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软件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2-03-08 23:58:50

目标管理软件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1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满足国内旅游的同时满足国际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掌握国际交流语言。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体就业方面,是导游服务与酒店服务两方面。

(一)导游服务方向的行业目标

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所谓高标准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对导游服务人员来说,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为一个“杂家”。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需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需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能尽快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中塑造出高素质的人才。在21世纪社会经济与旅游同步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视野不能仅限于国内,应开拓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严要求,要求导游服务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应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应变处理能力、沟通能力、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工作,体现导游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酒店管理方向目标

酒店管理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这个领域更好地展现自己。需要掌握《酒店管理基础知识》《菜点酒水基础知识》《酒店公共关系》《现代礼仪》等学科。酒店管理方向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熟能生巧的过程。

二、敦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从敦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状分析来看,整体资源匮乏,软硬件设施不齐全。敦煌学院是2014年6月建立在距离校本部1800米的敦煌,是一个二级学院,该学院的专业主要有舞蹈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国画专业以及动画专业四个专业,因为距离校本部比较遥远再加上是一个新建的二级学院,所以在设施设备等方面欠缺较多。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学院缺少硬件设施,在学习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时,需要借用旁边旅游艺术中专的实训场所,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手续比较繁琐,而且还涉及财产方面的问题,缺少一些专业的实训场所。受地域限制,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学院没有相关的专业老师,学院授课的老师都是从校本部来敦煌学院进行授课,路途遥远,耗费时间长。学院气候干燥,部分老师有不适应的现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调整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现象对老师学生都不利,对学生而言老师每天的教学进度太快知识量大,没有时间消化,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透彻。对增进知识开阔视野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压力,长此以往,渐渐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往返不便,在课程结束后就会组织学生进行期末考试,学生复习时间远远不够,挂科现象增多。外语水平薄弱。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交往已经很普遍了。英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表达工具,没有共同的语言,两种思想就无法碰撞,这也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导游最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把一种文化通过语言传递给大家。现在敦煌学院学生外语水平总体偏下,还达不到正常交流的水准。就连对英语要求很高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处于偏下状态。外语学习环境不好,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意识不强。缺乏专业指导老师。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缺少专业指导老师多项工作都无法顺利进行。需要一些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敦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没有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师资力量匮乏,学生在遇到涉及专业的问题上无人解答,只能借助网络。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只要找网络没什么解答不了的,但一些客观问题网络是无法解答的,需要老师的切身经历来帮助学生。

(二)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主要得出了以下四项解决方法。1.设施设备建设敦煌学院办学已有四年,旅游管理专业是第三年,目前还没有大四。在这三年中软硬件设施配备上远不及校本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学院应该建设一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餐饮模拟室,客房模拟室、导游模拟室、景区规划模拟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寻找快乐。对于餐饮模拟、客房模拟、景区规划模拟这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去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模拟室里面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实景演示,这个主要涉及3D投影仪,让同学们有种身临其境感觉。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地域限制,集中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难以消化。学院可借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在资源共享性的网络公开课程上做出突破。故建议增加网络公开课,网络公开课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的自主性,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学习的协作性等特点。来学院上课的老师可以按正常的授课速度上课,上不完的课时学生可通过老师在授课时录制的网络学习课程完成。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宽视野。3.加强外语学习对于外语的学习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译等几个因素,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多组织一些英语学习俱乐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增进专业指导老师为了学院全面发展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旅游类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强的指导老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有3~4位专业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在导游模拟、酒店餐饮模拟、客房模拟、旅游景区规划模拟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实操中做出指导,主要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正确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合,为学生就业创造良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2

关键词:软件 项目质量管理 电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69-01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我国的电信行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类型企业的竞争,而且还要接受国外电信企业的挑战,甚至是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以及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等国际领军型的电信服务公司同台竞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电信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快速建立起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新型企业模式[1]。而电信业要实现这一战略转型就必须具有高质量的信息系统,其中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软件更是不可或缺。电信企业一般将软件开发的任务外包给专业的软件企业,因此,电信业的软件开发是一个复杂的项目,有效的项目质量是保证所开发的软件具有较高适用性以帮助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

1 软件质量与软件项目质量

电信企业要想应对市场的挑战就必须转变经营模型,而转变经营模型则必须具有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绩效的软件,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电信企业的共识,很多电信企业的管理者也都意识到了软件质量的重要性,因此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以开发高效的软件系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开发软件(电信企业一般将软件开发的任务外包给专业的软件企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项目,该项目的质量并不等同于项目所开发软件的质量。软件质量是指软件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所有特征和性能的总和,而软件项目质量则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工作的质量,即对所开发软件质量的保证程度。电信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耗费很大的成本,因此对软件质量的过高要求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电信业而言,电信企业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确保所开发软件的适用性,实现以较少的成本投入研发适合企业经营的软件产品。

