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范例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

引言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学前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学前教育基本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学前教育理论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致力于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竞争优势。高校开设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要想全面地提高《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就需要革新课程设计思想,找准课程目标定位,引导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用教引导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方法,并改善考核方式,进而提高《学前教与学》课程的实用性。

一、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性人才,可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缺少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缺少个性,造成思维方式僵硬,实践能力比较差的倾向。与此同时,由于老师对培养目标以及认识不够深入,造成老师在讨论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上不充足。《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包括了幼儿园课程内涵、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幼儿园游戏的环境设计等,为的是形成应用理论,指导学前教育工作。这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学前教育每一个领域学习的基础与保障。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学前儿童教育特征、规律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基本准则与基础性知识,并且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儿童观等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基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将实践与理论功能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将实践为导向,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更好的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目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基础课程之一,其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注重真实、客观、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系统中占据关键的地位,因此老师与学生应该重视这门课程。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门课程,高校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忽略了对内容的扩展。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好,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思想陈旧

目前老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仍然继续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就使得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再加上,一些年长一些的老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造成教学思想改革难以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传统的教学思想,不愿意进行教学思想的创新,使得教学缺乏创新性。他们一直以来坚持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只需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并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教学困境的出现。

(二)课程目标重知识轻能力

在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的讲解,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学前教学方法的讲解方面。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缺乏对学生情感目标自己能力目标的培养。在课程情感目标的设计中,缺乏对学生儿童观、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课程能力目标的设计中,并没有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只停留在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能力的培养。在组织幼儿活动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仅仅是学习一些表面的理论知识。

(三)《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单调、机械

当前,高校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台下学习记录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由于长时间缺少参与教学机会,造成听课疲劳,从而呈现开小差、厌学的状态。这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理。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表现出课程的特点,约束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课程内容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以及课堂笔记,除此之外,《学前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片面性,只是教授了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进行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造成了学生缺乏实践以及创新能力,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当前教学内容陈旧,实用性内容比较少。当前所选择使用的《学前教育学》内容虽然已经做了调整,可是仍然显得陈旧,落后于学前教育学发展与改革。教材的内容大多偏重于理论,实践性内容比较少。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十分强,从概念到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缺少实用性,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另外,教材偏难,学生很难接受教材知识。现在使用的教材相对比较深,内容有些抽象,脱离实践,学生学起来十分吃力,造成老师授课困难,无法完成教学要求,脱离幼儿园实际,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实践。

(五)考核评价限制性

《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具备十分强的专业性特点,会表现出课程考核从考试命题,考核实施到最终的结果的处理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完成的状况,命题人也是考试测评人,评价的主体十分的单一化,评判结果具备十分强烈的主观特点。老师就算是遵照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对考核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回馈,可是大部分限制在对卷面情况的判断,很难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控以及使用的水平,并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课程考核的回馈与改正作用。换言之,这种将结果性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具备先天的限制性,很难深入的了解学生知识获取的实际情况,更不能够判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缺乏科学性以及系统性。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课程思想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以及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与意义,掌握学前教育的思想以及基础理论,全面的认识学前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础特征以及普通规律;构成运用理论研究与指导学前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时候,老师需要树立全心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愿意致力于学前教育的素质。

(二)课程目标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热爱学前教育、综合能力强、教育能力突出的幼儿老师。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需要进行重新的界定:第一,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思想;第二,要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环境设置和利用的能力,科学的安排与组织幼儿园活动、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科学系统评价与引导幼儿发展的整体能力,具有从事幼儿教育职业的专业能力;第三,要全面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开展实践活动的技能。这一课程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设计新思路

选择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以后工作具备实用价值的内容,通过清晰的脉络使其综合,革新知识,把知识、能力进行相互的联通,真正地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的相互作用,使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的巩固现有的知识能力,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作者整合了《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内容,理顺了课程体系,分成六大模块,分别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学前教育基本内容项目,0-3岁儿童早期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每一模块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下: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学前教育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和儿童发展的关系的论述,当代主流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等内容。学前教育基本内容模块,包含了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0-3岁儿童早期教育模块,包括早期教育的意义、任务;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早期教育的实施等内容。幼儿园教育模块,包括了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内容、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生活与节日、娱乐活动等内容。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模块,包括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与家庭和小学的衔接等内容。学前老师专业素养模块,包含了学前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必备的能力以及其专业发展等内容。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根据《学前教育学》特点,积极探究并且应用以“讲、析、练”为主线组织教学。详细来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知识讲解、情境再现、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交流、角色演练、模拟训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把重点讨论法、活动分析法、辩论法、操作体验法、教育实践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在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交流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也增强了学生分工、协作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既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又培养了学生做、思、说等各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评价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方法应该坚持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导,坚持学生素质发展与综合技能提高为基础的思路,通过创立课堂教学目标,对每一模块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明确合格准则,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构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制度。具体采用课堂提问、小组的合作学习、个人作业、单元测试、期中阶段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六种考查和考试。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六)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成长

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说,在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时应该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从教师自身来说,指的是教师的“双师”素质,也就是理论教学素质与实践教学素质。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与时俱进,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课程改革走向深度化,推动教师专业性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多参加国内外各个级别的培训,一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二是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作为《学前教育学》的主讲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熟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能亲身组织一线的教学活动,将自己打造成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七)推动院校教材编订革新

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编订的教材应该呈现出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为导线,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将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实际内容和实践能力训练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使课程学习成为一个教、学双方积极参与的、动态学习的过程;教学内容可以完成对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比例均衡。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感受到一本适用的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此,院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重点课程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八)应用型高校和幼儿园深度合作发展

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育学》,既要关注学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其职业能力。这就需要除了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深入一线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幼教一线老师走进校园,学生实践走进幼儿园。邀请幼儿园优秀老师走进课堂,进行诚如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组织、幼儿园绘本教学等专题讲座,传播最直观、生动、形象的教育心得与教学案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我院积极开拓教育实习基地,尽可能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时间,在原有的见习、实习、专业考察、社会实践调查等实践环节,又增加了实施双导师制度,既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导师和幼儿园实践指导导师。学生每周的课余时间固定到幼儿园的实习班中,做班主任的助理教师,熟悉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接受班主任的指导,时间为期一年或二年,这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和幼儿园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玉娟.学前教育学中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7(17).

