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工程论文范例6篇

空调工程论文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1

1.1系统充注量不足分析原因

(1)在系统充注制冷剂时,没有按计算量充注;

(2)在计算系统制冷剂充注量时,计算不准确。

防治措施:

(1)系统充注制冷剂时一定要按计算量足额充注。

(2)施工人员在充注制冷剂之前需要对冷媒系统管线长度进行实际测量,认真计算充注量,并请多联分体空调厂家进行复核。

1.2室外机内过滤网堵塞分析原因

室外机内过滤网被焊渣、氧化皮等堵塞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使得系统制冷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更容易烧毁室外机内压缩机。防治措施:在管道、管件焊接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氮气保护焊,并使用氮气吹扫管路,以确保系统管路清洁。

1.3冷媒系统管路过长

由于冷媒管线长度超过制冷剂配管长度的限制,致使系统运行之后达不到预期的制冷效果。

分析原因:

(1)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遇到障碍物,冷媒系统管线需要绕梁绕柱,或改变冷媒系统管线安装路由,导致管线长度增加,实际长度超过制冷剂配管长度的限制;(2)施工单位未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冷媒系统管线施工,导致管线长度增加,实际长度超过制冷剂配管长度的限制。

防治措施

(1)在多联分体空调系统设计及深化阶段,设计与多联分体空调设备厂家进行沟通,防止冷媒系统管路过长情况发生。

(2)由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遇到障碍物,或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发现管路过长时,一定要及时中止施工,把情况反馈给设计人员,并待设计人员、多联分体空调设备厂家确定变更方案后再进行施工。

(3)施工时一定要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能因为施工方便而擅自改动管线路由。

(4)冷媒系统管路过长时,优先考虑移动室外机,缩短冷媒系统管路长度,使管路实际长度满足制冷剂配管长度的要求。

2模式冲突导致系统不能运行分析原因

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系统报故障,线控器报警及室内机故障指示灯闪烁6次,报警“系统模式冲突故障”。模式冲突是因为设备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运行时,同时开启了另一种模式导致系统故障,造成系统不能运行。防治措施:

(1)可采取集中控制器统一管理,统一调控。

(2)制定多联分体空调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规定制冷、制热模式的开启。

3室内、外机通讯不正常分析原因

(1)没有按照接线图要求接线;

(2)通讯线路短路;

(3)通讯线损坏,致使通讯线路不通

防治措施:

(1)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接线图要求进行接线,均需采用手拉手连接方式连接室内、外机通讯线路,不允许星形或局部星形连接方式。

(2)通讯系统调试前,一定要用仪表测量通讯线路的通断情况,以确保通讯线路没有损坏。

4管道结露分析原因:

(1)管道保温层外仅做了防潮层,而未做保护层,保温层被碰坏;

(2)保温管材直径大于管道直径,致使保温管材和管道之间有空隙;

(3)保温管材厚度未满足设计要求,达不到保温效果;

(4)管道支吊架与管道直接接触,形成冷桥。

防治措施:

(1)冷媒系统和冷凝系统管道保温层外,同时需做防潮层和保护层。

(2)采购保温管材时,选择保温管材内径要与管道外径相匹配,保温管材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3)管道保温施工时,保温管材直径不能以大代小。

(4)管道支吊架与管道之间做隔热处理。

5冷凝管道漏水分析原因:

(1)冷凝水管倒坡或翻弯;

(2)冷凝水管与室内机连接软管脱开;

(3)室内机外排水高度超过冷凝水提升泵的提升高度;

(4)管道堵塞;

(5)管件上有砂眼或裂缝。

防治措施:

(1)冷凝水系统管道沿水流方向应有不小于千分之五的坡度,并不得翻弯。

(2)冷凝水管与室内机之间连接软管使用专用喉箍紧固,软管的连接应牢固、不应有强扭和瘪管。

(3)有提升泵时,排水管到室内机排水管接口的距离应在300mm以内,机外排水高度不得超过500mm,排水管先提升300mm~500mm,再下落至少20mm。

(4)冷凝水管尽可能短并按顺坡度排水(途中),避免排水管道的走向忽上忽下,以防止冷凝水反向流动。

(5)在排水管连接时,不得在室内机与排水管连接时施加外力。

(6)施工过程中,冷凝水系统管道安装如未全部完成,管口应做临时封堵,以免异物进入。

(7)通气管管口朝下以避免异物入侵。

(8)冷凝水管连接好之后应做充水试验,以不渗漏为合格。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暖通空调;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7-02

