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的作用范例6篇

社会教育的作用

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社会环境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学校家庭城市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29-02

《三字经》有云“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倘若不是孟母及早发现环境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这个世界上大概只能多一个平庸的商人,或一个碌碌无为的丧事操办者,而那个被后世称为“亚圣”的孟子恐怕早就被环境吞没了。可见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未成年人形成教育的环境从小到大分为,教室和家庭环境,校园和家族环境,校园周边和家庭周边环境。

教室环境,教室是未成年人学习教育的主阵地,教室的环境应当干净整洁,窗明桌净,还应注意细节。总之,教室环境应处处体现净与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班级环境脏乱的教室,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班级内教育难点比较多,教育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反之环境净齐的班级教育的成功率就比较突出。由此看出,要想在学校教育上走好第一步首先要从教室环境着手。与此同时,我们应从教室的育人氛围上下功夫,要刻意装扮教室,有效利用空间,在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中再配以浓浓的学校特色和班级个性的装饰,一个具有较强教育效果的环境便初具规模了。

经过多年的观察,一个好的环境会使学生身心愉悦,心情放松且平稳,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好的班风和积极上进的学风是轻而易举的,教师也更能安心于育人工作。同时,一个良好环境的构建也是对学生教育的有力着手点,可以对学生成长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反之,一个不合格的环境不仅会大量分散教师的精力,也会使学生在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大大减弱教育教学的效力。因而,教室环境的营造应做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做实做好,不走形式,不弄虚作假。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好坏对未成年人教育也有关键作用。好的教育环境,应当是规划合理、布局整齐、教育教学设施齐全的校园。另外学校还应在醒目处建造升旗台、宣传栏、光荣榜等,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各种积极健康的教育。校园环境卫生也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园环境的整洁与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养成习惯的好坏,也印证了学生教育的成与败。一所一片纸屑都找不到的学校,卫生情况则不必多说,而从这种整洁环境中透射出来的就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倘若校园一片狼藉,只靠打扫是永远也扫不干净的。因为学生心中那片垃圾是永远也扫不掉的。只有将校园环境卫生当做一项不需要督促的工作来做时,学生的教育也便随着环境的改善而提升了。

2001年国家教育部规定,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可见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未成年人年龄小,社会阅历浅,抵抗外界物质诱惑的能力弱。如若校园周边都是些歌厅、舞厅、网吧、餐馆等,灯红酒绿,红男绿女。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肯定会大大降低学校教育的效果。因而要营造安静、优雅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附近最令人担忧的就是网吧。网吧成了未成年人成长学习的第一杀手,许多学生就是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辍学,甚至有些还养成恶习,走上了犯罪之路。因此,要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首先就应从清理网吧入手,消灭了网吧,就可以挽救回一大批孩子。此外,校园周边环境的净化,还应当清理校门口的小商小贩,他们出售的食物大多是垃圾食品,既不卫生又会使学生养成乱花钱的毛病,对其身心健康影响极坏。另外学校门口还经常聚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其中很多就是中途辍学无事可做的青少年,或是寻衅滋事,或是追求漂亮女孩,成为校园周边环境的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清理整治刻不容缓。

家庭环境。学校和家庭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有一个继续影响的作用。现在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房间,这个小天地也会发挥教育作用,孩子的小房间应是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而且这个有序的环境是由孩子自己整理完成的。孩子通过收拾房间,不仅培养劳动习惯,还可以锻炼条理性和做事的认真性、细致性。因而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不要大包大揽。给学生创造一个有着浓郁学习气息的环境更重要。

《陋室铭》中这样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它告知我们,来往人员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可以想象每天来往的都是喝酒、打牌、粗话连篇的朋友和一些说话文雅、思想健康、追求上进的朋友,这两种人创建的环境一定截然不同。孩子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成长的结果也会不同。前者只能形成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不求上进的人生观,而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知书达理、豁达宽容。

现在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发现由于老人的溺爱给孩子营造了一种安逸、享受的环境。除此之外,家族其他成员也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影响。

