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技术范例

现代医学技术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1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发现的X线导致医生使用的新诊断工具出现。他发现X线几个月后,拉塞尔•雷诺兹就制成了X线机。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X线机之一,它使人类得以在无切口的情况下,观看人体内部。X线机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其主要应用范围包括X线介入诊断、胸部透视、拍片、胃肠道钡餐透视、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胃肠道疾病、检查大肠疾病、检查泌尿系疾病、胆道“T”型管造影、检查肝胆系情况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X线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其应用已经从早期的检查发展到今天的介入治疗,现将近年来的应用概述如下:

1X线检查尿毒症肺损害

尿毒症所致的肺部损害也称尿毒症肺,其发病率高达40%~80%。由于尿毒症肺的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多种多样,可直接反映患者的预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胡光等通过对24例尿毒症肺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并与16例非尿毒症肺损害患者的胸部X线片相比较,探讨尿毒症所致肺损害的胸部X线片表现及预后。总结24例尿毒症肺患者的胸片表现可见:肺淤血期和间质肺水肿较多见,分别占45.85%和29.1%,但X线表现不特异,发展到肺泡肺水肿期及间质纤维化期才出现特征改变,如可出现以肺门为中心的操冀样阴影等[1]。

2X线定位治疗肾结石

泌尿系阴性结石占泌尿系结石的10%左右,输尿管结石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种结石。阳性结石在X线上可见一白色高密度影,定位明确,而阴性结石在X线下无法显示,需靠B超确诊或借助输尿管插管造影技术,完成定位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服用排石药、中药汤剂等方法,时间长,排石率低。而采取手术取石,损伤大,费用高。借助X线定位碎石能够缩短排石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陈旭东报道13例X线下连续逆行造影定位行输尿管阴性结石体外震波碎石,获得成功,逆行注入25%溴化钠10m,l在X线下沿导管寻找到输尿管内造影剂显影浅淡处定为结石部位开始碎石,当造影剂排出显影不清时,间断注入造影剂5~10m,l直到结石部位充盈缺损消失,造影剂连续通过,终止碎石[2]。姬生宪报道了48例X线定位碎石机治疗泌尿系阴性及显影不良结石,注入泛影葡胺或空气造影,使用X线定位,碎石机碎石,8例有残留结石,其中2例残留结石直径小于3mm,1例输尿管移行段残留结石,长径约6mm,5例残留结石多位于肾下极。证明了最初结石越大,发生残留结石的机率就越高[3]。赵鲁平等人用B超结合C形臂X线定位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将经皮肾通道扩至16~18F,从通道内插入输尿管镜碎石、取石。90例肾结石患者中,Ⅰ期取石70例,Ⅱ期取石20例,40例复杂结石经多次取石,均有少量肾盏残石,结合ESWL治疗,肾结石基本排净[4]。

3X线与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较高发病率,早诊断、早治疗能中止或逆转病变,采用X线监视下针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可取得较好疗效。闫汝萍等研究探讨X线监视下针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对46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采用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针刀股骨头骨髓腔穿刺及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针刀髋关节腔穿刺行骨髓腔及关节腔减压。结果:采用针刀经皮骨髓腔及关节腔减压,可有效降低骨髓腔压力,改善血运,重建微循环,46例患者中,优31例,占67.4%;良12例,占26%;可2例,占4.3%;差1例,占2%[5]。

4X线引导下的异物取出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2

关键词:急救医学;灾害医学;急救医学术语;世界急救与灾害医学协会

0引言

“医学救援”[1],是一个具有较长历史、专业性强、为大众熟知且经常使用的科技名词,涉及的社会层面和领域非常广泛,历史沿革久远。最早最原始的急救实践可以追溯到史前阶段,比如用树叶、草茎涂裹伤口,用烧热的石块、砂土做局部热敷,砭石叩击皮肤以及浅刺出血等;公元200年我国的《华佗神方》有类似于当代人工呼吸、心脏挤压的原始心肺复苏的操作,此外《圣经》和1800年前我国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对复苏等的急救法就有了类似现代的一些认知和操作的雏形。自19世纪中叶医学科学(medicalscience)形成以来,医学领域科技进展举世瞩目。医学科学的进步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保健、医疗实践发展等活动中,人类已逐步与之协调并握有主动权。从20世纪最后10年至今,对急救领域科技术语,须以新的立场和视野为基础,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梳理、定义和著文。

1现代急救医学的诞生

现代急救医学[2]或现代急救、灾害医学[3-4](moder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是近60年来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对越来越多的医院外(out of hospi-tal)突发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事故提出的迫切医疗需求这一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高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相互交往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在现场救护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急救医学(modern emergency medicine)。而它又借助尖端科学技术作为 “翅膀”,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更为扩展,灾害医学即是其主要内容,或是其延伸。事实上,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很难区分,不过是致使危重患者的原因或环境不同罢了。1976年,在德国美因茨举行了全球第一次灾害急救学术会议,随之成立“世界灾害与急救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标志着急救医学和灾害医学以专业学科的身份正式诞生,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急救医学的新概念。该组织成为当今全球唯一以灾害、急救为主体的医学行业学术协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延续至今。1989年9月,在中国香港举行了第6届世界灾害急救大会(6th WADEM)。随后以彼得·沙法教授(Peter Safar,1924—2003)为首的国际主流科学家团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会卫星会,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教授为首的中国医学界代表参会。沙法教授团队也参加了在北京急救中心(Beijing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举行的急救、复苏、灾害医学讨论会。至此,我国急救医学开始进入全球急救灾害医学的主流领域。

