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式范例6篇

现代中式

现代中式范文1

【关键词】中式风格 构成 趋势

1.序言

建筑装饰业的起步与发展促使室内设计行业的产生。人们在装修时注重经济实用舒适的同时,需要体现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品味,所以简约风格成为当代室内设计风格的主流之一,也保持很猛的势头,现代中式风格作为室内设计风格之一,随着国学的兴起,让国人重新用文化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现代中式风格这个家居风格上提取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运用现代材料,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新的气息,装饰上去除多余的装饰和炫耀的色彩,用了一些能够体现人文特色的材料,让感受者体验现代中式的家居风格之美,空间上通过空间意境和各美学元素的交流和融汇,为家居艺术性注入新的生命力,现代中式风格在设计上掀起了新的一股热潮。

2.现代中式风格产生的原因

一个风格的产生必然是由多个原因组成的。

2.1 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

清末明国初期,洋人的入住给中国家居风格带来变化,国人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洋人的家居风格,促使中国古典家居风格的变动。中西结合的家居风格,由于内部的设计装饰,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和生活习惯,形成了现代中式风格的产生。

2.2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家有了新的概念,不仅仅体现对功能的满足上,对精神和文化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现代化的建筑,钢筋混泥土的出现,传统的中式空间越来越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现代化空白的底蕴,在对传统中式文化美的熏陶之后,人们在中式风格中去除复杂的雕刻和琐碎的装饰,而是将雕刻花纹简化,装饰上追求简单就是美,空间上主张布局的合理,为工作之后会有比较轻松的休息空间,浓厚的中式文化,造价高且缺乏现代气息,浓厚的中式色彩和空间不会让人们得到放松的环境,在设计风格上,完全现代不足以体现自己的文化品味,完全中式又不符合当前的生活习俗。于是,现代中式风格产生了。

2.3 地域性文化的传承。

出生在中国,接触到的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东西在人们的心里比较深刻,外来的文化再深刻也不会取代中国文化。受到的教育也都是中国文化,无论是学习文化或者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宗教文化信仰等方面因素。

2.4 新材料的产生,工业化的到来。

古代中式主要材料是木,石头等自然的材料,在工艺上也只能通过手工来制造,比较注重人文精神这一块。随着工业化时候到来,现代技术产生了更多的材料,玻璃,不锈钢这些材料大量盛行,给设计者带来更好的设计空间,运用上更自由,不再局限于那些木材和石头,工业化的到来,也带来很多新工艺,在造型上还有对材料的发挥上也相对大胆,更能挖掘材料的功能和美,将工业化生活中的精致和个性,融入现代中式设计之中,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品味。

2.5 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在设计上,西方注重功能和形态美这一点也渐渐被中国设计所采用,中国文化也用西方的载体来表现,尤其是在科技上也有了一定的追求。

3.新中式风格和古典中式风格的对比

古典中式风格就是比较传统的中国风,是一种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空间上比较华丽,在装饰造型上都比较具象,雕刻比较精细,造型上讲究对称。比如清代家具,窗花隔断、屏风等等新中式,在空间布局上也没有那么传统,整体上都简化掉,在简单的构成和布局中,将中国传统精神融入进去,设计上运用比较现代的材料将传统的文化语言对其融合。造型比较简化,色彩上讲求明快和对比,整体上营造大方的中式氛围。新中式比古典中式要显得明亮透气清新。

古典中式和新中式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后者对前者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古老的文明在现代中式中依然能够得到体现,家具的色彩,室内家具的布局都有参照古典室内文化的影子。古典中式对空间尺度要求很大,现代中式通过对室内布局,还有装饰物的修饰,营造那种氛围。二者都比较注重人文精神,都在设计中得到体现。古典中式是将那些文化具象化,现代中式是将文化和材料结合,抽象化。

4.现代中式风格的特点

现代中式风格是指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提炼融合到现在人的生活和审美习惯的一种装饰风格,让古典元素更具有简练,大气,时尚等现代元素。让现代家居装饰更具有中国文化韵味,体现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独特魅力。

4.1 家具。

实木家具一直被认为是中式家具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现代中式风格里的家具上没有那些复杂的雕花,而是将雕花的造型运用现代形态美学进行简化和变形,然后运用在家具上。家具的外形也都是在古典家具的基础上,去掉复杂的雕刻,一般为直线为主,带有少量的曲线修饰。

4.2 装饰。

没有那么复杂的图案,而是将图案进行设计,提取文化内涵。装饰物体上也不再是统一的传统器皿造型,也有将器皿造型进行变化,用一些线条美的造型去体现,将以前比较经常运用的青花瓷的装饰品,不再只满足于空间装饰,还可以作为洁具和一些景观的小饰品,在外形上也不再是传统的圆形。屏风,一个古时候经常用到的装饰品,那些丰富的人物雕花,在现代中式风格中,通过比较现代的图案表现出来。