2 电信业软件项目质量管理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涵义是确定软件项目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计划、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各项工作确保软件开发项目中各项工作的质量,进而保证所交付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2.1 质量计划

对于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而言,必须先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计划,才能够以较大的概率完成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制定软件项目质量所依据的应该是企业对与项目质量所制定的的战略目标。我国企业采取的等级结构一般都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理念与意识对于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质量计划应该是电信企业与软件企业高管层的责任,而软件项目的质量就应该是由企业高管层所规定的关于项目质量的战略规划以及工作的方向。

软件项目质量计划的目的是确保软件项目的质量,因此就涉及到了衡量软件质量的问题,即判断质量计划中的项目质量是否已经达到较高的标准。对于这一问题,软件开发企业通常所采用的做法通常是与行业内项目质量的均值作比较,以此判断本项目的质量能否达到行业内的平均标准。

2.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的一般含义是为了证明项目能够达到有质量的标准而在质量体系中所进行的工作。因此,质量保证工作必须确保项目涵盖了能够达到质量要求的所有工作。若质量保证工作确定项目已经满足要求,则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工作,即质量控制,反之,则要先完善项目质量计划工作。

对于软件项目而言,质量保证的具体内容包括几个方面:(1)具有清晰的软件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达到客户要求的基本评价标准,也是软件项目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必须确保软件项目具有清晰、可行的需求分析。(2)具有科学的软件项目质量体系与质量标准。需求分析是判断软件质量的标准,而根据前文所述,软件质量是否达标只是评价软件项目质量的基本标准。因此,但仍然有必要从多个维度建立、健全软件项目的质量体系以及质量标准。特别是对于电信企业而言,所面对的市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电信企业软件的项目质量更需要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3)具有完成项目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电信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电信企业的软件项目也同样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因此,在质量保证工作当中需要确定企业具有达到项目质量标准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以保证软件项目能够达到其预定的标准。

2.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工作是指评价项目成果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并且当项目成果未达到标准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当项目的成果达到质量标准时,相关产品就可以交付使用了,反之,则需要对质量计划与质量保证两项工作进行改进,以保证项目成果能够符合相关规定。

具体到软件项目,质量控制包括两项具体的工作:(1)判断所开发的软件是否达到客户所指定的标准,若已经达到,则可以继续开发,反之,则要对产品进行改进,保证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要。(2)判断项目的成本与进度执行是否达到质量计划中的标准,若已经达到,则项目可以继续进行;反之,就要判断,是质量计划制定得过高,抑或是具体的执行工作还有待改进以及怎样改进。

上述这两项工作实际上都是反馈控制(即事中控制),即在软件开发项目的执行过程当中对开发工作的绩效进行判断。电信行业的市场特征使得电信行业的软件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事前控制的策略是较为困难的,而事后控制策略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若当前的软件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已经产生成本浪费,使用事后控制策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采取措施。因此,在质量控制工作当中应该采用反馈控制策略对各项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

3 结语

电信业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对于电信企业以及与之合作的软件企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相关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中,相关企业的领导者要根据企业对于项目质量的战略目标制定合理的质量计划,通过质量保证工作确定项目涵盖了能够帮助达成质量计划的所有工作,并通过质量控制工作对产品以及项目的成本与进度进行反馈控制,以此提升项目的质量,即所开发软件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做到节约项目成本、加快项目进度。

参考文献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3

关键词: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 Management

Fang Ting

(People's Bank of China Huai'an City Center Branch, Huai'an 2230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software development companies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in order to improve softwar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and quality,must take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ment 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China's general lack of comprehensive enterpris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models,resul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cos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quality,and progress,this paper only on relevant issue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Software development;Project management;Strategy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软件开发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特征。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缺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这是国内软件开发企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到国内软件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要加强具体管理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一、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的项目管理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约束下,如:资金、人力、时间、设备等,对于一个有既定目标的任务进行计划与控制。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在各行业、各领域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软件开发项目具有特殊性,在应用项目管理时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与其他的项目相比,软件开发项目具有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其开发成果也多是以非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性并不明显。所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加强项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科学确定项目管理的框架与具体内容;2.严格控制软件开发的成本、质量、进度与风险,以保障项目管理的实际效果;3.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对于具体事物的描述与思维方式不同,应尽量加强成员之间的协同性。大量软件开发实例表明,如果不能在软件开发中加强项目管理,随着国内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国内的软件开发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性与风险性。因此,为了确保软件开发的效率与质量,必须认识到强化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并且坚持多管齐下的方针,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

二、软件开发项目的管理策略

(一)团队的组建。在软件开项目的管理中,团队的组建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证团队的高效性、专业性与协调性,才能保证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开展与进行。从项目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在软件开发团队的组建中,一定要尽量选拔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良好工作态度的人员,从而保障团队成员有效的计划、协调与管理各自负责的工作项目。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必须首先提出明确、清晰的团队目标,而只有在所有成员认同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这是保障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效果的先决条件。

