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化管理论文范例6篇

目标化管理论文

目标化管理论文范文1

1采用离散的马尔可夫随机过程描述径流

1.1用马尔可夫过程描述径流

为了计算和应用的方便,将时间序列离散化(即分为若干时段:月),相邻时段存在着依赖关系,以水库来水的3个相邻时段t1、t2、t3间径流关系进行分析。用X1、X2、X3表示3个时段的径流,三者之间的相关情况可分为2种情况:(1)直接相关。即不管X2取值怎样(或不计X2取值的影响)的条件下,X1与X3相关,称为偏相关,其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表征,可用数量表示为γ13。(2)间接相关。即因存在着X1和X2、X2和X3之间的相邻时段相关关系,故X1的大小影响着X2的大小,从而又影响着X3的大小。这种相关是由中间量X2传递的,不是直接的,因此叫间接相关。

1.2计算相应条件概率

当一年分成K个时段(月),每个时段的径流以平均值来表示,记作QK(K=1,2,3,……,K)。

应用相关理论分析,可以确定相邻时段径流QK,QK-1(如图1所示)的条件概率分布函QK,QK-1的条件概率分布函数示意数F(QK/QK-1)。其条件概率分布是一个二维分布,用概率理论及水文统计原理来推求径流的条件概率计算式。

图1相邻时段径流

研究相邻时段的径流相关联系时,应用相关系数R及回归方程式求得

(1)

隔时段相关系数则为:

(2)

式中:Q1i,Q2i,Q3i为第i年相邻时段的实测径流值;为平均值;n为径流实测系列年数。本时段径流的相关关系,应用相关中的直线相关,以自回归线性公式来表示:

(3)

式中:σK,σK-1分别为时段tk,tk-1的径流均方差;R1为相邻时段径流之间的相关系数。

相邻时段径流之间应用自回归线性相关时,其间隔时段的径流对回归线的偏离值即误差的分布,经刚性和弹性相关比较后,采用了弹性相关处理方法即偏态分布,按皮尔逊Ⅲ型曲线分布。相应于条件概率的流量QPK可由下式求得:

(4)

式中:条件变差系数,其中Cvk为变差系数。一年划分为K个时段,每个时段的径流划分为M级(即M个状态),则相邻时段的转移概率:Pkij(k=1,2,3,……,k;i,j=1,2,3,……,M)表示的含义是tk-1时段径流为状态i时,tk时段径流为状态j时的概率

而矩阵

(5)

则表示tk-1时段到tk时段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显然,这个矩阵的每行各非负元素之和为1,即:

(6)

为了计算Pkij转移概率的方便,取等分的10个概率5%,15%,……95%,这样转移概率的值都为0.1,则相应的条件概率的流量Qpi由式(4)即可求得。

2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法是美国数学家贝尔曼提出的,是一种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的数学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规划管理领域中

2.1动态规划数学模型

把径流当作随机过程的水库优化调度图的计算是一个多阶段的随机决策过程。它的计算模型如下。

(1)阶段:将水库调度图按月(或者旬)划分成12个相互关连的阶段(时段),以便求解

(2)状态:因相邻两个阶段的入库平均流量Qt和Qt+1之间有相关关系,以面临时段初的库水位和本时段预报径流量Qt为状态变量St(Zt-1,Qt)

(3)决策:在时段状态确定后,作一个相应的决定,即面临时段的供水量qt,同时确定了时段末水位,进行状态转移。水库水位分M级,故有M个状态转移,按0.618法在决策域内优选,对每一个状态变量St要选择一最优供水量qt,St~qt关系曲线为时段t的调度线,决策域为(QDmin,t;Qxmax,t)

对决策变量供水量qt进行所有状态优选计算时,还要进行库水位限制的检查判别,若时段末蓄水量V2大于允许的最高蓄水位或限制水位,则在水库蓄满前供水量仍按qt放水计算,当水库蓄满后则按入库水量供水。当入库水量大于电厂最大过水能力时,超过部分作为弃水

(4)状态转移:水库状态和调度图形式有关,因考虑当时入库径流和短期径流因素,水库调度中将一年划分为K个时段,每个时段由时段初库水位Z初和时段流量Qt组成水库的运行状态,而每一种状态有一个相应的决策变量供水流量qt,用函数关系表示为:

qt=q(Z初,Qt,tk)

(7)

tk为时段数,每一个决策就有一个相应的时段末库水位,水库进行了状态转移,若将水库的水位划分为Z级,径流划分为M级。一个时段的水库面临状态有Z×M种,全年水库运行状态有K×Z×M种,水库优化调度图就是对全年各种运行状态作出相应决策变量的关系图。

由式(7)可知,当时段tk的初始库水位和径流量已定时,时段的最优决策供水量是一个定值,因而下一时段tK+1的初始库水位(即时段tk末的水位)也就是一个确定值。由于下一时段tK+1的径流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依时段tK的径流Qt变化的随机值,其值由条件概率分布函数(弹性相关)决策。因此,水库在时段tK处于状态i,而时段tK+1处于状态j的状态转移概率为Pkij,则有,而矩阵Pk=(Pkij)则表示从时段tK到时段tK+1的水库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k完全由时段tK的调度方式和径流状态转移矩阵决定。经过多年运行后,水库的运行状态达到一个稳定的概率分布

(5)效益函数:水库进行状态转移,伴随着产生了效益函数(包括了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发电用水及三个保证率)

其中灌溉用水:因灌溉需水量每年、每月、每天都不相同,因此是随机变量,极难编制计算机程序计算,故首次引入《农田水利学》的“有效雨量”概念,使整个优化计算大大简化,完全解决了水量平衡问题,整个优化计算,水量平衡达到100%

有效雨量的计算:从水库灌区试验站获取资料Mij即从1952~1999年历年(i=1952~1999,j为第i年各月(或旬))的灌溉定额(是由历年灌溉试验站实测作物需水量采用通用电算程序计算出的),而Mmax是48年中最枯水年的灌溉定额。Mmax-Mij=P0ij,i=1952,…,1999,j=1,…,12,逐一列表进行计算。把每年每月的有效雨量加到每年每月的来水量Qt中,因Mmax是常数,所以仅有随机变量Mij。其数学表达式如下:Cixj=Aixj-Bixj,即:

(8)

式中Cij为i年系列j时段(月)的有效雨量,aij为i年系列j时段农作物需水量(j可按日计算后归纳成各农作物生长期所需水量,再换算成月)。bij为i年系列j时段各类农作物综合灌溉水量。

