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范例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

引言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学前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学前教育基本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学前教育理论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致力于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竞争优势。高校开设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要想全面地提高《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就需要革新课程设计思想,找准课程目标定位,引导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用教引导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方法,并改善考核方式,进而提高《学前教与学》课程的实用性。

一、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性人才,可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缺少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缺少个性,造成思维方式僵硬,实践能力比较差的倾向。与此同时,由于老师对培养目标以及认识不够深入,造成老师在讨论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上不充足。《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包括了幼儿园课程内涵、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幼儿园游戏的环境设计等,为的是形成应用理论,指导学前教育工作。这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学前教育每一个领域学习的基础与保障。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学前儿童教育特征、规律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基本准则与基础性知识,并且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儿童观等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基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将实践与理论功能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将实践为导向,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更好的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目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基础课程之一,其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注重真实、客观、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系统中占据关键的地位,因此老师与学生应该重视这门课程。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门课程,高校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忽略了对内容的扩展。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好,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思想陈旧

目前老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仍然继续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就使得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再加上,一些年长一些的老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造成教学思想改革难以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传统的教学思想,不愿意进行教学思想的创新,使得教学缺乏创新性。他们一直以来坚持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只需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并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教学困境的出现。

(二)课程目标重知识轻能力

在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的讲解,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学前教学方法的讲解方面。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缺乏对学生情感目标自己能力目标的培养。在课程情感目标的设计中,缺乏对学生儿童观、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课程能力目标的设计中,并没有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只停留在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能力的培养。在组织幼儿活动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仅仅是学习一些表面的理论知识。

(三)《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单调、机械

当前,高校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台下学习记录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由于长时间缺少参与教学机会,造成听课疲劳,从而呈现开小差、厌学的状态。这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理。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表现出课程的特点,约束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课程内容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以及课堂笔记,除此之外,《学前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片面性,只是教授了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进行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造成了学生缺乏实践以及创新能力,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当前教学内容陈旧,实用性内容比较少。当前所选择使用的《学前教育学》内容虽然已经做了调整,可是仍然显得陈旧,落后于学前教育学发展与改革。教材的内容大多偏重于理论,实践性内容比较少。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十分强,从概念到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缺少实用性,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另外,教材偏难,学生很难接受教材知识。现在使用的教材相对比较深,内容有些抽象,脱离实践,学生学起来十分吃力,造成老师授课困难,无法完成教学要求,脱离幼儿园实际,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实践。

(五)考核评价限制性

《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具备十分强的专业性特点,会表现出课程考核从考试命题,考核实施到最终的结果的处理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完成的状况,命题人也是考试测评人,评价的主体十分的单一化,评判结果具备十分强烈的主观特点。老师就算是遵照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对考核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回馈,可是大部分限制在对卷面情况的判断,很难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控以及使用的水平,并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课程考核的回馈与改正作用。换言之,这种将结果性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具备先天的限制性,很难深入的了解学生知识获取的实际情况,更不能够判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缺乏科学性以及系统性。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课程思想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以及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与意义,掌握学前教育的思想以及基础理论,全面的认识学前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础特征以及普通规律;构成运用理论研究与指导学前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时候,老师需要树立全心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愿意致力于学前教育的素质。

(二)课程目标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热爱学前教育、综合能力强、教育能力突出的幼儿老师。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需要进行重新的界定:第一,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思想;第二,要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环境设置和利用的能力,科学的安排与组织幼儿园活动、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科学系统评价与引导幼儿发展的整体能力,具有从事幼儿教育职业的专业能力;第三,要全面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开展实践活动的技能。这一课程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设计新思路