(二)成本管理。在软件开发项目的管理中,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将项目的开发费用控制在预算内,这是实现软件开发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管理项目。从国内外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在软件开发项目的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软件开发企业,由于成本管理措施不完善,而导致软件产品的造价提高,市场竞争力则明显削弱。软件开发项目的成本管理中,估算是指对于软件开发项目的成本进行全面的预估与计算,并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计划,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于各具体开发项目施加控制,以保证开发项目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计划是软件开发项目中成本管理的基本标准,其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实际开发费用。

(三)质量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要素一般包括以下特性:1.功能性,即所开发的各类软件必须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于用户发展相关业务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可靠性,即在一定的软件开发条件与规定时间内,软件自身的维持性能水平必须保持在相应的程度,不但要满足用户的正常使用需求,而且要尽量提升软件在发生故障情况下的持续运行程度;3.易使用性,即软件的操作要求应尽量符合用户的个性需求和使用习惯,保证界面友好和操作简单;4.维护性,即在软件发生运行故障或用户需要进行某些功能的更改时,其维护难度应适中。

在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制定严格的软件开发质量管理计划,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完善质量管理措施,以实现软件产品质量的最优化;2.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定期对于软件项目的开发质量进行绩效评价,并且完善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信息;3.对软件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的执行结果进行全过程、动态的监控,确保每一开发环节都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四)进度管理。在软件开发项目的管理中,由于开发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修改与调试,进度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为了进一步加强软件开发项目的进度管理,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的规模与性质,合理计算出所需的人员数目、资金和时间等,逐步完善项目的进度管理计划,并且坚持弹性原则,将软件开发中所必需的调试、缓冲时间等计入其中,以防止出现开发时间不足的现象;2.在完成软件系统分析与初步设计完,应根据进度管理计划确定每个程序在开发与测试过程所需要的具体时间,并确定进度管理的基本方针,要突出研发项目的主次;3.在软件开发项目的进度管理中,进度计划应随着软件的具体开发过程,实行“由粗到细”的科学调整,每隔一段时间应组织管理人员比对项目的实际进度和进度计划的差距,对于明显落后于进度计划规定时间的项目,应及时补充开发人员或适当调整项目的开发时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开发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展现。在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软件行业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有效提升国内软件行业的实力与竞争力,必须认识到加强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必须对于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从而构建一套完善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畅.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企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4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软件过程;cmm;kpa

1.引言

项目管理(pm,projectmanagement)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效地计划、调度、控制和跟踪项目的开始、执行、直止终止的过程,是项目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软件项目管理则是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软件产品的实际,利用工程的概念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对成本、风险、时间、质量、过程、配置等进行分析、管理、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管理者的控制范围内,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完成软件的开发并交付用户使用。目前,软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很多软件项目的成功率并不高.虽然有些公司根据软件工程理论建立了一些软件开发管理规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软件项目管理问题,这就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是项目的失败,同时也损害了用户的利益。本文结合我国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并经实践应用.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加强软件项目的可控性为目标,通过对cmm的研究和改进,给出了一个基于cmm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的裁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和3个工作组。

2.软件项目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影响软件项目成功率的因素主要是软件质量问题,而在整个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求不明确、跟踪和监督不力、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和软件配置以及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都阻碍着软件质量的提高。

2.1需求不明确

需求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需求分析的完整与否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延长项目周期、加大成本。由于用户对 计算 机系统认识的不足,对于系统的需求往往比较模糊,遗漏甚至是错误的问题经常出现(包括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数据或报表的分析处理等),但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暴露给开发人员,而是随着项目的进展才逐渐明确。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需求的变更意味着软件产品的部分内容必须重新开发,而对于整个软件项目管理而言,势必要重新分配资源、调整计划、估算成本等等,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下降。

2.2跟踪和监督不力

跟踪和监督主要针对过程而言,也是项目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软件项目过程由多个任务构成,大部分任务都有前置任务和后置任务,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要严格跟踪和监督每一个任务。任务的完成主要从时间进度和质量两方面来衡量,还要充分考虑因客户方引起的一些客观因素(更改需求分析等)。项目管理者虽然制定了具体的项目进度内容,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督机制,对于每一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疏于评价,就会影响下阶段软件产品的质量,有时甚至是软件产品的重新开发,最终影响整个软件项目。

2.3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

客观的软件评审是软件产品质量的直接保障,软件评审一直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对软件产品的评审应有客户使用人员和软件业中的同行来进行。客户使用人员对软件产品做阶段性的评审可以及时发现软件产品功能方面的不足,同行评审可以从软件业的规范及标准去发现问题.软件评审可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大多情况下项目管理者没有做任何阶段性的评审,通常只是在软件产品开发基本完成之后来组织评审,果发现了很多问题,但要修改已经非常困难.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甚至从头再来。

