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基础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管理基础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共管理基础

公共管理基础范文1

关键词: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基本逻辑

关于公共管理研究是一种解释性研究还是行动性研究,因对公共管理研究本身界定不清而导致认识有些混乱。马克思有一句至理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看似强调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但是解释世界同样重要,改造世界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条件。公共管理研究取向应该是兼具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首先要解释世界,其次才能改变世界,对公共管理现象的科学认识和解释是改变公共管理实践的基础。公共管理研究具体可分为三类:学术研究、咨询研究、评估研究。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是另外两种研究的基础,只有对公共管理规律进行较好的把握,才能进行相应的咨询研究和评估研究,所以公共管理学术研究也称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取向有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行动性研究。不论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哪种取向,都包括三个基本活动:诠释理论、寻求经验、匹配理论与经验。由此引申出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三重逻辑:理论逻辑、经验逻辑和方法逻辑。

1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理论逻辑

凯恩斯说过:“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2]公共管理科学研究不能纯粹是经验材料的堆积,其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能够指导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是介于公共管理宏大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的中层理论。首先,公共管理中层理论的界定。理论是通过假设、观察、检验而得出来的有关现象和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结论。理论代表着人们探索世界的规律,研究借助于理论思维或理论概括才能实现,否则只是简单停留在具体事件上的描述,无助于公管理实践的进步。公共管理中层理论是介于宏大叙事的一般理论与细节描述的微观理论之间的理论。公共管理中层理论“能够有效响应时空条件转换的需要并充当沟通宏观理论与具体经验的桥梁”。[3]对于公共管理科学研究而言,如果不能在受各种条件限制的事件中概括出具有共性的本质联系或必然趋势,那么就形成不了对公共管理发展变化总体趋势的一般性认识。其次,公共管理中层理论的类型。公共管理中层理论根据不同维度,有不同划分方式。根据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目的,中层理论可分为描述性理论、解释性理论和行动性理论。描述性理论如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解释性理论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行动性理论如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根据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层理论可分为公共组织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公共组织理论如绩效管理理论、政府再造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如政策网络理论、政策执行理论、政策工具理论和政策评估理论。最后,公共管理中层理论的应用。公共管理中层理论为我们认识公共管理现象提供了理论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待同一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公共管理科学研究中,尽管有使用理论工具的意识,但在理论工具选择方面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理论工具选择太多,理论范畴太大或不恰当,如选择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甚至公共政策理论为工具,导致在后面的经验分析未能体现理论视角,过大的理论难以应用到具体的经验研究中。在公共管理科学研究中理论选择方面应选择较具体的,如治理理论下面的分支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等。

2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经验逻辑

以往公共管理研究多充斥概念演绎或推理,从概念到概念忽视公共管理经验的研究难以称得上科学研究,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必须以中层理论为指导,并建立在公共管理经验的坚实基础上。首先,公共管理经验的界定。经验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公共管理经验就是从公共管理实践中得到的公共管理知识或公共管理技能。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公共管理经验往往是公共管理实践者的亲身经历或个人体验。公共管理经验进入研究过程,成为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素材,依赖特定的资料搜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资料搜集方法用于获取公共管理实践者的经历或体验,资料分析方法用于整理这些经历或体验,以学术性话语重新把其呈现出来。其次,公共管理经验的类型。从前面对公共管理经验的界定看,作为研究素材的公共管理经验,主要包括公共管理活动产生的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前者主要是一些文献资料,如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文件汇编、政府统计资料等;后者是实际调查获取的资料,包括政府活动过程、政府间关系、官员公务行为、政府与公众关系、政策执行情况等。对于这两类资料获取的公共管理经验有不同的理解逻辑:一类是公共管理文本逻辑,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得到的经验;一类是公共管理实践逻辑,主要通过访谈、观察或问卷等调查方式获取的经验。对公共管理经验的理解一直存在文本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悖论,公共管理科学研究要把文本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解丰富的公共管理经验。最后,公共管理经验的应用。如何看待公共管理研究经验,在中层理论的指导下应遵循三个原理。一是差异原理。公共管理经验的相同点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其呈现出的不同才更具研究价值。如两个地区资源禀赋相同,发展绩效却不同,或两个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绩效却相同。二是分组原理。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应坚持从集体层面解释经验之间的差异,即用一种公共管理经验去解释另一种公共管理经验。如政府绩效问题可以用资源禀赋去解释,把资源禀赋分为不同的组。三是情景原理。从某一公共管理环境归纳出来的理论,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理论大多来源于西方,因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这些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本身需要检验。同样,公共管理理论是否适用于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公共管理经验,也必须先加以检验。