(6)目标函数:根据水库水资源不足的具体情况,拟定在满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保证率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农业用水。目标函数可表示为:满足用水量保证率条件下供水量最大。目标函数计算可用下列分段线性函数求得:

f(st,qt)=qt

Qxmax≥qt≥Qxmin

(9)

f(st,qt)=qt+CA(qt-Qxmin)

Qxmin≥qt≥QDmin

f(st,qt)=Qxmax+CE(qt-Qxmax)

QDmax≥qt≥Qxmax

式中:qt为水库供水量,QDmin为系统供水下限,即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下限;Qxmin为农业保证供水量与QDmin之和;QDmax为电厂的最大过水能力;Qxmax为农业供水量上限与QDmin之和;CE为发电专用水量小于Qxmin时的折算系数,CA为供水量小于Qxmin时的折算系数,在计算中,可先任意假设CA、CE,CA、CE与Qxmin的保证率成正比。给定一个CA、CE就可递推得出一张优化调度图,用水库多年入库流量资料按调度图进行历时操作计算,若计算结果所得保证率低于要求的保证率,则修改CA、CE重新递推计算(一般递推2~3次即可),求得另一优化调度图,再进行历时操作,直至所得保证率符合要求为止。即经过试算选择满足保证率要求的CA、CE值。

2.2动态规划递推方程以qt为t阶段的决策变量,St(Zt-1,Qt)为t阶段的状态变量,则其逆时序动态规划最优递推方程为:

Ft(St,qt)=max{ft(St,qt)+Ft+1(St+1)}qt∈Qtt=1,2,…,N

(10)

式中:Ft(St,qt)代表水库从时刻t处于状态St出发至水库运行终了时刻N(计算周期末)的目标函数值;ft(St,qt)代表时刻t水库处于状态St取供水量qt时面临时段效益期望值;Ft+1(St+1)代表水库从时刻t+1处于St+1(j状态)出发至时刻期间各时段均采用最优决策时所得的效益期望值;Qt表示计算中t时段所用的入库径流序列;pi,j为t时刻采取qt决策,系统由第t阶段的第i种状态St转移为第t+1阶段的第j种状态St+1时的条件概率,Ft+1相应St+1状态最优决策的效益。

递推方程的约束条件如下:①库水位约束Vmin,t≤Vt≤Vmax,t,即各时段的库水位不低于死水位Vmin,t,也不能超过该时段允许的最高蓄水位Vmax,t。②水量平衡约束Vt+1=Vt+(Qt-qt)·Δt-yt-Et,式中Vt+1、Vt代表时段t末、初的蓄水量;Qt、qt代表t时段平均入库径流量和供水量;yt为弃水量,Et为水库蒸发渗漏损失。③供水约束和输水能力约束QDmax,t≥qt≥QDmin,t。t时段内供水量不能超过水轮机的最大过水能力QDmax,t,也不能小于下限QDmin,t

2.3动态规划递推计算采取逆时序逐时段动态规划递推计算,即每时段对所有状态逐一地优选对应的最优决策。对时段的多个入库流量代表值所产生的效益期望值。优选方法采用0.618法,规定搜索点为20个

2.4优化调度图Howard用Z变换方法证明式(10)随年数t增加计算是收敛的,进行递推计算采取逆时序递推,即从N时段开始递推到1时段,只要知道FN(SN)即可按式(10)递推计算。开始可取库水位(库容)~蓄水量关系曲线作为初始递推线FN(SN)。当对第一个时段的所有状态优选出最优决策后,即可往前递推一个时段。当第一年逐个时段全部递推计算完毕后,还要进行第二年周期的递推计算,是因为初始递推FN(SN)是任意假设的,故第一年周期递推所得的策略并非稳定的最优策略,必需继续递推至各时段的递推线均收敛为止,这时所得的策略才是稳定的最优策略。递推线收敛的准则是:前后两年周期中同一时段的递推线相差小于规定的相对误差ε即:

|Ft(Si)n-Ft(Si)(n+1)|/Ft(Si)(n+1)≤ε

(11)

式中:Ft(Si)n代表第n年时段t递推线上相应于状态Si的未来效益值;Ft(Si)(n+1)则是第n+1年时段t递推线上同一状态Si相应的未来效益值,ε取0.001。一般最多递推两年就可以收敛,即可得出12时段或36个时段(旬)的最优调度线。这时各时段的最优决策构成一个最优策略,即为优化调度图。显然,因考虑月(或旬)、相隔月(旬)的相关,即多用了一项概率预报,则相应增加了经济效益。由于采用了马尔可夫单链弹性相关理论对径流进行处理,使水库调度图从二维坐标变成三维坐标,形成空间水库优化调度图,再由调度图换成一组以Qt为参数的方程,递推线也由一条变成一组,即优化调度线由一条线变成一组,形成一族调度曲线图,为便于实际调度时使用。

2.5动态规划计算程序动态规划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的规划问题,要用不同的计算程序。我们根据最优化(opt)问题的数学模型[2],用VISULC编制了计算程序,用递推方程找出最优解。该程序在PⅡ微机上调试成功,经实践证明其具有功能强大,使用方便,运行速度快等特点,并能自动绘出三维空间水库优化调度图及带有一组参数的调度曲线图。

3应用示例

本方法已应用于山东沐浴、跋山和黄前等几个大中型水库,都取得理想效果。仅以沐浴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的应用情况来说明。

沐浴水库位于山东省烟台地区莱阳市,控制流域面积455km2,总库容1.87亿m3。兴利库容1.07亿m3,年平均来水量6900万m3。水库每年向莱阳市供水180.0多万m3,灌溉面积0.93万hm2,水电站分东西电厂,装机容量共为1800kW,是一座具有灌溉、防洪、城市工业、生活供水、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如图2所示。

在沐浴水库优化调度过程中,我们用马尔可夫单链弹性相关理论对径流进行处理,将供水流量作为决策条件,在引入有效雨量的基础上,采用优选迭代试算来满足3个保证率(生活用水保证率、工业用水保证率和灌溉用水保证率)的动态规划算法,协调了生活、工业、灌溉和发电之间的关系。

图2沐浴水库运用系统示意

应用满足用水保证率条件下供水量最大为目标函数合理地解决3个保证率的计算问题;建立了动态规划数学模型[5],利用其优化调度程序计算,计算结果理想,输出了大量的表格,(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仅列一小部分),并自动绘出了水库优化调度空间图及多族调度曲线图(如图3、4所示)。利用优化调度图进行综合调节计算,在几乎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增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表1沐浴水库优化调度年序:1月份:8(单位:亿m3)

水位/m

来水量(Q)

0.6396

0.4368

0.3252

0.2591

0.2108

0.1671

0.1269

0.0938

0.0616

0.0295

最优决策水量(qt)

63.00

64.00

65.00

...