2.4软件配置混乱

软件配置是指软件产品在各个阶段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及数据的集合,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始终。随着软件产品开发的进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中的预算、设计方案、进度等内容都有可能需要大大小小的更改(这些改动可能是合理的),整个改变的过程对软件项目的参与人员来说必须是可视的,以便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而这一切都应该有正确的软件配置来控制如果失去正确的软件配置管理,那么针对软件产品发生的任何更改或者是维护都会给软件项目带来混乱甚至是失败。

2.5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中防止失败的一种重要手段,软件项目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并且风险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目前国内的软件 企业 大都不注意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除了社会环境风险、商业风险等这些客观风险之外.可控的软件项目风险主要指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与软件项目本身相关的的技术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达不到技术条件能够实现的目标,不但延缓项目的进度而且会增加项目的成本.继而使整个项目受到影响。

3.通过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

利用cmm fcapabilitymaturitymodeforsoftware)的核心思想把软件项目管理看作一个软件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过程监控,监督发现过程中影响项目的关键问题并予以解决。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软件及相关产品的一套行为、方法、实践及变换过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cmm把软件开发机构按照不同开发水平划分为5个级别。每个等级被分解为几个kpa(关键过程域),kpa是指在某个成熟度等级应重点关注的区域,也是达到此成熟度等级必须解决的关键点。①初始级,无过程意义。软件过程是无序的、随机的、缺乏总计划,无预见性,大多数活动是应付危机,经常超期超支,成功取决于个人。②可重复级,具备基本的项目管理。kpa分别是: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跟踪与监督、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③已定义级,已定义软件过程。已将软件管理和软件工程两方面的过程文档化、标准化,并综合成该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kpa分别是: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④可管理级,过程可度量。已收集了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方法,软件过程和产品均可被定量地理解和控制。kpa分别是: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⑤优化级,过程控制。通过过程的量化反馈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促使过程不断改进。kpa分别是:缺陷预防、技术更新预防、过程更改管理。

cmm只是一个过程改进的框架.并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的办法。在该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裁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软件项目计划(spp)、需求管理(rm)、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软件质量保证(sqa)、软件配置(scm)、同行评审(pr),设置了三个工作组:软件项目过程组(sppg)、软件工程组(seg)、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通过工作组对关键过程域的操作来加强软件项目的管理。

3.1定义kpa

  3.1.1软件项目计划(spp)

软件项目计划是为要实施的软件项目编制软件过程活动的安排,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也是实施cmm2的核心此阶段在安排过程活动的同时开展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设计和界定在整个项目中各阶段所需的开发、质量、跟踪、评审、风险、成本等工作。项目计划是指导项目过程的具体措施,要在有软件项目实施经验的人员领导下投人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来完成。制定项目计划应注意7个问题。①在 科学 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过程,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合理地确定项目组的参加人员;②对软件项目各程中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项目的里程碑和检查点;③正确估计软件项目中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及其它费用;④正确估计各方面因素带来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⑤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和监督措施;⑥确定软件的评审和测试方法;⑦详细的文档资料。

3.1.2需求管理(rm)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面向用户的用户需求和面向开发人员的系统需求.是整个软件工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求分析主要针对用户的业务流程、系统功能、性能、数据分析进行严格的定义.是设计一个软件应用系统的起点与基本依据,通过它来评判软件产品是否能够解决用户问题,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就目前国内现状来讲,一般签定软件项目合同的用户是主管信息技术的负责人,它所关心的可能是整个系统的目标需求,用户方中层管理人员关心的是业务流程需求.终端操作人员则注重软件本身的易操作性和功能特性,因此.面向用户的需求一定要和用户多方人员多沟通、交流.最终通过双方有关部门人员的论证以文档资料的形式确定下来。任何一个需求分析因客观原因可能存在着需求更改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需求更改的可控性.要建立需求的基准版本和更改版本控制文档资料.使受需求变化影响的产品与需求变更一致。但要注意在更改需求的同时要衡量需求的稳定性,如果一个需求的变更比较频繁,意味着本项目并没有真正了解用户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可以说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和变更可控性直接影响到软件过程的改进,它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加大软件开发的成本、甚至是导致项目的失败。软件工程组(seg)中要明确定义一个需求管理员。

3.1.3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

软件项目的跟踪和监督始终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是项目得以控制的前提和条件、是软件质量的根本保障,其目的是增加软件过程中进度、成本、工作量、质量、风险等内容的可视性,也是实施cmm2的核心。除去市场、 法律 等不可控制因素外,根据项目计划对项目进展的有关情况及影响项目实施的相关因素进行及时、客观、准确的信息采集,将采集到的需求、成本、进度、风险等内容形成文档并建立一个项目跟踪信息平台。项目负责人定期召集软件过程人员、开发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用户方有关人员召开开放式的例会,例会的主要内容是检查项目进展、数据的分析、认识的偏差、资源的搭配、相关的风险等问题并讨论确切的解决办法,通过跟踪和监督使项目始终处于可视化的受控状态。

