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工程范例6篇

农村信息化工程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1

20*年以来我国农村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单独一个条目,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各级政府纷纷制定出各种以信息手段支农惠农的配套政策和举措。推进农村信息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深远。

首先,信息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城里居民一天接收的信息量超过了农村村民一年的信息获取量。对于农村建设来说,修建道路、美化村容、建造楼房等一系列举措是必要的,但要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则必须实现城乡信息平等。其次,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信息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可以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就业等信息,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拓宽市场渠道,实现增产增收。第四,信息化建设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农村公共服务的传统运作模式,整合资源,建立农村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远程医疗、动植物疫情预报、资源环境监控等信息系统,可以促进现代农村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第五,信息化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必要手段。信息化可以促进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保障农村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目前农村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大多还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许多地区信息化建设进程迟缓,信息化水平低,互联网、信息化与农民群众相距甚远。大部分农民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样上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还很落后,农业信息市场供给和需求严重不足。

首先,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涉农信息资源分散缺乏,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与城市相比,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市自20*年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以来,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农村地区对信息化的需求相比,差距还非常大。其次,我国农村信息化严重依赖于城市信息化,由城市提供给农村信息资源不能完全适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教育、文化、卫生还是农业信息都是如此。第三,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农民是信息化需求主体,农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但由于他们面对信息化技术约束,使他们缺乏农村信息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能力。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使得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市场化条件下,中青年农民外流更加剧了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匮乏。第四,农村信息化成本过高,成为限制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市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了一个公益性信息服务站,由政府投资硬件设备并负担每月100元的网络资费,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现在我们要仔细分析这每月100元的网络资费,*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约在4500元左右,按这个数字计算,则农民用在互联网的消费应就超过了年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比例相当于*市城市居民一辆轿车的养护费用比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对于农民成为一个可想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2

现在各地都建有以市县馆为中心,乡镇馆为纽带,村屯图书馆(室)为基础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图书馆都根据其优势,走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县级图书馆如何使农村图书馆(室)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笔者谈谈粗浅看法。

一、农村图书馆(室)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农民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而是农业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者。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焕发了亿万农民对科技信息的更多更高的需求热情。他们在养殖业、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种经济活动中,需要各种先进技术信息、供销信息、农副产品的市场信息等。而这些信息的来源相当一部分是从农村图书室 或通过农村图书室得到的。农村图书馆(室)的兴起,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县级图书馆必须把为振兴地方经济,繁荣农业生产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在形式上又不能把书库建在地头,工作人员不能穿梭在田间,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农村图书馆(室)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地位,大力兴办农村图书馆(室),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现在,农民在田间的劳动时间已大大缩短,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各种活动,其中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影视、戏剧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图书馆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少花钱或是不花钱,就可以看到大量的图书,所以农民很喜欢。虽然乡村图书馆(室)藏书有限,但以县馆为依托,基本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乡村图书馆(室)周围都有一大群热爱学习、渴望知识、需求信息的读者,虽然他们的服务手段尚不先进,但其服务职能却是一般县馆不能比的,如开馆时间、图书周转频率、阅读人次等。实践证明农民画家、农民诗人、种田能手、养殖大王,他们的成长过程都与农村图书室分不开。

二、农村图书馆(室)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的前景

目前,在广大的农民中间活跃着一支规模不等、人员不定的乡村图书室(工作)队伍。他们有的是以村屯图书馆为阵地,有的是以学校图书室工作人员出现,有的以个人藏书出现。藏书量有几百册的有,几千册的也有。相同的是,他们周围都有一大群农民读者,是书把他们和读者连在一起。现在,农村图书馆(室)服务工作喜人之处是它已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如何加强农村图书馆(室)的基础建设,各级政府都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村图书馆(室)还有一个喜人之处,是有县馆为依托,自身活动不受场地、时间、规模限制,随来随看、随借随走、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使它有了极强的适应力。第三个喜人之处是农村图书室深受农民欢迎,是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它与文化夜校、科技推广站紧密相联。农民在这里交流生产经验,传递科技信息,学习新知识,和在自己家一样,非常随意方便。这一切是县级图书馆想做却又做不到的事。农村图书室深深地扎根在农民中间,它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工作重点转移的主要目标。

