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工作总结范例6篇

农村教师工作总结

农村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

本人自工作以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学中,默默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勇挑重担,深受学校领导的器重, 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现将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指导思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投身农村教育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政治理论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修养;始终以一个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乐业敬业,服从领导安排,与同事间保持融洽协作的关系,任劳任怨,热衷公益活动,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10余年的农村教学生涯,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和学生“摸、爬、滚、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十余年的教学生涯,7年的班主任经历,5年的毕业班历程,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非常多。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于是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还依稀地记得,两年前,九(2)学生余文,由于父母长年外地打工,加之基础较差,意志颓废,曾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这位同学的异常表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知道,这个学生我八年级也带过,为什么呢?于是多次与这位同学谈话,深入这个学生的家中,和他谈学习,论家庭。终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谈,使这位同学重新找到了自信。这就是我以耐心、爱心给学生以信心。用行动、用时间来感染学生,当年中考,余亚文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冶一中。

当然,这仅仅是本人千百位学生许多学生中的一位,还有很多很多……

农村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

我热爱祖国和中国共产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二期课改。在教育教学中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终生学习,开拓创新;淡泊名利,爱岗敬业,以县教学标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教师群众中起表率作用。

二、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教育研究

1、积极参加学校市级课题《农村初中提高弱势群体子女学习能力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撰写该课题的二级子课题《农村初中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

2、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体育教育中实施“两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发表于2009年11月《##教育》杂志。

3、在今年1月的联合体教研活动中,为我们的同行做《浅谈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管理》体育专题讲座。于今年6月在县青年体育骨干教师研修班上作《研读体育教材教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专题讲座。

1 2 3 (二)教学业绩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兢兢业业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进二期课改精神,努力提高日常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能对教材有深刻的分析理解,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动态,科学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突出重点和分析难点。同时能做到语言准确、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动作规范、大方准确。在教法上吸收各种精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讲、练、看相结合,使用现代化手段,用制作的计算机软件分析动作,从而指导教学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终身意识,我任教的班级体育成绩超过校平均,名列学校前茅。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好学校男子乒乓队和男女篮球队,积极进行乒乓球和篮球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的训练,在今年的县级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认真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积极创建温馨班级,为形成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而努力。

(三)引领作用

1、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继续研究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县级骨干教师的作用,逐步成为家长、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

2、积极参加县级教育技术培训,努力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作为一名校级主讲老师,我认真组织学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受到了县教师进修学校有关领导的肯定。

1 2 3 3、作为县体育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的指导老师,我能积极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不遗余力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

4、作为一名联合体教研负责人,我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团结片内全体成员,实行轮流上研讨课的制度,从而相互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切实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真钻研教材,为上好每一节日常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6、积极参加xx市中小学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所有活动,及时将体育教育教学新动态告知同行,积极探索二期课改精神,落实“两纲”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在县教研室和学校的安排下,新民中学青年教师高峰老师和我校朱卫东、张锦佳老师作为今年的带教对象,做到每星期交流一次,共同探讨教学,从而使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确定自己每周的教学开放日,欢迎学校老师来听课,真正做到相互提高。

农村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

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15.7%,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1.6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4%。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1.58%,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14.48%。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26.6%,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1.74%。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0.92%。高(完)中校长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0.5%。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福建省三明市12县市区几乎都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对于能到农村任教三年,且成绩突出的,应予以特别嘉奖。

农村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

知识创造财富是不无道理的,农村劳动者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收益,显然接受更多教育的劳动者,其收入一般高于较少接受教育的劳动者,这主要是由于劳动者收益的增幅与其使用先进科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千方百计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着力增强对农民技能的培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还不富裕的根本途径。发展农村教育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农村教育在全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文盲、半文盲的数量还很庞大。由于广大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子女教育的观念,加之农村教育设施不完备,导致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这直接影响我国国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唯有花大力气狠抓农村教育,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同步规划,通盘考虑农村教育实际,才能从根本上构筑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减小城乡教育反差,培养广大农村真正需要的农业和非农业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发展农村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措施发展农村教育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接受的文化教育越多,就更容易掌握先进的方法和技能,更容易被非农产业所吸收。我国农村广大劳动者唯有受到更好教育,才有可能在党的富民政策下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笔者以为要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只有全力以赴地推进农村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农村是中国的国情。农村教育跛足前行,势必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也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唯有全国高度重视,真抓、狠抓、实抓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工作才能趟出自己的路子来。

