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药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中医药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中医药发展

现代中医药发展范文1

关键词:中医药 信息化 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32-01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目前计算机作为一项高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娱乐的各个生活相关的领域,将社会的各个层次和角落都与人们联系起来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1]。但由于中医在当代仍属于相对小众的一门学科,由于传统的特点导致计算机在中医方面如临床、教学等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这使中医在社会的普及速度相对于其他学科较慢,所以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

1 信息技术增加了现代中医的诊疗手段

2005年,联世公司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多位知名临床专家,综合运用模糊数学、系统工程、管理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遵循中医传统理念,历时8年开发研制的联世智能化中医诊断管理系统,对中医内、妇、儿、皮、男科等2400多种证型进行辨证,根据辨证结果出具相应可靠的临床处方,全面提高临床诊疗结果[2]。完整的中医理论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诊疗更加先进化、数字化、精确化、智能化。将中医四诊信息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化信号,进一步实现其量化研究并对四诊信息进行精确测量。建立可视化、多信息融合的四诊合参多模态识别的脏腑经络辨识系统,并提出干预建议,形成有中医药特色诊疗的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评估干预平台[3]。而现代优秀的中医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更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化产品精确的辅助诊断,所以信息技术增加了现代中医的诊疗手段、弘扬了国粹、提升了中医药水平,更好的造福于社会。

2 中医教学信息化形象生动的继承并传播了中医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辅助教学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软件,将文字、声视频、图片、动画交替演示,使深奥的抽象中医理论知识直观化,枯燥、呆板、乏味的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活泼,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突破了中医传统教学、自学的诸多弊端。四大经典学习软件,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贵要略》、《温病学》计算机技术相融合,建立经典条文数据库,开发成一个轻松自学、观点交流、自我测评的平台软件,从而保证软件下载免费,提高使用率。而且,该软件面向广大人群,既包含零基础的爱好者,又吸引广大医学者,可行性极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医经典亦各成一派,百家争鸣,虽然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的内容,提升了中医的境界,但亦给学习中医增加了难度。所以的四大经典学习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条理清晰,循序渐进,使零基础者开阔视野,了解中医经典,更使医学者事半功倍,获益匪浅。这不仅是一项创新,更是将中医理论全面化深刻化的里程碑。收集整理临床上较常见的病例、病案,将其制作成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通过医院网络教学系统实时观看手术、专家会诊和急诊抢救过程等,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4]。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大量的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感知的信息直观的展示也是让学生早临床、早实践的表现。

3 科研环境的虚拟化促进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在日趋成熟的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科研组织可以根据创新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将跨越地域的科研人员联合起来组成临时的研发团队―虚拟科研团队[5]。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中医虚拟的科研环境,使中医药资源更好的利用和共享,突破了传统设备、信息、经费、人力的局限和和形式,克服了地域和时间的障碍,降低了科研创新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并能更好的适应全球信息迅速变化环境,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4 文献古籍数字化使中医经典得到了保护和有效的利用

中医药古籍是具有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实用价值、学术价值等多重性质的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中医古籍是数千年来用来传播中医知识的载体,也是现代中医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年底久远、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原因使大多数珍贵的古籍已成孤本或濒临绝本。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等数字化技术将古籍进行扫描、文字识别与转换或录入,并使之结构化,建立古籍数据库,其目的在于保护古籍和揭示古籍文献信息,最终实现古籍的保存和利用[6]。同样作为传播和学习中医知识的途径,计算机软件相对于书本来说具有成本小、轻便易携带、容易检索、信息量大、方便交流等特点,符合当代生活的高速特点,可大大提高学生们查找文献的效率,有利于中医爱好者的学习,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中医知识的普及。另外,同时文献古籍数字化的检索功能中比如利用数字化数据库,输入“咳嗽”,则古籍经典中所有有关“咳嗽”的中医条文以及方剂可以很快调动出来,增加了中医学生学习和医生就诊开方的效率。临床数字化使古籍阅览电子化、网络化、方便了使用者的检索,能更好的激活中医古籍中潜在的信息能量,能更好的发现、挖掘有临床价值的知识点。

5 结语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中医不在是一门中国传统的科学,而是融入了先进信息技术的现代中医学。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中医资源更好的开发、利用、传播、交流共享。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让传统与现代接轨,与时俱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福于世界。

参考文献

[1] 梁子豪.计算机软件应用与发展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0):99.