81.00

82.00

...

0.02950

0.04650

0.06650

...

0.12262

0.13155

...

0.02929

0.04617

0.06603

...

0.13063

0.05824

...

0.02909

0.04585

0.06557

...

0.12971

0.05784

...

0.02888

0.04553

0.06511

...

0.12880

0.05743

...

0.02868

0.04521

0.06466

...

0.12790

0.05703

...

0.02848

0.04490

0.06420

...

0.12701

0.05663

...

0.02828

0.04458

0.06376

...

0.12612

0.05663

...

0.02808

0.04427

0.06331

...

0.12523

0.05584

...

0.02789

0.04396

0.06287

...

0.12436

0.05546

...

0.02769

0.04365

0.06243

...

0.12349

0.05506

...

年序:48月份:12(单位:亿m3)

水位/m

来水量(Q)

0.0223

0.0170

0.0134

0.0116

0.0107

0.0089

0.0063

0.0054

0.0045

0.0027

最优决策水量(qt)

63.00

64.00

...

81.00

82.00

0.00270

0.01545

...

0.01441

0.01545

0.00268

0.01535

...

0.01535

0.01535

0.00266

0.01524

...

0.01524

0.01524

0.00264

0.0153

...

0.01553

0.01553

0.00263

0.01503

...

0.01503

0.01503

0.00261

0.01492

...

0.01492

0.01492

0.00259

0.01482

...

0.01482

0.01482

0.00257

0.01471

...

0.01471

0.01471

0.00255

0.01461

...

0.01461

0.01461

0.00253

0.01451

...

0.01451

0.01451

依据制定的水库优化调度图即马尔可夫调度图,对1952~1999年共48年水文年度的径流资料进行长系列操作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综合利用水库优化调度后,工业用水保证率为95%,生活用水保证率为97%,灌溉保证率为80.5%;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384.7万kW·h。灌溉保证率较常规调节计算的保证率75%增加到80.5%。如维持常规计算的灌溉保证率75%,则灌溉面积可从0.97万hm2扩灌到1万hm2。原沐浴水电站设计书的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311.3万kW·h,优化调度后年发电量净增73万kW·h,增加发电量24%。常规水量平衡48年总弃水量为40102.27万m3,优化调度后弃水量大大减少,仅弃水2335.14万m3。

图3水库优化调度空间

图4水库优化调度曲线

4结语

对水库进行最优化调度过程中,须对径流过程进行正确描述,采用马尔可夫单链弹性相关理论对径流进行处理,将供水量作为决策的条件,用优选迭代试算来满足3个保证率的动态规划算法,大大加强了利用优化调度图进行综合调节计算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本方法及计算程序也应用于山东雪野水库、黄前水库等几个大中型水库,都取得了理想效果,实践证明,本方法具有适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勇传.水电站优化调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2]魏权,等.数学规划与优化调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3]廖昭懋,杨文礼.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目标化管理论文范文2

开 题 报 告

财务会计专业 姓名

一、题目名称

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财务管理目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界定对于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及财务管理实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理论界及实务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看法并未取得共识,大部分学者赞成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而实务界则更为偏爱利润最大化。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实质在于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比如说我们界定财务管理目标是站在所有者的角度,还是站在财务人员的角度?再比如说我们界定财务管理目标的目的是什么?财务管理目标和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对于这些问题,理论界及实务界都没有作出合理的回答。因而笔者认为,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利润最大化还是价值最大化的争论上,而应当先对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然后再对财务管理目标作出合理的界定。

三、研究内容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情况大量出现,多元化经营在理论和实践上最基本的好处就是分散经营风险。同时,企业集团化的组织形式,由于其在内部形成多元法人主体结构,分散了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股份制的日益成熟,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结构的企业集团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一种组织形式。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成员公司,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则是为了实现出资人财富的最大化。因此,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实现出资人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集团中存在着财权多层次分割的过度分散与失控、信息不能及时充分共享、利益互不兼容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成员企业目标的逆向选择、竞争力低下等等问题。这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悖。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实际,从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性、财务集中管理的具体操作思路和解决方案、必需的基本主客观条件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选择并定位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而提高集团整体利益以及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主要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来支持论文的研究,其中包括院系图书馆、校级图书馆的藏书和期刊;电子期刊的全文检索;英特网的搜索引擎;各类网站的相关文章等等。

2、案例举证方法

五、论文提纲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1.分析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①分析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

②分析我国企业的资本制度。

③分析我国企业的外部筹资模式 。

④分析我国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 。

⑤分析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选择现状。

2.探讨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①财务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

②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③财务管理是其他各种管理都无法取代的。

④论述财务管理具有综合性的功能。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1.论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及其特征

① 什么是财务管理目标

②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

2.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

④管理决策因素

⑤外部环境因素

(三)比较几种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

1.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2.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四)财务目标选择的标准

1.影响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因素

①经济体制

②经济发达程度

③企业经营机制

④资本市场

2.财务管理目标优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①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研究

②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六、主要结论

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没有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综上述,将它作为我国企 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总之,财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体现的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割和价值分配关系。从理论概念的角度来考虑,作为目标,必须服从于本质。财务就一般本质来讲,应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并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财务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目标决定财务目标,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决定财务管理目标的趋向与最终选择。

七、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8226;r.爱默瑞,约翰&8226;d.芬尼特.公司财务管理(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俊彦.财务管理机制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3 林景新.《中国式企业危机管理》m. 广东经济出版社,9月.

4宋献中,熊楚熊,《公司理财》m.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5谢剑平.《财务管理——新观念与本土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王庆成.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j .财务与会计导刊,,(10).

7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12).

8崔伟利.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策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四川会计,,(9).

