后,公共危机信息体系初步建立,但信息监督制度缺位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加,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信息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公共危机灾害数据库已经在部分城市和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公共危机信息制度已经建立。但为了自己的仕途,某些官员,往往对一些危机信息采取压制甚至隐瞒的做法,这样就造成了信息渠道不畅通,另外信息监督的缺失也使危机信息的获取丧失了真实性。

(二)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缺位因由

1、政府与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政府或公众在面对危机时总是存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危机轻易不会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殊不知正是这种侥幸的心态,有多少危机事件在萌芽时期未被消灭,最后演变成灾难,损失惨重。而正是因为政府的轻视思想,缺乏对社会公众危机意识的教育,使得社会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国民的危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

2、公共危机应急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往往设立一个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缺乏独立办事的空间以及专业的办事团队的应急指挥中心。因此在面对危机时,各种社会力量和公共资源很难被统一起来有效利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因为应急组织机制构建的不完善,领导组织很难树立其权威,更不利于各个组织的协同合作了,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重建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3、政府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不足

在危机事件爆发后,越早发现、越早报告、越早处理可以高效的减少危机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损失。那么信息及时、可靠真实的获取至关重要。但是受到政绩与仕途挂钩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官员有可能会隐瞒某些重要的信息,更有甚者,捏造信息,从而造成信息源的失真,使得政府或者社会公众在获取信息时出现怀疑的心态,那么,在面对危机时,受信息权威性的缺失,很难根据现有的信息作出高效而迅速的反应,应对危机。信息渠道的受限以及信息可信度的降低,都会造成公共危机管理的困难。

4、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协作机制阙如

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协作机制也就是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的组织与协调、合作。针对我们对公共危机事件原因以及现状的分析,它的解决处理不能仅靠政府部门一部之力,需要其他部门或者组织的通力合作,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较低,参与意识匮乏,还没有形成人人参与的救援队伍。而且我国目前的政策制度对非政府组织、智囊团、盈利性组织等等第三方组织它们的发展都有相应程度的限制,这也是在完善危机管理需要关注的地方。

三、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了解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多种问题,那么我们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呢?下面简要述之。

(一)增强公民与政府的公共危机意识

意识的能动性告诉我们公共危机意识薄弱会加重危机的破坏力,而公众公共危机意识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首先,我们可以增强公民学习意识,通过积极的培训、训练将公共危机意识、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增强对公共危机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搭建危机管理教育机制。通过危机案例教学,了解各种危机产生、发展与消亡,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

我国是法治化国家,但是危机应急法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可以一方面,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的宪政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也要以宪法为根本,相应增加公共危机管理条款,为政府依法实施危机管理提供母法法源。另一方面,对政府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时责权利进行规定。使得政府享有的权力不被滥用,同时明确其程序可以使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有序可循。

(三)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建设

当前中国的危机管理体制主要面临各自为政,缺乏整合的难题,因此,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组织体制。由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在面对时需要迅速作出决策,这就需要一个能够统一指挥的领导机构,并且该组织要能够使的各个职能部门合理分工,明确各部门责任。其次,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网络系统。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危机发生后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能否及时、高效的处理危机有赖于危机管理的组织网络,这种网络以政府为核心,并能够最大可能调动社会资源,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组织网络。

(四)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遭到忽视,而这却是我们处理危机的先机。首先,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化大量钱治疗。”[5]预警机制正是体现和实现了这个目的。防患于未然,可以培养危机意识或对危机进行监测来预防危机的发生。其次,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救治机制。危机发生后政府及社会的及时处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政府应采取果断措施力图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失或恐慌。我们可以实施危机隔离、启动应急计划、安抚民众心理等措施达成目标。最后,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恢复机制。危机是一个具有生命周期的阶段性过程,救治结束并不意味着危机阶段的终结,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恢复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要通过调查危机根源、建立和健全灾害心理援助制度、实行国家援助来恢复社会秩序。