[2] 马骏.智能化中医诊疗系统研发成功[N].中国中医药报,2004-12.

[3] 侯淑涓,杨学智,朱庆文,等.基于人体可获取诊断信息技术的集成中医诊疗设备的实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4(4):915.

[4] 韩轶,.试论中医教学方法与内容的与时俱进[J].新疆中医药,2013,4(31):80.

现代中医药发展范文2

刘燕华在报告中透露,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部署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工作。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回顾 中国行动可圈可点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这些都为全球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刘燕华首先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医药现代化的中国行动”。

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卫生部等8部委(局)共同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对2002年至2010年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面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自“九五”开始,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及其他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使中医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其主要表现为:初步建立了中药产品创新技术平台,制定了一批质量标准,开发了一批中药新产品。

为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十五”期间我国筹建了14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并突破了一批中药制药关键技术,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有了很大进展,现代中药产业链日趋完善,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初步形成。

2004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958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18.3%,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

分析 发展面临三大机遇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医药现代化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刘燕华在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医药当前正面临着三大新机遇。

市场对中医药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肿瘤、肝炎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节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同时,由于中医药的低成本、适用性广,人们对新剂型的中医药的需求愈显迫切。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近年来,不仅中国,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研究。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有了较大变化。2003年,WHO制定了新的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规划。全球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

刘燕华提醒,“认识传统中医药有个过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有了认识之后,不加速实现现代化则是不可原谅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共同努力,相信传统医药一定会给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解密 最新发展战略

现代中医药发展范文3

1  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 000~5 000 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 200 m2,中药展厅面积700~1 200 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 000 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 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按摩棒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大学

1  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 000~5 000 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 200 m2,中药展厅面积700~1 200 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 000 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 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按摩棒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3.2.2  中药材标本室 

本室主要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展品:植物蜡叶标本、中药材标本、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药用动物剥制与液体浸制中药鲜活标本立柱长廊及药用植物彩色照片、专题介绍的彩色电脑喷绘展板等。

3.3  校史陈列厅

3.3.1  学校概述 

做学校总体概述的展板,解读学校的校训,让观众对学校有一个初步认识。

3.3.2  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按历史沿革,选重点时期,加以文字介绍,说明学校具体发展历程。展品:照片、所获荣誉、学校历届校长及名人的照片、塑像等。

3.3.3  发展现状 

体现学校目前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观众对学校的未来有所展望。展品:照片、图片、大事记、所获荣誉等,随时更新。

4  博物馆管理

    博物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中所建的博物馆在管理方面又与一般公益性博物馆有所不同。初步拟设管理模式如下:①馆长。主要负责博物馆管理的总体工作,及时和学校领导沟通、汇报工作。②保卫。主要负责博物馆安全工作。③总务。主要负责博物馆日常具体管理工作,及时传达上级领导指示精神,督促实施工作。④保管。主要负责文物标本的征集、鉴定、研究,以及藏品的管理、科学保护等工作。⑤陈列。主要负责陈列展览的研究、设计、制作、布置等工作。⑥群工。主要负责接待、组织观众、陈列讲解及其他形式的教学实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⑦信息。主要负责博物馆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影像图片资料等工作。

5  博物馆的技术信息化

5.1  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展示能有效地将中医药典籍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转变为用户交互体验,很好地增强了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多媒体的应用范畴:展示引导、名医简介、药物互动竞猜、针灸沿革、中草药鉴别等多个展示点的互动演示。例如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舌诊多面体展示、脉象仪、辨证论治触摸屏、中药标本趣味习作展示等。

5.2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在中医院大学网站下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页,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与观众及相关研究人员及时互动、沟通、交流。

6  中医药博物馆的未来展望

现代中医药发展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产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法律促进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63

中医药根植传统文化,凝练生活经验,自成体系,自我融通,绵延千载而流传至今。中医的治疗理念和诊疗方法凝聚着无数历代中医从业者的经验智慧,作为一种实践理性而区别于西方医学的操作规程,具有一定的民族医学独特性和西方医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正因为此,在西方医学主导话语权的时代,中医药面临失语状态,在传统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医药,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特别是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手段受到很多质疑,发展前景晦暗不明。为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医药产业,使传统中医药和当代医学诊疗体系、科学手段相结合,提升中药制剂生产的规范化和中医诊疗流程的科学化,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和促进中医药发展。