我们在看到光明的同时,还要看到困难的一面,目前,农村图书馆(室)都面临书源紧张,经费有限,服务手段陈旧等各种矛盾。各地图书馆(室)领导重视,发展就快一点,反之则没有生命力。图书管理人员也不固定,调动过于频繁,业务素质低,图书流失过多。乡村图书室由于视野小,为读者提供的信息时效性不强,工作质量也要受到一定影响。这只有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把当地的图书馆网络化建设逐步完善,问题才会一点一点得到解决。

三、扶持农村图书馆(室)的工作,是市县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市县馆的工作应通过乡镇馆延伸到村屯图书室。这既符合农民现时的需求特点,又能解决图书馆传递功能有限的矛盾。但是要把农村图书室的工作真正开展起,我们还要做大量工作,其主要有二:“输血”与“造血”。

首先,市县馆要有业务过硬的辅导人员对其进行业务指导。馆内要根据本地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把一些实用性信息,如新的农业技术、农副产品的开发、农业发展预测等,通过编报、专刊的形式,发到乡镇馆直至村屯图书室工作人员的手里,由他们再传递给农民,解决他们对农民提供信息不足的问题。县图书馆应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对他们的来信来访尽力及时答复,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借以提高他们在当地的知名度。

其次,市县馆要以书保证农村图书工作的开展。市县馆在制定本馆采购计划中要加大对农村书库的比例。因为这些书在农村图书网点,流通量最大,借阅率最高,在不使其对市县馆有依赖思想的同时,能经常支援他们一些书籍,可使农村图书室更充满活力。市县馆为了使农村图书室能够健康发展,还应该把一些复本量过大的科普、文艺类图书长时期留在那里,增加他们的藏书量。下架期刊中适合农村读者阅读的,也要选一部分送下去。还应与有关部门配合,为农村图书室捐赠一部分图书。以上做法可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农村图书室的困难,但是要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还要提高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减少其依赖性。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3

为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粤发〔*〕4号)和《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20年)》(粤发〔〕11号)的要求,加强部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促进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背景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我省相继启动山区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金保工程”、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开始在农业和农村广泛应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联合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

二、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大力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和机构人员的有效利用。主动开放政府信息资源,调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有组织、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工作目标

到“*”期末,建成较为完备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利用。农民的信息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的促进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的农村信息化支撑体系,力争“网络进村,应用入户”。具体目标如下:

——完善全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电话,宽带网、移动通信网络和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农村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网络应用普及率达到10%。广东省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和条件具备的村卫生站实现网络连接。

——整合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成一个面向广东省农民和各涉农部门的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和交换平台。广东省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应用平台,50%的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培养一批农村信息员,基本建成覆盖广东省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普及率达到100%;50%的乡镇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联上互联网,各类农村信息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全省50%的乡镇和30%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化。

——对10万名以上的中青年农民进行信息能力培训。

四、推进机制

(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通报机制,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各单位在制订项目建设方案、资金投入计划和实施计划时,要加强沟通,相互通报,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形成联合共建农村信息化的强大合力,避免重复投资、分散建设。

(二)整合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利用山区信息化、“金农”工程、“金保”工程、校校通工程、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与网络运营商的整合力度,鼓励利用已建成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应用,并逐步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门户网站。积极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手机、固定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服务。

(三)构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以县为重点,依托农技站、供销社、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以及通信企业的营业场所等,建立布局合理、分层多样、功能完善的县、镇、村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以各部门的基层服务人员以及基层党团干部、协会商会人员为基础,培养一支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制订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和信息服务规范,明确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模式、服务功能、资金来源等内容,通过统一授牌管理等办法,促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规范运作。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积极推行政务一站式服务。

(四)促进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在省、市、县三级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制订部门信息交换、共享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建立各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平台,实现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科技、农业、经贸、劳动保障、民政、卫生、教育、气象等单位的信息资源交换,构建农村生产、商贸流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信息资源库。制订农村信息采集管理办法,确保合理、高效、保质地采集信息,促进信息共享。

(五)加强政企互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产品、应用和服务。通过政府组织带动,各方共同投资,企业化运作,开发面向农村的信息资源和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开展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制订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培育农村信息化市场,建立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格局。