2现代急救医学的学科创立

长期以来,国内有人将急救医学(emergencymedicine,EM)称为“急诊医学”,将活跃在医院外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emedicalservice,EMS)称为“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院外急救(pre-hospitalmedicalcare)称为“院前急救”,显然,这些都是不确切的。理由很简单,“急诊”的范围局限在医院内,医院外的广阔领域乃至包括天空、海洋、地下,“急诊”是无法概括且难以覆盖的,而灾害医学更是远非“急诊”一词所能涵盖。现代急救医学(包含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传统的医院内急诊及麻醉医学在内的其他临床科室抢救规范的梳理和提高;对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系统救治进行理论和经验的支持和补充;并且基于之前医院外环境下初级救护(firstaid)的技术和装备,在理论和经验方面进行了革命性发展;同时它将通信、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纳入医学科学理论及应用范畴。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急救医学是对20世纪60年代尚未形成体系的急救医学的重大变革,即:

(1)传统的现场初级救护已发展为专业的急救机构,由医疗卫生部门设立的多功能急救机构进行,具备了在现场开展及时有效的基础急救和运输患者的能力;

(2)专业急救机构由之前位于城市地区的若干单一组织逐步进行联合和协作,形成了跨城市地区的医疗急救网络服务系统;

(3)旅游业、保险业为急救需求提供了费用支付方面的保证,为国际救援机构的运行创造了条件,如出现了实施跨洲、越洋的远距离急救运输的商业性组织;

(4)现代急救医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紧密,社区机构是其中体现之一———社区服务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家庭医生以及志愿者基础上的“第一目击者”,不仅扩充了急救体系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资源,更重要的在于动员了广大群众参与急救活动;

(5)灾害事故(包括恐怖事件、局部战争等)的增多,致使灾害救援医学[5]充实了急救医学的内容,并形成了院外救援医学的专业特点;

(6)急救医学的学术内容,是基于心肺复苏(CPR)的创立和发展的,随着创伤救护的现场处置而逐步完善,与院内外急救、急诊学科互相补充,主要体现在人们认识到检伤分类[6](triage)的重要性方面。科技进步推动急救医学由院外扩至院内,包括高级复苏装置的推广。院外急救,包括灾害医学及医学监护和运输,形成了现代急救医学,促进了现代救援医学学科的创立。

3自然灾害事故频发加速了现代急救医学的学科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如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此外,随着人类交往更加频繁以及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发展,交通意外伤害急剧增加。鉴于此,1989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首届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提出了“社区安全宣言”,提出安全的生活是一项基本权利,使“人人安全”是基于天灾人祸和现代城市意外伤害严重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和生活而提出的,因为它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的发展在继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发文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在家中、路上或工作场所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足,未能形成舆论。但是,一个新的流行病学模式正在出现,意外事故和肉体伤害行为常常对受害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灾害性后果。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4/236号决议,决定从1990年1月1日起将20世纪90年代作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中国政府、社团及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这一行动。国际10年减灾活动结束后,各国的工作仍在继续,并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理念。第一条重要理念是“使21世纪成为更安全的世界”(for a safer world in the 21th century)。一方面,全球灾害形势仍然严重;另一方面,人们把减轻自然灾害扩充到减轻所有灾害,联合国也对此表示认同。这既表明了减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性任务,也表明减灾将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性转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使21世纪成为更安全的世界”的提出,不仅宣告了为期10年的减灾活动,同时要求必须在全球持久开展防灾减灾,这体现了人类在今后对于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理念。第二条重要理念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building a culture of prevention)。“预防文化”是在减灾10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这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对它的内涵的深入探讨、实际运作,在各国防灾减灾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灾害形势更趋严峻。2001年美国“9·11”重大恐怖事件,2003年中国暴发“SARS”疫情,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海啸并继发核泄漏,大规模灾难可谓此起彼伏。尤其令人关注的还有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与流行,波及全球,几乎无一国家幸免。全球科学家齐心协力,对灾害的认知和防治等进行研究与探讨,持续推动着灾害医学、急救医学的发展。城市常态下,随着急诊急救事件救治水平的逐步提升,结构性急救医学建设和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4为急救正名:急救医学关键术语及其规范

“急救”一词作为使用于社会大众、专业学界乃至正式文件中的专业词语,能够较全面、通俗、正确地反映其内涵与操作,且是约定俗成的。通常指出现紧急事件、紧急状况时(对人对事)的紧急处置,是一个泛指的术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近年来急救社会功能的科学发展,无论在医学专业领域还是在各级管理层面,都应该对相关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和定义,这有利于学科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有利于专业医学院校的教学和对社会大众的科学普及,即“名正则言顺”。基于多年的工作实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行经验和权威机构所提供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对急救领域重要术语,进行如下梳理和说明。

(1)急救/救护:面对常态下急症、意外伤害时做出的应对措施或在突发灾害或疫情时对受伤害个体采取的紧急医学措施,对应的英文为“firstaid”。急救是一个专业人员和公众都认可的在紧急状态时使用的名词。当前部分官方文件将急救、急诊称为“应急”,而应急对应的英文表达为emergency。

(2)急救医学(或称医学急救):是指针对各种急症进行救治和研究各种急性病变、急性创伤的病因病理及诊治的临床学科,是在短时间内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意外灾害和疾病所采取的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的科学,是急症的重要临床救治手段。急救医学的范畴包括:院前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创伤医学、毒理学和急救医学管理学。1980年,卫生部为加强城市急救工作,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城市急救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我国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随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份关于急救工作的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专业急救机构的名称为“急救中心、站”,要求医院建立急诊室并逐步过渡到急诊科。因此,通常“急救医学”这一学科术语是院内急救和院外急救行为的统称,不等同于“急诊医学”,因为后者无法代表医院外的各种现场,包括天空、海洋、矿山的紧急医学处置,当急诊医学主要在医院急诊科等院内区域时可以简称为急救。急救医学的英文为emergencymedicine(简称EM)。