[2]夏巍,张利洪.近二十余年我国学前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梅溪.“冲击、回应与变革: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论坛”举办[J].江苏幼儿教育,2017(02).

[4]周端云.后现代主义视野下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5]柯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08).

[6]刘玉娟.学前教育学中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7(17).

[7]周巧珍.关于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两点思考[J].中华少年,2016(14).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当今社会对学历高度重视,就业单位在人才选择方面高度依赖学历条件。在此状况下,高师舞蹈专业教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便在一定条件下被置于尴尬的境地。在学生学历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成为当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现今教学改革不断开展的视野下,辽西地区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问题凸显。

一、现状分析

不同于宏观的全国视野下所具有的共性问题,目前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具有的诸多问题,可以主要归纳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置失当

由于辽西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不尽人意,学生的升学就业情况不明朗,导致辽西地区很多高师院校在学生培养模式方面出现教学目标失当的状况。一部分舞蹈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舞蹈技术方面有所欠缺,会在教学中大量加入枯燥的技术练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制约;另有一些教师钟情于难度较高的舞蹈表演,以便将其作为展示自身教学的成果,给学生的舞蹈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很多舞蹈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未能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二)实践空间严重不足

对于舞蹈这种偏向技术练习的学科而言,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涉及众多学科,而舞蹈学科只是其中之一。辽西地区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方案上更侧重理论方面的授课内容,对于实践方面的侧重较少。而就本专业的舞蹈教学而言,课堂教学尚且需要时间,留给实践的课时更是极为匮乏。在辽西地区,现阶段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教学模式上。〔1〕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目前依然延续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学生舞蹈实践空间被严重挤压。

(三)教学中地方特色内容匮乏

在地方性高师院校学前专业的舞蹈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中,“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是一个涉及广泛并且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特色舞蹈文化,有助于培养更多全方面多层次舞蹈人才。〔2〕但放眼当下的辽西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高师院校学前专业的舞蹈课堂教学中鲜见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内容,这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使得舞蹈教学常常被认为是枯燥和乏味的,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对策分析

从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大多数问题是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而辽西地区也有共性掩盖之下的独特困境,部分参考性建议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不良状况。

(一)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设置教学目标

为了解决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目标设置失当的问题,舞蹈课程授课教师应在教学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认真研究,对已设定的教学目标中不符合学前教学专业培养方案以及在实际运用层面不具有可行性的内容进行剔除,设置丰富有益学生身心、有助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未来学前教育的学生所面对的群体是幼儿,他们不仅是授课的教师,也是幼儿的伙伴,学生需要在心理层面体会幼儿的状态,以体验来融入幼儿群体。〔3〕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学习技术的层面,对幼儿的心理也应当有充分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4〕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紧贴未来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是极有必要的。

(二)适度增加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驱动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基础的舞蹈技术进行实际运用的重要步骤,也是舞蹈课程在基础内容上进行拓展的重要部分。在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应当按照一定比例给舞蹈实践环节以充分的课时,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和拓展。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表达的关系上,教师应侧重实践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当依照实践需要进行贴合,而非以实践贴合理论。除此之外,还应当设置专门的舞台实践,鼓励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进行舞蹈节目的排演,教师可对学生的表演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通过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激励,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热情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三)将地方文化特色内容运用于舞蹈教学

1.与本地区多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

辽西地区的多民族构成造就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各族人民在此地定居,经过长期地民族间交流与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形态。很多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舞蹈教学的素材,运用于舞蹈教学的应用场景中。但在舞蹈教学方面,如此优越的资源却未能受到重视,很多一线教师不断抱怨,在教学中找不到好的课题,实践方面也缺少可借鉴的内容,这其实是很多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舞蹈学科一线教师对多民族文化方面音乐以及舞蹈素材缺乏认识所造成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方面,在编舞中加入辽西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体现地方特色,教师和学生还能在编舞和排演过程中学习多民族文化知识。

2.与本地区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辽西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很多北方地区政权会将统治中心设置在今天的辽西地区,例如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都在辽西地区发生,例如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征伐以及明清之际两个王朝对辽西地区的争夺等;在近现代,义勇军的建立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便是从辽西地区开始的;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辽西地区更可被看作是重要的战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辽西地区上演。教师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技术较强的学生归入舞剧的编排和表演活动,增加学生在舞蹈实践中感受地方文化魅力的机会,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可谓一举多得。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写生;鉴赏;方法及步骤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针对的是幼儿教学。目前幼儿园美术教学当中以简笔画形式的教学依然大量存在,导致幼儿作品千篇一律,同时制约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对他们身体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可喜的是,幼儿写生正在逐步受到重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幼儿本身的年龄特征所表达出来的美术作品稚拙,因此教学不应图案化、成人化。写生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改变手段,符合幼儿发现、探索世界的学习需求。生活给幼儿最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每个幼儿个体差异也会对不同的物象产生不同的角度理解。要把幼儿原创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去发掘,发现者和实施者毋庸置疑是幼儿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写生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1写生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影响

