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效益范例6篇

商业经济效益

商业经济效益范文1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商业银行效率测度方法;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模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14.35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

于良春,鞠源(2000)对中国银行主要业务种类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近年来的集中程度一直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前四家银行拥有的市场份额长期居高不下,但从各项集中率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看,该市场的垄断程度有所下降,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H指数的估算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已初步具备垄断竞争型市场的结构特点。叶欣,郭建伟,冯宗宪(2001)运用目前国际上在银行业市场结构特点进行量化分析,得到中国银行业正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向竞争性较强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转变的重要结论。

从商业银行的起源发展历史看,商业银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和效率:

(一)加强内部控制是外部刚性监管的要求

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性高,利益关联度高,失败容忍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因此,各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尤为重要,并依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建立了符合本国特点的监管体系,加强了对市场准入,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市场退出等环节的监管,监管的严格性越来越强。

(二)加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自身稳健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增强自控能力,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走依法稳健经营的步子。

(三)加强内部控制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础

金融业的经营对象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弱专用性,相互转换十分便利,这些特性决定了金融业综合经营要比其他行业更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这也使得单个金融机构由于内部机制失控而产生金融风险,并往往通过连锁反映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甚至酿成区域性或传统性的金融危机。

(四)加强内部控制是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的跨境业务活动不断增长,并购不断增多,专业化和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创新步伐的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日趋活跃的今天,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急剧加增,后果也更加严重,内部控制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稳定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竞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体之间争夺经济利益的斗争。银行竞争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安身立命并谋求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系。运用竞争力研究两大先趋组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竞争力方程的思想,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可以表示为:

商业银行竞争力=商业银行竞争力资产×商业银行竞争力过程

资产在这里不是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是指商业银行“固有的或创造的”资产;过程是指商业银行“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所产生的竞争力。”在资产一定的条件下,成功地转换过程以增加财富并为后人创造新资产是竞争力的核心。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一)从宏观层面而言

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必须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人手,推进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主要对策包括:

1,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培育多元化金融主题,促进同业竞争。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2,构建完善的市场规则,促进金融体系的内生性约束机制的形成。3,明确政府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弱化政府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弱化政府对金融体制的影响,应在政府促进市场规则上下工夫,政府应着力完善市场规则体系,营造公平合理的外部经营管理,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核心竞争力。4,建立市场化政府宏观治理机制,大力推进存量改革,特别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理顺政府与持股银行之间的委托―关系,塑造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银行主体。5,要在强化监管的前提下,探索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推进混业经营的发展,壮大银行机构的实力,提升银行机构的竞争力。金融控股集团是一家母公司控制多家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与单一的金融结构相比,这种新的组织形式的优势在于通过科学的组织架构,金融创新优势,风险分散优势。

(二)从微观层面上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2,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银行效率是指银行在进行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之间的比率,即银行经营活动中投人与产出之比,如果能以较少的投人取得较多的且有效的产出,则说明银行效益高,反之,银行效益就低。

银行效益作为银行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的评价、范畴,是要说明银行经营活动的效率和利益。

因此,一项货币经营活动,最终能给从事这一项货币经营活动的银行和社会带来多少利益,就是其概念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伟光,银行产业组织与中国银行业结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1

2 楼裕胜,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

3 李文军,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

商业经济效益范文2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

(一)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随着通信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其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平台,把原来的销售、采购、产品的交易场所、产品生产销售、货物托运等都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时联通,减少甚至无需人员参与,降低传统交易资源的浪费,缩减不必要的交易中间环节。电子商务实现了B to C, C to C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及消费者到消费者的商务模式,降低了产品交易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企业能有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采购信息共享系统,还可以与下游的产品制造商有机配合起来,建立一体化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从而实现在全球经济体中选择成本更低、产品质量更好且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材料及产品,降低了企业转变采购企业及产品的成本,获取更多的交易机会。

(二)扩宽营销渠道,降低产品促销成本。

如今网络市场的营销额度在飞速的增长,许多实体店的厂家、商家等都开始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并通过网络的形成进行促销、推销等活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扩宽了自己的营销渠道,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产品推广、促销的成本,提高营销的效益。网络营销渠道广泛,而且营销受众也十分广泛,对于传统广告费用高、受众有限且时间短,效果不甚明显的弊端。凭借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联合网络广告媒体等,花费传统广告十分之一就能达到其十倍的广告效果,且网络销售渠道往往能取得比比传统销售渠道更为明显的效益。