(3)救援医学:1996年1月笔者明确提出救援医学的定义:救援医学是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对于在医院外环境发生的各种危重急症、意外灾难事故,相关人员利用现代通信及时组织救护力量,在现场对个体或群体实施及时有效救护和必要医学处理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并在医疗监护下采用现代交通将病人运送至医院接受进一步全面救治的过程[7]。随后,1999年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救援医学》[8]提出,现代救援医学是急救医学迈出医学领域与更多的学科相结合,与更广泛的社会部门相联系的重大进展。救援医学有下述几个分科:①家庭救援医学:主要针对临床各科危重急症、急性中毒和意外伤害;②交通救援医学:主要针对陆路交通事故以及空难、海上意外事故等;③旅游救援医学;④城市意外事故救援医学;⑤自然灾难救援医学(如地震、洪水等);⑥战伤救援医学。这些分科各有特点,又有很多交叉重叠。

(4)灾害医学:鉴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外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国内一些学术组织专门提出灾害医学并有相应专业出版物。比如普遍观点认为灾害医学是研究事故灾害及灾害环境与人群健康和安全关系的学问,是安全科学与预防医学的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单纯研究若干灾害的急救处置所形成的灾害医学,缺乏理论的完整性和践行的特殊性。如何将事故—灾害—医学问题综合起来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才是灾害医学要解决的问题。

(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这是我国急救领域里第一项为灾害发生时医疗卫生组织和人员设立的预案。由卫生部起草、国务院相关会议通过,属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是为了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此类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此预案将相关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配合和协调,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分Ⅰ、Ⅱ、Ⅲ和Ⅳ级响应。

(6)院外急救/院前急救:当今国内无论是专业官方文件,还是从事医院外抢救的专业机构急救中心工作中,多用“院前急救”。该词由英文“pre-hospital”直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前”对应“后”,是指过程或时段,而非空间、现场,更不涉及在空中、地面、水上、地下等领域开展的急救,因此应约定为“院外急救”。“外”即与医院内相对的院外空间、时间的覆盖与全过程。国际上近年来也在逐步改成“医院外”(outofhospital,OH)。

(7)医学救援与救援医学“一案三制”:灾害医学的基础是救援医学[9]。2003年春,我国发生“SARS”疫情,随后国务院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自2003年底至2005年开始制定“一案三制”[10-11],即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专家在总体预案下又设置了关于医疗急救的专项预案,这在医疗卫生领域引起关注与影响。该体系表明灾害医学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基础与核心是急救医学。

(8)医学救援:医学救援是指一个行业,如由急救中心、急救站等专业机构实施的救援行为。

(9)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英文名称为:ChinaAsso-ciationforDisaster&EmergencyRescueMedicine,简写为CADERM。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是由笔者作为发起人,向卫生部提出申请后批准成立的。批准文件指出:鉴于我国现有的医学救援体系以医院为主,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与医院外的医学救援紧密相关,有必要成立一个医学救援的行业协会来规范及提高我国医学救援行业的整体水平。经卫生部系列程序审批后,于2007年2月向民政部致函申报。2008年11月在京召开成立大会,2009年1月,民政部批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登记注册。民政部在关于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成立登记的批复中指出,“该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卫生部,……协会为推动我国医学救援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5结语

急救/救护,从救护战场伤亡和日常生活基层现场所采取的简单医疗处置开始,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各类灾害频发,逐步催生了现代医学救援行业,而医学救援的学科发展进一步伴随相关专业术语的出现与应用。急救医学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包含灾害医学。医学救援则是急救医学范畴中更具体的表述,更倾向于在应对和处置重大突发灾害疫情事件时使用。救援医学,则是一个在前述形成的专业学科内使用的名词。随着时代进步,专业急救机构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日趋成熟,跨领域的科技内容将更为丰富。今后,随着急救医学实践的发展和学术推进,相关术语的定义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同时也将产生更多新术语,从而构成较为完善的急救医学术语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宗浩.“医学救援”:在紧急事件、灾害挑战中崛起的新兴行业与学科[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2):705-706.

[2]李宗浩.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6):60-62.

[3]RINNERTKJ,WLIGGINTONJG,PEPEPE.灾难的时代错误:灾害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J].管兴志,译;钱方毅,审校.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1(1):14-16.

[4]李宗浩.直面灾害:医学救援的时代特征与历史重任[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11):833-834.

[5]李宗浩.中国灾害救援医学:上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25,176.

[6]邵子伦,宋承润,王司琪,等.三种检伤分类方法对地震伤重症伤员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21(7):760-765.

[7]李宗浩.创立、发展现代救援医学[J].武警医学,1996,7(1):55-56.

[8]李宗浩.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9:1-19.