目标化管理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 以格林菲尔德为核心代表人物的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该学派不仅有重要的理论贡献,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具体表现在学校管理中的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同时,从该派理论可以观察到当前我国中小学人文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并有助于改进之道的探寻。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在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尤其是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强烈批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尽管国内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理论文献但为数不多,而从实践角度探讨其价值的文献则更为少见,这与人文教育管理论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把握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其实践价值联系实际进行剖析,并对我国中小学校人文管理问题进行反思。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主要观点

持有人文主义立场的教育管理思想家以T·B·格林菲尔德(T.B. Greenfield)、C·霍金森(C. Hodgkinson)、W·英格里西(W. English)、S·J·麦克西(S.J.Maxcy)等为代表,其中格林菲尔德是领袖人物,其理论观点集中反映在《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一门人文科学》一书中。总体而言,这批人是在对过去的教育管理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影响下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猛烈批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旗帜鲜明的一派理论观点:组织不是自然实体,而是人为适应社会而自行创造的产物;组织的目标其实是人的意志、权力、价值的体现;组织的结构也不是实在的和预先建构好的,而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既然组织是人为的产物,因此也不存在统一、客观、普适性的组织理论;教育管理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事实问题,更重要的是价值问题,撇开价值问题就无法认清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与价值不能割裂,如果管理者只看重管理中的结构、形式、工具意义,就会把更重要的教育目的置于脑后,这样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1]

不得不特别指出的是,国内有些研究者由于已经习惯于将西方人际关系理论看作是一种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而有可能将人际关系理论混同为或认为至少部分属于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需要澄清的是,人际关系理论因其只是在常规视角下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导下的古典和现代组织理论进行反思而在根本上持有科学主义立场,如将其与人文主义管理论相混淆,难怪有学者会说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能要贻笑大方”[2]。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探析

尽管说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在批判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同时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事实上它除了有理论贡献外在实践上也不无裨益,尤其是它对个体及其价值重要性的强调。在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中片面、极端的观点保持足够警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来考察其实践价值。

(一)组织目标

一般而言,管理是围绕着一定组织目标展开的各种具体活动,因而组织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组织目标上,人文主义学派强调的是个体的目标而不是组织整体或其所属各个部门机构的目标,甚至否认有组织目标的存在。格林菲尔德曾经说过:“许多人并不相信组织的目标,他们只有‘在组织中做什么和怎样做才正确’的认识。”[3]152这种观点从现实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组织成员对其所在组织的目标还是会有所认同或共识,就如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其理解和共识一样。对于这一点,格林菲尔德最后不得不指出,所谓组织的目标实际上是有权力的组织成员的目标:“组织目标是当前最有势力的组织联盟的当务之急和意旨。”[3]152显而易见,校长的职位和权力足以使其意志转化为学校的目标。对此,笔者曾经在做一个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研中,发现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确持有此种态度,认为“那都是领导们的意思”“校长说了算的”。这样的学校发展目标对教职工中的认同感及其产生的导向作用可想而知。因此,人文主义学派比较极端的强调个人目标的观点事实上从一个反向的角度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学校组织目标如发展规划的确立必须倾听教工的意见、反映个体的心声、调动群众的参与,从而充分代表利益相关个体的意志;退一步讲,即使是校长有好的规划与设想也应当在充分征求意见、获取教职员工支持与共识的前提下予以合法化。

(二)管理制度

制度对组织的正常运转具有工具理性的规范性意义。但在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那里,连组织的存在都予以否认,当然也就无组织制度可言。不过,人文主义学派并不否认个体的存在也需要一定的规则,只是认为这种规则不是从外部强行赋予和设定的,而是由个体成员共同认可和建构的,强调规则的人文化。事实上,这种个体间的规则类似于组织中的制度。进而可以认为,人文主义学派对制度的形成要求所有组织成员的参与、要充分融入组织成员的意志、愿望、价值和主张。一般而言,组织的制度有3个来源,即源于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组织创始人或管理者设计的制度,以及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4] 其中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的规则观有更多的相似。由于学校的主要成员都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尊严、情感层面的需要比一般群体要高得多,因此学校的制度建设应当在把握这个特点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制度的人文化。具体而言,学校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源于组织成员共同信念和多数成员偏好行为方式的内生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新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当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体现大家的价值和利益,此外即使是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也应该在“使命”说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取他们的真正认同和服从。

(三)领导行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充分说明校长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的重要意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认为,和其他组织成员一样,领导也是个体,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也追求他们的自己的利益,只是组织的领导会以自己的职位和权威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强加给其他成员。但他们认为这种强加是不对且无效的,应该强调的是个人素质在管理中的作用而非正式职位所享有的法定权威,认为“在某种情况下,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恰当行为和最适合于做这项工作的人,而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人在组织里的正式职务或身份。”[3]158其实这就是强调教职工个人的特点与能力,反映到校长身上就是认为:校长对一个学校的领导作用是其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产物而不是校长这个职位权威或职务权力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我们校长的领导行为是有其启发意义的。其实,在一般管理学原理中谈到领导权威时,经常提及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其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对领导的看法是相通的。因此,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意识到非权力性影响力对自己威信树立和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在领导过程中要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艺术、民主作风,从而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组织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使大家在团结、和谐、温暖、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自身价值。总而言之,校长的领导行为中应体现人文精神和饱含人文意蕴。

(四)系统环境

时至今日,人们对学校组织性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封闭科层组织阶段,而对开放社会系统或松散结合系统有更多的认同,意即强调学校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换及其相互影响。但是,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对环境有其独特的认识:所谓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学校内个体成员与组织外部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整个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教师的行为产生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人文主义学派认为更应该关心个体教师所受环境的影响及其内心感受与行为反应。在对人文主义学派否认组织作为实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的极端观点不敢苟同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种充分肯定教师作为个体可能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观点对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师管理还是有其启发意义。考察我们的教师管理现状,校长或管理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主要是校方或组织,借助的手段或方法主要是政策规章、激励机制、考核评比,动人的说法则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尽管这些管理方式方法不失科学和必要,但对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内心体验并不太关切也不够深究,事实上如果能重视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开展教师管理工作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教师管理工作既需要管理者站在学校的立场上通过正式途径开展,也需要注重从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心理效能的视角去关心和理解他们,如此效果才会更理想。

三、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误区与改进

尽管上文我们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4个方面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作了粗略梳理。但我们难以就此住笔,因为在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区甚至曲解,极有必要借这个议题进一步予以讨论和澄清,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发挥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学校人文管理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就人文管理这个提法而言,常听见的说法有“人性管理”“非理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人文管理”,等等。说法的不统一说明认识的不统一和不深刻。当然,要搞清何为人文管理,不可避免的需要谈到科学管理,因为现实中很多不当说法正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理解失当造成的。学校管理现实中,人们对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为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下面我们就循着科学与人文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试着来澄清误区。

