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例6篇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社会需求;金融投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186-03

1 引 言

金融投资类专业是目前高考市场、考研市场中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焦点,除了未来就业,如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收入高、工作稳定的影响因素外,依靠金融投资的专业基础知识实现个人及家庭的合理理财规划也是解释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虽然高薪、稳定、需求多,是很多考生及家长对金融投资类专业今后就业去向的美好印象,且一些人力资源公司、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更让该类专业获得了有力的支持。但现实给予我们的反馈却是金融证券行业急缺业务人员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供给越来越多,在需求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结果只能是薪酬水平下降和工作机会减少。在此背景下,如何调整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布局,设计更加适应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各大高校须认真思考及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以改革为思路导向,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与金融投资在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无关系,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工程化、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背景之下,提高我国金融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必然是加强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加工企业,其产品正是市场需求的各式各样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犹如厂家对自身产品规格、型号、功能、质量、包装等各方面的控制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产品能否适应市场。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才能否真正服务于社会,为市场所欢迎。因此,金融投资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 金融投资类专业特征

2.1 专业方向及内容

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现在金融产品及环境分析和金融资产定价。证券投资、金融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理财规划是金融投资的主要应用领域,金融投资的研究内容也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的。

方向一:证券投资。该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投资组合的选择、现资理论、证券市场理论、政府监管以及系统、全面的投资决策过程。

方向二:金融资产定价。该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金融基础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定价原理;通过定价模型的创新,改善经典定价模型的精确性、现实性,为创新性金融产品进行定价。

方向三:金融风险管理。该方向主要是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研究,研究利用创新和金融工具,实现投资组合和有效管理金融风险,特别是在中国特有利率制度环境下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风险,以及专业化的现代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在我国金融产品投资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方向四:理财规划。该方向主要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特定的程序制定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的投资理财规划,主要包括投资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保险规划、税收筹划、退休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

2.2 专业理论基础

金融投资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运用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又吸收了运筹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的精华。但真正作为金融投资理论基础的还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理论学说。有关价值的来源、价格的确定以及金融市场特性的理论构成了金融投资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值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等。伴随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交易与监管的全球化进程,汇率决定理论、利率理论、利息平价理论等也构成金融投资专业的基础理论。随着金融投资专业的迅速发展和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工程技术也日益显示其在金融投资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3 金融投资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金融产品日渐丰富,投资手段和投资途径也不断趋于多样化,但仍然存在着投资渠道不畅,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的投资理财服务品种匮乏等问题,从而如何通过合适的投资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以实现这部分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居民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适应市场需求,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面向企业和居民开展除传统金融业务外的多种多样的投资与理财服务。投资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金融投资专业人才。

银行类金融机构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银行业在我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等。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信用货币、管理货币流通、调剂资金供求、办理货币存贷与结算,充当信用的中介人。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运转的枢纽。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投资基金、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在证券市场大发展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投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基金托管部、证券登记结算等机构以及上市公司、股份公司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公司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急剧增长,各证券公司大量基础性工作正需要大量的金融投资类人才。而且伴随着证券市场、股份公司和证券相关机构的发展,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的推出、新基金的入市,都极大地激活了证券市场,我国证券业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良机。与此同时,证券从业人员以及懂经济更懂证券投资的人才逐渐成为各公司争夺的对象。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担保基金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是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目前,各种所有制的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正在筹建当中,随着这些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和运营,将需要大批的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

理财行业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精神对于理财市场,意味着居民持有的财产将向多元化发展,不再仅以储蓄为主;意味着居民收入结构将更为多元化,收入构成更加合理与平衡,理财需求将更加强烈;意味着理财市场中的理财工具、理财产品发展将更加迅速、品种将更加丰富,一个更大更有发展潜力的理财市场即将到来。随着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中产阶层家庭规模迅速扩大。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大大增加,威胁着家庭财富的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投资理财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商业机构为具有不同需求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的能力正在迅速提升。

股份公司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它包括自主决策、行为规范、责权利三者统一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体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责权明确、自负盈亏。因此,投资方向是否明确,融资的渠道是否合理,如何开展资本运作,如何申请上市等相关知识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另外,上市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股民的日常联系、交流也需要部分专业人才。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具有证券、银行相关知识的人才也越来越收到青睐。