一、引言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国内外高等学校对此都非常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将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简称暖通空调)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能敏锐地感知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开拓新领域,想前人所未想,创他人所未创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

在硕士研究生培训方案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有6个二级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其中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一门涉及建筑、能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卫生、机械、电子电工等众多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主要从事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人工环境的创造与维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其内容包括各类建筑和舱室等内部环境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及空气品质的控制,为实现此控制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冷源热源系统及设备、区域供热和供冷系统等。其中心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及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创造和维持适宜的人工环境。可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空调热泵技术、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与控制、通风空调工程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室内环境控制、除尘与洁净技术等。其培养目标是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事业心强;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暖通空调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也为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通常要学习下列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专业英语、数学物理方法、数理统计、高等代数、高等传热学、高等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建筑热过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空调与建筑节能、暖通空调新技术等。

三、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

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不同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大学生是老师教你,考试答案老师知道,你照老师教你的方法去答试题,做对了就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研究生院,老师除了上课以外,还给你一个研究题目,老师不知道答案,别人也不知道答案,让你自己去按老师指导的方向,求知一个新的结果,老师与同行专家评议你的结果是对的,你的研究就结束了,老师给你个学位叫博士;但是,正式做研究,必须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暖通空调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必须将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为此应构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生生源、指导导师、硕士论文、道德水平、学习环境等。研究生导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这里。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部分导师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老化。现在,很多暖通空调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大量运用计算机知识,或是编制程序,而相当多导师的计算机水平,远远赶不上学生,何谈指导。某大学就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被发现用某游戏程序冒充验证实验结论的一段程序,论文自然没有通过。这位学生投机取巧之所以迟迟没有被发现,就是因为其导师本人对计算机编程知之甚少。有人将硕士研究生导师分成两类:有时间的没水平,有水平的没时间。而有些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新的导师往往又是暖通空调学科的骨干力量、知名人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比较多,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更不容乐观的是,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陷入恶性循环的趋势,尤其是一些目前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研究生,但热门学科的优秀毕业生愿意在高校任教的却不多。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硕士论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部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差、质量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努力,因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人云亦云,甚至出现了个别抄袭、剽窃等现象。有的研究生论文往往是开头几章原封不动,照抄别人的,最后一章发发感想。有的研究生论文是大题目做了小文章,头重脚轻;有的是缺乏实验数据,凭空想象;有的是曲解人意,生拉硬扯;有的是结构不合理,将错就错;有的是堆砌华丽词藻,内容空洞;有的是引述各家之论十分壮观,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是语言修饰不当,读来令人费解;有的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硕士研究生应当通过自己的在校学习,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大体形成自己的基本科研能力。而在这基本的科研能力中,自主地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初步的独立思想和独立思想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坚持质量、优化环节、规范管理、突出特点的原则,始终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构建包括研究生生源质量、指导教师队伍水平、硕士论文质量等全方位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精神,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激发创新火花,提高创新素质。使硕士研究生的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同时,还需要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学督导,严格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导师队伍规范性建设,完善导师遴选与考评制度,建立导师上岗培训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培育更多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鑫,谢立平,姜红,等.研究生质量下滑原因剖析及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5,(8).

[2]孙利.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3]汪勋清,王春霞,田松杰,等.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培养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4]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4,(1).

[5]王晓梅,张桂花.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

[6]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

[7]张优智,李治.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3).

[8]陈厚,曲荣君,王春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广州化工,2010,38(10).

[9]张国兵.筛选理论与研究生创新乏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

[10]黄浩.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误——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水平低准现象我见J].文艺争鸣,2000,(6).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军校任职;通风空调;有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26-04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了军队院校“学历教育+初、中、高级任职教育”的教育体系,综合性大学作为理工大学新型院校体系的龙头和基石,承担着初级指挥生长军官学历教育培养任务和国防生任职培训任务。任职教育是以基础学历教育为基础的大学后的职业教育。任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重点。

据统计,近年来参加通风空调课程任职教育的学员中本科所学专业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占22%,其他专业占78%,而近78%的学员毕业后将从事防护工程内部设备(通风空调)安装与维护工作。由此可见,国防生任职培训的生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虽然大部分学员具备良好的工程科学素养,但缺乏通风空调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那么在短短3个月培训时间内,如何使国防生实现教学目标是该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一)确立教学内容是实施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