考察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的一条粗略线索: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与科学混沌而统一地存在于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思想中;宗教统治下的黑暗中世纪时期,神性代替人性,既无人文也无科学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携手反对宗教神学以张扬人性;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与人文依然结盟战斗且产生人道主义,但开始孕育唯科学与反科学的因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开始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后现代以来,随着科学哲学的反思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在当代表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再趋融合与统一。由此看来,有着内在联系的科学与人文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混沌统一、携手战斗、针锋相对、又趋融合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它们反映到整个20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就表现为管理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观的争论。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既不是科学主义管理、也不是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而应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鉴于历史上“人本”含义中的非理性色彩太浓,笔者不主张使用“人本管理”的说法)。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又当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在内涵上,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指分别强调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之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等等)的管理;在关系上,科学和人文作为管理的二维,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贯彻始终的一对基本价值关系,他们同时作用和影响管理发展并反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科学管理、也不存在纯粹的人文管理,尽管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多一点或者人文多一点。如此看来,现实中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根本无法剥离开来加以讨论。

(二)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曲解与纠偏

无论是与中小学管理者接触和交流,还是阅读期刊杂志上校长们写的文章,可以发现,他们理解和践行的人文管理主要表现为诸如校长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师生、宽而有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5]“细节关怀”[6]“在信任中产生力量、在理解中换取真情、在宽容中凝聚人心”[7] 等等,甚至还可以听到不少把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言论。应当说,校长们站在领导者的立场已经认识到,实施人文管理就意味着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尊重人、信任人、关怀人,这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而将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就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曲解。这种片面和曲解的背后,不仅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更是反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盲点或欠缺。那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何在呢?

要厘清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首先要弄清楚管理的逻辑框架。在较为深入研读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等国内外数部经典管理思想著作的基础上,笔者勾勒出了一个初步的管理逻辑框架:人性是主线,目标是导向,组织是平台,科学与人文是两个维度,理论、研究、实践是3种形态,技术、制度、行为、文化是4个层面。其中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价值维度,它们不仅反映在人性、目标、组织上,而且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等3种管理形态上有其体现,但最为直接体现的是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层面上。就4个层面而言,从整个西方管理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历经了一个重技术、重制度、重行为、重文化的演变过程。那么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呢?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两维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4个层面上都有体现,而不是我们习惯中把技术与制度管理当作科学管理,而把行为和文化管理当作人文管理。就管理技术与制度而言,其科学色彩不言而喻,但它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属性,如管理技术的研发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需求,应用首先取决于员工能否接受,推广必须注意其适用的人文环境等;管理制度的设立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体现对人格的尊敬和保护,制度的执行应当有其人文基础,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就行为和文化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比较容易体现人文管理的方面,如实践中校长们对人文管理的认识正是从领导艺术或管理行为这层面出发,但领导行为同样需要讲科学,西方管理思想中就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科学学派;文化管理可以认为是一个偏重人文的管理方式或层面,反映到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现在“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其实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可以制约传统文化负作用的发挥、制度可以使文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如此看来,学校的人文管理并不像校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上,而在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而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的看法则完全是一种曲解。同理,学校科学管理也是如此。此外,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目标制定、组织设计也同样需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因此,整个管理的逻辑框架都是学校实施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着力点。

(三)我国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所谓科学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 [8] 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是不容乐观。所谓人文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如此看来,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可能都不适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

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一个科学管理的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验运动、学校调查运动的兴起、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9] 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从未受到消弱和忽视。如果说美国学校管理追求实现的是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的话,那么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选择的模式是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主要基于4点考虑:其一,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正好体现了这种融合。其二,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的是要实现科学管理而非人文管理,因此该模式的落脚点应该在科学管理上;同时鉴于管理现实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同样存在,因此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进而我们提倡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笔者以为,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追求的更高境界,目前我国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实现科学管理也即陈玉琨教授所提出的学校管理3个阶段中的规范阶段,[10]当然在科学管理目标追求过程中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属性。其四,对该模式的明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有取舍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合理主张,从而更好的实现学校的人文化科学管理。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而言的,但就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参 考 文 献 ]

[1] GREENFIELD T B,PETER RIBBINS.Greenfield o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toward a Humane Science[M].Routledge:London,1993:2-10.

[2] 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03.

[3] 布什 托尼.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 冯周卓.管理的人文之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261.

[5] 余穗玉.人文管理:学校发展的动力[J].福建论坛,2006(10):51-52.

[6] 余小刚,王定华.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J].四川教育,2006(10):8.

[7] 朱正贵.对人文管理的感悟[J].中小学管理,2006(10):35.

[8] 文新华.新课改评析一、二、三、四[EB/OL].[2006-07-29].

目标化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管理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一、引言

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急速变化和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因素的日益增加,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择,关于内部控制的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也成为国内外管理实务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与内部控制的管理实践日益普及和日趋完善相比,理论研究无疑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李连华,2007),这将影响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发挥,甚至将成为内部控制管理实践进一步发展和突破的障碍。要推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其他相关理论中寻找恰当的理论元素,为其指明发展方向和提供理论支持。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学理论的支持,管理理论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主导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认识,从更具体的内部控制要素角度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理论基础追根溯源,聚焦战略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管理沟通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等相关管理理论对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和理论要素等提供的理论支撑,并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加深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理解,为内部控制理论基础的研究提供些许贡献。

二、内部控制理论基础及框架

( 一 )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者以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组织行为学、工程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的委托理论、契约理论、权力配置理论、系统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等为基础,让内部控制的研究拥有更多的理论支持(朱华建等,2011)。(1)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研究:Power(1998)、Eilifsen et al(1999)、杨雄胜(2005)、贺欣(2006)、徐虹(2009)、刘金文(2009)、周继军(2010)等国内外学者主要运用契约论和委托理论揭示内部控制的本质,认为内部控制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和企业雇员之间的不完备契约和委托关系,契约的不完备性使企业的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系统产生需求,需要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系统来保证企业员工按照其管理要求履行合约,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刘明辉等(2002)、林钟高等(2007)、缪艳娟(2010)等学者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提出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存在的合理性,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内部控制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研究:张杰明(1991)、何燎原等(2005)、王玉蓉(2006)、董卉娜(2008)等学者从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不同阶段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状况,寻找管理理论发展与内部控制理论演进的契合点和历史对称性,认为管理理论诱导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变迁;Merchant(1998)、杨雄胜(2006)、谢晖(2007)等学者从管理控制论中为内部控制寻找理论依据,如:杨雄胜(2006)具体分析了自我控制论、控制过程论、控制系统论等管理控制理论,解析内部控制的管理渊源;杨海平等(2009)提出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内部控制理论的概念,对内部控制模式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周琳(2012)基于人本管理视角从内部控制理念、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和企业文化三方面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3)以其他理论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研究:林钟高等(2007)以法学为理论基点看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拓展性分析;杨周南等(2007)提出用工程学的方法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钟玮等(2010)借助系统理论和动力学的相关方法,对当前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障碍进行分析,进而对内部控制系统要素和功能进行挖掘;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2012)通过研究内部控制的哲学基础,试图揭示内部控制制度赖以存在的人性假定。总的来看,管理学相关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一样,也是内部控制理论的主要支持理论,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基础的研究也已经着眼从管理理论中寻找恰当的理论元素和理论支撑。

