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论文范例

农村电商论文

农村电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辽宁省;解决对策

一、辽宁省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一)政府政策助力

2016年起,辽宁省将全面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以及应用,计划到2020年,全省电子商务应用农村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推动辽宁省城乡一体化进程。《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日前正式。《意见》明确了三方面的重点任务,涵盖推进农村电商的普及应用、培育农村电商市场主体、以及完善农村电商支撑体系等。

(二)产业平台助力

辽宁省商务厅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辽宁省分公司近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助力辽宁省地区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目前,辽宁省共建立县级电商服务中心41个、电商仓储物流中心113个,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带动就业数万人次,精准扶贫人数更是超过1万人。

(三)电商企业助力

目前,辽宁省共有电商企业近10万余家,在阿里巴巴集团、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共开设网络商店数量超过25万个,电商从业人员约68万人。去年,全省B2B市场交易同比增长17.0%,占全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71%,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大连、沈阳等5个地市B2B交易额占全省B2B交易额的81.6%。

二、辽宁省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在辽宁省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网络品牌意识薄弱

农村电商产品资源分散,缺乏品牌化运作观念,农产品资源整合程度低。在已知的农产品中像丹东“九九草莓”、盘锦河蟹等认知度较高的农产品数量不多。农村电商产品具有一定特殊性,客户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很难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限制农产品的质量保证。

(二)农村电商从业者自身文化水平和理念不高

从村电子商务从业者学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创业理念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程度不高,网店的前台后台操作对他们来说不易。思想上对农村电子商务认识程度不高,有一定抵触心理。具有一定知识的青壮年群体,往往选择外出打工,对信息化等现代科技认识不足,上网只停留在表面阶段,谈不上电子商务相关交易。

(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经济和文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加之农村电商人员知识水平与自身能力有限,人才匮乏是制约当地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辽宁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但是电子商务相关人才仍然缺口很大,还无法适应当前电子商务整体发展的需求。

(四)物流等基础设施环节缺乏

物流环节的通畅决定电子商务产品是否能够顺利地流通,辽宁城镇物流体系虽然发展迅速但还不够完善,有些快递公司配送范围只能到乡镇,很多自然村没有设置物流网点,过低的物流覆盖率,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解决辽宁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速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

按照电商产业要求,推进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融合,挖掘辽宁的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培育好电商农产品例如“丹东九九草莓”、“盘锦锦珠米”等知名品牌;理顺和简化农产品认证的环节,积极引导我市农产品参加QS、SC认证逐步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

(二)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短板和痛点,保障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实现覆盖率快速增长,逐渐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整合物流系统与物流相关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以电子商务交易为中心的实时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三)规范市场运行、建立标准化体系

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还是存在各种乱象,尽快加强和完善法律、标准等各方面制度与政策,发挥制度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完善批发、零售等物流环节,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农产品生产、配送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引导行业、企业积极良性发展,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健康、法治、有序的营商环境。

(四)增强培训、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力度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条件不丰富的当地居民提供购买、沟通、退换货等服务,帮助解决遇到的技术、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加大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帮助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快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应用,对充满信心与激情的回乡创业青年进行创业指导,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农民提供经营、推广、操作、结算等专业化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朝继.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8(02):20-21.

[2]杨镜融.新型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分析[J].时代金融,2018(05):96-97.

[3]郝晓雅,程书华,陈胜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7):14-15.

农村电商论文范文2

1.1关于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国内外已有诸多研究。从国内外学者有关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成果来看,大多主要从电子商务规模、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技术等角度来展开研究。关于电子商务规模的统计与预测,IDC(InternetDataCenter)《全球电子市场模式与预测》报告(WorldwideDigitalMarketplaceModelandForecast),对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分析与预测;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Nielsen)经常调查报告,揭秘全球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文/曾奕棠境电子商务市场;eMarket对全球电子商务零售业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市场调查公司ComscoreNetworks对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过分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对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统计,对用户进行分区分析;BCG(BostonConsultingGroup,波士顿咨询集团)对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统计;ProActiveInternational对欧洲电子商务交易量进行评测;欧盟统计局对欧盟电子商务进行统计统计分析;InternetRetailers用数据分析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家统计局、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艾瑞咨询、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等政府机构与研究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国际、国内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统计与预测。例如,IDC在2009年就曾估计2013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8兆美元;中国电子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通过手机进行的支付交易总额将达到3250亿美元;艾瑞咨询预测,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21.6万亿元。

1.2关于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化趋势研究

国外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与观点有:美国学者Kalakota和Whinston(1996)创立和发展了电子商务的架构理论,认为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将趋于变化之中。AmitR.和ZottC.(2001)研究了以交易为中心的商务模式的价值创造问题,认为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化是基于价值趋动。ProctorR.W.(2009)提出了跨文化电子商务模型,指出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跨文化内容的支撑。ZakariaM.(2010)预测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是电子商务与移动应用的紧密结合。Chun(2011)分析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认为建立F2C网络直销模式是生产企业提高市场覆盖率、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的有效途径。SawyO.E.和PereiraF.(2013)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的VISOR模型,电子商务模式无论如何变化,其核心包括为细分目标客户创造价值(Value)的理念、人机接口(Interface)的体验、能快速交货的服务平台(ServicePlatforms)、面向流程与客户关系的组织结构(OrganizingModel)、所有合作伙伴的收入/成本计算模型(Revenue/Cost)。国内学者叶乃沂(2004)、姚友罡(2010)、吴娜娜(2010)、林炳坤和吕庆华(2012)、龙亚平和杨兴凯(2012)、陶鸿丽等(2013)、马红春(2013)、王慧(2013)等学者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变革或发展动向,如F2C模式、B4C模式、BMC模式、O2O模式、F2F模式、SoLoMo模式、网络团购模式等。王慧(2013)指出,C2B模式(即消费者对企业)把以卖方为主转变为以买方为主,为企业打开了通向未来全新商业生态的窗口,未来电商市场C2B将成主流;郄君和李颜鑫(2013)认为,未来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G、BMC、A2A、B2M、M2C、C2G;王红霞和谷瑞军(2013)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模式,提出了基于“供应链云”的全程电子商务模式、基于“价值网云”的第四方电子商务模式和基于“移动云”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等三种未来的电子商务模式。

1.3关于电子商务技术演化趋势的研究

国外代表性的学者与观点有:Jenkins和Lancashire(1997)早就提出,电子商务时代中介新职能的出现原因是因为IT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价值链的细分成为可能,IT技术的智能化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趋势。SawyO.E.(2012)认为,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变革,IT技术依次经历了IT是工具、IT是环境、IT是组织的角色演变,IT日益融入到业务环境之中,高度交互与实时,并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来调节组织工作。FujiiA.(2012)探讨了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电子商务的标准化演进。EduardS.(2013)等认为一些关键技术,如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与升级换代,推动了新兴电子商务市场的产生。国内学者俞建华(2010)、崔聪聪(2012)、黄景贵(2012)、冯毅(2011)等对电子商务技术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新技术会对网络生产、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应着眼于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动向。

2、关于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的研究

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2.1从电子商务经济学的角度

探讨电子商务的经济学意义,其中也包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ChoiS.Y.等(2000)出版了《电子商务经济学》一书,对电子商务与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电子商务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中介作用。StahlD.O.和WhinstonA.B.(2000)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认为电子商务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买卖数字产品的市场。SomalS.A.(2004)对中东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能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GolubicD.等(2006)从技术、标准、经济发展、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克罗地亚电子商务发展极大的促使了社会经济的增长。HashimS.等(2012)分析了巴基斯坦的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本地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始探讨电子商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蒋兴明(2001)、卢永刚(2005)、张红历等(2010)、杨坚争等(2011)、余世英(2011)、桂学文(2013)等的研究均表明,电子商务促进内需增长,电子商务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电子商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子商务促进制造业升级改造,电子商务促进创业与就业。

