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体育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体育教育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1

1.1对象选择

主要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村体育教育为研究对象。

1.2方法选择

通过查阅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村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农村群众体育健身、农村体育人口等相关资料,获取文献资料基础数据;根据研究内容实地调研绥化地区所辖各农村、相关政府网站,了解掌握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并运用比较归纳、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统计,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2结果分析

2.1绥化地区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首先,人的因素:绥化市正在努力改善农村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缺失问题。但是,相对于百万人口的农村来说,目前培养的体育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制约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水平。此外,绥化市农村人口分布格局也存在着差异,在距离城镇边缘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普遍良好,农村的体育参与意识也比较高。与城市人口的体育参与意识差距较小,而相对于距离城镇较远且是贫困县(例如明水、望奎、青冈)的乡村,由于经济状况、资源环境、场地设施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人口体育参与意识相对淡薄,体育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明显较大。其次,物的因素:根据2014年4月下旬,绥化市体育局对全市10个县(市、区)开展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反馈数据可知,目前各市县部分乡村存在场地器械面积不准确、数量不足、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当前农村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群众健身的实际需要等问题,并已经成为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大部分乡村也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修保养不及时、部分器械存在安全隐患、不能科学合理使用等问题,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使农村体育教育环境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再次,财的因素:资金投入是制约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绥化市各市县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但是从整体上看,资金用途比较单一,用于改善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明显较多。而用于培训体育人力资源、改善体育教师待遇、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体育文化活动站和乡村体育俱乐部、开展体育扶持共建等专项经费较少,这就使全面开展农村体育教育活动受到了限制。最后,制的因素:目前,绥化市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大部分乡村没有体育管理机构,而组织机构比较健全的主要存在于乡村中小学,这使农村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组织与管理,教育活动缺乏科学性,存在盲目性。也给国家体育政策的学习、宣传与实施带来了困难,使农村人口对于国家体育政策导向不了解,逐渐形成边缘化的趋势。

2.2绥化地区农村体育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2.2.1人才培养

绥化市各级乡镇政府应积极注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员、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农村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引进、培训与开发,使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城镇均衡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针对贫困县农村体育教育的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出专门政策,采用专人负责的态度,对人力资源教育能力、管理能力、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进行专门培训,这能够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体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缩短城乡之间体育人力资源的差距,实现均衡一体化发展。

2.2.2健身俱乐部

在农村构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目的就是根据目前农村体育人口分布及类别,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引入、传授与普及体育健身项目,转变观念,增强健身意识。

2.2.3社会支撑

目前,体育教育资源最丰富、最先进的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资源优势,农村体育教育可以依托地方学校丰富的教学、训练、科研、人力等资源,在农村体育场地设计开发、高校体育社团服务农村体育、农民体育知识技能培训、农村体育竞赛训练、体育社会指导员等方面为农村体育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支撑,例如体育健身机构、体育职业技能机构、科研机构、体育企业等力量,为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咨询、募捐和筹划等服务,提高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宣传面和支撑面,拉动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速度。

2.2.4少数民族体育

目前,绥化市农村可以根据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挖掘、整理、继承与发展农村现存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实施民族体育文化教育,使农村成为少数民族体育教育的实践基地。这不仅继承发扬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而且也使广大农村人深入了解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2.2.5扶持共建

绥化市体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走出去,利用省外发达的乡村与绥化市乡村进行联合扶持共建,实行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经验,在体育人才、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健身指导、体育产品,基本经验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对接扶持共建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绥化市农村体育教育水平和质量,缩短城乡差距,而且还能够使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2.2.6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教育

绥化市欠发达地区主要指所辖范围内的贫困县(包括明水、青冈、望奎、兰西)内的乡村,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使其体育教育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县市的农村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快绥化市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农村网络信息化,利用网络媒体开展体育法制、价值观、欣赏、保健等体育知识教育。在资源、环境、人才、资金等领域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体育教育差距。

2.2.7体育经费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2

2022 年 2 月,教育部下发了 2021 年度高校专业审批结果,温州大学申报的休闲体育专业成功获批,这是温州大学紧紧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的重要举措。体育休闲专业成功跻身高校学科建设版图,既是温州大学深耕专业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也为服务乡村旅游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特色专业。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体育休闲专业在专业建设上过于追求大而全,专业定位笼统、模糊、宽泛,亟需予以专业重构。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体育休闲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横向交叉、融合、渗透是必然结果。

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其发展视域囊括体育、旅游、管理、地理等学科,需要立足多门学科进行综合人才培养。此外,在专业教学方向的细分上,地方应用型高校还应将本校的体育教育资源与当地的旅游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化整合。如,河北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等高校积极对接地方旅游资源,开设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冰雪学院,为冬奥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

明确教学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体育休闲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及前瞻性。因此,为提高服务乡村旅游的能力,地方应用型高校休闲体育专业须践行“对接需求、协同创新、集聚特色”的发展理念,根据不同行业对体育休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进行课程细化。如,山东省高尔夫产业蓬勃发展,产业人才缺口大,对此山东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在体育休闲专业下设了高尔夫管理课程,以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基础扎实、专业精深的休闲体育人才,更好地服务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实践基地,拓展办学视野。基于体育休闲专业的特殊性,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多尝试开放式办学,尤其是建设符合休闲体育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如,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外建立了番禺历奇山庄、广州动感体育俱乐部、南海金沙滩户外拓展等实训基地来提升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对其他地方应用型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振兴战略;困境;高质量

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9年云南省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指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健康休闲产业发展。”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已有3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处在全国首位,有“民族体育王国”之称。因此,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新时代的价值内涵,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的重要载体,是云南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1云南民族传统体育的新时代

新价值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因此,结合云南省的边境线长、民族众多、民族体育活动丰富等优势特点,统筹推进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它为云南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平台、新载体和新抓手。从文化、产业、生态、安全、组织五个维度来评价,加快推进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为乡村文化建设、产业深度融合、绿色生态发展、边疆繁荣稳定、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等具有重要价值。

1.1推动乡村文化美美与共、共同发展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彰显地域性和文化性双重价值的重要资源。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节日庆典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内涵。因此,民族体育是推动乡村文化美美与共、共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一是乡村文化融入民族和体育两个特色文化符号,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二是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三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不断赋予民族体育新时代内涵,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优质载体。

1.2助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云南在乡村振兴中融入民族、体育、旅游等元素,不仅在全国独树一帜,还为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开辟了新路径。长期以来,云南的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发展农业为主,二产、三产层次不高、基础不牢固。民族体育为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抓手,也为云南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提供解决方案。

1.3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少数民族经过多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具有原生态、民族性、传统性等特点。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满足村民文化活动的需求,还能推动旅游、手工制品、文创作品、研学、度假、养生等绿色产业发展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乡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展示基地,促进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打造体育赛事活动带动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1.4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安定团结

云南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接壤,边境一带正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地区,有16个少数民族、1种人跨境而居。在边境民族地区其特征表现为山水相连、同宗同源、习俗相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跨境民族在生产、生活、节庆、祭祀等活动中保留下来的活动载体,搭建了边境各民族之间交流互通的桥梁,促进了边疆繁荣稳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5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在实现文化、产业、生态、安全的同时,也具有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