[9]李宗浩,金辉.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05(22):1519-152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EB/OL].(2007-08-30)[2022-10-25].http://www.npc.gov.cn/npc/c198/200708/91cd75de0e74484bb912f9b6c96af839.shtml.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影响

临床医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还应当自主学习并尽可能多地掌握渊博的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逻辑学以及人际关系学、教育学和外语知识等,以便将来走向社会真正肩负起人类健康、幸福、繁育、昌盛的使命[1]。自主学习能力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现代临床医学生渴望自己主动探求知识,自主思考实践,渴望以自己为中心成为学习的领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些都是临床医学生本能的求知欲。而培养能够自主学习的高素质临床医学生,是党的“”提出的全民健康战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真正能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能够持续其学习过程及深造的重要环节。

1现代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在临床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渠道、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与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出医学生对获得知识的强烈兴趣与欲望,把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放在中心位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不同的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使临床医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医学实践中掌握主动,才能使临床医学生真正热爱并自主学习原本以为枯燥的医学知识。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把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自觉变成自主学习的终端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及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索学习需要的医学信息,并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观点通过朋友圈、QQ、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分享、交流,进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以前制约课堂的“顽疾”变成自主学习的“助手”[2]。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融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为一体,进而使每一名临床医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临床知识的自主学习。泰山医学院的“超星”线上课程就有大量资源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这种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的立体资源,可以使医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兴趣,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收集,并加强自身素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不断增强的多媒体性能,高速通达的网络、快速的信息交流、各种崭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为现代临床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可以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医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医学实践创设信息化环境,把需要学习的大量医学、社会、人文、伦理等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视觉化、具体化;从而使医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并且可以让现代信息化环境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载体、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以及合作学习的催化剂,让现代信息化环境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自主学习中,从而使自主学习更加高效。进而最终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2现代信息技术在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意义

2.1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增大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容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使临床医学教育得以快速的蓬勃发展。2012年以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首创的天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在全球迅速兴起,并以网络化、信息化、智慧化及形象化的全新教学方式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冲击着中国的大学,使国内各大学都在加快教学改革的速度,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以顺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但传统的医学教学中,课堂上学生成了老师的牵线木偶,老师机械地在黑板上书写繁琐的知识点、讲解抽象的重点内容,往往让学生觉得既枯燥又无味,慢慢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借助计算机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心得体会甚至经验教训,得心应手地把图文、影像及动画既清楚、规范又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屏幕上,加大了知识容量及知识传播的速度。临床医学生也可以突破课堂限制,随时随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多渠道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2.2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带给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的便利与直观感受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既为医学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传递[4]。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弥补医学教学中特别是基础医学、社会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等抽象、枯燥、标本与实验动物不充裕的诸多缺点,将原本陌生枯燥的医学书本知识用图片、录像、动画、声音等图文并茂、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来,调动临床医学生的各种感官,自主地、高效率地、充满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可以使医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为医学生未来真正进入临床以及以后的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3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临床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形式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包含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巨大的媒体和网络技术信息量,具有高速度、大容量、集成化和平台化、直观与形象化、智慧化与以人为本等特点,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再是工程师和专家才能掌握和操纵的高科技,而开始真正地面向普通公众,为大众所用。医学生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可以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多角度轻松舒畅地接受内容,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克服紧张心理,饶有兴趣且形象自主地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真正成为创新型医学人才。

2.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临床医学生可实现个体化差异化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巨大的媒体和网络技术信息量可以构建出一种理想的适合自己的个体化自主学习的内容与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使医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就可得到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让医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热衷的医学领域,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为临床实习提供了各种逼真的教学场景,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发现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其主体作用并获得个体化差异化发展。

2.5临床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可为开拓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通讯能力,可以使临床医学生方便地协作学习,获得线上线下与老师及同学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同时培养临床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协作精神。现代信息技术包含的巨大网络技术信息量,使得每名临床医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到不同的内容,而且完全可能对同一个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促进医学生多思考、多研究、全方位思考问题,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上,而是要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和创造[5]。这样,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成为了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有意义的创造活动。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医学教学结构发展的网络化,也实现了医学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及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这种整合作用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在基层医院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确切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隽,冯友德.试论临床医学生的知识储备[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8,7(7):99-100.

[2]雷蜀钧.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习圈”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10(5):292.

[3]王士霞,陈娓.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2):1144-1146.

[4]李海权,刘继东,苏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继续教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4):71-73.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一、多媒体教学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1.创新互动式学习方式

在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一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这使得直接课堂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存在较大的障碍。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建立高效的互动连接,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式互动。正是这种高效、新颖的互动方式,使得多媒体技术在相当广的范围内成为颇受教师欢迎的辅助教学工具。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育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师生互动效率。

2.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具有突出的优势,比如艺术设计教学可实现课堂多媒体演示,可实现与市场实际需求紧密联系的实践操作要求等。多媒体改变了传统“课本+粉笔+黑板”的模式,能够从视觉、听觉等感官功能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能动性。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表现出以下优势: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情感性、情境性、观赏性、联想性、知识性等。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在美术与设计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现代职业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指挥、引导、协调作用。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色与学生学情,深入研究课程设计,恰当地设计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以挖掘教材中的情境难点为主,目的是“活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创造成真实的情境,进而调动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激发其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结合实际学情进行,不可“无计划的滥用”。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时,要注重“换位思考”,将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还应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使用的关系,做到合理、科学、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2.多媒体辅助艺术设计教学备课

中职艺术设计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具有较高要求。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备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教师可结合文字资料适当地设计短小的情境,并在情境中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探索与问题解决。教学过程具体为: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生活动→问题与结果→教师讲授→学生信息反馈→教学评价。二是以图片或其他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艺术设计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其中图片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备课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资料进行梳理,适当地展示给学生。在图片展示中,可辅以文字说明,但文字的比例不要过大,否则会影响图片展示的效果。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对图片进行适当的处理。三是以多种资料集成为教学内容的备课,这种模式使得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化、趣味化、直观化。对于多资料集成多媒体课件,要结合教学目的,对多资料进行分层设计,突出重点。具体教学过程为:选择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选择与收集教学资料→选择与运用多媒体→集成制作教学资料→教学实践。

3.多媒体辅助艺术设计教学授课

在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角色,变教授者为组织者、实施者与引导者,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一般来说,多媒体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先以多媒体演示为主,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后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设计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交流,最终完成自主学习。多媒体在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应用如下:教师先对教材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之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与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先以多媒体演示带入情境,引导学生欣赏评述案例,认识感受与掌握基础,然后进行任务设计。在任务设计完成之后,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并将结果呈献给教师,然后教师进行点评与重点知识讲授。最后,教师结合教学情况进行课后作业布置。

参考文献:

[1]谢镜鹂.现代教育技术下艺术设计教学的探索心得[J].科技视界,2013(8).