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全国仍有8507万文盲,其中城镇为1842万文盲,农村有6665万人。城镇的文盲率为04%,农村为25%”[3]。“2001年,我国仍有450个县未实现‘普九’,集中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覆盖了数千万人口,成为新文盲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4]“农村基础教育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方面讲,水平都比较低。我国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村‘普九’的效果较差。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完成率比较低,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问题仍然比较严重。”[5]农村教育定位有偏颇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升学依然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农村学校以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为荣,可以说农村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的工作坊。不难看到大多数进城就读的学生毕业后将永远留在城里工作生活,也就是说农村教育的硕果被城市无情地摘取,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畸形地看重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背离“三农”服务主旨,农村依然被知识贫困、技术贫困所困扰。由于农村教育定位简单,造成普遍的“离农”现象,这表明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并未落到实处,最为严重的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再次兴起。

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育经费短缺始终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农村教育特别是经济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致使教育在政府整体投入中比例偏低,与发达国家比较,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偏低。20世纪8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已超过了5%,如美国(1983年)为8%,日本(1983年)为6%,加拿大(1985年)为2%,原苏联(1983年)为6%,就连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1985年也达到了7%,而我国同期始终在2%徘徊,直到2001年,我国才勉强达到19%。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本来基数就小,在三级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结构分配中,投入明显向高等教育倾斜,基础教育投入尤显捉襟见肘。农村师资队伍不尽如人意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长期积累的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日益凸显,经济落后地区状况更加令人揪心。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城市教师待遇明显优于乡村教师,这势必在较深层次上影响农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数据显示,“普九”使得农村地区欠债约500亿元。尤其在2001年后,国家为了切实为农村减负,税费改革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农民不再每年担负教育经费,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政策,然而后续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机制又没有及时构建起来,这便必然加大了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缺口。

农村师资力量短缺曾经的中等师范院校为广大农村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人民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优秀人才。而今,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这支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迫在眉睫。然而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教师人才的吸引力将更加缺乏。农村学生也不愿再报考师范类院校,这势必导致农村教师更加紧缺。农村教师师资水平有待提升鉴于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然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使得整个社会都呈现出继续教育=获取文凭的态势,现实确实表明文凭对于涨工资、评职称、获晋升好处无处不在。作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其培训动机是为了提升教师素质还是瞄准那巨额的经济利益值得推敲。在此种无奈的体制下,即便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档次再提高一点,投入再多一点,估计其整体素质也很难有较大的实质性提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景。农村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应该找准农村教育的落脚点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完善基础教育体系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成果来之不易,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双基”实现是低层次的,其基础是很不牢固的,随时有可能反弹。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巩固“普九”成果,真正认识到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p#分页标题#e#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村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配套实验实习设备,坚决制止农村教育乱收费现象,使农村适龄青少年能有一个与城市青少年同样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抓住农村现实,注重政策引导,着力提升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拓展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效益。课程一向被认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加大投入,下决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课程,突出“三农”特色,唯有这样农村基础教育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然而现在所有课程都无不以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为中心,这种课程设计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至于促进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就更是无从谈起。故而改革现有课程结构,构建面向“三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中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总理在谈到农村教育改革时曾指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前提下,要时刻把握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全面拓宽农村教育服务领域,重点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满足广大农村劳动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换而言之,以就业为导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着力点,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科教兴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力支撑作用,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安排等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农村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探讨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18-03

一、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较低

虽然近几年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相当多的教师因为教育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而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淮阴区农村教育的学历结构为例,中专及以下的人数为1140人,占总数的36.36%,大专学历1808人,占总数57.67%,本科187人,占5.96%。从学历达标情况来看,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在学历达标的教师当中,也存在着学历与能力之间有较大落差、实际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从教师的流动来看,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流失严重;一些素质低、教学能力差的教师却滞留在队伍当中;而且由于把关不严,新进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就包括专业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无法胜任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这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二)教师工资偏低,队伍不稳定

