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例6篇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1

一、“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是承认中西医药学各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

作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不仅和西医药学一样,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西医并重,就要在政策、法规和具体工作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决不能以一种医药学为标准医药学的认定为基础。然而在现实中,以西医药学为标准的医药学的认识在一些方面却有程度不同的反映。仅就中药现代化及由此引发的新药研制来看,现行的新药评审内容却仅有将现有中药研究成西药的要求,而无将现有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更不要说具体要求了。在以西医药学为标准药学认定的情况下,是难能有“中西医并重”的。如果承认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均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那么,就也应当有将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和要求。客观地讲,中医药学若能吸收现有西药为中药,则中医药学将会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二、“共同发展”的体现在于坚持中西医药学各自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当是中医药学人员;西药药学丰富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当是西医药学人员。当今,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突出所在,是实现现代科学化。由于中医药学在我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一些西医药学人员愿为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这是大好事。但是,现实不能不承认,有些西医药学人员出于为丰富和发展西医药学而吸收中医药学的一些有益内容,例如吸收中药或从中药获得新西药,但若将此说成是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实质却成了以西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来代替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显然,这就不是“共同发展”的问题了,此情况在强调中药现代化的今天,还是容易见到的。例如,西医药学人员从中药麻黄中得到西药麻黄素、从中药黄连中得到西药黄连素、从中药青篙中得到西药青篙素等,就被有人称作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的认识。客观上讲,麻黄素、黄连素、青篙素等,至今尚不具备中药内涵,还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若相应的中药麻黄、黄连、青篙等都如此发展,中医临床将无药可用。可见,离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谈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只能是中医药学的消亡,根本谈不到中西医药学的“共同发展”。

为了确保中西医药学的“共同发展”,对中西医药学人员作个大体界定,是有益的。所谓中医药学人员,决不能以中医药院校毕业、在中医药机构工作年限为界定标准,而应当是这样一类医药学工作者:承认并坚持中医药学理论,即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自己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对西医药学人员界定也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标志。离开中医药学理论的人员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中医药学很难达到与西医药学的“共同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很难实现的。例如中药现代化,实质和根本在于得到具现代化科学内容的中药,即仍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否则,无从谈起中药现代化,充其量是中药西药化。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2

科学也好,闹剧也罢,沸沸扬扬的讨论,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争议本身。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早已证明,中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存废之争的实质是对中医自身发展瓶颈的反思,而非废除中医的喧嚣鼓吹。

为此,本刊特组织刊发中医药产业系列专题报道,总结与展望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前景,尤其是广大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科研机构及中医药制药企业等在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以探索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路径。

1 “闹剧”上演下的中医危机

10月7日,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在互联网上发起了取消中医的征集签名活动,提出建议:告别中医中药;删除《宪法》第21条关于中医的内容,中医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立即停止中医中药研究等。一石激起千层浪。据传,这一签名活动得到上万人的响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对中医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据媒体报道,我国最先提出废止中医的是100多年前的清代儒学大师俞樾。

俞樾1879年发表《废医论》,明确提出废除中医的主张。接着,曾留学日本的浙江医师余云岫扛起了废除中医的大旗。他于1916年出版的《灵素商兑》,极力主张废止中医的观点广为流传。

1929年,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当时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的主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案”,最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

1950年,新中国卫生部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余云岫在会上提出了“淘汰多数,保留少数,加以改造,变为医助”的“改造中医案”。

百年废医之争,在此次网上签名事件中达到高潮。虽“万人”签名的废医报道被证为谣传,然关于中医科学性及其发展瓶颈的讨论却在以讹传讹的争议中日益白热化。

相对西医,中医的优势显而易见。西医成本高昂,因为西医的特点是需要对病人进行大量检查,才能作出判断,比如做CT等,因此带来了成本的上升。而中医却费用低廉,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全民医保过程中的经费瓶颈,特别是对农村医疗改革、社区医疗建设能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10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了中医的地位问题。“世界传统医学史上,除了中国的传统医学外,曾经有古希腊、印度、埃及等传统医学,但经过漫长的历史,只有中医学绵亘不衰,并随着我国的开放政策,正逐步走向世界,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青睐。”

