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美术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前美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前美术教育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主流话题,传统的应试教育并不能满足新型社会的发展要求,思维模式决定着人们以后的生存状态,而美术活动则为思维的发展搭建了一座桥梁,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更是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美术活动;学前儿童;学前教育;创造力

2016年1月17日,马云在海南三亚举办的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现场发表了关于中国教育的演讲,马云提出音乐可以开启智慧,而美术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沃土。美术课是学前教育开设的一门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美术教育这门课是否是必需的,这究竟能够培养孩子什么?

一、学前美术教育的价值

学前美术教育的价值,这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但很多人对美术教育并不了解,对美术的理解不乏很多家长是种“从众”心理,看见别的孩子报名,为了不落人后就让自己家的孩子也报名。更有家长认为美术可以锻炼耐心,觉得自己的孩子性格爱动,坐不住,就去学美术磨炼性格,这说明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人们还存在着很多误区。学前美术教育不仅能传递美的意识,还能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学前美术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已被专家们证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主要通过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发散思维的,他们用自己的感官探索着周围的陌生环境,并且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正因为如此,美术就成为了最好的载体,美术教育是最具有培养人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它能提高幼儿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识别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美术教育是创造美的基础,学前美术教育又是通过协调幼儿手与眼的配合,潜移默化的教会他们探索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结构等,美术需要观察、想象和再创造,美术是另一种语言,他们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色彩、造型,随心所欲的表达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从而提高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这种感知活动越激烈,越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学前美术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之间是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

(三)展露幼儿的本性。美术教育提供了最佳的自我表现方式,可以直观展现幼儿真实的感受。幼儿虽然思维尚未成型,但通过简单的线条依然能表达出他们的想法、情感等等。幼儿绘画作品中同样包含了个人的情感,通过不同表达方式表达出自身的看法,虽然成人不一定能感受到其想法。所以,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要规定各种制约条件,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评判他们的作品,相反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勇于创造。这样,幼儿才能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展露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

学前美术教育具有传统美术教育的一般涵义,又不同于传统美术教育的特点。美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简笔画、油画等一切与美术相关的技能、方法。而学前美术教育与其不同的是侧重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着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前,虽然学前美术教育已受到广泛关注,对学前美术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学前美术教育中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观念陈旧、忽视情感和创新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一)过分强调技巧,忽视创造。有的老师在幼儿学习美术初期,因孩子画的线不直、型不准,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而懊恼,这实际是进入了将学前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的误区,老师画什么就要求学生要模仿着画一样的,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了主要目标,学前美术的培养目标并不是成就一个画家,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大胆的想象,兴趣爱好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这一时期形成的大脑思维模式很容易被开发且永久保持,因此,从每个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根据他们自身的不同特性,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充分体验与表达,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评判标准成人化。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真像”、“你怎么画的跟老师的不一样呢?”他们将画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学的“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儿童与成人看世界的眼光与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世界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事物也是独特的,总将成人的看法强加于他们身上会导致孩子画画时顾虑越来越多,眼光越来越短,最终扼杀了他们潜在的自我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丢失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与个性风格。不论家长还是学前教师都应接受幼儿学画的幼稚性和合理性。他们画出来的物体形状虽然不准确,但也许正因为这样一种形的“不似”而成就了另一种“神似”。我们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大胆想象,顺其自然的画,画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孩子学画的过程中,家长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学前美术并不是为了要当画家才学的,家长要摒弃狭隘的观念,不能认为美术仅仅是技能上的教育,达到了某种程度才能算是成功,学前美术的启蒙教育作用已远远超过了美术教育本身。在遵循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在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多元化、丰富化,让幼儿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涂画,使美术成为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手段,让他们的发现生活更丰富,更有乐趣。通过美术教育这个途径,引导他们认识美、发现美。通过绘画的过程,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与释放。

(三)师资力量的缺乏。由于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属于九年义务制教育,因此学前教育得不到国家或地方财政的重点扶持。同时,学前教育的工作繁重,造成大量的专业的学前教育师资人员流失。随着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新生幼儿又迎来了一次高峰期,使学前教育的师生比更加走低。再者,我国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大多数还在采用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专业教师也忽略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发展,忽略了“学前美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只是一味地追求技能技巧的培养。在学前美术教育师资中,大多数缺失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解,缺乏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能根据幼儿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三、学前美术教育的反思

学前美术教育中,作为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创意,承认他们的想法。幼儿的美术教育就是由最初的无意识的绘画到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其过程就是幼儿绘画意识和情感的表现。虽然幼儿绘画都是简单的线条,他们的绘画水平、色彩选择、全局构图不够专业,但作为学前美术教育教师要去尊重和鼓励,不能用成人专业眼光去评判,这是学前美术教育的前提。幼儿的美术作品同样能表露出喜怒哀乐等个人情愫,他们的作品也是有情感、有思维的。但毕竟年龄幼小,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存在局限性,会在绘画过程中出现困惑不解的状况,这就要求学前美术教师及时去启发和疏导,使这种原始的幼儿绘画观得到良性地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变。因此针对目前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学前美术教育做出相应的反思。

(一)转变教育观念。在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遵循学科的基础上,首先要尊重幼儿,按照幼儿的特点进行指导,发挥幼儿的直觉创造性,表达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幼儿学会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但,在自由发展的同时,不能简单的撒手不管,而是结合教师自身的经验,给幼儿进行鼓励、启发、引导。我们在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切忌给出暗示或制约条件。同样的一幅美术作品,每个幼儿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同,教师切忌不能按照自身的喜好去评判。这些作品都是幼儿最真实的直觉感受,是他们的审美观,要用欣赏的眼光去鼓励他们真实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幼儿的绘画的源头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在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开放式教学,给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大胆的表现自身的真实感受。因此,学前美术教育不能一味的授课式的教学,应该发展幼儿自身的兴趣,提供更多的机会,结合现代教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自我管理,用绘画表达出自身的感受。