选择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以后工作具备实用价值的内容,通过清晰的脉络使其综合,革新知识,把知识、能力进行相互的联通,真正地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的相互作用,使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的巩固现有的知识能力,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作者整合了《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内容,理顺了课程体系,分成六大模块,分别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学前教育基本内容项目,0-3岁儿童早期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每一模块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下: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学前教育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和儿童发展的关系的论述,当代主流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等内容。学前教育基本内容模块,包含了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0-3岁儿童早期教育模块,包括早期教育的意义、任务;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早期教育的实施等内容。幼儿园教育模块,包括了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内容、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生活与节日、娱乐活动等内容。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模块,包括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与家庭和小学的衔接等内容。学前老师专业素养模块,包含了学前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必备的能力以及其专业发展等内容。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根据《学前教育学》特点,积极探究并且应用以“讲、析、练”为主线组织教学。详细来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知识讲解、情境再现、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交流、角色演练、模拟训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把重点讨论法、活动分析法、辩论法、操作体验法、教育实践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在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交流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也增强了学生分工、协作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既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又培养了学生做、思、说等各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评价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方法应该坚持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导,坚持学生素质发展与综合技能提高为基础的思路,通过创立课堂教学目标,对每一模块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明确合格准则,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构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制度。具体采用课堂提问、小组的合作学习、个人作业、单元测试、期中阶段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六种考查和考试。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六)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成长

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说,在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时应该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从教师自身来说,指的是教师的“双师”素质,也就是理论教学素质与实践教学素质。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与时俱进,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课程改革走向深度化,推动教师专业性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多参加国内外各个级别的培训,一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二是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作为《学前教育学》的主讲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熟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能亲身组织一线的教学活动,将自己打造成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七)推动院校教材编订革新

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编订的教材应该呈现出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为导线,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将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实际内容和实践能力训练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使课程学习成为一个教、学双方积极参与的、动态学习的过程;教学内容可以完成对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比例均衡。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感受到一本适用的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此,院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重点课程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八)应用型高校和幼儿园深度合作发展

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育学》,既要关注学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其职业能力。这就需要除了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深入一线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幼教一线老师走进校园,学生实践走进幼儿园。邀请幼儿园优秀老师走进课堂,进行诚如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组织、幼儿园绘本教学等专题讲座,传播最直观、生动、形象的教育心得与教学案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我院积极开拓教育实习基地,尽可能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时间,在原有的见习、实习、专业考察、社会实践调查等实践环节,又增加了实施双导师制度,既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导师和幼儿园实践指导导师。学生每周的课余时间固定到幼儿园的实习班中,做班主任的助理教师,熟悉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接受班主任的指导,时间为期一年或二年,这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和幼儿园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玉娟.学前教育学中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7(17).

[2]夏巍,张利洪.近二十余年我国学前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梅溪.“冲击、回应与变革: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论坛”举办[J].江苏幼儿教育,2017(02).

[4]周端云.后现代主义视野下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5]柯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08).

[6]刘玉娟.学前教育学中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7(17).

[7]周巧珍.关于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两点思考[J].中华少年,2016(14).

学前教育学范文2

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2、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

3.1“多级”理论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3.2“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学范文3

大多数的情况下,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有高技能、高学历、高品德等,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素质,就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全能型人才。本文将浅析一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素养,都是指人们在后天通过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等,素养主要就是由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部分组成的。而人文素养,也是以人为中心,其中对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道德伦理,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学前教学专业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在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素养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职业技能也不佳,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素养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符合。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奠定雄厚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素养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完善课程的体系,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加人文素质课程,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课程:(1)文化修养课程,这门课程以历史文化为主,把文学经典作为主讲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2)审美艺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诗词、书法、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社会生活课程则,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一些社交礼仪和哲学等内容;(4)人文知识讲座,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儒家思想,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育儿知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总而言之,作为人文素养的四门基本课程,都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当中,能够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说,通过人文知识的讲座,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修养得到快速的升华,;社会生活课程中的哲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思维;文学修养能够把人性和人文进行良好的融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3.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素养,从而对人文素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内容,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是以人文素养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素养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文化课程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建设,不断地拓宽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气质和修养上得到完美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出专业课中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与优势,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秀文化知识,从而将知识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发挥出知识真正的价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真正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教学方式为辅,结合教材内容,将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给学生设置科学而合理的相关课程,不断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通过拓宽学生视野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提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稳定。

作者:章静秋 刘红 单位:贵州水城县比德镇中心幼儿园 贵州水城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4]于滢慧.让人文之花在儿童文学中绽放———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8).