(五)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不足是我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我们要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披露制度。首先,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汇报制度。无论是危机的预警,救治还是重建,必须有准确而全面的信息作为支撑。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系统,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多途径性。其次,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新闻制度。危机信息的获取渠道太多,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很难识别真伪,建立公共危机新闻制度,可以通过确定危机事件发言人是否有代表性,确认其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具有权威性。并且还能够建立与广大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综上,面对国际和国内许多严峻的问题和中国的现实情况,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研究刻不容缓。

作者:董蕾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5

现代社会危机事件频发,不仅会对经济建设造成破坏,也将阻碍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政治的不稳定。政府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处理危机,重塑新形象,不仅关系到其在国内和国外的形象,更关系到民心的凝聚、政府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政府危机管理与重塑形象关系,分析了影响政府形象的因素,继而提出政府重塑人本、法治、阳光、诚信、责任、弹性、合作型、学习型形象的建议。

关键词:

危机管理;重塑;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是政府运行中产生的行为特征与客观效应,以及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种行为特征与客观效应较为稳定的总体印象和公认评价。现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妥善处理危机,重塑自身新形象,关系到其政府目标的实现与民心的凝聚,更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国际中的形象与地位。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重塑政府形象的关系

(一)妥善的危机管理有利于重塑良好的政府形象

当前,新形势下政府所要履行的,已不再仅仅是轻车熟路的常规职能,如何妥善应对公共危机,也成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形象自身而言,由公共危机所带来和凸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既是社会不稳定的预警,也是促使政府积极开展重塑自身形象活动的推动力。面对紧急情况和复杂问题,政府部门会采取非常措施加以解决,这既体现不同政府组织的应急能力,也会带来各不相同的结果。现实中,有些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过程中,未能树立危机预警的观念与意识,未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恰当的危机管理对策,更未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导致自身组织的形象严重受损,对政府在社会中威信和地位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与之不同,也有政府组织由于构建了完善的危机预警和应对机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应对危机的对策,其不仅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还在危机过程中收获了民众的认同与尊重,使得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得以大幅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公众威信和社会地位。可见,公共危机对政府组织形象重塑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危”,又有“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高低,是全面考察和综合评定政府能力的基石,不单直接反映其行政效能,也正是良好政府形象能否得以重构的关键。

(二)重塑政府形象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优质的印象和评价,是政府长远存在和发展的无形政治资源,是“政府在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可利用的能力资源”[1](P42),是强大的公信力、感召力、凝聚力,既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更能激发高昂奋进的精神,动员社会公众共同应对危机。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国情,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事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强大的政府组织来推动和维护。这是因为政府在中国人们心目中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组织,特别是在诸如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低温灾害等重大危机事件中,没有任何其他的组织能够代替政府的组织、凝聚与协调作用。由于危机具有紧迫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政府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及时处理,否则就有导致进一步恶化的可能,这就需要政府、公民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联合行动与无间配合。唯有重塑政府的良好形象,政府才能真正地获得民众的信任与拥护,政府与其他组织、民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向着持久和谐、互信互助的的方向发展。此外,就国际层面而言,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对国内公共危机的应对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赢得国际社会的友好援助和有利资源,以顺利解决危机和摆脱窘境。在汶川、玉树大地震中,我国政府部门由于行政公开、透明、有效,对外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各种大力援助就是明证之一。总而言之,妥善的危机管理措施有利于重塑良好的政府形象,重塑政府形象的努力也将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这会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政府形象越良好,越会提高政府非常态环境下的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而此更会激发政府不断努力进取的热情与潜力,来实现政府形象构建的更高目标和政治发展的继续推进。”[2](P32)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影响政府形象因素分析

如前文所述,危机事件的妥善管理与重构政府形象,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联系,二者密不可分。能否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是对政府形象进行重构的一个重要考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政府形象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主要有:

(一)就政府层面而言,政府部门的职能与行为影响着政府形象

首先,“政府职能是政府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政府职能的性质、实现程度和变迁等影响政府形象。”[3](P46)对危机进行管理毫无疑问是政府重要的职能责任之一,但长期以来,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薄弱,忽视了非常态情况下政府形象的易损性,忽视了应对危机能力的建设,导致自身在处置危机事件过程中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难免给社会公众以封闭、低效、被动等不好的政府形象。其次,“政府行为主要是指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为。政府行为是政府的具体活动,直接向社会公众展现了政府做了什么、效果如何、能力如何、态度如何…给公众最为直接的印象。”[3](P47)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具体行为不当,会对危机管理政策和目标实现造成阻碍,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及支持,损坏政府形象。政府组织不注重与公民之间信息沟通。我国的政府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强势政府,当危机事件发生,政府是主导,掌握着主要信息,如若不能及时地、准确地向公众信息,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加之一些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是非观的媒体,偏激地对公共危机进行错误报道与评论的“放大作用”和“剧场效应”,公众就会轻信谣言引起恐慌、进而发生骚乱,由此产生政府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在2012年1月广西龙江的镉污染事件、历年海南三亚宰客门事件中,不难看到当地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而隐瞒灾情和实情,未能及时与公众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相反却一味地封锁信息,致使引发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严重危害自身形象。

(二)就公众层面而言,政府形象的优劣最终是由社会公众来评定

社会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识,普遍具有主观性、从众性、自私性等特点。“实际中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众简单划分为专家学者型公众和一般公众,…专家学者可以根据政府形象的理论体系作出评价;而一般公众由于专业素养的缺乏,对政府形象只能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4](P41)“挤出效应”的存在说明了政府在公共危机中行为,将会比在日常情境下更能影响其在社会公众的形象良好程度,也就是说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很可能导致政府的形象在极低和极高水平上实现转换。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中不作为或乱作为,倍受诟病,表现恶劣,政府形象就会一落千丈;反之,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应对从容,表现出色,将极大利于良好形象的重构。此外,由于危机的突如其然,刺激性强、影响面广、破坏性大,公众容易产生“晕轮效应”,也就是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中的某一行为表现出来的特性,会被公众扩展到政府的其他行为特性,特别是在危机中政府部门行为稍有不当,社会公众会认为该政府管理低效、危机应对不力,同时也会认为该政府日常表现也一般甚至不好。如此,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公众心目中的不良政府形象就会更加深刻,反之亦然。

三、危机管理视角下政府重塑形象的路径选择

“挤出效应”与“晕轮效应”也告诉我们,政府可以以高效应对公共危机为契机,获取空前良好社会评价,重构民众心中良好的形象。因此在公共危机中实现政府形象转变,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政府形象,需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政府的职责、政府的行为,主要可以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设以民为本的人本政府

建设人本政府,执政为民,注重人文精神,关怀人性,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之时,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要把民众的利益放于首位,各项危机管理决策的制定、落实要从民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万事民为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以人为本,尽可能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管理和服务,最终逐步建立其亲民的人本政府形象。

(二)建立依法办事的法治政府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意味着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因此,政府在具体实际中必须时时依法考虑人民的利益,必须考虑采用适当正确的执法手段,逐步把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最后,还应将政府及公务员的规范行为纳入到法治的框架之中,如此社会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同感和支持率才能得到保障,其利益才能得到明确有效的维护,则民众心目中的政府形象自然也将得以提高。

(三)构筑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服务信息是政府的责任所在。特别是在危机管理中,通过公开透明,不但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约束政府自由裁量权,减少政府公职人员渎职的可能性。政府部门具体应做到:一要使政府制定的有关危机控制的法律、政策及时为公众所知晓;二要实现行政主体的公开透明,提高政府机关办事的效率;三要依法制定公开透明的行政程序,保证政策的确定力、执行力和约束力;四要公开办事结果,实现办事效果的公开透明,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

(四)塑造开诚布公的诚信政府

执政为民首先要取信于民。“如果政府在决策上随意性大,甚至出尔反尔,就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政府的权威和形象。”[5](P68)公共危机过程中,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勇于和敢于公开危机信息,与公众和其他组织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与合作,是塑造诚信政府形象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诚信建设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石,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作用。”[1](P48)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培训,培养执政为民理念;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对行政官员和其他人员严历的失信惩罚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开展行政行为及成效的监管活动。