一般企业单位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很多企业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基本业务,而是将闲置的可使用资金用于投资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因此,很多企业单位设置了资金管理等部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和使用,并尽可能在满足企业基本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投资,这就要求企业具有既懂财务知识,又有投资理财意识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调查显示,我国60% 以上的工商企业在进行融资、理财、投资等业务时,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甚至有不少公司已经专门成立了融投资部。可见,一般的公司都有投资与理财人才的需求。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当中的主体——企业对投资与理财人才的需求亦与日俱增。

4 社会需求状况对高校金融投资人才培养的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对此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合理发展金融投资与理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符合行业和市场的要求。

4.1 金融投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金融投资类专业的毕业生可到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从事投资顾问、实际操盘、基层管理、产品销售等岗位,毕业生亦可到各大商业银行、诚实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从事理财顾问、基层管理以及其他等工作岗位,还可以到保险公司从事理财顾问、基层管理、保险培训、专业销售等岗位。

4.2 增设相关选修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调研情况显示,企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事实上很多投资与理财业毕业生出去后不仅可以从事证券、银行、期货、保险等企业的相关投资与理财工作,有的还要兼做财务会计、企业日常管理等工作,所以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投资与理财人员将会是企业格外欢迎和器重的对象。此外,加强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教育及培养是一个重要课题。投资与理财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须与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为此建议在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相关财经类的专业选修课程和人文类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职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着力加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4.3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企事业单位要求投资与理财人员具备良好就业观念和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调查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毕业生在中小企业里工作人数比较多,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往往不能给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性。学校要让毕业生多了解现实社会,要有多种思想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放弃“工作是享受”的错误观念。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交替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寒、暑假期间积极地开展学生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岗位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职业素质,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范围,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调整心态,适应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2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区别较小,这两个专业师出同门,都属于同根生的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基础课大体相同,都要求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但是,金融学专业历史久远,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方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的专业。国内传统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研究理论问题、质的问题较多,知识多属文科范畴。金融工程专业是金融学中的新贵。我国对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显得较为迫切。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较注重数学和计算机在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技术开发、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数理技术、量的问题较多。因而,金融工程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生,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张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这两个专业相当于信息家族中绝代双骄的“两兄弟”,名称相近,却大不相同。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才,具备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信息处理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够独立设计、开发专门化信息处理系统。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3

关 键 词:金融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6-05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张五常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2]吴云勇,陈凌白. 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建设方案[J]. 浙江金融,2008(1):41-64.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汽车金融,加入,WTO ,金融业发展, 社会资金, 必要性分析 ,汽车服务业, 汽车金融公司, 汽车人才

自2003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国内汽车金融业就开始蓬勃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此,汽车金融的重要性和社会性也逐步突显,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

一、专业设置依据

1、汽车金融业的兴起。汽车金融是在汽车销售、使用过程中,由汽车金融公司向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它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和对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等。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金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汽车金融的起源最初是在二十世纪初期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当时汽车还属于 奢侈品 ,因而银行不愿意向汽车消费发放贷款。这给汽车购买者和销售商造成了障碍,致使很多数消费者买不起汽车。但制造商提供的分期付款却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生产、运营资金,为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20年 代初,美国的汽车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 金融公司 ,从而开始了汽车信贷消费的历史。综观国内汽车金融市场,汽车金融服务逐渐从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进化,传统售后服务活动也在逐步向新型售后服务转变,进入了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其教育教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密切根据社会需求,对于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来说,加强汽车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能力,对于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就业意义重大。这样的情况进一步加强了汽车金融专业设置的需要。