有效的教学始于恰当的教学目标。只有清晰地界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才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作为国防生任职岗位的专业核心课程,通风空调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有效掌握防护工程通风空调系统与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以及防护工程战术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为从事工程设备安装、维护管理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学校工程技术类任职学员是来自于地方院校的国防生,是一群高素质的优秀青年。然而,由于大部分学员来自非相关专业,这对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提出了要求:既能有效补充任职所需的理论知识,又能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员

岗位工作能力。根据学员的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分为空气调节和防护通风两部分内容。补充制冷循环、换热过程等空调基础专业知识;强化通风防护的概念;删减地下工程热工计算、通风管路设计计算、热湿处理设备的换热计算等相对任职岗位偏、远、专的内容;增强防护工程战时环境保障措施,防护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等实践性内容。

(二)贴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教学模式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基础上,为实现特定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选择何种教学方式,取决于预定结果或教学目标。只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才容易被学员接受,才能鼓励学员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模式有:直接讲授模式

、概念形成模式、探究模式、因果模式、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模式、综合模式、PBL模式等。丰富有效的教学模式可将课堂变成“情景的课堂”、“思辨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合作的课堂”。

教学内容明确后,即可制定教学计划,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具体措施见表1所示。

教学内容学时教学模式

第一章:绪论2采用直接教学模式,分析防护工程内部环境特点,构建通风空调系统整体概念

第三章:防护工程通风集体防护6融合探究模式、综合模式、因果模式、课堂讨论等教学模式。通过预习题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分析重点、难点,建立初步的知识构架后,结合典型防护工程案例教学

第四章:防护工程通风量计算1融合直接教学模式、因果模式,结合典型防护工程案例教学,认识通风方式对工程维护管理的作用

第十章:地下柴油电站通风1融合直接教学模式、因果模式,结合典型防护工程案例教学,认识不同工程柴油电站的通风方式

第二章: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及焓湿图2融合直接教学模式、探究模式、综合模式,补充专业基础知识。设置生活中的不同现象问题,分组合作学习,认识湿空气的特点

第五章:空调热、湿负荷计算2融合直接教学模式、因果模式,结合典型防护工程案例教学,认识地下工程的负荷特点

第五章:空气的热湿处理2融合直接教学模式、因果模式,补充专业基础知识,穿插介绍各种热湿处理设备的使用情况

第七章:空气调节系统8融合探究模式、综合模式、因果模式、课堂讨论等教学模式,通过预习题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分析重点、难点,建立初步的知识构架后,结合典型防护工程案例教学

第七章:地下工程的防潮除湿2融合直接教学模式、因果模式、课堂讨论模式,结合典型防护工程案例教学,认识不同除湿方式的原理、设备的使用

第五章:空调房间的空气分布、防火排烟2融合直接教学模式、因果模式,结合典型防护工程介绍空气分布的方式特点,风口风量调试,防排烟主要设备的使用方法

联教联训:知识拓展讲座2融合直接教学模式、因果模式、课堂讨论模式,结合部队实际,介绍防护工程通风空调系统现状、剖析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实践20采用PBL模式,通过不同的现场见习(典型防护工程通风空调系统、除湿空调设备厂、实验室),掌握通风空调系统的组成、设备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工程维护管理的重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模拟授课10融合探究模式、因果模式、概念形成等教学模式,由小组合作集体备课,推选代表轮流走上讲台授课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空调工程;全英语教学;研究

一、课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程技术界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为提高学生获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其国际化视野,各高校致力于全英语教学的推广和改革,研究和探索全英语教学的手段及方法。“空调工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二学期,共51学时,3学分。本课程主要讲授空气的热湿处理和调节过程、空调负荷及送风量的确定、空调系统理论及设计方法、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与净化,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空气调节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具备空调系统工程的设计能力。目前,国内各高校建环专业的空调工程均采用中文教学,开设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多为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以教授基础概念和专业英语为主[1,2]。国外大学中,与建环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开设有空调工程全英文课程。文章为国内首次开设全英语教学的空调工程课程,至今已有三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在选择教材、编制讲义时参考和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经验。

二、全英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全英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接受国外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外交流的综合能力。为达到教学目的,全英语教学更注重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重点和难点。

(一)兼顾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空调工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程,其内容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全英语授课的方式难免使课程内容生涩难懂。这样一来,容易出现为了使学生易懂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浅显化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全英语教学时,首先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深度,教学大纲内的核心知识不能有所删减和简化,并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全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成果,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先进技术和研究进展。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味强调内容的广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选择难度适宜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采用原版英文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最直接地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但英文教材大多内容多、难度大,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选取。空调工程在国内外的课程相关性强并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供参考的英文教材很多,如何使教材内容既全面又具有适中的难度,需要对大量国内外教材进行研究和总结。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