(五)确立务实担当的责任政府

政府作为首要行政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事实上,敢于承担责任应是政府执政的关键要义。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只有建立健全失职、渎职问责制度和其他行政责任制度,才能做到有咎必辞、有责必究、有过必惩。在明确政府官员承担与职权相应的政治责任的同时,也需要明确政府的政治责任,为民众办事,对民意负责则是政府政治责任的关键要点。危机治理中,政府应该依据社会民众的实际利益和危机发展具体情况,考虑和采纳广泛民众、社区和媒体的呼声和建议,及时做出能够有效反馈民情,充分回应民声的公共决策。因而,重构责任政府形象,需要政府尽责的执政理念,更需要务实的行政作为,这也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产生有益的影响。

(六)构建高效创新的弹性政府

要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各类危机情况,政府应是高效、弹性的。高效政府形象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降低行政成本,另一个方面要求政府的合理定位和高效行政。“弹性政府通常指政府有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回应新的挑战。”[6](P2)这就需要政府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灵活运用空间与选择谋略,寻找因应情境的解决方案。只有政府放弃固定的方式回应新的公共危机,维持政府部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政府才能有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构建出应对危机的弹性、高效的政府形象。

(七)打造善于为民服务的合作型政府

日渐频发的危机事件要求政府更加善于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职能重心,也要强化服务制度,更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方法和工具。总理强调:“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7]此外,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受影响的公众绝不单是一、二个人、地区和国家,因此政府要分别处理好与不同各方的关系。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促进各方的精诚合作,实现合作型政府的转化。合作型的政府形象主要包括:“一是内部合作,即中国政府内部合作,……公共危机下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行动、暂时将各自利益搁置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是指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之间、世界性组织的合作,即对外开放,寻求国际支援与合作的政府形象。”[8](P28)因此,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注重与社会民众有效的双向沟通与互动;此外还应注重新闻媒介和网络媒介等多种沟通方式的应用,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向世界相关组织寻求合作与帮助。如此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公共危机,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为主的横向应急体系,维护好自身形象。

(八)重塑精于驾驭危机的学习型政府

随着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管理危机,不断巩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提升政府管理的效能等等都迫切需要创建学习型政府。实现学习型政府的转变,一要在政府机构中养成全员良好的、浓厚的学习气氛,树立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二要提高公务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公务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在内的新理念;三要鼓励创新,着力于打造勇于创新、不畏风险的团队,把公务员培养成知识化、专业化的优秀人才队伍;四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持续地激励政府人员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并自觉利用知识于行政活动之中;五要构建学习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建立完备的学习机制,追求社会环境的和谐及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六要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及工具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开展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危机事件频发,不仅会对经济建设造成破坏,也将阻碍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政治的不稳定。重塑政府形象的努力将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而妥善的危机管理措施也有利于重塑良好的政府形象。相信在人本、法治、阳光、诚信、责任、弹性、合作型、学习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形象可以在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中走过一段征程。

作者:黎桃桃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嘉瑞,董原.公共危机与政府形象的关联性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2]任?.危机管理视角下当代中国政府形象构建[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贺玲.论政府形象的影响因素—兼论重塑我国政府形象的路径选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朱光喜等.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和政府危机公关[J].公共管理学报,2006(4).