2.2从电子商务与农村经济关系的角度

探讨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基本上都认为电子商务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如:如可以降低涉农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涉农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简化农产品商务交易流程、提高农产品商务交易的服务水平与效率、促进农产品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等。王景河(2004)指出,电子商务能够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徐先海(2007)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行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流通矛盾,引导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王红等(2014)指出,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升农村网民的综合素质;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利润;开阔视野,增加商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

3、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农村电商论文范文3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2.2学科分布。2795篇论文按CNKI的分类体系进行大致归类,部分论文有学科交叉,但归类时一篇论文只归到其中一类。2795篇论文以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与自然科学略有交叉。经济管理类的论文数排第一(1612篇),占了57.67%,其中又以农业经济为主(占90.55%),其他涉及的有经济理论与体制机制、财政金融、创业、电商、旅游餐饮服务等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数排第二(552篇),占19.75%,涉及的有农村人才与教育、法律法制、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风民俗、乡村历史发展、地理等。党政类的论文排第三(408篇),占了14.60%,主要涉及政党、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等。哲学与宗教类论文数排第四(101篇),占了3.61%。论文数排第五的为农村科技(95篇),占了3.40%。其余少量论文分布在基础科学(0.43%)、信息科技(0.29%)、医疗卫生(0.28%)等。

2.3研究主题分析。通过分析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学术动向与学术热点。本文对一些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如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城镇化合并到城乡融合。除了与本研究主题高度重合的关键词“乡村振兴”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城乡融合与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三农”问题、乡村文化、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建设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建设与改革、农村现代化、村民自治等。

2.4发文期刊分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为研究人员阅读和选择投稿提供参考。2795篇在469种期刊上,发文量超过30篇的期刊有《人民论坛》(178篇)、《农业经济》(136篇)、《农村经济》(58篇)、《农业经济问题》(42篇)、《中国金融》(32篇)、《地理研究》(30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篇)。篇均被引较高的期刊是《中国农村经济》(24.50次)、《改革》(20.41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46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0次)、《农业经济问题》(11.17次)。

2.5发文作者分析。发文6篇(含6篇)的作者信息如表1所示。这19位作者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高产作者群。其中发文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文16篇,篇均被引高达25.69;其次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峰,发文10篇,篇均被引为21.70。其他较有影响力的高产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9.83;南宁师范大学的屠爽爽,发文10篇,篇均被引是13.5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陈秧分,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4.33。

2.6发文机构分析。21所机构中除3家研究所外其余均为高校,可见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产出的主要机构。论文产出量及影响力较高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篇,15.14次/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篇,11.8次/篇)、北京师范大学(34篇,12.44次/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2篇,17.41次/篇)。表2列出了发文量超过30篇的前15所机构信息。

2.7高影响力论文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表于《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上题名为《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320。该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3]被引次数排第二的论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叶兴庆发表于《改革》2018年第1期上题名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一文,被引次数为230。该文指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在内容上相比,前者内容更加深化。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繁荣发展;②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③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④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该文提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4]被引次数排第三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上的题名为《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186。该文全面阐述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探讨了乡村价值提升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内容。不仅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采取主要领导负责制,还提出在制度层面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5]从内容上看这三篇论文均涉及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内涵的理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以及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基础性论文,对后续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农村电商论文范文4

1农业期刊广告经营现状

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的广告媒体目前主要有电视、报纸、电台和期刊。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资源过剩是不争的事实,找寻新契机,寻求新服务才是出路[3]。期刊是传播广告的主要媒体之一,其对广告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广告也是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科技期刊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部分期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想在实现自负盈亏的同时保证办刊质量,广告经营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经费才能将纸媒与新媒体接轨,才能更好地传播。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愈加强势,相应的传统媒体也遭受空前的危机。科技期刊主要是刊登专业性论文,受众面窄,广告阅读相对较少。目前,阅读农业类期刊的读者较少,广告传播力度小,农业期刊相对于医学等行业期刊的广告更少,甚至个别期刊无广告,不足以独立支撑期刊的发展运行。农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这一过程产生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品种需要传播,但如今的农业期刊并未完全抓住这一机遇。农业期刊也开始尝试新媒体,多数农业期刊已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内容,但并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展广告业务的为数不多,导致农业广告流失至其他媒体。

2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广告优势

2.1可信度高

农业期刊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的载体,主要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刊载以论文为主,期刊严谨正规,周期固定,读者、编者均为与农业相关的知识分子,值得广告商信赖;农业期刊刊载的广告一般与农业相关,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储备较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其广告进行审核,对于广告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有甄别能力,值得读者信赖。

2.2针对性强

随着市场分化越来越细,专业期刊是市场的新宠,读者非常明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改革,农业和农村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期刊定位标准,目标读者相对固定,均为从事农业的专业人士及相关人士,刊载广告的针对性强,广告效果收益较好。广告商将农业相关产品的广告在农业期刊上是精准投放,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推广费用,达到高效、低价、性价比显著。

2.3费用低

农业类期刊发行量相对小,广告量也较小,运行费用低,收取广告费用较电视、报纸、等媒体低,但针对性强,广告商能用较小投入换取较大收益,相比之下性价比较高。另外农业产品收益相对低,广告商自会选择费用低的媒体进行产品宣传,农业期刊是优质选择,若农业期刊自身影响力大,更是优质选择。

2.4新媒体化

新媒体时代网络发达,期刊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开放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迎合新时代读者的需求,广告立体感和实物感增强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产品,广告效果好。农业期刊也基本开发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纸媒广告的同时,再次刊登在新媒体上广告,新媒体广告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形势多样,互动性强,可随时更新,增加了广告的阅读量。广告商适当增加小部分费用刊登在有新媒体的农业期刊上,也有利于缓解期刊的日常运行费用支出压力,达到双赢效果。

3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经营策略

3.1利用好新媒体

新媒体的冲击,世界各个角落均受影响,传统媒体走下坡路,《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等传统媒体受众份额也纷纷下降,而《赫芬顿邮报》一类的网络媒体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份额[6]。因此,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利用好自身优势,与新媒体配合,提高质量满足广泛读者的需求,增加受众市场份额,影响力随之上升,广告的效果提高,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环境。新媒体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在作用,以及农村现网络普及的基础条件,新媒体走进农民生活是必然。农业期刊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页面适当添加吸引农业科研工作者或农民的农业类广告。

3.2提高农业期刊的影响力

1)期刊有好的文章是必要条件,但有一个精干的编辑团体更是充分条件。新媒体时代,编辑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对新媒体和经济市场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发展好期刊。期刊应该增加或培训能设计或者了解新媒体广告的人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业期刊的更应该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培养兼农业和新媒体知识的多面人才。同时还要懂得营销知识,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取得广告商的信赖,把握住广告质量。2)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生产活动必须适应市场要求,农业期刊也是精神产品,虽有特殊一面但就其商品属性难免与其他商品一样,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新时期,新型农民注重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期刊应该抓住这一机会,调整结构,推陈出新,开辟针对性栏目,满足新形势发展需要,让农业相关人员能从此得到寻求的信息,从而增加被关注度,提高影响力,吸引广告商和读者。3)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展,受众青睐和选择使用网络媒介,知识传统媒体受众下降,载体从纸媒到新媒体,其形式要适当变化,因此期刊要紧跟新媒体步伐,自觉列入新媒体队伍,将期刊的电子版、数字化等业务做精做细,走多元化、多层次、多变量发展的路,提高期刊的新媒体档次,吸引广告商的关注。