全英语教学的方式需要中国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消化知识内容,存在一段适应的过程,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全英语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教学方法中,课堂时间大多以教师讲课为主,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与讨论较少。在全英语教学中,这种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容易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放弃学习。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需要对全英语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三、空调工程全英语教学的方法与内容

(一)教材与讲义的选用与编制

文章依托建环专业的主干课程“空调工程”,探索全英语教学的手段及方法,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已形成空调工程课程全英语教学的成熟教学方法与模式。教材与讲义的选用与编制本空调工程全英文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全英语教材,相关的参考书籍、标准和文献均为英文,辅以中文教材;课程讲义为全英语,内容参考英文教材、书籍和中文教材。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专业英语著作和文献的能力,使其掌握地道的英语专业思维模式,并善于从阅读过程中汲取有用的专业知识。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

空调工程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要求高,而全英语教学的专业词汇量多、教材难度大,这就需要综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互动效果好的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图文并茂,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和生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英语教学中,英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做到内容简练、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以简洁的图表、公式配合关键词为主,避免出现大段的英文讲解,以免影响内容的可读性而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教师应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对课程难点和重点英文词汇进行讲解和强调,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开辟第二课堂,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本课程建立了公共邮箱进行课件和外文文献的共享,以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同时,本课程的师生组建了课程微信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群里进行交流讨论,对师生互动交流和教学效果的反馈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三)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为保证全英语授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的学习模式。本课程中,教师提前将下一章节的课件上传至公邮,上课时前10分钟进行随堂小测验,课堂上就授课内容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和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和复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因此,教师应通过与学生互动来把握讲课进度,必要时辅助以中文讲解。授课过程中,利用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较为活跃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综合考核方式的运用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全英语教学中,单一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因此,本课程采取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小测验+平时作业+课堂参与度的综合考核方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本课程的试题和习题均选自英文教材和参考书籍,要求学生用英文作答。期中和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要点为空调工程相关知识,以简答题、分析题和计算题为主。平时作业包括习题和阅读英文教材,在习题的选择上注重多样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自主查阅中英文资料获取信息。平时小测验和课堂参与度主要起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小测验以简答题为主,考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根据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本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更为灵活多样。

四、空调工程全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创新

空调工程全英语课程至今已经过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检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并完成了英文教材、讲义及题库的修订与建设。本课程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选课人数逐年增多,全英语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空调工程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在于:1.作为国内首次开设的空调工程全英语课程,在教材与讲义的选择上广泛参考国外英文教材、书籍及文献,让学生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培养其获取本专业研究成果的能力;2.着眼于全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和探索,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全英语教学方法,可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全英语课程中进行应用和推广;3.建立综合考核方式,增加平时学习和课堂参与度在评分中所占的比重,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

五、结束语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深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总结了空调工程课程全英语教学的方法与实践经验,针对全英语教学法的重点、方法与内容展开研究,旨在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者:许鹏 潘媛 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46-03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建于1995年。该专业建立初期,培养的学生属于中职层次,主要为广梅汕铁路公司、粤海铁路公司培养铁道车辆空调、发电车方面的检修技术人才以及民用小型制冷装置的安装维修技术人才,学生的就业层次比较低,稳定性较差,2001年提升为高职。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广州、深圳地铁的发展急需大批地铁环控系统的检修维护高技能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珠三角”地区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其规模和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周围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不断增强。现代建筑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代化建筑设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都需要暖通空调方面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才更符合高职教育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要求,毕业的学生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与技能型人才。