(二)培养观察力,提升创造力。观察是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人类获取感性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比如美术教育中,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就是针对观察力的训练。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对于幼儿观察力的训练,我们不仅要通过视觉,而且要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等全方位的训练。比如观察水果,我们不光可以通过视觉去看,还可以通过触觉去感受其外表的立体感,用嗅觉去闻它的气味,用味觉感受它的味道。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有利于加深幼儿对事物认知的记忆力,又有利于对事物的多方位感受,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通过观察的训练,加强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也积攒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当绘画到相关事物,幼儿就可以有意识的对事物描绘,加入一些自身的感受,就可以完成一幅美妙的作品。学前美术教育不是完成单纯地绘画,而是要达到幼儿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这种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受用的。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积攒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为美术作品提供好的创意。

(三)更新教学方法。现今的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摆脱老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采取更加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地看待幼儿的美术作品。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不同的个性,而且要接受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不同理解,这样才能是幼儿的绘画作品有血有肉。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能力,以便激发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绘画,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聊天、智力游戏、肢体语言、多媒体视频播放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四)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主体责任,如果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不够,则无法满足学前美术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技能技巧的培养。在学前美术教育师资中,应加强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务必要加强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优秀教师,从而使学前美术教育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五)改善评判标准。现如今大多数教师依旧将画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学的“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儿童与成人看世界的眼光与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世界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事物也是独特的。长此以往,终将扼杀了他们潜在的自我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来评判他们的作品,而是应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通过观察能力的提升,为绘画作品提供良好的创意,加上个人情感等因素,才能使绘画作品“活起来”。同时,这也是幼儿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具有良好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应“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对象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更加科学的评判标准,全面提升学前儿童综合素质和绘画能力。

作者:蔡琳璐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彦辉.浅谈中西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之比较[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一、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时期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的地位

所谓学前教育就是指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全方位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儿童的发展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以称为先天资质,受到父母基因和母体时候的营养元素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学龄前儿童各不相同的先天资质;二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生活、教育等方面的环境,后天环境对儿童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时期开展美术教育的意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求知识以外,兼养情感,就是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可以看出,他对美术教育的评价极高,认为美育同德育、智育处于同等地位。智育偏重智力,目的是教授知识;德育偏重道德品质,宗旨是教会人们如何做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人;美育的宗旨不仅是教育人认识美、发现美,还要爱好美和创造美。学龄前儿童不同于成人和接受过长期教育的学生,他们属于特殊群体,心智比较单纯,没有受到其他外界环境惯性思维模式的影响。此外,人在儿童时期神经发育最快,此时开展美术教育能够对其产生深刻的记忆,从根源处刺激其神经,使他们的一生能够认识美和追求美,这样他们的人生会非常幸福。

二、我国学前教育时期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背离教育宗旨

许多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在教育儿童时都以教授绘画技艺和绘画方法为目标,但是这种教育背离了学前美术教育的初衷。儿童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阶段,这个时期将教授知识作为教育宗旨,则会泯灭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可能对儿童未来的发展,埋下负面影响的因素。

(二)教学方式不恰当

目前,学前教育时期在开展美术教育时偏重于培养儿童在模仿方面的能力,教师经常拿出一个物品,让儿童将这件物品再现出来,无论从颜色还是从形状上都不能出现大的差异。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达到高效的目的,教授儿童学习简笔画,简笔画作为美术的一种,本身并不存在问题,但是面对差异众多的学龄前儿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然后规范学生画出如出一辙的作品,导致儿童们失去了创新想象的能力,只能画出与教师一样的作品,加之儿童想要得到教师的认可,从而深度依赖教师,造成了学龄前儿童思想固化,使得本是争奇斗艳的思维变成了千篇一律。学龄前儿童本身所特有的天真赋予了他们成年人所没有的笔触,正是这种稚嫩往往会散发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意义,这种个性化产品比批量化生产的“标准品”要更有价值和意义。

三、学前教育阶段开展美术教育的方法

(一)课程设计中注重儿童自身感受

在开设美术课程,尤其是学前教育时期的美术课程时,要多准备一些儿童与大自然接触融合的课程。在户外与大自然接触,开发学生的思维,比集中在教室内对着教具模仿的教育方式要更科学有效,更适合学龄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和未来发展。当然,也会考虑到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开展户外课堂可能出现潜在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室内启发教育的方式,比如在幻灯片中观察大自然中某件事物,感受事物的内在,闻取不同物体的味道,通过儿童获得的这些感受使儿童完成自己的创作作品。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会如复制品一样,能从中感受到差异性和个性。

(二)激发儿童情感

美术教育实际上属于情感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情感,只有拥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将激发学生情感作为美术教育的重点十分必要。主客体之间产生碰撞才能激发出情感,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客体的时候,双方可能会产生拥抱的动作和愉快的感情,即使双方出现摩擦,产生不好的情感,这些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更是开展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在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美术教育的时候应该以引导学生情感为教学目标。