3.1.4软件质量保证(sqa)

软件质量保证是与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要能力有关的特征或特性的组合。对用户来讲主要体现在软件产品的有效性、一致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于软件产品本身来讲体现在软件产品的可移植性、易维护性、健壮性、可重用性等方面。具体实践中.软件质量保证应在软件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跟踪和监督、软件配置和软件评审的相互配合下完成.软件质量保证要做到以事先预防和跟踪为主,事后纠偏为辅。

3.1.5软件配置(scm)

软件配置是针对软件产品的跟踪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使整个软件产品的演进过程处于可控的状态,继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在实践应用中主要做到五个子项的配置①配置项的标识。标识做到唯一性。便于跟踪和管理。②版本管理。对整个软件过程中的文件和目录提供有效的跟踪手段。③变更控制。保持并传递修改信息。④配置审计。确定整个项目生产周期中产品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完整性。⑤系统整合。把系统的不同部分集成后完成一组特定的功能。

3.1.6同行评审(pr)

同行评审是根据预定的规范和标准对软件产品进行评审。评审的结果是衡量软件产品质量的依据。在整个软件过程中对详细设计和软件综合测试作为两个关键评审点来进行评审,评审的过程中注意要结合本软件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3.2组的定义

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设置了三个组,在降低了人员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软件过程改进能力和软件质量。

软件项目过程组(sppg)组织具体的项目实施活动,管理并协调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主要完成spp和spto。

软件工程组(seg)负责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工作。

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主要完成spto、scm、pr、sqa等工作。

4.实践模式效率评估

4.1开发时间

软件开发由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软件测试、项目维护和软件集成几部分内容组成,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采用cmm框架实施过程管理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于没有实施过程管理花费的时间。首先对项目做大量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然后在和用户做良好沟通、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做需求分析,形成文档资料。这种模式下花费在需求分析和设计上的时间大约占项目总开发时间的40%,但这两个阶段完成了数据流程、算法描述、详细的规格说明等内容,为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后续内容的工作节省了时间,软件项目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经过评估,采用该实践模式实施软件过程管理的软件项目开发周期比没有实施软件过程管理的软件项目开发周期缩短20%。

4.2开发质量

采用cmm标准通过软件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使软件质量明显提高、需求分析周密、代码错误率明显降低、软件产品完整性好、功能齐全、维护量下降,软件项目最终得以顺利实现。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5

关键词:CMM;KPA;软件过程:框架

0 引言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 for Software)即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是指一个软件过程被明确定义、管理、度量和控制的有效程度。它是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院(SEI,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制定的软件过程改良、评估模型和评估承包商能力的办法,也称为SEI SW-CMM,(SEI SoftWare-CMM)。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确定软件组织现有的过程能力,查找软件质量及软件过程改进中的关键问题,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从而加大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许多国内软件企业把实施CMM作为一项战略决策,最终目的是改善软件质量,控制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但CMM只是一个评估软件组织过程能力和成熟度的一个依据,大多数软件企业不可能很快通过CMML3以上的评估,未通过CMML3以上的评估不等于软件企业就不能进行软件开发,通过评估也是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实现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国中小软件企业的特点并运用实例,提出了一个基于CMM的ERP信息平台实施框架。

1 CMM分析

软件过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指人们从软件开发到维护软件相关产品所采取的一系列步骤。软件过程的不断改进基于许多小的不断进化的步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CMM提供了一个框架,将过程进化的步骤分成五个成熟度等级,每个成熟度等级被分解为几个KPA(关键过程域)。KPA是指在某个成熟度等级应重点关注的区域,也是达到此成熟度等级必须解决的关键点。这五个成熟度等级定义了一个有序的尺度,用以衡量软件组织过程的成熟度和评价其软件过程的能力。五个等级分别是:①Initial级。软件过程没有任何标准和规章,软件产品的质量具有不可预测性。②Repeatable级。已建立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整个项目过程已经制度化,项目过程处于项目管理系统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之下,通过不断积累软件过程数据来建立完备的软件开发文档,以前成功的经验经规范化后归纳为标准的软件过程并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加以提炼,是一个持续的质量改进。KPA分别是: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跟踪与监督、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CMML2级上KPA的经验已经文档化。③Defined级。组织级法律框架健全,软件产品的基本过程被记录下来成为文档,软件工程管理和过程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标准集成到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SPEG(软件过程工程组)来负责整个软件过程的活动,项目可以通过裁减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来建立适合自己的软件过程,并始终得到控制和管理。KPA分别是: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④Managed级。对软件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进行监控、取样和定量分析,对形成的关于软件制作和维护流程的数据库不断更新,保证软件过程保持较高的质量。KPA分别是: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⑤Optimizing级。整个软件开发机构的重心转移到优化软件过程,软件组织对新技术的采用、产品预防缺陷、过程管理改进已达到循环优化的阶段。KPA分别是:缺陷预防、技术更新预防、过程更改管理。

