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教育范例

乡村体育教育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1

[关键词]乡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提升

引言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质量。按照李森、宋乃庆在《基础教育概论》中提出的“基础教育就是指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也就是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旨在培养国民素质的最低限度的普通教育。它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观点。[1]我们概括《意见》中的中小学、幼儿园为基础教育,即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师质量,按照《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6》统计,2016年我国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共计13509176人(仅限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小学、学前阶段,不包含职业初高中和成人初高中),其中3077397人为乡村教师,占总教师的23%。[2]乡村基础教育教师占比虽低,但却是全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本文以陕西省2016年相关数据统计为基础,在全省范围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分析了乡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基础教育的振兴。

一、乡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乡村教师需求结构不平衡

(1)学段需求结构不平衡。以陕西省2016年数据为例,从总量上看,乡村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生师比分别是10.99、7.28和10.44,低于城镇对应的13.71、10.69和17.08,但乡村幼儿教师生师比以19.99高于城镇幼儿教师16.53的生师比例。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初中和小学教师需求总量有限,急缺幼儿教师。(2)学科需求结构不平衡。乡村高中、初中和小学表面上生师比低于城镇,但实际情况是语文、数学教师基本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科目教师严重不足。据调查统计:陕西省2016年小学阶段乡村专任教师有66.9%为语文数学教师,这就意味着剩下不足40%的其他学科教师要承担超过一半的教学任务,或者由语文数学教师加大工作量分担其他课程教学工作量。

2.乡村教师缺乏优质资源

(1)乡村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乡村初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分别是81.89%、45.00%和18.44%,相对应的城镇分别是84.84%、62.38%和25.66%,研究生学历也以1.24%、0.22%和0.11%低于相对应的城镇3.07%、0.94%和0.38%。乡村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为92.62%,高于城镇的88.8%,研究生学历以6.06%低于城镇的研究生学历占9.48%的比例。乡村基础教育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低。《陕西省教师队伍建设学历(学位)指标》中提出我省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2020年目标值为95%,本科及以上学历目标值为25%,而乡村幼儿教师实际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74.13%,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18.55%;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2020年目标值为35%,乡村小学教师实际本科及以上学历已经达到45.22%,城镇更高达63.32%;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2020年目标值为5%,但乡村初中教师实际研究生比例仅为1.24%;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2020年目标值为15%,[3]但乡村高中教师实际研究生比例仅为6.06%。(2)乡村教师中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比例低。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在教师队伍中是具有竞争性的,能否获得这些荣誉称号意味着他们在同类群体中的专业竞争能力高低。陕西省乡村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乡村骨干教师比例分别是13%、14%和14%,均低于城镇对应阶段的18%、16%和21%比例。

3.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渠道相对较窄

(1)乡村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低。乡村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除幼儿园阶段专任教师整体情况较差外,小学的中学高级职称(0.61%)和小学高级职称(37.27%),初中的中学高级职称(10.13%)和中学一级职称(37.74%)和高中的中学高级职称(19.28%)比例均低于城镇。乡村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能优于,甚至平等于城镇教师,这要么会打击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积极性,增加职业倦怠感,要么逼迫乡村教师出走,造成乡村优质教师流失。(2)乡村教师接受培训比例低,尤其是接受省级以上高规格培训比例低。参加培训,可以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梦想和希望,也是改变乡村教师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陕西省2016年乡村高中教师有236.58%人次接受培训,城镇有277.14%人次;初中教师有342.15%人次接受培训,城镇有337.19%人次;小学教师有336.12%人次接受培训,城镇有408.59%人次;乡村幼儿园教师有262.47%人次接受培训,城镇有438.36%人次。乡村初中教师接受培训情况较好,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接受培训总体比例明显低于城镇,且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参加地市级及以上高规格培训比例均低于城镇。

4.乡村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

乡村小学有37.17%、初中有26.53%的专任教师年龄超过45岁,比例均高于城镇,与此相对应的30岁以下年轻教师比例仅为14.38%和12.64%,均低于城镇。年龄结构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师资配置情况,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潜力,很明显,陕西省目前乡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教师补充不足。在乡村,大部分教师40岁后就开始进入职业倦怠期,大多舍弃本专业,不当班主任、不带主课,学段越低,地域越偏远这一现象越严重。

5.乡村教师编制设置不科学,管理方面不合理

(1)乡村教师编制设置不科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除免费师范生外,陕西省目前每年毕业的师范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仅为44.8%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在各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等就业的学生,真正能进入编制内的毕业生很少。但与此矛盾的现象是各县区却经常招不到需要的教师,更招不到免费师范生。免费师范生大多留在了中心城市,普通师范生不是不愿去县区,而是很难进入教师行业。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准入制度放宽,非师范类学生也能通过取得教师资格证拥有从教资格,师范生竞争压力变大。另一方面是近几年实行“逢进必考”的政策,但因为实际编制有限定,每年能招聘的名额就更少了。(2)督查监管不到位。在实际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校的编制内教师人数和实际在岗人数不一致。原因是由于缺乏督查监管,有一部分编制内的教师占着编制名额却长期请假或“借调”在其他部门工作。这导致一是人员管理、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等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对在岗教师教书育人具有一定影响,使一些青年教师不安心教学工作,也想寻机“借调”,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水平的对策建议