[5]方方.试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55-56.

[6]王建鑫.浅谈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77-78.

[7]朱仁娟.新教师群体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47-48.

[8]朱照红.高职学生创新心理与积极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5):89-90.

[9]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64-65.

学前教育学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学”课程;学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保证建设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幼儿园,更需要培养一大批专业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队伍〔1〕。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学前教育资源需求迅猛扩张,导致幼儿园当前迫切需要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突出强调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保教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应用型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潘懋元、石慧霞将应用型人才同学术研究型人才加以区别,指出应用型人才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主要强调人才对理论的运用能力〔2〕。可见,与传统的普通本科相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在于“学以致用”,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依赖于课程设置及实施是否科学合理。“学前教育学原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关注的是真实、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活。”而在当前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指引下,多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浅层次记忆上,难以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导致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影响着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同时,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真正发挥“学前教育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奠基性、引领性作用。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厘清“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目标至关重要。目前,伴随《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能力为重”的导向,许多研究者认为,“学前教育学”应“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环境创设和利用的能力、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能力、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活动的能力等”。殊不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一项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通过一至两门课程教学所能实现和完成的。其中,“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能力”的获得除此之外,还需要熟悉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学前教育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具备美术、手工、玩教具制作的知识经验技能以及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同时通过见习、实习等环节,不断利用环境创设开展一系列保教活动之后的经验总结、反思与研究。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群的基础课之一,发挥的作用不是“用”,而是“指引”。作为研究学前教育现象、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学前教育学”旨在为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提供一般规律性的科学原理。因为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是通过保育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所以不能期望通过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基于以上分析,围绕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对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和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将“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全面地掌握有关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观点、原则、方法、政策及规律;掌握现代幼儿教育的理念,热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能正确认识各种学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寻分析实际生活中学前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具备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指导评价实践的能力以及从事学前教育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以项目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心。为了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需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定位,结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学情、先修及后续课程内容及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分为: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学前教育的要素,幼儿园保教活动及班级管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共四大模块。1.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模块包括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政策法规、0-3岁儿童的教育。其中,设计项目一:“0-3岁儿童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不仅关注3-6岁幼儿的教育,更需要结合市场需求重视早期教育,即在认识0-3岁儿童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当前早教机构的规模、理念、师资、家长期望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激发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2.学前教育的要素学前教育的要素模块包括幼儿、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内容和幼儿教育环境。3-6岁幼儿教育相对0-3岁儿童教育研究更加成熟。分别设计了幼儿园教育项目二—项目五:“幼儿学习活动行为表现及特点”“幼儿教师职业特点”“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环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学习幼儿各年龄段身体及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观察与分析幼儿学习活动的行为表现及特点,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调查分析见习园所教师职业技能并评价教师职业素质,从而树立科学的教师观;在掌握幼儿园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调查、分析并评价幼儿园四育工作情况并初步形成幼儿园教育工作及其规律的宏观认识;在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和规划要求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环境创设理论分析、评价某个幼儿园及某个班级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与心理环境(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从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3.幼儿园保教活动及班级管理幼儿园保教活动及班级管理模块包括学前教育课程、学前儿童生活活动、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教学活动和学前儿童班级管理等。设计项目六:“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与班级管理”。引导学生掌握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一日活动组织方法与要求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观察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分析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观察记录教师如何组织和管理班级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评价教师在管理班级中的行为,初步学会组织管理技能。基于当前幼儿园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设计了项目七:“幼儿园教学与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手段与方法,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评价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并在了解幼儿园游戏的种类、特点、功能与实施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观摩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组织过程,并对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进行分析评价。4.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模块包括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衔接、幼儿园与社区的教育、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三部分,设计项目八:“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幼小衔接”。了解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形式与内容,学习评价内涵建设及要求;小组研讨家园合作案例,分析教师的家长工作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实施和改进;调查分析周围社区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尝试提出建议和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反思能力。