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2

戴三法在《中国劳动》2015年第10期中撰文,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解决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首先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概念特征和发展现状,认为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应用教育手段满足人们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追求。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技能人才。关于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作用研究,作者认为更多的学者是从职业教育在就业及人才保障方面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综合论述。

基于上述理论,作者指出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贡献:1.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普通教育一起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促进作用:职业教育成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的关键举措。3.职业教育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发展职业教育,促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劳动者收入,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社会,给国家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4.职业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职业教育可以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5.职业教育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职业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6.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的安宁稳定:职业教育强调就业教育,有效地减少了人员的盲目流动,维护了社会稳定。

最后,作者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1.营造 “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2.统筹规划院校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3.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和标准体系。4.加大现代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作者认为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国家应该在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统筹规划及体制保障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 科技馆;社会教育;作用;创新

科技馆是针对全体社会公众传播普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宣传教育机构,是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科技馆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全国科技馆总数达到了近400座,而且还有一批在建项目,那么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巨大的教育资源,对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教育都有着十分现实与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馆社会教育独特作用的具体表现

1、开展教育活动是现代科技馆的基本功能

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展品与观众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或者说互动关系就成为科技馆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活动的实施将科技馆的展示教育打扮成了最生动、最有活力和社会影响的组织行为。同时,科技馆为了使这种组织行为更具吸引力,还从现实社会人们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吸纳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来包装活动,提高活动的科学质量。科技馆教育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这些目的具有普遍的社会属性,可以解释为有意识培养观众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观众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挖掘智能潜力,达到提高社会整体科学素质的目的。

2、实施社会教育是科技馆的基本特征

科技馆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学校的正规教育还是有巨大的区别:一是科技馆教育是非线性的、非系统的、是非规范的、是随机而教的。二是科技馆教育的受体是非固定的社会群体,对象涵盖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三是科技馆教育的内容面更宽。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科学,尤其是社会发展的一些前沿科技的展示、互动和体验等都科技馆教育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教育是科技馆事业的基本特征。

3、科技馆社会教育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从科技馆教育目的、手段、特征看,科技馆教育完全不同于其它类的教育,尤其是这种教育并不十分强调对观众实行系统的、非常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即便是内容丰富、专题性强、时效性明显的专题展览,也仅仅是对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化与全面阐述。并不要求观众全面掌握全部的基础知识,而是要将“提出问题比获得答案更为重要”这一科技馆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教育过程的始终。归根结底,科技馆教育更注重培养观众的是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科学知识只是科技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已。简单讲,科技馆教育不把观众获得知识多少作为首要任务,她强调的是意识、精神、态度、能力等方面收获,是“过程教育”经典模式,为此,科技馆在建设初期就在规划设计为观众提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需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环境。科技馆的展品无不按照这样的目标进行设计,科技馆的氛围无不按照这样的目的去营造,科技馆也就成了特别注重培养人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社会教育的典堂。

二、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形式和状况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实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不断推广,科技馆教育的独特形式日趋被各类教育所瞩目。那么科技馆教育到底都有哪些外在形式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展览教育的形式。展览教育是科技馆教育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科技馆教育的主要支撑,其教育传播的依托是展品,通过各种富寓科学过程的展品展示,向观众传递科学的系列要素,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值得注意的这些展品绝大多数是动态展示,并鼓励观众动手参与,动脑思考,从而提出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展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多谋手段的使用,展品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使展览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而受观众推崇。

二是培训教育的形式。在科技馆教育的初期阶段,培训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利用科技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开展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培训,达到传播科学的目的。而当前,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各类专业机构的出现,大大弱化了科技馆开展各类培训教育的能力,但就科技馆教育的形式而言,培训教育将还长期存在下去。

三是实验教育的形式。实验教育是科技馆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且倍受观众喜爱,其形式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制做、实践验证、得出结论或效果的实践过程,既是过程教育,也能力素质培养,更是智力的开发与启迪,尤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