(三)鼓励儿童创造性思维

马克•罗斯科存在这样的思想,那就是儿童创造性作品是艺术作品的前沿,与公认的艺术性作品有着很高程度的相似性。儿童能够本能地表现出婴幼儿时期一些细微的观察经验,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也能够体现出艺术大师绘画创作的要素和语言。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应该鼓励儿童开创思维,开发出他们的奇思妙想,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思维,做他们前进路上的协助者,不是一味的灌输者。

参考文献:

[1]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美)马克•罗斯科,著,(西)米格尔•洛佩兹•莱米罗,整理.艺术何为.艾蕾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现状;策略

在国家不断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幼儿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基于幼儿教育启蒙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家长对幼儿学前教育关注程度的提升,学前教育在当今更是得到了包括教育研究者、家长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作为学前教育重要课程的美术教育,可以借助美术的绘画、欣赏功能来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培育,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学前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1学前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1.1美术教学过于模式化

教学活动的模式化有助于我们对课程教学资料进行整合,实现制度化、完整化的教学。但过于模式化的教学,却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无趣。就学前美术教育来讲,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都是以示范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美术临摹教学的,从简单的线条临摹到涂色均是在教师的示范下展开的。尽管大班美术教育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美术创作性教学,但也多是形式上的开放式教学,在具体的细节要求上仍然是以教师具体的绘画要求为准。这样不仅不利于幼儿美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极大的束缚了幼儿的美术绘画能力发展,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关于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

1.2家长存在错误的美术教育观

学前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中小学语数外教学,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等在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其教学成果考核方法也较为统一、科学,因此家长的观点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影响较小。学前美术教育受幼儿年龄较小、教学要求低、教学成果考核方法欠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前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具体来讲,大多数家长对于美术教育都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美术教育就是简单的绘画,而将实际上美术教育涵盖的折纸、泥塑、剪纸、综合材料制作等排除在外,于是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就对幼儿的美术家庭学习行为进行干扰,要求幼儿多进行绘画练习,学习绘画技能。对幼儿绘画作品也以成人的眼光进行看待,将“像不像”作为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要知道幼儿的思维充满想象,家长在这种错误的美术观点牵引下,只会对幼儿的美术学习造成干扰和阻碍。

2学前美术教育发展策略

2.1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优化课堂美术教育

学前美术教育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美术素质教育的号召,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手段的运用来不断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为幼儿的美术课堂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来讲,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造美术课堂学习环境,将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幼儿提供来自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样化的美术素材,使幼儿的美术思维、感官得到全面化的美术体验,深化幼儿对课堂美术教学内容的认识。其次,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来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如,故事教学法就可以将美术教学围绕故事主线,以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呈现,将美术学习放在故事的具体模型之下,不仅符合了幼儿的思维习惯,更有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再次,利用幼儿园现有的学习环境,带领幼儿们观察树木、花草及区域角的小动物,引导幼儿把所见的事物尝试着描绘出来,倡导孩子们深入生活,热爱生活,从而锻炼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最后,针对幼儿的美术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充足而丰富的美术材料,如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卡纸、彩色铅笔、油画棒等,并为幼儿的美术作品制作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幼儿作品的完整性。

2.2转变家长美术教育认识,优化家庭美术教育

幼儿的教育活动基本上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当中,另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开展的,学校方面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的作用下其教学活动也在进行着不断的优化。因此,对于学前美术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家庭教育上,通过转变家长美术教育认识、优化家长美术教育行为,来不断提升家庭美术教育质量。具体来讲,首先,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联动机制,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与日常表现,加强交流,并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联合家长共同制定幼儿的学校、家庭美术教育计划。通过教师的专业教育意见来影响家长的美术教育思维和行为,使家长认识到美术教育的广泛涵义和美术教育对学生美术综合素养进行培育的目标要求。其次,要肯定幼儿的美术行为。如,针对幼儿在家庭当中随手涂鸦的行为,除了要对幼儿破坏室内整洁的行为予以教育外,要为幼儿开辟出特定的区域,让其进行随心所欲的绘画,并对其绘画作品给予口头、动作、表情等方面的支持与肯定,以培养其美术情趣。最后,要学会倾听幼儿的美术作品,以培育幼儿良好的美术抽象思维。如,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成年人看来他所展现的画面只是一团乱呼呼的线条,但幼儿却指着线条的轮廓说这是熊妈妈和小熊,如若我们不能耐心的倾听完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解说,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这是一幅抽象画的杰作。

参考文献:

[1]段丽红.“自然发展”视域下的学前美术教学探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33(03):115~117.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4

一、现阶段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基本状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浪潮席卷全球,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新情况,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展,基于这样的现状,社会对学前教育也越加重视。学前美术教育是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时培养幼儿基本的美术知识,提倡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前教育阶段激发幼儿的学习爱好和热情。教师通过学前美术教育,启迪幼儿智力,引导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时不要过分焦躁和忧虑,教师通过学前美术教育并以此为“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来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情趣。现阶段我国学前幼儿美术教育主要采取示范性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创作,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性,但是在幼儿还不具备基本心智的情况下采取此法并无不妥,因而在我国绝大多数幼儿美术教育中一般都是采取教师示范性的教学模式。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学前美术教育构成了学前素质和启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美术教育是启迪幼儿对色彩基本认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幼儿能够对美术色彩有一个清晰且基本的认识,能够辨别生活中、美术艺术中的基本色彩。除此以外,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还可将自己的绘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实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巩固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知识,强化学生的绘画技巧,提高幼儿在美术教育启蒙阶段对美术绘画色彩的择色能力。此外,学前阶段的美术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美术潜能,开发幼儿的美术绘画创作天赋。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儿童学前阶段的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这个懵懂的世界有一个全面的“色彩认识”。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学前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主要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基本手法,教师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效果直接对幼儿的成长起关键且直接的决定作用。早期的幼儿教育要注重对基本素质和认知的教育,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在于与家庭教育相互动,弥补母婴教育的不足,充实学前教育。学前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启蒙美术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色彩辨别

