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实践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乡村治理结构不科学、村民参与度低、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转型对策,对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治理;振兴战略;实践途径
1.1乡村治理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深入,乡村建立了适应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行政村和。行政村和的政治权力,在这一时期为乡村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建立了城乡协调发展的乡村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繁荣、政治透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深入,改变当前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加强基层治理,提高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成为了重中之重[1]。
1.2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治理,为村民提供物质帮助和经济支持,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发展,乡村治理应符合以下建设思路。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政治生活的权利。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树立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观,统筹工农结合的城乡发展机制,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逐步构筑城乡一体化且全面覆盖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格局。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规范运作,统一规划,合理利用资源,逐步完善配套设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2-4]。
2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了新契机
长期以来,涉及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的“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优先发展农业和乡村,促进农业和乡村的现代化”,这体现了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以及要按照工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有效治理的一般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但是,在一些基础设施水平较差、发展潜力不足的乡村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城乡二元体制依然根深蒂固。乡村振兴战略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和机制,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转型,是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新形式,特别是对原始乡村治理的目的、目标和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未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基本解决思路,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了新机遇[5]。从长远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当前的乡村治理模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乡村治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治理与满足村民公共服务需求的乡村经济发展目标一致。乡村和谐发展与国家稳定息息相关。党的报告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平衡城乡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城市的辐射动力和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治理转变,为乡村治理模式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提高乡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乡村振兴对改进乡村公共服务改革、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服务型政府,因地制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6]。改善乡村治理水平,妥善解决乡村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应深入分析乡村发展问题,总结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充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乡村社会矛盾,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促进乡村治理转型。
3乡村治理转型的实践困境
3.1制度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而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和资源的“推动”作用。因此,城市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需要改变旧有的乡村社会“推动”方式,保留乡村的人才和资源。但是城市化进程显然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乡村社会的活力无法激发,乡村社区被打破,给乡村治理和乡村社会发展带来了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振兴不是走城市化之路,乡村的主体与乡村生活分离,造成了乡村治理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乡村治理难度[7-8]。
3.2组织困境
一方面,随着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一些村级组织面临着许多问题。城市化推进使城乡之间的原始关系被打破,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大量依靠土地维生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化导致乡村大量人口外流,乡村后备建设力量严重不足,势必影响乡村治理成效,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一些村庄的基层党组织数量下降,乡村党组织数量减少,直接制约了乡村治理的发展。发展和吸收新的党员已成为村级党组织的难题。
3.3社会困境
村庄减少及人口外流等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乡村治理工作,使乡村发展严重滞缓。一方面,随着乡村社会空洞化现象增加,由于缺乏有效宣传,难以使村民在实施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形成一致看法,导致村民分化。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村级宣传,必然会增加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难度。随着乡村宣传缺失和衰落,乡镇政府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导致制度落地受阻[9]。
4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转型途径
4.1规范乡镇政府的权力和责任
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虽然乡镇政府的自身利益与乡村建设利益共享,但是在国家特殊的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制度背景下,具有财政“空壳”和综合“依赖”的乡镇政府基本上处于“挂起状态”。自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执行者可分配资源受到压缩,导致全国乡村治理建设受阻。在乡村振兴建设时期,为了促进乡村治理转型,在实践中必须要明确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范围。适当减少目标责任制下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评估,进一步确保乡镇政府行政权和财政权的有限责任制,以确保扎实实施地进行乡村治理建设。
4.2把控精英治村进程
从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治理经验来看,乡村振兴需要促进工业、生态和文化共同发展,需要有大量资源和进入乡村地区的市场,需要激发村民致富热情,激发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实施活力。一些乡村精英群体依靠自身的社会关系、经济资源和家庭势力投身乡村公共服务和乡村项目时,将普通村民排除在秩序之外,同时所作决策与管理环节缺乏公开透明,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时,精英应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更重要的是需要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约束[10]。
4.3完善乡村规章制度建设
乡村治理要结合提出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思想,依靠规章制度和道德习惯等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乡村公共事务具有复杂性,如果以传统乡村规章制度作为巩固治理秩序的工具,无法实现全覆盖。事实上,这些模糊和不正规的村级规章制度过分强调集体利益、惯例和正义,再加上国家权力和法律制度无法涉及方方面面,导致基层干部可能强化地方权力。因此,有必要实行自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责任。这也符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原则[11]。在乡村振兴中,要通过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乡村价值观念,建立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引导和突破对传统血缘关系和地理关系的依赖,完善乡村规章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和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作者:任晓利 单位:中共榆次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