1.1幼儿原创美术的特点

美国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1957年出版的著作《创作与心智成长》认为,孩子2~4岁是无形象的图画期,4~7岁是创造抽象符号表现期。幼儿原创美术是幼儿自身根据自身已知经验和现实体验,运用某些媒介,创作出区别于其他作品、拥有自己独特思想情感或者美术形式的作品。幼儿美术作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已知经验通过想象来组织画面。儿童将这种已知经验转化成独创性场景体验,通常指的是日记作品,但他们的表达又有合理的逻辑思维。[1]另一种是现实体验或者也可以说是写生。它是物象积累的有效方式,它将会给幼儿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幼儿美术作品的典型特征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明显位置关系,它们相对都是独立的个体,构图以散点式构图作为主要构图方式,事物与事物进行多角度、自由空间组合。

1.2写生对于指导幼儿原创美术的作用

写生是指将现实事物作为主要描绘对象,描绘当中加入个人对景物的认知、情感,通过主观再现或者表现方式表达出来。写生不是一种仿制客观对象,写生本身就是原创,尤其是幼儿在写生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描绘带有很强烈的年龄特征以及主观意识的表达。写生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在写生过程中,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体验事物,从而认识物象基本特征。教师在幼儿写生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提醒幼儿应该注意的细节、肌理、自己对表现对象以往的经验等,同时可以让幼儿主动去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然后再通过写生表现出来。最后教师补充,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2]在表现过程中,幼儿将会根据对物体的观察,经过自己夸张化、稚嫩化的笔触表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事物本质的奇妙,喜欢描绘事物主要特征,同时体会到了创造作品的快乐。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写生理论支撑点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机械临摹多于写生创作的问题,学生对着手机的时间多于观察、体会生活的时间,挖掘不出生活当中美的事物。自己都体会不到生活当中美的事物,又怎么去引导幼儿去观察呢?在写生时手足无措,甚至认为身边的景物很丑,那又怎么能用美术材料表现出美的东西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写生应该和美术欣赏结合起来。没有好的欣赏能力,写生也无从谈起,欣赏可以从中西方历史或者现当代名作中汲取营养,也可以从画家的生平故事当中学得一种探索创作精神。美术的基本理论是重点,有了基本理论才可以更好地去欣赏艺术作品。

2.1从中外美术史演变、名人故事及名作中借鉴作用

学前教育学生以后的教学针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甚至从事早教事业,面对的是0~2岁的幼儿。面对这些年龄段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美术作品的形式,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欣赏幼儿的作品。幼儿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鉴赏能力是不行的,培养鉴赏能力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了解美术的演变历程。西方美术史从具象程式化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艺术,到以理性为主的古典美的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再到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之后。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了解美术史的发展,就不会对美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3]就无法理解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更体会不到印象派的光与色、笔触等,也就无法理解现代主义之后的几何或者抽象形式,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幼儿稚气的具象或者抽象表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生来说,现代主义艺术更加具有借鉴意义。这些艺术家大多数都是以写生为主,而且这些艺术家把注意力转移到绘画平面本身以及绘画媒介的特性等;而这些在过去被艺术大师看作是负面的以及被刻意隐藏的,但现代主义则看作是正面的,极力去表现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幼儿的教学中,正是运用丰富的媒介,才提高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体会各种材料带给他们的体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校基本都是零基础的,采用美术专业学生那种系统的学习美术知识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现代人们对艺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接受力,是面向每一个人的,也就是美术评判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艺术品可以与观者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就是观者认可的艺术表达方式。但是学前教育的学生最基本的绘画理论知识还是要具备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装饰性,对材料和肌理本身的运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丰富的色彩与形式表现力、创造力,遵从自己内心感受,这些都是他们要学习和借鉴的。在中国艺术作品中,写意、散点透视这些同样都是值得借鉴的。

2.2具备基本美术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美术基本都是零基础,对于他们来说写生是困难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和实践的磨合,才可以理解写生的意义。他们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美术理论知识点。造型理论必不可少,几何结构素描知识可以解决他们在写生、幼儿主题绘画当中的整体步骤问题,用最简单的几何形状概括复杂的事物。关于线的基本知识,要了解粗线、细线、长线、短线带给我们的视觉空间以及心理感受。色彩知识要认识常用的24色,并熟练说出每一类色系当中所包含的颜色,熟悉色彩对比、色彩搭配以及色彩调和等相关色彩知识,了解油画棒、彩铅等材料的特性。理解构图当中的形式美法则,当中所包含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权衡。学习图案装饰相关的知识,包含图案纹样当中的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黑白装饰当中的点、线、面;其中主要有重线勾边、黑白灰关系、肌理装饰、分割重构、质感表达。色彩装饰包含色彩对比、画面构成、主体物关系。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就为写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写生的基本方法

写生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从构图上,学生要选取能够激发自己表现欲或者具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运用形式美法则去发现当中的元素美。当选定所要表现的事物后,适当的夸张、位移,可以使自己的构图更加切合主题,具有装饰感。其次就是在写生步骤,如色彩写生,在写生前要临摹一下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从中学习色彩混合,学习生色和熟色之间的运用,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以免给后面自己上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写生过程中不用调一模一样的颜色,只用调相似或者经过对比夸张化的颜色,在这个阶段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材料来完成自己所需要的肌理。最后就是调整写生作品,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空间、质感、装饰方面的调整。

4结语

写生可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去深入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当中发现美,同时将这种原创理念带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给幼儿快乐的生活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原创艺术研究[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6-16.