3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方法逻辑

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是为获取公共管理知识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或手段等。我们在公共管理科学研究中使用方法的目的在于发现新现象或提出新理论,以揭示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是连接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管理经验的桥梁,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理论和经验相匹配,以进行理论建构或理论检验。首先,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界定。公共管理三种研究类型对应不同的方法。科学研究以寻求公共管理规律和知识为目的,对应的是实证研究法;咨询研究以解决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对应的是组织设计法和政策设计法;评估研究以评估公共组织设计绩效或公共政策设计效果为目的,对应的是绩效评估法和政策评估法。因此,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法为主要方法,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寻求知识、把握规律的方法,整个研究过程围绕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答。[5]其次,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第一层次为方法论。方法论涉及到公共管理研究过程的逻辑基础和哲学基础,即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这两种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二层次为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指公共管理研究中采取的具体形式或具体类型。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常见的研究方式有实地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第三层次为具体方法及技术。具体方法及技术指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操作技术。与上面四种研究方式相对应,研究者可采取各种资料搜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最后,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涉及到确定研究对象、明晰分析单元和选择抽样方式。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公共组织和公共政策。以公共组织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组织结构设计、政府运作绩效、政府改革动力等问题;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涉及到公共政策设计、公共决策机制、公共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评估等。公共管理的分析单元包括个体、组织和政策。在公共管理相关研究主题中很少以个体为层面,大部分为组织间关系,如果分析单元选择的是组织,问卷调查往往难以进行,只能以案例研究方式进行。抽样方式包括定量抽样和定性抽样。定量研究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在公共管理科学研究中多为非概率抽样;定性抽样主要涉及案例选择问题,一般案例研究不讲代表性只讲典型性,所以由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因外部效度有限往往难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桐,译.商务印书馆,1983:330.

[3]唐斌.具象思维、关联意识与理论建构:公共行政研究的中层理论探索[J].2018.5.

[4]罗梁波,颜昌武.从单一性到复合化: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现实与未来[J].政治学研究,2018.5.

公共管理基础范文2

随着当前社会形势不断发展,对于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的能力存在着更多的挑战,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当中的领导艺术而言,需要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才能够真正地推动公共管理行为的发展。而充分分析当前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客观问题,从原因角度入手促进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和谐视角;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一种管理活动。公共管理需要涉及到公共组织以及公共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这样就需要公共管理机构当中的人员掌握公共管理知识。尽管中国在开展公共管理过程当中已经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当中也有一些是失败的经验,因此也客观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公共管理行为当中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不够高,而且对于公共管理所需要的领导方式没有足够的理解。因此在公共管理行为当中容易出现一些人民和公共管理机构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公共管理行为没有办法真正对社会产生有效推进作用。因此对于公共管理方式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公共管理并不仅仅是一种机械化的管理行为,更是一种感性的管理艺术,是一种领导方式艺术。领导艺术的探求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有着关键的影响,而当前很多公共管理部门对于领导艺术的认知和实践,都缺乏一定成熟的理论认识。因此,对于公共管理的领导艺术在工作实践当中的运用,以及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视角下对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的探求,具备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客观问题

首先,当前的公共管理领导者其自身素质相对比较低,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够高,心理上的素质也不够健康等。当前公共管理的部分领导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运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并且解决日常管理中的问题,在公共管理机构当中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除此之外,很多领导干部也没有具备比较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在文化基础上面以及知识面上都相对比较窄,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有足够的认知,在心理调节上也缺乏敏锐的调节能力以及更为良好的心理觉察能力,意志力上面也不够坚韧。因此领导者的这些素质,也影响到他们的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这样就无法真正地形成有效的领导力,也无法真正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很多领导者缺乏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方面的素质,所以在调节公共管理机构内部,以及公共管理机构与其他外部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尚缺乏有效的调节方式。因此,在公共管理机构的内部关系上缺乏和谐调解的有效机制。领导者没有办法掌握公共管理行为中所需要的领导艺术,当前外部社会形势和国际形势相对复杂,公共管理组织也面对着非常多的任务。在客观角度上,需要领导者结合和谐社会构建,掌握公共管理组织所需要的各项艺术,这里面就包括决策方面的艺术授权方面的艺术,以及创新、用人、和谐沟通机制等。但是,由于客观上以及主观上的原因,领导者在公共管理领导艺术上的掌握并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这个问题也影响到这些领导者在领导艺术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谐社会构建基础上的领导艺术提升,会受到这方面的掣肘,从而没有办法让领导艺术和和谐构建互相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