农村电商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绩溪;县域经济;供给端

近年来,绩溪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8年,绩溪县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从经济发展增速来看,2010年绩溪县GDP增速高达14.5%,在这之后经济增速呈明显下降态势,直到2016年情况才稍有好转,但2018年经济增速仅为5.4%,增幅同比下降较大,经济发展时好时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全市范围来看,绩溪经济发展水平在宣城市7个县市区中倒数,在全省范围内也处于中下游位置,其根本原因就是产品供给端较为薄弱,未能及时跟上新时展要求。

一、绩溪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效益低下

绩溪县属于山区小县,农业产业占GDP比重较高,2018年,绩溪县农业产业总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12%。县域内农业资源丰富,有山核桃、茶叶、油茶、竹子、中药材等众多经济作物,但农业产业链较短,许多企业经营项目还在以销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对经济发展贡献力度不大。绩溪县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够,存在着局限于为农业产业而发展农业产业现象。近年来,虽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有所上升,但融合质量不高,发展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工业产业制造水平落后

2009年前,绩溪县为发展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引入外来企业,这些企业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中不锈钢企业和化工企业尤为突出,在绩溪县100家企业中,不锈钢企业和化工企业占比近30%。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策红利,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实取得了发展,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去产能政策的实施,靠着以价取胜的策略再也行不通,大批企业倒闭破产。绩溪的一些本土产业,如纺织、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也由于制造水平落后,科技含量不高陷入困境。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好转,这些本土产业发展虽有所进展,但始终不能取得较好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度也十分有限。

3.第三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绩溪县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近10年来,绩溪县第三产业增速都在10%左右上下波动,向上突破动能不足。县域内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住宿餐饮业发展较为平稳,但以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作为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的文化旅游产业,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高品质现代化精致景点缺乏,以致发展动能不足,经济效益低下,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度较小。

二、从供给端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1.强化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农业新业态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1]。第一,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实施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工程”,开展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大力培育新型农林经营主体。围绕油茶、茶叶、竹产业等绩溪优势产业,引导农户组团参与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加大对农林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引导农户组建家庭农场,鼓励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等集体组织。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农业产业联合组织,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产品产业园集聚,实现规模发展。第二,实施健康养生发展工程,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挥绩溪中医药材资源优势,实施健康养生养老发展行动,重点建设健康养老中心及现代服务产业园。依托绩溪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积极打造新安健康产业园,对上河国际养老中心等一些原有的健康养生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引进现代化的健康养生公司,盘活乡村资源,以古村落、古民居等乡村资源入股建设分散式季节性的休闲养老项目。加强与黄山、杭州等地合作,构建健康养生产业联盟。第三,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开创农村电商新时代。实施电商培育行动。重点培育农产品电商网销知名品牌,力争网络交易额达到10亿元;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所有行政村统一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快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建设,巩固提升电商进农村全覆盖工作成果[2]。完善农村电商功能体系和服务点建设,用大数据引导产销,充分发挥农产品电商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设立网销产品种养加一体化基地,着力提高农业农村电商综合效益。

2.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从供给侧发力,加快对信息技术运用,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强化两化融合发展,力争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中走在时代前列。第一,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分析产品“价值链”,抛弃中低端便宜的产品线,专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线。对传统工业产业大力技改,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如绩溪钢材产业,需主攻科技信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异性钢材,专注应用于石油、化工、核电、水电、航空航天航母制造等领域的高品质钢材。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实行差异化战略,对国内相关空白领域进行填补。第二,着力实现研发设计协同化。转变大规模、集中度高的设计生产模式,强化社会分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和工业组织分散化,具体可采用产品协同研发、非核心业务众包设计模式。构建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和开放创新平台,通过良性互动、交互式的研发设计方式征集产品解决方案,同时,还可借助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博士后工作站,实现研发设计的协同化。第三,着力实现产品制造智能化。坚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化应用,加强科技创新,逐步实现产品制造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转变[3]。加强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不断提升两化深度融合力度。深入学习德国“工业4.0”模范工厂——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制造厂先进制造经验,按照《中国制造2025》有关要求和精神,引入先进设备,不断提升工厂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对同一流水线进行不同程序的设置,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组装,着力解决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3.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立足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掘生态、文化、名人三大资源,努力实现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服务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第一,大力发展夜游经济,补足旅游短板开新局。以历史文化名城、高铁站新站区、扬之河与?溪河沿岸,以及城区周边景区村庄为基础,规划建设不同主题的夜游街区;围绕胡雪岩纪念馆、江南第一学宫等景点,开展徽菜教学、徽剧演出等夜游项目;在高铁新站区,发展美食、娱乐等夜间消费项目,打造高端商街夜市;参考浙江乌镇等地夜景经济模式,打造打造扬之河、?溪河两河流域精致主题夜景。第二,做大做强工业旅游,培育旅游业新增长极。参照嘉兴市歌斐颂巧克力小镇模式,构建绩溪工业旅游专业园。对工业生产场所进行创意化设计,汇聚旅游元素,规划衔接观光游览路线,促进文旅产业工业产业融合发展[4]。依托宁清茶叶、松鼠云詹氏等绿色食品企业,建成集旅游观光、购物娱乐、制作体验于一体的绿色食品生产观光基地。对县域内徽墨、徽雕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改造,设立工业旅游线路,建成具有绩溪特色的旅游观光体验基地。第三,实施旅游发展工程,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皖南区域最美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带和“皖浙天路”自驾游通道;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优化组合精品景区景点[5],推出3—5条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等客源地的优质线路;加快对绩溪县特色小镇的升级改造;实施村庄变景区改造升级工程;加强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打造宜居宜游、充满特色的旅游村庄;通过全方位的打造提升,力求形成全域旅游的大格局。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阶段。诸多经济发展难题都集中在供给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必将使用县域经济焕发新活力,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志秀,宋俊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J].财经界,2016(36).

[2]张磊.石河子垦区一四三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硕士论文,2017.

[3]曹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13).

[4]杨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城市化演化机制及发展模式[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6.