然而,面对西医的冲击和挑战,中医正日益面临传承和发展危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而现在只有27万人。在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能开汤药处方。

与此同时,中医难以用现代医学原理简单地加以解释,同时囿于实验室环节的相对薄弱,医生的从医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中医,西医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人可以直接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前进。而中医的医生即使拿到前人的研究心得,不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积累经验,也很难真正掌握、运用自如。因此,中医亟需通过健全自身理论体系,完善自身标准建设来应对其传承和发展危机。

2 从“闹剧”到正剧:需要正视的发展困境

由于西药研发成本高、时间长,以“自然疗法”为特点的中药产业已然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改制品种泛滥以及标准、规范的缺乏等已成为主要制约瓶颈。

产业水平低下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中医药产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薄弱等软肋。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00年,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投入8.02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足5%。此外,美国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

目前,我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基本都是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药”,其生产工艺大多没有改进。比如,六味地黄丸,虽然名称和外包装在不断变化,但是仍沿用张仲景时代的生产工艺。驰名全国的云南白药,生产工艺起源于彝族,也有上百年历史了,同样缺少创新。

产业化程度偏低

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仿、改制品种泛滥市场是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痼疾。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中成药已发展到35大类、43种剂型,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50多万吨。截至2005年7月,中药企业已发展到1231家,其中约80%以上通过GMP认证。但是,这些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各自为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

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条件是,只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标准就有可能获得批准,有没有优势和特点并不在审批考虑的范围内,这使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致使新药不“新”。截至2005年上半年,获国家标准的中药品种已近1万个。而在美国,一年批准的新药只有20多个。

产权保护意识缺乏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目前,许多中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工作者不谙专利,缺乏品牌意识,结果导致不少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反而由外国人抢先申请了国际专利,如青蒿素、六神丸、牛黄救心丸等,使“洋中药”大肆入侵,给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经济损失。王智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进口的“洋中药”超过26亿美元,各种品质的“洋中药”竟占领26.3%的国内市场。

理论、标准、规范缺失

缺乏完善的中医理论、标准和规范,是目前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与国际化困境的关键所在。与西医的“对抗医学”不同,中医属于“平衡医学”,它是依靠药物、非药物疗法调整人体机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强调的是整体调理、综合治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医药疗效的认识,普遍是以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国际标准也是按西医标准制定。目前我国尚未完善的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办法和指标,这既不符合中医治病机理,也难以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3 标准化:现代化的核心瓶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也是我国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如何继承与发扬我国中医药传统,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方面,业内已取得基本共识,即通过知识创新开创一个科学新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一个健康大产业,并明确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药化,中药国际化不是中药西方化”。

有专家指出,中医药国际化就是中医药疗效和科学内涵得到国际社会公认,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及其价值被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理解接受,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主流市场,中医药标准规范成为国际传统医药标准规范,中医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过程。

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的战略方向包括两方面:一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和长期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去伪存真”及与现代科学的沟通融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创立一个新的学科体系,以实现中医药理论质的进步和方法学的突破;二是在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成果和有关国家传统医药的管理经验,研究建立一套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中药标准规范体系,并使之成为国际传统医药标准。

“十五”期间启动中药标准化工作以来,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中医药企业,都积极参与并承担了许多常用中药材和复方的标准化研究工作,完成了“黄芪、黄连、乌梢蛇等12种中药材标准”和部分中药材的炮制标准,完善了部分中成药复方的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的稳步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中医药产业从药材种植、炮制、饮片加工、现代剂型改造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一系列革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中医药标准化正成为构建我国中医药产业保护体系的重要基础。

中医药现代化使一批传统中成药制造企业获得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如同仁堂、云南白药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重点投资品种。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调整与发展,以基础医疗和自我医疗为主的OTC市场将获得极大发展空间,在传统的近10万个经验方中,已有3000多个品种成为OTC产品,占所有OTC品种的77.85%,成为我国OTC药物的主力。

目前,中药工业和商业企业虽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程度不高。以中药材专业化生产为特点的中药农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作为以科研、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知识产业则刚刚兴起。此外,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需求,研究开发中医药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健等方面的仪器、设备、器械等,有望成为一个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