(三)变革企业管理结构,降低内部管理成本。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商务活动的一次革命,它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字塔模式的企业组织形式变得臃肿与多余,而基于信息的快捷、有效传递的扁平式的企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一改传统企业组织模式信息不透明、反馈不及时的现象,扁平式的组织模式变得更为便捷,使得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进行材料采购、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询盘、磋商、快捷在线支付等,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组织职能,减少文件处理、租金、广告、印刷、办公文具等费用,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共享资源等,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交易效率

(一)电子商务的应用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

传统的商务经营模式是固定的店面销售,有固定的销售时间及销售地点,其商业辐射范围非常有限。但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使得企业摆脱店面及营业时间等的限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面对全球各地的网络客户,为企业在广阔的网络中寻找更为广泛更为全面的客户群体。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为企业创造更多交流、交易的机会,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奠定基础。另一个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其与全球的企业处在一个自由平等的交易平台上,都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并能得到更多网络消费群体的认可,在网络市场中寻找更多的交易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实现产销一体化,降低库存占有率。

传统的企业产品生产周期过长,就需要高存量的库存来满足,但是高库存量又会导致运营成本等一系列成本的增加。通信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体系,企业与其合作商家建立需求―供给对接系统,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及时有计划地调整供给,避免迟延交货、供货短缺及生产过剩,从而实现产销一体化及降低库存占有率。

(三)缩短生产销售周期,提高交易效率。

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合作企业相互协作,达到产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等涉及到的企业都能够达到信息及时传递与沟通,达到信息共享,大大缩短了企业的生产、销售周期,减少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能够及时了解到原材料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消费者市场等信息的变化,及时跟进并作出调整,减少浪费。并大大的缩短采购、生产、市场营销、交易支付、货物托运等环节的时间,进而缩短生产销售周期,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三、结语

总体上来说,正是由于通信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急速发展。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变革了结算方式及交易支付方式等,打破了传统采购、营销、生产、销售及消费的模式及理念。电子商务使得企业在市场中能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快捷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引领消费者,打破时空的限制,在全球网络平台中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优化整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高效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模式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及我国的综合实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联通市场营销部)

参考文献:

[1]曾强: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2]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海: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商业经济效益范文3

前不久,英国的经济学与商业研究中心对云计算给商业和欧洲五大经济体(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发现,从2010年到2015年这6年,云计算的广泛采用有望给五大经济体带来累计共7630亿欧元的经济效益,占同期五大经济体累计国内生产总值的1.57%.

到2015年,云计算给五大经济体带来的年经济效益预计超过1770亿欧元,占上述6年累计效益的23.2%。以后的年份效益更大,不仅是由于云计算采用水平提高,还由于已采用云计算者将越来越多的工作负荷转到了云计算环境。

广泛采用云计算有潜力直接和间接支持工作岗位创造。该研究得出的预测结果是,2010年至2015年,在五大经济体累计创造230万个新工作岗位,到2015年,每年将净创造工作岗位44.6万个。

一些被广泛报告的最重要的经济效益是:信息技术资本支出降低;信息技术人员数量减少或再配置;响应客户需求,通过弹性的信息技术支持提高业务的可扩展性;新产品和服务更快进入市场;只为所需要、所用的计算能力付费;由于准入的固定成本降低而使市场准入障碍降低。

有私人、公共和混合等三大类云计算(部署)模式,所用模式不同,提供的效应也不相同。在上述五大经济体的累计宏观经济效益中,35.1%来自私人云计算采用,25.6%来自公共云计算采用,39.3%来自混合云计算采用。

研究指出,从这五大经济体的相对经济规模即GDP来看,英国从云计算取得的相对经济效益最小。意大利表现最好,它占五大经济体累计总GDP的17.1%,而占云计算累计总效益达19.8%。就相对效益而言,西班牙列意大利之后,其后依次是德法。

降低成本 采用云计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之一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效益产生于总的云计算采用率以及一个采用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的采用率。私人、公共和混合模式降低成本的潜力有所不同,混合模式最大,公共模式最小。预计在混合模式采用方面,英国的水平高于其他四国,因此成本降低水平较高。