1.统筹培养,有效补充

(1)免费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截止到2017年,已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10.1万人,在校就读3.1万人,毕业履约7万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4]但问题是,这90%的人中有多少到农村任教了呢?本次调查西部某省市的13个县区的乡村教师中没有一个免费师范生。可见,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以来,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作用的。新近颁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将“免费师范生”改为“公费非师范生”,规定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服务至少1年。试问1年的时间又能为农村义务教育贡献多大的力量?仔细分析,不管是“免费师范生”还是“公费师范生”,这一政策无疑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水平是有效的,但因数量太少,对城镇学校来说都是香饽饽,更别说农村了。(2)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财政拨款虽说按照生均12000元拨,但操作过程中却有很多加减乘除和抵减折扣,实际到账并未达标。学校学费收入占总经费来源50%,但近十年来学生的学费从未增长,这与近年来物价持续上涨,学校基本运行开支不断增加不成正比。《意见》提出“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也提出“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所以建议增加师范类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设立支持师范专业建设发展专项经费,以保证师范类专业建设的正常和高水平发展。(3)提高乡村教师培养层次。从师范生近三年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走低,本科生就业率相对稳定;从咸阳地区各县近5年招聘教师情况看,招聘的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对教师学历要求正在逐年提高,硕士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比例逐年攀升,但是能够深入乡村基础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几乎没有。为了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均衡和机会的均等,建议在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师范院校增加教育硕士授权点,提高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层次,弥补区域高学历人才培养需求缺口。

2.理顺体制,科学管理

(1)完善乡村教师编制管理权。首先,乡村教师的编制应以省级统筹,县区管理为主。编制核定上,省教育厅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的总方案,县教育局根据各自乡村中小学的班级数、学生人数等,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层次计算教师的实际工作量,确定乡村教师编制总额。经费管理上,省级政府坚持经费统筹的情况下,要客观评估县级财政承担能力,充分考虑经济实力较弱县区的财政承担能力,不断完善乡村教师人员经费分担机制。其次,建立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设立机动编制,机动编制不计入乡村学校教师编制总额,机动编制一方面可以解决乡村学校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乡村教师外出培训、病休和产假等不影响正常教学。再次,加强监督管理。乡村教师要定期核编,坚决杜绝有编不补、在编不在岗或超编进人等情况的发生。最后,通过购买服务,缓解压力。(2)提高入职标准,加强聘后管理。严格乡村教师招聘条件。无论是村小还是教学点,所有新进的乡村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且专业对口,并有至少半年以上的教学实践经验,非师范生同时还必须获得从事教师教育职前培训合格证书。同时,对乡村教师进行年度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待岗培训再上岗,或者退出教师队伍。完善乡村教师退出机制。任何职业都必须有退出机制,退出机制可以让这一职业活起来、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教师这一职业可能就是因为缺乏退出机制,所以才缺乏应有的活力。在国家日益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下,必须不断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对于热爱教育事业但不能胜任的乡村教师,可以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提高其教学水平,对培训后仍不合格者,应退出教学岗位。(3)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注重乡村任教经历。职称认定实际反映出的是社会认定。乡村教师长期坚守在工作环境较差、任务较重、待遇较低的岗位上,理应获得相应的低于城镇教师的职称评价标准,这关系到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乡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城镇教师在评聘高级职称时,应对在乡村任教年限做出规定和要求。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省乡村教师职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高级职称比例还明显低于城镇,所以,中小学高级职称评审指标应适当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倾斜,激励乡村教师对职业发展前景的美好期望。(4)建立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推进乡村教师全员培训。有效补充对解决乡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只能是长远规划,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更为迫切的应该是通过高质量的培训,转变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机构的实力很重要,为此,建议集中多方教育资源,依托地方师范院校建立高规格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培训方式上采取订单式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上注重在教育教学中因地、因校、因生进行特色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的特色和优势,如提升乡村教师结合本乡本村的社会风俗、文化特色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和研发的能力。同时,注重解决乡村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现实问题,关注乡村学校小班化、多科性和复式教学特点等现实需求。通过培训拓宽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实现他们的人生追求,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3.明确地位,提升待遇