2.1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面临着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低下,效益低、周期长,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产出质量和数量低下,主要体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受外来文化的侵蚀,村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村庄建设、场馆建设、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忽略了与古村落、山水自然的协调统一,忽略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未能结合消费者需求,供给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云南民族体育发展过程中,同质化较为严重,差异化不明显。

2.2内生动力不足,村民发展受限

云南民族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受乡村自身内部软硬件条件影响较大,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乡村民族体育文化符号不明显。如今,具有文化认同与符号价值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面临消失的风险。乡村民族体育文化商业化、利益化和现代体育的冲击,乡土气息不再浓厚,民族特性不再原生,群众参与度很低,青年人不愿意学习传承,面临被现代体育逐步取代,甚至是消失的境地。

3云南民族体育发展路径

3.1政府主导,统筹推进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

3.1.1健全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体制机制

政府应在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与发展中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落实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政府应主导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民族传统体育建设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较强。其次,制定完善的政策为云南民族体育发展发挥导向、监督、问责等作用,进一步修订细化《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开发提供政策依据。制定鼓励和引导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参与的政策文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3.1.2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政治、文化、人才建设

在云南民族体育建设过程中,政府除了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外,还应发挥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是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它是实现云南民族体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需要政府、企业、村民共同作用,协同发展,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二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和体育性双重符号,它既是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三是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教育和人才体系。政府进一步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在民族自治州、县、乡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教育和人才体系。

3.2深化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聚焦云南民族体育核心要素,融合旅游、文化、康养、医药、手工业等产业,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开发出新业态新产品,摆脱乡村产业单一、资源分散、供给能力弱等问题。同时,还可以融合美丽乡村、体育小镇建设,打造集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研学、全民健身为一体的云南乡村特色民族体育产业综合体。其次,推动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政府、企业、村民在民族体育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应坚持协调性与差异性并重、短期性和可持续性并重、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3.3构建乡村命运共同体,实现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

3.3.1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良性发展

云南民族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监督检查、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企业在旅游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体育小镇开发、手工制品等产业发挥协调推进作用。一方面,企业在云南民族体育规划建设上,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聚焦乡村民族体育文化符号,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实施特色和内涵建设,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公共文化民族体育服务投入力度,主动接纳和吸收村民到企业就业。

3.3.2培养村民全面发展能力,激发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内生动力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4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个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繁荣村落文化事业,村落体育文化作为乡村特定的文化形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村落体育文化的转变,没有村落现代体育文化的增长,就难以达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村落体育文化与村落文化发展繁荣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具有为乡村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输送能量的特殊功能,加强村落体育文化建设,对实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体育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

1.1体育文化形态

文化泛指人所创造的整个人类环境的有形和无形的各个方面,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等。体育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从其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形态所不能取代的,甚至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还不得不从体育文化中借鉴、迁延某些具有特制的东西。体育一旦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将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文化,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协调和发展。而当代体育文化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越来越繁荣,甚至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1]。

1.2村落体育文化

村落,泛指乡镇以下的地方,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是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一种实际存在的最恒常稳定的时空坐落。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尔认为,在现代化以前,农业村落的时间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论体系,还包括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因而村落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农民,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状态、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习俗和风气。村落体育文化是指综合了地域性、文化习俗等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的亚文化形态,是村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文明开化程度的具体表现。作为社会文化的村落体育文化,它既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产物与反映,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村落体育文化既有其历史延续性,又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变迁也是先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开始的,进而导致体育制度和体育行为方式的变迁,最后引起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变革[2]。与其他的亚文化形式一样,村落体育文化也有它的全球趋同性和民族与地域的差异性。

1.3村落体育文化特征

体育文化意识包括价值心理与价值观念,都是从有意义的体育文化现象世界中获得的,而人对体育的价值思维的判断也离不开有意义的体育文化现象世界。文化只有满足人的价值需求,才能被人的心理机制内化为意识,才能发展为一定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村落生产方式决定了体育文化的乡土性特征。村落中的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因而乡土社会的村落时间制度是与其生产制度的年度周期及节日仪式周期密切相关的。由村落时间制度决定了村落体育的季节性和节庆性特征。村落生活方式决定了体育文化的自给性特征。村落的地理条件、经济环境、社会生活形式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决定了村落体育文化特点,村落体育文化同时也是村落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村落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东西部体育发展的差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体育文化形式以及具有村落独特的文化风俗的体育发展规律等方面[3]。村落文化决定了村落体育的民俗性特征。农村体育在很多时候被意指在城市开展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并且是以相对较大“农村”地域的范畴分析和认识的,这实际上已经遮蔽了小区域范围内甚至是每个村落的体育文化特色。在气候、地形、文化传统等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村落体育的活动内容往往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联系,甚至本身就是当地的民俗。

1.4体育文化激活村落文化

文化力是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不可或缺的动源,村落体育也不例外。在推动村落文化事业过程中,体育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凝聚、整合的突出功能。体育文化活动能构建村民生活的精神取向和村落文化特色,形成极具潜力的文化功能,同时也是体育文化形态本身的转变过程。现代化都市体育这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中体现的体育观念与体育文化、具有相当的时尚性,对村落现代文明发展也具有极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体育在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体育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仪式性体育构成的各种事件,最容易成为社区记忆,并成为村落传承的某种象征,从而凝聚成村落社区精神。村落体育形态多元,民间传统体育是民间文化的主要内容,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色,是长时期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瑰宝,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体育的开展,可以把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送到村落农民的身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落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健身、健心、益群。村落体育活动能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改善健康状况,减少发病率,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可以调节村民的情绪,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加深村民之间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消解村民之间潜在的冲突和矛盾,形成稳定和谐的村落社区文化[4]。

2村落体育文化发展方略

2.1意识培育———“催化器”

我国城乡体育差异极大,这种差别其本质是城乡经济发展二元层次客观反映。这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性和市场倾斜性造成的,如果对这种差异进行整体透视,则主要体现在许多潜在的更深层的差异上,如锻炼价值观、目的性差异、休闲传统差异、性别差异等[5]。在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欢乐,传统节日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迸发出娱乐的光彩,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人性功能,也使得许多体育活动的聚会演变成了人们享受快乐的节日。农民与传统体育、传统体育与传统节日一直被娱乐思想主线所牵系。正是体育与生俱来的娱乐特质与人类追求幸福的人性相结合,模糊了中国传统体育和传统节日的界限,让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平凡生活中快乐的风景[6]。可见,在村落体育文化发展中,虽然经济、政治因素起着重大作用,但真正起主导性作用的还是村民的体育意识。村落体育文化落后不能光从经济上寻找原因而忽略体育文化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所具有的超越性[7]。要通过现代体育意识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意识的融合,改变长期以来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造成的体育意识淡薄的状况,培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造良好体育文化环境影响,通过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催化体育意识的提升,达到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繁荣目的。#p#分页标题#e#