( 二 )内部控制理论框架 着眼于企业内部分析和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管理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而且已形成了包括资源论、钻石模型和企业社会关系理论等在内的多种范式并存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徐二明等,1999)。战略管理是在充分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强调适应环境、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整体最优和反馈修正等原则。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行了改进和扩展,提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是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要素、企业组织层级构成了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三个维度,而且上述三个维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是为风险管理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组织层级都要坚持风险管理目标;各个组织层级都必须从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入手进行风险管理。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将内部控制置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领域;同时,《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层次高于经营目标、报告目标以及合规目标的“战略目标”,指出在确立了发展计划后应先制定出战略目标,随之保证运营、报告、遵循目标与其一致,企业在实现前三个目标的同时也要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明确提出终极目标为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内部控制目标层次由管理的业务层,上升到自战略层向下层层分解的整个管理过程。总之,战略管理视角下的COSO风险管理框架使内部控制摆脱了传统内部控制封闭运行、控制标准和控制方法过于僵化等弊端,促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终极目标链接起来,顺应了21世纪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

三、基于管理理论的内部控制要素

(一)内部环境 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人和组织活动过程,如群体和个体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沟通、参与、激励、领导艺术等,梅奥的霍桑实验、巴纳德的均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克格雷戈的X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都是其代表性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以人为本,即以尊重人的人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基本原则的企业文化理论迅速发展,为企业管理注入了全新的思想和活力,企业文化理论强调成功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不在于资金、技术、设备、建筑物、销售网络等硬件,而在于有致力于人的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企业员工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的《第五项修炼》中首次提出学习型组织管理观念,指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面临变动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与人的发展、企业文化、组织环境、经营理念等相关的管理理论对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内部环境要素不仅仅关注一切可控的或与控制相关的事务,而且考虑了一些看似不可控,却与企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因素,如风险文化、操守和价值观、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职责和权限的分配等。引入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在内的企业文化,倡导完善组织结构,以帮助企业有效管理和防范舞弊风险,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供重要支持;将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等内容融入到传统控制体系之中,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德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目标管理(MBO)概念,指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人员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权变理论的核心在于,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张砚等,2007),企业只有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得到长足发展。1963年Mehr的《企业风险管理》和1964年C.A. Williams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方法、一种管理过程,而且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进入21世纪以后,风险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和管理面临的风险,为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王稳等,2010)。此外,战略管理中常用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分析法和“决策树法”是风险管理中常用的分析和评估方法。目标管理理论、权变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评估方法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推进和突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将风险定义为“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认为只有先制定目标,管理层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事件,从而进一步识别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而且管理层参与目标制定时应保证其所选择的目标不仅和企业使命方向一致,而且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符。受权变理论影响,COSO风险框架提出,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识别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外事件,分清风险和机会,而且管理层在制定战略或目标时要考虑到机会。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为风险识别和评估等提供了支持,框架中提出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既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剩余风险评估,而且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以便确定管理的依据。

(三)控制活动 作为对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过程学派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其核心是,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杨雄胜,2006)。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通运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把控制活动定义为帮助确保管理层的指示得到实施的政策和程序。由于控制活动是被作为适当的管理风险的工具,所以控制活动和风险评估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管理过程学派理论为控制活动提供了有益指导,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基础;而且把管理的任务和非管理的任务加以明显地区分,能使员工和经理层各司其职,更好地保证风险评估过程以及其他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得以实施。

(四)信息与沟通 20世纪90年代,以现代信息和互联网为特征的网络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给现代沟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强大支持和动力,推动现代沟通理论正在进行革命性飞跃(崔佳颖,2005)。以国际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沟通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无论是西蒙决策理论的沟通、彼得斯的感情沟通、德鲁克的知识型沟通、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沟通还是萨维奇的知识网络沟通,都体现了“人际沟通”、“网络化沟通”和“全方位的知识共享沟通”的趋势。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为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要素提供了重要支持。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指出,企业必须收集信息并向适当人士传达。管理者制定恰当的决策时既需要内部信息也需要外部信息;为了运作内部控制,管理者也需要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信息是沟通的基础,沟通必须满足不同团体和个人的期望,使他们能够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沟通越有效,管理层就能更好的行使其监督职能,企业就越容易达到既定的目标。基于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的当代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将更好地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可理解的信息,无疑对管理者成功地运转和控制业务、达成既定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监督 德鲁克指出,在目标管理体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比较实际结果和目标来评估自己的绩效,以便做进一步改善――这就是“自我控制”的原则。绩效还可以由老板和下属定期共同评估,有利于采取必要的行动,上下级间的沟通因此会得到改善,双方的困难和期待也会更清晰,从这个角度来看,目标管理可以培育团队精神和改进团队合作。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组成部分的“平衡计分卡”(BSC)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绩效管理方法,提出组织应从四个维度审视自身业绩: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从而获得组织发展的动力(Jack et al.,2003)。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把监督看成评估企业各个时期的风险管理质量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个过程包括持续监督、个别评估或者两者的结合,而持续监督和个别评估的频率则取决于评估过程中所包含的风险水平。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要素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有适当的“自我控制”和相关人员评估控制的设计及运作情况,并通过绩效考核等管理方法跟进,促使企业风险管理处于有效监控之下。

四、结论与展望

21世纪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也必将会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开拓更宽广的视角。(1)战略目标将着眼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基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日益成为管理理论发展的重点之一。核心竞争力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企业本质的全新视角,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独特、稀缺和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发展的重心是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并需要TQM(全面质量管理)、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等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助力(吴士刚,200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部控制战略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应着眼于形成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分析和识别自身核心竞争力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来塑造竞争优势。(2)内部环境将强调“软实力”的打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保证,管理学者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等问题,知识管理理论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进,越来越多地重视知识的分享和交流,不仅仅依赖信息技术,更强调人际间的交流与互动。系统管理理论也从系统工程的硬控制理论逐渐向软系统控制理论转变,通过重视社会系统的人的行为动机的研究,实现人的行为与系统目标的有机融合(付彦,2004),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理论和软系统控制理论反映了知识经济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柔性化趋势,知识、文化、人力资本的作用愈发重要。这些重要因素也将成为内部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传统的硬性管理将不能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必须将增强知识要素的作用、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纳入内部环境的建设之中,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作用。(3)控制活动将探寻与组织变革结合的路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顾客、竞争和变革为特征的三股力量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垂直型科层制组织架构下,流程分工过细、权力层级冗长、部门壁垒森严,很容易忽视顾客利益,最终会使得企业越来越难适应市场变化。迈克尔.哈默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理论(BPR)提出构建面向流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组织内部纵向的权力等级划分和横向的部门壁垒,层级的精简提高了信息传递质量和反应效率,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协作小组促进了沟通和协调,最终可以促进组织整体效率的提升(季晓云,2012)。面对以流程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趋势,内部控制活动也应积极探寻与组织变革有机结合的合理路径。在对企业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控制活动应着力于对企业价值链中的核心流程和关键点进行控制;扁平化组织结构下,动态工作单元、小组团队等组织形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活动应更多地重视团队内部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政策执行效率与效果、绩效评价与反馈等。