4 现代化: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西医的冲击和挑战,“十五”期间,我国中医药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专科专病建设,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努力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化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由传统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十五”即将结束之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更是对如何发展中医药产业做出了系统部署,即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

《纲要》规定,今后15年的工作重心为“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与此同时,《纲要》还指出了今后十五年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途径:“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后的2006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要求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明确指出,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面对现代医药的一些窘境,天然药物在全世界被重新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各国正不断放宽对中医药的限制,中药销量逐年攀升,中医药产业在全球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大量的现代化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癌症、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有独到优势。2003年中医药参与防治SARS表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独特优势。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等方面能够治疗机会性感染,调节免疫功能,减毒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中医药成本相对较低,适用性广。

发展中医药意义的突显,不仅使中国加大了中医药科技的投入,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研究,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的发展态度越来越积极。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新的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规划。2004年4月,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了关于传统草药法规的修正案。在美国,中医也逐步取得合法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纳入医疗保险范畴,为中药走进美国主流市场拓宽了道路。

有专家分析指出,西医“一统”医疗市场的局面终将打破,天然药物产业势必成为全球制药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中药产业将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自“九五”期间开始对中药现代化战略进行研究,10余年来仍未从根本上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为此,“十一五”规划继续把中医药现代化作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

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在加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同时,着力于传统中医药特色的传承和保持、中医药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及中医药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全面推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⒈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⒉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⒊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5 中医药现代化的四大基本任务

继承、发展、创新与国际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四大基本任务。中医药现代化“继承”的主要任务为: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深入挖掘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典医籍,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系统;建立中医药个体化诊疗体系,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与挖掘,构建中医药现代传承技术体系;继承、研究传统制药技术和经验,转化为中药工程化技术和工艺规程;大力强化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体系的继承、整理和挖掘。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建设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建立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论方法与标准;开展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预防、保健的适宜技术研究;研发中医诊疗技术与专用仪器设备,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发展绿色中药种植(养殖)业,确保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制适用于中药(复方)生产的工艺、工程技术及其装备,提高中药制造业水平;加强以中药为基源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新产品研发;进行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水平。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3

论文摘要:中医现代化并不等于“中西医结合”,而是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实行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产物,它同时引导和预示着中医药学的未来。人类即将进人新的世纪,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正由“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分析、认识中医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现代化”的历史借鉴

自西学东渐,清末医家倡中西医汇通以来,“中西医结合”己百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必须现代化”已渐成共识。对此,国家力倡,官员论证,学者论述。显见,“中医现代化”的提出与确定,本身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并不等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关系。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中医学在保持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发展成为现代科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唯物史观,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过程看,“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近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发展演变,已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一些长处;还由于西医(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同步发展的亲缘共生关系,“中西医结合”客观上已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连结点,对二者的沟通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但是,由于中西医结合至今仍无独立而系统的理论,亦未能对中医学理论构架作出全面的研究与阐释,因而只能在传统中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现代中医学)之间,起着过渡探索性的中介作用,对于实现中医现代化具有宝贵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发挥并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之处,克服或避免其现存问题,就是中医现代化应从中西医结合中借鉴的东西。第一,中医现代化必须重视同步更新观念、重建理论、革新手段、确保临床,加强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培养。第二,中医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性,而不是简单地以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现有的认识和标准为评判标准。第三,中医现代化必须以发展完善中医为目的,以多学科的互补为基础。第四,协同攻关,克服小生产方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历程,将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科学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解释了中医学的一些原理,缩短了中医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距离。中西医结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但其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之间的中介与借鉴作用,不可磨灭。

2“知识经济”呼唤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

从科学学与未来学的角度研究“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者,莫过于“知识经济”对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对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历史悠久的“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的关键。毫无疑义,我们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尽管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中医药学为主,但其教育体制的主体构架及其教学模式等,仍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医药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关系,探索“知识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员“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要实现“中医现代化”,第一资源同样是具有相应能力、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人”。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既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又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精髓的人才,“中医现代化”将无法实现,中医药事业无法在知识经济时展、壮大。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必须与社会生产结合,必须进人市场,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和社会、经济效益。按此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是一个高度开放又高度有序的系统,其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都必须高度“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应当是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在我们探求中医药现代化,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除了中医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与现代科技体系的差异等因素之外,资金的短缺、手段的落后、力量的分散、学科的封闭、中医药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亦是制约其发展进步的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今天,我们应当也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来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客观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医药卫生事业与产业。她既是一种需要国家计划性投人、社会各方多项投人、全民共享、有一定福利性的工作,亦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经济活动属性。