2、汽车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在我国,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销售量的急剧增加,巨大的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带出了对汽车金融人才的需求。据了解,汽车金融公司对于国内来说,还是属于新生事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汽车金融人才对于诚信的要求比较高,人才的类别应该属于有特殊""专长""的金融管理者。前程无忧的高级顾问张东扬介绍,在美国和香港,类似于中国内地这种汽车企业直接做汽车金融服务的并不多,主要还是由银行以及信托机构负责汽车金融服务。与国外比较,国内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尚未健全,因此在国内的汽车金融公司中,最关键也是最辛苦的职位就应该是风险评估了。某金融专家分析,金融公司的销售代表应该是汽车金融公司的主力军,需要的数量最多,主要负责沟通联系客户、经销商和银行,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有关汽车销售的经验。而清收主管,实际上就是公司负责追讨债务的,需要有银行工作的经验,懂得信贷和担保的流程。据了解,汽车金融行业现在最缺乏的是监管人才、管理人才、关键部门的业务骨干这三类人才。同时,汽车金融公司本身就承担着比较大的经营风险,所以企业规避风险的最核心措施就是加强人才的选拔和管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再祥指出:首先,监管人才能否通过对租赁、资金应用、分支建立、延伸业务等的详细了解,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配套政策都起着关键作用;其次,管理人才主要指财务总监、副总经理等职位,属于企业中的领导团队,是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最后是关键部门的业务主体,其中包括风险控制、软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操作人员,以及市场开发和营销人员,他们也是数量最大的业务主力军。 国内的汽车金融公司都是依托国际知名的汽车经销商建立起来的。与一般的商业银行不同,汽车信贷对象一般都是个人和小群体,为了保证汽车金融公司的正常运营,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有优秀的管理技能,评估人才也必须有很高水平。 究竟由谁来填补汽车金融人才的空缺呢?王再祥认为只能靠其他领域的人员作为暂时的""替代品""。 处于中高端的监管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的补充,60%应来自商业银行,他们的优势在于比较熟悉信贷业务和熟悉金融领域,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习惯于传统的银行经营思维模式,与汽车金融公司的观念不相符。另外的40%将来自汽车企业,他们的优势在于对汽车服务熟悉,但是容易形成厂商信贷的理念,把金融服务也当成和汽车一样的商品出卖经营。而汽车金融公司比较初级的职位,将由来自高职院校中的汽车金融的毕业生进行弥补,他们将通过在岗学习成为首批真正的汽车金融人才。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其数量、质量远不能满足汽车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金融的发展。目前汽车信贷、保险等金融人才需求很大。高职培养的岗位主要是汽车信贷的贷前的销售代表以及贷后清收人员。包括帮助客户设计贷款方案,调查客户的信用状况,资料审核,办理车辆的抵押登记,办理出款手续,办理车辆保险,负责对贷款进行催收等。

二、规划专业培养目标

1、素质目标。

(1)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备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不断学习,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适应本专业工作的需要;具有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

2、知识目标。

(1)掌握基本日常的基础知识;具有阅读和

翻译本专业外语资料的初步能力;具备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

(2)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

3、能力目标。

(1)掌握金融专业的相关知识(贷款,理财,信用评估)。

(2)能够熟练操作汽车营销、信贷、评估、网站建设与信息反馈等汽车售后服务。

(3)能够具有办理汽车保险与理赔的相关业务能力。

(4)具有汽车驾驶基本技能,达到小型汽车驾驶技术合格水平

高职汽车金融专业承担着培养汽车金融服务重要环节:贷前调查和贷后清收人才。通过对该专业合理的规划,针对本专业现状,提出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有效的专业培养途径,从真正意义上为汽车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好地人才。

           

参考文献: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金融创新;经济增长;商业方法专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4-0076-04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金融创新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是基本上都是从熊彼特的创新定义中延伸出来的。由于学者是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创新进行把握。所以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事实上。对于金融创新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和把握:第一个是宏观层面。这个层面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变革联系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持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个重大变革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第二个是中观层面,该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可以分为工具创新、机构创新、市场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第三个是微观层面,该层面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本文是从中观层面的角度对金融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采用的是生柳荣在其专著《当代金融创新》(1998)中对金融创新的定义:“所谓金融创新,乃是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促进经济增长,都愿意看到就业率攀升、人们生活水准提高的美好图景。在这个推崇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头就是创造力,而金融又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以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

