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意义范例6篇

现代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意义范文1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影响

学前儿童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学前儿童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夯实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做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来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苏联心理学家安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在课堂上随意性强,自律性较低,所以没有符合学前儿童心里特征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等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正不断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并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

由于广大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浅薄,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老师们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作用。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广大学前儿童认识与记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等等,甚至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相对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学习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方面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也将逐渐失落。教师的职业将变得普通而平凡。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新的角色,使教师的职能更趋向多元化。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学生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而且应发挥得更好。其次,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判断学生的需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制作者,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成为终身不断学习的学习者。

现代教育意义范文2

中国传统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道家与佛教的教育思想起辅助作用,近代西方教育科学传入后形成的传统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传统教育中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法治关系的认识,关于德育与智育,知识与才能的认识,关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关系的认识,以及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手段,如立志有恒、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知识教育与教学的手段,如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尊师爱生等,这些不但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宝库和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对此我们应该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使其在新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和发展。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反映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育问题上追求公平、平等的朴素情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平等、正义、变迁。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正义是“有教无类”的第二要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则认为,正义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品质,即所谓“不学问,无正义”。变迁是“有教无类”的第三要义。这里所谓的变迁观念,是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对现代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在全社会推行终身教育理念;确立人文关怀取向教育观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运用到现代素质教育环境中,更能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和普及性。“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教育的功能就是教人向善,不应拒绝有缺点的学生。不论学生有什么缺点,都一视同仁,善于发现闪光点,发挥特长,树立信心,不厌其烦。因此,教师要充分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信心和与学生为善的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专长,使广大学生成为各方面的“贤才君子”,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奋斗目标。

2.“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德育。早在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就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以政治家的敏锐视角,阐明了“树人”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并将礼、义、廉、耻看作是国之“四维”。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主张先行德育,后行智育,也就是说德行修炼到位以后,还有精力的话,然后才去学习知识。孔子的“六艺”思想中,六艺为:“书”“数”“礼”“乐”“射”“御”,其中,“书”“数”为小艺,是初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礼”“乐”“射”“御”为大艺,是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可见,中国传统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内容等方面无不强调“立德树人”。

中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指明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高认识,树立以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思想,确保“立德树人”理念付诸实践。

3.“行为示范”的师德风尚

师德,即为人师者之德,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优秀传统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对中国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以其特有的影响受到教师的尊崇。主要表现为:(1)爱生亲徒,乐教不倦。传统师德重视对学生的爱。“教不严,师之惰”。严格教育必然要求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对敬业精神的高度概括。(2)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传统师德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历代教育家对以身作则的重视使得为人师表的观念始终受到重视,得以发扬光大。(3)博学多闻,精益求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是做教师的本分。(4)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孔子主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接受知识的可能,由少到多、由近而远、由事到理、由浅入深地加以耐心引导,使他们逐渐把握义理。(5)尊道重德,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义利观影响着后人。“君子”成为人们追求的人格目标。

传统师德对于今天所提倡的构筑“师德风尚”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教育事业所需要的名师素质,主要由博学多能与崇高人格构成。而德艺双馨者恰好体现了传统师德的精华与现代价值观。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些在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4.“弟子称贤”的创新精神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代先贤早已指出这是一条教育中的客观规律,教育者不宜始终以道德典范自居,要允许学生当仁不让。

现代教育意义范文3

一、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策略及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把不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容易实现。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手指的活动对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完善,还有幼儿大脑发育方面都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多种类型的游戏当中,幼儿比较喜欢手影游戏,这种游戏主要是通过手编成多种形状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十分有效。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仅用手便能够编出多种形状的影子,而这种现象让幼儿感到十分好奇,进而激发出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但是在进行手影游戏的过程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必要的光源条件,幼儿园通常都是使用灯光开展这种游戏,由于光源方面的限制以及幼儿分布的比较零散,没有办法让幼儿一同进行游戏比赛。比较发现,运用幻灯进行这种游戏,在光源方面不会受到限制,幼儿们也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比赛,并且对于画面老师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影子比较清晰且集中。使幼儿更加容易操作,进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幼儿编一些相对简单的手影,使其在游戏的过程当中找到手影的技巧。要求教师日常生活中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采取看动画片以及看书的方式,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素材。幼儿基本掌握了手影的技巧之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进行自由的想象,从而对于手影的花样进行创新,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最大限度的被挖掘出来。因为在编手影时要求手指的灵活使用,进而对于开发幼儿智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当中,游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基本形式中的一种,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够实现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意义范文4