农村电商论文范文6

由于开放获取(OpenAccess,简称OA)可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相比其他利益相关者,学术期刊参与OA的积极性较高,这为公众提供了多样的信息资源获取途径。笔者前期调研发现,我国学术期刊有基础有条件转型为OA期刊,现阶段应当以高质量学术期刊的转型为发展重点,同时推动其他订阅期刊以多种方式参与OA。学术期刊参与OA离不开OA政策的支持与指导,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其政策的研究与制定。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学术期刊OA政策研究成果少,研究内容归纳为两方面:以某出版商政策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以政策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内容分析。案例研究成果主要对各出版商的期刊OA政策进行介绍,如Springer、Elsevier、NPG、OxfordPress、Wiley等国际著名商业出版商的OA政策和PLOS、BMC等OA出版商的政策。例如,韩婧对PLOSONE的期刊政策从同行评审制度、经费来源、版权问题、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在政策内容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对OA政策的某一组成要素进行研究,如对OA期刊版权政策、收费政策的探讨。有的学者则对学术期刊的OA政策进行综合研究,如李麟和张晓林以国外著名出版商为例,分别分析完全OA模式和复合OA模式期刊的政策内容,主要包括版权、使用许可、存储政策、费用、OA声明等方面,为传统出版者支持开放出版提供政策参考。初景利对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OA政策状况进行调查,包括开放程度、是否有开放政策、资助与收费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方面。张晓林将政策分为支持开放存储的政策、延期OA政策、支持完全OA的政策,并从存储版本、时间、费用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梳理出学术期刊OA政策内容的框架。综上所述,不管是案例研究还是政策内容研究,现有成果多以国外OA政策为研究对象,鲜少结合我国学术期刊现状提出明确的政策内容建议。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OA政策的调研,分析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政策初步构建政策体系,并使用主观赋值法确定政策要素权重,为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的制定现状和问题

为了掌握目前国内学术期刊OA政策制定情况,笔者选取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目录的533种核心期刊进行调研分析。调研时间为2018年2月28至3月17日。CSSCI来源期刊为高质量期刊集群,其政策现状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我国学术期刊的政策现状和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对533种核心期刊进行网上在线调研,主要调研期刊是否为OA期刊,以及期刊的OA政策制定情况,包括OA期刊的政策和订阅期刊的OA政策。在调研OA现状时,将OA期刊细分为完全OA期刊、部分OA期刊和延时OA期刊。完全OA期刊是指那些论文一经发表就可以为读者提供免费全文访问的期刊,一般采取对作者收取论文出版费用或接受出版基金资助的方式来弥补期刊出版成本;部分OA期刊是不少出版机构在传统出版与OA出版之间采取的折中做法,在此模式中,由作者选择是否将科研论文OA,如果作者选择OA,则支付出版费用,读者可以免费访问这篇论文,所以又称为复合OA期刊;延时OA期刊则是指论文出版一段时间后提供免费访问的期刊。调研数据的获取方面,大部分期刊可从其网站或链接的中国知网电子期刊数据库获得相应信息。但也有15(2.81%)种订阅期刊网站在多次访问后,依然无法打开或网站维护中,无法获取调研内容。

1.1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制定现状

通过调查,CSSCI来源期刊的OA现状和期刊的政策制定现状为:①在所调研533种期刊中,OA期刊为140种,占26.27%,非OA期刊为393种,占73.73%,OA期刊占比较低,我国学术期刊对OA的认知与认可程度有待提高;②OA期刊中,完全OA期刊、部分OA期刊、延时OA期刊分别有88种(62.86%)、1种(0.7%)、51种(36.43%)。半数以上OA期刊选择完全开放,近4成OA期刊对读者延时开放,说明我国OA期刊的OA意识较强,重视学术资源的交流和广泛传播;③在政策制定方面,可以获取调查内容的378种订阅期刊均没有制定与OA政策,这对作者的自存储行为会有一定影响。140种OA期刊中,99种有OA政策,占全部OA期刊70.72%。经过对已有OA期刊政策的分析发现,政策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OA声明,即明确说明该期刊为OA期刊;版权政策,即对论文版权归属问题的声明;费用政策,即说明如何缴纳审稿费、版面费和投稿费等费用的政策;质量控制政策,即说明审稿流程和审稿方式的政策。首先,只有6种OA期刊OA声明,明确本刊为OA期刊,读者可以免费下载、阅读并使用本刊内容。例如,《经济学(季刊)》声明:“自2015年1月1日起,《经济学》(季刊)授权北京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网(PKU-OAJ)刊载全文,并在法律框架的支持下,提供OA的全文。”《图书情报工作》声明:“本刊决定,自本刊创刊起,对本刊发表的论文实行立即完全的OA出版。”[1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声明:“本刊面向非商业用途‘开放阅读’,请尊重作者的署名权等权利。”另外134种期刊只提供全文阅读下载,并没有OA声明或相关内容。其次,70种OA期刊有版权政策,均强调著作的专有使用权和独家权,并说明刊物与部分知名网站、期刊数据库和其他网络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作者投稿也视为授权该刊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合并一次性给付,如作者对著作权有保留,需在投稿时声明,该刊将另作处理。《管理评论》明确说明:“后,版权即属于编辑部所有(包括上网的版权)。”《当代中国史研究》提出:“本刊编辑部自之日起即自动享有该项作品为期一年的专有版权和使用权。”[17]《中国农村观察》明确说明:“凡向本刊投稿者,将视同已授权本刊编辑部专有使用和独家其所的著作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人文地理》提出:“后,本刊保留已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并可授权第三方使用(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再次,44种OA期刊有费用政策,主要有五种类型:(1)不收任何费用的期刊。这类期刊会郑重告知作者,该刊不收取任何费用,任何借该刊名义收费的均为诈骗。《中国农村观察》说明:“本刊对作者来稿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版面费。请作者注意甄别任何网站、组织或个人以本刊名义索取审稿费、版面费的欺诈行为。”(2)收取少量审稿费及版面费的期刊。《管理评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审稿费100元,版面费100—600元不等。(3)不收审稿费,收取版面费,但版面费根据论文版面或是否为在校学生决定。《人口与发展》说明:“按照所占版面计算,平均约2500元。”[21]《出版科学》说明:“通过外审后最终录用的论文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收费标准为400元/版面,学生减半,即200元/版面。”(4)对非项目资助论文不收版面费,有项目资助的论文收取0-1000元不等的版面费,如《大学图书馆学报》。(5)使用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通过系统告知作者费用情况。如《中国管理科学》《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最后,在质量控制政策方面,70种OA期刊有质量控制政策。绝大部分OA期刊采取匿名评审,通常有三轮评审,分别为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最后确定稿件录用情况。《社会学研究》说明:“本刊采取匿名评审稿件及三审定稿制。”[23]

1.2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可知,我国学术期刊的OA政策存在以下问题:①政策分散。多数OA期刊缺少明确的OA板块,所有的政策分散在期刊网站的各个部分,缺乏系统性,不利于科研人员对政策的发现。②政策的非针对性。我国学术期刊在转型为OA期刊时,其已有政策也相应成为OA期刊的政策。但除OA声明外,其它政策并非针对OA期刊的特点而制定,不能有效支持OA期刊的发展。③政策不完善。由表1可知,从政策角度来看,我国OA期刊已有的四类政策中,并无一类政策是所有期刊共有的。从学术期刊角度来看,仅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完整制定了四个方面的政策。OA期刊和订阅期刊均缺乏自存储政策,而自存储政策应当是期刊OA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政策制定情况与OA意识不成比例。在所调研OA期刊中,完全OA期刊居多,但政策制定现状完全不能反映我国OA期刊较强的开放意识。政策缺失使得科研群体不能全面了解期刊的OA现状,不能充分合理的利用学术资源,必然影响OA期刊推动学术交流和创新之目标的实现。

2国外学术期刊OA政策的制定实践

国外学术期刊OA政策制定进展较为迅速,实践经验丰富,对其进行调研分析,有助于为国内政策制定提供借鉴。笔者于2018年2月选取PLOS、BMC[25]和Elsevier、T&F四个期刊出版商,对其OA政策进行调查。选取这四个期刊出版商的原因是:PLOS和BMC是OA出版商的代表,而Elsevier是全球最大的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商,T&F是从其他几个著名传统出版商中随机选取的代表,这四个出版商的政策可以代表原生OA出版商和转型传统出版商的OA政策。从调查结果看,国外学术期刊OA政策有以下特点。