4.3 材料。

古典的红木到现在都是很稀有很贵重的材料,现在中式风格大多用的是比较普通的木材作为家具材料。工业化的到来,也促使了新材料的加入,材料也不再是木头。新材料的产生给现代中式注入新的血液,玻璃,不锈钢,这些比较现代的材料运用的也比较普遍,在不用的空间会运用不同的设计方式进行搭配。青花瓷可以镶嵌在家具上,同样的工艺不同的搭配可以产生不用的美,手工艺制品也可以做成床上用品。

4.4 色彩。

红黑白黄是现代中式风格比较经典的色彩,现代中式风格,根据现代空间的色彩,多以素雅的色彩为主,浓艳的色彩多放在家具上。这样整个空间不会太压抑,也不会显得很飘,没有重色。

5.对现代中式风格未来趋势的猜测

当前中式设计,只是照抄照搬古典家具,没有真正地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融合起来。照抄照搬不但不会使整个空间有味道,反而觉得空洞。在了解中式文化后,将设计的文化进行归类,提取其传统的精华,去除传统设计中比较琐碎的东西,将文化运用到空间里。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设计文化的逐步认识,在对现代中式风格的表现上,会将中国文化用更现代的设计语言表现出来,更注重人文精神和工艺的舒适度结合起来,不用材料的产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设计学科更明确的分布,会使家居空间更有文化性。

6.总结

现代中式风格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具备现代感的设计。现代中式风格随着风俗习惯的改变,现代化的出现,新时代的来临而慢慢产生和形成。现代中式风格在家居文化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文化都在现代中落寞了,我们应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文化与设计融为一体,设计有中国文化美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骁毅文化组编 .设计笔记 室内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5.

[2] 杭间 著.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1.

现代中式范文2

一、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十六大报告指出,13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征途中,适应跨世纪发展的客 观要求,提出要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会议中明确规定: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在党的十五大上,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被明确强调为大会的主 题和任务。2002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除进一 步重申“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外,进一步提出“我们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 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p.157)江泽民在十六 大报告中更加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明晰了小康内涵:“经 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 更加殷实。”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具有了更为丰满的内容。

1.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全面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就是要追求物质、政治精神和生 态文明的共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 展,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必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思想,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内容 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江泽民还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 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 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文明 的全面发展”[2](p.2080)。

第一,中国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庞 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其中心和基础 是经济建设。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必须坚 定不移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3](p. 15)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21世纪头20年的现代化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经济建设”。经济现代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的现代 化,这是现代化基础的基础;二是工业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的主导;三是科学技术的 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的关键;四是国防的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坚强保障。

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概括地说,就是“富强”二字。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总量的增长与扩大。(2)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必须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 和效益。(3)追求尽可能优化的经济结构。(4)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5)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的最终 目标。

第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以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提出加强政治民主具有广泛的内容,这就为中国 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宽泛的政治层面。政治现代化,究其本质是通过改革建立高度民 主与健全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有效模式。

首先,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要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其他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通过发展党内民 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4](p.34)。这是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 实可行的途径。

其次,明确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我国的政治体制在不少方面和环节不适 应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需要进行改革,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这项改革只能 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快了或者慢了,都会妨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和 社会的稳定。江泽民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 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5 ](p.30-31)

再次,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 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理论。他认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 合,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p.1587)他还对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要求作了科学的阐述。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对 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突破性意义。2001年1月,江泽民又提出“以德治国 ”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 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这两种治国方略的关系,江泽民也作了明确的阐述。他 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 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 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 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6](p.1587)这是我国治 国方略的又一次巨大进步,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一座崭新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

第三,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以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中国文 化现代化。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繁荣我国文化事业,江泽民提出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纲领,他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p.20) 这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为了加强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 适时地提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首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必须代表先进的方向。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在当代 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其次,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建设民族精神。”江泽民认为,精神 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 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 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7](p.647-648)因此,要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就必须把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 状态。再次,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生命力。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 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 处,不断创新。

2.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 战略目标的新征途中,把邓小平理论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起来,更加鲜 明地提出要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并且要求不断推 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理解“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正确处 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都充分强调“社 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 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 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强调这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 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从全面发展的高度赋予了人才思想新的内涵,更加明确指出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 件,只有正确处理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才能全面实现现代 化。