1 强化政府部门的法律职责

应当充分重视发掘和整理传统中医药,针对有价值的中药资源和中医诊疗手段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中医药是生活经验的结晶,很多中医药并没有进入典籍,而是通过家族传递和经验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在传统社会,这一流传方式具有可持续性,但在现代社会,职业选择的多样化导致家族传递面临断层,这一传承模式逐渐失去优势。但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不是个体职责,而是具有制度的正外部性,政府应当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认真发掘和整理散布的中医药知识,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强化保护,避免传承过程中的断代。同时,政府应该采取包括资金投入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传统中医药的复兴,使濒临失传或推广不够的中医药在医疗体系中复活,在服务公众健康方面真正发挥作用。比如,针对有价值的中医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给予代表性传承人必要的资金支持;除了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政府也应该搭建平台,设立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向大众普及和传播相关知识,帮助其在新闻媒体等平台上广泛宣传,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名中医工程”,遴选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由政府予以奖励和扶持;政府应当组织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诊疗活动,通过诊疗活动扩大其现实影响;对有效推广传统中医药的传承人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税费减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渠道,使其和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有效对接,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共同研究中医药的医学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传统中医药的研究,促进中医药的科学化;鼓励相关企业和代表性中医药传承人开展合作,促进中药生产的批量化和流程化,造福更多民众,并保护相关传承人的物质利益;对在中医药促进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制度激励,以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中医药事业中来,推进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

2 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中医药的长远发展中,应当构建完备的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传统中医药大多数以家族方式进行传承,过于注重保密性,而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比较薄弱。如果以现代法律体系予以考量,很多保护方式还停在商业秘密保护模式阶段。这种保护模式可以确保相关权利人的利益,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律理念,也违背了医学发展的规律。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完善规则,强化对中医药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商标、专利等法律框架下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既要保护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和法律权益,也要促进医学服务大众健康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医疗手段的持续更新和医学事业的长足发展。中医药不是一些简单的中药制品和诊疗手段,它更是一整套理论体系和经验法则,因此,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要着眼于中医药的整体发展,从材料萃取到研制方法,从炮制流程到成品效验,从医方医术到诊疗手段,应当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从目前的法律理论看,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比较欠缺,不能服务于中医药发展的现实状况。从法律体系看,我们国家关于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不完备,相比很多国家,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泰国很早就颁布了《传统医药知识保护和促进法》,并成立了传统医药知识保护和促进委员会,制定了“草药保护计划”;巴拿马实施了《特别知识产权法》。这些法规法规有效促进了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商标法》、《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经过修改之后,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与《TRIPS协议》相一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这个法律体系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并没有有效对接,所以,应当结合中医药的特点,使知识产权中的相关理论和制度能够服务于中医药的发展。比如,在专利制度中,可以根据中医药炮制方法和诊疗手段的独特性,将中医药的理论融入到专利所要求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之中,制定适合中医药专利审批的具体规则,使中医理论借助专利机制而获得创新与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整合中医药方面的理论人员、专家名医、法律学者等诸多领域人才,共同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攻关,使传统中医药与知识产权理论有机融合,与知识产权法律完美对接。

3 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中医药的科学化水平

中医药的科学化一直饱受诟病,针对这一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应当根据制定中医药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战略,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接受现代科学方法的检验,提高中医药的科学化水平。传统中医药之所以遭受质疑,主要原因是其诊疗手段和治疗方法依赖经验支撑,这些经验总结很多未经现代科学方法的验证,即使其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由于未经检验,而难以确立其法律地位,这也是《中医药法》迟迟不能出台和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在传统典籍和民间社会,有很多未经检验的中医药科学知识,只要通过科学检验,一定可以发掘出符合现代科学理念的医药产品和诊疗方法。屠呦呦教授荣获诺贝尔奖的成果就是从传统中医药典籍中发掘出来的,只不过她不仅仅是简单发掘,更是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和科技手段加以验证,证明了某些中医药在现代医学理论中的科学性。所以,为提升中医药的科学化水平,应当广泛搜集整理中医病例,并展开科学研究。在整理分析大模中医中药病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予以效验。