(1)肯定劳动付出,增强职业认同。荣誉证书颁发要及时配套奖励性政策。国家从2016年开始组织开展“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这一纸证书是对长期无怨无悔坚守在乡村教育第一线,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的广大乡村教师的精神福利,是对广大乡村教师工作的充分肯定。要想真正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除了“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还应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政策。例如将荣誉与工资晋升挂钩,对于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直接享受中级或高级职称的工资待遇;对其子女参加乡村教师招考时,可采取优先录取的方式;对于乡村教师住房、体检、交通出行等方面予以优先或优惠政策,以此提升乡村教师的荣誉感,激发社会对乡村教师的“羡慕心理”,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乡村教育事业,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2)增加财政投入,提升工资待遇。要真正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水平,最便捷、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但是往往因为地方财政的限制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无形性和滞后性,导致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将乡村教师工资纳入省级统筹,建立由中央和地方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比例共同承担乡村教师绩效工资,形成乡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除了工资外,还可以通过保证乡村教师已有的乡村教师任教津贴、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等补助不减少,标准不降低并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健全乡村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乡村教师享受的医疗、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标准不低于当地公务员。(3)建立专项基金,奖励乡村优秀教师。乡村优秀教师是乡村师资队伍水平和能力的代表,是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但长期以来,受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的诱惑,乡村教师一旦变得“优秀”则会被城镇学校挖走,造成乡村优质师源的流失。为了有效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建议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奖励乡村优秀教师,奖励的同时限定在乡村工作年限。对于长期坚守在乡村教师岗位上的优秀教师,按照从教10年、20年、30年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

三、结语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2

关键词:兼职体育教师;教师培训;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走上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发展轨道,取得了较大成绩。教育部对教师的培养非常重视,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七章提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资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1]。2012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关键在教师。2015年6月教育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明确提出要抓教师培训,努力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水平,由此可看出教师在教育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的培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的推动下,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包含3维度9要素:人与工具(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创新);人与自己(健康体能、心理健康、体育意识);人与社会(社会适应、迁移能力、体育道德)[2]。在此背景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全面,但是由于新课程改革课时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一乡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培训需求研究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学校,受教育经费的限制,导致体育教师缺编,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由此学校出现了兼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由兼职体育教师担任。兼职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在传授体育知识、教授运动技能、课堂组织管理等方面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3]。由此,基于兼职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关部门急需提升对兼职体育教师成长的重视和关注。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除了向专业体育教师请教外,教师培训才是关键,因此兼职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和适用性就必须了解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高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质量。

1赣州市兼职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教龄、职称、学历等方面,经过数据处理和表1可以看出,教师性别比例上女教师的比例占51.28%,男教师的比例占48.72%,女教师比例稍高于男教师。在教龄上,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年限,调查结果显示出教龄在0-5年的教师比例占68.79%,教龄在6-10年的比例占28.57%,11年以上的占2.64%,由此说明年轻教师的比例较高,教龄在11年以上的比例较低。在访谈中得知年轻教师的教学热情比较高,并且兼职体育教师的内心是很想把体育课上好的。在职称上,初级教师的比例占86.24%,中级和高级教师的比例都较低。学历结构上,本科生的学历为主占74.36%,专科学历的次之17.95%,少数研究生在小学任教,学历结构较为合理,高学历已进入小学。要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就要大力引进优秀、高学历人才。在培训次数上看,近三年参加省培0-1次的比例占了64.67%,2-3次的占了33.15%,3次以上的仅占了2.18%,这足以说明兼职体育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次数很少,访谈中了解到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主要是因为名额数量有限、小学教学任务重课多、培训经费有部分要教师自行承担三大原因。

2兼职体育教师对培训的认识

2.1兼职体育教师对培训的态度端正

调查结果显示有48.72%的教师非常想参加培训,25.64%的教师很想参加,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能力。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可知,作为成人的教师只有在感兴趣或者感到需要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参训教师强烈的学习意愿是师资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培训中要注意保护教师参训的积极性[4]。15.38%的教师持一般态度,有10.25%的教师不太想或不想参加,少部分教师的学习意愿较低会影响培训的效果,相关部门应了解其原因,并改善这种状况。2.2兼职体育教师对培训的目的明确对于兼职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列出了7个选项,题型多选,数据处理得出大多数兼职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拓宽体育学科知识占84.62%,提高教学技能占82.05%,提高教学能力占79.49%,自身发展需要占64.1%,提高科研能力占48.72%,可以看出教师培训目的较为明确,真正想在培训中学到东西提高自身素质。还有28.21%的教师是为了评职称,12%的教师是因单位要求,有少部分教师的自我提高、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3兼职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现状

3.1兼职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匮乏

兼职体育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但绝大多数教师也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范院校中对学科教育类的专业都要求修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因此在这类知识上并不缺乏。通过调查可知:兼职体育教师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不缺乏,而在体育教学中很缺乏体育专业知识、体育学科教法知识的占72%,运动技能知识占63%,运动生理学知识占57%,运动损伤、运动保健知识占46.7%,科研写作知识占38.46%,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兼职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极度缺乏,这些体育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理论指导实践,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兼职体育教师,没有机会在高校重新修读这些专业课,只有通过校外的培训得以补充这些知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加强兼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

