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盈利模式范例6篇

公益活动盈利模式

公益活动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财产保险;盈利模式;可持续盈利

一、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分析

财产保险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财产保险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财产保险密度和深度明显提高。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544.4亿元,同比增长16.4%,2015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423.26亿元,同比增长11.64%,2016年1-8月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030.48亿元,同比增长8.73%。从长期来看,财产保险行业仍会保持高速的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基数相对较小,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规范,产权制度日益明晰,这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三是个人资产的持续增长为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保障。然而在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诸多原因,正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不利处境。因此,加强对其盈利模式的分析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所面临的困境

(一)承保业务盈利水平低

首先,保费充足率普遍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财险公司间进行价格战,随意打折销售,使保险精算出的产品定价失去了原有的盈利能力。其次,高“返还”加大了公司成本。由于市场恶性竞争,财险公司出于规模扩张的压力,在业务拓展过程当中将手续费等费用“返还”作为承保业务的交易筹码,最终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再者,保险营销手段单一,从目前财险市场来看,简单粗犷的营销模式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的发展形成了瓶颈。最后,对于赔付风险掌控不严,内部存在成本黑洞,也阻碍了我国财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投资活动收益率不高

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投资证券、房地产、固定资产租赁、参资入股获得收益等等方式,但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所以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相对较为谨慎。也正因投资项目风险相对较小,投资收益率普遍不高,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

(三)行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地制约着可持续盈利能力

行业基础设施状况不仅影响保险公司对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也影响整个市场运行成本。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行业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欺诈现象致使交易成本高,削弱了整体盈利能力。其次,后援运营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导致经营主体尤其中小保险公司运行成本过高。最后,市场退出和淘汰机制缺失,导致过度竞争,助推了整个行业经营成本的加大。

三、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主要因素,可从专业技术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经济层面加于分析。1.专业技术层面第一,可持续盈利取决于正确的增长策略。只有增长可持续,且与自身资源保障、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才可长期盈利。不顾质量、成本的盲目增长会带来巨大潜亏风险,损害可持续盈利能力。2015年产险业务赔款4194.17亿元,同比增长10.72%,赔付成本还是相对居高不下,财产险业内的“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亏损”“三年怪圈”现象就是最好例证,可见在增长的决策上应慎重。第二,可持续盈利须具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能力。其他企业是先确定成本,后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实现收入。而产险公司与其正好相反,保险业是先实现收入,后确定经营成本。因此在收入既定前提下,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的关键因素是成本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越强,公司承保盈利能力就越高。例如,平安产险坚持内涵式、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在为客户提升优质服务的同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制度,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改善经营品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2016年前三季度,平安产险实现净利润105.07亿,综合成本率94.9%,在风险筛选和成本控制有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了规模和品质的均衡发展。第三,可持续盈利还要具有较高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要想可持续经营,提高投资盈利,就必须保持现金流稳定。在投资收益率既定前提下,可投资现金流越多,投资收益就越高。为此,必须强化应收保费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收付效率,这样才能提升盈利能力。此外,产险公司投资不同于寿险投资,在资金期限相对短,现金流稳定性相对差的基础上,要获取好的投资收益,关键在于强大的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是决定投资收益率高低的核心因素,同样的投资环境和可投资的现金规模,投资管理能力高,投资盈利能力就强。2.自然环境层面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如2010年五省罕见的旱灾、玉树地震,2008年百年难遇的雪灾、汶川特大地震,这些灾害一旦发生,造成损失是巨大、惨重的。2008年,受巨灾影响,财产险赔付上升较快,全年赔付支出1418.3亿元,同比增长39%。可见,巨灾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最大。突如其来,造成巨额的损失,这会造成财产保险公司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使保险公司出现亏损,有时是巨额亏损。而财产保险的原理是基于大数法则,即通过大量数据样本可以精算出来的一个概率。因此,考虑保险公司的盈亏,有时要从稳定经营的角度对准备金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达到可持续盈利。3.经济社会层面可持续盈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越来越强。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被放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金融平台上。例如,保险业的竞争和巨灾的增加,使得保险的承保利润越来越薄,投资收益成了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支柱。但投资收益,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决定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投资的空间就大,投资的机会就多,保险公司投资盈利的可能性就大,投资回报就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又创造了新的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增加保险业的收入。例如,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截至2015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全行业净资产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净利润2823.6亿元,同比增长38%,可见可持续盈利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财保公司盈利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找准公司定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均来源于从企业价值链中提取的公司核心竞争力,找准公司发展定位就成为确保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产险公司定位不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就不同,持续盈利能力的优势所在也就不同。具体而言,大型产险公司未来将向集团化、综合化发展,中小型公司要么通过兼并收购整合做大,要么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所以只有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为公司寻找自身竞争力优势,才能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二)规划盈利性业务的发展路径,做好盈利性业务发展的制度安排公司要设计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模式,建设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渠道,组建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团队。公司政策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培育,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扶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激励。(三)强化现金流管理,建立成本管控的长效机制“生存发展,开源节流”是企业经营的八字方针,开源是增加业务来源,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产能,降低成本费用率。节流是合理降低费用开支的绝对额。两者是成本管控的两个方面。财险市场的激烈竞争、财险费率的市场化、财险行业的高税率已经极度压缩了承保业务的利润空间。要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就有必要合理降低成本。所以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有助于增大公司的盈利空间。(四)重视、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有效利用自有资金,合理进行投资活动随着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的可运用保险资金也随之逐年加大。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活动,不管是从资金使用效率还是从提高和改进盈利模式的角度,都是保险公司必须从事的。但投资活动的风险需要谨慎对待,切不可盲从。投资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的有效结合,用稳定持续的收益来对自身主营业务的盈利形成有效的补充。可见加强自有资金的高效运用,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身都是十分有益的。(五)加强行业平台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进退机制,改善公司盈利的外部环境好的行业环境有助于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培养,稳定有序的行业大环境有助于先进的经营理念的形成和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发挥。我国财险市场数十年来野蛮经营和粗放管理已使市场交易成本高不可攀。而财险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建立通畅的市场进退机制是维持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行业盈利能力。(六)挖掘自身潜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加大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研发有效地将客户群体细化,将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的诉求进行重新的审视,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特别针对大型跨国公司、高精新产业的企业,因地制宜的设计出个性化的产品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而提高盈利水平,是国内保险公司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七)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保险公司卖出的是保单,经营的是风险,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稳健经营,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基石。因此,需认真开展全面业务内控管理,加强再保险工作,重视开展防灾防损措施,加强承保业务的风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险种结构,从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五、结论和建议

公益活动盈利模式范文2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浅谈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体会

入 学 年 月___2012春_____

姓 名______张妮_____

学 号__[1**********]__

专 业____会计学_____

联 系 方 式__[1**********]__

学 习 中 心山西运城学习中心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融入世界范围的经济大潮中。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而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创新力、应变力、凝聚力和承载力的基础和综合体现,也是竞争力强弱的首要标志。因此,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首要标志,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关键词:盈利能力分析;财务因素;盈利质量

目 录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3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3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3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 …………………………3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 …………………………4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5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5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8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9

(一)A公司的情况概述 …………………………………………9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10

五、结束语………………………………………………………………11 参考文献 ………………………………………………………………12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

(一)研究背景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盈利能力不仅是核心指标而且影响着财务分析的其他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企业经营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盈利能力强,则这个企业一定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发展前途必然广阔。如今,国家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日益完善和成熟,但同时也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通常只注重企业的财务指标,而忽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分析,即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意义

盈利是指公司获取利润的大小,是公司价值的根本性来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获利能力情况的分析,是正确评价公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是企业盈利的基础。而最大限度的盈利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盈利的基础上,企业才可能发展;同样,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发展前景会更好。因此,无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1.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还债务的最终来源,只有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入量,才能保证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发生债务关系时,债权人只有在审查债务企业的偿债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偿债能力的强弱。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债权人是非常重要的。

2.对于投资人来讲,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更是至关重要。投资人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率的分析,是因为利润是其股利收入的唯一来源,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会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投资人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

3.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盈利的结果,而且包括盈利的原因及过程。所以,我们利用有关指标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不仅能反映和衡量企业经营