[2]高江泽.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职美术与设计课程中的运用与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陈茜.现代信息技术对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影响[J].大舞台,2012(11).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5

关键词:宋代瓷器;道家美学;现代艺术设计

引言

“道”也是道家美学的起源,其所强调的是“自然”、“素朴”、“无为”等艺术观点。宋代的统治者对道教的大力提倡使得道家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宋代瓷器作为时代的产物,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品,也承载着道家美学思想文化。换言之,读懂了宋瓷就等于打开了道家美学的大门。艺术与设计又具有相通性,因此从宋代瓷器的艺术性方面进行赏析,可提炼出优秀的道家传统美学观念,将之融入于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设计品味,为中国特色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来源。

一、宋代瓷器之美

(一)追求“简约”:耀州窑青釉刻花瓶(如图1)造型优美大气,淡雅脱俗,整个瓶体施以青釉,色泽通透,没有多余的杂质。在瓶身刻有简单的缠枝牡丹纹、莲花瓣纹用以点缀,花纹均匀而协调,整体看上去纯洁真挚,给人一种超世绝伦、简洁朴素的美妙之感,透露出的是匠师们对瓷器简约之美的无限追求。同样,宋瓷中的汝窑水仙盆、天青釉菊纹碗都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这都得益于它们造型极为简洁,色泽的绝对单纯。这些宋瓷正是蕴含着道家“大道至简”的哲学观,“大道至简”的本意是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也就是说越是高级的东西就越是简单明了,意味着“少而精”,它是智慧的沉淀而非不动脑而达到的简单。庄子也曾提出“形残而神全”,和“大道至简”的思想观点不谋而合,其内涵则是用最简的“形”来传达意味深长的“神”,“简约”也与老子的“有无”“虚实”相关联,如老子所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万事万物不在于满,如同无声胜有声,隐含着的则是“少即多”的内涵,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传神”、“留白”有着共通之处。这也道出了艺术创作时所要把握的重点:设计形式要简单,但却不能丢失细节,意蕴要深。

(二)回归自然本色:不同民族背景和不同人文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的色彩文化观念,宋代瓷器在颜色的运用上可谓炉火纯青,色泽之高雅之明快,收敛、温厚而含蓄。汝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首,最为突出。其中汝窑天青釉花洗所展现出的色泽淡青而高雅(如图2),透露出朦胧之美,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介于蓝与绿之间独特的天青色,晶莹而剔透。这种色泽也因为接近自然平淡而一度被人们所追崇。纵观道家美学,老子曾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其看似是反对五色、五音、五味,实则是反对眼花缭乱,扰乱内心的宁静与安详,而并非颜色本身,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色彩平衡。宋瓷的这种色泽淡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家美学观中的“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回归自然本色,回归平淡的追求。

(三)“开片”中的道法自然:宋代瓷器中有一大特点则是“开片”,所谓“开片”其实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失误而导致的,而非刻意追求。换言之,它是在特定条件下所自然形成的,并且任何瓷器的开片都是不一样的,工匠们并没有将瓷器进行人为修缮,而是顺势成就了“开片之美”。以官窑撇口洗为例(如图3),釉面有大片细碎的开片纹样式,别具一格,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装饰,可见这是工匠们对自然质朴的一种追求,折射出的是道家美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老子的“自然”正是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要顺应自然而然的规律,反对过分的人为而追求自然之貌,因此才有留存至今的“开片”瓷器。同样,“开片”瓷器也蕴含了庄子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它所强调的一种内在自然美,一种本质的东西,推崇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状态,在艺术创作形式中追求不事雕琢、自然而然。“开片”瓷器没有经过任何修复或是修饰,所展现的是最初的样貌,追寻返璞归真的内心世界。

(四)“意境”之美:“意境”是传统美学的一大特点,不管是文人画、山水画无一不蕴含着“意境”之美,宋代瓷器同样也是如此。如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牡丹纹梅瓶(如图4),其瓶身画有黑色缠枝牡丹纹饰,瓶体施以白色,黑白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使人眼前一亮。瓶身中舒展的枝叶和灵动的花朵,使人感觉花枝栩栩如生,仿佛正随风飘摆。传统的牡丹纹寓意“生生不息”,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瓶体轻盈俊美,犹如少女曼妙的身姿,令人心驰神往,展现了人们对含蓄典雅意境的追求。宋代时期的瓷枕也较为有名,瓷枕正面会画有祥禽、瑞兽、孩童等,画面场景通过具象的人、物寄托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之情。艺术创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要达到“意境”,除了高超娴熟的技艺外,需要的则是不断追求情景交融的氛围,去满足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需要。结合道家美学,庄子对“意境”有着一种绝对的追求,也是精神上对无限自由的向往。意境所传达出的是非具象的精神寄托,体现的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情景的有机统一,有意境则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则能体现出虚实相生。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物质需求只是浅层次的,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才是深层次的,追求“意境”是为了人们在精神上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束缚从而去追求更为豁达的人生。