通过调查发现,淮阴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资1000元以下和2000元以上人数分别为94人、605人,共占到总数的22.30%,而1000-2000元人数为2436人,只占77.70%,从而说明淮阴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资总体偏低。工资偏低导致许多教师不愿意来农村任教,即使很少一部分人愿意来也只是暂时性的,不愿意长期留在农村。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的质量。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1.学历结构不合理。虽然有很多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笔者所调查的淮阴区各乡镇,大专生占到总人数的57.67%,而本科生仅仅占5.96%,因此淮阴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偏低。

2.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是反映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基础教育年轻教师偏少。例如,淮阴区35岁以下的共有283人,占总数的9.03%,36-40岁的人数为526人,占总数的16.78%,45岁以上的人数为2326人,占总数的74.19%,因此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年龄老化和断层现象严重。或因为编制紧张,或因为财政困难,有的农村基础教育近几年来基本停止录用新教师,导致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平均年龄越来越大。根据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可知,这种状况不仅会给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职称结构不合理。以淮阴区教师职称结构为例,小高职称1786人,占56.97%,小一职称1242人,占39.62%,小二职称107人,占3.41%。由此看来,农村基础教育高级职称教师越来越少,初级职称的人数与小高职称基本持平。这种不合理的职称结构,不利于调动农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而缺乏必要的教学激励机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评价机制不合理,以及农村贫困地区高级教师向城市发达地区流失的严重倾向。

4.学科结构不合理。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中,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在诸多贫困农村的基础教育,几乎只开设语文和数学两科.其他各科专任教师根本没有,更不用说开设外语、计算机课程。素质教育在贫困农村地区因教师问题而难以真正实施。笔者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很少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教师,使得这些课开不起来,即使开起来也是由教其他课的教师讲授,多数流于形式。

二、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问题成因分析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的累积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长期、深层次的原因。

(一)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低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很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在职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学历达标率虽然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低,不少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育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师资队伍的发展,降低了农村教育的水平。

(二)教师待遇偏低

教师待遇偏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依然采取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教师没有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二是经济方面,淮阴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平均只在1000元左右,工资福利偏低,一些津贴、补贴都无法兑现。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教师的工资虽然划归县管,但每月发放的教师工资只是国家标准的那一部分,至于地方性的一些补贴、津贴都无法兑现,而且农村学校又没有建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这些要求无法实现,从而导致农村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县城教师的待遇。

(三)教师年龄偏大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大多为民办转公办的,因此师资队伍年龄普遍偏大,这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中表现尤为突出。通过调查可发现,淮阴区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数占总数的74.19%。师资队伍的年龄老化既带来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老化,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知识结构的老化,影响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教师继续教育机会少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学历达标任务已基本完成,教师培训工作逐渐转入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阶段。但是,因为教师工资偏低、家务负担重、工作负担重等原因,影响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另外,补偿性学历教育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仍然占有相当的分量。不少教师为了获得高层次学历文凭往往选择一些比较容易通过的科目来学习,这样的在职学习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收益甚微。由于缺乏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加上大多数地方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认识不够,使得继续教育往往只流于形式。教师个人很少有专业提高的培训机会,即使有,大多数也只是应付一年一度的登记和盖章。由于教师进修提高机会少,因而制约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

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包括:一是以高学历为标志的专业

知识素养;二是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知识技能;三是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的能力素养;四是以陶冶身心为目的和发展自身潜能的文化素养。我们可以根据师资队伍素质低下的不同影响因素,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教师职前培养质量

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做到以下三点:(1)调整培养目标。即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质量观、人才观。从培养专门学科教师向培养专业化教师观念转变,从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转变;从静态的、单向作用的教学活动观向动态的、师生互动的发展观转变。(2)优化课程结构。具体包括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改变单一的学科本位的模式,形成一个包括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在内的新课程体系。(3)改革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要大力提倡和积极实践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参与研究工作的机会,建立一种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

2.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现在很多地方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后,对农村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停、关、并、转,一些地方甚至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也已名存实亡,这很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健全各级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和进修机构;(2)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费用应由学校和地方政府分担,或者教师个人出很少一部分钱;(3)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机制;(4)实行配套的晋级、升薪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加强校本培训,发挥校内力量

对于许多教师数量不足、经费较紧缺、教学任务繁重的农村学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工作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是一条基本途径。学校管理者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教师资料室建设,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对于学习环境不够优越、信息相对较闭塞的农村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参考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吸取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2)优化教育环境,增进教师心理健康。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领导要善于创设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正确认识和防治心理疾病。(3)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

