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例6篇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1

教育问题:一个无核系统

所谓系统(system),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①。在所有要素(部分)中,有一个最核心要素即系统目标与功能。它不仅是整个系统存在的根本理由或价值所在,而且也是衡量这个系统质量的关键所在。其他要素则围绕核心要素,与之有机匹配、合理构建、协调运行,以充分发挥系统功能,提升系统质量,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系统的核心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人才培养。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与功能。大到国家教育战略、制度政策、学校布局、财政投入;中到区域均衡发展、教育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协调互动;小到校园建设、课程设置、教师配置、课堂教学等,无一不与人才培养直接或间接相关;其所存在的问题也无一不伤及人才质量。

遗憾的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目前整个教育系统却处于一个似乎无核,或者说核模糊的状态。一般所见教育学的内容安排,多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制度,再到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德育等,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线性排列,严重缺乏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以及“以人才质量为核心”去结构各种因素的意识,更缺乏或者是不敢涉及人才质量标准问题。一般所见的教育行政部门文件,也只是就具体问题举措,缺乏系统目标指向和系统调控力。一般所见的教育实践,终日为眼前的现实功利所驱使、忙碌,其状态触目惊心。仅以教育评价为例,有多少学校和地区在制定考试科目时顾及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的培养目标?编制考题时,又有多少学校和地区顾及到了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发展目标?由此导致的结果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迫于以升学率作为评价质量的唯一标准,围绕考试科目,盲目进行题海战术,学生负担怎能不重?大学则以就业量评价办学质量,使学生过早陷入就业焦虑,岂能安心学习?再看目前盛行的各级各类“办学质量”、“教学质量”检查,关注点也多在师生比、生均投入、生均图书、设备设施、课程标准及教学进度等上,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考察这些因素与学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使得一些硬件和生源条件本来就好的学校占尽风光,锦上添花;而一些硬件和生源条件本来较差其实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差的学校,反而失去优势和欠缺鼓励。总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不在系统核心处,不在眼中,更不在心中。

一个无核的系统,严格来说不是系统而只是一个盲目的、随机的领域,它无法良好运转,问题重重,百般纠结,期待它能够产出优质产品,只能是奢求。所以,我们如果确定提高质量是教育系统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那就必然从教育系统的“核”——人才培养——入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整个教育质量;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探索时,首先要解决的也必然是开展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探索。

“质量是什么?你知道它,你又不知道它”

迄今为止,对“什么是教育质量、人才质量”、“标准是什么”仍存在种种争论。千问题万问题,这其实就是教育最大、最根本性的问题。

应该说,参与教育系统建构和运行的利益主体众多,他们对教育质量抱有各自的看法和标准,完全可以理解也值得参考。目前代表性的观念,概括起来有六种。(1)硬件论。是至今常用的一种传统质量观念,指标包括生均拥有藏书量、教职工硕博学位比、入学录取分数线、生均预算支出、继续升学和就业比等,明显缺乏教育本质目标和功能意识。(2)多元论。认为所谓质量包括所有教育条件与活动因素:学生、教师、课程与教育、校舍与设施设备、知识交流、信息化与互联网、师生互动、特色与文化,大学还有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等。这一包罗万象的现代质量观,比硬件论有进步,但各要素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也缺乏教育核心质量意识。(3)层次类别论。认为质量是一个多侧面的主观概念,不同当事人包括国家政府、学校、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客户”等,都有各自的质量标准。有美国学者指出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校长眼中的“课堂概念中的质量”,指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测量性强且争议最少;二是经济学家眼中的“市场概念中的质量”,以学校培养出的人的职业“生产能力”来衡量;三是社会和个人眼中的“学生发展”质量。中国学者从另一角度归纳为三种:内适质量(学校内部认可的教学与学术质量),外适质量(培养的人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部门需要的程度)和人文质量(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程度)等三种质量。这一质量观考虑了多主体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也涉及到人才(学生)发展质量,但还没有将人才质量置于核心位置。(4)水平级差论。教育及所培养的人有等级、类型、水平的差异,因此教育质量也有差异,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明确提示了教育质量层次的多样性。(5)结果论。认为教育质量指学生取得的学习成就,可依据其知识熟练程度或知识的增长量来描述。这种质量观将关注点集中到学生发展上,与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功能方向一致,但局限于学生的知识增长量,不全面。(6)目标论。认为只有明确了希望教育给予什么,即举办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才可能给教育质量做出明确定义,在这一前提下的质量涉及:目标的合适程度、目标实现过程中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目标达成程度等。这一质量观触及到了教育的核心问题即教育目标,却没有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就是人才培养及其质量。