[2]沈群英.基于创意写生理念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8(07):64-66.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4

作为幼儿教师而言,自身对于美的认识和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往往可以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幼儿学生,让幼儿教师在潜移默化当中来熏陶幼儿学生。所以说,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就是需要通过实践课程的完善,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对于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而言,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时间,通过实践课程不断地完善和满足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和对于美的感知的能力,应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学生对于一些关于美的认识,往往是间接的来自于家长和教师对于这个美的评价,所以说只有不断地提升幼儿教师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这种间接的培养方式,让幼儿园中的学生能够获得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实践课程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各项实践教学能力的场所,为幼儿教师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是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的保障。对于幼儿园的学生而言,幼儿教师通过自身对于美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各项关于美术素养的养成,能够不断地增强他们对于美术的热爱程度,所以说,通过对于幼儿教师的各项素质的培养能够间接地提升幼儿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以期达到幼儿对于美的追求的能力的培养。

2用当地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内容中

在我国每一个地区都拥有着不同的文化的基因在其中发挥着作用,特别是那些对于美的认识以及对于美的思想的感受,这些都是当地文化的一种内化,通过这种当地文化的内化,影响到了生活在这其中的人们对于某一种事物的美的感受。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对于当地文化的融入,同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将美术教学的内容完整的展现到他们的内心深处,这种用当地文化来融入到美术教学中的思想,不仅能够更好的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完善,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当地文化,用当地文化的内容融入到美术教学的内容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意义上来说,幼儿的成长首先是受到了这个大的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这个大的家庭环境又是受到当地文化影响而不断地延续下来的,这种文化的内向型的影响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定义到当地的文化当中,用当地文化来促进幼儿对于美的认识以及对于美的思想的认知过程。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依据当地的文化,将当地文化当中那些喜闻乐见的美术素材,以及当地文化当中的那些能够促进和提升人们对于美产生共鸣的内容,都能够完整的融入到美术教学的内容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些幼儿学生在不脱离自己的文化圈的范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用一种文化的共识来影响幼儿的成长,促进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于美的追求。所以说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的时候,将当地文化融入到其中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内容,为幼儿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共建属于他们的文化圈。

3让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在幼儿教学当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美术教学的内容往往和教学的材料没有能够充分的结合起来,这里有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就其最终原因来看,还是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理念的培养方面,没有能够让他们养成这种理念。一种教学理念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说,在日常的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材料同在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将这两个方面完整的组合到一起,这样的话才能够促进美术教学的更加完善。另外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该让学生们养成这种美术的教学内容和材料有机结合的办法。在进行有机结合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就是将美术教学的内容完整的应用到学生的课堂中去,教学的材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他们逐渐的喜爱上这些教学材料,他们才能够不断地去欣赏这些教学材料,幼儿往往对于一些内容的认识处于模糊的阶段,幼儿教师就应该当好这个教学的向导,促进他们对于各项美术教学的内容了解和对于教学材料的喜爱,这样的话才能够给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的制定找出更加合理的依据来。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幼儿美育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于幼儿教学之间的区分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从文字结构上与幼儿教学相似,所表达意义并非一致,本文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在高校中存在的对学前幼师培养的教学,授教者为高校教师,学习者为高校在校生;幼儿教学可以笼统的的认为是在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中存在的对幼儿进行的教学,授教者为幼师,学习者为学前儿童。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者主体在理想理论中,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技能会成为幼儿教学中的授教者主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教学中的幼师,使其在幼儿教学中更加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成熟,在幼儿教育培养中,更为完善的培养幼儿。

二、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美育课程现状

(一)审美课程分布

根据对典型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全专业各年级开设课程全貌:共开设《学前儿童行为分析》、《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育哲学》(人性美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思想研究》、《幼儿舞蹈与技法》、《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造》(手工)、《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略有)、《儿童文学》、《教师语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统计与测量》、《律动与体操》(美感)、《蒙台梭利教学法实训》、《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课程》(道德美感)、《教育原理》(道德美)、《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23个课程。

(二)课程审美内容分析

这些课程中直观层面上与艺术审美有关的课程为:《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舞蹈与技法》、《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文学》、《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计8个课程科目。隐含审美内容的课程为:《教育哲学》,其中包含对人性美进行分析讲解的课程内容;《幼儿游戏与指导》,根据审美活动最初起源认知之一“游戏说”的研究,游戏包含人类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认知;《幼儿园环境创造》,课程内容多数为手工制作;《律动与体操》的课程内容是对人类形体美进行的培养;《幼儿园课程》的课程内容涉及对幼儿园教师如何发掘如何培养学前儿童道德美感的培养,《教育原理》中也着重强调了美育对人性道德美、社会美等的审美活动。

三、美育课程审美原理及前景分析

开设课程中,含有审美内容或者涉及审美方向的课程多达14个,所占比重课程涉及的审美领域为音乐、舞蹈、绘画、游戏、文学、手工以及人性美7个大的方向。其中音乐、舞蹈、绘画、文学可以被归纳入艺术美领域;人性美可以被归纳入社会美领域;手工可以归纳入技术美领域。审美范畴可以为审美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审美内涵意蕴,归纳审美特点与审美产生条件,但是审美对象不能被简单的划分,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往往包含一种或多种审美范畴,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未来的成长性是以成为幼儿教师为前提,故而对学前专业学生而言,既要培养学生本身的审美内涵,又要根据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进行特定培养。