三、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抓手,变革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以“项目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不仅重视课程的理论性,而且强调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除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还可以运用幼儿园教育见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小组研讨汇报等方法开展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实践能力培养。1.教育见习在“学前教育学”开设的第三学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的机会。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前安排见习任务,引导学生明确观摩记录的内容与方法等要求,并进行见习过程中的指导,引导学生近距离观察幼儿学习活动的行为表现及特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幼儿园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评价过程、幼儿园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结合教育见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研讨,不仅缩短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距离,而且也掌握了目前某一领域存在的问题,强化问题意识,为撰写学期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选题。2.案例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其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也决定了其对儿童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儿童发展的方向。”〔3〕通常,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案例分析法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幼儿教师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考虑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独立研究或小组研讨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例如,在“科学的儿童观”“幼儿教师”“学前教育内容”等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呈现典型性案例或视频,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项目学习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搜集相关案例,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并进行展示汇报分享,既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合作创新的能力,也能够有效培养其专业认知与情感,激发其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3.社会调查“学前教育学”关注学前教育现象与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了解和掌握某一问题的真实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入地研究其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调查研究周围社区早教机构的规模、理念、师资、家长期望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周围社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等。

四、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考核方式

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保证课程改革的质量与效果。据调查,多数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期末闭卷考试占成绩比例高达60%~70%。这种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只是考前死记硬背、突击复习、被动应付,而且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的层面,难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亟需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占比至40%~50%,将学生学习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1.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首先需要将课程考核内容从单纯的知识考查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践运用能力和专业素质,满足岗位职业要求与实践能力的需求。其次,从终结性考核为主的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方式。具体可以以课程教学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见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展示汇报、参与课堂活动表现等为考核依据,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分项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监控、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任务单目标与要求主动学习、小组研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在期末考试中增加案例分析、拟定幼儿园活动方案、评价活动过程、分析评价0-3岁教育观念等开放性试题比例,避免靠死记硬背突击考试的现象出现,切实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应用能力。2.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项目评价主体由教师为主转向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实现学生自评与小组间互评有机结合,各小组通过评比、交流与进一步反思,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实现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提升,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温慧敏.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8.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学前教育学范文5

关键词:以应用性为导向;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实践性很强,关注真实、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活。近年来,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的转型,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增多,但其体系却大同小异,内容陈旧,实用性差,难以适应幼教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变成了一种狭窄、孤立、单向的活动。因此,本研究从“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四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应用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保教技能,以提高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

1明确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学类理论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学前教育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运用正确教育观念来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师要把握好学科的培养目标,既要向学生解释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又要用先进的幼教理念武装学生,启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坚持教学内容的选择科学合理,能够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原则,进行模块化设计,凸显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专题式授课形式进行教学。专题围绕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观———学前教育理论与发展、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二是师幼观———如何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三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五大领域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幼儿园环境创设、主题活动创设等;四是幼儿园和社会、家庭的生态教育链———幼儿园与家庭、小学、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媒体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最终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相适应的“双基础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模式

3.1构建“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以课程规律与学科特点为依据创新教学模式,确定了“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模式,即“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突出实践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做”中进行。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查阅相关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了解、掌握并内化相关知识,使知识与技能在“做”中得到提升,通过“做”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和有机融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采用讲练结合法、情境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做”。讲练结合法,即教师要精讲理论,为了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本课程基本的理论知识,精心组织课程内容,将四大模块内容间的关系厘清,突出重难点,进行精心组织与讲授。并注重讲练结合,围绕一定的内容,请学生自己查找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幼儿园小学化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如何应用原理去解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呢?建议就从问题出发,应用原理判断和分析问题,再提出解决方法。针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判断小学化的依据是什么?那就要运用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原则、幼儿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来分析;如何杜绝小学化?根据学前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提出相应措施即可。情境模拟法,即模拟幼儿园老师和幼儿间可能出现的互动情境,学生进行情景问题分析和解决;任务驱动法,教师在布置相关任务后,学生以任务活动为中心,通过对相关资源的主动探索和互动协作,既能保证完成任务,也能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反馈法,即学生在做完后,应该有总结和反馈的过程,在这样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3.2增加见习时间,丰富学生感性经验