参考文献:

[1]COSO(方红星译):《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杨雄胜:《内部控制的管理渊源解析:管理学的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第4期。

[3]朱华建、张盛勇、高宏伟:《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题及述评》,《会计研究》2011年第57-64期。

[4]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5]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会计研究》2010年第3期。

[6]崔佳颖:《管理沟通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7]吴士刚:《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8]付彦:《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9]IFAC .Internal controls――A review of current developments, New York, Aug.2006.

目标化管理论文范文5

摘 要:目标管理是近年高校为有效实现学校制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探索。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引入目标管理,不但意味着管理手段的变化,而且对于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高校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制定、目标实施、部门考评、奖励与惩罚和反馈结果五个方面。实施高校目标管理需要具备管理者自身素质、目标科学性、目标物质保障等几个关键要素。在实现高校目标管理中应坚持激励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关键词:目标管理;高等学校;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1-0149-03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学校的合并和重组,学校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过程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效率和效益的需要。而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逐渐受到高等学校的关注,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面。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方式,从理论上弄清目标管理的含义,对于指导管理实践活动是有很大帮助的。目标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教育管理目的的最终实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毕业论文网

一、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目标管理(简称mbo),是美国纽约高等学校教授杜拉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管理实践》一书中最先提出并加以系统论述的。目标管理,是指人们通过确定目标、实施目标和按照目标的实施结果进行考评、奖惩的活动,是逐步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并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二是要求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方面的积极性,特别重视每个人在实现目标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目标管理,首先必须提出明确的总目标,然后确立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的子目标或目标体系,说明目标的意义,以及采取的有关方针和主要措施。至于各部门如何去确定自身的目标,如何制订相应的工作步骤,如何具体行动起来,则主要由各部门自己做主[1]。

高等学校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行政管理部门、院(系)等共同确定学校工作目标及其体系,并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各单位的分目标,各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自我控制,为自觉承诺的目标而奋斗,从而使学校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活动。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目标管理使管理中心下移,行政管理部门、院系获得更多的自,利于实现治事与用人的有机结合,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作文 /zuowen/

一般来讲,高等学校目标可分为两类:一是软性目标,也就是战略目标,即行为只有宏观指向,而且是弹性较大的目标。比如,“要使学校达到一流管理水平”、“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等。这类目标的量化往往较为困难。但是,任何目标都应依据不同的性质落实到相当具体的程度,即使不能量化,也要做到实化、具体化,否则将会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二是硬性目标,也就是战术目标,即行为具有具体指向,基本没有弹性的目标。这类目标往往是硬指标、硬任务。比如,“要使学生英语考试合格率达到97%”、“要使师生比例达到1:10”等等。这类目标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易于操作和落实。

实施目标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应当特别强调软性目标,也就是战略目标。学校管理者必须有战略眼光、战略构想、战略部署,并尽可能把战略意图体现在具体的子目标中。现实中应该注意的是,第一,在总的战略目标体系中,不一定每一子目标都是直接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体系中的战略指向、战略构想、战略意图应当是其核心部分。第二,目标并非越空、越大、越高就越具有战略性。事实上,所谓战略目标主要是指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目标,目标的战略性与务实要求可以统一起来,而且也必须统一起来。 作文 /zuowen/

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来讲,目标管理的内容是有差别的。从学校上层、中层到基层,目标应越来越具体,措施与行为越来越明确。级别最低的管理者,其目标任务最具体,目标任务的硬性规定最多,可变动的成分最少。然而战略目标的含义又是相对的,从另一方面看,学校里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总之,从上到下,各个级别的管理者都有各自的全局问题、战略目标和战略要素,同时又有各自的具体目标和硬性任务。目标管理能够真正实现的关键之一,就是将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在不同的管理级别上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二、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要素与路径论文联盟

高等学校目标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循环系统,由制定目标开始,经目标实施、部门考评、奖惩到反馈,再到新的目标制定。这种路径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目标管理实际上包括了五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要素:目标制定、目标实施、部门考评、奖励与惩罚、反馈结果。

(一)目标制定

目标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校总目标的制定和各部门目标的制定。学校应根据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学校的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各部门确定目标要以学校的总目标为前提,但部门又必须依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将学校目标落实。此外,各部门在明确本单位目标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量化和细化工作,逐级将目标分解到教职工身上。 论文

(二)目标实施

制定的目标必须通过实施才能产生效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授予相应的权力,保证部门职责的履行和任务的完成,还要给予相应的利益作为承担责任和任务的报酬,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三)考评与奖惩

考评是对实施目标的组织和个人所实现目标程度的衡量,也是对目标管理成果的评价。考评的依据来自量化后的目标体系,即考核指标体系。根据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打分,再根据考评结果予以奖惩。

(四)反馈

反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校以事实和数据为载体,向各部门反馈考评结果。二是学校针对部门考评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一些不平衡指数作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将研究和分析后得出的指导性意见反馈给各部门,指引和督促其改进工作,使学校高效地向总目标迈进。

不过,反馈并不是目标管理的终点。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学校和部门要根据反馈的信息,结合新的变化情况制定新的目标,再进行新一轮的目标实施、考评、奖惩和反馈,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实现高等学校目标管理应具备的条件

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论文

目标化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和谐管理 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和谐度

0 引言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最主要的难题,同时,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好坏不仅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的质量高低,还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水平及前景[1]。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我们认识到项目建设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避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对立。

柴西龙,孔令辉等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模式进行了研究[2];丁玉洁,刘秋妹等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化与法制化进行了思考,对于完善立法框架及建立外部支持保障机制两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3];陈国阶则从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和方法方面说明我国的环评制度需要新的突破[4]。

然而,项目环境的灵活多变和劳动成果的难以度量导致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需求,和谐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和谐管理理论所主张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对于当代日益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和管理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5]。因此,本文在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运用模糊数学评价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和谐管理理论进一步深化、拓展,并使之为我们的管理实践服务。

