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前教育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1

关键词: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当今社会对学历高度重视,就业单位在人才选择方面高度依赖学历条件。在此状况下,高师舞蹈专业教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便在一定条件下被置于尴尬的境地。在学生学历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成为当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现今教学改革不断开展的视野下,辽西地区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问题凸显。

一、现状分析

不同于宏观的全国视野下所具有的共性问题,目前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具有的诸多问题,可以主要归纳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置失当

由于辽西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不尽人意,学生的升学就业情况不明朗,导致辽西地区很多高师院校在学生培养模式方面出现教学目标失当的状况。一部分舞蹈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舞蹈技术方面有所欠缺,会在教学中大量加入枯燥的技术练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制约;另有一些教师钟情于难度较高的舞蹈表演,以便将其作为展示自身教学的成果,给学生的舞蹈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很多舞蹈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未能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二)实践空间严重不足

对于舞蹈这种偏向技术练习的学科而言,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涉及众多学科,而舞蹈学科只是其中之一。辽西地区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方案上更侧重理论方面的授课内容,对于实践方面的侧重较少。而就本专业的舞蹈教学而言,课堂教学尚且需要时间,留给实践的课时更是极为匮乏。在辽西地区,现阶段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教学模式上。〔1〕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目前依然延续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学生舞蹈实践空间被严重挤压。

(三)教学中地方特色内容匮乏

在地方性高师院校学前专业的舞蹈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中,“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是一个涉及广泛并且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特色舞蹈文化,有助于培养更多全方面多层次舞蹈人才。〔2〕但放眼当下的辽西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高师院校学前专业的舞蹈课堂教学中鲜见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内容,这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使得舞蹈教学常常被认为是枯燥和乏味的,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对策分析

从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大多数问题是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而辽西地区也有共性掩盖之下的独特困境,部分参考性建议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不良状况。

(一)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设置教学目标

为了解决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目标设置失当的问题,舞蹈课程授课教师应在教学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认真研究,对已设定的教学目标中不符合学前教学专业培养方案以及在实际运用层面不具有可行性的内容进行剔除,设置丰富有益学生身心、有助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未来学前教育的学生所面对的群体是幼儿,他们不仅是授课的教师,也是幼儿的伙伴,学生需要在心理层面体会幼儿的状态,以体验来融入幼儿群体。〔3〕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学习技术的层面,对幼儿的心理也应当有充分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4〕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紧贴未来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是极有必要的。

(二)适度增加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驱动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基础的舞蹈技术进行实际运用的重要步骤,也是舞蹈课程在基础内容上进行拓展的重要部分。在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应当按照一定比例给舞蹈实践环节以充分的课时,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和拓展。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表达的关系上,教师应侧重实践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当依照实践需要进行贴合,而非以实践贴合理论。除此之外,还应当设置专门的舞台实践,鼓励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进行舞蹈节目的排演,教师可对学生的表演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通过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激励,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热情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三)将地方文化特色内容运用于舞蹈教学

1.与本地区多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

辽西地区的多民族构成造就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各族人民在此地定居,经过长期地民族间交流与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形态。很多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舞蹈教学的素材,运用于舞蹈教学的应用场景中。但在舞蹈教学方面,如此优越的资源却未能受到重视,很多一线教师不断抱怨,在教学中找不到好的课题,实践方面也缺少可借鉴的内容,这其实是很多辽西地区高师学前教育舞蹈学科一线教师对多民族文化方面音乐以及舞蹈素材缺乏认识所造成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方面,在编舞中加入辽西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体现地方特色,教师和学生还能在编舞和排演过程中学习多民族文化知识。

2.与本地区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辽西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很多北方地区政权会将统治中心设置在今天的辽西地区,例如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都在辽西地区发生,例如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征伐以及明清之际两个王朝对辽西地区的争夺等;在近现代,义勇军的建立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便是从辽西地区开始的;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辽西地区更可被看作是重要的战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辽西地区上演。教师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技术较强的学生归入舞剧的编排和表演活动,增加学生在舞蹈实践中感受地方文化魅力的机会,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可谓一举多得。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写生;鉴赏;方法及步骤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针对的是幼儿教学。目前幼儿园美术教学当中以简笔画形式的教学依然大量存在,导致幼儿作品千篇一律,同时制约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对他们身体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可喜的是,幼儿写生正在逐步受到重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幼儿本身的年龄特征所表达出来的美术作品稚拙,因此教学不应图案化、成人化。写生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改变手段,符合幼儿发现、探索世界的学习需求。生活给幼儿最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每个幼儿个体差异也会对不同的物象产生不同的角度理解。要把幼儿原创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去发掘,发现者和实施者毋庸置疑是幼儿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写生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1写生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影响

1.1幼儿原创美术的特点

美国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1957年出版的著作《创作与心智成长》认为,孩子2~4岁是无形象的图画期,4~7岁是创造抽象符号表现期。幼儿原创美术是幼儿自身根据自身已知经验和现实体验,运用某些媒介,创作出区别于其他作品、拥有自己独特思想情感或者美术形式的作品。幼儿美术作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已知经验通过想象来组织画面。儿童将这种已知经验转化成独创性场景体验,通常指的是日记作品,但他们的表达又有合理的逻辑思维。[1]另一种是现实体验或者也可以说是写生。它是物象积累的有效方式,它将会给幼儿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幼儿美术作品的典型特征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明显位置关系,它们相对都是独立的个体,构图以散点式构图作为主要构图方式,事物与事物进行多角度、自由空间组合。