“教学做三合一”,我们还要与幼儿园的见习、实习结合起来,以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经验。学前教育学课程开设于大二上学期,我们在本学期第九、十两周为见习周,学生深入到幼儿园进行观察与学习。在见习前,教师会教给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分析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幼儿的各种行为以及师幼互动等,通过实际观察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区别幼儿教育的途径和各类教育方法,形成科学的师幼观。大二下学期也会安排三周的见习时间,学生重点观察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教师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并参与幼儿园环境和区角活动的设计等。通过不断见习,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以及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并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以便更好地指导日后见习及工作,提升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实践价值。

4丰富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

4.1丰富评价方式

本课程评价既关注对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现实情况,又对学生在整体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参与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因此,采取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来进行,以此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如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可以通过模拟课堂教学、撰写师幼关系论文、设计与表演游戏、进行班级环境创设等多种方式进行,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打造高效课程。

4.2丰富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方式由笔试+面试组成,二者各占50%。

4.2.1笔试采用学生自主命题与教师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笔试可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真正内化,我们将命题方式改为学生自主命题与教师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6~8人;以专题模块为单位,每一模块内容学习后都要求学生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真题等为参考,整理出相关知识点及考题形式,以此为参照来进行命题。命题后利用专门时间共同讨论每组命题,进行取舍。四大模块内容全部命题后,合成试题库,期末考试时从试题库中依据需要题型按照级数进行等比随机抽取70%的试题,另外30%由教师补充一些学生可能忽略的知识点的考题。

4.2.2面试由保教视频分析+表演角色游戏构成

面试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看5分钟的幼儿园保教视频,每组15分钟讨论时间,根据讨论结果,每组每位同学详细说明1~2条;表演角色游戏则是每组事先准备好游戏、道具等,现场进行表演。每组整体表现决定该组成绩。面试成绩中保教视频分析和角色游戏表演各占50%。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教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牟映雪.学前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学前教育学范文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策略,针对性地提出了从调整课程结构、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科交叉培养、提升授课教师素养以及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园校合作等对策,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策略

美术技能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改革与完善的趋势不可阻挡,设置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术课程体系便显得尤为迫切了。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偏技能轻理论,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传统美术教育注重美术知识体系的教育,强调美术基本功训练,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美术教育,忽视对幼儿美术特点及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仅仅是熟练掌握美术技能,是无法胜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园区的美化任务的,更缺乏指导幼儿艺术活动的工作。

(二)美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综合能力培养不到位

学前教育专业是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的专业,除了专业技能,对基本教学技能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当前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这种单一教学手段为主,缺乏情景实践性体验,综合性能力不足,导致学前教育教学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幼儿园教学的需要,桎梏了学生对美术多元化的认知,学生缺乏对美术课程的统一性与关联性的整体认识,更影响了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对美术课程的把握和驾驭[1]。

(三)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虽然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注入式教学,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验,职业认知并不丰富,教学思维模式滞后,不能与实践工作接轨。另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不高。学生并不满足于教材中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

(四)忽视美术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

任教的美术教师大多来自美术专业,相对缺乏学前教育专业对美术教学的思维及经验,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性、结合幼儿绘画心理的能力不足,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的综合能力。

(五)实习制度不完备,园校合作缺乏实效性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一个环节。由于需要学校、幼儿园、学生、幼儿以及教师共同合作参与,存在着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分散化的实习地点、多样化的实习内容、特殊化的实习对象等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机制不科学、园校合作不畅通等问题。

(六)缺乏科学的评价

重技能、轻传授的教学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评价的误区。把学生掌握的绘画专业技能作为考核的首位,这种评价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绘画专业人才,而不符合学前美术教育规律。因此,学前绘画专业的教学既注重技能培养,也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美学素养的养成。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的对策

(一)改革传统教法,美术课程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课堂集体教学是我国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这种形式不注重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体验实践工作,感受和体验幼儿园孩子的特点,主动去学习探索,当带着问题、疑惑和渴求专业知识时,再次回到课堂,学生便会有针对性地学习美术技能与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好专业技能,也能培养学生学前专业能力。