要强调指出的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分析,现代中医药产业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中药生产、加工与营销,还包括了中医医疗卫生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以及中医药教学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与结果是出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只有进行转化,只有与生产活动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具体的生产项目,,成为现代中医药产业的组成部分,才能产生实际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教育具有既是经济基础,又属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从其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看,它属于生产工具,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而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从其社会功能看,它要按一定国家、一定社会制度的社会需要、要求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劳动者,它的产品—劳动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才,人才和知识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只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和法则来建立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亦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现代化。当然,.从教育的特殊性出发,不能简单化地照搬市场经济的运作手段与方法,而要将其原理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学科的原因,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再生产的实力都不高,尤其是事业发展受资金不足的困扰较为严重。无论是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还是医疗卫生单位,所用现代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与质量都不高,无形中阻碍了中医药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自身的进程。我们可否考虑,加大中医药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力度,扩大中医药产业规模,提高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的面及数量与质量,同时增加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再将其中的相当部份资金投入该项工作,使之成为再生产的资金。若能如此,中医药产业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再生产体系与过程,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制约。

中医药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尤其要注意不断扩大再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并保持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来管理和调节其产业活动,是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及其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

4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中医药学必须与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药学要现代化,必须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即: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以综合为主;知识的激增与陈旧率加快;“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社会化的速度加快,效用增强。要研究和适应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的需要。要适应和满足我国医学的新发展、社会需求及疾病谱变化的预防、诊治的需要,医学的新发展,如:宏观的社会医学与微观的分子、量子医学并存,相互促进;医学工程学的兴起与临床运用日益扩大;心身医学日趋成熟和重要。社会需求变化,如:传统的临床治疗为主。临床治疗+康复+预防+保健;个人就诊及单位的公费医疗一社区医疗体系+社区医学。新的主要疾病,如: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及某些老传染病的复发,遗传性疾病、城市病、职业病、心身性疾病的激增。

中医药现代化要适应和满足以上特点与要求,必须继承和坚持传统的中医药学的合理内核,并与多学科结合与融合,加强自身的学科发展。目前,尤其要注意将自身纳人与生命科学同步发展的轨道。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突破; 认识和观念; 中医药; 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和实践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系统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则进展甚小。这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认识和观念至关重要。

1 中医药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吸取当代科技和文化的精华积累发展起来的,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创新和实践中完善和发展自身,使其曾经处于领先地位的。而在近代,中医学由于没有及时吸取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创新而导致落后,主要表现为:(1)中医理论体系的性质、形式和内容落后。(2)从现状看,中医在我国卫生事业中处于次要地位〔1〕。因此,只有实施中医药现代化伟大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使具有双重属性的中医药发展为主流医学。纵观中医数千年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先辈们不断创新的历史画卷。《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吸取了古代哲学思想,融会了古代解剖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物候学……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解放后,对中医药进行系统的总结,创建中医药各个层次的教育、医疗和科研体系,更是空前的创新壮举。可以说,中医学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中医学[2]。而事实上,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已经在各个方面融入或促进着中医药的发展,如果我们不主动迎接挑战,则只会阻碍中医药的发展。

2

对中医药现代化内涵的理解

中医现代化的经典定义是: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武装中医、发展中医;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多学科地研究中医药传统的独特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探索其规律、揭示其本质、发扬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使中医理论经过实验科学的论证,成为严密的科学体系,把中医药学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上来,使临床诊断、治疗具有客观指标并不断提高其疗效。