二、宋代瓷器的美学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一)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平面设计是通过符号、文字、图形等要素来传递信息的,平面设计包括标志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为了更好地诠释品牌形象或是公益理念中的内涵精神,设计师往往都会运用平面设计这一表达方式。对于一件视觉设计作品而言,传达性和独特性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针对平面设计作品日趋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设计者们可以把宋代瓷器中提炼出的道家美学思想作为设计理念融于创作,如耀州窑青釉刻花瓶造型所呈现的“简约”之美、汝窑天青釉花洗色泽的纯真自然所追求本色之美以及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牡丹纹梅瓶体现的“意境”之美。这些宋瓷作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瑰宝,都蕴藏着独特的审美和创作理念,而艺术和设计永远都是相通的,将这些丰富的艺术美学思想与现代平面设计相融合可为创作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间。

1.色彩观念: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设计者们对于色彩的运用应当要做到掌握有度,恰到好处,让人们觉得它本该就是贴近生活、充满趣味的。而当今人们可以看到很多设计都是由于过度追求外在色彩感、装饰感,导致所呈现出的作品迷失主旨。在设计作品上,颜色的运用如果没有让人们产生感官上的愉悦,则表明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是失败的。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的很多作品都善于运用水墨本色,色彩在画面中的表现十分简洁并且艺术造诣极高。其《汉字》系列海报作品(如图5)几乎看不到任何多余的墨迹,对水墨色彩的运用可谓是淋漓尽致更是彰显了无限魅力。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曾经这样评价靳埭强的作品,“他的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因而,设计者们无需盲目追崇“五彩斑斓”,并非越绚丽的色彩越能打动人。通过融合朴素的色彩美学观点,不刻意、不花哨,如同汝窑天青釉花洗色泽的纯真自然所追求本色之美一样,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之境,并且在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特有的色彩审美意识,从而与人们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2.风格运用:同耀州窑青釉刻花瓶所呈现的“简约”之美一样,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胜于他简约自然的创作理念,简约而非简单,他从朴素和简约中寻求到了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这也和道家的美学思想观念完全一致。他为“无印良品”打造的品牌宣传海报(如图6),是一组完美的地平线,画面仅有简单的品牌名称字样,传递出的则是极简风格,旨在从简单中追求美。因而现代设计者们完全可以融合道家“简约”的美学观点,在设计中追求形式的简洁以及设计语言的简明扼要。设计是一种被需要的存在,所以更应当用最直接的方式让用户明白设计师的用意,提高设计效率,使得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时代特征。

3.情感表达:靳埭强的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便是善于展现意境,从他为北京奥运会设计了一系列的海报作品中可以看出,在海报中他用水墨来勾勒点线,以水墨晕染的效果展现了奥运健将的运动精神,干净利落,动态韵律十足,体现出的是具有时尚感的意境之美,在宣传奥运文明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细品作品可谓意味深长。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们应该学习宋代瓷器对“意境”的追求,不该只是盲目追求数量,简单地拼凑传统图案或是全然模仿西方设计,最终导致毫无文化观念,被社会所抛弃。设计者们不能让艺术作品干瘪无味,丢失灵魂,如果作品还仅是浮于表面无法深化内涵,那如何才能给予人们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呢?因此,设计工作者们需要使作品散发形象魅力的同时也要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只有注重二者融为一体才可使得平面作品达到“意境”之美的艺术境界。

(二)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提及空间设计,首先联想到的则是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属于空间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一定的环境问题,而如何保留自然界中的鸟语花香、碧海蓝天,则需要在现代建筑设计上多花心思。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以设计者们所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建设出更具价值,更符合生态理念的建筑,结合宋代“开片”瓷器的美学观点,“开片”瓷器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人们尊重物体本来的样貌,而不是为了美而去刻意追求,它是遵循的是自然规律,因而“开片”瓷器的“道法自然”似乎可以为建筑的空间设计提供新思路。西方四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赖特,他所设计的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则是将建筑融于山水之中,没有过度的破坏周围环境,反而是将自然和建筑有机结合,让人们行走在建筑空间之中就如同畅游于大自然,身心得以释放。赖特的流水别墅实现了他的“方山之宅”梦想,他借流水山石打造出来的作品是将悬空的楼板镶嵌于后面的自然山石之中,楼梯与池水相呼应,它超越了一般建筑物的定义,使得天然的美远远胜于过度的人造美,这是对自我本真的一种回归,也在倡导设计师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在空间设计过程中注入道家美学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减少对空间的一种过度开发,有效利用资源,以此来保留自然中的纯粹,打造符合生态理念的空间设计。

三、总结

宋代瓷器不管是从造型样貌还是风格特征上都可以看出它所蕴含的是古人对美,对品质,对精神文化世界的无限追求。简约、朴素、返璞归真、追求意境等这些从瓷器中提炼出的道家美学观点都可以作为设计者提高设计品质的创作源泉。中国设计师们习惯于效仿国外的设计风格,照搬他们的设计模式而忽略我们身后的文化瑰宝,殊不知国外设计大师们早已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说过,“日本的文化根源在中国。”因此,设计者们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新不断完善现代设计理论,让设计作品展现中国传统意蕴及特有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陈雨前.中国陶瓷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30

[2]李文杰.宋代瓷器的美学风格与特征[D].吉林大学,2007.

[3]郭道荣.论中国道家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设计[J].美术大观,2007(04):36-37.

[4]王学磊,戴端.浅析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1):20-22.

[5]陈静.感悟中国现代陶艺之“道”[J].设计,2017(14):96-97.