四是科技交流的形式。在科技馆的教育形式当中,科技交流的形式是非支撑性的,但却是以一贯之的,自从有了科技馆这个科学传播的平台,科技交流的形式就一直存在,因为科技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知识传播、技术交流、理论争鸣的桥梁,科学的火花由此迸出并得以传播。

五是专题展览的形式。顾名思义,专题展览就针对某个专题、领域、观点而包装的短期展览集合。这个集合里不仅有静态的展览,有互动的展品,有多种手段的体验等,展览对某些热点问题、重点问题为观众搭建了一个参与、参观、认识的平台,而且由于专题展览针对性强、规模不大、易于移动,完全可以跨区域,跨境域地巡回展览,是固定展览教育的延伸和辐射。

上述几种形式是科技馆教育常用的手段,但却不一定局限于此,各种形式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常设展厅的展品在观众与其互动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实验成分,名目繁多的各类实验教育在组织实施中往往又以培训的形式展开,科技专家或是专业学者所开展的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也有培训、咨询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是科技馆社会教育的共性所在。

三、科技馆在社会教育中的创新

1、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要从自身特点出发

首先要弄清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正规教育之间的区别,科技馆的社会教育以观众的能力素质培养为主,以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则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结论。其次要弄清自身在社会教育中的优势,在众多的社会教育机构中,科技馆具有平台优势、人才优势、组织优势、体系优势等,这是其它机构难以完全拥有的。我们清楚了自己的特点,对社会教育的创新就有了依托,否则盲目创新可能会种了别人的地而荒了自己的田。

2、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要紧密依托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准确定位

大型科技科技馆实力雄厚,可以开展各种形式上的创新,尤其是在展品研发、展项设置、展览策划、数字科普等方面都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条件;面对如何开展社会教育,可设置系列课题研究,投入人才物力,不断提高适应社会教育的能力。但中小类型的科技馆会受面积大小、资金多少、人才良莠日的影响,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完全照搬大馆的做法。立足实际、准确定位、发挥特色,不失为明智之举。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万万不可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挥地缘优势,逐步探索一套附合实际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的创新机制,不失为明智之举。

3、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同时进行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为此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在考虑开展创新型的教育活动时首先要选好创新的内容,从内容的需要出发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反之,一个良好的形式又能促进内容的展示。以陕西科技馆教育培训活动的创新 为例:首先选定的是教育培训的议题,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内容如何确定?这是首要问题,在反复论证后,决定停止传统的知识型、授课型的科技培训,而开展技能型、实践型的科技培训,由此广泛征集思路,遴选出合适于内容的表现形式,开展动手制做系列科技培训。最后打造出如陶艺制做、印染制做、三D打印、机器人、通用机械、科技实验、数字科普乐园等科学工作室的平台,大受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与喜爱。通过内容与形式的相辅相成的促进使科技馆的社会教育走出全新的路子,达科学传播与时俱进的目的。

4、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应做好科普展览的拓展与延伸

以往,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常设展览,这种展览有规模大、内容多、系统性强等特点,是科技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但事物总是辩证的,再好的东西都有自身的不足。常设展览的不足就是相对固定,不能移动,管理运行成本很高。对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区来讲,很难经常有机会参观科技馆的常设展览,但“中国流动科技馆”的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中国科协领导下,中国科技馆开发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内容经典、形式新颖、系统集成好、便于移动,从巡展几年来的效果看,深受基层观众的好评。这可以说是科技馆展览教育活动创新的典范,及大地拓展和延伸了固定场馆的教育职能。

5、科技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创新,应广泛使用现代科技的展示手段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创新必须充分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才不至于被观众忽视。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都为科技馆的教育活动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策划、设计、打造、包装全新的科技馆教育活动将会推动科技馆事业在新的层次上更好发展。

