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数学核心经验范例6篇

学前教育数学核心经验

学前教育数学核心经验范文1

关键词:任务分析;数学集体教学;数学核心经验

集体教学活动[ ]是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数学集体教育活动就是在主体背景下展开的,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儿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操作活动,以获得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发展儿童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一种数学教学活动。

通过文献研究、实践观察和访谈交流发现,我国幼儿园集数学集体教学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数学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设计的活动环节和活动材料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如原本提供幼儿探索理解的操作材料,幼儿不知道、不需要或不想要操作,在大班数学《五的组成》中的幼儿自主操作填写操作单的环节,幼儿很多不去操作实物,直接填写;有些幼儿操作了,却不会操作;有些幼儿操作了一会,没有兴趣继续操作。原本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建构对五的组成的认知,但是因为材料探索性低,活动环节没有达成预设,五的组成成为幼儿一种机械记忆的结果。也存在情况如老师过于强调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增加许多无效内容反而冲淡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不知道如何把握数学教学活动。如老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如何教”,很少关注幼儿“如何学”,或关注了幼儿的“学”却不知道如何根据儿童的情况做适当的回应。也有人提出[ ]“幼儿园教师关于幼儿学习的知识不容客观”,无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无法把握活动节奏,时间分配不合理,这些情况在数学活动中尤其明显。(幼儿园教师“关于幼儿学习的知识”指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学习规律的把握和学习过程的把握,以及对幼儿学习困难的理解与解决。具体来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幼儿学习一般规律与特点的知识;二是特定领域幼儿学习规律与特点;三是幼儿在特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困惑及其解决方案。)

3.错误分析或不知道如何分析数学教学活动任务。数学[ ]作为一门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其知R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相对于幼儿年龄阶段发展特点和规律来说,这类学习若没有正确的定位和恰当的方法可能会让幼儿感到害怕、拒绝甚至产生“数学焦虑”(mathematics anxiety),进而影响其今后的数学学业。幼儿老师作为已经习得数学这一抽象概念的教授者,常常在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理解去教授幼儿数学知识或者知道从幼儿角度去分析数学任务,却不知道如何分析,而且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老师只知道教案呈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却不知道背后的数学意义,如相邻数是数学学习一个很常见的内容,认识相邻数的本质是帮助幼儿理解自然数列中多1和少1的数量关系,这只有在自然数列中讨论这种关系才有意义,但很多数学活动中老师单独将3个数字拿出来反复说他们的关系,即使幼儿记住了3的相邻数是2和4,但对于数与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能还是比较模糊的。

幼儿期是积累有关数的感性认知和经验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不同领域对幼儿数学教育展开了研究。数学核心经验学习与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数学教学活动是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幼儿教育杂志从2016年第一期开始,以专辑形式依次介绍了“集合与分类”“模式”“量的比较”“空间方位”“测量”“图形”“数概念”“数运算”等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 黄瑾)。很多老师也开始利用数学核心经验去分析孩子的数学学习、去思考教师的支持性策略是什么。如[ ]田芳分析一系列幼儿“数运算”的案例,发现“采用‘解决办法’的教学方式,遵循幼儿数运算概念的发展轨迹,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理念和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她建议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幼儿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在操作和表达中促进幼儿数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对数学核心经验的实践不仅限于教学活动,还扩展到有关数学的日常活动和区角活动[ ]。近期,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学前教育杂志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反思了一系列典型的数学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但实际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阶段性表现,而数学核心经验是细化的表现标准,所以归根结底,大家关注的就是幼儿如何学习数学。

当前,幼儿园大力提倡发挥幼儿主体性,对于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地表达数学,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或抽象的数学用幼儿可以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与教师对幼儿学习规律和学习过程的把握密切相关。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可能并不是去创造数学,而是在幼儿的数学思维中创造理解,因为“[ ]数学是由一大群高度关联的抽象概念所组成的,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抽象概念转换成能使学习者把数学与他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的形式,那么他们就不可能理解地学会这一切。”

我觉得“任务分析”可以帮助数学教学活动切实地将一个复杂的或抽象的数学用幼儿可以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联系数学核心经验与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构建数学,从而把握数学教学活动提高早期数学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欣 黄瑾 杨宗华.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2]郑志辉** 刘德华.幼儿教师“关于幼儿学习的知识”现状与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