[6]安柏文.中国传统瓷器对包装设计从“美”到“形”的影响——以酒包装为例[J].设计,2017,30(18):138-139.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6

关键词:高校;装饰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时代变迁是促进装饰艺术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新的审美要求不断涌现。现代装饰艺术是在现代艺术理念、审美情趣、人文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与科技、经济的融合中逐渐革新、演变,变成一种富有价值性、目的性的艺术类学科,而且被不同设计行业运用。

一、我国高校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剖析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装饰艺术在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是人类设计史中一种常见的艺术方式。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课程,所以相关教学通常采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形式,这也是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基本教学形式,更是培养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究两种专业型人才必备的教学手段。此课程为满足时展要求,以打造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怎样转变固有教学形式、创新实践教学,成为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要积极转变课程的固有教学观念,在传承、维护、开发、革新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的发展保持相同步调,推动教学形式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推陈出新,在改善教学形式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这是培育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社会实践要和教学完美融合,通过优化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现代装饰艺术课程不仅是一门基本选修课程,而且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大二学生的必修专业课,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其中,理论讲解目的在于推动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西方传统装饰艺术,感受中西方艺术的差别,全面剖析装饰色彩、造型、方式规律等,进而了解装饰工艺流程和艺术材料。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之前掌握的专业基本课程展开总结归纳,确保其在设计作品时合理挑选材料。虽然高校已经加大教学监管机制的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师资力量,但部分学生存在实践能力有所下降、创新认识较为薄弱等问题。笔者以现代装饰艺术课程为例展开探究,希望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二、创新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有效对策

1.实行模块化教学

(1)关于装饰史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文作业模块,有超过96%的学生能顺利做完中外装饰图像作业,且创建自身专属的设计资料库,处理史论知识要点,从而提高剖析与应用装饰艺术中的美学价值的能力。

(2)关于形态设计教学

在不同维度、多样形态的细分和重组中,用装饰形态组成设计锻炼作业模块,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课题,教师全程指导;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联合完成某个专业课题的设计任务,教师分组辅导;还可在课程教学中侧重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水平。

(3)关于各种专业方向教学

虽然专业不同,教学模块也会有所不同,但不同方向的艺术设计规律融会贯通、互相推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项目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只有具备一定的设计水平,才能立足于市场。此课程教学模块为各专业方向的同种装饰艺术特色、语言的设计作业,所教内容为实际项目的专业化设计。此模块大概占整体课时的45%,且作为课程教学的关键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完成一到两个此专业所规定的产业设计项目课题,而且能实现各专业方向的现代装饰艺术创意设计的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各专业模块化教学课题如表1。采用模块化形式完成教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把社会实践项目和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联系起来,探究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开展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项目应用设计水平的锻炼活动;最后,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与技巧,以此作为革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

2.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第一,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可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如为学生播放实践视频、组织参观等,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其联想力与求知欲,提升其审美水平。第二,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名人名作,扩充其形象储备,还可举行课业专题展,方便学生欣赏与沟通,同时也为下届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传统文化美、鉴赏自然美,在平常生活和大自然中搜寻美、挖掘美、感受美,且将这些美的元素体现在设计作品中,让美的元素源自生活并用以改造生活。第四,教师不应只采用单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而应经过正确的对比、探讨、实操等办法,指引学生感受、思索、领悟。提高审美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精雕细琢,不断沉淀和积累。第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欣赏艺术作品的契机,让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发挥联想力。如:带领学生共同分析一些当代装饰艺术或者中外传统装饰艺术的案例;也可通过操作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其在艺术的感染下提升审美能力,充分展现其创造力。

3.塑造学生独立实践和产业相融合的能力

伴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量新思潮的涌入,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需要与其他相关科目教学互相促进,教师应举行各种各样趣味性的艺术创作活动,将相关科目有机融合,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提高其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要试着将其与社会中的产业设计联系起来。现代装饰艺术来源于生活,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可与相关企业携手,共同为学生供应学习材料和场所,激励学生展现个性化的设计思想,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装饰产品。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还能为企业增添活力,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课程教学要激励学生打破固有思维,试着站在不同角度进行创新,从而获得预想不到的独特效果,让学生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便是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有别于其他艺术设计的关键之处。

4.建设实践展示平台

高校要积极为学生建设作品展示平台,组织优秀作品展或者交流会等活动,并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艺术设计比赛,或者邀请企业人员现场举行岗位争夺赛。当自身的努力成果得到企业认可和赞同,学生必然会提高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学生实践沟通、自我展现的良好时机,对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与创新能力都有着推动作用。另外,高校在实施教学时要充分考虑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真正实现企业资源共享、联合发展的目标。高校应为学生多建设一些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设计中,让其步入社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环境,胜任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发挥设计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创新教学过程要以开发本土、传统文化为前提,应用先进的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以此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要求。

三、结语

我国高校在创新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时,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相关教师要积极改变固有教学理念,建设系统化的教学机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从而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韧.论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建材与装饰,2016(36).

[2]李亚晶.高校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5(S1).

[3]沈杨.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双轨并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求知导刊,2015(4).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探索分析

1绪论

推行现代学徒制是目前职业教育在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并且已经得到了国家教育机构与国内高职院校的推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状态,创新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近年来,工业不断转型升级,现代企业不但引进新技术与先进设备,传统的机电设备即将被淘汰。所以,企业急需大量可以从事一线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维与管理的高技术人才。如此一来,高职院校中的机电专业成了热门专业,机械自动化人才变得炙手可热,为了顺应时展要求,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及教育体系也提出了新要求。所以,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探究和落实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2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内容

现代学徒制主要内容:学生上学期间跟从老师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等到学校传授完理论知识且考核达标后,并进入实习阶段,面临毕业的学生会被安排到不同的企业,从事和自己学科相关的工作,由企业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能力与理论知识兼备的优秀人才。