五、主要任务

(一)以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我省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整合广东省山区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和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的资源和成果,加快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动植物疫病预警、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等信息系统。抓好各类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选择一批乡镇的农技站、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开展镇、村信息化示范;结合“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济模式,开展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示范。依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科研活动,力争使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开发、生产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探索无线射频、现场数据智能采集、基于本体的农业知识管理、“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设农村防灾减灾信息化体系和预警服务系统,确保重大灾害性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民中。

(二)以信息畅通带动商贸流通。

依托山区信息网和广东农业信息网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开发市场信息,做好商情预测,及时准确提供农情信息咨询服务。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资商贸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实现农产品商贸信息的流畅传递,促进市场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国家和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农业电子商务系统。鼓励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网站,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搞好现代农产品物流,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包装、运输、加工、贮存、分销等环节的应用。

(三)以信息化提升乡镇企业竞争力。

利用山区信息化建设、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等资源,大力支持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扶持有条件的专业镇建立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采用专业化、网络化、平台化的开放服务方式,以点带面,为乡镇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研发、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技术支持以及教育培训等服务。结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指导相关市县利用“山区信息网”、“农业网”、“金科网”等省级系统网站,拓宽优质特色乡镇企业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涉农项目的培训体系,加强乡镇企业经营者信息化培训,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面向乡镇企业信息化的专题讲座和论坛等培训活动。

(四)以信息能力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加快全省教科网向农村中小学校延伸步伐,实现广东省大中小学网络连接。发挥省教科网作用,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鼓励广东省高等院校开设面向农村的远程教育课程。整合各部门、企业和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建设集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现代农业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文化生活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教育服务体系。实施广东省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工程,采用集中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民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在3年内培训不少于10万人,辐射1000万广东农业人口,并为县培训300名培训教师,为乡镇培训1000名远程培训辅导教师,为村培训2万名信息员。

(五)以信息化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开展“金保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将劳动保障信息网延伸到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连通省、市、县、乡镇四级劳动力市场,开通远程可视见工系统,运用信息网络在广东省农村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之间建立劳务信息沟通渠道,将企业招工信息与农村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匹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建设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服务和管理系统,促进农村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建设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管理系统,推广农村低保对象管理、农村五保户管理、农村老年优待、在乡优抚安置对象管理等民政管理服务系统。

(六)以信息化辅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

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全省卫生信息化网络,将卫生信息网延伸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构建起县(市、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加强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为行政区域内的镇卫生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为当地居民提供网上医疗卫生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建立完善农村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卫生管理工作的一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交换平台,在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前哨监测作用。抓紧建设各类卫生信息资源库,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公益性卫生信息服务的力度。整合现有的医学科研教育信息系统,建立比较完备的网络化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发展数字医学图书馆,开展面向农村的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疗咨询服务等。