我国在中医药科学化方面的工作相比西方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他们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工业流程生产出符合标准的药品在全世界销售,比如,人参蜂王浆在美国被抢先申请专利,1989年日韩国人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牛黄清心丸的改进剂型牛黄清心口服液制备方法专利申请,与中国展开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争夺,严重挤压了我国中医药的生存空间,而我国生产的中医药,由于缺少西方国家所要求的科学标准,只有极少数能在国际市场销售,这一切都源于我国中医药生产中缺失科学性。

o论从中医药保护的角度,还是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角度,政府都应当树立战略意识,推进中医药的科学化进程。不仅仅局限于整理医学典籍和发掘诊疗方法,更要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等科学的实验方法,验证典籍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奠定科学基础,同时,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和国际化进程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这对于中医药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国务院在2016年2月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细化这一战略纲要中的相关内容,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4 推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

利用中医药在国际社会逐渐得到承认的契机,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合作。从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态度来看,他们有一个从拒斥到接受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中医药的经验导向违背西方医学的理念而被这些国家排斥,但随着某些中医药经过科学方法的验证,证明了其有效性,西方国家也逐步改变了对中医药的刻板印象。比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已正式确立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欧盟部分地区和美国得克萨斯州,针灸已被纳入医疗保险。由于西医的局限性,美国也在一些慢性病、老年病等领域尝试实施中医疗法。1992年,美国国会授权批准成立国立卫生研究院“非常规医学办公室”,拨款200万美元研究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六大类非常规疗法。2000年8月,美国FDA了《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标志着美国政府已正式以有别于化学药品的方法来管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植物药品。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第52次委员会上通过的《西太区发展传统医药战略计划》,对我国中医药更广泛被接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局面下,我国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俄罗斯、马耳他两个国家与我国卫生合作项目中,2/3项目是中医药内容。

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紧迫性,这一工作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公众卫生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下,发展传统中医药事业,对于医疗体制改革和全民医疗的推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应当从传承民族文化的宏观角度和完善医疗体制的微观角度,正确对待传统中医药,通过法律手段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最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审议稿规定了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中医药发展逐步走上法律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华敏等.从泰国传统医药立法探讨我国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

[2]廖海金.中药专利保护迫在眉睫[N].经济日报,2015-11-6.

现代中医药发展范文5

[关键词] 中药;现代化;中西医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122-02

中药现代化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时光,政府对其一直非常重视,并相继启动了不少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措施,从1996年1月国家科技部向国家新药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2002年八部委联合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到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明确的提出了一系列开展中药现代化战略目标,措施及任务。中药现代化的实质是,使中药不断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与发展的一个过程[1]。中药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置身于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热潮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然而在发展中药的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药却始终没能取得与西药相同的待遇,一直处于劣势的我们该何去何从,什么样一个发展模式才适合我们中药的发展,才不丢我们的传统特色,中药现代化之路面临一个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转?

1中药现代化概念的理解

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精髓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学术思想、现代科学文化中,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 GLP, GCP及GMP等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2]。简而言之,就是传承创新,融汇科学,迈向现代。2004 年,中药饮片炮制专家王孝涛在《实现中药现代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中写道,中药现代化应在继承中医辨证用药特色和中药生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西方制药技术的经验,研究创新,实现中药的现代化[3]。由此可见,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药学问题, 又有医学问题;还有农业科学,资源保护, 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等。在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之前,我们就必须先明白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这样,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才不至于走歪,才不至于忘本。

2从中西医学方法论看中药现代化之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是两个不同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它们的发源不一样,指导思想不一样,研究的基本方法也不一样。西医药学是建筑在分析方法上的实验科学,只有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能满足它发展的相应实验条件, 这种实验科学才会诞生。然而中医学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自然现象和人体现象, 是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思维,又从抽象思维推导未知具体的哲学认识方法。它基本上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主要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抽象理论与具体现象相结合能力的制约[4]。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医主要以整体综合的方法,如阴阳五行的平衡人体观来认识人体状况,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西医则主要以局部分析的方法,如解剖学来认识人体状况,这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体内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属于科学方法的范畴,各自都有合理的成分和显见的缺陷[5]。中医是从宏观来看待问题,疾病的发展趋势,完全依赖直接的观察,而西医是从微观角度来解决难题,偏重于借助仪器的间接观察,但是殊途同归,最后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中药,西药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方法学,从不同的方面为人类阐释不同的医学奥秘,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药物剂型,不同的药物形态,不同的药物服用方法等等。中药要和时代接轨,和世界接轨,中药的现代化是中医药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