[5]邹东升.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理念重塑与管理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6

(一)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公共危机管理,顾名思义,是政府对危及公共利益的各种非常态公共事件的管理。作为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代“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常常面临层出不穷的公共安全问题,政府只有不断增强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公共危机管理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

公共危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造成国家各方面运行秩序的极大混乱,阻碍社会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于公共危机会对公共利益造成不可估量和难以弥补的破坏性,因此,公共危机管理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势在必行的,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有力地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而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二、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主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

由于长期受到“优先发展经济”观念的束缚,政府往往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事后补救”的行动观念,缺乏对公共危机的防范意识,从而不能积极能动地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长久以来过分依赖政府,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普遍缺乏参与危机管理的主动性,普遍认为这是政府的事,忽略危机管理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使危机管理缺乏群众基础。

(二)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缺乏监督和反馈

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包揽了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多种职能,集多种职能于一身使政府常常顾此失彼,经常重视决策和执行,而忽略了监督和反馈,从而使危机管理过程缺乏系统性,使危机管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公共危机管理缺乏制度基础

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依法行政的框架下进行,然而从我国历次公共危机管理的状况来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基础很不牢固,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系统的危机管理法律制度和不能认真到位落实危机管理法律制度这两个方面。

(四)公共危机信息流通不畅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危机信息的收集方面形成了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一些官员出于对自己政绩的考虑,往往对一些危机信息采取压制、隐瞒等做法,这样就致使信息渠道不畅通,贻误对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三、改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途径

(一)增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

首先政府要转变思想,从以往的注重事后管理转向加强前瞻性管理,从危机管理转向风险性管理,发挥自身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同时,人民群众也应该增强自身的主人翁观念,认识到公共危机管理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危机管理中。

(二)注重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和反馈

监督和反馈环节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关系到危机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对危机管理方案实施进程中各方面状况进行及时反馈以便对管理过程有全面把握,从而实现危机管理的目标。

(三)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建设,一是加快立法进程,二是规范危机状态下的行使权,三是要切实维护相关主体和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加强法律制度的落实。

(四)畅通信息流通渠道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7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手机、微博、自媒体、论坛等为平台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本文试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政府;危机管理

近年来,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社会上公共突发事件频发多发,从近年来发生的躲猫猫、陕西“华南虎”等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很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稍有不慎将带来更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是基本的、重要的媒介,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媒体的传播对整个公共危机事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事件的相关信息的传播到社会各界的评论等等,各环节的发展都与传播媒体息息相关。而以手机和网络为代表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等方面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充满挑战,如何更好的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成了时下重要的议题。

一、新媒体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

传播学者李普曼说:“传播是一种把分散的人捆绑在一起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论好坏,都具有造就或摧毁政治的能量”,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体具有“双刃剑”效应[1]。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这对于追根溯源寻找危机的源头,建立应急预警整体机制,构建公共危机管理新平台,及时有效的化解危机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挑战。。

1.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机遇

(1)有助于提高资源共享度。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自媒体、手机微信、微博、各种论坛等途径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取海量的信息,并且实现双方的交流互动。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一旦危机爆发,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台第一时间有效信息,占领新闻话语权,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公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及时遏制谣言的传播,把握住公众的舆论。同时,政府在掌握大量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性的做出相关应对政策,保证各项救助工作顺利开展。(2)有助于及时、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危机爆发时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科学的反应将影响到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在新媒体时期,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非常强,政府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正确的信息为下一步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手机传递信息便捷、迅速不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受众非常之广,政府可以借助微信和短信平台及时准确的传递有效信息,做好灾害预警工作和危机信息等。手机短信成为了新时期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重要手段。(3)有助于实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媒体形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具有强大的聚合功能,在新媒体时期,一个事件往往短时间内就能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政府能及时迅速的了解民意热点,这有助于政府汇集民众,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同时,新媒体时期公众的权利表达空间扩大了,途径变多了,公众的诉求和呼声有了表达的平台,让政府能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有利于政府更好的了解民众内心的真实诉求,把握社会情绪走向,提升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

(1)信息高效传播加速危机扩散速度和范围。由于手机微信和论坛等媒介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新媒体时期政府已经不再是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操控者。新媒体的高效传播很可能会加剧突发事件恶性扩散,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2)政府控制舆论的难度加大。新媒体时期已经不是以往的线性传播方式,受众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受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有选择有目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论坛、微博等平台转变为信息者,可以说真正意义上掌握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控制权。在受众的舆论自由的同时如此很容易导致一些虚假信息在微信、微博等媒体上快速传播,各种散布谣言、过度悲观的社会心理随意放大等现象大大增多,政府不再是控制舆论的制高点,政府危机管理的难度加大。总之,新媒体的出现对政府危机管理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在充分认识和有效把握的基础上,重视运用新媒体进行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择其优,避其短,在危机管理中实现与新媒体良性互动,共同应对危机。