(七)以信息公开加强农村管理与基层组织建设。

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信息化试点和示范,支持广大农村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农村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探索农村基层党团员队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党团员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积极开展“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党团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八)以质优价廉的信息产品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鼓励信息产品制造商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积极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各类信息内容提供商和软件企业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气象等信息服务。支持电信业务经营者制订符合国家政策的农村信息服务优惠资费措施,大力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普及服务,将山区信息化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把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到广东省农村地区。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省委农办以及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农业厅、科技厅、教育厅、民政厅、卫生厅、劳动保障厅、旅游局、广电局、气象局、农科院和团省委等单位参加,每年组织1-2次农村信息化工作协调会议,研究、制订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等重要事项,加强对广东省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订信息化支农、惠农的政策,切实落实已有的优惠政策。要及时总结、推广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农村信息化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兴农、助农的良好氛围。各地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信息化支持农村发展的实施意见。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各有关部门在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金保工程”、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项目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重点向山区和东西两翼倾斜。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信息化建设,支持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系统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四)抓好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信息兴农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整体推进效果。进一步加强组织农业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培训等的试点和示范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信息兴农工程”。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4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举措。加快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对于落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部署,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以来,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通信行业实施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之路。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进取,继续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村村通工程”的深入实施,实现了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开辟了农村信息化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信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网络规模和用户总数均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城乡之间“数字鸿沟”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通信发展很不平衡,少数穷困地区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出现倒退问题。据统计,2003年我国694515个行政村中有74867个村没有任何通信手段,无电话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的比重达到10.8%。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2004年初,原信息产业部启动了村村通工程建设,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继续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组织全行业力量,加快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步伐。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十年来,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实现了我国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农村信息化跨入新时代,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一是全国实现“村村通电话”。村通工程在通电话方面投入500多亿,敷设通信光电缆约100万公里,建成移动通信基站3万余个,为20.6万个偏远地区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新开通了电话,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例从88%提高到100%,通电话自然村比例从近90%提高到近96%,农村电话普及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二是全国实现“乡乡通宽带”。宽带网络建设累计直接投资逾300亿元,建成乡村宽带光缆30万皮长公里,建成3G/4G移动宽带基站和无线局域网(WIFI)数10万个。共计完成3000余个乡镇和14万多个行政村的宽带网络建设,全国通宽带乡镇和行政村的比例从90%、70%分别跃升至100%和91%。截止目前,农村网民数达到1.78亿,在网民中的占比达到28.2%,农村宽带用户4M以上用户占比达到65.8%。三是信息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从2009年到2014年,全国已有3万个乡镇开展了信息下乡活动,占到全国乡镇总数的85%以上,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信息网,建成乡村信息服务站点33万多个、乡镇级网站3万个、村级信息栏目27.8万个。同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建设了各自的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信息田园”、“农信通”、“金农通”,不仅提供各种涉农网上信息内容和在线业务,还结合农民实际开发了专门的短信、彩信、彩铃、呼叫中心、视频、电子商务等。

 

农村信息通信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彻底结束了偏僻乡村世代与外界信息隔绝的历史,使得农民能够利用网络销售农副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从网上了解外界市场信息、寻找致富门路、获得外出打工信息等,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其次,推动各类经济适用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咨询、农副产品追踪溯源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深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造。第三,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乡村管理的网络化,增强了农村基层管理的透明化、规范化、高效化。在偏远农村尤其是民族和边境地区,通信网络使得党的声音和政策能够及时传达,社会治安情况能够及时上报,促进了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安定团结。在灾害预警、灾情通报、抢险救灾、治病防疫等方面,通信更是发挥了“生命线”、“保障线”的作用。此外,村通工程的实施也有效推动了农村扶贫工作。多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中国残联等通力合作,积极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信息扶贫、农村中小学通宽带、农村残疾人学校等公益机构通宽带等专项工作,完成1.3万个特困村互联网覆盖、5400个农村学校和公益机构通宽带。当前,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成果正加快转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手段和能力,为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扶贫工程”、实现农村现代化管理的“德政工程”、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机制创新,也得益于全通信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任务繁重、难度很大。通信行业遵循信息通信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之路,为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及各相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通信发展和村村通工程建设。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大力建设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村通工程实施成果或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成绩,提出明确要求。国家相关部委积极关注支持村通工程建设,比如财政部特地划拨专项财政经费,逐年对村通工程实施进行补贴;发改委、国资委、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支持并开展项目合作。四川、西藏、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村通工程任务重点省份的党委政府纷纷将村通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一类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并通过对工程建设涉及的土地征用、青苗补偿、道路开挖等问题提供“绿色通道”,减免部分费用和税收,拨出专项建设资金等措施,对村通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村通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市、县、乡镇乃至行政村的地方政府和村民们大力支持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提供了征地、供电、修路等方面的便利。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十年来,我们适应农村通信发展规律,探索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村村通工程建设务实有效推进。一是在推进方式上采用分片包干、分量包干办法。村通工程实施之初,原信息产业部创造性地提出“分片包干”办法,指定当时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以“分片包干”的方式,自筹资金在指定地区负责村通工程的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维护。行政村通电话的阶段目标实现后,随着村通工程向自然村的延伸,未通电话的区域呈现不成片的分散状态,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改“分片包干”为“分量包干”办法,打破区域限制,要求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自身网络和业务发展情况,分量完成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分片包干、分量包干办法的实施,激发了企业自觉性、主动性,确保了任务及时完成。二是在推进步骤上坚持循序渐进。“十五”重点实现“95%以上行政村通电话”,“十一五”重点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95%行政村通宽带、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电话的目标,分阶段分步骤解决问题。同时,采用“三个三步走”推进策略,网络地域覆盖上,从乡镇、到行政村、到自然村分三步延伸;业务提供水平上,从通电话、到通互联网、到通宽带逐级提升;信息化发展进程上,从建基础设施、到构建业务平台、到推广适农业务层层推进。三是积极探索经济适用的技术手段。在有线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固定无线接入的基础上,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发推广经济适用技术和产品,既解决了建设成本偏高、周期长、施工和维护困难的问题,也推动了一批自主研制的低成本产品如SCDMA 400M无线接入系统、宽带机顶盒、农村信息机、“点点通”、经济型电脑和价廉物美的国产手机等在农村的广泛使用。