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社会状态。他“爱”的对象是所有人,一切人也都相爱,他希望用伦理道德来约束人们,从而消除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生活。除“兼爱”外,墨子还提倡“义”。《墨子·贵义》指出;“万事莫贵于义”。《淮南子·泰族训》记载了墨子对学生进行“义”的教育的丰硕成果:“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二)节用教育

墨子出身低微,自苦为极,一生节俭,反对浪费。在《墨子》一书中多次强调这样一个衡量衣食住行是否恰当的标准:“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谈到墨子时说:“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费也。”他认同的节俭原则就是民用和民利,即有利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原则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出发点的,体现出他的博爱和献身精神,如果统治者能够从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保障其根本利益这一角度出发,减少于民不利的开支,那么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就会繁荣富强。

(三)思辨教育

这方面主要包括思维方式、形式逻辑以及辩论技巧的教育。要宣扬自己的学说思想,要“上说下教”就需要去辩论,驳倒他们。

墨子认为人的认识和言论是否正确有三个衡量标准,即“三表法”。《墨子·非命上》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提倡理论的准确性,这为墨家学派在中国古代史上形成系统的形式逻辑体系奠定了基础。墨家所说的“辩”学,就是今天的逻辑学。墨子在学生的论辩才能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方面,强调形式逻辑、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察类明故”,并把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归纳并列使用。讲求以理服人,追求思辨技巧,言行有据。

(四)技能教育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家强调生产、军事、科技、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其余各家远不能及的,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本领,同时也有利于其推行“非攻”思想。

墨子的科学生产知识主要载于《墨子》一书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篇目中,这六篇被合称《墨经》。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数学、力学、光学、声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等诸多学科,概括来说墨经有以下特点: ①体例独特,风格简洁,使用一种不同于自然语言的表述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并得出结论。②形成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概念定义严格抽象、前后相接。由浅入深,方法科学。③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注重实验,通过实践操作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胡适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理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试验。这是真正科学的精神,是墨学的贡献。”他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有西方近代科学种子的古希腊科学不分伯仲。

二 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吸取墨子“教育救世论”、“人性所染论”的教育理论,进一步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墨子的“教育救世论”使我们清晰地看到社会的管理、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要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到关系天下兴亡、富国强民的高度来对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强调优先发展工业经济,轻视教育发展,改革开放后,教育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邓小平多次提出要想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发展教育。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始终坚持“教育救世”、“人性所染”这一思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教育的发展,为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培养更多的“贤士”。

(二)吸取墨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墨子的教育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主要是教、学、行相结合。墨子在一生的“上说下教”的活动中。一贯坚持“有道相教”,在教学 中要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永远起主导作用。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为之也”。他还以撞钟与国家的政事为例,对公孟子说明主动施教的重要道理,坚决反对教师“弗问不言”、“待问而后对”的被动施教,驳斥了儒家“击之则呜,弗击不鸣”的施教原则。墨子把不积极主动施教不仅看作是施教者的过失,而且还认为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一,所以他一

再强调的就是要“叩则鸣,不叩亦呜”。这对于教学来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老师要以身作则,以言教人,身教重于言教,反对死板的教条式教学方法。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去体会,去学习,去成长。

(三)吸取墨子的教育内容,充分认识到我国当代 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全民素质。

墨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士”,这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求是一样的。与其他学派相比,在教育上,墨子都有其“亮点”,他创办的是综合性平民学校,学科众多,门类较全,同时因材施教,因人而育,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性格来进行学习,对其弟子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墨子》一书不仅记录了墨子从事教育的众多实践行为,也蕴含着墨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墨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使在今天也仍然能够为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勋初等.韩非子校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第685页。

[2] 吴旈江.墨子校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第559页。

[3]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91.第828页。

现代教育意义范文5

【关键词】曾国藩勤俭谦逊孝悌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55-02

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位争议颇多的名臣,有幅对联这样概述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作为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代表人物之一,“立功”对他而言有史以来不被认同,而“立德”、“立言”则是对他一生的准确诠释。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生活较为宽裕,父亲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教育子女,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而作为长子的曾国藩深受父辈的重视,早早地接收了封建伦理教育。他学习刻苦,孜孜不倦,“日以读为业”,最终通过科考而获取权势。曾国藩虽为高权贵,但对自己及子女的要求从未降低,特别是对子女的教育被世人称誉,形成了系统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为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