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中医学要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相关成果,使其成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西医正是不断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武装和丰富自身,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成为主流医学。中医学由于没有及时吸取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由曾经的主流医学转为非主流医学。到目前为止,在中医药能不能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发展的问题上还有很大分歧。第二层意思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分析和制订中医药诊断和治疗的客观指标体系。这包括许多方面,如诊断的生理生化指标、药物的成分和药理作用等。中医学诊疗是从系统和整体出发,考虑的因素较多,讲求辨证施治,治疗也力求标本兼治,药方要求君臣佐使的配伍等,这是其优点。但这些多属于经验或定性因素,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这是其缺陷。如果在现代科学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作出相关定量分析则会大大地提高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如中医“消渴证”在一定阶段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同样症状的“消渴证”,引起的原因可能有很大差异,这样医生的诊断就要靠经验。不同的中医大夫由于经验的差异,治疗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如果能参照现代科学的检验数据,如尿糖含量,我们至少比较清楚这些中医上相同或相似症状的“消渴证”,在多大程度是由胰脏功能衰退引起胰岛素合成障碍造成的,并且有些遗传性糖尿病,药物就起不到治疗作用。同样,对中药有效成分定量检测和提取也是必要的,如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从青黛中提取靛玉红等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但是,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就是用还原法进行全面的指标量化或定量分析。因为,中医学对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宏观的辩证认识,对生命现象的功能大于形质、整体大于局部的分析,对顺应自然的崇尚,对天然药物的独特的运用等,都是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理论所欠缺的[3]。中医学探索的主要是事物的复杂性、动态性和非线性。现代科技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定量分析或成分提取,而指标或成分之间的相互配合则更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简单的量化问题。世界是多元化的,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文化具有多元性,宇宙也应该是多层次和复杂的,因而不可能用单一的还原论描述。第三层意思是:中医药的基本理论需要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融入和对其本质作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阐释。中医药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总体上其理论体系的性质、形式和内容落后,如认识上属朴素唯物论、理论体系的形式以古代哲学结论为框架、哲学与科学不分等。而今,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够在许多方面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中医学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去粗存精,是符合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也是中医两重属性的现代科学的展开。

3

中医药学科性质与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理论表现为哲学的思辨属性,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而其应用则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认识中医科学的这一特点对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必要的。

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有两种方法,即打开和不打开黑箱。中医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就是通过不打开黑箱的办法研究中医药,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如果一味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的本质、中医疾病的本质及转归的机制,是行不通的。过分追求中医药的客观化、标准化、量化,只能把中医引入死路[4]。并且,如前所述,还原方法不是无条件有效。

4

中医的继承和现代化创新

中医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其基本特点,并创立了许多诊疗方法,如中医中药、针灸、食疗、推拿导引和气功疗法等,各有其独特优势和特色,是先辈们几千年呕心沥血的成果,必须继承和创新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称为继承。而如今中医继承和创新的情况是:一方面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如中医食疗、推拿导引和诊疗气功自古就是中医的一部分,而今却没有正式列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之中;再如只有少数学者知道中医药的经络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和阴阳理论与气功实践有紧密的关系[5]。另一方面,则是创新不足。这虽然与中医学科特性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未能打破观念和认识的束缚。21世纪,中医药面对着全球由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信息科技的新时代,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大市场和竟争激烈的医药市场,面对现代西医学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而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正确认识、把握和发展中医,才能使历史悠久的中医生机勃勃。

5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改变其落后于时代现状的历史必然,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实践,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会有不少的分歧、误解,甚至对抗,实践中也难免要走弯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医药现代化之路,建设适应时代的现代化新中医药学。

几十年的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实践,虽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还没有一个系统框架。我认为,必须成立一个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由多学科、多方面人才组成的中医药现代化的实体组织,研究和制定中医药现代化的方针、方法、模式、实施办法、实施内容、计划安排等。

中医药高等院校担负着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历史重任,有着相对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先期的实施和突破点自然应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可先进行各个专业、各个方向的突破。如在中医肝病学方向,搜集这个方向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以及现代医学对肝病的认识和研究,分析在哪些环节或方面需要或能够和现代科技理论和成果相结合,如中医肝病诊断能够参考或结合的化验数据、病毒种类、转氨酶高低、同样症状的诊治方法、药物、结果等。然后由各个方向到专业,再由专业到学科进行综合,就会勾画出中医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轮廓,以形成阶段性的、相对完整的现代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初步框架,并不断地创新、发展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严金海.中医现代化能走多远[J].医学与哲学,1999,20(7):50-53.