各国相对效益的差异也产生于假设构成这些国家经济的产业部门在采用云计算方面的模式差异。例如,假设到2015年德国和英国的银行、金融和商业部门采用云计算的速度相对较高。因为这是五大经济体(尤其是英德)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所以这五国因采用云计算而降低的成本也比其他国家的大。

按其占总收入的比例计算,不同部门有不同的信息技术支出水平,信息技术支出水平较高的部门采用云计算的水平也较高,这样一些国家取得效益的水平会高于另一些国家。例如,银行、金融和商业服务是各国信息技术支出水平最高的部门,所以,它很高的云计算采用率将令它取得高效益。

商业发展机遇 因商业发展机遇而带来的效益的差异来自一些部门云计算采用水平的不同,这些部门有最大的潜力从较有效的季节性需求管理和信息技术规模扩展能力的有效提高取得利益。就处理短期季节性需求峰载而言,制造部门以及银行、金融和商业服务部门有从这方面取得效益的最大潜力。

业务规模扩展能力是云计算信息技术服务具有弹性的结果,就此而言,银行、金融和商业服务部门以及配送、零售和旅店部门有最大的潜在收益。这几个部门是五大经济体的重要部门,在这几个部门将较早取得较大的规模扩展能力效益。制造、运输和通信、政府、教育卫生等也有很大潜力。能源和公共事业部门取得效益的潜力较小。

企业创建效益 在这方面各国之间存在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进入各经济体市场的新办中小企业数量不同;二是中小企业生产率的平均水平不同。在五大经济体中,德国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效的。预计英国的新创中小企业很少,中小企业的效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在企业创建效益方面英国要比德国差。预计意大利的新创企业会很多,但其中小企业的效率在五大经济体中是最差的,因此,企业创办效益较低。

商业经济效益范文4

[关键词] 商业广告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市场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商业广告已经被推向日益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竞争机制已经把商业与广告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竞争需要广告,广告推动竞争”,许多工商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正越来越重视广告。

广告是商品推销的重要手段,它宣传商品,加速商品的流通,对于繁荣市场经济是必不可少的。而同时,商业广告又随着媒体的广泛传播,与广大消费者经常接触,成为不断地影响人们生活与思想的重要因素。因此,商业广告负担着双重任务:由于它既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可分割,又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紧密相联,故而它不仅有助于推销商品,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通过形象化的艺术形式,推广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和先进的生活方式,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企业要满足消费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就不能停留在固有的生产状况下。因此,企业要能敏锐地觉察市场变化的征兆。如果产品在市场上产生滞销,那么滞销只是问题的征兆,真正的问题是要找出滞销的原因。所以企业家要具备由征兆追溯到问题的这种分析能力,并有将问题转化为机遇的想像力。

首先要根据诉求对象的需要来确定商品的观念,其中既要设定商品的质量目标,也要提出对造型、包装和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在企业准备生产的同时,就必须制定出商品的营销战略,即广告和促销。商业广告作用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即引人注目,唤起兴趣,激发欲求,促成购买。实现这一功能的途径便是通过商业广告树立品牌形象,为企业打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商业广告千千万万,其样式形形,五彩缤纷。但共同的一个意图是劝诱消费者消费其商品,享受其服务,并为此提供必要的信息。对于企业主来说,这样一个良好的意图却又是不便直说的。优秀的广告创意,可以将广告策划等前期工作所提供的信息、策略、意图表达得面面俱到,而且精彩。比如产品的优越、竞争中自我的优势、对目标市场的诉求等,既可表达得清楚、有趣,又能中肯、得体。同时,这一切又是在艺术的创作和享受中实现的。于是,人们接受了商业广告的诉求。优秀的商业广告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更能博得人们的欢心,记忆深刻,这绝不是因为广告中的商品信息,而是因为它的形式。然而,抽去了广告中的商品信息,抽去了对目标市场的诉求和商品在竞争中的处境,广告的创作便成了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还要说,商业广告的表现有着决不同于艺术表现的本质区别。