二、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当前的公共管理领导者对于领导艺术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只有领导者对于领导艺术有足够的重视,才会对领导艺术加以注重,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和提升。对于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构领导者而言,如何更好地成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在和谐视角的条件下,对公共管理领导艺术进行提升,已经决定了领导者自身以及公共管理机构的发展。因此,对于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而言,领导艺术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领导艺术对于整个公共管理机构的影响就大打折扣,没有办法发挥出领导艺术对于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本身的重要价值。其次,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缺乏对人性化和和谐管理的认识。对于人性化的管理,特别是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公共管理机构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当前时代当中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仍然没有对人性化的管理有着足够的认识,并且不具备相关领导艺术的才能。因此,没有办法真正地让公共管理机构协调自身内部以及与外部之间的矛盾,也就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把人性化的管理转变成为一种人情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徇私,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公平管理。这样就没有办法让公共管理行为和和谐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当前在推进公共管理艺术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很多领导者把领导艺术等同于做好好先生,没有对出现问题的下属进行公平的处置。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也不愿意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得罪人,这样的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组织而言是一种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再者,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并不认识到领导艺术当中所包含的关键知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都缺乏领导艺术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与思辨意识。一部分的公共管理机构领导者不懂得管理方面的原则,往往喜欢采用物质上的刺激或者是精神上的勉励,偏重于物质或者精神,这都无助于公共管理组织的良性发展。特别是部分公共管理的领导者,没有形成科学的领导艺术,而且也不懂得如何合理的进行授权,在管理工作上有时做得过细,有些时候则过于粗放,这些都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最后,公共管理中出现在领导艺术上的缺位,也和整个公共管理客观体制和环境有关系。因为当前中国的公共管理在管理内容上过于广泛,而且面对的管理任务也相对较多,包括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基础设施等等,而且公共管理本身的目的,也并不是紧紧围绕社会的公共需求,所以也给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和决策上带来更大的难度。这些也都让公共管理领导者在发展自身领导艺术方面,出现了部分的瓶颈,无助于形成和谐的公共管理机制。

三、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领导艺术的基础要素

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本身具备非常独特的特征。首先,领导艺术是具备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公共管理组织中的领导者所面对的公共管理任务以及环境和要素都有所不同,因此,优秀的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其本身具备非常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具体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形成领导艺术。其次是科学性,因为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其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在和谐视角下必须尊重公共管理组织的发展状况。第三是领导艺术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因为领导艺术它是需要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围绕自身的发展情况才能确定。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是具备灵活性和规律性,需要公共管理者充分分析在和谐视野下的公共管理实践,才能够形成真正适合这个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艺术。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要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领导艺术的调整,才能够让公共管理组织领导工作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而在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主要包含以下的基础因素:第一方面,公共管理者的领导用权艺术,这是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当中的核心。公共管理者在运用自身的领导权力的时候,不仅仅要实现公共管理任务,更需要配合联系自身的影响力,促进公共组织的良性发展。公共组织的自身运行非常重要,与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紧密相关,在实践过程当中公共领导者需要充分研究并思考自己下属组织和机构执行任务能力,从而对自身的管理行为进行调整,并且对于权力和责任从管理层面进行明确,并且同时明确权力和职责的界限最终在管理和领导过程当中有一个度,促进公共组织的稳定以及和谐。因此,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调整领导艺术的过程当中,应该进行合理控制并不是完全放权,也并不是完全的集权,让权力在有限制的条件下进行有序运转,促进整个公共管理组织的有效运行。第二方面,是公共管理者需要掌握运用人的艺术。公共管理者应该懂得选贤与能,真正地发掘出公共组织当中的人才。不同的人才,对于公共组织的发展都有不同的作用,而领导者就需要运用自身的领导艺术发掘相关的人才,并且让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发挥出各自的才能。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充分地运用和谐的思维,在用人的过程当中要加以避免公共组织内部的矛盾和争议,从而在不具备冲突和矛盾的条件下,更好地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促进公共组织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公共管理领导者而言,选人的艺术也是其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管理组织选择了人之后,对于人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人才在合适的培养框架下,才能够形成更好地运用自身能力的基础条件。因此,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要善于对人才进行培养,注重选择合适的环境,让人才能够逐渐的成熟,也只有成熟的人才对公共组织的贡献才更大。这对于公共管理领导者而言,需要采用和谐的方式进行培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自己选择的人才应该给予充分地信任,并且激发这些人才的奋斗心,为公共组织的不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才能与力量。因此,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对于人才有着全面的考核能力。自身的能力框架和知识水平,也要适应当前公共组织选人用人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中重要的一环。第三方面,公共管理过程当中,领导者需要掌握人际关系协调的艺术。因为在公共管理组织当中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领导能力上,而且与领导者对于整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体系当中的关系协调上,也是有重要的体现。对于一个公共管理组织而言,其内部当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客观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对于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而言,需要充分地分析当前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协调好上下级矛盾和同级之间的矛盾,才能够促进整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和谐的发展。因此,和谐调整整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的关系,就需要公共管理者需具备良好的协调领导艺术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尊重并且支持下属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和谐的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关系,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组织当中得到价值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下属明白,个人的价值也需要通过集体的平台来呈现。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具备良好的领导协调能力,这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方面,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沟通方面的艺术。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在开展自身管理领导行为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与下级部门以及下属的沟通,公共管理的领导者在进行沟通的过程当中,应该秉持着和谐的原则,要用平等的心态和下属和下级部门进行沟通,避免先入为主把自己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这就需要公共管理领导者在沟通的过程当中,秉持和谐的原则,用平等的方式充分地听取下属和下级部门的建议,避免将沟通变成一种形式,并且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以及研究才能够得出相关结论。因此,公共管理者的沟通艺术当中,应该是包含了多个层次,以及多个角度认真的分析归纳,才能够做出最后的判断与决策。因此,沟通并不是一种会议或者形式,而是公共管理者在领导过程当中的领导艺术,在作出结论之前,绝不带有个人的片面性以及主观性,只有通过充分地沟通,才能够形成自己科学的决策。