(一)优美与崇高

在审美过程中,优美和崇高,是最为普遍的审美范畴,是美表现的两种形态。优美与传统理解中的美比较相近,带给审美受众的是一种平和的,令人愉悦的审美心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优美所占比重较高,儿童歌曲,儿童舞蹈普遍侧重于优美方向。崇高在审美感受中,有着特殊的威力感。自古以来,对崇高的美学探讨非常丰富,从中国朴素哲学到西方历代审美认知中,崇高一直都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对于崇高的审美,有着使人更为高尚的激励作用。这一点在教育中,是值得提倡学习的,但是崇高的审美感受,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特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则有着掣肘的遗憾。幼儿因为年龄小、经历少的原因,造成社会实践部分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产生崇高的审美共鸣。学前儿童对优美的审美能力比较突出,审美崇高则相对薄弱。美学中对崇高的定义为“美处于主客体矛盾激化中。”在形式上的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在学前儿童中,很难产生审美共鸣。以歌曲为例,在儿童中传唱的,多数为节奏欢快,曲调明亮,意义简单的歌,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歌词多用简单句式,以陈述为主,颇受儿童喜爱,相对比雄浑的《英雄儿女》主题曲,学前儿童很难理解激昂壮美的“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中的审美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对于优美与壮美的审美启发,应当符合学前儿童现有审美特性,审美教育中,以优美为主,适当穿插壮美的审美形态,启发儿童正确理解壮美的审美内涵。

(二)悲剧与喜剧

a喜剧的理解

喜剧在审美中,是以“寓庄于谐”为主要特征的,通过讽刺、乖讹、自相矛盾等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让观赏者在笑声中满足审美追求。喜剧中往往要有一个或多个“丑角”,即表现为恶势力、黑暗、腐朽的形象,故事描述需要矛盾的激化,正义战胜邪恶,先进战胜腐朽,光明战胜黑暗,达到寓庄于谐的目的。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喜剧审美所占比重非常多,近期较为流行的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小猪佩奇》等都属于喜剧范畴,其中有代表友爱、正义的一方如“喜洋洋”、“佩奇”这样的角色形象,也有代表反派这样的“丑角”,如“灰太狼”、“光头强”这样的角色形象。通过鲜明的的形象塑造和简单轻松的剧情设计,达到了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人性美教育目的。

b悲剧的理解

美学研究中的悲剧,和传统现实中对悲剧的理解既相似又有所区别,传统现实中的“悲剧”是指造成人生不幸的种种现象,而美学中的“悲剧”则是与壮美、崇高相关联的审美范畴。“悲剧”在审美中,不单纯的事一种戏剧形式,它必定蕴含着矛盾冲突,失败或挫折,而其背后必定有美好被扼杀、英雄牺牲、灾难困苦等可以引发欣赏者共鸣,产生心灵震撼,从而起到升华灵魂的能力。例如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就是纯洁美好的爱情被社会价值、家族发展等因素狠狠拆散,最终一死一疯的悲惨故事,往往可以引起观看者对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同时升华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往往很难通过悲剧手段与儿童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意味的欣赏,所以悲剧形式的儿童文艺作品较少,即便存在,也因为照顾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对原有艺术作品进行了再加工,以阳光活泼的叙述更改,圆满和谐的故事结尾呈献给儿童,满足学前儿童的审美需求,如迪士尼改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与日本童话传说《咔哧咔哧的山》。

四、学前儿童审美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审美教育的不全面

喜剧与悲剧在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中的主要表现为儿文学、动画作品这两个方向。用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感受,提升学前儿童的悲剧、喜剧审美能力。在美学研究中,对悲剧的审美认可往往高过喜剧,悲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充分回应人类的审美渴求。在学前教育中,则往往对喜剧审美较为依赖,多数的儿童文学与影视作品中,都是以喜剧为表现形式。悲剧的存在比重极少,这就造成了审美活动的偏差。

(二)审美教育全面的可探讨性

根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审美内容的分析以及现有学前儿童对审美教育的需求与审美特殊的倾向性,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学前儿童对审美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自身智力、情商、身体条件等各项方面的综合制约。根据幼儿自身生理条件发展的制约。对审美的感知需要依靠各类感官器官,对于审美的判断则需要依靠大脑,根据医学界常用区分,可以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主要区域:枕叶、颞叶、额叶、顶叶。四个区域分工不同,枕叶负责视觉能力;顶叶负责触觉和空间能力;颞叶负责听觉和语言能力;额叶负责协调肢体运动。额叶中的前额皮层负责联络。普通智商的儿童在8岁左右,大脑皮层发育到顶点,和成人无异,从严格意义上进行区分,8岁已经超过学前儿童定义范畴。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界限为7岁,但是审美能力与成人相比还有学前儿童,青春期大脑会变得聪明,青春期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发育得更加分化和完善,脑神经纤维的发育也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分析,判断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大脑(应该说“脑”,是全部的脑)的发育在儿童期时已经完成了。以后不会有“再次”的发育。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学前儿童的审美学习在成人的掌控范围之中,而自身的审美需求倾向,又造成了审美的不完全性。在色彩欣赏方面,学前儿童审美偏向于色彩鲜明,对比明显作品,相较单调抽象的水墨风格,则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形式上,偏向于整齐划一,对多样统一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悲剧和喜剧上,对喜剧的倾向性远高于悲剧。以往的研究中,审美范畴非常丰富,这是由于人类自身审美的美感差异性决定的,即人类本身对审美的需求就是带有倾向性的,是不全面的,所以,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造成的美感差异并不是学前教育的缺失。但是,需要区分的是,学前儿童的美感差异性不应当是在审美对象不全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又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这是合理的美感差异,但是因为幼儿教师或者是幼儿教程中,人为的剔除一些普遍审美范畴导致学前儿童认知缺失而造成的审美偏离倾向,则为学前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让教育教师让幼儿领会审美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西藏;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正稳步向上发展,同时学前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智力开发起着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强且知识全面的幼儿教师,而在西藏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更是要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