1.2写生对于指导幼儿原创美术的作用

写生是指将现实事物作为主要描绘对象,描绘当中加入个人对景物的认知、情感,通过主观再现或者表现方式表达出来。写生不是一种仿制客观对象,写生本身就是原创,尤其是幼儿在写生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描绘带有很强烈的年龄特征以及主观意识的表达。写生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在写生过程中,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体验事物,从而认识物象基本特征。教师在幼儿写生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提醒幼儿应该注意的细节、肌理、自己对表现对象以往的经验等,同时可以让幼儿主动去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然后再通过写生表现出来。最后教师补充,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2]在表现过程中,幼儿将会根据对物体的观察,经过自己夸张化、稚嫩化的笔触表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事物本质的奇妙,喜欢描绘事物主要特征,同时体会到了创造作品的快乐。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写生理论支撑点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机械临摹多于写生创作的问题,学生对着手机的时间多于观察、体会生活的时间,挖掘不出生活当中美的事物。自己都体会不到生活当中美的事物,又怎么去引导幼儿去观察呢?在写生时手足无措,甚至认为身边的景物很丑,那又怎么能用美术材料表现出美的东西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写生应该和美术欣赏结合起来。没有好的欣赏能力,写生也无从谈起,欣赏可以从中西方历史或者现当代名作中汲取营养,也可以从画家的生平故事当中学得一种探索创作精神。美术的基本理论是重点,有了基本理论才可以更好地去欣赏艺术作品。

2.1从中外美术史演变、名人故事及名作中借鉴作用

学前教育学生以后的教学针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甚至从事早教事业,面对的是0~2岁的幼儿。面对这些年龄段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美术作品的形式,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欣赏幼儿的作品。幼儿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鉴赏能力是不行的,培养鉴赏能力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了解美术的演变历程。西方美术史从具象程式化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艺术,到以理性为主的古典美的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再到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之后。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了解美术史的发展,就不会对美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3]就无法理解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更体会不到印象派的光与色、笔触等,也就无法理解现代主义之后的几何或者抽象形式,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幼儿稚气的具象或者抽象表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生来说,现代主义艺术更加具有借鉴意义。这些艺术家大多数都是以写生为主,而且这些艺术家把注意力转移到绘画平面本身以及绘画媒介的特性等;而这些在过去被艺术大师看作是负面的以及被刻意隐藏的,但现代主义则看作是正面的,极力去表现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幼儿的教学中,正是运用丰富的媒介,才提高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体会各种材料带给他们的体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校基本都是零基础的,采用美术专业学生那种系统的学习美术知识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现代人们对艺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接受力,是面向每一个人的,也就是美术评判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艺术品可以与观者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就是观者认可的艺术表达方式。但是学前教育的学生最基本的绘画理论知识还是要具备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装饰性,对材料和肌理本身的运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丰富的色彩与形式表现力、创造力,遵从自己内心感受,这些都是他们要学习和借鉴的。在中国艺术作品中,写意、散点透视这些同样都是值得借鉴的。

2.2具备基本美术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美术基本都是零基础,对于他们来说写生是困难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和实践的磨合,才可以理解写生的意义。他们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美术理论知识点。造型理论必不可少,几何结构素描知识可以解决他们在写生、幼儿主题绘画当中的整体步骤问题,用最简单的几何形状概括复杂的事物。关于线的基本知识,要了解粗线、细线、长线、短线带给我们的视觉空间以及心理感受。色彩知识要认识常用的24色,并熟练说出每一类色系当中所包含的颜色,熟悉色彩对比、色彩搭配以及色彩调和等相关色彩知识,了解油画棒、彩铅等材料的特性。理解构图当中的形式美法则,当中所包含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权衡。学习图案装饰相关的知识,包含图案纹样当中的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黑白装饰当中的点、线、面;其中主要有重线勾边、黑白灰关系、肌理装饰、分割重构、质感表达。色彩装饰包含色彩对比、画面构成、主体物关系。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就为写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写生的基本方法

写生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从构图上,学生要选取能够激发自己表现欲或者具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运用形式美法则去发现当中的元素美。当选定所要表现的事物后,适当的夸张、位移,可以使自己的构图更加切合主题,具有装饰感。其次就是在写生步骤,如色彩写生,在写生前要临摹一下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从中学习色彩混合,学习生色和熟色之间的运用,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以免给后面自己上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写生过程中不用调一模一样的颜色,只用调相似或者经过对比夸张化的颜色,在这个阶段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材料来完成自己所需要的肌理。最后就是调整写生作品,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空间、质感、装饰方面的调整。

4结语

写生可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去深入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当中发现美,同时将这种原创理念带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给幼儿快乐的生活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原创艺术研究[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6-16.

[2]沈群英.基于创意写生理念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8(07):64-66.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3

作为幼儿教师而言,自身对于美的认识和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往往可以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幼儿学生,让幼儿教师在潜移默化当中来熏陶幼儿学生。所以说,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就是需要通过实践课程的完善,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对于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而言,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时间,通过实践课程不断地完善和满足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和对于美的感知的能力,应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学生对于一些关于美的认识,往往是间接的来自于家长和教师对于这个美的评价,所以说只有不断地提升幼儿教师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这种间接的培养方式,让幼儿园中的学生能够获得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实践课程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各项实践教学能力的场所,为幼儿教师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是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的保障。对于幼儿园的学生而言,幼儿教师通过自身对于美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各项关于美术素养的养成,能够不断地增强他们对于美术的热爱程度,所以说,通过对于幼儿教师的各项素质的培养能够间接地提升幼儿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以期达到幼儿对于美的追求的能力的培养。