四、结束语

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其领导艺术包括许多的层面。在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当中,领导者不仅仅需要有科学的文化知识以及综合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其秉持着和谐的原则,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关系应对上,都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交流。要促进公共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具备成熟的领导艺术,能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注重对内部关系的协调与外部关系的协调,能够分析当前内部的冲突和矛盾真正的处境,使整个内部组织有序、良性的发展。因此,从和谐管理的角度,要真正促进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不断发展,就需要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够充分地分析并运用自己的领导权力,才能够让公共管理组织在有序的发展条件下,其管理与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上述的分析,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提升需要从多个层次入手,让公共管理者充分地联系当前的具体情况,才能够让公共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实践当中不断成熟,引领整个公共管理组织不断发展。

作者:胥英明 金淑娟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金波.浅谈校长的领导艺术[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7-8.

公共管理基础范文3

在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同时,也对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优良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研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1.“德才兼备”是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总体性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生未来将会就职于在各个公共领域,唯有具备道德责任意识,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费席勒曾说:“谁在道德方面只想关心自己,谁就连自己也关心不了,因为他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关心整个人类。他的德行绝不是什么德行,而是一种甘为奴隶、贪图报酬的利己主义。……每一个熟悉我们的人,则会单纯由于熟悉我们所关心的事情,也与我们共同受到委托,去寻找和创造社会生活。”费席勒指出了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的辩证关系,明确了道德的基本内容。这恰与公共管理者的服务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公共管理中“德制”的建设,正是公共服务精神物化的过程。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要求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在面对新时期各种诱惑时不仅能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任务,更要有道德责任意识,将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实”出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2.纵观国内外公共管理硕士生教育,不管何种教育模式,其基础都是深厚的理论知识。

好似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是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的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就是无源之水”。实际操作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深厚的知识储备却是其薄发之基础。因之,公共管理硕士生在具备其他素质、能力的同时,要拥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只有那些既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人才,即T型(基础理论宽厚、博大精湛)人才,π型(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在两个以上学科中具有精深造诣)人才,才能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教育目标即是未来公共领域的精英,然而,21世纪的公共管理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只有熟悉、掌握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公共经济等关联知识背景的管理者,才能化腐朽以神奇,自如应对。

3.问题的研析能力是对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根本性要求。

公共管理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决策,尤其是公共行政选择、政策有效性判断等,这不仅需要各种分析技能作为基础,还需要复杂的分析工具辅助。同时,拥有分析问题、研习问题的能力能够使他们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复杂环境时仍能够保持清醒、审时度势、选择最为恰当的解决问题路径。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旨在培养公共领域高级应用人才,对学生分析能力亦有要求,即培养他们具有熟练的分析技能。“他们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分析家。公共政策代表了一系列的选择,它一定要建立在有效的实证、经济、和制度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样现存的政策也必须经过评估来决定它们的有效性。这些都要通过对成熟分析工具的熟练运用才能实现。政策分析对于良好的政府治理至关重要。”公共管理硕士即将面对的是一系列错综交叉的事务处理,没有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他们何以承担治理、服务任务,提高管理水平?

4.社会能力,它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运用到社会实践、现实工作中去。

这不仅包括娴熟运用组织、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技巧,还包括有效的人际沟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探索与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社会能力分为两种智力: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和实践智力(practicalintelligence)。在他看来,社会智力是处理(人际)的一种能力,实践智力则是(处事)的能力。“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然而,公共部门管理人事繁杂、环境瞬息万变,未来的从业者恰恰需要这种社会能力,合理配备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任何组织都是有多元化的人群所构成的,而人力资源又是最弥足珍贵的。唯有合理的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让整个组织成为一体。公共管理硕士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研究生,它旨在培育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部门现代化与专业化要求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公共管理硕士在具备广泛理论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能实际胜任公共部门事务处理,真正成为训练有素的公共事务实践者。