这六种质量观之间是互补与发展的关系,但它们也存在共同的问题,即没有站在“以人才质量为根本”的高度来看待或统整教育质量,因此必然导致教育质量观的模糊不清和不完整。“质量是什么?你知道它,你又不知道它,它就是这样自相矛盾的。虽然,一些事物确比另一些事物好,就是说它们有更高的质量,但是,当你试图说明什么是质量时,除了具有质量的事物本身,却又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翻来覆去,伤透脑筋,但还是找不到思维的出路,质量究竟是什么?!”这一幽默而无奈的提问,出自1982年美国联合研究理事会于美国研究型博士学位点的评估报告,如今已成为对教育质量及其标准进行深度探究举步维艰的经典描述。

一再宣称提高产品质量,却不知道产品质量是什么,自然也就无所谓质量标准,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然而,在整个教育理论和行业中一直没有明确的质量概念和质量标准,却能够不断振臂高呼“提高质量”、强调“质量保障”、实施各种“质量工程”,进行种种“质量评估”和排行等等,确实令人费解。保障的是什么?工程为什么?评的是什么?排的是什么?一个巨大系统,没有明确的“目标——功能”,围绕着一个空核或模糊不清的核在运行,必然丧失方向,问题丛生,万般纠结,难得其解;结果也必是浪费物力、财力与精力,还会将系统导向歧途,直到归于死寂。人才培养对整个教育系统具有统摄意义

当明确了教育质量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时,教育质量观就有了根基与核心,就找到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基点和逻辑起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同时在各个教育阶段,也都涉及到人才质量为核心的问题:义务教育“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等。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教育规划纲要》还相应提出了“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两大工作方针、建立质量标准以及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等举措:“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等。可见,不论教育系统因素多复杂,国家层面上将人才培养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核,把人才质量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质量,是非常明确的。

从人才培养这个核来看,整个教育系统的所有其他因素,都是为实现核心质量即人才培养质量而协同存在的质量保障因素;所有这些保障因素,包括教师、教学与教学资源、制度机制、评价监管、领导、投入、社会力量等,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互为联系、层层相关,从而构成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这样一来,教育理论和实践系统中一些长期混乱的相关概念,在整个系统中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和逻辑定位。例如课程与教学,通常都将之归为教育质量本身,其实它是人才质量的首要保障因素;所谓“全面质量”,就是核心质量(人才培养)、中层质量(如义务教育的特有功能:服务社区、文化传承等)和保障系统质量的合称;“教育质量保障”可以定义为:确保教育功能实现的所有条件与机制;“教育质量监控”可以定义为:对教育功能实现程度,即教育水平及其保障条件、机制和运行水平的监督和调控;“教育质量评价”,则是关于教育功能实现程度(水平)以及保障和监控实现程度(水平)的测量和判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就是关于教育功能实现程度即人才质量和质量保障实现程度的测量和判定指标、方法与工具@;“教育质量监控”,就是基于教育质量测量与判断对教育系统各个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的观测、预测、调整、修正等。于是,各种办学因素,包括师资、校舍、设备、管理、制度、投入等;各种办学层次,大中小学等;各个办学主体(国家办学、民间办学、中外合办等),都能够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统整起来。

人才培养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逻辑核心和基点,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建构、观测、调控教育质量的关键点,这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所有要素及其结构具有统摄意义。只有如此,整个教育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建立“六维四级”质量标准与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建构、观测、调控教育系统的关键点,衡量教育质量毫无疑问首先就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那么,该如何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呢?这必然涉及质量标准问题。没有标准的质量,依然是空心质量,模糊视点,盲目系统。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等。进一步追究,什么是“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呢?