由此可见,每一个成熟度等级都有若干个KPA构成,每个KPA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当这些活动完成时,就能够达到一组评价过程能力的成熟度目标。要达到一个成熟度等级,必须实现该等级上的全部KPA。成熟度代表软件过程能力改善的潜力,成熟度等级只是用来描述某一成熟度等级上的组织特征,每一级都为下一等级奠定基础,满足了低级别就可以向高级别迈进,过程的改善不能跳跃式地进行。CMM描述的五个等级的软件过程反映了软件从杂乱无章、依赖于个人的生产到可管理、可监督、有质量保证、标准化、不断完善的阶梯式生产过程,是一个企业软件过程改良的参照框架,可以协助软件组织建立严格、可视、标准、优化的软件开发过程。

2 一种基于CMM的ERP信息平台实施框架

CMM强调持续不断地进行软件过程活动的改进与控制,是一个评估的依据,是一个过程改进的框架,是一套非常有价值的过程模型。但它只告诉我们在哪些方面要改进,并没有指出具体的办法,再加上CMM自身的复杂性和我国软件企业的特点,需要在引进CMM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改,对于当前不是很重要的环节可以合并或删减,以项目定期总结的方式整理出一个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标准。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我们通过对CMM原理的研究和改进,针对中小软件企业的现状和特有的文化,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加强产品开发的可延续性、增加客户满意度为目标,构建了一个基于CMM的ERP信息平台实施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对目前CMM中的KPA作适当的裁减, 定义了CMM中的7个关键过程域:需求管理、软件项目策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同行评审和集成软件管理;并设置了4个工作组:软件工程过程组(SEPG)、软件工程组(SWEG)、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软件配置组(SCM)。基于CMM的ERP信息平台是高层管理人员和项目组全体成员一起讨论并制定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改进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大家都非常支持。整个ERP系统平台按照项目定义的软件开发过程进行,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CMM框架来管理监督,以保证开发活动符合定义的标准。开发过程采用瀑布模型作为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图1是一种基于CMM的ERP信息平台开发结构。

2.1 构建KPA

(1)需求管理(RM)

需求管理是整个软件工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需求分析不全面直接影响到过程的改进,可能降低软件质量、加大软件开发的成本,与用户的关系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一般签定合同的用户是主管信息技术的负责人,他对本企业的业务流程不是非常熟悉(事实上很少有人全面了解自己企业内部所有业务流程,诸如生产、销售、采购、质量、财务、人事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将ERP信息平台的用户需求纳入基线管理,在同用户有一个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对需求分析做度量管理、跟踪,将 作出的需求分析经过双方的反复论证形成标准的文档资料。许多项目在完成后,用户会不断提出新增需求或变更,使维护工作处于一种没完没了的地步,这就说明需求工作没做好,没有做严格的评审,导致软件产品的质量不高。

(2)软件项目策划(SPP)

软件项目策划是根据项目目标对软件过程实施活动的安排,是实施CMML2的核心并需纳入基线管理,其关键内容有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工作产品、工作分解结构、项目估算、风险分析、项目计划。ERP平台软件项目策划控制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控制采取里程碑+跟踪测试的方式进行,控制活动中注意对工作量、成本、关键计算机资源、进度、技术活动、风险的操作。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定期开展技术论坛和企业文化交流,对近期碰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活动非常有助于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风险;通过企业文化交流加强了人员之间的沟通,避免人员流失。

(3)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

软件项目的跟踪和监督是根据项目的计划,在指定的时间对项目目标进行检测,它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中,是实施CMML2的核心,目的是规范软件过程的流程,增加软件过程中进度、成本、质量的可视性。在ERP平台实施中按照软件项目策划对需求、工作量、成本、进度、风险等内容进行跟踪并形成文档。跟踪过程中注意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并确定是否采取纠偏措施。需求和进度直接影响整个软件产品的功能和成本,而对风险的监督则降低一些突发性的事件。跟踪和监督过程一定要受到项目负责人的监督。

(4)软件质量保证(SQA)

软件质量是软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特征总和,软件质量保证对软件组织本身来讲体现了软件开发的高进度、低成本和可控性,是有计划、系统的质量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使软件生产过程和软件产品可视化、文档化,即监控软件过程保证合格的产品。在ERP平台的实施过程中软件质量保证在SCM、PR、SPTO的相互配合下完成,SQA作为一个第三方的独立活动而存在。在目前软硬环境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对ERP平台通过加强过程的定量管理和测试来提高软件质量,做到软件质量保证以事先预防和跟踪为主,事后采取纠偏措施为副。