学前美术教育的内容一般都是最基本美术色彩的运用及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教师通过演示教学或课堂随意涂鸦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运用课堂美术知识选择绘画色彩,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色彩有一个基本而全面的认识。此外,学前美术教育构成了幼儿在人生起步阶段的基本美术知识来源,由于幼儿年纪尚小,没有形成健全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认知体系的构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前美术教育开发了幼儿美术教育知识领域的“处女之地”,充实幼儿基本的美术知识,为今后继续学习美术艺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2.培养基本的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陶冶性情、提高思想觉悟的艺术,在学前教育阶段开设无疑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学前美术教育课堂中,教师以生动的实例将各种人性的美丑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学前美术教育训练幼儿基本的审美能力,塑造幼儿的审美意识。学前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对基本绘画知识和绘画技巧的传授,与此相伴的还有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审美情操的训练,培养幼儿的基本价值取向,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学前阶段的美术审美教育对幼儿今后的美术学习、绘画鉴赏都将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在学前课堂中展示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绘画大灰狼与小红帽,并在课堂中教育幼儿关于大灰狼的恶与小红帽的美,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辨别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促进智力发育,提高创新、创造意识

学前美术教育通过绘画技巧和美术知识的教育,不仅仅提高幼儿的美术知识,而且对绘画动手能力的培养卓有成效,从多个角度实现幼儿智力的开掘。在学前美术教育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某一事物的基本特性,训练幼儿的基本抽象和概括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健全和发育。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知识的教授和绘画能力的培养分别锻炼了幼儿的左脑和右脑,如果在学前美术教育中没有能够很好地使两者达到均衡,过多地注重某一方面,会使幼儿左右脑的发育不是很均衡。因而在学前美术教育中,要注重理论和动手能力的有机结合,让幼儿在学前美术教育中能够通过基本美术知识的学习、绘画技巧的训练,能够对崭新的世界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理解,促进智力的发育,提高自我创新与创造的能力。

4.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个性的发展

西方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每一件绘画都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幼儿处于对世界认知、探索的萌芽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前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幼儿以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描绘美术作品,从理论知识和绘画实践中培养幼儿独立活泼的天性。在我国现阶段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的作品在成人看来大多属于幼稚、简单的基本画作,没有复杂、细腻的美术美感蕴含其中。正是因为幼儿的单纯与可爱,我们才能在幼儿完成的作品中看到祖国未来的希望,美术作品散发着强烈的个人特质,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幼儿内心的热烈与独立的性格特征。学前美术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前基础课程,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性格取向等的不同,教师通过对美术基本知识的教授和绘画技巧的训练,使幼儿能够具备基本的美术绘画知识与技能,可以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完善审美情趣,促进内心世界的“富有”,提高创新、创造的能力,促进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论,为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书维 单位:江西省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探究

一、美术教育的内容要力求生活化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其美术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尽可能地符合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在生活实践和家长那里积累的生活经验,是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幼儿对于美术教育内容的现实需要,经常将一些不符合幼儿需要的美术教育内容,采用机械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灌输与填鸭让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严重地压抑了,学习美术的热情不高,长此以往,直接影响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难以收到预期的幼儿美术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选择教育内容就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幼儿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幼儿的兴趣点,选择生活化、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内容,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发挥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

二、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促进美术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幼儿生活中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娱乐、游玩,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美术教育元素。正像皮亚杰所强调的那样“:幼儿的美术学习不应该只是在美术学习活动本身所创设的美术情境中进行,应该以生活的内容作为美术学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符合幼儿美术学习的需要。”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中,要尽量避免那种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机械讲授,要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作为美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只有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赢得幼儿的喜爱,也只有教师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美术教育情境才能让幼儿美术素质获得真正的提升。具体来说,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化的环境熏陶,生活化的环境熏陶是指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布置黑板报,展示收集的生活化图片,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生活化的音频、视频、图像等内容,以此营造生活化美术教育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熏陶,以此推进生活化美术教育的高效实施;另一方面是生活化体验活动的引领,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化主题体验活动,为幼儿创设体验生活美的契机,在各种各样的主题体验活动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以此促进幼儿美术教育的高效实施。

三、以生活资源促进美术教育素材的生活化

生活中具有大量的生活材料,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既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又具有熟悉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丰富性的特点,这些生活化的材料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也增加了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亲切感,丰富了幼儿美术学习的生活情趣。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源,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生活物品、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各种各样的食物以及大量的废旧物品等,这些都是幼儿美术教育实施的重要材料。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素材,可以让幼儿对于美的事物增加更多的亲切感,喜欢运用这些丰富的材料,创造更多美的事物,幼儿在开展美术学习时,这些材料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简单局限在材料的范畴,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非常多生活美的元素,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应用这些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提升幼儿美术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促进幼儿美术素质的不断提升。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研究对促进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针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有效措施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本文对相关的问题展开探究极具现实意义。

作者:范奎兰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一幼儿园

第三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原则

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思维发育的基础时段。幼儿美术教育知识和技能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初衷,美术以其形象性、色彩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正是吸引幼儿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最佳方式,也是开发幼儿智力、训练思维能力的好途径。因此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在智能、情感、个性形成等多方面的有效发展,以及初步掌握初步美术技能等基点。