[3]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

[4]田芳.儿童“数运算”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支持策略[J].幼儿教育.2016年第十期

学前教育数学核心经验范文2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能竞赛;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思想

为了让教育部提出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制度落到实地,进一步深化我国医学检验教育教学事业的创新改革进程,不断深化院校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医学检验教学水平,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育,为各级职业院校提供教学交流平台,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委员会自2014年起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能大赛。大赛的项目定位基于“三个结合”,即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确定了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其中,前三个单元分别对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第四个单元形态学涉及到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寄生虫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襄职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根据国赛项目和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需要进行了调整,主要为静脉采血、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三大单元。而在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和考核中,充分囊括了国赛所有项目和专业层面竞赛的所有项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通过人人备赛、现场抽签来确定参赛选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实践教学与各级技能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专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1]

二、专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

(一)参赛时间

二年级下学期4月份左右举行专业层面技能竞赛,根据竞赛结果确定参加国赛选手,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备赛,以参加每年6月份举办的全国专业技能竞赛。

(二)参赛对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至三年级下学期,已经接触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即将面临医院实习。

(三)宣传方案

学生新生入学伊始的专业思想教育上,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介绍今后可参加的专业技能竞赛、襄职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的奖励政策。近年来,襄职越来越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并给予较高的奖金奖励。通过前期的宣传,让学生在二年级专业课学习中能够更加重视,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报名参赛。

(四)选拔流程

1.确定核心技能项目和考核标准。根据6门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各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国赛标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本地通过了ISO15189评审的襄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检测项目的操作规程。由行业指导委员会研讨,详细制定专业核心技能的教学过程和考核标准,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不仅仅对学生培训有指导性作用,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纠正教师实践教学中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操作,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各课程在学期末的实训考核中,严格遵循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人人考核,人人过关,并在医学院和学院层面进行抽查。[2]2.专业层面技能竞赛实施。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因此,专业层面竞赛不设门槛,专业二年级所有学生均可自愿报名,提前将竞赛项目和考核标准公布于学生。同时,为了督促所有学生重视核心技能的学习,采取学生报名和学校领导现场抽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初赛名单。各任课老师提前做好自己课程实践教学和考核工作,固定一个时间,由医学院领导现场根据班级学生花名册随机抽出30%的学生,名单确定后,即开始专业技能竞赛。评委由校内专业课教师和本地检验科骨干专家共同担任,根据之前制定的考核标准现场打分,得分前10名参加国赛备赛。通过竞赛项目、标准和评委活动,也进一步深化了校院合作。[3]3.国赛备赛方案。根据国赛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指定教师指导,每个竞赛单元两个老师,共8个老师参与全程指导。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晚上和周末时间,根据项目排出课表,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三个项目在相应的实训室进行,检验形态学在校内显微数码互动实训室进行。所有项目均严格按照国赛场地、实训器材和考核过程一一落实。其中,白细胞计数一直采取用临床医院检验科提供的血液标本,学生用显微镜计数之后与临床发出的报告结果进行比对。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学生手工计数的准确程度,从而进行改正和完善。整个国赛备赛2个月左右,每次培训指导师生均需签到,严格考勤。每个项目培训时,老师都根据国赛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因为学生参赛时,四个参赛单元都必须参加,因此,为及时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模拟竞赛,所有指导老师共同担任评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做好记录。在临近国赛前不久,综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共同确定最后参赛的3名选手,强化训练。[4]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专业充分利用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这一契机,结合国赛标准,积极修订课程实训项目标准,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层层有序组织,有效地推进了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学生专业课程实训考核成绩较前有明显的进步。

学前教育数学核心经验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核心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58-01

一、背景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由数、计算、几何空间、模式、测量等五个维度构成。与此相对应,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包括上述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包含若干核心概念,如“数”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计数、基数、序数、数的守恒、数的组成等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是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时要传递的知识点,也是幼儿在活动中要建构的关键经验。因此,作为一名幼师生,准确把握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于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理解欠缺,并且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因此,怎样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的灌输性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易于理解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打消学概念的畏难情绪,从而化解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事件描述