第一,金融创新可以通过金融体系的功能影响经济增长。金融体系的功能包括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揭示功能、公司治理功能、动员储蓄功能和便利交换功能。风险管理功能的创新可以从便于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流动性和影响技术变革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信息揭示功能的创新强化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能力,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公司治理功能的创新降低了监督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动员储蓄功能的创新便于闲散资金的聚集,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便利交换功能的创新可以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创新可以通过改变融资格局来影响经济增长。从经济主体自身来看,金融创新导致了经济主体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格局的改变,增强了经济主体对外源性融资的依赖。经济主体内源性融资指经济主体主要依赖自身的资金积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这种融资方式用于经济主体自己熟悉的项目投资上。因而投资风险较小而且避免了与外面的人进行交易,节省了交易成本,但是这种融资方式会使融资规模受到经济主体自身生产规模及资金积累规模的制约,并且使投资的范围受到限制。经济主体外源性融资是指经济主体可以依靠外部的储蓄积累来实现自身的投资,比如向外发行股票和债券、向外借款等。这种融资方式恰好弥补了内源性融资方式的缺点,使经济主体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机会空前增多,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金融创新可以通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来影响经济增长。金融竞争的加剧使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各种便利的金融工具创新,旨在达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目的;同时金融创新使金融资源的配置呈现多元化,起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最终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第四,金融创新可以通过促进资本形成来影响经济增长。资本形成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从长期来看,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必须扩大生产,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当资本的借入成本上升时,企业对长期资本的需求就会下降;反之,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就会上升。同时根据托宾q投资理论,投资与企业的q值成正比,所以当企业有充裕的内外资金时,其投资决策完全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益行为支配的q的形成和资本成本。而金融创新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帮助企业弥补应急资金和提供更加灵活的资金安排,通过资本成本和q对投资产生影响,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三、金融创新与商业方法专利的关系

商业方法专利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制度创新,是金融业务创新的制度性结果,它将使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充实了金融制度的内容。商业方法专利作为一种创新的法律制度,对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体现在: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商业方法专利可以对金融创新的产权进行界定和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应该是具有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因此,必须对金融创新的产权进行界定,避免未来发生不确定事项,降低产生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的可能性。否则就会导致交易或契约发生的减少。

其次,商业方法专利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任何一种金融产品在被投入市场的初期,由于处于垄断地位,都会为金融创新者带来可观的利润和庞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金融业中。模仿创新是十分普遍和迅速的。在没有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下,竞争者的模仿行为使得创新者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即金融创新仅给创新者带来短暂的竞争优势。由于专利的垄断性特点,使之成为保护金融创新者的成果的有力措施。专利的授予可以使金融创新者在一定的期限内维持对该创新的相对市场独占性,防止其他竞争者对该创新的擅自使用,从而确保创新者在特定期限内独自利用该创新成果获取超额利润。由此可见。商业方法专利的确立可以直接鼓励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同时,由于模仿他人的创新成果被法律所禁止,其他金融机构不得不自己从事金融创新来保证竞争力。

在这个推崇知识的时代,企业资产的收益不再是单纯地依赖资本资产,更多的是来源于知识资产。商业方法专利不仅可以用来在市场上跑马圈地,并且可以用来作为一项具有相当市场价值的资产。它对有形资产的形成和增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运用专利手段保护自己的智力创造成果,可以强化自身的服务能力,加深客户忠诚度。而且,专利的垄断性意味着赋予创新者向使用该金融创新产品的金融机构收取专利许可费的权利。这不仅能弥补金融创新者的早期研发费用,而且还能使其获得额外的收入。而使用该金融创新的其他金融企业,由于要承担专利许可费,在与

创新者的竞争中自然处于不利地位;拥有多项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的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学者Meyer(1992)认为,拥有专利的创新者不仅能够得到高额的专利许可费。而且还能够通过“交叉许可”获得自己所需的专利方法或技术,这将从另一个角度刺激金融创新。

再次,商业方法专利将提升金融业的竞争水平,有利于维持金融行业竞争的有序性。目前,金融业的竞争主要聚集在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金融风险的防范上。然而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常常由于欠缺经验和成熟的市场条件而伴随着高风险。在没有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情况下,为了在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金融机构就会在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冒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开展新业务,而由于金融行业易模仿的特性,其他竞争者也常常会不计后果地跟进,这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和无序。如果拥有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新产品的拥有者会更加稳健地开发自己的新市场,提高业务的质量,而其他竞争者在无法搭便车的情况下,要么自己创新,争夺市场份额;要么稳步推进,维持市场地位。金融业的竞争不再集中在新产品的快速推广上,而转向新产品的开发和稳健使用上。如果说金融风险的防范是金融业生存和竞争的基石的话,那么商业方法专利所带来的时间间隔将极大地降低由于新产品急切推广所导致的风险,从而将金融竞争的机会成本降低,使其竞争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商业方法专利将提升金融人才竞争。金融创新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这将为知识生产者提供更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反过来,商业方法专利的盈利将有利于对知识创新者的进一步投入,这又给人才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知识的财产化将有利于促进知识人才的竞争,使金融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金融业的服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升。