2.2机制转换———“触发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从战略高度去认识村落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属性理解不深,使得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建立和谐的工作机制。据有关资料显示,约有45%的乡镇没有体委、体协或体育文化站,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不能得到保证,管理体系缺乏导致村落体育活动不能有效进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村落体育面临约束力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这种状况与村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在目情况下,根据农村的实际状况,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建立完备的体育设施,举办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效地实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起有效的“触发”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明确政府的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有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这为农村体育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村落体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农村体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完全由“行政发动+行政推动”的组织形式,建立一种“行政搭台+市场拉动”的新型发展机制,促使体育文化体制和体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运用村落广大的人群消费资源,吸引社会各商界、各媒体积极参与,触发体育文化成为村民的自发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运用市场经济的力量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兼容”,激活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3传统传承———“稳定器”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这充分说明,民族民间体育作为我国优良体育传统文化不仅不可丢弃,而且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因为村落体育文化与其他人群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密切联系,也决定于村落体育活动方式上的独特习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村落共同体呈现出一定的“超稳定性”,村落体育的稳定性就是以村落的稳定性为前提的。村落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尤其是各具特色的仪式性村落体育活动,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规定性的仪式,相对比较稳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8],传承中必须维护它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弃之不顾。村落“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绵延千百年积累起来的体育文化,对大众体育活动内容的产生发展,对人们健身观念的形成及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村落体育在内容创新上,应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作为突破口,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只有将各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在广大农村地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发挥民族体育多元化的优势,来促进村落体育文化的稳步稳定的向前发展。

2.4学校辐射———“驱动器”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和智力密集区,对乡村社会文化形态的辐射力与驱动力是巨大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我们的准则、价值观念和学校教育应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改变。在工业社会里,学校要发挥新的功能,要成为社区中心,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在我国农村正向工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健康的、完善的乡村体育文化必须依靠乡村学校的巨大作用。乡村学校文化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她为那里创造财富,开创文明之先进风气,是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潜在力量。她作为乡村知识的组织力量和乡村教育活动的传播基地,引导着青年一代探索发现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奥秘,并运用新的经验,促进村民思维形式的进步与乡村社会物质生产的繁荣,是乡村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导力量。她将历史诉之于人们,将文明进程呈现给人们,使村落农民从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过程中,看到乡土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能够选择性地继承、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创新新时代文化。她能动员与发动村民,组织建设与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9]。乡村文化发展繁荣,首先要培养新一代农民。乡村学校体育是有效发展乡村文化,使现代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和谐共存,促进村落体育由单一传统民俗型向现代休闲型体育、竞技体育、娱乐体育等多元化体育形态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积极发展乡村学校体育,驱动现代体育意识从乡村学校渗透入乡村是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中小学往往也是村落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地,在广大村落社区,村民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村落体育的组织开展都会得益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辐射功能也将愈来愈明显。

2.5完善设施———“服务器”

促进村落文化发展繁荣,建立健全体育文化设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0万个,其中占土地面积16.5%和占人口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79.8%,而占国土面积83.5%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在对部分乡镇体育组织机构的调查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拥有符合第58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共850080个,乡村仅占共总数的8.18%。这不仅低于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所需的要素配置,也是遏制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0]。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村落体育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将会不断彰显出来,要充分认识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国家应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措施中,出台相关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政策和优惠措施,了一系列系统建设项目,比如无偿为乡村配备体育器材的政策,增强对农村体育文化的服务力度。县、乡、村各级行政组织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要全面开展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与论证,把体育场地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等,为村落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基础。#p#分页标题#e#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5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体育发展;经济价值;优化路径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农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积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能够增强农民体质,避免农民及其家庭出现“因病致贫”的窘境,能够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指导意见》对农村体育事业做了长远规划,重点强调尽快补齐农村体育“短板”,这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农村体育是专门围绕农村地区,面向农村居民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标在于强健农民体魄、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生产发展。受季节、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农村体育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第一,农村体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农村体育活动时间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极大,农忙时节的农民持续性进行高强度的农业劳动,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从事体育活动,但是农忙过后,农民便有了大把闲暇时间,随时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农村体育活动空间选择比较随意,农民通常会就近选择健身场所,自家庭院、街道两旁及周围空地都可以成为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第二,农村体育活动的项目特征。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地域特征等各不相同,农村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及形式也风格迥异,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腰鼓等诸多民间体育活动层出不穷,既有助于锻炼身体,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相比农村生产劳动的高负荷,以娱乐身心、丰富精神生活为目的的农村体育运动的负荷量要小得多,例如,农村居民限于场地、运动设施等问题,最常选择的运动项目是跑步。第三,参与农村体育活动的对象特征。从宏观上讲,不同地区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缺乏组织性,多数情况下,农村体育活动处于村民自发的初级阶段,这同时反映了参与对象的不特定性。另外,农村体育活动参与对象的不特定性决定了其同时也具有广泛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年龄、喜好、健身需求等存在极大差异,导致农村居民的参与动机也呈现多样化特征。

二、发展农村体育的经济价值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对农民个人、农民家庭乃至整个农村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第一,从农民个人及家庭角度出发,发展农村体育有助于农民强身健体,降低家庭“因病返贫”概率。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生产劳动是体力劳动,那么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更何况体力劳动的强度往往高于体育运动强度,据此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体育运动是不必要的。不可否认,农业生产劳动的确能够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但若将其完全取代体育活动显然是不明智的。毕竟生产劳动中的多数动作都是单一性、重复性的,轻则促使劳动者疲劳,重则引发职业病。而体育活动恰恰能够帮助劳动者消除疲劳、缓解疾病疼痛,这一优势是普通体力劳动所欠缺的。在农村医疗体系尚不完善的今天,绝大多数家庭无力承担患病后的巨大医疗费用,“一人患病、全家致贫”案例数不胜数。发展农村体育有助于增强村民体质、预防多种疾病,避免村民陷入“因病返贫”的困境。进一步讲,将有限的资金从医疗费用支出转移到子女教育、自主创业等方面,更有利于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二,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发展农村体育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健康是人力资本的基础与前提,直接关系到劳动力的劳动时间、生产效率以及市场参与状况。从这一角度看,农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就业能力,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效益。为获取最大效益,应当将人力资本投资重点从物质投资转移到人力投资上面,而发展农村体育、鼓励全民健身是最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手段。发展农村体育事业,能够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患病概率,提升其健康水平,进而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及生产效率。第三,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角度分析,发展农村体育能够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多个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及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托乡村自然条件开发的休闲景区,具备健身、养生及旅游等多种功能。农村地区受工业污染程度不高,自然资源及环境优势明显,在深入挖掘当地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好当地温泉、沙滩等原生态资源,打造集体育、旅游、养生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养生康复中心、健身观光生态园区等,这无疑能够为农村居民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压力;与此同时,还彻底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增加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三、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困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体育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如果不正视并解决农村居民健身意识淡薄、农村体育活动环境不理想及体育人才短缺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传统观念认为,农民常年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很容易形成健康体魄,没必要将有限精力花费在体育活动上面,况且体育健身难免产生支出,这一运动更适合于城市居民。殊不知,单一重复性地生产劳动非但不能增强体质,反而会危害农民健康。有不少农民对“健康”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不生病就说明身体健康,这种将无病直接等同于健康的想法是错误的。尽管体育项目类型丰富多样,但是农民在辛苦劳作之余还是更愿意选择打牌、喝酒、聊天等活动。由此说明,农民健身意识淡薄已经成为阻碍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第一,农村基础教育的不全面性。农村基础教育过分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忽略了体育教育,导致体育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健身观念,总是以做游戏、跑步等方式草草结束课堂教学,这显然不利于健身意识的培养。第二,农村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农民获得体育知识及文化的渠道并不多,加上农村体育意识不强,主动了解并学习体育文化的积极性不高,自然难以认同体育功能。