第一,社会全面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产物,离 开了人就不可能有社会;而人总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 。尤其是全面发展的个人,更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人自身的发展历史与 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同一过程中彼此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人的发展既是经 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又有赖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文化基础,而且人的生活 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一定阶段的社会发展战略,作为各种社 会关系中发挥纲领性、导向性作用的因素,既影响和规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 ,同时也规定着人的发展倾向和发展目标。离揩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 改善,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就谈不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已经解决温饱并且 正在积极向小康迈进的情况下,在实施社会全面进步战略已经初见成效的条件下,江泽 民进一步提出了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 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能做到的。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战略的过程中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因为作为现代 化关键的科技现代化,不仅需要具有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去创造,而且还必须具有一 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去操作;作为现代化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不仅需要从技 术上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必须由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组织协调能力 的人来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现代化重要特征和根本保障的政治民主化,同样必须由具有 现代文明意识的人来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和组成称职的公务员队伍。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 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社会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 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第三,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断提升的互动过程。社会全面进 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而不能割裂开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 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 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 ,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还深刻阐明这种互动关系统一于 不断提升的历史过程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 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 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推进 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在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不断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也就是说,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不断改善人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又要不断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只有二者同步推进、互为因果,才能 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政党现代化的战略思维

所谓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 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在党的 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 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在十六中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 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建党思想和现代化建 设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不仅强调了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而 且提出了党的现代化的战略思维,为我们党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搞好自身现代化建设、 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指明了方向。

1.政党现代化是政党发展普遍规律的要求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第一,党的现代化是政党发展普遍规律的必然趋向。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有一个重要 原理,就是“党在发展”。这实际上提出了党的现代化问题,即政党必然要随着现代化 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基本精神在于:党既要坚持自己的根本性 质、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新的任务,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第二,党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提出全面现代化思想,即包括经 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政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政 治现代化,包含了党的现代化。如果党不实现现代化,就会影响政治现代化,政治不能 现代化,我们国家就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那样,现代化就将是残缺不全的。毋庸置疑 ,党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第三,党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中国非常艰 巨。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自身必须走向现代化,只 有具备领导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思想理论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及决策能力 、驾驭能力、拒腐防变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党才能不负历史重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领导现代化事业走向成功。

2.党实现现代化必须完全克服历史的局限

伴随着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党的建设运作也有一个适应现代化要求而科学化制度化的 过程,即政党现代化。毫无疑问,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政党来领导。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而政治体制的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 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以往我们党的许多失误以及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碰 到的大量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与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适应,与党实现领导的体制 和机制、活动方式和方法、党自身运作等方面存在的历史局限有关,因此,党必须完全 克服历史的局限才能真正实现政党现代化。

第一,必须克服苏共模式的长期影响。苏共模式是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革命武装暴动 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其基本特点就是高度集权。苏共模式对我们党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党曾为了摆脱苏共模式作了许多探索,但是,由于认识所限,在改革开放以前,总 体上我们始终没能突破这个模式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这方面 加大了探索的力度。对执政以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整个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厘清 其中哪些方面是我们党不能放弃的优良传统,哪些方面是我们党适应领导现代化要求的 新创造,哪些方面还属于需要消除的苏共模式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这是我们推进党的现 代化必须做的基础性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应当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党的建设 领域,要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理论的根本标准。

第二,必须克服在领导传统计划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我们党关于对国家和社会进 行领导的相当一部分观念,是在计划经济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尽管我们已经在致力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长期形成的旧观念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应该承认,今天这些 观念在不少方面,在不少党员、干部(其中还有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上都有反映。例如 ,我们还习惯于把党的领导理解为党的机关和部门直接掌握行政权力,习惯于把党管干 部的原则理解为组织部门和党委一把手说了算,习惯于把领导经济建设理解为直接管企 业,习惯于把民主集中制原则理解为主要是集中和服从,等等。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条 件下这些观念还有实践作支撑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观念就越来越和实 践发生冲突,成为不能不突破和超越的东西。

第三,必须摆脱我国政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对政党政治的误解。政党是西方民主制度 的产物。当中国的革命者把政党政治作为先进经验吸收进来的时候,同时也加进了自己 的理解,这里面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不那么正确的东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孙中山先 生的“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思想。孙中山认为,党就是未来国家的雏形,人民 掌权要通过政党来体现。根据这一思想,孙中山把党设计成政府的模式:党一旦取得政 权,党就转而为“国”,代替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们党对政党在政治生活中作用 的理解与孙中山先生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以党治国”的思想对我 们也不无影响。对于执政党和政权之间的区别,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弄不清 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在实践中,它往往导致混淆党的领导和政府 管理的界限,把党的机关当作同级政府的上级机关,结果党成了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变 得国家化、行政化、官僚化了。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之外,对政 党政治认识上的局限,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根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现代化的要求