2.1多途径、全方位展示OA政策

(1)学术期刊使用多种展示方式向用户传递有关OA的政策信息。从形式看,既有文字,也有视频;既有网页介绍,也有下载文件;既有政策内容陈述,也有常见问题集锦(FAQ);既有英文,也有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常用文种。Elsevier除了以丰富的网页信息介绍期刊支持的金色和绿色OA途径、两者的运行方式和各类相关政策之外,还专门的OA出版指南文件供用户下载,文件图文并茂,更为详细地讲述OA出版方式的运行机制、版权和许可政策、分享政策、其他领域OA政策的影响等内容。此外,大部分政策均搭配FAQ,以保证作者和用户对政策的全面了解。T&F除了有网页文字介绍、下载文件、FAQ外,还有视频和中文版本的政策内容。PLOS和BMC主要采用网页文字的形式展示政策,同时也有FAQ和中文版本。(2)多重列类,广泛应用链接,用户可根据需要及时获取相应政策内容。多重列类是指同一内容出现在不同类目下,方便用户的政策获取。例如,Elsevier的OA政策不仅有专门的版块,也出现在其“policy”版块中,“policy”版块是Elsevier期刊出版政策的大集合,融合了传统期刊和OA期刊的出版政策。T&F的OA相关政策也会出现在“作者指南”中。POLS既有相对简单的整体核心政策介绍,也在每一个期刊下详细列出这些政策。相比之下,BMC的政策则比较集中。同时,四个期刊商的政策都有广泛应用链接的特征,帮助用户随时获取相关信息,有助于用户对政策内容的详细深入了解。有的期刊商在政策内容中设置多个链接,例如,所有提到CreativeCommons(简称CC)的内容都链接指向CC网站或者对CC的介绍页面。有的期刊商在政策结束后链接若干延伸信息,例如,Elsevier在每一类政策结尾处都设置若干相关信息链接。总体来说,传统商业出版商由于其出版方式多样,订阅型期刊、完全OA期刊、复合OA期刊并存,政策的表现方式与手段也较OA出版商更为多样。

2.2具有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国外学术期刊出版商更为关注OA的最新进展,并将这些进展体现在政策中。例如,近年来,数据开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商业界和其他领域的重视,学术期刊也纷纷将数据政策列为重要的政策内容,这使得其政策体系越来越完整。通过对四个代表性期刊出版商政策的调查,发现OA模式选择、论文处理费(APC)收取和支持政策、版权和许可政策、自存储政策、数据政策等是国外学术期刊出版商基本的政策组成部分。在所调研的四个期刊出版商中,Elsevier和PLOS的OA政策最为完善。Elsevier的“Policy”版块,包含有获取、文章移除、版权、保持学术记录完整性的政策、定制出版政策、数字存储、编辑独立政策、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其他平台转载文章的政策、开放文章的用户许可政策、使用病人或其他个人信息的政策、OA和订阅选择的收费政策、数据隐私政策、出版伦理、研究数据政策、文章分享政策、文本和数据挖掘政策、贸易制裁和出版等内容。POLS是完全OA出版商,采用最为宽松的CC-BY用户许可。其中译本政策包含了PLOS期刊之间的关系、出版费、版权和授权规定、作者身份、利益冲突、人体试验与动物研究、数据和资料和软件共享、具体研究设计报导指南、关于提交新类群名称的政策、相关文稿的提交、审稿人和编辑回避条款、保密性、勘误与增补、出版道德、媒体禁令、特定资助方支持的研究、生物安全及双重用途研究、数据政策常见问题等内容。OA期刊的质量是利益相关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从以上政策要素来看,虽然没有以“质量控制政策”或类似名称命名的政策内容,但各期刊出版商均在政策的不同位置说明同行评审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编辑独立、出版伦理、科研标准等相关政策,来保证OA期刊的质量。

2.3政策内容个性突出,多样化特点显著

学术期刊出版商政策有相同的政策要素,如OA模式介绍、论文处理费(APC)收取和支持政策、版权和许可政策、自存储政策、数据政策等,但与机构库政策、科研资助机构政策相比,个性化、多样化特点较为突出。从调查的四个政策对象看,并无统一的政策模板,各出版商按照不同方式、次序自行组织阐述OA政策,并且各有自身个性化的政策内容。例如,各期刊商政策均对OA和所选择的OA模式进行介绍,但BMC还在政策中专门设置“BMCOA章程”部分,用精炼的语言说明在BMC期刊上发表文章意味着什么,包括文章的获取方式、作者给读者的授权、读者应遵守的规范、BMC对开放出版政策的坚守等。BMC还设置了其他政策均不包含的广告政策。PLOS的个性化内容较多,比如要求明确作者、编辑、审稿者的经济利益冲突、职业利益冲突、个人利益冲突等的利益冲突部分,资料和软件共享的规定,新类群名称、研究报告和特殊领域研究标准,媒体禁令,作者身份确认等内容。T&F政策对使用第三方材料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其他政策。Elsevier政策中的其他平台转载文章的政策、文本和数据挖掘政策、贸易制裁和出版等也是其他政策所没有的。

3我国学术期刊OA政策体系的初步构建

根据上文对国内外学术期刊OA政策的调研,结合前期各利益相关者政策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笔者构建了包含国家宏观指导政策与学术期刊OA政策在内的政策体系,来指导我国学术期刊向OA的转型与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3.1国家宏观指导政策

在学术期刊OA政策体系中,国家宏观指导政策从政府层面对期刊OA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给予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其指导对象主要是学术期刊,政策应涉及国家对学术期刊OA的态度、期刊OA模式的选择建议、延时OA模式下开放时滞的建议、质量控制要求、版权和许可的规范、出版费标准等内容。在国家层面上对以上问题进行引导、规范,有助于在保证开放出版优势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并形成良性的出版市场。由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是期刊的主管部门,国家宏观政策可由其颁布,也可由其上级部门国务院颁布。同时,由于中央已颁布政策,将一部分政府职能转移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承担[28]。因此,期刊OA模式的选择建议、延时OA模式下开放时滞的建议、质量控制要求、版权和许可的规范、出版费标准等方面的政策也可由中国科协下的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和中国期刊协会等代表国家政府负责研制并监督实施。国家应明确对学术期刊OA的支持态度,通过政策鼓励学术期刊以金色或绿色方式参与OA。若选择金色模式,政策应鼓励期刊选择最有助于学术成果传播和创新的完全OA模式,对于采取延时模式的学术期刊应对其时滞期的选择给予宏观指导。在OA模式选择方面,所调研国外期刊多采用完全OA和复合OA模式,这两种模式均可实现对开放论文的即时无限制获取,并没有选择延时模式的期刊。但从对我国学术期刊OA模式的调查来看,选择延时模式的期刊占有一定比例,因此需要对其时滞期进行规范,以免影响OA的传播优势。同时,质量是OA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国家应对OA期刊的同行评议机制、期刊制作到出版的各个流程提出严格要求。在版权与许可方面,所调研国外OA期刊的版权都归作者,而国内的传统期刊转型为OA期刊后,长期存在的版权转让制度仍然没有发生改变,一方面,这与国际做法不符,另一方面,不利于我国OA期刊版权制度的规范发展,不利于科研人员甚至整个国家形成正确的版权观,影响我国版权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因此,国家层面政策应对OA期刊的版权管理给予正面引导,明确作者和学术期刊在学术成果生产中的具体贡献与应获得的权利。作为OA期刊,有清楚的用户许可是必不可少的,国家政策应要求学术期刊为作者提供明确的用户许可选择,并从提高成果与期刊影响力、推动创新的角度,鼓励学术期刊选择较为宽松的用户许可协议。最后,出版费也应有相应的标准。我国学术期刊版面费有愈来愈高的趋势,且缺乏价格控制。由于OA期刊是作者付费模式,更需要规范期刊的收费行为,使得学术成果的传播不被出版费所阻碍。