二、在中国,公共管理学教育虽然已发展几十年,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不足

公共管理基础范文4

(一)关于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来源西方学术界有人对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来源做了初步探讨。一般认为,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可以从古希腊政治哲学中找到源头,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是马克思管理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十九世纪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为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和重要借鉴。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指出:“雅典的民主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政治思想,包括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的主要渊源。古希腊的政治理想即自由、平等、法治、正义等对现代一切政治思维都有深远的影响。”英国学者伯尔基认为,“马克思主义确实发源于自由主义,它采纳并改变了自由主义的价值和总体看法,而且,如果没有自由主义这一广阔背景,马克思主义将是不可思议也不会存在。”在伯尔基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将公共管理划分为原始的公共管理、国家的公共管理、公民的公共管理三个历史阶段。这种划分的观点,源于自由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历史观的扬弃。美国学者约翰•麦克里兰认为,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直接来源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一方面给予马克思以直接启示;另一方面,又成为马克思批判的对象。”约翰•麦克里兰还明确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二)关于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西方学术界有人认为,公共管理是共产主义的同义语,马克思主义内含公共管理思想。德国学者李博(WolfgaugLippert)经过考证,发现汉语中“共产主义”一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汉学家造出来的,内含“公共财富”,因此,可以把“共产主义”直译为“公共主义”。西方现代公共管理学的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认为:“行政学的博士都产于欧洲。”在这些博士中,施泰因第一次提出了“行政学”的概念,可称为现代行政学的奠基人。而与施泰因同时代的博士马克思,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公共管理思想。施泰因的公共管理思想侧重于“管理”。而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则侧重于“公共”。美国学者德怀特认为,“美国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英国费边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而费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渊源。”澳大利亚学者欧文•E•休斯指出:“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是对近代资产阶级公共管理思想的批判和扬弃,其基本内涵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人本性、历史性。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为建立‘现代福利’制度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公共管理学。同时,恢复建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出版了一些中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著作和教材,代表作有:戴大祝主编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李福玉等主编的《中国行政管理学讲座》(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田禾撰写的《中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导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李世英主编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通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徐学武主编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教程》(湖北科技出版社,1987年)等。这些教材与著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有价值的成分,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理所当然,其中,包含着一些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我国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立行政管理学科,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学正式定为一级学科,而以往的行政管理学则成为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此后,学术界开始重点研究西方公共管理学,而一度中断了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来源国内学者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批判地继承西方传统的公共管理思想的精华而产生的。武汉大学李和中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以公共权力的特质为主线,总体性地描述了公共管理的历史嬗变,阐释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观。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分析,它渊源于古希腊的政治思想、自由主义价值观念、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多种政治思想的扬弃和整合。全面分析其理论来源,有利于理清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观的理论脉络,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

(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文本依据在学术界,不少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中,不存在明确的公共管理思想,即使有,也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因此,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文本中寻找理论依据,很少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寻找理论依据,“甚至有人干脆就否认马克思恩格斯有政府公共性思想,”针对这种错误倾向,有学者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公共管理思想。曾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研究———可能性、必要性与基本取向》一文中,比较详细的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文本为依据。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过‘公共管理’概念。该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中至少出现过三次。”“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和分析过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制度、政府职能、行政改革、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等概念和相关现象,对市民社会、官僚和官僚制度、中央集权和联邦制也有大量论述。”

(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唐铁汉比较系统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他把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概括为四个方面:政府管理的内涵及其本质;政府职能的观点;市民社会的理论;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观点。王振海把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国家的二重属性;二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本质;三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四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五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王同新在《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研究述评》一文中,把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作了总结性论述。他说:“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府职能的两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理论和政府职能的动态性特征,笔者认为无论政府的职能内容、职能重心、职能方式和职能关系如何变化,但以公共性为本质追求的社会公共职能始终是政府职能的基础,尤其是在当前应上升为政府的主要职能。”

(四)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国内学术界大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是当前建设民生型政府、高效型政府、廉洁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依据,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根本指针。王同新指出,“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指导。”曾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是唯一科学的公共管理思想,是批判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尖锐思想武器,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思想体系的灵魂。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重塑公共管理学之魂”。

三、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研究的反思

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著,涉及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来源、文本依据、基本内容、当代价值等诸多方面,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提供了不同的素材。为了进一步发掘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当前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还没有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解读体系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研究涉及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来源、文本依据、基本内容、当代价值等诸多方面,但学者们往往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爱好进行“碎片化”研究,没有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研究体系。因此,需要尝试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避免“碎片化”地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以期建构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解读体系。

(二)学者们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进行研究,但没有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采取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缺少系统性研究与其他思想研究一样,学者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研究采取了文本分析法或文献研究法,缺少针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内在结构部分的研究方法。可以思考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同西方传统公共管理思想和现代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还可以采用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构建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系,并使逻辑与历史基本一致,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系统性研究。

公共管理基础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发展;经济建设;公共管理

0引言

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是我国社会经济综合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公共管理对其建设的成效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工作不仅要对其公共设施进行管理,也要对其投资的经济成本进行一定的管控。因此,在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想高效开展公共管理工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全面思考怎样发挥出公共管理的关键推动作用,从而在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其生活的幸福指数。

1新农村发展视域下经济建设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我国城镇周边地区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工作。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是我国各地区新农村发展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各地区新农村的发展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要想更好地完成当前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公共管理。在当前新农村发展视域下,经济建设工作中公共管理是指对新农村地区全部的经济事宜进行科学合理的公共管控,其中包含了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经济成本及经济效益。为了促进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各地区政府可以科学合理运用公共管理手段,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发挥公共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以此来确保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实施,以及各类资金成本的正常流动,从而为我国整体新农村发展建设工作提供强劲助力,也为我国广大的农村生活居民带来实际的好处[1]。

2新农村发展视域下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的基层岗位职能规划不清晰

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是我国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基层岗位干部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然而,当前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的基层岗位职能规划不清晰问题,致使部分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进度缓慢。此外,想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实施科学合理的公共管理,必须结合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来有效推进。然而,部分地区相关基层岗位职能规划不清晰导致该地区基层干部系统不健全,难以开展后续相关的调查管理工作。最后,少部分地区的基层岗位干部对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认识不全面,不了解公共管理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要作用,导致其不能很好完成上级委派下来的相关公共管理工作,从而致使该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无法有效落实。