政党现代化是政党政治的大趋势,也是我们增强党的活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 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必由之路。政党现代化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含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的政党定位。根据民主政治的一般原理,民众 的政治参与、民众对政府的控制、民众对政府的监督、民众改变政治现状的要求,都要 通过政党来实现。换句话说,在民主政治中,公民通过政党作用于公共权力。在这个意 义上,政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它是沟通民众与公共权力之间联系的桥梁 ,另一方面,它是民众控制公共权力之手的延伸。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 执政党在实践中都忽视了政党的这种定位,实际情况往往是,党的各级组织直接向政权 机关发指示,直接任命政权机关的各级干部,甚至直接代替政府机关从事日常行政管理 工作,事实上变成了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这就使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起 来,国家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从而使人民监督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推进党的现 代化进程,政党首先要回到正确的位置上。我国有自己的国情,不可能照搬西方现成的 模式,尤其不能消极地把党定位在“桥梁”上。但是,党既不应当包揽一切,也不应成 为代替人民参与政治、当家作主的工具。党领导和执政的一切观念、内容、形式,都应 当从这个基本的定位出发。这符合民主政治规律。

第二,现代化的领导内涵。执政党必须对国家和社会实施领导,但政党在政治体制中 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用社会控制论的概念来表述,就 是实施政治控制。在这方面,邓小平很早就提出过一些重要思想,他认为,党委的领导 ,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 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党的优势,主要从依靠于我党主张的正确,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所拥护、所信赖的政治声望中去取得。强调党的思想政治领导,根本目的是要防止把党 的领导变成一种行使行政权力的管理行为。把党的优势建筑在权力上,由党去包办一切 、干预一切、代替一切,这只能损害党的领导,削弱党的领导,而不是加强党的领导。 强调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党的组织领导。党的领导 要靠党的各级组织来实现,这本身就是组织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思想领导、政 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三者是统一和密不可分的。

第三,现代化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各级组织不应是权力运作的主体,而 是对权力主体的形式、运作和政策施加影响的政治组织。党组织不能包办政府的工作。 江泽民多次批评包办代替的做法,认为党的干部代替政府的工作,结果使政府的一切法 令都是共产党的法令,政府的一切错误都是共产党的错误,政府没有威信,党也脱离了 群众。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际就是党组织要适应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依 法治国的要求,变过去居于宪法法律之上的领导为符合宪法法律规范的领导,变过去行 使权力为主的领导为说服教育为主的领导,变直接手段为主的领导为间接手段为主的领 导。这就需要我们选择更为合理、更为巧妙的手段和方法。

总之,党的思想现代化、作风现代化、组织现代化,就是要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 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 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三、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战略选择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注重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战略选择,把领 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注意力放在战略的制定上,坚持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实现对现 代化建设的正确领导。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小 康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1.和谐发展的三大战略决策

第一,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了可 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了具 体体现。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

第二,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6日,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3月17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肯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并且提出 了加强科技进步的六条措施。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都对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进一步作了阐述。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上的讲 话中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 略任务。”[6](p.1072-1074)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同年11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再次强调指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 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他还指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是异常艰巨 的事业。我们既要有紧迫感,能办的事情先办,又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坚韧不 拔,百折不挠,一定要把西部地区建设好。”[8](p.364)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将西部大开 发列为200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2.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说过,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他 曾设想,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江泽民从 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于1995年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 征,绝不能动摇。”[6](p.388)对于地区差别,他指出:“从‘九五’计划开始,要更 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 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9](p.1466)对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他认为,“要把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 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 活。”[9](p.1471)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下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8.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现代中式范文3

十月中旬,俄罗斯总理普京对中国进行了访问。这是普京宣布参加2012年俄罗斯总统大选、计划重返克里姆林宫之后的首次出访。因此,这次访华备受关注。

尽管双方仍来就两国能源合作中的重头戏――对华天然气供应和管道建设达成最终协议,但出乎俄罗斯媒体预料的是,两国签署了《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这对于此前一直将现代化技术来源锁定为欧美发达国家,而将中国视为廉价商品和劳动力来源的俄罗斯来说,能够在现代化领域中正视中国的潜力,表示出合作的诚意,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俄罗斯的现代化困境

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是2008年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之后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其经济纲领中最主要的内容。尽管普京曾表示,他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同梅德韦杰夫有不同的观点。但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现宴来看,摆脱对石油天然气等原料行业的依赖,是任何担任俄罗斯总统的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普京在访华期间表示,航空制造、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医疗是中俄两国可以进行现代化合作的重要领域。而在普京访华之前,俄罗斯副总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俄方主席茹科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两国具有前景的合作领域中,俄罗斯在原子能、航天和航空领域领先,而中国在高速铁路、造船、电力设备生产和新能源等方面远远超过俄罗斯。