2用当地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内容中

在我国每一个地区都拥有着不同的文化的基因在其中发挥着作用,特别是那些对于美的认识以及对于美的思想的感受,这些都是当地文化的一种内化,通过这种当地文化的内化,影响到了生活在这其中的人们对于某一种事物的美的感受。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对于当地文化的融入,同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将美术教学的内容完整的展现到他们的内心深处,这种用当地文化来融入到美术教学中的思想,不仅能够更好的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完善,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当地文化,用当地文化的内容融入到美术教学的内容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意义上来说,幼儿的成长首先是受到了这个大的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这个大的家庭环境又是受到当地文化影响而不断地延续下来的,这种文化的内向型的影响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定义到当地的文化当中,用当地文化来促进幼儿对于美的认识以及对于美的思想的认知过程。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依据当地的文化,将当地文化当中那些喜闻乐见的美术素材,以及当地文化当中的那些能够促进和提升人们对于美产生共鸣的内容,都能够完整的融入到美术教学的内容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些幼儿学生在不脱离自己的文化圈的范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用一种文化的共识来影响幼儿的成长,促进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于美的追求。所以说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的时候,将当地文化融入到其中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内容,为幼儿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共建属于他们的文化圈。

3让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在幼儿教学当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美术教学的内容往往和教学的材料没有能够充分的结合起来,这里有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就其最终原因来看,还是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理念的培养方面,没有能够让他们养成这种理念。一种教学理念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说,在日常的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材料同在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将这两个方面完整的组合到一起,这样的话才能够促进美术教学的更加完善。另外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该让学生们养成这种美术的教学内容和材料有机结合的办法。在进行有机结合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就是将美术教学的内容完整的应用到学生的课堂中去,教学的材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他们逐渐的喜爱上这些教学材料,他们才能够不断地去欣赏这些教学材料,幼儿往往对于一些内容的认识处于模糊的阶段,幼儿教师就应该当好这个教学的向导,促进他们对于各项美术教学的内容了解和对于教学材料的喜爱,这样的话才能够给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的制定找出更加合理的依据来。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

引言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学前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学前教育基本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学前教育理论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致力于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竞争优势。高校开设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要想全面地提高《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就需要革新课程设计思想,找准课程目标定位,引导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用教引导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方法,并改善考核方式,进而提高《学前教与学》课程的实用性。

一、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性人才,可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缺少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缺少个性,造成思维方式僵硬,实践能力比较差的倾向。与此同时,由于老师对培养目标以及认识不够深入,造成老师在讨论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上不充足。《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包括了幼儿园课程内涵、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幼儿园游戏的环境设计等,为的是形成应用理论,指导学前教育工作。这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学前教育每一个领域学习的基础与保障。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学前儿童教育特征、规律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基本准则与基础性知识,并且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儿童观等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基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将实践与理论功能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将实践为导向,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更好的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目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基础课程之一,其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注重真实、客观、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系统中占据关键的地位,因此老师与学生应该重视这门课程。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门课程,高校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忽略了对内容的扩展。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好,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思想陈旧

目前老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仍然继续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就使得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再加上,一些年长一些的老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造成教学思想改革难以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传统的教学思想,不愿意进行教学思想的创新,使得教学缺乏创新性。他们一直以来坚持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只需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并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教学困境的出现。

(二)课程目标重知识轻能力

在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的讲解,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学前教学方法的讲解方面。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缺乏对学生情感目标自己能力目标的培养。在课程情感目标的设计中,缺乏对学生儿童观、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课程能力目标的设计中,并没有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只停留在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能力的培养。在组织幼儿活动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仅仅是学习一些表面的理论知识。

(三)《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单调、机械

当前,高校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台下学习记录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由于长时间缺少参与教学机会,造成听课疲劳,从而呈现开小差、厌学的状态。这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理。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表现出课程的特点,约束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课程内容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以及课堂笔记,除此之外,《学前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片面性,只是教授了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进行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造成了学生缺乏实践以及创新能力,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当前教学内容陈旧,实用性内容比较少。当前所选择使用的《学前教育学》内容虽然已经做了调整,可是仍然显得陈旧,落后于学前教育学发展与改革。教材的内容大多偏重于理论,实践性内容比较少。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十分强,从概念到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缺少实用性,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另外,教材偏难,学生很难接受教材知识。现在使用的教材相对比较深,内容有些抽象,脱离实践,学生学起来十分吃力,造成老师授课困难,无法完成教学要求,脱离幼儿园实际,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实践。

(五)考核评价限制性

《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具备十分强的专业性特点,会表现出课程考核从考试命题,考核实施到最终的结果的处理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完成的状况,命题人也是考试测评人,评价的主体十分的单一化,评判结果具备十分强烈的主观特点。老师就算是遵照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对考核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回馈,可是大部分限制在对卷面情况的判断,很难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控以及使用的水平,并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课程考核的回馈与改正作用。换言之,这种将结果性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具备先天的限制性,很难深入的了解学生知识获取的实际情况,更不能够判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缺乏科学性以及系统性。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课程思想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以及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与意义,掌握学前教育的思想以及基础理论,全面的认识学前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础特征以及普通规律;构成运用理论研究与指导学前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时候,老师需要树立全心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愿意致力于学前教育的素质。

(二)课程目标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热爱学前教育、综合能力强、教育能力突出的幼儿老师。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需要进行重新的界定:第一,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思想;第二,要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环境设置和利用的能力,科学的安排与组织幼儿园活动、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科学系统评价与引导幼儿发展的整体能力,具有从事幼儿教育职业的专业能力;第三,要全面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开展实践活动的技能。这一课程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设计新思路