(二)农村体育活动环境不理想

通常来说,体育活动的最佳场所是学校操场、公园或者广场等。与城市相比,农村大多没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所,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大多选择自家庭院或者周围的空地,其中,自家庭院面积较小,只能进行跳绳、毽子等简单的体育运动,周围空地很容易被占用,更不利用农民开展体育活动。与此同时,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多数地区健身设备单一,只有少数健身器材,且足球、篮球等活动场地极小;健身设备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只有在学校、居委会附近才能看到健身设施;健身器材维护工作不到位,陈旧、受损、闲置等问题突出。体育设施简陋及健身环境的不理想是体育经费不足所造成的。农村体育发展意识淡薄及各个组织、机构与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积极性不高,决定了目前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主要以政府财政补贴为主,而政府用于发展农村体育的经费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财政收入状况,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体育投资分别的不平衡性,即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农村地区,体育经费投资也高一些;相反,体育经费投资严重不足。

(三)农村体育人才数量与质量不高

一方面,农村体育人才数量少。受多种因素影响,大量专业的体育人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剩余的体育教育人才数量与农村体育发展需求相距甚远。退一步讲,即便体育人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过程中也常常因体育设施不完善、教育对象接受度低等问题而难见成效。另一方面,农村体育人才专业性不足。农村体育人才在宣传推广体育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导致其所传播的教学内容与农民体育需求不太切合。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尤其是留守老年人,他们更关心慢性病疼痛缓解方式、疾病康复以及身体保养等问题,因此,农村体育人才应当以这些为切入点,结合医学常识,向农村居民讲解疾病康复或者疼痛缓解的体育锻炼方式,帮助他们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促进身体健康。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体育的优化路径

农村体育发展要以增强国民体质、建设体育强国为核心,以农村为主要阵地,广泛开展宣传与教育工作,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政府各项政策要向农村基层倾斜,吸纳农民个体、私营业主、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本,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鼓励并引导大学生、体育教师及民间人才积极参与到农村体育教育工作之中。

(一)坚持教育与宣传并用,集中力量培养农民的体育意识

农村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农村体育教育与体育宣传工作。第一,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农村学校教育要摒弃“体育课程不如文科课程”的教育观念,尽快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避免文科课占用体育课现象出现,体育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并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有趣的体育课程掌握更多健康知识,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二,要加大农村体育发展的宣传力度,围绕以农村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以及健康知识等重点内容进行体育宣传活动,让农村居民客观看待体育运动的作用,树立起“运动是良医”的正确理念。例如,可以定期邀请体育专业人士到农村地区,通过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向农村居民普及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尤其要普及高血脂、颈椎病等常见疾病的运动疗法,或者邀请当地运动康复专家为农民科普农村生产劳作给农民健康带来的危害,教会农民自主缓解劳作病痛的运动技巧,培养农民形成体医结合的生活理念,学会用最经济、最科学的运动方法来预防疾病。再如,不定期地组织多种民间体育项目的比赛活动或者展示表演,通过健身气功、舞龙舞狮等比赛活动,激发农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不断创新,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表演活动,向农村居民展现各种体育运动的魅力,促使其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并学习体育文化。

(二)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多方面筹集农村体育发展资金

加强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必须尽快解决目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资金匮乏、社会投资不足等问题:第一,政府方面。发展农村体育事业,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对农村体育的财政支出,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其他主体参与农村体育发展投资。与此同时,针对体育类竞赛活动、体育类旅游资源项目开发或者与体育相关的其他经营活动,政府可以通过信贷支持、税收政策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帮助,间接地促进农村体育发展。为保障每一笔经费能够用于农村体育事业,政府应发挥监督职能,科学制定经费管理制度,保证专款专用。第二,乡镇企业方面。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乡镇企业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这需要有关部门对乡镇企业领导及成员进行关于农村体育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乡镇企业领导、员工深刻认识到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习并掌握农村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及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通过宣传教育,能够迅速激发起乡镇企业参与农村体育发展的热情,引导乡镇企业通过捐赠体育设施、赞助资金等方式来支持农村体育发展,并为农村健身设施的后续维护提供相应的人力援助。第三,其他社会力量。为了筹集更多资金,应当广泛吸纳农民个体、私营业主、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以捐赠等形式来参与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允许这些社会力量在投资健身项目的同时获取相应的收入,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其参与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广泛吸纳大学生、教师及民间人才,充实农村体育人才队伍

加强农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要重视对民间体育人才、农村大学生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并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农村体育教育事业之中。首先,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主力军,农村大学生是接受过专业性的系统体育理论及技能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发挥农村大学生的专业优势,让他们在寒暑假期间返回家乡,为父老乡亲提供一些体育技能指导,促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惠及家乡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大学生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应当对其开展有关培训。例如,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能够将体育知识及技能要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以便农村居民更好地理解,同时,还能够通过精准的动作示范让农村居民尽快掌握运动技术要领。其次,为鼓励民间体育人才参与农村体育教育工作,可以考虑给予其一定的薪资补贴,并由当地政府组织他们集中到体育院校参与体育技能学习与培训,不断提升其体育教育水平。为避免民间体育人才出现技术要领模糊等问题,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可以将培训内容以视频方式保存,由参与培训的农民自行下载,以便日后反复观看。此外,对民间体育人才的培训效果可以通过现场演示方式进行检验,鼓励那些技术熟练、动作规范的农民,并督促肢体动作不到位的农民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农村体育教育。最后,农村体育发展离不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参与。毋庸置疑,这一群体在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他们既接受过系统的体育教育,掌握着专业的体育知识,又拥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能够直接面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理念与知识传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考虑到学校教育不同于农村体育发展教育,这需要着重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综合采用线上与线下培训方式,让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重点学习一些容易理解且便于操作的适合留守老人健身需求的体育项目;再如,着重开展关于韧带、肌肉、腰椎等部位的康复项目培训,引导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帮助那些因繁重农活而造成不同身体伤害的农村居民缓解疲劳与疼痛;通过理疗、康复项目培训,为农村留守病重患者提供一些运动指导,帮助其多做一些恢复性锻炼。

参考文献

[1]黄东亚.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01):62-64.

[2]唐进昌.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0(08):125-126.

[3]肖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关联的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01):24-29.