其实我国的各种教育法,都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质量进行了基本规定。在《教育规划纲要》中,也多次强调我国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应该说,这些就是国家对人才质量基本标准的概述。基础教育必须达到,其他阶段和类型教育也都必须首先达到,同时各个阶段还可以有自己的特殊质量标准。例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外,还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同时,国家颁布的各种教育法规,像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一系列重要教育文件中,都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即教育目标有明确表述,尽管表述文字略有差异,归纳起来不外乎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全面与个性协调发展”、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的”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等。简化来说,就是人的“六性”发展,即全面性、个性、专业性、创造性、社会性、协调性。这“六性”构成了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从立体关系来看,也可以称为“六维”质量框架。它既是对“何为人才质量”的详细解释,也是衡量人才质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其中,全面性包括了:1.德:行为规范与思想政治。2.智:知识、技能、思维。3.体:体质、体能、运动技能。4.美:审美欣赏、表现、创造力。5.劳:劳动意识、习惯、技能等。个性包括个人兴趣和个人特长。专业性包括专业知识和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和职业基本素质等。创造性包括创新意识与想象力、新颖成果等。社会性包括参与社会和社会化程度、社会责任感与贡献等。协调性则是指上述各维度发展的均衡性。

考察国内和各国的政府文献和学者理论,他们对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即对学生发展的理想预期,也都不外乎这六性或六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PISA测验,包括了科学素质、数学素质、阅读素质等,都可以归纳在“六维”之中;2010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创新教育运动”,提出了“发展制造业”的呼吁,可见发达国家对于人才的创新性和专业技能性同样渴求。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六性或六维”当作“教育质量标准的顶层结构设计”。在顶层设计下,教育系统中各种关系主体可以对人才培养质量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才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国家意志;同时学生个体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第一当事人,对自身发展有自己的要求;而家长、社会和用人单位等也对人的发展质量有所要求。因此建议,各方面各层次主体都有权参与这六维标准的具体指标体系的制定,以形成一个由顶层向底层,从国家、到地区、学校、个体等逐级转化和补充形成的,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人才质量指标体系。

这一体系可以简称为人才质量的“六维四级”标准,它不是一个悬空的框架,而是一个从顶层概念到现实行为层层分解落地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四级”,即指人才质量“六维”被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学校标准和个体标准共四级:

1.国家标准——国家提供教育质量(六维)指标框架和基准。国家代表机构可以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指标调整、增删、确定与调整权重等;同时国家还可以委托教育部或者其他部委,对学科、专业、行业编制国家标准。

2.地区标准——各省市区县教委(教育局),在国标基础上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专业的特殊需求,在相应框架里添加特色指标。国标和地方特色指标合并,且按照一定权重,构成地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之前的一些有价值和特色的地方标准经过整理提炼可以纳入。

3.学校标准——各级各类学校在“国标”和“地标”基础上,根据学校类型、专业类型与特色等,增添学校办学与专业特色指标。国标、地标和学校特色指标合并,且按照一定权重,构成各级各类学校人才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学校正在实施的一些有价值和特色的指标可以纳入。

4.个体标准——每一位学生(教师)个体,在国标、地标、校标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质以及教育和社会可能提供的条件,进行自我发展设计,添加个人特色发展指标,将个人特色发展指标达成度计入发展总成绩。个人可随时用身份证调取自我发展信息,进行自我发展监控与调整。

人才质量“六维四级”标准框架与指标体系的动态编制过程,一方面,使参与教育系统建构、建设和运行的各个主体都有了编制质量标准的空间和自由度,从而使各级各类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机构,都有了共性个性兼具、统一特色兼具的质量标准去明确指引自己的办学方向;另一方面,各级主体还可根据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定位变化,进行指标的灵活调整与增删。只是无论哪一级哪一类,认定和制定了指标,就必须照此执行,进行自我测评和接受他者测评。

紧接着的问题是:这么多指标如何能够检测?