根据两国的贸易数据,过去几年里,俄罗斯对华出口中超过70%是矿产原料、木材和纸浆造纸产品。机械和设备的比例不超过5%。而中国对俄出口中超过一半是机电设备产品。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的报告称,过去几年里,机电产品和设备是中国对俄出口中增幅最为稳定的商品。

安德烈是莫斯科一家电动工具经销店的老板。以前,他从德国和日本进货,但最近几年,他越来越多地往中国跑――不仅采购成品,还同中国供应商联合开发一些适合俄罗斯市场的产品。他对《世界博览》特约记者说:“中国产品的优势当然是价格,这很适合俄罗斯人的购买力,而且,中国产品的生产周期短,如果物流方面不出问题,我能够很快拿到产品。”他一方面力求压低进价,“俄罗斯人非常看重价格,因此必须把成本降到最低”;但又担心产品的质量,“中国货质量当然比德国货或者日本货差,但性价比还可以”。

安德烈有对付中国供应商的心得:如果质量出现问题,中方需要承担退货引起的一切损失,而且,他还经常以回款为杠杆,向中方施压降低价格、提高质量。

实际上,最近几年,中俄两国贸易结构失调一直是俄罗斯人抱怨的主要问题――以前俄罗斯还能够通过军火贸易来弥补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日益萎缩。但中国对俄机电设备出口的快速增长,使俄罗斯贸易主管部门日益寝食难安。

但俄罗斯人也明白,指责中国是毫无益处的,这是俄罗斯人自己的问题。茹科夫就表示,两国贸易结构失衡不是一个能够从目前俄罗斯工业现状中分离出来的单独问题。很多中国设备同西方同类产品相比,价格更低,质量类似。这意味着,这些产品是俄罗斯市场需要的。言下之意就是,俄罗斯的工业产品已经糟糕到连自己人都不买账一现代化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了。

夹在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自古以来就以“第三罗马”的救世主姿态自居。这种心态往往导致俄罗斯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颇为偏激。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让昔日的老大哥多少有些不舒服。

中俄现代化联盟

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中国和俄罗斯的《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并没有规定由谁来帮助谁进行现代化――两国需要的是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双方将实施的联合项目也多种多样。包括发电设备供应、发展风电和太阳能、研制生产宽体远程飞机和重型直升机、发展原子能和航天领域、生产创新型电信设备、高速铁路、船只、医疗器械和制药等。

这同欧美与俄罗斯的现代化合作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欧美来说,俄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完全是学生,是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方,而引进技术可能还带有某些政治条件。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曾表示:“如果谈到俄方对欧美的政策,那么他们向莫斯科提出的‘现代化联盟’的建议显然是政治性的。先在技术现代化部分进行合作,而后不可避免的是政治现代化。”他不反对这种模式,但他反对将二者倒过来――先政治后经济。

而中俄两国的合作是互利的,而且不掺杂意识形态和政治要素。利用俄方的科技研发潜力和中方的制造业基础就可实现双赢,有中国专家认为,合作的产品完全有能力打人第三国市场。

实际上,在签署这份合作协议之前,两国相关企业就已经开始了高科技领域的合作。而此次签署的政府文件,不过是在政策方面给予了认可。

中国神华集团计划同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国际公司联合开发位于库兹巴斯的缅切列普煤矿,除生产煤炭外,还将生产高级碳材料等深加工品。俄罗斯能源部煤炭司司长阿列克谢耶夫曾透露,他们还计划在该项目框架内建设煤变油工厂。

中国国能生物发电集团公司(NBE)曾和俄罗斯能源署及相关公司计划建设生物燃料方面的合资公司。俄罗斯能源署表示,合资公司将利用中方提供的技术生产燃料,建设生物燃料发电站并对中国出口电力。

此外,今年6月,俄罗斯系统金融股份公司宣布,将同中国中兴公司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建立合资公司,生产卫星导航和通信设备。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卡尔波夫认为,实际上俄罗斯仍然拥有比中国更先进的技术。但是,俄罗斯缺乏技术商品化的能力――推广成本太高。而俄新社评论员科瑟列夫对记者说,目前西方的现代化技术和资源正在向中国转移,俄罗斯不能不重视这种趋势。

双方的顾虑与对策

但是,在俄罗斯国内,就中俄两国的现代化合作来讲,仍然存在不少顾虑。莫斯科大学经济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阿夫托库申教授认为,俄罗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自力更生――这位中国通在谈话中借鉴了中国的发展原则。他说:“俄罗斯不能将现代化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别的国家身上,无论我们同他们的关系有多好。”实际上,阿夫托库申非常赞赏中俄两国能够在现代化方面进行合作,但他的顾虑代表了很多俄罗斯人真实的想法。