[4]罗友,李香坪,吕雅琴等.精准扶贫与农村体育的互动性研究——以荥经县民建彝族乡为例[J].体育风尚,2017(09):45-46

[5]许彩明,武传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升级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5):555-561.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应用

0引言

中华文明根植于土地,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近代来,城镇化的进程打破了传统乡村天然的人际关系,村民住进“单元楼”,相互之间变得陌生,失去了乡村原有的“闲话”空间,一些珍贵的记忆渐渐被抹去.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衰落,新的乡村文化重建不成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党的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向心力缺失,乡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与日俱增,乡村文化振兴乃至体育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观需要.迫切需要改变乡村文化落后面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保持乡村风清气正的传统风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1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理

民俗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乡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产生且长久传承,验证了其主流文化内涵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乡村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犹如黄河之水一般连绵不绝.当故乡已经成为在外游子魂牵梦绕的故土家园时,它潜移默化地起到了凝聚精神力量的作用.民俗文化具有提升积德扬善的功能,是人神共娱的民间信仰的精神浸染,其犹如唐诗宋词一般,流芳百世、福泽后代.民俗体育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民俗文化一样,它可以用同一种方言表达生活习惯,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维系父老乡亲无法割舍的睦邻亲友之情.乡村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力,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条件.

1.1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振兴

民俗体育有其地域的独特性,可以有效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挖掘特色资源,展示文化魅力,提升文化价值与知名度,与当地旅游经济协同发展.体育旅游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手.一方面体育旅游可以让乡村中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俗体育文化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利益,政府和当地群众会更加珍惜本土的特色体育文化,从人力物力上加以大力扶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特色体育文化.乡村体育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观光游客,促进游客对于农副产品的消费,拉动乡村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等传统农业的繁荣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乡村农业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当地产业振兴.

1.2有利于乡村劳动力“本地化”,实现人口振兴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的空间轨迹逐渐趋同[1],乡村长期缺乏产业,乡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生活困难,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的人口回流,人口回流的效应涉及乡村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带来人力资本在乡村地区的释放,也带动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富裕,让农民留在乡村,实现人口振兴.

1.3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民俗体育文化可以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本具有环保性,可以促进当地群众更加注重美好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促使本地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更好地打造乡村宜居环境,实现乡村环境振兴.

1.4有利于提高乡村农民素质,实现文化振兴

作为乡村振兴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促使当地充分发掘村落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发扬和传承特色传统文化,有效激活乡土文化密码,通过与当地村民治理价值理念有效结合,融合政府扶持政策,合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文化体系.文化也是一种产业,可以发掘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特色抓手.基于共同记忆和愿望的民俗体育文化彰显了地方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是乡土社会善治的有利条件,要多运用民俗体育文化提升民众文化认同感,持有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提升主人翁意识,强化自治参与意识,促进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参与社会治理,推进乡村自治,满足乡村社会在民主政治方面的需要[2].

2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挑战

2.1乡村的地域性特色减弱

以前由于交通通讯不发达,乡村环境客观上保存了地域特色.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些乡村为了建筑上的美观,片面追求现代化的建筑效果,竟然把古香古色的民宅拆掉建成整齐划一的别墅洋房,与当地乡村地域特色格格不入.由于高铁、公路、村村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乡村地区与外部环境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乡村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现代文化的侵蚀,城乡文化逐渐同质化,乡村社会正在面临与我国城市千城一面一样的窘境.

2.2乡村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近年来特色小镇的大力推广,虽然保护了传统民俗文化,但是缺乏特色鲜明的文化小镇,文化产业的开发仍显不足,尤其体育民俗文化产业化滞后.诸如节庆赛事、民俗体育项目等方面的开发缺乏创意;民俗体育文化市场的活力仍显不足,表现为市场规模小,布局不够合理,农民文化消费潜力不够,且缺乏监管和引导.体育旅游的开发仍旧不足,旅游大环境的整体规划不足,未能形成上下一盘棋,零星散落的民俗村落与当地旅游市场不够协调,导致旅游市场的牵引力不够,文化消费群体的受众面较小.

2.3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失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传承人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很多民俗体育起源于长期的生产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改变,伴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人们当年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民俗迅速减少,曾经赖以生存的技能没有了用武之地,导致传承人难以为继.年轻人受到城市现代化生活的影响,不愿意学习传统民俗技艺,尤其是西方体育项目的广泛普及,严重压缩了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技艺的生存空间.比如正月十五前后扭秧歌、敲大鼓、踩高跷等习俗,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无力承担此类体育活动,客观上加速了传统节庆中传统体育项目的消失.随着传承人的逐渐老去和生存空间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消亡日渐明显,客观上出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断层.

2.4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失灵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通过文化下乡等形式来服务乡村社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虽然初具规模,但是文化的有效供给仍旧不足.比如虽然很多乡村都设置图书室,但基本都是大门紧锁,里面陈列的图书得不到利用,乡村书屋成了应付检查的形象工程.笔者走访调查发现,一是很多村民不知道有乡村的存在,二是他们感觉去看书不如看手机电视方便.乡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打麻将成了为数不多的消遣娱乐项目,体育文化生活基本都是广场舞,且广场舞的内容乏善可陈.

3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应用

3.1坚持“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统一

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就是外部供给严重不足,有效增加外部输入资源供给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增加组织供给,打造乡村文化服务中心,把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其中,成立专门的机构,与新时代党组织有效融合,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二是增加资金供给.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土地、房屋场馆租赁或者PPP招商引资等模式吸纳社会资金,来用于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同时,积极鼓励本地出去的成功商人、社会名流、爱心人士进行捐赠赞助;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重要的经费来源,各乡镇应将政府转移性支付资金充分用于农村群众体育.同时,通过鼓励民间捐赠、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形式,优化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投资结构,并落实国家财税优惠政策[3].三是增加人才供给.要发掘离退休教师党员干部等发挥余热,尤其是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能人.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要着重考察文体特长,要求一专多能,具备体育特长和开展文体活动的能力.四是增加文体活动供给.积极做好文化下乡活动,详细考察各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各地量身打造文化下乡活动,进行“订单式”精准服务,激发村民活动的热情.在内部自身造血方面,一是重视挖掘乡村内部的体育能人,发掘培养新乡贤.将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密切结合,让其在乡村土壤中萌发,又要在乡村生活中成长.丰富乡村体育文化载体,可以定期举办文体汇演,充分利用乡村节庆,把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乡村运动会.让体育活动占领乡村文化阵地,有利于净化诸如赌博等农村不良文化环境,提高乡民文化和体育素养.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要切实做到“官办”和“民办”的紧密结合,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节庆体育文化公共产品,满足乡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并且利用适当的政府补助作为激活民间资本的推动力,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4].

3.2挖掘历史记忆,打造文化基因

一是去粗取精,挖掘优秀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导致优劣并存、良莠不齐.对于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性质的活动,不能机械地进行继承,要对村民进行说服教育,坚决予以剔除.当地文化部门要注重做好当地民俗文化的甄别性挖掘和系统梳理,可以汇编成册,逐门逐户下发给村民保存学习.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物品,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实物、荣誉资料妥善保管,避免散失.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平台,扩大宣传与交流.建立武术、民间花会、民俗传统方面的图书室[5],以此加大体育文化保护与修复力度,延续传统历史文化文脉.把散落在“田间地头,农民口头,老人心头”的民间优秀文化元素整理收集汇编成册.结合地方政府打击乡村不良风气的行为,严控乡村红白喜事不健康的文化表演,让健康阳光的民俗文化占领文化阵地和文化市场.二是“软硬兼施”、活化利用,做好民俗文化实物保护.传统乡村里的实物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尽量原汁原味地保存.比如手推车、石锁等老物件,富含民俗文化元素,记载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是当地特色文化的历史标本,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当地政府应该充分激发村民动力,进行选择性收藏和保护.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载体(如祠堂故居)进行保护时要本着“生活化”原则,杜绝陈列馆式的保护,赋予原有的使用功能,让这些载体充分“活起来”.维修保护破旧场馆要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在还原原貌的基础上,再增加新设施,扩展新功能,焕发新生机.