2.2相关公共管理政策不够具体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许多关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大多是指导各地区如何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标准和工作目标,其中对公共管理的政策及法规提及较少。政策中指导思想较多致使部分地区在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盲从跟进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面子工程”。这些“面子工程”不仅不能为当地的农村居民带来真正的实惠,还会浪费当地资金,影响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进度。此外,在这些“面子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土地被占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其牵涉到当地农村居民的经济利益,如果当地政府机关没有及时有效处理该问题,不仅会损害当地农村居民经济利益,还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2.3缺少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支撑

我国部分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工作成效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支撑。部分地区想要大力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必须要由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公共管理计划及相应的管理实施方案。此外,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工作岗位较少,岗位薪资水平也低于城镇,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很难留住人才。

2.4公共事业资金成本投入过大

当前,部分地区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进行公共管理时出现了所建设的公共事业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的问题。这种问题发生的原因在于部分地区缺乏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经验,直接参考了附近城镇地区的公共管理计划及实施方案,致使当地对公共事业资金成本投入过大。此外,我国各地城镇地区与附近农村地区的公共管理目标存在着很强的差异性。部分地区采取这种资金成本投入方法直接影响到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综合经济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2]。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中,有一部分管理功能是带有扶贫助农性质的经济投资,需要运用部分资金及物质资源帮助当地农村居民发展,提升其日常的生活质量。然而,部分地区参考附近城镇的公共管理计划及实施方案,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导致了该地区将具有扶贫助农性质的资金及物质资源投入到部分“面子工程”当中,从而阻碍了当地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长此以往定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3新农村发展视域下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方面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完善农村基层岗位职能规划

对于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的基层岗位职能规划不清晰的问题,部分地区可以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结构优化入手,根据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公共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比如可以依据当地实际的物资调配、资金管理等职能重新组建有关部门,此外也可以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挑选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具体的公共管理工作。这部分选举出的工作人员既要了解本地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也要与当地农村居民有一定的良好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当地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最后,各地区也要加大在基层岗位干部群体中对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利好方面的宣传力度,以此提高其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认知水平,以便让其更好地投入到公共管理工作当中,从而增进公共管理的成效[3]。

3.2具体完善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政策

针对当前我国出现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相关公共管理政策不够具体的情况,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调研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公共管理的实际需要,具体地完善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政策。例如,可以明确规定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公共管理的具体操作规范,促使基层岗位干部积极规范自身行为;推出与管理政策相互配套的法律规定,既保证了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有法可依,也能够促使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有效推进,还能在公共管理中最大限度保护当地农村居民自身的经济利益。此外,推出的相关法律规定也能够更好地监督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的公平性,防止部分基层岗位干部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因自身政治思想不坚定,导致其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出现[4]。

3.3加大新农村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部分地区想要有效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必须加大自身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比如部分农村地区可以提升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薪资待遇水平,利用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线上”招聘的方式引进更多思想品质良好、专业素质过硬的公共管理人才;还可以邀请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本地基层岗位干部及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线上”培训授课,加大本地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力度,增强本地基层岗位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公共管理意识,从而促使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的全面落实。

3.4建立健全新农村公共事业投资制度

我国部分地区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建设公共事业趋于城镇化发展,导致资金成本投入过大,部分地区应该建立健全新农村公共事业投资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该地区不能直接参考城镇公共管理计划及实施方案开展公共事业的建设工作。部分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城镇公共管理计划及实施方案中的先进经验,以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进行公共事业建设的资金成本投入。此外,在进行资金成本投入之前,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对其进行全方位评估,确保其建设完成后不是所谓的“面子工程”,而是真正能够提升本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5]。

4结语

公共管理基础范文6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对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学科结构、研究方法和范围进行了创新,对解决政府的管理危机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并为西方政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价值取向、实践模式和立论模式等方面入手,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质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以其为行政改革和研究发挥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批判;超越;反思;启示

西方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针对政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信任和财政危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运动,旨在对“顾客取向、效率至上以及政府管理民营化”进行推行,这种运动就被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很快,这场运动波及到发展中国家。它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核心是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改革公共管理为主导方向。然而,新公共管理并非是灵丹妙药,它的自身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真很多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新管理理论的视角,对其所蕴含的基本思想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新管理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

1.政府应该是善于治理的政府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提供服务和税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则主张,政府仅仅是对政策的制定而不是执行,即政府应该具体划分管理与操作。政府的作用不是划桨,而应该是掌舵。所有,有效政府应该是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而不是执行和实干的政府,

2.政府的服务导向应该是市场或顾客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立足于顾客的需求,将良好的服务提供给顾客,应该是政府的社会职责。市场不单单存在于公共部门内部,还应该存在于私营部门。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是富有责任的企业家,而不是封闭的官僚机构。客户或者顾客,是其公民,它体现了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场法则的现实回归。