二、培养幼儿学习美术活动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学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营造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乐的良好氛围。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的感受快乐,教育活动就必须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孩子们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深奥、复杂的美术理论知识,会让他们更糊涂、迷茫。教师也可以把美术活动与儿童故事讲述活动相结合。幼儿的想象思维丰富,在神奇的童话故事中幼儿思维能力得到扩散,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也培养了儿童对美好未来的理想的憧憬。

1.幼儿期的美术教育活动是发挥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个极好途径。

美术教育活动不极可以作为一种创作形式,还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孩子内心多彩斑斓的心理世界,让他们的心中充满对人生成功与自信。而在幼儿刚开始接触美术活动中,所创作的作品总是很难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非常容易失去自我表现的勇气,不敢画、画不好、画不像的心理问题导致了许多孩子在美术活动中产生了“老师,你给我画”、“老师,我不会画”的现象。所以说兴趣培养是幼儿对美术活动非常重要时段。

2.在幼儿的想象活动中培养美术兴趣“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学到知识是有限的,而我们在想象世界里却可以概括和创造出世间万物,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超乎寻常的。他们的言行无不蕴涵着许许多多的灵感和顿悟,我们要小心的呵护孩子想象的幼苗、思维的火花。对于美术活动,它是孩子想象力的以画面形式的表现,是孩子内心的表达。教是平时也要多多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思维,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幼儿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课余时间组织幼儿一起听故事、进行故事续编等等,让他们在“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氛围中不断增进新东西,从而也为孩子画面内容的丰富性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三、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发现幼儿创造的闪光点时,及时因势利导,给幼儿创造的自信心,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幼儿创造力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人的创造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认真仔细地观察,幼儿可以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资料,理解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达到发展幼儿感官、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孩子的创造力需要我们去发现、赏识。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因势利导,增强幼儿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的主动性。例如,有的孩子希望房子能长出翅膀,就可以让房子带上自己去天上睡觉。再如,有的孩子把香蕉、苹果、梨等各种各样的水果都聚在一个大树上,成了一棵百果树……学会在生活中捕捉美术题材内容。有相当大一部分家长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不够开放,只要求孩子学数学、语文识字,学英语,而对孩子学习美术力度支持不够。而更有家长因为工作过度繁忙,缺少和孩子交流之间的交流,导致孩子对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关注较少。因此,教师尽量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美术活动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及时引导幼儿将新的生活经验运用到美术活动中,教给孩子观察认识社会活动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孩子们体会了观察、思考、审美和创造,学会了语言表达,培养了观察力,加深了视觉印象。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学会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要通过各方面努力提高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很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活动又是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启发幼儿“异想天开”,让儿童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创造力的潜能。

四、通过美术教育形成好的幼儿心理品质

幼儿美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能更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幼儿具有探索、自信、热情、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特别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能增加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在美术创造的活动中,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这种活动会使他们感到兴奋,令他们向往自己的未来,描绘美丽的图画。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在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不仅只是知识的灌输,还要帮助幼儿发挥想象力。只要我们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孩子们定会用他们七彩画笔描绘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作者:刘芳 单位:江西赣州市会昌县幼儿园

第四篇:种植园幼儿美术教育策略

一、创设环境,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1.整体规划,创设幼儿喜欢的大环境

环境的创设需要整体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价值。我园的种植园在幼儿园绿化带边,与桂花树、橘子树等植物为伴,幼儿玩累了就坐在桂花树下休息、聊天。我们为每个班级幼儿划分一块种植地,考虑到幼儿对美的追求,设计了圆形、花型、心形、方形等多种造型,每块地边上一圈都用有色砖块和水泥砌成田垄,方便幼儿站在上面照料植物。……幼儿感受到的不仅是来自植物的自然气息的美,也感受到创造美的可能性。

2.师幼合作,创设富有特色的细节环境

植物标牌的设置。考虑到幼儿对很多的蔬菜、植物都不太认识,我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植物的图片和资料,一起制作植物标牌,并插在相应种植地上。孩子们在动手制作时,认一认、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乐在其中。蔬菜棚架的搭建。蔬菜的生长各有各的特点,有的长得低,有的爱爬高,这给了幼儿创作的空间。我和孩子们一起为爱爬高的黄瓜、长豇豆架起高高的棚架,看着蔬菜的藤慢慢爬上棚架,绿色铺满了整个棚架,孩子们欣喜若狂,有的说:“像绿色的小山!”有的说:“像绿色的房顶,住在里面多凉爽啊!”快乐的情感溢于言表。种植墙的涂鸦。种植园边围墙下的一整块水泥墙,为幼儿的涂鸦创造了条件。我先用白色油漆将整个墙体粉刷一遍,等漆干后,找来丙烯颜料,孩子们穿上包衫,用排笔大胆画上青菜、黄瓜等蔬菜,还为毛毛虫、瓢虫画上漂亮的家……在这里,孩子们就是一个个小小设计师。