3.3坚守特色阵地,创新宣传载体

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网络传播可以通过各种自媒体迅速传播,这使得原本偏僻封闭的乡村不再封闭.可以模仿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广泛向城市居民宣传乡村的传统体育文化,引导他们关注乡村生活,激发群众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直播、微视频等方式,推介分享自己的乡村体验旅游经历,可以引导原本崇尚城市生活的新青年,放弃外出务工,返乡自主创业,通过拍视频搞直播的方式,激发广大群众埋藏心底的乡土情怀.可以委托专业公司帮助研发民俗传统文化的电脑小程序以及手机APP等.一是要搭建数据信息平台,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采取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为各传统村落、古巷、传统建筑、节庆习俗等建“身份证”.二是要打造社会宣教平台,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举办各类展览、讲座、专题研讨、学术交流会、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加强领导干部宣教,以提高官员的文保意识和文化自觉.发挥传统村落保护的舆论宣传及监督曝光的重大作用,营造全社会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

3.4多管齐下,发展体育旅游

一是文化旅游模式.乡村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在于文化遗迹的展示、体育文化的体验以及体育文化的创意等.民俗文化旅游不仅需要民俗文化,还需要满足游客“衣食住行”和“游玩、娱乐、购物”等要素,需要和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盘活农村剩余房屋、剩余劳动力、传统农业等资源.二是开发特色民俗体育项目模式.传统村落利用现有的旅游景点,增设民俗体育旅游的项目,比如靠山的地方,可以开发自然攀岩;临水的区域,可以增设野外垂钓;林地可以穿插骑马射箭等,积极创造视觉上、感官上的体验产品,增加游客与当地艺人的互动.还可以与当地高校体育院系、艺术院系等相互合作,创建“产学研”实训基地,促进高校师生与当地民间艺人的相互合作,联合开发提升文化品牌价值.三是体育康养模式.民俗体育文化要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以及近年来“非典”、“”等疫情的发生,过乡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人们绝美的渴望,强身健体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成为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要尝试积极打造“体育民俗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推进完善体育康养产业链,推进我国体育旅游业从单一运动休闲式向度假养老旅游式的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王国霞,李曼.省际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空间交互响应研究[J].地理科学,2019,39(2):183-194.

[2]李萍,汤立许.乡土危机与行动逻辑:民间体育与魅力乡村的融合治理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8):56-61.

[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6-05-05).

[4]奚凤兰.乡村节庆体育的价值重构及路径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55-57+63.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7

关键词: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振兴战略;困境;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9年云南省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指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健康休闲产业发展。”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已有3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处在全国首位,有“民族体育王国”之称。因此,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新时代的价值内涵,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的重要载体,是云南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1云南民族传统体育的新时代新价值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因此,结合云南省的边境线长、民族众多、民族体育活动丰富等优势特点,统筹推进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它为云南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平台、新载体和新抓手。从文化、产业、生态、安全、组织五个维度来评价,加快推进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为乡村文化建设、产业深度融合、绿色生态发展、边疆繁荣稳定、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等具有重要价值。

1.1推动乡村文化美美与共、共同发展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彰显地域性和文化性双重价值的重要资源。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节日庆典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内涵。因此,民族体育是推动乡村文化美美与共、共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一是乡村文化融入民族和体育两个特色文化符号,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二是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三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不断赋予民族体育新时代内涵,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优质载体。

1.2助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云南在乡村振兴中融入民族、体育、旅游等元素,不仅在全国独树一帜,还为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开辟了新路径。长期以来,云南的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发展农业为主,二产、三产层次不高、基础不牢固。民族体育为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抓手,也为云南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提供解决方案。

1.3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少数民族经过多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具有原生态、民族性、传统性等特点。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满足村民文化活动的需求,还能推动旅游、手工制品、文创作品、研学、度假、养生等绿色产业发展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乡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展示基地,促进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打造体育赛事活动带动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1.4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安定团结

云南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接壤,边境一带正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地区,有16个少数民族、1种人跨境而居。在边境民族地区其特征表现为山水相连、同宗同源、习俗相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跨境民族在生产、生活、节庆、祭祀等活动中保留下来的活动载体,搭建了边境各民族之间交流互通的桥梁,促进了边疆繁荣稳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5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在实现文化、产业、生态、安全的同时,也具有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

2.1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面临着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低下,效益低、周期长,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产出质量和数量低下,主要体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受外来文化的侵蚀,村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村庄建设、场馆建设、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忽略了与古村落、山水自然的协调统一,忽略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未能结合消费者需求,供给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云南民族体育发展过程中,同质化较为严重,差异化不明显。

2.2内生动力不足,村民发展受限

云南民族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受乡村自身内部软硬件条件影响较大,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乡村民族体育文化符号不明显。如今,具有文化认同与符号价值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面临消失的风险。乡村民族体育文化商业化、利益化和现代体育的冲击,乡土气息不再浓厚,民族特性不再原生,群众参与度很低,青年人不愿意学习传承,面临被现代体育逐步取代,甚至是消失的境地。

3云南民族体育发展路径

3.1政府主导,统筹推进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

3.1.1健全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体制机制

政府应在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建设与发展中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落实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政府应主导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民族传统体育建设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较强。其次,制定完善的政策为云南民族体育发展发挥导向、监督、问责等作用,进一步修订细化《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开发提供政策依据。制定鼓励和引导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参与的政策文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3.1.2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政治、文化、人才建设

在云南民族体育建设过程中,政府除了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外,还应发挥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是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它是实现云南民族体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需要政府、企业、村民共同作用,协同发展,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二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和体育性双重符号,它既是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三是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教育和人才体系。政府进一步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在民族自治州、县、乡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教育和人才体系。

3.2深化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聚焦云南民族体育核心要素,融合旅游、文化、康养、医药、手工业等产业,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开发出新业态新产品,摆脱乡村产业单一、资源分散、供给能力弱等问题。同时,还可以融合美丽乡村、体育小镇建设,打造集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研学、全民健身为一体的云南乡村特色民族体育产业综合体。其次,推动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政府、企业、村民在民族体育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应坚持协调性与差异性并重、短期性和可持续性并重、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3.3构建乡村命运共同体,实现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

3.3.1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良性发展

云南民族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监督检查、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企业在旅游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体育小镇开发、手工制品等产业发挥协调推进作用。一方面,企业在云南民族体育规划建设上,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聚焦乡村民族体育文化符号,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实施特色和内涵建设,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公共文化民族体育服务投入力度,主动接纳和吸收村民到企业就业。

3.3.2培养村民全面发展能力,激发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内生动力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8

关键词:乡村振兴;长沙体育旅游资源;路径探索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背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体育旅游的兴起使得长沙古城的旅游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口,将体育旅游与长沙的人文环境结合,必将使得长沙的旅游事业焕发出全新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到来。在党和政府的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下,长沙体育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必将创造出新的旅游特色,成为长沙社会与经济事业发展新的契机。