3.政府的管理方式应该是授权或者分权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授权或分权机构相比于集权机构,有诸多的优点存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办事效率,具有更强的责任感,所以,政府应通过民主或参与的方式,将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权限向社会的基本单元下放,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4.政府应充分借鉴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

新公共管理理完全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的做法,它强调分析成本与效益,对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强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政府应根据不同的性质和服务内容,采取不同的供给方式。

5.政府应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中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将竞争机制广泛的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将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取消,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加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而使政府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提升。

二、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1.对立论上的批判

一是对经济学基础的批判。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有观点认为,作为私营部门和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经济学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将其在公共部门应用的构想,则是比较低劣的。二是对人性认识的偏颇。在政治学中运用经济学方法,采用理性的经纪人假设,属于行政学的研究范围。认为在公共领域中,市场中的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这种假设,将文化因素对人性的限制完全忽视。三是批判了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义倾向。新公共管理遭到批判的另一个原因,是新公共管理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

2.对实践模式的批判

一是对重塑政府运动的批判。法国经济学家试图推广关于企业家的定义,对其行为准则,任何公共组织和公务员都可效仿。这一点,极大的偏离了美国政府及其治理的模式,而这种偏离还会与三权分立体制中,制度、法制的整合与稳定相关,不能有效维持富有活力的政治社群的基本稳定。二是对市场化改革的批判。有观点主张,这种政策的变革,体现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方法彻底的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的方法,并最终对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关系的界限进行了确定。这里暴露出一个不可忽略了的问题,即政府失灵问题,同时,政府也无法控制对市场的失灵。

3.对价值取向的批判

一是导致更大机会的腐败。伦理制度是传统的行政模式的效力之一,而对于贪污腐化行为,可依靠这种制度进行有效约束。当将注意力向结果而不是手段转移时,就会有伦理和责任产生,甚至会贪污腐败问题发生。新公共管理理论将传统的公共服务方面的关于限制直线管理权力、永久任期、程序规定、固定薪金、明确分开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界限等做法摒弃,对于仍待检验的价值观进行遵循,而这种变革,依然会有腐败现象产生。二是单一的价值取向。和企业管理所不同的是,公共行政不单单对经济价值进行追求,它还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公共行政管理对于实现社会正义、人权、民主、自由等民主社会中的基本价值提供着保障。但新公共管理却弱化了公共管理中,关于公平和民主的核心价值。“效能、效率和经济”是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基础,希望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而采用“凭单制”、“用者付费制”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已经付出了巨大的道德代价。不管是在实际事物中,还是在哲学范畴内,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和公众,都是非常的关注,若对此缺乏共同的认识,则不可能会存在着道德的共同体。

三、新公共管理的超越

1.在范式上有所创新

相比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在范式上,新公共管理具有一系列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新公共管理为包括政府管理研究在内的公共部门管理奠定了坚实而又广泛的理论基础。二是新公共管理具有一系列的主题创新,使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事业更加的开阔。三是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综合和全面的知识框架。四是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

2.新公共管理表现了防止行政权力滥用的趋向

一是其服务定位弱化了特权意识,甚至消失了特权。二是其原有的行政体系中主体中心中心主义,被新公共管理核心思想中的顾客至上所取代。而这种主体的边缘化,使腐败丧失了滋生的土壤。三是因为实行公共服务的公开竞标,会使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加大,并最大化的减少了行使公共权力的机会。新公共管理的趋势,是建立的新的管理体制,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同时,新公共管理还使得管理行政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的矛盾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结论:

目前,新公共服务理论已经逐渐将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取代,它对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责任、公民精神和合法性非常强调,强调政府资源和公民社会的相互融合,并因此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核心所在。

作者:施建君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孔靓.政务超市: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府改革模式[J].江南论坛.2004(07)

[2]伍复康.新公共管理理论与调整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00)

[3]王丽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矛盾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4(06)

[4]喻剑利,曲波.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及其纠正[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5]陈华栋,顾建光,裴锋.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模式探析[J].求索.2005(07)

公共管理基础范文7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突破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经济社会都取得了极大成就,但是还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后,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了新常态,不断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社会继续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在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常态背景下,突出公共管理现有的困境,促使公共管理突破自身问题,提升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一、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公共管理工作的要求更高,但是现代治理水平和现实的社会需求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同时公共管理组织的任务和个体的自觉的差距逐渐增大。

(一)公共管理要求增高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的理念的实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的现代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措施不断涌现。当前各级政府组织也认识到应用现代技术和知识提升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政府网站、微信平台等共享平台,公共管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民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管理手段单一、内容不够新颖,服务方式比较僵化等等,难以适应新常态背景下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现代治理水平和现实的社会需求的矛盾

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公共管理水平和治理体系能够达到现代化的标准,使公共管理的制度和水平能够与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等能够协同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法治化水平也在逐步推进,但是公共管理的手段缺明显滞后。