 

十年来,我们健全完善“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和多方位的保障措施,为村通工程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推进村通工程,部、省主管部门和电信企业三方成立了工程领导协调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订规划和方案,逐年定计划、划区域、分任务。各省通信管理局负责落实各项计划,督促工程进度,核实竣工项目,统计汇总上报。电信企业集团总部负责筹集资金并组织项目实施,各地基层公司组建工程队伍开展现场施工,做到了任务到省、到公司,责任到单位、到个人。同时,为村通工程顺利实施,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方面,由企业总部确保工程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将农村通信建设纳入地方新农村建设规划,享受地方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通信行业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村通工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工程,历时长、任务重、困难多,能够取得成功,是通信业集全行业之力、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广大通信行业干部职工十年如一日,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推动村通工程不断前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认真进行组织协调,积极争取地方各项优惠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各电信企业从集团到省、地、市、县公司直至最基层,都把实施村通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设备厂商、科研机构等也从大局出发,积极发挥优势和作用,鼎立支持村通工程建设。特别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以及电力不通、道路未达等困难,广大工程一线建设者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顽强拼搏,勇于奉献,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甚至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总结经验,创新进取,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步伐,更好地支撑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步伐,支撑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国家把宽带网络提高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制定实施了“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物联网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信息通信技术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这些都为村通工程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通过不懈努力,村村通工程的成果得到各方面的广泛认可,中央及相关部委重视关心、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老百姓热烈欢迎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加之多年探索形成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成功经验做法,为今后村通工程实施和农村信息通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也要看到,村村通工程深入推进和农村信息通信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突出表现在:一是资金投入困难。随着村通工程的深入推进,尚未通电话和宽带的村寨自然条件越来越艰苦,并基本集中在西部偏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电信企业施工难度和投资压力越来越大。比如偏远地区建一个无线基站的成本已近百万元,加上长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更高。村通工程实施属于电信普遍服务范畴,长期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对相关企业给予补偿。《“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形成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发展的长效机制”。当前,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问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这项工作。二是农村宽带网络使用率不高。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多数农户买不起电脑,网上适农信息内容和在线应用少,偏远农村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人才缺乏等原因,部分农村宽带设施“建多用少”的问题明显,“信息惠农”效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要更加注重推进信息下乡活动,着力抓好“四个一”行动,即每一乡建一个信息服务站,每一村建一个信息服务点,每一乡建一个网站,每一村在网站上开通一个栏目。当前,“四个一”行动正在稳步实施,要加大力度,深入推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村通工程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步伐,更好地支持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相关政府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意见建议,研究制订村通工程“十三五”规划或行动计划。二是要健全完善制度规则和运行机制,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村通工程建设。三是要紧密结合“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网络覆盖、提高网络性能。四是要适应农村信息通信发展实际,加强经济适应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让农牧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提高村通工程实施实效。五是要深入开展信息下乡活动,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国家扶贫工作,对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信息扶贫”,帮助特困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农村移动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政府支持、行业推动、条块结合、社会促进的工作机制,使这项工程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桥梁工程”,成为服务“三农”、改变落后地区面貌的“民心工程”,成为促进农村通信发展的“信息工程”。

二、工作目标

(一)加快移动网络工程建设,实现行政村移动信号100%覆盖。到年底,我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移动电话,村通移动电话率达到100%。