二、新媒体视野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政府转变管理理念

面对新媒体时期的变化,需要政府结合当下的新情况新环境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强化主体意识积极寻求合作。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政府为主导,协调各部门构建起预防预警、应对等多方面的合作机制,同时发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危机。必要时还需借助国家强制力开展工作。第二,主张透明政府理念,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公布信息真相,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正确的信息,消除不安,同时也可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在危机期间制造谣言等。第三。加强政府管控意识。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借助媒体获取和信息,在追求新闻媒体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信息的管控,规避不良信息。反之,政府也要接受媒体的监督,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和相互监督。

2.多措并举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管理

在新媒体时期,受众能够轻松成为信息人,如何实现对新媒体信息的有效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政府很难有效控制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常常非常被动。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完善监管机制,要联合信息、文化、法制等多部门,建立责权明确、岗位清晰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部门,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第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运营商和媒体成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加强与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以及新浪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使其积极配合政府行为。第三,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目前许多网络上的言论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核实和审查,我们国家对网络舆情等方面的法规并不完善,很多人对网络造谣等行为的后果还不清楚,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加强网络言论的管理。

3.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媒体工作能力

随着政府工作方式的不断民主化,新闻开始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政府工作人员应对媒体的能力成为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2]。政府工作人员在媒体工作中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当突发事件来临时,要清楚受众对事件的心理诉求,及时掌握信息并做好信息公开,用坦诚和开放的心态让民众和媒体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承认事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表明政府的责任意识。在重大问题上更要求对相关的报道严格把关,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在传播速度、信息容量和操作方面都实现了里程碑式的提升[3]。政府应当在充分认识到新媒体重要作用,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培养危机管理人才,采取多元化的危机管理方式,联合多方力量化解危机。

作者:黄虹 单位:中共龙岩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黄冠.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运用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3.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8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多发,形式严峻.根据治理理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危机管理已达成共识.民办社工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新兴的专业社会服务力量.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着理论可行性、现实依据及其内在优势.

关键词:

民办社工机构;危机管理;参与及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快速发展阶段,而进入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正处在经济艰难转轨和社会深刻转型的一个历史性时期中.随着国内经济格局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传统思想和现代观念发生碰撞.这些剧烈的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此我国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随之日益突显.公共危机是指由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1].政府部门因其职能属性、权威性以及对资源额掌控程度通常被认为是处理危机问题的第一责任主体.公共危机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警,危机发生时的处理和危机发生后的善后等工作.这一系列都涉及公共资源的调配,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而正在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以其职业优势、能力优势、效率优势、成本优势等必将在危机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超过3500家,其中广东近800家,数量之最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22%[2].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说明它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承担起政府和企业并不擅长的职能.

1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可行性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NGO等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以此来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3].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在一定自由程度内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福利最大化.但是由于对利益的过度追逐,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容易出现运转不灵,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会造成工人失业、市场垄断、分配不公和公共物品缺失等问题,进而导致了公共物品提供的市场失调.政府--“看得见的手”,作为市场调节的辅助机制,由于行政程序的繁琐,极易从制度内部滋生低效.因此,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都有其不足之处.在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新的方式,一定程度的放权社会,即“小政府大社会”的倾向.这是还政于民的过程,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过程,政府要加强和社会尤其是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同样,社会民间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从治理理论中也可以找到相关依据.治理指的就是指公共管理的总体模式,涉及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各种公共事务管理方式的综合[4].换而言之,在处理各类公共事件的时候,不再是由单一主体(通常是政府相关部门)来统筹规划和决策,而是要求多个主体,如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等一同参与.根据其要求,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除了完善自身制度、完成自身责任的同时,要将民间组织的培养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将整个管理过程社会化,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建立互助合作机制.