(三)公共管理组织任务和个体自觉差距逐渐加大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央进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惩处一大批贪赃枉法、腐败堕落的干部,有效的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风清气正的形成。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了造成了部分党政干部思想道德的下滑,社会风气的败坏。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对公共管理工作人员产生积极的作用,强化自身的道德建设,自觉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自觉遵纪守法。虽然从大体上看,我国的社会环境较好,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反腐倡廉力度的进一步提升,使公共管理人员受到的法律、道德约束增强。但是,也有不少公共管理人员价值观扭曲,个人不愿意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部分人员甚至顶风作案,应用公共权力为个人谋福利,产生一系列权力寻租、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

二、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困境的突破

(一)应用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及方式

在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适应新常态,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能够适应新技术的需求和要求日益增高的业务的需要。公共管理部门要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公共管理人员队伍,注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同时,要优化人员结构,引入高技术人才,最大限度的将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智慧政务等应用在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公共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工作的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工作人员认识到新常态背景下,个人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适应新常态下工作的需求。要鼓励工作人员通过进修、网络学习等不断提升自己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二)提高公共管理组织治理能力

公共管理部门适应新常态是工作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公共管理组织的治理能力。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的改变角色定位,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任务和职责。通过加强对管理能力以及职业伦理能力的培训力度,构建具有活力的干部选人和激励措施,促使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素质、业务能力,提升个人的服务意识和应变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

(三)构建公共管理价值体系

要在建立健全公共管理人员福利待遇和有效预防违法乱纪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公共管理人员的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使他们自觉接受党纪国法以及社会道德的约束。比如,可以通过上党课、开展作风建设、学习新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等加强价值体系建设,使他们自觉的维护党纪国法,自觉地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面临着需求增高、治理水平和现实需求的矛盾、公共管理任务和个体自觉的矛盾等突出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公共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个人素质,不断提升自己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能力,公共管理部门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构建公共价值体系。只要如此,才能够实现公共管理困境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欢.公共管理在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分析[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

[2]吕军.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7(05),

公共管理基础范文8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大数据

公共管理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公共管理一直是我国政府追求的目标。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应用大数据做好公共管理事业也成为一直趋势。公共管理的形式、公民参与的渠道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一、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有效进行,既是公民权利的体现,也能够拉近管理部门和民众之间的距离,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利于公民权的实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事业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因为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尽人意,导致很多公民对于公共管理产生很大意见。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鼓励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事业中,既是政府对公民的尊重,也是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很多,但是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最能够使民众快速感受到的便是公共管理。

(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的一直在加强民主政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无异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举措。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实现了公民和政府共同管理公共事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二、大数据时代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积极鼓励大数据在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

(一)利益相关方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和交互。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在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程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大数据下,公民反映诉求的渠道增加,并且能够影响到公共管理的决策。同时,也使公共管理的决策更加科学,实施效果更好。比如政府开设了官网,及时向公民公布最新的公共管理政策;在实施一项新的公共管理措施之前,在网络上征求民意,并开设互动平台,使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能够充分表达。

(二)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公共管理的目的就是服务公民,使所有的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但是公共管理的决策需要全面性的、基础性的工作。在长期的公共管理决策中,由于公民的参与率较低,公民的利益诉求在决策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体现。大数据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使公民参与的渠道大大增加,公共管理的决策获取的基础资料更加完善。通过监控大数据动态,人工智能技术甄别信息真伪等技术措施,不仅可以使公民的诉求得到实现,而且为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真实的数据资料,保证了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三)网络问政。大数据时代,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促使了公共管理形式的创新,网络问政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通过网络平台为政府和公民搭建了一条相互沟通的快捷渠道。公共管理的问政形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等特点。通过互联网平台,一是公民突破了原有参与公共管理的时空限制,互动更加方便快捷;二是实现了政府和公民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三是实现了虚拟和现实的互动,虚拟中反映的问题在现实中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通过网络,公共管理部门进行述职报告、年终总结、事项通报、现场办公等等,即加强了政府部门和公民的交流,促使公共管理更加透明化,也促进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大数据时代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趋势

(一)公民众包机制应用更加广泛。公民众包机制是公共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平台将工作任务发放给公民,公民根据自愿、无偿性、公开性等原则参与完成任务。当前这种机制已经在不少城市的公共管理中得到了有效应用。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民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欲望更加高涨,公共管理部门希望得到公民认可和支持的愿望也更加迫切。因此,公民众包机制在未来得到的应用更加广泛,得到的支持力度和发展程度都会大幅度提高。

(二)参与模式和渠道的创新。大数据时代,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促使公共管理在参与模式创新发展,参与的渠道也会大大增加。比如,公共管理部门应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渠道宣传社会公益,鼓励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整个过程。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更多的参与模式,参与渠道会被应用在公共管理中,促使公共管理的水平、服务效率得到更大提升。

(三)公共管理平台的完善。一是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完善。当前,因为时间短、缺乏经验等原因,大数据时代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无论实在管理理论还是在运作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当前已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二是数据安全方面的完善。网络安全问题是大数据时代的主要问题之一。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去,如何保证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也将是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公民、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沟通的渠道更加方面快捷,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决策的科学、促进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峰源.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探究[J].纳税,2019(02).

[2]李燕.公共管理中的众包机制: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探索,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