正如Blumen所指出“老师们总是按照以往的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去教学,而不是按照老师教他们怎么去教的方式去教学”,如果幼师生在学校学概念时,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那么他们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时,就很难运用演示、操作、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然而,演示、操作、游戏正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中职生学习数学核心概念时有效运用讲解演示、操作以及游戏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必要的。

案例 数的守恒原来如此简单

当我走进教室,将课本放在讲台上后,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学生低声嘟喃道。

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有的学生拖着腮帮,表情凝重,有的学生低头不语,生怕与我有眼神的交流,有的学生便是提不起精神来。

“这样吧,我们来活动活动,来跳跳舞。”说完,便让十几个学生走到了教室的前面。

这时,学生们瞪大着好奇的双眼望着我,我对学生说:“你们一组扮演兔子,一组扮演小燕子,待会我会放一段音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你们两组的同学尽情的舞动,注意两组不要混淆,当音乐停止的时候,你们自己任意造型,但前提是不要一样。”

音乐一响,学生在教室的空地上舞动起来,其他的学生似乎也没有了睡意,有的应景搬地舞动了一下臂膀。有的发出了哈哈大笑的声音。

随着音乐一停,跳舞的同学停止了自己的脚步,并各自造型。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两组同学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老师,她们的队形不一样。”

“哦,队形是不一样,那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

“都是女的。”学生马上答道。

“不错,性别都一样。还有吗?”我问道。

“都是8个,她们数量一样。”学生似乎明白了。

我进一步解释:“虽然两组同学的队形不一样,但她们的数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物体的数量不会因为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这就叫作数的守恒。”

这时候,学生会意地点了点头。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说:“怎么就下课了。”我回应道:“时间都是40分钟,是不变的事实,但对时间的感受却是主观的,愉快的体验总是让人感觉时间的短暂。”

过了一个星期,我又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的守恒这个概念,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我等待着。

开始是一片安静。接着我又说:“你们想想上节课我们开展了什么活动,得出了怎么样的结论?”

“我知道了,我们扮演了动物。”一个学生眼睛一亮如是说。

我的天啊,居然学生只记住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把握活动的精髓。

接着我决定带着学生设计一个“数字宝宝蹲蹲蹲“的游戏,我先说明了具体的做法(将学生分为9组,每组2名学生,每个学生在纸上按要求画出2-10个圆点,即画同样点数的学生画的点的排列形式要不一样)。我先激发学生思考游戏设计的意图,等待学生真正能够说出游戏的设计意图后,我们便开展游戏。

同样,学生玩游戏的兴致很高。学生能说出游戏设计的意图说明对数的守恒这一概念确实也理解了。但我还是不放心,对学生说:“这节课的作业就是结合自己对数的守恒这一概念的理解,设计一个操作活动,说明材料功能、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具体玩法。”

学生会意地笑了,似乎没有了像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时那样痛苦的表情。

三、教学反思

(一)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让数学核心概念的学习“乐”起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于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理解较为欠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很低,特别是对抽象的核心概念,他们认为数学中的核心概念这么抽象,很难学,自己都学不好,怎么去教幼儿?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概念并不是一件难事,如在上文的案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表现以及学习过后的轻松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在游戏中、在演示中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学生就会将这种积极的体验去感染幼儿,从而让幼儿也喜欢学习数学。

(二)领悟正确的学习方式,让数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活”起来

Widden等人认为教师教育者的榜样示范所推广学习观点的方式,比起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在影响师范生的行为上可能更加重要。学生在课堂上领悟了通过讲解演示、游戏和操作的方式学习数学中的核心概念,而不是通过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来获得概念。因此,学生在教幼儿进行核心概念学习时,也会采取演示、游戏、操作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而这些方式正是符合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