选择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以后工作具备实用价值的内容,通过清晰的脉络使其综合,革新知识,把知识、能力进行相互的联通,真正地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的相互作用,使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的巩固现有的知识能力,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作者整合了《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内容,理顺了课程体系,分成六大模块,分别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学前教育基本内容项目,0-3岁儿童早期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每一模块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下: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学前教育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和儿童发展的关系的论述,当代主流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等内容。学前教育基本内容模块,包含了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0-3岁儿童早期教育模块,包括早期教育的意义、任务;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早期教育的实施等内容。幼儿园教育模块,包括了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内容、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生活与节日、娱乐活动等内容。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模块,包括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与家庭和小学的衔接等内容。学前老师专业素养模块,包含了学前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必备的能力以及其专业发展等内容。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根据《学前教育学》特点,积极探究并且应用以“讲、析、练”为主线组织教学。详细来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知识讲解、情境再现、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交流、角色演练、模拟训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把重点讨论法、活动分析法、辩论法、操作体验法、教育实践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在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交流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也增强了学生分工、协作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既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又培养了学生做、思、说等各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评价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方法应该坚持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导,坚持学生素质发展与综合技能提高为基础的思路,通过创立课堂教学目标,对每一模块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明确合格准则,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构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制度。具体采用课堂提问、小组的合作学习、个人作业、单元测试、期中阶段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六种考查和考试。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六)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成长

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说,在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时应该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从教师自身来说,指的是教师的“双师”素质,也就是理论教学素质与实践教学素质。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与时俱进,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课程改革走向深度化,推动教师专业性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多参加国内外各个级别的培训,一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二是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作为《学前教育学》的主讲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熟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能亲身组织一线的教学活动,将自己打造成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七)推动院校教材编订革新

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编订的教材应该呈现出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为导线,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将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实际内容和实践能力训练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使课程学习成为一个教、学双方积极参与的、动态学习的过程;教学内容可以完成对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比例均衡。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感受到一本适用的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此,院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重点课程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八)应用型高校和幼儿园深度合作发展

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育学》,既要关注学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其职业能力。这就需要除了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深入一线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幼教一线老师走进校园,学生实践走进幼儿园。邀请幼儿园优秀老师走进课堂,进行诚如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组织、幼儿园绘本教学等专题讲座,传播最直观、生动、形象的教育心得与教学案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我院积极开拓教育实习基地,尽可能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时间,在原有的见习、实习、专业考察、社会实践调查等实践环节,又增加了实施双导师制度,既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导师和幼儿园实践指导导师。学生每周的课余时间固定到幼儿园的实习班中,做班主任的助理教师,熟悉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接受班主任的指导,时间为期一年或二年,这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和幼儿园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玉娟.学前教育学中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7(17).

[2]夏巍,张利洪.近二十余年我国学前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梅溪.“冲击、回应与变革: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论坛”举办[J].江苏幼儿教育,2017(02).

[4]周端云.后现代主义视野下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5]柯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08).

[6]刘玉娟.学前教育学中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7(17).

[7]周巧珍.关于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两点思考[J].中华少年,2016(14).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幼儿心理

一、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幼儿教师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也在不断发展,20世纪的学前教育重点是照看幼儿,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没严格要求。许多幼儿园的工作者都被称为阿姨,悉心照料幼儿就是她们的主要职责。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幼儿在幼儿园也不是简单地被照顾,需要学习幼儿具备的知识。幼儿教师必须有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当时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是中专。进入新世纪,学前教育备受重视,幼儿在幼儿园要学习技能,但不能用小学化方式进行教育,需要通过动手、娱乐的方式认识世界。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以艺术化为主,要求幼儿教师具备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修养,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等课程也加大了比重。学历也从中专上升为大专。从最近几年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来看,学前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第一是对幼儿心理不熟悉,不了解幼儿好动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过程。用针扎,击打幼儿,不仅容易造成身体伤害,更容易造成心灵创伤。因为不了解幼儿心理,教师才会急躁。第二是缺少传统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不知道为人师表所要遵循的原则。网上经常披露,有些幼儿教师根据学生家长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还变相地向家长索贿。这种思想严重违背了传统师道,破坏了教育界尊师重道的传统风气。第三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很多幼儿园教师体罚学生,就是缺乏应变能力,才会采用体罚的形式,“杀一儆百”。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学前专业过分关注艺术才能,对人文素质、心理学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途径

针对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学前教育中,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放在首位,而综合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课程设置

目前,尽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通识课程,但设置比例不合理。像英语和政治作为必修课,占了学生大量时间。而这两种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帮助不大,应该将这两门课程的课时减少,将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比例加大。人文知识包括传统礼仪、儒家思想,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能通过学前教育,让幼儿掌握我国传统礼仪。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学前教育专业也是大学中的专业,但开设的大学教育、社会教育、哲学教育和教师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少。使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明显区别,特别是教师职业素养,在教学中根本没将幼师当成教师中的一员,连社会上也认为幼师就是“陪孩子玩”。等到出现虐童事件,又来指责幼师没有素养。其实幼师也是教师中的特殊成员,和其他教师相比,只是针对的教学对象不同而已。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将社会学、哲学和教师职业素养作为专业知识加以重视。心理学课程,目前学前教育只有教育心理学。针对教师个人的心理教育,以及幼儿心理教育的课程不完善。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既要关注幼儿教师本身,更需要关注将来的工作对象,这样才能避免工作中不了解幼儿心理出现的过激行为。重视师德培养,学前教育虽然不能像小学教育那样重点传授知识,但对幼儿的人格和道德影响却很重要,因此只有培养出良好师德的幼儿教师,才能让幼儿从小能够培养良好的人格,树立良好的道德。也能更好地避免幼儿教师收受家长贿赂,败坏教育风气。在艺术专业方面,也要培养综合性人才,将唱歌、伴奏、舞蹈融为一体,同时也要具备美术和手工技能。