2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依据

2009年《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出台,表明了民办社工机构的出现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升民办社工机构的认知度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是必然要求.伴随着该《通知》的出台,民办社工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一线城市,这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机构.广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2008年开始探索,到2010年广州开始部署20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民办社工机构,以“家综”为依托,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发挥专业社工的作用,提供专业综合服务.市、区两级为此投入四千万元,加上专项项目,2010年的投入达到5585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10倍[5].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突出了对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关切.“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等指引性话语出现在了十八大报告中.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各个民办社工机构借此有了更大的发展契机.截止到目前,广州市目前共有267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占据全省超1/3的比例.截至2014年,全省共投入11.11亿元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约占当年全国资金总投入的47.3%).民办社工机构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广东目前取得社工资格证的超过3.3万人,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6].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新兴的专业社会服务力量.中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推广范围由局部地区向全国多省市拓展,尤其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接受,其优越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转型.从原来的基层帮扶等传统工作,慢慢发展为包含救助、应急管理、公共福利等多个领域.

3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一)“民间性”属性和职业优势

近年来发展快速的民办社工机构都是发端于民间,具有很强的民间性.民办社工机构大多定点于社区,长期致力于社区服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具备很强的基层执行力,所以在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民办社工机构能够及时将基层信息传递给所需部门,如政府应急办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等,构建起民众和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网络.社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手段来服务人的职业.因此,由于其职业属性,民办社工机构作为民间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于广大群众和服务社会是其最基本的诉求.应对公共危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民办社工机构发挥其助人的职业特点,加之其“民间性”的角色和群众基础,能够很好地起到稳定民众情绪、缓解居民心理压力、树立共同信念的作用.

(二)专业技能的能力优势

民办社工机构种类繁多,但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这些都是在最初成立时就确立的,而且它们会依照此要求来招收符合相关理念的员工.社工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由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或法律专业出身,专业性使得他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对策.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开展社区工作和社会服务,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当前形势,结合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来提供综合服务.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的经验积累为他们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提供了强大的行动力.同时对于那些复杂的、非例行的公共危机事件,民办社工机构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角度有别于传统行政部门,运用它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区经验常常能够在此类问题上带来新的转机和解决方法.

(三)及时应对的效率优势

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因而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对效率的要求特别高,应对一定要快速、准确,让民众有信心.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对社区层面的各类形势有深入的了解,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和群众基础,在危机潜伏时便更容易发现危机的苗头和根源,为危机预警提供信息.一旦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民办社工机构在开展应急服务的同时也能收集各类信息,快速有效的将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指示及时地传递给社区居民,通过自身的联系网络和社区走访,落实到户、落实到人,稳定居民情绪,树立应对危机的信心.

(四)资源整合下的成本优势

政府组织在处理日常的公共事务时往往能体现其独到优势,但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繁杂的行政层级和定势思维,容易出现应对过缓或者决策失误的现象.政府组织一旦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必定会动用不少人力和物力,提供整齐划一般的服务,这其中往往充斥着低效和资源浪费.民办社工机构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公益性、草根性的优势来整合各类资源.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可以动用自身的社会渠道,积极地募集资源和召集相关社会力量,比如平时所积累的大量志愿者资源、公益人士等.另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扎根基层,平时也开展各种应急知识的讲座、海报宣传、培训等工作,在危机发生时可以快速有效地组织居民开展自救工作,争取时间,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损失,做到低成本的资源整合.

4结论与展望

根据治理理论的内容,公共危机的管理应该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个主体,应该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尤其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其中是一种必然要求,它们作为新生力量将为危机管理带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面临公共危机时应当加强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分权于社会.民办社工机构应该明确自身和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起与政府关于危机管理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民办社工机构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时间尚短,在制度的完善、能力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民办社工机构应当不断加强与各个团体(政府、企业、其他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突出其内部管理品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等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作者:赵田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广东民办社工机构超过780家居全国首位[EB/OL].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4]过勇.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思想[J].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