(二)优化美术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课程设置上立足提高学生审美,在正确的审美观点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过分强调美术技术的训练实用容易产生重视技能技巧训练,忽视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不能胜任幼儿园美育的任务。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将素描、色彩这种美术专业的基础技能学好,更应特别关注儿童画,并且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内容,需要动手练习、欣赏、创作设计相结合。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以正确引导,从临摹到适当的创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创新中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和水粉写生的内容仍占了不小比重,对儿童画为主的相关课程内容重视不足。这种美术教学内容的比例设置,不能满足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目标,忽略了专业特点。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创作或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前教师提出绘画种类的特点及绘画技法等相关问题,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介查找相关知识,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将查找到的知识及参考图片进行组内分享与讨论,教师通过总结,对难点和重点加以引导;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四)提升美术专业教师学前教育意识

美术教师具有美术专业技能与学前专业职业意识,才能教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学生。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行业实践加强教学教研实践经验,美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一线教学,提升师资内涵,获得直观教学经验,搜集到大量一手资料,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具有美术技能的幼儿教师。要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求教师提高职业能力,更需要学生真正地参与实践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与专业兼备的人才。

(五)提高园校合作效率,加强实践课程教学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园校、学生、幼儿及教师共同合作与努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管理制度、考核机制以及园校合作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实习期间强化实习组织管理。实习一般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充分考虑方便学生就业需要,在保证实习效果的情况下允许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统一安排大部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3]安排各学期教育见习,毕业前实习培训、毕业设计及论文等。运用幼儿园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技能。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安排,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比如参与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组织学生观摩学习美术活动等。学前教育实践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保持长期稳定的园校合作关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真正实现与学校的工学结合。在教学教育管理水平、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也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提供切合实际需要的服务,在相对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质量地完成实习部分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

(六)改革技能课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实践能力考核

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和学前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考核方式应突出实践能力考核,在传统的以课堂考核理论方式外,改革美术技能课传统的评价方式,实施变考试为展示。首先,建立多元考核和评价体系制,考核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有机地结合。其次,考核项目上包括平时课业和主题考核,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或模拟环境进行现场操作。根据考核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最终的成绩评定。要灵活考核方式,实现动态考核。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态度、创新设计、实习阶段表现、专业素养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使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代表结合评价。

作者:董晓芳 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

学前教育学范文7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正式实施,强调幼儿教育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并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幼儿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职业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幼儿教师职业收入的相对稳定性、工作性质的活泼性、教师心态的年轻性,都是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作为首选从业职业的理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下事实: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很大,教师从业中职业认同感不强;公办、民办幼儿教师工资收入、社会认可度、工作强度、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等方面差异太大;幼儿教师的责任越来越大,家长要求越来越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直接影响着当前幼教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学生专业认同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积极态度,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所以,在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职前培训,树立坚定信念

每一个走入幼儿教师行业的人,入职前必将接受严格、科学的职前培训,才能在入职后尽快地适应、接受、认同该职业,这势必对高校学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接受良好的职前培训,通过系统、深入的专业教育和从业指导,在入职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将关系着其入职后的从业态度和情感。

(二)储备坚实力量,输送合格幼儿教师

强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特点,在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歌舞游戏、手工制作中提升艺术涵养,在理论课程中充实内心,为幼儿园储备坚实的人才力量,输送合格的一线幼儿教师。

(三)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形象

幼儿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面对天真活泼的孩子,教书育人是其本职。有着坚定职业信念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幼儿教师行业,不仅能将其个体的专业认同感转化为职业认同感,坚定其从业态度,还将以其较高的职业意识影响同行、家长,提升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成为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四)提高办学质量,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专业思想稳定、职业素养高尚、专业技能过硬、理论知识扎实的准幼儿教师,是高校学前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有力保障。

(五)提升个人修养,做孩子的忠实朋友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喜欢活泼可爱、能歌善舞、会讲故事、愿意陪他们做游戏的老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技能是多方面的,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在不断成长,个人修养在不断提高,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不断加强。通过系统地学习幼儿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深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将之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幼儿交往时更能了解儿童的需求,做孩子的忠实朋友。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认识