科技馆的社会教育效果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形势发展,科技馆社会教育的作用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目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已经被公认为助推中国梦的核心要素,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在继承和创新两大动力驱驶下必将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原地位,高校美术教育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理念,通过课堂教育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美术作品创作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要求。只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才能加强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并创作出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优秀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美术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历来重视的是学生美术技能技法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个性突出,但有时会脱离社会的发展方向,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会使学生跟上社会主流思想,创作的作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精髓,八荣八耻是基础。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的内容贯彻到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美术教育,使学生知道礼仪廉耻,具有爱国主义的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涵义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价值目标:国家层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标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使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应该从这三个层次上要求他们,使他们个体上爱岗敬业,社会上平等自由,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文明。从实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即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这里的“人”是指具体的所有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本”是指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其主线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人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出发点和归属,所有的事物都围绕人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价值所具有的多维性特点。“所谓全面,意味着多维是不可取消的,取消或压抑意味着不全面;全面也意味着多维之间是相互连结、相互补充的,是统一的,是人的全面发展。”①主要包括:

(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一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全面发展,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属性,他会产生一些自发性的行为动机,如母亲保护她的孩子、吃饭、睡觉等。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发展的前提。在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于社会而存在,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是孤立的人,不会产生社会关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人要与社会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人的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指人在自然属性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具有经常性、固定性的各种能力、心理和倾向等。人的个性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共性和差异性,但是个体始终只是群体的一个部分而已,个体的发展不能超越群体的发展,个体的表现最终必须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就是对人的本质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充分解析。

二、高校美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联性

高校美术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随我国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以往那种将高校美术教育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于技法表现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的综合体系。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通过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实现美术人才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来贯彻实施的。我们应当看到,目前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知识目标的弱化与人的目标的强化。知识目标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对美术系的学生而言就是美术技能掌握的程度,就高校美术教学困难的是对学生整体美术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也就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等综合素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具体而言,高校美术教育就是要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使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认知自己,强调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专业技能的传递和实现,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美的陶养和塑造,在于对社会主体文化的弘扬,只有把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思想、精神得到升华,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②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正是实现人的目标的要求,它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成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合格公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思想起到引领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高校美术教育受到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在逐渐解构,新的价值观不断形成,学生往往处于盲从的状况,许多学生存在世俗化、功利化的发展趋势。比如,一些美术学院的学生所崇尚的行为艺术,反映出的不是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反映出的是庸俗的、低下的社会道德观。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内,不能与社会很好的接轨,创作出的作品也不能引领社会精神风貌,这部分学生“不是把人性——人的灵魂——铭刻在自己的生存上,最终却使之仅仅变成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所耕耘的科学园地的某种标记。”③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把学生放在社会的土壤中,倾听社会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更多地认知和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如果在美术教育中背离社会主流思想,就会陷入无的放失的说教,就会离开了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虽然能学到美术的技法,但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成为脱离社会、脱离群众的空洞作品,不会与社会产生共鸣,也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美术教育的前提是把握社会主流思想,即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高校美术教育不仅是要求学生学会对“美的事物”的描绘和观察,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主流文化所强调的美贯穿于整个绘画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本质要求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否则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美术教育方向。是由高校美术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只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才能加强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起符合社会利益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的行为规范。当今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高校美术教育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理念,通过课堂教育提升价值观念,引领美术作品创作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激发他们创作出一些高尚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的优秀美术作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贡献。

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5

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来看职业教育,是把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具有生产性,是说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对生产的作用。而同时,教育又具有消费性,就是指花费在生产劳动力上的费用,这种费用与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但不是生产费用,而是消费。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谈职业教育的特征,就是从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衔接物或沟通物DD劳动力的培养与劳动力的质量对生产的作用来分析的。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消费性又有潜在的生产性。

要使劳动力获得一定专业的技能和技巧,就要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这种消费是为获得新的劳动力的补充而必须消费犹如抚育子女费用一样,是个人的消费。个人消费是恢复、保持、发展和繁衍劳动力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它要消费掉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即包括衣、食、住、行及日用物质消费,也包括书刊、电视、电影等精神消费。可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生产要素。教育消费的结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教育消费的结果,就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当这种消费的结果转化到生产过程中变为生产能力时,职业教育工作的过程才显示出它的经济意义。