进行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

建立起“六维四级”人才质量标准与指标体系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能够在各级层面上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实时测评,并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保障系统质量。否则,讨论质量和建构质量标准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教育规划纲要》提到质量监测及监测系统建设问题:义务教育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高等教育则要“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等。这些“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无疑首先应当是人才质量监测和评估,然后才是围绕人才质量的所有教育保障因素和教育基础状况的监测。事实上,只要标准框架和指标系统库建立了,实际检测并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可操作性,分主体(国家、地区、学校、个体)、分层次、分类别、分重点、分时段等进行指标检测,逐步积累数据,最终协同完成人才质量检测数据库与质量分析系统。

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教育质量宏观和微观检测提供了可能和精良手段。《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近年来,云计算基地建设和离岸数据库的建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教育系统运行和管理全面数据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不过,这又将面对另一个难题:如何将人才质量检测系统与目前越来越多的分隔、分散、利用率极低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信息的优质、高效利用?《教育规划纲要》“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一章中,给出了一项富有远见的举措,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质量检测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部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以此为基础,就可逐步建构起一个较为理想的以整个教育系统为支撑的“教育质量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六维四级”指标框架、教育基础条件和保障因素等三个互为相关的子系统,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完成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保障因素)、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的分析与调控,据此最终实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乃至整个教育系统质量提升之目标。核心问题解决了,一个一个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必将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场激动人心的“革命性”变革!

注释:

①许国志:《系统科学大辞典》,1994年版。第540页。

②美国联合研究理事会,由美国学术协会理事会、教育理事会、美国研究理事会、美国社会研究理事会共同组成。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2

一、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关于教育新常态,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给出了很多解读,有涉及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理论研究,有涉及政府体制机制建设层面的建议,有涉及综合改革配套保障的探讨等等,本文仅从个人视角,尝试分析教育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一)日益加剧的招生压力与就业竞争压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达到3550万人。据统计201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规模已达到3350万人,显然,2015-2020年只需维持相对较低的增长率,就可以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显然,低增长率将是高等教育新常态的表现之一,同时,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也会进一步挤压高职教育的生源空间,招生压力巨大。2016年两会期间,总理提出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目标为6.5%~7%,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高等教育的直接冲击就是社会减少了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从而导致就业竞争也将日益激烈。(二)日益迫切的教育质量提升要求。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取向和生存的法宝,其核心就在于要解决好立德树人、成人与成业的问题。社会的认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能力与效果,就是检测教育质量的主要参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以往规模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边际贡献日益减弱,高职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人才培养质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经济转型期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是“新常态”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三)新媒体技术对教育模式的改进要求。当前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突飞猛进的新媒体技术将教育方式、环境和师生关系指向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教育模式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在教育评价与管理中的运用,学习个性化、互动性、探索性将会是教育的新常态。除了做好硬件方面的教学资源配置外,职业院校还应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考核及评价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优势,同时也要谨慎处理“器(工具)”“技(技术)”“气(精神)”三者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人际交流,防止单纯的人机交往。