1.专业认识模糊,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考志愿中并没有填报学前教育专业,因调配进学前教育专业,思想上有偏差,学习中带有情绪。即使是第一志愿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进校时都不了解学前教育的性质,更不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出现专业认识模糊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没有理解专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2.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入了解。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下园见习中最初都能表现出对孩子的喜爱,但是时间稍长就缺乏耐心。将教育对象美好化,只看到孩子活泼可爱的一面,而忽略了孩子是不成熟的,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幼儿教师专业引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多地把孩子看成了玩伴,而没有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孩子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

3.学习兴趣呈现表面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学习理论课程,还要学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歌舞游戏、手工制作等艺术课程,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来自于课程的广泛性。一旦发现学习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加大,很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学习兴趣不稳定、表面化。

4.学习方式上存在认识偏差。

学前教育专业的很多课程实践性很强,特别是艺术技能、教学技能课程需要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来自于普通高中的大学生,习惯了高中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学习方式,遇到技能课程,需要自我强化学习才能有成效时,部分学生存在认识偏差,出现老师没有检查就不练习、分组练习就是自己没事、老师没有讲的就是不需掌握等错误认识。

5.对高校教师期望值过高。

很多学生入校之前对高校教师报以美好的期盼,想象高校老师都学识渊博、有学者风范,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老师与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存在较大差别时,就不能很好地调整学习心态,由期望变成失望,严重影响着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6.缺乏专业前景憧憬。

专业认同感将影响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心目中的印象,如果该职业符合自身终生之向往,从而认定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能从中获得乐趣。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在很多人看来是豆芽专业,甚至有些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学前专业学生毕业前景到底怎样,还有部分学生在家长的不满中进行学习,认为大学四年读书,就是为了当孩子王太不值。其实,在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今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就业率几乎是100%,而且进入小学低年段从事教学工作,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都是较好的选择。

(二)幼儿教师职业认识

1.从业信念不坚定,缺乏社会信任感。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高校学生在择业时机会更多,诱惑也更大。很多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看到幼儿教师工作的艰辛、责任的重大,产生畏惧心理,动摇从业信念。

2.职业特征了解不足。

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学前教育的不重视,导致社会中部分人士没有将幼儿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看待,一方面高标准要求幼儿教师要为人师表,另一方面又不重视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是教师行业中相对较低的,而且还不稳定,这些都影响着学前专业学生对选择幼儿教师职业做出正确判断。

(三)自身专业水平评价

1.自身专业技能评价。

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评价自身专业技能时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认为当幼儿教师只要会唱歌、跳舞就好,天天带孩子玩就行了;要么认为只要多教给孩子知识,教学技能强就够了。其实,幼儿教师是众多教师中专业技能要求最全面的职业,不仅艺术技能要高,教学技能也要强,偏颇某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认识。

2.职业素养评价。

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活泼开朗、年轻就能当好幼儿教师,却没有真正从教师职业角度认识到幼儿教师的素养包含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对自身职业素养评价不全面。

三、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会影响到他们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态度、信念,也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入职、离职率。为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一)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澄清专业认识

高校应在新生教育中加强对新生专业认同的教育。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召开学前教育专业座谈会。

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就专业疑问进行解答,并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坚定专业信心,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

2.完善双导师制度。

在校导师了解新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引导,为新生了解专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幼儿园实践导师引导学生真实、全面了解幼儿园环境及幼儿教师工作现状,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3.增加职业导论课。

通过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以及就业方向等问题,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4.进行专题讲座。

请有经验的高校或幼儿园教师做专题讲座,散发正能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专业信心

幼儿教师对“助人的专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不是单纯以金钱衡量其代价,而是因为能够从中享受到快乐,这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多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调动积极的情绪情感,比如:我们的学前专业是当地同类学校中最好的;毕业生是当地幼儿园最受欢迎的;学生就业率是全校最高的;考研究生是很好的出路等等。在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认识度,树立专业信心。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专业兴趣

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敢于表现自己的心态,学校应利用专业特点组织各项活动。比如:专业技能汇报演出、展览,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五项(唱歌、舞绘画、讲故事、弹琴)技能比赛,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幼儿家长咨询,提供学生应用理论的时机;主题班会,形成常态展现心理;师范技能大赛,强化学生教学技能。