3.2兼职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急需提高

由于体育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对身体的锻炼和技能的学习,使得体育课教学不同于室内学科课的学习,对体育教师有着相关的专业技能要求和室外教学组织管理的要求。小学阶段的专业技能涉及到田径模块中的走、跑、跳、投等内容,三大球的初级学习、体操、武术等的技能学习。这些技能只有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开设课程比较系统地学习过,并熟练掌握了一至两项专选技能,而兼职体育教师没有学习过这些技能,有很多项目兼职体育教师不会做,虽然有部分教师会简单的一两个项目但动作标准度还有待提高。在问卷调查中得知兼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最欠缺的能力这一题中有70%的教师选择了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这一选项,由此可见兼职体育教师掌握的专业技能情况很不乐观,这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3.3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太薄弱

对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还要具备传递知识、技能的技巧,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促进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特定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可描述、可观察、可训练的具体教学行为[5]。技能的习得必须经过专门地、反复地实践训练才能掌握。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兼职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是“放羊式”,让学生自由活动比例占了46%,说明有些兼职体育教师对体育课没有责任心。而有部分兼职体育教师会教授一些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但教授的内容和形式也是非常单一,以跑步、游戏、队列队形等为主,上球类、健美操、武术等这样的内容却少之又少,因为他们没有学过,不会上。通过访谈了解到兼职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教学方法运用上、课堂组织管理上遇到难题,很多教师反映我们不是专业的体育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体育课真的有点困难。

4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

4.1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需求是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对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求”、“激励源于人对需求的满足”等关于人类需求的论断,需要对人的动机产生有着关键的作用[6]。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兼职体育教师期望的培训内容这一多项选择题中,有78.23%的教师期望培训的内容是实践技能,67%的教师渴望学科教法知识与应用,59.85%的教师期望体能训练方法,56.41%的教师期望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53.15%的教师渴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51.4%的教师期望学科专业前沿知识,46.72%的教师渴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8.46%的教师渴望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实施,17.95%的教师渴望科研写作方法。由此可看出兼职体育教师对实践技能、教学技能的需求比较强烈,因兼职体育教师未受过专门训练,实践技能就成了教师最渴望的培训内容。其次是对体育学科的教材教法知识与应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课程的教法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兼职体育教师对教材教法有着较大的需求,此外还有体能练习等的需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侧重于教师真正关注的教学实际问题,促使受训教师迅速融入学习过程,减少抵触心理产生,既保证了培训课程较强的实用性,又保证了培训课程的灵活性和针对性[7]。从访谈中得到的回应了解到他们需要的教学技能包括口令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示范技能、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技能、诊断纠错技能。

4.2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的需求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指引实践。培训以通技能作为目标的特性,来实现体育运动技能与课堂教学技能的结合,帮助教师获得全面的专业技能,强化示范动作的准确优美[8]。通过调查得知兼职体育教师期望将理论知识与教师教学实践相结合,期望授课教师采取集中学习--实践环节--展示成果这种模式的教学策略,学习了体育专业理论后在实践环节中先由专职体育教师上示范课,教师观摩,然后教师分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组选派一名教师进行上课,最后进行评课议课,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提高兼职体育教师懂教学、通技能的素养。但教学技能的掌握,不是通过培训就可以提高的,还需要经过不断反复的练习才能积累到的,因此还需要加强多次练习。在学员展示环节中也可适当安排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练,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3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由调查可知,在教师参加过的培训当中课堂讲授、教学观摩、学员展示这三种最为普遍。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兼职体育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主要有:师生交流为主的研讨占61.97%、实地考察占58.91%、教学观摩占56.41%、案例分析占48.72%、技能实训占46.15%、专家讲座占35.9%,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培训形式侧重教学实践的交流探讨、观摩、实训。不同形式的授课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只有让学员发出心声、解答困惑,亲身体验并参与到实践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4.4对培训授课教师的需求

授课教师在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导着教师培训效果。通过调查得出,兼职体育教师希望培训中由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行授课占了97.44%,优秀教研员占了66.76%,高校教师占了61.54%,外籍教师占了56.41%。由此可知,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授课是最受学员们欢迎的、最期望的,其次是优秀教研员,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将其引用到教学中。不管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还是外籍教师,都有各自的优势,都能从中吸取到营养,所以对授课教师的需求也较为广泛。