对于商业广告设计者来说,在为消费者服务的同时,还有一个为广告主服务的要求。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终究由于立足点不同,要求有差异,抵触与矛盾再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广告设计者应说服广告主坚持为消费者服务的观念,服从消费者的需要,这样才能把对消费者负责与对广告主负责这两者统一起来。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原则,是衡量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经济效益,它不仅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而且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就会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注重环保,投资公益事业,还会扩大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得到社会的赞誉,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赢得了更多的顾客。如杭州娃哈哈集团在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在贫困山区捐资修建百所希望小学,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娃哈哈系列产品知名度大大提高,不仅扩大了现实的市场份额,而且开拓了潜在的山区市场,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兼顾社会效益,当二者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商业广告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之一,也是维系媒介生存,促进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被称为媒介经济的生命线。媒介在进行广告宣传时,追求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媒介的广告宣传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追求经济效益,由于借助的载体是大众传播工具,除了一般广告所具有的引导消费、介绍产品、传递信息等功能外,广告宣传还具有导向性、思想性、审美性等特征,能够对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发挥着一定的教化作用。

以公益广告为例,央视一套播放的主题为“孝敬老人”的公益广告,“妈妈给婆婆洗脚”影响到“儿子也给妈妈洗脚”,宣扬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让人自觉形成对照,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行为。此外还有播放的遵守交通法规的公益广告,能够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交通事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增强交通法规意识。除公益广告外,商业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作为商业性的广告宣传,媒介在讲究其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讲究其社会效益。

对于广告宣传而言,因为广告宣传对于媒介经济生命线的重要地位,加上有的产品商家、广告制作商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一味地追求广告的经济效益,放松对广告宣传内容的把关。而有的媒介对广告带来的经济效益看得很重,只要有客户愿意做广告,广告价格出得高,媒介就乐于给其做“嫁衣”,而对其内容的把关意识较弱。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经过媒体的宣传,大众被动地接收,经常导致不少问题发生,因此,商业广告设计者在广告宣传上应当从讲究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当好广告宣传的“把关人”。

各类媒体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受众群,其中一部分对媒介保持着很高的忠诚度,充分信任媒介的宣传,特别是一些主流媒体,有的受众对其宣传更是深信不疑。广告宣传也正是借媒介这种优势对企业、产品质量性能和企业信誉进行广为宣传。但事实上也经常出现有的受众购买了媒介宣传的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其结果是不仅对消费者个人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和声誉。某省一家党报刊登了某化妆品的广告,广告宣称该产品对于消除雀斑、皱纹、伤疤等有奇效,不少女士被广告内容打动,购买了这种产品,结果使用后导致面部红肿,生脓流血,不少少女因此毁容。受害者最后虽然通过法律途径得到了应有的赔偿,但对少女身心造成的伤害却无法弥补,给媒体的信誉带来极坏的影响。

广告宣传在介绍产品、推介商品的同时,还向人们传递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的审美消费理念、日常生活行为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则设计新颖,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商业广告,所产生的宣传和教育效果有时能胜过一部优秀的新闻片或一部优秀影视剧。广告要将受众引向积极健康,品位高尚的生活方式,摒弃一些庸俗不堪,趣味低级的垃圾,媒介肩负重要的把关责任。如某报曾刊登过一则洗衣粉广告词:你泡了吗?你漂了吗?其广告立意利用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和一部分人的媚俗心理,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用这种方式来追求广告效应,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见。

把握导向性与追求经济效益并不矛盾,媒介和商业广告商可以从寻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出发,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附带传输积极向上的人文理念,这样的广告宣传也不少。如央视播放的“小糊涂仙”广告,广告词中“狼来了并不可怕,失去诚信最可怕”,很好地利用了“狼来了”的故事,不仅让人们对其产品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对人的生活理念形成一定的教育引导,与公民道德规范所宣扬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理念实现很好的吻合,同时还能让人们产生该企业讲求诚信的良好印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其服务功能,提高可信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媒体的信誉,反过来说,这样的做法又可以促进媒体广告客户的增加,何乐而不为呢?