二、细致观察,发现、感受大自然的美,丰富感性经验,积累生活素材

细致观察,丰富审美感受。在种植园里,幼儿欣喜地亲历着各种蔬菜从种子到小苗再慢慢长大、结果的过程,这丰富了幼儿美的感受。春天的时候,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蔬菜给种植园穿上了艳丽的外衣……夏天,幼儿来这里搭黄瓜架、豇豆架,找黄瓜、掰玉米,孩子们被绿绿的“黄瓜墙”所吸引……秋天,幼儿在种植园边上捡树叶,色彩美丽、形态各异的树叶给孩子们美的享受……冬天,看着雪花落在蔬菜上,就像给蔬菜盖上了厚厚的白被子。细致观察,积累感性经验和绘画素材。我引导幼儿观察种植园,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素材。在观察黄瓜时,让幼儿摸一摸黄瓜,他们发现黄瓜身上有刺,绿色的外皮上还有很多凹凸不平的点点。在观察青菜时,孩子们发现菜叶上有几个洞洞,经过仔细观察,终于发现菜叶背面有条小青虫呢。在观察时,教师还应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这样,幼儿在绘画时能想象事物形象,创作出形态各异的作品。

三、精心种植、悉心照料,播种美的心灵,创作美的作品

幼儿的心灵都是纯净的、善良的,碰触到幼儿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就能激发他们满满的爱心。在种植园里,孩子们把种子或小苗种下泥土,细心地浇水,耐心等待蔬菜的成长,这个过程幼儿不仅付出了劳动,更投入了情感。如冬天的时候,孩子们发现很多蔬菜叶冻黄了,蔬菜苗长不大了,他们决定给蔬菜盖上被子,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用稻草盖在蔬菜苗上。看着小苗终于长出叶子来,孩子们的心里乐开了花。孩子们除了关心种植园的植物,对种植园里的小虫、蚯蚓、蝴蝶、蜜蜂等小动物也关爱有加。种植园触动了幼儿的内心,展现了幼儿善良的童心,美的心灵更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愿望,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多种形式、大胆创作,提升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学前幼儿美术;教学;目的

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的总目标是为了让幼儿学有所得,这其中包括了艺术、人文、科学、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幼儿教学活动的内容如此丰富繁多,其中,美术教学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到什么是备受议论的话题,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幼儿教育整体效果的关键问题,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教师作为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其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学到什么以及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主修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更高的要求,学生家长也进行监督,家长扮演好沟通桥梁的角色,以保证幼儿得到良好的、专业的学前美术教育。

一、历史上关于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的观点

1.本质论。这一观点的代表是格里和艾斯纳,主要强调学科为中心,实现美术学科的自身价值。这一观点主张发挥美术这一门学科的价值,并认为美术对个人经验的作用就是它的价值所在,绘画能力是学习的成果。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其它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有诸多联系,对幼儿的美术教学是基础知识的初步渗透,也并不要求将幼儿培养成今后这一领域的专家。本质论的弊端在于,过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系统性,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内在需求。2.感官教育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两位学者,他们根据自己从医的经历总结出了对美术教学的看法。这一观点主张绘画训练对锻炼幼儿的眼睛和身体肌肉都非常有益,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培养观察力和手眼的协调力。他们并没有提到关于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鉴赏力等的培养,他们仅仅局限在从生物学的角度讨论美术学习的目的,没有涉及到政治的,理想的,情感方面,因此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美术发展史上的许多问题。3.社会本体论。该观点认为美术的服务对象是国家和人民,将幼儿的美术教育问题和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直接联系到一起,更加强调美术教学的社会性质。美术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是只在像宣传等方面,并不涉及国家长远规划方面。社会本体论将美术学科的社会性作为唯一的特性,认为美术教育与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联系是唯一的方面,忽视了学前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幼儿,他们处于低年龄的社会经验极少的时期,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个体性目的。

二、如今关于学前美术教育目的的误区

在国家颁布的有关幼儿教育的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关键指出了这几点,学生的感受、兴趣和欣赏。这些关键词的使用对象如果是美术教学的话,那么国家要求的美术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希望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自然和生活,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提升他们对美的鉴赏力,对美术作品的近距离接触,也能让幼儿感受美术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但是目前社会上还存在许多对学前美术教学目的的认识误区。1.忽视学前美术教学的审美培养目的性。许多学校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幼儿美术的模仿环节,以画的“像”和“不像”来评价学生绘画作品的好坏,但是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它只能评判学生的绘画模仿技巧,并不能用来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幼儿的美术教育确实应该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教学目的中的主要方面,这当然和应试教育的观念脱不了干系。2.过分强调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种观点会导致许多教师有借口少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对学生宣称要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创造力,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但是这样的观点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的专业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和培养,没有良好的基础和相对专业的美术指导,学生的自由创作也就没有基础,进步也无从谈起了。3.将德育、智育作为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道德培育和智力发展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但是此观点认为美术能发展幼儿智力并养成良好的德行,将美术教学作为德育和智育的手段就偏离了美术教学的初衷。这种观点现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非常普遍,实际上是受了中国多年的实用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美术不是主科,所以不必给予过多的关注,唯“成功”主义论,对于教育来说是非常功利的,也忽视了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三、总结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民间美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应用

中国民间美术涵盖了年画、风筝、剪纸、泥塑等各种类型的艺术,其中的构图技巧、着色技巧、艺术造型等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非常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积极引入民间美术作品,将其作为美术教育的模仿对象,分析其中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借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手工制作技巧,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美术的价值

生活是想象力的源泉,民间美术是人类立足于生活实践,经过写实、抽象、夸张等一系列创作手法而形成的美术作品,这种美术创作活动跨越了不同的时代、民族和地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民间美术都是美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民间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幼儿美术教学能力