(三)核心概念的学习是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相结合的过程

核心概念的学习是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相结合的过程。自主建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社会建构则体现为同伴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在“数的守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直接体验――教师总结提升――学生根据理解设计活动”这一过程,可以看到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是自主建构和社会建构相结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数学核心经验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继续教育核心素养高中数学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课堂的建设核心就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定相关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使高中生学习数学不仅能够在高中阶段使用还能够在未来的发展生活中应用到学到的知识[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情景创建,将学生生活中经历转变到学习中,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思维来体验生活,能够形成对身边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例如在学习高中《函数的单调性》一课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举例,保温瓶内的水温,汽车行驶的公里数、家庭每月初到月末的用电量、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将生活中的经验转变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数学教学的思考过程,将数学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来,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建立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将过程、情感体验、知识摆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就是要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形成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态度。这就需要老师在高中数学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对于情景构建,数学生活中的体验具有相当的价值观和学习情感态度,重视数学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具备数学精神,学习意识,运用数学生活让学生能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体验形成数学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在课堂建设中落实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就是在继续教育课堂建设过程中,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教学。第一情景创建教学,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去引入问题,培养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态度。在创建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运用数学思想进行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第二进行创新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原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积极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过程,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或者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推动学生对数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第三利用好课堂上的问题,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和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对基础的问题不断探索和研究,学习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建设过程中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相结合,发挥出数学教育的真正作用。

四、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态度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生活,主动将数学带入生活中,形成数学头脑。高中数学继续教育就是对学生建立这种从无到有的数学思维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生活中慢慢引入,在教学课堂建设中不断地深化加强,使学生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应用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是高中数学课堂建设的目的,而继续教育开展更多的相关课程,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变化。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情况的改变,也是保证学生能够更长久发展的基础。

学前教育数学核心经验范文5

【关键词】“隐性饥饿”;供给侧改革;核心素养;供需平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29-03

【作者简介】刘佳,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副校长,一级教师,宜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缺乏某种必需的营养,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过度摄入而产生的隐蔽性的饥饿症状。当下的数学教学中,因教师供给的失衡,学生出现了“隐性饥饿”的症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急需进行教学的供给侧改革。一要改变观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从“教”的立场回归“学”的立场,回到教育的本义上;二要改变策略,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师的供给,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供需平衡”。

一、当下数学课堂供需失衡现象的反思

由于教师供给的偏差,学生虽然解题能力强、考试成绩好,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严重缺失,供需失衡导致了学生出现“隐性饥饿”的症状。要改变学生“隐性饥饿”的现状,教师须从教学的核心出发,反思教学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1.从数学教学的核心看――既要扎实练就“双基”又要有效落实“四基”。

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新课标提出“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乃至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供给方的教师,备课时不应只见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挖掘隐含的思想方法,设计好相应的数学活动;上课时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唤起他们深层的数学思考,使他们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落实“四基”。

2.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看――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一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饱满的学习热情;二要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三要提供开放、广阔的学习空间,使W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策略。

3.从教育的终极价值看――既要达成三维目标又要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根,数学教学除了要达成三维目标还要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供给方,教师要明确小学数学课程应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要思考每个单元、每节课培养的核心素养的目标如何制定;要琢磨哪些教学环节落实哪些核心素养,培养到什么程度;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学习,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从“隐形饥饿”走向供需平衡的教学策略

要进行满足学生需求的供给侧改革,教师要提高教学供给的质量,让“供给结构”有效对接“需求变化”,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对接,真正实现供需平衡。

(一)做加法――深入挖掘,加强隐性知识教学

新课标明确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做加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隐性知识的教学。

1.增加活动经验积累。

案例1 苏教版五下《和的奇偶性》

教师出示1+3+5+……+29,让学生先猜测和的奇偶性,然后从两个数相加入手研究和的奇偶性与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举例得出结论后,教师追问:3个、4个、更多个不是0的自然数连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运用刚才积累的经验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发现规律。

上述案例,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然后从最简单的两个数相加入手举例验证,再到3个、4个甚至更多个不是0的自然数连加和的奇偶性的探究,学生经历的猜测、举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在获得活动经验的同时,他们也形成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并自觉地将这些体验和经验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中。

2.加强思想方法渗透。

案例2 苏教版五上《小数大小比较》

让学生比较0.3和0.8的大小,学生得出结果后让他们用不同方法说明。

生1:在后面加“角”,8角大于3角。

生2:用正方形表示(如图1)。

师:一个正方形表示什么?