5结论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3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这个发现就需要我们能够留意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美,通过观察分析来获取。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对美的享受,而这就需要生活的积累。通过学习乡土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针对乡村小学的实际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将是被动的,游戏是最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针对农村孩子爱玩儿泥巴的特点,我带领学生采集河泥进行手工制作,这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学生兴趣特别浓厚,制作的作品形式多样,都是日常喜闻乐见的人和事、动物、景物等,虽显稚拙却不乏生动,还有的同学模仿大师的作品,也是有模有样的,所以把美术活动当作游戏,以培养兴趣为手段,就能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我还根据农村废旧材料多的特点,让学生捡树根进行根雕制作,利用秸秆儿学编织、进行小手工制作、利用植物籽粒进行粘贴画的制作,当学生把一件件作品展示出来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享受着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2.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学生对于美术的感悟能力、兴趣和基础有所不同,我们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剪纸、有的孩子喜欢手工制作,有的孩子喜欢雕塑。上课的时候,我会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做统一要求,这样孩子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作品也会生动多样,发挥了他们的特长,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使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3.循序渐进。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学好美术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也会犯这样的错误,看到孩子没有进步,我就责怪他,你怎么这么长时间一点进步都没有!后来我发现这种急躁心理是不理智的,由绘画上升到美术,本身就有技术的一面,要想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把美术学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培养小学生绘画,一定要有时间上的心理准备,要讲究科学性一步一个脚印,追求长期效应,不要总想以“速成”的方法换取短暂的心理平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总会有进步的。孩子有时也会有这种急躁心理,有的孩子总跟我说:“老师,我总是画不好,咋办呀?”这时我就耐心地跟他讲道理,并且鼓励他将自己的作品订成册子,这样就会从作品的日臻完美上发现自己的进步了。这样做了之后,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并且把作品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给其他小朋友当画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走进自然、细心探寻

美术要让孩子们眼中有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从大自然中获取创作灵感,更要让孩子们心灵深处迸发精神的火花。美是人每时每刻、随身处地都能感受到的,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美术素材无处不在,这里有起伏的山峦、变化的云朵、五彩缤纷的花儿、蜿蜒盘旋的河流,令人心旷神怡。春日,万物复苏,树木花草吐出新芽。夏日,鸟语花香,争奇斗艳。秋日看那枝头硕果,遍地金黄。冬日看那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大地万物的种种变化,引起人们许多的幻想,都是对大自然美的感觉和享受,直接使人产生创作的欲望,而且使人的高尚情操蠢蠢欲动,儿童也是在美的体验中,才能学到什么是美,想把美的东西表现出来、画出来、留下来,把心灵深处美的品质勾唤出来。就是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

三、克服困难、力争传承

我们农村孩子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不能买各种绘画材料,但我们可以利用身边有的材料进行创作。一个木棍儿可以当笔,大地便是现成的纸。不能出外写生,在村子里也可以创作,一段残垣、一座老房、一头牛、一个随意玩耍的孩子……都是我们创作的素材。美的东西无处不在,我们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就可以创作出美的作品。

四、总结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4

教育乃国之根本,关乎到社会发展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国家领导人愈加重视教育对于转型期社会的重要性,有关部门也更有能力为兴办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然而,在各项支持教育事业的政策纷纷出台的同时,一些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便是具有代表性的焦点之一。由于我国社会工业化不彻底,工业二元化结构的弊端便在农村地区显现出来。那么,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一、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不过,在这个至今仍没有实现的目标中,真正落实到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更是九牛一毛。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的,从而造成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差异性。虽然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和各省对教育提供了巨额转移支付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仅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给地方财政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一些地方政府把国家下拨给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加剧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李岚清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批评过:“一些地方教育没有抓好,教师工资发不出去,到县里一查,不少是因为花钱干了不该干的事,而把财政缺口留在农村教师工资上,向上面要补助。”①随着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行,教育附加费不允许再向农民收取,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减少,经费不足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二)教师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首先,农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不少学校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无法保障正常开课和教学质量。当前,农村师资队伍中的正式在编人员只占到部分比例,其余多是“拿起书本是教师,放下课本是农民”的乡村老教师和代课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青年教师争相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根本不愿意去往更需要他们、能使他们自身价值更大化的“村小”。留在农村的多为学历低、素质较差的人员,这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其次,新课程改革对目前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彻底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转变。农村教师本身学养不高,又缺乏求异思变的改革氛围与实质性的有效指导,因此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转变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即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的脱节。目前许多农村教师都是“经验型”、“辛苦型”的“公仆”,“研究型”、“创造型”的“专家”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培训。

(三)学校布局调整过快,直接影响着机会均等。近年来,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未经深入研究与考察的情况下,便轻率地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不仅扭曲了国家政策对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初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学生“上学难”的境遇。以云南为例,从2002年至今,全省的小学已从20595所减少到14059所,减少了31.7%;教学点从20531减少到7238个,减少64.7%。其中,一师一校点从14291个减少到3063个,减少78.6%。②十年来,云南省的小学少了三成,而隶属每个小学的教学点更是少了六成半,其中一个老师的教学点干脆减少了近八成。最惊人之处是,为了上学,有的孩子需要走上六小时的路程,距离近的也得一个多小时。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所村完小,学校5年级的一个班,就有10个学生辍学,无论老师们怎么劝说,孩子都不愿回学校上学。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太快、一些工作不配套,不仅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造成了新的“上学难”,还因上学路途遥远,加之对孩子读书后的前途不可预知,农村出现了新的辍学现象。事实表明,农村孩子并没有因集中办学而变“上学”为“上好学”。