四、金融业应对商业方法专利确立的对策

1998年7月23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在受理Signature v.State Street一案的过程中,第一次以判例形式承认了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从而明确了对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紧接着欧洲、日本都确定了商业方法专利。2002年底,花旗银行抢注专利事件在我国整个金融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给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从上文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商业方法专利又可以促进金融创新,所以商业方法专利的确立对维护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金融业应对商业方法专利确立的宏观对策

由于商业方法专利对一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同时又事关一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方针和政策,因此首先必须从宏观上、战略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1、确定知识产权在金融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对商业方法专利问题的基础研究。我国金融业在对待商业方法专利的问题上,必须避免应急性的短期行为,虽然这些行为能在短期内顺利解决突出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善我国金融业在知识产权竞争中落后被动的局面。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树立全面的、长远的知识产权思想,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商业方法专利。

2、制定金融业商业方法专利的发展规划,提高金融业应对商业方法专利风险的整体水平。金融行业不仅是信息密集的产业,也是知识密集的产业。一国金融业如果在知识产权竞争中落于下风,那么意味着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应将商业方法专利问题纳入到金融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将商业方法专利风险纳入到金融业风险管理的框架中,从总体上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在商业方法专利方面的进取精神。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金融机构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意识。金融机构应该尽早开展商业方法专利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尤其是要抓紧对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培训,提高防范商业方法专利风险的敏感性。同时,应积极培训与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的人,建立起一支与我国金融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专利人。

4、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要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商业方法专利竞争力总体水平的提高,增强金融机构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鼓励和奖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并且积极投入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层面上的支持。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以及负责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的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就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监管的作用为商业银行实施商业方法专利战略提供管理和监督上的政策支持。

(二)金融业应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微观对策

除了国家从宏观上面把握,我国金融机构在面对外资金融机构抢注商业方法专利的情况,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专利保护意识。并且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部门。要想摆脱我国金融界商业方法专利被动的局面,必须提高金融机构内部领导和员工的专利保护意识。领导是商业方法专利战略的制定者,只有他们具有良好的专利意识。真正意识到商业方法专利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才能打破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敏锐地察觉到市场竞争环境、竞争手段和竞争内容的变化,从而实现其专利发展战略;并且将该战略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去,将战略思想灌输到企业文化中。使专利战略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的全局发展战略中。员工专利意识的提高可以促使他们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积极创新。此外,金融机构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专业组织部门的保证。这个组织部门专职研究本系统的商业方法专利问题,负责制定商业方法专利战略、建立商业方法专利的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商业方法专利事务。

2、我国金融机构需建立专利检索系统。有效利用有用的专利文献。一项技术方案或构思要获得专利的保护是以向世人公开为前提的。而这些方案或构思就反映在专利申请书、正式说明书、专利公告、专利文摘、专利索引等一系列的专利文献中。这些专利文献是个巨大的技术宝库,其中最近的专利文献反映着当今科技的前沿领域,是最新、最迅速、最详细、最可靠的技术信息。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相关专利文献进行检索和研究。一方面通过专利文献,可以了解到现阶段世界金融创新的发展状况,确保自身研究的正确方向和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开发。节省了研究开发的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通过专利文献。可以知道哪些金融创新已经申请了专利,避免专利侵权产生诉讼以及败诉后的高额赔偿。同时,对失效专利的检索,可以让金融机构免费使用他人的专利。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苏州区域金融中心;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苏州市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金融带动战略,把金融作为支撑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区域经济、辐射延伸金融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一)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

1.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后台服务基地。上海被定位为建设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这决定了在内地需要充分发挥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经济金融力量。作为距离上海最近,受益上海经济发展的苏州,应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加强与上海的金融合作,并在金融制度、金融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金融监管机制等方面与上海接轨,努力使苏州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苏州而言,不仅要在传统金融业务上创新创优,共同提升,做大区域金融产业的“蛋糕”,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苏州在金融产业发展上的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错位发展并不意味着要与周边城市展开“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要充分利用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商务区和花桥国际商务城金融业务外包产业集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与上海金融后台产业“互补共赢”业务,积极把苏州打造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互补、协调融合的区域性金融产业中心。