二、基于学生核心利益的教育教学理念辨析

学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关注学生的核心利益。学生的核心利益是什么?本文认为,作为受教育者,在校期间获得个人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发展能力,并得到公正评价,就是实现了学生核心利益。因此,学校应该从维护学生核心利益的角度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有效开展育人工作。(一)是否体现学生的核心利益———辨析。“以生为本”理念的本质“以生为本”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关爱学生都是其具体表现,但这些都仅涉及日常工作的操作层面,更多是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的要求,体现的是表象层面的“以生为本”,如果单纯强调这个层次的“以生为本”,可能会忽视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从而失去客观性、公正性和规范性,造成制度的随意性和软弱性。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服务学生专业化成长的教学做一体、双证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无疑都是职业导向下的教育定制。只有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真正保障广大学生的核心利益,才是“生本至上”理念的核心体现。因此,广大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才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本至上”理念,否则,所谓的“以生为本”就是一句自我安慰的空话。(二)是否维护学生的核心利益———辨析严格。管理与悉心服务的关系随着很多学校探索和实施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办学重心下移,使得二级学院管理职能逐步增加,因此必须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及规范并严格执行,以确保教学运行稳定。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发展大局,严格管理与服务学生似乎产生了理念上的冲突,何去何从使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困惑不已。管理与服务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从本质目标上讲,管理与服务都是为了服务学生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维护学生的核心利益。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既要秉持服务理念,也要进行严格管理,即“用服务的理念去做管理的工作”。悉心服务并不意味着牺牲制度而迁就学生不合理的诉求,而是要求制度设计时要尽量科学合理,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以优质的服务弥补刚性制度的软肋,化解矛盾,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比如在一些涉及面广或重要时间节点的工作,通过“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反馈”,多管齐下,服务在前,就可以降低学生犯错风险,促进管理效率提高。总之,严格管理与悉心服务,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相辅相成和良性互动,不能厚此薄彼。(三)是否符合学生的核心利益———辨析差异。化培养和评价对于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古代先贤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教育界也早已认可了这一理念并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如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专业课程过程考核、创新学分互换等等。如何公正客观的评价个体差异的每个学生,自然关乎学生的核心利益。但一直以来,人们在教育层面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认识论”,即人的认识是第一性的,而欲求和意志是第二性的,因此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大都以学业成绩提升为核心。随着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当由“认识论”向“存在论”转变。“存在论”的观点是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进行探索,其对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是“人性的发展”。因此,按照这个理念,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仅仅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作为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的丰富性和多维性。在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都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态度、作业质量、考核成绩等学业提升情况,导致很容易对部分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进步缓慢的学生冠以“差生”的帽子,甚至产生歧视和放弃的态度。然而,从另外的视角看,这些学生并非全部无可救药,他们有的热心组织社团活动,有的乐于参加公益志愿服务,有的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比赛,有的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等,他们同样阳光健康,积极向上,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了当代大学生健康活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但他们却无法在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公正的评价。当前社会中关于“学渣逆袭,学霸平庸”现象而引出的“教育无用论”大讨论,就充分证明了“认识论”评价体系的局限和尴尬。当然,由于受到国家教育体制顶层设计、教育资源、评价成本等客观情况所限,现行的“认识论”评价体系依然以“学业成绩”为主,所以,就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要科学反映出学生学业以外的全面发展情况尚有很多困难,但我们至少要以包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名学生,关注他们的全方位成长,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内涵,即“在人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中,促进人自我发展与完善、不断获得作为人的本质的发展”。

三、聚焦学生核心利益,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齐抓共管,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核心是德育,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些都对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我们必须摒弃那种将知识传授、道德培养相分离的错误思维,而要树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系统推进的理念,通过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将外化的“说教式”德育转化为内化的“渗透式”德育。教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准则、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塑造、生涯发展的规划等方面引导学生;管理人员通过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职业精神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保障部门以敬业负责的态度和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并创造优美的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作用。(二)以教学工作诊改为契机,优化全程育人的质量保证体系。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将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此次教学工作诊改与以往的教学水平评估在目标、标准、操作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区别,是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教学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诊改的目标是建立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常态改进的运行机制,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诊改工作没有起讫时间的限制,将融入日常工作全程,将是一项常态化的系统工程。面对全新的诊改工作,全体教职人员必须加强学习,理解内涵,付诸行动。首先要从自身点滴做起,如教学常规“严、细、实”,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树立“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不做旁观者”的意识,明确自身也是不同层面的保证体系中一分子,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反馈,以便改进工作流程;最后要围绕学校“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的诊改重点,积极参与品牌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以贡献求发展,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源动力。广大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既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也是先进教学理念的第一实践者,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构建起理念先进、制度科学、运行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坦然应对教育新常态的挑战,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海涛.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中的冲突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2):45-47.

[2]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EB/OL](2015-07-01)

[2017-02-20].http://gjzx.sut.edu.cn/a/gao-jiaodongtai/2015/0701/34.html

[3]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面临三个“新常态”[EB/OL].(2015-10-20)[2017-02-20].http://learning.sohu.com/20151020/n423698127.shtml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高等教育

1.前沿

国家重视素质教育,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的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随后给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该总体框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具体化和细化,为落实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目前,高等工程教学是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工程教学尤其需要重要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质量。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手段。因此,本文基于工程教学专业认证理念,构建层次分明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健全具有高等工程教育特点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内容详实和具体,最新2015版通用标准包括7个大指标、37个小指标组成及专业补充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有利于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落实在培养目标制定和评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及质量监控机制的全过程中,采用学生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作为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重视教育质量提高,使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立德为根本任务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能够适合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实践。