(四)学生逐年减少,直接影响着办学规模。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逐年递减,学生人数随之呈现下滑趋势,办学规模也日趋萎缩,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流失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初见成效,孩子的出生率在逐年降低,其二,处于育龄期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随着流入地政府对于外来打工子女入学政策的放宽,其子女多跟随父母在流入地学校借读,其三,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不少家庭加入了“小康”之列。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急于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然而这是落后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于是,在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大大改善的条件下,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用家长的话说就是:“不为别的,就为让让他们早点适应城里的生活环境,多见见世面,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二、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既有先天的不足,又有后天的扭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办学意识滞后,教育目标错位,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规定了办教育的总目标。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农村中许多教育工作者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同。此外,农村基础教育偏向优秀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同时确实没有能力把办学的注意力集中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身上。因此,在城市教育已开始意识到自身对于教育总目标的偏离时,农村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仍在导致教育内容视野的狭窄。教学目标多定位为好操作的知识技能类,教法多为简单的分析讲解类,追求结果忽视过程成为必然,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成为空头口号。#p#分页标题#e#

(二)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羸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青少年在教育过程中完成社会化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共同协作,缺一不可,任何一块短板的出现都会导致“水桶效应”。我国农村教育中的短板便是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羸弱,无法有效地辅助深化学校教育。虽然学校教育扮演着一个主导的角色,但社会、家庭教育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持续、直接而全面地塑造着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仍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跳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些字,就直接学手艺挣钱。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无法相辅相成,家庭、社会没有作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

(三)僵化的教育体制延缓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教育管理上,强调政府领导,财权上移,学校自身开展教育活动的事权与财权分离,削弱了农村中小学办学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管理者拿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作为学校管理的起始环节,其内在动力必然导致整个工作链条的低效率。在办学形式上,政府包揽办学权,对于民间办学团体设置高门槛,缺少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积极参与,阻滞了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资源的源头之水。在教育投入方式上,片面强调“以县为主,地方负责”,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渠道过于单一化,经济状况越差的地区越办不起学的恶性循环。加之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完善,却又不准学校教育依质论价。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过紧,正常运转困难,无法保证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无法保证教学正常运转,无法保证校舍安全。

(四)职业技术教育缺位,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一直在盲目沿袭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严重忽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悖农”色彩。农村基础教育急于为城市建设输送优秀人才,却忽视了农村地区自身发展的需求,具有农村特色的“为农”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没有相应的实验农场、实验硬件设施,更缺乏职业技术课教师,无法开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技术课。即使开设了一些职业技术课,也往往流于书本,其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实际,缺乏实践层面的操作,致使农村基础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现实中,愿意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学毕业生虽然有心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但由于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缺乏,致使他们回乡后不懂得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无一技之长,缺乏谋生本领。

三、农村基础教育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

那么,如何解除这些束缚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桎梏使其茁壮成长呢?

(一)大力推进农村课程与教学改革。各地方的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努力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当然,中小学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改革时,也要结合农村实际,课改培训要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挂钩,适应农村地区的教材,突出农村的特色,充分有效地利用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组织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强化城乡教师交流,鼓励县级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贫困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让他们走出去获得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通过增强骨干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二)建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社会力量的投入力度。运用现有教育财政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其他资金注入主体加入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队伍中来。于2011年正式启动的“免费午餐计划”,致力于呼吁更多爱心企业和人士加入到活动中,通过社会捐助的力量,对一些贫困山区学校简陋的厨房条件予以改善。近期,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村小的学生家长们非常高兴,因为由纳溪区政府投资55万元改造的首批23个村小校点食堂已全部投入使用,9500余名学生从此吃上了香喷喷的午餐。反响热烈的免费午餐计划让我们看到了除国家财政性拨款之外,社会公益捐助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的可能性。“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组”组长卢迈日前表示,“中国应加快对儿童营养计划的国家立法,建立一整套基本制度,明确儿童的最基本权利。”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5

教育活动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激励因素缺乏或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敬业精神不足、缺乏理想追求,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只注重传统的应试教学,不注重德育和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上喜欢沿用老经验,不善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结归纳一些独到的教学方法。科教师不配套。县(区)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学科教师搭配不当、临时代课教师仍然存在、教师总量不足,尤其是英语、计算机、音体美教师奇缺等问题。农村小学和部分农村初中出现严重结构性缺编,部分学校的日常教学只能依靠执教教师,不能开齐开足课程,英语教师大多数由语、数教师兼(代)课,音体美和信息技术课程根本没有教师上课。