说到职业教育是潜在的生产,而不是现实的生产,是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有关的。马克思称科学技术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只有当自然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被应用、合并于生产过程中,引起生产力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的发展变化时,才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自然科学变为直接的生产力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方面,自然科学通过技术发明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同时,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与提高了劳动对象的品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和教育,自然科学被劳动者所掌握变为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者转化为劳动者“知力”的生产力,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在生产活动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从职业教育的经济效果看,教育是有限的消费,但又是“扩大”了的生产。其实,一个家庭教育费用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文化水平。因为“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律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首先的因素。”其定量数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定量的教育费的消费,会在以后的生产中所产生经济效果。因而,有家长也说:教育投资,是家庭的最大储蓄。于是教育“投资”、开发智力资源的热潮出现了。许多工业较发达的国家,把教育投资的竞赛,当作生产竞争的重要内容。这种“扩大”了的量的效果,是劳动力智力素质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是专门的劳动力运作科学技术的作用,及这种作用在再生产中的反复而实现的。

(三)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看,职业教育是今日消费,但又是明日的生产。从社会再生产的环节上看,消费既是再生产的组成部分,又是与生产过程相对立的概念。在社会再生产中,有一个国民收入的分配的问题。为了扩大再生产,就要拿出一定量收入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即增加固定资金与扩大招工的名额。从目前经济效果看,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费用,会很快地见到效益,它的回收期是较短的。用于消费多了就要影响经济发展。这之间是矛盾的。因为教育的费用,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教育的收效期是较长的。严格地说,职业教育的效能也是不能以回收期来计算的,因为教育不直接创造价值。这里就出现了扩大再生产的费用与教育费用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费实际是今日的纯消费,但它确实是明日的再生产。所以,有眼光的经济界,从不把现在的职业教育消费与扩大再生产对立起来,而是把今日的职业教育看作是为明日再生产的准备。

目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提高财政收入的途径,职业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质量,由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往往在不增加固定资金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使企业和国家受益。所以它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力手段。同样,现在面临着不少青年的就业问题,眼下看,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从而增加社会就业率,这样就要影响教育费用。而从长远观点看,增加教育就可以为青年就业提供更广泛的适应性,一方面青年接受了职业教育后,在就业的门路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另一方面,青年受教育后,可以发挥他们知识的作用,以提高生产率,增加社会总财富。现在有人主张变招工为招生,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四)从职业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质规定与联系上看,教育是把“物”化为“智”的过程,但又是“智”转化为“物”的准备。职业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培养人的过程,是改变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形态过程;后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在自身有用的形式上改变自然物质并占有自然物质的过程。两个过程之所以发生关系,就是因为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劳动力的智力与体力的规格问题,构成了两个过程相通的桥梁。从社会再生产上看,这两个过程是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的两个环节。所以,从经济的观点来考察,职业教育是人力与物力的消费,消费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消费掉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一过程的全部结果集中在一点上,那就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是变可能的劳动力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变一般的简单的劳动力为复杂的特殊的劳动力,说到底,它是将“物”的消耗转化为“智能”的过程。

总之,职业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并且是与生产有密切关系的非生产性的活动。换句话说,职业教育部门是一个与生产部门有密切联系的非生产部门。职业教育活动不是生产性活动,它是生产部门当中不可匮缺的因素--人力资源重要的蓄水池。

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社会关怀;留守儿童;幸福生活;基础;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97-0

前言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缺乏必需的教育,生活环境也不尽人意。和普通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生活少了父母的角色,少了家人的温暖,多了漂泊的不定,也多了更多的期盼和守护。但是他们是我们祖国的花朵,需要社会,需要学校,需要教育,需要各界人士的关爱。谁的爱都不能替代父母,但是却能给孩子们一些温暖,让他们少一些寒夜里的悲伤,少一些离别的泪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在现在的社会体制下,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余力来帮助他们,给他们教育的机会,给他们直接的关心和帮助。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向普通的孩子一样,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真正去了解留守儿童,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去关爱而不“溺爱”,去帮助而不“施舍”,让他们可以在教育中健康成长,感受到幸福生活。