3 中药现代化的思路

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弄清楚的是,首先中药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中医与中药交相辉映,相互促进,不能分离,中医理论是中药的灵魂,中药是中医理论的躯体,所以要发展中药就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来完成。其次,中药西化不是中药现代化。目前,中药没能取得与西药的相同的地位,长久以来,它面对的最大无奈是被冠名了保健品的身份,而不是药品。一些业内人士希望中药能迅速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于是便将中药西药化,结果使得却使得中药丢掉了它原有的精髓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纳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去, 便使得中药脱离了它原有的理论体系,中药若改造成西药的面目走向世界实质上走向世界的已不是中药了而是西药,故中药西药化实质是中药走向歧途[6]。目前,中药大多主要采用西药研究的模型,这也是中药研究利用的一个盲点。现代化中药,要不仅具备如同西药的科学表述,同时仍保留中药基本特性,这样才能体现出现有中药现代化的形象,不仅能走向世界,且有独特优势。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除了在传统中药资源中寻找有效成份或通过化学手段来改造结构获取新的化学药物之外,更迫切需要的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创建一套对人的机能整体性研究的科学数据系统,深刻的描述出中药的治病机理,由此来开发新药,这才应是中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4 走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药产业是我国最独特的,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作为中国的特色产业,我们中医药儿女更应该打造出我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在科学发展和中医药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利用现阶段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取西医现代化的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探索的中药现代化特色之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打造符合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中药企业;第二,重视中药的传承与创新;第三,建立健全丰富的中药信息系统;第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研制新药;第五,明确需求,大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第六,加强中药的法制化、标准化,注意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七,重视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队伍的建设;第八,加大力度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对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中医药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向左走,向右转之时,要避免走错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好自身情况,在对中西学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重视以上八条建议,在科学发展观及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立场,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我们中医药实际情况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圣源.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 肖培根,肖小河. 21 世纪与中药现代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67-70.

[3] 曹海东.中药现代化:向左, 向右[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4):52-53.

[4] 田泳.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496-499.

[5] 付晓男.论中西医学范式差异及中医现代化[D].吉林大学,2009.

现代中医药发展范文6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代化 创新

1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环境与自身的不适应性

    人们有理由预料,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人类将逐渐突破工业经济百年来不断完善所形成的各种“成规”,借助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等生产力发展内部要素,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特征的知识产业,高等教育也应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变更自身的社会定位,在教育思想、发展水平、教育质量、布局结构、办学模式等层面全方位走向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以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保障,同时必须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高等中医药教育担负着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要求的高规格人才的重任,其改革与发展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兴衰存亡。与此同时,21世纪也将为中医药产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们对疾病的无毒(少毒)、无创(少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日渐重视,对保健强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中医药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药学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术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必然会在国际间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化。中医药将更广泛地介人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深人将对医学科学产生深刻影响;中药学的研究将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全面进展。中药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显著提高;中医药学将真正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21世纪的新科技改革的六大趋势中,把生物技术放到了十分显著的位置。21世纪将开创生命科学的新纪元,生命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将不断形成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研究将不断加强和深人,群体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自然医学的崛起和发展,生命科学正朝着定量、理性、数学模拟、综合的方向前进,一个新的综合科学的高潮正在酝酿之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医药现代化必将走出当前几乎单一的用西医学研究中医学、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的局面,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这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医学模式及医学服务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后20年,随着人类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迫使医学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超生物模式转化,形成了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的新型模式,医疗活动也从单纯治疗拓展为以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健全的身心状态和对环境、社会良好适应性为目标的综合态势。

    面对机遇,中医药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求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但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

其一,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中医药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对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密切融合缺乏主动性,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其二,中医药单一职业教育的局面仍未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操、人文素质、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非智力因素对中医药人才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人才适应性、针对性与超前性关系未能理顺,严重削弱了人才的发展潜力和普遍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