学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校长个人素质、管理理念、知识水平、生活环境参差不齐,造成县(区)农村学校管理各异。另外,部分校长忙于校外事务,乐于“外交”,应付各类检查,不能潜心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有些校长思想观念落后,安于现状,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大部分学校校长和校级领导班子不带课,极少深入一线听课,因而难以正确指导教学。学校激励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部分学校都制定了教师激励机制,但不折不扣地执行并且执行到位的不多。比如绩效工资的发放、教师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多数学校从稳定的角度出发,采取论资排辈和平均分配的方式进行,难以有效地调动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动应付,消极怠工。每节课站满40分钟,质量效果不管;领导指东打东,指西打西,工作无热情,精神萎靡。二是心态浮躁,怨天尤人。心态不平衡,牢骚满腹,情绪激动,经常明目张胆违规违纪。三是用心不专,主攻“副业”。别人多拿了课时津贴他不眼红,领导批评也点头称是,一心一意忙自己的“生意”,“教书育人”只是附带。四是倚老卖老,不求进取。一些年纪大点的教师,职称评了,职称工资兑现了,岗位津贴拿了,因而新东西不愿学了,教到退休为算。五是部分超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评上职称不能兑现,或者近期没有评职的希望,看不到前途,从而丧失了工作热情。

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增强搞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县(区)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第一,教育为先”的思想,切实强化领导,自觉地把教育事业作为事关县区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区)”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增强搞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着力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离不开广大群众和各部门的支持,只有县(区)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把思想和行动自觉地统一到全力支持教育事业上来,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配合、齐抓共管、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县(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一是要继续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上级教育经费的有关规定,把资金真正用于教育,尤其是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投入。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全社会投资教育,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和管理方式多样化的格局,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三是要着眼于创建基本的教育教学设施及优美的教学环境,通过排危建校,彻底改善农村中小学校舍面貌,努力创建标准化学校,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四是要加快农村落后学校的改造步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让绝大多数学生享受到均衡、良好的教育。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6

关键词:乡村小学美术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通过开展课堂教学,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认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但是,部分乡村小学忽视美术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美术教育的效率和质量,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探讨当下乡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可以切实提升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

一、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是融合了智慧与美学的重要艺术文化,教师开展美术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美术教育较为注重自由和创造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打开一扇创作的窗户,让艺术思维逐渐融入学生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鉴赏能力美术是小学生的必修课,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小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其在小学阶段掌握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知识将使其终生受益。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1]。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和探究美的精神,不断提高其审美品位和美学素养。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应当发挥好引导作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利用美术作品中高尚的情感影响他们,进而规范学生的行为、熏陶学生的心灵。同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入了解其创作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了解美术作品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特定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厉行节约等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通过绘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陶冶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乡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匮乏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乡村小学的管理部门较为重视应试科目,缺乏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进而对美术教育方面的投入较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美术教师缺乏。一些乡村小学缺乏美术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美术教师。二是教学材料匮乏。一些学校使用的仍然是许多年前的教学设备和器材,一些学校缺乏陶瓷样本、雕刻工具、国画工具等创作材料。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2.教学理念较为固化

一些乡村小学的美术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授课模式多为教师在台上讲解绘画技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一些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一些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更新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颖的授课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教学模式单一

一些乡村小学的美术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新颖性,学生的兴趣不高。一些学校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不足。美术教育应该是多元化而不是单调、刻板的,但一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意识到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教师应该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充分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同时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作品的创作。教师运用灵活性和趣味性更强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课。

4.学科间融合不够

美术课不应该是孤立的,其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部分乡村小学的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是割裂的,学科间的融合不足。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观念等尚处在塑造的初级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巧妙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如在美术教育中穿插语文、历史等知识,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利用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美术教师应意识到学科融合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改进措施

1.改善美术教育基础设施配备

第一,配备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美术教师。第二,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第三,配备内容新颖的教材。第四,配备基础的教学器材,如画笔、画布、画板、雕刻工具、陶瓷样本等[3]。第五,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自主寻找绘画材料,如废旧玻璃瓶、葫芦、鸡蛋等。第六,在上课以前,教师应多收集相关教学资料,而不只是对照教案或简笔画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新颖的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转变教学理念

乡村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不能故步自封地采用陈旧的教学理念,而是需要破旧立新,更新教育理念,重塑教学行为,探索出更多能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一是利用情境教学。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内学习,增强学生的课堂融入感[4]。二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每名学生都可以是创作者,教师不应抹杀学生的想象力,而要肯定他们自主创作的作品。三是实施分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每名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四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也希望得到来自外界的鼓励与肯定。因此,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想法,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分子,进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热情。

3.改变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模式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几种模式值得推广。一是开展趣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容易接受、喜欢的教学方式授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喜欢的事物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喜欢的玩具、贴纸等与教学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二是开展鼓励式教学,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一些学生比较胆小,教师采用鼓励式教学,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三是设立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设立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利用有限的展示机会,你追我赶,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达到目标之后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四是开展递进式和分层次教学。每名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不一样,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兼顾个体和整体。

4.将美术教育和全面育人相结合

教师要清楚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杰出的画家,而是对学生开展人格、思想、心理、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即开展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美术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学阶段是美术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并不是成人专业技术教育,它只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引导小学生参加美术活动,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真、更善、更美的人。