(5)软件配置管理(SCM)

软件配置管理是一种通过标识和文档来记录配置项的功能和物理特性,控制这些特性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的过程状态的活动,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在ERP平台中主要做了三个子项:①配置项的标识。标识做到惟一,便于跟踪和管理。②安全的配置控制。对开发人员、公用软件工作产品、软件产品都实行标准数据库管理,各自的变更分别存入软件开发库、软件基线库、软件产品库。这三个库很关键,对不同角色的人员通过不同的权限来管理。③配置审计。在软件产品交付使用之前对软件基线库执行一次完整的审计过程,保证最终软件的运行。软件配置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存周期中,以保证软件产品的一致性、完整性。

(6)同行评审(PR)

同行评审作为软件质量保证的依据而存在,它根据预定的规范和标准对软件产品进行评审。本框架将ERP平台的同行评审作为一个KPA保留下来是因为可以通过软件行业中的同行来帮助发现问题。SPTO只能将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等各个基线作为标准资料去寻找在实际过程中的缺陷或错误,而同行评审是从行业规范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两个KPA的执行角色完全不同。同行评审当中的人员全部来自本企业之外,同时,同行评审将软件工程中的详细设计和软件测试作为两个关键评审点,因为这两个点在实际评审中最能发现问题,而发现的问题直接影响软件的成本与质量。

(7)集成软件管理(ISM)

集成软件管理的目的是针对ERP信息平台的实施建立合适的软件过程管理,此过程具备就绪判据、输入、输出、标准、工作规程、验证机制、完成判断等特征。通过平台的实施可以看出在整个软件过程得到定制的情况下,管理者能观察到所有过程的进展情况,对进度、成本、质量真正做到可控和可预测,降低风险。ISM提高了ERP软件过程的工作效率。

2.2 组的定义

软件工程过程组(SPEG)统一领导ERP平台的CMM实施活动,协调整个软件过程的开发和改进活动,制定、完成、维护软件工程规范。集成软件管理的内容也由SPEG完成。

软件工程组(SWEG)负责ERP平台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编码、测试工作、RM和SPP。

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负责完成ERP平台的测试,对软件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保证软件过程的步骤按标准执行,评审软件工程活动,检验软件的一致性。SQAG集成了STG(系统测试组)、SPTOG、PRG的活动过程,并完成相关任务。项目负责人直接监督SQAG的工作计划。

软件配置组(SCMG)负责ERP平台中软件配置的策划、协调和实施,维护配置数据库、进行版本管理,同时完成ISM的任务。

在整个ERP平台的CMM实施过程中,对组的设置做了压缩,但这四个组仍然完成了大部分必需的工作,降低了人员成本,没有影响过程改进和软件质量。

3 软件效率评估

采用CMM就是改进过程管理、监控软件过程、降低软件成本、提高软件的质量。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及进行了效率分析。

3.1 时间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需求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采取CMM框架后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于没有采用CMM框架花费的时间。采用CMM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对项目做大量的成本、效益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然后由SWEG去做RP,在SPEG的协调下SWEG和用户做良好的沟通,不断论证、推敲建立模型,并且SQAG始终在做SPTO,形成大量的文档资料并建立过程数据库。经过评估,花费在RP上的时间大约占项目总开发时间的40%,事实证明,正是这40%的时间直接左右了整个项目的进度,不但在编写代码、软件维护、测试工作中省略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用户对软件的功能非常满意,软件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实施CMM框架后的开发周期比没有实施CMM框架的开发周期缩短20%。

3.2 软件质量

采用CMM框架后,由于有了个KPA和4个工作组的过程监督,需求分析考虑周全、测试严格、评审及时,代码错误率小、功能齐全、软件产品完整性好、集成度高,软件质量大大提高,维护量明显下降。

3.3 其它

对于一个集体项目而言,可以将人员变动造成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公司不再受制于人,人走了,事照做,更加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成熟。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软件配置管理;质量监督;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软件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乃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软件的失效,会导致整个应用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甚至引起更严重后果。软件的研制开发过程决定了软件质量,因此,对软件研制开发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对保证软件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件是一种虚拟信息产品,给软件质量管理和控制带来了难度。软件研制开发过程中,影响软件的质量最主要的因素是软件技术状态管理和控制,而对此最好手段就是对软件进行配置管理。所以,控制软件配置管理,从而做好质量监督控制有其积极意义。

一、软件配置管理的定义

软件配置管理(SCM)是指在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管理计算机程序演变的过程,它作为软件工程的关键元素,已经成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变更所引起的质量变化,即对软件变更的标识、组织和控制,为后面的变更提供参考数据,保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产生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一致性、可追溯性。