1.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生活质量

对农村教师而言,经济待遇的提高最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首先,要保证农村教师工资足额发放。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制定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和发展规划,对因财力不足、发放教师工资确有困难的县,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和调整财政体制的办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资发放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以及中西部困难地区中央财政应给予适当补助,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其次,要为农村教师提供各种福利政策,并给予优惠帮助。例如,帮助解决农村单职工教师家属或子女的就业困难、给教师提供住房、启动安居工程等。另外,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采取优惠条件引进薄弱学科、关键学科的带头人。

2.健全教师社会保障,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关系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和稳定,国家应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完善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等,以促进农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地方政府还应该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包括补偿教师额外或特殊劳动消耗的津贴、技术性津贴、保健性津贴、年功性津贴及其他津贴。这种制度应按照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不同的等级,条件越艰苦、经济越落后的地方特殊津贴越高。其额度不应是象征性的、点缀性的,而应该具有较大的力度。

(三)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编制管理,改善师资结构

城乡学校差异大,对农村教师编制的核定,应区别对待。目前,教师编制大多按师生比为准,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基础教育区域广、教学点多、生源分散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农村师资队伍存在大量过剩教师,这类教师占用教师编制,又不能辞退;另外还有大量年龄较大的不合格教师。对于这两类教师,可采用超常规办法来解决。选派大量师范毕业生到学校,使得教师编制饱和并超编,超编教师国家拨款,使得短期内不再引进教师,这样,通过自然淘汰法,过剩教师和不合格老龄教师逐步退休,从而使教师编制恢复合理。

2.加大高级职称的比重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合理的职称结构对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保证教师的层次均衡、结构合理,就要鼓励教师寻求更好地自我发展,为其创造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条件。学校要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力求引进优秀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在教师中形成竞争的环境,形成学术科研的氛围,加快教师成长进程,逐渐平衡职称比例。

3.齐全语数外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师

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大都是教授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师,很少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美术、音乐、计算机等教师,很多农村学校这些课开不起来,即使开起来也是由教其他课的教师讲授,多数流于形式。为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学科教师不齐全的问题,学校可采用引进教师的方法,条件差的农村学校可鼓励现有教师学习第二专业,采取“一师多能”的方法,培养多种技能,以适应多学科教学。

(四)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即使在西部边远山区,也要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尽可能地落实教师资格制度,使农村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录用新教师时,必须把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作为选聘教师的必备条件.并对应聘者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育科学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考核,择优录用,以确保具有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的人员进人师资队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另外,通过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实现教师补充来源多元化,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实施教师聘任制,优化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五)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构建城乡学校一体化

就农村教师现状分析,教师流动制度实质需要建立双向流动制度。双向流动制度包括两种制度,即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制度。近年来,各地建立的教师交流制度,大多属于前一种。但是,在这种制度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将教师交流与评职称、晋级挂钩,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感到“乡村学校是城市学校教师练手的地方”;二是交流时间较短,一般为1年左右,且不知道下批交流人员是否还能连续进行。因此,要解决农村学校师资队伍问题,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本地区构建城乡学校一体化,即以城区的一所优质学校为核心,与同一区域若干所相应的农村学校组成办学实体,实现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成果共享、资源共享等一体化体系,形成城乡学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我国农村教师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8):16-17

[2]樊颖.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3):36

农村教师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江西省;山区县;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现状;建设

[作者简介]兰青(1976―),男,江西丰城人,宜春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生。(江西宜春336000)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基础教育发展迅速,但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仍很薄弱。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目的就是提高这些地区体育教育水平,促进薄弱地区人才培养。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在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

一、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笔者对江西省赣西地区靖安、奉新、铜鼓3个山区县22所中农村中学和69所农村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体育教师队伍专、兼职情况

调查显示,3个县2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总数为48人,中学体育教师平均每所中学为2.18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36人(占体育教师总数75%),兼职教师12人(占总数25%)。铜鼓县专职体育教师比例最高为84%,靖安、奉新两县同为71%。3个县之间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专、兼职经V2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69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数为149人,小学体育教师每校平均为2.16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22人(占体育教师总数15%),兼职体育教师127人(占体育教师总数85%),靖安县、奉新县和铜鼓县兼职体育教师比例分别为59%、88%和92%。3个县之间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兼职经V2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在被调查学校中有9所农村中学、22所农村小学只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有2所农村中学、48所农村小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没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占所调查学校总数的51%。主要因为3个县均为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农村学校数量多而规模小。有的小学教师队伍由几名语文、数学教师组成,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基本上由班主任兼任,或为了平衡教师的工作量,由课时数少的教师担任体育教学工作。