业绩,又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公司不仅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多地盈利,而且使公司盈利能力保持持续增长,最大化公司价值。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西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西方的盈利能力分析大体上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观察性的盈利能力分析、统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以及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19世纪以前,西方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合伙制,进而逐渐成为了家族产业。这些企业规模很小,对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意义不大,主要是以观察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企业管理者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需要大大增加,但这一时期的分析指标是统计性的,如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单个统计指标。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提出采用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比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五个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其后,英国管理专家罗斯、彼得·德鲁克等在此基础上对其深化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盈利能力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分析,向更加注重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的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方向发展。

2. 我国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产量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政企不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分析不重视价值和成本的考核,只从实物和产出的角度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开始实施放权让利式改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国家从价值的角度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方面,开始注重企业的利润、成本、产值等价值指标的考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以后,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更加注重效益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也有以利润为主向综合性分析过渡。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从单个的统计财务指标,到多个财务指标,再到综合性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构建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我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也更加全面化、合理化。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

第一部分结合自己实习过程中的体会,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又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不同要求,论述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分析了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对合理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选取主要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每一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化。

第四部分综合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对所实习企业的调查分析,结合企业实例,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的各项指标。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体现着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销售收入实现水平和资产的运营效率,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成果的具体体现,预示着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可能。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趋势。利润率的高低对我们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不仅要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从生产经营、资产、所有者角度选取指标进行总量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进行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生产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指在企业实现一定营业收入或消耗一定资金而取得的利润额,它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最基本的盈利能力,是其他盈利能力的基础。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包含的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营销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1)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规模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它表明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商品在企业内集中的程度,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凡是构成企业规模的要素都可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企业规模直接影响产品的各项成本和费用,最终影响利润额。规模经济产生利润的来源可分为生产的规模经济、交易的规模经济、储藏的规模经济、专业分工的效益四个方面。

(2)企业的产品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产品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各类产品的比例关系。产品结构的变动影响企业的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围绕着产品展开的。产品结构反映了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企业的产品只有得到社会需求的认可,才能实现产品的销售收入。

(3)企业营销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还取决于企业根据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如果企业能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采用适当的分销渠道、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尽可能多的买者,并使之较为满意,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随之增强。

2.资产盈利能力的分析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企业要盈利,必须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有效运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对资产不断运用的过程。公司在一定时期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获得的利润越大,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益越好。也就是说,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只有资产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企业才能够吸收投资,获得长远发展。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投资是企业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报酬,一个公司投资报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有投资者是否继续投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是否追加或重新投资。这就要考虑净资产报酬是否满足投资者的利益要求。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

企业披露的数据与实际利润会存在差距,这就反映了盈利质量。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时,应结合经营现金净流量来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分析可视为对盈利能力的补充分析,反映了盈利质量。同时,还要关注在连续几个会计期间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盈利质量实质上是广义的盈利能力分析的一部分,对盈利质量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盈利的稳定性、持续性及企业现金保证程度。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

会计利润表中的会计收益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它仅仅代表的是企业的账面价值,而不是企业可自由支配的资产的增加,企业的生存、盈利和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现金而不只是报表中账面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商业信用成为企业之间购销的主要方式。企业的销售额越大,涉及的赊销业务就可能越多,这就要注重收现能力的提高。现金周转不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认为,会计盈利的现金保证性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会计盈利的质量也就越高。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的持续性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获得利润的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是营业利润,而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主营业务,由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具有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因此由主营业务产生的营业利润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因此,主营业务突出的公司,其盈利质量较高。

3.盈利的稳定性

盈利的稳定性是企业盈利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影响盈利稳定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盈利结构,盈利结构与会计确认原则对公司盈利质量的分析评价具有关键作用。盈利结构是指收益组成项目的搭配及其排列、盈利的业务结构与盈利的地区结构。剖析公司的盈利结构,可以得知公司盈利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分析盈利质量如何,盈利总额发生增减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帮助公司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使其提高盈利质量,并对未来的盈利能力做出预测。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销售净利润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润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该公式可以理解为每一元营业收人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 表示营业收人的收益水平。净利润额与销售净利率成正比关系,销售净利率低,表明企业净利润额低。销售净利率与营业收入成反比关系,营业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使销售净利润提高,净利润必须同时增加,才能使销售净利率提高。总之,该指标数值越高越好,数值越高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这一指标,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其中,营业利润是指正常生产经营业务所带来的、未扣除利息和所得税前的利润。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商品的营业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弱。

(3)息税前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率是指息税前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息税前利润是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总体的获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的分子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分母一般为产品销售净收入。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整体的盈利能力越强。息税前利润率这一指标会对短期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2.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是公司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收益总额与该时期公司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是评价公司资产综合利用效果、公司总资产盈利能力以及公司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总资产收益率高,说明公司资产的运用效率好,也意味着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强,所以,这个比率越高越好。评价总资产收益率时,需要与公司前期的总资产收益率、同行业其他公司或先进公司的这一比率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找出影响该指标的不利因素,以利于公司加强经营管理。

(2)长期资本收益率

它是收益总额与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之比,可以说明公司运用长期资本赚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长期资本收益率=收益总额/(平均长期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收益总额=息税前利润-短期利息=税前利润+长期资本利息。该公式可以理

解为运用每百元长期资金可以赚取多少利润,体现了公司吸引未来资金提供者的能力。长期资本收益率是从长期、稳定的资本投入角度,考察该部分资本的回报,以此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

(3)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它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式中成本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该公式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该项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获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企业经济效益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率。表明公司股东权益投入所获得的投资报酬。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净利润是指税后净利。所有者权益是指公司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既可直接反映资本的增值能力,又影响着公司股东价值的大小。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好;反之,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弱。

(2)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表达了企业资本即所有者权益的保全和积累增加比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及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企业发展后劲越强。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 (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净资产×100%

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对那些提前确认收益而长期未收现的公司,可以用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对比,从而补充观察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

(2)盈利现金比率

盈利现金比率,也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这一比率反映公司本期经营活动产生是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在一般情况下,盈利现金比率越大,公司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持续性是企业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外在表现。不同的利润来源及其各自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往往能反映出企业不同的经营业绩和经营风险。

(1)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该指标客观地公司的经营业绩,代表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性利润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是持续性利润。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高,公司利润的持续性就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反之,盈利质量就越低。

(2) 营业外收入净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外收入净额比率=营业外收入净额/利润总额×100%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在非生产经营中取得的,具有极大的暂时性和偶然性。虽然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并不能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盈利持续性强。

3.盈利的稳定性

利润的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等稳定性。

(1)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营业利润的变化趋势。该指标值如果连续几年大于0,说明企业的营业利润逐年增长,主营业务发展良好。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越快,企业的未来收益就越具有良好的预期。

(2)经营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

经营现金净流入量结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总额*100% 现金径流量总量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该指标比率越高,说明公司通过自身经营实现现金能力越强,利润的稳定性较强、盈利质量较好。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一)A公司情况概述

下面案例是结合自己实习经历,通过对实习企业的盈利能力调查,采用真实数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简单深入的分析。

A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于2003年,公司资金雄厚,生产经营能力强大。公司主营房地产投资、开发、销售、经营。目前已发展成为山西省内一家较具实力的房地产企业。下面表格是近两年的一些基本数据: 表一: 基本数据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

1.A公司财务因素分析 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销售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较上年相比,都有所提高。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营业收入与不同利润的关系。但最终都说明了公司的经营盈利能力增强。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

=总资产周转率×息税前利润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两个: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与资产结构有关,资产结构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反映了公司产品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

根据上表,可以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变动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分析对象: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21.29%-12.47%=8.82%

因素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变动的影响=(1.19-0.92)×13.55%=3.66% 息税前利润率变动的影响=(17.89%-13.55%)×1.19=5.16%

分析表明,A公司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8.82%,主要是由于总资产周转率速度的加快和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总资产周转率的加快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3.66%,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5.16%。总之。A公司资产运用效率好,资产周转率较快,息税前利润率高,总资产收益率就高,公司盈利能力则比