2.打造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性金融服务中心和服务外包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是苏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全面建设“三区三城”的关键时期,推动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金融聚集区的形成,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经济辐射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伴随金融中心的建设,要通过不断强化金融的投融资功能,拓宽金融的服务领域和范围,增强金融的中介服务功能等,进而促进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为苏州经济发展服务,更重要是满足区域内城市发展的金融需求,这里的区域内城市应包括无锡、常州、南通等重要城市。同时苏州要迎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需要,全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尤其要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后台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研发、金融软件开发、金融BPO及金融IT等产业,大大提高金融服务业在地方经济的占比。

3.打造提升城市功能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十二五”时期,苏州将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此背景下,“创新引领”战略成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同时围绕创新引领战略,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工程,重点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科技信贷、上市融资、股权交易、风险投资为手段,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为保障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鉴于此,苏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应重点突出科技金融创新功能,加快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适应科技产业发展和投融资特点的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致力于把苏州打造成区域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二)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1.从银行信贷业务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基本稳定,但一般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较高,而且数量不会太大;在苏的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只设少数几个甚至是一个支行或分行,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些银行未来会增设一些分支机构,从而会增加对柜员和精通理财、信贷等业务客户经理人才的需求,但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是较高的;其他银行如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于柜员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而且这些银行对于毕业生的学历不会做太高要求,主要要求熟练和精通业务;小贷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业务主要与信贷有关,这两类公司需要一定数量的熟练和精通信贷业务的金融人才。以上分析说明其他银行、信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为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2.从证券投资业来看。苏州市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创司、基金公司对于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等有相当数量的需求,这些公司对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等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是要求从业人员获取从业资格证书。通过对东吴证券、长城证券、中信证券、国联证券等证券公司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证券公司最近三年新招的员工中,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所占比例约为20%,有几家证券公司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至少要在本科及本科以上。

3.从保险业来看。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保险公司对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迫切;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如保险人、保险经纪人的需求增多,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也比较低,而且人才需求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随着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的逐步完善,人们对于保险公司及保险观念的转变,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潜力很大,因此,保险业为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将会给当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带来诸多变化,例如:金融总部会增加;新型金融机构会大量涌现;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会迅速发展等。这些变化意味着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非银行类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建设方面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的岗位主要为应用型金融人才为主,例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金融营销人员、后台操作人员。高职金融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以服务其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营销人员和后台操作人员为主。

二、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对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操守是从业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条件,是降低金融行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主要包括:诚实守信;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集体精神、开拓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文明礼貌,言行优雅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首位要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而且肯做、能做,并能做好,要能善于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产品出发来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善于把专业的金融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转化为普通群众能够理解的东西。

(二)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结构

目前,中国财富市场总值为16.5万亿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根据福布斯私人财富分布模型测算,中国11个省份(直辖市)的高净值人群大致覆盖了全国高净值人口总数的75%,成为财富管理机构竞逐的主战场,它们依次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辽宁、河北、四川、山东、湖南,江苏省排在第五位。财富安全、财富增值、养老保障、子女教育等财富管理目标越来越受到中高收入人群的关注。财富管理的专业化与多元化将成为中国财富管理的主流。中国财富管理业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是财富人群选择的主要财富管理机构,分别占到60%、20%的份额,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证券公司财富管理重要的突破口。因此,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要适应财富管理这一潮流,必须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能够综合运用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行业的金融知识满足客户的综合金融需求。同时,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基层前台员工具有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还需要了解金融行业相关产品的特点,并且能够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相应的产品分析和推荐。

(三)具备较强的营销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业不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型的金融产品,而且需要将产品成功地销售出去,保持并且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客户群,可以说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在建设苏州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除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外,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等中介机构,需求量最大的是客户经理等业务岗位。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毕业后在金融业主要从事基层的基础工作。作为金融机构的“业务终端”,应用型金融人才必须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的主要特性,具有一定的金融服务技巧和营销手段,掌握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规律和运作模式,能够根据产品特点制定营销策略,将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并能够拓展和维护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