〔2〕陈文垲.中医在创新中求发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4):193-195.

〔3〕王洪琦.中西医学体系:差异大于同一[J].医学与哲学,1999,20(12):28-30.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5

中药现代化就是把传统的中药医学所展现的优点、特色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技术和趋势,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而让中药医学走向社会市场,并使之得到进步和提高。但是由于临床医生和普通百姓对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和理念没有明确的想法和意识,致使不能普及中药现代化,更不能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进步地融合,以致不能发挥出两者所蕴含的力量。那么,如何加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进度,下面笔者就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1.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一方面我们期待能够利用中药现代化的进步空间,合理地把中药成品对于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特殊优点——如治疗效果的优点、低成本消耗的优点以及环保卫生的优点——发挥到最大限度,使国内的生命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并为广大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利用中药现代化的影响力把中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中药界的国际化的发展,为减轻广大人民的经济压力提供助力。这两个重要目的提高了医药界的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充分运用了当今科学技术的优点,进一步加快了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速度,从而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1.2、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单的说,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是适应国内环境、国际形势以及中药特点的。积极地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是中药医学本身的需求,而且也是在21世纪新兴世界的背景下解决严重的社会健康安全问题和医药企业的发展问题的需要,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重要举措。

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2.1、 创建临床医学的目的。临床医学简单的说就是亲身面对病人的医学,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各种专业性学科的统称。其理念是:临床医师通过视诊、听诊、触诊、叩诊以及问诊等临床手段来获得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而通过恰当的治疗措施治疗病人,以使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或消除。

2.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大意义。临床医学过程本身就是一门把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验证临床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使中药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效,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就两种形式的结合状态来看,它符合了临床-基础理论-临床的模式,反复应用,为以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代日渐中药现代化的潮流下,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不仅是未来之星,而本文由收集整理且将会大有成就。也就是说,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利于临床医学对中药的标准型的研究,促进了使中药现代化的优势逐渐融入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推动了中药临床的治疗和用药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医学上关于中医药学的研制,推进中药临床的新药不断供应,为病人提供更有效、更便宜的新药,达到省钱、省力、省时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手段及其优势作简单介绍。

3.1、 根据临床医学实践时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研制中药,体现中药现代化的优势

我们知道,新中药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优点:药效性强、疗效指数高、安全保障优等。但是以往相关工作者并没有重视中药现代化,也没有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相互融合的意识,致使中药的研制量并不是很高。近年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关工作者认识到把临床中积累到的经验融入到中药的研制方法中,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使中国的丰富资源得以被利用,进而研发出更新、药效更高的新型中药。例如,在研发肝病新中药的过程中,有这样三种考虑:(1)根据历来前辈的经验,采取较科学的民间方法研制中成药;(2)根据临床医疗时所获得的经验,发扬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最终研发出新型中药;(3)根据已经制得的但药效并不显著的中药,经过探索、实践找出新改进的出路。

3.2、 重视临床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加以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

一切药物有益就必然有害,所以临床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系统性的融合,更好地将中医药界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奉献。例如,对葛根素注射液的副反应进行探究研讨,并明确这种副反应的发生机理,在实践研究中逐渐改善这种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反应度。然而,由于这种副反应机理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研制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医疗设施的不够完备,致使制约着这种副反应的研制工作的进步。因此,医学工作者应该对中药副反应加以重视,并可以借助国外的临床实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共同智慧,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做好准备。

3.3、 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大对创新中药的建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的结合,强化中医药界的创新意识

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建立完善的新型中药的创新体系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向。但是由于这种中药的研究体系并不完善,比如人才的缺乏、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设备、设施的欠缺等,都是中医药学的脚步滞留的原因。所以必须加大以上客观和主观等的因素的改革,结合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建立创新型的基础平台,实现中医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知识和实践的融合,以达到医学中一个新的高度。

3.4、 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中药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医学的课题,推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6

2008年11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就传统医学主办全球性大会,旨在进一步评估传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的作用,审议各国的传统医学进展,并推动各成员国把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体系。本次大会由中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承办。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等出席开幕式。来自缅甸、南非、澳大利亚的卫生官员和80多个国家的1100多人参加了大会。