较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100%=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A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15.79%增加至2012年的29.4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3.69%。前面已经分析了总资产净利率,知道一是由总资产周转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资产利用效果好于上年,该公司利用其总资产产生营业收入的效率提高了。二是由销售净利润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该公司盈利能力增强。而2012年的权益乘数较2011年有所降低,权益乘数小,则说明A公司负债程度低,偿还债务能力强,财务风险低,公司的盈利质量就高。

2.A公司盈利质量因素分析 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净资产现金回收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2.18%,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13.69%,表明该公司增加的收益能力并没有反映在经营现金流量的增加上,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相对降低。

而该公司2012年的盈利现金比率小于1,且较2011年相比下降了62.89%,可见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盈利质量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A公司这几年发展较好,各项财务状况都有所增长,盈利能力比上年有所提高,但盈利质量还有待增强。

五、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经营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企业的结构也日趋复杂化。企业面临着信息、知识经济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保持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企业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财务指标的简单分析,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孙银英.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62. [3]田俊敏.改进盈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7:34-36. [4]周晓燕.对现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1,01:155-156. [5]任小平 袁纵云.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商业会计,2006,04:37-38

[6]张冬梅.浅议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考试周刊,2011,(80):238-240 [7]岳虹.财务报表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3-159

[8]卢根发.如何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04:38-39. [9]曹春焕.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刍议[J].现代商业,2012,07:258-259. [10]宋冠东.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D].吉林财经大学,2011. [11]赵银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16:38. [12]刘颖.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 现代商业,2011,30:242+241. [13]王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 中国总会计师,2009,06:88-89. [14]王婷.浅议盈利能力分析[J]. 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02. [15]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0:41-42. [16]王鑫淼.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公益活动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盈余重述;真实活动操控;经营活动现金流;盈余管理;高报盈余;重述公司

一、 引言

作为典型的财务报告失败,盈余重述降低了投资者信心,也影响了资本市场效率,并且已引起世界各国投资者、财务分析师、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科研机构等的广泛关注。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盈余重述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有效减少盈余重述。已有的研究发现,会计准则与会计交易的复杂性、会计制度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管理层的盈余操纵或造假行为都是引发盈余重述的潜在原因。大多数学者将盈余重述归因为公司有意的盈余管理,即错误的财务报告是管理层有意操纵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让投资者相信公司已达到相关的盈余基准。我国目前鲜有系统研究盈余重述原因的相关文献,对重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尚无定论。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分析,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重述的深层次原因。

现有学者主要通过衡量应计项目验证盈余管理,操纵盈余的公司往往具有较高的应计水平和操控性应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应计项目并不是盈余管理的首要方式,管理层更加偏好利用交易操纵盈余,即便这种真实盈余活动会损害公司价值[1]。一方面,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过改变公司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以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弹性空间的日益收紧使得应计操控程度有限,因而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转而通过真实操控达到目的。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拓宽了现有的研究思路,通过衡量真实活动检验重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行为,以期能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会计信息的首要特征是可靠性,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同时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然而,日益泛滥的财务重述却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财务重述源于之前年报的误述,而财务报告之所以会误报,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很大的关系。学者们倾向于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安排(管理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角度研究盈余管理[2]。已有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误述财务报告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避免亏损,进而保持盈余的增长,迎合财务分析师的预期以及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通过分析财务重述公司的应计盈余,学者们发现,资本市场压力是激发公司采纳激进会计政策的主要因素。重述公司在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度绩效普遍较差,这表明管理层试图掩盖盈余下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3]。财务重述的首要动机是以较低的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保持正的盈余连续增长和正的盈余意外,以达到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4]。此外,债务契约及高管层的激励补偿计划也提高了财务报表误述的可能性[56]。

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下,会计盈余总是与权益融资和上市资格等相关联,公司无论是上市、摘帽、配股还是增发均需满足一定的盈余基准,而以会计指标衡量的经营绩效对公司高管层的个人报酬和职业生涯有显著的影响[7]。在公司发生亏损或盈利不佳时,出于职位安全的考虑,经理人员便会更多地利用高报错误来进行盈余管理,高报盈余的会计差错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8]。从这个层面来说,盈余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指财务报告发生错报的年度。不是所有的错报都会引起重述,当误述被发现并修正时会造成重述。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动机。wu min(吴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重述公司管理盈余并非出于融资的考虑,而是为了避免亏损以便在资本市场生存[9]。另外,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股权结构,问题主要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控股股东可能为了自利动机而侵犯小股东利益,并通过操控财务报告内容掩盖事实或隐藏不利消息[10]。因此,控股股东会通过盈余管理活动改变公司的财务报告,以误导投资人或影响公司契约。

上市公司主要利用两种方式操控盈余: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操控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例如少提坏账费用、推迟摊销费用等等)来管理盈余,成本较小,易被公司管理层采用。近年来,为了应对接连出现的财务舞弊事件,监管部门逐渐收紧了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再加上应计项目的回转特性会限制其以后期间的调整空间,这使得交易操控或利用真实经济活动操控成为管理层的首选。事实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会计准则收紧对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11]。真实活动操控虽然基于真实交易,但其实现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长远来看降低了盈余质量。另外,出于操纵目的,仅仅为实现特定财务报告目标而构造的交易往往缺乏合理的商业目的和必要的经济实质,其隐蔽性较强,危害更大。公司主要通过融资活动操控、经营活动操控和投资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经营活动操控对公司价值影响最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公司利用经营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行为。

经营活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等营业活动。研究表明,公司确实通过降低研发开支、扩大生产和利用价格折扣等真实活动的操控方式来管理盈余,以达到相关的盈余基准,即通过对销售活动、存货管理、研发开支、销售与管理费用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1213]。借鉴roychowdhury(罗伊乔达)的方法,本文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度量真实活动操控行为,检验公司现金流、操控性费用与生产成本是否存在异常行为[12]。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选择高报盈余指以前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收益高报,重述公告中调低之前年度的会计收益。的重述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这主要是因为高报公司更具代表性。本文统计的682个盈余重述样本中,高报盈余的公司占到了73%。此外,高报收益意味着公司会计政策较为激进、管理层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运营问题,投资者对收益下调的重述反应更为强烈,研究该类样本更有意义[3]。

对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来说,在财务报告误述年度,为了提高短期收益,达到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或相关的监管基准,经理人员会通过加速销售来提高短期盈余,即通过降价、提供价格折扣、宽松的信用条件等促销方式提高销售收入,以过于优惠的折扣刺激消费者提前购买产品,上述活动被称为销售操控。销售操控有可能透支公司未来的销售增长,降低公司盈利能力,而过于宽松的信用条件则会产生过多的坏账,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因此,虽然销售操控提高了当前的销售收入,但收入多为应收款项,并未带来公司现金流的实质增加,公司每元销售所带来的经营现金流反而会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往往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与非重述公司相比指的是未发生盈余重述的公司,可能存在其他重述行为。,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具有较低的经营现金流。

除了对销售进行操纵外,公司还可能通过发货控制或刻意削减研发开支的方法达到盈利目标,即使这种做法会损害公司股东的长期利益。在能力范围内,管理层会同时减少销售和管理费用等可操控费用,如不必要的广告、日常开支,以维持正的盈余意外或盈余增长趋势。上述活动为费用操控,因此如果公司对费用进行了操控,那么其操控性费用往往较低。除了对销售和费用进行操控外,管理层还可能通过大量生产的方法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进而降低销售成本,以提高销售利润。过量生产往往造成供过于求,增加公司的存货积压,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但它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短期内提高了公司盈余,因而易被激进的管理层所采用。对于利用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管理盈余的公司来说,其操控性费用往往较低,而生产成本较高。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具有较低的操控性费用。

假设3: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与数据

本文选择沪深两市1999年—2009年这11年间调低之前年度盈余并重述公告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重述是对之前会计年报进行修正,最后得到的被重述区间为1998年—2008年。选择1999年为起点是因为该年会计差错概念及相关的规范首次被提出。重述公告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中国资讯网的上市公司文献库,通过检索涉及年度的所有上市公司临时公告中标题包含“补充”或“更正”字样的公告获得。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排除了因校对、排版、串行、数据遗漏、填列错误等引起的重述。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研究中剔除了金融行业样本。我们共获得有效样本495个,同时获得非重述公司样本12269个。研究所用其他财务数据来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2. 变量度量与研究模型