(四)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会带来大量的后台服务岗位,这些应用型岗位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培养出具备一定业务素质、较强动手能力、较好上岗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熟练业务操作、熟知金融产品、熟悉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对微观金融活动的洞察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苏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积极实施金融带动战略,把金融作为支撑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区域经济、辐射延伸金融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围绕苏州建设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政策背景,深入“政、行、校、企、毕业生”等五方进行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的调研,将我院金融专业特设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两个专业方向。将我院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基于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以服务其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营销人员和后台操作人员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二)建设“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催生了在校园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工学交替、校企融合,这也是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打牌。工学交替、校企融合是疏通校园和职场的渠道,人才在这个渠道中打造磨砺,使其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要求。而对于这类学习和体验最能将其运用于课堂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能够将整个企业情景模拟应用于课堂,将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者要解决的事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查找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料,搜寻“我”拥有的类似经验,再综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遵循:“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与企业工作中:“任务为主线、上级为引导、职员为行动主体”非常类似。

在对苏州市金融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前提下,对于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的筛选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和方向,另外把握高职金融专业的共性和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校企合作企业要求便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开设的课程。我院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四个模块(见图1、2)。

图1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图

图2 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设置图

(三)落实“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

为推行“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院金融专业实行灵活学制。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二年级下半学期8周时间实行在金融企业工作岗位学习的时间,分别在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太平洋保险公司苏州分公司、长城证券苏州分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工学交替。目前金融专业每个年级在校生为三个班级,今后应该延长工学交替的时间,将全年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的学生分为3个批次,每批学生实习周期延长为16周,争取实现每批实习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

1.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课堂实践性教学活动。高职教育强调理论课程实践化,对于专业课程内的实践环节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强化模拟训练、情景模拟练习、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眼,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主动性。

2.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模拟实习场所。金融行业对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较高,因此,金融专业开展校外实训的难度较大,实践性教学一般以校内实训室为主。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仿真的职场氛围,学院金融专业建设了投资理财实训室、金融业务综合实训室,并引进了“银行模拟实训教学软件”、“证券模拟实训教学软件”、“保险模拟实训教学软件”、“理财产品设计模拟实训教学软件”等软件,为在校生校内实习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校内实训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二到第五学期进行,培养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分析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训项目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实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会计基础实训;银行技能强化实训;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实训;金融业务综合实训;商务礼仪实训;证券从业资格考证强化实训;保险从业资格考证强化实训;银行从业资格考证强化。

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练兵的机会。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我院金融专业已与苏州市十几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金融机构签订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融入真实的金融业务活动中,对所学的金融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外实训如果能和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在金融机构可以实实在在的顶岗操作,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发现人才和选择人才的过程,金融企业可以直接将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接纳为正式员工。同时,我院已经与江泰保险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将保险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数量、专业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据此签订定向就业协议。通过这种“订单式”的企业岗位实习,可以较好地完成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岗位就业的有机融合。

4.开展“双证书”教学,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行毕业证加职业资格证并行的双证制度是促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之一。金融业一般都要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保险人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结合密切,能更直接、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能力,所以是一座连接“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在实行金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教学方法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使用考试用书作为教学使用教材,既可以保证日常教学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又能提高高职金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在学生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双证书。

5.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我院金融专业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期限定为半个学期。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校内指导老师要与单位指导老师及时保持沟通。在顶岗实习开始之前,校内外指导老师要共同制定学生的顶岗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随时随地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顶岗实习结束以后,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一个总评价,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毕业论文的设计应该围绕顶岗实习岗位来完成。主要针对实习岗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习工作的投入,让学生获得了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就对其进行考核,学生不仅可得到相应报酬,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

(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实践教学型师资队伍

就金融专业而言,我们可以按照“专兼结合、双向培养”的方式进行实践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专兼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应该有数量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固定的兼职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针对难度较大的实践性教学部分,学校可聘请在相关金融机构工作的兼职教师来讲,这样可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同时专职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观摩学习,提高实践水平。双向培养是指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中进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学习与提高技能的机会,例如利用校内实训中心资源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行业举办的技能大赛,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获得与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理财规划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保险人资格等专业资格考试,这也是自身专业能力提高的过程。金融专业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另一个途径是主动参与到证券市场中,通过市场交易,提高自己对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的市场分析能力和技术分析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晓宇.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

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2] 石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4).

[3] 邓华丽.高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职成教育研究,2011,(3).

[4] 吴楠,叶伟.工作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

系构建初探[J].时代金融,2013,(9).