夹在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自古以来就以“第三罗马”的救世主姿态自居,即使遭遇众多挫折也未曾改变。这种心态往往导致俄罗斯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颇为偏激。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让昔日的老大哥多少有些不舒服。

从结构上看,中俄两国目前的经贸合作,仍存在俄罗斯原料换中国商品的模式,在高层次的投资和技术合作方面仍有欠缺。俄罗斯人对这种模式的弊端深有感触――苏联政府就曾大规模的用原料换取西方的设备和工业制成品。无法承受原料价格大幅下跌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9月中旬,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举行的贝尔加经济论坛上,中俄专家就两国的地区合作有过一次交锋。中方专家指出。俄罗斯人担心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对俄投资设置障碍,俄方需要改善投资环境并为此修改法律。而俄罗斯地区发展部部长巴萨尔金则认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的优先方向是深加工和高技术项目,而中国人优先考虑的是从俄罗斯运原料,并为此大举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俄罗斯媒体甚至写出了《同中国的地区合作计划处于破产边缘》的标题。尽管茹科夫副总理后来表示,媒体过分渲染了双方在论坛上的坦率交谈,但他也承认,两国签署的边境地区发展计划有些项目不符合实际情况,项目清单需要更新。

现代中式范文4

关键词:装饰性;形式美;色彩;线条;构图

一 装饰性绘画的定义

所谓装饰性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装饰画,在《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一书中认为,“装饰画是用来装饰器物的,一般通过工艺制作来表现的绘画、插图、图案等,如晚周帛画、战国铜器装饰纹样、汉代画像砖、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以至明、清木刻插图等。”作者更在书中指出,装饰画要在艺术上追求平整、丰满、稳定,追求简练但不失变化的造型。

由上述可知,装饰性绘画是对一切具有装饰性的绘画而言的,无论是国画、油画、水粉画、版画、漆画、镶嵌画还是单色的黑白线条和块面,只要是按照形式规律而不单是按自然规律作画,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效果,都可被看作为装饰性绘画。我们现在接触的装饰性绘画一般主要指的是通过将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分析,提取并进行一定艺术表现的绘画。

二 装饰性绘画的特点

现代装饰性绘画隶属于装饰艺术分支,是造型艺术,同时也是视觉艺术。它以装饰化、理想化、拟人化的视觉形象,给予人对于美的享受,从而使人获得艺术欣赏的情趣。装饰性绘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基础类型的装饰性绘画主要从基本的形式和色彩上进行学习研究,合理的运用排列,重复等图案的相关知识,在画面的空间表现可有可无,但在内容表现上一定要突出主次,突出将要表达的主体,在形式上要求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可以将多种材料进行结合,要善于运用各种肌理的效果,恰如其分的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总之要具有装饰的趣味性。

三 装饰性绘画的形式美

装饰绘画在表现效果方面主要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表现出来,各种元素之间相互配合呼应,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创造出既有形象美又有装饰意味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既与现实相符而又不等同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一种理想的美、意境的美,是节奏与韵律同造型相和谐而又高度概括的一种装饰美。下面从线条、色彩、构图这三方面来浅谈装饰画中的形式美表现。

1 线条:线条是最古老最基本的艺术语汇,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线已成为造型艺术成熟高超的表现语言。装饰画中的线条一般均富有很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装饰感。尤其在中国绘画中,线不仅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存在,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装饰美感。

现代装饰性绘画从古代中国线描汲取到充满着表现力的线条,如当我们看到毕加索的作品,会被其作品中流畅、自然、变化多端的线条所吸引。又比如我们看到安格尔、莫迪里阿尼、梵高的画作,第一眼就看到最最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线条。线条的粗细、虚实变化能使画面表现的物象更加突出、鲜明,使画面有起有伏,更具生机与活力。

2 构图:理解装饰性绘画的特征是抓住装饰实质、发挥其作用的前提。绘画的造型特征表现首先是秩序化。在创作过程中,应力求使形象构成因素排列组合有序。使之规则化、程式化、条理化。以求得在整体上具有装饰性特点。其次,单纯化。装饰造型要抓住两个要点,简而变。“简”就是概括和简洁,化繁琐为简化,是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目的是通过造型构思,用简洁朴素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复杂多样的精神内涵,以利于揭示本质,产生单纯的艺术效果。语言,使画面表现更丰富更自由。