(四)建立实习基地,了解工作环境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与当地知名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场所。尽量采用集中见习、实习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加学生了解今后工作环境的机会,为今后入职形成合理期待奠定基础。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情形,对幼儿园有充分的认识。

(五)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个模块:理论课程、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虽然学校也很重视技能课程,但是理论课程的比重比较大,教育实践课程及理论课程的实践层面也比较少,从而出现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欠缺的问题。当学生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技能欠缺时便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信心的把握,也会影响到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安排上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应有指导学生如何把幼儿教育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课程。教学法类课程可以在授课方式上更多地采用实验教学、观摩公开课、模拟授课、说课训练等形式。技能课程中的钢琴、舞蹈,美术等要贴近幼儿实际需要,重点应放在儿歌弹唱、幼儿舞蹈创编、简笔画等方面。

2.优化软硬件设施和条件,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是否完善会影响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继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校硬件设施与学生人数不能匹配,如钢琴太少,舞蹈房狭小,设施简陋,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师资的紧缺,导致一个教师教授的课程太多,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六)建立双导师制,培养双师型高校教师

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培养市场经济下的实用型幼儿教师,高校与当地幼儿园合作时,应建立高校、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双导师制,从思想、生活、理论学习、实践指导、就业选择等方面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既能传授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成为双师型高校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七)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专业知名度

学前教育学范文8

1.1卫生保健能力专项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和卫生保健能力。了解3-6岁孩子的身心状况,能够根据年龄特点、季节变化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够指导孩子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能够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能够结合生活实际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教给孩子简单的自救和求救方法。

1.2语言能力专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能力极为重要,是实现沟通与互动的重要手段与表达方式。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语言能力专项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将从沟通能力、幼儿故事的创编与表演能力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1.3艺术能力专项

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审美教育目的、落实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艺术学习经验,并能够有效地迁移到其他领域的知识。通过情感的激发、陶冶和升华,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我们将从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幼儿舞蹈创编与表演能力、幼儿美术能力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4教育教学能力专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后评价,即从内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个过程的驾驭能力。我们将从幼儿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幼儿游戏编排与表演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玩教具制作能力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再具体地分学科地细化其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分“阶段”实施

2.1第一阶段:组建“教学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团队

(1)确立“校内”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组织其成员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颁布2012年9月),让指导老师进入幼儿园与幼儿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以方便及时了解幼儿教育实际需要的技能和活动。

(2)确立“校外”实践能力指导教师。校外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为有丰富经验的现任幼儿园教师。“校内”、“校外”协调合作,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开发实践课题。

2.2第二阶段:建构三大教学模块

(1)课堂教学模块。

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教法等22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另外最具特色的是新增设“模拟课堂”。“模拟课堂”由校内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组织授课,内容为“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五大领域。其主要内容是:先让教师模拟给定学生训练任务,然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最终完成教学设计。“模拟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网络、视频、摄像等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采用网络视频方式,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研讨和评析;拍摄制作幼儿园教学活动录像,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较为直观地拓展学生视野,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任务驱动法: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下,在讨论交流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用“任务”引导学生,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教师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完成一部分“任务”,但总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学生得到新知识、完成“任务”后又会得到一个“新的任务”,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就在这样的循环中得到切实提高。

(2)实践教学模块。

1)见习:每周固定一个半天的现场见习教学,如游戏教学、班级管理教学、幼儿园课程教学等专项教学见习。校内教学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与外聘教学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先要一起策划和准备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内容,等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双方还要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并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总结到“模拟课题”中。2)实习:让学生直接接触幼儿园的教学场景,深入班级体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孩子零距离交流、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3)社会活动: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召开学生假期实习专题会议,布置实施方案和任务。假期结束后进行总结、交流、评价。在整个实践教学中突显出“三大结合”的特色。实现“中职课程”与“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相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这三大结合,既能让中职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紧密连接,又能发挥校内、校外实训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能使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技能。

(3)课外活动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