2.保育能力的培养

保育能力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能力之一,保育能力包括幼儿保健、幼儿心理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安排幼儿一天的生活和学习。面对突发状况,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化解。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保育能力是保护和培育能力的综合。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利用掌握的音乐舞蹈知识,来编排幼儿歌舞和游戏活动。要善于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分派不同的角色,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歌舞和游戏,既要传承传统的歌舞和游戏,还要紧随时代,不断进行创新。创新能力还包括手工制作,幼儿绘画,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高校学习中进行,在教学中要将创新设计当成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创新也需要切合幼儿特征,让幼儿理解。

4.提高入学门槛

随着高校扩招,很多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变低了,一些基础知识不足、品德一般的学生也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中,很多都是从小娇生惯养,任性的孩子,这些人受不得半点委屈,处理事情从自己立场出发。基础差的学生,对于很多专业知识接受缓慢,很难将专业知识消化;而任性的品质,常常在工作中拿学生出气。也缺少责任感,在教学中只负责自己的科目,对学生安全等问题不关心。从幼儿的成长角度,以及师德培养来看,幼儿教师的智力和品德都应该比其他专业更重要,因为这个专业以后影响的人多。因此,在招生中要提高门槛,选拔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培养。

5.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理论知识占的比例较大,学生实习的时间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应该从大三开始,让学生到幼儿园从事教学实践,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地定位。利用在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包括在实习期间,能够发挥自己的保育能力,合理安排幼儿活动,能够冷静地处置突发事件。设计能力包括游戏、歌舞、手工的设计创新。

三、采用激励方式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培养,不仅需要通过文化课来吸收,还需要通过阅读来吸取。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阅读兴趣,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的建立来培养,为激励学生阅读,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开展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来奖励那些爱读书的学生;也通过对学生日常活动的考察,来奖励品德表现突出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也就是将来的师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通过奖励的形式,来鼓励学生的创作,像歌舞节目设计,新颖的游戏活动,手工设计。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活动,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通过奖励,让学生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离不开创新。我国传统的奖励,都是奖励学生考试成绩优秀者,忽视了道德、实际操作的奖励,而道德和实际操作才是综合技能的具体体现。

四、结语

培养学前教育的综合技能,主要是针对目前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只有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成长的作用,才能在招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培养,重点在艺术方面,没有将幼师对幼儿人格影响联系在一起。作为人生的启蒙,幼师对幼儿的影响仅仅次于父母的影响,因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多元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供需现状研究[D].王泉.重庆师范大学,2015.

[2]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余芳.江西农业大学,2015.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西藏;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正稳步向上发展,同时学前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智力开发起着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强且知识全面的幼儿教师,而在西藏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更是要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

一、西藏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舞蹈美育能使学前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能使幼儿欣赏美、感受美,所以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西藏高校与内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有着许多共性,比如:对舞蹈教学课程予以高度重视;注重舞蹈基础理论教育;熟悉舞蹈基本动作训练等。同时西藏因地处国家西南边陲且为藏民族聚居区,有其独特性,在教材或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不能照搬照抄内地高校,由此先分析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第一,西藏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非常重视舞蹈教学这门课程,且藏族人对舞蹈有着极大的天赋,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舞蹈教学的进行。但也存在着基础较弱的问题,西藏地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舞蹈训练,有部分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舞蹈。第二,因学前教育需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强且知识全面的幼儿教师,所以在课程安排上会更倾向于多安排文化课、理论课,而舞蹈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就笔者执教所遇情况而言,每学期36课时,每周只有2节课是舞蹈课。课时量少就会导致舞蹈教学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舞蹈理论课程效果显著,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都比较了解,懂得理论知识使得训练课更为容易。且舞蹈训练课上教师耐心细致,学生认真好学肯吃苦,师生良好的态度会使舞蹈教学更加顺利。但在课后,大部分学生在舞蹈练习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比较少,这是较为欠缺的地方。

二、西藏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条件不一,舞蹈专业生较少

西藏地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舞蹈专业生的比重较小,大部分学生都未经过系统的舞蹈学习,且一般入学年龄都在18至20岁之间,进入成人阶段,骨骼已发育成型,而身体柔韧度、舞蹈技术技巧的掌握、肌肉的爆发力等都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增长。学生自身条件不一,掌握同一个舞蹈动作所需的时间就会不同。有舞蹈基本功的学生也许3分钟就能掌握一个动作,而同样的动作对于零基础的学生可能需要1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掌握。学生的自身条件会影响他们对舞蹈动作的接受程度,而接受程度不同则会给统一的舞蹈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够

西藏地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形式是比较单一的,理论课一般为教师讲授,学生听,不懂的问题由教师解答;舞蹈训练课的教学形式一般为教师先将所有舞蹈动作完整示范一遍,然后再分步教授于学生。教学形式单一就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不够,理论课教师满怀热情的讲授,但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听,有学生觉得无聊就开始玩手机、看小说,一堂课结束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舞蹈训练课虽然教师可以亲自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动作,但时间长了学生会感觉乏味,甚至会觉得舞蹈训练很累。长此以往,学生积极性不够,课程效果也差强人意。