一、勤 俭

曾国藩深受封建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对勤俭这一美德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这也成为他家庭教育伦理的一个核心部分。《尚书》里说:“业广惟勤”。认为勤奋是发展事业的唯一的途径,而曾国藩把对“勤”字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对“勤”字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论证,积极发扬其价值层面,在实践中躬行履践。他坚信“勤”作为人生第一要义,是修身、治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前提。[1]他甚至说:“千古之圣雄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无论一个人的资质高低、背景好坏,都不是个人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曾国藩的资质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不外乎勤奋。他相信天命,但自强的精神使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尽其最大的努力,以勤补拙,而不是等待天命。同治十年(1871年),他在给一位总兵的批文中提到:约束官兵则以“勤”字为本。刻刻教督,是曰口勤;处处查察,是曰脚勤;事事体恤,是曰心勤。有此三勤,自能与官兵联络一气。这三个勤正是曾国藩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随着曾国藩位高权重,担忧也与日俱增,为加以避免,他时刻用祖父的八字箴言鞭策自己,教育家人,要求家人早起,经常打扫、种菜、喂猪,男子要求耕读,妇女应讲求纺织酒食,即:家中无论男妇老少,总以勤劳为第一要义。为了防止子女贪图享受,不许他们坐轿出行,经常组织他们登山,磨练其筋骨。同时,他认为家中不应该积累钱财,以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使其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曾国藩的这种家教方式,在封建社会实属罕见,曾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延续近百年,长盛不衰,代代有才人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曾国藩的“勤”字家教的成功见证。

曾国藩一生廉洁,办事为官坚决“不要钱,不怕死”。然而做到“廉”必须从“俭”入手。[2]他在对四个弟弟的训话中提到:从古至今,官宦之家大多只能绵延一二代。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子孙开始骄横跋扈、荒淫放荡,而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曾国藩的节俭,是受其家风的影响。其父曾麟书节俭持家,一生节俭,他在山村教育子弟,[3]经常告诫曾国藩:“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曾国藩作为同辈长男,从持家开始就将“俭”字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他要求家人不着华服,不用奴婢。这样一来固然是为了少花钱,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家人亲自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曾家的男子要亲自下地耕田,妇女更要亲自纺织。为儿辈娶亲更是选择节俭之家,不愿与官宦之家联姻,以免长奢侈懒惰之风。他三十岁生日时,家人特意为他缝制一件青缎马褂,他平日舍不得穿,只在过年庆典时才穿上,在他去世时,这件衣裳还像新的一样。同时曾国藩认为家是事业稳定的根基,治家与治国相贯通,不善治家者,必不善治天下。他的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及家人,这使曾家没有像其他大家族那样由俭入奢,而是延续百年,代代人才辈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勤俭节约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责任。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后代负责。新世纪的节约具有新时代的内涵,勤俭节约已不是贫穷时的捉襟见肘,也不是短缺时的窘迫无奈,勤俭节约应变成自我的节制和约束,应转为自觉的行为和实践,更应该成为自主的追求和向往。

二、谦 逊

《周易》中说:“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不仅仅是做人的美德,而且是人际交往的处世准则。曾国藩也说过类似的话,人若保持一段谦光,自可进境无穷。谦虚是尊重他人的前提,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使自身向着更高层次迈进。儒家不仅把谦虚作为人的重要美德,而且视之为万物发展、完善的条件。

曾国藩崛起于清代乱世之中,仅仅不到十年时间,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飞跃至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最主要是靠他的智谋和修身之法。他常用一个比喻来诠释谦虚:一个人努力看书,天天不吃不喝,像这样坚持到一百岁,在人们眼里他算是博览众书,知识渊博了。但是想来从古至今的文书典藏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他看的书只是茫茫大海中一粟。所以曾国藩总结一句话:“天下无穷进境,多从‘不自足’做出”。在论学方面,曾国藩认为,“吾人为学最要虚心”,无论什么人,不管他的学问有多么好,都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学。他更以切身体验告诫弟子:“读书穷理,不办得极虚心,则先自窒矣”。在治军方面,曾国藩在看到八旗和绿营的腐败后,下定决心建立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在他组建湘军时,“痛心疾首深自刻责”,“诚恐有师心自用之处”,于是,“唯有敬谨省察,不敢师心,而务要虚心,以收集思广益之效”。在仕途中,曾国藩年少时比较轻狂,一度受到一些官僚的挤兑,吃一堑,长一智,经历过挫折后才会痛改前非,奋发图强。他总结经验教训,主动谦虚的与其他官员交好,并在绿营中扶植力量。在治家方面,曾国藩坚信“富贵不过三代”,对子侄和兄弟的教育十分严厉。他深知“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而“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他认为君子必须重视“世泽”,即,“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