3 色彩:装饰性绘画中色彩的装饰性表现也是装饰性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性色彩的表现,有别于一般绘画所常有的写实性色彩表现,它是按照美学的形式法则及作者主观的认识和感觉,对描绘对象运用装饰手法进行制作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从创作内容到风格趋向,属于纯艺术范畴,也由于形式与材料外在形态协调一致的艺术语言而有其设计性,所以从纯艺术的角度深入细致地研究油画色彩的装饰性特征具有研究的必然性。装饰性绘画中对装饰性色彩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提高对色彩语言理性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借鉴中国传统和民间装饰色彩,吸收有利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

作为艺术教育的从业人员,应更多考虑装饰性绘画创新的问题,使装饰性绘画具有新时代的形式美。传统意识一方面是前进的桎梏,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前进的动力,只要我们既不完全套用西方人的审美与评价方式,也不对传统艺术中的偏差和不足视而不见,就可以从传统中找到具有现代意义的闪光点。不断的以新的视角发现和挖掘新的装饰性绘画语言,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表白形式创造出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和自身特色的装饰性绘画。

参考文献

[1] 庞薰.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M].出版地:上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2] 戴永恒、潘强、张延刚.装饰色彩应用[M].出版地: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现代中式范文5

关键词:室内设计;新中式风格;简约;空间

一、中式风格的空间表现

这几十年来,我们从不缺少中式风格的设计,例如老北京四合院的设计上,整体风格突出北京的传统古典风格,突显出大气、高贵、文雅的氛围,体现了古典中式风格。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反应在装修上采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寄托美好。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高空间、壮丽华贵、大进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精雕细琢、瑰丽奇巧,这是古代中式风格独特的装饰特点。它的缺点是装修造价较高,缺乏一些现代气息。近些年来这种风格在文化的背景下演绎。

现代简约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构成中式风格,主要体现在传统家具(多为明清家具,以木质家具为主,不同的家具根据当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房间所陈设如:客厅的八仙桌、条几、案、太师椅、花架、字画等。书房有书桌、书橱、书架等。)、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在中式住宅中,多采用简洁、硬朗的直线条,直线装饰在空间中的使用,反映出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居住要求,更体现了中式追求内敛、质朴的设计风格,使中式风格更加实用、更富现代感。装饰手法上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给空间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在饰品摆放方面有绿色植物、布艺、装饰画,以及不同样式的灯具等。这些装饰品有多种风格,但空间中的主体装饰物还是以中国画、宫灯和紫砂陶等传统饰物,在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的体现中式元素。从室内空间结构来说,以木构架形式为主。中国自数千年前就使用木材,木质象征生命,讲究雕刻彩绘、造型典雅,多采用酸枝木或大叶檀等高档硬木,经过工艺大师的精雕细刻,每件作品都能令人对未来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 有些建筑材质并不是木结构的,但其正气威严的形象正是源于中式的建筑。中式风格需要注意的地方:只要发挥各种建材本身特性,即使是使用玻璃、金属等现代建材,一样可以表现中式风格。

现代简约中式风格,也被称为新中式风格。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对装饰风格简约化、现代化更是个行其道,有些人不满足这种风格文化底蕴的浅薄,想追求具有一定文化韵味的独特的现代风格,于是新中式风格就产生了。新中式风格不是简简单单的现代元素和中式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了解,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独特的审美需求来创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大舞台有更好的展现空间。

二、新中式风格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具体运用

新中式风格在设计上继承了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同时改变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没有刻板却不失庄重,注重品质但免去了不必要的苛刻,这些构成了新中式风格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中式风格改变了传统家具好看不好用,舒心不服的弊端,加之在不同户型的居室中布置更加灵活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多以中式产品和西式陈设为主。木质材料居多,颜色多以仿花梨木和紫檀色为主。空间之间的关系与欧式风格差别较大,更讲究空间的借鉴和渗透。总之,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古朴典雅,能反应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让人一看就容易理解其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中国人,更是有一种亲和力。所以现在很多室内设计师都很喜欢采用这种风格。 但是,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中式设计时,要注意融入现代元素,一味的照搬古代设计范例,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毕竟室内设计不同于古玩收藏,照搬照抄只会使设计看上去繁琐重叠,老气横秋,了无生趣。在新一代中式设计上,要取其传统的精华,传统的设计中哪些应该留下来,哪些应该换新,这里面大有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不同的理解就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作品来。但是一定要追求神韵,只是形似是不足的,在反应中国传统的同时反应这个时代,重要的是追求神似。在制作技术上也要跟上时代,古代中式主要材料是木、石材料,现代技术产生了很多的材料,很多都可以用到中式设计中,可以说如何将现代材料和现代元素融于中式装修中,是目前设计中式是否成功的标志。只有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神韵,又具备现代感的设计,才能是真正的现代中式风格。