(三)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现阶段,西藏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一般的评价方式就是期末考核时,学生配合音乐完成一段舞蹈表演,由教师给出分数作为舞蹈课程的期末成绩。这种评价机制,能使教师在短时间内考察学生对某段舞蹈的掌握情况,方便快捷。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因为仅仅是对一支舞的评价,部分学生会存有侥幸心理,只需花几天时间好好练习这支舞应付考试即可。像这种情况,检测出来的只是这个学生几天的“练习成果”,无法检测他真实的舞蹈水平,更不用说检测他的编舞能力、舞蹈创新能力。

三、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新方向

(一)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不同点

前文提到过,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未经过专门舞蹈培训的,有的甚至从没接触过舞蹈,学生自身条件不一,就会加大舞蹈教学的难度。但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这门课程,教师可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很有音乐的节奏感;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一个舞蹈动作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也有学生掌握一个舞蹈动作需要较长时间,但思维比较活跃,能想出很多不一样的舞蹈动作。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练习,让思维活跃、有创编能力的学生自己编舞,同时与同学分享编舞的经验,带动其他同学一起编舞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提升班内学生的总体水平,同时也更利于舞蹈课程的教学。

(二)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校本舞蹈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西藏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文化、建筑、风俗等方面都非常具有本民族特色,同样,西藏地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也可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校本舞蹈课程。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现代舞是一个重要模块,民族舞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从西藏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传承西藏舞蹈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适应西藏地区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校本舞蹈课程,具体在教学方式上可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项。第一,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关于西藏地区文化、西藏舞蹈发展等的视频,虽然西藏高校学前教育的学生基本都为藏族人,但也有少部分汉族人,对藏民族不太了解,同时也有很多藏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并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都了解西藏文化、西藏的舞蹈发展历史,来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第二,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西藏民族舞蹈的资料,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整理,上台为同学讲授自己学到的知识。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发挥自主性,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分类整理,再上台为同学讲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人能记住很多相关知识,而且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一样、讲授的内容不一样,下面听的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第三,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舞蹈校本课程,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下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比如,想要深入了解藏族三大民间舞之一的锅庄舞,教师可带领学生去锅庄舞的分布区昌都、那曲进行考察,了解锅庄舞的历史、存在的意义。观看群众跳锅庄舞,且参与进去,跳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跟着跳舞的人们学习舞步,就能知道舞步分为“走舞”和“转舞”两大类。虽然这些步骤在课堂上同样可以完成,但实地观察让整个过程更直观、更详细。可以通过访问了解到人们对锅庄舞的态度,可以通过人们的居住环境、劳动行为追溯锅庄舞的起源,了解到这种舞蹈是以前劳动人民在劳作一天后,围着火塘唱歌跳舞,舒缓一天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迎接第二天的到来。实地观察的同时进行参与观察,与被观察者直接接触,有利于和被观察者建立友谊,从而使观察进行得更深入、更细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学生在现场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与书本相比更具有画面感与现实感,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因为学生自身参与其中,会大大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更会主动的进行观察、研究,使得课程效果更加显著。

(三)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发展

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评价机制总体来看是较为单一的,一般情况下就是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给出成绩,包括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个部分。平时成绩主要是考察学生出勤情况以及上课学习态度,期末成绩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表演的一段舞蹈做出评价并给分。这种评价方式简单快捷,且能兼顾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但也存在缺陷,比如:无法准确考察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学生短时间的练习以应付考试,无法检验学生真实水平等。由此,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评价机制还需完善。第一,不能只靠一段舞蹈就给出成绩,还要考察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让学生配合音乐独立编创一段舞蹈,作为期末评价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为了保持学生对舞蹈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跳自己感兴趣的舞种,比如爵士舞、拉丁舞、古典舞等,可以作为加分项。第二,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一般教师评价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紧张感,有时甚至会影响当场发挥水平,所以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一般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会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深,所以更清楚同学的平时水平,同时学生在给学生评价时,容易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能让自己的舞蹈水平得到提高。第三,教师同样需要学生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那么学生必然学不到太多知识,所以教师同样需要被评价。可以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由学生来评价。问卷调查方式节省时间,容易得到结果,且匿名方式更能让学生没有压力的表达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看法,教师再由此改进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将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总而言之,西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并进行经验总结,让西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高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改革初探[J].戏剧之家,2014,(17).

[2]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04).

[3]杨艳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4]王晓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初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02).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幼儿美育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于幼儿教学之间的区分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从文字结构上与幼儿教学相似,所表达意义并非一致,本文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在高校中存在的对学前幼师培养的教学,授教者为高校教师,学习者为高校在校生;幼儿教学可以笼统的的认为是在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中存在的对幼儿进行的教学,授教者为幼师,学习者为学前儿童。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者主体在理想理论中,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技能会成为幼儿教学中的授教者主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教学中的幼师,使其在幼儿教学中更加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成熟,在幼儿教育培养中,更为完善的培养幼儿。

二、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美育课程现状

(一)审美课程分布

根据对典型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全专业各年级开设课程全貌:共开设《学前儿童行为分析》、《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育哲学》(人性美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思想研究》、《幼儿舞蹈与技法》、《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造》(手工)、《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略有)、《儿童文学》、《教师语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统计与测量》、《律动与体操》(美感)、《蒙台梭利教学法实训》、《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课程》(道德美感)、《教育原理》(道德美)、《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23个课程。