(1)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度量

借鉴roychowdhury(罗伊乔达)和cohen(科恩)的方法,我们用三个变量度量真实活动操控水平:经营现金流的异常水平、异常操控性费用、异常生产成本[1213]。本文首先用以下模型分行业分年度估计正常水平的经营现金流、操控性费用和生产成本:

式中i表示公司,t表示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份(即被重述年份)。cfo为经营活动现金流,assetst-1为年初总资产;rev为当期营业收入;δrev为营业收入变动;disx表示操控性费用,为广告费与研发支出之和,本文以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来衡量;revt-1为上年收入;prod代表生产成本,为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之和;δrevt-1为上年营业收入变动。以上变量均可以用年初总资产进行调整。

异常经营现金流rcfo为经营现金流实际值与用模型(1)估计出的系数计算出的正常现金流水平的差异,即:

rcfoit=(cfoit/assetsit-1)-k^1(1/assetsit-1)+k^2(revit/assetsit-1)+

k^3(δrevit/assetsit-1)(4)

同理,异常操控性费用rdisx为操控性费用实际值与用模型(2)估计出的系数计算出的正常操控性费用的差异,即:

rdisxit=(disxit/assetsit-1)-k^1(1/assetsit-1)+k^2(revit-1/assetsit-1)(5)

异常生产成本rprod为生产成本实际值与用模型(3)估计出的系数计算出的正常水平生产成本的差异,即:

rprodit=(prodit/assetsit-1)-k^1(1/assetsit-1)+k^2(revit/assetsit-1)

+k^3(δrevit/assetsit-1)+k^4(δrevit-1/assetsit-1)(6)

(2) 研究模型

为了验证文中假设,我们建立了以下模型验证重述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rmit=β0+β1misit+β2levit-1+β3ln(assetsit-1)+β4roait+β5growit+εit(7)

式中,rm代表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分别用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rcfo、异常操控费用rdisx和异常生产成本rprod衡量。异常现金流与异常操控费用方向相同,数额越小表示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现金流方向相反,数额越大表示公司真实活动操控程度越高。mis为虚拟变量,如果公司t年度财务报告盈余被高报且在之后年度被重述本文研究的是发生重述的样本,对于财务报告存在错误但未被发现或未被重述的样本不予考虑。,则取1,反之取0。

已有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过小或过大、财务状况较差、负债水平高、成长性高的公司易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盈利目标或筹集发展所需资金[1416]。因此,模型中引入了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负债水平,以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levit-1)表示;公司规模(lnassetsit-1),以期初总资产的对数表示;盈利水平,以资产回报率(roa)来衡量;成长状况(grow),以营业收入三年的平均增长率度量。

四、 实证结果

1. 描述性统计及均值t检验

表1为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结果(见下页)。我们可以看到,重述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操控性费用与生产成本均值均低于非重述公司,且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5.332、-6.995、-5.26)。但经资产调节后三个变量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变量中,只有异常生产成本通过了t检验,这说明重述公司的生产成本显著高于非重述公司,重述公司可能在被重述年度通过过量生产提高了当期盈余。异常现金流和异常操控费用不存在显著差异,更进一步的结果需要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从控制变量来看,表示盈利状况的资产净利率通过了t检验,这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财务状况不佳,盈利性较差。

为5%水平上显著;***为1%水平上显著(均为双尾检验)。下表同。

2. 变量相关性检验

表2为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常现金流与误述变量mis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1),异常生产成本rprod与误述变量mis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48),与我们预期假设一致,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异常操控性费用与误述变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与假设不一致。异常现金流与异常生产成本间相关系数为0.310,相关性较强,这与roychowdhury(罗伊乔达)的结论是一致的,即能够导致高生产成本的经济活动同时会造成异常低的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操控费用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公司大量生产的同时会减少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以提高盈余。从自变量与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来看,资产净利率roa与误述变量mis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误述变量显著正相关,资产变量与成长状况grow和负债水平变量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高,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以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操控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为因变量,我们对模型(7)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误述变量mis的回归系数为-0.031,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t值为-2.336),假设1得到验证。这说明?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异常现金流水平较低,公司确实利用销售操控调高了报告期盈余。误述变量同时通过了因变量为异常生产成本的回归检验,回归系数为0.231,t值为4.40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3也得到验证。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异常生产成本较高,公司通过大量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了当前盈余。以异常操控费用为因变量的模型回归系数与预期方向相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较少通过削减操控费用来提高当期盈余,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资产规模变量通过了异常现金流为因变量的模型的检验,这说明规模小的公司经营现金流水平较低,可能通过销售操控调整盈余;表示财务状况的变量roa和表示负债水平的变量lev在异常操控性费用为因变量的模型中得到验证,这说明盈利状况较好、财务杠杆率较高的公司操控性费用较少;以异常生产成本为因变量的模型中,表示盈利状况、负债水平和资产规模的变量回归系数均显著,这说明财务状况不佳、负债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公司异常生产成本较高,存在利用生产操控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

4. 稳健性检验

为了消除极端样本对结论的影响,本文将已承认或被监管部门发现存在严重盈余操纵行为的82家公司去掉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误述变量在因变量为异常经营现金流的模型中回归系数为-0.035,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t值为-2.417);在因变量为异常生产成本的回归模型中系数为0.22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t值为3.939)。没有通过因变量为异常操控费用的回归检验,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利用销售操控和生产操控调高了盈余,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高。假设1与假设3得到验证,实证结果稳健性较强。

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同时研究了公司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的情况。操控性应计的衡量借鉴jones的模型[17],即

tait/assetsit-1=β0+β1(1/assetsit-1)+β2(δrevit-δarit)/assetsit-1+β3(ppeit/assetsit-1)+β4(roait-1/assetsit-1)+εit(8)

式中δar为应收账款变动,ppe为固定资产原值,ε代表操控性应计,即da。

表4盈余管理变量间相关系数

变量acfoaprodadisxdaacfo1aprod0.310**1adisx0.141**-0.067**1da-0.533**0.290**-0.218**1通过检验操控性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4),我们发现变量da与acfo显著负相关,与aprod正相关,与adisx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操控性应计水平高的公司异常现金流较低,生产成本高且操控性费用水平较低,公司同时利用了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两种方法操控盈余。

以da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误述变量回归系数为0.02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见表5),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操控性应计水平较高。公司同时利用了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法操纵盈余。可见,重述公司为达到盈余目标,不仅利用会计政策的弹性空间调整盈余,同时还利用真实经济活动进行盈余操控。

表5应计基础上的回归分析

变量(constant)misroagrowlevt-1ln(assetst-1)系数-0.5360.0270.561-0.0150.0020.025t-15.045***2.995***36.819***-1.748*0.85814.899***adj.r20.111f值318.604***五、 结论

以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操控性费用作为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变量,本文研究了盈余重述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经营现金流较低,生产成本较高,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通过销售操控、生产操控调高了报告期收益,重述公司确实存在利用真实经济活动操纵盈余的行为。因此,监管部门应高度关注上市公司的重述行为,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本文检验了重述公司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弥补了已有文献主要研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不足。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分析了高报盈余重述公司的操控行为,未考虑低报盈余重述公司是否存在利用盈余管理平滑收益的现象。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所选的对照样本(即非重述公司)可能存在其他重述行为(如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关联关系等重述),这影响了结论的精确性。此外,本文仅考虑了被重述年度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区间较短,事实上公司操控盈余往往不是短期行为,被重述年度及之前几年均可能存在盈余调整行为。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局限性将成为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raham j r,harvey c r,rajgopal 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40(1):373.

[2]张菊香. 基于动机视角的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6):6065.

[3]jeffrey l c,joshua l,dan s. accounting restatements:are they always bad news for investors?[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toronto,2007.

[4]richardson s. predi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the case of earnings restatements[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2.

[5]natasha b,simi k.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based compensation on misreport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1):3567.

[6]jap e,anup s,edward p s. why do corporate managers misstate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 role of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factor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5(3):667708.