2.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显示出年轻化的状态。40岁以下教师群体所占比例最大,中学为88%,小学为78%,3个县之间体育教师年龄分布基本一致,均缺乏合理的老、中、青结构。

3.教师队伍学历状况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本科学历为2%,大专学历为4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为52%,靖安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平均程度最低,本科学历为零,大专学历为29%。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大专学历仅为17%,中专学历为76%,铜鼓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状况最低,大专学历数为零,中专学历达到96%。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至2005年小学教师50%以上达到大专学历,初中教师50%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10%达到研究生学历,其余达到本科学历。对照这个要求,山区农村中学和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还有很大的差距。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学历整体偏低主要因为:(1)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等师范教育跟不上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无法补充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招收了体育基础较好的高中毕业生任教体育。(2)20世纪90年代大批体育运动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造成中专学历的教师为目前学校教师的主体。(3)部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他们的学历起点较低。(4)由于均为江西省山区县,教师开展学历提升的经济压力大,教师参与学历提升比其它地区教师更为困难。(5)因为当地基础教育质量相对不高,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比较少,毕业后返回本地工作的大学生更少,教师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6)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难以像城市学校那样能够吸引外地高素质教师。

4.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状况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高级职称仅占2%,初级职称占71%,中、高级职称教师数缺乏,特别是靖安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没有一名中、高级职称教师。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高级职称占3%,中级职称占27%,初级职称占70%。靖安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状况最低,中级职称为12%,初级职称占88%。

三、建议与构想

1.开展师资继续教育工程。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应对体育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完善其知识结构,进行开发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继续教育。省教育厅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开展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对体育教师队伍进行广泛的培训与提高。

(1)重视教师学历提高工作。开展学历提高工作可以在提高他们专业素质、适应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的同时,增强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地教育局积极组织、发动和协调本地体育教师参加函授大专学习,整体上提高了这些地区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将函授点办到基层的作法节约了体育教师的学习成本,扩大了体育教师学历提高参与面,受到基层体育教师的欢迎。

(2)广泛开展体育教师培训工作。随着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衍生了许多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一次性学历教育已难以适应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偏远农村学校缺乏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辐射,体育教师迫切需要开展广泛的学习培训。

首先是开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中心内容的学习与培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全国进入推广阶段,2005年将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与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体系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内容应主要围绕《纲要》、“课程标准”、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评价与考试制度,以及课程管理等主题展开。在通识性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培训,培训方式采取专题报告、讨论、研修、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是对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能力的培训。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难以全面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习领域,各地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达到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江西农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许多项目具有很强的普适性,稍加改造后可引入教学当中,可以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育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体育教育的观念、知识、能力有限,必须通过学习培训加以提高。对体育教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应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筛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改造、民族传统体育学习评价系统的建立等内容。

江西省农村学校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庞大,而且短时间内难以取代,他们在学校体育工作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兼职教师这个群体,甚至应该针对兼职教师这个专门的群体展开培训,帮助他们迅速提高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体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育受益面。

(3)探索实现“学历提高与培训一体化”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时反馈给负责学历教育的高校,开展学历教育的高校应根据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增加农村体育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将学历教育内容与培训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实现“学历提高与培训一体化”机制。

2.设立师资继续教育专项资金。开展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无论县教育局、学校还是教师本人都是一笔难以承担的费用,而且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考虑其它学科教师同样面临的继续教育问题,可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有限,为减轻学校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建议设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专用于农村学校师资继续教育的支出。

3.建立扶贫援教制度,帮助农村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省教育厅可考虑建立城市优秀教师到省内农村学校援教制度,通过政府行为和各种优惠政策调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对口援教,体育学科的援教人员应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发挥传、帮、带作用,传递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教研等方面的思想与信息,迅速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4:19-23.5:14-18.

[3]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1.5

[4]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Z].2000-2003.

[5]曲宗湖,尚大光,李芬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