开幕式当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前来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及主要代表。

代表中国政府对世界卫生组织首届传统医学大会在中国举办表示祝贺。他说,传统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中具有重要作用,相信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与推动下,世界传统医药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发展,造福于各国人民。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大力推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作用,愿继续巩固和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良好合作关系,加深和拓展务实合作。

说,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中国将努力通过切实改善民生来扩大国消费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陈冯富珍高度赞赏中国政府支持传统医药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发展卫生事业,积极推动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各领域合作。

陈冯富珍:发展传统医学正当时

陈冯富珍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传统医学系统和西医系统并非相互冲突,在初级卫生保健的框架内,两者可以和谐相处,取长补短。

她说,在亚、非、拉的大部分地区,传统医学通常是可及的、可负担的,而且应用普遍。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人们,草药、传统疗法、传统医师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卫生服务来源。在发展传统医药时,监管、培训、许可或认证系统、对产品安全性的严格控制等保障措施必须到位,传统医药功效和安全性的确认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正在这一领域提供支持。

陈冯富珍对中国政府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体系表示赞赏,她说,公共卫生的“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源于中国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传统中医倡导饮食、运动等,认识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利用草药作为整体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各地的公立医院在提供常规治疗的同时,都在用行之有效的中草药疗法治疗许多疾病,传统医学得到很好的整合,在常见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冯富珍说,要赋予传统医学在应对现代及传统社会面临的许多弊病方面应得的地位,没有比现在更佳的时机,也没有比现在更有力的理由。

陈冯富珍指出,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中,第一次号召世界各国和政府将传统医学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此后30年,传统医学的应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数以百万计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农村的人来说,尤其是非洲、亚洲国家,草药等传统疗法、传统医师仍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卫生服务资源。另一方面,传统疗法作为正统医学的补充和替代,正日益在发达富裕国家受到欢迎。研究表明,这些疗法大多是高收入和高学历人群使用,已成为一种高消费产业。

陈冯富珍强调,传统医学虽能够提供很多卫生保健,但它不能取代所有的现代药物以及所有的急救措施。而且,一些传统医学体系尽管已有几千年历史,但缺乏非常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疗效,有些药物质量不能很好地控制或保证安全;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执业资格。总之,在传统医学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陈竺:建立融中西医思想为一体的新医学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11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的开幕式上讲话表示,在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始终按照中医药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中医药,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在法律上、学术上、服务上的平等地位;把中医药纳入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并在体制、制度及物质上创造条件,着力推动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他说,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已建有中医医院3165所,遍布城乡,门诊量约占全国的1/5。中医药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在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上世纪80年生的流行性出血热,2003年“非典”防治,2008年的抗震救灾卫生工作中,都得到了验证。中医药防治的优势,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中医药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深的渗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陈竺部长指出,当前人类健康面临着诸多未彻底攻克的重大疾病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治手段,由于传统医药对一些疾病有独到的疗效,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另外传统医药的药品,来源于当地的植物资源,毒副作用较小,医疗成本低,十分符合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同时,传统医药还拥有如中国的针灸疗法等众多的简便、价廉的非药物疗法。

他还指出,人类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发生了深刻转变。总的趋势是更加注重预防,自我保健和生态环境改善。更加注重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这正与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传统医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等理念相吻合,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相一致。特别是包括生命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从局部向整体的发展趋势。也使得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另外,人们对使用化学药品的顾虑,引发了一股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的潮流,使人们寄希望于传统医药。传统医药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其整体观,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顺应了当前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顺应2l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需求。

陈竺部长比较了中医的基本理念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相似之处。他说,中医强

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医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的药物遗传学。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和现在西方治疗学中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他强调,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都有各自的认知方法和理论体系。但它们都是以研究人体为对象,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都共同参与担负着保健健康的作用,因此现代医学与传统医药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与歧视,不是相互取代,而是一个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用中医这种原始质朴的理念,来研究亚健康及慢性复杂疾病,实现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这种汇聚将使中西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

他指出,要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思想为一体的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和努力。

WHO通过《北京宣言》倡议促进传统医药发展

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召开期间,世界卫生组织于11月8日晚在北京通过并了《北京宣言》,宣言倡议全球促进传统医药发展。