[7]赵震宇,杨之曙,白重恩.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变更的因素分析与实证检验[j]. 金融研究,2007(8):7689.

[8]张为国,王霞.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j]. 会计研究,2004(4):2430.

[9]wu min. accounting restatements: an oriental version[r].working paper,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

[10]纪信义,曹寿民. 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报告品质可靠性的影响——从盈余门坎的角度分析[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317.

[11]ewert r,wagenhofer a. economic effects of tighten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restrict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4):11011124.

公益活动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股权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5-0073-08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盈余是公司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一种主要会计信息,为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使用者深切关注。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研究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应用价值。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披露管理”上,而对另外一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操控应计项目并非盈余管理的唯一方法,管理者可以通过构建真实的经济交易事项实施盈余管理以达到其特定的目的。公司的真实经济交易事项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隐蔽性也非常大,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难点。随着会计监管的不断加强,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披露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真实盈余管理就逐渐变成其可利用的重要手段。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对于盈余管理的治理有着深远的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采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探讨不同的股权结构下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以及不同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不同影响,以期从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视角,对上市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审视[1]。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目前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检测异常的应计项目上,但是管理层对会计盈余数据的干预不只存在于财务呈报阶段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中,也可能存在于实际经营决策中。

(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内涵

Roychowdhury认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为了至少使一些股东相信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结果已经实现正常经营业绩的目标而采取的偏离正常经营方式的一种盈余管理方法[2]。这种偏离并没有增加公司价值,即使管理层因此而实现了报告目标。相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还会损害公司价值,因为在短期内虽然增加了收益,但对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会产生负面影响。Graham等发现,相比操纵应计项目,财务主管们更喜欢通过实际经营活动操纵盈余。这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操纵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方式更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者的注意,而调整价格和产量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其二,单靠应计项目管理盈余可能会使公司面临期末盈余不能完全达标的风险,而此时再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也将为时已晚。Cohen等发现在2002年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前,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稳定地逐年增加,但是该法案之后,应计盈余管理则显著下降,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恰好与此相反,是先降后升[3]。Kim等研究了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是否以及怎样受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发现公司的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加剧了外部投资者所面临信息的不确定性,其中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应计盈余管理更严重,市场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比对应计盈余管理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本文主要对销售操纵、降低可操控性费用、过度生产三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进行分析。

销售操纵是指,通过缩短销售时间或者通过提供价格折扣和更加宽松的信用条件来暂时增加销售额的行为。一般而言,与正常的销售水平相比,操纵销售的行为会导致当期较低的经营现金流量和较高的生产成本。可操控性费用主要包括研发支出、广告支出、员工培训等其他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的费用,公司可通过降低可操控性费用减少财务报告中的费用以增加利润,尤其是当这种费用无法带来相应收入时更易发生。为了向上管理盈余,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会要求公司生产比需求量更多的产品。由于产量提高,而生产耗费的固定制造费用总额不变,则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的固定制造费用较少,只要这种减少没有被边际成本的增加所抵消,那么总的单位成本还是下降的,能够减少利润表上列示的营业成本,但同时也会由于积压存货而导致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大大增加。因此,异常产品成本的增加可能导致单位产品的获利能力的提高,进而调增公司的利润;反之,就调低公司的利润。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首先提出两个基本假设:

假设1:通过控制实际经营活动,可疑公司运营年度通常至少会表现出以下一点特征:较低的经营现金流量或者较低的可操控性费用。

假设2:通过控制实际经营活动,可能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疑公司运营年度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成本。

(二)股权结构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影响的假设

股权结构包括股权构成(或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含义,股权构成体现了公司股权的不同类型,决定股东行为的取向。股权集中度则能够说明公司的控制权归属状况和不同股东对公司的控制程度。本文从股权结构的两层含义出发,分析股权结构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

1.股权构成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构成主要有国家持股、法人持股、流通股股东持股和高管持股四种,不同类型的股东对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影响。

(1)国家股。国家作为公司的所有者和股东,其自身没有条件行使股权,而是由国家指派有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其应享有的股东权利进行监督,如国资委等。但是,首先,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动力去积极行使监督等权利,追求政绩而非公司经营业绩是其主要目标。其次,这些监管机构不具有与真正股东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统一的属性,缺乏一定的激励。因此,会导致国家股股东主体实质缺位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管,从而增大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国家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正相关。

(2)法人股。法人股的股东一般是各种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他们拥有自身独立的利益,并且其向公司投入的法人资本大多是私人资本或者集体所有的资本,有对等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能够积极监控公司经营行为。法人股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额一般较大,对公司会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使其有能力对公司经营管理进行监控和评价,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不易产生中小股东的“搭便车”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法人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负相关。

(3)流通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较不成熟,被散户持有的流通股往往表现出严重的投机行为和“搭便车”现象(如流通股的高换手率和股东大会上个人小股东的低出席率),根本无法有效监控公司。但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随着非流通股不断减持和流通股不断增加,流通股大部分被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程书强[4]、Roychowdhury[2]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对公司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维护投资者利益。可以推测,流通股股东应该能够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5:流通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负相关。

(4)高管股。高管持股意在利用股权激励的作用促使公司高层管理者建立与公司统一的利益目标,增加二者价值的一致性。管理层持股可能会降低成本和操纵公司盈余的可能;但Fan和Wong发现,高管也会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盈余管理,以增加公司近期业绩,提高股价,获取股票收益[5]。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的比例非常低,且《证券法》对公司高管转让股权有严格的限制,导致其实施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变小。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高管持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负相关。

2.股权集中度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股权集中度一般有股权高度分散、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相对集中三种类型,不同的股权集中程度对公司管理盈余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股权高度集中。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对公司的绝对控制使大股东能够积极参与管理并有效监控公司,避免管理者操纵盈余,确保公司长期健康发展;但是Demsetz和Lehn[6]、Morck等[7]发现,大股东控制力过强,容易导致其与管理层相互串通共谋私利,侵害其他中小股东利益,产生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并利用超强控制力影响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消极作用。

(2)股权高度分散。股权高度分散并不利于股东监督公司管理当局。大多数小股东只关注公司股票的短期获利情况,而实施监督需付出较高的成本,“用脚投票”几乎成为其在股价波动时的唯一选择;管理层掌握实际控制权,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演变为管理者利益最大化,导致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制定经济决策并改变报告盈余信息。

(3)股权相对集中。这种情况能够在上市公司形成较好的股权制衡局面,股权有一定的集中,但是并不高度集中,可以起到股东互相监督和制约,抑制内部人控制的作用。

本文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Herfindahl1指数)衡量股权集中度,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U型关系。

三、变量说明与计量

(一)因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变量)

本文借鉴Roychowdhury与Cohen等,以销售操纵、过度生产和降低可操控性费用作为公司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三种主要方式,选取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下文简称“经营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的绝对值来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水平或程度[2-3]。

第一,经营现金流量CFO(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即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第二,生产成本PROD(production costs),包括公司在某一会计期间内的主营业务成本即销货成本和当期存货变化量,用公式表示为:本期生产成本 = 本期营业成本 +(期末存货-期初存货)。

第三,可操控性费用DISEXP(discretionary expenses),主要包括研发支出、广告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计算公式为:可操控性费用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我国上市公司没有专门披露公司当年转入费用的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而是将其包含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之中。

根据Dechow和Skinner,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模型对每个公司年度CFO的正常水平进行估计:

CFOt/At-1=α0+α1×(1/At-1)+α2×(St/At-1)+α3×(ΔSt/At-1)+εt (1)

其中,At-1为t-1期期末的资产总额,St是t期的销售额(营业收入),ΔSt=St-St-1。残差εt表示公司对应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CFO)。利用该回归模型分行业分年度估计出α系数值,然后将对应的α系数值代回模型中,估计出每一公司年度正常水平的CFO,将其实际样本值作为操纵后CFO,则ACFO=实际CFO-正常CFO,结果即为残差εt。

按照同样的方法分别建立生产成本模型和可操控性费用模型,对每个公司年度PROD和DISEXP的正常水平进行估计:COGS为营业成本(销货成本),ΔINV为存货变化量。