3.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

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思想,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培养目标要求能够反应专业定位,学生达到能力及具有的综合素质。依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制定面向社会公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符合学校定位的培养目标,同时培养目标需要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3大方面内容。同时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后预期取得的成就。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在国家工业制造业领域从事专业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岗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具有解决生产或管理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健康生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能够通过自学途径拓展知识,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结构,适应自身发展,学会学习。(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制定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专业需要制定明确的、公开的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达成。为了达成专业制定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的标准落实学生的培养,并依据毕业要求来表达和具体化学生核心素养所需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依据最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制定12条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覆盖以下内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知识、工程问题分析及表述、方案设计、复杂工程问题表达、现代技术工具使用、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社会责任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具体包括知识运用能力,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健康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后,为了达成相关标准内容,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支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定量化分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效果。结论目前,工程教育认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它基于学生产出的能力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能够适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随着培养体系的有效落实必然能够提升我国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组建设[J].教育视界,2016,9:22-25.

[2]苏继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88-90.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34:1-1.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4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在职社会人员提升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职责,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这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成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

成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

成人教育即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录取,取得成人高等教育资格,修完高等教育相应专业层次的所有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与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为进一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与效果,需要成人高等学校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合理的原则,构建起科学的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以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是我国终身教育的根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1有利于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人教育学生是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1.2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可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教育学生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

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检测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促进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4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让更多的人领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1.5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成人教育,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人生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2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的质量与方向,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如下:

2.1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非常丰富的人生价值导向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以正确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成人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2.2引导成人教育学生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以自觉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2.3确保成人教育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成人教育的方向,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导向,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2.4促进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成人教育办学受到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学功利性强,对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真正推动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

3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需遵循如下原则:

3.1政治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成人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中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统一思想,让成人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3.2价值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原则。价值导向是成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培养的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更加重视正确价值导向的原则,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续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3.3实效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实际产生的效果,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生能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测的标准,即注重实效。

3.4科学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发展原则。无论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才能使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并产生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与教育规律有效结合才能符合实际并为大众所接受。

3.5创新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评价体系既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测指标,又是成人教育办学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和指挥棒,有关成人教育的执行部门必须以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推进评价体系的构建。

4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构建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中落实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反响和评价、工作开展的特色与亮点等方面来进行。

4.1评价建议

无论是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评估组必须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评价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整改与进步。所以,给出的建议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办学单位整改与提高。

4.2评价周期

每一项评价体系都必须跟上时展要求,对于评价周期,建议五年评估一个周期,以更好地促进各单位在成人教育中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3调查对象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查对象的选择面要适度扩大,调查对象应包含老师、学生、办学管理者、社会人员、企业等用人单位等;同时,调查对象的抽选要科学化,要科学使用随机抽选等方式选择调查对象,提升调查的代表性。

4.4评价计算原理

评价结果的计算是依照观测点得分乘以该观测点的权重得出对应二级指标实际分值;二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对应一级指标实际分值;五个一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总分。

4.5总体调查与深入调查

以上调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体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层级相对不多,评价的观测点主要重在反映总体情况。实践中,为了深入掌握和了解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评价的观测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5小结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是重要的力量,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办学质量。

作者:戴春平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灵红.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2015,(01).

[2]林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科技文汇旬刊,2014,(11).

[3]吴云.关于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2).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5