1 和谐的含义及和谐管理理论

1.1 和谐的含义 在和谐管理理论中,对“和谐”的含义做了界定。其中,“和”指的是将人们的观念或行为与组织的观念或行为“合意”的联合,“谐”指的是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而“和谐”指的是“和”与“谐”的相互衍生,并不是简单的“协调或一致”的表示。当组织中实现“和”与“谐”的共同作用时,就会产生不断明晰并优化组织目标的效应,从而和谐管理理论的作用才真正显现出来。“合意、合理”体现了“和则及谐则”,“联合”着意于人的主观性、主动性,“投入”则是一种客观、被动的状态[6]。

1.2 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和谐理论最早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的席酉民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和谐管理的主要思想就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考察各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与系统整体之间的和谐状态,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平衡与和谐[7]。将和谐理论应用于管理学领域中,即形成了和谐管理理论,其实质就是在外界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以和谐主题为核心,以“设计优化”与“诱导演化”机制及其耦合为理论指导,落实研究方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其中,“和谐主题”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组织和领导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确定和谐主题之后,就需要以主题实现为最终目标,通过“谐则”明晰要素之间的确定性联系,实现组合过程的匹配及一致,通过“和则”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和谐耦合”实现谐则与和则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促进系统整体的涌现特征,实现目标导向下的适应性演化。

和谐管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8]:①和谐管理是一种服务型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是需要一种更灵活、更快速的管理方式,即服务型管理。②和谐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管理。以往的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将人与物的区别模糊化,而和谐管理则从人与物的对立统一出发,实现管理过程的系统化与人性化。和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将人作为物的主人,脱离物的约束,负责支配各种物的因素的分工与协作,管理整个组织的日常运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将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达到部分与整体的无缝耦合状态。③自组织管理。所谓“自组织管理”,就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种信任的文化关系,依靠各成员的自主管理和被管理实现组织文化的平衡演进。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减少了日常活动中大量的管理成本支出,而且有助于激发成员的责任意识,刺激其创新意愿,主动为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关系随即弱化和消失。

2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建设项目环评依据

2.1 建设项目的和谐管理概述 在建设项目决策、实施、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如果我们将项目看作是一种通过人要素与物要素的互动而获得项目收益的实践活动,那么建设项目的和谐主题就可以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以建设项目自身及外部环境为媒介,进行信息的加工、整合、筛选和选择,从而归纳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对项目所展开工作的中心思想的阐述,是一定阶段项目发展的要素所在。

从而,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实施:首先,根据项目目标,详细的对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具体阶段和具体情况下的和谐主题,针对物要素和人要素,分别在“和则”(人的能动作用)与“谐则”(设计优化)的指导下提出环境评价指标,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帮助项目获得最大的绩效。

2.2 和谐度的定义与计算 和谐度是对系统和谐性进行度量的数量指标,用来衡量客观事物的内外作用力与其发展方向是否协调一致。和谐度的作用主要体现用科学的分析和计算去衡量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种现象的认识及理解[9],它是依据“和则”主张的规划和“谐则”主张的运算结构,对客观事物具体状态和谐性的度量。

和谐度的计算是在对所研究的项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后,根据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目标和功能,及环境的要求,列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合适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建设项目的环评进行研究,确定和谐度。

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包括七个方面,包括:社会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水土流失影响、声环境影响、地表水环境影响、环境空气影响和景观环境影响。因为建设项目在不同的阶段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本文在和谐管理理论“和则”与“谐则”的指导下,从建设项目的决策、实施、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评选建设项目环评指标,并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建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谐度的计算

4.1 模糊数学评价与层次分析法

4.1.1 模糊数学评价法。模糊评价的方法是先评价其中的单个因素,再综合各单因素的评语后,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模糊评价[10]。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多项指标信息进行加工,汇合做出一个综合指标评语,以避免统计信息的遗漏和丢失,进而从整体上反映建设项目环评的整体情况。

4.1.2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将主观判断的定性结果用定量的形式表达和处理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又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11]。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它的最主要思想是首先将问题分解细化,通过对研究问题性质及要求等内容的分析,建立一个具有逻辑结构的指标体系,然后,将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提取出来,两两进行比较与分析,即进行量化的过程,最后,将所得结果进行综合计算。通过这种方法,系统分析问题最终就落实到权重确定问题,只要稍加处理,明晰最低层指标(决策对象、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指标(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就可以获得研究问题的答案。当然,这种方法缺乏一定的客观性,有待加强。

4.2 建设项目环评和谐度的计算步骤

4.2.1 利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得分。一般情况下将得分情况划分为5个等级:“很好”是5分,“好”是4分,“中等”是3分,“差”是2分,“很差”是1分,由此原则计算建设项目决策、实施、运营阶段的指标得分。

4.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将建立的指标体系按照要求进行两两评价,确定其重要性权重,越重要的指标权重越大,然后,将相关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之介于O与1之间,各真值表权重之和等于1。

4.2.3 和谐度的计算。按下式分别计算建设项目三个阶段的和谐度:h(Ai)=■

其中,i=1,2,3分别表示建设项目的决策、实施和运营阶段;k――各阶段的指标个数;ωk――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系数;Ck――表示第i个指标的评价结果;C■■――表示第i个指标的理想和谐值。

4.2.4 最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HA=?渍1hA1+

?渍2hA2+?渍3hA3,其中?渍1,?渍2,?渍3分别表示三个阶段的权重系数。

5 结论

在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用和谐管理理论去研究项目管理越来越显示出传统项目管理所不及的优越性。在和谐管理的视角下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具有一定的指导与补充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缓解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冲突,使其达到良好的耦合,对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建军,游达明.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大型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生态环境,2010(7):150-157.

[2]柴西龙,孔令辉,海热提・涂尔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118-121.

[3]丁玉洁,刘秋妹,吕建华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思考[J].生态环境,2010(6):156-159.

[4]陈国阶.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新的突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49-152.

[5]席酉民,葛京等.和谐管理理论的意义与价值[J].管理学报,2005,2(4):397-405.

[6]刘志刚.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耦合机制研究[M].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0.

[7]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23-27.

[8]黄娟,马桥,艾晶晶.浅析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管理思想及实现途径[J].管理论评,2011(8):93-95.

[9]刘光,步雷.论和谐[J].山东社会科学,2002(3):83-87.

[10]赵宁,张玲.应用模糊数学评价科技查新质量的科学性讨论[J].学术交流,2010(4):130-134.

[11]章毅,李立寒.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25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