估计出正常水平的PROD和DISEXP之后,用实际的PROD和DISEXP分别减去其正常水平值,得出异常值APROD和ADISEXP,即各自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项。

Cohen指出,公司可能不会只选择这三者的其中一项来操控盈余,而是采取多种方法同时影响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可操控性费用,这样就需要把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本文又引入一个综合变量作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总体计量指标(SRM-Proxy)。由于可疑公司运营年度可能会表现出较低的经营现金流量、较低的可操控性费用和较高的生产成本,因此将综合真实盈余管理指标表示为:

SRM-Proxy = -ACFO + APROD -ADISEXP(4)

该综合指标值越高,则表示上市公司可能调高了利润,而该值越低则说明可能调低了利润。

(二)解释变量(股权结构变量)

关于股权构成变量,本文选取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四个变量,股权集中度变量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国家股=国家持股+国家法人股

法人股股数=境内法人股股数+境外法人股股数

流通股股数=A股+B股+H股+其他境外流通股

(三)控制变量

本文主要考虑了公司规模、净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比率,以控制其他因素的变化。

1.公司规模

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公司会受到政府部门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较多关注,且由于规模较大公司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机构,公司运行秩序良好,向外界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较高,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可能会比小公司大很多。但当公司规模较大时,其治理结构也更为复杂,容易出现人问题,实施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又会增大。可见,公司规模大小会对盈余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控制变量来考虑。

2.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公司本年度业绩的基本指标,而公司业绩的好坏是影响其是否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3.负债比例

与股东相比,债权人更加关心公司的盈利状况和发展前景,这关系着债权人的债权能不能得到实现的问题。公司负债比例较高时,管理者为了减轻来自债权人的压力,会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四、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考虑到2006年中国会计准则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2007年初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结束,为了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所有A股公司2006―2008年相关数据作为估计2008年度上市公司异常CFO、异常PROD、异常DISEXP和SRM-Proxy的基础,再选取2008年其他有关数据分析2008年度公司股权结构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按照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将所有A股公司分为12大类。本文的样本选择标准还包括:(1)剔除全体ST及ST*公司;(2)剔除盈余数据和股权结构数据不全的公司。所有财务数据及股权结构数据均来自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数据的整理和回归分析分别采用了Excel和SPSS17.0软件。

(二)研究设计

与以往大多数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没有采用常用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变量,而是选择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中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的绝对值这三个变量,即以实际值与正常值下的偏离水平来衡量上市公司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并以SRM-Proxy来衡量公司的综合真实盈余管理。在估计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之后,本文按照股权结构的两层含义即从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进行模型的设计。

1.股权构成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回归模型

RAMit=β0+β1×STRUCTUREit+β2×MANAGERit+β3×LNSIZEit+β4×ROEit+β5×DEBTit+εit

上式中的RAM表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变量,在回归分析时将分别用|ACFO|、|APROD|、|ADISEXP|、|SRM-Proxy|来代替;公式中的STRUCTURE表示股权构成变量,由于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将STATE、LP、TRADABLE分别代入STRUCTURE进行回归分析;下标it表示第i个公司第t年的指标,εit表示残差。

解释变量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分别对应于四个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变量,共可得到12个回归模型(具体的回归模型略去)。

2.股权集中度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回归模型

RAMit=β0+β1×FIRSTit+β2×FIRST2it+β3×LNSIZEit+β4×ROEit+β5×DEBTit+εit

式中,FIRST2it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即Herfindahl1指数。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可疑公司运营年度

2008年公司总的样本数为1 542家。为了分辨出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即可疑公司运营年度并与总体样本进行比较,本文以净利润除以公司上一年资产总额的商(IBEI/A)表示公司盈余状况,取盈余区间位于-0.075和0.075之间的上市公司共983家。本文选取盈余区间为(0, 0.005)的上市公司作为可疑的公司运营年度,经过整理共得到92家公司。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列示了样本不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状况,并且采用均值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中的中位数Mann-Whitney检验方法,主要用于检验可疑公司与其他公司对应变量的均值与中位数差异性的显著情况。本文将IBEI/A值位于(0, 0.005)之间的92家上市公司作为可疑的公司运营年度,剩余的上市公司样本数为1 450家。从表2中可以看出,可疑公司与其他公司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股权结构以及控制变量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

表2显示均值t检验结果与中位数Mann-Whitney检验结果基本一致,按照t值分析如下:

(1)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除了资产总额和生产成本外,可疑公司运营年度与其他公司运营年度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关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可疑公司运营年度表现出比其他公司运营年度显著更低的经营现金流量,证明了基本假设3;可疑公司运营年度表现出比其他公司运营年度显著更低的可操控性费用,同样证明了基本假设3;可疑公司运营年度并未表现出比其他公司更高的生产成本,基本假设4没有得到很好的证明,原因可能在于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过度生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较少;相反,管理者可能更偏向于将生产成本视同费用进行管理,减少成本以增加利润;可疑公司运营年度表现出比其余公司更高的SRM-Proxy值(均值差值大于0,非参数检验显著),说明其向上管理盈余。

(2)股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非常小,表2中除了高管持股比例以外,可疑公司和其他公司的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可疑公司运营年度比其他公司具有显著更高的国家股比例(26.99>20.67),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主体实质缺位现象,由于监管不力以及权责不明晰等制度缺陷,导致国家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越严重;可疑公司运营年度拥有显著更低的法人股比例(8.3990.02),说明可能由于内部人控制等因素,流通股比例的增加会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更严重,与假设5不符。

(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主要描述了公司的特征,可疑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公司规模相差不大,但是净资产收益率ROE(0.010.48)更高,尤其是ROE值相差甚大,表明可疑公司的净利润非常小,其很可能实施盈余管理。

(三)回归分析

1.对正常水平的估计

首先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1)、(2)、(3)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系数并计算正常水平下的经营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可操控性费用,将实际值与正常值相减得到异常值,也即相应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项,然后再利用公式(4)得出综合真实盈余管理指标。表3列示了三个回归方程的各自对应系数值和t值,以及调整后的判定系数,样本包括1 542家上市公司。从表3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整体的解释能力较强,拟合优度较高。

2.股权结构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实证分析结果

为避免产生多重共线性,将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逐一代入方程进行分析。由于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的表格略去。需要进一步了解,可直接与作者联系。

根据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从整体上看,所有模型都通过了F检验,即模型本身具有显著性,说明至少有部分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国家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不显著,只有异常经营现金流量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t值=1.623,在10%的水平下显著),并且系数值为正,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假设1即国家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正相关。在国有股占比例较大的上市公司中,确实会由于国有股东主体缺位以及国资委监管不严等问题出现内部人操纵盈余的现象,使得经营现金流量出现异常情况。高管持股比例系数值为正,但t检验并不显著,可能由于高管持股在上市公司中属于少数现象,只有部分公司为了激励高管人员而赋予其一定的股权,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高管持股更可能引发的是出于私利操纵盈余的问题,假设6未能得到很好的证明。

法人股与流通股的显著性较强,都通过了t检验,说明相应模型的各个变量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二者与前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流通股比例与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异常可操控性费用和综合真实盈余管理绝对值的四个系数值均为负数,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证明了假设5即流通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负相关,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大多被机构投资者所持有,某种程度上能够制约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监控公司并且抑制管理者为了谋取私利或出于公司利益而实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行为,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但是,法人股的各个回归系数值都为正数,假设4未得到支持,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法人股当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国家股,国家股与法人股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例如法人股中包含国有法人股和一般法人股,法人的监督作用没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三个控制变量除了净资产收益率外,公司规模和负债比例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公司规模的系数值为正,说明公司规模越大,机构越复杂,更容易出现问题而使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增大;负债比例的系数为负,未能说明负债较多的公司更容易产生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行为,可能的原因则在于,债权人或银行的监督力量较强,约束公司管理层实质性地加强盈利能力获得现金来偿还债务。股权集中度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模型整体具有较强的显著性;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股权构成模型一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异常可操控性费用绝对值的系数均显著为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的系数显著为正(都在1%的水平下),有效地支持了假设7: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U型关系,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大或较小都容易产生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而相对控股股东能有效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强会计盈余信息的呈报质量。