绘画技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幼儿的抽象认知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加侧重于形象化、生动化、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这是绘画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受到重视的原因。幼儿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其中也包括了手工和艺术欣赏,将民间美术引入到学前教育专业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幼儿美术教学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民间美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和手工技巧。民间美术涵盖的艺术类型非常丰富,仅以中国民间美术为例,其中包括了剪纸、皮影、年画、彩塑、壁画以及版画等多种形式,幼儿美术教学中要借助有效的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剪纸和彩塑等形式强调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可利用这些民间美术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常规的绘画技巧在幼儿教学中应用得更加频繁,年画、壁画这种创作于二维平面上的画作为绘画技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这些重要的素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民间美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幼儿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素材,一方面借助相关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用美术教学的素材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因此,幼儿教师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成为关键性因素。学前教育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途径,应该重视塑造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民间美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民间美术作品将动物、树木、花草、古代建筑物、人物以及生活场景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生命以及生活的热爱。

(二)传承和发扬民间美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生活情趣以及审美倾向,有些民间美术还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戏和剪纸。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中引入中国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可起到传承和发扬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民间美术虽然艺术形式多样,艺术造诣高超,但和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民间美术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才能保持足够的生命活力。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方面的素材可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将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种子植根于学前教育专业中,这一专业的学生将会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另一方面,当该专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还会将中国民间美术带入幼儿教育中,让祖国的新生代接受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熏陶,形成薪火相传的传承效应。第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间美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形式、艺术形态、人文内涵、社会价值都达到了极为丰富的程度。并且中国民间美术和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年画和剪纸都是节日中寄托美好寓意的载体,春节期间以“福”字和生肖为主题的剪纸运用广泛。可见,在讲授中国民间美术的过程中也直接或者间接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弥补了现代教育中对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重视不足的缺陷。

(三)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民间美术作品是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寓意,具有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品质的作用。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中,可借助民间美术向学生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借助蕴含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现存于中国美术馆的现代年画作品《十美图放风筝》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庭院中放风筝嬉戏的画面,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台湾农民黄票生创作的《大树下的庙》以优美的构图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描绘的场景是大樟树下的一间小庙,人们牵着狗在小庙前乘凉,一种恬淡悠闲的姿态便展现了出来,有趣的是这幅作品创作在农家肥料袋的背面,作者使用了不透明的水彩完成了构图。

二、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中的教学应用

(一)将民间美术应用于绘画技巧的教学中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良好的绘画技巧,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要运用这些技巧对幼儿开展绘画教学,并且这种教学活动在学前教育中会占用大量的课时。绘画的形式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传统水墨画和年画、现代的水彩画以及西方的素描和油画等均可作为绘画技巧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技巧非常丰富,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绘画技巧训练的重要模仿对象。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如下。第一,利用中国民间美术训练学生的构图能力。绘画技巧训练中要着重加强学生的构图能力,所谓构图是通过点、线、面等绘画形式构造作品的轮廓,勾勒出画面中的人和物,构图是对绘画作品结构的把握。中国民间美术作品非常强调构图技巧。教师可将民间美术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构图方法。例如,可将民间美术中的风筝作为研究的对象,风筝是平面结构,同时在平面上绘制了丰富的图案,以增加其表现力。蝴蝶型的风筝像蝴蝶的翅膀一样,表面存在很多斑点状的装饰,同时形成完美的对称结构。龙形的风筝在平面上印制了大量如同龙鳞一般的图案,这些都是平面构图的典型代表。年画、版画、水墨画等常规的绘画作品也是研究构图技巧的良好素材。再如,年画作品《年年有余》中描绘了两个体态雍容饱满的男童,其中一个坐在一条金黄色的大鲤鱼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分析男童和鱼的构图方式,如鲤鱼的嘴巴、胡须、眼睛和鱼尾等如何合理地分布在画面中。第二,利用中国民间美术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在掌握了基本的构图技巧之后,学生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此时可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通过临摹的方式学习水墨画的运笔技巧,选择临摹对象时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原则。例如,初学时可模仿中国民间美术中表现竹子的作品,竹子的结构相对简单,其构图包括主干和条状的枝叶,通过色彩的浓淡来表现空间距离关系。也可将公鸡、鱼、虾、鲜花等作为临摹的对象,以中国传统美术的绘画技巧来训练学生。再如,刺绣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内容,这种作品是利用各种不同的线在布料上构图。刺绣作品也能形成丰富的图案。教师在教学中可将刺绣作品作为临摹的对象,让学生们以水彩画的方式在纸面上描摹刺绣作品中的图案。

(二)将民间美术应用于手工课的教学中

手工课在学前教育中受到幼儿的欢迎,幼儿在做手工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空间能力,因而手工课产生了良好的益智效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要形成良好的手工制作能力,中国民间美术中涵盖了大量的手工制作内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利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锻炼学生的手工制作技巧,这方面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第一,在美术教育中引入剪纸。剪纸虽然是一种手工艺,但是其中运用了丰富的构图技巧,因而也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在数千年前的唐代就非常盛行,甚至在宋代发展为一种职业,当代的剪纸以陕北地区最为出名。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课中可将剪纸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剪纸中的“阴刻”与“阳刻”技巧,学习“福”字的剪纸技巧,或者将花草等作为练习的对象,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学生的三维构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第二,在美术教育中引入泥塑或者面塑。泥塑和面塑原理上非常相似,主要是利用泥巴和面团的柔软性和可塑性来塑造特定的三维立体结构,如人物、动物等。在手工课上可借助泥塑或者面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泥塑和面塑还可利用颜料来着色,在其表面绘制出图案,提高表现力。这种教学方式还具有显著的便利性,因为泥巴和面团都是容易获取的材料,并且此类作品的制作难度也较小,在着色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第三,在美术教育中引入编织或者刺绣。这种民间美术艺术中同时融合了绘画中的构图技巧和传统的编织技巧,制作刺绣或者编织作品的材料包括布料、棉线等,易于获取,其图案丰富多样,艺术造诣极高。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育中可引入刺绣或者编织方面的内容。