生3:表示0.1。

上述案例,学生通过画图,用正方形表示、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初具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思想的体现。教师追问“一个正方形还可以表示什么”赋予了正方形更多的“模型”意义,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比较任意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有效渗透基本数学思想。

(二)做减法――减少形式,凸显数学本质

当下,教师重形式不重实效的做法屡见不鲜:多完全放手少果断介入,多热闹非凡少冷静思考。教师要学会做减法,减少虚无形式,凸显数学本质。

1.减少虚假自主,于关键处介入。

案例3 苏教版六上《认识百分数》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中,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在哪找到的?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含义?整堂课,学生自己讲解、提问、板书,课堂气氛热烈。可在课堂总结环节,当教师问到为什么百分数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时,学生面面相觑,无人能答。

上述课堂呈现出教师放手后的“虚假繁荣”。让学生自主学习固然好,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决定了缺少教师的引导,有效的学将是一句空话。上述案例中,在学生说出收集到的百分数后,教师如能及时介入,请学生观察这些百分数的相同点并思考:为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相信学生学习将真正深入概念的核心本质。

2.减少无谓操作,于无向处指向。

案例4 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认识》

在学生得出三边关系后,教师再次深入知识核心:有两根小棒,一根长7厘米,一根长9厘米,把其中一根剪成两段,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不提供小棒)学生想出三种不同的剪法后,让他们继续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上述案例变动手操作为想象操作,少了表面的热闹,多了自由灵活的思考路径和自由驰骋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直入概念的核心。让学生想象是否还有其他可能,为存在思维定势的学生指引新的思考方向,在教师“指向”后,学生将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

(三)做乘法――课外拓展,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若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乘法,课外继续拓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定会加倍提升。

1.在数学游戏中形成素养。

案例5 “24点”游戏活动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后,学生开始进行渐进式闯关游戏。第一关:两张牌对对碰,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第二关:三张牌连连看,经过两步计算得到24。第三关:四张牌巧巧算,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方法和策略得出答案,不断积累经验,感悟算24点方法的多样性。

上述游戏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课外利用数学游戏促使学生主动实践、探究、体验、感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2.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提升素养。

案例6 “蒜叶成长记”研究性学习活动

苏教版五上“统计”单元学完,教师要求学生回家种植三盆蒜叶,一盆水培、两盆土培,两盆土培的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暗处,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要求水培的从第2天起每天测量根须生长情况,土培的每2天测量一次最长蒜叶的生长情况,记录测量数据。一个月后将记录数据画成“蒜叶和根须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

在上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不仅感受了探究的乐趣和应用的价值,而且体会到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严谨性。他们勇于探究、敢于创新,养成了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诸如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做除法――以少胜多,唤醒内生动力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即唤醒学生的生长自觉和内生动力。教师要学会做除法,以少胜多,让学生学会批判、质疑,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生长。

1.唤醒批判质疑的能力。

案例7 苏教版二下《除法竖式》

谈话引入: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疑惑:为什么除法的竖式要写成书上这种格式,我们以前学的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都不是这种格式?

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前布置预习,唤醒了学生质疑的意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培养他们敢于争辩、理性质疑、自我反省等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教师、同伴和自我,成为具有理性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2.唤醒自我反思的能力。

案例8 教学苏教版五上《商的近似值》时,教师出示下列题目:每套衣服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生1:50÷2.2≈23(套)

生2:50÷2.2≈22(套)

师:一道题会有两种不同答案吗?

生3:50÷2.2结果虽然比22.7多,但还是不够做23套,所以答案是22。

师:取近似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四舍五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上述案例中,教师注重引导而不强制,注重释放而不控制,注重参与而不决断,让学生与自己深度对话,唤醒他们自我反思的意识,增强自我反思的能力。由知识生长出方法,由经验生长出智慧,让学生拥有自我生长的能力。

作为“供给方”的教师要竭力改变自己,服务好作为“需求方”的学生,根据他们的需求合理改革教师的供给,关注核心素养,做好供给“四则运算”,使学生从“隐性饥饿”走向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人民日报人民要论: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07).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学前教育数学核心经验范文6

[关键词]生活教育;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60-02

[作者简介]陈慧,张家港市南丰小学教师。

“生活教育”是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直至现在,其“生活教育”的思想对教师的“教”与“导”仍然影响深刻、意义深远。生活需要经营,而教育更是一项没有捷径的工程,同样需要我们的经营。