(二)课程审美内容分析

这些课程中直观层面上与艺术审美有关的课程为:《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舞蹈与技法》、《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文学》、《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计8个课程科目。隐含审美内容的课程为:《教育哲学》,其中包含对人性美进行分析讲解的课程内容;《幼儿游戏与指导》,根据审美活动最初起源认知之一“游戏说”的研究,游戏包含人类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认知;《幼儿园环境创造》,课程内容多数为手工制作;《律动与体操》的课程内容是对人类形体美进行的培养;《幼儿园课程》的课程内容涉及对幼儿园教师如何发掘如何培养学前儿童道德美感的培养,《教育原理》中也着重强调了美育对人性道德美、社会美等的审美活动。

三、美育课程审美原理及前景分析

开设课程中,含有审美内容或者涉及审美方向的课程多达14个,所占比重课程涉及的审美领域为音乐、舞蹈、绘画、游戏、文学、手工以及人性美7个大的方向。其中音乐、舞蹈、绘画、文学可以被归纳入艺术美领域;人性美可以被归纳入社会美领域;手工可以归纳入技术美领域。审美范畴可以为审美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审美内涵意蕴,归纳审美特点与审美产生条件,但是审美对象不能被简单的划分,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往往包含一种或多种审美范畴,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未来的成长性是以成为幼儿教师为前提,故而对学前专业学生而言,既要培养学生本身的审美内涵,又要根据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进行特定培养。

(一)优美与崇高

在审美过程中,优美和崇高,是最为普遍的审美范畴,是美表现的两种形态。优美与传统理解中的美比较相近,带给审美受众的是一种平和的,令人愉悦的审美心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优美所占比重较高,儿童歌曲,儿童舞蹈普遍侧重于优美方向。崇高在审美感受中,有着特殊的威力感。自古以来,对崇高的美学探讨非常丰富,从中国朴素哲学到西方历代审美认知中,崇高一直都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对于崇高的审美,有着使人更为高尚的激励作用。这一点在教育中,是值得提倡学习的,但是崇高的审美感受,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特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则有着掣肘的遗憾。幼儿因为年龄小、经历少的原因,造成社会实践部分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产生崇高的审美共鸣。学前儿童对优美的审美能力比较突出,审美崇高则相对薄弱。美学中对崇高的定义为“美处于主客体矛盾激化中。”在形式上的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在学前儿童中,很难产生审美共鸣。以歌曲为例,在儿童中传唱的,多数为节奏欢快,曲调明亮,意义简单的歌,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歌词多用简单句式,以陈述为主,颇受儿童喜爱,相对比雄浑的《英雄儿女》主题曲,学前儿童很难理解激昂壮美的“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中的审美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对于优美与壮美的审美启发,应当符合学前儿童现有审美特性,审美教育中,以优美为主,适当穿插壮美的审美形态,启发儿童正确理解壮美的审美内涵。

(二)悲剧与喜剧

a喜剧的理解

喜剧在审美中,是以“寓庄于谐”为主要特征的,通过讽刺、乖讹、自相矛盾等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让观赏者在笑声中满足审美追求。喜剧中往往要有一个或多个“丑角”,即表现为恶势力、黑暗、腐朽的形象,故事描述需要矛盾的激化,正义战胜邪恶,先进战胜腐朽,光明战胜黑暗,达到寓庄于谐的目的。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喜剧审美所占比重非常多,近期较为流行的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小猪佩奇》等都属于喜剧范畴,其中有代表友爱、正义的一方如“喜洋洋”、“佩奇”这样的角色形象,也有代表反派这样的“丑角”,如“灰太狼”、“光头强”这样的角色形象。通过鲜明的的形象塑造和简单轻松的剧情设计,达到了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人性美教育目的。

b悲剧的理解

美学研究中的悲剧,和传统现实中对悲剧的理解既相似又有所区别,传统现实中的“悲剧”是指造成人生不幸的种种现象,而美学中的“悲剧”则是与壮美、崇高相关联的审美范畴。“悲剧”在审美中,不单纯的事一种戏剧形式,它必定蕴含着矛盾冲突,失败或挫折,而其背后必定有美好被扼杀、英雄牺牲、灾难困苦等可以引发欣赏者共鸣,产生心灵震撼,从而起到升华灵魂的能力。例如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就是纯洁美好的爱情被社会价值、家族发展等因素狠狠拆散,最终一死一疯的悲惨故事,往往可以引起观看者对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同时升华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往往很难通过悲剧手段与儿童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意味的欣赏,所以悲剧形式的儿童文艺作品较少,即便存在,也因为照顾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对原有艺术作品进行了再加工,以阳光活泼的叙述更改,圆满和谐的故事结尾呈献给儿童,满足学前儿童的审美需求,如迪士尼改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与日本童话传说《咔哧咔哧的山》。

四、学前儿童审美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审美教育的不全面

喜剧与悲剧在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中的主要表现为儿文学、动画作品这两个方向。用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感受,提升学前儿童的悲剧、喜剧审美能力。在美学研究中,对悲剧的审美认可往往高过喜剧,悲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充分回应人类的审美渴求。在学前教育中,则往往对喜剧审美较为依赖,多数的儿童文学与影视作品中,都是以喜剧为表现形式。悲剧的存在比重极少,这就造成了审美活动的偏差。