一、西藏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舞蹈美育能使学前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能使幼儿欣赏美、感受美,所以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西藏高校与内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有着许多共性,比如:对舞蹈教学课程予以高度重视;注重舞蹈基础理论教育;熟悉舞蹈基本动作训练等。同时西藏因地处国家西南边陲且为藏民族聚居区,有其独特性,在教材或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不能照搬照抄内地高校,由此先分析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第一,西藏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非常重视舞蹈教学这门课程,且藏族人对舞蹈有着极大的天赋,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舞蹈教学的进行。但也存在着基础较弱的问题,西藏地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舞蹈训练,有部分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舞蹈。第二,因学前教育需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强且知识全面的幼儿教师,所以在课程安排上会更倾向于多安排文化课、理论课,而舞蹈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就笔者执教所遇情况而言,每学期36课时,每周只有2节课是舞蹈课。课时量少就会导致舞蹈教学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舞蹈理论课程效果显著,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都比较了解,懂得理论知识使得训练课更为容易。且舞蹈训练课上教师耐心细致,学生认真好学肯吃苦,师生良好的态度会使舞蹈教学更加顺利。但在课后,大部分学生在舞蹈练习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比较少,这是较为欠缺的地方。

二、西藏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条件不一,舞蹈专业生较少

西藏地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舞蹈专业生的比重较小,大部分学生都未经过系统的舞蹈学习,且一般入学年龄都在18至20岁之间,进入成人阶段,骨骼已发育成型,而身体柔韧度、舞蹈技术技巧的掌握、肌肉的爆发力等都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增长。学生自身条件不一,掌握同一个舞蹈动作所需的时间就会不同。有舞蹈基本功的学生也许3分钟就能掌握一个动作,而同样的动作对于零基础的学生可能需要1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掌握。学生的自身条件会影响他们对舞蹈动作的接受程度,而接受程度不同则会给统一的舞蹈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够

西藏地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形式是比较单一的,理论课一般为教师讲授,学生听,不懂的问题由教师解答;舞蹈训练课的教学形式一般为教师先将所有舞蹈动作完整示范一遍,然后再分步教授于学生。教学形式单一就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不够,理论课教师满怀热情的讲授,但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听,有学生觉得无聊就开始玩手机、看小说,一堂课结束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舞蹈训练课虽然教师可以亲自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动作,但时间长了学生会感觉乏味,甚至会觉得舞蹈训练很累。长此以往,学生积极性不够,课程效果也差强人意。

(三)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现阶段,西藏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一般的评价方式就是期末考核时,学生配合音乐完成一段舞蹈表演,由教师给出分数作为舞蹈课程的期末成绩。这种评价机制,能使教师在短时间内考察学生对某段舞蹈的掌握情况,方便快捷。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因为仅仅是对一支舞的评价,部分学生会存有侥幸心理,只需花几天时间好好练习这支舞应付考试即可。像这种情况,检测出来的只是这个学生几天的“练习成果”,无法检测他真实的舞蹈水平,更不用说检测他的编舞能力、舞蹈创新能力。

三、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新方向

(一)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不同点

前文提到过,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未经过专门舞蹈培训的,有的甚至从没接触过舞蹈,学生自身条件不一,就会加大舞蹈教学的难度。但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这门课程,教师可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很有音乐的节奏感;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一个舞蹈动作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也有学生掌握一个舞蹈动作需要较长时间,但思维比较活跃,能想出很多不一样的舞蹈动作。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练习,让思维活跃、有创编能力的学生自己编舞,同时与同学分享编舞的经验,带动其他同学一起编舞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提升班内学生的总体水平,同时也更利于舞蹈课程的教学。

(二)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校本舞蹈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西藏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文化、建筑、风俗等方面都非常具有本民族特色,同样,西藏地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也可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校本舞蹈课程。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现代舞是一个重要模块,民族舞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从西藏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传承西藏舞蹈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适应西藏地区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校本舞蹈课程,具体在教学方式上可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项。第一,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关于西藏地区文化、西藏舞蹈发展等的视频,虽然西藏高校学前教育的学生基本都为藏族人,但也有少部分汉族人,对藏民族不太了解,同时也有很多藏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并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都了解西藏文化、西藏的舞蹈发展历史,来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第二,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西藏民族舞蹈的资料,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整理,上台为同学讲授自己学到的知识。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发挥自主性,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分类整理,再上台为同学讲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人能记住很多相关知识,而且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一样、讲授的内容不一样,下面听的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第三,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舞蹈校本课程,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下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比如,想要深入了解藏族三大民间舞之一的锅庄舞,教师可带领学生去锅庄舞的分布区昌都、那曲进行考察,了解锅庄舞的历史、存在的意义。观看群众跳锅庄舞,且参与进去,跳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跟着跳舞的人们学习舞步,就能知道舞步分为“走舞”和“转舞”两大类。虽然这些步骤在课堂上同样可以完成,但实地观察让整个过程更直观、更详细。可以通过访问了解到人们对锅庄舞的态度,可以通过人们的居住环境、劳动行为追溯锅庄舞的起源,了解到这种舞蹈是以前劳动人民在劳作一天后,围着火塘唱歌跳舞,舒缓一天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迎接第二天的到来。实地观察的同时进行参与观察,与被观察者直接接触,有利于和被观察者建立友谊,从而使观察进行得更深入、更细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学生在现场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与书本相比更具有画面感与现实感,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因为学生自身参与其中,会大大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更会主动的进行观察、研究,使得课程效果更加显著。