一、工作目标

紧扣县委、县政府和市教体局工作主线,全面落实县教育局党委、行政工作部署,以“六个用”的新常态推进新发展,着力完成“123”工作目标。

(一)坚持一个根本,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市少先队活动课程分年级实施计划》,通过开展多形式德育课程和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制定并实施《县学校学生德育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及本年度实施方案,认真开展市、县“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家校联动,德智兼修,知行合一,全面完成2015年“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强化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二)突出二个关键,即以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为关键环节。坚持质量为核心,制定并实施第二个《县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大力实施“质量兴教工程”,全面完成2015年质量目标任务。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质量巩固并保持全市第一方阵位次,并不断缩小与市内教育质量先进区(县)差距;高中教育稳中求进,努力提高本科上线人数和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实现“数量和质量”双突破,保持全市高中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现有名次,努力实现全县教育质量“保4争3”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确保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达到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实现学校管理、质量均衡提质增效,并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三)深化三个重点,即以推进课改工作、落实教育信息化及技术装备建设、创建星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为重点工作。积极实施以“MS—EEPO有效教育”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圆满完成实验试点学校第二阶段工作任务,总结阶段成果,启动第三阶段课改工作,推进全县中小学校课改年级各项工作,提升课改成效。大力实施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创建示范点,实施全覆盖。加大创名升位工作力度,积极申报创建市级星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二、主要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学生德育教育提升工程。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贯彻实施《县学校学生德育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夯实德育常规管理,完成2015年“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强化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文件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开展评选市县“美德少年”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活动,推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坚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渗透,落细、落小、落实,实行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现场会制度,建立并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2.强化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管理考核。认真落实2015年“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强化年”工作任务,制定并实施《县学校学生德育工作评估考核方案(试行)》,建立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考核“两单制”(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坚持每年对学校德育工作评价考核。建立学校学生德育教育激励机制,设立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考核经费,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3.强化德育主题教育。通过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心”教育、“三爱”教育、“三节”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和“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民族之魂,做有德之人。加强主题班会(队)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贯彻执行《市少先队活动课程分年级实施计划》,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评比活动。重视各类仪式教育,切实提升师生道德素养。

4.强化德育阵地和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德育组织建设,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现有素质教育阵地资源,深入推进高雅艺术、优秀传统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戏剧文化、民俗文化、竹文化、奇石文化)进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提高使用效益,推进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提高德育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水平。

(二)坚持质量提升核心意识,大力实施质量兴教工程。

巩固提升第一个“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4)”教学质量成果,全面实施第二个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继续实施《县振兴高中教育十大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质量提升激励导向机制,优化质量提升过程管理,努力提升全县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促进全县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1.学前教育。大力实施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2015年学前教育建设项目。积极提高幼儿入园率,力争全县3-6岁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1%以上,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完成《县推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的工作方案》和《县0-3岁早期教育实验工作方案》年度工作任务,深入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研究和其他课题研究,加大幼儿园“去小学化倾向”工作力度,切实规范小学附设幼儿园保教行为,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动态现场会、视导等质量提升帮扶制度,努力提高保教质量,全面提升办园水平。

2.义务教育。牢固树立质量中心意识,建立质量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坚持“常规为本,落实取胜”的工作理念,积极实施并不断完善学校、督导区、县三级教学常规督查通报制,贯彻落实“学校管理一日常规”、“教师工作一日常规”、“班主任工作一日常规”、“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工作要求,提升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效能。建立质量预警机制,对在学期市、县教学质量监测中成绩下滑及靠后的,以及当年毕业年级较薄弱的学校,提前警示督促,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建立考风考纪督查复核制度,公平实施教学质量考核,以优良的考风促进优良的教风、学风。继续强化学校管理人员深入一线教学和管理意识,坚持实施薄弱学校重点视导制和学校管理人员教学质量和工作量通报制。贯彻落实质量考核末位轮岗交流制,加大质量考核结果在绩效分配、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教师调动、公招等方面的运用。建立并实施优质生源输送专项考核制度,坚持召开学校优生培育工作例会,积极探索优生培养工作模式,加强优生培育,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强化学校生源巩固工作,建立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实施学校生源巩固考核、交账制度,落实生源巩固相关工作要求,切实提高普及程度各项指标。

3.高中教育。贯彻落实全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协同提升计划,持续推进《县振兴高中教育十大行动计划》,完善中学拔尖创新人才试点培养机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管理工作水平。强化高中学校优质生源招生激励考核工作机制,加大优质生源吸纳力度,建立并完善初中生源校拔尖创新人才送生考核方案,切实提高高中入口质量。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大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实施研究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化高中学校目标管理,明确高中学校工作目标任务,加大工作考核激励力度,充分调动高中学校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出口质量,力争2015年高中升学本科上线人数取得新突破,完成市、县下达的高考质量目标任务。