生活是教育永久不变的核心。作为一名踏上讲台只有两年的小学数学青年教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点对笔者的影响甚大。两年来,笔者在教学中不断领悟到:教给孩子们生活的本领,生活也会不停地回馈给数学教学更多的闪光点。接下来,笔者将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浅析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四基”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笔者坚信,数学来自生活,而生活也会为数学教学提供很多的便利。其实无论是多大的孩子,总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些生活经验看上去不起眼,但只要稍加提炼,就能够成为很有用的数学学习经验。重视帮助学生累积数学经验,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意义。小学生数学经验的累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创设情境,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

创设情境是一个教学引入手段。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接触到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更为贴切的教学例题。好的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做到“无缝衔接”,有时候甚至会有奇效。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更多的是强调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用,而非机械背诵。如果我们硬生生地塞给学生“单价”“总价”这样的概念,除了那些理解能力相当强的学生,很多学生会把这些概念混淆。所以当笔者教到这块内容时,经常会为学生设立情境:“假如你有10元钱去买笔的话,你可以买几支2元一支的圆珠笔呢?”这样的假设来自生活,学生很容易在脑海中浮现这个非常熟悉的场境,这时候再去理解同类型的题目自然容易多了。而且笔者还发现,当做了几次这样的假设之后,很多学生会跟着一起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慢慢地,他们甚至会自己变换形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脱离教师而自主地创设类似的生活情境,并用于解决相关的数学题目,这便是情境教育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所产生的美妙效果了。

二、重视知识迁移,让“陌生”变成“熟悉”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知识是层层积累的,除了生活经验需要不停地积累,很多看上去是新的知识,其实也不过是来自之前所学知识的迁移。这些以前跟我们“有过一面之缘”的知识,仅仅是因为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丰富了、复杂了。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学期中段以前,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在之后的分数的约分与通分学习中,这些知识点又一个个“跳”了出来:在学习步步约分时,我们会发现,每次约走的就是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在学习一步约分时,我们发现,约走的是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在学习通分时,我们发现,公分母其实就是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当然,最好使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在教学这块内容的时候,笔者经常暗示学生:很多知识你们已经遇到过了,现在它们不过是变了花样“重出江湖”罢了。笔者用旧知识不断带动学生去学习新知识,这也是在培养他们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数学,去提高他们学习的本领,让他们积累自学的经验。

“以旧带新”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经验渗透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强化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新授知识与之前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那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会不断地激发学生曾经熟悉的种种学习经验、体会,甚至是学法,这样学习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

三、让学科之间“血脉”相连,让数学学习充满人文关怀

三年级下学期教学除法口算时,笔者在PPT上准备了一道“600÷3”的题目。一名学生在讲解解法时犯了“除法从低位开始除”这样的低级错误。这让笔者很纠结,怎么会这样呢?笔算时他们都很习惯地从百位开始,但是到了口算时,他们就把这办法给忘了。得想个办法解决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课后,笔者习惯性地去洗了洗手,看着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自来水,笔者突然觉得有办法了。

第二天上课,笔者在黑板上写了“除法是( )”一句话,让学生在小括号内填空。学生摸不透教师的用意,唧唧喳喳说了一通之后,笔者在括号里写了一个大大的“水”字,学生纷纷念道:“除法是水……”然后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笔者马上接着写道:“从高往低(计算)。”这下他们有点明白了,跟着摇头晃脑地读着:“除法是水,从高往低(计算)。”待到他们读了几遍之后,笔者又把事先准备好的昨天那名学生做除法的方法展示了出来,然后问道:“这样除,你们同意吗?”有学生立即指出:“错了,除法是水,应从高往低计算。”其他同学也理解了这个方法是错误的了。

很久之前,笔者觉得数学是很理性的学科,可有了这次“水”的启发之后,笔者开始觉得,学科之前的相通是无所不在的。在帮助学生记住除法从最高位开始计算后,笔者认识到:能够通过与生活中有联系的现实相结合,把理性的数学与感性的学科结合起来,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种教学的“经营之道”啊!

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陶行知先生用简单的几个字就洞悉了这一切。我们信奉“活到老,学到老”的理论,与“生活教育”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生活,需要我们好好经营,而教学,作为生活的一个进阶产物,更加需要我们用心经营。

参考文献:

[1] 游诗铭.小学概念教学要注重实效性[J].小学时代:教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