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紧跟市场的就业需求,培养紧贴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对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立足轨道交通行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的“广州及珠三角打造轨道交通一体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调研和实施意见》、《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行专业调整组合的意见》(广铁职院发〔2008〕134号)等文件精神,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积极纳入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以职教集团的组建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区域经济需求、对接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调整与专业群的建设,使空调专业建设逐渐由外延扩展,转向内涵拓展,逐步形成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珠三角”地区,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及服务意识,能在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从事地铁环控系统检修维护、车辆空调检修与维护保养、工程施工等工作,能在珠三角地区制冷空调生产企业、工程公司、设计部门等从事制冷空调的生产、设计、施工、监理、检修及维护保养工作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多途径探索“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展人才的培养。在空调专业实训室成立教师工作室,并以此为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服务,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例如,与广州焱科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列车快速开水机的项目研发;组织空调专业的学生,配合花都结合示范园区的“家电维修中心”开展制冷空调方面的检修服务;与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花都王老吉企业的空调安装、维护保养等工作;与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合作,开展空调工程系统子项目的设计承接等。建立了广州车辆段、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车辆空调冰箱生产企业)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产学对接、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与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及技能鉴定。例如,为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省铁投等订单班开展《车辆空调》专业课程授课;为广铁集团公司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的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证等服务。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现校企共赢 我院建立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多家制冷空调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各专业教师亦成为委员之一。空调专业定期组织召开专业指导研讨会,共同就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培养、学生实习等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复修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与此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入校开展专业讲座、课程授课及校园招聘等,多途径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专业知识和就业空间,形成在校学生与行业企业专家的良好互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造条件。目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都有学生被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录用,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共赢局面。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观念,适时调整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课程体系方面 根据制冷空调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制冷维修中、高级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制冷空调岗位(如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力求突出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使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加贴合工作岗位需求。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从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构建模块化课程群,整合课程体系,重组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设置《车辆空调》等优质核心共享课程,为铁路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在课程整合方面 将原《流体力学》与《热工学基础》课程整合为《流体与热工基础》,采用项目教学法,选用典型的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实验等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原《房屋构造》与《工程制图》课程整合为《建筑概论及工程制图》,使房屋的结构原理、空调系统的平面布置等知识与工程制图的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机房的上机练习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最终为中央空调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将原《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与《空调系统调试与运行控制》课程整合为《空调系统调试运行与自动控制》,将制冷空调系统的电控元件的动作原理与系统的控制原理进行全面综合,使制冷空调系统控制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讲求实效性,采用过程考核法、“考证合一”考核法、现场实操考核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例如,将制冷上岗证与制冷中级维修证的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融入《小型制冷空调装置》课程,教研室与企业共同开发实用型的一体化教材《小型制冷装置维修与职业资格证考核指导》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模块化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合理设计出制冷系统的抽真空、检漏、充注、故障检修等多个学习情境,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同时,积极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评价制度。其他课程也积极探索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课程采用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任课教师与广州易达建信科技开发公司、广州银洲空调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了《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案例集,并在CAD机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用项目教学法训练学生实际编制安装工程预结算的能力,为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方面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研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相关的实践项目及学时,力求实践内容真实,符合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以制冷空调行业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统一。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专业实训包括钳工、焊工、电工、制冷空调综合实训、中央空调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考取电工、制冷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竞赛方面 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竞赛内容,校企联合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并以此推动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通过竞赛为企业培养和发掘实用型人才。例如,以实习单位现场空调系统的施工安装作为技能竞赛的内容,实行现场竞赛,将真实的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实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社会培训方面 利用专业资源的优势,与广铁集团工务检测所合作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技能培训与鉴定,目前,已完成多期人员培训,为所有学员颁发了相关高级资格证书。同时,配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做好车辆空调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的工作。

教学资源及手段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开发《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等多媒体课件,并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建立《通风与空调工程》院级精品课程,同时积极开发《建筑概论与工程识图》、《制冷技术应用》、《车辆空调》等网络课程,学生的专业课程多数可在实训室采用多媒体进行一体化教学,也可利用空调专业的网站和学院的网站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到目前为止,学生所有的必修课程100%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条件改革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空调专业现有供热通风与空调实训室多间,面积329平方米,实训设备总资产约120万元。实训设备包括汽车空调、车辆空调、家用冰箱、家用空调、小型中央空调、小型冷库、制冷空调综合实训装置等,可满足常规教学及学生实训考证需求。同时,在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还可共享园区内的钳工、电工、焊工等实训场所和设备,可满足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考证需要,并可为地铁订单班、汽车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服务,兴趣小组亦可借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此外,还拥有专用的设计机房,配置60台电脑,总价值50多万元,可借此开展课程设计、工程预结算软件的应用、建筑绘图等一体化教学。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学团队还积极开发了《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空调工程施工预算》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应用于一体化教学中。通过合理的管理及应用,空调实训室的业余时间开放利用率已达100%。在学院政策及广州地铁、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支持下,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还成立了教师工作室,将企业真实的空调检修、空调工程设计等项目作为实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完成,真正做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例如,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经常将空调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教师工作室,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真实空调工程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与广州地铁等多家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如表1所示),每年可提供200人左右的顶岗实习岗位,可保证学生专业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的需要。同时,还将与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铁路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未来三年的建设规划中,学院和企业还将计划拨出150万元用于与广州地铁、广州车辆段、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空调检修检测实训基地、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服务。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依托轨道交通行业,以培养轨道交通行业及珠三角地区所需的空调检修、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以校企深度融合丰富专业建设内涵,通过顶岗实习、项目研发等形式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力打造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两翼并进,工程引领”的专业发展思路(两翼分别指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及地方行业企业)。

参考文献:

[1]王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71-73.