(三)坚持创名升位工作理念,大力实施内涵发展提升工程。

1.积极推进高中教育集团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加快推进南屏实验学校建设,积极争取启动中学扩建工作,优化全县高中教育资源布局。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工程,加强县内高中学校与市内学校及成都七中、成都树德中学、成都外国语实验学校等省内高中名校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中学与西南政法大学、学院的战略合作,探索实施职校、中学等学校与台湾等地区及国际中小学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县内高中办学水平。以“创名升位、内涵发展”为抓手,推进全县高中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2.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星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和星级幼儿园创建工作。继续开展一星级、二星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和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幼儿园、县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评审认定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争创三星级及以上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和四星级幼儿园,确保星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和星级幼儿园创建成功。

(四)坚持以改促教工作策略,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工程。

全面深化以“MS—EEPO有效教育”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以课改为抓手,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为质量提升提供根本保障。继续扩大“MS—EEPO有效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范围,在全县中小学校课改年级全面实施课改工作。建立课改学校团队,开展“MS—EEPO有效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系列活动,全面完成试点学校第二阶段实验工作,启动实施第三阶段操作系统的实验工作。继续实施好中期评估和阶段性考核表彰奖励工作,继续抓好对课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驾驭“MS—EEPO有效教育”课堂教学能力。切实加强对试点实验学校课改推进工作的管理,重视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地对课改实验推进工作经验的总结、交流及推广,充分发挥课改试点实验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开展好各层次课改教学研讨活动,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新高考的研究与指导,继续开展新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和培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五)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工程。

1.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工作。巩固并提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生巩固率达94%以上。均衡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积极开展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级复查迎检工作,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职责任务,全面启动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接受省检的各项准备工作。

2.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并实施《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BT招商项目,全面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线使用课堂和微课建设,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大学校装备建设、管理、运用考核工作力度,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指标开展自查,摸家底、找差距、抓整改,配齐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

3.强化教育合作交流,探索建立校际间协同提升发展机制。积极开展县内教育交流活动,强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其他公民办幼儿园、普通高中和单设中学对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心校对基点校和村小、优质学校(园)对薄弱学校(园)的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学校联盟,落实校际间协同发展提升机制,开展学校间帮扶、交流、学习、合作等形式的捆绑发展工作,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园)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开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不断促进薄弱学校的转化提高,实现全县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力度,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华东师大慕课联盟、东北师大微课联盟合作,深入推进课改工作。

4.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特殊教育的文件精神,落实工作要求,实施全县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努力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积极探索学前特殊教育及职教特殊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加强随班就读建设工作,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与指导,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大力提升全县特殊教育水平。

5.关爱留守学生。加强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加强学生“亲情电话室”使用与管理,提高全县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入住率,解决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管理问题。建立并完善留守学生教育帮扶制度,落实教育帮扶责任,总结推广留守学生教育帮扶工作成果,落实留守学生“三个优先”的工作要求,重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县留守学生教育帮扶水平。

三、保障措施

通过建立“四个规范”工作机制为保障,严格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两个行为”,促进全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一)规范“两个行为”。切实规范校(园)长办学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上下班签到制,治理“庸、懒、散、浮、拖”。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标准,确保各学科开齐开足课时。严肃清理教育乱收费、乱办班行为,着力纠正违规补课、有偿家教、违规征订教辅材料等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规范小学学科任教安排,坚决纠正中、高年级学科教师只担任一个班语文或数学科教学现象。强化艺体课教学管理,实施“艺体专业教师回归计划”,坚决纠正艺体教师主要承担非艺体学科教学现象。加强村小管理与指导,完善村小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将村小课程安排、教学常规管理考核纳入完小管理范围,建立完小教师到村小支教、走教制度。

(二)规范教辅材料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规定,做好教辅材料的选用、征订、管理和使用工作,严格执行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坚持在市定《教辅目录》内学生和家长自愿选用原则以及教辅材料代购服务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教辅材料的代收费结算和清退工作,全面规范教辅材料使用行为。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质 培养 调研 路径

一、理论依据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以特色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的陶冶功能;以制度建设为平台,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通用职业素质训练为平台,重塑学生健全人格;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