1、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湖南省会长沙,简称长,在古代又称“潭州”、“临湘”,所处地理位置在湖南省东部偏北方向,在湘江下游地段与湘浏盆地边缘,是湖南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以及商业中心。早在15-20万年前,长沙附近出现人类活动的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村落在长沙逐渐形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沙建立都城,自此长沙城历经千年漫长岁月城址却从未改变。因此长沙是在同一地址建立城市持续时间最长的中国古城之一。在长沙市的旅游资源中,其特点为旅游资源数量较多、品味较高,其中以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和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较为突出,而地理景观和天象气候类旅游景观占比稍小。长沙市级别较高的旅游资源有许多,且资源类型比较丰富,尤以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为重点,其中包含了岳麓山中的岳麓书院、橘子洲、铜官窑和驰名国内外的马王堆西汉古墓、简牍博物馆等,其中的青铜器人面鼎和四羊方尊更是稀世之宝,受到国内外旅游爱好者的关注,成为长沙旅游版块中极具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代表。

2、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宣传力度小,无品牌意识

随着党中央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登上了国家振兴经济发展旅游的宽广舞台,乡村体育旅游项目逐步展开。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部分仍停留在农事活动体验、蔬果采摘、篝火晚会、烧烤、体验乡风民俗节庆、体验传统技艺(油坊、磨坊、醋坊、豆腐坊等)、露营、垂钓、捉鱼、农家特色野味餐饮等等,对于新型的乡村体育旅游项目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长沙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规模不大,发展进度受到多方面因素困扰导致进展缓慢,乡村体育旅游的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开发出旅游爱好者喜爱的旅游项目等多重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宣传力度小,没有品牌意识。对于很多旅游公司而言仍然大力推广的是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路线宣传,这些景区景点路线对旅游公司而言容易配备相关知识的导游,组团方便线路熟悉,能够为公司节省人力、车辆、宣传方面的多重费用。这就导致了在旅游市场上,对乡村体育旅游这种新的形式宣传不到位,游客没有渠道去了解认识,更无从参与其中,所以造成真正能去专门参加乡村体育旅游的游客占比很少。旅游局以及相关部门和旅游公司忽略了对乡村旅游项目的宣传,而许多乡村体育旅游没有整体意识,不能创建自己的旅游品牌,仅仅单纯依靠附近景区进行捆绑推销,即使游客对这些乡村体育旅游项目表现出喜爱,在推荐过程中无法明确地讲述出乡村体育旅游项目的具体地点和品牌特征,也无法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2.2、经营部门缺乏管理经验

在推行乡村体育旅游的进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旅游部门或者商户,而旅游部门对乡村体育旅游的认识不充分,造成宣传浮于表面不能打动吸引旅游爱好者。商户则主要是乡村农家独立经营,资金、人力、物力有限,不能进行大规模有效宣传,更是由于商户的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和制度规范,缺少体育旅游文化和商业竞争意识,导致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在推行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管理经验。在乡村体育旅游推行过程中,由于体育旅游的形式较为新颖造成经营部门缺乏实际经验,仅仅依靠以往的旅游项目进行旅游规划的设置造成宣传效果不明显,无法突出乡村体育旅游的特点,难以吸引大批旅游爱好者前来体验。因此在乡村体育旅游的宣传推进工作中,应当对旅游规划进行实地考察与探究,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体育项目特点、风土人情等内容,进行旅游规划的设计工作。在推进旅游规划后不能一走了之,应当定期检查旅游规划的实际宣传效果,对乡村体育旅游项目的游客体验进行追踪回访,根据游客的评价反馈制定相应的纠正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经营部门在乡村体育旅游工作的推动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乡村体育旅游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经验是长沙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严格经营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乡村体育旅游经营部门的管理,对相关旅游专业人才定期培训,这样才能改变经营部门缺乏管理经验的现状,将乡村体育旅游工作推行到底。

2.3、政府与营销商的认识存在误区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的发展,首先,应当紧抓乡村振兴的重点,充分利用乡村人文特色开发旅游路线;其次,应当依托我国民间体育项目,在旅游中规划各类体育赛事、乡村特色运动会等内容,激发游客兴趣,增强体育旅游中的趣味性;最后,旅游产业的经营特点主要是娱乐化和多样化,只有在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消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在长沙体育旅游发展进程中,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产业项目,政府部门忽视了娱乐项目的基础建设,尤其是与体育相关的基础建设,而营销商也没有对体育旅游的长久规划,仅仅依靠体育旅游的噱头吸引游客,却仍然是传统的旅游项目。长此以往,经销商陈旧的旅游项目无法创造新的价值,导致体育旅游项目在乡村发展不完善,开发深度不足,甚至产生旅游资源浪费的情况。

3、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资源产业开发与经营策略分析

3.1、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游客在旅游中体验体育运动的魅力,改变体育运动在人们心中单纯竞技特性,通过体育旅游激发人们对体育的喜爱,注重日常体育锻炼,了解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注重日常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目的。在这个长沙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目标之下,只有做好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大长沙体育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消费,激发旅游产业消费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背景之下,长沙乡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有了健身运动的场地,生活幸福感逐步增强,更为我国乡村振兴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持续加大乡村体育进出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才能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才能在整体上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以长沙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契机,为广大乡村提供必要的文体活动场所,促进城乡体育基础设施的平衡分布,促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

3.2、经营方向坚持两条腿走路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由体育和旅游两个主要因素决定。因此在长沙体育旅游发展的经营方向上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首先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应当重点突出“体育”和“旅游”两个主打方向,在宣传规划品牌中标明“体育旅游”的外包装,并且做好乡村与体育旅游这二者之间的融合工作。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城市,不仅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更是聚集了许多文化旅游企业,这就是成为长沙体育旅游的天然优势,对长沙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点、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为了适应乡镇振兴背景下的长沙体育旅游发展新常态,打造体育旅游新的增长点,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长沙体育旅游产业应当勇挑重担,在政府引导下制定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以便落实长沙体育旅游产业化战略,推进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自国家发布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来,长沙体育旅游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以振兴乡村目标贯穿整个体育旅游发展思路,从人才培育、项目投资、体育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精准投入,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与体育旅游产业结合,不断壮大体育旅游产业,使得乡村振兴依托体育旅游的优化获得良好收益,长沙体育旅游品牌效应逐渐凸显,其经营方向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3、经营内容要不断创新

广告宣传在体育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广告宣传能运用语言和文字扩大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在长沙体育旅游的广告宣传中首先应当遵守内容真实性的规定,然后对广告宣传中的体育旅游内容强调其与乡村特色结合的生活性特点,标榜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体育旅游的内容创新特性。比如,在体育旅游项目中可以组织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比赛,或者将传统民族风情作为体育旅游的重点经营内容,运用乡村体育特色吸引国内外广大游客前来体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的长沙体育旅游项目,应当在保证游客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旅游项目的不断创新,开发出独具当地民族特色与历史文化传统的体育旅游项目,在振兴乡村的目标之下,将体育旅游发展出新的特色项目,从而激发旅游产业新的消费增长热点。在我国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之下,长沙体育旅游产业经营内容可以从线下广告推广,拓展出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的新形式旅游,消除传统旅游中线下形式主义、线上无人应答的不良现象,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坚持诚信经营、游客至上的理念,用更加优质的服务换来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在长沙体育旅游开发与经营进程中,为了突出长沙体育旅游特色,需要深挖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当地民族文化代表之一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长沙体育旅游的情感寄托和旅游文化凝聚力。长沙体育旅游的经营者应当充分利用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在挖掘民族体育项目的同时注重创新,逐步将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融合进入体育旅游当中,以此来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资源的扩展。通过不断地创新体育旅游经营内容,逐步带领乡村农民开发长沙体育旅游的文化资源和民间传统资源,使得长沙体育旅游项目散发出更加耀眼的魅力。