谦虚固然是美德,它是持家养身的重要方法。但谦虚也需要一定的度,一定的分寸,要清楚什么时候该谦虚,什么时候不该,谦虚到什么程度。曾国藩虽推崇“谦”字,但在他看来,对待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尊重,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谦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过于贬低自己。“过谦则近伪”这句话是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提出的,“谦谦君子”本是儒家君子的理想模式,而过度谦虚不再是一种内化的个人美德,而是渐渐外化为繁文缛节。“谦”字的实质是卑己高人,以足为不足,永远不自足,始终给自己留下追求的空间,不断进取。我们要真正理解“谦”字的深刻含义,还需在现时代亲力亲为,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对“谦”字传统的诠释。

三、孝 悌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国传统家庭理论的核心,是维系中国传统家庭稳定、和谐的根本。“孝悌”是儒家家庭伦理的基石,也是整个传统社会伦理体系的逻辑起点。“孝,礼之始也”。中国古代社会“祀”的第一要义便是“孝”。所以,孔子将“孝”作为君子修身的根本,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曾国藩是一个饱读经史、儒家传统文化涵养很深的人,在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中,孝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一生实践的道德规范。[4]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这样阐述孝悌的重要性:今人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孰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的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为学与为人的统一,而曾国藩则把这点微缩成一个家庭问题,他把孝悌看成是最高的学问的同时更视孝悌高于功名。在中国古代人们皆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学而优则仕”来光耀门楣。因此,科举也就自然的成为至高的学问。但是曾国藩却时刻告诫家人为学无论如何不能遗忘孝悌,即“为学”要高于“为人”。科举之贵,在于承欢养亲,这是必然的。[5]但曾国藩从另一个视角教育家人:科举不可尽得,而孝悌不可不得。“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端,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于进学也。”在曾国藩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其弟其子对 科第仕宦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其四弟曾国潢一辈子就在家乡侍奉长辈,整顿家业;其子曾纪泽也“绝意功名”。曾国藩在对待功名与孝悌两者上强调功名要有益于孝悌,两者矛盾时,应取孝悌之大。同时他要求家人努力学习,躬行孝悌以营造欢乐、和谐的家庭气氛,稳定家庭,即他所奉行的“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古往今来,孝悌观念的延伸和扩展所润泽的整个中华社会文明,已成为华夏儿女自强不息、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孝道伦理将个人与家庭和社会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着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丰富了人性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不凡意义和永恒价值。我们要以此积极地回应变动着的社会环境条件给现代家庭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核心,充分地发挥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意识。曾国藩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虽然他的政治立场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但他成功的家教思想;明理修德、勤俭习劳的淳朴的治家方针,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正是现代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所亟待学习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吴 江、袁敏琴.曾国藩成就大事的36字诀.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127

2 曾文正公家训[M].上海: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社,1930

3 钟书河.曾国藩教子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现代教育意义范文6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学习兴趣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简而言之,是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并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吸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的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由“强学”变为“爱学”,这就需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他们喜爱的事物与情境。例如,小学数学在所有学科中,它是最抽象化,概念化的一门学科,模糊的数字概念,枯燥的定义定律,不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字的定义、定律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成生活中生动、鲜明的图文并茂的画面,那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在组织教学或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余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易于理解接受,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扩充了知识信息量,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共享,最新知识的快速传播,有利于知识视野的拓宽。

三、改变了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给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教学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教学效率将会极大地提高。

四、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信息知识的传递手段方式对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传播后保存不便,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在制作的课件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教师积累一生的教学成果,这些课件的保存应用将成为其教学生命的延续。当后继教师使用前人的课件时,可以深切感受和体会他们深邃的思想、丰富的经验。后继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更新完善。

五、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现代媒体参与之后的课堂教学系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息的流向成为双向的,多维的,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由此,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单纯的知识熟记,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营造更具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才能为农村现代化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上接第105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产生数学学习热情,并将数学的学习热情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常态化,以及数学知识应用的生活化。笔者认为,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中,教师可以借鉴欧美教育中的闲暇教育模式,即“让学习者借助对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进而获得知识收益”。教师可以在作业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面积计算等知识,对自家居住的房屋面积进行测量计算,使学生强化使用测量工具的同时,将课堂学过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加以验证,同时能够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