(三)将民间美术运用于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阶段塑造幼儿艺术及道德品质的主要引导者,幼儿教师的艺术鉴赏能力直接决定了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而在学前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直到当代依然有所传承,每一个民间美术艺术门类都形成了数量庞大的作品集,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些传统的美术作品作为训练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素材。年画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寓意和故事情节,1981年出版的《唐僧取经》将《西游记》的核心人物作为年画的表现内容,让人联想到耳熟能详的取经故事。陕北地区的剪纸作品和窗花、戏剧脸谱、动物形象、陕北秧歌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皮影戏在中国各地都有发展,其中的人物采用纸板或者兽皮来制作,但构型上运用了类似于剪纸的手法。这些传统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在形式上、艺术表现力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学前教育中要积极引入民间美术作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术教育氛围和课程内容。

三、结语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年画、风筝、水墨画来培养学生的美术构图能力,利用泥塑、面塑、剪纸等内容来塑造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各种类型的民间美术作品还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可用作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6.

[2]郑娇娇.民间美术造型的引入与应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教学实践新途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5(9):2.

[3]肖雪.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分析[J].家庭·育儿,2020(9):1.

[4]李涛.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中的有效路径[J].科幻画报,2019(3):2.

[5]江珊,张沫.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引入陕西民间美术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5(7):2.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7

一、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人格的重要性分析

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那就是人格,而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无数的研究证明,人格是从儿童阶段就开始形成的,儿童阶段是基础性的,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人给培养和发展的方向,为此,对于儿童阶段,一定要重视对人格的培养。在学前阶段,儿童还没有涉入到社会大环境中,人格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而且根据许多研究发现,幼儿时期的人格教育不仅能够使得个体的人格特征表现出最大的稳定性,而且对于那些有所偏差的儿童,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予以规正,这样儿童的人格就能够始终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对于儿童阶段的人格重要性,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在当前儿童学前美术教育中突出对人格培养的引导。在当前的学前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儿童的身心和人格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让儿童得到全面的成长,这对于儿童今后的为人处事都是具有巨大影响的。

二、美术的学前教育可以很好的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朝夕之间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从儿童学前教育阶段抓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抓好了儿童阶段的人格教育与培养,儿童将来才能真正的成长为有用之才。

(一)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美术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多的是情感的引导和美的享受,在儿童个性的塑造上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够很好的陶冶儿童的内心性情,可以更好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每一件美术作品的完成,都是儿童全身心参与和融入得到的,充分体现了儿童最纯真的内心世界。在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完成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儿童内心的主动、敏感、热情和独立的性格特征,实践证明,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能够让儿童激发出对美术的热爱,在每一笔的勾勒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进而实现情感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学前美术教育在儿童人格培养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组织学前美术教育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实际情况,适时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表现形式,这样才能让儿童更好的融入到这个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比刻意追求儿童绘画技能等这方面的内容,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儿童艺术个性的培养,让他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进而流露出真性情。在开发儿童的智力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包含着非常多的艺术元素,这些都是需要儿童眼睛、嘴巴等各个器官共同参与才可以的,这样就可以培养儿童的问题认识,事物观察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可以锻炼儿童的形象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对于儿童自身智力的开发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二)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美术教育,在实际表现形式上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引导儿童通过视觉的主动感知,体会到各种美的存在,这是非常有效的人格培养模式。例如,在美术教育中,如果儿童是绘画一幅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选用何种类型的颜料是最合适的,这会增强儿童的自我选择水平,还能让儿童更好的进行观察,进一步挖掘自我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从全面的层面上对各种事物进行观察,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方向,找准切入点,也会让儿童在观察中,找到更多美的存在。

三、结束语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8

学前美术教学主要包括幼儿绘画与幼儿手工两项基本内容。学前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幼儿开发、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利用外部环境的影响,刺激幼儿的绘画创作愿望,使其充分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促进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使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幼儿美的情操,陶冶幼儿美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正确的教育观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前美术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实际操作能力。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和一些相关的美术基础知识,包括对基础素描和基础色彩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幼儿简笔画、幼儿装饰画的学习与掌握等。在专业课教学中,学前教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美术教师的立足之本,是美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进行美术基础技能训练,如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幼儿简笔画的练习等,还要督促学生学习手工操作技能。通过这类幼儿园实用美术和手工技能的训练,学生可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一名合格的学前美术教师应当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指导好幼儿的美术活动,做好幼儿美术教学以及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工作。

二、培养分析和评价儿童作品的能力

学前幼儿美术作品主要是再现性的,情绪、情感更多起到动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对美产生追求,作品中体现出简单的形式美规律,如画面的完整、均衡、重复和色彩的明快、鲜艳等。学前教育阶段属于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鼓励和引导,将会打击他们的绘画热情,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情绪,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正确引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幼儿的天赋。由于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不妨从教育环境入手,为幼儿创造优美的美术教育环境,以此帮助其学习美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抓住不同的黄金期辅导幼儿的绘画,但是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长。教师要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绘画形象的真实性。在指导幼儿绘画时,教师既要给予关心和指导,又要少加干涉,在尊重幼儿和保护幼儿天赋的基础上,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创造,发挥幼儿的内在潜力,在幼儿创作感到困难时适时进行启发建议。

三、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