3.4、要完善长沙体育旅游服务功能

在我国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战略决策以后,对乡村的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加快我国智慧乡村建设,打造体育旅游智慧平台,不断增强乡村体育服务设施,完善长沙体育旅游的服务功能,成为发展长沙体育旅游的重点工作。在长沙体育旅游过程中,以乡村为背景,在这条乡村旅游主线上使得游客能够观村景、品村味,体验体育旅游中组织的乡村传统体育赛事,形成体育旅游一条龙服务。在振兴乡村背景之下的长沙体育旅游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从目前现状观察,亟需完善长沙体育旅游的服务功能,运用多元化的体育旅游经营模式,增强游客对长沙体育旅游的印象。在体育旅游中可以增添民俗体育表演、民间体育赛事等多种活动,游客在到来之后能够参与更多的体育旅游项目,充分体现出长沙体育旅游服务的多样化功能,这样才能有利于长沙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体育旅游业资源充分运用起来。

4、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资源发展路径探析

4.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我国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当地政府应当努力发挥正确引导作用,不断寻求乡村体育旅游项目与我国民间传统体育交汇的部分,将乡村体育旅游与民间传统相互融合,在旅游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突出我国乡村特色,在政府领导下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对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做好政策上的优惠和倾斜,制定相关规范对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在资金方面增加乡村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人才管理方面增加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积极帮助乡村体育旅游经营商户做好宣传工作;在旅游文化推广方面,梳理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关系,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使得体育文化和乡村旅游形成整体,助力当地经济文化的大力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就要积极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增加乡村农民的收入,逐步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进程。在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改造与升级,通过构思新颖具有时代气息的旅游周边产品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的目光,实现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

4.2、加强长沙体育旅游产品功能完善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业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但是从整体来看,长沙乡村体育旅游业的产品功能缺乏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根据传统旅游产品功能完善机制可以推导出以下方法,便于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功能完善。第一点,建立全面的游客评价体系,从游客的视角探索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功能;第二点,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大大加强了信息的流动性和透明性,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可以将互联网作为传媒,利用手机APP、各大电商平台等多种方式,在刺激游客消费的同时跟踪游客的消费感受,根据这些反馈对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功能进行完善,从而高效率地促进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改进工作。在长沙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功能的开发过程中,可以依托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优势,利用专业旅游人才创立公众号、开发长沙乡村体育旅游专题网站等多种方式,将乡村体育旅游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中,扩大乡村体育旅游的宣传范围,增加旅游爱好者的受众数量,不断扩大长沙乡村体育旅游知名度。还可以进行民族体育活动的承办、开展民间特色体育运动会等多种方式,促进长沙乡村体育旅游的专业化与国际化程度,运用这些乡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项目吸引旅游爱好者的光顾。

4.3、加快培育引进乡村体育专业人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人才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能否快速发展的前提,就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长沙体育旅游发展现状而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销售管理类人才,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可以与各大高校联系,通过校招等方式引进营销、财经、旅游等专业的人才,通过乡村体育旅游中的实践培养作为储备人才,组建长沙乡村体育旅游人才库;其次,发掘熟悉了解当地乡村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知识的相关人才和导游,由于这些人在传统乡村旅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户外徒步、登山、露营等经验,熟悉乡村环境与风俗习惯,能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适合的体育运动和户外旅行路线;最后,对乡村旅游现有的优秀导游进行针对性培训,发挥这些导游对乡村传统景点和旅游项目熟悉的优势,对其进行体育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能够更好地使他们在各个熟悉的景点和旅游线路中增加相关体育项目演示。做好以上几点,能够在新兴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中注入专业的旅游人力资源,在这些专业人才的引导下,使得乡村体育旅游能够加快发展速度。

4.4、创新旅游产品种类,深化跨界融合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应当是独立存在的项目,而应当尝试将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和传统乡村旅游、民俗旅游、传统乡村采摘活动进行多方面的融合。经过探索与实践,将乡村体育旅游农村的特色民宿、民间传统节日、采摘活动等进行结合,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旅游爱好者开创自驾游团队、家庭露营地、青年户外体育运动基地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项目。在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下,促进乡村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开展具有民俗特色和乡村特点的体育旅游比赛、运动会等,做好创新乡村体育旅游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前来参加。经过旅游爱好者的体验和评价,不断梳理乡村体育旅游的路线和项目,打造出游客喜爱的精品路线,拓展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范围。只有不断对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种类进行创新,深化旅游产品跨界组合程度,才能增加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销售额度,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在政府指导下美化乡村居住环境,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断优化,推进乡村的科学治理,将政府的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落实。

4.5、整合乡村各种行业资源,形成长沙体育旅游产业链

在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之下,对于长沙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规划运营不能只孤立地进行,而应当结合乡村中各行各业特点进行总体规划和发展。在长沙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规划运营中,应当科学地将其分为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其中对于长沙乡村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制造和日常维护作为硬件,对于长沙乡村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引进、培训、指导工作作为软件,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牵头带领当地的农业、渔业、林业、养殖业以及互联网、服务行业、文化教育等多个行业共同打造长沙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精品项目,充分发挥多个行业的优势和资源,结合当地文化历史遗迹、传统风俗节日,进行乡村体育旅游项目的创新工作。政府利用旅游部门的广阔平台,通过深挖乡村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整合多个乡村体育旅游地区特色组成产业集群,创建完整的乡村体育旅游产业链,将乡村振兴政策落到实处,为农民创收为乡村体育旅游扬名,真正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6、挖掘乡村体育旅游新业态潜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沙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的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林业、渔业、养殖业、种植业等多个行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这些行业稳步发展才能促进长沙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市场经济中各行各业的发展,政府应当做好宏观调控并进行统一管理,运用政策法规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并吸引第三产业、农业、工业等与乡村体育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最终完成乡村振兴的划时代伟大任务。在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和商户应当联合起来发掘这一新兴产业的潜力,根据不同游客的消费水平和多种需求制定多样化的旅游项目,争取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消费需要。在乡村体育旅游产业中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受,引导游客参与到特色乡村体育旅游中去,使得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产生心理共鸣,获得游客的认可与喜爱,突出乡村体育旅游中的体育特色,强调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使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游客通过积极的参与和体验获得乡村体育旅游的全新感受。以上多种方法都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消费增长,更能够为乡村人口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站在多个产业融合的角度对乡村体育旅游业进行培育,既丰富了乡村生活,生成了乡村体育旅游产业链,更提高了乡村整体经济收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响应党中央振兴乡村的政策号召。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