[2]朱立,等.《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2):256.

[3]王丽.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J].科技风,2010,(1):2-3.

[4]廖惠卿.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2):21-23.

[5]刘冬香,等.“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25-27.

[6]张国东,等.高职制冷空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制冷与空调,2010,(6):81-83.

[7]王韶清,等.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0,(11):16-18.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暖通空调;专业教学;双向促进式;教学;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45-01

随着金融危机经济寒潮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受到冲击,而对专业教育无疑机遇大于挑战。暖通空调行业,其能耗达到我国建筑能耗的50%以上,作为建筑行业重要分支,面对国内大规模建设的节奏加快和国际上核心技术自主化发展的现状,行业急需优秀设计人才,而懂理论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缺口更为严重。尽管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便逐步建立了采暖空调方面的专业研究机构,并在很多高等院校设立了暖通空调专业学科,暖通空调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对暖通空调专业教学运用创新式教学新模式已迫在眉睫。双向促进式专业教学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既符合社会化教育发展趋势又满足暖通空调行业现实要求的解决模式,

所谓双向促进式教学,是指采用专业从业实践激励与课堂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把用与学互补结合,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充分触发学生和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建立课堂上、下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过分依附课堂理论教学的状况。暖通空调专业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的建筑工程类工科专业,我们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借助教学网络平台将本专业的传统教学与本专业的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透过校内教学、校外实习、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传统教学环节切实实施了暖通空调专业的双向促进式教学,效果显著。

在工科专业中采用双向促进式教学首先必须明确教学中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教书与育人、以及就业与教学各层面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促进

工科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专业理论基础、相关公式的推导运用、工程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的设计性计算以及校核性计算,其中大都涉及运用高等数学运算分析,学习过程十分抽象甚至有些枯燥,而教学形式基本上还是以老师课堂授课为主,教学过程也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对于接踵而来的大量专业知识点,没来得及充分理解,就必需接受新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丧失学习信心,特别是在缺乏必要师生交流的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收效甚微。相反,我们发现,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加入一定量的专业实践机会,甚至是时间极短的参观见习,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课堂上专业理论学习,最终的工程实际运用才是关键,从而找到学习的方向,实实在在的工程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僵局中走出来,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专业实践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发现问题,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教学切入口,让教师能形成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力,从而更有效的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把被动的学成为了主动地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以点带面牵动学生对整个专业知识链的理解掌握。

二、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促进

采用双向促进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专业实践水平的提高。

如今大学的专业教师大都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极少深入实践第一线,缺乏工程实践经历,专业工程实践能力不够强,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也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双向促进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单纯是要求教师从事理论教学,同时还要面对相关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借助合理易行的专业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训练的机会,教师能接触工程中新技术、新问题,这一过程无疑对教师专业技术提升大有裨益。特别是鼓励教师协同高年级学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课题,去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受益。把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整体完善与提高,不但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也进一步提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三、教书与育人双向促进

良好的工科教学是离不开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工程专业的从业特点要求相应人才应具有踏实勤劳,肯于钻研的人文素质,而这一品质需要在工程实践的环境中建立并升华。

探索建立双向促进式教学体系,是在现行教学安排的基础上,逐步改造现有的学生教学体系,科学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以实践激励为动力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尽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工科教学的实践训练是围绕项目进行的同学合作,这种合作既培养协作精神,又鼓励学生勇于竞争、独立思考。因而,工科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教育,它是把人文精神综合运用到专业技术教育中的双向促进式教育;也只有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生共存,才能达到高等专业教育中既教书又育人的培养目标。

四、就业与教学双向促进

通过与工程实践相接轨的教学,通过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应企业,也让用人单位、相关企业了解并接受我们的学生,并主动聘用他们就业,必然增加本专业的就业机会。就我校暖通空调专业一班为例,96级毕业班总共招生42人,一次就业人数为25人,就业率不及70%;但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不断采用以就业与教学双向促进的教学模式,使得我校空调专业的本专业一次就业率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

五、结 论

在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科大学生,是高校众多专业教师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工科专业的双向促进式教学探索,可以借助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回避传统教学的固有缺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同时,大力推进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尝试,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