3“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过程

3.1对教材选择进行严格控制,挑选高品质教学队伍

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便于挑选出知识基础好、学习态度端正、有远大理想的学生。学生在学校中主要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所以学校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应该选择那些知识框架比较全面、知识内容丰富、易于理解、与实际应用比较贴近的教材。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学生迈向工作岗位会用到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钻研具有一定的启发。对授课团队成员进行选择时,要确保团队成员必须具备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的高尚品质,同时,学校在和企业的授课团队成员进行教学沟通时,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学习状态转到实习状态的整个过程,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3.2校企合作试点进行严格把关

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相关企业进行严格把关,符合实践学习标准的企业必须拥有科学先进的生产设施及生产技术,且具备一定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还有良好的企业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等独到之处,力求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要与符合标准的相关企业签署相关的实践学习条约,标明双方间的合作关系和权利义务,学校给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同时支付相关的实践学习费用,企业为相关学校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最好的教学服务。

3.3制定出最佳的《师徒协议》

学生由在校学习转到企业时间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自愿择企,企业择优录取为基本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实践学习的企业,然而,相关企业拥有面试和择优录取的权利。录取完成后,相关企业应当与实习学生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署《师徒协议》,该协议应该包含校企合作教学的所有内容,并且对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权责进行明确,同时,此项协议还应该尽力保全学生在实习企业中的应有权益,大致概括为劳动强度、薪资待遇、实践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劳动保险等有关方面的内容。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学生能真正地学到本领,企业能够留下3.4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及制定考核方案相关学校和有关企业应当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针对双方的教学团队进行核心课程专业化培训,企业的教学队伍能够参照学生在本企业实践学习的真实情况给学校的教学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参考意见,例如,关键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操能力锻炼。校企双方的教学队伍开展学术交流,根据科学先进的生产模式对现有教材,如《电气控制》《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课程进行优化和创新,规划出一套符合学校学生培育与企业发展的高品质课程。并且还需要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学习状况定制相关的完善的考核办法,考核办法要结合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际工作水平及个人综合素质方面进行制定,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分层进行考核,不能一概而论。

4“现代学徒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4.1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校企共同育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热门专业,并且社会对机电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校企合作为主的现代学徒制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方面迈出的最主要的一步,对于我们国家实现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共同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在校期间不但得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身处企业内部,专业师傅代领,这是校园学习中无法实现的。在“现代学徒制”的不断探究实践下,教学理念不断优化创新,校企协作不断地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4.2节约学校教学投入与企业用人成本

现在职业教学中实行的现代学徒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还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培养成本,节约下来的教育资金,可以将其用于必要的教学设施建设和高质量、高素质教学队伍的壮大中。对企业来说,企业接受实习生,能够有效地节省用人成本,进而给企业增加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企业培养更多出色的、高质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同时,鼓励相关企业更加注重教育投入,继而为国家的教育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4.3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增加企业师傅收入

一方面,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相关企业要给学生支付一定的经济费用,费用标准按照每月800~1000元进行支付。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得到的经济费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减少一部分经济支出,特别是对那些经济十分贫困的学生而言,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上。另一方面,企业中带实习生进行实践的师傅也会得到一定金额的报酬,这部分报酬来自相关学校。如此一来,不但使得企业师傅的劳动和技术被认可,而且还有一份除工资之外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师傅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参加教学实践的热情。

4.4有利于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企业实践学习期间,学生跟着企业师傅学习实践经验,经过和企业师傅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相处,能够受到企业师傅自身高尚品质的熏陶。学校的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5“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5.1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大型合作企业。由于该教育模式刚刚实行不久,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还不够充分,以致于缺少大型合作企业;部分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看到校企合作背后隐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2解决方法

对于现代学徒制,国家应该加大推广力度,制定与之相关的规定办法,积极引导企业与学校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相关职业教育学校也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扩大合作企业范围。

6结语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8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措施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学徒制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有效结合。加强对这种模式的应用,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重点加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求,培养出的人才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功能和作用

我国近几年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多政策和措施,如,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出更多的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影响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职院校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高校培养人才的形式,突出了企业的重要作用,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校企合作不再拘泥于表面化、形式化。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育教学,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操作流程更加熟悉,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有深度合作,还有寻求合作,属于双赢的项目,而且这种师徒关系更有利于加强职业与教育的对接。

二、加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1.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加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出素质和技术水平更高的艺术设计人才,进而更好地为经济和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想要加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高职院校首先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生进入学校的初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就要制定将新生培养成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因为学生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在艺术设计行业中发挥作用;而企业要与高职院校一起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技能模块的开发和研究。第二阶段,学生要将艺术设计专业技能训练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高职院校要从相关企业中邀请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设计师,为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技能的讲解,或者从学校选拔艺术设计技能过硬的教师,帮助学生完成艺术设计技能的学习。第三阶段,高职院校应当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相关的实训任务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辅助学生完成项目课程的选择,如,帮助学生选择商业性空间设计或者一些景观设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结合上述观点,这三个阶段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可以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加强现代学徒制教学队伍的完善

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高超的艺术设计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现阶段部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是年轻教师,大学毕业以后就在高职院校任职,经验比较少,实践技能水平也有限,这样会导致教学成果与实际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以学徒的身份学习和理解设计师的具体工作环节与技术,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还可以让教师具备独立完成教学活动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一些技术过硬的设计师担任教师的角色,让师资队伍更加完善,有利于学生了解具体的设计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3.营造良好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环境

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好的应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校内外实训平台,并配置高端、功能齐全的设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基础项目课程相关的实训任务。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在校外组建艺术设计实训场地,选择信誉、实力都靠前的设计企业,与这些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一起完成师徒项目课程的开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艺术设计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艺术设计行业也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希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设计人才。虽然高职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部分高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培养出的一些艺术设计人才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高职院校加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慧.高职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