六、结 论

第一,可疑公司运营年度通常表现出较低的经营现金流量和较低的可操控性费用,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价格折扣或者降低费用来增加当期营业收入和利润,减少了整个销售期间的现金流量。考虑经营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可操控性费用这三者在同一个公司及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情况,可疑公司运营年度的综合真实盈余管理指标越高,表示利润越可能被调高,反之亦然。

第二,公司特征会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公司规模和负债比例。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产生复杂的问题,继而引发盈余管理,而负债比例过大易使债权人加大对债务公司的监督。净资产收益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是很明确,各个公司会因为不同动机根据李享等的总结,我国资本市场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表现为扭亏、保持微利(或称“避免亏损”)、融资动机、无法避免亏损时进行大清洗和盈余平滑等[9]。和盈利情况而采取不同的行为[9]。

第三,股权结构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有较显著的影响。高管持股由于比例较小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显著性较差;国家股和法人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表明国家股比例与法人股比例过高都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降低会计盈余的信息质量;流通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则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中机构持股比例的提高减少了上市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有效改善了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呈显著的U型关系,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大或较小都容易产生盈余管理行为,而相对控股股东却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的财务呈报行为,增强会计盈余信息的呈报质量。

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只选取了2008年一年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数据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对总体样本估计的准确性仍需要讨论,因为总体样本包括不同的行业,而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可能会对模型估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常青,管连云.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4,(19):48-53.

[2] 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5-370.

[3] Cohen, D.A.,Dey,A.,Lys,F.Z.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757-787.

[4] 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9):129-136.

[5] Fan,J.P.H.,Wong,T.J.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401-425.

[6] Demsetz, H.,Lehn, K.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83):1155-1177.

[7] Morck,R.,Shleifer,A.,Vishny,R.W.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988, 20(1-2):293-315.

[8] Dechow, P.M.,Skinner, D.J.Earnings Management: 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 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J].Accounting Horizons,2000,14(2):235-250.

公益活动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 董事会 公司治理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作者简介:

季 敏(1987- ),女,山东济宁人,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金贞姬(1963- ),女,吉林延边人,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一、引言

民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自然人或民营企业,受政府的管制约束很少,表现为高管任免具有独立性、股权变动比较自由,由此也导致公司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董事长一言堂现象。董事会一旦被一个人所控制,就会导致内部失控,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的存在就会成为空壳。由于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通常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再加上有国家作为其最终担保人,使得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受到更强烈的融资约束,公司为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配股资格和维持上市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实践中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使会计信息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导致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扰乱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有序进行。而董事会作为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对编制的财务报表负有完全责任。董事会治理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董事会的结构,因此,研究董事会结构特征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采用Roychowdury设计出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运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 对董事会特征在控制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效用方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董事会特征的以下方面研究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1)董事会规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Jensen(1993)通过研究得出,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Dechow等(1995) 也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就越有就机会进行盈余管理。然而Dalton等(1999)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就越能更好地对经营者实施监督;董事会规模越小,效率可能更高,却也存在着被少数人控制的危险。为此,本文提出:

假设1: 董事会规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2)独立董事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独立董事可以更好地监督经营者的行为和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Byrd和Hickman(1992)研究发现,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降低。国内研究学者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吴清华和王平心,2007)等。张志花、金莲花(2010)认为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置能有效抑制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为此,本文提出:

假设2: 独立董事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3)两职兼任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民营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两职兼任现象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更为普遍,两权集一身能更有效的控制整个公司。Jensen(1983)发现,两职兼任的领导结构使了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名存实亡。王建新(2007)等研究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使得董事会被一人控制,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此,本文提出:

假设3: 董事长和总经理(CEO)两职合一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

假设4: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或总经理为同一人时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

(4)董事会中专业委员会的个数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董事会下的专业委员会通常掌握着某一方面的技能,其存在提高了董事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实践也证明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和有效运作,是明确董事会职责、提升董事会运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治理方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降低。为此,本文提出:

假设5:董事会中专业委员会的个数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5)董事会会议次数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Vafeas(1999)认为随着董事会开会次数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董事会会议是董事会成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主要途径,会议的召开可以给董事提供参与制定企业决策的机会。为此,本文提出:

假设6:董事会会议次数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二)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变量如下:(1)因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本文选取了公司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三种主要形式销售操纵、过度生产和降低可操控性费用,分别以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的大小来作为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大小的指标。经营现金流量(CFO),采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来表示。生产成本(PROD),可操控性费用(DISEXP),主要包括研发支出、广告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由于我国会计准则没有把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单独列出,而是把其列入到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根据Dechow和Skinner研究,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模型对每个公司年度CFO的正常水平进行估计:CFOt/At-l= α0+α1×(1/At-1)+α2×(St/At-1)+α3×(St/At-1)+ε1…(1)。其中,At-1为t-1期期末的资产总额,St是t期的销售额(营业收入),St =St-St-1,残差ε1为对应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CFO)。先利用该回归模型估计出α系数值,然后将对应的α系数值代入回归模型中,估计对应的正常水平下的CFO,则ACFO=实际CFO-正常CFO。按照同样的方法分别根据下列模型:PRODt/At-1=α0+α1×(1/At-1)+α2×(St/At-1)+α3×(St/At-1)+ α4×(St-1/A t-1)+ε1…(2)。DISEXPt/At-l=α0+α1×(1/At-1)+ α2×(St-1/At-1)+ εt (3)。对每个公司年度PROD和DISEXP的正常水平进行估计,再用实际值减去其正常水平值,分别得出异常值APROD和ADISEXP,即各自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项。Cohen指出,由于会计科目之间的相互影响,通常是采取多种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因此需要把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因此引入一个综合变量SRM。由于可疑公司运营年度进行盈余管理时会导致当期经营现金流量和可操控性费用比正常情况下低,生产成本比正常运营年度高,因此将综合真实盈余管理指标表示为:SRM =|ACFO|+|APROD|+|ADISEXP…(4)。该综合指标值越高,则表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2)控制变量。本文主要考虑了公司本身的特征:公司规模(LIZE)、净资产收益率(ROA)和资产负债率(DEBT)。一般而言,公司规模越大受各方面监管和关注比较多的同时也有更多机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因此,将公司规模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公司本年度业绩的基本指标,并且上市公司在增发股票和配股时对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一定的要求。微盈利企业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与股东相比,债权人为了得到应有的资金使用费,会更关心公司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由于管理当局相比债权人来说掌握更多的内部信息,管理者为了减轻来自债权人的压力,当公司负债比例较高时,就会采用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3)解释变量。模型的解释变量是公司董事会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董事会规模( LNBO) , 用董事会成员数的自然对数表示;独立董事的比例(DULI),用独立董事的人数除以董事会总人数表示,独立董事比例的平方值(DLSQU);LZDZ是虚拟变量,反映实际控制人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时取1,否则取0;LZHY 为虚拟变量,反映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是否合一,当两职合一时取1, 否则取0;董事会会议次数(BOME);董事会中专业委员会的个数(PC)。

在此基础上建立董事会结构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回归模型如下:RAMt =β0+β1LNBOt +β2DULIt +β3DLSQUt +β4LZDZt+β5 LZHY t+β6BOMEt+ β7PCt+β8LIZEt +β9ROAt +β10DEBTt +εt在回归分析时将分别用ACFO、APROD、ADISEXP、SRM来代替RAM。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所有2011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2009年至2011年相关数据作为估计2011年度民营上市公司异常CFO、异常PROD、异常DISEXP和SRM的基础,选取2011年有关董事会特征数据。样本中剔除了盈余管理数据和董事会特征数据不全的公司,最后得出有效的总样本数701个。所有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列示了样本公司不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状况,主要是可疑公司与正常运营公司对应变量均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可疑公司运营年度与正常公司运营年度相比具有较高的异常生产成本、较低的异常可操纵性费用,而异常经营现金流量没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较低的可操纵性费用和较高的生产成本共同作用的造成的。可疑公司还表现出较低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数为0.006457,可以看出可疑公司的净利润非常小,为了摆脱增发股票和配股的限制条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董事会被一人控制的现象比较常见,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现象倒不常见。可疑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平均值低于正常运营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平均值达到37%,公司法的最低要求是三分之一,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企业规模方面,可疑公司要大于正常运营公司。公司中专业委员会的个数相差不大,基本上都设有四大专业委员会。