一、真正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也不一定是贫困儿童,但是他们的确具有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社会上有很多的爱心人士,他们愿意伸手帮助这些孩子们,愿意资助他们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却因为不了解这些孩子而采取了错误的方式。真正去了解这些孩子,便是帮助他们的前提。首先这些孩子不是问题儿童,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像对正常孩子一样,只是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而教师在这个角度上,除了担当教师的责任之外,还要兼具家长的角色,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培养好的性格;再者留守儿童也不等同于贫困儿童,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在外面的确是有所成就,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外面拼搏。因此要更加重视这些孩子们对金钱的观念,防止乱花钱,更要让他们了解父母这些血汗钱的来之不易,也同时给予关心,让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钱买到的。留守儿童和其它的孩子相比,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缺少自己父母的陪伴,那么这些陪伴角色就可以变成老师、志愿者、同学等等。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内在的一种充实,是关爱的程度,是和他人交流的机会,是父母之间的沟通情感。在物质上,和他人的差距也会造成他们自卑感。节假日亲人团聚更是他们渴求的,这也是社会应该帮助他们的角度和出发点。真正了解这些留守儿童,才能给他们所需要的,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是“怜悯”。

二、社会教育和关怀,给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真正的“爱”

关心是看不见的给予,但却是内心最容易受感动的方式。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但是更需要精神的支持。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一时帮助不如长久的关爱。以此为目的,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将自己的爱心行为落实到生活当中,从生活的细节来关爱他们,让他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社会教育:给留守儿童构建生活小家。很多留守儿童没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平时放学之后,就回到家中,和爷爷奶奶作伴,和同龄人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很少,教育方面的话基本上也由他们的爷爷奶奶负责,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应该将自己置身于群体当中,找寻自己和他们的共同点,激发一些有趣的想法,丰富生活见识。因此要帮助留守儿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可以组建一个留守儿童生活小家。放学之后,孩子们就可以来到这个小家中,可以等待亲人来接,也可以完成自己的作业,或者是参加兴趣小组。这个小家中的物资可以由社会爱心人士捐助,比一些用不到的衣物要好的多。另外,管理人员是一些爱心志愿者,愿意和这些孩子们聊天,分享见闻,通过这样的社会教育方式,让他们的生活丰富起来。(2)社会教育:视频通话,增加和家长交流的机会。留守儿童一年来见到父母的次数并不多,父母教育方面,没有多大作用,但是志愿者做的再好,也很难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因此组织一些志愿者,可以到孩子的身边和寻找到父母,然后让他们来一次长时间的视频通话,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看到家长和孩子的泪水,相信每个人都会无比心动。(3)学校教育:节假日的活动组织,和普通孩子一起玩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是过早体会到了。在一些重要的日子里,比如自己的生日、中秋节、元旦,甚至是春节,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节日变得更加伤感。此时就要组织这些孩子们一起过节,在一个大的家庭里,让孩子去感受节日的快乐,忘记分离的痛苦。另一方面,不要刻意地去划分这些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其实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在平时,多组织和普通孩子一起玩耍,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是很幸福的,没有比别人少什么。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能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受到这些欢快气氛的感染,自己的心情也会好起来。还可以组织一些远足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那份纯真,也回归那份纯真。看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笑,应该是所有人的愿望吧!(4)学校教育:关注孩子的情感状态,及时疏导不良情绪。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时刻监督,或者是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劳烦任何人。相反,他们的这种懂事,反而更加容易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因此社会各界一定要关注这些孩子们的心理状态,进行一些心理教育疏导,及时发现不良的情感预兆。总之,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有着同样的责任感,社会教育能够更好地改变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而学校教育能够改变他们的性格和爱好。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能够让留守儿童更加幸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