宣言首先对传统医药给予了明确定义,称传统医药是在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以不同文化固有的、可解释的或不可解释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总和。

世界卫生组织认识到传统医药是建立在初级卫生保健基础上公平的、可及的卫生系统的组成部分。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卫生专业人员和工作者需要采取行动促进传统医药,将其作为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宣言指出,必须维持和保护关于传统医药、治疗和实践的知识以及对其可持续应用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保障传统医药实践的安全、有效性和可及性。

宣言称,各国政府有责任保障本国人民的健康,应作为国家综合卫生体系的一部分,制定国家政策、规章和标准,确保传统医药的安全、有效使用。

世卫组织认识到许多政府在将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方面迄今取得的进展,并呼吁尚未这样做的政府采取行动。

宣言指出,传统医药应与2008年第6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公共卫生、创新和知识产权全球战略和行动计划”协调一致,在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就在贯彻执行“公共卫生、创新和知识产权全球战略和行动计划”上通力合作。

宣言称,各国政府应为传统医药从业人员建立资格认证体系,对传统医药从业者施行资格认证或执业许可。传统医药执业者应提高知识水平和执业技能,以适应国家需求。

宣言指出,应该加强传统医药提供者之间的交流,应为传统医药从业者、医学学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建立培训机制。

宣言经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大会的成员代表通过后。

全面展示中医药发展成就

11月6日,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医药展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凯瑞萨女士、自治区副主席德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于文明、李大宁、马建中等参加了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

王国强副部长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这次活动将展示中医药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展示中医药人才和队伍整体素质,展示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和蓬勃生机,展示民族医药的特色和发展潜力,展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这次活动将有助于增加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增强中医药的国际影响,进一步体现中医药行业团结和谐、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凯瑞萨讲话时对中国人民保存中医药文化并将其发展为一门科学表示赞赏,对中国政府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为世界输送中医药人才表示感谢,对中国政府10年来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采取的中西医并重的中国医疗卫生政策,促进中医药参与初级卫生保健直至高级卫生服务表示欣赏。

“中国中医药展”以文字、图片、视频、实物、体验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中医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中医医疗体系的服务能力、规模和服务特色。展览分为综合展区、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区、地方展区、中药产业展区、中医药体验区五个部分:综合展区综合反映了中医药在医疗、保健、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地方展区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展览组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地中医药的服务特色、资源特色;中药产业展区以产业链组成为序,从中药资源、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科技创新能力等诸方面,展示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医药体验区则为观众提供机会,亲身体验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保障服务、特色治疗、中医服务技术和产品,并当场演示中医诊疗仪器设备操作。

在中国特色诊疗技术体验区内,记者看到,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掌诊掌疗技术、刺血疗法、热敏灸疗法等一系列传统医药诊疗技术令参观者驻足,在中药产业展区,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更是把一尊针灸铜人搬到现场,以此展示,宣传中医药文化,而三九医药展区内的单味中药柜前一直挤满了参观者,人们对这种“不用煮”的中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对记者说,展览有助于改变普通百姓对中医药的片面认识,中药不仅仅只有汤药,中医治疗手法多样,有很多非药物疗法,中医药是博大精深的。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展区前,独具民族风格的展区设计、身着壮族服饰的美丽姑娘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广西中医药、状医药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就会使用骨针治疗疾病。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壮医已使用砭石、胸针作为针灸工具,采用草药内服、外洗、熏蒸、灸法、针法等10多种疗法治病。

展区也颇受参观者的喜爱,自和平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藏医、藏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藏医药管理局局长巴桑告诉记者,藏医虽然得到了一些保护,但很多还是失传了,展出的藏医医疗器械看上去有很多,实际上目前还在使用的非常少。

凯瑞萨女士说:“无论是初级卫生保健还是高级卫生服务,中医药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中医药展为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分享中国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方面的经验,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国外卫生官员参观我国中医机构

11月9日上午,在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传统医药大会期间,缅甸卫生部长敏特、南非卫生部副部长赛弗拉洛、澳大利亚药监局局长哈莫特、赤道几内亚卫生部秘书长迈凯姆博和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政策司司长汉斯等参观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北京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