(三)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发展

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评价机制总体来看是较为单一的,一般情况下就是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给出成绩,包括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个部分。平时成绩主要是考察学生出勤情况以及上课学习态度,期末成绩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表演的一段舞蹈做出评价并给分。这种评价方式简单快捷,且能兼顾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但也存在缺陷,比如:无法准确考察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学生短时间的练习以应付考试,无法检验学生真实水平等。由此,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评价机制还需完善。第一,不能只靠一段舞蹈就给出成绩,还要考察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让学生配合音乐独立编创一段舞蹈,作为期末评价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为了保持学生对舞蹈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跳自己感兴趣的舞种,比如爵士舞、拉丁舞、古典舞等,可以作为加分项。第二,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一般教师评价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紧张感,有时甚至会影响当场发挥水平,所以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一般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会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深,所以更清楚同学的平时水平,同时学生在给学生评价时,容易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能让自己的舞蹈水平得到提高。第三,教师同样需要学生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那么学生必然学不到太多知识,所以教师同样需要被评价。可以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由学生来评价。问卷调查方式节省时间,容易得到结果,且匿名方式更能让学生没有压力的表达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看法,教师再由此改进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将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总而言之,西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并进行经验总结,让西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高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改革初探[J].戏剧之家,2014,(17).

[2]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04).

[3]杨艳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4]王晓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初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02).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教学技能;舞蹈创编能力

在学前教育课程中,设置幼儿舞蹈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幼儿舞蹈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将积极地启蒙和开发幼儿的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因此,我们应该将幼儿舞蹈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加强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幼儿舞蹈的一些技能,而且要注重学习和提高对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积极为学前教育教学培养优秀人才。

一、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缺失

在培养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里面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学校对于幼儿舞蹈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对于教学的管理不太全面,这样就给学前教育幼儿舞蹈专业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方面不合理,没有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水平,没有注重学生的舞蹈训练,相对应的学生自然而然就缺乏专业的舞蹈教学能力以及节奏感。从而影响幼儿舞蹈教学,也会影响学前教育舞蹈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舞蹈技能培养不足

很多学生的舞蹈能力比较低,节奏感也比较差,在给动作示范的时候,很多动作不太到位,身体各方面极其不协调,加上对舞蹈动作掌握的不太熟练,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很难在模仿动作时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还有学生不了解幼儿的特点或者兴趣,缺乏对于舞蹈的编排能力,编排出来的舞蹈动作不够亲切,不够好玩,大大影响了幼儿教学质量。还有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就缺乏专业的舞蹈能力和舞蹈技能,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提高幼儿舞蹈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被忽视

如何提高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将实践作为舞蹈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比如多参加幼儿园实地活动,多多接触幼儿园小朋友,充分了解和体验幼儿舞蹈编排和排练。加强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

二、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

对于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总结了几方面的措施进行落实,以此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幼儿舞蹈教学水平,提高幼儿舞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很多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力,有助于我们更好更顺利地开展幼儿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专业幼儿教师,不仅掌握专业的幼儿知识,还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教学课程和各种活动合理安排,确保幼儿教学开展的有声有色。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学生的舞蹈专业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幼儿舞蹈教学的需要。教学时,第一,详细分析并示范每个舞蹈动作,并且加强实践训练,纠正不正确,不规范的站立姿势;第二,加强训练学生的形体基础,加强学生身体各方面的协调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全方面提高幼师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应不断丰富舞蹈教学内容,以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为主,选取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内容,比如:汉族、藏族和蒙古族等,通过不同民族舞蹈内容的学习,把握不同民族的舞蹈特征,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韵律。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协调性,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舞蹈教学。最后,重视幼儿的舞蹈学习,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空间内心世界形成独特的教学方式,提高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

(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教学技能

言传身教是培养幼儿舞蹈教育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老师言传身教,幼儿才能更好的体会舞蹈的精髓,具备舞蹈表现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舞蹈作为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技能,在花功夫进行练习的同时必须孰熟悉理论知识,更好的进行舞蹈教学。首先,在学校培养学生的时候,注重提升学生的教学表达能力,通俗易懂、准确生动,能够通过语言增加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其次,学校应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提升舞蹈动作的示范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模仿中增加本领、提升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学,增强了舞蹈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创新方法,培养舞蹈创编能力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了解幼儿的各方面情况,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等信息,然后才能根据幼儿的不同反应为他们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社会热点创新各种方式,培养舞蹈的创编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日常的训练中学习专业的舞蹈知识,扎实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更好的进行舞蹈的创编。在进行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舞蹈创编的规律和技巧,确定相应的主题,注重不同背景音乐的舞蹈动作以及最终的舞蹈表演,在不违背舞蹈原理的基础下创造适合幼儿学习的舞蹈。

(四)注重实践,完善教学考核评估方法

舞蹈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因此要想提升幼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和能力,学校应组织较多的实践活动,改进教学评估和考评的方法。学校应该创造更多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比如:学校举办各种大型的比赛或者演出活动,学生自主报名参加,通过专业的舞蹈老师的培养,编排各式各样的舞蹈,充分展示学生的舞蹈基本技能以及在舞蹈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舞蹈教学能力;学校还可以与幼儿园建立联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机会。学生通过在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真正的体验舞蹈教学,感受舞蹈的编排等各种工作,在实践中提高本领,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只有在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才能迸发不一样的灵感。通过在各种场合锻炼学生,能够实现舞蹈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为以后进行幼儿舞蹈教育提供借鉴。最后,完善学校教学考核评估方法,将理论知识考核评估和实践能力考核评估相结合。原有基础上的学前教育专业考核以理论考核为中心,不重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结合。目前,学校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增加实践考核评估的比重。学生必须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才能成为一名舞蹈基础功过硬、善于教学的幼师专业人才。

三、结束语

目前,幼儿教学能力存在很多不足,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出相应的舞蹈培训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做到从多方面入手,明确相应的目标,选取合理教学方式,注重言传身教,同时完善教学考评体系,使理论考核评估和实践考核评估相结合,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2):106-107.