(二)借助移动公司的“农信通”平台,拓展农村移动信息化工作。到年底,全市建成25个农村示范镇、70个农村示范村,部署1000台农村信息机,让12万农村移动用户享受“农信通”服务。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是有效改变我市农村通信落后状况,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抓好。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监督工程进度,检查工程完成情况。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移动总公司分公司(以下简称移动公司),负责市“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议定事项的具体实施,日常工作的联系、沟通、监督等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专门的工作制度,加强对该项工程的组织领导。

(三)密切协调配合。“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目标村的具体实施方案由移动公司制定,报市“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审核后组织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一是对“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村通电话建设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做好工程的协调、配合工作,对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予以解决。各级政府对工程建设中涉及机房、线路、铁塔等通信设施在征地、施工补偿、村民交涉等方面要给予积极协调和帮助,杆路建设按青苗赔偿标准,征用土地按土地具体核定价格征用;供电部门对工程的电力接入、租用电力杆塔、跨越电力线路要积极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施工效率;交通、林业、公路部门对穿越公路、林地、租用杆路等要大力支持和帮助,对穿越林场、公路的杆路能给予及时审批;环保部门按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做好工程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和环评审批工作;在工程施工中若涉及到市、县、乡镇等有规划的地段,应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当地政府可按照总体规划,优先考虑“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抓紧对通信线路路由进行审批;各级地方政府及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已通电话通信设施、线路的保护工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防止破坏盗窃通信设施的事件发生,要及时制止干扰、蓄意阻挠工程建设的不法行为,依法打击破坏、盗窃通信设施的违法分子,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对“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加快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协作,加强“三农”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配合移动公司搭建信息服务栏目。要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供求、价格行情、天气预警等信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农务畅通,推进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此外,各级政府应主动收集村两委以上干部名单并进行分组,利用“农信通”平台,实现相关政策法规、气象预警、会议通知等信息在内部的快速传达,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移动公司合作,共同完成当地乡镇信息化服务站、农村信息员建设工作,实现“一镇(示范镇)一站(信息化服务站),一村(示范村)一员(信息员)”,协助农村信息机的部署与管理,为农村移动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

(四)保障建设资金。“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项目资金由移动公司自行解决。移动公司在“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必要经费。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6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省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农业大市,一直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年在全省建成首家地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网以来,共建成各种农业网站168个。启动了电子农务,开办了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农业政策法规、致富技术、支农措施、重要涉农活动、农副产品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劳务输出等信息1300多条,发展农村用户11万户。同时,我们平定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信息技术市场推广相对缓慢,农业信息报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投入主体单一等。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农业信息基层网点建设为基础,以整合和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核心,加快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坚持统一规划设计,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因地制宜的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在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引导,全力推进。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总体目标

建设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农业信息基层网点,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力度,鼓励企业、个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重点工作

一要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全面普及农村基础通信业务。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扩大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完成"自然村通"建设任务,解决267个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逐步使光纤到乡镇、到行政村。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到末,做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全市所有的县市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达到85%以上,建设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二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市建平台、县建网站、乡村建信息站点"的要求,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覆盖全市80%的乡镇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小区和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加快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开发完善农业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建立农业资源、农产品价格、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果树栽培专家信息处理等农业服务系统,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三要实施涉农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教育部门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完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和农民的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文化部门要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载体,加大基层文化信息站点建设力度;各网络运营商要结合各自特点,继续完善实施"农信通"项目、"电子农务"项目等,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技术服务。各行业、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也要向农业方面倾斜。

四要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框架体系下,制定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制度,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开发、完善、整合全市各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库,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抓好旬邑县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和三原县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站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开。加快实施"金农工程",发展电子农务,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应用信息自动处理、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农产品流通等信息化和自控化。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托,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精准、数字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启动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工程,期间,完成100村建设信息服务站,1000名村官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50000名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的建设目标。

五是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话等多种终端和方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按照全省的安排部署,实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利用信息手段,扩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在农村的应用范围,妇联、共青团、科协等团体,要组织志愿者经常深入北五县、旱腰带贫困地区从事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提高农民应用信息化获取农业信息的技能,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六要加强农村信息宣传培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的信息化宣传活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到末,全市每个村能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要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营造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强化领导,落实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市信息办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农业局要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全市农业信息规划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市教育局、科技局、文化局、卫生局、广电局、水利局、气象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