3.2学术期刊的OA政策

在国家宏观政策为学术期刊的OA行为提供方向指导和基本规范的同时,学术期刊还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期刊政策来指导期刊的日常运行,指导作者和读者的相关行为。根据OA的实现途径,可以将期刊政策分为OA期刊的政策和订阅期刊的绿色OA政策。

3.2.1OA期刊的政策

OA期刊与传统订阅期刊的运营方式有较大区别,当传统期刊转型为OA期刊后,必须在政策方面进行调整,以使政策符合OA期刊的特点和运营需求。笔者认为OA期刊可构建包含以下内容的政策体系。(1)学术期刊的OA章程。金色OA期刊应在政策中提供正式的OA声明或章程,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告知用户本期刊的运行模式,具体应包括同行评审、版权、许可、相关承诺等科研人员较为关心的内容。目前,国内只有少数OA期刊通知性质的OA声明。可以借鉴BMC的OA章程,通过设置正式、简明且内容丰富的声明文件帮助用户快速把握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清楚期刊的同行评审制度、版权政策等,提升用户对期刊的信任。(2)OA模式介绍。在OA章程的基础上,对OA的含义、特点、实现途径以及期刊选择OA的益处、影响力等基本信息进行介绍,有助于作者和读者全面了解OA模式,增进对该模式的认可程度。目前,国内OA期刊在这方面比较缺失,国外OA期刊则较为完善,所调研的四个期刊出版商均对OA模式进行详细介绍。例如,BMC在介绍OA模式的同时,对OA期刊的同行评审、影响因子、版权等方面也进行了说明。(3)OA出版费政策。由于OA采用作者付费模式,所付费用被称为论文处理费或文章出版费(APC),因此,有关OA出版费用收取的政策要素必不可少。政策应明确说明出版费或论文处理费的收取机制,这包括:是否收取出版费?如果收取,收费标准是什么?出版费涵盖哪几方面的费用?出版费的收取时间与流程?何种情况会退还出版费?出版费豁免或补助政策等。Elsevier的政策还特别指出出版费的定期审查制度,审查依据包括期刊影响因子、竞争因素、市场条件、其他收入来源等。(4)版权政策。版权法是保护版权人利益、促进知识传播共享的法律工具,OA期刊政策应保障作者和出版者双方的合理权利。OA期刊论文的版权由作者保留是国际学术期刊界的普遍做法,因此,我国学术期刊也应在政策中明确期刊论文的版权归属,且认可版权属于作者。同时,由于期刊在学术成果同行评议、制作、出版发行等方面的贡献,可在版权协议中规定由作者让渡专有出版权、发行权等部分权利给期刊。(5)许可政策。OA模式允许用户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术成果,但各期刊的可利用程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即是通过期刊和作者所选择的不同用户许可协议来体现,许可协议使用户可以利用期刊论文而不需要获得许可。因此,学术期刊应在政策中明确作者可选择的用户许可协议,以及每种许可协议所授予用户的利用权限。在许可政策方面,除了需要考虑用户许可协议外,利用照片、图形、表格等第三方材料的许可问题也是要考虑的重点。期刊应在政策中明确,获得第三方材料利用许可的具体要求,以免出现文章许可与第三方许可不一致的问题而侵犯第三方权利。(6)分享政策。分享政策主要用来指导作者对个人所发表文章的分享行为,即在机构库、学科库、预印本库、社交网络等网络平台张贴文章的自存储行为,还包括会议分享、个人分享等线下分享行为。OA期刊应从发表文章的不同版本、分享文章的不同环境、期刊所采用不同许可协议等多个角度对分享行为给予详细的指导。从OA期刊不同模式的角度来看,完全OA期刊可以根据所选用的许可协议和期刊对分享的态度制定相应的分享政策。而复合模式期刊由于订阅文章的存在,应分别针对OA文章和订阅文章制定不同的分享政策。延时模式期刊则需要考虑时滞期内和时滞期外分享政策的差异。(7)数据政策。随着数据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数据共享政策或开放数据政策已成为OA期刊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政策,明确如何对期刊所的基础研究数据进行开放共享,推动数据重用,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数据政策具体包括数据开放的要求、政策适用的数据类型、数据提交与数据管理政策、推动数据开放的措施、数据重用的许可协议等内容。Elsevier不仅重视数据的提交共享,还支持正确的数据引用实践,以确保作者获得分享研究数据的荣誉,这对鼓励作者参与数据共享有积极意义。(8)长期保存政策。数字信息资源在利用便捷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利用稳定性。OA期刊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出版发行,如何对期刊文章进行长期保存,以保证其永久可用性应当是期刊政策的重要内容。BMC和Elsevier都制定了保障数字出版内容永久可用的政策。以BMC为例,在其“文章永久可用性”政策部分,BMC承诺:其发表的所有OA文章都将被存储到安全的开放存储库,并永久无条件OA;不会以任何方式改变原始文章,若需纠正或撤销,将张贴相关提示。但也有例外情况,若出版内容违法,BMC会将其迁移到其他网站,但在文章索引中仍会保留其条目,并附带不可用提示。(9)其他政策。除了上述政策内容,PLOS等期刊的利益冲突、作者身份、出版道德、研究内容相关标准等政策和BMC的广告政策虽然不是OA独有的政策要素,但对提高期刊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PLOS的利益冲突政策要求期刊编辑、审稿人、作者等相关角色公开表明自己的利益冲突,如作者是否就职于所投期刊的编辑部,审稿人是否与稿件作者共事等,以保证PLOS公正的对待所有研究成果。作者身份确认政策明确了作者资格审查标准、确认流程、作者资格变更规定等内容。我国《图书情报工作》等学术期刊已开始实施作者资格确认工作。出版道德政策主要对作者在研究中的学术道德行为和编辑、审稿人公正审稿、遵守保密规定的行为进行约束。此外,PLOS还根据旗下经营期刊的内容性质、稿件提交需要等列出一些需要遵守的标准。BMC的广告政策详细列出了投放广告的原则、审查标准,明确所有广告和商业赞助都独立于编辑部的决定,审稿决策不会受赞助商或广告商的影响。这些政策都值得我国期刊在制定政策时进行借鉴。

3.2.2订阅期刊的OA政策

订阅期刊虽然在期刊出版发行机制方面没有发生改变,但仍可以绿色OA方式推动学术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共享。因此,在OA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订阅期刊应制定OA政策。首先应明确其对绿色OA的态度。不管订阅期刊是否支持自存储,态度声明都有助于其自身政策的完善,也有利于研究人员自存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Elsevier和T&F在政策中都明确表示提供两种OA出版方式,即金色OA和绿色OA。两者均对绿色OA进行了界定。T&F指出其绿色OA是指对所出版文章早期版本,如预印本等,通过在线资源库进行存储和提供访问,通常要遵守一定的时滞期。Elsevier推荐两种针对订阅文章的绿色OA方式,分别是:对早期版本的自存储,或提供指向文章出版版本的链接。支持绿色OA的订阅期刊在声明的基础上,可详细的文章分享政策,指导作者的分享行为,具体内容与OA期刊的分享政策类似。