[2]张雯.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J].戏剧之家,2015(18):184-185.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有效教学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市场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不同要求,有所侧重地开展教学,使语文课的教学倾向职业化,将语文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以保证学生就业需要,真正做到语文教学为就业服务。笔者认为这才是职业教育语文课有效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幼师为目标的。学生要在学校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加强对幼儿园工作的正确认识,把学习的书本知识转化成为职业能力,以便踏上就业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并热爱幼教行业,找到职业的感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不能有效满足学生职业的需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现状

第一,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没有准确的定位,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及时更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与其他专业课没有联系,授课形式单一,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渗透职业情感教育,不结合专业特点和生活实际授课,分析过多、讲练较少,没有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二,语文教材不具备专业针对性,与学生的专业距离较远,阅读内容较多,选取的文章大多中学的教材里也有,针对专业的口语训练和写作练习较少,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不利于实践操作与语文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训练。第三,学生对语文课的认知有所偏差。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不是专业课,不重要,对今后工作没有太大帮助,忽视了语文学习对就业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准的重要性,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语文课的学习,表现出要么学习兴趣不浓,要么想学却又力不从心。在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不能认真、专注倾听别人说话;不能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普通话水平低;与人交流时说话不完整、没有重点;书写不规范、不通顺;阅读面窄,词汇量少。

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基础文化素养,还要充分发挥语文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一线幼教工作。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有效性应当体现对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职业认知能力:指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教学对象以及幼儿园工作有感性的认识,对于职业的发展有科学的规划,知道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综合能力,知道学好语文才能引导幼儿较为全面地了解母语和更好地掌握母语。分析理解能力:能有意识地观察与分析幼儿的行为,能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快速做出判断和反应;帮助家长查找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倾听,并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征与幼儿进行交流;能依据幼儿学习发展规律采用规范有趣的教学语言;能正确领悟并传达领导讲话的意图;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能与家长有效沟通实施家园共育。文笔写作能力:除了掌握日常应用文书的写作外,还要熟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文书写作,并做到书写规范、整洁美观;能有效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与家长的书面沟通。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

1.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依据教学需要,与幼儿文学、教师口语、普通话、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甚至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口语交际之交谈这一课时,可以结合教师口语课程中如何与学生、家长交谈的内容进行教学,给学生引用大量真实的幼儿园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具备专业性;在引导学生学习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时,可以结合幼儿文学中幼儿散文篇章进行欣赏,以突出幼儿散文与成人散文的不同;在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诵技巧时,可以结合儿歌、幼儿诗进行训练,在学会用有声语言调动情感的同时,也学会用所学音乐技能加现场配乐或者结合肢体语言进行动作表演,以突出幼儿诗歌朗诵的形象与生动;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可要求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进行版面设计。

2.注重职业素养渗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让学生知道幼儿园讲究上课环境的卫生、干净、整洁;让学生课上回答问题时走上讲台,并要求仪态自然、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让学生之间互称老师,多用教师礼貌用语,教育学生合作交流时要大胆展现自己,遇到问题产生矛盾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同时,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肯定学生的吃苦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等。

3.强化学生实践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也强调实践是培养人的主要途径,要学以致用。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有效教学不能脱离实践环节。(1)听说训练。听说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因为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沟通交流无处不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课前普通话训练、课上角色扮演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在角色扮演时学生可扮演保育员、班主任、教师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还可以扮演家长、同事和领导。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倾听他人说话。面对幼儿,倾听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与教育,也让幼儿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在师生交流时,耐心、专注地倾听幼儿说话,是对幼儿最大的尊重与鼓励,能帮助幼儿建立说话的自信和愿望。面对家长,认真倾听是一种真诚的体现,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是得到家长信任的首要条件。在与家长交流中,不急于打断和评判家长的说话,让家长感受到被同理,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从而达到谈话的目的。面对同事与领导,能听出话外之音,适时表达自己的见解,迅速领会对方的意图。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幼儿化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既简单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说话语气、语速、语调,让幼儿听清、听懂。在交流过程中及时纠正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欠缺之处,帮助幼儿放松情绪,正确示范完整、准确的表达,让幼儿模仿重复,采取激励手段使幼儿敢说、想说、会说,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交流时要考虑时间、地点、对象的性格特征及情绪特点,要细心观察对方的反应,学会把握正确的时机。教师要利用正反案例对比,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沟通效果。(2)写作训练。写作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弱项,他们常出现字迹潦草、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的情况。而实际上幼儿园教师涉及写的工作内容有很多,比如教育工作计划、各科教案、家园联系手册、工作日志、工作总结、幼儿行为纪录、情况说明、活动方案,还有不定期书面回复家长的信息、书信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做到书面整洁、美观;二要利用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多给学生机会写读书笔记、写板书,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三要认真收集学前教育专业文书写作资料,大量选取幼儿园的工作范例给学生作为学习参考,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其实用性,让学生反复练习并把优秀的文字作业在教室专栏展示,或者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推送,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3)教学语言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语言的正确和有效使用是学前教育学生“师范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幼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没有有效的教学语言,就没有有效的教育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语言训练。如模拟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共同收集信息,共同讨论、研究、确定活动方案,最后以海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加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简单、规范的教学语言,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便于幼儿听清、听懂;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够结合恰当的肢体语言让幼儿更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幼儿互动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最后要尊重幼儿个性差异,能满足不同个性的幼儿交流的需要,使教学语言突显人性化。

4.多层次的考核标准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核要摒弃传统的一张试卷分数为衡量标准的单一形式,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的考核。包括学生在平时表现出的参与精神、团队协作、学习态度与习惯,在实践训练中的任务完成情况,在期末考核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同时结合学生的自我总结与反思、学生之间的互评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考核成绩,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己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以提高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