二、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监督

在软件研制开发过程中,根据系统要求分析和设计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包括:配置管理机构、任务和主要职责,软件配置管理活动和配置管理流程等。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标识、版本控制、变更控制、配置审计和配置报告。正确标识配置项对整个管理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对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有项目赋予标识符,便于进行控制和管理。配置审计确保了每个软件配置项的正确性、一致性、完备性、有效性和可追踪性,定期备份确保安全性和可用性。配置报告提供了软件开发过程历史记录,使整个软件研发过程中所有变更具有可追踪性,为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三、软件配置管理组织机构监督

3.1 软件配置管理组织构成要求

建立专门负责软件配置管理组织,负责软件研制过程中各阶段,各系统及其子系统的配置管理工作。明确与配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所有角色,包括相应活动,在开发过程中,一项任务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角色执行。软件受控库和产品库由软件配置管理组织负责,软件开发库由各软件开发项目组管理。要求实施配置管理系统相关人员都经过相关培训,包括管理员培训、开发人员培训和管理流程培训。确保每个成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为软件配置管理质量控制提供保证。

3.2 软件配置管理组织职责

软件研制过程中,任务复杂繁琐,软件管理组织需要明确职责。主要包括:整个软件生存周期软件配置管理的活动规划;明确与软件配置管理相关的标准或规定并严格执行;选用合适的软件配置管理工具,并做好软件配置管理任务内容的规划和记录报告;收集、维护保存然建配置管理文档并妥善保管。

四、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监督

4.1 定义基线

基线标志着软件开发过程一个阶段的结束,任一软件配置项形成文档后,审议通过即成为基线。基线分为三种:完成系统分析设计阶段的功能基线;完成需求分析阶段的分配基线;完成配置项测试的产品基线。每个基线对应受控配置管理项,相关评审和验收标准以及建立基线时用户和开发者参与情况。基线使各阶段工作内容明确,在连续的工作线上进行断点,便于检验阶段成果。

4.2 标识软件配置管理项

软件配置管理项即软件配置管理对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有工作产品,包括代码以及数据结构、文档、报告。软件配置管理项标识包括:文档标识、代码标识、运行文件标识。配置项的文档内容多而繁杂,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知识库,用于保存开发过程中的文件和代码。根据实际需要,分门别类归入库中。保证配置管理工具检索便利,标识规则便于记忆,并保持组织一级的标识规则以执行。正确标识软件配置项对整个管理活动非常重要,是具有唯一性的标识符,便于对其控制管理。

4.3 定义软件配置库

基线技术将项目实施配置管理存储库分为: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

(1)入库控制:受控软件配置管理项存入受控库。满足要求交付用户后的软件配置管理项由受控库转入产品库。各基线阶段产品经审计确认合格后入库。

(2)更改控制: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已进入受控库或者产品库的软件配置管理项有更改情况时,提供软件问题报告文件并提交更改申请。根据软件级别和规模决定是否建立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包括软件配置项管理人员,总设计人员,软件质量保证人员。评审小组收到问题报告和更改申请后,分析是否有必要更改,可行性以及对比其他更改方案。结合软件配置管理项功能和性能分析,充分考虑合理性和可行性。经审批后更改申请送回软件开发组,根据审批意见由开发组实施更改。更改后的软件配置管理项连同更改说明,一并提交管理员重新入库。为确保软件配置管理项的一致性,更改的软件实体相关程序或文档同时完成。

4.4 软件配置管理记录与报告

提供开发过程的历史记录,内容包括配置管理项的现行状态以及入库变更情况等。在配置状态记录报告中,通常包括信息有规格说明和设计说明状态,更改申请和更改批准报告状态,产品版本或更改版本状态,安装、更新或交付报告,用户产品提供状态,以及有关项目开发报告等。配置人员应定期或在需要时提置状态报告。记录报告使软件配置管理一旦出现可追溯源头。

4.5 配置审计

包括物理和功能上的审计。要点有:应精心维护软件配置管理项的状态,验证其正确性、一致性、完备性、有效性、可追踪性;应对软件进行功能配置审计,确保软件的功能与软件需求规格的一致性;应对软件进行物理配置审计,以检查程序与文档的一致性以及与标准规范的一致性。定期备份软件配置。

结语

软件配置管理是一套规范、高效的软件开发管理方法,同时也是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配置管理帮助开发团队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变更控制,保障了软件开发过程的顺利完成,高效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从而达到控制软件质量、提高软件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耀志.强化计算机文档质量监督的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0(5):2144-2145.

[2]于宏霞,陈凯,白英彩,等.基线技术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12(37)1212~1214.

[3]姜平利,傅育熙.软件配置管理及其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4,12(18):4148~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