4学术期刊

OA政策要素权重调查在上文初步构建政策体系要素的基础上,为了明确各要素在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性,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具体的建议,笔者采用主观赋值法获取政策要素权重。具体过程为:首先,设计政策要素必要程度调查问卷。其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专家和利益相关者两类。专家是对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政策这一主题进行过研究并发表相关成果的群体,通过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的研究论文,并将结果限定在CSSCI来源期刊,获取本领域专家联系方式。由于部分学术期刊不提供作者联系方式,最终共获得五位专家的联系方式。在利益相关者中,笔者选取前期调研中曾给予回复的55种OA期刊,并随机选取11位对OA有所了解的科研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最后,于2018年3月1日至11日,8月20日至27日,两次向调查对象发送调查问卷。共收到12份反馈,其中,专家一份,科研人员八份,学术期刊三份。由于权重调查对象人数控制的一般做法是十人左右,人数过多不利于结果的收敛,因此,本次调查反馈人数合适。在调查中,调查对象依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对政策要素的必要程度进行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共五级的选择,五个级别分别用5、4、3、2、1代表。经过对各要素必要程度选择的加和平均计算,得出各政策要素的权重得分,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

农村电商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温州;乡村振兴;运作思路;建议

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正式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总的来说,田园综合体是我们国家农业转型的需要。它是指基于乡村地域空间的概念,以农业农村作为产业驱动,以文化体验作为乡村活力,以流通基础作为设施支撑,以乡村振兴作为宗旨目标,进行复合化、园区化、多元化的综合开发,形成“生产、生态、生活”有机融合的复合效应,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型复合载体。从农业单一的产业升级为乡村旅游,从乡村旅游形成一种行业消费,最后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之一。中央提出“田园一体化”的概念,目的是要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生态化,挖掘农业农村优势资源,既可以解决农民宜居宜业的问题,又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品质化的乡村体验生活的消费需求,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和“三农”问题探索新的出路,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目的。

一、温州市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机遇优势

(一)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引领建设。目前,温州共有3个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是2017年列入省级田园综合体创建试点的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源头田园综合体,该项目以“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为工作目标,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确定小舟垟村、屿北村“两大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同时采用“镇企村合作”的运行模式;二是2019年列入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名单的乐清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该项目建设布局有仿野生石斛种植、石斛深加工、石斛博览园、石斛文创园、亲子酒店、农垦乐园、“铁定溜溜”亲子游乐园等,是一个以铁皮石斛产业为主导、集高效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宜居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综合体;三是2019年列入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名单的瑞安曹村田园综合体,该项目共有五大优势,即农业基础优势明显、农村改革成效显著、智慧农业崭露头角、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乡村文化底蕴深厚。

(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雄厚。2019年温州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2.2%,全年呈增长趋势(主要农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鉴于温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基础雄厚,可以地方优特农业为依托,建设全产业链延伸的田园综合体(如表2所示)。表2地方优特产业项目(三)区域传统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2005年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自此温州市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通过阶段性普查,共有55万余条非遗线索,27000余个有价值项目被确定。在此基础上,温州鼓词、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泰顺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被成功申报和公布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17项部级,78项省级,2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有6位部级,64位省级。鉴于温州市区域传统历史文化浓厚的渊源,可以以传统文化挖掘发扬为依托,复兴乡村文化,注重乡土文化的体验功能,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田园综合体。例如以瓯海北林垟、平阳万全周垟村、苍南钱库等为代表,由政府主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秀美田园风光与农耕文明,打造“农+X”主题化田园生活模式。

二、温州市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的田园综合体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即酝酿和试点培育期,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在温州市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及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制约因素。

(一)产业内部动能不足。首先,产业技术存在短缺。田园综合体主要以现代农业作为核心的基础产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以农村为主要阵地,而在这样一个面广量大的农业农村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建设主体难以独自应对纷繁复杂的农业技术问题。其次,产业带动力还不足。在温州市现有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中,其建设发展对周边农业产业带动能力有限,村民通常只能以打工的方式参与当地项目的建设工作,而无法真正参与到田园综合体的整体发展进程中。最后,产业融合力度不足。田园综合体主要以农为主,但在其发展中必须要与旅游、康养、教育、历史、文化、风俗等相结合,形成创意农业、体闲农业、体验农业,使田园综合体能够真正“综合”起来,进而在产业链上得以延伸。

(二)发展模式单一且文化创造力不足。温州各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应该独具特色,不同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其开发模式、主体合作模式和产业融合态势等都应因地制宜、各不相同。目前温州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规划基本做到以“农”为本,融入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价值,但其与当地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融合度欠佳,没有有效地利用当地特色鲜明、淳朴深厚的文化历史及风土人情,缺失了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文化创造力与生命力。只有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打造出浑然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才可能是“去前心驰神往,去后流连忘返”的旅游乃至移居目的地。

(三)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善。田园综合体不是一个单纯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和传统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不同,主要是以农民农业农村为主体,将有机绿色生态农业作为核心的综合产业,引领乡村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模式。现阶段温州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多数依托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基础,从而扩大延伸产业链发展而来,而这些地方基本离市区较远,本身还不具备休闲度假及游览观光的功能,发展建设初期需要对现代化农业设施、基础配套设施及观光休闲旅游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建设高品质田园社区,打造便捷的交通设施网络,加强乡村民宿、乡村教育、乡村物流、乡村电商和乡村医疗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四)作为产业支撑的技术与人才缺乏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需要大量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研究、电子商务、旅游服务、餐饮住宿、物流等人才。目前,建设与规划温州市田园综合体项目还处于初期阶段,项目经营管理团队还较为缺少有经验的农业、工业、电商及文旅等相关专业人士。对于当地人员来讲,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具有针对性的系统管理培训,对项目经营和管理的专业知识认识不足,但他们又同时是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田园综合体大多位于城郊,这些地区缺乏自身文化素质偏高的农业工作人员,对于转型升级的多元化观念接受度不高,对于作为田园综合体产业基础的生态农业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服务品质与体验感的提升可以直接刺激消费的认知意识不足,使田园综合体的经营管理受到了制约,这将严重阻碍温州田园综合体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夯实产业基础。农业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基础,这就要求做到产业优势明显,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温州市农业资源丰富,永嘉、瑞安、乐清、泰顺等均可以挖掘其特色产业,如番茄、茶叶、石斛等作为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产业。从温州实际出发,把握市场需求,根据当地区域农业资源、农村文化的特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创意智慧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现代化农民,加强他们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意识的定期培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打造农产品研究与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销售与流通、农村农事体验等多个项目,使产业链条不断得到完善和延伸。

(二)强化多主体参与。田园综合体属于新时代共享经济,因而田园综合体需要各方参与、合作共赢。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管理中,农民应该是利益的核心和出发点,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通过土地流转对土地经营进行中长期产业规划,发展现代化、多元化、规模化、智能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并以此作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但大多田园综合体都位于城郊即温州市区发展外圈层,离中心发展区域较远,资源配置不齐全,同时又受早期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发展限制,城郊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胜任管理经营工作。这就需要多方参与,协调好政府、企业与村集体、农民四者间的关系,搭建沟通桥梁,形成利益机制,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三)科学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的本质在于“综合”,因此,建设田园综合体要紧紧围绕“综合”二字,体现功能的复合化、园区的多元化特征,不仅要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更要注重保护和突出温州各个区域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民俗习惯,实现个性化发展,有效达到“田园经济、田园生活、田园产业、田园生态”四种效应。田园综合体规划不是单一的农业园区规划,而是农业、电商、文旅、餐饮、物流等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应当由专业设计团队统一设计,相关部门和权威专家对其进行反复论证,使整个规划全局性和独立性兼具,以此増强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搭建高端人才体系。农业产业板块的发展,在需要大量的高端优秀专业人才投身其中的同时,也需要世世代代以农为生的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农村人口。目前,温州有关于农业技术、产业管理、旅游服务、民宿运营等方面的人才还比较欠缺,同时由于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农村的教育投入还不是很到位,农村教育结构不甚合理,导致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难以适应产业板块的发展需要。为了满足温州市田园综合体各个产业板块的发展策略,一方面依托农业整体行业的趋势发展带动城市优秀人才涌入聚集农村,另一方面依托家乡故乡情怀引导农村走出去的人才回流乡村本土,在人才体系上注重搭建的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

[参考文献]

[1]张天柱.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发展创建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赵冲,杨栎楠.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经济师,2019(8):22-23.