商业经济效益范文5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商务英语翻译;有效教学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推崇,被广泛 应用于教学研究领域。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投入多寡和学成后预期收益的大小。这 与当前教学领域推崇的有效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把语言经济学与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语言经济学内涵解读

语言经济学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沙克(Jacob Marshak)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主张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收益 及其相互关系。后来的研究者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学习语言是一种智力投资,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与语言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把语言 作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服务于社会,从而取得经济收益。学习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具有投资费用和投资预期效益。投资费用(成本)表现为学习语言所 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效益则是指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益和效用,经济效益大小取决于它在职业活动中和在市场上的 使用密度,而使用密度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度,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学习者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还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并能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者是将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从投入到产出都置于一个理想状态,即学习者也即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语言经济投资的产出有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内部产出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质量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外部产出的多寡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需求 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有效教学

纵观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阐释,有效教学的“效”,可以概括为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它所关注的是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还要求教学效果 与预设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且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取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有效教学的焦点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追求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高职教师首先要认清高 职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高职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场,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着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努力改善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状况。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商业经济效益范文6

    一、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理财观念转变:资本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变,再由有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再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因此,资本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基本理念与方式,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理念下的企业理财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产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只管生产,不管供应与销售,更不管筹资、投资等。此时的企业严格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由于它不重视价值管理,企业理财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理财。

    在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商品经营是产品经营的发展和进步,它不仅重视产品实物经营,而且强调价值经营;不仅强调生产,而且重视供产销的衔接。但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对筹资、投资等环节重视不够,理财观念淡薄。

    在资产经营方式下,其基本特点是把资产作为企业资源投入,并围绕资产的配置、重组、使用等进行管理。在资产经营情况下,产品经营或商品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基础,即围绕资产经营进行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资产经营是对商品经营的进步,它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消耗与收益,而且将资产的投入与产出及周转速度做为经营的核心。资产经营方式下企业理财观念增强,特别是讲求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重视与加强了投资管理。但由于产权不清、忽视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尽管企业理财观念增强了,但没抓住理财的精髓和本质。

    在资本经营方式下,企业经营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做为管理的核心,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都服从于资本经营目标。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益的经营活动,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综合方式。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企业经营目标转变——理财目标转变:资本增值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或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随着这一转变,企业经营目标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变,企业理财目标也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追求商品经济效益向追求资产经济效益到资本经济效益转变。资本增值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根本目标。

    (一)资本经营目标与资产经营目标

    资本增值目标是与资本经营紧密相关的。资本增值的核心在于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而要提高资本收益率一方面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或资产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优化资本结构。

    (二)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

    资本经营不能离开资产经营孤立进行,同样资产经营也离不开商品经营。前面谈到,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要明确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的关系,还应明确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反映商品经营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利润率,包括销售成本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与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产品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即: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式中:销售利润率中的利润是指息税前利润。

    上式说明,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一方面要搞好商品经营,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

    (三)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

    产品经营是商品经营的重要环节。商品经营不能脱离产品经营而存在。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Σ[产量×产品销售率×(销售价格一销售成本)]

    等式左边说明,企业从商品经营角度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直接目标,一要提高销售利润率,二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等式右边说明,要实现商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产品经营是基础,即通过产品经营增加产量;同时,要注重产销平衡及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价格。

    三、理财观念转变——理财目标转变——理财内容转变:存量、增量、配置、分配

    现代企业理财观是资本经营,理财目标是资本增值,因此,盘活存量资本,用好增量资本,优化资本配置,搞好资本收益分配就成为公司理财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存量管理

    资本存量管理的目的,是使现有资本得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效益得以充分挖掘。所谓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在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潜在经济效益的存在主要是企业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造成的。从资本存量角度看,潜在经济效益存在主要是资本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造成的。

    从这一角度进行企业理财,核心是要解决资本的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看,主要表现是:在投资建设环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在生产环节存在封存、末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积压材料,废品等;在销售环节产品积压。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包括在基建投资管理方面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基建成本;在生产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好资源重新配置,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库存产品等。现阶段伴随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企业理财要在国家宏观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与财务重组。

    (二)资本增量管理

    一个持续经营发展的企业,仅有资本存量管理是不够的,资本增量管理也是重要问题。资本增量管理的目的,一是优化企业经济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资本增量管理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增量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从企业理财角度,必须搞好以下几方面管理:第一,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在现阶段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的财务管理。第二,技术进步管理,搞好技术选择、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从财务角度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第三,企业筹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第四,企业投资管理,摘好财务预测,选择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实,无论资本存量管理还是资本增量管理,实质上都存在资本配置问题,即存量资本配置与增量资本配置。资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所谓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从资本资源配置看,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就是要解决:一是一定量的资本如何在不同产品或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配置,使投资收益率最大,如多项目组合投资决策等;二是生产一种产品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本资源的结构,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优化,流动资产或原材料内部结构优化等。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