(二)回归分析 首先利用701家民营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别对模型(1)、(2)、(3)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系数再代入模型计算正常水平下的经营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可操控性费用,再将实际值与正常值相减即得到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纵性费用,然后再计算出综合真实盈余管理SRM。从表(2)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整体的解释能力较强,Adjusted R2值分别为0.43,0.767,0.045,可以看出拟合优度较高。对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实证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整体的解释能力比较强,同一个解释变量与盈余管理指标的四个表现形式的相关性有时并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在实践中公司采用多种盈余管理方式共同作用造成的。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1)样本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董事长和总经理( CEO) 两职合一、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或总经理为同一人、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会中专业委员会的个数、资产负债率都与异常可操纵性费用的相关性系数为正数,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1、假设3和假设4。独立董事比例与异常可操作性费用的相关性系数为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2。公司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与异常可操纵性费用的相关性系数为正,并在1%的水平下呈现出显著性,可以看出公司规模越大,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样本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异常生产成本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1;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异常生产成本呈负相关,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异常生产成本越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越少,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2;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净资产收益率与异常生产成本的相关性系数为负数,有效地支持了假设6;董事会中专业委员会的个数、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与异常生产成本的相关性系数为正数,并呈现出显著性,有效的支持了假设5。(3)样本公司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净资产收益率与异常经营现金流量相关性系数为正,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或总经理为同一人、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会中专业委员会的个数、公司规模都与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呈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资产负债率与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呈显著性负相关。(4)样本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中专业委员会的个数与公司的盈余管理呈正相关;独立董事的比例、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或总经理为同一人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在这一点上假设2、假设3和假设4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董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呈显著性负相关,有效的支持了假设6,董事会会议的召开使所有董事有机会参与到企业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公司的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规模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微利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可疑公司运营年度可能会通过不正常的价格折扣扩大销售或者降低费用来增加当期营业收入和利润以达到公司的经营目标,结果导致当期生产成本较高和可操纵性费用较低,但是异常经营现金流量与正常运营公司并没有多大差异可能是由于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的。(2)公司自身的特征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公司规模、负债比例和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越大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空间就越大。(3)公司的董事会特征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异常生产成本呈显著性负相关。董事会中专业委员会的个数与异常生产成本呈显著性正相关,表明上市民营企业中董事会的专业委员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的综合盈余管理呈显著性负相关,表明董事会的活动能有效抑制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独立董事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民营企业中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基于以上得出的结论,在公司的董事会治理结构中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实现良好的内部监督,通过召开董事会会议让董事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当中。

参考文献:

[1]吴清华、王平心:《公司盈余质量:董事会规模微观治理绩效之考察》,《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年第1期。

[2]张志花、金莲花:《公司治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3]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会计研究》2007年第5期。

[4]姜英兵、王清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

[5]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

[6]Dalton D R,C M Daily,J L Johnson,A E Ellstrand.Number of Director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

公益活动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ZW地产;杜邦模型;盈利能力;策略建议

一、理论综述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企业盈利能力的内涵

盈利能力,也称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是盈利能力分析所应包括的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在人们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往往被忽视,而只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

2.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1)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站在各种业务利润结构的角度,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进行判别盈利的稳定性。

(2)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就是指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通常采用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以分析盈利的持久性。

(3)盈利水平分析A主要分析指标

评价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一般为相对财务指标。总体上可按照资源投入和经营特点把这些指标分为为四大类,分别是: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权益资金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股份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3.盈利能力的计量指标

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在所有的财务比率中最广为认知和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三个指标:利润率、资产报酬率和权益报酬率。

(二)杜邦模型

杜邦分析是将权益报酬率分解为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三部分进行分析的方式,此种方式也被称为“杜邦模型”。杜邦模型表明有三类因素影响权益报酬率:运营效率,用利润率衡量;资产使用效率,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财务杠杆,用权益乘数衡量。

杜邦恒等式:权益报酬率(ROE)=净利润/权益总额

二、ZW地产公司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一)ZW地产公司简介

ZW地产是具有国家一级开发资质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集团,中国房地产“综合开发”“责任地产”“蓝筹地产”百强企业。作为根植西安本土的领导品牌,ZW地产始终以对城市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业主负责的国企品牌责任,致力于提升城市价值、传承地域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以来,“五优好宅”住宅生活体系得以建立,成为ZW地产新时期下的发展目标。

(二)ZW地产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运用杜邦模型可以解释盈利能力指标变动原因和变动趋势,为采取措施提高盈利能力指明方向。表3-1、表3-2分别为根据ZW地产2009、2010、2011年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数据编制的该公司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下面就以杜邦模型为基础,结合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对ZW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杜邦分析。

分析表3-1、表3-2,可计算该公司相关财务比率如下:

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本文以营业净利率替代销售净利率)

2009年 0.27=0.09*2.26*1.33

2010年 0.29=0.11*2.28*1.16

2011年 0.24=0.09*2.27*1.18

该公司权益报酬率2009年为0.27,2010年上升至0.29, 2011年有所下降为0.24,这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盈利能力三种盈利能力相互影响的体现。

(三)销售净利率

很显然,2011年的销售指标均比2010年和2009年差许多,虽然2011年的营业利润514983万元高于2009年的469044万元,但其成本费用控制较差,在获取同样销售收入的情况下,付出的代价较为高昂。

(四)总资产周转率

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也会对权益报酬率产生影响。2009―2011三年的资产周转率情况如下表3-4所示:

从表3-4可以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最高,2011年比2010年略有提高。2009年的应收账款仅有33083万元,相比2010年的114033万元、2011年的104700万元少得多。而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三年基本持平,说明三年来资产的盈利能力基本相同,对权益报酬率的影响不大。

三、基于盈利能力的ZW地产公司实施策略建议

(一)选准目标市场。彼得斯和沃特曼曾经合著了《追求卓越》一书,书中有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盈利水平最高的企业的必定集中经营核心产品,盈利水平较高的企业是相关多元化经营,盈利水平最差的企业就是无关多元化经营了。因此,ZW地产公司实施多经营战略时,最好选择与其行业有关联的行业或产品。如果能把这些行业和产品与白酒主业结合起来,参与行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既可以把原本流向行业外的利润留在行业内,又可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而且能通过主辅业配合形成的产业链发挥综合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二)明悉目标行业,掌握核心技术,避免盲目决策。在选准目标行业以后,企业首先要对新行业诸如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竞争对手等重要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或者说要有绝对把握。其次是要掌握在该领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这是关键所在。若想在新行业经营获得成功,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资金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优势。最后是要对目标行业的经营预期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长远规划,明确实施步骤,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ZW地产公司来讲,可发挥其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买断目标行业有关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决胜的利器,从而为在新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领先优势,单单靠在资金上的所谓的优势,即便能够进入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也只能以低水平维持,其经营业绩不会取得预想的结果。

(三)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优势整合,获取“1+1 >2”的效应。企业可采用两种方式进入新行业:一是依靠内部成长,二是依赖外部成长。内部成长是指原有企业投资新建项目,随着新项目的投入运营而进入新行业:外部成长是指原企业购并一个新企业,继而进入新行业,并在新行业内精心运作,使所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哪种操作方式,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整体优势的打造,获取整合优势,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达到“1+1>2"的效果。ZW地产公司若进行多元化经营,应在有限的资源内兼顾不同集团利益,通过人事安排、资源调配、文化融合等手段进行组织结构再造,树立职工整体价值观,以实现战略协同,打造整体优势。

(四)要注意控制规模,及时调整行动方案。经济规模不是规模经济,应尽量避免规模过大造成严重后果。过大的规模,就会因组织结构错综复杂导致管理沟通困难,以至于信息失灵、对市场反应迟钝,企业运转失常。遇此情况,企业应及时取措施“精兵简政”。对所属子公司进行清查,分门别类制定精简、调整方案,通过采取分拆、剥离、缩小企业规模等手段,促使企业“瘦身强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再次,用合理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