[3]徐晓敏.关于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要点的若干思考———从城市综合体到田园综合体[J].研究论文,2019:67-69.

[4]程岩,周宁丽,祝卫东.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初探———以弥勒市锦屏山田园综合体规划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19(4):47-52.

农村电商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

0引言

“互联网+农业”,其实质就是将当前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农业生活相结合,帮助农业发展实现“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最终目的。“互联网+农业”,是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提升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不仅能够为农民获取生产资料提供便利,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业态,不断提高供给水平,进而推动湖南农业实现供给侧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互联网+”还能够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从而推动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迈向新的台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工具,与传统产业融合,给后者转型升级带来强大的助推力,这在湖南农业的互联网转型和发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互联网+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母”,由此可见农业发展是国家和人们生存、生产的基础。湖南省作为中国内陆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区,农业结合现代科技的产业转型就是必然趋势,“互联网+”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广大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然而由于产业基础能力不足、配套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产业规则秩序未能合理确立,“互联网+农业”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相比发达地区,湖南省“互联网+”农业起步较晚,缺少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形态应有的重视,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1.1“互联网+农业”缺乏顶层设计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全新命题,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还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互联网+农业”缺少顶层设计,就避免不了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从而影响“互联网+农业”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互联网+农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制定符合“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形成统一谋划、稳步实施的推进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湖南现代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互联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创新,必然将经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两个阶段。“互联网+农业”自然也不能跨越信息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领域大范围普及的阶段。我国农村网民上网设备主要依靠手机,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7.1%。农村网民上网地点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在单位、学校以及公共场所上网的比例与城镇差距较大。在网站建设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专业性的农业网站相对缺乏。这些都说明,我国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普及情况仍然相对较差。目前,湖南省农业网站不足百个,并且一些网站不能顺利链接,零乱松散,真正能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且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亦无比较科学和权威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更别说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了。树比村距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里耶镇只有33公里,作为少数民族村落,土家族约占全村人口的99%。经龙山县扶贫办评估认定,全村贫困户有92户,贫困人口多达417人。而造成树比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基础设施薄弱。树比村各自然寨分布极为分散,道路状况较差,居住区域均处于海拔较高地带,信号非常弱,甚至没有信号,也没有宽带,信息的不畅通给村民生活诸多不便。

1.3人才与资金短缺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村缺少有过硬科学知识的工作者,由于现代社会轻农现象的扩大,很多人都不愿意呆在农村,更向往去发达的外地城市工作。而有文化的年轻一代也因为不愿吃苦、收入不符合自身要求也不愿走向农村,导致农村里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并且没有过高的文化。不仅没有关于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缺乏对互联网的了解与应用。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目前情况是湖南省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现代农民”比较缺乏。尽管这几年随着湖南省政府阳光工程的全面启动,部分劳动力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不仅素质达不到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湖南株洲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8%。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有技术、有文化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主要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直接影响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电商平台建设,农业物联网的技术研发、设备购置,都需要较高投入。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充足的资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1.4基础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

品牌很关键,只有品牌打出去了,产品才能落地生根。湖南省基础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因此市场效益并不好。大部分农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不强,经营水平不高,粗、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名牌精品不多,有的重生产、轻市场,有的重数量、轻质量,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难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农业生产被压在商品价值链的低端,要引导他们发展“互联网+农业”的难度极大。农业科技含量较低,装备水平不高,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再加上资金及人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使部分农产品几年来几乎停滞不前,难于做大做强。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更难、更复杂,既要考虑高产高效,也要考虑口感营养,还要考虑安全。而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有力的监管。以粮食为例,当前五常米掺假严重,稻花香泛滥,甚至添加香料香精,冒充香米等等,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新体系

2.1构建农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体系

着力突破农业互联网技术瓶颈,创新湖南农业互联网应用基础平台、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核心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构建基于农业互联网能力开放的业务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鼓励开放第三方应用开发程序接口并形成跨终端平台的应用商店,促进大规模协作的应用创新;建设农业互联网研发示范平台,瞄准高精尖技术,扶持和鼓励湖南省农业产业园区、涉农企业、农科教机构等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研发中心、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高水准农业科研平台,提升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2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要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更多专业的有价值的农业网站,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建立湖南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建设集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库、农业科技公共资源库、农业产业科技需求库、农业科技专家库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针,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宽带村村通的问题,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进一步开发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加强通信工程建设,提高4G信号在农村的覆盖率。了解树比村情况后,通过实地考察,湖南移动公司在树比村新建1个2G、4G共址拉远站,实现了4G信号全覆盖,又对4G覆盖做了全面的优化改造,并开通家庭宽带、电子监控等,为树比村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促进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引导湖南各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展网上交易,鼓励和支持湖南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等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开设网上直销店,通过“基地+合作社+网络营销”联动模式,实现湖南产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加快建立及健全符合湖南农产品发展的电商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为两者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同时推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与农业相关基地、超市、企业等友好交流,使其能够实现良性有效对接;完善电子支付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在湖南农村地区推广各种新兴支付方式,比如手机支付等,同时在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上,强化网络支付功能,为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提供助益,逐渐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降低网商交易成本;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各地区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积极鼓励湖南贫困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工作,以电子商务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完善湖南省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2.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于2016年11月16日在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关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6.38%的网民认为制约“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应当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大量培养和引进农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重视农民互联网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对农民的继续教育;以适用技术培训为主要任务,认真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技术的农民,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结合农村实际,拓宽培训内容,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机械化操作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强化广大农民的互联网应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其网络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积极鼓励农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到贫困地区从事互联网创业和工作。因此,必须加快实施湖南省“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开展面向基层农民的科技和文化教育服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5创立知名品牌农产品

考虑到我国逐渐加快的农产品国际化进程,市场中依然存在的品牌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湖南农产品出口需要以创名牌为立足点,争取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从湖南农产品目前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来说,看似已经有了一些品牌优势和名牌农产品,但无论在数量和规模,还是品位和质量方面,都很难达到一个农业大省应有的标准,在全国市场上占领先地位的湖南农产品知名品牌极少。大力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业走出去行动,加强农业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地提升湖南农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充分落实“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建设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面向有关国家建设农业技术交流服务平台,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打造具有湖南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李宏畅.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发展论文,2017.

[2]王方.“互联网+”让农产品更安全[J].中国科学报,2015.

[3]赵溪巍.浅析互联网战略下的生态农业发展[J].社会管理,2015.

[4]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中信出版集团,2015.

[5]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6]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7]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