(二)审美教育全面的可探讨性

根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审美内容的分析以及现有学前儿童对审美教育的需求与审美特殊的倾向性,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学前儿童对审美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自身智力、情商、身体条件等各项方面的综合制约。根据幼儿自身生理条件发展的制约。对审美的感知需要依靠各类感官器官,对于审美的判断则需要依靠大脑,根据医学界常用区分,可以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主要区域:枕叶、颞叶、额叶、顶叶。四个区域分工不同,枕叶负责视觉能力;顶叶负责触觉和空间能力;颞叶负责听觉和语言能力;额叶负责协调肢体运动。额叶中的前额皮层负责联络。普通智商的儿童在8岁左右,大脑皮层发育到顶点,和成人无异,从严格意义上进行区分,8岁已经超过学前儿童定义范畴。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界限为7岁,但是审美能力与成人相比还有学前儿童,青春期大脑会变得聪明,青春期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发育得更加分化和完善,脑神经纤维的发育也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分析,判断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大脑(应该说“脑”,是全部的脑)的发育在儿童期时已经完成了。以后不会有“再次”的发育。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学前儿童的审美学习在成人的掌控范围之中,而自身的审美需求倾向,又造成了审美的不完全性。在色彩欣赏方面,学前儿童审美偏向于色彩鲜明,对比明显作品,相较单调抽象的水墨风格,则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形式上,偏向于整齐划一,对多样统一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悲剧和喜剧上,对喜剧的倾向性远高于悲剧。以往的研究中,审美范畴非常丰富,这是由于人类自身审美的美感差异性决定的,即人类本身对审美的需求就是带有倾向性的,是不全面的,所以,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造成的美感差异并不是学前教育的缺失。但是,需要区分的是,学前儿童的美感差异性不应当是在审美对象不全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又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这是合理的美感差异,但是因为幼儿教师或者是幼儿教程中,人为的剔除一些普遍审美范畴导致学前儿童认知缺失而造成的审美偏离倾向,则为学前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让教育教师让幼儿领会审美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前教育;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其今后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学前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发展下的重要教育层次,但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不满足发展需求,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等都存在欠缺,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的进一步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该积极引入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教学体系,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前教学的培养质量,以多种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表现,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人才的优质化。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从事某个职业中应该具备的某些能力,主要分为三种能力。

(一)基本能力。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专业,其从事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特征,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能力:良好的思想素质以及健康的人格,热爱学前事业并且具备较强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健全的思想品德,才能够为孕育出祖国优秀的未来;具备较强的人文素质以及科技素养,敦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熟练运用现代各类教学工具并且相应的基本判断推理能力,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生启蒙以及教育的起点,必须要认真负责并且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教育好学生,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能力[1]。

(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针对学前教育这个职业而言,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实力,符合学前教育职业发展的基本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一共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专业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有关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纲领性文件,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认知阶段,明白幼儿教育基本原理以及幼儿园组织管理的基本常识,对今后幼儿教育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够适应学前教育职业;二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不同于基本能力,是针对学前教育的实际教育对象———幼儿,对其教育需求以及发展方向,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除却一般的普通话,英语证书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保教技能、科研技能以及艺术技能,能够对幼儿有效地进行知识教授以及能力培养,以各种形式完善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幼儿能够在活动中成长,另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幼儿园管理能力以及技能,实现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三专业态度,学生需要具备教育信念以教育态度,具有相应的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信念,才能够在学前教育职业中长期进行教学获得感,明白自身的社会定位,满足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今后发展的需求,这是作为学前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观念[2]。

(三)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有两点,学习能力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是一种转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改变自身的学生学习状态,转变到教师学习状态,高职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就处于应用教育模式,虽然在素质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提升,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学习知识,并没有转变自身的学习状态,依旧是被动学习。然而教育教学需要做到举一反三,这就需要学生从教育的本质问题上,不断询问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对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学前教育主要注重幼儿、幼儿园以及家长三方面的协调统一,教育历来是我国社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重点,学前教育教师要能够做到处理基本的交际问题,确保教育能够在多方支持的背景下进行,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水准,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以及活动组织等都需要社交能力[3]。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以丰富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更多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针对学前教育的各种技能展开专业化技能培训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互补、配合。在核心课程《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课堂教学需要着重理论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以实际幼儿行为以及图片等方式展示学前心理的相关表现,例如通过幼儿园合作实现学生进幼儿园或者是幼儿到学校的趣味活动,通过实际活动观察儿童的信息现象,研究,通过儿童个案联系幼儿行为,提高学生对儿童心理学的把握;或者是利用情景教学模拟儿童行为以及游戏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幼儿的心理以及行为表现的意义,针对幼儿班级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性的探讨解决方法,例如生活情境表演及分析、说课比赛、教育机智比赛以及学前教育读书活动及分享等,让高职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消化理论知识,应用知识以及了解实际教学工作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加强与当地幼儿园以及幼教中心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可以通过幼儿课堂旁观、幼儿园实地考察以及教学实习等,逐步强化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说课比赛以及学前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从而满足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促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切实发展[4]。

(二)尊重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对职业的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需要格外注重学生职业态度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前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职业态度与职业素养需要长期、潜移默化以及系统的教学体系,才能够逐步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职业的看法,明白自身今后所处的社会发展位置,从而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中,需要改变对学生发展的错误观念,从千篇一律的看法转变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针对学生个人风格以及不同个体的需求,引导学生自身进行职业能力目标指向以及水平层次的规划,根据学生的发展观念以及需求因材施教,从学生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等入手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从而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能力需求,以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以及能力提升,改变高职教师传统教学中的集体化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完善,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职业能力培养活动中[5]。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三种职业能力,一是基本能力,二是专业能力,三是关键能力。高职院校要以丰富多样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活动,结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满足现代化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13,11:64~66

[2]邓霁岚,周端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52~154

[3]曹晓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策略[J].文学教育,2012,10:136~137

[4]杨军.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浅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17):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