5.教学要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融合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7

基本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5310份,调查对象中男性2440人,占46.0%;平均年龄(45.7±15.3)岁;40岁以下年龄组人数最多,占32.6%;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对象对高血压、糖尿病各危险因素的认知正确率均在50%以上;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胃肠道传染病的各项预防措施的认知正确率在80%以上。89.8%的调查对象认为被动吸烟有害健康,41.1%的调查对象认为65岁以上老年人血压140/90mmHg属于高血压;14.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吃盐干活才有力气,9.6%的调查对象认为多吃肉身体强壮,4.2%的调查对象认为一家人可以混用毛巾脸盆牙刷等。希望获取的健康知识77.1%的调查对象希望获得合理饮食方面的知识,67.8%的调查对象希望获得预防慢性病方面的知识,64.0%的调查对象希望获得预防传染病方面的知识,预防意外伤害和合理育儿的选择比例较低,分别为22.0%和13.4%。健康教育的途径农村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前3位途径依次是电视(71.7%)、健康大课堂(44.2%)和广播(34.2%);而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前3位途径依次是电视(63.0%)、健康大课堂(55.4%)和医生咨询。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每选对1项,即得1分,则针对调查对象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糖尿病危险因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痢疾等胃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健康概念的认知情况,均得到累计得分。分别以这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等级资料的回归分析,等级资料的回归分析和以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中自变量的赋值(表4)。结果显示,①海拔越高、年龄越大、男性、文化程度越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得分越低;②海拔越高、男性、文化程度越低,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知得分越低;③海拔越高、男性、文化程度越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认知得分越低;④海拔越高、文化育程度越低,痢疾等胃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认知得分越低;⑤海拔越高、年龄越大、文化育程度越低,健康相关概念的认知得分越低。健康教育内容及途径影响因素希望获取的健康教育内容以及接受健康教育的途径等影响因素均分别与地形、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有关。

本研究以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当地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为改进当前工作和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农村居民对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健康相关概念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仍存有误区;对传染病的认知情况好于对慢性病的认知;农村居民最希望获取的健康知识,前3位依次是合理饮食、预防慢性病、预防传染病;海拔高、男性、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越差。上述结果与吴淑艳[1]、郭艳梅[2]、张炎[3]、陈淑琦[4]、左惠娟[5]、曹承建[6]等的研究一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农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人们对于慢性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有广泛的需求,因此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8

1.美术科目学校不重视

由于美术科目不是考试科目,在一些学校不受重视。美术课经常被“霸占”,上级检查改为劳动课,班级有事改为班会,在年终和升学考试的时候美术老师还得看着学生复习文化课。美术属于小科目,不受重视,可想而知美术老师也不会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师平时备课也不充分,上课随心所欲,美术课堂也就成了学生的“放松课”。

2.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缺乏和资源不足,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

农村中小学虽然也相继建立了美术室和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但是没有真正起到开展美术教育的作用,为的是应付上级的检查。美术用品和图书数量很有限,有些是陈旧的,与时代严重脱节。美术教学用品的严重缺乏,美术教师心有余,力不足。加之学生思想也不重视美术课,所以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准备的一些素材学生也准备不齐,势必影响课堂效果。例如,上剪纸课,让学生准备剪刀、红纸等,学生要么几个人一把剪刀,要么在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就用,这样的剪纸课堂大家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

二、农村美术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1.学习宣传国家素质教育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在农村主要文化科目学不好,就感觉孩子没有前途。往往把美术、音乐、体育与技术课和语数外等学科教育分离开来。美术课在课程安排上一般为每周一节,上下午最后一节。在一些家长和领导的眼中得不到肯定和认可。要转变观念必须有家庭到学校,有领导到老师进行一次彻底的观念更新,充分认识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把美术教育在学校中步入正轨。

2.选聘美术专业教师,合理优化教师队伍,“人”“岗”相符

学校应该安排有专业能力的青年美术教师担任美术课程,暂时缺乏专业教师的可以选拔有美术基础的教师担任,也可招聘美术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学校要给美术教师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多参加美术教学交流会和书画展览等,也可以定期让美术教师到美术专业院校去进修学习;在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美术工作室,或举办师生美术作品展览,多订阅一些美术图书和报刊等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激发美术教师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水平。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符合新形势教育理念发展

随着社会现代的发展,美术教师也面临新的挑战,不单是能够画画就可以上好美术课。当前既要求教师既要勤练美术专业,又要不断接受新的美术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探索研究课堂教学新模式。高效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现代教学方法,还需要贴近学生生活,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美术课堂,热爱生活,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建立教师评价机制。一个学校的美术教师,在上好美术课的同时,还担负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报出版及学生兴趣小组的辅导等工作,其工作是繁杂的,但是每一项,都需要我们的美术教师去尽心尽力完成好。因此学校应该对美术教师的工作给予肯定,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美术教师在工作获得成就感,树立勤奋工作的信心。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