新中式风格作为古典中式家居风格的现代生活理念,通过提取传统设计元素和现代生活符号进行合理的搭配、布局,在整体的家居设计中既有中式家居的传统韵味又符合了现代人居住的生活特点,让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

参考文献:

现代中式范文6

关键词:中式元素 现代室内设计

现代中式室内风格就是赋予现代室内空间以中国传统特征,也就是将中国古典元素用现代的方法体现在室内设计中。一方面要借鉴传统,另一方面则要强调现代。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室内装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积淀的,这种积淀就是我们设计思维的源泉。现代”中式”的室内应以中国的民族形式,体现现代化的功能和艺术需求,要从模仿中走出来,以中国民族文化为载体,建立起中国的现代室内风格。

1 对传统的创新

在新时代环境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需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赋予其新的设计理念、功能与形式,使之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审美需要的现代元素,

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环境,其实质就是结合现代室内文化的各种特点来设计具有中国风格的室内。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对中国室内传统的装饰要素和装饰节点按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设计,借用、综合中国古典室内设计手法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根植于当代生活、当代经济的土壤中,运用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或对传统的元素作适当的简化与调整,对材料、结构、工艺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中式”室内风格。

2 文化内涵的体现

2.1崇尚自然的体现

中国崇尚自然。传统建筑室内外空间处处渗透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设计的自然性是当代国内设计解所倡导的原则,在室内设计中加强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消除人与自然的隔离,找回人与自然的情感寄托室内设计中对自然要素的引用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2.2含蓄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隽永、优雅,这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在装饰中也体现出不张扬、不直露、偏爱含蓄的审美观。

2.3传统知识观的体现

中国自古就是个重知识重教育的国家,在今天,以警世、激励、自勉等为主题的匾额、楹联、书画,以及一些具有观赏收藏双重价值的文房四宝等依然是室内空间营造文化氛围和提升文化品位的良好载体。在书房挂~--副淡雅精致的传统山水画,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也带来浓浓的书卷气息,将书法作品的形式通过材料的转换运用于居室吊顶上则是别具一格的文化装饰手法,诸如此类的优秀设计形式在我们现代室内空间中是相当多的。

2.4传统风水观的体现

中国的风水学自唐宋而兴盛,以周易原理为根据,研究居住环境和营建布局之间的关系。风水学讲究住宅的格局与精神气质,在室内空间的各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表现,大至空间布局、小至装饰品的摆放。比如,玄关的顶灯宜圆形和方形,不宜三角形,以免形成“三枝倒插香”的不利风水;客厅进门对角线处的财位宜摆放吉祥物或常绿植物,而不宜摆放水种植物或鱼缸,避免见财化水;等等。现在,很多商人或高级官员仍然十分关注他们的办公室和住宅设计的风水问题。

对于一个室内环境来说,文化内涵的体现是一个很综合、复杂的过程。以上几点,是室内表现的基本因素,它们在室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放在大的环境中,全盘考虑,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意它们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文化内涵的基础。

3 营造现代中式室内风格的途径

3.1空间分隔的方法

常采用空透式分隔方法。如碧纱橱、落地罩、飞罩、屏风、博古架、帷帐等,这些分隔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并产生“隔而不绝”的感觉,从精神上产生了空间划分,但不隔绝气用、声音、光线、视线、味道等,空间上产生了极强的流动感,感觉上显示出似合非合、似隔非隔、虚实相映的空间情趣。

3.2营造意境的方法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及其引发的形象总和,富有意境美的艺术形象总是通过简练的语言,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韵。因此要在现代设计中学习传统文化,表达出特定的艺术氛围,最后要靠独特的陈设品来“点题”。家具、装饰织物、灯具、壁画等都具有很强的创造意境的作用,因为不同的物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激起不同的情感,形成空间不同的格调与意境,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国画、瓷器、盆景这些传统环境中用作装饰品的物品,仍然可为现代环境创造出古典情怀。以前的木质窗扇、小结构部件等也可以“变废为宝”,引导人们“发思古之幽情”。还比如传统环境中人们常以柳丝代表女性或柔情;以花朵代表儿童或美人;以古柏代表将军或坚贞,这些仍然易于为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仍然可以运用在现代环境中。因此,设计师要着眼于重新开发理解物品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作用,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意境表现方式。

3.3综合运用的方法

多元化设计思潮的今天,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文化性的介入已不可避免,其介入的方式是多重性的。通过室内概念的设计、空间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布艺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陈设设计,均可产生一定的文化内涵,达到其一定的隐喻性、暗示性及叙述性。在上述的手段中陈设设计最具表达性和感染力,即陈设的范围主要是指墙壁上悬挂的各类书画艺术、图片、壁挂等,各类家具上陈设和摆设的瓷器、陶罐、青铜、玻璃器皿、木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